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商务口译语用错误浅析

英汉商务口译语用错误浅析

一、简析英汉商贸口译的语用失误(论文文献综述)

尹志洁[1](2021)在《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调研报告》文中提出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考察,对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旨在为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翻译提供借鉴。报告中分析了西安市景点解说词误译问题,主要包括拼写错误、语法误译、语用误译、名称误译以及相同景点不同译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本报告对西安市景点解说词中出现的大量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本调研报告以期改善西安景点解说词误译现象,提高景点解说词翻译质量,为促进西安景点文化输出贡献绵薄之力。

张伶俐[2](2020)在《国内三所高校MTI口译毕业论文调研报告(2009-2019) ——基于CNKI数据库的图谱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7年起,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内的15所高校率先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历经12年,翻译硕士教育蓬勃发展,口译硕士数量亦逐年递增。关于翻译学,翻译硕士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亦是不断深入。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口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更鲜有学者从口译硕士自身视角对这一主题进行探索。本文拟借助文献图谱软件CiteSpace,选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MTI学生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知网于2009-2019年区间内所收录的上述三所院校893篇口译硕士学位论文作为数据来源,通过可视化图谱分析法,进行研究分析。本调研拟探讨下列问题:从论文研究热点和趋势等方面,探讨2009-2019年期间,北外、上外、广外的MTI口译方硕士论文的发展及趋势。研究发现,2009-2019年间,北外、上外以及广外的英语口译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时主要采取实践报告的模式,结合相应理论,对自身在交传或同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与讨论。引用频率最高的理论为精力分配模型,释义理论,目的论以及关联理论;而探讨的最多的话题是应对策略。但是三所高校的学生又有各自研究偏好。例如,北外学生更多进行文学译本的对比分析,上外学生更多对交传或同传实践进行分析,而广外学生则更侧重于多元化语言服务的场景下的实践分析。此外,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出现了更多对新出现的,如语音识别,神经网络机器翻译,听辨障碍,译员角色与主体意识等话题讨论。作者在论文中展开了详细的讨论,以期丰富MTI口译方向学生对毕业论文发展现状的理解,并为其今后口译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孙煜翔[3](2017)在《浅谈商务英语口译》文中提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商务谈判口译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也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图从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以及在商务英语口译中的翻译理论及策论做出分析。

张敏[4](2016)在《茶道讲座口译实践报告 ——以美国访问学者参加茶道讲座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已引入茶种、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和饮茶方法等,但是国外对于中国的茶道以及茶文化并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在茶道讲座口译方面的研究很少。日本、韩国的茶道也是从中国传入的,但中国在这方面的自身挖掘和宣传与之相比较欠缺。笔者本次的翻译实践项目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交换学者在黑龙江大学访学期间进行的外事接待活动之一—茶道讲座活动。本次活动由黑龙江大学主办,黑龙江大学外事处和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承办。本次活动在品茶、论茶道、学茶艺的同时,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笔者以本次外事接待活动的茶道讲座口译为例,对此次翻译任务以茶道及讲座口译译前准备、茶道讲座口译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讲座口译员的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其中以大红袍、普洱茶、龙井茶为例,对这三道主要茶品的茶道讲座中文翻译进行了论述,包括茶道茶艺流程、茶道专用术语、茶具翻译、历史文化差异、饮食差异等。通过此次口译实践,本文作者总结出茶道讲座口译出现的问题类型及解决措施,供其他学习者分享和借鉴,并对未解决的问题和茶道讲座口译实践进行了相关的思考,以激励和提醒广大翻译学习者不断加强百科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相对应的口译练习。同时,笔者也希望本次口译实践报告能给语言学习者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启发和展望。

徐菡博[5](2014)在《电红外干燥器运输洽谈项目口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在多个领域内与他国贸易合作的增多,中国的物流业发展迅速,在金融、外贸等领域发挥着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对外物流业仍属于新兴商务领域,大多数的口译员缺乏相关的英语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了解物流知识,熟悉物流英语特征,掌握物流领域商务谈判的技巧和策略,便成为口译员的当务之急。本次口译项目是受“牡丹江华晟物流有限公司”的委托,由笔者完成的口译实践项目。口译内容为电红外干燥器运输商务洽谈会议,包含物流商务会议交替传译、会前接待、会后晚宴陪同等任务。通过该口译项目,笔者在物流领域英语特征,物流领域口译员素质及物流领域商务谈判的口译策略等方面,既在相关理论上有了深入的探索,又在相关口译实践上获取了宝贵的经验。首先,在物流领域英语特征方面,笔者从物流英语缩略语、物流领域英语术语、物流领域英语新兴词汇等三个角度,对于物流领域英语进行了解析,并总结出相应的特征。