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干旱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陇中干旱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陇中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容怀钰[1](2020)在《“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文中指出在“大跃进”高潮时期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下,1958年12月出现了以改善环境面貌为目的的“大地园林化”号召,引领了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发展高潮,推动了园林绿化建设事业的多方面进展。结合建国后的历史背景和园林绿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收集、整理、解读“大地园林化”的相关文献史料,详细考察了文献作者的社会认知,以及受其影响而形成的社会实践。从“社会认知”和“实践探索”两方面,还原了“大地园林化”号召内涵和运动概貌,分析了“大地园林化”在新时代的演变,诠释了这场运动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影响和意义,进而为现代园林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通过研究这些文献史料,文章发现“大地园林化”这一着名运动的延续,是国家重视和全民行动两者的完美结合,具有自主性、义务性、系统性等特征。从政治领导到专家学者再到普通大众,都在这场广泛的全民性绿化运动中有所贡献,是“全民动员”的完美体现;另一方面,要实现全大地的绿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从山地、平原、四旁及空地处,广泛种植,实现绿化、美化、园林化,是“全域绿化”的集中体现。“大地园林化”号召在发起之初,受时代大背景所限,更多作为一种理想化的绿化愿景,但在当今,基于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政策,合理延续“大地园林化”有助于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杨紫凯[2](2019)在《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城镇化率的持续增高导致城市周边人口向城市不断汇集,城市规模的扩张势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如何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是目前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绿色”理念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题,而绿色基础设施的提出既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又能解决城市的基础功能问题,尤其是在陇东黄土高原这种生态严重脆弱、城市用地稀少的地区。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合理的城市规模扩张及土地开发建设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针对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陇东河谷型小城市,构建适应其城市生态可持发展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并基于此体系提出对应的规划策略是当务之急。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领域关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确定以绿色基础设施要素为主体进行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并以此进行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的系统性对应提出。用运实地调研法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资料,从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分布、物质构成和功能分类三个角度分析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研究绿色基础设施要素与小城市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发现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在空间分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点状要素分布散乱、线状要素缺和面状要素破坏严重,在物质构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要素物质类型单一和要素物质体量严重不足,在功能分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缺少功能性要素和要素更新缓慢、功能性不足。针对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现状的主要问题,从不同空间、不同物质、不同功能三方面对绿色基础设施要素进行整体耦合,初步构建出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适应于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在点状空间层面增加不同功能的各类绿色基础设施要素,要素构成包含社区居住绿地、户外运动场所、人工绿点要素等;在线状空间层面添补不同功能的各类绿色基础设施要素,要素构成包含自然绿色廊道、生态工程廊道、绿色交通廊道、沿河景观廊道、带状水景公园等;在面状空间层面修复并扩充不同功能的各类绿色基础设施要素,要素构成包含公园、花园、生态自然绿地、城区周边自然生态绿地、城市开敞空间等。并选取典型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环县进行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的定点、定性、定量实证应用,验证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的合理性,完善构建的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方宾伟[3](2018)在《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我国60多年的防沙治沙的历史,期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积累了大量的治沙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每隔五年左右的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漠化现象,整体生态还在不断的恶化。基于防沙治沙的可持续角度出发,1984年,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沙产业构想,指出了防沙治沙不仅仅在于治理,也要开发,要把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关键在于改善经营和优化管理。自从提出沙产业的构想以来,全国各地沙产业蓬勃发展,早已实现了钱老上亿产业的目标。但是,沙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产业持续性问题,为了解决沙产业经营过程中可持续问题,本文尝试从不同经营模式视角出发,找出阻碍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因素,并提出对经营模式优化和创新的构想,保障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分为十一个章节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国内外对沙产业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动态,并就国内外发展状态进行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针对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决研究范畴问题;第三章,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首先针对沙产业参与主体进行利益分析,构建沙产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第四,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的经营模式。主要介绍新疆沙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主要沙产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五,第六和第七章分别针对政府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分析。主要介绍模式经营特征、经营下沙产业经营绩效、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式缺陷及优化途径;第八章,新疆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村庄为研究单位,以农户视角研究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营借鉴及创新。首先介绍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先进经验,然后在上述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模式,最后以第八师149团沙产业经营作为案例进行示范研究;第十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第十一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沙化现象依然严重,沙化土地扩展出现减缓趋势。