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发明一种新型鱼饲料

新加坡发明一种新型鱼饲料

一、新加坡发明一种新型鱼饲料(论文文献综述)

万芳[1](2020)在《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STEM课程案例建构》文中认为当前,STEM教育在中国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时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推动使得STEM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我国正尝试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STEM教育道路,STEM教育被纳入国家战略发展政策,各地相继推行STEM课程试点学校申报,STEM教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与此同时,当前教育体系下的课程模式制约着STEM教育的推行,STEM课程开展的有效性与课程设计的规范性制约着STEM教育的向前发展。因此,要突破STEM教育在中国发展瓶颈,亟待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一、在中国现有的主流课程体系下,STEM教育如何切入并逐渐增加力度;二、在本土的STEM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成并普及前,如何进行STEM课程设计并有效开展STEM教学,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整合内化、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达到逐步提升综合能力与素养的目的;三、如何评价STEM课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STEM课程的有效性。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STEM教育的发展脉络与当前国内的STEM教育发展背景,对STEM教育进行概念界定。其次,从学生对STEM课程的态度、内容、教学、评价四个维度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兴趣的基础上设计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偏重于生物学科的STEM课程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最后,根据多元化评价原则对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发展创造结果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观察法、访谈法、统计学方法对STEM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与满意度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表明:(1)将STEM教育以后设课程的形式切入当前课程体系完全可行,一方面保障原有课程体系正常运转的同时对原有分科课程进行补足,给予学生积极的课程学习体验,促进学生STEM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为STEM教育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契机。(2)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生物学科的STEM课程利于学生STEM素养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在四个维度的STEM目标中,学生整体达成STEM知识分目标,特别是生物学科知识目标;学生在STEM思维分目标中设计思维与工程思维目标的达成度高;学生在STEM能力分目标中动手操作与工程设计能力目标的达成度高;近70%的学生认为STEM课程整体设置较为合理,对STEM教育持积极态度,说明学生的STEM态度与兴趣分目标达成度较高。(3)根据多元化评价标准创设的评价方式,遵循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能较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STEM课程实践研究的评价从学生学习效果、STEM课程教学效果、STEM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这三方面展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综上所述,基于有效失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成探索过程,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造力;通过营造安全的探索空间,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推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保障STEM课堂的良好生态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有效,自我效能感提升,在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均表现出更好的STEM目标达成度。相比于常规的STEM课程,基于有效失败理论设计的STEM课程能使学生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曲梦娇[2](2020)在《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城市化水平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2019年我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入城市社会时代。城市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同时,人口急剧增加,资源也开始短缺,进而其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向乡村蔓延,发展过快导致城市扩张无序化、无节制化,城乡界限模糊,发展步调不一致,产生两极化。因此产生的城乡矛盾引起人们的关注,现今人们采取一系列政策与措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市农业则是在此背景下顺应城市发展逐渐由城郊农业发展演变而来,都市农业的产生需要城市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借助城市发展自身的同时反作用于城市发展。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城乡矛盾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研究场地位于城市边缘的黑庄户乡,现今黑庄户乡的发展与北京差距极大,人口多涌入城市,产业低级,与此同时黑庄户也是北京主副城市中心与二道郊野公园环的重要节点,因此黑庄户亟需产业升级,也需要腾退土地用于建设绿色空间以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在北京市总体规划、朝阳区规划以及黑庄户乡域规划,黑庄户规划有城市农业公园群,本研究场地属于其中之一。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都市农业的概念与相关内涵、其发展现状与特点等进行学习,总结出将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简练提出都市农业景观的景观要素、应用方式,以及如何将都市农业通过景观手法应用于郊野公园的设计方法,用于指导本研究方案设计,作为本研究的实践验证。

郭佳宁[3](2020)在《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文明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间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近几年“世界厕所峰会”也在各国召开。现代化生活赋予了公共卫生间多重身份,它不再只局限于解决生理需求,还必须满足功能丰富、环境舒适、人性化设计等精神需求,给如厕者以一定的心理回应。这是一个从生理到心理的愉悦过程,由于这个过程的存在,才促使人们对现代公共卫生间进行了重新审视。本文是对公共卫生间进行的情感化设计的方法研究。文章以设计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感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围绕公共卫生间进行情感化设计研究。文章依据我国对公共卫生间的群体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我国公共卫生间的设计现状,结合对国外优秀案例的剖析,对我国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一套基于情感体验和情感层级的设计方法体系。本文首先对情感化设计和公共卫生间进行理论论述,在概念阐述清楚的前提下,讨论情感化设计对公共卫生间的重要性,在对国内外优秀案例案例的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情感体验的设计原则、设计特征,继而提出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具体的设计内容。然后,从人们对公共卫生间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行为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情感层级的具体的设计方法,分别是本能层级、行为层级、反思层级的情感化设计,并将三个层级内容展开细致论述,强化了情感设计的价值,构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的方法体系。通过研究和设计实践,使公共卫生间能够满足使用人群的情感需要,使情感化设计作为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到公共卫生间的设计之中,研究丰富了公共卫生间的设计内涵,充实了情感化设计体系的设计内容。

张利,叶扬[4](2019)在《厕所:建筑人类学的一条线索》文中研究表明厕所作为人类必须的排泄活动的空间,始终对人类文明的技术与精神特征进行着记录与诠释,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建筑人类学线索。本文从厕所的空间原型、技术演进和空间诗学3个方面提取这条线索上承载的信息,探讨厕所在建筑学研究上的独特意义。

