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档案数据库”检索简介

“银行档案数据库”检索简介

一、《银行档案资料数据库》检索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贾琼[1](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刘智颖[2](2021)在《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进步与网络普及,人们开始通过多种途径自觉地搜寻各种信息,信息与信息搜寻也在学习、工作、社交等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户作为搜寻行为的主体,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获取者,逐步在各种信息搜寻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信息搜寻行为及其效果也因用户群体的不同存在差别。研究型用户作为一类特殊的用户群体,搜寻动机与目的会更加外显的通过搜寻效果反映出来,搜寻行为也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多样化等特点。档案信息是研究型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的搜寻行为不再只侧重于传统的文献资料,搜寻档案信息的来源也不局限于档案馆机构,因此,搜寻行为过程与效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层次性。本文通过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第一,界定研究型用户和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概念,并通过文献调研,梳理国内外关于特定群体的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和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三个方面的研究现状,从而论证研究的可行性和可研究的空间。第二,通过访谈法收集访谈资料、三级编码分析访谈资料,较为全面的归纳了影响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因素,并发展出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在分析过程中,共归纳初始编码71个、范畴18个、主范畴8个、维度4个和“档案信息搜寻效果”核心范畴1个。第三,通过阐释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各影响因素内涵,将影响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并揭示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和中介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从而构建了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UBIE模型。第四,针对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档案馆服务方面具体的优化策略。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定为研究型用户,将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作为研究客体,探究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创造性的提出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UBIE模型,既弥补了当前国内档案用户理论和档案信息行为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学界对研究型用户搜寻行为规律的认知,又对档案馆改进与完善检索系统、提升档案馆服务水平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刘贵玺[3](2021)在《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文中认为彼得·库兹米奇·科兹洛夫(ПетрКузьмичКозлов,1863-1935)是着名的中亚考察家,是20世纪初俄国探险考察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曾8次来华,开展7次考察活动,组织3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1907-1909年,他第2次率队对中国北部和西部开展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他考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考察。《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正是此次考察的考察记,其中记载了考察的整个过程、途中见闻、考察所获等信息。其内容涉及考古学、西夏学、民族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解百余年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大量生物学信息,为西北地区生物区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为生物学史和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贡献了新的史料。目前,关于科兹洛夫及这部考察记,在人文学科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在生物学方面学界对其关注却微乎其微,也未见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专门论着的报道。鉴于此,本文在对科兹洛夫及科学成就总结的基础上,以两个俄文版《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1923版,1948版)为蓝本,以其中的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整理、考证和研究。以填补对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无生物学专门研究的空白,为民族生物学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为生物学史研究尝试新方法,为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发掘新史料、开辟新视角。本文共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西方人来华考察的历史概况,科兹洛夫来华考察的时代背景及其在考察探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其次,从三方面综述了学界相关研究。一是对科兹洛夫考察队考察成果的研究,主要是对他带回大量文物、文献、生物标本、矿石样本和科考数据等的研究。这类研究成果最多,也最为充分。二是对科兹洛夫其人的研究,主要是对科兹洛夫生平和考察工作的传记性研究。这类研究以俄国学者为主力,成果较多;我国对此研究相对薄弱,成果很少且相对扼要。三是,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未见专门对该着作的研究报道,仅对该书的汉语翻译情况作了介绍和评述,肯定了汉译本的价值和贡献,也指出了专业术语翻译欠准的问题。此外,本章还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内容、方法、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等。第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科兹洛夫的生平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他的命运、成就与来华考察的内在联系。同时,从考古发掘、民族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和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这几方面对他的科学工作做了总结。并且从版本、撰写特点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对比了两个俄文版的差异,分析了该着作的撰写特点,明确了地名的今昔对应,绘制了科兹洛夫考察路线图,梳理了科兹洛夫的考察日程,概述了该着作中记载的考察成果,指出了所载生物学内容的局限性和不足。第三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生境等800余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植物73科,268属,422种,7亚种,13变种。同时,还以考察记中所载贺兰山植物为个案进行了讨论。通过对贺兰山植物种类(54科、140属、186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当今状况进行百年前后的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记中所载植物信息本身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考证出的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3.科兹洛夫及其考察队具备扎实的植物学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并在植物采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4.为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等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5.这部考察记具有很高的植物学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第四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及其生境、分布等约1000条信息按区域分段进行整理、逐一比对和考证,形成名录。