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试验确诊直立障碍患儿23例报告

直立试验确诊直立障碍患儿23例报告

一、直立实验诊断直立性调节障碍患儿23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黄雯[1](2021)在《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与单纯使用枕三经排刺进行对比,以改进现有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针刺治疗方案,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方法:1.研究对象:依据本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按照预实验结果,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十病区住院患者共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及盲法原则,以1:1比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1例。2.治疗方法:内科常规治疗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要求对纳入患者进行个体化诊治,两组均根据《针灸学》选穴,进行基础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枕三经排刺,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3.观察指标:以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Ataxia Rating Scale,ICARS)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分作为次要疗效指标。4.统计方法: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61例患者完成治疗,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且针刺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个人史、治疗前ICARS评分、治疗前MBI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IC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0),通过治疗前后ICARS评分差值比较,两组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组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将ICARS评分进一步细化,在姿势和步态障碍、动态功能、语言障碍、眼球运动障碍4项评分中,两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0);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组间比较,两组间姿势和步态障碍、动态功能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治疗组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语言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10),通过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两组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治疗组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结论:1.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与单纯使用枕三经排刺均可改善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联合针刺法在改善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姿势与步态障碍、动态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纯使用枕三经排刺,在改善患者语言障碍、眼球运动功能方面两种针刺方法疗效相近;2.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共济失调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下,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孔清玉[2](2020)在《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和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 syndrome,POTS)是儿童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的最常见类型。患儿反复出现晕厥、头晕、胸闷等症状,在体位改变、情绪紧张、长时间站立等情况时症状加重,平卧位后症状减轻,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诊断困难、预后良好等特点。大样本临床数据分析有助于缩短诊疗周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VVS及POT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VVS及POTS患儿进行简单快速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儿茶酚胺直接反映自主神经活动状态,VVS患者晕厥前血浆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nonepinephrine,NE)水平升高,晕厥发生时进一步快速升高;POTS患儿晕厥等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直立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有关,推测高水平儿茶酚胺可能是VVS及POTS发生的重要因素。β受体阻断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降低儿茶酚胺水平,理论上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药物之一,但临床实践中疗效偏差较大。目前临床上缺乏对患儿儿茶酚胺状态评价及指导β-受体阻断剂应用的有效生物学指标。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反复或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精神负担。对VVS及POTS患儿心理状态的评估及干预是此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OI症状评分量表目前主要用于O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与患儿情绪障碍的严重程度是否有相关性尚未见报道。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是花生四烯酸经过细胞色素P450途径产生的一种内皮超极化因子,作用于临近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产生超级化和血管松弛作用,从而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VVS及POTS患儿存在外周血管过度舒张导致血压下降,推测引起血管舒张的因子可能参与了WS及POTS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尚未见EETs是否参与VVS及POTS发病机制的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率并描绘ROC曲线,以期发现指导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指标。