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

浅析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

一、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梅世明[1](2021)在《如何克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这是一个摆在高中历史教师面前一直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及早发现矫治、融洽师生关系、处好教学关系、注重因材施教、开展讨论辩论、巧用记忆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史实结合实际等八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目的是为今后克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厌学情绪提供参考。

赵雨青[2](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工作在儿童领域的研究在不断拓展,弱势儿童群体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单亲家庭儿童就是其中一类,特别是农村的单亲家庭儿童,他们被关注和帮助的需求更为迫切。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庭结构的转变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进而使他们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冷漠、自卑、焦虑等。对于农村的单亲家庭儿童而言,他们很大一部分还是留守儿童群体,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监护人良好的教养和照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行动上也容易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了更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使得部分儿童精力涣散、无心学习,进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学问题。一些厌学儿童沉溺于网络、上课玩手机、扰乱课堂秩序,对老师抵触情绪明显,甚至存在旷课逃学等现象,及早介入这些儿童的厌学问题,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轨道,拯救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业,也关乎他们的整个人生。论文主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具有厌学问题的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进行介入。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参与式观察法等方法对S校的五六年级学生的厌学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存在厌学问题突出,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厌学行为出现频繁的问题,影响的因素从微观的个体到宏观的社会环境都有涉及;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把非农村单亲家庭的儿童的农村单亲家庭的厌学情况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了农村单亲家庭儿童的厌学问题更为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最后,根据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普遍性和相似性,并综合社工的能力和资源,决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加强了他们对学习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找回学习的自信心为目的,针对性地制定小组工作方案,开展了名称为“劝学”的成长小组,分别开展了以我的学习观、以兴趣为师、拥抱自律的自己、以榜样为主题的六节小组活动。最后对小组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评估,印证了小组工作的方法在厌学问题的解决上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小组目标基本能够达成。最后,笔者通过对小组实务整个过程进行反思,结合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即运用整合性社会工作的方法,推动微观到宏观层面系统的连接,促进农村单亲家庭儿童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

李嘉琪[3](2021)在《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诗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古诗词学习对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初中生缺少相应的生活阅历,学习兴趣低,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讨厌古诗词学习,认为古诗词学习不重要,在行为上远离古诗词学习,因此古诗词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从初中生古诗词学习现状可以看出,古诗词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古诗词厌学心理引起的,不能很好地针对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古诗词厌学状况的调查,结合初中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探究初中生古诗词厌学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改善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校、社会、家庭改善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提供有效的策略。本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在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厌学心理的相关概念。其次,本文梳理了有助于改善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的相关理论,将学习动机理论、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作为研究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的理论基础。第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古诗词厌学情况。笔者经过深入研究,从学生、教师、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古诗词厌学心理的产生。最后,本文针对古诗词厌学心理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改善古诗词厌学心理,最关键是学生自身的努力,调动学生主体性;建议教师改进古诗词教学;建议家长改善教育方式;建议学校营造“诗意”校园;改善学生古诗词厌学心理不仅需要学生自身、教师、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还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优化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研究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实际上是对厌学语文的进一步研究,笔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促使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希望给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思考。

