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舒适度工程案例分析

人体舒适度工程案例分析

一、人体舒适度工程实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兴哲[1](2021)在《低路堤振动碾压力学响应特征及对周边结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振动碾压是路堤施工中的重要技术方法,然而振动碾压机械与路堤填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仍不太成熟,同时乡村公路振动碾压施工对周边低矮建筑结构的影响评估有待加强重视。基于以上考虑,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上述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分别开展了小比例尺室内模型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从宏、细观两个角度揭示振动碾压-路堤填土相互作用机制。以不同轮重和压实遍数为关键因素,以路堤土沉降量和振动加速度值为压实效果的评价指标,给出了关键因素与评价指标之间的关系曲线。试验表明:振动轮质量对压实效果影响作用显着,而碾压遍数只有在前几遍效果明显;振动加速度幅值与土体压实度关系紧密,随着压实度提高振动加速度呈现先增加后平缓的变化规律;振动碾压过程中,土体孔隙不断演化,表征为大、小孔隙间的占比转换,压实遍数较多时,土体会产生新的小孔隙。借助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路堤振动碾压过程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以弥补室内模型试验的不足;以行驶速度、碾压遍数、压实轮质量为工况变量,计算得到路堤填土的竖向位移和压应力分布云图。计算结果表明:振动碾压应力随埋深衰减速率呈递减趋势,且具有一定的有效压实范围;轮重、压实遍数对压实效果影响较大,而行驶速度相对影响程度不大。通过理论推导得到振动轮-填土力学作用模型和动力学表征方程,将路堤填土的刚度、阻尼与振动压路机对土体的作用力之间建立起关系式,计算表明三者之间相关性密切,填土的刚度和阻尼、振动压路机对土体的作用力等参数均可以用于评判土体的压实度。针对振动碾压荷载诱发农村低矮砖混结构振动而导致的不利影响,运用数值模拟、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技术手段,对其评价模型构建和影响因素排序展开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按照影响程度大小的排序依次为车重、建筑物总高度、建筑物已有损伤、建筑物距道路的距离、振动碾压荷载作用次数、车速和地基土类型。

敬济豪[2](2020)在《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泰山彩石溪景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长期生活在城市环境中,极易诱发人们患“城市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森林康养是国外早已兴起的一种户外活动形式,近年来不断受到国内社会各界的推崇。大量研究早已证实森林环境对人的身心具有良性影响,因而如何发挥森林的保健和疗养作用是破解“城市病”关键。然而,目前森林康养研究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多处于重视包装和宣传阶段,盲目和跟风现象极为普遍,通过系统规划设计而发展起来的康养基地极为罕见。本研究针对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盲目性问题和缺乏系统规划设计问题,以泰山风景名胜区彩石溪景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为对象,采用地统计学技术,初步选取38处代表样地进行康养因子现地调查和综合评价,再从中筛选10处典型样地进行康养因子空间格局分析,包含空气因子(TSP、PM10、PM2.5、PM1、空气正离子和负离子)、体感因子(光照、温度、湿度、风速)和视听因子(噪声强度、声音录制和景观采集),分析样地康养因子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筛选出提升康养因子效果的不同景观配置结构,并完成基地总体规划和场地设计,为科学建设森林康养基地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样地类型康养因子特征空气正负离子、空气悬浮颗粒物浓度与人体舒适度受4种景观要素、地理位置和空间垂直结构的影响显着。景观满意度、舒适度与景观丰富度、吸引力呈显着正相关,声音满意度、舒适度与声音吸引力、愉悦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最终康养因子综合评价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5.87、水景5.75、建筑5.62、道路4.91。2、康养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康养因子在不同样地中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着差异。在道路样地中,空气正负离子、光照和噪声在垂直于道路方向上两侧优于路中间;在建筑中,空气正负离子、颗粒物在空间上呈聚集趋势,人体舒适度、光照强度呈面状分布;在林地中随林分不同,空气正负离子、颗粒物有增有减,小气候呈先下降再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光照和噪声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在水体中,除空气颗粒物无显着空间分布规律外,其他各因子均有由水面向其他区域递减的趋势。空间结构和景观要素不同,导致了康养要素的空间差异。3、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通过38处样地康养因子空间分布评价,对彩石溪康养基地进行了由点及面的总体规划,具体为“一带、一心、四区、多节点”的康养基地总体布局。其中,根据测量的康养因子,将基地森林康养区“四区”细化为9个子区,从空气因子出发细化分解为滨水活动区、森林漫步区、康养游憩区、花香疗养区;体验教育区结合康养主题和自然、人文资源,提供康养体验区、自然科普区、宗教文化区;设立综合服务区,向游客提供便利、全面的康养旅行服务;设立森林保护区,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最少化开垦或破坏森林资源。4、森林康养基地场地设计主要康养景观节点共计30处,选取典型10处进行场地设计,根据功能需求不同选择不同的改造方式,主要利用植被和水体的自然营造手段,配合景观小品和基础设计的增设,精准提升场地康养效果。样地CK、A、T、W分别代表观光车站点、建筑及周边环境、康养林和水域疗养的场地设计。例如:A1连廊场地空气正负离子较差可引入彩石溪天然水源,做水景花园;A2碧峰寺样地空气颗粒物浓度较大,增加针叶树种,并提升植被乔灌草搭配模式,可有效降低空气颗粒物浓度;T3混交林样地人体舒适度极高,其他各项指标优良,可在林中假设栈道并建设观景平台供游客休憩远望。5、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建议结合前人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现地监测和分析,找到康养功能制约因子和优良因子,彩石溪森林康养基地总体规划依据38处样地中32项康养指标的评价结果,完成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与总平面图,再依据10处样地中14项康养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完成场地康养因子精准提升。在以后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中,因地制宜地发挥森林环境优势,精准提升康养功能。

