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8382-2001《肥料标识内容及要求》GB 15063-2001《复合肥(Compound Fertilizer)》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公布

GB 18382-2001《肥料标识内容及要求》GB 15063-2001《复合肥(Compound Fertilizer)》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公布

一、GB 18382—2001《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GB 15063—2001《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潘磊[1](2020)在《化肥包装标识问题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肥料抽检工作中发现的肥料包装标识存在虚标总养分含量,产品名称与执行标准不一致,乱用生产许可证编号等7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加大惩处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普及肥料知识,加大科学的检验检测工作等对策措施。

付烨腾[2](2019)在《设施园艺信息分类编码及通信规约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设施园艺也向着智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设施园艺中数据信息迅速增长,信息资源规模与日俱增,但多数系统数据自成一体,直接影响信息资源的共享互通。其原因是数据整理方法的不合理和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因此,合理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对其传输方式进行标准化是解决设施园艺中的数据资源整合和数据通讯格式不统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设施园艺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构建。在对与设施园艺信息对象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设施园艺中所有的信息对象进行了搜集整理。通过面分类法把设施园艺的信息对象分为7个大类,然后通过线面结合的方法将每个大类下的若干细类目进行详细分类,构成设施园艺分类体系。将设施园艺分类体系中各个信息对象以区位码的方式进行规范化、体系化,从而使得设施园艺中所有的信息对象可以在两个字节组成的256×256的区位码矩阵中唯一标识,形成代码表,进而构建设施园艺分类编码体系。设施园艺测控通信规约的构建。在分类编码体系的基础上,把设施园艺中的信息对象进行系统化归纳。参考MODBUS通讯协议、IEC101通信规约、远动设备及系统的传输规约及其他监控系统的通信报文格式,在详细分析了设施园艺中主机与从机间通信的数据类型、传输方式和数据内容等后,制定了设施园艺测控通信规约框架。从整体上统一了设施园艺中信息数据的传输格式,探讨了数据传输在设施园艺信息处理中的结构化应用。使得各系统之间的互译共享成为可能,并为实现设施园艺中数据通讯格式的统一和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参考。构建的设施园艺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是设施园艺信息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满足设施农业中数据信息规范化管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设施园艺测控通信规约,为计算机存储、处理和设施园艺中数据的多方面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本研究为设施园艺领域的标准化和信息研究提供了参考。

林红梅[3](2017)在《复混肥料(复合肥料)螯合三铵外包装标识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根据《GB18382-2001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分析了复混肥料(复合肥料)螯合三铵外包装标识的存在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从事肥料检验工作者和执法者的工作有所帮助。

陈娉婷,邓丹丹,罗治情,官波,沈祥成[4](2016)在《基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肥料分类与编码》文中指出农用肥料分类与编码是实现农业信息标准化的基础,也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通过对网络农业信息分类现状和农用肥料分类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农业信息化应用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肥料分类和编码设计思路。

崔淑玲[5](2016)在《《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GB 18382—2001)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通过对GB 18382—2001标准中基本原则、一般要求举例论述、重点论述标识内容和要求,并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详细论述,对GB 18382—2001在今后重新修订时应补充的部分提出建议,目的是为涉及相同问题的人员提供解决类似问题的参考。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对标准中未囊括的部分作一探讨,为下一步标准的修订提出参考意见。

陈庆瑞,樊红柱,张冀[6](2015)在《对GB 15063—2009《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几个问题的商榷》文中认为为规范肥料企业行为,对GB 15063—2009《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国家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缩二脲控制指标、含氯复合肥料标识、中微量元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添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修订建议。

