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前后脑脊液内皮素浓度变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前后脑脊液内皮素浓度变化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池引流前后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熊自超[1](2021)在《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神经外科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Intracranial infection,ICI)现状及临床分布,确定ICI危险因素,根据ICI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追踪、观察并评价干预效果,为降低ICI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赣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就其术后ICI发生率和季节、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原菌、耐药性等临床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ICI影响因素,通过态势分析法(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WOT)制定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并应用于试验组(2020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2019年7~12月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ICI发生率。结果:(1)2015~2019年CVD病区开颅手术患者共2597例,ICI发生率为6.47%;ICI发生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6.85%下降至2018年的6.12%,后上升至2019年的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五年间ICI发生率春季4.27%、夏季9.81%、秋季6.79%、冬季5.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术后8~14 d的ICI构成比最高38.10%,其次术后3~7 d为32.73%。(4)五年间不同性别IC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44岁患者ICI发生率最低4.17%,≥60岁患者ICI发生率最高8.91%。(5)168例ICI共分离出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G-)占61.73%,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a,G+)占35.80%;G-以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主,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为主。(6)AB对头孢他啶、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50%;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的敏感率<30%。SA及SE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SA对克林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43.75%,SE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苯唑西林、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50%。(7)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漏为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试验组ICI发生率3.20%,对照组ICI发生率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VD病区开颅术后ICI发生率较高。(2)ICI发生率夏季最高,其次秋季,冬春季较低。(3)ICI平均发病时间为(10.23±2.19)d,主要为开颅术后3~14 d。(4)不同性别之间ICI发生率无显着差异,但不同年龄组ICI发生率有显着差异。(5)ICI病原菌以AB和PA等G-为主,其次为SA和SE等G+。(6)ICI主要病原菌AB、PA、SA和SE耐药性严重,AB仅对替加环素及阿米卡星较为敏感,PA对亚胺培南及氨曲南较为不敏感,SA及SE仅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100%敏感。(7)术后ICI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等级、术前住院天数≥7 d、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术前刀片刮除备皮、手术时间≥4 h、术后留置引流管及术后CSF漏。(8)根据术后ICI影响因素,采用SWOT法制定并实施相应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ICI发生率。

范自强[2](2020)在《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文中指出一、目的探讨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慢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预后的影响。二、方法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07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入住永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92例。采用抽签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以下四组:对照组(单纯动脉瘤夹闭20例)、造瘘组(动脉瘤夹闭+终板造瘘24例)、引流组(动脉瘤夹闭+腰大池外引流19例)、造瘘+引流组(动脉瘤夹闭+终板造瘘+腰大池外引流29例)。对四组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GOS预后评分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结果1)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引流组、造瘘+引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引流组与造瘘+引流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低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造瘘组、造瘘+引流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与造瘘+引流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低于对照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3)出院时GOS评分:造瘘+引流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造瘘组与对照组、引流组与对照组相比较GOS预后评分稍提高,P>0.05,无统计学意义。四、结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行开颅后交通动脉瘤夹闭,辅助终板造瘘和腰大池外引流能够减少术后脑血管痉挛、慢性脑积水的发生,提高GOS预后评分。

