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粮饲料两用植物——菊苣

高产优质粮饲料两用植物——菊苣

一、高产优质食饲两用植物——菊苣(论文文献综述)

范昱,丁梦琦,张凯旋,唐宇,方沩,杨克理,张宗文,程剑平,周美亮[1](2020)在《中国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概况与利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荞麦起源中心,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本文梳理了荞麦属植物亲缘关系和分类学地位,探讨了荞麦属植物起源地和系统学发展历程,介绍了一些重要野生物种的主要特性和利用价值,综述了我国野生荞麦属植物的分布现状、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主要性状变异鉴定评价等概况。针对我国野生荞麦资源调查不全面、保护不充分、利用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1)开展野生荞麦资源的抢救性考察收集,并建立异位保存圃和原生境保护点。(2)构建野生荞麦资源鉴定和评价体系,建立栽培荞麦和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3)加快野生荞麦资源的开发和创新利用,改进当前荞麦育种的低水平现状,提升栽培荞麦的适应性、稳定性、丰产性。(4)系统分析不同野生种间和栽培种间等的重要基因组变异信息,发掘野生荞麦中的重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抗逆性相关的遗传位点,提高荞麦优异种质创新和利用效率。

汤睿,王艳兰,李基光,田仁广,王利群,熊振友,周美亮[2](2019)在《武陵山区凤凰县荞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荞麦是湖南特色旱粮作物之一,是一种集食用、饲用、药用多种用途的作物。阐述了凤凰县荞麦生产的优势及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张俞[3](2016)在《喀斯特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文中研究指明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喀斯特地区具有世界最典型的脆弱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生态系统。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喀斯特地区岩石裸露,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不断扩大的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改善“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与恶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是我们目前恢复石漠化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熊康宁,1999)。袁道先(2014)院士指出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是治理石漠化的一项系统工程。在国务院2008年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中,如何充分利用牧草资源提高牧草利用效率来发展草地畜牧业是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研究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在2013-2016年以生态学的生态位互补理论、动物营养学的健康养殖理论、自然地理学的空间异质性理论为基础。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植被-动物”一体化农业生产体系。选取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的典型代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典型代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示范基地。通过文献查阅的方法了解石漠化周边相似原生植被群落、植物适生耐旱耐寒特性、不同地貌部位或生境梯度差异等为参考背景;野外与室内实验取证分析方法测定不同牧草的营养价值;结合牛羊的实体消化,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等级石漠化条件下的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体系。分别在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理论基础、耦合模式、关键技术、技术示范、监测评价、模式推广与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依托“自然地理特征-植被-动物”的生态畜牧业生产理论提出混合牧草营养转化率要高于单一牧草,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的最佳混合比例为3:7,加强更多品种科属牧草的搭配来满足牛羊的营养需求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选取优质的适生牧草白三叶(trrifoliumrepensl.)、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l.)、扁穗雀麦(bromuscatharticusvahl.)、多年生黑麦(loliumperennel.)、鸭茅(dactylisglomeratal.)、皇竹草(pennisetumsineseroxb)及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等植物,通过瘤胃瘘管法对单播、不同混合比例牧草营养成分降解率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牛羊对该地区白三叶、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等牧草的营养吸收利用状况较好,混合牧草营养转化率要高于单一牧草,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的最佳混合比例为3:7。动物营养需求的多样性是维持家畜健康的基础,多物种建立的系统符合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石漠化地区草地建设中应充分遵循这一基本规律,适当增加草地生产系统的多样性,以提高草地系统对自然地理的适宜性。在可能的情况下,在优质的牧草中优化配置,加强更多品种科属牧草的搭配来满足牛羊的营养需求是未来发展的重点。(2)在不同等级石漠化条件下提出牧草的营养搭配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模式,研发出牧草营养搭配与草畜配套两大体系,接下来需要发展良种繁育技术优化产业布局来完善草蓄配套体系。基于不同等级喀斯特生态环境中适生物种的选取和牛羊营养需求的标准提出了牧草的营养搭配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模式。依据不同科属牧草营养的差异性,充分利用混合牧草来进行营养的差异互补,采用实体消化实验得出混合牧草营养转化率要高于单一牧草,同时加强牧草营养的搭配产量能提高14%-25%左右,能有效的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补充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提出了牧草营养搭配系统模式。草畜配套系统是将牧草和畜牧业的关系有效的结合,加大草畜配套系统设施、加强牧草种植技术培训、建立牛羊等牲畜养殖基地、畜禽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形成完整的产业技术链条。在未来发展牧草营养搭配体系中饲草作为牲畜的主要营养来源,为促进草地畜牧业的良性发展,应该更加注重牧草的质量与数量,选育和引进更多品种牧草,增加乡土植物对牛羊营养供给的贡献率。(3)提出牧草种植技术、牛羊的饲养技术、冷暖季型牧草的建植组合分区技术和牛羊棚圈的建设技术,在此基础上有待扩大技术体系完善技术流程。牛的饲养方式采用舍饲喂养,能有效控制牛对牧草的践踏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运动量有助于增肥。羊的饲养方式采用舍饲加放牧。放牧加饲补的育肥方式更加注重草地上的牧草状况进行判断,决定晚上舍内饲补的精料多少,秋冬季节牧草的供给量大大减弱,一般要按照体重的0.5%-1%补饲混合精料。建议加强野生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饲草新能源,加快发展浓缩饲料和精饲料补充料,形成以优质牧草为主、精料补充的营养相对全面的饲草饲料生产格局。(4)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在毕节撒拉溪、贞丰-关岭花江示范规模55hm2,示范效果良好,下一步可扩大示范点分布数量,发展典型示范农户。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于2013年9月份开始实施。示范技术有,牛圈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羊圈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牧草营养搭配技术示范工程。草地改良技术示范工程、牧草种植技术示范。目前示范区内草饲技术已经得到百姓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百姓积极参与其中发展种草养畜产业,示范区畜牧业已经步入良性循环。但是示范布局相对较少,百姓参观学习条件欠缺。在今后的示范工程中应该加大示范面积,扩大示范点分布数量。组织典型示范户,给当地百姓传授经验。(5)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模式的监测评价显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经济收入增加、石漠化面积减小,石漠化治理出现良性的发展趋势,可进一步完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采用半放牧半舍饲、舍饲的喂养方式,通过人工能够有效的控制高强度高频率的连续放牧。有助于牧草的恢复、增强牧草的覆盖度、提高草场利用的均匀性,从而比连续放牧有较高植物多样性指数。通过长期的牛羊消化试验、体重增肥效果和牧草野外产量营养动态监测,发现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牧草混合搭配比例适中。土壤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民经济状况改善。在未来的监测评价中,要增加监测评价指标,扩大监测面积,保障草地畜牧业对石漠化治理的贡献率。