毕晓泽[5](2019)在《大菱鲆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及其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是我国北方沿海地区主要养殖的经济名贵鱼类,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但随着大菱鲆养殖产业的日益发展,以弧菌为病原菌的细菌性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且此病一旦发生,病鱼死亡率可高达15%以上。噬菌体这种天然抑菌剂绿色、安全、环保,相对于传统的抗生素药物具有不引发耐药性、不残留、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本研究以溶藻弧菌噬菌体PVA1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并研制出一种可常温保存的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同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验证了溶藻弧菌对大菱鲆的致病性,并对由溶藻弧菌引起的大菱鲆弧菌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考察,结果显示:溶藻弧菌浸浴攻毒半数致死量为7.85′106 CFU/mL,腹腔攻毒半数致死量为1.52′106 CFU/g;浸浴攻毒治疗时MOI≈10即浓度为2.66′107PFU/mL为最佳治疗浓度;腹腔注射攻毒治疗结果为MOI≈10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2)溶藻弧菌噬菌体PVA1急、亚慢性腹腔攻毒实验结果显示,急性腹腔注射攻毒中100倍治疗浓度的溶藻弧菌噬菌体不会引起大菱鲆短期内死亡,并未检测出溶藻弧菌噬菌体LC50;为期1个月的亚慢性腹腔注射攻毒对实验大菱鲆生存率、体重体长无明显影响;本部分实验对大菱鲆各项血浆生化、肝脏、肾脏和脾脏组织细胞无显着性影响。(3)对大蒜素在常温下对噬菌体的保藏作用进行研究,研发出一种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其配方为:含有4.32′107 PFU/mL噬菌体、0.1250 mg/mL大蒜素、2.5mmol/mLNaCl和5.0 mmol/mL MgCl2,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本噬菌体制剂实验组大菱鲆生存率为70.00%,与5 mg/L强力霉素(Doxycycline)实验组76.7%生存率无显着性差异。

满玉蓉[6](2018)在《尼罗罗非鱼对木本饲料的消化吸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旨在研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对辣木、桑叶、黄粱木、构树四种木本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为四种木本植物在罗非鱼饲料中的科学应用提供根据。1.尼罗罗非鱼对四种木本饲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实验旨在探讨尼罗罗非鱼对桑叶、构树、辣木和黄梁木叶中粗脂肪、粗蛋白质、干物质、总能和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实验采集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种植基地黄粱木、构树、辣木、桑叶,60℃烘干制粉,试验饲料以30%待测饲料原料加70%参考饲料组成,并以0.1%的三氧化二钇为外源指示剂。选取平均体重为(100±10)g的罗非鱼1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其中四组为测试饲料,一组为参考饲料。饲喂1周后采用网捞法收集粪便待测。结果显示:黄粱木叶的总磷、干物质、总能与其他各组相比表观消化率差异最高(P<0.05),其次是构树叶、桑叶,辣木叶表观消化率最低。其中黄粱木粗脂肪(83.66%)、能量(82.92%)及干物质(82.54%)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其余三种木本植物(P<0.05)。黄粱木叶粗蛋白表观消化率(86.24%)最高,但与桑叶和构树叶差异不显着(P>0.05),并且各木本饲料的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构树叶最高,达到75.85%。结果说明,四种木本饲料均适合作为罗非鱼配合饲料原料。2.四种木本饲料原料对尼罗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检测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尿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饲养六周后,试验鱼饥饿24 h,每个重复10尾,采血并对其10项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辣木叶、桑叶、黄梁木叶、构树叶组的罗非鱼的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测定显着高于参考饲料(P<0.05)。四组木本饲料组的鱼体血清尿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酶活性显着低于参考饲料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测定、葡萄糖、谷丙转氨酶在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饲粮中添加辣木叶粉、桑叶粉、黄梁木叶粉、构树叶粉对尼罗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有影响。3.四种木本饲料原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辣木组前肠外,其余各组前、中、后肠的蛋白酶活力均无显着差异。各组的淀粉酶活性也无显着差异。4.四种木本饲料原料对尼罗罗非鱼肠道结构影响。结果表明,桑叶对尼罗罗非鱼肠道绒毛高度没有显着影响,辣木叶、黄梁木、构树显着降低尼罗罗非鱼肠道绒毛高度,辣木叶、黄梁木对尼罗罗非鱼肠道肌层厚度没有显着影响,构树、桑叶显着提高尼罗罗非鱼肠道肌层厚度(P<0.05)。实验结果说明,尼罗罗非鱼幼鱼能较好地消化吸收饲料中的辣木、黄粱木、构树和桑。四种木本饲料对鱼体肝功能没有影响,对血清脂代谢有促进作用。辣木提高尼罗罗非鱼前肠蛋白酶活力。桑叶和构树能够提高尼罗罗非鱼肠道肌层厚度。辣木、黄粱木、构树和桑四种木本饲料均适合作为罗非鱼配合饲料原料。

胡金城[7](2017)在《珍珠龙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天津滨海新区珍珠龙胆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成功养殖技术,以期为珍珠龙胆石斑鱼在我国北方沿海的养殖推广提供参考。进行了珍珠龙胆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前两代循环水养殖车间基础上改良,设计了第三代封闭循环水处理工艺。本研究试验设计,利用六级水处理方式对养殖回水进行处理。第一级是采用弧形筛,去除颗粒较大的残饵和粪便;第二级是泡沫分离器,气泡吸附去除水中的多种溶解性有机物;第三级是生物净化,降解水中的NH4+、NO2-等;第四级处理是脱气池,分解CO2和H2S气体;第五级处理是采用液氧增氧,保证养殖系统高溶氧量;第六级采用紫外线杀菌器杀灭有害病菌,降低病害发生几率。养殖实验证明,平均体重为10 g的健康珍珠龙胆石斑苗种10000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经过240 d的精心管理和投喂,养殖成活率为96.89%,平均体重达到730.5 g,总产量达到7077.8 kg总产值达到43.88万元,净利润为10.07万元。

杨大森[8](2010)在《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经济系统是其中的子系统,而科技、人口、土地经济系统又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不仅影响科技、人口、土地经济系统本身的运行、演化和变迁,同时还对整个经济系统乃至人类社会大系统的运行、演化和变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技术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围绕着科技、人口、土地经济系统运行中科技、人口、土地之间的互动机制展开分析。首先,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一般均衡理论的方法,构建科技、人口、土地经济系统模型。其次,借助科技、人口、土地经济系统模型,对科技、人口、土地在该经济系统运行中的互动机制及其表现特征进行研究。再次,对科技、人口、土地在经济系统运行中的互动机制及其表现特征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依据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基于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的对策建议。本文系统地提出了科技、人口、土地经济系统运行中的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和对策研究。因此,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储张杰[9](2008)在《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俗称鳝鱼、田鳗和长鱼等,它是一种淡水硬骨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已在中国中南部开展大面积的养殖。中国目前的养殖总产量已经达到18万吨,由于其生长快,成活率高以及对网箱养殖条件的适应性好,它被当作中国水产养殖的首选品种之一。鳝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价值高,具有滋补强身和药用功能,是人们喜爱的滋补水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中国的黄鳝养殖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养殖依然依赖捕捞野生苗种,随着养殖规模和捕捞强度的加大,野生苗种资源急剧下降,成功地解决黄鳝的人工繁殖技术将成为发展其规模养殖的先决条件。但黄鳝具有特殊的性逆转现象:它是一种雌雄同体鱼类,在其生命的早期发育阶段为雌性,产卵后变为间性个体,然后进入雄性阶段,在进行黄鳝苗种人工繁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黄鳝具有性逆转的特性,即刚成熟的个体为雌性,但随着黄鳝的生长和繁殖,又逐步转为雄性,使得在黄鳝繁殖群体中,雌性个体小,怀卵量少,繁殖力很低;亲鱼选配时,雌雄鳝的比例和大小还难以搭配协调,亲鳝难选,繁殖数量难以提高,极大地限制了黄鳝人工繁殖规模和水平,必须进行黄鳝性逆转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通过营养、外源性激素以及环境因子等,使用组织学、细胞学、内分泌学和放射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讨黄鳝性逆转的人工调控技术,希望能够找到减少性逆转比例的途径,延长性逆转时间,大幅度提高黄鳝的怀卵量及繁殖力,解决黄鳝苗种的规模化繁殖的关键问题,而黄鳝性逆转调控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必将给黄鳝的人工繁殖和养殖带来新的突破,促进我国黄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1.