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心理探索

癌症患者的心理探索

一、癌症患者心理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彬[1](2021)在《生脉注射液治疗胃癌癌因性疲乏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探析及对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临床干预》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生脉注射液治疗胃癌相关癌因性疲乏的潜在作用靶点,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2.通过观察生脉注射液干预气阴两虚型胃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成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借助TCMSP平台、化源网、化学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及已发表的文献筛选生脉注射液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及蛋白质靶点,使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生脉注射液“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Gen 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挖掘胃癌、癌因性疲乏的相关靶点,利用Venny2.1在线软件获得二者的共有靶点。再次使用Venny2.1在线软件获取生脉注射液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制作韦恩图,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11.0获得蛋白互作图,运用Cytoscap e3.8.2软件对蛋白互作图进行拓扑参数计算,筛选出核心靶点。借助Metascape平台对生脉注射液-疾病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构建生脉注射液“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对生脉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讨论。2.根据纳排标准,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符合研究要求的住院病例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疲乏程度、生活质量、中医症状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生脉注射液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经过数据库筛选及文献补充,最终得到生脉注射液有效活性成分64种,其中红参14种,五味子40种,麦冬10种。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红参59个,五味子57个,麦冬36个,合并去重后共得到116个靶点。2.胃癌-癌因性疲乏交集靶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及核心靶点的筛选:利用Venny2.1在线软件获取胃癌-癌因性疲乏交集靶点956个,生脉注射液-疾病交集靶点44个,通过拓扑参数计算,筛选出6个核心靶点:JUN、TNF、IL1B、CASP3、NOS3、PTGS2。3.生脉注射液GO生物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通过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参与细胞凋亡途径、细胞增殖、调节激素水平、细胞分化、药物反应、基因表达、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等20个生物学功能;相关基因靶点富集于细胞外膜、膜筏、突触后膜、细胞质等6种细胞成分;影响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蛋白酶结合、血红素结合、激酶结合、核受体活性等15个分子功能。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显着性通路19条,包括肿瘤相关通路、炎性细胞因子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生脉注射液可能是通过扼制肿瘤细胞增殖、促使肿瘤细胞消亡、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调控HPA轴功能发挥抗肿瘤、改善癌因性疲乏作用的。4.收集到合格的气阴两虚型胃癌相关癌因性疲乏患者60例,按1:1随机分配原则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经基线分析,两组性别、年龄、体育锻炼情况、临床分期、治疗史及治疗前各量表评分和实验室指标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可以进行比较。治疗14天后,生脉注射液联合治疗组在Piper疲乏量表评分、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卡氏评分、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基础治疗组(P<0.05)。两组在诊治过程中均有一些患者出现了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的轻度升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未出现与本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与毒副反应,总体安全性较好。研究结论1.生脉注射液具有多个有效成分、多个蛋白质靶点、多条机制通路协同作用的特点,3味中药共包含64种有效成分,有效成分作用靶点116个,参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等不同过程。2.胃癌相关靶点11842个,癌因性疲乏相关靶点1484个,胃癌-癌因性疲乏共有靶点956个,生脉注射液-疾病交集靶点44个,其中核心靶点6个,分别为:JUN、TNF、IL1B、CASP3、NOS3、PTGS2,为生脉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可能潜在靶点。3.生脉注射液作用于细胞凋亡途径、调控细胞增殖、调节激素水平、细胞分化、药物反应、基因表达、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等20个生物学功能;显着富集于细胞外膜、膜筏、突触后膜、细胞质等6种细胞成分中;影响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蛋白酶结合、血红素结合、激酶结合、核受体活性等15个分子功能;显着影响肿瘤相关通路、炎性细胞因子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19条信号通路。4.生脉注射液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细胞分裂、增殖,诱使肿瘤细胞死亡等机制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生成、调节相关激素水平、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机制改善疲乏、负面情绪。5.生脉注射液联合基础治疗对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优于单纯基础治疗,显着降低患者的PF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抑郁状态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疲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生脉注射液联合治疗可上调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中CD3+、CD3+/CD4+、CD3+/CD8+细胞比例,提高患者免疫功能。7.生脉注射液联合治疗可以显着升高患者的WBC水平,发挥减轻骨髓抑制的作用,且无肝肾毒性反应及与本研究有关的不良反应和毒副反应。

