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开关网络中扩展智能网络服务的前景

在电力开关网络中扩展智能网络服务的前景

一、对在电力交换网中扩展智能网业务的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武瑞琼[1](2018)在《鄂尔多斯电业局电力通信软交换的规划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内蒙古电网智能化的发展,信息通信专业在电网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鄂尔多斯电业局电力通信网迎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鄂尔多斯电业局的行政、调度语音系统发展迅猛,现有电力程控交换机和2M组网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为重点解决调度交换网和行政交换网网络容量小、不能实现语音业务全覆盖互通、多媒体业务引入程度小和引入成本高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针对鄂尔多斯电业局通信网网络分布现状,对电力通信网软交换系统建设进行初步规划和设计。以软交换技术为研究方法,本着使用安全方便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建设,要求能够提供语音、流媒体、DATA等多种综合性业务,选用开源的平台、标准化的业务结构,可以满足各类新业务的的新一代网络。基于原有分组交换网,支持各类电信、电话业务,充分利用虚拟带宽技术和基于服务质量的可靠传输技术,其业务实现功能和业务传输技术彼此独立,实现对现有程控语音网络的改造。在功能方面,除了保留原有的语音业务外,还可以实现数据、视频、会议、消息推送等新增业务。论文内容主要包括:软交换技术的介绍,调度交换网和行政交换网的规划与建设。创造性的使用新旧网并行使用,互为备份方式,最大可能的实现服务器间的融合。经规划设计,形成了软交换系统的组网方案、技术方案和新功能的引进融合方案。

白玥[2](2017)在《铜川供电公司软交换组网设计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电网规模也在快速壮大。电力供应的安全稳定是电力工作的核心。因为电力系统具有不间断性,并且在运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突发状况,因此对电力调度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力系统通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满足电力安全生产的需求,电网需充分借助高速发展的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手段,逐渐实现了电力通信的网络化、宽带化与数字化。以IP网络为基础,创建数据、语音和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调度系统,是当前电力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软交换属于一种集合,包括了诸多逻辑功能实体,是下一代网络中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呼叫、控制的核心设备。同样在现阶段的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中发挥出重要作用。该项技术设计的主要思想为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通过规范标准的协议实现不同实体间的通信与连接。此种框架结构促使业务处理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软交换技术在当前已经是应用相当广泛与成熟的阶段本文首先对软交换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从它的特点及优势入手分析了用它进行电力通信组网所能带来的优势及经济效益。着重从电力调度与电力行政通信入手,分析公司传统电路交换已不能满足现行电网发展趋势的原因,阐明电力行政、调度电路交换网向软交换系统演进是必然趋势。本文将介绍供电公司对软交换运用于电力通信系统中的探索研究,包括公司通信需求分析、组网整体规划、设备安装、模拟用户环境的测试等,以其论证VOIP组网的加入在电力系统应用的可行性,涵盖了软交换组网建设规划、建设目标、方案设计、业务实现等。阐明了引入软交换技术为电力通信带来的改变,以及如何与现有的传统交换电路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式电力通信的平滑过渡。同时从企业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引入软交换后可能带来的典型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蔡文[3](2014)在《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移动通讯技术进入3G时代,运营商从原来单一的话音业务发展到种类繁多的数据业务,例如视频通信、多媒体短信、即时通讯、移动定位、视频点播、在线娱乐、电子商务等,这些由话音和宽带接入业务衍生的数据增值业务已经成为了运营商收入的稳定增长点。相比之下,传统的诸如按时长、流量、次数,或者包月的计费模式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放了。为了满足用户、业务提供商以及运营商的不同要求,业界对基于内容价值的精细计费模式展开了广泛讨论和深度研究,并由3GPP(Th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给出了推荐的标准与模型。本文首先介绍论文的背景和研究对象,概述基于内容计费的关键技术,分析本文的研究意义。然后对内容计费进行了架构研究,描述了电信计费架构的发展,归纳其设计思路和原则,对流行架构的逻辑组成和各功能模块,以及基于该架构的计费消息流程进行了分析。结合中国电信的组网规范,本文重点设计了湖北电信基于内容计费的方案,包括组网策略和优化方法,并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组改网方案和优化方法做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最后设计了组网后的内容计费CCG系统的测试方案,给出了针对主要功能模块的测试用例,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黄学劲[4](2014)在《软交换在中山供电局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NGN技术必将成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趋势,它实现了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网络层面,更体现在应用层面。软交换作为NGN的重要技术是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软交换技术可以同时承载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图像业务,很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因此,如果在电力系统中采用软交换技术,将更有利于实现各种业务及应用需求。目前,针对电力企业基于软交换的高级业务平台建设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案例。因此,为了提高广东电网公司电力通信水平,并紧跟NGN技术发展趋势,公司近年来重点开展了软交换领域的应用研究。本文依托广东电网公司中山供电局软交换建设项目,进行了软交换业务应用研究。