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论战后意大利的激进设计

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论战后意大利的激进设计

一、后现代主义的前导——论战后意大利的激进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杨依依[1](2020)在《消极与反叛 批判性设计思维研究》文中认为思维不仅是一种不断探索和修正的创造性过程,还是推进自我认知,完成自我表达以及将人与世界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批判性设计思维根植于历史与现代的基准框架中,并集中体现在批判性设计的创造中。本文通过对批判性设计的发展过程进行学术史的梳理,并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批判性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完成设计思想的解读。试图揭示出批判性设计其表面上“消极”的背后,具有积极的一面,即通过反功能性的“反叛”精神,来对物质生产和消费进行反思和批判。批判性设计思维作为开放的创造过程,将抽象的思考和实践的方式整合起来,内化的技能和实践的创造也给设计创新增加了机会。以设计之名对世界做持续性地观察与反思,将批判性设计思维更优化地运用于当下的设计发展环境,在设计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批判性设计思维的适用方式。既为国内设计院校在发展类似创作的过程中提供参考和理论基础,也通过对表面上“消极”,而本质上“反叛”这一特点的研究,来更加深入地揭示它们被创作时在设计思维上具有的特点和规律。

王子初,孙聪[2](2020)在《从查尔斯·詹克斯的“双重编码”看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文中提出现代主义设计作为一种主流风格盘踞在设计界百年之久,其功能与理性主义经久不衰,至今在设计史中还是重要的设计思想。上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对正统、主流的现代主义发出了挑战,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是单调沉闷的,并试图利用折衷主义、解构主义等方法去颠覆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设计师认为经过他们改造过的现代主义是全新的、与其完全割裂的一种设计风格。但是后现代主义真的完全独立于现代主义之外吗?它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中到底还有没有现代主义的影响因素?这些问题都值得推敲,笔者试图从查尔斯·詹克斯的书中探寻到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微妙联系。

韩艺宽[3](2019)在《童寯建筑写作研究》文中提出童寯(1900-1983)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因此也是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针对其工程设计实践,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思考和借鉴,关注其长期被忽略的建筑写作文本,具体包括其建筑评论、建筑史写作和园林史写作三种写作产品类型。论文反思了以往研究中过度关注作者生平本身的历史研究范式,转而决定采用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童寯的写作文本与其他建筑学者及建筑师的文本并置,关注它们之间的意义重叠、冲突和交织,进而深入理解童寯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同时对童寯建筑写作的知识建构与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关注其写作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理论预设,对其历史思考的方式提出发问。并将这种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放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殊脉络下予以解读。本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过度关注作者生平事迹的缺憾,并确定了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括地呈现了童寯建筑写作的特征、分类、分期,以及历史脉络等。第三章是童寯的建筑评论,包括评论内容、写作空间、评论对象、评价的范畴与标准,以及建筑评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本章还列举了同时期其他团体及个人针对同一对象的评论意见,与童寯的评论进行对照研究。第四章是童寯的建筑史写作,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包括西方建筑史、苏联及东欧建筑史、日本建筑史、建筑教育史、中国建筑史等写作文本的分析,指出这些建筑史写作在层次、体裁、义例、程序、文笔等方面的编纂特点,以及历史论述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第五章是童寯的园林史写作,与上一章类似,依然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江南园林志》、《东南园墅》、《造园史纲》等代表作的分析,并通过与刘敦桢等其他园林史学者的研究对比,揭示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方面的独特特征。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本章除了总结全文外,还指出以上三方面的写作文本大都体现出实践导向、形式主导和现代性追求的特征,这和童寯的建筑师身份关系密切。同时本章进一步展望了未来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研究转变的可能性。

