橡塑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橡塑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一、橡塑涂料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童佳佳[1](2021)在《纳米CaCO3改性及其在塑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未改性纳米CaCO3在塑料应用过程中易团聚,分散性、相容性较差等不足,依据GB/T19590-2011中橡胶塑料用纳米CaCO3推荐指标要求,采用脂肪酸类改性剂,对实验室自制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并考察其在ABS、PP塑料中的添加效果。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筛选并确定DL-苹果酸为较适宜的改性剂,考察并确定较适宜的改性工艺条件为:DL-苹果酸用量1.5%、反应温度60℃、固液比8︰100、反应时间120min、搅拌速率300 rpm。改性后纳米CaCO3样品的吸油值为26.14 g·100g-1,且其它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GB/T19590-2011中橡胶塑料用纳米CaCO3的技术指标要求。(2)考察了改性纳米CaCO3的添加对A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适宜的改性纳米CaCO3添加量为10%,此时,改性纳米CaCO3/ABS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分别提升了21.8%、30.28%、5%、2.7%;并对改性纳米CaCO3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3)考察了改性纳米CaCO3的添加对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纳米CaCO3最大填充比例可达10%,此时,改性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分别提升了16.2%、19.85%;而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分别只降低了9.4%、5.89%;并对改性纳米CaCO3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4)改性纳米CaCO3/ABS、改性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改性纳米CaCO3具有抑制改性纳米CaCO3/ABS、改性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降解,提高其热稳定性的作用。(5)改性纳米CaCO3/ABS、改性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分析结果显示:当改性纳米CaCO3添加量较小时,改性纳米CaCO3的添加,能够提高改性纳米CaCO3/ABS复合材料(改性纳米CaCO3添加量<18%)、改性纳米CaCO3/PP复合材料(改性纳米CaCO3添加量<10%)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改善其加工性能。

涂振北[2](2021)在《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性聚氨酯(Waterborne polyurethane)以水为溶剂,不含或仅含少量有机溶剂,通过调节软硬段比例和种类可实现分子结构的高度调控,现已在涂料、胶黏剂、表面活性剂、油墨、生物医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在WPU乳液的制备工艺实验基础上,采用构效关系研究原理,成功开发了一系列适用于农药水悬浮剂的水性聚氨酯分散剂,并研究了其在农药SC中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预聚体分散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WPU乳液,并通过对温度、关键原料的用量、R值、后扩链剂种类等一些关键因素的细致研究,成功的优化了WPU乳液的合成工艺,同时探讨了不同乳液制备的薄膜的性能。结果显示:当预聚温度为75℃、乳化温度在30-40℃、催化剂用量为0.05%、R值为1.75时,采用TETA后扩链制备的WPU乳液综合性能最好。其制备的产品粒径为纳米级别、固含量高达40%,所制备的薄膜在耐水、酸、碱、盐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2.借鉴聚氨酯乳液的制备方法和工艺,通过调节DMPA的用量和以不同分子量的PEG封端,制备了双稳定作用(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的PUDs,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PUDs的一些基本性能(表面张力、HLB值、乳化性能)。结果显示:PUD8-600的表面张力最低,为38.77 m N/m。与PUD5-600相比,其余三种分散剂的HLB值、乳化时间要更大。3.将设计合成的WPU分散剂应用于430 g/L戊唑醇SC。同时通过测试SC的一些基本性能(粒径、Zeta电势、SEM、悬浮率、流变性能、比吸光度等)研究了不同分散剂下SC的物理稳定性,并研究了WPU分散剂的最佳用量和探讨了其分散机理。结果显示:PUD8-800制备的SC分散稳定性最好,分散剂最佳用量为4wt%。结果分析表明适当提高DMPA的含量有利于提高SC的分散稳定性,同时也表明亲水链段需要维持在一个平衡值上才能创造更好的分散稳定性。