林兴生[4](2013)在《菌草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6年,福建农林大学发明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技术,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拓展,该技术已发展形成综合性技术——菌草技术。菌草技术具有太阳能利用率高、资源利用率高、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等优点,现已传播到87个国家,已在我国32个省、市的386个县(市)应用。由菌草技术发展形成的产业——菌草产业,涵盖菌业、草业、畜牧业等产业,并涉及生物医药、保健食品、菌物饲料、生物肥料、水土保持、荒漠治理及生物质材料、生物质能等领域,是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新兴产业,发展菌草产业既能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又能改善生态环境,使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共赢。虽然菌草产业有巨大的需求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不少发展瓶颈,本研究针对菌草产业发展若干瓶颈开展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菌草抗逆性生理研究为探明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对碱、盐、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抗碱、抗盐、抗寒能力,分别以0、50、100、125、150、200mmol·L-1 Na2CO3溶液模拟碱胁迫,以0、50、100、150、200、250 mmol·L-1 NaCl处理模拟盐胁迫,以3,0,-5,-10,-15,-20℃等不同的温度处理,模拟低温胁迫,测定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恢复试验后植株死亡率,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Na2CO3胁迫浓度的升高,5种菌草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呈上升趋势,SS含量,SOD、POD、CAT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稗草、莱竹、象草、巨菌草、芦竹的生理指标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36、0.95、0.01、0.14、0.83,半致死Na2CO3胁迫浓度分别为107.0、127.7、68.5、78.5、123.0 mmol·L-1,5种菌草的抗碱能力强弱为:莱竹>芦竹>稗草>巨菌草>象草。稗草、莱竹、象草、巨菌草、芦竹的半致死NaCl胁迫浓度分别为132.6、129.8、105.9、114.9、164.1mmol·L-1其生理指标平均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58、0.43、0.94、0.06、0.02,5种菌草的抗盐能力强弱为:芦竹>稗草>莱竹>巨菌草>象草。莱竹、芦竹、巨菌草、象草、稗草等5种菌草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12.05,-21.28,0.69,0.18,-1.98℃;5种菌草抗寒能力强弱为芦竹>莱竹>稗草>象草>巨菌草。2.巨菌草丰产栽培研究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巨菌草出芽时间、出芽率、成活率及种植密度和施肥对其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中双节斜插的出芽时间最早,四种种植方式的巨菌草出芽率和成活率依次为双节平埋>双节斜插>单节斜插>单节平埋>,双节平埋的成活率最高,分别比双节斜插、单节斜插、单节平埋高3.2%、13.3%、17.5%。随种植密度增大,分蘖数、茎粗减小,株高、产量先升后降;株行距20 cm×20 cm时产量最低,株行距80 cm×60cm时产量最高,与120cm×80cm差异不显着,与其他差异显着,分别比株行距20 cmx20cm产量高28.9%和24.2%,巨菌草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0 cm×60cm。