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特点

几种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特点

一、小城镇发展几种模式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刘湫珊[1](2021)在《聊城市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小城镇作为城乡发展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小城镇总体规划是各项发展建设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前提,是城镇发展的总蓝图,也是能够决定其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依据;而规划方案评估是检测总体规划编制本身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方式,能够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与方案的可实施性。最重要的是,建设用地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等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合理利用建设用地资源有利于实现小城镇的健康发展、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归纳总结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规划建设用地特征,对于科学合理的规划用地、有针对性的配置用地,以及实现小城镇稳步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中心地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工业区位论”、“同心圆理论”、“逻辑自洽理论”,以及总体规划评估、建设用地形态、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构成等相关研究,提出适用于归纳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特征的研究方法、研究维度及测度等。继而,以聊城市75个小城镇现行已批复总体规划的规划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规划用地数据及文本等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采用数据分析、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规划“方案”和规划“调整”两个维度,就小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的用地形态、用地规模、用地构成三个方面,及相应涉及的用地整体平面轮廓、紧凑度、功能结构形态,总建设用地、人均建设用地、分项建设用地、用地比例构成等多个指标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总结聊城市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的整体特征。然后,从小城镇发展定位与区域空间发展要素两个角度,对小城镇进行分类;根据小城镇发展定位要素的不同,将小城镇划分为工贸型、农贸型、旅游型三种类型;在区域空间发展要素角度,根据小城镇镇区与交通、中心城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分别提取紧邻国省干道、靠近高速公路出入口、临近中心城区三类关联条件的小城镇;归纳总结各类不同要素条件影响下的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的显着关联特征。最后,以归纳总结聊城市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特征为基础,梳理分析其特征,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通过建立适用于小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特征研究的方法、测度、维度,以丰富规划方案评估的体系;通过分析聊城市75个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的规划特征,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小城镇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参考借鉴。

胡汪琪[2](2021)在《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快速建设并广泛展开,政府为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支持,并对其进行制度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工业园区整体发展速度与质量,与此同时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相互之间发生了摩擦。最先从大城市的工业园区发现越来越容易出现产业与城镇发展分离、城市功能不完整、产业聚集效应弱、环境问题凸显等现象,而这些现象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尝试去解决问题,针对大城市工业园区的规划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中的部分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受大城市优先发展倾向,小城镇的发展较为缓慢,但小城镇依然是城镇体系的组成部分,有其作为产业承载、人口承载、区域中心的重要功能;同时,小城镇依然是联系城乡的基础环节,是城之尾、乡之首。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完善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卓越成效,当前小城镇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也出现类似大城市工业园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与不同情况的问题,园区与小城镇布局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小城镇工业园区与城镇之间协调发展成为本文所需要规划研究的关键。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产城关系与空间布局理论,本文基于产城融合视角对小城镇工业园区布局规划策略进行研究,旨于以规划角度解决产城空间发展不协调所产生的问题并对园与城之间区域统筹规划。

刘雅玲[3](2020)在《需求导向下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金陵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从国家持续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着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因其“城之尾,乡之首”的特性,是中心城区功能转移的第一承接点,但由于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以及城乡公共资源要素长期分配不均衡拉大了城乡差距,其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服务质量远不及中心城区,普遍存在设施发展不均衡、利用效率低和设施供需错位等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对公共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在需求导向视角下,科学评估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现状进而针对性进行优化,能有效满足小城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需求导向下对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价与优化进行研究。主体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第二章,基础研究。通过对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涉及相关标准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存在城乡发展差距、空间分布不均衡、设施利用效率低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之间不均衡等问题,问题成因可以归结为:中心城区极核效应突出加剧城乡发展不均衡;设施规划标准不统一且忽视居民现实需求;供给主体多元性欠缺和设施服务能力不强;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评价体系构建。在前文研究基础上,坚持需求导向,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涵盖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指标的评价体系,适用于科学、客观地评估南宁市周边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现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实证研究。通过梳理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现状以及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掌握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相关数据,并运用前一章节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估。评价结果表明: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现状处于中等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明显,但仍存在各类设施供给不均衡、设施配置与居民需求不匹配以及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基于此,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首先,明确优化目标和原则。其次,以生活圈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金陵镇居民出行意愿,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将金陵镇生活圈划分为初级生活圈、基础生活圈、日需生活圈以及机会生活圈,并从居民现实需求和设施服务半径两方面引导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最终提出金陵镇各级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建议表,并对金陵镇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分别提出针对性优化对策。最后,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及管理建议。