黄鳝体长、体重、年龄与性比和怀卵量关系在湖北省汉川市汈汊湖水域,随机采取12个月的黄鳝样品,总数258尾黄鳝,雌性152尾,占58.91%;间性44尾,占17.05%;雄性62尾,占24.04%。在总体黄鳝标本中,其体长范围为9.4-76.8cm,其中雌性体长为9.4-60.5cm,平均体长为39.6cm,20cm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体长为27.1-63.3cm,平均体长为44.5cm;雄性体长范围为29.4-76.8cm,平均体长为51.63cm,其中70cm以上全部为雄性。雌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20-50cm,占雌性总数的93.42%,雌雄间体分布最多的区域是30-50cm,占间体总数的72.73%。雄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40cm以上,占雄性总数的75.81%。结果表明:在汉川市汈汊湖水域体长25cm左右是黄鳝性逆转的起点。其体重范围为0.48-753.60g,其中雌性体重为250g以下,平均体重为58.46g,23.70g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体重范围25.40g-206.30g,平均体重为76.45g;雄性体重范围为29.65-753.60g,平均体重为144.38g,其中250g以上全部为雄性。雌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20-100g,占雌性总数的75.00%,雌雄间体分布最多的区域是40-100g,占间体总数的70.45%。雄性分布最多的区域是100g以上,占雄性总数的72.58%。结果表明在汈汊湖水域体重25g左右是黄鳝性逆转的起点。其年龄范围为0-Ⅶ龄,其中Ⅱ龄以下雌性占92.17%,Ⅰ龄以下全部为雌性;雌雄间体年龄范围Ⅱ-Ⅴ龄,Ⅲ-Ⅳ龄占间体总数的70.45%,Ⅲ-Ⅳ龄为黄鳝性逆转的高峰期;雄性年龄范围为Ⅱ-Ⅶ龄,Ⅱ龄以下雄性只占其年龄段总数的2.00%,Ⅳ-Ⅶ龄占雄性总数的77.42%,其中Ⅵ龄以上全部为雄性。结果表明:黄鳝的性逆转的起点时间应该略早于Ⅱ周年。黄鳝怀卵量范围是41-1267粒/尾,20-30cm的体长段怀卵率最高,随着体长的增长,黄鳝的怀卵率急剧下降,绝对怀卵量以30-40cm体长段的黄鳝较高,平均怀卵强度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长。由于大个体黄鳝怀卵率较少,但平均怀卵强度较大,如:60-70cm之间,怀卵率只有2.5%,但最大个体怀卵量达到1267粒/尾。2.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本实验从营养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的饲料蛋白水平(25%、35%、45%、55%)对雌性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试验鱼体长26.5±2.6cm,体重21.93±2.05g,试验鱼都为雌性(在繁殖季节挑选)研究发现黄鳝的性腺发育与饲料蛋白水平密切相关。在适宜的蛋白质水平的范围内,黄鳝的怀卵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蛋白质2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低,只有390.67±58.71粒/尾,而4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高,达到1331.67±287.77粒/尾;但55%(663.00±71.86)试验组的怀卵量与35%试验组(736.33±49.52)的怀卵量无显着性差异。通过长时间投喂不同蛋白质组饲料对黄鳝的性逆转比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2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38.65±1.34%,17.61±1.47%;3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24.15±6.55%,11.20±1.45%;而45%的蛋白组只有7.61±1.43%和5.21±1.25%的黄鳝转为雄性和雌雄间体,有87.18±1.21%的黄鳝仍然保持雌性。55%的蛋白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14.21±5.52%,7.18±0.96%,其他三组雌性个体比例都少于45%的蛋白组,说明45%的蛋白质饲料能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通过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2)影响的研究表明: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在45%蛋白质含量范围内),雌鳝个体的E2水平显着升高,其中蛋白质45%的饲料组各月的E2水平最高。产卵前三个月蛋白质35%、45%的饲料组E2水平显着高于25%、55%饲料组,在6月四组的E2水平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5.05±46.15pg/ml、539.76±29.26pg/ml、944.5±449.25pg/ml、526.72±60.93 pg/ml,说明适宜的饲料蛋白质含量能够维持较高的黄鳝血清E2的分泌,而较高的E2水平是维持雌性发育的先决条件。试验表明:饲料蛋白含量(45%)能够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提高黄鳝的怀卵量,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黄鳝的性逆转。3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用鱼油作为脂肪源,按照添加后脂肪占饲料重量的5%、10%、15%的比例投喂黄鳝(蛋白质都是35%)12个月,结果表明:10%的鱼油添加量能够维持较高的E2的分泌,15%脂肪水平能促进黄鳝血清睾酮的分泌,5%脂肪水平能使睾酮值维持较低的水平。较高的饲料脂肪含量能使黄鳝的肝脏指数迅速升高,而4、5、6三个月的肝脏指数的降低,说明黄鳝的性腺发育在卵黄积累和卵细胞成熟阶段,需要大量动用肝脏中储存的营养物质和能量。15%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30.52±3.66%,12.31±1.05%;10%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26.46±2.12%,9.18±3.06%;而5%的脂肪组转为雄性和间体的比例分别为13.24±1.25%,6.37±1.64%,有80.39±1.65%的黄鳝仍然保持雌性。说明在蛋白质相同的情况下,随着饲料脂肪含量的升高黄鳝的性逆转程度上升,较低的脂肪饲料(5%)能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脂肪1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低,只有391.27±47.61粒/尾,而5%的试验组黄鳝的平均怀卵量最高,达到875.39±143.50粒/尾,但10%试验组的怀卵量与15%试验组的怀卵量无显着性差异,说明过高的脂肪含量对提高黄鳝的怀卵量是十分不利的,5%左右的饲料脂肪含量能够较好地维持黄鳝的雌性发育,并能够相应地提高雌鳝的怀卵量。4.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饲料中添加0mg/kg、10mg/kg和30mg/kg丙酸睾酮,投喂黄鳝12个月,结果表明:30mg/kg中有18.51%的雌鳝转变为雄黄鳝,高于0mg/kg、10mg/kg组14.81%的转雄比例,但三组的雄性和雌雄间体并无显着性差异,三组保持雌性的比例分别为74.07%、70.37%和70.37%,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不同的丙酸睾酮对雌性黄鳝的性逆转无显着的影响。5.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雌性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以及延缓黄鳝性逆转的影响,试验鱼体长26.5±2.6cm,体重21.93±2.05g,它们都为雌性,用含不同浓度(0mg/kg,10 mg/kg,50 mg/kg)的戊酸雌二醇饲料投喂试验鱼12个月,试验鱼喂养在固定于池塘中的网箱(2m×1m×1.5m)。结果表明:黄鳝的性腺发育对不同的外源戊酸雌二醇反应存在季节性差异,不同的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也存在差异,低浓度(10 mg/kg)的戊酸雌二醇对黄鳝的性逆转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仍然存在性逆转个体,雌雄间体和雄性个体分别为12.00±1.25%、10.05±0.85%。高浓度的戊酸雌二醇能促进血清雌二醇的分泌,降低睾酮的分泌,2龄试验鱼在经历12个月体重达到168.81±42.81g时仍然保持雌性,而对照组雌雄间体和雄性个体分别为16.90±1.35%,28.75±1.65%。并且已经性逆转的雄性个体的精巢发育完善,试验表明较高浓度(50 mg/kg)的戊酸雌二醇能延缓黄鳝的性逆转。6.外源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的影响饲料中添加0片/kg、10片/kg和30片/kg复方炔诺酮,投喂黄鳝12个月,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的体长和体重无显着性影响。高剂量能在4、5、6三个月降低血清E2和T的水平,性逆转比例低于对照组。7.生态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性逆转的影响试验开始第一个月无栖息巢组的E2水平急剧下降,自第二个月与对照组下降的幅度无显着性差异,无栖息巢组在第二年4月就达到其最大值618.18±30.05pg/ml显着高于对照组262.26±18.75 pg/ml,对照组在5月底才达到其最大值。本研究表明环境胁迫—无栖息巢能显着影响黄鳝血清E2的分泌,与对照组相比,开始时下降速度较快,至翌年比对照组整整提早1各月达到最大值。无栖息巢组的T值在翌年5月就达到最大值6.75±0.85 ng/ml,对照组的T值要推迟1个月才达到最大值5.25±0.31 ng/ml,研究表明无栖息巢能够显着影响黄鳝血清T的分泌。表现在秋季对睾酮的分泌产生抑制,早春迅速促进血清睾酮值上升。另外,不管是体长还是体重,有栖息巢都显着快于无栖息巢组。历经12个月,无栖息巢组有38.85±0.85%的黄鳝转为雄性,只有47.14±3.50%保持雌性;而对照组只有24.6±1.37%的黄鳝转为雄性,有61.18±2.31%的黄鳝还是保持雌性,两者的间性比例无显着性差异,说明环境胁迫—无栖息巢能显着促进黄鳝从雌性向雄性转变。在黄鳝性逆转启动的时间方面,通过1000多个性腺组织切片的证实,在雌性黄鳝卵细胞发育到第Ⅳ期,潜伏在雌性性腺生殖褶上的雄性原始精原细胞开始发育并逐渐形成精小囊,散布在卵细胞的间隙中间,也就是说在黄鳝排卵前雄性生殖细胞已经开始启动发育(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黄鳝的性逆转在产卵后才启动),同时卵母细胞从第Ⅳ期逐渐发育到第Ⅴ期。黄鳝产卵后,卵母细胞不断退化,位于生殖褶上的多个精小囊内的生精细胞发育成初级精母细胞,这时生殖囊内还可见到Ⅱ、Ⅲ时相的卵母细胞;随着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卵细胞的进一步退化,进入雄性发育阶段。并且,在鱼类性腺中首次发现了卵黄卵(Ⅳ期)和成熟精子细胞并存的现象。