在有机肥、废菌料作基肥的试验中,随有机肥、废菌料施肥量增大,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增加,且与对照(CK)差异显着,但施肥量3000kg·hm-2与4500kg·hm-2差异不显着,表明随施肥量增大,肥料报酬率下降,适宜的施肥量为3000kg·hm-2;有机肥施肥量为3000kg·hm-2时,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9.5%、38.7%、28.3%、39.0%,废菌料施肥量为3000kg·hm-2时,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7.6%、35.1%、27.1%、37.3%,废菌料与有机肥对巨菌草生长特性及产量影响差异不显着,表明废菌料与有机肥有相同的效果。在有机肥作基肥施肥量3000kg·hm-2基础上进行尿素、复合肥追肥的试验中,随尿素、复合肥追肥量增大,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增加,且与对照(CK)差异显着,但追肥量750kg·hm-2与1125kg·hm-2差异不显着,表明,随追肥量增大,肥料报酬率下降,适宜的追肥量750kg·hm-2;尿素追肥量为750kg·hm-2时,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3.4%、61.7%、12.2%、45.5%,复合肥追肥量为750kg·hm-2时,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4.7%、26.9%、14.1%、48.5%,尿素与复合肥对巨菌草生长特性及产量影响差异不显着。在废菌料作基肥施肥量3000kg·hm-2基础上进行尿素、复合肥追肥的试验中,随尿素、复合肥追肥量增大,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增加,且与对照(CK)差异显着,但追肥量750kg·hm-2与1125kg·hm-2差异不显着,表明,随追肥量增大,肥料报酬率下降,适宜的追肥量750kg·hm-2;尿素追肥量为750kg·hm-2时,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9.5%、38.7%、28.3%、44.9%,复合肥追肥量为750kg·hm-2时,株高、分蘖数、茎粗、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7.6%、35.1%、27.1%、47.4%,尿素与复合肥对巨菌草生长特性及产量影响差异不显着。3.菌草综合利用研究(1)不同生育期巨菌草的营养特性巨菌草营养成分在个体发育中变化显着,随生长时间延长,干物质增加,生长90天比生长30天高29.1%;粗蛋白含量降低,生长30天比生长90天高83.1%;灰分含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无氮浸出物呈上升趋势,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先升高后趋稳;表明生产上为了得到优质鲜草,要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刈割时间。(2)菌草含水量及干燥效率研究测定巨菌草、类芦、五节芒等3种菌草的含水量,并通过9种处理:粉碎斗烘干(B1)、烘干(B2)、粉碎+晒干(B3)、压扁+晒干(B4)、晒干(B5)、粉碎+风干(B6)、风干(B7)、粉碎+晾干(B8)、晾干(B9)研究其干燥效率,结果表明,巨菌草的含水量最高,为75.7%,分别比类芦、五节芒高12.6%、13.6%,差异显着。4种烘干方法的干燥效率大小依次为烘干>晒干>风干>晾干,菌草不同处理方式的干燥效率为粉碎>压扁>未处理(完整植株),不同干燥方式对菌草干燥效率影响显着,以粉碎+烘干(B1)的干燥效率最高,是烘干(B2)的2.73-2.82倍,为其他干燥方式的11.1-144.5倍,粉碎+晒干(B3)的干燥效率是晒干(B5)的2.32-2.35倍,压扁+晒干(B4)的干燥效率是晒干(B5)的1.51-1.53倍,晾干的效果最差;除粉碎+晾干(B8)和晾干(B9)2种处理外,其他7种处理,含水量均在20%以下。3种菌草中,巨菌草的干燥效率最高,类芦次之,五节芒最低。(3)菌草鹿角灵芝栽培特性及营养和有效活性成分分析对南非引进的灵芝菌株南GL11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并研究其鹿角灵芝栽培特性及其营养和有效活性成分,结果表明,灵芝南GL11与芝120、芝102在DNA水平上存在差异。南GL11与当地主栽培品种韩芝1号进行鹿角灵芝栽培时,灵芝南GL11呈鹿角状,韩芝1号为念珠状,南GL11形状优于韩芝1号。