在分析了中山局当前行政交换网络现状和各种业务应用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软交换网络总体建设方案,论证了承载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及Qos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研究了与电信、西门子行政交换、哈里斯调度交换的互连互通问题;基于UC服务器,搭建了基于软交换的高级业务应用平台,实现了企业通讯录、一号通、点击拨号、通话记录及电子传真等高级业务功能。本文还研究了适合中山局的软交换异构融合模型,探讨了软交换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及软交换与视频会议系统的融合方式,并研究了相应的流程与接口问题。建设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实现了基于话机及PC客户端的内外部通话功能,以及其他多种高级应用功能,系统运行稳定可靠,为广东电网软交换网络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孙楠楠[5](2014)在《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调度网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专网,其网络技术特征与电信运营商网络有许多相似之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电力需要量的不断增加,电力调度网在网.络建设和业务服务等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软交换技术的引进,可以建立一个融合语音、视频和数据业务的电力调度宽带综合业务网络,将极大促进电力行业通信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首先,对软交换技术在国内外通信领域的发展和在电力通信方面的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并结合电力调度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电力调度网引入软交换技术的必要性。然后介绍软交换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软交换的功能、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软交换主要协议。其次在分析各种预测模型的特点基础上,选取了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调度软交换网络基本语音业务所需带宽进行预测仿真;另外对软交换网络提供的其他业务所需带宽做出了分析。最后某省电力公司软交换技术方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调度交换网现状分析,总结现有网络中传统数字程控交换网的不足之处;网络设计方案,包括组网方案和全省远近期网络规划;网络带宽测算和建议设备带宽。

侯博[6](2013)在《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项目管理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领域的科学管理体系,在通信建设工程领域也相当的广泛。由于近年来,通信运营商的整合重组全业务运营后,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各工程建设项目的日趋繁杂,运用逐渐成熟的项目管理理论及技术,科学合理的制定项目进度计划,来降低资源成本并且控制整个项目进度。本文对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介绍,着重描述了其中项重要管理目标——项目进度管理,充分阐述项目进度管理的重要性。本文以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为例,在分析了该工程的建设背景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依据项目进度管理的五大过程,利用制作网络图等技术方法,论述了项目的启动过程及进度计划的制作,对项目进度计划制定及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得出经验和思考,对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建设活动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焦峰[7](2013)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新疆电力通信网改造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通信行业和智能电网建设的高速发展,以软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其具有性价比高、开放性、便于新业务的接入等特性,广泛引起了电力系统通信行业的关注。软交换作为未来通信的主导,对于电力通信用户来讲其推崇的网络化解决方案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软交换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对每个厂商和用户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国家电网新疆信通公司针对自身电力信息通信网的情况,一直以来非常关注NGN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态势,长期致力于将软交换技术引入电力通信网中。在电力通信网中引入软交换技术,可以很好的进行资源整合,便于人员管理和新业务开展。因此,研究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新疆电力通信网改造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NGN软交换技术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的定义、原理和价值,解析了软交换技术的主要协议,给出了引入软交换技术的原则和必要性。分析了新疆电力通信网现状,对新疆电力通信网进行了需求分析,学习了其他省市的典型经验。重点设计和论证了引入软交换技术的改造方案,并对该方案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最后,从工程技术经济学的角度对方案进行了技术指标经济评价,该部分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计算。

黄秀清[8](2010)在《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电信产业中竞争性市场的出现是网间互联问题成为行业内焦点话题的起点,吸引了各国产业经济学家以及管制机构等的热切关注。人们发现无论是主导电信运营商、具有市场势力的运营商还是管制者,谁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地控制网间互联,谁就能最大程度地影响市场结构和竞争强度,进而影响通信市场业务定价、消费者福利和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实践中,电信产业技术、经济的复杂性,市场结构、管制体制的差异性和管制目标的多重性,导致电信网间互联问题始终是电信市场维持有效竞争、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约束下的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电信网间互联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到通信技术和网络结构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从面向连接的电话网、非面向连接的互联网到当前正在演进的基于IP的下一代网(NGN),电信通信技术的发展引发了通信市场结构的变迁,也带来了不同技术领域及不同模式的网间互联问题,相应的互联安排和管制制度框架也呈现出演进的特点。