其次,在物流领域口译员素质方面,笔者着重阐述了专业素质对商务口译员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在物流口译方面,口译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最后,在物流领域商务谈判的口译策略方面,笔者阐释了物流术语的标准化翻译、名词化结构的口译技巧等物流领域英语词块口译策略。并根据该项目的口译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物流英语的句子口译策略和语篇口译策略。总之,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相关的物流领域商务洽谈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物流行业口译技巧和策略研究方面的空白,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张俊良[6](2014)在《释意派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谈判口译实践分析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在商务谈判口译实践基础上的口译实践分析报告。口译实践的材料既来自于平时外出实习活动的实践,又来自所查阅的相关书籍。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探讨了本文选题的原因、目的以及预期所达到的效果。第二部分是本篇论文的理论依据,简要阐述了主要的口译理论,着重阐述了释意派理论翻译原则、理论框架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三部分是根据释意派理论,对商务谈判口译文本进行分析,主要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的探讨。第四部分分析商务谈判口译的难点,就商务谈判专业词汇、习语、模糊语的翻译原则和技巧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第五部分是从此次口译实践分析报告的撰写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总结。

王丽耘[7](2012)在《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文中提出一部英国汉学史同时也是一部中英交流史。汉学家在其间承担的是中英文学、文化交流的媒介角色,是比较文学与汉学领域研究者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尤其,二战后英国专业汉学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专业汉学家,是个极具研究价值的群体。从译介为主到译研并重,是20世纪汉学研究的基本走向,而专业汉学家的出现使得译研工作走上更加专业化与学术化的道路。他们阐释中国文学文化比前辈学者更为理性与精准,他们传播中国文学文化也比前辈学人更为全面与接近源文化的真实状态。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2009)接受了专业的汉学训练,整个汉学生涯正好活跃在英国的专业汉学时代,是英国第一批专业汉学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从交流的角度综合梳理与评述其一生主要的三大汉学活动——汉学教学、汉学研究与汉学翻译,不仅有利于霍克思汉学面貌的清晰呈现,也裨益于中国文学、文化的域外传播以及透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这一交流语境中的霍克思个案研究,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暂付阙如。论文借鉴历史分析、“推源溯流”及整合描述等传统中西学术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西方新史学理论、接受传播学理论、文本发生学理论、文本细读理论、跨文化研究理论、文化诗学及文化传递中的误读、误释理论等汉学领域、翻译领域、社会历史领域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语料库分析,从中英文学交流的角度契入对霍克思一生三大主要汉学活动进行全景扫描,准确定位其在英国汉学史上的地位,清晰勾勒其汉学活动促进中英文学、文化交流发展的脉络。论文在汉学史大背景下,首先梳理霍克思六十余年的汉学生涯并界定其在英国汉学史中的地位:英国专业汉学的奠基人与中坚力量。其次通过阅读与分析霍克思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书评、译着及其为友人所作序文或前言等一手文献,笔者整理出指导霍克思一生汉学活动的主要汉学观点。霍克思摆脱了英国传统汉学与宗教、政治、经济的密切关系,提倡汉学以文学为内容,主张学习汉学旨在体验人类世界遗产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了望“亚洲尽头的另一个欧洲”。霍克思就任牛津汉学讲座教授及汉学科主任后对牛津汉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立了牛津的专业汉学时代,培养与储备了一批后继的专业汉学人才,他们是英国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传播中国文学文化的生力军。霍克思的汉学研究坚持人文主义原则,广涉《楚辞》、汉赋、杜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现代文学等领域;研究路径上与前辈学者相比也有较大转向,由传统的史迹考察走向比较思想视野下阐释学术文献的意义。在深厚的汉学修养之上,他对中国文学作品所作的意义解读与文化阐释趋于理性与精准,这有助于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而霍克思的汉学翻译更是其汉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他的译文精准、译笔流畅,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楚辞》、杜诗、《红楼梦》、《蟠桃会》和《洞庭湖柳毅传书》等相继远游西方,真正实现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域外传播。论文逐一解读霍克思中国文学作品的几大代表性译本,通过细读透视译者传播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拳拳之枕;并借助译本海外接受情况的一手文献探究译本的西方地位,以明确其在中英文学交流中的作用并总结其中的翻译启示;同时对于译本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翻译进行归类分析。霍克思的专业汉学家身份,虽然使其译文免于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干扰,但仍无法保证他能够完全准确无误地解读中国文学文化。这些语言、文化或美学意味上的误读、误释及误译是中西文学文化互识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同时也是可以不断完善之处,翻译批评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有关霍译文问题翻译的讨论既裨益于后人的翻译实践,也为霍克思汉学译本的再版修缮提供了警戒与参考。