菌草鹿角灵芝南GL11菌柄显着长于韩芝1号,比其长7.4%,菌柄直径略比韩芝1号粗,但无显着差异;鲜芝、于芝产量均显着高于韩芝1号,分别高40.9%、21.4%,其鲜干比分别为2.55、2.18;菌草南GL11鹿角灵芝的多糖、总三萜含量分别比韩芝1号高28.57%、10.2%,差异显着;其粗蛋白与氨基酸含量略低于韩芝1号,但差异不显着,二者氨基酸组分相同,均检出十七种氨基酸,色氨酸则可能因酸分解未能检出。南GL11鹿角栽培时,形状好,产量高,有效活性成分高,具较好的推广前景。(4)菌草作为生物质燃料研究以生长3个月、1 a、2 a的巨菌草、象草、芦竹、五节芒等4种菌草为材料,对其进行作为生物质燃料的工业分析和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菌草的干燥基灰分含量为5.85%-18.25%,挥发分含量为64.28%-75.79%,固定碳含量为15.70%-19.54%,全硫含量为0.12%-0.76%;干燥基高位发热量为14.67-18.49 MJ·kg-1,是原煤发热量的70.0%-88.3%,空干基高位发热量为14.27-18.20 MJ·kg-1,是原煤发热量的68.2%-86.9%;巨菌草、芦竹和五节芒不同生长期的干燥基挥发分、固定碳含量、发热量不同,且随着生长期延长呈先升后降趋势,生长1a时达到最高,最适宜作为生物质燃料,4种菌草中,芦竹的发热量最高。菌草作为生物质燃料有潜在应用前景。(5)菌草生态功能研究①不同种植年限的巨菌草对植物和昆虫多样性的影响以未种植巨菌草的荒山坡地为对照(CK),研究种植年限为1、2、3年的巨菌草群落的植物和昆虫多样性。结果表明:种植巨菌草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比CK低,但盖度比CK高,种植3年的盖度最高为91.6%,比CK高75.8%;种植3、2、1年的巨菌草群落昆虫物种丰富度分别为CK的5.6、5.3和3.6倍;不同种植年限巨菌草群落植物和昆虫的Simpson、Shannon、均匀度、Brillouin、 McIntosh等指数均显着高于CK,说明种植巨菌草可明显影响群落的植物和昆虫多样性;群落的植物和昆虫多样性随种植年限的增长逐渐趋于稳定。②荒坡地种植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种植于荒坡地、不同生长年限(1年、2年、3年、5年)的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巨菌草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大,培养72-96 h变化最明显,培养144 h后各土壤AWCD值均达到最大值。总体上AWCD值大小依次为:2年生>3年生>1年生>5年生>CK,不同生长年限的巨菌草土壤AWCD值均比对照高,且差异显着,2年生AWCD值最高,其次为3年生,1年生、5年生巨菌草土壤AWCD值差异不显着。对培养96h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特性进行主成分分析,31个碳源中提取的与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8个,其中主成分1至主成分8分别能够解释变量方差的25.39%、18.89%、11.28%、9.31%、6.84%、5.60%、5.26%、4.71%,合计解释变量方差的87.27%;主成分1、主成分2能够区分不同生长年限巨菌草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特征,2年生、3年生巨菌草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CK相比,差异显着;与主成分1显着相关的碳源主要是糖类,氨基酸,羧酸和多聚物,与主成分2显着相关的碳源主要是氨基酸。不同生长年限的巨菌草的Shannon (H)、均匀度、Brillouin指数均高于CK,且差异显着,2年生与3年生差异不显着,1年生与5年生差异不显着。总体上不同生长年限巨菌草的土壤的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比对照高,其中3年生巨菌草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对照高98.20%,5年生巨菌草土壤的碱解氮含量比对照高93.2%;除1年生巨菌草外,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均与对照差异显着。在荒坡上种植巨菌草,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肥力,荒坡地种植巨菌草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正效应。

