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冷启动球内凝固参数分析

汽车冷启动球内凝固参数分析

一、用于车辆冷启动的球内凝固参数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龙[1](2019)在《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与暖机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常规发动机的热效率一般为20%~40%,燃料燃烧的大部分热量通过排气、冷却介质和机体辐射等以余热的形式散失在大气中。其中,尾气中的废热量达到了燃烧总热量的三分之一,对发动机尾气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是提高发动机能量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冷启动暖机阶段,发动机机体温度较低,燃油雾化差,燃料混合不均导致缸内燃烧不充分,排放严重恶化。改善发动机冷启动暖机过程,减少暖机时间,对发动机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铃木GSX-R600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通过GT-POWER模拟仿真与台架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加装换热器回收发动机冷启动暖机过程中尾气余热加热冷却液,对缩短发动机暖机时间的影响。本文通过气道试验、台架标定试验测定了发动机进排气门流量系数CD,喷油器喷油脉宽MAP等数据,并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目标发动机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相对误差小于5%,仿真模型能够满足准确性要求。通过测定的结构数据建立了目标发动机热交换模块、冷却系统及润滑系统仿真模型,并与发动机仿真模型耦合建立了暖机系统的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准确性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暖机系统仿真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分析暖机工况排气物性参数随时间变化规律,计算了目标发动机暖机过程尾气余热能流率,怠速工况下暖机过程中尾气余热能流率最高可达1850J/s,占单位时间燃料燃烧放热量的17%,具有较大回收潜力。设计了一种利用尾气余热加速暖机过程的尾气余热暖机方案,即利用换热器回收尾气余热来加热发动机小循环中的冷却液以加速暖机。设计了一种同心管换热器,通过FLUENT软件对换热器性能进行模拟计算,获得换热器压差、温差、换热量随流量的变化规律。依据所设计的方案,搭建了试验台,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所设计的暖机方案,怠速工况下暖机时间缩短了300s,暖机时间减少率为36.5%。不同暖机工况下进一步的仿真研究表明,随着发动机负荷的增大暖机效果逐渐降低。最后,设计了一种平板片翅片管换热器,相较于同心管换热器,总体积减小了96.7%。采用平板片翅片管换热器后的尾气余热暖机系统仿真计算分析表明,相较于同心管尾气余热暖机系统,暖机时间进一步缩短了135s,暖机时间减少率进一步提高了25.9%,即系统总的暖机时间减少了435s,总的暖机时间减少率为53%。本文的研究表明,利用本文所设计的尾气余热加速暖机过程的尾气余热暖机方案,通过合理的换热器设计,能够有效地回收暖机过程尾气余热,明显缩短暖机时间。

张亮,史忠科[2](2018)在《相变储能技术在汽车节能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目前,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与此同时汽车也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点源头,为了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汽车生产和使用的主要趋势和基本政策。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为了解决锂电池的温度不稳定问题,提高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安全性能,许多学者研究了PCM应用于锂电池控温技术和热性能,并且通过加入金属、石墨、纤维素等化合物以改善电池传热性能,还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建立起热传导的数学方程式,为PCM在锂电池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将PCM应用于汽车尾气排放过程中的能源回收和汽车室内温度调节过程也是汽车节能的研究方向,这些过程可以采用主动式或者被动式的控温和制冷。不仅可以减少汽车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能源,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而且还能保持汽车在运行和停止过程中室内的温度恒定,提高车乘人员的舒适程度,有利于车乘人员的身心健康。

张亮,史忠科[3](2018)在《被动式汽车相变材料储能器的实验分析》文中认为根据相变材料发生相变时可以吸收或者释放大量热量,同时保持自身的温度恒定的性能,设计出箱式储能器用于调节汽车内部气温,达到节能的目的。人体的适宜温度为2226℃,因此采用相变温度为25℃的相变材料作为相变储能材料,并通过铝瓶封装进行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出口空气流速2.5 m/s的条件下,当进口温度为35℃时,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可以吸收环境空气的热量,降低环境温度3℃以上,并且维持3 h。在进口温度为10℃,石蜡在凝固过程可以释出热量,提高环境温度3℃以上,维持3.5 h以上。同时还研究了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在箱式储能器里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在空气流速不变的条件下,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熔化和凝固过程的速度与相变材料和环境空气的温差有关,温差越大其相变速度越快,相变完成的时间就越短。