张琳[10](2004)在《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饲料业的发展不仅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还带动化工、医药、机械制造、轻工、地矿和商业等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饲料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饲料企业是饲料业的基本单位,只有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才能促进饲料业的持续增长,从而推动养殖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做贡献。本文就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旨在阐明其发展现状、形成产业链的外在环境、内在要素,进而科学的评价其竞争力和选择发展模式。全文由导言和六个章节的内容构成。第一章 导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中的经济学原理论述了饲料企业竞争力中的经济学原理,包括饲料产品的需求函数、需求弹性、总收益和边际收益,饲料企业成本,饲料市场的结构与竞争环境以及博弈论与饲料企业的竞争合作。第三章 饲料企业的国际比较在分析国际饲料业的发展的基础上,把我国饲料企业与美国、荷兰的饲料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美国饲料企业特点是:(1)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一体化为主流;(2)企业的主要利润来自规模;(3)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和严格的质量管理;(4)企业加强饲料的研究和开发。荷兰饲料企业的特点是:(1)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2)积极开发饲料资源;(3)实施产业一体化,延伸产业链。我国饲料企业则是欠发达的,企业竞争力弱,表现为生产能力不足、科研水平不高、饲料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不佳和饲料企业的单个规模小等等。 <WP=6>第四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对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进行分析。一是饲料企业的产业链,包括农业及种植业、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等四个产业。饲料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饲料企业系统内部之间,还是在系统外与其他产业的联系,都必须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起共同协调关系;二是饲料企业与畜产品、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关系。畜产品、水产品消费是拉动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饲料生产的主动轮,因此说,饲料业与畜产品、水产品的消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是我国饲料资源的的供给与需求。要满足随人口的增加对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对于资源稀缺的我国来说,如何合理、科学的利用资源,是饲料企业发展面临的紧迫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四是宏观环境。饲料企业竞争力往往还受到它所处的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就加入WTO对饲料企业的影响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探讨。第五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素根据我国饲料企业的状况,本文认为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重要的内在要素有三,分别是产品、文化和组织。首先,我国饲料企业产品竞争力表现在饲料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饲料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营销方式以及饲料产品的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其次,饲料企业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机械性总特征在多变的竞争环境下成为饲料企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在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变革中,出现了扁平化组织、柔性化组织、虚拟型组织等模式。最后,我国饲料企业的企业文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偏弱,或者没有系统的企业文化,包括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饲料公司;二是企业文化、营销文化和顾客文化三者严重割裂。为此,提升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途径有;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培育融合能力和建立快速应变能力等。第六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饲料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具有层次的综合概念。其市场表现是由众多潜在的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它的评估,主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依据前章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特征和内在要素,根据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将要素转换为可以进行评估操作的指标体系,具体有:企业战略管理能力(A)、企业核心技术能力(B)、企业核心产品的盈利能力(C)、组织能力(D)、市场竞争能力(E)、技术创新能力(F)、环境保护能力(G)、人力资源发展能力(H)及信息技术能力(K)等八大类。另一方面,通过比较,选择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设计的饲料企业<WP=7>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专家评分法对三家饲料企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 提升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模式饲料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单一产品或业务优势的饲料企业,可采取集中发展模式,在地域外延上扩大规模;具有某种生产经营优势的饲料企业,可采取一体化发展模式,沿着产业链条纵向拓展;当饲料企业在某一行业的业务进入成熟期后,可采取多元化饲料企业集团发展模式来拓展新兴产业;此外,还可实施战略联盟。

二、新加坡发明一种新型鱼饲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加坡发明一种新型鱼饲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STEM课程案例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STEM教育是新时代的呼唤
        1.1.2 STEM教育是对当前教育的挑战
    1.2 研究综述
        1.2.1 STEM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有效失败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创新点
2 STEM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
    2.1 有效失败教学理论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 泰勒课程设计理论
3 STEM课程开展的意见征求调查
    3.1 调查问卷编制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学生对STEM课程开设态度
        3.2.2 学生对STEM课程内容的选择
        3.2.3 学生对STEM授课方式的接受度
        3.2.4 学生对STEM课程评价方式的选择
4 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STEM课程设计程序及案例
    4.1 STEM课程设计程序
        4.1.1 教学目标确立
        4.1.2 教学内容选择
        4.1.3 教学模式采取
        4.1.4 教学过程设计
        4.1.5 教学评价选用
    4.2 STEM课程案例
        4.2.1 STEM课程教学设计
        4.2.2 STEM项目学习单设计
5 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STEM课程实践研究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方法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5.4.1 STEM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与分析
        5.4.2 STEM课程教学效果与分析