王涛[4](2019)在《艺术“难题”的困境与出路 ——分析美学的艺术定义与艺术价值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的西方艺术完成了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自我转型。在艺术的转型期,艺术实践所呈现出的“反艺术”、“反美学”倾向,彻底打破了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史的常规叙事,让艺术向着多元、开放的方向演进。然而,20世纪艺术实践的狂欢,却让传统艺术哲学陷入前所未有的理论困境。艺术内部急剧变革所造成的压力,迫使艺术哲学有责任对当下艺术的转变做出理论反应,提供理论阐释。然而,诞生于新的艺术制度和社会文化语境中的现代艺术,却凭借迥异于传统艺术的呈现方式,将艺术哲学逼入理论失语的窘境。面对艺术现实,艺术哲学拥有两个选择,要么拒绝先锋艺术和前卫艺术实验,要么重返基础概念反思其有效性。面对现代艺术引起的理论“难题”,同时代的众多艺术理论学派,纷纷提供独特的哲学视角,尝试不同的介入渠道,对艺术“难题”予以积极回应。分析美学就是众多流派中的一支。在分析哲学方法论的启示下,分析美学走上了一条迥异于传统艺术哲学的理论道路,将澄清美学中基础概念在语言中的用法和意义,作为哲学的主要任务。作为一个后起的艺术哲学流派,分析美学在美国本土迅速发展壮大,为20世纪后期的艺术理论带来巨大冲击,以至于一度形成与欧陆美学对峙之势。即使在分析美学经历了理论洪峰,学派理论的突破性和批判性已趋于平息的当下,其理论影响之深远,依然能在当代美学新的分支中找到其理论的余波。鉴于分析美学理论的针对性,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以及影响的深远性,本论文将分析美学的艺术哲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把艺术“难题”具体化为“艺术定义”和“艺术价值”两个侧面,考察分析美学介入艺术“难题”的理论路径和题解思路;并在现有关于分析美学“艺术定义”研究的基础上,勾连起有关“艺术价值”的哲学思考,以便提供一个关于艺术“难题”完整的分析美学式解题思路。即便现在来看,分析美学给出的“答案”也许并非最优解,但其理论的自我怀疑和自我批判意识,契合了现代艺术的主题与气质,为我们理解现代艺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本文共分七个部分五个章节。其中,绪论部分,旨在点明分析美学产生的背景和与本论文选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第一章,梳理分析美学所处时代的背景环境,点明先锋艺术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章,提出“艺术难题”的两个面向,即“艺术定义”难题与“艺术价值”难题;以及早期分析美学在介入艺术问题时,采取的反本质主义倾向。第三章,当取消艺术定义的反本质倾向遭到批判后,分析美学重新回到定义艺术的理路上,形成了三条旨趣迥异的艺术定义倾向。第四章,在新的艺术定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从“感知性”和“阐释性”这样两个角度,分别说明分析美学在艺术价值难题上的解题思路。第五章,切换到分析美学的外部视角,以第三者的批判视角重新审视分析美学在艺术难题应对策略上的得失,尝试给出一条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理论思路。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理论主旨。

黄方悦[5](2019)在《南妲·维果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性设计表现设计师对生活、社会的关注、思考和情感。西方设计史上女性设计师的职业的受认可度与设计风格的个性化,伴随着西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设计师在自身权利和自我意识地觉醒中,也逐渐从自己的经历、情感出发,发展出独具个人魅力的设计作品。南妲﹒维果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活跃于意大利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设计师,她的工作和设计风格发展过程伴随西方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而变化。她的创作经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伴随她的人生、情感经历展开。第一部分是她的青年时期,此时的南妲从洛桑理工大学后,在美国弗兰克·莱特工作室工作回到家乡意大利米兰,在这一时期她成为了冯塔纳的学生,有机会与吉奥·庞蒂合作,并与皮埃尔·芒佐尼相爱。这一时期南妲受冯塔纳影响开始了对光与空间的研究,形成了“时空体”的艺术探索。第二个部分是在一九七零年代以后,前述三位艺术家或设计师均已逝世,南妲开始世界各地的游历和探索。在他们的影响下,南妲进一步发展“时空体”的概念的探索,将设计、艺术与建筑结合于一体,使用光线、镜子和玻璃等材料设计创作。第三个部分是1990年以后,南妲提出了“光即生命”的创作铭。她将设计、艺术与建筑的结合应用于光与空间的对话,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感设计。