2.LC-MS/MS测定患儿24h尿儿茶酚胺水平,探讨NE水平指导β-受体阻断剂精准治疗VVS和POTS的临床价值;探讨儿茶酚胺、01症状评分对评估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指导临床及早联合心理干预。3.测定患儿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14,15-EETs水平,并与尿儿茶酚胺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初步探讨EETs指导儿童VVS及POTS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方法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VVS和(或)POTS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主诉时间、主诉症状、伴随症状、诱因、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HUTT期间症状、HUTT阳性发作的时间、阳性发作时血压、阳性发作时心率、阳性发作时症状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记录了所有入组患儿HUTT过程中血压及心率数据,包括患儿平卧位(1、5、10min)、直立位(1、5、10min)、倾斜后(1、5、10、15、20、25、30、35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评估VVS和/或POTS患儿HUTT过程中的心率及血压变异性及其与阴性组、正常儿童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若患儿在HUTT过程中出现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时回复至平卧位,则数据计入至回复平卧位前一次(未出现VVS阳性反应)时间节点的心率及血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患儿数据分为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VVS+POTS)组、阴性组、健康对照组,计算各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儿茶酚胺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反复晕厥或先兆晕厥患儿38例,均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38例VVS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h尿标本,采用液相二级质谱(LC-MS/MS)法检测24h尿NE水平,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0.5mg/kg.d,bid,口服3月)。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症状发作频率和程度、治疗的依从性及药物耐受情况等并详细记录。本研究还回顾性分析了43 例 POTS 及 VVS+POTS 患儿的临床资料(POTS 19 例,VVS+POTS 24 例),均检测24h尿NE水平。19例POTS患儿均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美托洛尔(用法同上)治疗,疗效判断同VVS。VVS+POTS患儿的治疗采用了包括基础治疗在内的个体化干预。所有患儿均于3月后进行最终效果评估。以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发作频率作为主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参与评分的症状包括:晕厥、头晕、恶心、心悸、头痛、双手震颤、胸闷、视物不清共8个症状,当症状总评分降低大于50%时定为治疗有效。采用ROC曲线分析24h尿NE指导VVS及POTS选用美托洛尔的预测价值。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42例,年龄9~14岁,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及儿童抑郁量表(CDI)对患儿进行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评估,采用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进行症状评分。根据量表评分结果,将患儿分为焦虑及非焦虑组,抑郁及非抑郁组。以上量表评分均在入组儿童确诊并取得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之后,由入组儿童自行填写。SCARED所得各样本均数与全国常模组比较,CDI所得各样本均数与2010年王君等进行的合肥地区城乡中小学CDI评估数据比较。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次日开始留取24尿标本,采用LC-MS/MS法检测24h尿儿茶酚胺水平,将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VVS及POTS患儿的心理量表评分与01症状评分进行关联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对VVS和POTS患儿合并情绪障碍的预测价值。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本研究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儿童医疗中心住院的存在直立不耐受症状的儿童38例,均经HUTT确诊为VVS或POTS(VVS 26例,POTS 12例)。采用ELISA检测患儿 24h尿14,15-EET(DHET)水平,并将患儿24h尿14,15-EET水平与年龄、体重、24h尿量、14,15-EET浓度、基础收缩压、基础舒张压、基础心率、24h尿Na+、K+、CL-、Ca2+、24h尿儿茶酚胺、卧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水平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VVS及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心率、血压变异性分析结果(1)当患儿存在OI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应行HUTT明确是否为VVS及POTS,VVS及POTS患儿基础直立、倾斜试验及卧、立位试验过程中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2)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收缩压变异系数均高于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POTS组(P<0.01);VVS组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1),卧、立位舒张压变异系数低于 VVS+POTS 组(P<0.05)。(3)POTS组直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低于VVS+POTS组(P<0.05),卧、立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均低于VVS+POTS组(P<0.05),直立倾斜及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VVS+POTS组(P<0.01)。(4)VVS组、POTS组、VVS+POTS组、阴性组患儿组内比较,直立倾斜位心率变异系数均明显低于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作为行HUTT检查的参考指标。2.VVS及POTS患儿24h尿去甲肾上腺素结果及临床价值(1)VVS患儿24h尿NE水平有明显个体差异(离散系数44.63%),且与其基础收缩压、舒张压显着相关(r=0.604;P<0.001)和(r=0.400;P<0.05)。