从对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来看,国际组织、管制机构、咨询机构,特别是欧、美的产业经济学家一直对通信网间互联问题倍加关注。从互联经济理论模型到管制实践经验的总结,针对传统电话网、基于IP的互联网的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网络融合趋势、NGN概念的提出和实践又激发了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鉴于目前对NGN网间互联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互联结算制度等方面。从制度基础薄弱的我国来看,具体的互联制度安排固然十分重要,但构建一个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选择了网间互联管制制度角度,希望通过对有效的互联制度的深入研究为我国的互联管制实践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采取SSP制度分析框架,从对影响互联管制制度的技术和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分析出发,分析不同技术条件约束下网间互联市场的特点及对互联管制的需求,进而研究网间互联制度构成的一般框架。结合经济理论及欧美一些国家NGN管制实践经验,提出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概念并构建相关的制度评价框架。在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网间互联管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有效的网间互联管制制度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机制和方法。本文内容共包括九章。第一章综述部分,主要说明论文选题的相关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第二章对管制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了介绍和梳理。阐明了本文选择制度研究视角的原因。介绍了研究制度问题的相关理论和SSP分析框架。梳理了管制的理论依据、管制理论的不同观点,提出要重新认识管制边界的观点。第三章研究了通信网间互联相关技术的约束问题。介绍了NGN的概念、技术特点和可能的演进路径,比较了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电信网间互联和基于分组交换的IP网络互联的差异,分析了NGN发展对网间互联管制带来的挑战。第四章系统研究了传统电话网和基于IP的互联网的互联模式。结合经济理论,分析了不同市场条件下的管制需求及成因。第五章在介绍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NGN互联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NGN演进对网间互联制度带来的挑战。第六章结合国际组织和欧美国家互联管制制度实践,研究了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分析了NGN演进进程中互联管制制度演进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重点介绍了美国以及欧洲国家(如英国和德国)针对NGN发展在互联管制方面的实践经验。重点对美国和英国的互联管制实践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八章对在NGN时代建立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效互联管制制度评价的一般框架和如何构建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的相关机制和方法。第九章结论和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借助于SSP分析范式,提出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建立是受到当期技术、市场结构和相关制度环境制约的。构造出互联管制制度状态因素、制度结构、制度评价以及与制度改善和变迁之间的关系。提出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判以促进管制制度的变革或改善。2、在阐述PSTN、Internet、NGN技术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融合,向基于IP的NGN演进可能对网间互联制度带来的挑战。3、在阐述制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评价有效的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定义了制度改善程度如何衡量。具体地,该一般框架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制度完整性维度、制度合理性维度和制度有效性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下共提出10项指标来评价互联管制制度的有效程度。运用该框架结合我国互联管制制度实际进行了初步测评。4、在借鉴欧洲通信业管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简化互联管制目的、建立有效识别管制需求机制、建立管制制度定期回顾制度以及建立互联管制制度评价方法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能为我国互联管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也会对其他国家或者其他行业的管制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吕锦华[9](2008)在《基于软交换的SIP和MGCP协议互通的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科技进步与需求的不断提升,数据业务与多媒体业务的迅猛发展给以传输语音业务为主的传统电信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提供集语音、图像、数据为一体的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开放式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电信网中的热点。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因为它可以成为下一代分组网络的呼叫、控制和业务核心,同时也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关键。ISUP、无线接入、SIP、H.323、MGCP信令系统之间的互通,是实现软交换核心设备的基础。本文详细介绍了SIP和MGCP各自的协议栈结构和呼叫过程,找出它们在呼叫控制和媒体控制方面的异同。在深入分析互通所涉及的协议转换、寻址、能力协商等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呼叫代理实体中扩展互通功能模块,以及在用户认证、计费等商家关注的问题上采用RADIUS协议系统化处理的设计方案。其中呼叫代理模块化设计中,底层为SIP和MGCP协议栈,实现协议的语法构成,保证协议命令、消息的正确性;互通模块构建在协议栈之上,负责协议的语义解析,包括构建实体所处的状态,并根据实体当前所处的状态完成发出相应的指令等。在RADIUS系统化设计中,认证授权子系统通过采用加密算法实现安全性认证;计费子系统通过采集点采集通话记录,送到计费中心生成可计费话单,实现计费功能。由于呼叫代理采用模块化设计且互通模块建立在协议栈之上,认证、计费功能的实现采用系统化设计,简化了开发复杂度,便于整个系统的扩展。