姚煜霞[2](2021)在《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文中指出日常生活中,死亡逐渐被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人们渐渐地不再去思考死亡,而在临终关怀社会工作领域,如何面对死亡却是服务的核心。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诞生便是为了协助临终者“善死”。在这一场域内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缓慢消逝的过程,同时也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在走向死亡时或安详、或挣扎的死亡颜色,这是一幕极为震撼的场面。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是这一情景的亲历者,这使他们对死亡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此外,对死亡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哲学与文学领域,社会工作领域对死亡的探讨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试图揭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本研究通过访谈10位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以现象学社会学为理论视角,聚焦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以现象学分析为方法,探究他们在服务中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悟。经过对访谈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发现,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可概括为“由死观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第一,死亡认知与态度。死亡认知表现为三种,分别是作为客观现象、神秘现象、社会现象的死亡,死亡态度有两类,分别是接纳死亡和畏惧死亡。无论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对死亡持何种态度,他们都可公开、深入地探讨死亡话题,将死亡正常化。第二,死亡价值,它是对理想临终状态的期待,主要包括无憾而逝、死得其所和精神财富。第三,死亡权,以安乐死和疾病告知与疾病隐瞒为例,具体阐述了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对死亡权的尊重与维护和临终者的死亡权现状之间的落差。第四,“善死”与“善生”,主要是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和人生的反思。最后,本研究试图探索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大众、儒家、道家、宗教的死亡观差异与联系,以及如何开展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与督导。

宋泽茹[3](2020)在《耳穴压豆加神阙穴中药贴敷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的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化学药物治疗,常会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症状严重时还可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营养状况变差,甚至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使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目前西医常采用静脉注射止吐剂或口服止吐药进行治疗,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本课题将耳穴压豆及神阙穴中药贴敷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术后行首次化疗的患者,观察该方法对患者行化疗时所致恶心呕吐便秘的临床效果,以期减轻患者由于化疗所带来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19年11月在山东省某三甲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行乳腺癌手术后首次化疗的女性患者74例,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两组均为37例,比例为1:1。对照组采用常规乳腺癌术后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耳穴压豆加神阙穴中药贴敷。以1个化疗周期为观察窗。比较两组患者恶心、急性呕吐、延迟性呕吐的次数、便秘的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恶心、急性呕吐、延迟性呕吐的程度。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本研究在进行过程中,对照组患者因数据收集不完整剔除1例,观察组患者因对中药敷贴的气味无法耐受退出1例,最终共收集有效病例72例,其中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1.干预前: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基线资料、相关临床资料以及手术资料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恶心程度及次数:干预后,对化疗后第1-7天两组患者恶心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采用秩和检验对第1-7天两组患者恶心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第1-7天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第1-7天不同次数段的恶心人数比较,观察组在恶心次数少的阶段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秩和检验结果显示第1-7天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呕吐程度及次数:干预后,对两组患者急性呕吐治疗有效率进行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6.11%,观察组有效率为94.44%,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采用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防治急性呕吐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采用秩和检验对化疗后两组患者急性呕吐情况在不同次数段的人数进行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延迟性呕吐程度及次数:干预后,对化疗后2-7天两组患者延迟性呕吐进行比较,观察组对延迟性呕吐的控制率要高于对照组,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第2天至第7天不同次数段的呕吐人数进行比较,观察组呕吐次数少的阶段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便秘评分:干预后,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1-7天便秘评分进行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耳穴压豆加神阙穴中药贴敷能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的程度,预防便秘的发生,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两种中医护理操作简单、安全,价格低廉,且属于非侵入性护理操作,对改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借鉴。