白娜[4](2020)在《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略阳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区腹地,县域内的小城镇均为山地型城镇,这些城镇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特有的空间特征。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宏观政策背景下,略阳县山地小城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保障山地城镇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协调城镇规模拓展与建设用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城镇内部功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类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其次对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解析了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地型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战略,最后进行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第一章:首先指出了本研究的政策、区域背景及现实诉求,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对主要的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表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多个角度对国内外小城镇及山地小城镇进行了研究综述,提出本文所涉及的地理学领域、城乡规划学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梳理了略阳县山地城镇的总体发展特征,总结了影响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解析了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演变机制。第四章:根据对现状的解析及演变机制的梳理,提出了小城镇发展规划原则、空间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策略、镇村体系策略、形态营造策略、生态发展策略及实施保障策略。第五章:选取典型镇作为研究对象,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框架及镇村体系规划策略,总结了典型镇镇区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并对现有的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第六章:进行了研究结论的总结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王祺[5](2020)在《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外部空间设计策略探究 ——以九寨沟漳扎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全国推广并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于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开发建设而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未依据科学设计建设导致功能分区不合理、破坏传统空间肌理、交通系统建设薄弱等问题;忽视传统建筑风貌、缺失特色空间的营造而呈现千镇一面的现象。如何解决特色小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之间的矛盾是特色小镇建设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嘉绒藏区特色小镇的发展为研究背景,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性逻辑思路,以嘉绒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对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的水磨古镇、甘堡藏寨、桃坪羌寨与卓克基镇四个典型小镇进行研究,提出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探究,并以九寨沟漳扎镇彭丰社区为例进行实例论证。期望能为今后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给予一定的参考,加快嘉绒藏区城镇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阐述特色小镇的背景,明确空间设计策略探究的目的及意义,搭建论文写作框架,为后文的展开奠定基础;其次,对特色小镇定义、地域特色以及外部空间的分类与特点进行详细阐述,依据相关书籍理论阐述特色小镇外部空间设计要素,并叙述地域特色与空间设计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嘉绒藏区同类型小镇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存在过度开发建设而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未进行科学设计导致功能分区不合理、破坏传统空间肌理、交通系统建设薄弱的问题以及忽视传统建筑风貌、缺失特色空间的营造而呈现千镇一面的现象。归纳嘉绒藏区小镇空间核心特征与特色因子;并总结出以生态环境为先构建山水格局、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建立高效的交通系统与运用当地材料统一建筑风貌等值得借鉴的建设经验;以前文为基础,从外部空间形态与外部空间构成要素两个方面,提出针对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的空间设计策略;梳理归纳九寨沟漳扎镇区位交通、人文历史、环境资源及空间特征,对九寨沟漳扎镇彭丰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基于其空间现状以及前文提出的空间设计策略,提出契合彭丰社区的空间设计策略;文章最后对本文提出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总结,并反思其在针对不同空间特征存在适应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该设计策略的提出为今后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保护嘉绒藏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好的传承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实现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平蕾[6](2020)在《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 ——以勐罕镇、勐仑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对其的保护和更新。面对快速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处理保护与更新的关系、现代生活的需求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西双版纳的勐罕镇和勐仑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勐罕镇傣族园是由五个村落组成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保留着完整的传统空间和傣族建筑。勐仑镇依托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发展旅游,本身也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案例地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既包含城镇形态,又包含传统村落形态,空间形态的复杂化和变迁使它们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可以弥补学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缺失。本研究通过对勐罕镇、勐仑镇空间形态的深入研究,分析整体形态、街巷与节点、标志物、空间节点、傣族建筑和传统风貌等六大要素的变化,对比两个旅游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旅游发展策略、保护更新现状等方面的不同。总结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和规律,以及利益相关者政府、开发商、村民、游客对形态变化的影响。在旅游小城镇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主要有快速城镇化对传统风貌的破坏、现代生活方式和傣族民居保护之间的矛盾、开发商和村民的保护意识淡薄以及保护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旅游小城镇在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等方面的价值是对其保护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上分析,首先确定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的原则,再从整体形态、街巷与节点、标志物、空间节点、傣族建筑和传统风貌几个方面讨论了物质形态保护更新的具体措施,并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以及利益相关者在保护更新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王瑞[7](2020)在《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城镇化建设迈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为城镇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小城镇发展参差不齐。