武登[3](2016)在《内蒙某伊利石粘土矿的分级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伊利石分布广、储量大、品质优良。虽然伊利石在很多方面已有成功应用,但以伊利石为原料制备絮凝剂还未见报道。我国水资源匮乏,污水总量持续增加,污水处理刻不容缓,作为水处理关键环节絮凝沉淀所用药剂-絮凝剂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伊利石属于高铝粘土,以伊利石为原料,通过湿法沉降去杂后用于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制备,既可以充分发挥其高铝特性,为伊利石利用开拓了新的思路;也为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找寻到了新的原料。首先对伊利石原矿进行捣浆试验,获得最佳的捣浆条件为:捣浆速度2000rpm、捣浆时间90min,分散剂用量0.9%;然后对浆液进行自然沉降分级,共分出三个粒级即-2μm、-5μm、-10μm;再分别对这三个粒级进行化学成分、粒度、XRD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三个粒级的石英均已被有效去除,SiO2含量降低,Al2O3含量升高分级效果良好。由于沉降后-10μm粒级的产率特别高在90%以上,且沉降一次只需要19min,经过沉降后的产品Al2O3含量明显增高,所以采用分级后-10μm粒级产品作为下一步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絮凝剂的原料。分别采用直接煅烧和加碱(助熔)煅烧法对提纯后的伊利石进行活化试验,结果表明,助熔法有助于伊利石晶体结构的解体和铝的溶出,助溶效果好坏依次为:碳酸钠>氟化钠>直接煅烧。将伊利石与碳酸钠混合煅烧、并用盐酸进行酸浸试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煅烧活化温度、煅烧时间和碱矿比,以及酸浸时的固液比、盐酸浓度、酸浸时间、酸浸温度对伊利石Al浸出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伊利石Al浸出率的主次因素顺序为:液固比>碱矿比>HCl浓度>酸浸时间>煅烧温度>酸浸温度>煅烧时间;Al浸出率的优化条件为:煅烧温度900℃、煅烧时间2h、碱矿比4:10、酸浸温度70℃、酸浸时间1h、HCl浓度20%和液固比5:1。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酸浸反应滤液的化学成分:Al2O3,22.15(mg/10mL);Fe2O3,1.08(mg/10mL);SiO2,0.24(mg/10mL);TiO2,0.65(mg/10mL)。Al2O3的浸出率为91%。以酸浸滤液为原料,以浊度去除率为指标,制备PAFC。最佳条件为:反应pH=3.5,铝铁比5: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为3.5h。制备出的固体聚合氯化铝铁产品为棕褐色,产品中Al2O3含量为27.79%、Fe2O3含量为3.84%、盐基度为79.36%;通过IR、TG-DTG、SEM进行表征,产品羟基含量高、聚合度良好,其相关指标均达到企业指标要求。

张兵[4](2015)在《非离子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制备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遭到破坏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人们要求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水性涂料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速度加快。而作为水性涂料不可或缺的助剂之一,水性增稠剂的需求量不断升高,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以其具有环保、无毒、增稠效果好且稳定以及自身良好的成膜性能的优势,是目前十分受欢迎的增稠剂产品,因此,对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HEUR)是一种疏水改性的缔合型增稠剂,是一种嵌段型结构的聚合物,分子结构中主要包含亲水性链段以及亲油性链段,以氨基甲酸酯键将二者连接起来,HEUR的增稠性能与其分子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本论文围绕着HEUR的分子结构这一特性展开研究,合成了两种不同系列的HEUR,分别为线型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LHEUR)以及疏水侧链型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SHEUR),对这两种系列增稠剂的水溶液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这两种增稠剂对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增稠性能进行了探讨。(1)线型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制备与表征本章采用聚乙二醇作为亲水链段,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作为疏水链段,利用—OH与—NCO的反应特性,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作为连接点,采用逐步聚合的方式制备了一系列的线型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LHEUR)产品,对其进行了红外、GPC、表面张力、CMC、黏度以及使用温度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HEUR能够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至50mN/m,LHEUR能够在溶液中形成胶束,且亲水链段含量减小、疏水链段含量增大,CMC值降低,反之,CMC值增大;LHEUR的水溶液具有自增稠作用,固定疏水链段部分的长度不变,亲水链段长度越短,对溶液的增稠作用就会比较弱,而固定亲水链段部分不变时,疏水链段的增加会提高增稠效果;LHEUR的适宜使用温度为25℃~45℃。(2)疏水侧链型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SHEUR)本章采用一种廉价易得、结构上含有长脂肪侧链的疏水性二醇甘油单油酸酯(GMO)作为SHEUR制备的扩链剂,以PEG为亲水链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作为连接点,合成了疏水侧链型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研究了不同的PEG链段以及GMO的含量对SHEUR性能的影响。对其进行了红外、GPC、表面张力、CMC、黏度以及使用温度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HEUR能够降低溶液表面张力至50mN/m,在溶液中能够形成胶束,CMC与分子结构有关,亲水链段相对含量降低、疏水侧链含量增加,CMC值降低,反之,CMC值升高;SHEUR可以增加溶液的粘度,适当地增加亲水链段长度以及疏水侧链部分的含量,有助于提高SHEUR的自增稠效果;SHEUR的适宜使用温度为25℃-45℃。(3)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应用性能的研究本章将合成的LHEUR与SHEUR用于水性聚氨酯涂层胶的增稠中,研究了温度、酸、碱、电解质以及表面活性剂对HEUR增稠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HEUR在织物涂层整理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SHEUR的增稠效果明显优于LHEUR;温度以及表面活性剂会降低HEUR的增稠性能,硝酸以及氢氧化钠对HEUR增稠性能影响较大,电解质的影响较小;SHEUR可以很好地解决织物涂层整理时的渗胶问题。