        5.4.3 STEM课程满意度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STEM课程开展征求意见调查
    附录2 STEM项目学习单
    附录3 学生三项能力评价表
    附录4 STEM课程教学效果测量表
    附录5 模型成果评价量表
    附录6 生物学科基本学情调查问卷
    附录7 自我效能感量表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引发的城市问题使人居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1.1.2 城市居民的生活价值观念与生活追求的转变
        1.1.3 都市农业对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且为园林景观提供更多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都市农业相关概念
        2.1.1 都市农业
        2.1.2 都市农业/城郊农业/农区农业
        2.1.3 都市农业景观
        2.1.4 都市农业的特征与功能
    2.2 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
        2.2.1 国外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2.2.2 我国都市农业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2.2.3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都市农业带来的启示
    2.3 郊野公园相关概述
        2.3.1 郊野公园
        2.3.2 郊野公园的功能
    2.4 郊野公园发展概述
        2.4.1 国外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2.4.2 国内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2.4.3 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小结
3 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3.1 规划设计理论基础
        3.1.1 景观生态学
        3.1.2 有机疏散理论
        3.1.3 需求层次理论
        3.1.4 色彩心理学
        3.1.5 可持续景观理论
    3.2 都市农业景观的应用类型
        3.2.1 农业公园
        3.2.2 庭院园艺
        3.2.3 都市农业园区
        3.2.4 森林公园
        3.2.5 农业观光园
    3.3 郊野公园使用情况研究
        3.3.1 使用人群分析
        3.3.2 使用需求分析
    3.4 基于都市农业理念进行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意义
        3.4.1 郊野公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4.2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发展的优势
        3.4.3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3.4.4 都市农业理念运用于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可行性
    3.5 都市农业理念应用于郊野公园的发展前景
        3.5.1 经济角度
        3.5.2 社会角度
        3.5.3 生态角度
        3.5.4 城市角度
4 相关案例分析
    4.1 嘉北郊野公园
        4.1.1 项目背景
        4.1.2 规划设计分析
        4.1.3 可借鉴之处
    4.2 衢州鹿鸣公园
        4.2.1 项目背景
        4.2.2 规划设计分析
        4.2.3 可借鉴之处
    4.3 天津西青郊野公园
        4.3.1 项目背景
        4.3.2 规划设计分析
        4.3.3 可借鉴之处
    4.4 底特律都市农业广场(Lafayette Greens)
        4.4.1 项目背景
        4.4.2 规划设计分析
        4.4.3 可借鉴之处
    4.5 库肯霍夫公园
        4.5.1 项目背景
        4.5.2 规划设计分析
        4.5.3 可借鉴之处
    4.6 小结
5 基于都市农业理念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5.1 规划设计原则
        5.1.1 生态性原则
        5.1.2 地域性原则
        5.1.3 参与性原则
        5.1.4 景观连续性原则
        5.1.5 可持续性原则
    5.2 规划设计策略
        5.2.1 构建流畅的交通体系与完善的游览体系
        5.2.2 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场地记忆
        5.2.3 坚持生态优先,营造可持续景观
        5.2.4 复合场地功能,提高公众参与性
    5.3 规划选址与规模
        5.3.1 选址
        5.3.2 郊野公园规模与其设施的设置
    5.4 借鉴都市农业景观要素的郊野公园景观设计
        5.4.1 农田景观
        5.4.2 植物迷宫
        5.4.3 观光温室
        5.4.4 生态餐厅
        5.4.5 生态停车场
        5.4.6 可移动温室
        5.4.7 立体农业
        5.4.8 五彩果园
        5.4.9 垂钓园
    5.5 基于都市农业的郊野公园前期规划建设与后期管理
        5.5.1 前期规划建设
        5.5.2 后期管理
6 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鲁店公园设计方案
    6.1 背景与上位规划研究
        6.1.1 场地区位
        6.1.2 项目背景
        6.1.3 上位规划
        6.1.4 周边交通
        6.1.5 周边协作功能
    6.2 场地解读
        6.2.1 现状用地
        6.2.2 现状地形
        6.2.3 现状水系
        6.2.4 现状建筑
        6.2.5 现状植被情况
        6.2.6 场地文化
    6.3 设计愿景与策略
        6.3.1 设计定位
        6.3.2 设计愿景
        6.3.3 设计策略
        6.3.4 设计依据
    6.4 总体方案
        6.4.1 景观结构
        6.4.2 功能分区
        6.4.3 景点布局
    6.5 分区规划
        6.5.1 农林体验区
        6.5.2 休闲鱼塘区
        6.5.3 浪漫田园区
        6.5.4 滨湖游乐区
        6.5.5 森林游憩区
    6.6 专项设计
        6.6.0 交通设计
        6.6.1 铺装设计
        6.6.2 竖向设计
        6.6.3 水系设计
        6.6.4 都市农业景观设计
        6.6.5 植物种植设计
        6.6.6 园林景观小品设计
        6.6.7 配套设施设计
        6.6.8 照明设计
        6.6.9 智慧公园设计
        6.6.10 公园活动策划
    6.7 技术经济指标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3)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关于选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公共卫生间设计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公共卫生间理论发展现状
    1.3 关于本文的研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情感化设计与公共卫生间概述
    2.1 情感化设计概述
        2.1.1 情感化设计的含义
        2.1.2 情感化设计的组成要素
        2.1.3 情感化设计的作用
        2.1.4 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级
    2.2 公共卫生间概述
        2.2.1 公共卫生间的起源
        2.2.2 公共卫生间的定义
        2.2.3 公共卫生间的分类
        2.2.4 世界厕所组织
    2.3 情感化设计对公共卫生间的重要性
        2.3.1 情感化设计解决公共卫生间的生理需求
        2.3.2 情感化设计解决公共卫生间的心理需求
        2.3.3 情感化设计解决公共卫生间的行为需求
    2.4 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调查研究与案例解析
        2.4.1 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调查研究
        2.4.2 国内外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案例解析
        2.4.3 我国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情感体验的公共卫生间设计
    3.1 公共卫生间情感体验的设计原则
        3.1.1 营造舒适氛围的协调统一设计原则
        3.1.2 满足卫生环境的绿色设计原则
        3.1.3 实现安全保障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3.1.4 提高便捷服务的智能化设计原则
    3.2 公共卫生间情感体验的设计特征
        3.2.1 具有体小量大的特征
        3.2.2 体现趣味性的特征
        3.2.3 提供多功能性的特征
        3.2.4 满足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特征
    3.3 公共卫生间情感体验的设计内容
        3.3.1 公共卫生间的视觉体验设计
        3.3.2 公共卫生间的触觉体验设计
        3.3.3 公共卫生间的听觉体验设计
        3.3.4 公共卫生间的嗅觉体验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感层级的公共卫生间设计
    4.1 基于本能层的公共卫生间设计
        4.1.1 公共卫生间的盥洗区设计
        4.1.2 公共卫生间的如厕区设计