张亮,史忠科[4](2017)在《相变材料(PCM)储能器在自动控温系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相变储能技术把白天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以供给夜间或者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使用,调节环境的温度,改善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节约能源,是当今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相变材料的主要性能和种类以及相变储能器的控温和储能功能,分析了相变储能器的能量传递过程并根据传热的基本定律,建立了该系统的温度和能量控制方程。

王永川,于善颖,李建新[5](2013)在《相变储热技术用于改善发动机冷启动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一种相变储能装置进行研究,将发动机的排气余热储存在相变材料中,用于发动机冷启动前对发动机进行预热以改善冷启动性能。介绍了台架试验装置、工作原理及试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利用相变储能装置对发动机进行预热,可减少发动机冷启动排放污染,降低冷启动时油耗量。

李海洋[6](2011)在《环腔结构相变蓄热传热特性分析及其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燃料燃烧发出的能量约1/3被有效利用,其它部分被排入到大气中,不仅造成能源巨大浪费,还带来较大污染。因此,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有效利用汽车排放余热是实现汽车节能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而相变蓄能技术作为回收再利用汽车余热的有效途径,是节能的绿色技术。目前,我国该领域的技术研究刚刚起步,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国内外发动机余热利用现状及相变蓄能技术,设计结构紧凑的环腔相变蓄热装置及其保温结构,回收冷却介质携带废热,停机长时间保温以供低温冷启动时迅速预热机体及周边气缸,改善冷启动热氛围,并向室内通风暖车,提高舒适性。利用CFD方法对其传热耦合及能量流动特性进行模拟并作深入分析探讨,为进一步优化装置提供依据。本文系统阐述了蓄能控制系统基本组成及原理,确定蓄能装置安装位置,并选择Ba(OH)2·8H2O作储能介质。将根据低温冷启动预热发动机及室内空间需热量,对环腔结构蓄热器蓄能量进行评估与计算,完成其结构尺寸的设计;利用热焓法求解相变传热特性,探讨得到相变问题模拟要点;建立环腔结构蓄热器模型并对其进行简化,设定材料属性及求解条件,进行计算并作深入分析探讨。在能量蓄入过程模拟研究中,系统研究了腔式蓄热单元体个数、长度、蓄热器叠加个数、空隙比、相变工质导热系数,热媒体入口温度、流量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给定蓄热装置,一定条件下,相变工质导热系数,热媒体入口温度及流量对蓄能时间及蓄能功率影响均较大,要获得较短的蓄能时间及较大的蓄能功率,标准工况下应以储能介质导热系数1.2W/(m·K),入口温度368.15K,入口流量19.23L/min为宜,而环境温度对蓄能时间及蓄能功率影响相对较小。特别分析多个蓄热器并联叠加对蓄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蓄能量成倍递增,蓄能时间仅呈线性递增,可满足不同供能需求。通过改变蓄热器结构,得到蓄热单元体个数及长度对蓄热时间及蓄能功率影响均较大,空隙比对蓄能时间影响较大,但对蓄能功率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能量释放过程模拟研究中,也系统分析了腔式蓄热单元体个数、长度、蓄热器叠加个数、空隙比、相变工质导热系数,热媒体入口温度、流量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特性。研究表明,给定蓄热装置,一定条件下,相变工质导热系数及冷媒体入口流量对放热时间及放热功率的影响较大,要获得较短的取热时间及较大的取热功率,以储能介质导热系数1.2W/(m·K),冷媒体入口流量10.2L/min为宜。环境温度及冷媒体入口温度对放热时间及放热功率影响相对较小。特别分析了多个蓄热器并联叠加对放热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放热量成倍递增,放热时间仅呈线性递增,可满足不同层次供能需求。通过改变蓄热器结构,结果显示蓄热单元体个数及长度对放热时间及放热功率影响均较大;空隙比对放时间影响较大,但对放热功率影响相对较小。此外,在计算能量保持及流动性能时,选择高闭孔率的聚氨酯硬泡塑料作为保温工质,模拟分析了保温工质导热系数,保温层厚度以及环境温度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保温工质导热系数、保温层厚度及环境温度对保温性能的影响均较大,热损耗随着导热系数增大线性递增,随着环境温度升高和保温层厚度增大均呈线性递减。纵观相变蓄热传热特性的研究,环腔结构蓄热器及其保温措施可实现发动机余热的快速蓄放及能量的长期保持,以在冷启动时迅速预热机体及周边气缸,改善冷启动热氛围,为进一步探索汽车余热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分析各因素对蓄放热及保温特性的影响,为更深入研究及优化结构奠定基础。