汪敬恒[7](2015)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酸氢铵(NH4HCO3.简称碳铵)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技术现状逐步发展起来的特有氮肥品种,其最终分解产物(NH3、CO2、H2O)都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长期施用不影响土壤质量,是环境友好型氮肥品种之一。由于碳酸氢铵存在着常温下易分解、养分单一、含氮量低(17.1%)等缺点,导致储存、运输和施用成本也相对较高。本文针对碳酸氢铵的缺陷,提出了改变碳酸氢铵理化性状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技术和产品,并进行了生物试验验证,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以碳酸氢铵为主要原料,通过配以适量NH4H2PO4、CaSO4·1/2H2O、MgO复合物等,采用一次成型冷挤压造粒工艺,研制出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该工艺在常温下进行,无需添加粘结剂或水,减少了烘干过程,具有流程简单、装备投资省、能源消耗低、生产周期短、无环境污染、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颗粒大小可调(Φ3.0、Φ3.5、Φ4.0、Φ4.5、Φ5.0、Φ5.5 或 Φ6.0mm 等),粒径均一,抗压强度高(≥ 19N),养分多元化(N、Ca、Mg、P、S等),有效成分较碳铵高(≥ 23%)、肥效期长(~100d)。产品具有便于贮藏、运输和施用,长期存放不结块、缓释、抗淋溶等优点,同时还克服了普通碳酸氢铵易吸湿结块或施用不当造成的分解流失等缺点。2、确定了促进碳酸氢铵氮素缓释的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复合物在物料中的比例为4%、2%、6%,依据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和遴选原则,该复合添加剂同时满足了对物料具有物理化学干燥作用,混合物的临界湿度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混合后物料具有较好流动性和良好的粒化成型效果,材料价格低廉、不致产品成本升高,复合物组成含有植物生长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更使该产品具有较好的增产作用。3、制定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产品标准(HG/T4218-2011),探索并确立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总氮及相关成分的检测方法,其测定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为产品的质量监督提供了依据。4、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缓释的机理研究表明,将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等复合物按一定比例和工艺方法与碳酸氢铵混配,经无烘干挤压成型工艺制粒后,通过混合物料间的物理化学过程,使物料中的游离水含量降低了 40.0%--49.8%,有效减缓了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中氮素的释放速率。其机制可分为化学和物理两个方面,即新产生的物质(复合盐:NH4Mg PO4)和原碳酸氢铵晶体表面的游离水转化为结晶水[NH4MgPO4·6H2O(NH4HCO3)、CaSO4·2H2O(NH4HCO3)];范德华力或分子间力的作用;形成的分子较大的六水磷酸镁铵及二水硫酸钙包裹或覆盖于碳酸氢铵结晶表面,隔绝了空气与碳铵的接触面,抑制了碳铵重新吸收水分的可能性。5、通过在25℃和30℃下恒温培养,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和尿素在水溶液中的溶出速率表明,在相同温度下,随着培养时间增加,两种肥料在水溶液中的氮素均呈线性增加趋势。在水溶液中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铵态氮积累量和氮素养分总积累量低于尿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缓释效果;在土壤中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铵态氮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始终低于尿素,表明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施入土壤后,无机氮素释放速率相对较低,从而达到肥料氮素缓释和延长肥效的效果。6、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小麦穗长和结实小穗比对照分别高10.9%和10.6%,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比对照分别高14.5%、10.0%和14.2%,植株叶片和根系内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显着增加,MDA含量显着降低,同时发现该处理下小麦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在不同的生育期根系生物量和根系活力均显着大于对照;研究还发现小麦不同生育期内氮和钾的积累规律相似,表现为逐渐增加,而磷的积累在灌浆期表现出降低趋势;成熟期小麦植株体内氮和磷的分布规律为籽粒>叶片>茎和叶鞘,钾的分布规律表现为茎和叶鞘>叶片>籽粒。7、玉米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和尿素处理的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叶片SPAD、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氮素积累均高于对照以及与之相比的其它氮肥类型,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着高于其它氮肥类型。施用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比对照增产3595kg·hm-2,相对纯收入最高,每公顷达4352.9元。8、小麦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能显着提高小麦干物质、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实现小麦增产,最终提高氮肥利用率。在开花后同一时期,小麦旗叶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指标中的Fv/Fm、ΦPSⅡ、qP也均高于对照。不同氮肥类型对后茬作物(玉米)产量影响的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显着高于其它类型氮肥,主要是通过提高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来增加产量。几种不同类型氮肥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肥效高低顺序为:尿素>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有机肥(牛粪,基施)与普通碳铵>多元素碳铵粉肥>普通碳铵。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尿素之间差异不显着。与其他类型氮肥相比,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相对纯收入最高,每公顷达到2843.1元。综上所述,本论文开发了一种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技术,确定了促进碳铵缓释的辅料磷酸一铵、磷石膏、氧化镁复合物的比例;揭示了该复合物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作用促使碳铵长效的机制;研究了其氮素在水和土壤中的释放规律及其释放规律与作物(小麦、玉米)氮素需求的同步关系;突破了传统的《各种肥料混合施用表》中碳酸氢铵与其他肥料品种不可混配性的学说,作为一种肥效好、投入低、生态友好的新型肥料,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本研究对进一步开发碳酸氢铵的肥料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杨正慧,韩凤霞,宋继霞,夏春秋,马艳秋[8](2015)在《掺混肥料养分检测符合性判定的影响因素》文中认为掺混肥料的养分检测结果常常重现性不佳,导致在检测工作中难以快速对结果进行准确有效的符合性判定。论述了掺混肥料养分检测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并建议优化目前方法中关于制样方式、沉淀转移、数据处理等步骤,以确保符合性判定的公正性。