        4.1.3 公共卫生间的小便区设计
        4.1.4 公共卫生间的辅助功能区设计
    4.2 基于行为层的公共卫生间设计
        4.2.1 儿童行为需求下的设计
        4.2.2 母婴行为需求下的设计
        4.2.3 老年人行为需求下的设计
        4.2.4 特殊人群行为需求下的设计
    4.3 基于反思层的公共卫生间设计
        4.3.1 公共卫生间的地域文化属性
        4.3.2 公共卫生间的管理运营模式
        4.3.3 公共卫生间的意蕴
    4.4 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示例
        4.4.1 平面布置示例
        4.4.2 设计解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大菱鲆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及其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大菱鲆养殖现状
        1.1.1 大菱鲆简介
        1.1.2 大菱鲆细菌性疾病简介
    1.2 溶藻弧菌简介
        1.2.1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弧菌病及其病原菌
        1.2.2 溶藻弧菌
    1.3 噬菌体在水产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1.3.1 噬菌体简介
        1.3.2 噬菌体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3 噬菌体安全性
    1.4 噬菌体保藏方法
        1.4.1 噬菌体保藏方法
        1.4.2 植物提取物在水产中的应用
        1.4.3 大蒜素简介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
    1.7 技术路线
2 噬菌体治疗大菱鲆溶藻弧菌感染效果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实验条件
        2.2.3 实验菌种
        2.2.4 实验噬菌体
        2.2.5 引物合成
        2.2.6 实验主要试剂
        2.2.7 实验溶液的配制
        2.2.8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病原菌活化
        2.3.2 溶藻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3 攻毒用溶藻弧菌制备
        2.3.4 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
        2.3.5 噬菌体扩增
        2.3.6 噬菌体效价测定
        2.3.7 噬菌体浓缩
        2.3.8 大菱鲆溶藻弧菌攻毒的噬菌体治疗实验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溶藻弧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实验结果
        2.4.2 病原菌半数致死量(LD_(50))实验结果
        2.4.3 大菱鲆溶藻弧菌攻毒的噬菌体治疗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3 溶藻弧菌噬菌体PVA1 安全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动物与养殖条件
        3.2.2 实验主要试剂
        3.2.3 实验溶液配制
        3.2.4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噬菌体浓缩纯化
        3.3.2 溶藻弧菌噬菌体急性腹腔注射攻毒实验
        3.3.3 溶藻弧菌噬菌体亚慢性腹腔注射攻毒实验
        3.3.4 麻醉与解剖
        3.3.5 血清生化检验
        3.3.6 组织切片制作
        3.3.7 HE染色
    3.4 实验结果
        3.4.1 溶藻弧菌噬菌体急性腹腔注射攻毒实验结果
        3.4.2 溶藻弧菌噬菌体亚慢性腹腔注射攻毒实验结果
        3.4.3 血清生化检验实验结果
        3.4.4 溶藻弧菌噬菌体亚慢性腹腔攻毒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4 可常温保存的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动物与养殖条件
        4.2.2 实验主要试剂
        4.2.3 实验溶液配制
        4.2.4 实验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大蒜素(40%)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法
        4.3.2 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
        4.3.3 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应用效果评价
    4.4 实验结果
        4.4.1 大蒜素(40%)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实验结果
        4.4.2 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实验结果
        4.4.3 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应用效果评价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尼罗罗非鱼对木本饲料的消化吸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
    1.2 木本植物的营养价值及消化率研究进展
        1.2.1 桑叶
        1.2.2 黄粱木
        1.2.3 构树
        1.2.4 辣木
    1.3 尼罗罗非鱼的养殖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饲料的配制
    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饲料的表观消化率
        2.3.2 血清生化指标
        2.3.3 消化酶活性
        2.3.4 肠道结构
    2.4 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木本饲料表观消化率
        3.1.1 木本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3.1.2 饲料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
        3.1.3 饲料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
        3.1.4 饲料总能的表观消化率
        3.1.5 饲料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3.2 各饲料组血清生化指标
        3.2.1 血清总蛋白
        3.2.2 血清白蛋白
        3.2.3 血清尿素
        3.2.4 血清甘油三酯
        3.2.5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3.2.6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
        3.2.7 血清总胆固醇
        3.2.8 血清葡萄糖
        3.2.9 血清谷丙转氨酶
        3.2.10 血清谷草转氨酶
    3.3 各饲料组消化酶活性指标
    3.4 各饲料组肠道结构指标
4 讨论
    4.1 尼罗罗非鱼对木本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4.2 四种木本饲料对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 四种木本饲料对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四种木本饲料对罗非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珍珠龙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现状
        1.1 循环水养殖模式国内外发展概况
        1.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1.2.1 生物过滤
        1.2.2 物理过滤
        1.2.3 杀菌、消毒设备
        1.2.4 增氧设备
        1.3 我国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用前景
    2.石斑鱼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现状
        2.1 石斑鱼生物学特性
        2.2 石斑鱼养殖模式
        2.2.1 石斑鱼池塘养殖模式现状
        2.2.2 石斑鱼网箱养殖模式现状
        2.2.3 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现状
第二章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
    1.1 设计背景
    1.2 循环水系统设计
        1.2.1 养殖池
        1.2.2 弧形筛
        1.2.3 蛋白分离器
        1.2.4 生物滤池
        1.2.5 脱气池
        1.2.6 增氧池(溶氧槽)
        1.2.7 紫外消毒器
第三章 珍珠龙胆石斑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实际应用
    1.1 材料和方法
        1.1.1 试验准备
        1.1.2 苗种挑选引进
        1.1.3 养成日常管理
        1.1.4 系统日常保养
    1.2 结果与讨论
        1.2.1 养殖过程中水质参数变化
        1.2.2 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1.2.3 品质控制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8)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论题的背景