申娜娜[5](2014)在《空心玻璃微珠轻质高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空心玻璃微珠为主体材料,在尽量不破坏微珠的情况下,制备微珠与微珠直接相连的隔热保温材料。充分利用空气导热率低的优势,同时满足质量轻,保温性能优越的特点,研制轻质高强的隔热保温材料。由于市售的微珠表面都经过了疏水处理,普通的水基氧化物溶液很难润湿微珠表面,本文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探索试验,一种是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乙醇-水基的B2O3-SiO2和P2O5-SiO2溶胶,溶胶润湿微珠,并粘结微珠。研究了烧结温度,溶胶的硼硅比和水硅比对试样性能的影响;另一种是采用氢氟酸腐蚀,高温煅烧或丙烯酸接枝对微珠表面进行亲水性改性,无机磷酸铬铝粘结剂将其粘结。尝试了不同的表面改性方法,研究磷酸铬铝浓度,烧结温度对试样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硼硅溶胶和磷硅溶胶结合微珠制备的试样,表观密度小于0.48g/cm3,抗压强度最高达到14.9MPa。由于硼硅玻璃的熔点比较低,所以该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致密化过程为液相反应烧结过程。综合性能最好的试样为硼硅摩尔比1.08,750°C烧结的H试样,收缩率为3.73%,表观密度为0.43g/cm3,显气孔率为41%,抗压强度为10MPa,导热系数为0.1W/m·K。而磷硅溶胶结合微珠的试样,致密化过程主要靠固相反应。温度升高,固相反应加快,试样的收缩率增加,致密化程度提高,表观密度增加。显气孔率受致密化程度以及微珠本身性能的影响,同时,致密化程度和显气孔率对试样的抗压强度作用明显。氢氟酸腐蚀改性得到的微珠亲水性最好,制得试样的表观密度为0.40.5g/cm3,显气孔率为3040%,抗压强度最高达到13MPa。

赵胜男[6](2013)在《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的涂饰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木塑复合材料(WPC)在室外应用领域的发展,WPC的耐久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涂饰来提高WPC的抗老化性能和赋予不同的装饰效果,是提高WPC产品附加值和拓展其应用领域的重要途径。本文选用木蜡油、丙烯酸酯、聚氨酯、氟碳、有机硅和丙烯酸聚氨脂等6类共16种涂料分别对聚乙烯(PE)基WPC和聚丙烯(PP)基WPC进行涂饰,通过测试涂料接触角和漆膜附着力对WPC的涂饰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并按照ASTM G154对涂饰的WPC进行了紫外加速老化试验,最后通过颜色、附着力以及力学性能测试,进一步表征了涂料对WPC抗老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WPC用涂料的选择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涂料与PE基WPC的接触角低于PP基WPC,水性涂料与WPC的接触角明显高于同类成膜树脂的溶剂型涂料。(2)漆膜附着力因涂料的种类和品种不同而异,多数涂料在PP基WPC的附着力略高于PE基WPC。综合考虑涂料接触角、漆膜附着力和外观等因素,以木蜡油、聚氨酯、氟碳、有机硅和丙烯酸聚氨酯为主要成膜物质的涂料对WPC的表面涂饰性能较好,其中有机硅和丙烯酸聚氨酯涂料更优。(3)人工加速紫外老化试验对聚烯烃基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均有影响,但涂饰后的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得到了有效保护,并且涂有有色涂料的试样获得了涂料中颜料的颜色,并且材料的明度和色差变化相对较小,对明度、色差变化有很好的抵制效果,涂有清漆的WPC明度、色差变化要稍大,没有进行任何涂饰保护的WPC,明度、色差变化很大。(4)随着老化时间增长,总体观察,漆膜附着力在老化时间为0h-1000h逐渐减小,在1000h-1500h少数漆膜附着力稍有提高,涂饰氟碳、丙烯酸聚氨酯磁漆这两种涂料的漆膜附着力较其他涂料性能稍好。

吴广龙,余立风,胡乐,彭颖,丁琼[7](2012)在《我国削减并逐步替代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策略与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具有低表面张力、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性,作为含氟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卫生、消防与电镀等工业领域。但是,PFOS具有高持久稳定性,会在环境、人体与动物组织中富集,因此2009年《斯德哥尔摩公约》将PFOS列为新增POPs受控物质。目前,我国还在生产和使用PFOS,如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削减并逐渐替代PFOS及其衍生物,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在介绍了PFOS的生产与应用现状基础上,结合其替代技术,提出了削减和逐步替代PFOS的策略。