吕鑫[4](2020)在《《生之绚烂,死之静美》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以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散文作品《生之绚烂,死之静美》为原文进行的中文翻译实践报告。该散文作品由5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下分为若干篇,且均独立成篇,共计47篇。本人选择了其中的5篇作为翻译文本,约为1万字,并且该作品目前尚未有中文译本出版。该散文作品完成于远藤周作的晚年阶段,通过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远藤周作在日本文坛上被定位为战后“第三新人”作家,作为一名天主教徒,他始终站在弱者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世界。他体弱多病,经历过多次手术,长期的病床生活让他在生与死、肉体与心灵、医生与患者的关系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翻译这部散文作品,可以加深笔者对远藤周作的了解,了解他的写作风格以及人生态度,也为中国读者了解日本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简述翻译任务。第二章是对任务过程的介绍,主要包括理论准备、文本分析和过程描述等内容,从译前准备到译后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三章主要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做出具体的阐述,笔者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通过使用增译、减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尝试再现原文的风貌,同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以许渊冲的“三美”(形美、音美、意美)理论作为指导,揣摩文本当中俳句的意境,在俳句的翻译上追求形式、音韵和情感的表达。第四章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总结了经验与不足,为笔者以后从事文学翻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颜芬[5](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李泽宇[6](2020)在《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癌因性疲乏是临床上广泛存在于癌症患者中的伴随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存状态和癌症的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它发病迅速、程度重、存续时间长,在临床中对于其干预手段有限且效果欠佳。经过不断临床观察发现,脾气虚型患者在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占有较大比重。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是龙砂学派弟子依据顾植山教授“开阖枢”理论所创制的针法,其特点是起效迅速、简便易操作、实用性强。本研究通过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针刺干预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观察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对于癌因性疲乏患者的脾气虚症候、疲乏程度以及体力状况的影响,为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癌因性疲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在试验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总计60例。根据随机对照法把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试验组在常规干预的同时予以龙砂开阖六气针法针刺,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连续干预1周,观察周期为1周,在针刺干预前、第1次针刺干预后、1周针刺干预后分别对患者的脾气虚中医证候积分、MFI-20(Multidimen sional Fatigue Inventory-20,多维疲劳量表-20)评分和ECOG(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 ogy Group,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进行评价,在针刺干预前、1周针刺干预结束后观察血红蛋白以评价其疗效及相关性。同时将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最后建立数据库。以SPSS20.0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收集于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共60例。其中试验组脱落2人,对照组脱落2人,最终共纳入分析56人。2.基线资料:两组性别、年龄、心率、血压、肿瘤分类、肿瘤分期等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指标:脾气虚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干预后,两组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71.42%,对照组有效率32.14%,试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MFI-20评分方面,干预后,两组疲乏程度及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ECOG评分方面,干预后,两组ECOG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后两组的血红蛋白无显着差异(P>0.05)。4.安全性:患者干预前后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结论1.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可有效改善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脾气虚症状。2.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可有效减轻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3.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可有效改善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体力状况。4.