结果显示,其中共记载脊椎动物181属,258种,53亚种;节肢动物及软体动物137属,162种。物种多寡按纲排列依次为鸟纲、昆虫纲、哺乳纲、爬行纲、两栖纲和辐鳍鱼纲。通过动物种类及其分布考证结果,以及百年前后状况的对比分析,可知:1.该考察记具有很强的动物学专业性,其中所载动物学信息对动物区系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2.科兹洛夫具备非常深厚的动物分类学功底;3.动物种类的历史分布状况,为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4.对科学文献的征引和物种生境以及标本采集相关信息的详细记述,不但提升了该考察记的科学专业性和学术价值,而且还增强了它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第五章,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记载的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传统知识分别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民族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考察记中共记载植物的蒙古名10个、动物的蒙古名20个,蒙古族对9种植物的6类用途和对10种动物的7类用途,以及对2种动物的保护与防范措施。这些地方性知识共涉及植物15种,隶属12科15属;动物23种,隶属14科21属。研究结果揭示:1.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除专有名词知识的传承外,还有一套比较特有的命名规则,而且蒙古族对植物和动物的命名规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2.蒙古族民间的植物和动物分类水平较高,可能存在一套特殊的分类体系,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3.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与其文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彼此依存的关系;4.不同地区蒙古族的生物学地方性知识既存在广泛的统一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5.考察记所载生物学地方性知识不但很高的文化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6.不但近代科学考察文献资料中生物学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与之相关的保护和传承等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最后,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首先,将科兹洛夫及其考察记《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置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了分析:1.从所载生物学信息看科兹洛夫对后世影响,及其考察记的学术价值;2.讨论了科兹洛夫及其所获成果对生物学相关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3.分析了当时社会背景、科兹洛夫与《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阐明了本文中各项研究的价值,及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观点。最后,还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缺憾和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明确了来深入系统研究的方向。

杨柳[4](2021)在《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会计档案应用更加广泛,纸质凭证到电子凭证是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等相关部门出台相关规范和指南,为电子档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应用环境。2020年底全面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的政策,极大推动了电子会计档案发展进程。研究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对企业来说,有利于高效管理电子会计档案,实现档案价值;对国家来说,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因此促进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变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电子会计档案内容、特点、作用和文件连续体理论模型、特点进行了介绍。其次通过对文件连续体理论模型的研究,基于方案设计原则和组织、技术、制度、管理等保障下,构建了四维(创建维、捕获维、组织维、聚合维)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框架。并通过对案例A公司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现状分析,总结出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控制环境薄弱、电子化技术不成熟、存在电子化安全风险、档案查阅利用困难等管理困境。最后将整体方案应用于案例A公司,根据预期效果分析,证明了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希望能够对其他企业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起到参考作用。

李飘飘[5](2021)在《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转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面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国档案部门纷纷将档案信息放在互联网上。我国档案馆利用档案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俄罗斯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视档案收集和保存的国家,其档案事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两国学者对双方各个领域的研究也不断加深。作为一名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本着从档案学科的研究视域出发对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进行研究。这不仅可以取长补短,吸取他国经验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推进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事业的长足发展。本文首先从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与类型入手,具体阐述了从起步到发展最后到成熟的历史演进过程,同时详细介绍了俄罗斯档案网站的不同类型:联邦档案馆网站、联邦主体档案馆网站、市政档案馆网站和其他类型档案网站,并进行了部分列举。其次通过在线访问俄罗斯联邦的档案网站,最终选取了30个档案网站为代表,对其档案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主要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而总结出特色之处,在服务内容上表现为网页布局合理、信息服务内容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度高。在服务方式上表现为多样化、人性化、智能化、现代化。最后从制度规范、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服务四个层面提出对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相应的启示和建议。本文通过对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研究,旨在为我国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提供新的思考,让人们对这一领域多加关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马敬晓[6](2021)在《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建筑遗产对于记录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邯郸是全国革命老区之一,许多革命家曾在这里奋战过并留有众多红色建筑遗产,然而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和乡村建设的迅速发展,许多红色建筑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全面调查红色建筑遗产,对建筑基本信息和保存现状进行整理,已成为红色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议题。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虚拟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在建筑保护领域众多学者的视野开始聚焦在虚拟技术方面。因此,结合虚拟技术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论文以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多种研究方法,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虚拟可视化相关理论、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出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实现流程,主要分为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基础模型建立、虚拟场景构建、虚拟交互设计四个阶段。