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底,新疆沙化土地面积为74.71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44.87%。而沙化土地扩展情况来看,2010-2014新疆沙化面积增加367.18平方公里,与上次沙化统计比较,减少了46.85平方公里。2.新疆沙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化程度低。从发展规模来看,据统计新疆南疆沙产业面积达到1288.98万亩,东疆89.98万亩,北疆39.92万亩。从新疆沙产业加工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加工企业分布较多的阿克苏也不过82家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多是原材料的初步加工,并不具备产品的深加工能力。3.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的缺陷是高投入,低产出。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独立的监督机构,提高代理效率;二、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实现中央政府与农户的直接对接。三、尝试寻找合作发展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公司主导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分配不均。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中介组织,强化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二、引入监督机构,促进公司和农户的融合。三、途径三:引入合作组织,外部问题内部化解决。家庭主导经营模式下存在规模小和资源不足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一、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形式。二、寻求合作制发展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现状4.沙产业经营中,影响经营者对不同经营模式选择有四个显着的影响因子。第一,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对经营模式有显着影响。经营者文化程度越高,在选择模式是会选择效率比较高的经营模式,也会通过改变自身情况进入效率较高的经营模式。第二,沙产品商品率对经营者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沙产品商品率越高,经营者越可能选择政府或者公司型经营模式。第三,融资效果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经营者融资能力越强,越倾向于自己经营沙产业。第四,政府扶持力度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政府扶持力度越高,经营者自我经营的意愿越大。5.新疆沙产业创新模式是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主要包括三种经营方式:一、政府+农户。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农户按照股份进行合作,政府提供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农户通过自己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入股,最终的产品收益按照股份进行分配。二、政府+公司。这种模式下,政府不仅仅作为投资方,也是监督方,主要是考虑到沙产业的特殊性,沙产业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合作中,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要在政府的监督下保持平衡的发展。三、政府+公司+农户。这种形式是结合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的力量形成的合作制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控股,其他两个经营主体可选择代表进入董事会,形成了共同治理的局面,最大的发挥各个利益体的资源禀赋,促进沙产业的可持续经营。

张国茹[4](2017)在《干旱半干旱立地造林技术探讨》文中认为干旱半干旱立地是山西北部造林绿化面对的主要难题。从适地适树、就近培养乡土树种、良种壮苗造林以及提前安排预整地时间等方面介绍了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的技术。

谢学军[5](2014)在《黑龙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首位。为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新型农业生产关系,黑龙江提出建设“黑龙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下称试验区),2013年6月获国务院批准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试验区位于黑龙江腹地,是世界仅存三大黑土资源分布区之一,包括11个市的51个县(市、区),面积28.9×104km2,占全省国土面积63%;耕地面积1.62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0%;粮食产量占全省90%,占全国商品粮的8.8%,对“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试验区现实生态环境不断退化,林业资源匮乏,森林覆盖率仅为12.3%,生态防护能力弱,危及粮食增产增收潜力和地区可持续发展。林业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调节系统,对试验区生态环境改善、保障粮食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护作用。所以,试验区生态林业及其建设体系的研究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生态林业建设对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尤其是保障“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地位切入,独占研究视角。其次,通过对试验区生态现状、生态林业资源情况实地调研、探查;对省级农、林业主管部门、两大平原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地方管理部门以及农、林科研院所走访、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收集摸清了试验区林业等相关资源的本底数据。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现状,找到了生态及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林业建设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林业资源存量不足、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化严重、林业资源质量不高;林业建设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生态效益补偿不足、林权改革尚需深化、林业产业布局不合理、林业发展政策引导缺失、林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次,依据调研的科研数据,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生态林业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研究表明:生态林业的建设能够有效调节农业生产的生态要素(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粮食污染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林业建设的经济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生态林业产品(主要是林业生态效益)的供求存在矛盾,需要通过政府干预解决供求失衡的问题;在经济学假设的基础上,对生态林业建设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参与生态林业生产的行为进了博弈分析,并最终定位了农户参与林业生产的决策均衡点。第四,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试验区生态林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从林业科研部门、高校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基层林业科技推广部门选取专家进行咨询,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影响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指标体系,结合调研得到的本底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试验区生态林业的权属问题、粮食主产区的生态补偿问题、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问题是制约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五,针对影响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试验区生态林业“一体两翼”建设体系。