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K 浓度变化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CPK 浓度变化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一、CPK浓度变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姜丹[1](2019)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从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角度探讨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析其作用机制,为搜风祛痰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将14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d,随机将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搜风祛痰中药组四组,35只/组。根据成人每日用药临床推荐的常用剂量,按成人与大鼠体重折算系数6.3,折算成大鼠用量后给药,进行预处理,每日1次,继续灌胃7d。其中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1灌胃;搜风祛痰中药组大鼠予以搜风祛痰中药8.1g·kg-1灌胃;培哚普利组予以培哚普利片0.4mg·kg-1灌胃。在第7d灌胃结束后1小时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与其它三组手术过程相同,但不结扎。造模成功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进行取材,取材前夜禁食,经大鼠腹主动脉取血4 mL,静置30 min后离心,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取血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心脏,经预冷的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心脏经10%甲醛固定,置于液氮中,-20℃冻存备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TXA2、PGI2、sTM、sEPCR、IL-8、IL-6、TNF-α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Akt、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Akt mRNA、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结果:1.ELISA法检测:1.1各组大鼠血清VEGF含量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VEGF水平明显下降(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VEGF水平升高明显(P<0.05)。1.2各组大鼠血清TXA2、PGI2含量及TXA2/PGI2比值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TXA2水平明显升高,PGI2水平明显下降,TXA2/PGI2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PGI2水平升高,TXA2/PGI2下降(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TXA2水平下降明显(P<0.05),PGI2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TXA2/PGI2下降明显(P<0.05)。1.3各组大鼠血清sTM、sEPCR含量: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sTM、sEPCR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sTM、sEPCR含量升高(P>0.05)。1.4各组大鼠IL-6、IL-8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6、IL-8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IL-6、IL-8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IL-8含量降低(P<0.05),IL-6含量升高(P>0.05)。1.5各组大鼠TNF-a含量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NF-a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与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均降低(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TNF-a含量升高(P>0.05)。2.PCR检测2.1各组大鼠Akt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Akt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Akt mRNA表达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2.2各组大鼠Bax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ax mRNA表达明显升高,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表达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Bax mRNA表达下降,Bcl-2 mRNA升高(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相比,Bax mRNA下降不明显,Bcl-2 mRNA增加不明显(P>0.05)。3.Western Blot蛋白印记检测(蛋白灰度统计)3.1各组大鼠P-Akt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培哚普利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增加(P<0.05);搜风祛痰中药组与培哚普利组比较,P-Akt蛋白表达降低不明显(P>0.05)。3.2各组大鼠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Bax、Bcl-2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和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Bax蛋白表达降低、Bcl-2/Bax升高(P<0.05);与培哚普利组比较,搜风祛痰中药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均增加、Bcl-2/Bax降低(P<0.05)。结论:1.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使血清中VEGF含量上升,PGI2含量上升,TXA2的含量下降,保持TXA2/PGI2比例的平衡,降低血清中sTM、sEPCR水平,从而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搜风祛痰中药能够降低血清中IL-8、IL-6、TNF-α的含量,说明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3.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P-Akt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ax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能够上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Akt mRNA、Bcl-2 mRNA表达水平,下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 