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实体信息、历史信息及人文信息采集,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建档。基础模型建立阶段依据前期工作成果,运用多种建模方法,根据评估结果按照需求构建出不同类型的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相关虚拟技术软件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虚拟场景构建。在虚拟交互设计阶段,结合硬件设备,实现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依据构建完成的流程,从虚拟漫游、虚拟修复、虚拟拆解三方面,分别选取不同类型的对象对虚拟可视化进行实证研究应用。论文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和虚拟可视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虚拟可视化成果进行了应用。研究成果一方面完善了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的全面调查研究,从理论方面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运用虚拟技术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进行展示与传播、保护与修复、服务与管理,提升人们对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保护意识,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程子轩[7](2021)在《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人们交流、休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涌现,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些综合性或专业领域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科普知识和前沿资讯,一些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专业发布学术领域内相关的学术知识,部分高校学报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专门开设“学术播报”、“学术快讯”等专栏,用于发布学术讲座及学术前沿知识。各类机构或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大量科普型知识、专业发展前沿资讯、专业学术知识以及学术专题等,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和认知层面的用户知识内容的需求。然而,微信公众平台知识内容以用户生成为主,其庞大纷杂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主体导致了平台信息和知识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信息过载和迷航现象,对海量知识资源缺乏科学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简单提供知识资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智能时代,用户对知识质量和知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和服务转型。如何在海量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资源内容不仅是广大微信用户面临的困扰,更是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及服务研究中,提出了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首先,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并对用户知识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知识单元和句子层面分别提出了基于标签聚类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知识资源聚合方法,并基于不同知识资源聚合方法设计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知识集成服务两种知识服务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构建。通过辨析知识聚合服务与用户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微信公众平台面向用户需求开展知识聚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目标与原则以及聚合服务要素,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通过计量分析、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挖掘知识单元的内在联系,将微信公众平台复杂多样化、数量庞大、无序碎片的领域知识资源重新组织和序化,形成结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提供资源保障。通过分析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组成要素、动因及过程,提出了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架构,将其划分为数据资源层、用户需求挖掘层、知识资源聚合层、服务提供层4个主要模块。(2)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与需求分析。基于VALS2模型从宏观层面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者构建群体用户画像,将用户划分为初期引入参与型、成长型和成熟型用户3类,并绘制各类用户特征的标签词云。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知识需求形成的过程,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模型。综合用户画像和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模型,凸显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现状与用户知识需求的巨大差距。(3)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融合Word2vec模型和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标签抽取方法,将关键词作为标签表达文本知识资源内容的主题思想及关键内容。提出基于改进BIRCH聚类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方法,在原算法执行过程中融合K-means算法初选聚类中心,并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因素。最后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聚类结果主题分布较为合理,各个类之间的区分度较为明显,类簇大小的差距较小,其效果要优于基于K-means算法、基于Spectral Clustering算法和基于Birch算法的聚合效果。(4)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分别设计了单文本摘要生成和单领域多文本的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在单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句子位置、标题相似度等因素提高摘要生成效果。在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采用Doc2vec模型进行文本向量化,对文档集中的句子进行主题细分,并运用MMR算法进行句子冗余处理,提高生成结果的准确性。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运用本文方法生成的文本摘要能够较好的匹配用户需求,能够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抽取和生成,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且本文算法生成的摘要,具有较好的语意连贯性,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文章主旨大意。(5)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为基础,针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聚合,构建了基于知识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两种服务模式。分别阐述了两种知识服务的概念、知识服务要素和知识服务过程。(6)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对策。