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王英浩[7](2020)在《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肝脾气虚型疲劳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发掘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肝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改善情况,从而探讨时空针灸灵龟八法在治疗肝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疗效性和优越性,寻找在治疗乳腺癌肝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7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后肝郁脾虚型病患,按照36人为一组随机分配,记作治疗组和参照组。治疗的开始和结束,使用医院HADs焦虑抑郁量表、多维度MFI-20评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做出评价,根据临床疗效评价分析差异。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体温上的差异表示治疗前两组在年龄、体温、心率、化疗次数和方化疗案、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疗效评价时间相同的前提下对HADs焦虑抑郁表评分、多维度MFI-20评分与没有治疗时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HADs、MFI-20评分在同一个疗效评价标准基础下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看,有效率达94%,其中总有效33例,包括显效26例,无效2例;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看,有效率达82%,其中总有效28例,包括显效19例,无效6例。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此临床研究通过对乳腺癌术后化疗出现的癌因性疲乏的患者在相同化疗方案下进行的临床观察,得出时空针灸灵龟八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CRF症状,各维度的疲乏明显减轻,且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良好,可作为进一步推广,今后亦可以作为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治疗。

韩甜甜[8](2020)在《薯蓣丸加减方治疗气血两虚型肺癌化疗癌因性疲乏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薯蓣丸加减方治疗肺癌化疗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对其肺癌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随机将罹患气血两虚型癌因性疲乏的肺癌化疗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薯蓣丸加减方,根据治疗前后CFS评分、肺癌中医证候评分、KPS评分、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疲乏程度上,两组治疗前后CFS评分差值的总体分布位置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情感疲乏与躯体疲乏的治疗前后CFS评分差值的总体分布位置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中医证候上,两组治疗前后肺癌中医证候评分差值的总体分布位置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上,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差值的总体分布位置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上,两组治疗前后指标异常改变的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薯蓣丸加减方联合常规治疗可减轻肺癌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及改善肺癌中医证候评分,且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尚可。

柴玲[9](2019)在《耳穴压豆法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耳穴压豆法(APA)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并比较APA、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及APA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轻度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轻度癌痛提供参考方法:(1)以症状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小组讨论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从症状管理策略及管理结局2方面构建《APA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2)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要求的105例患者分入“三阶梯止痛药物组”,“APA组”及“APA+三阶梯止痛药物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APA及APA+药物治疗3种干预。采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药物量化量表第三版、癌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疼痛自我效能问卷、镇痛及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结合半结构访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所构建的《APA实施方案》包括下述7项内容:(1)Where:APA实施场所;(2)Who:操作者;(3)What:操作方案;(4)to Whom:实施对象;(5)When:APA持续时长;(6)How much:耳穴按压频率、时长及耳贴更换频率;(7)结局指标。两轮专家咨询权威系数分别为0.863和0.913;协调系数均>0.35(均P<0.05),提示专家的权威性及协调性较好。(2)APA、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及APA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轻度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1)平均疼痛强度:3组D10的平均疼痛强度均低于D1(均P<0.001)。3组D1至D10的平均疼痛强度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APA+药物组下降最明显;药物组与APA组相比,前者D1至D2的平均疼痛强度降低更快,但D3至D10两者的变化不相上下。结果表明,单独APA治疗可有效缓解轻度癌痛,且APA+药物较药物、单独APA疗效更佳。(2)爆发痛强度及次数:3组D10爆发痛强度及次数均较D1降低及减少,但仅APA+药物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仅爆发痛发生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APA+药物可有效缓解爆发痛的强度及减少其发生次数。(3)疼痛对工作、生活的干扰影响程度:3组疼痛对日常工作、生活(包括一般活动、情绪、工作、与他人关系、行走能力、睡眠及生活乐趣)的影响程度均在干预后得到了降低(均P<0.001)。