徐璇[6](2019)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60至70年代被认为是意大利设计黄金时期,是意大利设计史上的重要转折。随着战后婴儿潮,青年意识觉醒,消费主义蔓延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设计过程中呈现出标新立异,不循常规的探索,激进设计(Radical Design Movement)运动就此萌发。正由于激进设计运动根植于意大利本土的历史文化底蕴,文艺复兴创造的艺术氛围和对新技术新材料灵活使用,对国际主义,对大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反叛,使得它以一种反主流,反传统,反理性的姿态引领了战后意大利设计界的繁荣,对意大利后现代主义乃至世界各国的设计思想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对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激进设计运动,一方面,探究这一阶段激进设计运动产生的多重背景,包括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其成因根植于意大利本土设计传统,并在欧洲各国前卫思潮的影响下彰显出意大利设计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从这一阶段激进设计运动的共性和个性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了不同设计组织,设计师的作品特征,激进设计师们借作品表达对大工业化的批评,对社会的关怀和人性的价值体现。同时分析了激进设计运动在国内延续的第二次激进设计运动,以及对欧洲产生的设计影响。

李俊[7](2018)在《反设计的乌托邦建筑 ——“超级工作室”及其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级工作室”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建筑小组之一,他们的设计作品和设计理念影响深远,其中包括雷姆·库哈斯、伯纳德·屈米、扎哈·哈迪德等建筑大师都受过其影响。“超级工作室”在短短12年的存在中,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乌托邦建筑构想,同时也在电影制作、家具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他们在后现代主义萌芽的初期,以一种激进且批判的态度,探讨了建筑理论的发展方向。他们虽然没有一件作品建成,但是在现代建筑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比较分析和归纳整理的研究方法,从成员及创作背景、设计作品分析、设计思想分析、设计影响与启示四个方面系统地探究了“超级工作室”的设计作品及其设计理念。论文从“超级工作室”成立的社会、政治、艺术、建筑背景出发,结合其成员的简介和背景资料,分析了他们的创作背景。通过对相关作品、展览、讲座、文献发表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笔者选取了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连续的纪念碑”、“十二个理想城”、“超表面”,结合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进行了具体的解读。“连续的纪念碑”是一个连续的单一网格状的纪念碑建筑,它以一种单一的方式出现在自然、历史建筑、现代城市中,它温和地表达了“超级工作室”的“反设计”的思想。“十二个理想城”以十二个不同角度,幻想了未来城市发展到极致时的状态。它批判了现代主义和技术崇拜,表达了他们“批判的乌托邦”的设计理念。“超表面”直接以哲学、人类学、行为学等角度,预想了一个以匀质的网格构成的表面,它能为人们提供适合的环境和生活所需,它重新探讨了人类基本行为与建筑的关系,从本质上重塑了建筑的含义。本文还结合对现代建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阐述了他们对后现代主义的探索,表现出“反设计”和“批判的乌托邦”的设计理念,分析了他们的设计理念对后期建筑大师的影响,表现了他们的前瞻性,同时还从艺术性、创新性、时代性的角度探讨了他们对当代建筑师的启示。当今建筑师处于一个消费主义蔓延,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超级工作室”脱离常规的思维方式、设计理念和表达手法,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为探索具有当代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建筑设计风格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宋凌琦[8](2018)在《Golem-20世纪早期德国表现主义建筑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虽然20世纪初表现主义建筑如流星转瞬即逝,但却具有极大能量及意义。表现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短暂却意义深远。表现主义建筑,在作为普遍思潮的短暂时间内它曾是社会政治和文化转型的隐喻,同时也是对新技术和材料的严肃思考;它曾引起过激烈的辩论,也曾被给予过深切的热望。考虑到它曾作为含义含混的标签赋予过不同的人和作品,那么特定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建筑”是何时出现的?表现主义建筑的思想根源又是什么?表现主义建筑的形式语言是以何种秩序显现,其形式语言的特点又是什么?要理清这些纷乱的线索,真正进入,必须回到它的现场。因此,这项研究将通过概念的厘清,结合历史和时间节点,以表现主义的核心群体肖像的描绘与典型作品为基本分析对象,探讨幻想、观念甚至对道德秩序的直觉,被转译成建筑语汇的途径。本文首先对表现主义建筑的相关概念以及相关团体和人物进行了脉络梳理,范畴划分;在此基础上,从知觉、情感以及意志的角度出发对表现主义建筑进行了探讨,认为作为感官的身体以及情感和意志三者的实验性、经验性和超验性并存形成了表现主义建筑的认识论基础;第三章着眼于表现主义建筑的认识论基础向形式思考的转换,指出表现主义建筑基本形式思考的传统与现代性来源,着重论述了感官认知中的视知觉与运动、抽象形式语言的来源与发展、基于形式与功能(美与善)思考框架中的建筑形态学的机械性与有机性、表现主义建筑对哥特式与现代性的反思等;第四章主要探讨了表现主义建筑的形式思考如何落实为具体的建筑及材料语言,特别关注了空间这一建筑语言概念的诞生、表现主义从感官到灵魂的色彩理念、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美学批判等;文章随之探讨了表现主义建筑的审美特征,并将之归结为以崇高与粗蛮为代表的现代性对以优美与精致为代表的文艺复兴以来美学思想的超越,并且其特有的神秘性与象征性一方面显示了对中世纪传统的继承和对启蒙的反思,另一方面作为其实证性和科学性的反面又凸显了表现主义建筑思潮内在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此外,虽然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主流思想的落选者有其内在原因,但其衰落更直接地表现为审美政治化、审美经济性以及民族心理选择的结果,这一点在最后一章——第六章中进行了探讨。