(2)依据美托洛尔的疗效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926(95%置信区间为0.848到1),当24h尿NE=34.84μg/24h时,其预测美托洛尔对VVS有效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100%。(3)VVS+POT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患儿(P<0.01);男性患儿更易出现单纯的POTS,而女性POTS患儿则较容易合并VVS(P=0.01)。美托洛尔治疗单纯POTS的有效性为84.21%。3.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1)VVS患儿SCARED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常模组(P<0.01),VVS焦虑组SCARED总评分及各分量表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焦虑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1)。(2)Pearson分析显示VVS组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691,P<0.001)。根据患儿的OI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95%置信区间为0.804到1),当VVS患儿症状评分=8.5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91.7%。(3)VVS组CDI评分与常模组比较(P>0.05);VVS抑郁组CDI评分高于合肥常模组(P<0.01),VVS抑郁组OI症状评分高于非抑郁组(P<0.001)。(4)Pearson分析显示VVS患儿的O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46,P<0.05)。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抑郁,ROC曲线下面积为0.688(95%置信区间为0.476到0.899),当VVS患儿症状评分=7.5时,其预测儿童OI评分量表评估VVS患儿合并抑郁的灵敏度87.5%,特异度为55%。(5)POTS组患儿SCARED评分高于全国常模组(P<0.05),POTS焦虑组患儿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简明焦虑量表评分明显高于非焦虑组(P<0.01),“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各项评分高于非焦虑组(P<0.05)。POTS患儿均存在明显的学校恐怖症。POTS焦虑障碍患儿NE水平低于非焦虑患儿(P<0.05),降低的人数比率高于非焦虑患儿(P<0.05)。(6)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SCARED评分呈显着相关(r=0.71,P<0.01)。根据患儿的症状评分及是否合并焦虑障碍,ROC曲线下面积为1(95%置信区间为1),当POTS患儿症状评分=8.0时,其预测儿童OI症状评分量表评估POTS患儿合并焦虑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OTS患儿的0I症状评分与CDI评分有相关性(r=0.625,P<0.05)。4.EETs指导VVS和POTS患儿稍准治疗的初步探讨(1)VVS患儿24h尿14,15-DHET(EETs)水平与24小时尿量相关,与卧位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弱相关。(2)POTS患儿24h尿14,15-DHET水平与患儿24小时尿量相关,与24h尿Na+呈强相关(r=0.668,P=0.018),与 24h 尿 Ca2+呈中度相关(r=0.485,P=0.11),与24h尿CL-呈中度相关(r=0.539,P=0.07);与24小时尿多巴胺呈中度相关(r=0.512,P=0.089),与 24 小时尿NE 呈弱相关,(r=0.346,P=0.271)。结论1.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VVS及POTS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判断的参考指标;当卧、立位心率变异系数≥10.47%时,可以建议行HUTT检查。2.VVS患儿24h尿NE个体差异明显,24h尿NE水平可作为选择美托洛尔治疗VVS的参考指标。3.POTS+VVS患儿24h尿NE水平低于单纯POTS的患儿。单纯POTS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儿POTS+VVS更多见;β-受体阻断剂治疗单纯POTS患儿的有效性高,但剂量需个体化。4.VVS及POTS患儿合并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比率较高;POTS合并焦虑障碍儿童24h尿NE低于非焦虑儿童。5.情绪障碍与患儿直立不耐受症状评分呈正相关,OI症状评分高的患儿存在焦虑及抑郁性情绪障碍的可能性更大,症状也更为严重。6.EETs可能对VVS及POTS患儿体内的升压因素起到一定的拮抗效应,对POTS患儿效应可能更为明显。

何爽[3](2020)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直立倾斜试验的预警指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的病史特征以及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中的特点,寻找HUTT中发生晕厥前的预警指标,以便早期识别VVS阳性反应,降低检查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为临床医生对患儿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因疑诊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行HUTT检查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在HUTT中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以及阳性反应的预警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共收集90例病例,VVS组,共41例,其中男18例,女23例;阴性组49例,男26例,女23例,两组性别和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VVS组平均年龄(11.59?1.94)比阴性组平均(10.59?2.10)年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p=0.020)。2.临床特征:发作诱因之持久站立,VVS组人数比阴性组多,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7.22,p=0.011)。晕厥先兆之视物模糊在VVS组中人数比阴性组多,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5.854,p=0.019)。其他临床特征,如晕厥前的体位、缓解方式、发作后的状态、既往史、家族史、饮食饮水习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ased head-up tilt test,BHUT):临床表现为胸闷HUTT阴性组有1人(2%),VVS组9人(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7.057,p=0.008)。4.硝酸甘油激发直立倾斜试验(sublingual nitroglycerin head-up tilt test,SNHUT):VVS组头晕、胸闷、面色苍白、恶心、视物模糊、乏力、发热明显增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5.HUTT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有3人,均发生在SNHUT阶段,1例仅表现为意识丧失7分钟,1例表现为意识丧失和失语18分钟。