居住环境品质不优,生态问题突出;产业结构混乱,辐射性不强;基础设施配置不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特色遗失等一系列人居环境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城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处于“城市之尾,乡村之首”的小城镇是实施乡村战略,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如何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是一项重要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意义。首先,论文界定了人居环境及小城镇等基本概念,明确了六安市裕安区19个小城镇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梳理了相关理论研究与相关文献综述,通过列举与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的部分理论研究,探索他们在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理论构建的意义;并对国内外人居环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历程进行总结,探讨人居环境发展脉络。其次,论文通过文献阅读参考、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进行解析;在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现状认知基础上,通过相关文献参考及理论研究,从城镇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居住环境、设施环境五个维度下,构建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进行评价,明确各主成分因子得分,同时,计算得出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综合得分及排名。运用ArcGIS软件的自然断裂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明确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基本特征,并得出以下结论:(1)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偏低,人居环境综合水平两级分化严重,差异明显。(2)影响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主要成分因子是居住环境、设施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质量;(3)特色风貌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间接影响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水平;(4)各镇在主成分要素上存在明显差异,优劣势不一。基于上述分析和评价,划分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提升类型,即一般整治型、重点提升型、特色魅力型。最后,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各个击破;远近结合,分期建设”基本思路,探讨三种类型小城镇提升策略,同时选取三种不同提升类型小城镇,做典型样本分析。根据划分类型,分级分类提升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进而缩小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差异,为政府决策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图[61]表[36]参[86]

祝嘉祥[8](2020)在《陕西柞水凤凰古镇滨水区民居片段院落单元营造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城市转向城镇和乡村,在过去几十年中,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受控制的城市化进程。尤其在有历史文化的小城镇中,在历史因素和发展要求的双重作用下,呈现出似旧非旧的面貌,往往被贴上了“仿古”的标签。陕西柞水的凤凰古镇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在2010年被评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像这样有历史文化的小城镇,在部分畸态的城市化推进过程的引导下,正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诸如居住环境、交通组织、单体造型、技术与设备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也出现了集体记忆消亡、场所精神改变、建筑类型断裂的类型学角度的问题。而罗西类型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它是基于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特殊的建筑片段和轮廓,所以在意大利的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中应用非常广泛,并扩展到新建筑的建造。其主要方法是将这些片段和轮廓进行重新组织,通过类型选择和类型转换两种方法的应用实现城市空间秩序的稳定,以及城市中建筑的永恒性和连续性。所以笔者以罗西类型学作为理论依据,作设计探索以解决凤凰古镇的实际问题和类型学问题,具体被分为三个章节在文中体现,分别是组织、院落和单体。在组织讨论中,从城镇肌理类型的角度对凤凰古镇进行分析,得到凤凰古镇中的合院肌理类型、合院肌理延续类型和其他肌理类型3种城镇肌理类型,并经聚落形式推演中经地块细分、道路组织、建筑间组合和建筑布局的4个过程,得到滨水区设计中呈现放射状离散的建筑布局。在院落讨论中,以罗西探讨的场所精神和永恒性与纪念性作为智慧,挖掘出其中对院落设计的思考,对凤凰古镇民居的院落进行初步分类,分类依据为院落的空间形式,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院落要素,然后提取凤凰古镇的民居原型,推演出一种围绕中间庭院的建筑形式,并总结最终的院落形式对永恒性和对历史的呼应。在单体讨论中,提取出罗西对住宅与纪念建筑、历史的诗意存在为智慧,挖掘出其中对建筑设计的思考,提取出4种元素类型,分别是坡屋顶及檐下空间、马头墙、阁楼空间和门板形式,而后将这4种元素类型应用到设计探索中,并总结最终的建筑单体形式与原型推演和历史诗意的回应。文章结尾,笔者从类型学的角度提出3条小城镇新建筑的设计策略,分别是:保护当地永恒特质与集体记忆、塑造本土场所精神和兼顾形式与功能,致力于解决凤凰古镇历史断裂的问题,延续旧有的集体记忆。而3种策略并非仅针对凤凰古镇,而同样适合于像它一样的历史文化名镇,因为罗西所处的时代和地点,决定了他的理论对所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有积极影响。而此种策略下营造的古镇,将成为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并永存在历史长河当中,构建起当地独有的场所精神。

沈丹阳[9](2020)在《城固·桔园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迈入新阶段,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资源、生态、劳动力等因素的相互制约之下,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显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下的效用型增长已经开始促使我国小城镇转型发展,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于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处西部地区拥有独特地域资源的小城镇来说,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是实现其区域价值及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桔园镇地处秦岭南麓浅山丘陵地带,是陕西省重点发展镇,镇域特色旅游资源、柑桔农业资源富集,然而审视其发展现状,存在产业发展模式滞后、旅游资源分散、形象特色缺失等问题。通过对现状问题的梳理,整合开发思路,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提出桔园特色小镇开发规划策略,从而推动桔园镇特色化转型发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类似的小城镇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首先,本文进行了基本概念解析、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梳理,结合案例总结了特色小镇典型发展模式。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对桔园镇外部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阐述,论述了桔园镇发展条件与发展现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依据现状主要问题,在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指导下,构建桔园镇特色资源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分析,同时结合GIS在空间层面对桔园镇特色资源进行多维度评价及可视化分析,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指引提供了依据。其次,针对桔园镇发展核心问题,确立了桔园特色小镇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及阶段性发展目标,确立了桔园镇“产业体系网络化、生态景观一体化、空间布局协同化、运营管理体制化的总体发展框架”。最后,基于总体策略引领,桔园镇立足生态、产业、旅游、空间、运营等多重维度,在特色资源评价与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生态景观发展结构、产业体系构建策略、旅游功能开发模式、空间布局形态结构及开发运营体制机制等五方面的策略,用于指导桔园特色小镇的发展转型。