师东杰[4](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技能强国的需要,我国中职教育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但学生的厌学行为却日渐突出。基于这样的背景,以及小组工作在介入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中更加容易达成目标、更加便于激发中职学生积极性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大同市Z学校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该校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因素,并以认知行为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依据,针对具有厌学行为的中职学生,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大同市Z学校中职学生的厌学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的开展,培养中职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帮助他们矫正不适当的厌学行为,从而实现其更好的自我发展。在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厌学行为,在小组初期,主要是通过组员之间相互熟悉,让大家逐渐能够认识到厌学行为的不良状态,改变小组成员非理性的学习认知,在小组中期,通过小组互动,让成员对厌学行为进一步认识了解,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在小组后期,在小组成员对不良厌学行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控力的训练,能够培养小组成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厌学行为得到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小组成员一段时间的跟进服务,进一步巩固了服务效果。通过过程评估、成效评估以及家长、教师、同学对小组成员行为变化的成效认知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均说明本次活动对矫正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很有成效,同时将认知行为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运用在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上是适用的。但由于单一的介入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局限性,未来类似的介入可尝试更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综合性的对中职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整体生态系统进行介入,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刘璐[5](2021)在《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现象及矫正策略研究 ——以渝东北Q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英语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农村留守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合适的环境氛围等多方面因素,在农村初中学校英语厌学现象较为常见。曾有幸在农村Q中学从事过初中英语教师工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深感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对待英语学科的态度变化。很多学生从开始接触英语的感兴趣到毕业时候的英语厌学,这两个极端态度的转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选题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为了了解Q中学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现象的现状找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厌学英语原因,针对Q中学438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335份,对6名学生进行访谈,将调查结果与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发现农村初中留学学生英语厌学现象在年级上、性别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原因大致可分为价值观念的缺失、学校软硬件设施薄弱以及所处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三个方面。最后,在对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厌学现象的分类和成因分析后,结合前人的研究理论和成果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可从重视家庭、学校、教师、学生主体等四个维度来矫正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现象的对策:(1)家庭方面,家长要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2)学校方面,要完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措施,健全留守学生成长档案;(3)教师方面,英语教师要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加强自身建设,及时的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进一步做到因材施教,设立分层教学目标;(4)学生方面,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正确认识自己保持乐观心态,锻炼学习意志,树立伟大理想,能够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激发留守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王志才[6](2020)在《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文中提出初中是我国教育分流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会终止于此,甚至初中还没毕业就提前结束了学业生涯。这是为什么呢?是他们不想学习,不想升学吗?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他们很想继续深造,他们很关心学业成绩,但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很失望,也很无奈。有的学生觉得是自己笨,学不好,有的学生觉得是教师没有教好,还有的觉得是同学吵闹影响了学习效果。学生们都有着各自的看法,但有一点相同之处,那就是这类学生都存在厌学的不良现象和行为。那么,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是什么缘由呢?应该如何有效地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厌学问题的探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失败的解释和应对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使用个案研究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厌学问题展开实地研究,旨在为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厌学问题提供理论思路和实践参考。本文首先是陈述厌学问题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综述,从研究目标、思路、过程、方法等方面来对研究进行设计。其次,对厌学相关概念作出界定,并呈现了与之相关联的理论。再次,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学校和社会环境进行了描述,对进入研究现场的过程进行介绍说明。接着对来自H中学不同民族的三名个案,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最后,针对个案所存在的厌学问题,分析了导致厌学的诱因,并提出应对厌学问题的措施。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厌学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缺乏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学生与教师和课堂无法产生共鸣,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同伴群体不遵守课堂纪律,影响班级学习氛围,在学校生活中,同伴群体之间由于各自民族生活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等差异之下,常常会产生冲突,甚至诱发校园暴力和欺凌。家庭则是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有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比如个案A家长的重女轻男教育思想。这些都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重要诱因。由此,为了有效应对少数民族学生厌学问题,特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群体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面,提升教师民族文化教育素养,增强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和多元文化教学技能,构建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校本课程和教学内容。在同伴群体方面,营造多元文化共荣共生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班级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化解不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强家校合作,适当引导家庭教育。