mRNA表达水平;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Akt/Bax通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黄璜[2](2016)在《Hes1配体蛋白组学及其介导的芹菜素、黄芪甲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第1章引言本研究将围绕Notch1信号通路及其下游靶点Hes1,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A/R)、缺血预适应(IPC)及缺血后适应(IPost)模型,检测Notch1胞内结构域(N1ICD)和Hes1蛋白表达水平、肌酸磷酸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及细胞存活率,分别验证Notch1信号通路及其下游靶点Hes1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采用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转染技术,运用串联亲和纯化(TAP)及液相色谱电离串联质谱(LC-ESI-MS/MS)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Notch1信号通路下游重要靶点Hes1的差异表达配体蛋白,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Hes1蛋白与其差异表达配体蛋白VDAC1之间的相互作用;再通过转染腺病毒,检测Hes1及VDAC1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存活率、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ΔΨm)和细胞凋亡,验证Notch1/Hes1/VDAC1信号通路对心肌保护的作用;通过检测细胞存活率、Hes1蛋白表达水平、CPK、LDH、ROS、ΔΨm、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探讨芹菜素(AP)及黄芪甲苷(ASI)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与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联系,探讨Notch1/Hes1信号通路心肌保护效应的分子机制,为缺血性心脏病(IHD)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第2章Notch1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目的:验证Notch1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IPC及IPost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构建H9c2心肌细胞A/R、IPC及IPost模型,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DAPT)抑制Notch1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检测N1ICD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CPK、LDH活性指标,使用MTS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IPC及IPost保护作用时,N1ICD蛋白表达上调,可降低CPK、LDH活性,提高缺血心肌细胞存活率;DAPT处理后N1ICD蛋白表达下调,可增加CPK、LDH活性,降低缺血心肌细胞存活率。结论:Notch1信号通路在心肌缺血IPC及IPost保护中发挥作用。第3章Notch1信号通路下游靶点Hes1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目的:验证Notch1信号通路下游靶点Hes1可发挥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确认Notch1/Hes1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方法:运用Hes1腺病毒干扰载体(AD-Hes1-shRNA)感染H9c2心肌细胞,并构建H9c2心肌细胞A/R、IPC及IPost模型,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Hes1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CPK、LDH活性指标,MTS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在心肌缺血IPC及IPost保护作用时,Hes1蛋白表达上调,可降低CPK、LDH活性,提高缺血心肌细胞存活率;AD-Hes1-shRNA使Hes1蛋白表达下调,可增加CPK、LDH活性,降低缺血后心肌细胞存活率。结论:Notch 1信号通路下游靶点Hes 1在心肌缺血IPC及IPost保护中发挥作用。第4章 筛选Hes1的差异表达配体蛋白目的:筛选与Notch1信号下游靶点Hes1相互作用的差异表达配体蛋白。方法:构建TAP标签Hes1腺病毒表达载体(AD-NTAP/Hes1),感染H9c2心肌细胞,建立A/R模型,验证外源性Hes1蛋白表达,检测CPK、LDH活性指标,MTS检测细胞存活率,确认AD-NTAP/Hes1生物学功能。运用TAP及LC-ESI-MS/MS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Hes 1的差异表达配体蛋白。使用Co-IP验证配体蛋白与Hes1的相互作用。结果:AD-NTAP/Hes1构建成功,可激活外源性Hes1表达,降低CPK、LDH活性,改善心肌A/R细胞存活率。Hes1配体蛋白合计88个,挑选其中VDAC1作为后续研究蛋白,Co-IP确认Hes1与VDAC1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结论:AD-NTAP/Hes1构建成功。AD-NTAP/Hes1可激活外源性Hes1发挥心肌保护作用,VDAC1为Hes1的差异表达配体蛋白之一。第5章Notch1/Hes1/VDAC1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目的:探讨Hes1的差异表达配体蛋白VDAC1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AD-NTAP/Hes1及AD-Hes1-shRNA分别感染H9c2心肌细胞,建立A/R、IPC及IPost模型。Western b1otting检测Hes1及VDAC1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ROS、ΔΨm及细胞凋亡。结果:AD-NTAP/Hes1可上调Hes1蛋白表达,使VDAC1蛋白表达下调,减少ROS形成,稳定ΔΨm,抑制细胞凋亡。AD-Hes1-shRNA可下调Hes1蛋白表达,使VDAC1蛋白表达上调,增加ROS形成,ΔΨm失衡,加剧细胞凋亡,减弱IPC及IPost心肌保护作用。结论:Notch1/Hes1信号通路可直接下调VDAC1蛋白表达,改善心肌缺血损伤。IPC及IPost保护作用与Notch1/Hes1/VDAC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第6章Hes1介导芹菜素及黄芪甲苷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目的:探讨AP及ASI抗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A/R损伤的保护作用与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联系。方法: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经AP、ASI及DAPT预处理后,构建A/R损伤模型,检测细胞生存率、Hes1蛋白表达水平、CPK、LDH、ROS、ΔΨm、mPTP开放、caspase-3活性及细胞凋亡。结果:AP及ASI对心肌保护作用存在量效关系,可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CPK、LDH活性,减少ROS生成,使ΔΨm稳定,抑制mPTP开放及caspase-3活性,最终减少心肌细胞凋亡。AP及ASI可上调Hes1蛋白表达水平,而在DAPT处理组中,除ROS外的其他药物保护指标均消失。结论:Hes1介导AP及ASI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

裴小玲[3](2013)在《抗高原缺氧中药新药枳椇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高原缺氧模型的制备、模型条件下枳椇子提取物对小鼠多项生化指标的影响并进行枳椇子提取物的成药性研究。成药性研究包括枳椇片的处方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稳定性试验。前期的研究证实了枳椇子水提取物常压下提高运动能力、耐缺氧以及耐寒耐热的活性,并优化了水提取和精制工艺。为考察枳椇子提取物在抗高原缺氧方面的活性,探索、制备模拟高原缺氧的静态动物模型,并考察枳椇子提取物对模拟高原缺氧小鼠的各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与之前模拟高原缺氧环境下小鼠游泳的动态模型,作为对比和互补;结合动物实验结果,选择枳椇子水提醇沉提取物作为主药,进行成药性研究,完成浸膏片的处方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稳定性试验,以及片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使用高低压多用氧舱制备静态的高原缺氧模型,用于模拟高原环境下不进行体力劳动的情况。高低压多用氧舱的海拔高度、保持时间、升降速率和频率是模拟高原环境的主要因素。调节以上因素则可以模拟出不同的高原环境,将小鼠置于此环境里即产生了不同的高原缺氧动物模型。测定模型条件下小鼠各项生化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血清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PK),与空白条件下和不同给药组进行比较,进行机制探讨。