分别从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和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层面将知识聚合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解决其知识组织和服务问题,扩展了知识聚合相关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同时,本文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主题聚类和自动化摘要生成,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聚合服务体系,丰富了社交媒体平台创新知识服务理论体系,为新媒体知识服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面向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同微信公众号发布资源内容的知识聚合,分别进行了知识主题发现和自动生成摘要知识聚合技术实证,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管理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手段。同时,提出的对策建议和服务模式也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创新型知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秦高锋[8](2021)在《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档案作为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对我们人类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依据,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步趋向于数字化和信息化。当前档案的管理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大多数档案管理的存储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形式上。本文以某设计研究院的档案管理为研究对象,对其档案管理模式进行需求分析,发现随着设计研究院档案管理业务的不断发展,常规的纸质档案存储、分类以及管理,使档案馆对物理存储空间的需求越来越紧张。与此同时,繁重的档案整理工作不仅给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量,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它既能方便对档案室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也能通过优化档案资料的检索算法,提高研究院档案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研究院的档案管理模式,从而使管理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本设计的创新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档案信息全文检索。通过对比LSTM、MP-CNN模型文本相似度匹配实验,选用MP-CNN模型对全文检索进行优化,提升检索相关度。另外,结合全文索引与数据库查询技术,在客户端提供一站式全文搜索入口,为用户提供高效、快速和安全的检索服务。(2)模块化开发各个功能。根据档案管理系统的总体需求,我们建立用户与组织架构管理、分类管理、数据类型管理、权限管理、流程管理、档案管理、第三方系统集成、档案利用八个功能模块,并对每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和压力测试。同时,本系统还提供互联网微应用,可以与企业微信进行集成,包括企业微信免登录、在线审批、在线查看档案等基础功能。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肖荣时[10](2021)在《A市农村商业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不断完善,银行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成为了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推动档案的电子化建设,挖掘出银行档案的信息价值,成为了目前商业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一个高效、安全、便捷的档案管理系统对于商业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成本核算也是银行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那么从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出发,结合可行性分析,在传统的档案管理系统上进行合理的优化设计,帮助档案工作人员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使得银行档案管理工作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本文以A市农商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相关理论出发,探讨前端控制对于档案管理系统的必要性,结合集约化管理模式的要求;然后对A市农商银行档案管理系统进行现状调研,充分了解目前银行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弊端以及工作不便利之处;最后通过分析系统的需求,总结出档案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的对策,通过改善系统归档流程、优化档案数据库、减轻服务器压力等方法,从银行档案管理工作的本质出发,以期为A市农商银行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并为A市农商银行档案工作的转型升级带来一定的启发。

二、《银行档案资料数据库》检索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档案资料数据库》检索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2.1.2 档案资源聚合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1.4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档案价值论
        2.2.2 知识组织理论
        2.2.3 数字人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3.2.1 关联强度
        3.2.2 关联维度
        3.2.3 关联阶度
        3.2.4 关联粒度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6.2.1 存储层
        6.2.2 描述层
        6.2.3 服务层
        6.2.4 应用层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7.2.1 政策保障
        7.2.2 技术保障
        7.2.3 人才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概念界定
        1.5.1 研究型用户
        1.5.2 档案信息搜寻行为
        1.5.3 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2.2 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研究
    2.3 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数据收集与整理
    3.1 访谈内容及设计
    3.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3 访谈实施及数据整理
第四章 影响因素获取与理论框架构建
    4.1 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获取
        4.1.1 开放式编码
        4.1.2 主轴编码
        4.1.3 选择性编码
        4.1.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2 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第五章 影响因素阐释与理论模型构建
    5.1 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内涵阐释
        5.1.1 用户因素
        5.1.2 信息因素
        5.1.3 行为因素
        5.1.4 环境因素
    5.2 影响因素关系阐释
    5.3 构建搜寻效果影响因素模型
第六章 面向研究型用户的档案馆服务优化策略
    6.1 档案馆资源建设优化策略
        6.1.1 提升档案信息着录效果
        6.1.2 及时更新档案信息资源
    6.2 档案馆硬件设施优化策略
        6.2.1 优化升级检索系统
        6.2.2 定期维护检索设备
    6.3 档案馆服务环境优化策略
        6.3.1 改善馆内服务条件
        6.3.2 提升人员服务能力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选题缘由
        1.1.1 课题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概况
        1.2.1 对科兹洛夫考察队所收集成果的研究
        1.2.2 对科兹洛夫的研究
        1.2.3 对《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1.4.2 植物、动物种类的确定与分析
        1.4.3 植物、动物地方性知识的研究
    1.5 解决的问题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第2 章 科兹洛夫及《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
    2.1 科兹洛夫传略
        2.1.1 探险萌芽
        2.1.2 命运转折
        2.1.3 踏上征途
        2.1.4 崭露头角
        2.1.5 中坚力量
        2.1.6 蜚声世界
        2.1.7 首谒达赖喇嘛
        2.1.8 发现黑城遗址——哈喇浩特
        2.1.9 守卫保护区
        2.1.10 发掘匈奴汉墓——诺彦乌拉