刘彬,梁虹,陈研,张红光[7](2011)在《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国内外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用途上把发动机余热利用技术分为废气涡轮增压、制冷空调、发电、采暖和改良燃料等五种,并分别探讨这些技术的可行性。阐述了有关余热回收的新技术及新理论。最后指出了利用有机工质循环系统将废气余热转化为电能,是汽车余热利用的发展趋势。

高青,王永珍,王国华,王琱,李明,马纯强[8](2008)在《基于车辆余热蓄能利用的作用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暖车热环境需热量确定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蓄热能力,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紧凑的余热蓄热器设计,并选择合适的相变材料PCM,采用模块封装,组合成不同规格的蓄热器。通过CFD模拟计算,研究了汽车余热利用在车内热环境中的作用,特别分析汽车运行工况和蓄热器并联迭加蓄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对未来汽车余热相变蓄热研究与利用具有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

王琱[9](2007)在《汽车余热相变蓄能传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分析当前各种汽车余热利用方式和相变蓄能技术,提出利用相变蓄能作为汽车余热利用的技术方案。它是基于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余热回收再利用蓄热系统——以发动机冷却液携带的热量作为加热源,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相变蓄热是未来汽车余热利用的理想方式之一。相变蓄热器是汽车余热蓄能系统的关键因素,蓄热器设计必须与整个系统相匹配,其蓄放热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相变传热模型包括对流换热、相变与热传导多种物理过程,固液两相之间存在一个移动的相界面,在数学上是一个强非线性问题,并且还需要与载热流体耦合求解,这就更增加了相变传热分析的难度。本文对三维蓄热器热流体与蓄热体耦合的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利用焓法对固液相变蓄热器传热特性的数值求解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变材料和封装材料进行筛选。开展了相变材料PCM的蓄热能力的确定以及蓄热器结构尺寸的设计,建立求解模型。系统分析了汽车运行工况、蓄热体并联个数、热流体进口温度、蓄热器初始温度、PCM块厚度等参数对蓄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了重力作用自然对流对蓄热特性的影响,以及封装容器导热热阻和接触热阻对蓄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所论述的三维相变耦合模型方法和分析结论对未来汽车余热利用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推动作用,并将为相变蓄热器的优化设计奠定一定基础。