徐秀娟[8](2011)在《导电性纳米颗粒的分散与应用》文中指出永久性导电性颗粒种类众多,包括金属,非金属以及氧化物半导体。常用金属类如金属单质、合金;非金属类如石墨,炭黑;氧化物半导体如锑掺杂氧化锡(Antimony doped tin oxide, ATO),锡掺杂氧化铟(Indium tin oxide, ITO)口铝掺杂氧化锌(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 AZO)等。金属导电材料导电性好,但密度大,难分散,易氧化;炭黑永久导电,价格低廉,但颜色深,加工难度大。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显示技术和太阳能光伏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透明性导电材料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透明导电颗粒为ATO和ITO。ITO具有最佳的导电能力和可见光透过率,技术成熟,但铟是一种稀缺金属,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ATO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其原材料价格低廉,因而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纳米颗粒应用的瓶颈之一就是颗粒固有的团聚问题,使得纳米颗粒的优点难以发挥。因此,纳米颗粒的分散研究对于其推广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导电性ATO和炭黑纳米粉体的分散及其应用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制备了高稳定性和高固含量的纳米ATO和炭黑浆料。首先,论文对ATO纳米粉体分散进行研究。分别以水、乙醇、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1,3-丙二醇等为溶剂,筛选出相应的分散剂。其次,在已选分散剂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实验,获得最佳的ATO分散参数,如分散剂的添加比例,pH值,球磨时间等。获得了稳定ATO粉体浆料;在保证浆料稳定性的前提下,探索出提高ATO固含量的有效途径。再次,采用隔热装置和电阻仪对稳定的导电浆料进行涂料应用研究,结果表明,ATO稳定浆料膜的隔热可以降低5℃,防静电的电阻可以达到106Ωm-2。最后,对导电性炭黑BP2000和XC-72R纳米粉体进行分散。获得了稳定的炭黑浆料,测试结果表明,获得的炭黑浆料膜的电阻可以达到106Ω2m-2。

钟栋梁,陈荣,傅国如[9](2006)在《电气着火(燃爆)事故预防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阐述预防电气着火(燃爆)事故的理论基础,然后重点论述预防电气火源的通用导则(初稿), 最后介绍应用实例。

尤振根[10](2005)在《国内外高岭土资源和市场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国内外高岭土资源、市场需求现状,指出了今后若干年,市场及贸易量将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我们应把握机遇,把我国高岭土产业做强做大。

二、橡塑涂料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橡塑涂料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CaCO3改性及其在塑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纳米CaCO_3应用及市场前景
    1.3 纳米CaCO_3的表面改性
        1.3.1 纳米CaCO_3表面改性方法
        1.3.2 纳米CaCO_3表面改性原理
    1.4 塑料及其改性增韧技术
        1.4.1 塑料简介
        1.4.2 塑料的改性增韧
        1.4.3 纳米CaCO_3填充改性塑料的方法
    1.5 纳米CaCO_3在ABS增韧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1.6 纳米CaCO_3在PP增韧改性中的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样品的分析方法
        2.3.1 纳米CaCO_3吸油值的测定
        2.3.2 纳米CaCO_3其它性能检测
        2.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测定
        2.3.4 复合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
    2.4 样品的表征
        2.4.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2.4.2 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
        2.4.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4 热稳定性(TG)分析
第三章 纳米CaCO_3表面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室自制纳米CaCO_3原料分析
        3.2.1 自制纳米CaCO_3原料性能指标分析
        3.2.2 自制纳米CaCO_3原料XRD分析
        3.2.3 自制纳米CaCO_3原料FE-SEM分析
    3.3 表面改性剂的筛选实验
    3.4 纳米CaCO_3改性工艺条件的确定
        3.4.1 单因素条件实验
        3.4.2 正交实验
    3.5 改性前后纳米CaCO_3样品的分析
        3.5.1 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3.5.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5.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5.4 热稳定性(TG)分析
        3.5.5 改性纳米CaCO_3性能指标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纳米CaCO_3在ABS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不同类型CaCO_3对CaCO_3/A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效果
        4.2.1 不同类型CaCO_3样品的分析表征
        4.2.2 不同类型CaCO_3样品对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不同类型CaCO_3/ABS复合材料拉伸断面分析
    4.3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A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ABS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4.3.2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ABS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4.3.3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ABS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4.3.4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ABS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4.4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ABS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5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ABS复合材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性纳米CaCO_3在PP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不同类型CaCO_3对CaCO_3/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5.3.2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5.3.3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5.3.4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5.4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5.5 改性纳米CaCO_3添加量对PP复合材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的影响
    5.6 改性纳米CaCO_3/PP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功情况