韩艳芬,李谭芳[9](2014)在《肥料包装标识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肥料抽检工作中发现的肥料包装标识存在虚标总养分含量、产品名称与执行标准不一致、乱用生产许可证编号等7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严格标准备案,加强标准化管理;加强许可证监管,加大惩处力度;扩大宣传范围,普及肥料知识等对策措施。

张根锁,段付岗[10](2011)在《有关磷酸铵产品总氮含量检测方法的建议》文中提出针对复合肥料磷酸铵产品总氮含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介绍了国标对复合肥料和复混肥料的定义,分析了采用GB/T 10209.1-2008测定复合肥料磷酸铵产品总氮含量和采用GB/T 8572-2001测定复混肥料总氮含量之间的不同之处,建议修订国标相关条款,改用GB/T 8572-2001《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蒸馏后滴定法》测定复合肥料磷酸铵产品的总氮含量。

二、GB 18382—2001《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GB 15063—2001《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B 18382—2001《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GB 15063—2001《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化肥包装标识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常用的化肥和相关标准
2 包装标识的问题
    (1)总养分含量标注错误会产生误导
    (2)产品名称与执行标准不一致
    (3)制定企业标准钻国家标准“空子”
    (4)名称标注有误夸大产品作用
    (5)生产许可证编号乱用现象
    (6)商标名称与肥料名称不分
    (7)农民对化肥标识不够了解
3 化肥用户如何正确地判断包装
4 对策措施

(2)设施园艺信息分类编码及通信规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2 设施园艺信息分类体系构建
    2.1 信息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2.1.1 分类的基本原则
        2.1.2 分类方法
    2.2 设施园艺信息分类框架
    2.3 设施园艺信息各大类下层分类
        2.3.1 温室类型
        2.3.2 栽培介质
        2.3.3 种植对象
        2.3.4 设施装备
        2.3.5 装备材料
        2.3.6 肥料
        2.3.7 农药
    2.4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
3 设施园艺信息编码体系构建
    3.1 信息编码的原则和方法
        3.1.1 编码的基本原则
        3.1.2 编码方法
    3.2 编码的规则
        3.2.1 编码记法
        3.2.2 编码步骤
    3.3 温室类型和栽培介质编码
    3.4 肥料编码
    3.5 设施园艺信息编码表
4 设施园艺测控通信规约的构建
    4.1 规约的基本结构
        4.1.1 通信数据
        4.1.2 基本结构的说明
    4.2 常用的规约信息格式
        4.2.1 上行数据
        4.2.2 下行数据
        4.2.3 文件传输
        4.2.4 软件更新
        4.2.5 传输模式说明
    4.3 应用规约的举例
        4.3.1 读取传感器数值
        4.3.2 数据库更新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设施园艺信息编码表
附录B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表
附录C 设施园艺设备参数属性表
附录D 单位信息代码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3)复混肥料(复合肥料)螯合三铵外包装标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化肥标识定义
2 螯合三铵肥料外包装标识存在的问题
3 造成螯合三铵肥料外包装标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缺失与企业标准的不规范
        3.1.1 黄腐酸钾
        3.1.2 螯合三铵
    3.2 非法利益的存在
    3.3 监管存在盲区
4 解决办法
    4.1 加快《黄腐酸钾》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4.2 管理部门依法加强监督
    4.3 加强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监管
    4.4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4)基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肥料分类与编码(论文提纲范文)

1 肥料的分类现状
2 肥料分类存在的问题
    2.1 复合、复混、掺混肥料名称使用混淆
    2.2 缓释、控释肥料名称的归属
    2.3 对稀土元素肥料的理解
    2.4 专用肥料的分类
3 构建基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肥料分类体系
    3.1 分类原则
    3.2 分类方法
    3.3 肥料分类体系编码设计
4 基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肥料分类编码标准体系的应用
    4.1 有利于农业信息数据采集和分类标准的统一
    4.2 有利于农业信息服务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4.3 有利于农业信息网络化服务推广
5 小结