竹丽凡[10](2020)在《“需求-适应”视野下杭州胥口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形成了兼具城乡特点与问题的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小城镇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纵观小城镇近年来的建设发展,追求大城市脚步的有之,盲目照搬他人的有之,无法找准定位停滞不前的有之,小城镇发展亟需适宜的营建导向。自2015年提出全域旅游概念之后,文旅小城镇的比重超过半数,而浙江作为文旅小城镇密集地带,更是面临着文旅小城镇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窘境。由此可见,制定适宜的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迫在眉睫。本文以文旅小城镇的发展为切入点,选取杭州市胥口镇为实证研究对象,试图探索当代背景下文旅小城镇的人居环境营建策略。通过基础调研与文献阅读,明晰小城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重要地位与当前发展所存在的误区,梳理小城镇人居环境、地域文脉、体验复杂适应系统等理论基础与相互关系,形成“需求-适应”体系的研究构架与方法。研究相关国内外成功案例,归纳得出“产业+旅游”、“过去+现在”的发展经验。在对胥口镇的人居环境现状与问题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利用辩证系统性、在地性、比较优势等基本营建原则,制定统筹多维视角、角色适度转换的主体系统,研选比较优势、传承地域文脉的体验吸引物子系统,动态调控配置、优化全域景区的体验服务设施子系统以及动态识别调整、互动反馈指导的外部环境系统等文旅城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并将之应用于胥口镇的具体规划设计中。通过五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主体系统转换,文脉传承、体验真实的体验吸引物营造,动态调控、品质提升的服务设施配置以及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外部环境适应,综合提升胥口镇人居环境。本研究在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中提出了“需求-适应”体系,制定了相应的营建策略,并实践应用于杭州市胥口镇,是对文旅小城镇营建的积极尝试。希望未来有更多不同类型小城镇的研究,更好的指导城乡建设。

二、小城镇发展几种模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城镇发展几种模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聊城市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数据
        1.5.1 数据来源
        1.5.2 数据处理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城镇建设用地
        2.1.3 规划特征
    2.2 理论综述
        2.2.1 中心地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工业区位论
        2.2.4 同心圆理论
        2.2.5 逻辑自洽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的相关研究
        2.3.2 建设用地形态的相关研究
        2.3.3 建设用地规模的相关研究
        2.3.4 建设用地构成的相关研究
第3章 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的整体特征
    3.1 聊城市基本概况
        3.1.1 自然环境与交通情况
        3.1.2 城镇化情况
        3.1.3 小城镇行政区划情况
        3.1.4 聊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情况
    3.2 用地形态的特征
        3.2.1 平面轮廓特征
        3.2.2 紧凑度特征
        3.2.3 功能结构特征
    3.3 用地规模的特征
        3.3.1 总建设用地特征
        3.3.2 人均建设用地特征
        3.3.3 分项建设用地特征
    3.4 用地构成的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的关联特征
    4.1 与小城镇发展定位的关联特征
        4.1.1 工贸型小城镇
        4.1.2 农贸型小城镇
        4.1.3 旅游型小城镇
    4.2 与区域空间发展要素的关联特征
        4.2.1 紧邻国省干道的小城镇
        4.2.2 靠近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小城镇
        4.2.3 临近中心城区的小城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特征分析与优化建议
        5.1.1 特征分析
        5.1.2 优化建议
    5.2 研究结论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2)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层面: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建设需求
        1.1.2 空间层面:功能各异、协调互补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形成诉求
        1.1.3 建设层面:产城融合是小城镇工业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方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问题、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理论实践研究概述
    2.1 国内外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城融合
        2.1.2 工业园的空间布局
        2.1.3 小城镇与主城区
    2.2 产城融合与小城镇工业园发展相关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强调突出产业集群效应
        2.2.2 紧凑城市理论阐释用地混合重要作用
        2.2.3 精明主义和新城市主义理论主张居住与人文环境的塑造
    2.3 产城融合与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综述
        2.3.1 产城融合相关研究
        2.3.2 小城镇工业园区相关研究
        2.3.3 产城融合理念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分析
        2.4.1 丹麦卡伦堡成功案例研究
        2.4.2 上海金桥产业园区成功案例
        2.4.3 凤翔县产业园区规划案例研究
        2.4.4 成功案例经验
    2.5 研究评述小结
第三章 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的产城融合策略研究
    3.1 小城镇工业园区与主城区空间布局关系
        3.1.1 园区与主城区空间关系影响因素
        3.1.2 小城镇工业园—城及园区内部空间布局关系
    3.2 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发展呈产城分离趋势及原因
        3.2.1 园区产城分离的现象
        3.2.2 产城分离趋势的空间布局原因
    3.3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总体布局思路
        3.3.1 园—城区域要素协调发展
        3.3.2 产业协调,发展产业集群化
        3.3.3 功能复合,用地分布多元化
        3.3.4 生态融合,注重自然和谐化
        3.3.5 职住平衡,保障生活品质化
        3.3.6 文化彰显,突出园区地方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空间融合发展评价
    4.1 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4.2 小城镇工业园产城融合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
        4.2.1 小城镇工业园区评价步骤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3 构建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程度评价体系
    4.3 小城镇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程度评价标准
        4.3.1 评价指标的取值根据
        4.3.2 确定小城镇工业园评价指标的理想值
    4.4 小城镇工业园区指标权重的计算
        4.4.1 构造判断矩阵
        4.4.2 计算各特征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4.5 小城镇工业园区评价体系的构建
        4.5.1 产城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4.5.2 小城镇工业园产城融合程度的评价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城融合视角下景谷县林产工业园案例研究
    5.1 景谷县威远镇林产工业园概况
        5.1.1 景谷县威远镇基本介绍
        5.1.2 林产工业园区概况
        5.1.3 园区发展SWOT分析
        5.1.4 相关规划解读
    5.2 林产工业园区总体空间布局
        5.2.1 园区与威远镇主城区的空间关系
        5.2.2 园-城区的空间统筹
        5.2.3 园区内部空间布局分析
    5.3 林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总体策略