谌莉文[8](2011)在《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从概念整合认知视角研究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原则及其认知运作机制。在此项研究中,口译思维过程指口译发生时的后台认知,聚焦正式会议交替传译(以下统称口译)所涉及的译员大脑思维的心智运作;意义协商亦称概念化协同运作,指口译心智运作的特殊意义构建,表征为涉及一系列复杂输入维度的概念整合思维。研究试图说明,通过意义协商机制运作,译员将动态感知的语言信息和交际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经验信息不断进行在线整合,获得一连串思维顿悟。截至目前,大多数针对口译思维过程的研究(如信息加工、脑神经、认知心理等)都是围绕口译程序的串行加工进行反复论证,而对于语言信息处理、记忆分析以及意图实现之间的概念接口与概念化方式尚缺乏系统描写,口译思维过程所蕴含的认知本质扑朔迷离。本研究以系统科学的自组织运动机理为整体观照,以Fauconnier&Turner(Fauconnier 1997;Fauconnier &Turner 1996,2002)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视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中描述言语交际的相关原理,采用理论模式探讨与实据论证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口译思维过程中不易察觉的概念化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围绕意义协商机制运作的口译思维过程认知模式。基本理论假设是,口译思维过程通过体现人类高度复杂经验认知的概念化系统得到表征,其心智运作绝不是简单和笼统的输入——输出机制,而是以动态、开放、立体的思维主体意义协商运作为核心机制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构建,体现为独特的概念整合思维流程,并通过三阶合成运作得到模式表征。口译思维流程以心智空间为基本认知单位,涉及源语空间、感知空间、关联空间、语境空间、理解空间、记忆空间和译语空间的概念合成运作,输入维度涵盖语言、交际和经验三类相互关联的范畴层级,通过空间意义协商,不断进行合成运作,在合成空间出现一系列概念突显。意义协商机制体现为包括从源语表征空间到译语表征空间之间的前知识突显、双重语境连通和主体性对话互动等概念化方式。意义协商贯穿于口译思维理解、口译思维推进和口译思维重构等程序,通过不断出现的新生结构,实现口译认知交际的言效契合。研究旨在揭示系统与要素以及各范畴层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具有解释性及可操作性的口译思维过程认知模式,并从概念层面把握口译意义协商认知运作的思维规律。在研究方法上,沿用Setton(1999)所提倡的多元定性研究路线,既包括自下而上的理论探讨,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实证分析。理论探讨以内省法为主导,借鉴现代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现场会议口译语料进行观察分析,构建体现口译概念整合思维的意义协商模式。为进一步说明模式的有效性,实证分析以定量数据为主、定性分析为辅,采用实验法和调查法进行多方位举证;通过变量赋值与研究对象的范畴分类,科学量化关涉语言与思维操作的相关变量;最后分析各变量在口译概念整合不同阶段的作用、相互关系和不同变化,获得对译员相关概念化能力的综合评价。主要发现如下:首先,口译思维后台认知并非体现由源语到译入语的简单映射,而是表征为认知主体不断进行概念整合的意义协商,涉及一系列概念化运作,既包括认知过程,也包括认知结果。语言结构的解码与编码的实质在于具有不同思维模式与个性化特征的概念范畴的在线交流与合作,促发来自不同心智空间的参与要素不断进行概念合成运作,以获得认知效用最大化。其次,口译思维过程中,能力取决于大脑对概念框架的组构,综合体现为建立在许多子系统基础上的意义协商运作。因此,口译认知能力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涉及一系列概念化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之间互为关联、互为激活的概念整合。第三,意义协商既是统领口译各项概念化运作的认知机制,也是区别系统内部概念化类型的态度尺度。口译概念整合包含无数发展变化和错综复杂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是通过上一层级的概念化运作获得概念突显,相关的子系统又通过进一步概念化运作,作为输入成分进入新的合成运作。第四,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机制活跃于概念整合系统思维网络,体现出不同类型的认知取向,主要归属于简单合成与复杂合成两大类。该项研究是针对口译心智运作的概念化本质所进行的系统尝试,力求做到理论推陈出新、论证细致严密。如提出前知识突显假说,说明前知识突显是意义协商的概念化表征,存在于口译概念整合的任何阶段,体现出贯穿口译思维过程的前知识结构动态发展观,澄清了口译界广为承认但缺乏明晰的前知识运作本质;提出双重语境连通假说,论证了口译概念化认知中在场与不在场概念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口译语境是一个伴随口译思维进程而变化发展的意义构建概念化实质,为进一步认识言语交际中的语境概念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提出言效契合假说,通过重新解读口译思维过程的主体间性,将不同认知主体的互动融通视作形成空间关联的重要理据,口译言语行为认知通过围绕意义协商空间运作的概念整合思维模式得到合理化解释;最后,在可行性实证研究中,采用变量赋值和范畴分类方法,对一些相对模糊的认知概念进行标准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数据验证的效度。通过系统论证,解决了口译思维过程探讨中一些长久以来未曾得到明确解答和深入讨论的关键问题。该研究亦可为进一步揭示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注意、记忆等微观认知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视角。

朱付建[9](2010)在《论即席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文中提出即席翻译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了解和避免跨文化语用失误对译员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跨文化语用学的理论为指导,分析即席翻译中经常出现的两种语用失误,即跨文化语言—语用失误和跨文化社会—语用失误,旨在减少交流过程中的误解,同时说明语用能力对提高即席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龙翔[10](2010)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文中认为语用失误由来已久,它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文化背景之下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但真正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提出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自从英国学者Jenny Thomas1982年在她的硕士论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一概念以来至今也只有28年的时间。从此,语用失误这一语言现象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特别是中国学者对语用失误的研究更是热衷非凡。