干预后3组组间比较提示情绪、与他人关系及睡眠受疼痛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均P<0.05),但两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疼痛自我效能:APA+药物组及APA组的疼痛自我效能均较干预前提高(均P<0.001)。组间比较提示,APA+药物组及APA组的疼痛自我效能都高于药物组(均P<0.001)。(5)药物使用剂量:D10药物组及APA+药物组的MQS值均较D1低(均P<0.001)。APA+药物组的10日总MQS值以及减去爆发痛用药量的10日总MQS值均低于药物组(均P<0.05),表明10日疗程内APA+药物组的止痛药物用量低于药物组。(6)镇痛满意度、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干预后3组的镇痛满意度、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发现,APA组及APA+药物组的镇痛满意度均高于药物组(P<0.05),APA组+药物组的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高于药物组(P<0.001)。(7)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组D10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次数均少于D1(P<0.05)。D10 APA组及APA+药物组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嗜睡及同时发生头晕嗜睡和便秘的例数均比药物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患者体验:随着治疗的深入开展,患者应用APA的体验逐步得到提升,可概括为APA应用前期心存怀疑,依从性不足;APA治疗过程中,自我效能增加,疼痛症状得到缓解;APA治疗后期,主动学习,想继续使用。结论:本研究以症状管理理论为指导,从症状管理策略及管理结局2方面构建的《APA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可作为三阶梯止痛方案的有益补充。单独APA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疼痛强度和疼痛干扰程度,提高疼痛自我效能和镇痛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镇痛治疗体验;同时联合应用APA及三阶梯药物止痛治疗还可增强止痛效果、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可缓解爆发痛的强度及减少其发生次数。

刘惠[10](2019)在《加味八珍汤联合定向穴位透药疗法治疗气血不足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本次课题是以三阴交、足三里穴位为切入点进行中药定向经穴透药治疗气血不足型癌因性疲乏,初步观察"加味八珍汤"定向经穴透药治疗癌症引起的气血两虚型疲劳疗效。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患者体质,为肿瘤姑息疗法、传统中医与当代科技相结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方法多元化及严谨可靠的临床资料。2研究方法本次临床试验为单中心试验,总共纳入了经临床和细胞学或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无其他严重内科疾病,无其他原因所致疲乏;将62例临床诊断的癌症引起的疲劳随机分为两组,实验过程中脱落两例(因患者出院无法继续治疗中止),各组1例,最终纳入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根据患者一般情况给予常规处理,并予以中医定向透药仪空白贴选取同侧足三里、三阴交,治疗25 min,2次/天,持续观察7天,连续两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中药选取加味八珍汤复方颗粒,予以盐水+蜂蜜6ml溶解后射入透皮贴中,在同侧穴位(足三里+三阴交)透皮给药,每日1剂,早晚两次,接通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的电极,治疗25 min,2次/天。持续观察7天,连续两周。综合比较两组Piper疲劳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HGB变化,KPS评分、QOL评分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学分析。3结果3.1两组病例基线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临床分期(TNM),癌症相关疲劳,治疗前KPS评分和QOL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可比。3.2两组患者治疗后Piper疲劳量表评分的比较:两组CRF患者治疗后的Piper评分来自行为,情绪,感觉、认知四个维度及疲乏均分共五个方面,经t检验(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3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4 HGB指标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 KPS评分比较:对照组KPS评分为71.04±11.253(min),观察组KPS评分为79.62±10.151(min)。观察组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 QOL评分比较:对照组QOL评分增加11例,稳定10例,减少5例;观察组QOL评分提高19例,稳定10例,降低1例。观察组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安全性观察: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变化。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穴位周边皮肤部位均未发现明显的皮肤红肿、疼痛、破溃、皮疹等。4结论经过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Piper疲乏量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HGB指标以及治疗后KPS和QOL评分等,发现加味八珍汤联合定向穴位透药疗法对于气血不足型的CRF病人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体力状况,缓解CRF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二、癌症患者心理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症患者心理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生脉注射液治疗胃癌癌因性疲乏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探析及对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临床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生脉注射液治疗胃癌癌因性疲乏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探析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生脉注射液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潜在机制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生脉注射液联合基础治疗干预气阴两虚型胃癌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案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7 小结
讨论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2 生脉注射液治疗胃癌癌因性疲乏的依据