        5.3.1 林产工业园区与威远镇主城区融合策略
        5.3.2 园区内部产城融合策略
    5.4 林产工业园区功能多元布局
        5.4.1 园区总体分区,统筹规划
        5.4.2 功能融合整体布局形式
        5.4.3 功能融合单元内部构建
        5.4.4 园区突出产业,形成集聚
    5.5 林产工业园区融合布局规划
        5.5.1 园区人口规模预测
        5.5.2 用地多元,合理混合布局
        5.5.3 道路通畅,对外联系密切
        5.5.4 突出地域特色,融合工业文化
    5.6 林产工业园区综合生态可持续性规划
        5.6.1 生态防护治理
        5.6.2 走向循环经济
    5.7 林产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度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图片索引
附录C: 2018年部分规模以上入园企业情况
附录D: 评价体系中B2-C、B3-C等判断矩阵结果

(3)需求导向下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金陵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一系列政策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1.2 社会背景: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1.1.3 需求背景: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居民的现实需求不匹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3.3 实例选择——南宁市金陵镇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理论研究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相关理论研究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5.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4 研究述评
第二章 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特征
    2.1 南宁市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人口条件和城镇化水平
        2.1.3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相关标准分析
    2.3 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3.1 基础教育设施总量充足但空间分布不均
        2.3.2 医疗卫生设施总量充足但城乡差距较大
        2.3.3 文化体育设施总量匮乏且有效利用率低
        2.3.4 社会福利设施供需不匹配且利用效率低
    2.4 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问题的成因
        2.4.1 中心城区极核效应突出,城乡发展不均衡
        2.4.2 设施规划标准不统一,忽视居民现实需求
        2.4.3 供给主体多元性欠缺,设施服务能力不强
        2.4.4 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设,后期维护管理薄弱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3.1.1 构建思路
        3.1.2 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3.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3.1 定量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3.2 定性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3.4 评价指标的综合测算与分级标准
        3.4.1 评价指标的综合测算
        3.4.2 评价结果的分级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需求导向下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估与优化研究
    4.1 金陵镇概况
        4.1.1 地理区位
        4.1.2 经济人口
    4.2 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现状分析
        4.2.1 基础教育设施供给现状
        4.2.2 医疗卫生设施供给现状
        4.2.3 文化体育设施供给现状
        4.2.4 社会福利设施供给现状
    4.3 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侧分析
        4.3.1 使用人群特征
        4.3.2 公共服务设施使用频率
        4.3.3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满意度
        4.3.4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度
    4.4 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综合评估
        4.4.1 指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4.2 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综合评价
        4.4.3 评价结果分析
    4.5 需求导向下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
        4.5.1 优化目标
        4.5.2 优化原则
        4.5.3 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路径
        4.5.4 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对策
        4.5.5 公共服务设施实施及管理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5.3.1 不足之处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政策总结
附录2 不同学者对“生活圈”的划分
附录3 金陵镇公共服务设施评价结果运算过程
附录4 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现实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1.2.2 有助于欠发达山区地域经济的发展
        1.2.3 有助于略阳山地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典型小城镇的选择依据
        1.3.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2.1.1 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
        2.1.2 国内外有关山地小城镇的研究
        2.1.3 国内外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2.1.4 有关陕南秦巴山区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2.1 地理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2.2.2 城乡规划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2.2.3 其它相关理论的构成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及动力机制
    3.1 空间特征
        3.1.1 总体发展特征
        3.1.2 空间分布特征
        3.1.3 空间发展特征
    3.2 影响因子
        3.2.1 自然因子
        3.2.2 人文因子
    3.3 动力机制
        3.3.1 山地条件:塑造城镇形态特征
        3.3.2 交通发展:促进城镇空间发展
        3.3.3 自然资源:山地城镇发展支撑
        3.3.4 历史沿革:奠定空间生长基础
        3.3.5 经济增长:城镇演化根本动因
        3.3.6 城镇规划:外部引导以及控制
        3.3.7 政策制度:城镇发展宏观调控
        3.3.8 居民需求:城镇增长外部拉力
        3.3.9 技术进步:空间拓展有力牵引
    3.4 演化机制
        3.4.1 选址
        3.4.2 集聚
        3.4.3 扩散
        3.4.4 跨越
    3.5 本章小结
4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策略
    4.1 发展规划原则
        4.1.1 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1.2 协调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4.1.3 协调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4.2 空间发展策略
        4.2.1 与外部形态协调
        4.2.2 与城镇功能互适
    4.3 产业发展策略
        4.3.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4.3.2 转型升级传统工业产业
        4.3.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4.4 镇村体系策略
    4.5 形态营造策略
        4.5.1 城镇公共空间
        4.5.2 城镇街道空间
        4.5.3 城镇特色景观
    4.6 生态发展策略
    4.7 实施保障策略
        4.7.1 城乡空间控制技术
        4.7.2 支撑保障体系构建
    4.8 本章小结
5 典型小城镇的实证研究
    5.1 带状延伸式——硖口驿镇
        5.1.1 基本概况
        5.1.2 产业发展导向
        5.1.3 镇村体系构建
        5.1.4 镇区空间规划
    5.2 片状发展式——郭镇