(5)《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GB 18382—2001)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与基本原则
    1.1 范围
    1.2 基本原则
        1.2.1 合法原则。
        1.2.2 准确原则。
        1.2.3 真实原则。
        1.2.4 科学原则。
2 一般要求
3 标识内容
    3.1 肥料名称及商标
        3.1.1 国标、行标已规定的肥料。
        3.1.2 国标、行标未规定的肥料。
        3.1.3 避免不实和夸大。
        3.1.4 合法使用商标。
    3.2 肥料规格、等级和净含量
        3.2.1 规格、等级、类别。
        3.2.2 净含量。
    3.3 养分含量
        3.3.1 养分数值。
        3.3.2 单一肥料。
        3.3.3 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标识。
        3.3.4 复混肥料养分。
        3.3.5 中微量元素肥料养分。
        3.3.6 其他肥料。
    3.4 其他标注要求
        3.4.1 生产许可证编号。
        3.4.2 限制性成分。
        3.4.3 生产日期或批号。
        3.4.4 生产者及经销者。
        3.4.5 肥料标准。
        3.4.6 其他。
4 标识印刷

(6)对GB 15063—2009《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几个问题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缩二脲控制指标
2 含氯复混肥料合理施用
3 中微量元素添加问题
4 多功能物质添加及染色问题
5 标准修订商榷

(7)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氮肥工业发展及现状
    1.2 氮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3 我国氮肥施用状况
        1.3.1 我国氮肥消费施用现状
        1.3.2 我国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1.3.2.1 氮肥施用量大,利用率低,流失严重
        1.3.2.2 氮肥养分释放不可控
        1.3.2.3 氮肥养分施用不平衡
    1.4 我国独有氮肥品种—碳酸氢铵性能优劣分析
    1.5 合成氨与碳酸氢铵的生产与利用
        1.5.1 合成氨生产及其物化特性
        1.5.2 合成氨的利用与碳酸氢铵生产
        1.5.2.1 合成氨的利用
        1.5.2.2 碳酸氢铵的生产
        1.5.2.3 碳酸氢铵发展历程及历史作用
        1.5.2.4 碳酸氢铵的市场现状
        1.5.2.5 碳酸氢铵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出路
        1.5.3 研究现状、碳酸氢铵改性产品及存在问题
        1.5.3.1 碳酸氢铵改性产品
        1.5.3.2 碳酸氢铵改性产品存在的问题
        1.5.4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途径
        1.5.4.1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思路
        1.5.4.2 解决碳酸氢铵弊端的途径
        1.5.5 升级换代产品——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问世及特点
        1.5.5.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究开发
        1.5.5.2 提高碳铵稳定性的原理
        1.5.5.3 碳铵稳定剂的遴选原则
        1.5.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
    1.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社会与生态效益分析
        1.6.1 社会效益分析
        1.6.1.1 避免碳铵生产装置报废和人员失业的效益
        1.6.1.2 农业效益
        1.6.1.3 农业生产的直接效益
        1.6.1.4 提高氮素利用率和节约用肥的效益
        1.6.1.5 节约劳动力投入的效益
        1.6.2 生态效益分析
        1.6.2.1 节约大量煤炭消耗费用
        1.6.2.2 减少粉煤灰和煤渣排放的巨大贡献
        1.6.2.3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及对全球碳减排的巨大贡献
    1.7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及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目标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氮素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制备
        2.1.3.1 制备方法及其工艺流程
        2.1.3.2 复合稳定剂的遴选与配比优化试验
        2.1.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游离水含量比较
        2.1.3.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指标测定
        2.1.3.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性能比较
        2.1.3.6 产品技术指标及其变化
        2.1.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氮素测定
        2.1.4.1 测定原理
        2.1.4.2 测定方法
        2.1.4.3 测定结果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复合稳定剂的遴选与配比优化
        2.2.1.1 不同添加材料与碳酸氢铵混配后的物理状态变化
        2.2.2 制粒工艺选择优化
        2.2.3 制粒设备改制优化
        2.2.4 复合稳定剂添加工艺方法
        2.2.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游离水含量比较
        2.2.6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与普通碳铵性能比较
        2.2.6.1 稳定性比较
        2.2.6.2 溶解(缓释)效果比较
        2.2.6.3 肥效期(提高氮肥利用率)比较
        2.2.6.4 抗结块性比较
        2.2.7 产品技术指标及其变化
        2.2.7.1 产品技术指标
        2.2.7.2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的变化
        2.2.7.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长效碳铵、普通碳铵产品质量及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2.2.8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的测定方法
        2.2.8.1 对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的两种不同检测方法试验结果
        2.2.8.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总氮含量试验结论分析
        2.2.9 工业经济效益预测分析
    2.3 讨论
        2.3.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研制
        2.3.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缓释机制
        2.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推广应用前景
第三章 室内培养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氮素释放规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中溶出率试验
        3.1.2 土壤恒温培养试验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水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3.2.1.1 水中铵态氮释放特征
        3.2.1.2 水中无机氮释放特征
        3.2.1.3 水中酰胺态氮释放特征
        3.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征
        3.2.2.1 土壤中铵态氮释放特征
        3.2.2.2 土壤中无机氮释放特征
        3.2.2.3 土壤中酰胺态氮释放特征
    3.3 讨论
第四章 盆栽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方法
        4.1.2.1 氮磷钾含量测定
        4.1.2.2 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4.1.2.3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4.1.2.4 根系活力的测定
        4.1.2.5 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收获指数计算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植株体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及膜脂过氧化影响
        4.2.1.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SOD、POD和CAT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2.1.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叶绿素含量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
        4.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植株根系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
        4.2.2.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4.2.2.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根系活力的影响
        4.2.2.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氮素积累的影响
        4.2.2.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磷素积累的影响
        4.2.2.5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钾素积累的影响
        4.2.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成熟期氮磷钾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
        4.2.3.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氮素分配的影响
        4.2.3.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磷分配的影响
        4.2.3.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钾素分配的影响
        4.2.3.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4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群体及产量的影响
        4.2.4.1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群体变化的影响
        4.2.4.2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穗数的影响
        4.2.4.3 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田间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机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方法及项目
        5.1.2.1 产量与植株全氮
        5.1.2.2 叶片硝酸还原酶的测定
        5.1.2.3 SPAD值测定
        5.1.2.4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5.1.2.5 光合速率测定
        5.1.2.6 相关指标计算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5.2.2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的影响
        5.2.3 不同类型氮肥对玉米叶片SPAD的影响
        5.2.4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2.5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
        5.2.6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5.2.7 不同类型氮肥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田间条件下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对小麦生理特性、产量及氮肥后茬效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测定方法及项目
        6.1.2.1 产量及干物质重
        6.1.2.2 旗叶光合速率测定
        6.1.2.3 旗叶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测定
        6.1.2.4 旗叶SPAD值测定
        6.1.2.5 植株全氮含量测定
        6.1.2.6 参数计算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6.2.2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6.2.3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光合速率的影响
        6.2.4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6.2.5 不同类型氮肥对小麦旗叶SPAD值的影响
        6.2.6 不同处理对小麦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2.7 不同处理的后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6.3 讨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经(待)发表论文及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
致谢
附件