        1.1.1 经济系统及其研究现状
        1.1.2 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的研究现状
        1.1.3 本文论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科技与人口理论
        2.1.1 人口与专业化理论
        2.1.2 发明拉力假说
        2.1.3 人口推力假说
        2.1.4 结构主义理论
        2.1.5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
    2.2 土地与人口理论
        2.2.1 马尔萨斯主义
        2.2.2 新马尔萨斯主义
        2.2.3 适度人口理论
        2.2.4 土地承载能力理论
    2.3 土地生产力理论
        2.3.1 土地净原初生产力理论
        2.3.2 土地干物质生产力理论
    2.4 一般均衡理论
        2.4.1 一般均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4.2 基本假设
        2.4.3 概念框架和要回答的问题
        2.4.4 阿罗—德布鲁定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人口、土地经济系统研究
    3.1 经济系统的构成要素
        3.1.1 科技、人口、土地的概念界定
        3.1.2 生产和消费的要素
    3.2 土地充足的科技静态型经济系统
        3.2.1 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个人
        3.2.2 生产厂商和生产技术
        3.2.3 经济系统的均衡
        3.2.4 经济系统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3.3 科技、人口、土地因素在模型中的体现
        3.3.1 科技因素在模型中的体现
        3.3.2 土地因素在模型中的体现
        3.3.3 人口因素在模型中的体现
    3.4 生产服务和最终商品的供求曲线
    3.5 经济系统达成均衡的实际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研究
    4.1 科技与人口之间的互动机制
        4.1.1 科技对供给的影响
        4.1.2 科技对需求的影响
        4.1.3 科技与人口的互动机制
    4.2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互动机制
    4.3 科技与土地之间的互动机制
    4.4 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
        4.4.1 四个人口容量的概念界定及其形成过程中的科技、土地机制
        4.4.2 基于农业科技与非农业科技发展不平衡性及经济系统运行中科技
        4.4.3 土地溢价率对于生产规模和均衡商品价格的影响
        4.4.4 土地溢价率相对稳定性的假定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的实证检验
    5.1 基于潜在人口容量与实际人口规模数量关系的实证检验
        5.1.1 实际人口规模的历史数据
        5.1.2 全球潜在人口容量的测算
        5.1.3 实际人口规模形成的科技、人口、土地机制的实证检验
    5.2 基于人口增长率动态变化趋势的实证检验
        5.2.1 基于人口增长率动态变化趋势界定三个生产阶段
        5.2.2 人口增长率动态变化平稳性的ADF 单位根检验
        5.2.3 基于ARIMA 模型的人口增长动态趋势分析和预测模型
    5.3 基于实际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率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5.4 基于工作时间动态变迁的实证检验
    5.5 基于土地利用规模及通货紧缩指数的实证检验
        5.5.1 基于土地利用规模的实证检验
        5.5.2 基于通货紧缩指数的实证检验
    5.6 实证检验结果汇总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的对策研究
    6.1 对策目标和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
        6.1.1 对策目标的选择
        6.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6.1.3 三种对策目标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和技术对策
    6.2 基于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的人口管理政策
        6.2.1 对我国四个人口容量的测算
        6.2.2 实际人口规模的调整
    6.3 突破资源瓶颈的工业技术和政策选择
        6.3.1 制约工业发展的资源瓶颈
        6.3.2 节约化石燃料消耗的多种工业技术和政策选择
        6.3.3 节约木材消耗的多种工业技术和政策选择
        6.3.4 税项和补贴转移
    6.4 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
        6.4.1 研发、推广新品种和新的耕作技术
        6.4.2 以提高灌溉效率为目标的市场机制、政策引导和技术选择
        6.4.3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6.5 以增加潜在人口容量和最优人口容量为目标的技术对策
        6.5.1 提高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效率的技术选择
        6.5.2 调整食物生产和消费结构
    6.6 平衡农用地保护和工业发展的政府最优征地路径选择
        6.6.1 平衡农用地保护和工业发展的政府最优征地路径选择
        6.6.2 有预算约束的政府最优征地路径选择
    6.7 基于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的货币政策选择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9)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鳝的研究现状
        1.1.1 黄鳝的年龄与生长
        1.1.2 黄鳝的繁殖与胚胎发育
        1.1.3 黄鳝的营养与人工养殖
        1.1.4 中国目前的黄鳝养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2 黄鳝性逆转的研究概况
        1.2.1 性逆转与形态学研究
        1.2.2 性逆转与生态学研究
        1.2.3 性逆转与生理学研究
        1.2.4 性逆转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1.3 鱼类性腺发育的研究概况
        1.3.1 原始生殖细胞
        1.3.2 性腺分化
        1.3.3 影晌鱼类性腺发育的因素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鳝体长、体重、年龄与性比及怀卵量关系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体长、体重和性腺的测定
        2.2.3 性别鉴定
        2.2.4 年龄鉴定
        2.2.5 怀卵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鳝的体长与性比的关系
        2.3.2 黄鳝的体重与性比的关系
        2.3.3 黄鳝的年龄与性比的关系
        2.3.4 黄鳝的怀卵量与怀卵强度
    2.4 讨论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类固醇激素的分泌性逆转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3.3.2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T)的影响:
        3.3.3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肝脏指数的影响
        3.3.4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3.3.5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含量对黄鳝怀卵量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及性逆转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样品的处理与数据的测定
        4.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4.3.2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血清睾酮(T)的影响:
        4.3.3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肝脏指数的影响:
        4.3.4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4.3.5 饲料中不同脂肪含量对黄鳝怀卵量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腺发育及性逆转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黄鳝血清雌二醇的变化影响
        5.3.2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黄鳝血清睾酮的变化影响
        5.3.3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肝脏指数的影响
        5.3.4 不同含量的丙酸睾酮对性腺指数的影响
        5.3.5 外源丙酸睾酮对黄鳝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5.3.6 不同含量丙酸睾酮下的性腺发育
    5.4 讨论
第六章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分泌以及其性逆转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准备