慕红云[10](2007)在《新一代呼叫中心及其应用 ——大规模跨国实时呼叫中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新一代呼叫中心进行了系统性理论研究,并在实践需求中完善了“大规模跨国实时呼叫中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出了呼叫中心运营新模式,它包含了两项商业创意模式、两项专有支撑技术。第一项商业创意模式是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员成本的悬殊差别,以发达国家的座席代表用语音(母语)对应客户,由第三方国家座席代表同步的进行呼叫中心后处理业务的方式,既充分发挥、利用了第三方国家座席人员的语言优势,又规避了其会话上的劣势。在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进行实时对应的同时,实现了语音通信业务本地与远程座席的互联互通功能,实现了异地电脑终端录入数据拟本地化输入模式,从而建立起一个最适应服务的整体分工体制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组合。在这项商业创意模式中双方的座席操作员可通过网络和电脑终端分担处理语音通信业务和信息处理业务,座席可根据自己的特性、能力,更有效、正确、迅速地确立业务对应和录入方法,在提高生产力、提高精度、削减成本、改善顾客满意度的同时,使实时业务对应成为可能,消除了异地间录入替代使用业务的限制,可以期待异地及当地的飞跃性的雇用需求增加。第二项商业创意模式是利用计算机系统语音自动应答IVR(InteractiveVoice Response)系统,代替原来的打电话者从录音播放的问题中选择并按下所需服务号码层层深入的方法,而以任何开放性方式对应,即打电话者可以自由讲话,其语音通过网络将电脑界面数据和语音数据实时转发给异地,当地的录入操作员利用电脑终端听取对应。这时,可以利用处理方具有极高听力的特征实现有人对答方式,语音识别率可以达到99%以上,回答顾客时,又可以利用语音合成(Text To Speech)等语音转换系统答复,这样避免直接和打电话者接触,回避语言发音习惯不同等现实问题。针对上述业务实现,本论文提出了相应支撑技术,分别为语音合成技术、MyCapture多路语音听取技术、MyData网络信息加密技术。第一项有关语音合成技术是在现有语音合成技术(将事先预备好的内容进行合成)的基础上,在内容、作业量不定,但是要求整个过程的延迟在顾客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实现实时语音合成。第二项MyCapture多路语音听取技术解决了互联网上同时听取多路(几百至上万路规模)语音的延迟和自动分配功能,从而实现了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处理跨国业务成为可能,削减了庞大的国际专线或长途电话成本。第三项MyData网络信息加密技术采用国际首例的加密方式实现了互联网上数据和语音的高度、有效的加密功能,减轻了由于数据加密给互联网带宽增加负担和造成堵塞本身业务数据量传输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并且即使万一数据从网络上泄漏也可以保证偷窃者无法打开或窥测到内部信息,从根本上保护了企业客户的信息安全和利益。本论文深入探索和研究了呼叫中心的系统平台及涉及的软交换技术,并对网络协议、网络信息安全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在研究并实践了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模式和品质管理机制以及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呼叫中心运营系统中的应用的基础上,特别在支持大规模的跨国实时通信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已成功应用。异地实时呼叫中心模式和其座席排队模式的数学解析、TTS语音合成技术的成功改造、MyCapture多路语音听取技术和MyData安全保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是本人在学习期间的主要学术贡献。

二、对在电力交换网中扩展智能网业务的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在电力交换网中扩展智能网业务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电业局电力通信软交换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概述
    2.1 软交换概念
    2.2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2.3 软交换的特点
        2.3.1 软交换与现有电话网络的比较
        2.3.2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比较
        2.3.3 软交换与H.323网络的比较
        2.3.4 软交换系统与传统PSTN网络分析比较
    2.4 软交换设备需要支持的主要协议
        2.4.1 H.323协议
        2.4.2 SIP协议
        2.4.3 SIGTRAN协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交换组网设计
    3.1 软交换建设需求及系统分析
        3.1.1 公司调度交换网现状
        3.1.2 公司行政交换网现状
        3.1.3 鄂尔多斯电业局调度交换网现状
    3.2 鄂尔多斯电业局软交换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3.2.1 提升网络质量
        3.2.2 引入软交换新业务
        3.2.3 促进网络融合
        3.2.4 降低成本
        3.2.5 通信网络宽带化、多媒体化
    3.3 电力软交换体系结构
        3.3.1 系统架构
        3.3.2 电力软交换业务网络体系
    3.4 技术方案比较
    3.5 调度软交换建设
        3.5.1 调度交换系统规划
        3.5.2 规划目标
        3.5.3 规划方案
        3.5.4 调度交换系统重要录音业务功能实现
    3.6 行政软交换建设
        3.6.1 行政软交换系统规划目标
        3.6.2 行政软交换系统规划原则
    3.7 鄂尔多斯电业局软交换系统建设目标
        3.7.1 业务层面
        3.7.2 网络层面
        3.7.3 管理层面
        3.7.4 网络融合层面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调度软交换技术方案
    4.2 行政软交换设计方案
        4.2.1 行政软交换规划方案
        4.2.2 VoIP呼叫拨号方案设计
        4.2.3 PSTN呼叫拨号方案设计
        4.2.4 话务路由设计
        4.2.5 网络带宽需求测试
        4.2.6 计费方案设计
        4.2.7 网管方案设计
        4.2.8 同步方式设计
        4.2.9 设备运行环境要求
第五章 预期成果分析
    5.1 总体成果
    5.2 经济评价内容
    5.3 企业间接效益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铜川供电公司软交换组网设计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软交换技术概述
    2.1 软交换概念
    2.2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2.3 软交换的特点