高茂林[3](2020)在《基于CFD风环境模拟及舒适度评价的建筑形体推敲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城市圈的不断融合,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资源问题。城市人口拥挤、资源消耗过度造成的大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浪费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等愈加凸显。与此同时人们对居住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及特点营造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成为热点研究方向。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理论方法学习将CFD数值仿真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前期阶段建筑风环境模拟来指导优化建筑设计方案,以期得到室外、室内舒适度最佳的设计方案并探究CFD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指导作用。整个框架分四个阶段层层递进。首先对当前国内CFD技术指导建筑设计及风环境模拟的相关研究做了详细调研掌握前沿研究动向及相关技术方法,结合自己的课题确立研究框架并对其实现方法、建模技术、流体网格划分技术等软件操作进行学习。其次对研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包括风的特性、建筑设计理论、风在遇到建筑体后的流动特点以及数值计算基础理论等,为后文研究中所提到的仿真结果的可靠度分析铺垫理论基础。接下来以国内相关规范标准为参照,确立风速、风压、温度、空气龄等建筑设计风环境的评价指标结合建筑设计思想从空间利用率、功能冗余度等方面构建风环境评价体系,结合人体舒适度模型理论构建人体热舒适度模型并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最后以实例——深圳地区单体教育类公共建筑为例结合CFD数值仿真技术将前文所述的研究方法及思想应用其中,以冬、夏两季典型工况为对象进行仿真分析,从建筑室外风环境指导方案设计到室内风环境指导功能、开窗设计,依据评价体系的建立层层递进,思路清晰的不断优化细化建筑设计方案。本文以建筑风环境为切入点,将各种建筑设计中风环境的评价指标与建筑设计思想融合构建设计评价体系。以CFD数值仿真技术为纽带,人体舒适度为目标将建筑室外室内设计结合起来实现多角度、层次清晰、完整的建筑设计评价优化体系,提供一种建筑设计新思想。

陈昭地[4](2020)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每个寒地城市由于人为活动和地理情况不同所产生的生态问题也各不相同。由于现有的理论缺乏对寒地城市生态修复的专项研究,而实际的公园设计更是存在着盲目模仿、忽略气候影响以及缺少针对性的生态设计等问题。郊野公园作为寒地城市边缘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进行生态修复,保护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和进行修复展示教育与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本文对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具有补充完善现有的理论体系、修复寒地城市的生态屏障,促进寒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寒地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在对寒地城市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对运用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寒地城市公园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经验,提出适用于我国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基于每个城市所面临生态问题和地理情况的不同,因地制宜的选取气候、水系、土壤等方面的因子进行分析,应用WINAIR分析软件和GIS分析软件对设计地块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再进行后续的景观功能布局、服务设施系统和节事活动的营造;最后将探索得到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对研究进行验证和完善。文章基于寒地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以我国寒地城市中存在的生态问题为选题背景,以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如何进行生态修复建设为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建模分析等方法;以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以郊野公园为研究对象,以营造低成本、生态可持续的寒地郊野公园为目的,进行策略探索和设计实践;以提高寒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居民提供绿色自然的户外活动空间。

王善行[5](2020)在《基于CFD模拟的地下中庭风环境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地下空间缺乏自然通风,风环境质量偏差。中庭作为重要的地下商业或交通空间在地下空间通风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将围绕三个核心问题,研究地下中庭空间的风环境:问题一,地下中庭空间风环境的现状如何;问题二,如何评价地下中庭空间风环境;问题三,如何改善地下中庭空间风环境。本文首先采用现场实测与问卷调研的方法对地下中庭风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效度与信度进行了核算,得出了如下结论:(1)地下中庭的通风与温度调节对空调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2)在实测的地下中庭里,即使当空调系统运行时,地下中庭风速也很小,未超过0.3m/s;(3)经SPSS软件分析,此次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4、效度值为0.76,问卷调查的信度与效度很好。(4)66%的受访者感觉地下中庭“风很小”,有56%的受访者在地下中庭里感觉不适;(5)超过60%受访者表示增强通风让他们感觉更舒适,受访者加强通风的意愿很强烈。接着,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常用的风环境评价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研究对象所在城市——徐州的气候特点,选取了本研究所使用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三个指标,风速、空气龄与温度,其中温度是用来确定舒适风速范围的辅助指标:(1)舒适风速:当室内温度低于20℃时,舒适风速范围是≤1.5m/s;当室内温度在20℃—28℃之间时,舒适风速范围是0.4—1.5m/s;当室内温度高于28℃时,舒适风速范围是0.5—1.7m/s。(2)空气龄:空气龄应小于1800秒(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应少于两次)。(3)本文主要关注了地下中庭空间人员主要活动高度截面(距地面1.5米)上风速与空气龄的分布情况。将该截面上空气龄小于1800秒且风速在舒适范围内的区域称为舒适区域。通过比较该截面上舒适区域面积占比的高低以及风速分布的均匀程度来评价地下中庭风环境的优劣。最后,采用CFD模拟的方法,使用AIRPAK软件对不同平面长宽比、不同面积、不同入风口布置方式、风向、间距以及不同剖面形式条件下的地下中庭风环境进行了模拟。本文根据设计与通风需求,将入风口设置在距地面3.5米处。在此条件下,当入风口风向在向下倾斜30°—40°之间时,地下中庭风环境最佳。通过模拟研究发现:当中庭平面长宽比为5:3和1:1(接近方形)时,将入风口沿中庭两长边对向均匀布置且入风口间距控制在0.9米—1.7米之间时,地下中庭空间可取得理想的风环境;当中庭平面长宽比为5:1(接近线型)时,将入风口沿中庭一侧长边均匀布置且入风口间距控制在0.9米—1.7米之间时,地下中庭空间可取得理想的风环境。本文还对剖面形状为A字型、V字型和H型的地下中庭风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剖面形式对地下中庭底层风环境影响很小。