李萌[9](2017)在《艾托瑞·索特萨斯:生活中的设计诗意》文中指出近日,大都会博物馆推出了名为"索特萨斯:设计的激进者(Sottsass:Design Radical)"的展览。此次展览展出了索特萨斯六十年的设计生涯中在建筑设计、室内、家具、工业产品、陶瓷、玻璃、珠宝、纺织纹样、绘画以及摄影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作品,希望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令索特萨斯在设计中受到鼓舞的古代与当代的物品,为解读索特

倪玲颖[10](2017)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提出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技巧和美学观念已经成为当代台湾文坛的通行符码和主要文学标准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主题不断深化,写作路向不断拓宽,小说艺术日臻成熟,现代主义的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对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切的影响。本文第一章梳理了现代主义小说在台湾的基本发展脉络。20世纪30年代是其萌芽时期,其思想来源主要是日本的“新感觉派”,是为光复前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白先勇等《现代文学》杂志同人重新推动了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他们在形式技巧和小说观念上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而在小说美学尤其是语言方面则或隐或显地保留和发扬了中国特色。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他们不断打破传统叙事模式,使得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精英现代主义、抒情传统的诗意现代主义以及本土现代主义等不同的发展路向。第二章主要从主体身份的追寻与彰显、边缘处境与自我放逐、创伤记忆与历史叙事、精神困境的突破与救赎四个部分来阐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精神空间。本章第一节梳理长期以来台湾社会主体的各种精神危机所发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梳理8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小说中所呈现的离散者、知识分子以及边缘群体的诸种身份迷思。第三节主要关注在八十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小说的“放逐”/“自我放逐”主题和在“河流”意象中体现出来的漂泊主题以及它们所呈现的人类边缘处境。第四节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小说家的“小”历史叙事。第五节从疯癫、女体/母性救赎、暴力、逃离与回归等方面解读八十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小说的精神救赎之道。第三章探讨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书写策略。第一节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追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寓言化书写策略如何建构不同面向的寓言。第二节从情欲与暴力的结合、情欲化书写与历史病体的结合、情欲化书写对于主体性建构的参与等几个方面探析八十年代以来现代主义文本中大量出现的情欲化书写。第三节追寻梦境书写策略在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体现并探讨八十年代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时间观的变迁。第四章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小说家的语言实验。第一节考察“纯化中文”语言实验。“纯化的中文”接续了七十年代余光中、白先勇一脉的“中国性—现代主义”,其语言实验背后所蕴含的强烈传统取向和民族意识体现了现代主义作家拯救“中国性”的新一轮努力。第二节考察王文兴与王祯和小说中文字“混杂”的语言实验。王文兴小说中“杂化”的语言符码和王祯和的“多语混杂”书写都完全摒弃了现代汉语的理性语言规范,并试图以字形、字音、字义来构筑其自在的艺术世界。第三节考察舞鹤小说中大量的变异文法和修辞文本,其作品中标点符号的撤退和猥琐的语言体现了现代主义小说家对标准汉语写作规范的挑战和反叛。第四节考察郭松棻、李渝的“诗化”语言实验。他们以融会了中国传统审美价值的诗化语言形式构筑起印象主义式的文学空间。结语部分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创作的历史位置给予重新定位,并对其在东亚文学场域的影响与地位予以展望。

二、后现代主义的前导——论战后意大利的激进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现代主义的前导——论战后意大利的激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消极与反叛 批判性设计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批判性设计的历史
    第一节 社会与文化背景
    第二节 在不同语境中的发展
        一、在历史语境中的发展
        二、在学科语境中的发展
第二章 界限与尺度——批判性设计思维的概念阐释
    第一节 批判性设计的误读与解读
        一、不是设计的设计?