1例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和心脏骤停14秒同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处理上立即予以平卧,加之抬高并按摩双下肢,必要时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等处理,患儿均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意识。6.心电图改变:HUTT中,VVS组直立性T波改变比阴性组多,两组有统计学差异(χ2=16.131,p=0.000)。7.心率改变特点:41例VVS中,有38例阳性反应发生在SNHUT,阳性反应时间是在SNHUT开始后的5-10分钟,平均时间6.8分钟,25例阳性反应(65.7%)在SNHUT开始后的3分钟内心率较试验前基础心率上升≥30次/分。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晕厥先兆之视物模糊、诱发因素之持久站立是HUTT中发生VVS阳性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VVS有其临床特征,在HUTT前应仔细询问病史,通过严密观察和综合分析HUTT中的临床表现、心率变化和心电图改变,可一定程度上提前预警HUTT中阳性反应的发生,减少检查风险。

蒋忠[4](2020)在《中医脊柱平衡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中医脊柱平衡疗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提供AIS保守治疗的新思路、新策略,为“中医脊柱平衡疗法”治疗AIS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中医脊柱平衡疗法,每天自行导引锻炼2次(每周不少于5天),每周2次脊柱平衡手法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Milwaukee支具疗法,每天佩戴时间不少于22h,两组均治疗12个月。以Cobb角评价AIS脊柱侧弯严重程度;以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率(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评价肺功能的变化;以SRS-22问卷评价心理健康、生存治疗的变化及对治疗的满意度。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结果66例患者完成1个疗程治疗及疗效评价,6例患者在入组2月内脱落,按照剔除病例进行处理,其结果不纳入最终统计分析。两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Cobb角: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Cobb角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6个月、12个月评价时点,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肺功能:两组治疗前后FEV1/FVC的变化及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VC%Pred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RS-22问卷:试验组治疗后对AIS患者功能活动、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评分有积极影响,与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功能活动无明显变化(P>0.05),疼痛评分改善(P<0.05),自我形象、心理健康评分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1)中医脊柱平衡疗法与Milwaukee支具疗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IS患者脊柱侧凸程度,但脊柱平衡推拿疗法起效较快,且对脊柱侧弯的改善幅度优于Milwaukee支具疗法。(2)中医脊柱平衡疗法对肺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VC%Pred水平,对FEV1/FVC则无明显影响;就本研究而言,Milwaukee支具疗法对肺功能可能无明显影响。(3)中医脊柱平衡疗法对AIS患者功能活动、疼痛、自我形象、心理健康的改善有积极作用,且优于Milwaukee支具疗法;Milwaukee支具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IS患者疼痛情况,对功能活动无明显影响,对患者自我形象、心理健康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董童[5](2019)在《儿童直立不耐受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及RAAS系统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直立不耐受(Orthostatic Intolerance,OI)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各指标浓度变化,分析25-(OH)D3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与OI的关系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判断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住院直立试验/直立倾斜试验(HUT/HUTT)阳性的87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45例,女42例,男女比例1.07:1。依据HUT/HUTT试验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29例,直立性高血压(OHT)组8例,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组50例。其中VVS组依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分3个亚组:VVS-心脏抑制型(VVS-CI)5例,VVS-血管抑制型(VVS-VI)40例,VVS混合型(VVS-MI)5例,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同HUT/HUTT阴性的健康儿童2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25-(OH)D3、RAAS各指标浓度变化,分析25-(OH)D3与RAAS系统的相关性。结果:1.OHT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VVS、POTS及阴性组,VVS-MI组低于阴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OHT组血清AngⅠ基础水平高于VVS-VI、VVS-CI、POTS及阴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OHT组血清ALD激发水平低于VVS-VI、POTS及阴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UTT/HUT组血清25-(OH)D3与AngⅠ激发、AngⅡ基础、AngⅡ激发水平分别行秩相关分析提示均呈负相关(P<0.05),与log(肾素)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也呈负相关(r=0.207,P=0.04),但OHT组血清25-(OH)D3与RAAS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血清25-(OH)D3水平缺乏或不足可能引起RAAS系统过度激活,血清肾素、AngⅠ激发、AngⅡ基础及AngⅡ激发水平升高,参与儿童OI的发生及鉴别,血清25-(OH)D3水平明显降低对OHT患儿有更高的预警作用。