在建立的3个模型中,均能观察到小鼠生化指标在模型条件下的改变,同时可以观察到药物在模型条件下对指标的影响,表明模型可用于评价药物的耐高原缺氧作用。处方工艺研究过程中,主要解决浸膏粉的成型性和吸潮两个问题。预实验阶段,选择淀粉、糊精、蔗糖、药用碳酸钙、PVP、MCC、CMS-Na等多种辅料,设计处方,考察所得片剂的成型性、硬度、崩解度等指标,结果证明含有PVP、MCC、CMS-Na三种辅料的处方可以符合要求。为了进一步优化处方工艺,设计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颗粒含水量和片剂重量差异,崩解度,硬度等指标的具体数值,将其进行数学转换之后用于综合评分法,最后根据综合评分法得出处方的总评价结果的大小判定处方的优劣。正交实验3个因素分别为A(PVP含量)、B(MCC含量)、C(乙醇浓度),其中A2B2C2的因素水平组合得分最高,所以选择此组成做为最终处方。中药片剂一般吸湿性较大,所选择的PVP、MCC、CMS-Na三种辅料,也有一定的吸湿性。为保证药品贮藏期间的质量稳定和有效,需进行包衣处理,素片为棕褐色圆柱形片。通过预实验比较了不同包衣溶液浓度和着色剂的包衣效果,使用欧巴代的乙醇溶液做包衣液,姜黄素为着色剂,包黄色薄膜衣。经过综合评分法的优化,确定处方为浸膏粉150mg, PVP为3.0%, MCC为20%,用70%的乙醇润湿,50℃下干燥120min,素片以12%的欧巴代乙醇溶液做包衣液,3%的姜黄素为着色剂,包黄色薄膜衣,总片重320mg。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定性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的规定,进行脆碎度和片重差异,崩解时限等指标的检查。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附录ⅩⅨ,关于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所检测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制定的质量标准的要求。所选的薄层鉴别法可以有效分离并鉴别二氢杨梅素、二氢槲皮素、杨梅素和槲皮素4种含量较高的黄酮成分。HPLC方法准确有效,枳椇子浸膏片片剂的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等指标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的有关规定,质量标准切实可行。

姜磊[4](2013)在《第一部分:凝血酶在ADP引起的血小板释放和第二相聚集中的作用及机制 第二部分:血小板辅助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缓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文中研究指明枸橼酸钠抗凝的富血小板血浆在二磷酸腺苷(ADP)的刺激下,可以呈现二相血小板聚集。一直以来,这种现象都被归结于低钙环境所致的血栓烷A2的产生和外核苷酸酶活性的抑制。然而,凝血酶的产生及其在上述现象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我们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免疫印迹及酶联免疫法,鉴定凝血酶在ADP引起的血小板释放及第二相聚集中的作用及机制。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在枸橼酸钠抗凝的PRP中,低浓度ADP的刺激可以呈现典型的二相血小板聚集。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和PAR-1受体拮抗剂SCH-79797对ADP引起的血小板颗粒释放及第二相聚集具有显着且程度相似的抑制作用。(2)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凝血酶原结合于静息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αⅡbβ3上,在ADP的刺激下发生脱落并生成凝血酶,P13K抑制剂wortmannin可以抑制ADP引起的凝血酶原脱落及凝血酶生成。(3)通过免疫印迹,发现水蛭素和SCH-79797显着降低ADP活化的晚期(180秒)Akt磷酸化水平,ADP引起的血小板释放和第二相聚集也被wortmannin所抑制。并且,外源性加入PAR-1受体的活化肽段SFLLRN可以使被抑制的第二波聚集恢复至正常水平。(4)在存在吲哚美辛或外源性钙离子的条件下,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对凝血酶及其PAR-1受体的依赖性依然存在。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在静息状态下,凝血酶原结合于血小板表面的整合素αⅡbβ3上,经ADP的刺激,P13K通路活化,凝血酶原从整合素上脱落,从而生成凝血酶。产生的凝血酶通过切割其PAR-1受体活化血小板,继而引起血小板内颗粒物的释放,并促进形成稳定的第二相血小板聚集。在临床上,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疾病,目前依然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因此,很多学者把目光和希望放在了干细胞治疗上。虽然有报道称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利于修复肺动脉高压,但其作用机制仍处于未知。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利用野百合碱诱导建立SD大鼠的肺动脉高压模型,3周后,模型组大鼠的右心室压力明显升高,右心室肥厚程度增加。大鼠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注射野百合碱后3天通过尾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3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升高的右心室压力和右心室的肥厚得到显着缓解。其次,在体外,通过流动小室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在胶原上的黏附能力,发现间充质干细胞不能直接与胶原黏附,而是依赖于血小板及其表面的P-选择素和整合素αⅡbβ3。在体内,荧光标记后的间充质干细胞主要分布在肺部,特别是肺部的血管壁。若预先将大鼠体内血小板的P-选择素和整合素αⅡbβ3阻断,移植入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到肺部的归巢被显着抑制,并不再具有缓解肺动脉高压的功能。因此,本研究揭示了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能够缓解肺动脉高压的进程,其从循环中归巢至受损肺部的过程对于疾病的修复十分关键,且由血小板及其表面的P-选择素和整合素αⅡbβ3介导。

廖章萍[5](2011)在《白藜芦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藜芦醇是一种生物活性多样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葡萄、花生、虎杖等食品和药材中。白藜芦醇具有良好的心血管保护、抗衰老、抗肿瘤等营养保健作用,是分子营养学和药理学热门研究对象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显着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线粒体为心肌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胞器,白藜芦醇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很有可能与线粒体相关。线粒体不仅为心肌提供能量,而且在维持细胞的Ca2+稳态、调节细胞凋亡或坏死等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功能障碍与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mitochondria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密切相关。mPTP的开放是缺血再灌注损伤从可逆向不可逆过渡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位于mPTP外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 anion channel, VDAC)控制着离子和代谢物的转运,对于mPTP的开放和关闭起重要作用。故我们推测VDAC可能是白藜芦醇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线粒体靶点。