    3 生脉注射液改善CRF可能的机制
    4 生脉注射液干预气阴两虚型胃癌CRF患者的研究结果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6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问题与目的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死亡观的内容研究
        1.4.2 临终场域内死亡观的经验研究
        1.4.3 死亡观的干预研究
    1.5 概念界定和研究框架
        1.5.1 核心概念界定
        1.5.2 理论取向
        1.5.3 研究聚焦
    1.6 研究方法
        1.6.1 质性研究方法
        1.6.2 研究对象选择及情况介绍
        1.6.3 样本选取方法
        1.6.4 资料的呈现与分析方法
    1.7 研究伦理
第2章 死亡认知与死亡态度:正常化死亡
    2.1 死亡认知
        2.1.1 作为客观现象的死亡
        2.1.2 作为神秘现象的死亡
        2.1.3 作为社会现象的死亡
    2.2 死亡态度
        2.2.1 接纳死亡
        2.2.2 畏惧死亡
    2.3 小结
第3章 死亡价值: 对理想临终状态的期待
    3.1 无憾而逝: 达致人生之圆满
    3.2 死得其所: 实现人生之理想
    3.3 精神财富: 留给后世之宝藏
    3.4 小结
第4章 死亡权利: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4.1 生死自主权
        4.1.1 安乐死的有条件支持
        4.1.2 安乐死的实践困境
        4.1.3 安乐死的标准界定难
    4.2 临终话语权
        4.2.1 理想中的疾病告知
        4.2.2 现实下的疾病隐瞒
        4.2.3 疾病告知的支持条件
    4.3 小结
第5章 “善死”与“善生”:专业的追求
    5.1 善死
        5.1.1 何为“善死”
        5.1.2 何以“善死”
    5.2 善生
        5.2.1 澄清目标规划人生
        5.2.2 珍惜生命珍爱家人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讨论与启示
    6.1 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及其生成路径
    6.2 讨论
        6.2.1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大众的死亡观差异
        6.2.2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儒家的死亡观异同
        6.2.3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道家的死亡观异同
        6.2.4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与宗教的死亡观联系
        6.2.5 小结
    6.3 对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启示
        6.3.1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与督导
        6.3.2 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实务开展
    6.4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耳穴压豆加神阙穴中药贴敷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1.1 病名考究
        1.2 病因病机
    2 祖国医学对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的认识
        2.1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
        2.2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便秘
    3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认识
        3.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3.2 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4 现代医学对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的认识
        4.1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
        4.2 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便秘
    5 耳穴压豆治疗临床研究
        5.1 耳穴压豆的概念
        5.2 耳穴压豆的历史沿革
        5.3 耳穴压豆的研究现状
    6 神阙穴贴敷临床研究
        6.1 神阙穴贴敷的概念
        6.2 神阙穴贴敷的历史沿革
        6.3 神阙穴的研究现状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研究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确定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培训与考核
        2.5 方案实施
    3 研究工具
        3.1 临床病例观察表(CRF)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价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
    4 资料收集与录入
    5 统计学分析
        5.1 一般资料数据分析
        5.2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
    6 质量控制
        6.1 观察前的质量控制
        6.2 观察中的质量控制
        6.3 观察后的质量控制
    7 伦理考量
结果
    1 样本数据收集情况
    2 干预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3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比较
        2.4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分期比较
        2.5 两组患者化疗方案比较
        2.6 两组患者化疗前卡氏评分比较
    3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患者1-7 天恶心程度比较
        3.2 两组患者第1-7 天不同次数段的恶心人数比较
        3.3 两组患者防治急性呕吐疗效比较
        3.4 两组患者急性呕吐情况在不同次数段的人数比较
        3.5 两组患者防治延迟性呕吐疗效比较
        3.6 两组患者第2-7 天不同次数段的呕吐人数比较
        3.7 两组患者便秘评分比较
讨论
    1 耳穴压豆对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的作用机理
        1.1 耳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
        1.2 耳与生物全息理论的联系
        1.3 耳与神经的联系
    2 神阙穴中药贴敷对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的作用机理