“一体”即以林业产权制度为主的制度体系,建议深化农业生产经营责任制,以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为借鉴,进一步规范林地流转机制、健全相关的深化改革配套政策,结合宾县和鹤岗市的林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两翼”即试验区生态林业补偿体系和试验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关于补偿体系,建议构建试验区生态林业补偿制度,通过对林业生态产品的价值补偿,激励农户、林业企业等参与林业生产;关于服务体系,从林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构成、服务的内容及对象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林业科研推广体系、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投资中介、行业协会以及林业项目建设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创造性地构建了林业科研示范区、林业专家大院、林业致富项目、农民培训和林业科技副县长“五位一体”的林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构建了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保障措施,分别从思想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科技保障、法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系统构建了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保障措施,以保证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科学有效、规范合理、易于操作。

李珍珍[6](2013)在《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地域性特色研究》文中指出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地处绿洲与荒漠并存的亚洲地理中心,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是快速提升乌鲁木齐市综合实力最有效的途径。要想打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园林景观,就要利用其东南高、西北低,三面环山的独特地理格局,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荒山作为乌鲁木齐市特有的景观资源应当得到重视,荒山绿化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部分,与乌鲁木齐城市发展和园林建设密切相关。同时,周边的荒山绿化也是提升整个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重要一环。荒山自身多变的地形,为营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创造了良好条件。荒山绿化时,在丰富植物多样性、构建合理植物群落的同时,对其周边环境加以改造,设立完善的指示系统从而增加可达性,无疑也是提升区域景观格局的有效途径。在缺乏建设大面积绿地的条件下,结合乌鲁木齐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利用分散的荒山绿地,建设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荒山绿地景观,做精做细是改善乌鲁木齐城市园林景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反映乌鲁木齐城市整体特色绿地建设的必经之路。基于此,针对在景观趋同和景观地域性特色缺失的大环境下营建具有乌鲁木齐市地域性特色的荒山绿化成为完整构建乌鲁木齐城市生态防护体系,提高乌鲁木齐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质量,加快乌鲁木齐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周边荒山进行多途径多方面调查,旨在研究荒山绿化的地域性特色营建策略。通过调查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建设实施,部分荒山已建设成为公园绿地、甚至是独具特色的风景区,根据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成功典范,总结经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其次,通过发现荒山绿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绿化建设的其他理论和策略,把实践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以乌鲁木齐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为基础,提出具有乌鲁木齐地域性特色的荒山绿化的营建策略,为今后城市荒山绿化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范例。

刘静[7](2012)在《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是新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国家的大力扶持及地方对林业经济的日趋重视,林业项目资金的投入逐年加大。随之也带来林业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问题。探索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而建立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完善的新疆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实现财政预算的绩效管理,为地方政府制定林业支出预算提供科学依据,切实构筑公共财政体系;同时,可以转变林业资金管理的观念,加强林业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及时发现地方财政林业支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林业资金的使用成效。本文主要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新疆林业财政专项支出项目的分类、绩效目标体系构建、共性和个性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指标的权重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按照新疆财政专项资金的功能不同,把林业项目分成了五类,即:生态效益类、技术推广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类、林业病虫害防治和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林业项目类。制定了各类项目的绩效目标,进而根据项目绩效目标构建了共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个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建立了林业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对新疆特色林果业项目和乡镇林业站建设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是对新疆林业财政支出项目进了科学的分类,在林业专项项目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共性、个性两类绩效目标,结合项目开展的阶段,设计了基于项目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善了新疆林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对完善绩效管理理论建设及新疆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昌超清[8](2012)在《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乌鲁木齐市是典型的绿洲城市,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加上城市建设初期缺乏生态环境规划,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而乌鲁木齐市周边有大面积的可进行绿化建设的荒山,把荒山纳入城市生态系统,将会极大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优化城市景观格局;另外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加速城市经济发展。基于此,政府及市民非常重视荒山绿化工作,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建设;2002年政府发布《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荒山生态环境的建设中,进一步推进荒山绿化的飞速发展;2008年,因发展迅速,水源不足以及其他建设问题出现,该项政策在主城区内停止运作,在达坂城等满足承包条件区域仍然在继续发挥作用。本文对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建设实施的现状进行多途径调查,旨在总结荒山建设成为公园绿地、国家风景区、以及城市休闲旅游节点的成功经验:、政府、市民齐心努力进行绿化建设,多种途径吸纳社会资金以及力量投入;剖析目前荒山承包后没有及时绿化,荒山承包绿化建设不合理,承包绿化后管护不到位等现象形成的原因:政策不完备,监督力度不够,基础调研不系统全面深入,规划设计不科学,绿化施工和养护管理水平低,绿化水源不足,观念陈旧,发展方向不明确等,借鉴国内外绿化建设的其他理论和策略,提出荒山绿化未来建设的发展对策:细化政策条款,落实监督管理,加强基础研究,科学规划设计,规范绿化施工和养护管理,扩展水源,更新观念和明确发展方向及提供技术措施。并且把前述理论应用到雅玛里克山、红光山荒山绿化的典型案例剖析中,在大绿谷景观提升规划和凤凰城规划实践中检验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引导性。通过实地调查、理论分析和理论实践结合,以乌鲁木齐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为基础,总结荒山绿化的经验,为今后城市荒山绿化、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范例。