诚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常常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有的语用失误不伤大雅,有的破坏性极大,有的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学者们对语用失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因此对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研究无论要求到什么程度都不为过。但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标题里含有“语用失误”的案例并不多见,而且据我们研究发现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至今仍没有哪位学者的博士论文对语用失误进行专题研究。以上便是本文选题的主要缘由。本文试图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框架由五部分组成:首先对本研究主题“是语言交际中语用失误还是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进行界定。通过研究我们认为verbal communication与“言语交际”应该更对应、更合理,从而确定了本研究的主题;第二,对语用失误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进行阐释,重点讨论了与语用失误研究最密切相关的三个跨学科内容:跨文化语用学、语际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第三,对国内外语用失误的专门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对比了一些跟语用失误十分相关的概念,比如误解、偏误、误导、口误、歧义、语用模糊等等;第四,对六个不同层次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展开实证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与何自然、阎庄于1986年所作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第五,根据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严重性,我们总结了语用失误的10大成因,并对各种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课题研究证实了我们的假设: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率仍然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简单归纳如下:第一、通过对语用失误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结了Thomas对语用失误研究的四大成就与八个不足,并归纳了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研究三个阶段中的11个方面的特点。具体参见第4.2.节;第二、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即(1)低年龄组的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率一般都要比高年龄组的英语学习者的语用失误要大,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相互之间的差异不大,不显着;(2)语言语用失误率总是比社交语用失误率要高;(3)单选题语用失误率总是比多选题语用失误率要低。后两个结果的发现不但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相互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这些发现完全支持我们的假设,具体参见第5.5节。尽管本文的定位是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这一对象上,本研究的成果和发现对其他语言的使用者也有同样的指导意义。

二、简析英汉商贸口译的语用失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析英汉商贸口译的语用失误(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景点解说词翻译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外景点解说词翻译研究综述
第二章 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调研设计
    第一节 调研背景
    第二节 调研目的与意义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调研内容
    第四节 调研过程
    第五节 调研方法
第三章 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案例分析
    第一节 西安市景点解说词误译分析及改进建议
        一、西安市景点解说词误译分析
        (一)拼写错误
        (二)语法误译
        (三)语用误译
        (四)名称误译
        (五)相同景点不同译名
        二、误译改进建议
        (一)科学监管有序规范
        (二)审校制度不断增强
        (三)中外团队共同合作
        (四)基于“互联网+”技术
        (五)译者提高跨文化意识
        (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第二节 西安市景点解说词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究
        一、文化负载词
        二、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一)音译+补偿翻译
        (二)解释性翻译
第四章 翻译调研总结
    第一节 调研结果
    第二节 调研限制与结论
        一、调研限制
        (一)时间限制
        (二)场地限制
        二、调研结论
        (一)翻译误译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以传播中华文化为终点
参考文献
附录:语料来源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国内三所高校MTI口译毕业论文调研报告(2009-2019) ——基于CNKI数据库的图谱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1.1 Rationale
        1.1.2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I Thesis
        1.1.3 Application of CiteSpace
        1.1.4 Conclusion
    1.2 Outline of this Report
CHAPTERⅡ RESEARCH METHODOLOGY
    2.1 Data Sources
    2.2 Research Design
        2.2.1 Tool Used in the Research
        2.2.2 Research Thoughts and Methods
CHAPTERⅢ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ANALYSIS