        2.3.1 软交换与现有电话网络的比较
        2.3.2 软交换与智能网的比较
        2.3.3 软交换与H.323 网络的比较
    2.4 软交换设备需要支持的主要协议
        2.4.1 H.323 协议
        2.4.2 SIP协议
        2.4.3 SIGTRAN协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软交换组网设计
    3.1 软交换系统建设的需求分析
        3.1.1 公司电力通信网现状
    3.2 VOIP组网方案
        3.2.1 网络结构
        3.2.2 软交换组网总体技术方案
        3.2.3 具体技术方案
        3.2.4 具体实施步骤
        3.2.5 编号方案和拨号方式
        3.2.6 技术关键与解决方法
    3.3 软交换组网改造后的功能实现
    3.4 技术创新点
    3.5 效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的安全防范
    4.1 软交换系统的安全问题
        4.1.1 网络的安全分析
        4.1.2 信息的安全分析
        4.1.3 终端设备的安全分析
    4.2 解决方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研究成果
致谢

(3)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数据业务发展趋势
        1.2.2 精细化计费需求
        1.2.3 移动网络的建设与改造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计费系统与内容计费
    2.1 计费系统的发展
        2.1.1 传统计费
        2.1.2 2G/2.5G网络计费
        2.1.3 3G网络计费
    2.2 内容计费的关键技术
        2.2.1 数据流分析
        2.2.2 实时计费协议
        2.2.3 资源分配
    2.3 基于CCG的内容计费系统
        2.3.1 CCG功能概述
        2.3.2 CCG的组网策略
        2.3.3 CCG计费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容计费组网策略与方案设计
    3.1 3G网络的分层结构
    3.2 内容计费的网络改造
        3.2.1 基于PDSN节点的网络改建
        3.2.2 基于GGSN节点的网络改建
        3.2.3 网络改建实例
    3.3 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的实现
        3.3.1 组网背景
        3.3.2 组网策略
        3.3.3 工程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容计费系统的测试
    4.1 内容计费测试的主要思路
        4.1.1 CCG的功能需求
        4.1.2 CCG与网络性能
    4.2 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的测试
        4.2.1 测试环境概述
        4.2.2 测试内容与项目
        4.2.3 测试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软交换在中山供电局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软交换在我国的研究应用情况
        1.2.2 软交换在国外的研究情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软交换系统概述
    2.1 软交换定义
    2.2 软交换的特点
    2.3 软交换的功能
    2.4 软交换主要协议
        2.4.1 H.323 协议
        2.4.2 SIP 协议
        2.4.3 Megaco/H.248 协议
        2.4.4 BICC 协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交换组网方案
    3.1 系统搭建
    3.2 网络互连互通
    3.3 可靠性方案
    3.4 系统安全方案
        3.4.1 设备安全
        3.4.2 网络安全
    3.5 QoS 分析
        3.5.1 QoS 概述
        3.5.2 承载网带宽研究
        3.5.3 承载网 Qos 策略部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交换高级业务的研究与实现
    4.1 高级业务需求
    4.2 业务应用实现
    4.3 软交换与 OAK 及视频会议融合研究
        4.3.1 融合应用需求分析
        4.3.2 异构系统业务融合主流技术模型分析
        4.3.3 融合的总体方案
        4.3.4 融合的业务流程
        4.3.5 融合平台接口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5)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软交换技术概述
    2.1 软交换概述
    2.2 软交换技术网络体系结构
    2.3 软交换关键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流量预测模型
    3.1 网络流量预测模型概述
        3.1.1 网络流量预测模型的概念
        3.1.2 网络流量预测的必要性
        3.1.3 预测模型的分类及特点
    3.2 基于神经网络的流量预测模型
    3.3 小波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4 软交换网络基本语音业务的流量预测
        3.4.1 处理原始数据
        3.4.2 预测仿真
    3.5 视频电话、会议业务流量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某省电力调度软交换组网方案研究
    4.1 某省电力调度交换网现状分析
    4.2 某省电力调度软交换网络设计方案
        4.2.1 设计原则
        4.2.2 组网方案及拓扑
        4.2.3 软交换业务对 IP 承载网的要求
        4.2.4 软交换系统与程控交换系统的互联
        4.2.5 软交换系统提供的业务
    4.3 某省电力调度网软交换网络带宽测算
        4.3.1 媒体流带宽测算
        4.3.2 信令流带宽测算
        4.3.3 建议设备带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2.1 论文研究思路
        1.2.2 论文框架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 项目的基本理论
        2.1.1 项目的定义
        2.1.2 项目的特点
        2.1.3 项目的生命周期
    2.2 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
        2.2.1 项目管理的概念
        2.2.2 项目管理的要素
    2.3 项目进度管理概述
        2.3.1 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
        2.3.2 项目进度管理过程