        2.1 神阙穴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
        2.2 神阙穴的解剖学基础
        2.3 刺激神阙穴具有生理功能调节作用
    3 耳穴压豆及神阙穴贴敷联合应用的临床优势
    4 耳穴压豆选穴依据及功效解析
    5 神阙穴贴敷药物处方及功效解析
    6 一般资料分析
    7 临床研究效果分析
        7.1 耳穴压豆加神阙穴中药贴敷可明显减轻患者恶心
        7.2 耳穴压豆加神阙穴中药贴敷减轻患者急性呕吐及延迟性呕吐
        7.3 耳穴压豆联合神阙穴中药贴敷改善患者便秘症状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随机数字表
    附录二 耳穴贴压操作流程
    附录三 耳穴埋豆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
    附录四 穴位贴敷操作流程
    附录五 穴位敷贴法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
    附录六 患者临床观察表(CRF)
致谢
论文着作

(4)《生之绚烂,死之静美》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作者及作品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1.2.1 实践背景
        1.2.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理论准备
        2.1.2 工具准备
        2.1.3 平行文本选择
        2.1.4 翻译计划
    2.2 文本分析
        2.2.1 文本类型
        2.2.2 文本特点
    2.3 过程描述
    2.4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语义翻译”理论下词的翻译
    3.2 “交际翻译”理论下词的翻译
        3.2.1 和语词的翻译
        3.2.2 汉字词的翻译
        3.2.3 复合词的翻译
    3.3 “交际翻译”理论下标题的翻译
    3.4 “交际翻译”理论下长句的翻译
        3.4.1 长定语句的翻译
        3.4.2 并列关系长句的翻译
    3.5 “三美”理论下俳句的翻译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启示与收获
    4.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翻译原文与译文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1.2.2 癌因性疲乏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分组
    2.3 分组治疗方法
    2.4 不良事件处理
    2.5 量表质量控制
    2.6 观察指标
    2.7 安全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最终入选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疗效观察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评价
4 小结
讨论
    1 疗效分析
        1.1 脾气虚中医证候积分
        1.2 MFI-20积分
        1.3 ECOG评分
        1.4 血红蛋白水平
        1.5 安全性指标
        1.6 疗效分析总结
    2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机理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脾气虚证中医证候积分
    多维疲劳量表-20评分(MFI-20)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ECOG)
    顾氏三阴三阳开阖枢图
    顾氏三阴三阳太极相图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1 癌因性疲乏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现状
    2 癌因性疲乏评估工具
    3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
        3.1 肿瘤自身因素
        3.2 细胞因子紊乱
        3.3 血红蛋白减少
        3.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紊乱
        3.5 5 -羟色胺(5-HT)系统功能失调
        3.6 三磷酸腺苷(ATP)代谢异常
        3.7 炎症反应
    4 CRF影响因素
        4.1 治疗手段
        4.2 疼痛与睡眠困难
        4.3 心理因素
        4.4 营养缺乏
    5 西医干预CRF进展
        5.1 药物干预
        5.1.1 促红细胞生成素
        5.1.2 中枢兴奋性药物
        5.1.3 抗抑郁药物
        5.1.4 激素类药物
        5.2 非药物干预
        5.2.1 运动干预
        5.2.2 心理行为干预
        5.2.3 睡眠改善
        5.2.4 饮食调节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2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证型特点
    3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治疗原则
    4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治疗方法
        4.1 中药汤剂及成药
        4.2 中药注射剂
        4.3 针刺治疗
        4.4 灸法治疗
        4.5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肝脾气虚型疲劳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案
        2.4 疗程和观察周期
        2.5 观察指标
        2.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7 依从性评价
        2.8 数据统计学处理
    3 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办法
        3.1 晕针
        3.2 滞针
        3.3 断针或弯针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
    2 观察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医院HADsA(焦虑)评分比较情况
        2.2 治疗前后两组医院HadsD(抑郁)评分比较情况
        2.3 治疗前后两组多维度疲劳量表MFI-20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4 依从性评价
讨论
    1 关于乳腺癌术后化疗后疲劳认识
        1.1 癌因性疲乏概述
        1.2 癌因性疲乏中医概述
    2 时空针灸灵龟八法
        2.1 古代时空观
        2.2 时间穴位
        2.3 空间穴位组合
        2.4 空间穴位临床应用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医院HAD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多维度MFI-20疲劳评分比较