    3.1 Data Collection and Data Description
    3.2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3.2.1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BFSU,SISU and GDUFS
        3.2.1.1 Similarities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Highly-cited Theories
        3.2.1.2 Differences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Highly-cited Theories
        3.2.2 Research Trends of Graduation Thesis of MTI Interpreting Students
        3.2.2.1 Trajectory of Research Hotspots of Graduation Thesis of MTI Interpreting Students
        3.2.2.2 Trend of Research Hotspots of Graduation Thesis of MTI Interpreting Students
CHAPTERⅣ CONCLUSION
    4.1 Major Findings
    4.2 Suggestions for MTI Interpreting Students
    4.3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REFERENCES
APPENDIX
    APPENDIX A:MTI interpreting theses topics of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PPENDIX B:MTI interpreting theses topics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PPENDIX C:MTI interpreting theses topics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3)浅谈商务英语口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务英语口译的特点
     (一) 商务英语口译的即时性:
     (二) 商务英语口译的专业性:
     (三) 商务口译的高度互动性:
二、商务英语口译理论
     (一) 目的论:
     (二) 直译法:
     (三) 意译法:
三、结语

(4)茶道讲座口译实践报告 ——以美国访问学者参加茶道讲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翻译任务描述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2.2 任务内容
    2.3 任务要求
第3章 译前准备
    3.1 茶道茶文化译前准备
        3.1.1 茶道茶艺流程的熟知
        3.1.2 茶道专用术语的准备
        3.1.3 茶文化知识储备
        3.1.4 翻译理论的选择 — 释意理论
    3.2 讲座口译的译前准备
        3.2.1 讲座口译的界定
        3.2.2 讲座口译的特点
第4章 茶道讲座口译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4.1 茶具翻译问题
        4.1.1 茶具种类翻译
        4.1.2 茶具质地翻译
        4.1.3 茶具翻译应对策略
    4.2 历史文化差异翻译问题
        4.2.1 文化空缺
        4.2.2 历史差异
        4.2.3 历史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4.3 饮食差异翻译问题
        4.3.1 饮食习惯
        4.3.2 对茶的偏好
        4.3.3 饮食差异翻译问题应对策略
第5章 讲座交替口译人员的职业素养
    5.1 语言素养
        5.1.1 听记能力
        5.1.2 双语转换能力
    5.2 非语言素质
        5.2.1 良好的心理素质
        5.2.2 礼仪风貌
        5.2.3 责任心
第6章 翻译实践总结
    6.1 翻译经验总结
    6.2 翻译实践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6.3 对今后学习工作的启发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茶艺流程表
    附录2 中国茶道常用专业术语表
致谢

(5)电红外干燥器运输洽谈项目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简介
第2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任务
        2.1.1 早期译前准备任务
        2.1.2 中后期译前准备任务
        2.1.3 临时译前准备任务
    2.2 任务进行阶段
        2.2.1 接待任务
        2.2.2 会议任务
        2.2.3 晚宴任务
第3章 物流领域英语词汇特征
    3.1 缩略语
    3.2 专业术语
    3.3 新兴词汇
第4章 物流领域商务谈判口译员的素质
    4.1 基本素质
        4.1.1 责任心
        4.1.2 心理素质
        4.1.3 礼貌风度
    4.2 英语素质
        4.2.1 语言功底
        4.2.2 敏锐的听力和良好的记忆能力
        4.2.3 翻译技巧的熟练运用
    4.3 专业素质
        4.3.1 物流领域知识
        4.3.2 经济管理领域知识
        4.3.3 物流英语知识
    4.4 文化素质
        4.4.1 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4.4.2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5章 物流领域商务谈判的口译策略
    5.1 词块口译策略
    5.2 句子口译策略
    5.3 语篇口译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原文
    附录 2 译文
致谢

(6)释意派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谈判口译实践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选题背景
第二章 理论依据
    2.1 口译理论的发展
    2.2 释意派理论介绍
        2.2.1 翻译中的释意
        2.2.2 口译员的翻译意识
        2.2.3 意义的对等翻译
        2.2.4 释意三角型
第三章 释意派理论下的商务谈判口译的文本分析
    3.1 从词语的角度分析
    3.2 从句子的角度分析
第四章 从释意派理论看商务谈判口译难点
    4.1 商务谈判的语言特点简析
    4.2 商务谈判的专业词汇翻译
    4.3 商务谈判的习语翻译
    4.4 商务谈判的模糊语的翻译
第五章 商务谈判口译中注意的其他问题
    5.1 非文字信息的处理
    5.2 口译员专业知识的补进
    5.3 商务谈判中口译员的角色