王永川[10](2006)在《相变储热热泵热水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其中,生活热水占有很大比重。目前,生活热水通常是用消耗燃气、电力等高品位能源的热水器米获得,对产生生活热水的热水器进行节能研究,对于促进居民生活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整个社会的节能与环保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相变储热热泵热水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 改进了以石蜡为相变材料的储热式热泵热水装置试验台,并对此试验系统在不同的进风温度、水流量等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分析,得到了大量的系统运行特性实验数据,为该系统的进一步改进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由于相变储热热泵热水器的冷凝设备(储热装置和加热换热器)在工作过程中,储、放热过程并存,集多种换热形式于一体,且换热过程非常复杂,迄今还没有看到有针对此类换热器特性进行研究的文献报导。本文在对其换热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该类冷凝设备的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与实验结果比较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该类设备的运行特性。 强化相变材料的传热特性是改进储热式热泵热水器的关键技术。为此,本文重点进行了一系列强化相变材料传热特性的研究,提出了用添加剂的方法来实现强化传热的目的。分别用平板稳态法和热线非稳态法对不同组成的石蜡-气相SiO2体系和石蜡-有机膨润士体系的固态和液态导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添加物百分含量的增加,体系的液、固导热系数都会有较大的提高。在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悬浮有毫米级或微米级固体离子的液-固体系导热系数的理论公式,通过改进的Lu and Lin数学方程,将添加气相SiO2体系的导热系数实验值进行回归拟合,得到了适用于纳米级固体离子的液-固体系导热系数的数学模型。 本文还尝试在相变储热材料石蜡中加入不同种类的金属圆环来强化石蜡储热和放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石蜡体系中加入镀锌铁环对石蜡储、放热时的传热性能改善不大,而加入金属铜环或者同时加入铜环和纳米材料后会对石蜡的传热性能有较大的改善,储、放热时间分别明显减少,相变储热或放热速率明显提高。 在总结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还对将来可以进行的研究内容提出了展望。

二、用于车辆冷启动的球内凝固参数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车辆冷启动的球内凝固参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与暖机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气余热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冷启动暖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尾气余热暖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1 发动机各部分仿真模型的建立
        2.1.1 进排气管道建模
        2.1.2 喷油器建模
        2.1.3 进排气门建模
        2.1.4 气缸建模
        2.1.5 曲轴箱建模
    2.2 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暖机系统的研究
    3.1 暖机系统各仿真模块的建立
        3.1.1 热交换模块建模
        3.1.2 冷却系统建模
        3.1.3 润滑系统建模
    3.2 暖机系统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3 暖机过程尾气能量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尾气余热暖机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
    4.1 尾气余热暖机系统方案设计
    4.2 换热器设计
        4.2.1 设计参数
        4.2.2 设计方法
    4.3 尾气余热暖机试验研究
        4.3.1 试验系统的搭建
        4.3.2 尾气余热暖机试验结果分析
    4.4 换热器性能分析
        4.4.1 工质流量范围的确定
        4.4.2 换热器建模及其性能仿真
    4.5 尾气余热暖机系统建模及其验证
    4.6 部分负荷工况下暖机改善效果仿真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换热器类型对尾气余热暖机的影响
    5.1 平板片翅片管换热器设计
        5.1.1 设计参数
        5.1.2 设计方法
    5.2 平板片翅片管换热器性能分析
    5.3 暖机改善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相变储能技术在汽车节能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相变储能技术
2 相变储能技术在汽车的应用
    2.1 PCM在汽车动力电池里的应用
    2.2 PCM在汽车余热回收中的应用
    2.3 PCM在汽车空调中的应用
    2.4 PCM在汽车冷链运输中的应用
3 结语

(3)被动式汽车相变材料储能器的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实验仪器与操作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结果
    3.2 讨论
4 结论

(4)相变材料(PCM)储能器在自动控温系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PCM储能器及其性能
    2.1 PCM及其性能
    2.2 PCM储能器
        2.2.1 PCM储能器储能性能
        2.2.2 PCM储能器控温性能
3 PCM储能器控温方程及求解
    3.1 控制方程的建立
    3.2 控制方程的求解
4 PCM储能器的应用
    4.1 在建筑中的应用
    4.2 在汽车余热空调的应用
    4.3 在农业中的应用
    4.4 在航空中的应用
    4.5 在医疗中的应用
5 结语

(5)相变储热技术用于改善发动机冷启动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试验装置与工作原理
    1.1 试验用发动机及测试设备
    1.2 相变储热材料的选用
    1.3 储热换热器的结构
    1.4 试验装置与工作原理
    1.5 试验测试
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1 相变储热材料的温升曲线
    2.2 发动机预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3 预热前后燃料消耗对比
    2.4 预热前后HC、CO排放浓度对比
3 结 论