        3.3 两组疗效比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薯蓣丸加减方治疗气血两虚型肺癌化疗癌因性疲乏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与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标准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方法
        2.6 试验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耳穴压豆法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癌症发病率高,癌症疼痛问题极其严峻
        1.1.2 多模式镇痛不仅能减少药物副作用,且能增加镇痛效果
        1.1.3 耳穴压豆法治疗癌痛的中医机制
        1.1.4 APA的应用及推广顺应国家战略指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PA治疗癌痛的实施方法
        1.2.2 APA治疗癌痛的效果
    1.3 小结
    1.4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1.4.1 症状管理理论
        1.4.2 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
        1.5.1 APA实施方案的构建研究
        1.5.2 APA治疗轻度癌痛的效果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第一部分研究:APA实施方案的构建研究
    2.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1 文献研究
        2.1.2 小组讨论法
        2.1.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研究结果
        2.2.2 通过小组讨论法,确定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初稿
        2.2.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3 第二部分研究:APA治疗轻度癌痛的效果研究
    3.1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1 制定APA操作流程,培训护士,进行预试验
        3.1.2 正式试验研究
        3.1.3 半结构访谈法
    3.2 结果
        3.2.1 预试验研究结果
        3.2.2 正式试验研究结果
        3.2.3 半结构访谈结果
4 讨论
    4.1 构建《APA实施方案》的必要性及理论价值
    4.2 APA治疗轻度癌痛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4.2.1 APA治疗可降低疼痛强度及疼痛干扰,减少爆发痛发生
        4.2.2 APA治疗可减少轻度癌痛患者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4.2.3 APA治疗可提高轻度癌痛患者的疼痛自我效能感
        4.2.4 APA治疗可提高轻度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镇痛/治疗满意度
        4.2.5 患者应用APA体验良好,治疗依从性较高
    4.3 构建《APA实施方案》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4.3.1 本研究成果在改进APA护理实践中的价值
        4.3.2 本研究成果对将APA作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意义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方法部分)
    附录Ⅰ 中英文各数据库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Ⅱ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Ⅲ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Ⅳ 药物量化量表第三版(MQSⅢ)
    附录Ⅴ 功能状态评分(KPS)
    附录Ⅵ 中国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附录Ⅶ 疼痛自我效能问卷(PSEQ)
附录 (结果部分)
    附录Ⅷ 文献研究结果-《APA实施方案》分析汇总
    附录Ⅸ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附录Ⅹ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附录Ⅺ 个人简历

(10)加味八珍汤联合定向穴位透药疗法治疗气血不足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数据可比性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3 两组病例安全性观察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CRF的中医学研究简况
    2 CRF的西医学研究简况
    3 经皮给药系统(TDDS)联合中医穴位治疗CRF作用机制
    4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癌症患者心理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生脉注射液治疗胃癌癌因性疲乏的网络药理学机制探析及对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临床干预[D]. 刘玉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由死观生:临终关怀社会工作者的死亡观[D]. 姚煜霞.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耳穴压豆加神阙穴中药贴敷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便秘的效果研究[D]. 宋泽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生之绚烂,死之静美》翻译实践报告[D]. 吕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6]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脾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观察[D]. 李泽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时空针灸灵龟八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肝脾气虚型疲劳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英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薯蓣丸加减方治疗气血两虚型肺癌化疗癌因性疲乏的随机对照试验[D]. 韩甜甜.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耳穴压豆法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D]. 柴玲.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10]加味八珍汤联合定向穴位透药疗法治疗气血不足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D]. 刘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癌症患者的心理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