        2.1.11 晚年归隐
    2.2 科兹洛夫在华考察的成果
        2.2.1 考古发掘
        2.2.2 民族学和社会学调查
        2.2.3 地理学和地质学勘测
        2.2.4 生物学采集与研究
        2.2.5 生态学考察
    2.3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介
        2.3.1 版本
        2.3.2 撰写特点
        2.3.3 内容简介
    2.4 小结
第3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植物种类
    3.1 蒙古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植物种类
        3.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植物种类
    3.2 中国考察段的植物种类
        3.2.1 内蒙古地区的植物种类
        3.2.2 甘青地区的植物种类
    3.3 所载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4章 《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中的动物种类
    4.1 蒙古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1.1 蒙古国北部和中部的动物种类
        4.1.2 古尔班赛罕山及其附近的动物种类
    4.2 中国考察段动物种类
        4.2.1 内蒙古地区的动物种类
        4.2.2 甘青地区的动物种类
    4.3 所载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价值和意义
第5 章 蒙古族关于植物、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1 研究区域和民族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民族
    5.2 蒙古族关于植物的地方性知识
        5.2.1 蒙古族对植物的命名
        5.2.2 蒙古族对植物的利用
        5.2.3 蒙古族对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5.2.4 结论
    5.3 蒙古族关于动物的地方性知识
        5.3.1 蒙古族对动物的命名
        5.3.2 蒙古族对动物的利用
        5.3.3 蒙古族对动物的防范与保护
        5.3.4 结论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 中文文献
    2 外文文献
附录
    附录1:科兹洛夫大事年谱
    附录2:科兹洛夫所记植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附录3:科兹洛夫所记脊椎动物学名与当今学名对照
    附录4:科兹洛夫所记昆虫及其他动物名称与当今学名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4)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电子会计档案与理论概述
    2.1 电子会计档案
        2.1.1 电子会计档案的内容
        2.1.2 电子会计档案的特点
        2.1.3 电子会计档案的作用
    2.2 理论概述
        2.2.1 文件连续体理论
        2.2.2 文件连续体理论模型
        2.2.3 文件连续体理论模型特点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方案设计
    3.1 方案设计原则
    3.2 保障体系建设
        3.2.1 组织保障
        3.2.2 技术保障
        3.2.3 制度保障
        3.2.4 管理保障
    3.3 基于文献连续体理论电子会计档案管理整体方案框架
    3.4 基于文献连续体理论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具体方案
        3.4.1 第一维创建层视角
        3.4.2 第二维捕获层视角
        3.4.3 第三维组织层视角
        3.4.4 第四维聚合层视角
    3.5 小结
第4章 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困境案例分析
    4.1 A公司情况简介与现状
    4.2 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困境
        4.2.1 薄弱的控制环境
        4.2.2 电子化技术不成熟
        4.2.3 存在电子化安全风险
        4.2.4 档案查阅利用困难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应用
    5.1 方案实施过程
        5.1.1 前端控制
        5.1.2 全程管理
    5.2 方案预期效果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三、获奖情况

(5)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及类型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98-2003)
        二、发展阶段(2004-2014)
        三、成熟阶段(2015-2020)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的类型
        一、联邦档案馆网站
        二、联邦主体档案馆网站
        三、市政档案馆网站
        四、其他类型档案网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网站页面设计
        二、数据库资源
        三、档案编研成果
        四、在线档案展览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的方式
        一、档案信息检索服务
        二、网上咨询服务
        三、智能化服务
        四、有偿服务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效果及影响因素
        一、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效果
        二、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特色
        一、信息服务内容特色
        二、信息服务方式的特色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一、制度规范层面的启示
        二、资源建设层面的启示
        三、技术应用层面的启示
        四、服务层面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主要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红色建筑遗产
        2.1.2 数字化建档
        2.1.3 虚拟
        2.1.4 可视化
        2.1.5 虚拟可视化
    2.2 虚拟可视化背景研究及分析
        2.2.1 虚拟可视化特征
        2.2.2 实现需求分析
        2.2.3 实现可行性分析
        2.2.4 虚拟可视化实现内容构成
        2.2.5 重点与难点
    2.3 虚拟可视化构建过程研究
        2.3.1 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
        2.3.2 三维基础模型建立
        2.3.3 虚拟场景构建
        2.3.4 虚拟交互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背景研究
    3.1 邯郸自然与人文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人文概况
    3.2 邯郸红色革命史发展历程
        3.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2.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2.3 抗日战争时期
        3.2.4 解放战争时期
    3.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形成过程
        3.3.1 发展早期(1940 年前)
        3.3.2 发展中期(1940 年至1945年8 月)
        3.3.3 发展后期(1945 年 8 月至1949 年 10 月)
        3.3.4 发展破坏共存时期(1949年10 月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建档
    4.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调查概况
        4.1.1 调查目的与内容
        4.1.2 调查数量与范围
        4.1.3 建筑分布特征
    4.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据采集
        4.2.1 数据信息分类
        4.2.2 数据采集方式
        4.2.3 数据信息整理
    4.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现状评估
        4.3.1 整体评估目的
        4.3.2 评估依据和标准
        4.3.3 评估结果确定
    4.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档案信息一览表(部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三维场景构建与虚拟可视化设计
    5.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三维模型建立