(6)环腔结构相变蓄热传热特性分析及其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动机余热利用国内外研究
        1.2.2 相变蓄能技术国内外研究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环腔结构相变蓄热器的设计和模型建立
    2.1 蓄能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2.2 环腔结构蓄热器设计
        2.2.1 材料选择及依据
        2.2.2 蓄能量评估与计算
        2.2.3 结构设计
    2.3 蓄热器模型及分析方法
        2.3.1 相变传热理论及求解方法
        2.3.2 物理模型及简化
        2.3.3 数学模型建立
        2.3.4 求解条件设定
    2.4 计算模型建立
        2.4.1 网格划分
        2.4.2 参数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量蓄入过程特性研究
    3.1 蓄热器结构因素影响分析
        3.1.1 蓄热单元体个数影响
        3.1.2 蓄热器内空隙比影响
        3.1.3 蓄热单元体长度影响
    3.2 蓄热器叠加个数影响分析
    3.3 相变工质导热系数影响分析
    3.4 热媒体流动及物性参数影响分析
        3.4.1 载热流体流量影响
        3.4.2 载热流体温度影响
    3.5 环境温度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量释放过程特性研究
    4.1 蓄热器结构因素影响分析
        4.1.1 蓄热单元体个数影响
        4.1.2 蓄热器内空隙比影响
        4.1.3 蓄热单元体长度影响
    4.2 蓄热器叠加个数影响分析
    4.3 相变工质导热系数影响分析
    4.4 冷媒体流动及物性参数影响分析
        4.4.1 冷媒体流量影响
        4.4.2 冷媒体温度影响
    4.5 蓄热器初始温度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量保持及流动性能研究
    5.1 保温工质选取及模型建立
        5.1.1 保温工质选取
        5.1.2 计算模型建立
    5.2 能量保持过程特性分析
        5.2.1 保温工质导热系数影响
        5.2.2 环境温度影响
        5.2.3 保温层厚度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国内外发动机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1.1 废气涡轮增压技术
    1.2 废气余热制冷
        1.2.1 吸收式制冷
        1.2.2 吸附式制冷
        1.2.3 喷射式制冷
    1.3 废气余热发电
        1.3.1 半导体温差发电
        1.3.2 氟里昂汽轮机发电
        1.3.3 废气涡轮发电
    1.4 废气余热取暖和加热
    1.5 废气余热改良燃料性能
2 发展趋势
    2.1 涡轮增压新技术
    2.2 废气余热制冷新理论
    2.3 朗肯循环余热发电技术
3 结束语

(8)基于车辆余热蓄能利用的作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模型分析
    1.1 基本系统
    1.2 物理模型
    1.3 模型简化
    1.4 基本控制方程
    1.5 条件及参数设置
2 蓄热基本工况特性分析
    2.1 运行工况影响
    2.2 多蓄热器并联迭加作用
3 结论