王晗生[9](2011)在《旱区经营人工植被对土壤干化过程的调控》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植被在北方旱区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开展建设,必须讲求水分平衡。基于此,作者通过考察长期的经营实践,从土壤水分角度讨论人工植被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匹配问题。阐述了普遍发生的人工植被作用下的土壤干化对植被自身的不利影响以及其可调控性,并进一步对调控途径和措施进行了分析。表明人为采取措施可以将土壤干化现象加以调节和控制,如局部带状或团块状种植、疏伐、轮作、休闲、灌溉等。在贯彻适地适种原则的基础上,还需选择耗水量少的抗旱节水植物和可维持土壤水库水平的密度或盖度,这是保证人工植被稳定持久值得重视的又一重要方面。预防土壤干化是首要的,需多途径相互结合进行调控。对土壤干化过程的调控实际上就是有效经营人工植被。需要结合经营目标评定人工植被的稳定性。

甘肃省水利厅下基层帮助工作队[10](2003)在《陇中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 陇中干旱地区面积为21843.93平方公里,约占中部总面积的31.38%。该区最明显的特征是干旱,降水都在350毫米以下,干燥度在2以上,地下水位低,自然植被差,或是水力侵蚀,或是风力侵蚀,都很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研究成

二、陇中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陇中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大地园林化”理念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绿化祖国”运动研究现状
        1.3.3 建国以来其他相关“绿色”思想的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从“绿化”到“大地园林化”的历史进程
    2.1 起步时期(1949-1953)
        2.1.1 机构初设,发展教育
        2.1.2 普遍护林与重点造林
        2.1.3 传统造园的延续与开放
    2.2 建设时期(1953-1957)
        2.2.1 “绿化祖国”的提出
        2.2.2 青年群体“大力造林”
        2.2.3 学习“苏联绿化模式”
        2.2.4 造园中学苏与传统辩证应用
    2.3 跃进时期(1958-1960)
        2.3.1 “大地园林化”的提出
        2.3.2 发展育苗,加速造林
        2.3.3 普遍绿化与结合生产
    2.4 调整时期(1960-1965)
        2.4.1 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
        2.4.2 “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偏颇
    2.5 停滞与倒退时期(1966-1976)
        2.5.1 “四旁”与平原绿化整顿
        2.5.2 园林绿化的破坏与损失
    2.6 恢复重建与蓬勃发展时期(1976-至今)
        2.6.1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方针的回归
        2.6.2 “大地园林化”的新发展
        2.6.3 百花齐放的园林建设
    2.7 本章小结
        2.7.1 由点到面,科学规划
        2.7.2 由量到质,合理造林
        2.7.3 由少到多,广泛动员
3 “大地园林化”史料生产的社会动力
    3.1 政治人物的眼界
        3.1.1 绿化理念的前瞻视野
        3.1.2 绿化建设的实践考量
        3.1.3 理性思考与政策延续
    3.2 林业人士的观点
        3.2.1 林业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3.2.2 绿化方向上的规划建设
        3.2.3 林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
    3.3 农业人士的认知
        3.3.1 林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3.3.2 农业园林化的实现措施
    3.4 水利人士的态度
        3.4.1 水土保持与园林化
        3.4.2 黄河两岸的园林化
    3.5 园林人士的理念
        3.5.1 发展大地园林化
        3.5.2 重提大地园林化
    3.6 大众媒体的传播
        3.6.1 大众文学艺术传播
        3.6.2 区域社会活动领域传播
    3.7 本章小结
        3.7.1 政治人物率先引导了“大地园林化”
        3.7.2 各类专家理性推动了“大地园林化”
        3.7.3 社会大众积极参与了“大地园林化”
4 “大地园林化”农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4.1 以防护为主的造林
        4.1.1 水土保持林
        4.1.2 水岸防护林
        4.1.3 农田防护林
        4.1.4 护村林
    4.2 以生产为主的造林
        4.2.1 用材林
        4.2.2 特用经济林
        4.2.3 苗圃
        4.2.4 果园
    4.3 基于交通线路的造林
        4.3.1 铁路
        4.3.2 公路
        4.3.3 交叉口
        4.3.4 道路绿化
    4.4 本章小结
        4.4.1 实施统一规格标准,超量完成造林任务
        4.4.2 树种选择的单一化,栽植质量良莠不齐
5 “大地园林化”园林实践的内容及特征
    5.1 公共绿地的园林化
        5.1.1 公园园林化
        5.1.2 车站园林化
        5.1.3 纪念地园林化
        5.1.4 广场绿化
    5.2 专用绿地的园林化
        5.2.1 居住区园林化
        5.2.2 学校园林化
        5.2.3 工厂园林化
    5.3 本章小结
        5.3.1 生产化的大众造园
        5.3.2 地域性的园林差异
        5.3.3 愿景式的理想规划
6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1.1 “园林化”的生产生态认知
        6.1.2 社会认知下的全民性运动
        6.1.3 社会实践下的理想与现实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为顺应“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势在必行
        1.1.2 “生态脆弱”是陇东地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1.1.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手段
        1.1.4 城乡规划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中“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研究仍待完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1.3.2 陇东地区
        1.3.3 小城市
        1.3.4 河谷型小城市
    1.4 国外与国内研究综述
        1.4.1 绿色基础设施
        1.4.2 河谷型城市
        1.4.3 小城市
        1.4.4 黄土高原人居环境建设
        1.4.5 研究评述与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及实践案例研究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新田园城市理论
        2.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4 绿色基础设施基本理论
        2.1.5 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2.2 绿色基础设施实践案例研究
        2.2.1 马里兰州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2.2.2 江达县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2.2.3 案例经验总结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绿色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3.1 陇东地区河谷型小城市概况
        3.1.1 陇东地区概况
        3.1.2 河谷型小城市概况
    3.2 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3.2.1 土地水土流失失衡
        3.2.2 河流水系生态破坏
        3.2.3 洪涝灾害频繁
        3.2.4 干旱缺水严重
    3.3 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3.1 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
        3.3.2 绿色基础设施物质构成单一
        3.3.3 绿色基础设施功能定位欠妥善
    3.4 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剖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及策略研究
    4.1 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构成
        4.1.1 空间层面要素
        4.1.2 物质层面要素
        4.1.3 功能层面要素