本课题采用H9c2心肌细胞株,利用基因克隆和RNA干扰(RNAi)技术,通过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即缺氧/复氧(A/R)损伤模型,测定在VDAC1蛋白正常表达、低表达和高表达,以及细胞外液无C1-等不同情况下,白藜芦醇对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及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内或线粒体内Ca2+、活性氧(ROS)深度变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C1-浓度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白藜芦醇对急性心肌损伤保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现将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探讨了白藜芦醇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保护作用的量效关系。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按试剂盒说明测定细胞内LDH和CPK的活性、MDA含量以及抗氧化物酶SOD和GSH-Px的活性;流式细胞法检测心肌细胞内Ca2+浓度、ROS、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凋亡;分光光度计法测定mPTP的开放。结果发现50μM的白藜芦醇可发挥最佳心肌保护作用,降低LDH和CPK活性,提高心肌细胞存活率,提高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减少ROS生成和MDA含量,防止钙超载和mPTP开放,维护线粒体膜电位,减少细胞凋亡。2. Western blot法检测白藜芦醇及A/R损伤对VDAC1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A/R损伤可上调VDAC1的表达,而白藜芦醇则可抑制VDAC1的表达。3.通过RNAi技术进一步明确VDAC1在A/R损伤导致mPTP开放中的意义。结果表明,RNAi特异性沉默VDAC1后可显着减轻A/R后的氧化应激、钙超载、维护线粒体膜电位,防止mPTP开放,从而抑制细胞色素c(Cyt c)的释放和caspase-3的激活,减少细胞凋亡。说明VDAC1在A/R损伤引起mPTP开放及线粒体凋亡通路激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构建VDAC1真核表达载体pFLAG-VDAC1,采用基因转导技术建立VDAC1蛋白高表达组,通过反向验证进一步明确白藜芦醇心肌保护作用与VDAC1的关系。结果表明导入pFLAG-VDAC1后可取消白藜芦醇的心肌保护作用,说明白藜芦醇的心肌保护作用就是由VDAC1介导的。5.深入探讨VDAC1参与mPTP开放的调节机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内C1-浓度发现,A/R损伤时线粒体内C1-浓度明显升高,而利用RNAi下调VDAC1水平则可减少线粒体内C1-浓度,并且白藜芦醇预处理或去除细胞外Cl-也可有效降低线粒体内C1-浓度,导致Ca2+浓度下降,ROS生成减少,防止mPTP开放。此结果说明VDAC1就是C1-进出线粒体的主要通道,并且C1-在mPTP开放调节和VDAC介导的白藜芦醇抗急性心肌保护作用及线粒体功能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白藜芦醇通过抑制A/R损伤时VDAC1的表达,减少C1-进入线粒体,取消“氯增加诱发钙小体释放机制”的触发作用,从而减轻Ca2+超载和氧化应激,防止mPTP开放,维持线粒体膜电位,抑制Cyt c的释放及caspase-3的活性,最终显着减少细胞凋亡。

陈海波[6](2011)在《FW-Ⅱ型轴流泵短期辅助生物功能性和血液相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FW-Ⅱ型轴流泵是经计算机流体力学优化设计的旋转叶轮连续性血流心室辅助装置。本研究拟利用大动物短期存活实验观察FW-Ⅱ轴流泵的循环辅助效果,并评价其对大动物的的血流动力学、肝肾功能的影响,为其后期的临床试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9只小尾寒羊(60-75kg)分为轴流泵组(n=6)和假手术组(n=3),轴流泵组通过胸部左外侧切口,建立左心室-轴流泵-胸降主动脉心室辅助模型;假手术组在心尖部和胸降主动脉处切开后直接缝合,未安装轴流泵。术后3天内应用肝素抗凝,使全血激活凝固时间(ACT)维持至150-200秒,后期联合阿司匹林(100mg/d)和华法令(3mg/d)抗凝。应用Swan-Ganz导管监测手术前后、轴流泵不同转速下(7000-9000转/分)左心做功指数(LVSWI)、心指数(CI)、心肌加速度指数(ACI)、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中心静脉压(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联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轴流泵不同转速下主动脉瓣开放关闭情况,分析不同转速和主动脉瓣开放、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脉压差之间相关性。在术前、术后第1、3、5、7、10及14天抽取两组动物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和肌酐(Cr)水平,评价肝肾功能。结果:9只羊术后6-8小时拔除气管插管,其中FW-Ⅱ轴流泵辅助组5只羊辅助持续14至16天,轴流泵运转正常,1只羊因术后出血于第7天提前终止实验。在14天内,轴流泵的转速维持至7500-8500转/分,产生的血流量稳定在3.0±0.7L/min。同术前相比,术后随着转速的增加,LVSWI、CI、ACI和RPP显着降低(P<0.01)。在轴流泵转速设置范围内(7000-9000转/分),同主动脉瓣开放时相比较,主动脉瓣关闭时舒张压、平均压均显着增加(P<0.05),脉压差显着减少(P<0.05),收缩压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轴流泵低转速(7000rpm)相比,高转速(9000rpm)时主动脉瓣开放次数显着减少(22% vs 97%,P<0.001);同低脉压差相比(<15mmHg),高脉压差时主动脉瓣开放次数显着增加(65% vs24%,P<0.001)。轴流泵组和假手术组CPK、LDH水平都在术后第三天达到峰值(673±26IU/L vs 642±22IU/L,357±13IU/L vs 302士14IU/L,P>0.05),10天后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总蛋白水平在术后第3天下降至最低(5.9±0.09g/dL vs6.1±0.12g/dL,P>0.05),术后10天恢复至正常范围;两组总胆红素水平术后第3天达峰值(0.5±0.04mg/dL vs 0.31±0.03mg/dL,P<0.05),术后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轴流泵组和假手术对照组AST及ALT均有升高,AST上升更为明显,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229.4±31.9IU/L vs 203.4±531.9IU/L,P>0.05),10天后逐渐下降至术前水平;两组的的ALT手术前后无显着性差异(12.9±53.1 vs15.6±6.1,P>0.05)。两组的BUN和Cr水平在14天内均保持稳定水平,最高峰值出现在第5天(14.5±2.5 vs13.2±2.1mmol/L;1.6±0.03 vs 1.5±0.03μmol/L),后逐渐降至正常范围。结论:FW-Ⅱ型泵可安全短期辅助实验动物,左心辅助效果明显,血流动力学稳定,肝肾功能无损害。目的:通过观察FW-Ⅱ型轴流泵短期辅助期间血液相容性表现,及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生成水平在辅助循环过程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抗凝依据和监测手段。方法:分别于轴流泵组和假手术组术前、术后第1、3、5、7、10、14天采集中心静脉血液标本,检测常规血液学指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a)、补体C3a和C5a含量。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时间点血小板激活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在术后第10天,不同转速下(7000、7500、8000、8500和9000转/分),分别采集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于术前、术后、血小板数恢复正常后、口服阿司匹林后和口服华法令后分别抽取静脉血,通过PFA-100分析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通过血栓弹力描记图(TEG)检测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值(Ma)、凝固角(a)、凝血指数(CI),监测凝血功能状态。实验结束后,拆分轴流泵观察各组成部分有无血栓形成,取材观察心、肺、脾、肾、脑大体和镜下病理表现。结果:轴流泵组和假手术组术后红细胞计数均下降,术后第3天最低(2.4×1012/Lvs 3.2×1012/L),两组分别于术后10天和14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轴流泵组术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水平第三天达到最高值(170±20mg/L),1周内维持在50mg/L以上,10天后逐渐降低;假手术组后第1天略有增高,2天后降至术前水平。