        二、与概念艺术的区别
        三、相关设计类型的衍生
    第二节 批判性设计的思维方式
        一、悬置怀疑
        二、设置准功能
        三、梦幻物体
        四、归谬
        五、制造黑暗
    第三节 批判性设计思维的定义
第三章 复杂与微妙——批判性设计思维的类型和特征
    第一节 批判性设计思维的类型
        一、对设计本身的批判
        二、社会性问题的批判
        三、个体性问题的批判
    第二节 批判性设计思维的特征
        一、影射与投射——虚构性特征
        二、陌生视角审视熟悉——模糊性特征
        三、“黑色幽默”——讽刺性特征
        四、必须被解释而不是被理解——辩论性特征
第四章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批判性设计思维的作用与价值
    第一节 两面性:批判性设计思维的作用
        一、“烦恼的制造”
        二、“修辞化的理想”
    第二节 多维度:批判性设计思维的价值
        一、设计创新的价值
        二、文化内涵的价值
        三、社会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批判性设计思维的挑战及指南
    第一节 明知不可想而想
    第二节 非地图式指南
        一、策略性论证
        二、因果解释
        三、甄别偏见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3)童寯建筑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1.事实层面的意义
        2.史学理论的意义
        3.现实层面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相关研究文献
        1.童寯生平事业的总结与评价
        2.童寯建筑史写作的研究与评价
        3.童寯园林史写作的研究与评价
        4.针对其他建筑(园林)学者的文本研究
        5.广义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
        6.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二、研究现状不足与待发展之处
        1.研究现状的基本矛盾
        2.后现代哲学的理论启发
        3.本文的解决方式
        三、创新点
        1.系统梳理童寯的建筑写作文本
        2.深入解析童寯的建筑写作文本
        3.重视童寯建筑写作的历史脉络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时空范围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时空范畴界定
    第四节 、框架组织及研究方法
        一、论文框架组织
        1.童寯建筑写作概述
        2.童寯的建筑评论
        3.童寯的建筑史写作
        4.童寯的园林史写作
        二、研究方法
        1.史料搜集
        2.多文本阅读
        3.话语分析
    第一章 图表来源
第二章 童寯建筑写作概述
    第一节 、写作特点
        一、总体特征
        1.数量多
        2.范围广
        3.周期长
        4.连贯性强
        二、历史编纂特征
        1.层次
        2.体裁
        3.义例
        4.程序
        5.文笔
    第二节 、文本分类
        一、分类方式
        二、产品类型
        1.建筑评论
        2.建筑史
        3.园林史
    第三节 、写作分期
        一、总体分期
        二、分类型分期
        1.建筑评论
        2.建筑史
        3.园林史
    第四节 、历史脉络
        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学科移植
        三、思想碰撞
        四、现代性论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竞争:童寯的建筑评论
    第一节 、建筑评论的内容
        一、《建筑艺术纪实》
        二、《中国建筑的外来影响》
        三、《中国建筑的特点》
        四、《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
        五、其他
    第二节 、建筑评论的写作空间
        一、《天下》月刊
        二、《战国策》
        三、《公共工程专刊》
    第三节 、建筑评论的对象
        一、教会的建筑策略
        二、国民政府的建筑政策
        三、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实践
        四、建国后的建筑政策
    第四节 、建筑评论的范畴与标准
        一、民族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二、时代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三、真实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四、经济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五、阶级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第五节 、建筑评论与工程实践
        一、历史视野下的建筑师职业
        二、工程实践中的风格妥协
        三、工程实践中的现代性追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表来源
第四章 历史操作:童寯的建筑史写作
    第一节 、西方建筑史写作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童寯西方现代建筑史写作