        5.2.1 基本概况
        5.2.2 产业发展导向
        5.2.3 镇村体系构建
        5.2.4 镇区空间规划
    5.3 跳跃式发展——观音寺镇
        5.3.1 基本概况
        5.3.2 产业发展导向
        5.3.3 镇村体系构建
        5.3.4 镇区空间规划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5)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外部空间设计策略探究 ——以九寨沟漳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
        1.1.2 嘉绒藏区特色小镇的建设与探索
    1.2 研究范围及内容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内容概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现状
        1.4.2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特色小镇外部空间基础理论研究
    2.1 特色小镇概念阐述
    2.2 地域特色相关理论研究
        2.2.1 地域特色的概念
        2.2.2 地域特色的特性
        2.2.3 地域特色影响因素
    2.3 特色小镇外部空间分类及特点
        2.3.1 广场空间
        2.3.2 街巷空间
        2.3.3 节点空间
    2.4 特色小镇外部空间设计要素
        2.4.1 广场空间设计要素
        2.4.2 街巷空间设计要素
        2.4.3 节点空间设计要素
    2.5 本章小结
3.嘉绒藏区概况及既有小镇案例调研分析
    3.1 嘉绒藏区概况
        3.1.1 区位交通概况
        3.1.2 人文历史概况
        3.1.3 自然环境概况
    3.2 嘉绒藏区既有小镇分类与分布
        3.2.1 河谷地带小镇
        3.2.2 高山台地小镇
    3.3 嘉绒藏区河谷地带小镇案例调研分析
        3.3.1 汶川县水磨古镇
        3.3.2 理县甘堡藏寨
        3.3.3 理县桃坪羌寨
        3.3.4 马尔康市卓克基镇
    3.4 嘉绒藏区河谷地带小镇现状归纳与总结
        3.4.1 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发展特色因子归纳
        3.4.2 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外部空间特点总结
        3.4.3 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外部空间共性总结
        3.4.4 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经验累积
    3.5 本章小结
4.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4.1 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外部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4.1.1 顺应地势融入自然山水环境
        4.1.2 发掘传承嘉绒藏区地域文化
        4.1.3 延续传统肌理设计功能分区
        4.1.4 结合特色空间构建空间序列
        4.1.5 升级道路系统整合旅游资源
    4.2 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外部空间构成要素设计策略
        4.2.1 发掘传统文化营造复合型广场空间
        4.2.2 顺应地形地貌营造人性化街巷空间
        4.2.3 结合景观要素营造停驻性节点空间
    4.3 本章小结
5.九寨沟漳扎镇彭丰社区外部空间设计
    5.1 漳扎镇彭丰社区概况
        5.1.1 漳扎镇彭丰社区背景介绍
        5.1.2 漳扎镇彭丰社区场地现状概况
    5.2 漳扎镇彭丰社区外部空间形态设计
        5.2.1 融入自然顺应地形地貌
        5.2.2 地域建筑的发掘与应用
        5.2.3 结合传统肌理合理布局
        5.2.4 营造开合有序的空间序列
        5.2.5 创造结合自然的道路系统
    5.3 漳扎镇彭丰社区空间构成要素设计
        5.3.1 广场空间的设计营造
        5.3.2 街巷空间的设计营造
        5.3.3 节点空间的设计营造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6)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 ——以勐罕镇、勐仑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
        1.1.2 .云南省建设旅游小城镇的进程
        1.1.3 .西双版纳重点打造旅游小城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小城镇
        1.3.2 .旅游小城镇
        1.3.3 .保护与更新
        1.3.4 .空间形态
        1.3.5 .研究案例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实践
    2.1 .国外研究综述和实践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外保护更新法规的综述
        2.1.3 .国外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综述
        2.1.4 .国外保护与更新的措施
        2.1.5 .国外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实践
    2.2 .国内研究综述和实践
        2.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2.2 .国内保护更新法规的综述
        2.2.3 .国内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综述
        2.2.4 .国内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措施
        2.2.5 .国内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实践
    2.3 .研究进展述评
第三章 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分析
    3.1 .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历史沿革
        3.1.3 .人口与经济
        3.1.4 .旅游发展
        3.1.5 .旅游小城镇概况
    3.2 .勐罕镇概况
        3.2.1 .自然地理条件
        3.2.2 .历史人文条件
        3.2.3 .人口与经济
        3.2.4 .旅游发展现状
        3.2.5 .橄榄坝农场概况
    3.3 .勐罕镇空间形态分析
        3.3.1 .整体空间形态
        3.3.2 .街巷空间
        3.3.3 .标志物
        3.3.4 .空间节点
        3.3.5 .傣族建筑
        3.3.6 .传统风貌
        3.3.7 .空间形态变化特征
        3.3.8 .社会空间形态变迁
    3.4 .勐仑镇概况
        3.4.1 .自然地理条件
        3.4.2 .历史人文条件
        3.4.3 .人口与经济
        3.4.4 .旅游发展现状
    3.5 .勐仑镇空间形态分析
        3.5.1 .整体空间形态
        3.5.2 .街巷空间
        3.5.3 .标志物
        3.5.4 .空间节点
        3.5.5 .傣族建筑
        3.5.6 .传统风貌
        3.5.7 .空间形态变化特征
        3.5.8 .社会空间形态变迁
    3.6 .勐罕镇、勐仑镇对比研究
        3.6.1 .旅游发展情况对比
        3.6.2 .空间形态的保护更新对比
        3.6.3 .利益相关者对保护更新的影响对比
    3.7 .小结
第四章 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府对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4.1.1 .政府政策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4.1.2 .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对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4.2 .开发商对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影响
        4.2.1 .“保护就是发展”的旅游开发模式
        4.2.2 .开发商与村民之间相互影响
    4.3 .村民对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影响
    4.4 .游客对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小城镇保护更新的价值与现状问题
    5.1 .旅游小城镇空间形态价值体现
        5.1.1 .物质形态价值
        5.1.2 .非物质形态价值
    5.2 .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面临的问题
        5.2.1 .快速城镇化对传统风貌的破坏
        5.2.2 .现代生活方式和傣族民居保护更新之间的矛盾
        5.2.3 .开发商、村民的保护意识淡薄
        5.2.4 .保护制度不完善
    5.3 .小结
第六章 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6.1 .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历史延续性原则
        6.1.3 .公众参与原则
        6.1.4 .立法保护原则
    6.2 .旅游小城镇物质空间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
        6.2.1 .整体形态的保护与更新
        6.2.2 .街巷和节点保护与更新
        6.2.3 .标志物保护与更新