董军成[3](2020)在《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的拔管时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SAH后再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中血性脑脊液(CSF)所引发脑血管痉挛(CVS)[1]、脑水肿、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害(DIND)[2]、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3]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使aSAH病死率达30%~50%[4-6]。最新研究显示相比开颅夹闭,血管内栓塞能明显降低致残致死率[7,8],使越来越多的aSAH患者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虽然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能及时地控制动脉瘤破裂再出血,但是蛛网膜下腔的积血不能随介入手术所清除。目前很多研究显示,腰大池置管引流术(LD)能够及时有效的引流蛛网膜下腔的血性脑脊液,对于置换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及减少SAH并发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14]。但是,LD有许多相关并发症急需进一步探讨和预防[15-17]。其中LD相关CSF感染的发病率文献报道1%-18%[18-20],以其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引起广泛关注。近年来很多中心进行了置管感染相关因素方面的探索,譬如手术操作与导管相关感染关系、置管时间长短与感染风险的关系、每日留取标本化验是否增加感染风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否降低CSF感染率等[20-22]。其中,很多研究提示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是导致置管引流发生CSF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20,23,24]。回顾既往文献,对于aSAH病人,腰大池持续引流后的拔管时机、持续引流时间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对LD相关CSF感染的预防和管理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很有必要对aSAH术后放置腰大池引流管的拔管时机进行进一步探究。目的:回顾性分析连续一段时期内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LD的病例资料,探讨aSAH栓塞术后LD合适的拔管时机,分析LD的拔管时机与CSF感染、临床预后的关系。同时,也对意外脱管、堵管的病例给出是否再次进行LD治疗的建议。方法:搜集河南大学淮河临床学院神经外科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术的首次SAH病例,病种涉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M1段及其分叉部动脉瘤。所有病例在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后放置LD。收集所有入组病例年龄、性别、LD持续时间、拔管前脑脊液中RBC计数、CSF感染时LD持续时间、拔管后发生脑梗死、脑积水情况以及出院后6月m RS评分。应用IBM 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百分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及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变量相互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病例332例,男性128例,女性204例,男性:女性≈1:1.6;年龄34~80岁,平均(59.11±10.76)岁,Hunt-Hess分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190例、97例、45例;其中,LD术后CSF感染36例,总感染发生率10.84%。2.36例CSF感染患者的感染时间主要集中在置管后第6~9天,占72.2%;在CSF感染的后续治疗中,不拔除引流管的病例与拔除引流管后连续腰穿、拔除引流管后重新放置LD的病例6个月预后经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值分别为0.046、0.04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各组m RS评分,提示不拔除引流管的预后与拔除引流管后连续腰穿、拔除引流管后重新放置LD的预后要差;拔除引流管后连续腰穿与拔除引流管后重新放置LD的病例相比,P=1.000>0.05,说明这两组病例的处理方式对预后无明显差别。3.线性相关分析表明,296例无CSF感染患者拔管时CSF常规中RBC计数与6个月随访m RS评分具有线性回归关系,提示脑脊液中RBC计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 RS评分。因此,我们可以依据拔管时脑脊液中RBC计数对SAH患者放置腰大池引流管的效果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RBC计数范围进行拔管。4.经Kruskal-Wallis检验,173例Hunt-HessⅡ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H值为7.748,P=0.25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对于Hunt-HessⅡ级的aSAH来说,不同CSF中RBC计数的预后无明显差别。5.对87例Hunt-Hess III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进行非参数检验,显示拔管时CSF中RBC计数3000~5999/mm3组与6000~9999/mm3组的预后t值为3.610,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3000~5999/mm3组与6000~9999/mm3组的预后有差异,说明Hunt-Hess III级患者的拔管时机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6.对36例Hunt-Hess IV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提示拔管时CSF中RBC计数3000~5999/mm3组与6000~9999/mm3组的预后H值为4.333,P=0.037<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3000~5999/mm3组与6000~9999/mm3组的预后有差异,说明Hunt-Hess IV级患者的拔管时机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7.在296例无CSF感染的患者中,DIND有18例,发病率6.08%,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有10例,RBC计数≥6000/mm3有8例,经χ2检验χ2值4.993,P=0.02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与RBC计数≥6000/mm3的DIND发病率不同,结合各自的组内发病比例(10/218<8/60),提示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能降低DIND的发病率。8.在296例无CSF感染的患者中,发生SDHC共有30例,发病率10.14%,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有16例,RBC计数≥6000/mm3有14例,经χ2检验χ2值10.591,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与RBC计数≥6000/mm3的SDHC发病率不同,结合各自的组内发病比例(16/212<14/54),提示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能降低SDHC的发病率。结论:1.对于Hunt-Hess II级的aSAH患者,LD的放置对预后可能没有影响,不建议进行LD,以减少LD相关感染等并发症。2.对于Hunt-Hess III级和Hunt-Hess IV级的aSAH患者,放置LD有利于良好的预后,拔管时机为CSF中RBC计数<6000/mm3,以减少留管时间,这对预防留置引流管所引发的CSF感染可能是有益的。