杨金星[7](2020)在《乡村小学厌学生转化策略研究 ——基于班主任工作视角》文中认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最基础的管理单元,是学校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实践场地,更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支撑,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对于班级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班级管理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小学的教育环境相对较差,教育资源较为薄弱,在厌学生的现实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难度也更大,对班主任履行自身的班级管理职责,推动学生全员全面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因此,着眼农村厌学生的特殊学情,从班级管理视角出发,破解厌学生这一由来已久、表现多样、症结顽固的教育课题,对于促进班级管理水平提升,良好师生关系构建,乃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等研究方法,以贵州省YJ县MH民族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问卷工具,对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校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厌学现象,并且具有一定普遍性。通过进一步的群体内部差异分析,发现MH民族小学的学生厌学情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性别差异而言,男生厌学情况要比女生严重;二是从年龄差异而言,年级越高的学生,厌学程度越严重,存在高年级大于中年级、中年级大于低年级;三是从学习水平的差异而言,优秀生的厌学程度最轻,后进生的厌学情况最为严重;四是从家庭抚养方式而言,双亲抚养家庭的学生厌学情况最轻,近亲抚养的最为严重。同时,在班主任推进厌学生转化工作过程中,很多班主任只是将厌学当做被动管理的对象,对于厌学生转化重视程度不足,开展相关工作的专业能力相对较弱。在对厌学生进行转化时,班主任的经验相对薄弱、管理方式的熟知度不足、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而且处理方式比较直接简单;对于班主任转化厌学生的环境条件有待改善,学校在重视程度、资源投放、政策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以相关调研为基础,本研究发现导致班主任转化厌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评价导向不够科学;实施思路相对偏狭,忽视农村小学的现实工作特点;落实引导不够有力,没有形成全员合力;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难以有效应对厌学生转化的相关工作。基于此,以行为主义、关怀教育理等理论为指导,据此提出了班主任转化农村小学厌学生的对策:一是要坚持以生为本,强化立德树人、民主管理、教育法制理念,夯实班主任转化厌学生的理念基础;二是要着眼学情实际,创新管理方法,推动教育转化与时俱进、以生为本、尊重差异、规范科学,丰富班主任转化厌学生的工作思路;三是要推动资源投放,推进信息技术整合、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推动任课教师协同管理、凝聚家校合力,优化班主任转化厌学生的环境条件。

吕文静[8](2020)在《金字塔底下的孩子们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亚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竞技体育采取的是业余体校-地方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体制,业余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最基础的环节,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那么学生作为业余体校的主体,不仅关系着业余体校的发展,也关系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业余体校学生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但由于某些运动员的不当行为,社会上对业余体校学生有许多负面的看法,但这并不是真实的业余体校学生,人们只是凭臆想对业余体校学生贴了一个标签,真实的学生人们并未了解。所以通过本文研究,让人们了解业余体校学生的现实情况与内心世界,也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业余体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并形成理性的认识。本文以业余体校学生群体的亚文化为研究对象,在学习借鉴国内外亚文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在生活、训练、文化学习的田野调查以及13位学生的深度访谈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对业余体校学生群体的亚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具备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在读学生双重身份的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存在权威服从文化、厌学文化、小团伙文化以及忍耐文化等亚文化。(1)权威服从文化表现为:学生对教练安排的无条件服从、对教练内心极度的认可、对教练极其崇拜、对教练不当行为的内化,形成的原因是:学生对教练有一种强烈的崇拜情结、对教练有一种亲人情结、对教练有一种畏惧情结;(2)厌学文化表现为:吵闹的上课时间、能睡就睡,不睡就发呆的学生、能抄就抄的课后作业,形成的原因是:学校在文化学习上的缺位、教师权责的分离、文化学习与学生之间的脱轨;(3)小团伙文化表现为:以专业队为基本单位的组成模式、以大带小的行为模式、团队冲突的解决模式、小团伙成员间的等级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专业队的划分是小团伙文化形成的前提、教练的教导使小团伙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学生的需求是小团伙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4)忍耐文化表现为:在场上拼命训练的学生、无视伤痛的学生、受伤不敢休息的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学生内心的坚韧是超强忍耐力的前提、竞技运动的特点使学生需要具备超强的忍耐力、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资源是铸就学生超强忍耐力的重要因素。在业余体校的特殊环境下,体校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在国家、社会与体校共同作用下形成群体亚文化并不断被再生产。业余体校学生接受并遵从群体亚文化是为了在业余体校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标准业余体校思想与行为的个体。为有效改善群体亚文化,推动业余体校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政府应推进教体融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引导社会舆论对业余体校学生树立正确认识;业余体校应加强思政工作,科学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学生家长应积极主动介入学生的成长;加强专业队内部建设,构建健康团队文化。