(2)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
        1.1.1 水性聚氨酯的结构与性能
        1.1.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1.1.3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2 分散剂
        1.2.1 分散剂的定义
        1.2.2 分散剂的结构特征
        1.2.3 分散剂的分类及特点
        1.2.4 分散剂的分散机理
        1.2.5 聚氨酯分散剂
        1.2.6 水性聚氨酯分散剂在农药体系中的应用
    1.3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性能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2 制备方法与路线
        2.1.2.1 WPU乳液的制备
        2.1.2.2 膜的制备
        2.1.3 分析与表征
        2.1.3.1 -NCO含量的测定
        2.1.3.2 红外表征
        2.1.3.3 固含量的测定
        2.1.3.4 粒径的测定
        2.1.3.5 稳定性测试
        2.1.3.6 溶胀率的测定
        2.1.3.7 膜硬度的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温度对预聚阶段的影响
        2.2.2 温度对乳化过程的影响
        2.2.3 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2.2.4 DMPA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2.5 不同R值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2.6 WPU乳液的红外表征
        2.2.7 膜的溶胀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性聚氨酯分散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制备方法与路线
        3.1.3 分析与表征
        3.1.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3.1.3.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
        3.1.3.3 固含量的测定
        3.1.3.4 表面张力测量
        3.1.3.5 HLB值
        3.1.3.6 乳化性能
    3.2 结果与讨论
        3.2.1 PUDs的结构表征
        3.2.2 PUDs的表面张力
        3.2.3 PUDs的 HLB值
        3.2.4 PUDs的乳化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性聚氨酯分散剂在农药体系中的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430g/L戊唑醇水悬浮剂制备
        4.1.3 分析与表征
        4.1.3.1 粒径的测定
        4.1.3.2 Zeta电势的测定
        4.1.3.3 悬浮率的测定
        4.1.3.4 SEM形貌测定
        4.1.3.5 剪切黏度的测定
        4.1.3.6 触变性的测定
        4.1.3.7 模量与应变曲线
        4.1.3.8 比吸光度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制剂热贮稳定性
        4.2.2 流变性能分析
        4.2.2.1 表观黏度分析
        4.2.2.2 触变性分析
        4.2.2.3 应变曲线分析
        4.2.3 离心稳定性
        4.2.4 分散剂不同用量对制剂的影响
        4.2.4.1 制剂的表观黏度
        4.2.4.2 制剂的Zeta电势
        4.2.4.3 PUDs在 SC中的分散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内蒙某伊利石粘土矿的分级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伊利石粘土矿简介
        1.2.1 粘土岩
        1.2.2 伊利石粘土的基本性质
    1.3 伊利石的提纯加工及利用现状
        1.3.1 伊利石的提纯及加工
        1.3.2 伊利石的利用现状
    1.4 絮凝剂简介
        1.4.1 絮凝剂的分类和特点
        1.4.2 聚合氯化铝铁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伊利石粘土矿的分级提纯
    2.1 原矿性质
        2.1.1 矿石的外观特征
        2.1.2 化学组成
        2.1.3 原矿XRD分析
        2.1.4 红外光谱分析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提纯原理
        2.2.3 提纯方法
        2.2.4 分析与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捣浆速度对精矿产率的影响
        2.3.2 捣浆时间对精矿产率的影响
        2.3.3 分散剂用量对精矿产率的影响
    2.4 分级提纯结果的表征
        2.4.1 化学成分分析
        2.4.2 激光粒度分析
        2.4.3 XRD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原料中Al的浸出实验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与检测
        3.3.1 实验方法
        3.3.2 检测方法
    3.4 助剂选择
        3.4.1 直接煅烧的助溶实验
        3.4.2 NaF的助溶实验
        3.4.3 碳酸钠的助溶实验
    3.5 酸浸反应单因素实验
        3.5.1 煅烧温度(加Na2CO3)对Al浸出率的影响
        3.5.2 煅烧时间(加Na2CO3)对Al浸出率的影响
        3.5.3 液固比对Al浸出率的影响
        3.5.4 HCl浓度对Al浸出率的影响
        3.5.5 酸浸时间对Al浸出率的影响
        3.5.6 酸浸温度对Al浸出率的影响
    3.6 正交实验