徐结晶[6](2020)在《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区环境质量的关注度也相应提高,滨水住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城市水体在滨水住区建筑布局的影响下,能够发挥更大的微气候效应,提升人们的居住品质。严寒地区和其他气候区相比具有显着的地域性,因此从微气候调节的角度出发,研究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变得至关重要。为了提高严寒地区滨水住区整体微气候环境的舒适性,以大庆市滨水住区为例,从调节微气候的角度出发,对滨水住区建筑布局模式和微气候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反思,研究冬季和夏季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提出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设计策略,为后续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对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进行了基础性研究。通过研究城市水体四周的气候环境,发现水体具有特殊的微气候效应,它可以增加住区环境中的湿度和风速、降低空气温度。介绍了微气候环境模拟软件ENVI-met,阐述了滨水住区人体舒适度理论,归纳了适用于大庆市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的分析大庆的城市气候特征、滨水住区建筑布局模式和市内主要湖泊的现状特点,确定了软件模拟研究参数的设定。利用现场测量的滨水住区案例,验证了微气候模拟软件的有效性。软件模拟滨水住区不同建筑布局模式的室外微气候环境,并输出各项数据,基于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从冬季风环境、夏季热湿环境和协调冬夏两季微气候环境三方面,提出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设计策略。研究发现,围合式建筑布局的微气候环境较好;行列式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较差;混合式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适中。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应该以围合式为主;冬季要选择避风防寒的建筑布局模式,避免采用风速比变化率较大的建筑布局模式;夏季要合理选择住区与湖岸线的位置,并保持住区内良好的通风;对于风环境相同的建筑布局模式,要采用温湿指数较低的建筑布局模式;对于协调冬夏两季的微气候环境,住区与湖岸线的位置的选择以夏季热湿环境为主;而滨水住区建筑布局的选择要以冬季风环境为主要因素,夏季热湿环境为次要因素,注意住区内部冬季防风,并兼顾夏季通风及降温增湿。

蔡蕊[7](2020)在《城市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及舒适度提升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公园作为能够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环境生态质量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城市公共空间。已有研究表明,温度、湿度是影响环境舒适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然而,目前针对城市公园游憩环境小气候温湿效应及提升游憩环境舒适度机理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深受本地市民欢迎、日常使用率较高的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在温湿效应最为明显的夏季(7-9月),通过实地调研与实时观测,研究了公园内不同下垫面、不同植物群落、不同游憩空间的温湿度差异、变化规律及其对游憩环境舒适度的影响,并针对各环境因子的温湿效应特征,基于环境舒适度对公园游憩空间进行优化策略的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之后相关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补充与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在夏季,城市公园内,植被、水域、硬质铺装、建筑物等不同下垫面的温湿效应存在显着差异,尤其是温度较高的14:00-15:00时间段,这种差异最为明显。其中,硬质铺装场地地表温度最高,而林地与水域的降温增湿作用最明显,且林下空间的环境最舒适,植被覆盖率对公园环境的舒适度有着决定性影响;(2)在夏季,公园开放时间段,不同植物群落样地的温湿效应和人体舒适度指数存在明显差异。与群落外空旷地对照,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果以及改善人体舒适度的作用最明显;植物群落的冠层特征对群落内温湿度有明显影响作用,且群落的降温与增湿效应以及对环境舒适度的改善能力均与其郁闭度呈明显正相关;(3)公园内的铺装场地、道路、草地等游憩空间,其温湿度变化与铺装材料的材质、表面的反光性、透水性、颜色等因子明显相关,其中,草地与其它硬质铺装场地相比,具有明显的降温和增湿效果。在硬质铺装材料中,在夏季,沥青在午后的地表温度和空中温度均最高,花岗岩、混凝土等铺地材料次之。在公园开放时间段,草地、透水砖等高比热容以及保蓄水能力较强的铺装材质相对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舒适性相对较高;(4)公园环境的舒适度主要与风速、太阳辐射强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显着相关。影响公园游憩空间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有空间结构特征、开敞程度、遮阴度以及下垫面的铺装材质等。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舒适度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冠层植物的遮荫度、增加群落的郁闭度、提升游憩空间的开放性、增加软质铺地材料应用、减少刚性铺装材料的占比等设计策略予以提升。

唐豪[8](2020)在《基于微气候效应的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住房商品化以来,高层居住区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与日俱增,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集中区域,其在解决人口膨胀、用地紧缺问题的同时,内部微气候环境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关注点。在追求生态宜居的今天,从居住区微气候角度和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提升居住区环境品质,营造舒适的户外空间,已经成为使用者和建设者共同的迫切需求。以此为基础的居住区微气候研究不仅可以为居住区环境舒适度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而且对于改善人与城市的关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国内,居住区微气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州、哈尔滨、南京等经济发达、气候特点明显且有相应科研水平的城市。对于地处寒冷地区与夏热冬冷地区过渡地带的城市-郑州,数据收集和理论研究还不完善,仅有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绿地布局等方面,考虑的只是后期对住区微气候的改善,鲜有关注从初始设计阶段介入的居住区空间形态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关注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改变对内部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文献搜集及整理,对气候特征、舒适度评价指标和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概念进行梳理,确定研究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郑州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选定急需改善环境状况的冬季作为主要研究季节,统计住区数据信息,将空间形态各控制因素分类,提取能够代表郑州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的标准模型。其次,校验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ENVI-met的适用性,并利用软件进行居住区建筑布局与组合方式、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和居住区开放空间方位等空间形态控制因素的量变模拟研究,结合室外舒适度评价指标(PET),定量分析高层居住区不同空间形态的变化对住区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影响,明晰住区微气候效应的作用原理。最后,提出居住区优化策略和方案,为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微气候环境的改善提供设计层面的指导。论文归纳整理出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变化下的标准模型,论证了微气候数值模拟软件ENVI-met在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上的作用,提出从设计初始阶段开始关注居住区户外微气候及舒适度对人的影响。研究表明,合理设计建筑平面布局(纵墙错列布置)、建筑高度(低高度)和恰当布置居住区开放空间(住区东侧布置)能够提高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整体舒适度,建筑间距的改变能够影响居住区局部微气候环境,但对整体舒适度的提升作用不大。实际案例的验证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说明了通过空间形态的调整来提高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户外微气候及舒适度的可行性。