邱红玉[9](2020)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文中指出青少年厌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着很多老师、同学及家长的持续性问题,且现阶段针对青少年厌学问题的解决措施大多数仍停留在制度性改革和理论假设方面。因此,怎样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在现有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进行改变,帮助青少年有效的改善厌学情绪和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现实问题。本选题查阅了许多国内外相关文献与论文的基础之上,针对高中生厌学问题以及现状的改善,积极引入人本主义治疗模式,将其应用到个案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中,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出拥有预防、发展和补救的相关对策,使青少年转变自身对学习的态度,激发自身潜能,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本文主要采取文献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高中生小K自身状况以及目前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学校学习环境,并以此为例进行研究来分析和探讨影响小K产生厌学问题的原因,并据此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的基础之上,按照个案工作的程序,形成相关对策,同时也为社会工作领域中以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为方法介入高中生厌学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的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介入中学生厌学问题的理论实践进行总结和梳理,并通过实地考察得出相关结论,其主要目的意在考察以下几个方面情况:案主的基本情况、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于案主厌学问题的影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案主厌学状况的缓解与改善所能提供的帮助。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对高中生小K进行介入,通过个案服务旨在使案主协调自我概念、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等。

冯丽[10](2020)在《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汹涌的外出务工潮、经商潮造成农村许多孩子或短期或长期失去父母双亲的直接监管,转而由在家的父母一方、老人或亲戚来照管,这就形成了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造成他们成绩差和纪律差等诸多问题。其中厌学倾向严重又是目前农村留守初中生诸多问题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和教育界的迫切问题,对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主体本身的话语和认知的微观视角出发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河南省信阳市某农村学校为抽样学校,进入现场后,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等,选取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对4名个案学生的家庭、上学经历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了解后得出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的三个主题:家不是家、学校生活很无趣、未来无希望。并分析影响其厌学经验形成的因素是个体怕吃苦,只想舒服、对自己充满否定,对学习无兴趣、自我控制力差。家庭因素是家庭环境不良、家长教育方式有问题。学校因素是学校评价体制不合理、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因素是农村读书无用论和网络的影响。

二、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克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论文提纲范文)