(8)掺混肥料养分检测符合性判定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肥料养分
2 肥料养分检测符合性判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抽样因素
    2.2 制样因素
    2.3 检测因素
    2.4 符合性判定因素
3 结论
    3.1 抽样量
    3.2 制样方式
    3.3 检测过程
    3.4 符合性判定
4 结束语

(9)肥料包装标识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
    1.1 虚标总养分含量
    1.2 产品名称与执行标准不一致
    1.3 制定企业标准钻国家标准“空子”
    1.4 夸大产品作用
    1.5 乱用生产许可证编号
    1.6 商标与肥料名称不分
    1.7 农民对肥料标识了解不够
2 对策措施
    2.1 加大标准宣贯力度,做到家喻户晓
    2.2 严格标准备案,加强标准化管理
    2.3 加强许可证监管,加大惩处力度
    2.4 扩大宣传范围,普及肥料知识

四、GB 18382—2001《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GB 15063—2001《复混肥料(复合肥料)》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化肥包装标识问题分析[J]. 潘磊.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20(06)
  • [2]设施园艺信息分类编码及通信规约的研究[D]. 付烨腾.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3]复混肥料(复合肥料)螯合三铵外包装标识的探讨[J]. 林红梅. 福建农业, 2017(09)
  • [4]基于农业信息化应用的肥料分类与编码[J]. 陈娉婷,邓丹丹,罗治情,官波,沈祥成. 湖北农业科学, 2016(22)
  • [5]《肥料标识 内容和要求》(GB 18382—2001)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J]. 崔淑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1)
  • [6]对GB 15063—2009《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几个问题的商榷[J]. 陈庆瑞,樊红柱,张冀. 磷肥与复肥, 2015(05)
  • [7]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的研制及其在小麦—玉米轮作中的效应研究[D]. 汪敬恒.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 [8]掺混肥料养分检测符合性判定的影响因素[J]. 杨正慧,韩凤霞,宋继霞,夏春秋,马艳秋. 磷肥与复肥, 2015(02)
  • [9]肥料包装标识存在问题及对策[J]. 韩艳芬,李谭芳. 中国标准化, 2014(01)
  • [10]有关磷酸铵产品总氮含量检测方法的建议[J]. 张根锁,段付岗.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2011(02)

标签:;  ;  ;  ;  ;  

GB 18382-2001《肥料标识内容及要求》GB 15063-2001《复合肥(Compound Fertilizer)》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公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