杜旭[9](2019)在《基于观众区风环境模拟的寒区足球场界面形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有关建设体育强国、改革足球发展等文案的出台以及2023年亚洲杯的举办,标志着我国体育产业正在向着更大、更活、更优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以足球产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产业正在向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靠近。尤其是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健康理念被刷新,全民健康和体育运动的关系被重新定义,竞技赛场的观赏舒适性逐渐受到重视。在我国寒冷地区,足球比赛及观赛环境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寒冷赛季,露天足球场的环境质量基本不能满足联赛需求,球队打“客场”赛的不利局面亟待扭转。从活动周期、使用频率、参与人数、经济效益等角度看,专业足球场地的使用较田径运动场地略胜一筹,降低环境压力对球场使用效率的限制举足轻重。而且,当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时,人们对风速变化的感受极为敏锐,过量的风甚至会威胁到观众的安全,因此亟需对我国寒冷地区的风环境进行精细化研究。本文将专业足球场观众区的风环境作为研究内容,为得到适用于本文的风环境评价体系,选取天津市为我国寒冷地区代表城市,于2018年10-11月在该市部分地区进行调研,通过数据的汇总和整理,对室外相关活动风速范围进行界定,得到我国寒冷地区低温条件下的风环境舒适度参考标准。为验证CFD实验平台的可靠性,本文选择哈尔滨会展中心体育场为实测地点,将模拟实验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确定使用的模拟实验中心处理器为Fluent 17.0,前处理器为ICEM CFD 17.0,后处理器为Tecplot 360 EX 2014 R1。为得到适用的足球场模型,对国内外专业足球场的空间容量进行对比分析,并确定本文模拟容量为30 000座左右。最后,本文将影响观众区风环境的落脚点选定为专业足球场界面形态的通透率,对专业足球场坐席内界面的孔隙率分别为2%、4%、6%;侧围护界面的空隙率分别为100%、50%、20%以及顶部罩棚与坐席之间的通透性分别为85%、50%、0的变量进行了27组模拟实验,并使用udf程序,在处理器中导入了城市梯度风和湍流模型文件,使模拟状态更接近于实际情况。通过对照多组实验的风速比图、风速等值线图和矢量图,以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满场风速差值及人体容忍系数为评价依据,从观众观赛舒适度角度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单一变量形态和组合变量形态对观众区风环境的影响作用,为我国寒冷地区专业足球场界面形态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设计策略。

李保和[10](2019)在《舰船设备维修人机工效量化评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虚拟维修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维修技术在舰船设备维修性分析中逐渐得到重视。由于舰船内部空间狭窄、结构复杂,舰船设备的维修性需要充分考虑维修人员的舒适性因素。现有的舰船维修性分析与维修仿真技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问题体现在维修工艺构建繁琐与人机工效评估效率低两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虚拟维修中与人机工效评估相关的仿真技术,并对人机仿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数字人体模型、维修动作库、人机工效评估方法以及仿真过程动态评估技术。首先,本文基于DELMIA虚拟人体模型结构尺寸与国标GB/T10000-1988人体尺寸数据,采用CAA C++二次开发的方法,完成了一种符合中国人体尺寸特征的舰船维修人体模型的开发。其次,本文在多刚体人体运动学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18环节的虚拟人运动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人体运动链的动作分类与建模方法,利用CAA技术实现了虚拟人动作封装、动作重用以及动作库设计与开发。然后,本文以影响人体生物力学疲劳感的关节运动因素作为评估指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理论的人体舒适度评估数学模型。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基于CAA技术的DELMIA Process仿真过程信息采集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面向维修仿真的人机工效评估系统模块的开发。最后,通过构建维修工艺仿真实验,采用仿真实例说明本文开发的人机仿真工具的实用性,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的舒适度评估模型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二、人体舒适度工程实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体舒适度工程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低路堤振动碾压力学响应特征及对周边结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研究
        1.2.2 室内试验
        1.2.3 振动压路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室内模型试验
    2.1 试验目的和试验方案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方案设计
    2.2 试验主要设备
    2.3 试验土样
    2.4 试验过程
        2.4.1 土样准备
        2.4.2 测试过程
    2.5 试验结果
        2.5.1 前处理滤波处理简介
        2.5.2 压实遍数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2.5.3 振动轮质量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2.5.4 压实作业参数对压实效果影响
    2.6 扫描电镜的观测
        2.6.1 扫描电镜简介及土样制备
        2.6.2 图像处理及分析
        2.6.3 界面动接触扰动概念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动压路机-土体动力系统数值模拟
    3.1 有限元与软件简介
        3.1.1 有限元基本原理
        3.1.2 有限元求解步骤
        3.1.3 ABAQUS/CAE简介
    3.2 振动轮-填土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3.3 ABAQUS振动轮与填土接触
        3.3.1 接触方式选择
        3.3.2 接触属性定义
    3.4 计算模型建立
        3.4.1 土体模型
        3.4.2 振动轮模型
    3.5 计算模拟结果
        3.5.1 碾压轮下填土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3.5.2 压实作业参数对振动压实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力学相互作用理论公式构建
    4.1 振动压路机工作原理
    4.2 振动压实数学模型及动力学方程
        4.2.1 振动轮-填土力学模型
        4.2.2 振动轮-填土动力学方程
        4.2.3 振动压路机-填土相互作用的力学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振动碾压对周边结构影响分析
    5.1 三标度法