两组动物白细胞计数术后第5天达到高峰(13.28±0.24×109/L vs 11.74±0.96×109/L),随后逐渐下降;与假手术组相比,轴流泵组术后14天内白细胞计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两组血小板计数均于术后3天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后逐渐增加,14天内血小板数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较,植入轴流泵后外周血中循环血小板激活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形成,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42±6%,40±5%,P<0.01),7天内维持较高状态,后逐渐降低,但术后14天仍高于术前水平(17±4%,20±6%,P>0.05);第三只实验羊的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活化数显着高于另外4只。在第10天,调节轴流泵转速从7000增加到9000转/分,血小板活化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数变化呈现V字形变化,在8000转/分时最低(15±3%,16±4%),而在7000转/分和9000转/分时达到高值(33±3%,31±5%)。血小板激活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在术后早期持续高水平状态,口服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活化数减少(P<0.01),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数无减少。与术前相比较,血小板聚集率在术后早期下降,血小板计数恢复后显着增加(P<0.05),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后显着降低(P<0.01),而在口服华法令治疗后无显着改变。与术前相比,R值和K值术后无显着变化;凝固角和MA在血小板计数恢复后显着增加(P<0.01),抗血小板治疗后无显着改变;凝血指数在血小板计数恢复后增加(P<0.05),在抗血小板治疗后下降。实验结束后拆分FW-Ⅱ轴流泵,轴流泵轴两端根部有少量血栓形成(重0.008±0.004g),除第三次实验泵流入管处有少量血栓形成(重0.14g),所有泵的前、后导叶、叶轮及泵管均无血栓形成,心脑脾肾等主要脏器大体和镜下观察均无血栓形成及缺血梗死表现。结论:FW-Ⅱ型泵抗血栓性能良好,可用于短期循环辅助。8000转/分血小板活化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值达到最低。

李恒,和七一,余晓东,柳建平,宋锡迅,文浩平,邓疆渝[7](2010)在《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苷酸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苷酸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甘酸酶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甘酸酶能抑制ADP、AA、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且其抑制率与剂量增加成正比;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与ADP的水解和腺苷的积累有关。结论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甘酸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水解ADP和积累腺苷,可能与阻断TXA2的生成有关。

孙双勇[8](2009)在《伪人参皂苷GQ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学证属“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已成为危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伪人参皂苷GQ(Pseudo-Ginsenoside GQ, PGQ)为20(S)-人参皂苷Rg3侧链进行氧化、环合后获得的一个新奥克梯隆型皂苷。大量文献已证实人参皂苷Rg3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PGQ作为Rg3的环合化合物,其药理活性尚未明确。本实验通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测定Ⅱ导联心电图,计算心肌梗死面积(MIS),检测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PGI2的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及TXA2的代谢产物血栓素B2水平,观察全血低切(10/s)、中切(60/s)、高切(120/s)粘度及血小板聚集与粘附功能,探讨PGQ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在大鼠冠脉结扎24小时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PGQ可明显减轻缺血性心电图ST段和T波的改变,能明显缩小MIS,降低血清CPK、AST及LDH活性,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及聚集性,可使大鼠全血粘度及血浆TXA2含量明显降低,PGI2含量及PGI2/TXA2比值明显增加,亦能明显降低血清MDA含量,提高SOD活性。表明PGQ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陈夏[9](2008)在《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是蝮亚科(Crotalinae)竹叶青属(Trimeresurus)的一种剧毒毒蛇,主要分布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区。我们实验室对从重庆金釜山采集的白唇竹叶青蛇毒进行初步研究首次发现,该蛇毒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并采用Jesudium等(1976)的方法测得粗毒中含有5’-核苷酸酶活性。5’-核苷酸酶是一种磷酸酯酶,主要分布于动植物细胞、细菌及动物毒液中。它能水解5’-单核苷酸,产生核苷,作为一种工具酶,已被广泛用于基因工程和核酸研究。同时,该酶也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如在细胞生长发育、运动、纤维蛋白合成、神经传递、提高表皮或内皮屏障功能及淋巴细胞的黏附、在血液循环、免疫应答等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不同生物来源和同种生物不同组织细胞来源的5’-核苷酸酶的理化、酶学性质和生物功能存在一定的异同(Str?ter, 2006)。尤其是从不同种蛇毒来源的5’-核苷酸酶在生物功能上显示出异同,如从棕点竹叶青(T. gramineus)蛇毒中分离出的5’-核苷酸酶,具有抑制由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蛋白、低浓度凝血酶和Ionophor(A-23187)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从竹叶青(T. Stejnegeri)蛇毒分离出的5’-核苷酸酶能抑制ADP、AA、TMVA、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且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还有明显的解聚作用;Dhananiaya等(2006)报道了眼镜蛇(Naja naja)毒的5’-核苷酸酶具有抗凝血作用。目前,对我国产白唇竹叶青(T.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的研究还未曾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我国重庆金釜山地区产的白唇竹叶青蛇为研究对象,从其蛇毒中分离出5’-核苷酸酶,并对其理化性质、酶学性质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生物功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白唇竹叶青蛇毒粗毒的采集和制备,粗毒的蛋白含量为81%左右,半致死量LD50为7.01±0.55 mg/kg。检测发现粗毒具有精氨酸酯酶活力0.536μmol /min mg。磷脂酶A2活性1.03μmol / min mg、AMP为底物时5’-核苷酸酶活性为9.02μg Pi/min mg此外碱性磷酸单酯酶8.45μmol /min mg,磷酸二酯酶活力为17.5μmol /min mg。2用DEAE-SephadexA-25、Sephadex-G-100和CM-SephadexC-50三步柱层析分离法,从白唇竹叶青(T. albolabris)蛇毒中分离纯化出具有5’-核苷酸酶活性的组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48.03 kDa,HPLC柱层析图谱为单一峰。未检测到粗毒中具有的精氨酸酯酶、碱性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以及磷脂酶A2活性。它是一个糖蛋白,以AMP为底物时,其酶活力为330.33μg Pi/min mg,而以ADP为底物时,其酶活力为123.56μg Pi/min mg。EDTA可抑制它的酶活性,其最适pH为9,最适温度为50℃。分析表明,在理化和酶学性质方面,白唇竹叶青(T.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组分与不同生物来源的5’-核苷酸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3该酶能抑制由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PAF)诱导的家兔富血小板血浆聚集。抑制率与5’-核苷酸酶的剂量成正比。对洗涤血小板等聚集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苷酸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与水解ADP和积累腺苷有关。