第六章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心得体会
    6.3 研究不足
    6.4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理由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国内霍克思研究现状
        二、国外霍克思研究现状
        三、其他重要资料与信息
    第三节 可拓展的空间
第一章 霍克思——英国专业汉学奠基人与中坚力量
    第一节 英国汉学史分期
        一、“汉学”相关概念厘定
        二、英国汉学史的四个时代
        三、专业汉学时代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霍克思在英国汉学史上的地位
        一、六十余年的汉学生涯
        二、英国专业汉学奠基人与中坚力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霍克思的汉学观——以学术为本位
    第一节 霍克思的汉学研究观
        一、汉学研究价值的认知
        二、汉学研究内容的明确
        三、汉学论着读者的判定
        四、汉学研究方法的主张
        五、汉学文献阐释的视域
    第二节 霍克思的中国文学文化观
        一、霍克思谈儒教
        二、霍克思论新中国的文化发展
        三、霍克思看新文化运动
    第三节 霍克思的汉学翻译观
        一、追求忠实传译与接受效果
        二、明确目的与读者群
        三、注重文本的学术研究
        四、再现意象与典故
        五、兼顾作者、读者与文本
        六、主张翻译无定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克思的汉学教学——专业汉学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牛津汉学教学的滥觞与发展
        一、牛津学院式汉学的建立
        二、牛津汉学科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牛津专业汉学的正式确立
        一、霍克思汉学讲座教授就职演说
        二、霍克思牛津汉学教学实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霍克思的汉学研究——汉学文献的意义阐释
    第一节 霍克思《楚辞》研究
        一、《楚辞》研究概述
        二、《楚辞》研究成果
    第二节 霍克思中国诗歌研究
        一、霍克思对汉诗欣赏的见解
        二、霍克思对超自然现象的继续关注
    第三节 霍克思《红楼梦》研究
        一、《红楼梦》中的超自然力
        二、《红楼梦》中的象征主义与幻灭主题
        三、《红楼梦》的前身与开篇
    第四节 霍克思的中国戏曲研究
        一、霍克思中国杂剧研究
        二、霍克思《桃花扇》研究
    第五节 霍克思的中国文学专题研究
        一、对中国文学“情”的关注
        二、关于钱钟书的个案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楚辞》全译本——南楚文化的西方展示
    第一节 霍克思《楚辞》翻译渊源
    第二节 《楚辞》英译的预设目标
    第三节 《楚辞,南方之歌》的准确性诉求
        一、选择可信的翻译底本
        二、倚重中外学者的前沿成果
        三、全译展现原貌
        四、做足辅助工作
        五、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第四节 《楚辞,南方之歌》的可读性追求
        一、注释和导论简单明了
        二、花草译名趋于通俗易懂
        三、度量衡西化及独特排版
        四、尽力保留原作的意象与典故
        五、利用节奏与谐音稍现原作音韵
    第五节 霍克思《楚辞》译本修订与标准
        一、修订版的改动
        二、修订标准
    第六节 霍克思《楚辞》译本的影响
        一、西方评价
        二、被征引情况
        三、翻译启示
    第七节 霍克思《楚辞》译本的误译问题
        一、初版正确修订时改错
        二、两版译文均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杜诗入阶》——中国文化的入门教材
    第一节 《杜诗入阶》的翻译渊源
        一、早期对杜诗的关注
        二、译介对象的选定
    第二节 《杜诗入阶》的特色编排体例
        一、注本体例
        二、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第三节 《杜诗入阶》的中国文化传播
        一、《杜诗入阶》中国文化传播全举
        二、《杜诗入阶》的交流价值界定
    第四节 《杜诗入阶》的西方接受
        一、《杜诗入阶》在西方的接受情况
        二、《杜诗入阶》西方接受之思考
    第五节 《杜诗入阶》译文问题
        一、专有名词把握不准
        二、一词多义选择不当
        三、字词句义不解
        四、诗句停顿或结构混乱
        五、典故与成语的误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石头记》——说英语的“石头”
    第一节 娱乐读者的文学翻译
        一、《石头记》的翻译渊源
        二、《石头记》的翻译初衷
        三、签约翻译《红楼梦》
    第二节 《石头记》的翻译底本
        一、以程高本为主
        二、综合脂本文字
    第三节 《石头记》的翻译策略
        一、地道英语生动再现异域文化
        二、文内添译减轻通信负荷
        三、以不同语种分类翻译原作人名
        四、调和中英文化差异的必要改译
        五、“译出一切”再现译本原貌
    第四节 《石头记》的接受效果
        一、华人世界的普遍赞同
        二、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
    第五节 关于《石头记》的更多思考
        一、《石头记》成功的译外因素
        二、《石头记》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石头记》的归化问题
        四、《石头记》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霍克思中国戏曲翻译——未竟的理想
    第一节 戏曲片段翻译
    第二节 《蟠桃会》翻译
    第三节 《洞庭湖柳毅传书》翻译
        一、力求译出一个演出剧本
        二、长篇导论与附录的助阵
    第四节 霍克思戏曲英译之反思
        一、主观上的西方立场
        二、客观上的重重困难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霍克思亲笔赋次韵汉诗
附录2 大卫·霍克思汉学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图形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译系统研究的瓶颈
    1.2 口译心智活动与概念整合思维
    1.3 问题的聚焦及基本假设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框架布局
第二章 口译思维过程研究概况
    2.1 引言