一、及早发现矫治
二、融洽师生关系
三、处好教学关系
四、注重因材施教
五、开展讨论辩论
六、巧用记忆方法
七、提高综合素质
八、史实结合实际

(2)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1.儿童厌学的现状
        2.作者与课题的“结缘”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单亲家庭
        2.厌学
    (二)理论基础
        1.生态系统理论
        2.社会学习理论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三、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S校的概况及五至六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1.S校的概况
        2.S校五至六年级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二)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1.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的表现
        2.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的原因
    (三)S校五至六年级单亲家庭厌学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分析
        1.S校对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介入情况
        2.社会工作介入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需求分析
        3.小组工作介入S校五至六年级农村单亲儿童厌学问题的优势
四、S校“劝学”小组的设计
    (一)小组的前期准备工作
        1.小组组员的招募
        2.小组组员的特征
        3.问题的评估
    (三)“劝学”小组方案设计
        1.小组简介
        2.小组目标
        3.小组活动的整体设计
        4.预估困难与解决对策
五、S校“劝学”小组工作实务过程
    (一)小组初期
        1.第一节小组活动:我的学习观
        2.第二节小组活动:以兴趣为师
    (二)小组中期
        1.第三节小组活动:拥抱自律的自己
        2.第四节小祖活动:探寻学习的方法
    (三)小组后期
        1.第五节小组活动:榜样的力量
        2.第六节小组活动:全新起点
    (四)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厌学儿童服务的评估
        1.过程评估
        2.效果评估
六、结论、反思与建议
    (一)结论
        1.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2.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对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需要综合性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二)反思
        1.小组工作实务过程的反思
        2.小组理论运用的反思
        3.社会工作者自身理论素养和实务能力的反思
    (三)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增强家庭的监护与支持
        2.推动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新,推行“家+校+社工”的联动模式
        3.社会工作机构落地学校开展儿童服务,发展学校社会工作
        4.政府政策的支持与落实,保障农村儿童的权利
        5.社会工作者坚守专业价值理念,提升个人专业服务能力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相关学理概念阐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厌学心理相关学理概念阐述
        1.厌学心理的含义
        2.厌学心理的分类
        3.古诗词厌学心理的表现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习动机理论
        2.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3.叶嘉莹“兴发感动”诗歌理论
二、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及其相关问卷调查
    (一)调查情况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3.调查实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2.教师问卷调查及分析
三、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成因探究
    (一)生源性因素
        1.处于特定的发展成长阶段
        2.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
        3.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
        4.学习的主体性缺失
    (二)师源性因素
        1.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2.教学模式有待多元
        3.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4.教学内容有待丰富
        5.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三)社会环境因素
        1.功利性观念对古诗词学习的影响
        2.流行文化对古诗词教学的冲击
        3.社会变迁对古诗词学习的影响
    (四)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因素
        1.古诗词表达含蓄委婉
        2.古诗词词义间具有跳跃性
        3.古诗词艺术手法繁多
        4.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
四、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改善策略研究
    (一)学生方面——调动学生主体性
        1.调动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
        2.加强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多维了解
        3.通过实际创作丰富情感体验
    (二)教师方面——改进古诗词教学
        1.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诵读指导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3.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降低古诗词学习的难度
        5.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
        6.提高自身素养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家庭方面——改善教育方式
        1.重视古诗词教育价值
        2.养成古诗词学习习惯
        3.发挥古诗词促进作用
    (四)学校方面——创建“诗意校园”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举办古诗词鉴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3.编写古诗词校本教材并开设古诗词鉴赏校本课程
    (五)社会方面——优化社会环境
        1.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
        2.改革古诗词的考察方式
        3.鼓励青少年创作诗词
结语
附录一 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初中生古诗词厌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六、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同市Z学校学生厌学行为状况
    一、大同市Z学校学生学习情况
        (一)学生上课出勤情况现状
        (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现状
        (三)学生课后学习情况现状
        (四)学生考试情况现状
    二、大同市Z学校学生厌学行为原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分析
        (二)家庭原因分析
        (三)学校原因分析
        (四)社会原因分析
    三、厌学行为对中职学生的危害
        (一)个人层面的危害
        (二)家庭层面的危害
        (三)学校层面的危害
        (四)社会层面的危害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优势分析
    一、小组工作中小组成员之间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小组工作中组员间产生的凝聚力有助于增强其归属感
    三、小组工作中动力因素的激发使组员参与积极性增强
    四、小组工作中重视平等参与有利于增强组员自信
    五、小组工作中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有助于目标达成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实务过程
    一、小组的筹备
        (一)小组背景
        (二)组员招募
        (三)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和问题分析
        (四)服务对象需求评估分析
    二、小组工作计划
        (一)介入目标
        (二)小组设计思路
        (三)小组活动安排
    三、小组工作具体实施过程
        (一)小组初期:让组员从内心中接受学习
        (二)小组中期:培养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小组后期:培养组员自主学习能力
    四、小组的跟进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评估
    一、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二)成员的满意度评估
        (三)家长、教师、同学对小组成员行为变化的成效认知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评估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一)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以认知行为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能够有效矫正中职学生厌学行为
    二、反思
        (一)介入方法的单一性影响成效的可信性
        (二)小组工作介入效果的长效性与持续性不足
        (三)社工在中职学校角色不明确导致介入时存在一定困难
    三、改变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建议
        (一)社会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可以尝试更多方式
        (二)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应注重时效以提高针对性
        (三)社工要加强对中职学生了解并采取有效方法矫正其厌学行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关于中职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中职学生厌学自评量表
    附录五 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表
    附录六 小组活动过程评估表
致谢
个人简历