    5.2 模型构建与计算处理
        5.2.1 层次模型的建立
        5.2.2 三标度矩阵的构建
        5.2.3 求解间接判断矩阵与因素权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泰山彩石溪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森林康养理论研究进展
        1.2.1 森林康养的概念和内涵
        1.2.2 森林康养功能的评价
    1.3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进展
        1.3.1 国内外康养基地建设
        1.3.2 康养设计方法研究
        1.3.3 森林康养规范的制定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资源概述
        2.1.2 人文资源概况
        2.1.3 景观资源概况
    2.2 观测方法
        2.2.1 样地筛选
        2.2.2 典型性样地
        2.2.3 户外调查安排
    2.3 康养因子测量方法
        2.3.1 基于人体感官的康养因子选择
        2.3.2 空气因子
        2.3.3 体感因子
        2.3.4 视听因子
    2.4 数据处理
        2.4.1 康养因子评价
        2.4.2 康养效果综合评价
        2.4.3 地统计学分析
    2.5 规划设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康养因子质量分析与评价
        3.1.1 空气因子
        3.1.2 体感因子
        3.1.3 视听因子
        3.1.4 康养因子等级分布特征
    3.2 康养因子空间格局分析
        3.2.1 康养因子空间变异结构
        3.2.2 康养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3.2.3 康养效果评价
        3.2.4 康养因子分析小结
    3.3 康养基地设计
        3.3.1 设计目标、理念及原则
        3.3.2 景区总体规划
        3.3.3 森林康养项目设计
4 讨论
    4.1 景区康养效果测定方法
    4.2 不同样地类型康养因子特征
    4.3 典型性样地康养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4.4 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方法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资助项目

(3)基于CFD风环境模拟及舒适度评价的建筑形体推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建筑风环境的发展
        1.1.2 建筑风环境常见研究方法对比
        1.1.3 建筑风环境模拟在建筑设计阶段的指导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献总结及研究思路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3.4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6 章节总结
第2章 建筑风环境数值仿真基础理论
    2.1 风的特性
        2.1.1 风速与风压
        2.1.2 大气边界层
        2.1.3 平均风剖面
    2.2 建筑形态的影响
    2.3 风绕建筑单体流动特点
    2.4 CFD数值仿真理论
        2.4.1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理论
        2.4.2 湍流数值模拟
        2.4.3 湍流模型
    2.5 流体仿真软件的选用及介绍
        2.5.1 FLUENT软件求解结构
        2.5.2 数值求解难点及解决方案
    2.6 章节总结
第3章 风环境模拟指导建筑设计评价体系
    3.1 风环境评价指标
        3.1.1 风力等级
        3.1.2 风速比与最大风速
        3.1.3 空气龄与通风效率
    3.2 建筑设计评价指标
        3.2.1 功能丰富度
        3.2.2 空间利用率
    3.3 人体舒适度
    3.4 建筑风环境相关规范
    3.5 章节总结
第4章 室外风环境模拟指导建筑设计
    4.1 项目外流场数值仿真
        4.1.1 项目简介
        4.1.2 设计方案介绍及模型建立
        4.1.3 项目仿真设置
    4.2 冬季工况下各方案分析与评价
        4.2.1 冬季建筑风压分析
        4.2.2 冬季风速环境分析
        4.2.3 冬季半户外空间风环境分析
        4.2.4 建筑形体方案推敲
    4.3 夏季工况下各方案分析与评价
        4.3.1 夏季风速环境分析
        4.3.2 夏季半户外空间风环境分析
        4.3.3 监测点数据分析
        4.3.4 建筑形体方案对比
    4.4 章节总结
第5章 室内风环境模拟指导建筑设计
    5.1 建筑开窗设计
        5.1.1 各开窗方案通风性能模拟
        5.1.2 开窗方案设计优化
    5.2 风环境指导室内功能区域设计
        5.2.1 夏季室内风环境分析优化
        5.2.2 冬季室内风环境分析优化
    5.3 人体舒适度模型建立
        5.3.1 PMV/PPD/DR评价体系
    5.4 建筑室内人体舒适度分析
        5.4.1 夏季室内热舒适度分析
        5.4.2 冬季室内热舒适度分析
        5.4.3 室内人体舒适度分析总结
    5.5 章节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工作内容总结
        6.1.2 研究成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寒地城市运动的国际化视野
        1.1.2 我国寒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1.3 寒地城市中郊野公园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寒地城市
        2.1.1 寒地城市定义
        2.1.2 寒地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分类
        2.1.3 寒地城市因气候受到的影响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定义
        2.2.2 郊野公园的分类和功能特点
        2.2.3 当前郊野公园建设中的问题
    2.3 生态修复
        2.3.1 恢复生态学
        2.3.2 生态修复
        2.3.3 寒地城市生态修复
    2.4 其他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寒地人群活动行为理论
        2.4.3 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理念
    2.5 小结
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的实践基础
    3.1 寒地城市的地域性特征和发展困境
        3.1.1 自然特征
        3.1.2 产业特征
        3.1.3 人文特征
        3.1.4 寒地城市发展面临的整体困境
    3.2 郊野公园对于寒地城市发展的作用
        3.2.1 寒地城市的地域特点对郊野公园建设的有利影响
        3.2.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建设的难点
        3.2.3 郊野公园对寒地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3 生态修复为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提供的指导
        3.3.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需解决的生态问题
        3.3.2 生态修复与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3.3.3 生态修复理论在寒地城市郊野公园设计的指导与应用
    3.4 小结
4 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园
        4.1.1 项目概况