陈婷婷[6](2018)在《血管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统计分析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138A/-位点基因多态性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及其各临床分型组间的分布,初步探讨ET-1+138A/-基因多态性与儿童VV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1月至2018.8月在我院就诊的不明原因晕厥的患儿进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从中选取80例HUT阳性且符合VVS诊断的患儿作为VVS组,并按临床分型分为三个亚组;选取80例HUT阴性患儿作为HUT阴性组;另选8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VVS组、HUT阴性组儿童临床特征,并抽取三组受试者静脉血,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HRM)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的测序方法对其进行ET-1+138A/-基因多态性检测,并统计分析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及VVS各临床分型亚组间的分布规律。组间比较运用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χ2),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VVS组和HUT阴性组临床特征比较,结果显示VVS组女孩发病多于男孩(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8A/-基因型在VVS组、HUT阴性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分别为3A3A:42例、57例、52例;3A4A:34例、21例、23例;4A4A:4例、2例、5例;等位基因频率在以上三组中分布分别为3A:118、135、127;4A:42、25、33;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8A/-基因型在VVS组各临床分型亚组:混合型组19例(23.8%)、心脏抑制型组27例(33.7%)、血管抑制型组34例(42.5%)中的分布分别为3A3A:13例、19例、10例;3A4A:5例、7例、22例;4A4A:1例、1例、2例;等位基因频率在以上三组中的分布分别为3A:31、45、42;4A:7、9、26;3A4A基因型及4A等位基因在血管抑制型组中的分布明显高于混合型组和心脏抑制型组,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研究群体中未发现ET-1+138A/-基因多态性与儿童VVS发病的相关性,但3A4A基因型及4A等位基因在血管抑制型组中的分布偏高,推测该基因位点参与了VVS发作时的血压调节。

管娜[7](2017)在《胡桃夹综合征诊断治疗进展——基于英国胡桃夹综合征指南》文中研究说明胡桃夹综合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见表现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和直立性蛋白尿,此外还可表现为直立不耐受、腹痛、腰痛、胃肠道症状和性腺静脉曲张等,严重者可导致失血性贫血和肾静脉血栓。对于不典型表现者易被误诊和漏诊。75%的患儿经24个月保守治疗可恢复。一些直立调节障碍者应用米多君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对于病情严重者需手术干预。2017年英国发表了胡桃夹综合征诊治指南,现结合该指南介绍相关诊治进展。

门丽娜,徐明国,高晓杰,姜大明,廖建湘[8](2014)在《140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患儿脑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和直立试验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脑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和直立试验在以晕厥为首发症状患儿诊断方面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3年3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的以晕厥为首发症状1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进行脑电图检查、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直立试验。结果所有患儿中7例患儿脑电图结果显着异常,试验均为阴性,随访后诊断为癫痫,占5.0%;32例患儿脑电图结果为界限,占22.9%,随访过程中脑电图无显着变化,其中6例直立试验为阳性;101例患儿脑电图结果正常,占72.1%,其中22例直立试验阳性。140例晕厥患儿直立试验出现阳性结果的为28例,占20.0%。所有患儿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发现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占1.4%,未发现窦性停搏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此2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儿未发现脑电图异常且直立试验阴性。在140例晕厥病例中未出现脑电图异常且直立试验阳性的患儿。结论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患儿进行脑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和直立试验联合检查对初步筛选诊断有重要意义。

黄玉娟[9](2013)在《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VV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文中提出血管迷走性晕厥是由多种因素触发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脑血流量一过性减少所致的短暂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本质是一种反射性晕厥,即因血压心率调节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所致。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途径是心血管反射的分子机制,异源三聚体G蛋白负责在细胞表面进行心血管反射的信号转导,对机体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研究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有助于为临床提供血管迷走性晕厥新的生物学标记及潜在治疗靶点。直立倾斜试验可以通过倾斜诱发晕厥的发生,是临床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主要方法,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运用表达谱芯片的方法对10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倾斜试验晕厥发生时的外周血与10例正常对照直立倾斜试验时的外周血进行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Affy Expression的软件包、斯坦福的TM4(SAM、LIMMA)等软件进行聚类分析、选定表达差异基因,运用DAVID(GO)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本研究共得到103个差异表达基因,VVS组中100个基因出现上调,3个基因出现下调。与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有2个:GNG2和GPR174,且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了芯片结果。