(9)汽车余热相变蓄能传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Forward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状况
        1.2.2 国内状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变材料及传热分析数值计算方法
    2.1 相变材料
        2.1.1 固液相变材料
        2.1.2 相变材料选取
    2.2 相变传热模型
        2.2.1 相变传热特点
        2.2.2 相变传热模型分析
    2.3 相变传热求解方法
    2.4 相变传热数值计算方法
        2.4.1 区域离散化
        2.4.2 控制方程离散
        2.4.3 求解迭代方程
    2.5 FLUENT数值模拟相变模型
        2.5.1 FLUENT软件
        2.5.2 FLUENT凝固/熔化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蓄热器设计及模型建立
    3.1 汽车余热相变蓄/放热系统
    3.2 蓄热器设计
        3.2.1 蓄热器能力的确定
        3.2.2 蓄热器结构设计
        3.2.3 蓄热装置材料选择和模型简化
    3.3 数学模型建立
        3.3.1 热流体区域数学模型
        3.3.2 相变区域数学模型
        3.3.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4 求解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热特性分析及其影响因素关系
    4.1 简化模型分析
        4.1.1 额定功率下蓄热过程
        4.1.2 运行工况影响
        4.1.3 并联个数影响
        4.1.4 初始温度影响
        4.1.5 进口水温影响
        4.1.6 PCM块厚度影响
    4.2 考虑重力作用的自然对流影响
        4.2.1 参数设置
        4.2.2 模拟结果分析
    4.3 PCM容器壁厚和接触热阻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0)相变储热热泵热水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热泵技术
        1.2.1 热泵与节能、环保
        1.2.2 热泵的发展情况
        1.2.3 热泵的分类
    1.3 热水器的现状
        1.3.1 热水器的分类与特点
        1.3.2 热泵热水器的发展
        1.3.3 开发相变储热预热式热泵热水器的意义
    1.4 相变储热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相变材料的分类
        1.4.2 相变储热材料技术的应用
        1.4.3 相变储热材料发展新趋势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储热型热泵热水器的设计
    2.1 引言
    2.2 相变储热预热式热泵热水器的工作原理
    2.3 相变材料的选择
        2.3.1 相变材料性能研究方法
        2.3.2 相变材料的选择
    2.4 储热型热泵热水器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结果分析
    3.1 实验装置简介
    3.2 实验测试系统与数据采集
        3.2.1 温度测量
        3.2.2 压力测量
        3.2.3 水流量测量
        3.2.4 功率测量
        3.2.5 计算机数据采集
        3.2.6 室外环境的模拟
    3.3 实验过程
        3.3.1 实验准备
        3.3.2 储热实验
        3.3.3 放热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储热过程
        3.4.2 放热过程
    3.5 系统 COP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储热式热泵热水器冷凝设备换热特性分析
    4.1 储热式热泵热水器冷凝设备
    4.2 加热换热器换热机理
        4.2.1 制冷剂侧微元控制方程
        4.2.2 制冷剂侧换热系数计算
        4.2.3 水侧换热系数计算
        4.2.4 微元的划分及计算方法
    4.3 储热换热器换热机理
        4.3.1 微元段内制冷剂与石蜡之间的换热过程
        4.3.2 制冷剂侧换热系数
        4.3.3 石蜡侧导热系数计算
        4.3.4 水侧换热系数
        4.3.5 计算方法分析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储、放热阶段加热换热器及储热装置制冷剂出口温度
        4.4.2 储热装置出口水温比较
    4.5 储热装置换热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相变储热材料的换热性能研究
    5.1 提高相变储热材料传热性能的方法
        5.1.1 相变换热器的强化传热
        5.1.2 改善相变材料的导热性能
    5.2 提高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实验研究
        5.2.1 实验方法介绍
        5.2.2 相变材料中加入无机改性颗粒的导热系数研究
    5.3 相变材料中加入无机纳米材料后液-固体系导热系数模型
    5.4 添加金属环状物增强储热系统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5.4.1 研究目的
        5.4.2 实验材料、装置与测试仪器介
        5.4.3 实验步骤与过程
        5.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6.3 研究心得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发表论文
致谢

四、用于车辆冷启动的球内凝固参数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动机尾气余热回收与暖机利用的研究[D]. 刘小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相变储能技术在汽车节能中的应用进展[J]. 张亮,史忠科. 化工学报, 2018(S2)
  • [3]被动式汽车相变材料储能器的实验分析[J]. 张亮,史忠科. 化工学报, 2018(S1)
  • [4]相变材料(PCM)储能器在自动控温系统的应用[J]. 张亮,史忠科.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7(07)
  • [5]相变储热技术用于改善发动机冷启动性能的试验研究[J]. 王永川,于善颖,李建新. 太阳能学报, 2013(01)
  • [6]环腔结构相变蓄热传热特性分析及其控制[D]. 李海洋. 吉林大学, 2011(10)
  • [7]发动机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刘彬,梁虹,陈研,张红光.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11(02)
  • [8]基于车辆余热蓄能利用的作用特性分析[J]. 高青,王永珍,王国华,王琱,李明,马纯强. 热科学与技术, 2008(04)
  • [9]汽车余热相变蓄能传热分析[D]. 王琱. 吉林大学, 2007(03)
  • [10]相变储热热泵热水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王永川. 浙江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汽车冷启动球内凝固参数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