王桂清[5](2002)在《高产优质食饲两用植物——菊苣》文中提出 菊苣为菊科菊苣属多年生植物,具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可作蔬菜食用,也为猪、兔、鹅、鱼、牛、羊、鸵鸟等畜禽所喜食。菊苣利用期长(4~11月),产量高(单产可达30~45

二、高产优质食饲两用植物——菊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优质食饲两用植物——菊苣(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概况与利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荞麦属植物起源和系统学分类
    1.1 荞麦属植物的起源和驯化
    1.2 荞麦属植物的分类及亲缘关系研究
        1.2.1 荞麦属植物的划分
        1.2.2 荞麦属植物亲缘关系
2 我国野生荞麦资源的分布与收集保存
    2.1 中国野生荞麦资源的调查和收集
    2.2 中国野生荞麦资源的分布和生境
3 野生荞麦资源的性状鉴定
4 野生荞麦资源的利用
    4.1 药食价值
    4.2 饲用价值
    4.3 生态修复
    4.4 观赏开发
    4.5 育种利用
5 建议
    5.1 野生荞麦的系统性考察和资源保护
    5.2 构建系统的野生荞麦资源的鉴定和评价体系
    5.3 加快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开发和创新利用
    5.4 持续推进基础研究,阐释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

(2)武陵山区凤凰县荞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凤凰县荞麦生产优势
    1.1 自然优势
    1.2 资源优势
    1.3 政策优势
    1.4 科研优势
2 凤凰县荞麦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现状
    2.2 存在的问题
        2.2.1 价格不稳定, 效益低下
        2.2.2 品种混杂且老化, 良种选育及推广力度不够
        2.2.3 种植不成规模, 缺乏种植大户及加工企业
        2.2.4 科研力量薄弱, 经费严重不足
3 凤凰荞麦发展对策
    3.1 出台优惠政策, 提高农民种植荞麦的积极性
    3.2 培育优质高产荞麦品种, 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
    3.3 推动荞麦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3.4 推动“政府+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
    3.5 大力发展药饲两用的金荞麦, 提高经济效益