        2.3.3 项目进度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3.4 项目进度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2.4 项目进度管理的相关方法
第三章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概况
    3.1 建设单位——吉林联通概况
    3.2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概况
        3.2.1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建设背景
        3.2.2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一期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及遗留问题
        3.2.3 项目建设原则
        3.2.4 项目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3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3.3.1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必要性
        3.3.2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可行性
    3.4 工程项目的建设要求
第四章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
    4.1 项目启动
        4.1.1 信息统计
        4.1.2 成立功能项目实施小组
        4.1.3 项目建设方案
        4.1.4 重点问题分析
    4.2 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
        4.2.1 建立 WBS
        4.2.2 成本需求估算
        4.2.3 持续时间估算
        4.2.4 制作网络图
        4.2.5 制定进度计划
第五章 吉林联通交换网管项目进度管理
    5.1 项目进度管理体系的建立
        5.1.1 项目组织构架管理
        5.1.2 项目进度计划管理手段
    5.2 项目进度跟踪与控制
        5.2.1 项目进度跟踪过程
        5.2.2 跟踪系统的建立
        5.2.3 项目进度跟踪的实施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新疆电力通信网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新疆电力通信网的特殊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软交换技术综合分析
    2.1 软交换技术概述
        2.1.1 软交换技术的定义
        2.1.2 软交换技术的原理
        2.1.3 软交换技术的价值
    2.3 软交换系统中的协议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电力通信网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新疆电力通信网发展概况
    3.2 新疆电力通信网的主要特点
        3.2.1 Ⅲ级骨干通信网
        3.2.2 Ⅳ级骨干通信网
        3.2.3 终端通信接入网
    3.3 新疆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
        3.3.1 改造方案需求分析
        3.3.2 方案的改造原则
        3.3.3 新疆电网改造的必要性
    3.4 其他省市改造经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总体解决方案
    4.1 新疆电力通信网改造方案设计
        4.1.1 方案的初步设计和论证
        4.1.2 方案的详细设计说明
        4.1.3 建设方案分类探讨
    4.2 对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探讨
    4.3 从工程技术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4.3.2 评价指标分析和计算
        4.3.3 方案经济性评价和综合决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网间互联问题研究综述
        1.2.1 电话网间互联研究综述
        1.2.2 互联网网间互联研究综述
        1.2.3 网间互联管制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榧架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管制制度研究相关理论及分析工具
    2.1 选择制度研究视角
        2.1.1 制度和制度安排
        2.1.2 制度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及分析框架
    2.3 SSP范式
    2.4 管制的理论依据
        2.4.1 管制及其目的
        2.4.2 管制的边界
    2.5 与管制绩效相关的两类管制理论观点
        2.5.1 正面观点
        2.5.2 负面观点
        2.5.3 管制经济理论的两个扩展模型
    2.6 对管制边界和管制的重新认识
第三章 网间互联制度的技术约束
    3.1 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NGN
        3.1.1 关于NGN
        3.1.2 NGN的网络结构和演进路径
        3.1.3 NGN的关键技术
        3.1.4 NGN的演进路径
    3.2 技术约束与网间互联
        3.2.1 技术比较
        3.2.2 传统PSTN的网间互联
        3.2.3 INTERNET网间互联
        3.2.4 NGN的网间互联
    3.3 NGN对互联制度带来到的挑战
        3.3.1 市场结构和管制制度框架
        3.3.2 分组交换对收费模式的影响
        3.3.3 网业分离、分层互联
        3.3.4 业务质量保证(QoS)
        3.3.5 成本结构和成本原则
第四章 通信网间互联市场有效性及管制需求
    4.1 网间互联(Interconnection)与接入(Access)
        4.1.1 网间互连(Interconnection)和互通(Inter-working)
        4.1.2 接入(Access)
    4.2 传统电话网的网间互联模式
        4.2.1 根据地理范围划分的三种互联模式
        4.2.2 根据接入需求划分的互联模式
        4.2.3 根据互联双方关系和结算模式划分的互联模式
    4.3 传统电话网间互联管制需求分析
        4.3.1 终接垄断
        4.3.2 非合作定价和合谋定价
        4.3.3 政策含义
    4.4 互联网IP互联模式
        4.4.1 互联网互联模式发展简要回顾
        4.4.2 互联网网间互联模型
        4.4.3 Internet-电信网的互联:本地环路的接入
        4.4.4 互联网互联市场的有效性和管制需求
第五章 NGN网间互联及管制实践压力
    5.1 国际全IP网络互联的新模式
        5.1.1 GSMA的IPX互联模式
        5.1.2 i3论坛的互联模式
    5.2 国内层面的NGN互联
        5.2.1 NGN互联的关键问题
        5.2.2 当前的互联模式及发展趋势