        3.6.1 正交实验设计
        3.6.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7 硅铝分离
    3.8 酸浸反应效果
    3.9 本章小结
4 聚合氯化铝铁的制备
    4.1 实验原料
    4.2 实验药品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浊度和盐基度的测定
        4.4.1 浊度的测定
        4.4.2 盐基度的检测
    4.5 制备PAFC的影响因素
        4.5.1 反应pH对聚合氯化铝铁絮凝性能的影响
        4.5.2 Al:Fe对聚合氯化铝铁絮凝性能的影响
        4.5.3 反应温度对聚合氯化铝铁絮凝性能的影响
        4.5.4 反应时间对聚合氯化铝铁絮凝性能的影响
    4.6 自制PAFC的表征
        4.6.1 PAFC的指标检测
        4.6.2 PAFC的红外光谱分析
        4.6.3 PAFC的热稳定性分析
        4.6.4 PAFC的SEM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非离子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水性聚氨酯简介
        1.2.1 水性聚气酯的发展概况
        1.2.2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1.2.3 水性聚氨酯的性能特点
        1.2.4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1.3 水性增稠剂的分类
        1.3.1 无机增稠剂
        1.3.2 有机增稠剂
    1.4 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研究现状
        1.4.1 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制备方法的研究
        1.4.2 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HEUR)的增稠性能的研究
        1.4.3 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HEUR)的在应用中的影响因素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线型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实验装置
        2.2.3 合成步骤
        2.2.4 结构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样品红外光谱分析
        2.3.2 GPC测试
        2.3.3 水性聚氨酯增稠剂在水溶液中的性质测试
        2.3.4 水性聚氨酯增稠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测试
        2.3.5 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使用温度测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疏水侧链型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实验装置
        3.2.3 合成步骤
        3.2.4 结构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样品红外光谱分析
        3.3.2 相对分子量测试
        3.3.3 SHEUR在水溶液中的性质测试
        3.3.4 水性聚氨酯增稠剂溶液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测试
        3.3.5 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使用温度测试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应用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3 研究内容及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结构的HEUR对乳液的增稠性能测试
        4.4.2 温度对HEUR增稠性能影响
        4.4.3 HEUR后增稠性能的结果分析
        4.4.4 HEUR开稀性能的结果分析
        4.4.5 酸对HEUR增稠性能的影响
        4.4.6 碱对HEUR增稠性能的影响
        4.4.7 电解质对HEUR增稠性能的影响
        4.4.8 表面活性剂对HEUR增稠性能的影响
    4.5 HEUR在织物涂层整理中的应用研究
        4.5.1 水性聚氨酯涂层胶的配制
        4.5.2 涂胶工艺
        4.5.3 测量方式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空心玻璃微珠轻质高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保温材料的研究现状
        1.1.1 保温材料的概况
        1.1.2 保温材料的种类
    1.2 空心玻璃微珠
        1.2.1 空心玻璃微珠的简介
        1.2.2 空心玻璃微珠成分特点
        1.2.3 空心玻璃微珠的制备
        1.2.4 空心玻璃微珠保温材料的发展状况
    1.3 低熔点硼硅酸盐玻璃
        1.3.1 低熔点硼硅酸盐玻璃的结构特点
        1.3.2 低熔点硼硅酸盐玻璃的性能和应用
    1.4 低熔点磷酸盐玻璃
    1.5 空心玻璃微珠表面改性的概述
    1.6 磷酸铬铝粘结剂
    1.7 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第二章 试验与测试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2 试样的制备
        2.2.1 氧化物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制备
        2.2.2 表面改性空心玻璃微珠制备轻质高强材料
    2.3 测试表征
        2.3.1 体积密度和显气孔率的测试
        2.3.2 表面润湿性检测
        2.3.3 试样形貌的观测
        2.3.4 物相和官能团的测定
        2.3.5 抗压强度的测定
        2.3.6 热电导率的测试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空心玻璃微珠的性能分析