        1.层次:“述而不作”
        2.体裁:纪传体/学案体
        3.义例:突出设计
        4.程序:卡片收集
        5.文笔:简练朴素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童寯西方现代建筑史写作
        1.精英建筑师主导下的现代建筑进程
        2.进步史观推动下的现代建筑发展
        3.形式主义美学支配下的现代建筑话语
        4.设计实践取向下的现代建筑论述
        三、小结
    第二节 、苏联-东欧建筑史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苏联‐东欧现代建筑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苏联‐东欧现代建筑史写作
        1.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下的历史叙述
        2.科技基础决定建筑进程的理论认知
        3.政治干预建筑的历史借鉴
    第三节 、日本建筑史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日本近现代建筑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日本近现代建筑史写作
        1.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认同下的历史叙述
        2.科技基础决定建筑进程的理论认知
        3.东方民族形式探索的历史借鉴
    第四节 、建筑教育史写作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建筑教育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建筑教育史写作
        1.西方建筑教育体系主导的历史叙述
        2.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下的教育史论述
        3.教育实践需求下的教育史选择
    第五节 、中国建筑史写作
        一、写作内容
        1.《北平两塔寺》
        2.《中国建筑的外来影响》
        3.《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中国建筑艺术》
        二、发展取向
        三、关于研究笔记
        四、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表来源
第五章 文人情怀:童寯的园林史写作
    第一节 、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童寯园林史写作
        一、《江南园林志》
        1.层次:“述”、“论”为主,兼有所“作”
        2.体裁:述、记、志、图
        3.义例:注重历史沿革
        4.程序:田野考察和文献考证并重
        5.文笔:繁体字和文言文
        二、《东南园墅》
        三、《造园史纲》
    第二节 、史学理论视野下的童寯园林史写作
        一、文人主导下的园林史进程
        二、诗、画、园统一的园林认知
        三、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园林史写作
        四、有所不为的园林实践取向
    第三节 、对比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表来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概括
        一、建筑评论
        二、建筑史写作
        三、园林史写作
    第二节 、建筑师的写作文本
        一、实践导向
        二、形式主导
        三、现代性追求
    第三节 、展望:从思想史到观念史
    第六章 图表来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童寯年谱
    附录 B:童寯建筑实践作品
    附录 C:童寯建筑写作
    附录 D:访谈资料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4)艺术“难题”的困境与出路 ——分析美学的艺术定义与艺术价值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艺术成为了一道“难题”
    二、新兴艺术理论的崛起
    三、分析美学在艺术定义和艺术价值理论方面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从现代主义艺术到后现代主义艺术
    第一节 现代艺术中心的偏移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后现代主义艺术
    第三节 先锋派与艺术革命
第二章 何谓“艺术”:“艺术”的定义难题与价值难题
    第一节 艺术难题的发生与分析美学的介入
        1、艺术的“定义”难题
        2、艺术的“价值”难题
        3、分析美学对“艺术难题”的介入
    第二节 分析美学的哲学基础
        1、分析哲学的源流
        2、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
        3、维特根斯坦对分析美学的哲学启示
    第三节 早期分析美学关于艺术的反本质主义实践
        1、“艺术”是无法被定义的——韦兹的反本质主义艺术观
        2、反本质主义的回音——肯尼克的艺术观
        3、对反本质主义艺术定义的批评
第三章 “艺术”何为:“艺术”的重新定义
    第一节 艺术的功能性定义
        1、比尔兹利的批评倾向
        2、艺术定义与审美意图
        3、维系艺术与审美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 艺术的程序性定义
        1、围绕“审美”概念的内部论争
        2、丹托的“艺术界”
        3、迪基的“惯例论”
    第三节 艺术的历史性定义与意图论
        1、历史主义的艺术观
        2、从制度论到历史性定义