(5)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现象及矫正策略研究 ——以渝东北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国家对农村地区控辍保学的要求
        2.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3.农村留守学生自我发展的诉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相关研究
        2.国内文献相关研究
        3.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六)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
        1.问卷工具及内容
        2.问卷信度与效度
        3.问卷调查的实施
        4.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访谈法
        1.访谈对象
        2.访谈内容设计
        3.访谈内容转述
        4.访谈结果与分析
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原因分析
    (一)价值观念的缺失导致英语厌学现象的产生
        1.社会价值观念的缺失
        2.教育价值观念的缺失
        3.家庭价值观念的缺失
        4.自身价值观念的缺失
    (二)学校软硬件设施薄弱导致英语厌学现象的产生
        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师资不足
        2.农村初中多媒体设备利用率低
        3.农村初中学校英语教学思想落后
    (三)所处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英语厌学现象的产生
        1.家庭环境给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2.社区环境给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矫正策略
    (一)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保持与孩子良好沟通,关心孩子身心发展
        2.客观看待孩子的成长,提高监护人责任感
        3.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4.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留守学生不再“留守”
    (二)关注留守学生加强英语学科建设
        1.完善农村学校软硬件设施,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2.健全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给予人文关怀
        3.加强英语学科的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
        4.改变现有的英语考评办法,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1.参加教育培训,加强英语教师自身建设
        2.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3.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4.能够因材施教,设立分层教学目标
    (四)留守学生努力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1.正确认识自己,保持乐观心态
        2.挖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3.锻炼学习意志,树立远大理想
        4.能够正确归因,提高学习能力
总结
    (一)研究的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渝东北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现象的调查问卷
附录B 渝东北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情况访谈
附录C 渝东北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关于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现象情况访谈

(6)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在少数民族地区成长和实习引发的思考
        1.1.2 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问题的聚焦
        1.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
        1.3.2 凸显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厌学的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综述
        1.5.2 国内研究综述
        1.5.3 已有研究述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班克斯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2.2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进入现场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资料的收集
    3.4 资料的处理
第四章 个案分析与比较
    4.1 H中学及所在地概况
        4.1.1 地域概况及特征
        4.1.2 学校概况及特征
        4.1.3 学生概况及特征
    4.2 个案A
        4.2.1 基本情况
        4.2.2 成长经历
        4.2.3 校园学习生活
        4.2.4 体会与小结
    4.3 个案B
        4.3.1 基本情况
        4.3.2 成长经历
        4.3.3 校园学习生活
        4.3.5 体会与小结
    4.4 个案C
        4.4.1 基本情况
        4.4.2 成长经历
        4.4.3 校园学习生活
        4.4.4 体会与小结
    4.5 个案的共性与不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5.1 研究结论
        5.1.1 教师缺乏民族文化的教育教学意识
        5.1.2 学生面临多种文化冲突
        5.1.3 特殊的家庭教育观念
        5.1.4 网络文化的不利影响
    5.2 对策
        5.2.1 提升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素养
        5.2.2 营造共生共融的多元文化氛围
        5.2.3 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庭教育
        5.2.4 理性对待网络文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3 :访谈提纲(家庭版)
附录4 :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5 :记录表
附录6 :田野笔记(部分)