        3.1.1 空心玻璃微珠组成和性能
        3.1.2 空心玻璃微珠烧结后的性能
        3.1.3 空心玻璃微珠烧结前后的 XRD 图谱
    3.2 溶胶的性能研究
        3.2.1 不同配方的硅溶胶稳定性的分析
        3.2.2 不同配方的硼硅溶胶和磷硅溶胶稳定能的分析
    3.3 硅溶胶结合微珠制备轻质高强材料
    3.4 硼硅溶胶结合微珠制备轻质高强材料
        3.4.1 硼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烧结性能
        3.4.2 硼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断面显微结构
        3.4.3 硼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显气孔率和表观密度
        3.4.4 硼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抗压强度
        3.4.5 硼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导热系数
    3.5 磷硅溶胶结合微珠制备轻质高强材料
        3.5.1 磷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烧结收缩
        3.5.2 磷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 XRD 分析
        3.5.3 磷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断面显微结构
        3.5.4 磷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显气孔率和表观密度
        3.5.5 磷硅溶胶结合微珠试样的抗压强度
    3.6 磷酸铬铝结合表面改性的微珠制备轻质高强材料
        3.6.1 表面改性试验结果分析
        3.6.2 磷酸铬铝结合表面改性微珠试样的性能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的涂饰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塑复合材料概述
        1.2.1 木塑复合材料的组成
        1.2.2 木塑复合材料的特点
        1.2.3 木塑复合材料的生产工艺
    1.3 涂料的组成及分类
        1.3.1 涂料的组成
        1.3.2 涂料的分类
        1.3.3 涂料的品种
    1.4 老化性能测试介绍
        1.4.1 光氧老化
        1.4.2 热氧老化
        1.4.3 湿热老化
        1.4.4 盐雾老化
        1.4.5 臭氧老化
        1.4.6 高低温循环老化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原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涂料种类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木塑复合材料涂饰样品制备
        2.3.1 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2.3.2 涂饰的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涂饰的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测试及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
        2.4.1 润湿性
        2.4.2 附着力测试
        2.4.3 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实验
3 涂料在木塑复合材料上的润湿性能研究
    3.1 涂料在WPC上的接触角
        3.1.1 涂料在PE基WPC表面的接触角
        3.1.2 涂料在PP基WPC表面的接触角
    3.2 不同面漆和底漆在WPC上的接触角
        3.2.1 聚氨酯涂料
        3.2.2 氟碳涂料
        3.2.3 丙烯酸聚氨酯涂料
    3.3 本章小结
4 涂料在木塑复合材料上的附着力对比研究
    4.1 涂料在杨木块上的附着力
    4.2 涂料在PE及PE基WPC上的附着力
        4.2.1 PE塑料
        4.2.2 PE基WPC
        4.2.3 PP塑料
        4.2.4 PP基WPC
        4.2.5 WPC涂饰性能的综合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紫外加速老化对涂饰后WPC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涂饰后WPC的外观
    5.2 紫外加速老化对涂饰的聚烯烃WPC颜色的影响
        5.2.1 经过老化后涂饰的聚烯烃WPC的外观对比
        5.2.2 经过老化后涂饰的聚烯烃WPC明度变化情况(△L~*)
        5.2.3 经过老化后涂饰的聚烯烃WPC总的颜色变化情况(△E~*)
        5.2.4 经过老化后涂饰的聚烯烃WPC色品指数的变化情况(△a~*和△b~*)
    5.3 紫外加速老化对涂饰WPC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冲击性能
        5.3.2 弯曲性能
    5.4 紫外加速老化对涂饰的WPC漆膜附着力的影响
        5.4.1 不同涂料老化后漆膜附着力大小
        5.4.2 不同老化时间后漆膜附着力大小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我国削减并逐步替代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策略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PFOS的生产与应用现状
    1.1 国外PFOS的生产与应用现状
    1.2 我国PFOS的生产与应用现状
2 相关法规与监管现状
3 PFOS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现状
    3.1 纺织行业
    3.2 农药行业
    3.3 电镀行业
    3.4 消防行业
    3.5 其他行业
4 PFOS的削减策略
    4.1 削减供应
    4.2 缩减消费
    4.3 技术替代
5 对策建议
6 结 论