        5.1.1 几何外形建模
        5.1.2 视觉形象建模
        5.1.3 整体模型优化
        5.1.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模型一览表(部分)
    5.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分类确定
        5.2.1 服务对象分类及特点
        5.2.2 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虚拟可视化分类
        5.2.3 不同虚拟可视化类型实现流程
    5.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漫游设计
        5.3.1 虚拟漫游分类
        5.3.2 虚拟漫游设计重点
        5.3.3 3D实景漫游设计
        5.3.4 虚拟场景漫游设计
    5.4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修复设计
        5.4.1 虚拟修复设计重点
        5.4.2 相关技术及设计流程
        5.4.3 虚拟修复模型建立
        5.4.4 Vuforia标识物定位
        5.4.5 Unity3D场景搭建
        5.4.6 AR虚拟场景展示
    5.5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拆解设计
        5.5.1 虚拟拆解设计重点
        5.5.2 相关技术及设计流程
        5.5.3 模型建立与分组
        5.5.4 Twinmotion阶段创建与划分
        5.5.5 动画创建与编辑
        5.5.6 场景输出与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虚拟可视化应用
    6.1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展示与传播
        6.1.1 建筑展示与体验
        6.1.2 建筑教育与研究
        6.1.3 建筑分享与传播
    6.2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
        6.2.1 建筑存档与展示
        6.2.2 建筑更新与保护
        6.2.3 建筑高度与视线控制
        6.2.4 建筑材料再利用
    6.3 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服务与管理
        6.3.1 观众服务与管理
        6.3.2 信息与资源管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附录2

(7)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用户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1.1.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海量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
        1.1.3 用户日趋追求精准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1.3.1.2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1.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思路
    1.5 研究主要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微信公众平台
        2.1.1 微信公众平台概念
        2.1.2 微信公众号的类型
        2.1.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
    2.2 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
        2.2.1 知识聚合概念
        2.2.2 常用的知识聚合方法
    2.3 文本挖掘与分析
        2.3.1 文本挖掘概述
        2.3.2 文本挖掘流程
    2.4 知识服务
        2.4.1 知识服务概述
        2.4.2 常见的知识服务模式
        2.4.2.1 知识检索服务
        2.4.2.2 知识导航服务
        2.4.2.3 知识推荐服务
        2.4.2.4 知识集成服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必要性
    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概述
        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
        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要素分析
        3.2.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与原则
        3.2.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
        3.2.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原则
    3.3 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动因分析
    3.4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3.4.1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过程
        3.4.2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及需求分析
    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概述
        4.1.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内涵
        4.1.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原则
    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
        4.2.1 VALS2模型概述
        4.2.2 基于VALS2的用户标签体系设计
        4.2.3 用户画像标签权重设计
        4.2.4 实证研究—以“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为例
        4.2.4.1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4.2.4.2 因子分析及分类标签抽取
        4.2.4.3 用户画像聚类分析及可视化
    4.3 基于用户画像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分类与知识需求分析
        4.3.1 初期引入参与型用户
        4.3.2 成长型用户
        4.3.3 成熟型用户
    4.4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分析
        4.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形成
        4.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划分
    4.5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推荐服务
    5.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的内涵及作用
        5.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内涵
        5.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作用
    5.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
        5.2.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1.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1.2 Word2vec词向量模型
        5.2.1.3 融合Word2vec和TextRank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5.2.2 BIRCH聚类算法及优化
        5.2.3 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过程
    5.3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5.3.1 文本知识资源标签抽取
        5.3.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号知识资源聚合
    5.4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
        5.4.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概述
        5.4.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要素分析
        5.4.3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集成服务
    6.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内涵及作用
        6.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内涵