        4.1.2 生态修复策略
        4.1.3 参考价值
    4.2 日本国营泷野铃兰丘陵公园
        4.2.1 项目概况
        4.2.2 设计分析
        4.2.3 参考价值
    4.3 哈尔滨群力公园
        4.3.1 项目概况
        4.3.2 设计目标
        4.3.3 生态修复策略
        4.3.4 参考价值
    4.4 Valld’en Joan填埋场景观恢复工程
        4.4.1 项目概况
        4.4.2 生态修复策略
        4.4.3 参考价值
    4.5 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山区景观修复项目
        4.5.1 项目概况
        4.5.2 生态修复策略
        4.5.3 案例借鉴
    4.6 阿尔卑斯山高寒生态系统修复
        4.6.1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4.6.2 修复措施
        4.6.3 借鉴意义
    4.7 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
        4.7.1 区域概况
        4.7.2 生态问题
        4.7.3 修复措施
        4.7.4 借鉴意义
    4.8 小结
5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原则、目标与内容研究
    5.1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
        5.1.1 基于寒地自然观的人地协调设计原则
        5.1.2 基于寒地地域观的气候特色设计原则
        5.1.3 基于寒地生态观的景观可持续设计原则
    5.2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目标
        5.2.1 场地生态基底的完善
        5.2.2 防止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5.2.3 保护生物提高物种多样性
        5.2.4 打造宜居的寒地城市户外活动空间
    5.3 寒地城市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的内容
        5.3.1 场地生态修复
        5.3.2 植被生态修复
        5.3.3 水体生态修复
        5.3.4 大气生态修复
    5.4 小结
6 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构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
        6.1.1 构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方法
        6.1.2 选取合适的生态修复评价因子
        6.1.3 基于GIS的生态敏感性评价
        6.1.4 叠加风环境分析的生态功能区划分
    6.2 公园骨架梳理——不同斑块生态修复
        6.2.1 生态高敏感区
        6.2.2 生态中低敏感区修复
        6.2.3 生态不敏感区修复
    6.3 完善公园要素——景观基质功能与布局
        6.3.1 功能组团营造
        6.3.2 道路布局优化
        6.3.3 植物配置优化
    6.4 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的营造
        6.4.1 构筑物设计
        6.4.2 游步道系统设计
        6.4.3 基础设施设计
    6.5 节事活动营造与宣传
        6.5.1 冰雪节事营造
        6.5.2 与自然教育相结合的活动营造
        6.5.3 与智慧园林相结合的活动宣传
    6.6 小结
7 项目实践——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7.1 项目概况
        7.1.1 区位概况
        7.1.2 上位规划
        7.1.3 城市概况
        7.1.4 周边环境
        7.1.5 场地分析
    7.2 设计愿景
        7.2.1 设计原则
        7.2.2 设计目标
        7.2.3 设计依据
    7.3 总体设计
        7.3.1 设计策略
        7.3.2 总平面图
        7.3.3 功能分区
        7.3.4 鸟瞰图
    7.4 分区设计
        7.4.1 居民运动休闲区
        7.4.2 中心观赏区
        7.4.3 森林生态保育区
        7.4.4 废弃地修复展示区
        7.4.5 荒地改造入口区
        7.4.6 深坑花园区
        7.4.7 郊野景观体验区
    7.5 专项设计
        7.5.1 寒地景观专项设计
        7.5.2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7.5.3 交通专项设计
        7.5.4 水系专项设计
        7.5.5 智慧专项设计
        7.5.6 节事活动专项设计
        7.5.7 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设计
    7.6 经济技术指标
        7.6.1 用地平衡表
8 总结
    8.1 研究总结
    8.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5)基于CFD模拟的地下中庭风环境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思路和框架
2 地下中庭风环境现状调研
    2.1 确定研究对象
    2.2 地下中庭风环境现场实测与分析
    2.3 问卷调查
    2.4 本章小结
3 地下中庭风环境评价标准
    3.1 风环境评价标准回顾
    3.2 徐州地区气候分析
    3.3 本文所采用的风环境评价标准
4 地下中庭风环境CFD模拟研究
    4.1 模拟软件研究
    4.2 研究模型的建模原则
    4.3 确定模拟边界条件
    4.4 确定地下中庭风环境的影响因素
    4.5 入风口风向的确定
    4.6 平面设计因素对地下中庭风环境的影响
    4.7 中庭剖面形式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住区建筑布局与风环境的相关研究
        1.3.2 住区建筑布局与热环境的相关研究
        1.3.3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与微气候环境的相关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滨水住区微气候基础性研究
    2.1 城市滨水住区与微气候环境
        2.1.1 城市滨水住区概述
        2.1.2 滨水微气候特点
    2.2 微气候模拟技术
        2.2.1 ENVI-met软件简介
        2.2.2 ENVI-met模型结构和网格划分
        2.2.3 ENVI-met使用流程
    2.3 城市滨水住区人体舒适度
        2.3.1 滨水气候与人体舒适度
        2.3.2 人体舒适度评价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庆市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与建筑布局分析
    3.1 大庆市城市气候分析
        3.1.1 大庆市气候特征
        3.1.2 大庆市滨水区微气候特点
    3.2 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特点分析
        3.2.1 大庆市城市湖泊分布情况
        3.2.2 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分析
    3.3 实际案例测量与模拟结果比较分析
        3.3.1 研究地段选取与实测方法
        3.3.2 模拟验证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水住区不同建筑布局的微气候环境模拟及分析
    4.1 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模型
    4.2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冬季风环境模拟