(7)乡村小学厌学生转化策略研究 ——基于班主任工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已有研究及核心概念界定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核心概念界定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五) 理论基础
        1.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2. 关怀教育理论
一、 基于班主任工作视角的厌学生转化现状调查研究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 调查结果
        1. 关于乡村小学学生厌学情况调查结果
        2. 关于班主任转化厌学生的调查结果
二、 基于班主任工作视角的厌学生转化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1. 理念认识滞后
        2. 管理方法陈旧
        3. 环境支持薄弱
    (二) 问题成因
        1. 评价导向不当
        2. 转化工作的实施思路不明确
        3. 厌学生转化工作的落实引导不强
        4. 班主任自身专业能力不够
三、 基于班主任工作视角的厌学生转化策略
    (一) 坚持以生为本,创新转化理念
        1. 强化立德树人理念
        2. 强化民主管理理念
        3. 强化教育法制理念
    (二) 着眼学情实际,完善转化方法
        1. 推动教育转化与时俱进
        2. 推动教育转化以生为本
        3. 推动教育转化尊重差异
        4. 推动教育转化规范科学
    (三) 推动资源投放,增进转化支持
        1. 推进信息技术整合
        2. 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
        3. 推动任课教师协同管理
        4. 促进家校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金字塔底下的孩子们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亚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亚文化研究现状
        2.1.1 国外亚文化研究现状
        2.1.2 国内亚文化研究现状
    2.2 业余体校研究现状
        2.2.1 业余体校发展历程研究现状
        2.2.2 业余体校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现状
    2.3 业余体校学生研究现状
        2.3.1 文化学习
        2.3.2 心理健康
        2.3.3 道德教育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核心概念界定
        3.2.1 亚文化
        3.2.2 业余体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田野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文本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的亚文化
        4.1.1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的权威服从文化
        4.1.1.1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权威服从文化的内涵
        4.1.1.2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权威服从文化的表现形式
        4.1.1.3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权威服从文化的成因分析
        4.1.2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的厌学文化
        4.1.2.1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厌学文化的内涵
        4.1.2.2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厌学文化的表现形式
        4.1.2.3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厌学文化的成因分析
        4.1.3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的小团伙文化
        4.1.3.1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小团伙文化的内涵
        4.1.3.2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小团伙文化的表现形式
        4.1.3.3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小团伙文化的成因分析
        4.1.4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的忍耐文化
        4.1.4.1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忍耐文化的内涵
        4.1.4.2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忍耐文化的表现形式
        4.1.4.3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忍耐文化的成因分析
    4.2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亚文化形成的社会生态学环境分析
        4.2.1 竞技体育三级训练体制——生长土壤
        4.2.2 社会的舆论导向——催化剂
        4.2.3 业余体校的发展需要和运动训练管理模式——内在机制
    4.3 建议
        4.3.1 政府应推进教体融合,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4.3.2 引导社会舆论对业余体校学生树立正确认识
        4.3.3 业余体校应加强思政工作,科学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4.3.4 学生家长应积极主动介入学生的成长
        4.3.5 加强专业队内部建设,构建健康团队文化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5.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5.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状况
        0.2.1 国外关于高中生厌学相关研究
        0.2.2 国内关于高中生厌学相关研究
        0.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0.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0.3.1 研究的创新点
        0.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1.1 概念界定
        1.1.1 厌学
        1.1.2 高中生
    1.2 人本主义治疗模式
        1.2.1 自我概念理论
        1.2.2 人本主义思想
        1.2.3 “来访者中心疗法”
    1.3 本文分析框架
2 研究方法
    2.1 个案工作方法
    2.2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个案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3 高中生厌学的现状、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高中生厌学现状
        3.1.1 高中生厌学的年级差异
        3.1.2 高中生厌学的性别差异
    3.2 高中生厌学的表现
        3.2.1 自我贬低
        3.2.2 推脱责任
        3.2.3 学习动机缺失
        3.2.4 叛逆行为
    3.3 高中生厌学的原因
        3.3.1 学生自身的原因
        3.3.2 学校的原因
        3.3.3 家庭的原因
        3.3.4 社会的原因
4 个案工作介入高中生厌学的实施过程
    4.1 接案
        4.1.1 案主的基本情况
        4.1.2 接案基本途径及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4.1.3 案主的家庭环境
    4.2 预估
        4.2.1 对案主的问题预估
        4.2.2 对案主的需求评估
    4.3 计划
        4.3.1 服务目标
        4.3.2 服务计划
    4.4 介入
        4.4.1 第一次介入:与案主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4.4.2 第二次介入:对案主的厌学情绪给予积极关注
        4.4.3 第三次介入:探讨案主的自我概念如何影响其厌学情绪
        4.4.4 第四次介入:探讨家庭环境对案主厌学情绪的影响
        4.4.5 第五次介入:探讨与同辈群体交往对案主厌学情绪的影响
        4.4.6 第六次介入:促进案主增强自觉与自我调节,缓解其负面情绪
        4.4.7 第七次介入:提升案主积极情绪体验以改善厌学情绪
        4.4.8 第八次介入:巩固服务成果并结案
    4.5 评估
        4.5.1 社工对服务计划实施的评估
        4.5.2 社工对个案目标达成评估
        4.5.3 社工对案主的评估
        4.5.4 社工对人本主义治疗模式运用的评估
        4.5.5 社工对个案成效的评估
    4.6 结案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建设
        5.2.2 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5.2.3 优化学校教育理念,创新学校教育方法
        5.2.4 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连接社会资源
        5.2.5 发挥社工专业介入的独有优势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高中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厌学量表
    附录 C: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附录 D:个案辅导知情同意书
    附录 E:个案访谈提纲
致谢