3.对于aSAH患者,拔管时CSF中RBC计数<6000/mm3能降低DIND及SDHC的发病率。4.对于CSF感染的病例,我们的建议是直接拔除引流管,重新放置新的腰大池引流管或连续腰椎穿刺置换感染CSF,并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张召腾[4](2020)在《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脑动脉瘤诊断、早期修复及神经重症管理的改善,脑动脉瘤死亡率较前下降,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术后仍有较多并发症严重影响预后,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a SAH治疗的重要部分。腰大池引流和腰椎穿刺作为a SAH术后脑脊液外引流的主要方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搜集关于研究腰大池引流(LD)和腰椎穿刺(LP)用于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前瞻性或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由该数据库收录起始至2019年12月。由2名研究者对检索所获文献进行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8个研究,总计231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可缩短患者发病后头痛时间[MD=-3.33,95%CI(-3.71,-2.95),P<0.000 01],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RR=0.47,95%CI(0.40,0.55),P<0.000 01],降低脑积水发生率[OR=0.29,95%CI(0.22,0.38),P<0.00001],改善患者短期预后[OR=1.78,95%CI(1.40,2.26),P<0.000 01],腰大池引流组颅内感染率高于腰椎穿刺组[RR=2.18,95%CI(1.28,3.74),P=0.004],两者在脑梗死发生率[OR=0.70,95%CI(0.47,1.03),P=0.07]、死亡率[OR=0.5,95%CI(0.13,1.09),P=0.08]和再出血发生率[OR=0.74,95%CI(0.39,1.40),P=0.35]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显示,与腰椎穿刺相比,腰大池引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缩短患者头痛时间,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改善患者短期预后,不能进一步降低脑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两者在再出血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腰大池引流有较高的颅内感染风险。限于目前纳入研究质量较低,且数量有限,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胡超[5](2018)在《腰池引流联合高压氧在aSAH术后预防慢性脑积水发生的作用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腰池引流联合高压氧在Hunt-hessⅢ、Ⅳ级aSAH患者术后预防慢性脑积水发生的作用及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平行组对照设计,连续入选自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5例Hunt-hessⅢ、Ⅳ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97例,所有患者经DSA明确为动脉瘤,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者血管内栓塞术。本研究具体方法如下:(1)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是否有高血压、出血是否破入脑室、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2)三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腰池组、常规组,各47、47、51例,联合组为早期高压氧治疗(HBO)联合腰大池引流(CLD)及常规药物治疗组;腰池组为腰大池引流及常规药物治疗组;常规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对术后患者不同时间点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抽取脑脊液,完善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脊液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3)统计三组患者术后GOS评分、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慢性脑积水发生率等并发症情况、脑脊液TGF-β1浓度,对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显着性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联合组、腰池组、常规组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依次下降,表明高压氧、腰池引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脑血管痉挛。(2)慢性脑积水的远期发生率,联合组低于常规组、腰池组低于常规组,联合组与腰池组无明显差异,表明腰池引流能降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而高压氧不能预防慢性脑积水的发生。(3)三组患者的颅内感染率无明显差异。(4)对患者的愈后(GOS评分),腰池引流能改善患者远期愈后,不能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而高压氧对患者远期愈后无明显影响。(5)脑脊液中TGF-β1浓度的影响,TGF-β1的表达在aSAH术后呈下降趋势,腰池引流能使其下降的更快,而高压氧不能明显促进其下降。结论:aSAH术后早期行腰池引流能加快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明显的缓解脑血管痉挛,有效的降低了致纤维化因子TGF-β1的浓度,改善了软脑膜的纤维化,降低了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愈后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合理留置腰池也不会增加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早期联合高压氧能缓解脑血管痉挛,但不能降低TGF-β1的浓度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也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愈后及提高生存质量。还需大样本的研究和长期的临床随访。