        6.2.4 .傣族建筑保护与更新
        6.2.5 .整体风貌保护与更新
    6.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6.4 .利益相关者在保护更新中的作用
        6.4.1 .政府主导
        6.4.2 .公众参与
        6.4.3 .开发商价值导向
        6.4.4 .游客的旅游需求
    6.5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村民访谈记录

(7)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1.4.2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人居环境
        2.1.2 小城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城市规划理论
        2.2.3 人类聚居学理论
        2.2.4 人地关系理论
    2.3 国内外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2.3.1 国外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2.3.2 国内人居环境相关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解析及评价体系构建
    3.1 小城镇人居环境内涵解析
    3.2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解析框架
    3.3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现状解析
        3.3.1 自然环境现状
        3.3.2 经济环境现状
        3.3.3 社会环境现状
        3.3.4 居住环境现状
        3.3.5 设施环境现状
        3.3.6 现状解析总结
    3.4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4.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3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指标体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提升类型划分
    4.1 评价方法与原理
        4.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4.1.2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4.2 评价过程
        4.2.1 KMO检验与Bartlett检验
        4.2.2 指标数据处理
        4.2.3 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过程分析
    4.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4.3.1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各主成分要素得分及综合排名
        4.3.2 各主成分要素基本特征
        4.3.3 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水平基本特征
        4.3.4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基本特征总结
    4.4 基于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提升类型划分
        4.4.1 提升类型划分依据
        4.4.2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5.1 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基本思路
        5.1.1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1.2 循序渐进,各个击破
        5.1.3 近远结合,分期建设
    5.2 一般整治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及典型样本实证
        5.2.1 一般整治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
        5.2.2 典型样本案例实证研究—以固镇镇为例
    5.3 重点提升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及典型样本实证
        5.3.1 重点提升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
        5.3.2 典型样本案例实证研究—以新安镇为例
    5.4 特色魅力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及典型样本实证
        5.4.1 特色魅力型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策略
        5.4.2 典型样本案例实证研究—以独山镇为例
    5.5 基于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保障措施探讨
        5.5.1 加强宣传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5.5.2 基于居民公共参与的协商共治
        5.5.3 政府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陕西柞水凤凰古镇滨水区民居片段院落单元营造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凤凰古镇发展现状
        1.2.2 凤凰古镇研究需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与释义
        1.4.1 集体记忆
        1.4.2 场所精神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8 研究框架
2 基于罗西类型学理论的凤凰古镇问题
    2.1 凤凰古镇及地块概况
        2.1.1 凤凰古镇概述
        2.1.2 上位规划
    2.2 类型学的历史与罗西的类型学
        2.2.1 类型学的历史
        2.2.2 罗西笔下的类型学
        2.2.3 罗西的“类似性城市”理论
        2.2.4 罗西类型学的研究方法
    2.3 凤凰古镇面临的危机
        2.3.1 凤凰古镇存在的实际问题
        2.3.2 凤凰古镇存在的类型学问题
    2.4 类型学实践解读
        2.4.1 加拉拉特西公寓——罗西
        2.4.2 Bürghaus市民住宅——史克
        2.4.3 混凝土“缝之宅”——张雷
        2.4.4 东梓关回迁农居——孟凡浩
    2.5 小结
3 聚落——凤凰古镇滨水区的组织
    3.1 罗西于城市聚落的启发
        3.1.1 土地所有制——造就建筑类型的不同发展
        3.1.2 集体与个人记忆——威尼斯景色
    3.2 凤凰古镇聚落初识
        3.2.1 凤凰古镇环境空间
        3.2.2 凤凰古镇聚落现状
        3.2.3 凤凰古镇街巷空间
    3.3 凤凰古镇城镇肌理类型
        3.3.1 凤凰古镇历史城镇肌理类型
        3.3.2 凤凰古镇当下城镇肌理类型
        3.3.3 凤凰古镇城镇肌理分类
        3.3.4 凤凰古镇城镇肌理类型演变举例
    3.4 滨水区聚落形式推演
        3.4.1 滨水区地块条件的类型学解读
        3.4.2 凤凰古镇滨水区地块细分
        3.4.3 凤凰古镇滨水区道路组织
        3.4.4 凤凰古镇滨水区建筑间组合
        3.4.5 凤凰古镇滨水区建筑布局
    3.5 聚落设计成果反馈
        3.5.1 聚落类推设计过程总结
        3.5.2 凤凰古镇滨水区土地所有制下的建筑类型
        3.5.3 凤凰古镇滨水区集体记忆的召唤
    3.6 小结
4 营造——凤凰古镇滨水区的院落
    4.1 罗西于院落类型的启发
        4.1.1 都市人为事实的演进——场所精神
        4.1.2 历史的诗意存在——古罗马斗兽场
    4.2 凤凰古镇天井院的初识
        4.2.1 天井院的特征
        4.2.2 天井院的方向位置
        4.2.3 天井空间
        4.2.4 天井的尺度
    4.3 凤凰古镇院落类型选择
        4.3.1 凤凰古镇民居院落分类
        4.3.2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院落类型
        4.3.3 凤凰古镇院落类型演变举例
    4.4 滨水区院落类型的转换
        4.4.1 院落原型的提取
        4.4.2 院落推演的可能性
        4.4.3 围绕合院的建筑平面推演
        4.4.4 院落空间细分
    4.5 院落设计成果反馈
        4.5.1 合院类推设计过程总结
        4.5.2 凤凰古镇滨水区场所精神的构建
        4.5.3 凤凰古镇滨水区院落永恒性的探讨
    4.6 小结
5 建构——凤凰古镇滨水区的单体
    5.1 罗西于建筑单体的启发
        5.1.1 住宅的讨论——柏林住宅的演变
        5.1.2 批判的功能主义——科尔多瓦(Cordoba)回族清真寺
    5.2 凤凰古镇民居单体初识
        5.2.1 单体的特征
        5.2.2 单体的结构
        5.2.3 单体的材料
        5.2.4 单体的屋顶
    5.3 凤凰古镇民居单体类型选择
        5.3.1 单体的类型学研究方法
        5.3.2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单体分类
        5.3.3 凤凰古镇民居单体演进历程
        5.3.4 凤凰古镇传统民居单体演变类型举例
    5.4 滨水区单体类型转换
        5.4.1 单体元素原型提取
        5.4.2 坡屋顶的形式及檐下空间
        5.4.3 马头墙的形式
        5.4.4 阁楼空间的推敲
        5.4.5 门板形式的推敲
    5.5 单体设计成果反馈
        5.5.1 单体类推设计过程总结
        5.5.2 住宅类型的延续
        5.5.3 功能主义的探讨
    5.6 小结
6 回归——凤凰古镇的具体问题
    6.1 凤凰古镇滨水区设计中解决的实际问题