彭卫新[10](2007)在《安心注射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安心注射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及其机制,开展安心注射液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为开发新型具有抗心肌缺血或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临床用药奠定基础。方法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第一分支处结扎家兔的冠脉,建立心肌缺血模型;0.1%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确定心肌缺血的范围;石蜡包埋,常规切片,伊红染色,观察心肌梗死的显微形态学改变。以针形电极插入四肢皮下连续监测标准Ⅱ导联心电图;多普勒测定升主动脉血流;股动脉置管监测心脏血液动力学检测HR(心率)、MAP(平均动脉压)、CO(心输出量)、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中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用硫代巴比妥比色法测定血中丙二醛(MDA)含量;用黄嘌呤氧化酶比色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硝酸还原酶比巨法测定一氧化氮(NO)活性;Chandler体外法测定体外血栓形成情况;按照Born氏比浊法,检测血小板凝集率,LBY—NJ2血小板聚集仪绘制聚集曲线及计算最大聚集率,分析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分别测定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用文氏管法测红细胞压积,Wintrobe管法测血沉,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和相关分析。组心肌梗塞梗死面积达到了29.4±3.7%,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病变心肌处出现大量的炎性细胞侵润、充血水肿明显;肌横纹较模糊,线粒体嵴模糊不清。基质淡甚至空泡化,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凝聚、肿胀、坏死、溶解,亦可观察到大量核浓缩、核变小;核膜皱缩、异形,有伪足样突起;染色质凝集成块,边集等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说明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成功。2.安心注射液低、中、高剂量治疗后,心肌坏死面积分别下降至25±3.2%、17±3.5%、14±2.9%;与心肌缺血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显微形态学观察发现;心肌炎性浸润及心肌细胞坏死明显减轻,提示,安心注射液有较好的缩小梗死心肌面积范围,保护缺血心肌的作用,其中安心注射液高剂量组,效果稍强于硝酸甘油对照组。3.安心注射液治疗后,家兔标准导联心电图S-T段、T波缺血性改变型程度的程度较模型组均明显减低(P<0.05)病理性Q波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百分数均明显下降,(P<0.05),提示安心注射液能显着改善急性缺血心肌心电图改变,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防治心律失常。4.安心注射液治疗后缺血心脏心率减慢,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心输出量(CO)降低,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下降(P<0.05),说明安心注射液具有改善心肌缺血后心脏的血液动力学,增加心肌供血的作用。5.安心注射液治疗后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显着下降(P<0.05),其中对CPK的作用强于硝酸甘油组,而对LDH的作用稍弱于硝酸甘油组;丙二醛(MDA)显着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NO)明显升高(P<0.05);提示安心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改善缺血心肌的心肌细胞代谢及抗氧化能力的作用。6.安心注射液治疗后,心肌缺血家兔血栓形成长度明显缩短(P<0.05),血栓湿重及干重有减轻。安心注射液可以明显地降低心肌缺血家兔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对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率有降低趋势。还可显着抑制心肌缺血家兔模型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降低血沉和红细胞压积。提示安心注射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与其显着改善全身的血液流变学状况有关。结论安心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心脏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和缺血心肌的细胞的代谢及抗氧化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有关。

二、CPK浓度变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PK浓度变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Hes1配体蛋白组学及其介导的芹菜素、黄芪甲苷的心肌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IPC及IPost保护机制
    1.2 Notch1/Hes1信号通路的保护机制
    1.3 蛋白质组学技术
    1.4 VDAC1的心肌保护作用
    1.5 芹菜素及黄芪甲苷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第2章 Notch1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
    2.1 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H9c2心肌细胞的培养
        2.2.2 H9c2心肌细胞A/R、IPC及IPost体外模型的液体配制及构建
        2.2.3 实验分组及处理
        2.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
        2.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IPC及IPost中Notch1信号通路被激活
        2.3.2 Notch1信号对缺血后心肌细胞CPK活性的影响
        2.3.3 Notch1信号对缺血后心肌细胞LDH活性的影响
        2.3.4 Notch1信号对缺血后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 讨论
第3章 Notch1信号通路下游靶点Hes1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
    3.1 材料
        3.1.1 实验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腺病毒AD-Hes1-shRNA感染条件及方法
        3.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3.2.3 Western blotting检测