张坤[6](2014)在《持续腰池引流后Hunt-Hess的重新界定对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持续腰池引流后Hunt-Hess的重新评估对aSAH患者手术治疗的影响,对术前动脉瘤不良分级患者的妥善处理提供新思维;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且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或栓塞术前早期行持续腰池引流与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4年01月我院手术1次的319例夹闭术或栓塞术前行持续腰池引流,待病情稳定后重新进行Hunt-Hess分级的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未行CLCFS治疗且行夹闭术或栓塞术的200例同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综合分析。结果:行持续腰池引流后并手术且Hunt-Hess分级Ⅱ级患者与未行持续腰池引流且Hunt-Hess分级Ⅱ级患者行T检验,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Hunt-Hess分级III、V级且行持续腰池引流及夹闭术或栓塞术的患者按脑室扩张与否经T检验,差异在统计学上意义(P<0.05)。分析术前行持续腰池引流距手术时间、性别及年龄与预后情况经通过相关性检验,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持续腰池引流显着降低动脉瘤夹闭术或栓塞术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χ2=5.32,P=0.02)、脑积水(χ2=4.29,P=0.04)的发生率,同时未增加颅内感染的发生率(χ2=0.07,P=0.79)。结论:1.一般对Hunt-Hess分级ⅠⅢ级者,积极完成术前影像学检查,术前准备后尽快行手术治疗;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应积极于急性期行持续腰池引流,至患者症状改善后重新进行Hunt-Hess分级,如评级不高于Hunt-Hess分级Ⅲ级后再行手术治疗。动脉瘤夹闭术或栓塞术结合持续腰池引流可显着提高Hunt-Hess分级不良aSAH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2.对于aSAH患者夹闭术或栓塞术前早期行持续腰池引流治疗是一种合理的选择,不仅能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不增加颅内感染机会。3.术前行持续腰池引流可降低患者颅内压,缩小脑容积,降低了手术中牵拉对脑组织的损伤,更清楚显露手术视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持续腰池引流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预防aSAH夹闭术或栓塞术后SAH致CVS、DIND及慢性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促进脑功能恢复,可以较快缓解临床症状。

杨凯[7](2013)在《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腰大池引流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数据库、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EMBASE、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Google Scholar、临床试验注册库、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检索时间为2013年2月,语种限制为中英文。筛选所有应用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质量和提取资料,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13篇(包括1165位患者),但所有试验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多偏低。由于缺乏相关资料,不能对SAH患者随访期末(至少6个月)的不良结局(包括病死、持续植物状态或严重残疾)行Meta分析。其余指标的Meta分析显示,在治疗期间引流组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6,95%CI(0.21,0.61)];并发症引流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6,95%CI(0.18,0.37)],引流组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9,95%CI(0.28,1.25)],引流组脑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30,95%CI(0.17,0.55)]。部分研究报道了脑疝、感染、颅低压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较少。结论:本系统评价纳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大多偏低,虽显示腰大池引流疗法有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CVS、脑积水)的趋势,但尚不能得出腰大池引流疗法是否安全、有效的确切结论。为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更加严密、高质量的临床试验。

洪亚军[8](2011)在《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技术在神经外科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我科83例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感染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交通性脑积水10例,脑室积血9例,颅内占位12例,单纯脑脊液鼻漏2例。结果: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24例颅内感染中,22例治愈,2例死亡;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愈24例,2例死亡;10例脑积水患者,治愈8例,2例好转后行V-P分流术;9例脑室积血患者中1例好转,其余8例均治愈;12例颅内占位中,2例死亡,10例治愈。2例单纯脑脊液鼻漏患者均治愈。83例患者未发生因引流继发的颅内感染及脑疝等严重并发症,6例死亡均与置管引流无关。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可用于治疗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交通性脑积水等神经外科常见病症。第二部分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在锁孔手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31例分析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在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我科31例锁孔手术患者进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动脉瘤21例,颅内占位10例。结果: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31例锁孔手术患者中,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治愈20例,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10例颅内占位患者治愈9例,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31例患者未发生因引流继发的颅内感染及脑疝等严重并发症,2例死亡均与置管引流无关。结论: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选择应用于锁孔手术围手术期很有价值。