        6.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作用
    6.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过程及改进思路
        6.2.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及过程
        6.2.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思路
    6.3 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1 基于TextT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
        6.3.1.1 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
        6.3.1.2 句子位置特征及标题相似度特征计算
        6.3.1.3 基于MMR算法的句子冗余处理
        6.3.2 融合用户需求与图模型的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3 融合主题与图模型的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6.3.3.1 Doc2vec段落向量模型
        6.3.3.2 微信公众平台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流程
    6.4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6.4.1 基于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6.4.2 基于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6.5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
        6.5.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概述
        6.5.2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要素分析
        6.5.3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构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7.1 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
        7.1.1 提升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能力
        7.1.2 深入挖掘用户多层次知识需求
        7.1.3 培养用户知识服务评价和反馈意识
    7.2 加大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
        7.2.1 引入新技术,优化和改进知识聚合方法
        7.2.2 知识聚合服务系统搭建和开发设计
        7.2.3 应用可视化技术加强用户服务体验
    7.3 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
        7.3.1 加强主动知识服务意识,创新知识服务理念
        7.3.2 构建和开展多元化平台知识服务模式
        7.3.3 加强专业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2 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示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C/S和B/S架构
    2.2 前端相关技术
    2.3 神经网络
    2.4 中文分词
    2.5 全文检索技术
    2.6 文本相似度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本相似度算法分析
    3.1 激活函数
        3.1.1 Sigmoid函数
        3.1.2 Tanh函数
        3.1.3 ReLU函数
    3.2 LSTM模型的相关概念
        3.2.1 LSTM模型
        3.2.2 LSTM模型基本思想
    3.3 MP-CNN模型
        3.3.1 CNN模型的相关概念
        3.3.2 CNN模型的基本思想
        3.3.3 MP-CNN模型基本思想
    3.4 数据来源
    3.5 实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4.1 主要需求分析
    4.2 功能性需求分析
    4.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4.4 系统架构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全文检索
        5.1.1 检索相关性度匹配
        5.1.2 检索流程
    5.2 系统登录
    5.3 用户与组织架构管理
        5.3.1 用户管理
        5.3.2 组织架构管理
    5.4 分类管理
    5.5 数据类型管理
    5.6 权限管理
    5.7 流程管理
    5.8 档案管理
        5.8.1 借阅登记
        5.8.2 借阅归还
    5.9 第三方系统集成
    5.10 档案利用
    5.11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运行与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系统功能性测试
        6.2.1 整体功能测试
        6.2.2 部分功能测试
    6.3 压力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成果

(10)A市农村商业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重难点
        (二)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商业银行档案管理概述
    第一节 商业银行档案管理基础
        一、商业银行档案特点及类型构成
        二、商业银行档案管理前端控制思想
    第二节 商业银行档案管理
        一、商业银行档案管理现状
        二、商业银行档案集约化管理模式
        三、商业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介绍
        四、商业银行档案管理政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A市农商行档案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调研
    第一节 档案管理系统现状调研
        一、调研思路
        二、调研内容及解析
    第二节 调研结果分析
        一、A市农商银行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二、A市农商银行档案管理系统现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市农商银行档案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以及优化设计方案
    第一节 A市农商银行档案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一、归档模式需求分析
        二、调档模式需求分析
        三、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
        四、应用服务器需求分析
    第二节 A市农商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优化设计
        一、档案电子化优化设计
        二、便捷归档优化设计
        三、档案管理系统数据库优化设计
        四、针对系统的LVS负载均衡优化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银行档案资料数据库》检索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2]研究型用户档案信息搜寻行为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刘智颖.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科兹洛夫《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所载生物种类及其地方性知识的整理研究[D]. 刘贵玺.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杨柳.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俄罗斯联邦档案网站信息服务研究[D]. 李飘飘.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6]邯郸红色建筑遗产数字化建档与虚拟可视化应用研究[D]. 马敬晓.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7]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D]. 程子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8]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秦高锋.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A市农村商业银行档案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 肖荣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银行档案数据库”检索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