(10)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村留守儿童
        1.3.2 农村留守初中生
        1.3.3 厌学
        1.3.4 经验
        1.3.5 质性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
    2.2 关于厌学问题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厌学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厌学的研究
    2.3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研究
        2.3.1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表现研究
        2.3.2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的成因研究
        2.3.3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对策的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研究方法
    3.1 质性研究取向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3.3 研究进场
    3.4 资料收集与分析
        3.4.1 研究资料的收集
        3.4.2 研究资料的分析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效度
        3.5.2 研究伦理
    3.6 研究步骤
4 研究结果
    4.1 农村留守初中生学校生活场景
        4.1.1 拼搏班
        4.1.2 学生的学校生活
    4.2 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生活场景
    4.3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
        4.3.1 家不是家
        4.3.2 学校生活很无趣
        4.3.3 未来无希望
        4.3.4 小结
    4.4 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经验形成影响因素
        4.4.1 个人因素
        4.4.2 环境因素
        4.4.3 小结
5 研究讨论
    5.1 家庭功能与厌学
    5.2 学校教育与厌学
    5.3 挫折容忍力与厌学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家庭的建议
        6.2.2 对学校的建议
        6.2.3 对社会的建议
        6.2.4 对留守初中生的建议
    6.3 研究贡献与反思
        6.3.1 本研究的贡献
        6.3.2 本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克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厌学情绪[J]. 梅世明. 科幻画报, 2021(08)
  • [2]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 ——以S校的“劝学”小组为例[D]. 赵雨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生古诗词厌学心理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 李嘉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小组工作介入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研究 ——以大同市Z学校“勤学爱学 不悔青春”小组为例[D]. 师东杰.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5]农村初中留守学生英语厌学现象及矫正策略研究 ——以渝东北Q中学为例[D]. 刘璐.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12)
  • [6]云南民族地区初中生厌学成因及对策研究 ——以H学校个案为例[D]. 王志才. 江南大学, 2020(01)
  • [7]乡村小学厌学生转化策略研究 ——基于班主任工作视角[D]. 杨金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8]金字塔底下的孩子们 ——业余体校学生群体亚文化研究[D]. 吕文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下高中生厌学问题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XX高中小K为例[D]. 邱红玉. 辽宁大学, 2020(01)
  • [10]农村留守初中生厌学的质性研究[D]. 冯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浅析学生厌学历史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