        6.1.1 居住环境改善
        6.1.2 交通改善
        6.1.3 居住单体造型改善
        6.1.4 居住环境中居住设备与技术改善
    6.2 类型学下的小城镇新建建筑设计策略
        6.2.1 保护当地永恒特质与集体记忆
        6.2.2 塑造本土场所精神
        6.2.3 兼顾形式与功能
7 总结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附录
    附录 Ⅰ:图录
    附录 Ⅱ:表录
    附录 Ⅲ:相关图纸
致谢

(9)城固·桔园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规划策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新型城镇化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典型发展模式剖析
        2.4.1 产业发展模式
        2.4.2 空间组织模式
        2.4.3 运营管理模式
3 桔园镇发展现状与特色评价
    3.1 桔园镇发展现状
        3.1.1 发展条件
        3.1.2 现状基础
        3.1.3 现状问题总结
    3.2 桔园镇特色资源整合
        3.2.1 特色资源构成
        3.2.2 特色资源属性
    3.3 桔园镇特色资源评价
        3.3.1 确定评价对象
        3.3.2 确立评价指标
        3.3.3 设置评价语集
        3.3.4 多维要素评价
        3.3.5 空间综合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桔园镇特色小镇发展的思路及框架
    4.1 总体思路
        4.1.1 发展理念
        4.1.2 战略定位
        4.1.3 发展目标
        4.1.4 发展重点
    4.2 发展框架
        4.2.1 生态景观构建
        4.2.2 产业转型发展
        4.2.3 空间融合布局
5 桔园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规划策略
    5.1 生态格局规划
        5.1.1 发展思路
        5.1.2 生态格局构建
        5.1.3 分类引导策略
    5.2 产业网络构建
        5.2.1 构建思路
        5.2.2 产业转型策略
        5.2.3 产业体系构建
    5.3 旅游功能开发
        5.3.1 开发思路
        5.3.2 功能开发路径
        5.3.3 旅游产品谱系构建
        5.3.4 旅游空间布局
    5.4 空间布局规划
        5.4.1 布局思路
        5.4.2 空间布局策略
        5.4.3 空间结构布局
    5.5 开发运营策略
        5.5.1 权责化主体分工协作
        5.5.2 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
        5.5.3 可持续运营收益来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10)“需求-适应”视野下杭州胥口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源起
        1.1.2 小城镇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1.3 小城镇建设误区
        1.1.4 全域旅游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概述
        1.2.2 小城镇概念界定
        1.2.3 文旅小城镇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指导文旅小城镇营建的目的
        1.3.2 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的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
        1.4.2 多维融合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理论基础与实践研究
    2.1 小城镇人居环境相关理论
        2.1.1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
        2.1.2 小城镇人居环境的基本认知
        2.1.3 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要素提取
    2.2 体验视角下的“需求-适应”体系
        2.2.1 复杂适应系统的概念认知
        2.2.2 体验复杂适应系统的构架体系与基本特征
        2.2.3 人居环境系统与体验复杂适应系统耦合的“需求-适应”体系
    2.3 地域文脉与体验真实性理论
        2.3.1 地域文脉“新解”
        2.3.2 基于体验的真实性理论
        2.3.3 地域文脉传承与体验真实性
    2.4 国内外文旅小城镇营建研究
        2.4.1 国内外文旅小城镇研究综述
        2.4.2 国外案例研究:“产业+旅游”——格拉斯小镇的蜕变
        2.4.3 国内案例研究:“过去+未来”——乌镇的传承发展
    2.5 本章小结
3 “需求-适应”体系下胥口镇的人居环境解读
    3.1 胥口镇基本概况
        3.1.1 便捷的地理区位
        3.1.2 优越的社会经济
        3.1.3 生态的自然环境
        3.1.4 丰富的历史人文
    3.2 基于“需求-适应”体系的胥口镇要素解析
        3.2.1 主体系统的辨析
        3.2.2 体验吸引物的提取
        3.2.3 体验服务设施的供给
        3.2.4 外部环境的支撑
    3.3 当前胥口镇面临的发展困境与挑战
        3.3.1 体验服务设施薄弱,品质有待提升
        3.3.2 同质化竞争激烈,体验吸引物亟需升级
        3.3.3 体验时段分布不均,客群单—
    3.4 本章小结
4 胥口镇基于“需求-适应”体系的人居环境营建策略研究
    4.1 胥口镇发展思路与人居环境营建目标
        4.1.1 全域景区发展思路
        4.1.2 人居环境营建目标
    4.2 基于“需求-适应”体系的人居环境营建原则
        4.2.1 整体与部分统—的辩证系统性
        4.2.2 扎根真实文化的在地性
        4.2.3 “后天动态”的比较优势原则
    4.3 胥口镇基于“需求-适应”体系的营建策略
        4.3.1 系统:梳理旅游资源,规划体验格局
        4.3.2 主体:统筹多维视角,角色适度转换
        4.3.3 体验吸引物:传承地域文脉,体验在地真实
        4.3.4 体验服务设施:动态调控配置,优化全域景区
        4.3.5 外部环境:精准识别调整,互动反馈指导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需求-适应”体系的胥口镇规划设计
    5.1 主体——五位一体,融合发展
        5.1.1 各主体间的角色转换
        5.1.2 主体融合发展
    5.2 体验吸引物——文脉传承,体验真实
        5.2.1 生态资源重生:两洞一湖综合体的策划
        5.2.2 农业文化融合:高山田园综合体的设计
        5.2.3 宗教文化传承:小叠空文化综合体的营建
        5.2.4 医药产业升级:药谷小镇综合体的规划
    5.3 体验服务设施——动态调控,品质提升
        5.3.1 服务设施:现代品质,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5.3.2 公共空间:促进交往,积极弘扬特色文化
        5.3.3 交通设施:便捷高效,缩短旅游心理距离
    5.4 外部环境——因势利导,与时俱进
        5.4.1 遵循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
        5.4.2 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潮流
        5.4.3 把握市场环境的反馈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总结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小城镇发展几种模式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聊城市小城镇镇区建设用地规划特征研究[D]. 刘湫珊.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产城融合视角下小城镇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以景谷威远镇林产工业园为例[D]. 胡汪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需求导向下南宁市周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评价与优化研究 ——以金陵镇为例[D]. 刘雅玲. 广西大学, 2020(07)
  • [4]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白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嘉绒藏区河谷地带特色小镇外部空间设计策略探究 ——以九寨沟漳扎镇为例[D]. 王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西双版纳旅游小城镇保护与更新 ——以勐罕镇、勐仑镇为例[D]. 平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六安市裕安区小城镇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瑞.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8]陕西柞水凤凰古镇滨水区民居片段院落单元营造探索[D]. 祝嘉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城固·桔园特色小镇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沈丹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需求-适应”视野下杭州胥口文旅小城镇人居环境营建策略[D]. 竹丽凡.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几种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