    5.3 管制实践面临的压力
第六章 网间互联管制制度框架
    6.1 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的一般框架
        6.1.1 区域层面的互联管制框架
        6.1.2 国家层面的互联管制框架
    6.2 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模式选择
        6.2.1 事前管制模式
        6.2.2 事后管制模式
        6.2.3 混合管制模式
    6.3 管制机构在互联互通中的作用
        6.3.1 制定指导规则,作为互联双方谈判的基础
        6.3.2 制定默认网间互联安排
        6.3.3 对未能达成一致的谈判进行协调
        6.3.4 提供完成网间互联的激励
    6.4 电信网间互联的基本框架
    6.5 NGN时代互联管制制度演进需要关注的问题
        6.5.1 过早管制介入可能带来风险
        6.5.2 增加套利的风险
        6.5.3 是否需要继续保障任意(any-to-any)互联
        6.5.4 管制的确定性
        6.5.5 NGN互联管制制度调整政策建议
第七章 NGN互联管制经验分析
    7.1 美国的经验
        7.1.1 美国NGN的发展
        7.1.2 美国IP网间互联管制
        7.1.3 美国互联支付方式的改革
        7.1.4 美国互联管制经验的总结
    7.2 欧洲经验
    7.3 英国的经验
        7.3.1 英国的21世纪网络(21CN)
        7.3.2 英国下一代网络的互联管制措施
        7.3.3 英国的互联支付方式
        7.3.4 英国NGN互联管制的经验总结
    7.4 德国关注的NGN互联问题
    7.5 英美两国互联管制经验对比分析
第八章 NGN时代的网间互联管制
    8.1 轻手管制还是严格管制
        8.1.1 一个轻手管制模型
        8.1.2 离网成本定价(Off-net-pricing)原则
    8.2 有效的互群管制制度
        8.2.1 有效的互联管制制度
        8.2.2 对我国互联管制制度评价
    8.3 构建一个建立有效管制制度的机制
        8.3.1 简化并明确互联管制目的
        8.3.2 建立有效识别管制需求的方法
        8.3.3 建立互联管制制度定期回顾制度
        8.3.4 建立互联管制制度评价机制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软交换的SIP和MGCP协议互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软交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1.2 目前软交换的主要应用
    1.3 软交换技术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软交换技术
    2.1 软交换的概念
    2.2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和外部接口
    2.3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2.4 软交换与两大协议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会话初始化协议(SIP)和会话描述协议(SDP)
    3.1 SIP 协议
        3.1.1 SIP 协议的功能
        3.1.2 SIP 网络结构
        3.1.3 SIP 地址
        3.1.4 SIP 消息格式
    3.2 会话描述协议(SDP)
        3.2.1 功能概述
        3.2.2 SDP 消息格式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GCP 协议
    4.1 MGCP 协议的功能
    4.2 MGCP 协议连接模型
        4.2.1 端点和连接
        4.2.2 MGCP 参数
        4.2.3 协议实体描述
        4.2.4 事件和信号
    4.3 MGCP 消息格式
        4.3.1 概述
        4.3.2 命令头部
        4.3.3 响应头部
    4.4 呼叫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IP 与MGCP 互通的分析
    5.1 SIP--MGCP 的比较
        5.1.1 呼叫控制方面
        5.1.2 媒体控制方面
    5.2 SIP 与MGCP 互通分析
    5.3 协议映射
    5.4 寻址
        5.4.1 SIP URL
        5.4.2 MGCP 端点标识
        5.4.3 ENUM 简介
        5.4.4 地址映射
    5.5 能力协商
        5.5.1 SIP 能力协商
        5.5.2 MGCP 能力协商
        5.5.3 互通模块能力协商
    5.6 双向呼叫
    5.7 透明传输
        5.7.1 SIP 中的透明传输
        5.7.2 MGCP 中的透明传输
        5.7.3 互通中的透明传输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RADIUS 用户认证及计费研究
    6.1 RADIUS 协议概述
    6.2 RADIUS 协议分析
        6.2.1 RADIUS 协议的特点
        6.2.2 RADIUS 的体系结构
        6.2.3 RADIUS 数据包格式描述
    6.3 系统设计
        6.3.1 系统分析
        6.3.2 认证授权子系统
        6.3.3 计费子系统
        6.3.4 数据库和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互通的实现
    7.1 互通模块介绍
        7.1.1 SIP 协议栈模块
        7.1.2 MGCP 协议栈模块
        7.1.3 互通模块
    7.2 认证、计费系统功能的实现
        7.2.1 计费子系统的实现
        7.2.2 MySQL 数据库设计
    7.3 SIP→MGCP 呼叫实例
        7.3.1 总体描述
        7.3.2 基本呼叫流程
        7.3.3 系统呼叫状态分析
    7.4 MGCP→SIP 呼叫实例
        7.4.1 总体描述
        7.4.2 基本呼叫流程
    7.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新一代呼叫中心及其应用 ——大规模跨国实时呼叫中心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要约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呼叫中心系统、平台
    2.1 什么是呼叫中心(Call Center)
    2.2 呼叫中心发展历程及回顾
        2.2.1 第一代呼叫中心:人工热线电话系统
        2.2.2 第二代呼叫中心:交互式自动语音应答系统
        2.2.3 第三代呼叫中心:兼有自动语音和人工服务的客户系统
        2.2.4 第四代呼叫中心:网络多媒体客服中心
    2.3 呼叫中心系统构成
        2.3.1 计算机电话集成系统
        2.3.2 交互式语音应答系统
        2.3.3 自动呼叫分配系统
        2.3.4 数据库应用系统
        2.3.5 呼叫中心服务器公共信道信令
        2.3.6 用户接口服务器
        2.3.7 监控代理服务器
        2.3.8 来话呼叫管理系统