        4.2.1 行列式布局风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2.2 围合式布局风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2.3 混合式布局风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3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夏季热湿环境模拟
        4.3.1 行列式布局热湿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3.2 围合式布局热湿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3.3 混合式布局热湿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4.4 各种建筑布局微气候环境模拟结果综合对比分析
        4.4.1 冬季风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4.4.2 夏季热湿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4.4.3 滨水住区微气候环境综合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策略
    5.1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策略
        5.1.1 冬季风环境优化策略
        5.1.2 夏季热湿环境优化策略
        5.1.3 协调冬夏两季微气候环境的优化策略
    5.2 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策略的应用
        5.2.1 实际案例现状与问题
        5.2.2 实际案例优化模拟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住区垂直水岸线时各测点的风速值表
致谢

(7)城市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及舒适度提升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
        1.1.2 城市公园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1.3 城市公园绿地小气候效应的影响因子
        1.1.4 改善城市户外休憩空间舒适度的迫切需求
    1.2 文献综述
        1.2.1 小气候研究综述
        1.2.2 人体舒适度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城市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及舒适度基础理论研究
        1.4.2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小气候实测研究
        1.4.3 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游憩空间舒适度评价研究
        1.4.4 城市公园游憩舒适度提升设计策略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城市公园小气候环境效应及舒适度相关理论
    2.1 城市气候
        2.1.1 气象学与气候学
        2.1.2 气候
        2.1.3 小气候
    2.2 气象要素概念
        2.2.1 太阳辐射
        2.2.2 空气温度
        2.2.3 空气湿度
        2.2.4 风
        2.2.5 地表温度
    2.3 小气候数据获取
    2.4 小气候舒适度概述
        2.4.1 人体舒适度概念
        2.4.2 影响人体舒适度因素
        2.4.3 舒适度指标分类
        2.4.4 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
    2.5 城市公园的园林要素对小气候环境的影响研究
        2.5.1 植物对小气候的影响
        2.5.2 水体对小气候的影响
        2.5.3 硬质铺装对小气候的影响
        2.5.4 地形对小气候的影响
        2.5.5 建筑物对小气候的影响
第3章 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实测研究
    3.1 不同下垫面对公园小气候影响的实测研究
        3.1.1 测量选地概况
        3.1.2 样地选择
        3.1.3 观测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1.5 结果与分析
        3.1.6 小结与讨论
    3.2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公园小气候的影响实测研究
        3.2.1 测量选地概况
        3.2.2 样地选择
        3.2.3 监测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2.5 结果与分析
        3.2.6 小结与讨论
    3.3 不同铺装材料对公园小气候影响的实测研究
        3.3.1 监测选地概况
        3.3.2 铺装选择
        3.3.3 观测方法
        3.3.4 数据处理
        3.3.5 结果与分析
        3.3.6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扬州宋夹城公园景观游憩空间舒适度评价
    4.1 公园内不同景观游憩空间小气候实测分析
        4.1.1 测量选地概况
        4.1.2 观测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1.4 公园不同景观游憩空间小气候实测
    4.2 公园内不同景观游憩空间的人体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4.2.1 不同游憩空间的人体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4.2.2 不同游憩空间的人体舒适度指数与各小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城市公园景观游憩空间舒适度提升设计策略
    5.1 优化城市公园景观游憩空间的下垫面结构
    5.2 优化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植物群落结构
    5.3 优化城市公园游憩空间铺装材质的选择
    5.4 优化城市公园景观游憩空间的结构
        5.4.1 基于空间构成特征的小气候舒适度提升设计
        5.4.2 基于空间开敞性的小气候舒适度提升设计
        5.4.3 基于空间遮阴度的小气候舒适度提升设计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微气候效应的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高层居住区的发展
        1.1.2 居住区室外微气候环境亟待改善
        1.1.3 设计结合气候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所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市气候
        2.1.1 城市气候学
        2.1.2 建筑气候区划分
        2.1.3 郑州地区独有的气候特征
    2.2 舒适度评价指标研究
        2.2.1 单一物理指标
        2.2.2 综合评价指标
    2.3 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研究
        2.3.1 高层住宅平面类型
        2.3.2 高层居住区建筑布局
        2.3.3 高层居住区空间尺度
        2.3.4 高层居住区开放空间
    2.4 本章小结
3 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标准模型建立
    3.1 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现状调研
        3.1.1 高层居住区地块信息采集筛选
        3.1.2 高层居住区调研信息概述
    3.2 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标准模型提取
        3.2.1 标准模型的分类
        3.2.2 标准模型的控制因子
        3.2.3 标准模型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4 实测分析与软件校验