(8)导电性纳米颗粒的分散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导电性颗粒综述
        1.1.1 金属导电材料
        1.1.2 非金属导电材料
        1.1.3 氧化物半导体导电材料
        1.1.4 三种导电材料的比较
    1.2 纳米ATO材料的导电机理
    1.3 纳米ATO粉体的制备方法
        1.3.1 固相法
        1.3.2 液相法
    1.4 纳米ATO材料的性能
        1.4.1 导电性
        1.4.2 浅色透明性
        1.4.3 耐侯性和稳定性
        1.4.4 多功能性
    1.5 纳米粉体的分散
        1.5.1 物理分散
        1.5.2 化学分散
        1.5.3 分散剂分散
        1.5.4 纳米颗粒在介质中分散的影响因素
        1.5.4.1 pH值
        1.5.4.2 分散剂种类
        1.5.4.3 分散剂加入量
        1.5.4.4 分散介质
        1.5.4.5 球磨时间
    1.6 纳米金属氧化物和ATO浆料的制备方法
        1.6.1 纳米金属氧化物浆料的制备方法
        1.6.2 纳米ATO浆料的制备
    1.7 纳米材料和ATO粉体在涂料中的应用
        1.7.1 隔热性能的应用
        1.7.2 导电性能的应用
    1.8 涂膜工艺
        1.8.1 浸镀技术
        1.8.2 喷雾涂层技术
        1.8.3 自旋涂镀技术
    1.9 炭黑的分散和应用
        1.9.1 炭黑颜料的分散机理和导电机理
        1.9.1.1 炭黑的分散机理
        1.9.1.2 炭黑的导电机理
        1.9.2 炭黑的应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1.9.2.1 橡胶领域
        1.9.2.2 塑料行业
        1.9.2.3 涂料和油墨行业
    2.0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ATO的分散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分散剂对ATO纳米粉体的分散影响
        2.3.2 提高ATO浆料固含量
        2.3.3 球磨介质的评价
        2.3.4 ATO粉体对浆料分散性能的影响
        2.3.5 pH值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2.3.6 分散剂添加量的影响
        2.3.7 球磨时间的影响
        2.3.8 球磨设备的影响
        2.3.9 TEM分析
        2.3.10 激光粒度分析
        2.3.11 表面红外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TO浆料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过程
        3.2.3.1 制备工艺
        3.2.3.2 具体实验过程
        3.2.4 结果与讨论
        3.2.4.1 PMA成膜物的隔热性能
        3.2.4.2 水性聚氨酯类成膜物隔热性能
        3.2.4.3 防静电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炭黑粉体的分散与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过程
        4.2.3.1 炭黑的分散
        4.2.3.2 浆料稳定性评价
        4.2.3.3 防静电测试
        4.2.4 结果与讨论
        4.2.4.1 pH值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4.2.4.2 分散剂添加量对XC-72R炭黑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4.2.4.3 XC-72R炭黑浆料固含量的提高
        4.2.4.4 XC-72R炭黑分散TEM分析
        4.2.4.5 XC-72R炭黑表面红外分析
        4.2.4.6 XC-72R炭黑防静电性能
    4.3 BP2000炭黑的分散
        4.3.1 BP2000炭黑和XC-72R炭黑分散的共同点
        4.3.2 BP2000炭黑和XC-72R炭黑分散的区别
        4.3.2.1 两种炭黑参数的比较
        4.3.2.2 同一种分散剂对两种炭黑分散的影响
        4.3.2.3 BP2000分散后的稳定性浆料
        4.3.2.4 BP2000炭黑浆料的TEM分析
        4.3.2.5 BP2000炭黑粉体表面红外分析
        4.3.2.6 BP2000炭黑浆料防静电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10)国内外高岭土资源和市场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高岭土资源概述
    1.1 国外着名高岭土资源概况
    1.2 国内着名高岭土资源概况
        1.2.1 非煤系高岭土:
        1.2.2 煤系高岭土:
    1.3 我国部分代表性高岭土资源的特征
2 高岭土市场概况
    2.1 世界高岭土市场及生产概况
    2.2 世界高岭土主要生产区域及着名公司简况
    2.3 近年世界高岭土行业的主要动态
    2.4 我国高岭土市场需求及生产状况
        2.4.1 陶瓷工业:
        2.4.2 造纸工业:
        2.4.3 橡塑工业:
        2.4.4 涂料工业:
        2.4.5 电瓷工业:
        2.4.6 耐火材料工业:
        2.4.7 分子筛吸附剂:
    2.5 我国高岭土进出口概况
    2.6 高岭土国内市场预测
3 国内高岭土深加工技术概况
    3.1 我国高岭土深加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高岭土深加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4 高岭土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管理较乱
    4.2 企业数量多而且小
    4.3 产品结构不合理
    4.4 科研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
    4.5 高岭土的替代矿产品对扩大高岭土产品的市场造成新的压力
5 对高岭土行业发展的建议
    5.1 紧紧抓住资源这一基础
    5.2 对高岭土生产企业进行整合
    5.3 加强科研开发工作
    5.4 加强对外合作
    5.5 研制生产高精尖产品
    5.6 有序竞争与合作

四、橡塑涂料的研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CaCO3改性及其在塑料中的应用[D]. 童佳佳.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涂振北.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内蒙某伊利石粘土矿的分级与利用[D]. 武登. 西安科技大学, 2016(03)
  • [4]非离子水性聚氨酯缔合型增稠剂的制备与应用[D]. 张兵. 安徽大学, 2015(12)
  • [5]空心玻璃微珠轻质高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申娜娜. 天津大学, 2014(05)
  • [6]聚烯烃木塑复合材料的涂饰性能研究[D]. 赵胜男.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7]我国削减并逐步替代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的策略与建议[J]. 吴广龙,余立风,胡乐,彭颖,丁琼. 生态毒理学报, 2012(05)
  • [8]导电性纳米颗粒的分散与应用[D]. 徐秀娟.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9]电气着火(燃爆)事故预防措施研究[A]. 钟栋梁,陈荣,傅国如. 2006年全国失效分析与安全生产高级研讨会论文集, 2006
  • [10]国内外高岭土资源和市场现状及展望[J]. 尤振根. 非金属矿, 2005(S1)

标签:;  ;  ;  ;  ;  

橡塑涂料的开发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