        2.3.9 去话呼叫管理系统
    2.4 呼叫中心的优点
    2.5 呼叫中心的特征
        2.5.1 和传统电话服务相比所具有的显着优势
        2.5.2 和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的鲜明特征
    2.6 现代化呼叫中心的发展趋势
        2.6.1 Web呼叫中心(Web Call Center)
        2.6.2 多媒体呼叫中心(Multimedia Call Center)
        2.6.3 IP呼叫中心(IP Call Center)
        2.6.4 虚拟呼叫中心
    2.7 网络呼叫的实例
        2.7.1 网络呼叫中心的功能结构
        2.7.2 网络呼叫的内部处理过程
        2.7.3 网络呼叫中心的组网方式
        2.7.3.1 将NIRC配置在某一个呼叫中心所在的局域网中
        2.7.3.2 将NIRC配置在一个独立的中立位置
    2.8 企业级呼叫中心的特殊性
        2.8.1 企业呼叫中心的特殊功能需求
        2.8.2 服务一站式提升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品牌
        2.8.3 高科技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2.8.4 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强化客户忠诚
第三章 软交换及VOIP技术
    3.1 软交换技术及应用
    3.2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3.2.1 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
        3.2.2 软交换网络的总体结构
        3.2.3 边缘接入层
        3.2.4 业务应用层
        3.2.5 核心传送层
    3.3 软交换技术有待研究的问题
        3.3.1 媒体网关与软交换机之间的协议
        3.3.2 软交换技术与H.323协议的关系
        3.3.3 H.323与SIP的比较
    3.4 私网穿越技术在软交换体系中的应用
        3.4.1 私网的概念与NAPT技术的产生
        3.4.2 NAPT影响软交换的问题
        3.4.2.1 NAT问题
        3.4.2.2 PAT问题
        3.4.3 解决NAPT穿越问题的方法
        3.4.3.1 NAT/ALG方法
        3.4.3.2 为私网设备设置代理的方法
        3.4.3.3 其他的一些方案
        3.4.4 用NAT/FW Proxy解决私网PAT问题
        3.4.5 用NAT/FW Proxy解决私网NAT问题
    3.5 用NAT/FW Proxy实现媒体流的代理连接
    3.6 其他问题的考虑
        3.6.1 在软交换体系中的扩展应用
        3.6.2 可以保护软交换设备免遭攻击
        3.6.3 防止通信欺诈行为
        3.6.4 可以使媒体流授控
    3.7 组网路由方案的演进过程
        3.7.1 演进前期的组网路由方案
        3.7.2 演进后期的组网路由方案
    3.8 软交换的主要协议
        3.8.1 H.323协议
        3.8.2 SIP协议
        3.8.3 MGCP协议
        3.8.4 H.248/MEGACO协议
    3.9 有关SIP协议
        3.9.1 SIP协议的功能和背景
        3.9.2 SIP网络元素
        3.9.3 SIP协议的实现机制
        3.9.4 sIP消息的组成
第四章 网络信息安全
    4.1 信息安全的目的
    4.2 有关加密危机(COMPROMISE)的调查
    4.3 数据加密算法DES
    4.4 有关将来加密技术的安全性(可推测)
第五章 大规模跨国实时呼叫中心的模式
    5.1 技术特征和支撑平台
    5.2 技术可行性分析
        5.2.1 技术背景
        5.2.2 原有语音-数据录入方法存在的问题
        5.2.3 技术手段
        5.2.4 技术效果
        5.2.5 图表说明
        5.2.6 符号说明
    5.3 模型的建立和解析
        5.3.1 模型的建立
        5.3.2 模型的解析
        5.3.3 参数推定
第六章 大规模跨国实时呼叫中心关键支撑技术及本人学术贡献
    6.1 语音合成(Text To Speech: TTS)技术
        6.1.1 功能概述
        6.1.2 采用TTS并加以改造后而形成的特色
        6.1.3 包含组件
        6.1.4 主要指标
        6.1.5 合成系统性能特性
        6.1.6 测试环境
        6.1.6.1 硬件标准测试环境
        6.1.6.2 软件标准测试环境
        6.1.6.3 基准测试环境
        6.1.6.4 网络调用时的性能
    6.2 MyCapture多路语音听取技术
        6.2.1 听取的应用
        6.2.2 系统结构
        6.2.3 听取原理和实现机制
    6.3 MyData网络信息加密技术
        6.3.1 MDsec的主要特征
        6.3.2 守护重要数据库的安全措施
        6.3.3 My Data软件安全包的特长
    6.4 整体技术综合集成和集成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注1 参考文献

四、对在电力交换网中扩展智能网业务的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电业局电力通信软交换的规划与设计[D]. 武瑞琼. 内蒙古大学, 2018(02)
  • [2]铜川供电公司软交换组网设计和应用研究[D]. 白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3]湖北电信内容计费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D]. 蔡文.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7)
  • [4]软交换在中山供电局行政交换网中的应用[D]. 黄学劲.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5]软交换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孙楠楠.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6]吉林联通交换网管二期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D]. 侯博.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7]基于软交换技术的新疆电力通信网改造方案研究[D]. 焦峰. 华北电力大学, 2013(01)
  • [8]通信网间互联管制制度研究[D]. 黄秀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1)
  • [9]基于软交换的SIP和MGCP协议互通的研究[D]. 吕锦华. 青岛科技大学, 2008(05)
  • [10]新一代呼叫中心及其应用 ——大规模跨国实时呼叫中心关键技术的研究[D]. 慕红云.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2007(10)

标签:;  ;  ;  ;  ;  

在电力开关网络中扩展智能网络服务的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