    2.2 国内外口译思维过程研究回顾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小结
    2.3 口译思维过程模式研究
        2.3.1 翻译描写模式
        2.3.2 多任务处理模式
        2.3.3 多元运作模式
        2.3.4 小结
    2.4 口译思维过程模式研究方法论
        2.4.1 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2.4.2 本研究的解决办法
    2.5 结语
第三章 口译思维过程的概念体系
    3.1 引言
    3.2 口译思维过程的语言观
        3.2.1 开放系统视角的语言游戏
        3.2.2 口译思维过程参与规则
    3.3 口译思维过程的心智观
        3.3.1 心智与概念
        3.3.2 口译思维过程的主体间性
        3.3.3 关联与口译
    3.4 口译思维过程的整合观
        3.4.1 渗透于人类心智体验的概念整合
        3.4.2 概念整合理论对解释口译思维过程的不足
        3.4.3 口译概念整合思维
    3.5 结语
第四章 认知流程及其操纵表征
    4.1 引言
    4.2 口译概念整合中的意义协商
        4.2.1 概念整合:组构、压缩、优化
        4.2.2 意义协商原则
    4.3 口译认知流程的基本单位及其成分表征
        4.3.1 源语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2 感知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3 关联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4 语境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5 理解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6 记忆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3.7 译入语空间及其成分表征
    4.4 口译概念化网络的输入维度
        4.4.1 语言维度
        4.4.2 交际维度
        4.4.3 经验维度
    4.5 结语
第五章 模式推导
    5.1 引言
    5.2 口译思维过程的系统运动机理
        5.2.1 整体性、相关性和目的性
        5.2.2 口译概念整合自组织运动
    5.3 口译认知运作的模式表征
        5.3.1 系统指导原则
        5.3.2 三阶合成模式
    5.4 基本理论假说
        5.4.1 前知识突显假说
        5.4.2 双重语境连通假说
        5.4.3 言效契合假说
    5.5 研究问题与初步预测
    5.6 结语
第六章 考察设计及变量赋值
    6.1 引言
    6.2 研究样本选择
        6.2.1 受试人员
        6.2.2 考察材料
    6.3 数据采集过程
        6.3.1 准备工作
        6.3.2 录音、访谈及问卷调查
        6.3.3 录音转写及样本标注
    6.4 假设、数据处理及变量描写
        6.4.1 假设形成
        6.4.2 数据处理
        6.4.3 变量描述
    6.5 变量赋值及假设检验
        6.5.1 变量赋值
        6.5.2 假设检验
    6.6 结语
第七章 意义协商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7.1 引言
    7.2 赋值结果以及样本的概念化分类
        7.2.1 对数据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7.2.2 描述性特征与范畴类型
    7.3 前知识突显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7.3.1 信息实现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7.3.2 对假设1和假设2的讨论
    7.4 语境构建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7.4.1 环境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7.4.2 对假设3和假设4的讨论
    7.5 主体间性运作对口译能力和绩效的影响
        7.5.1 策略值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7.5.2 对假设5和假设6的检验
    7.6 检验结果小结
第八章 结果阐释:架构、方式与类型取向
    8.1 引言
    8.2 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构建
        8.2.1 对总体架构的论证
        8.2.2 口译思维过程的制约原则
    8.3 考察结果对口译概念整合思维的解释力
        8.3.1 结构要素与概念化运作
        8.3.2 功能要素与概念化运作
    8.4 认知分类:讨论与启示
    8.5 结语
第九章 总结
    9.1 本研究的主要内涵陈述及研究结论
    9.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9.2.1 理论意义
        9.2.2 实践意义
    9.3 本研究的局限性
    9.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口译实验部分源语文本
    附录2 口译实验部分录音转写样本
    附录3 环境访谈结果录入表例
    附录4 主体性策略调查表
    附录5 国内口译研究文献数据统计
Summary

(10)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鸣谢
摘要
Abstract
省约说明
图表说明
第1章 导论
    1.1 本课题选择的动机与依据
    1.2 本课题名称的界定
    1.3 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1.4 本课题研究范围及其预期目标
        1.4.1 研究范围
        1.4.2 预期目标
    1.5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语料
        1.5.1 研究方法
        1.5.1.1 文献法
        1.5.1.2 问卷法
        1.5.1.3 访谈或实际对话法
        1.5.1.4 数据分析法
        1.5.2 语料说明
    1.6 本课题的结构
第2章 是语言交际还是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2.1 关于语言和言语
        2.1.1 语言与言语之争
        2.1.2 Saussure 的语言与言语观
        2.1.3 当代学者的语言与言语观
    2.2 是语言交际还是言语交际
第3章 语用失误的理论基础
    3.1 语用失误所属领域
    3.2 语用学的发展及定义
        3.2.1 意义
        3.2.2 语境
        3.2.2.1 传统的静态语境观
        3.2.2.2 动态语境观
    3.3 语用学的跨学科发展