运用DAVID(KEGG)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的研究,本研究共得到9个信号通路,包括凋亡、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第二部分运用高分辨溶解曲线HRM结合基因测序的方法对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ADRB1Ser49Gly,GNB3C825T和RGS2C1114G多态性基因型与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共有232例汉族不明原因晕厥儿童和100例正常对照儿童入组,结果显示上述基因多态性与血管迷走性晕厥无明显的相关性。运用表达谱芯片可以得到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同与正常对照的表达谱。GNG2和GPR174在血管迷走性晕厥组出现上调,提示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参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而在本研究群体中未发现与G蛋白信号转导相关的ADRB1ser49gly,GNB3C825T,RGS2C1114G多态性与血管迷走性晕厥及其临床分型有相关性。

熊振宇,憨贞慧,张曦,盖勇,廉婕,潘治涛[10](2013)在《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直立不耐受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水平与直立不耐受(OI)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法分别检测OI患儿组及其生物学父母组、正常儿童组外周血NO浓度和eNOS活性。结果 OI患儿组血清NO浓度与父母组及正常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55,P=0.000;t=3.375,P=0.001);OI惠儿组血清eNOS活性与父母组及正常儿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5,P=0.000;t=7.527,P=0.000)。OI患儿外周血清NO及eNOS活性明显低于其父母组及正常儿童组。结论低水平NO浓度及eNOS活性与直立不耐受患儿发病有关,可能是OI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直立实验诊断直立性调节障碍患儿23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立实验诊断直立性调节障碍患儿23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共济失调概述
    1 共济失调
        1.1 共济失调定义
        1.2 脑梗死及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流行病学调查
        1.3 祖国医学对共济失调的认识
        1.4 现代医学对共济失调的认识
        1.5 共济失调物理学机制
        1.6 共济失调分类
    2 小脑
        2.1 解剖结构
        2.2 生理功能
        2.3 小脑皮质
        2.4 纤维联系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基础治疗
        2.3 针刺治疗
        2.4 研究持续时间
    3 观察指标
        3.1 生物学指标
        3.2 疗效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及评价
    4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共济失调疗效指标分析
        5.3 安全性评定和质量观察
        5.4 病例脱落与剔除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共济失调相关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VVS和POTS患儿临床特征及血压、心率变异性分析
    前言
    1.0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2.0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VV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3 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4 VVS合并POTS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5 阴性患儿临床数据分析
        2.6 临床中其他晕厥或疑似晕厥病因总结
        2.7 VVS、POTS、VVS并POTS、阴性组临床数据
        2.8 各组患儿变异系数统计及比较
    3.0 讨论
    4.0 结论
第二部分 儿茶酚胺指导VVS及POTS患儿精准治疗的价值
    前言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24小时尿去甲肾上腺素检测
        1.5 判断标准
        1.6 治疗及随访
        1.7 疗效判断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VVS组资料分析
        2.1.1 VVS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
        2.1.2 VVS组与对照组各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2.1.3 VVS患儿24h尿NE与基础血压及心率的相关性分析
        2.1.4 VVS血管抑制型与混合型对比分析
        2.1.5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对比分析
        2.1.6 ROC曲线对美托洛尔疗效的预测分析
        2.2 POTS与VVS并POTS组资料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儿茶酚胺及OI量表在VVS及POTS患儿情绪障碍评估中的作用
    前言
    1.0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研究方法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VVS组相关资料分析
        2.3 POTS在相关资料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第四部分 EETs水平指导VVS和POTS患儿精准治疗价值的初步探讨
    前言
    1.0 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1 研究对象
        1.1.2 筛选标准
        1.1.3 研究分组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直立试验、BHUTT
        1.2.2 SNHUTT操作步骤同前
        1.2.3 VVS及POTS诊断标准
        1.2.4 24h尿14,15-DHET留取及检测方法
        1.2.5 统计学分析
    2.0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VVS患儿基本资料
        2.1.2 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
        2.1.3 VVS及POTS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