    4.1 实测分析
        4.1.1 居住区案例选择
        4.1.2 测试方法
        4.1.3 实测结果和分析
        4.1.4 小结
    4.2 微气候模拟软件选取
        4.2.1 微气候模拟软件分析
        4.2.2 选定模拟软件功能介绍
        4.2.3 舒适度评价指标选择
    4.3 模拟与实测数据校验
        4.3.1 住区模型建立
        4.3.2 模拟参数设定
        4.3.3 实测与模拟结果对比
        4.3.4 模型精度校验
    4.4 本章小结
5 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模拟研究
    5.1 模拟时间选择及相关参数设置
    5.2 建筑布局与组合方式
        5.2.1 风速
        5.2.2 空气温度
        5.2.3 相对湿度
        5.2.4 平均辐射温度
        5.2.5 舒适度评价
    5.3 建筑高度
        5.3.1 风速
        5.3.2 空气温度
        5.3.3 相对湿度
        5.3.4 平均辐射温度
        5.3.5 舒适度评价
    5.4 建筑间距
        5.4.1 风速
        5.4.2 空气温度
        5.4.3 相对湿度
        5.4.4 平均辐射温度
        5.4.5 舒适度评价
    5.5 开放空间方位
        5.5.1 风速
        5.5.2 空气温度
        5.5.3 相对湿度
        5.5.4 平均辐射温度
        5.5.5 舒适度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与应用
    6.1 综合对比分析
        6.1.1 各因素交叉对比
        6.1.2 各因素主次影响及排序
    6.2 优化设计策略
        6.2.1 设计策略
        6.2.2 优化模型
    6.3 实际案例应用
        6.3.1 案例介绍
        6.3.2 方案改造
        6.3.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基于观众区风环境模拟的寒区足球场界面形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基本框架
第2章 寒冷地区冬季室外受风感受评估准则
    2.1 室外风环境评估影响因素
        2.1.1 风安全评估影响
        2.1.2 风舒适评估影响
        2.1.3 风速比评估影响
        2.1.4 人体容忍系数影响
    2.2 研究对象地点调研及数据整理
        2.2.1 研究地点概况
        2.2.2 实地调研
        2.2.3 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2.2.4 评价指标及分析
    2.3 观众区风环境评估方法
        2.3.1 评估流程
        2.3.2 风环境舒适度评估原则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FD数值模拟方法及实验平台的验证
    3.1 数值模拟平台的建立
        3.1.1 软件模拟的目的
        3.1.2 模拟软件的选择
    3.2 CFD模拟参数设置
        3.2.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2.2 网格划分及网格精度的确立
        3.2.3 Fluent数值计算方法的选择
    3.3 数值模拟平台可信性验证
        3.3.1 确定验证试验工程目标
        3.3.2 确定调研时间和工具
        3.3.3 选定风速测点
        3.3.4 验证CFD数值模拟试验
    3.4 设计条件的应用
        3.4.1 设计实验条件
        3.4.2 确定来流风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足球场界面形态模拟试验及优化策略
    4.1 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4.1.1 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界定
        4.1.2 内界面(Internal boundary)孔隙率的影响
        4.1.3 侧界面(Side boundary)空隙率的影响
        4.1.4 顶界面(Top boundary)连接处通透性的影响
    4.2 不同界面通透性耦合形态模拟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侧界面空隙率为100%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4.2.2 侧界面空隙率为50%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4.2.3 侧界面空隙率为20%的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改善观众区风环境的界面形态设计及策略
        4.3.1 关于内界面形态的设计建议及策略
        4.3.2 关于侧界面形态的设计建议及策略
        4.3.3 关于顶界面形态的设计建议及策略
    4.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天津地区室外冬季风寒环境舒适度调查问卷
    附录2 3-4万座专业足球场研究样本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舰船设备维修人机工效量化评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基于DELMIA/CAA的舰船维修人体模型开发
    2.1 舰船维修人体模型需求分析
    2.2 DELMIA人体建模尺寸分析
    2.3 基于CAA的人体模型二次开发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运动学模型的人体动作建模与动作库设计
    3.1 多刚体人体运动学模型研究
    3.2 基于运动链的虚拟人动作建模
    3.3 基于CAA的动作库设计与开发
    3.4 本章小结
4 人机工效量化评估模型研究与系统开发
    4.1 人机工效评价方法分析
    4.2 基于模糊理论的舒适度评估模型
    4.3 原型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人体舒适度工程实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路堤振动碾压力学响应特征及对周边结构影响分析[D]. 杨兴哲. 燕山大学, 2021(01)
  • [2]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泰山彩石溪景区为例[D]. 敬济豪.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CFD风环境模拟及舒适度评价的建筑形体推敲方法研究[D]. 高茂林. 暨南大学, 2020(03)
  • [4]基于生态修复的寒地城市郊野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南山郊野公园为例[D]. 陈昭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CFD模拟的地下中庭风环境优化设计研究[D]. 王善行.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大庆市滨水住区建筑布局优化研究[D]. 徐结晶.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城市公园小气候温湿效应及舒适度提升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为例[D]. 蔡蕊. 扬州大学, 2020(04)
  • [8]基于微气候效应的郑州地区高层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研究[D]. 唐豪. 郑州大学, 2020
  • [9]基于观众区风环境模拟的寒区足球场界面形态优化研究[D]. 杜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舰船设备维修人机工效量化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 李保和.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人体舒适度工程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