    4.2 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4.2.1 空间层面要素与物质层面要素的协同作用
        4.2.2 空间层面要素与功能层面要素的有机耦合
        4.2.3 空间、物质、功能层面要素的整体耦合作用
    4.3 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
        4.3.1 规划策略研究途径
        4.3.2 增加不同功能的各类点状要素
        4.3.3 添补不同功能的各类线状要素
        4.3.4 修复并扩充不同功能的各类面装要素
        4.3.5 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汇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以环县为例
    5.1 环县概况
        5.1.1 环县基本概况
        5.1.2 城区社区居住建设概况
        5.1.3 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5.1.4 城区综合交通现状概况
        5.1.5 城区环境质量现状概况
    5.2 环县城区绿色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5.2.1 要素空间分布不均
        5.2.2 要素物质构成单一
        5.2.3 要素功能定位模糊
        5.2.4 环县城区绿色基础设施现状问题剖析
    5.3 环县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
        5.3.1 增加不同功能的各类点状要素
        5.3.2 添补不同功能的各类线状要素
        5.3.3 修复并扩充不同功能的各类面状要素
        5.3.4 环县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汇总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3)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
        1.3.1 国内相关内容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沙产业
        2.1.2 沙地产业与沙产业
        2.1.3 沙区产业与沙产业
        2.1.4 沙产业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沙产业相关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博弈理论
        2.2.5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
    3.1 沙产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3.2 沙产业经营中参与主体利益分析
        3.2.1 参与主体的利益取向
        3.2.2 参与主体利益冲突分析
        3.2.3 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分析
        3.2.4 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的构建
        3.2.5 参与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3.3 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的解释
        3.3.3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3.4 确定指标权重
    3.4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
        3.4.1 沙产业经营可持续的特征
        3.4.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原则
        3.4.3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三大目标的统一
    3.5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
        3.5.1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结构
        3.5.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基本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
    4.1 新疆沙化现状
    4.2 新疆沙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4.3 新疆沙产业发展现状
        4.3.1 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3.2 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4 新疆沙产业实地调研数据分析
        4.4.1 指标说明
        4.4.2 数据来源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
    5.1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
        5.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5.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5.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5.1.4 模式特征
    5.2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 政府主导模式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3.1 指标体系构建
        5.3.2 模型设定
        5.3.3 结果分析
    5.4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5.5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5.5.1 优化目标
        5.5.2 优化原则
        5.5.3 优化途径
第六章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
    6.1 公司型经营模式
        6.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6.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6.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6.1.4 模式特征
    6.2 公司型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6.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公司主导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6.3.2 结果分析
    6.4 公司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6.5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6.5.1 优化目标
        6.5.2 优化原则
        6.5.3 优化途径
第七章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
    7.1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
        7.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7.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7.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7.1.4 模式特征
    7.2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7.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7.2.2 结果分析
    7.3 家庭主导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7.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7.3.2 结果分析
    7.4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7.5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7.5.1 优化目标
        7.5.2 优化原则
        7.5.3 优化途径
第八章 新疆沙产业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8.1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子的选取
        8.1.1 影响因子的界定
        8.1.2 选取原则
        8.1.3 选取影响因子
    8.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8.2.1 数据来源
        8.2.2 计量模型构建
        8.2.3 回归结果分析
    8.3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选择的结果分析
        8.3.1 村庄特征影响因素
        8.3.2 经济影响因素
        8.3.3 社会影响因素
        8.3.4 政策影响因素
    8.4 小结