        3.3.1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3.3.2 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内容
        3.3.3 跨文化语用学和语际语用学的理论依据
    3.4 跨文化交际学
第4章 语用失误研究综观
    4.1 语用失误研究回顾
    4.2 语用失误研究现状分析
        4.2.1 国外学者对语用失误的研究现状
        4.2.2 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的研究现状
        4.2.3 Thomas 对语用失误研究的成就
        4.2.4 Thomas 对语用失误研究的不足之处
    4.3 语用失误的定义
        4.3.1 国内外学者对语用失误的定义
        4.3.2 本课题对语用失误的定义
    4.4 语用失误的分类
        4.4.1 国外学者对语用失误的分类
        4.4.2 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的分类
        4.4.3 本课题对语用失误的分类
    4.5 语用失误与误解、偏误、误导、口误、歧义、语用模糊、交际失误和曲解的异同
        4.5.1 语用失误与误解的关系
        4.5.2 语用失误与偏误的关系
        4.5.3 语用失误与误导的关系
        4.5.4 语用失误与口误的关系
        4.5.5 语用失误与歧义、语用模糊的关系
        4.5.6 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误的关系
        4.5.7 语用失误与曲解的关系
    4.6 语用失误与语用能力的辩证关系
第5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实证研究
    5.1 研究的目的
    5.2 研究方法
    5.3 调查范围与问题的假设
    5.4 受试者来源、调查方法与问卷的类型
    5.5 基于何阎卷的不同层次英语学习者语用失误的调查
        5.5.1 问卷实施与调查结果
        5.5.2 结果假设与方差分析(ANOVA)
        5.5.2.1 对结果(2)的检验过程
        5.5.2.2 对结果(3)的检验过程
        5.5.2.3 对结果(4)的检验过程
        5.5.3 何阎卷设计的贡献与不足
    5.6 简答卷的设计、实施与结果分析
        5.6.1 简答卷的设计与实施
        5.6.2 简答卷的结果分析
        5.6.3 简答卷案例诠释
    5.7 访谈结果分析
        5.7.1 关于访谈
        5.7.2 何阎卷访谈结果分析
        5.7.3 简答卷访谈结果分析
第6章 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成因及解决对策
    6.1 主要成因
        6.1.1 语用教学重视不够
        6.1.2 语境知识缺乏
        6.1.3 语域选择能力有限
        6.1.4 相关语用图式知识贫乏
        6.1.5 百科知识贫乏
        6.1.6 母语的负迁移
        6.1.7 中西文化差异所致
        6.1.8 教学因素或语用预设所致
        6.1.9 言语歧义所致
        6.1.10 言语省约所致
    6.2 解决对策
        6.2.1 倡导语用教学与语用语法教学
        6.2.2 克服面子观
        6.2.3 重视学习者通识教育
        6.2.4 建构相关语用图式知识语料库
        6.2.5 尽量营造真实外语语境
        6.2.5.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
        6.2.5.2 扩大中外语言学习者互换交流
        6.2.6 增加汉英或英汉词典的语用词条
        6.2.7 培养语用移情策略
        6.2.8 注重言语交际中人际关系和谐管理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7.1.1 研究问题的多角度
        7.1.2 研究对象的多层次
    7.2 本课题的发现
        7.2.1 国外学者对语用失误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7.2.2 国内学者对语用失误研究与应用的成就与不足
        7.2.3 本课题的发现与创新
        7.2.3.1 发现
        7.2.3.2 创新
    7.3 本课题的局限性
        7.3.1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7.3.2 受试的局限性
        7.3.3 问卷调查的不足
        7.3.4 时间安排上的不足
    7.4 本课题对今后语言教学和实证研究的启发
    7.5 展望
        7.5.1 克服不足,完善后续研究的科学性
        7.5.2 团队协作,力争后续研究的全面性
        7.5.3 坚持不懈,做好研究的推广、宣传与教育工作
注释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四、简析英汉商贸口译的语用失误(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景点解说词翻译现状调研报告[D]. 尹志洁.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国内三所高校MTI口译毕业论文调研报告(2009-2019) ——基于CNKI数据库的图谱可视化分析[D]. 张伶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浅谈商务英语口译[J]. 孙煜翔. 北方文学, 2017(09)
  • [4]茶道讲座口译实践报告 ——以美国访问学者参加茶道讲座为例[D]. 张敏.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3)
  • [5]电红外干燥器运输洽谈项目口译实践报告[D]. 徐菡博.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3)
  • [6]释意派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谈判口译实践分析报告[D]. 张俊良.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3)
  • [7]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 王丽耘.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8]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 谌莉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 [9]论即席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J]. 朱付建.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 [10]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 龙翔.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英汉商务口译语用错误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