        2.2 VV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1 VV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2.2 VV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2.3 POTS患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1 POTS患儿24小时尿14,15-DHET关联因素分析
        2.3.2 POTS患儿尿14,15-DHET浓度关联因素分析
    3.0 讨论
    4.0 结论
附正文图表
    第一部分 图表
    第二部分 图表
    第三部分 图表
    第四部分 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儿茶酚胺、EETs在儿童OI发病机制及指导诊治的研究进展
    引言
    1.交感神经系统及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1 交感神经系统在直立体位中的作用
        1.2 直立位的神经体液变化
    2.VV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VVS相关性晕厥及先兆晕厥的评估
        2.2 反常性代偿反射
        2.3 对直立应力的交感神经反应及VVS中的交感神经失活
        2.4 交感神经蛋白在VVS中的缺陷
        2.5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变化
    3.POTS的评估、病因及发病机制
        3.1 POTS的评估
        3.2 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可能与POTS有关
        3.3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与POTS有关
        3.4 POTS患者NET表达的改变
    4.心理因素及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与VVS及POTS
        4.1 心理因素与VVS、POTS
        4.2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4.3 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在儿童心理疾病中的作用
        4.4 5-羟色胺(5-HT)系统与焦虑和抑郁
    5.EETs、过敏性疾病与VVS和POTS
        5.1 EETs的来源及对血压的调节作用
        5.2 过敏性疾病、EETs与VVS和POTS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部分

(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直立倾斜试验的预警指标(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VVS在 HUTT中的特点
    2.3 临床特征中影响HUTT结果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在直立倾斜试验中心电图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中医脊柱平衡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研究
    (一)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二) 试验方法
        1. 试验设计类型
        2. 样本量计算
        3. 病例分组
    (三) 治疗方案
        1. 对照组:支具治疗组
        2. 试验组:中医脊柱平衡疗法组
        3. 疗程
    (四) 观察项目
        1. 安全性观察项目
        2. 基线指标
        3. 疗效相关观察项目及评定指标
    (五) 数据分析与统计
    (六) 技术路线图
    (七) 病例收集结果
    (八) 研究结果
        1. 一般人口学资料
        2. Cobb角
        3. 肺功能
        4. SRS-22问卷
        5 安全性分析
        6 依从性评价
二、讨论
    (一) 关于AIS相关问题
        1. 发病机制
        2. 中医对AIS的认识
        3. 中医脊柱平衡治疗AIS的机理
    (二) 关于试验设计方案
        1. 试验人群的选择
        2. 试验方案的设计
        3. 对照方案的设计
        4. 疗效指标的设计
    (三) 试验统计结果分析
        1. Cobb角分析
        2. 肺功能分析
        3. SRS-22问卷分析
    (四)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儿童直立不耐受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及RAAS系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OI发病机制
    1.2 RAAS系统概述
    1.3 维生素D生物学特性
    1.4 维生素D与RAAS系统的关系
    1.5 儿童OI与维生素D及RAAS相关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阳性组与对照组儿童性别年龄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收集
        2.2.2 实验室指标及辅助检查资料收集
        2.2.3 标本采集与测定
        2.2.4 直立试验/直立倾斜试验(HUT/HUTT)
        2.2.5 技术路线图
        2.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阳性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流动力学类型情况
    3.2 阳性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D_3及RAAS各指标水平比较
        3.2.1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25-(OH)D_3水平比较
        3.2.2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肾素水平比较
        3.2.3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AngⅠ基础水平比较
        3.2.4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AngⅠ激发水平比较
        3.2.5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AngⅡ基础水平比较
        3.2.6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AngⅡ激发水平比较
        3.2.7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ALD基础水平比较
        3.2.8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ALD激发水平比较
    3.3 阳性组与对照组血清25-(OH)D_3及RAAS相关性分析结果
        3.3.1 阳性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D_3与肾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3.3.2 阳性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D_3与肾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3.3.3 阳性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D_3与AngⅡ基础、激发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