第九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及创新
    9.1 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9.1.1 以色列沙漠农业经营模式
        9.1.2 内蒙古沙产业经营模式
        9.1.3 甘肃沙产业经营模式
        9.1.4 宁夏沙产业经营模式
    9.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
        9.2.1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9.2.2 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9.2.3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9.2.4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9.2.5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合作途径
    9.3 新疆兵团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案例研究
        9.3.1 八师149 团经济基本概况
        9.3.2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的背景
        9.3.3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项目效益分析
        9.3.4 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9.3.5 八师149 团实现沙产业可持续经营对策建议
第十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10.1 建立沙产业优惠政策协调机制
    10.2 建立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考核机制
    10.3 建立科技与信息服务机制
    10.4 建立沙产业生态补偿机制
    10.5 健全管理体系
    10.6 健全技术保障体系
    10.7 健全金融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干旱半干旱立地造林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适地适树”原则是根本遵循和前提条件
    1.1 土壤水分拥有量
    1.2 土壤营养成分
    1.3 地形坡位
    1.4 代表性植物
    1.5 树种对水份的适应性
2 就近培养乡土树种
3 良种壮苗是开工造林的第一环节
4 提前安排预整地时间非常关键
5 提高混交林比例
6 栽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1 掌握好造林时间
    6.2 掌握好栽植方法
    6.3 实施好节水保墒
    6.4 运用好科技措施

(5)黑龙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范畴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范畴概况
        2.1.1 行政区划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资源
        2.1.5 社会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林业理论
        2.2.2 区域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耦合理论
        2.2.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试验区生态及林业概况、存在的问题
    3.1 试验区生态环境现状
        3.1.1 耕地质量下降
        3.1.2 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
        3.1.3 水资源污染加剧
        3.1.4 森林资源少生态功能弱
    3.2 试验区生态林业概况
        3.2.1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形式
        3.2.2 试验区生态林业资源存量
    3.3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林业建设水平不高
        3.3.2 林业建体系不完善
    3.4 本章小结
4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生态及经济学机理分析
    4.1 试验区生态林业的生态作用分析
        4.1.1 调节生态要素
        4.1.2 提高农作物产量
        4.1.3 降低粮食污染水平
        4.1.4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4.2 试验区生态林业的经济作用分析
    4.3 试验区生态林业经济学机理分析
        4.3.1 生态林业经济学分析的前提假设
        4.3.2 生态林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分析
        4.3.3 生态林业参与者的利益诉求
        4.3.4 生态林业参与者的经济博弈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的选取
        5.1.1 选取的原则
        5.1.2 指标设计与选取的方法
        5.1.3 指标的确定
        5.1.4 数据的搜集
    5.2 模型的选取
        5.2.1 模型的确定
        5.2.2 数据的处里
    5.3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5.3.1 模型的构建
        5.3.2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5.4.2 变量的解释程度分析
        5.4.3 影响因素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总体设计框架
    6.1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6.1.1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目标
        6.1.2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原则
    6.2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任务、重点与内容
        6.2.1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任务
        6.2.2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重点
        6.2.3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内容
        6.2.4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的技术模式
    6.3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构成及其耦合机制
        6.3.1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构成
        6.3.2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耦合机制
    6.4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效果评价与监督保证
        6.4.1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效果评价
        6.4.2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监督保证
    6.5 本章小结
7 试验区生态林业制度体系构建
    7.1 试验区生态林业产权制度体系建设
        7.1.1 深化农业生产经营制度
        7.1.2 规范试验区林地流转制度
        7.1.3 健全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7.2 试验区生态林业补偿制度体系建设
        7.2.1 补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2.2 补偿的范围及对象
        7.2.3 补偿的标准及构成
        7.2.4 补偿的来源及管理
        7.2.5 补偿资金的绩效评价
    7.3 本章小结
8 试验区生态林业服务体系构建
    8.1 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成
        8.1.1 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含义
        8.1.2 林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
        8.1.3 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
    8.2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服务体系的构建
        8.2.1 林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
        8.2.2 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8.2.3 林业投资中介服务机构
        8.2.4 林业行业协会
        8.2.5 林业项目建设
        8.2.6 林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
    8.3 本章小结