        3.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IPC及IPost中Hes1被激活
        3.3.2 Hes1对缺血后心肌细胞CPK活性的影响
        3.3.3 Hes1对缺血后心肌细胞LDH活性的影响
        3.3.4 Hes1对缺血后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4 讨论
第4章 筛选Hes1的差异表达配体蛋白
    4.1 材料
        4.1.1 实验细胞及动物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扩增Hes1基因
        4.2.2 构建pNTAP-Hes1重组穿梭质粒
        4.2.3 由pNTAP-Hes1重组穿梭质粒扩增TAP标签及Hes1基因
        4.2.4 构建pShuttle-NTAP/Hes1重组穿梭质粒
        4.2.5 构建AD-NTAP/Hes1腺病毒质粒
        4.2.6 重组腺病毒AD-NTAP/Hes1的生产与纯化
        4.2.7 重组腺病毒AD-NTAP/Hes1的功能鉴定
        4.2.8 串联亲和纯化(TAP)技术纯化Hes1配体蛋白
        4.2.9 Hes1配体蛋白胶条鉴定
        4.2.10 Co-IP验证Hes1配体蛋白VDAC1与Hes1蛋白的相互作用
        4.2.11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Hes1基因编码区cDNA PCR扩增
        4.3.2 pNTAP-Hes1重组穿梭质粒测序鉴定
        4.3.3 pNTAP-Hes1重组穿梭质粒在H9c2心肌细胞内表达Hes1蛋白
        4.3.4 pShuttle-NTAP/Hes1重组穿梭质粒的酶切鉴定
        4.3.5 pShuttle-NTAP/Hes1重组穿梭质粒的测序鉴定
        4.3.6 AD-NTAP/Hes1腺病毒质粒的酶切鉴定
        4.3.7 Western blotting确定AD-NTAP/Hes1腺病毒的最佳MOI值
        4.3.8 AD-NTAP/Hes1腺病毒对A/R后心肌细胞CPK、LDH活性、细胞存活率及Hes1蛋白表达的影响
        4.3.9 银染验证TAP纯化Hes1配体蛋白效果
        4.3.10 Hes1配体蛋白胶条鉴定结果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3.11 Co-IP验证VDAC1与Hes1蛋白的相互作用
    4.4 讨论
第5章 Notch1/Hes1/VDAC1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
    5.1 材料
        5.1.1 实验细胞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腺病毒感染条件及方法
        5.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5.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2.4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Western blotting检测Hes1、VDAC1蛋白表达
        5.3.2 Hes1对缺血心肌细胞ROS生成的影响
        5.3.3 Hes1对缺血心肌细胞ΔΨm的影响
        5.3.4 Hes1对缺血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5.4 讨论
第6章 Hes1介导芹菜素及黄芪甲苷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
    6.1 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SD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培养
        6.2.2 实验分组及处理
        6.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6.2.4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
        6.3.1 AP及ASI对A/R后原代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6.3.2 AP及ASI对A/R后原代心肌细胞Hes1蛋白表达的影响
        6.3.3 AP及ASI对A/R后原代心肌细胞CPK、LDH活性的影响
        6.3.4 AP及ASI对A/R后原代心肌细胞ROS生成的影响
        6.3.5 AP及ASI对A/R后原代心肌细胞ΔΨm的影响
        6.3.6 AP及ASI对A/R后原代心肌细胞mPTP开放的影响
        6.3.7 AP及ASI对A/R后原代心肌细胞caspase-3活性的影响
        6.3.8 AP及ASI对A/R后原代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6.4 讨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抗高原缺氧中药新药枳椇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概况与立论依据
第一章 高原缺氧模型的制备及枳椇子提取物对各生化指标的影响
    一、 实验材料
        (一) 试药仪器
        (二) 实验动物
    二、 实验方法
        (一) 动物分组及给药
        (二) 高原缺氧动物模型的制备
        (三) 模型条件下枳椇子提取物对小鼠各生化指标的影响
    三、 结果
第二章 枳椇子浸膏片的处方优化
    一、 实验材料
    二、 预实验处方的筛选
    三、 处方的优化
    四、 片剂的包衣
第三章 枳椇子浸膏片质量标准的建立和稳定性考察
    一、 仪器与材料
    二、 质量标准
        (一) 薄层色谱鉴别
        (二) HPLC 鉴别
        (三) 检查
        (四) 含量测定
    三、 稳定性考察
        (一) 影响因素试验
        (二) 加速试验
        (三) 长期稳定性试验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第一部分:凝血酶在ADP引起的血小板释放和第二相聚集中的作用及机制 第二部分:血小板辅助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缓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缩略语
目次
绪论
第一部分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白藜芦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 白藜芦醇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1.1 白藜芦醇的抗氧化作用
        1.2 白藜芦醇的抗炎症作用
        1.3 白藜芦醇对血管的调节作用
        1.4 白藜芦醇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5 白藜芦醇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
    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白藜芦醇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白藜芦醇量效关系的确定
        2.2 白藜芦醇预处理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预处理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ROS生成的影响
        2.4 白藜芦醇预处理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2.5 白藜芦醇预处理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2.6 白藜芦醇预处理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7 白藜芦醇预处理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mPTP开放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3章 VDAC1介导的白藜芦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机制
    第1节 靶向VDAC1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重组VDAC1 shRNA干扰质粒pSUPER-VDAC1的单酶切鉴定结果
        2.2 重组VDAC1 shRNA干扰质粒pSUPER-VDAC1的测序分析结果