        3、卡罗尔的历史叙述法
第四章 经验与判断:艺术的评判与价值定位
    第一节 艺术哲学中的艺术批评问题
        1、与艺术史并驾齐驱的艺术批评
        2、分析美学流派中的批评倾向
        3、艺术批评的“普遍性”问题
    第二节 与审美经验有关的感知性艺术价值论
        1、比尔兹利的艺术审美价值论
        2、比尔兹利的艺术批评原则
        3、关于审美经验评价性的批判
    第三节 认知型艺术定义下的阐释性价值论
        1、丹托的艺术识别论与艺术批评观
        2、迪基的艺术批评理论
        3、卡罗尔的艺术互动理论
第五章 另一条解题思路——关于“分析美学”的第三者视角
    第一节 从“包装盒理论”到“艺术戏剧化”——定义艺术的新思路
        1、固步自封的艺术定义
        2、艺术定义的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
        3、描述性的艺术识别策略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终结与复苏
        1、传统审美经验的退场
        2、重返生活——审美经验的复苏
结语
参考文献

(5)南妲·维果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南妲·维果与西方女性设计
    第一节 西方女性设计概况
    第二节 西方女性设计的主体——女性设计师
    第三节 女性设计的情感化研究概况
第二章 南妲·维果设计的情感源流
    第一节 南妲·维果早期的教育与从业经历
    第二节 1959 年后在米兰的设计实践
    第三节 1970 年至1990 年代的“文化探险”
    第四节 1990 年以后至今的创作
第三章 光即生命——南妲·维果设计思想与情感化探索
    第一节 “光即生命”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 “光即生命”的情感化探索
    第三节 “时空体”的实践与比较
第四章 南妲·维果作品的情感化分析
    第一节 女性的情感化设计发展审视
    第二节 南妲·维果情感化设计的要素
    第三节 南妲·维果设计的特点
    第四节 南妲·维果设计中情感化运用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20世纪60至70年代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60至70年代激进设计运动背景及成因
    第一节 激进设计运动概述
    第二节 激进设计运动背景
        一、社会文化因素
        二、政治经济因素
    第三节 激进设计运动成因
        一、意大利早期设计探索之路
        二、国际设计风格影响
        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探索
        四、设计与市场
    第四节 激进设计运动支撑系统
        一、前卫组织及设计师
        二、设计文化体系
第二章 20世纪60至70年代激进设计运动内涵剖析
    第一节 批判性内涵
        一、功能的解构
        二、自然的回归
        三、人性的关注
    第二节 探索家具领域新语义
        一、造型的趣味
        二、色彩的表现
        三、材料的应用
    第三节 “好品味”的对立
        一、平庸与日常
        二、产品的易耗特性与概念性
        三、复古与装饰
    第四节 代表性组织及设计师独特设计理念剖析
        一、索特萨斯的人文关怀
        二、65工作室的实验精神
        三、超级工作室和阿基佐姆的建筑哲学
        四、不明飞行物(UFO)的流行符号化表达
第三章 20世纪60至70年代激进设计运动的影响
    第一节 对意大利国内影响
        一、结束标志——新室内景观展
        二、对意大利第二次激进设计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 对欧洲各国设计的影响
        一、对奥地利设计
        二、对北欧设计
        三、对英国设计
        四、对德国设计
        五、对法国设计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反设计的乌托邦建筑 ——“超级工作室”及其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阅读
        1.4.2 比较分析
        1.4.3 归纳整理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超级工作室”的成立和创作背景
    2.1 “超级工作室”的成立背景
        2.1.1 社会——二战后的意大利社会动荡
        2.1.2 政治——1960年代政治运动
        2.1.3 艺术——后现代主义下的激进设计
        2.1.4 建筑——佛罗伦萨大学建筑教育危机
    2.2 “超级工作室”成员简介
        2.2.1 阿道夫·纳塔利尼(Adolfo Natalini)
        2.2.2 克里斯蒂亚诺·托拉尔多·迪·弗兰恰(Cristiano Toraldo di Francia)
        2.2.3 吉安·皮耶罗·弗拉西内利(Gian Piero Frassinelli)
        2.2.4 罗伯托·马格里斯(Roberto Magris)
        2.2.5 亚历山德罗·马格里斯(Alessandro Magris)
        2.2.6 亚历山德罗·波利(Alessandro Poli)
    2.3 “超级工作室”的创作背景
        2.3.1 先锋派建筑的发展
        2.3.2 受同时期先锋派建筑小组的影响
        2.3.3 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
第三章 “超级工作室”的设计作品
    3.1 连续的纪念碑( The Continuous Monument, 1969)
        3.1.1 设计背景
        3.1.2 设计内容
        3.1.3 表达的思想
        3.1.4 成就与声誉
    3.2 十二座理想城(The Twelve Ideal Cities,1971)