        3.3.4 阳性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D_3与ALD基础、激发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血清25-(OH)D_3水平与OI不同血流动力学类型的关系
    4.2 血清肾素水平与OI的关系
    4.3 血清AngⅠ基础及激发水平与OI的关系
    4.4 血清AngⅡ基础及激发水平与OI的关系
    4.5 血清ALD基础及激发水平与OI的关系
    4.6 阳性组血清25-(OH)D_3水平与RAAS各指标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晕厥患儿病历资料
附录二 HUT/HUTT试验知情同意书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学习成果
致谢

(6)血管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1.绪论
2.引言(投稿论文部分)
3.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对象分组
    3.3 研究方法
        3.3.1 主要仪器和材料
        3.3.2 检测内容与方法
        3.3.3 统计学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VVS组与HUT阴性组临床特征比较
    4.2 ET-1+138/-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4.3 ET-1+138/-位点3A/4A测序图谱
    4.4 ET-1+138/-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中的分布
    4.5 ET-1+138/-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在VVS各临床分型中的分布
5.讨论
    5.1 VVS的发病机制
    5.2 VVS发病的临床特点
    5.3 VVS的遗传性
    5.4 ET-1 参与VVS发生的机制
    5.5 ET-1 基因多态性与VVS的关联
6.结论
7.结束语
    7.1 检测ET-1+138/-基因多态性的可行性
    7.2 本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7.3 本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
        7.3.1 创新性
        7.3.2 局限性
    7.4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140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患儿脑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和直立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脑电图检查
    1.3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
    1.4 直立试验
2 结果
3 讨论

(9)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VV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基因在VVS中的差异表达
    引言
    第一节 :不明原因晕厥病例的收集及VVS的临床诊断
        1.实验材料与对象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表达谱芯片实验样本的选择和准备
        1.实验材料与对象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直立倾斜试验证实VVS的差异基因表达
        1.实验材料与对象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讨论
    4本章讨论
    5小结
    6.参考文献
第二章 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基因多态性与VVS的相关性研究
    引言
    第一节 :ADRB1Ser49Gly基因多态性与VVS的相关性研究
        1.实验材料与对象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GNB3C825T基因多态性与VVS的相关性研究
        1.实验材料与对象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RGS2C1114G基因多态性与VVS的相关性研究
        1.实验材料与对象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讨论
    4本章讨论
    5小结
    6.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直立实验诊断直立性调节障碍患儿23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枕三经排刺联合三焦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共济失调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雯.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儿茶酚胺及EETs指导直立不耐受患儿精准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孔清玉. 山东大学, 2020(08)
  • [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特点及直立倾斜试验的预警指标[D]. 何爽.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4]中医脊柱平衡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评价[D]. 蒋忠.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儿童直立不耐受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及RAAS系统相关性研究[D]. 董童. 兰州大学, 2019(08)
  • [6]血管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性研究[D]. 陈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胡桃夹综合征诊断治疗进展——基于英国胡桃夹综合征指南[J]. 管娜.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23)
  • [8]140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患儿脑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和直立试验结果分析[J]. 门丽娜,徐明国,高晓杰,姜大明,廖建湘.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03)
  • [9]G蛋白偶联信号转导在VV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 黄玉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 [10]血清一氧化氮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直立不耐受发病的相关性研究[J]. 熊振宇,憨贞慧,张曦,盖勇,廉婕,潘治涛. 中国实用医刊, 2013(01)

标签:;  ;  

直立试验确诊直立障碍患儿2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