(3)喀斯特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1 草地营养与牛羊健康
    2 草地营养与牛羊健康的关系
    3 草地营养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进展与展望
        3.1 文献获取与论证
        3.2 研究阶段划分
        3.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3.4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3.1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3.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理论基础
    1 牧草营养成分状况及适口性分析
    2 牧草产量分析
    3 草地营养利用率对牛羊健康的影响
        3.1 实验研究设计
        3.2 单一牧草对牛羊的消化代谢影响
        3.3 混合牧草对牛羊的消化代谢影响机制
四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耦合模式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2.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2.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3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3.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3.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4.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4.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五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1 喀斯特地区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
        1.1 牧草种植技术
        1.2 牧草刈割技术
        1.3 牧草贮藏技术
        1.4 草地建植技术
        1.5 牧草评价技术
        1.6 牛羊棚圈建设技术
        1.7 牛羊的营养饲补技术
        1.8 牛羊的疾病防范技术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
    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3.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3.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
        3.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对比分析
六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
    1 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
        1.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
        1.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
        2.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2.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
    3 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3.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3.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
    4 工程设计与工程示范过程
        4.1 工程化设计与工艺流程
        4.2 工程示范过程
    5 示范点建设成果与对比分析
        5.1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建设成效
        5.2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建设成效
七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监测评价
    1 试验检测样地设置
    2 生态效益评价
    3 经济效益评价
    4 石漠化治理评价
八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模式推广与应用
    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推广与应用
        1.1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适宜地区及综合整治措施
        1.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推广与应用
        2.1 贞丰-关岭花江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适宜地区及综合整治措施
        2.2 贞丰-关岭花江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九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菌草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菌草技术
        1.2.2 菌草抗逆性生理
        1.2.3 菌草丰产栽培
        1.2.4 菌草干燥
        1.2.5 菌草鹿角灵芝
        1.2.6 菌草生物质燃料
        1.2.7 菌草生态功能
        1.2.8 研究现状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菌草抗逆性生理研究
    2.1 抗碱性研究与评价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
    2.2 抗盐性研究与评价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
    2.3 抗寒性研究与评价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
第三章 菌草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草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种植方式对巨菌草出芽时间、出芽率、成活率的影响
        3.2.2 密度对巨菌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2.3 施肥对巨菌草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菌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4.1 菌草不同生长期营养特性
    4.2 菌草脱水工艺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
    4.3 菌草鹿角灵芝新品种引进及栽培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4 菌草作为生物质燃料研究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4.3 讨论
    4.5 菌草生态功能研究
        4.5.1 不同种植年限的巨菌草对植物和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4.5.2 荒坡地种植巨菌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产优质食饲两用植物——菊苣(论文提纲范文)

形态特征及特性
栽培管理要点
经济价值及利用

四、高产优质食饲两用植物——菊苣(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野生荞麦种质资源概况与利用进展[J]. 范昱,丁梦琦,张凯旋,唐宇,方沩,杨克理,张宗文,程剑平,周美亮.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0(06)
  • [2]武陵山区凤凰县荞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汤睿,王艳兰,李基光,田仁广,王利群,熊振友,周美亮. 作物研究, 2019(01)
  • [3]喀斯特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D]. 张俞.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2)
  • [4]菌草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技术研究[D]. 林兴生.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8)
  • [5]高产优质食饲两用植物——菊苣[J]. 王桂清. 林业经济, 2002(01)

标签:;  ;  ;  ;  ;  

高产优质粮饲料两用植物——菊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