        6.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6.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6.3.2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血清睾酮(T)的影响:
        6.3.3 外源戊酸雌二醇对黄鳝性腺发育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外源复方炔诺酮对黄鳝性逆转及生长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准备
        7.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7.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复方炔诺酮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7.3.2 复方炔诺酮对血清睾酮(T)分泌的影响:
        7.3.3 复方炔诺酮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7.4 讨论:复方炔诺酮对黄鳝性逆转比例和生长的影响
第八章 生态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性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以及性逆转的影响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材料准备
        8.2.2 性类固醇激素的检测分析
        8.2.3 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器官取样
        8.2.4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无栖息巢对黄鳝血清雌二醇(E_2)的影响:
        8.3.2 无栖息巢对血清睾酮(T)分泌的影响:
        8.3.3 无栖息巢对黄鳝生长及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8.4 讨论
        8.4.1 长期环境胁迫-无栖息巢对黄鳝生长和性逆转比例的影响
        8.4.2 关于黄鳝性逆转的启动时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 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1.2.1 研究对象的内涵
        1.2.2 研究对象的外延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中的经济学原理
    2.1 需求与企业竞争力
        2.1.1 需求函数与需求法则
        2.1.2 需求的价格弹性
        2.1.3 消费者剩余
    2.2 总收益和边际收益
        2.2.1 总收益
        2.2.2 边际收益
    2.3 企业成本
        2.3.1 总成本函数
        2.3.2 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2.3.3 沉没成本与市场退出
        2.3.4 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2.4 市场结构与竞争环境
        2.4.1 完全竞争市场
        2.4.2 垄断竞争市场
        2.4.3 行业竞争程度
        2.4.4 产品差异
    2.5 博弈论与合作竞争
        2.5.1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2.5.2 博弈论与合作竞争
第三章 我国饲料企业的国际比较
    3.1 国际饲料业发展趋势
        3.1.1 国际饲料业生产情况
        3.1.2 国际饲料业发展预测
    3.2 以规模化为主导的美国饲料企业
        3.2.1 美国饲料企业的环境分析
        3.2.2 美国饲料企业的特点
    3.3 以科技为主导的荷兰饲料企业
        3.3.1 荷兰饲料企业的环境分析
        3.3.2 荷兰饲料企业的特点
    3.4 欠发达的我国饲料企业
        3.4.1 饲料业发展历程
        3.4.2 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状况
    3.5 美国、荷兰饲料企业的发展的启示
        3.5.1 延长产业链,实现规模效益
        3.5.2 加强饲料企业的科研工作
        3.5.3 积极推行先进的管理技术
第四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外在环境
    4.1 饲料企业的产业链
        4.1.1 农业及种植业
        4.1.2 畜牧业
        4.1.3 畜产品加工业
        4.1.4 水产品加工业
    4.2 饲料企业与畜产品、水产品消费需求的关系
        4.2.1 畜产品、水产品的消费状况
        4.2.2 我国人口增长对畜产品需求的预测
    4.3 我国的饲料资源供给与需求
        4.3.1 与饲料相关的资源状况
        4.3.2 饲料资源的供给与需求
    4.4 宏观环境
        4.4.1 加入WTO对饲料企业的影响
        4.4.2 各项政策法规对饲料企业的影响
第五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要素
    5.1 饲料产品竞争力
        5.1.1 饲料产品在竞争力中的重要性
        5.1.2 饲料企业产品竞争力
    5.2 饲料企业组织竞争力
        5.2.1 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的原因及原则
        5.2.2 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5.2.3 饲料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案例
    5.3 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
        5.3.1 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经济学涵义
        5.3.2 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显现
        5.3.3 饲料企业文化状况
        5.3.4 提升饲料企业文化竞争力的途径
第六章 饲料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6.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1.1 科学性原则
        6.1.2 系统性原则
        6.1.3 可操作性原则
        6.1.4 多目的性原则
    6.2 指标体系内容
        6.2.1 以财务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
        6.2.2 侧重点不同的指标体系
        6.2.3 饲料企业指标体系的确定
    6.3 饲料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
        6.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选定
第七章 提升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7.1 集中发展战略
        7.1.1 集中发展战略
        7.1.2 集中发展模式的特点
        7.1.3 我国饲料企业集中发展战略模式案例
    7.2 多元化战略模式
        7.2.1 多元化战略模式的含义及分类
        7.2.2 多元化战略的经济意义
        7.2.3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
        7.2.4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原则
        7.2.5 我国饲料企业多元化模式的案例
    7.3 一体化战略模式
        7.3.1 一体化战略的含义和分类
        7.3.2 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经济意义
        7.3.3 我国饲料企业一体化战略模式的案例
    7.4 战略联盟
        7.4.1 战略联盟的内涵
        7.4.2 实施战略联盟的原因
        7.4.3 战略联盟的分类
        7.4.4 饲料企业发展联盟的经济意义
        7.4.5 战略联盟的风险
        7.4.6 饲料企业的战略联盟案例
致 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新加坡发明一种新型鱼饲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效失败理论的STEM课程案例建构[D]. 万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都市农业视角的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黑庄户鲁店公园为例[D]. 曲梦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7)
  • [3]公共卫生间情感化设计研究[D]. 郭佳宁.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4]厕所:建筑人类学的一条线索[J]. 张利,叶扬. 世界建筑, 2019(06)
  • [5]大菱鲆溶藻弧菌噬菌体制剂制备及其应用效果评价[D]. 毕晓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6]尼罗罗非鱼对木本饲料的消化吸收[D]. 满玉蓉.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2)
  • [7]珍珠龙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D]. 胡金城. 天津农学院, 2017(07)
  • [8]科技、人口、土地互动机制及对策研究[D]. 杨大森. 吉林大学, 2010(08)
  • [9]黄鳝性逆转调控途径的研究[D]. 储张杰.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1)
  • [10]我国饲料企业竞争力研究[D]. 张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标签:;  ;  ;  ;  

新加坡发明一种新型鱼饲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