9 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的保障措施
    9.1 思想保障
        9.1.1 加强生态防护意识宣传
        9.1.2 增加林业防护功能诠释
        9.1.3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维
    9.2 经济保障
        9.2.1 广开林业投融资渠道
        9.2.2 增加公共财政投入
        9.2.3 引进国外资金
    9.3 组织保障
        9.3.1 人才引进与培养
        9.3.2 改变传统人才观
        9.3.3 加强继续教育
    9.4 科技保障
        9.4.1 鼓励科技创新
        9.4.2 培养科技人才
        9.4.3 完善推广体系
    9.5 法制保障
        9.5.1 加强相关林业立法
        9.5.2 严格执行林业法规
        9.5.3 完善林业法规执行监督体系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课题
致谢

(6)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地域性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有关荒山绿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荒山绿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荒山绿化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有关地域性特色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地域性特色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地域性特色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综述
    2.1 荒山绿化
        2.1.1 荒山绿化的概念
        2.1.2 荒山绿化的作用
    2.2 地域性特色
        2.2.1 地域的概念
        2.2.2 地域性的概念
        2.2.3 地域性特色的概念
    2.3 荒山绿化地域性特色的含义
        2.3.1 表层含义——独特性
        2.3.2 潜层含义——适宜性
    2.4 荒山绿化地域性特色的表达
        2.4.1 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
        2.4.2 适宜性与独特性关系的处理
    2.5 小结
第3章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实地调查与分析
    3.1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概述
        3.1.1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现状
        3.1.2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产生和发展
        3.1.3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存在的问题
    3.2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实地调查分析
        3.2.1 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3.2.2 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3.2.3 植物群落观赏特性分析
    3.4 小结
        3.4.1 植物选择不恰当
        3.4.2 地域特色不显着
        3.4.3 植物结构不合理
第4章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地域性特色营建策略
    4.1 营建荒山绿化地域性特色 SWOT 分析
        4.1.1 优势分析(Strength)
        4.1.2 劣势分析(Weakness)
        4.1.3 机遇(Opportunity)
        4.1.4 威胁(Threat)
    4.2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地域性特色的营建策略
        4.2.1 宏观层面
        4.2.2 微观层面
    4.3 小结
第5章 典型案例分析
    5.1 红光山荒山绿化建设案例
        5.1.1 红光山荒山绿化概况
        5.1.2 红光山地域特色展现
        5.1.3 红光山未来展望
    5.2 鲤鱼山荒山绿化建设案例
        5.2.1 鲤鱼山荒山绿化概况
        5.2.2 鲤鱼山地域性特色展现
        5.2.3 鲤鱼山未来展望
    5.3 雅马里克山荒山绿化建设案例
        5.3.1 雅马里克山概况
        5.3.2 雅马里克山地域性特色展现
        5.3.3 雅马里克山未来展望
    5.4 雪莲山荒山绿化建设案例
        5.4.1 雪莲山荒山绿化概况
        5.4.2 雪莲山地域性特色展现
        5.4.3 雪莲山未来展望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A

(7)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绩效管理的要求日益凸显
        1.1.2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1.1.3 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不完善
    1.2 选题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新疆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
        1.2.2 有利于树立林业资金管理的新观念
        1.2.3 有利于对林业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政府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1.3.2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文献综述
        1.3.3 林业专项及其管理方面的文献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思路框架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公共财政理论
    2.2 “5E”理论
    2.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5.1 财政与公共财政的相关概念界定
        2.5.2 财政支出与林业财政支出界定
        2.5.3 绩效、绩效评价与林业资金绩效评价界定
3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与绩效评价现状
    3.1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3.1.1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3.1.2 林业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探索
        3.1.3 初步确立了财政支林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体系
        3.1.4 基本规范了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内容
    3.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分布情况及其绩效评价现状
        3.2.1 新疆林业专项支出项目的基本情况
        3.2.2 新疆林业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现状
    3.3 新疆林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进依据与实行项目分类评价的基础
    4.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主要依据
        4.1.1 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4.1.2 其他省市绩效评价的成功经验借鉴
        4.1.3 改进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需要
    4.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特征与分类
        4.2.1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特征
        4.2.2 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分类原则
        4.2.3 现有新疆林业支出项目的基本分类
5 基于新疆林业支出项目分类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5.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结构
        5.1.1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分析
        5.1.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5.2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
        5.2.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规范