        2.3 pSUPER-VDAC1有效抑制VDAC1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第2节 VDAC1真核表达载体pFLAG-VDAC1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总RNA提取的纯度与质量
        2.2 T-A克隆重组体pMD18-T/VDAC1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2.3 pFLAG-VDAC1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2.4 pFLAG-VDAC1重组质粒的测序分析结果
        2.5 pFLAG-VDAC1重组质粒在H9c2心肌细胞的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第3节 VDAC1介导的白藜芦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A/R损伤及白藜芦醇预处理对VDAC1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RNAi沉默VDAC1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的影响
        2.3 VDAC1真核表达载体pFLAG-VDAC1对白藜芦醇抗A/R损伤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4章 VDAC1对mPTP开放的调节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处理组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线粒体内Cl~-浓度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组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线粒体内Ca~(2+)浓度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组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线粒体内ROS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组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组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mPTP开放的影响
        2.6 不同处理组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Cyt C从线粒体向胞浆释放的影响
        2.7 不同处理组对H9c2心肌细胞A/R损伤后caspase-3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FW-Ⅱ型轴流泵短期辅助生物功能性和血液相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FW-Ⅱ轴流泵短期辅助生物功能性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W-Ⅱ轴流泵短期辅助血液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国际会议交流
致谢

(7)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苷酸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 料
2 方 法
    2.1 样品制备
    2.2 富血小板血浆 (PRP) 制备
    2.3 贫血小板血浆 (PPP) 的制备
    2.4 洗涤血小板悬液的制备
    2.5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 果
    3.1 对ADP、AA、PAF诱导的家兔PRP聚集的影响
    3.2 对家兔洗涤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3.3 CP/CPK对家兔PRP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4 讨 论

(8)伪人参皂苷GQ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急性心肌梗死的新定义
    1.2 AMI 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1.3 立题目的与依据
    1.4 创新性
第二章 伪人参皂苷GQ 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PGQ 对AMI 大鼠缺血性心电图的影响
        2.2.2 PGQ 对AMI 大鼠MIS 及血清AST、CPK、LDH 的影响
        2.2.3 PGQ 对 AMI 大鼠血清MDA 及 SOD 的影响
        2.2.4 PGQ 对AMI 大鼠血小板粘附功能的影响
        2.2.5 PGQ 对AMI 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2.2.6 PGQ 对 AMI 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2.2.7 PGQ 对 AMI 大鼠血浆PGI2 及TXA2 水平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实验模型的选择及创新
        2.3.2 指标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9)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一览表
1 文献综述
2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3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粗毒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
    4.1 仪器与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5 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
    5.1 仪器与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10)安心注射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四、CPK浓度变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搜风祛痰中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D]. 姜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Hes1配体蛋白组学及其介导的芹菜素、黄芪甲苷的心肌保护作用[D]. 黄璜. 南昌大学, 2016(04)
  • [3]抗高原缺氧中药新药枳椇片的研究[D]. 裴小玲.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5)
  • [4]第一部分:凝血酶在ADP引起的血小板释放和第二相聚集中的作用及机制 第二部分:血小板辅助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缓解肺动脉高压的形成[D]. 姜磊. 浙江大学, 2013(03)
  • [5]白藜芦醇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线粒体机制研究[D]. 廖章萍. 南昌大学, 2011(06)
  • [6]FW-Ⅱ型轴流泵短期辅助生物功能性和血液相容性的实验研究[D]. 陈海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1)
  • [7]白唇竹叶青蛇毒5′-核苷酸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 李恒,和七一,余晓东,柳建平,宋锡迅,文浩平,邓疆渝.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0(02)
  • [8]伪人参皂苷GQ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孙双勇. 吉林大学, 2009(09)
  • [9]白唇竹叶青(Trimeresurus albolabris)蛇毒5’-核苷酸酶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机制研究[D]. 陈夏. 重庆师范大学, 2008(01)
  • [10]安心注射液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及机制研究[D]. 彭卫新. 中南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CPK 浓度变化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