田耕任[9](2011)在《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技术、介入栓塞手术技术和各种辅助治疗措施的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病人的预后生存质量较过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即使在美国每年还是有大约7000名病人死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导致患者死亡和残废的主要颅内因素是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sm,CVS)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DIND)、急慢性脑积水(acute or chronic hydrocephalus)和再出血(rebleeding)。目前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处理颅内动脉瘤及防止其再次破裂出血的两种有效方法。脑脊液引流因其能清除蛛网膜下腔血液,排出致痉挛物质,减轻蛛网膜纤维化,因而推论此方法可以降低脑血管痉挛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为了了解围术期脑脊液引流和不同引流方法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本文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3月aSAH患者的病例资料。在此期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外一科共完成229例aSAH患者的早期直接显微手术(aSAH后72小时内)治疗。排除术后放弃治疗的10名患者后剩余219名。男性91名,女性128名,男:女=0.71:1;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51.56岁。Hunt-Hess分级:Ⅰ级51例,Ⅱ级79例,Ⅲ级55例,Ⅳ级28例,Ⅴ级6例。在219名患者中,166名病人围术期加行脑脊液引流治疗,其中接受腰池引流治疗的病人有36名,接受侧脑室引流治疗的病人有130名;未行引流治疗的病人共有53名。引流组中166名患者无论采用腰池引流术还是侧脑室引流术,术前均成功完成置管操作,无一例因置管操作而导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发生。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利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率(%)表示;分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引流组患者预后优于非引流组患者预后(P<0.05),脑脊液引流术还可明显降低病人的死亡率(P<0.05)。(2)腰池引流术和侧脑室引流术相比,腰池引流术更能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P<0.05)。(3)脑脊液引流术可降低DNID的发生率(P<0.05),且不会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P>0.05),但脑脊液引流术对慢性脑积水的防治作用不明显(P>0.05)。(4)腰池引流术和侧脑室引流术相比,两种方法在防治DNID、慢性脑积水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郑刚[10](2010)在《持续腰大池脊液引流结合药物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脊液引流结合药物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蛛脑动脉瘤性SAH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腰大池脊液引流治疗,治疗组采用持续腰大池脊液引流结合药物治疗。在术后第1、3、7、14d取脑脊液测定内皮素(ET)的含量,治疗14d后评价近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无1例死亡,对照组死亡1例,死亡率为3.33%;观察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90.3%,显着高于对照组(8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脊液ET浓度变化较小,对照组第3d时脑脊液ET浓度就明显上升,第7d上升最明显,第10d后略有下降,但明显高于观察组同期脑脊液中ET浓度,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脊液引流结合药物治疗脑动脉瘤性SAH能有效抵制患者脑脊液ET的产生,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池引流前后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池引流前后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开颅术后ICI研究现状
        1.1.1 国外开颅术后ICI现状
        1.1.2 国内开颅术后ICI现状
    1.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方法
        2.3.1 诊断标准
        2.3.1.1 CVD诊断标准
        2.3.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2.3.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2.3.1.4 ICI诊断标准
        2.3.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2.3.3 术后ICI目标性监测
        2.3.4 术后ICI调查
        2.3.5 观察指标
        2.3.6 干预措施
        2.3.6.1 内因分析
        2.3.6.2 外因分析
        2.3.6.3 策略分析
    2.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开颅术后ICI时间分布
        3.1.1 各年度及平均ICI发生率
        3.1.2 各季节ICI发生率
        3.1.3 术后ICI发病时间分布
    3.2 开颅术后ICI人群分布
        3.2.1 术后ICI性别分布
        3.2.2 术后ICI年龄分布
    3.3 开颅术后ICI病原学特征
        3.3.1 病原菌分布
        3.3.2 主要G-药敏结果
        3.3.3 主要G+药敏结果
    3.4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分析
        3.4.1 开颅术后ICI单因素分析
        3.4.2 开颅术后IC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干预情况
        3.5.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3.5.2 两组患者术后ICI发生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开颅术后ICI发生率
    4.2 开颅术后ICI临床分布
        4.2.1 季节性
        4.2.2 发病时间
        4.2.3 性别
        4.2.4 年龄
        4.2.5 病原学
    4.3 开颅术后ICI危险因素
        4.3.1 年龄≥60岁
        4.3.2 合并糖尿病
        4.3.3 术前住院天数≥7 d
        4.3.4 术前刀片刮除备皮
        4.3.5 手术等级
        4.3.6 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不合理
        4.3.7 手术时间≥4 h
        4.3.8 术后留置引流管
        4.3.9 术后CSF漏
    4.4 开颅术后ICI干预研究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神经外科CVD病区开颅术后ICI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综述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研究现状及控制进展
    参考文献

(2)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对象分组
    2.4 相关诊断及分级标准
        2.4.1 慢性脑积水诊断
        2.4.2 脑血管痉挛诊断依据
        2.4.3 Hunt-Hess评分
        2.4.4 改良Fisher分级
        2.4.5 GOS预后评分
    2.5 手术方式
    2.6 术后治疗措施及随访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4.2 终板造瘘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脑积水的影响