        3.2.1 项目背景
        3.2.2 设计内容
        3.2.3 表达的思想
        3.2.4 成就与声誉
    3.3 超表面(Supersurface,1972)
        3.3.1 项目背景
        3.3.2 设计内容
        3.3.3 表达的思想
        3.3.4 成就与声誉
第四章 “超级工作室”的设计理念
    4.1 探索后现代主义
        4.1.1 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4.1.2 表现后现代主义特质
    4.2 表现“反设计”(Anti-design)风格
        4.2.1 参与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
        4.2.2 体现“反设计”
    4.3 建立“批判的乌托邦”(Negative Utopia)
        4.3.1 乌托邦
        4.3.2 批判的乌托邦
第五章 “超级工作室”的设计启示
    5.1 对后期建筑师的影响
        5.1.1 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5.1.2 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5.1.3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5.2 当代建筑师的机遇与挑战
        5.2.1 艺术性
        5.2.2 创新性
        5.2.3 时代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表索引
图索引
附录1 “超级工作室”主要展览
附录2 “超级工作室”主要作品一览表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Golem-20世纪早期德国表现主义建筑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表现主义建筑师群像
    第一节 表现主义相关团体
    第二节 表现主义建筑师
第二章 表现主义建筑的认识论基础
    第一节 知觉
    第二节 情感
    第三节 意志
第三章 表现主义建筑的形式来源
    第一节 视知觉与身体
    第二节 抽象语言
    第三节 建筑形态学的雏形
    第四节 哥特式与现代性
第四章 表现主义建筑的形式及材料语言
    第一节 空间
    第二节 色彩
    第三节 玻璃
第五章 超越和回归:表现主义建筑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崇高与粗蛮(Roheit)
    第二节 神秘性与象征性
第六章 落选者:表现主义建筑的衰落
    第一节 审美的政治化
    第二节 审美的经济性
    第三节 民族形象塑造
结语 现代主义的神圣诞生?
参考文献
    ㈠着作类
    ㈡论文类
附录
    ㈠表现主义建筑相关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关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前行研究
第一章 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文学谱系
    第一节 光复前台湾现代主义小说
    第二节 20世纪50-7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小说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现代主义小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精神空间
    第一节 台湾现代社会精神危机溯源
    第二节 主体身份的追寻与彰显
    第三节 边缘处境与精神漂泊
    第四节 历史叙事与创伤记忆
    第五节 精神困境的突破与救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书写策略
    第一节 寓言化书写
    第二节 情欲化书写
    第三节 梦境书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的语言实验
    第一节 纯化的中文
    第二节 混杂错乱的语符
    第三节 变异的“胡言乱语”
    第四节 诗化的语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四、后现代主义的前导——论战后意大利的激进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消极与反叛 批判性设计思维研究[D]. 杨依依.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从查尔斯·詹克斯的“双重编码”看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J]. 王子初,孙聪. 包装与设计, 2020(03)
  • [3]童寯建筑写作研究[D]. 韩艺宽. 东南大学, 2019(01)
  • [4]艺术“难题”的困境与出路 ——分析美学的艺术定义与艺术价值理论研究[D]. 王涛. 厦门大学, 2019
  • [5]南妲·维果情感化设计研究[D]. 黄方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6]20世纪60至70年代意大利激进设计运动研究[D]. 徐璇.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反设计的乌托邦建筑 ——“超级工作室”及其作品研究[D]. 李俊. 武汉大学, 2018(06)
  • [8]Golem-20世纪早期德国表现主义建筑美学研究[D]. 宋凌琦.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9]艾托瑞·索特萨斯:生活中的设计诗意[J]. 李萌. 艺术与设计, 2017(10)
  •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倪玲颖. 山东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后现代主义的先驱:论战后意大利的激进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