        5.2.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规范
    5.3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组织体系
        5.3.1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界定
        5.3.2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范围的界定
        5.3.3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客体
        5.3.4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
    5.4 制定基于项目分类评价新疆林业财政专项绩效目标体系
        5.4.1 绩效目标的含义及重要性
        5.4.2 开展绩效目标管理的意义
        5.4.3 绩效目标制定的原则
        5.4.4 制定新疆林业绩效评价的考核目标体系
        5.4.5 确定绩效目标对绩效评价的意义
    5.5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考核指标的设计
        5.5.1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5.5.2 绩效指标的类别
        5.5.3 筛选绩效评价指标的思路和方法
        5.5.4 以多目标决策法建立多层次、多目标、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5.6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设置方法
    5.7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
        5.7.1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分类
        5.7.2 林业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的档次划分
        5.7.3 构建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的计分模型
    5.8 新疆林业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运用
6 特色林果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新疆特色林果业的概况
    6.2 特色林果业财政专项资金作用
    6.3 特色林果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6.3.1 指标体系设计
        6.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6.3.3 确定标准值和评价方法
        6.3.4 特色林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优点
    6.4 新疆特色林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案例
    6.5 基于评价结果的情况分析
        6.5.1 绩效得分情况
        6.5.2 绩效考核表反映出专项资金管理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6.5.3 几点建议
7 新疆地方乡镇林业站建设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7.1 乡镇林业站建设概况
    7.2 乡镇林业站建设专项资金的作用
    7.3 构建乡镇林业站建设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3.1 指标体系设计
        7.3.2 乡镇林业站建设指标体系的优点
    7.4 新疆乡镇林业站建设绩效评价案例
    7.5 基于评价结果的情况分析
        7.5.1 绩效得分情况
        7.5.2 绩效考核表反映出专项资金管理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7.5.3 几点建议
8 结论与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荒山绿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荒山绿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荒山绿化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总体思路框架
第2章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产生和发展
    2.1 乌鲁木齐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2.2 乌鲁木齐市荒山概述
    2.3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产生和发展
        2.3.1 多种方式的荒山绿化历史
        2.3.2 荒山绿化的快速发展
    2.4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成功经验
第3章 乌鲁木齐荒山绿化建设现状调查
    3.1 调查区概况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
第4章 乌鲁木齐荒山绿化的问题分析
    4.1 政策不完备
        4.1.1 政策条款不细致
        4.1.2 政策导向不明
        4.1.3 政策近中远期不配套
    4.2 监督力度不够
    4.3 基础调研不够系统全面深入
    4.4 规划设计不科学
        4.4.1 规划设计不因地制宜
        4.4.2 规划设计滞后
        4.4.3 植物种类单调
        4.4.4 配置形式单一
    4.5 绿化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水平低
        4.5.1 施工技术水平低
        4.5.2 养护管理水平低
    4.6 绿化水源不足
        4.6.1 乌鲁木齐的水源不足
        4.6.2 乌鲁木齐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4.6.3 绿化水源开拓不够
    4.7 观念陈旧
        4.7.1 荒山绿化不等于植树造林
        4.7.2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4.8 发展方向不明确
第5章 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发展对策
    5.1 完备政策制定
    5.2 细化立法规定,落实管理监督
    5.3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5.4 科学合理规划设计
    5.5 提高施工技术和养护管理水平
    5.6 开拓水源、节水灌溉
    5.7 观念更新
    5.8 整体协调发展方向
第6章 典型案例以及规划实践
    6.1 雅玛里克山荒山绿化建设案例
        6.1.1 雅玛里克山项目背景
        6.1.2 雅玛里克山的建设经验
        6.1.3 雅玛里克山未来展望
    6.2 红光山荒山绿化建设案例
        6.2.1 红光山项目背景
        6.2.2 红光山建设经验
        6.2.3 红光山未来展望
    6.3 大绿谷景观提升实践项目
        6.3.1 大绿谷项目背景
        6.3.2 大绿谷的规划经验
        6.3.3 大绿谷未来展望
    6.4 凤凰城实践项目
        6.4.1 凤凰城项目背景
        6.4.2 凤凰城规划经验
        6.4.3 凤凰城未来展望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表
附文

四、陇中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地园林化”文献史料研究[D]. 容怀钰.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2]陇东河谷型小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D]. 杨紫凯. 长安大学, 2019(01)
  • [3]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D]. 方宾伟. 石河子大学, 2018(05)
  • [4]干旱半干旱立地造林技术探讨[J]. 张国茹. 山西林业, 2017(02)
  • [5]黑龙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生态林业建设体系研究[D]. 谢学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6]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 李珍珍. 新疆农业大学, 2013(01)
  • [7]新疆地方财政林业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刘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8]乌鲁木齐市荒山绿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D]. 昌超清.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5)
  • [9]旱区经营人工植被对土壤干化过程的调控[J]. 王晗生.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4)
  • [10]陇中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甘肃省水利厅下基层帮助工作队. 甘肃农业, 2003(S1)

标签:;  ;  ;  ;  ;  

陇中干旱区造林绿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