    4.3 腰大池外引流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4.4 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共同作用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的拔管时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及标准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结果
    2.2 36例CSF感染患者的感染时间
    2.3 36例CSF感染患者的治疗方式
    2.4 CSF中红细胞计数
    2.5 296 例无CSF感染患者拔管时RBC计数与MRS评分
    2.6 173例HUNT-HESS Ⅱ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
    2.7 87例HUNT-HESS III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
    2.8 36例HUNT-HESS IV级无CSF感染患者的预后
    2.9 并发症DIND及SDHC
3 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腰大池引流相关脑脊液感染的诊断及预防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4)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检索策略
附录Ⅱ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附录Ⅲ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附录Ⅳ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RCT)
附录Ⅴ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Cohrot Study)
附录Ⅵ 结果总结表
脑脊液外引流在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腰池引流联合高压氧在aSAH术后预防慢性脑积水发生的作用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持续腰池引流后Hunt-Hess的重新界定对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综述
    1.1 前言
    1.2 持续腰池引流置管方法
    1.3 行持续腰池引流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4 持续腰池引流的临床机理
    1.5 持续腰池引流的安全性
    1.6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早期持续腰池引流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1.7 持续腰池引流辅助治疗夹闭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
    1.8 破裂动脉瘤术后早期持续腰池引流在降低脑积水发生中的意义
    1.9 持续腰池引流的风险及并发症
    1.10 引流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2章 前言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选择
        3.1.1 研究对象
        3.1.2 入选研究对象概况
    3.2 评定标准
        3.2.1 入组标准
        3.2.2 DIND 判断标准
        3.2.3 脑室扩张的诊断标准[42]
    3.3 影像学检查
    3.4 观察指标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夹闭术或栓塞术 Hunt-Hess 分级Ⅱ级患者出院情况比较
    4.3 Hunt-Hess 分级Ⅲ、V 级患者行手术治疗后预后情况比较
    4.4 持续腰池引流组与非引流组预后情况比较
    4.5 持续腰池引流组与非引流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4.6 其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及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附录Ⅳ
附录Ⅴ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持续腰大池引流临床应用83 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锁孔手术围手术期中应用31 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方法
    2.3 治疗方法
        2.3.1 一般治疗
        2.3.2 手术治疗
    2.4 预后及相关并发症判定标准
        2.4.1 预后判定标准
        2.4.2 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判断标准
        2.4.3 慢性脑积水诊断标准
        2.4.4 颅内感染的诊断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脑脊液引流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4.2 脑脊液引流对防治脑血管痉挛有利
    4.3 脑脊液引流与慢性脑积水
    4.4 脑脊液引流并发症防治
        4.4.1 动脉瘤破裂再出血
        4.4.2 蛛网膜下腔感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持续腰大池脊液引流结合药物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定[3]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脑脊液中ET浓度的变化比较
3 讨论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池引流前后脑脊液中内皮素浓度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赣州市某三甲医院脑血管病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影响因素及SWOT法干预研究[D]. 熊自超. 南昌大学, 2021(01)
  • [2]终板造瘘联合腰大池外引流辅助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探讨[D]. 范自强. 南华大学, 2020(01)
  • [3]前循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的拔管时机探讨[D]. 董军成. 河南大学, 2020(02)
  • [4]腰大池引流与腰椎穿刺对比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D]. 张召腾.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腰池引流联合高压氧在aSAH术后预防慢性脑积水发生的作用及疗效分析[D]. 胡超. 川北医学院, 2018(01)
  • [6]持续腰池引流后Hunt-Hess的重新界定对动脉瘤破裂患者治疗的影响[D]. 张坤. 吉林大学, 2014(10)
  • [7]腰大池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系统评价[D]. 杨凯. 山西医科大学, 2013(05)
  • [8]持续腰大池引流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临床应用[D]. 洪亚军. 苏州大学, 2011(06)
  • [9]脑脊液引流在早期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D]. 田耕任. 吉林大学, 2011(09)
  • [10]持续腰大池脊液引流结合药物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 郑刚. 实用预防医学, 2010(08)

标签:;  ;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前后脑脊液内皮素浓度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