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EG并购经验讲座

MPEG并购经验讲座

一、MPEG合并经验谈(论文文献综述)

李德阳[1](2017)在《个性化学习系统中资源推送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个性化学习己已经脱颖而出成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它不受时间和距离的局限,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及时的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也正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是平台数量的激增导致学习者遇到如下问题:第一,信息繁杂,无法快速高效的查找到属于自己兴趣的准确学习资源;第二,并没有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进行精准推送,即无法完全满足学习者要求。因此,学习者迫切需要的是能够准确捕捉学习者特征数据,根据学学习者的特征数据建立准确的学习者模型并习按照学习者模型来进行资源推送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本文在对个性化学习系统、典型学习者模型和所罗门问卷进行了充分分析后,在学习者模型设计原则的指导下,构建了动态学习者模型,描述了动态学习者模型的步骤,并给出了面向实现的动态学习者模型的详细设计。最后,研究了基于动态学习者模型的个性化推送方案。本文研究的个性化推送方案是能依据学习者的个性化信息建立的动态学习者模型然后依据学习者模型去推荐符合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学习途径,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希望本文能为后续的研究人员对于个性化学习系统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维刚[2](2015)在《基于网络视频的缩略图推荐与话题检测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移动拍摄设备的全覆盖普及,以视频分享网站、新闻门户网站等为代表的各类网络平台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中的视频大数据与其他文本、图像等多种模态信息共存,并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反映真实世界中发生的热点话题及重大事件等,因此备受关注。如何有效地对这些跨媒体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理解与呈现,已成为计算机多媒体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面向网络视频数据,结合多种相关模态信息,围绕跨媒体数据中关键信息的智能理解与呈现技术展开研究,针对视频镜头边缘检测、关键帧提取、网络视频缩略图生成推荐和跨模态网络话题检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在网络视频的低层结构化分析方面,针对镜头边缘检测中的难点,即对占渐变镜头转换很大比例的Dissolve进行定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由粗到细的视频Dissolve检测方法。因为Dissolve的溶解混合模型变化不定、转换过程长短不一等而使得其难以被准确检测。该方法通过发现Dissolve呈现的“清晰-模糊-清晰”视觉感受模式及对应的视频帧图像质量上的“高-低-高”凹槽模式,采用图像质量评价、粗检得到候选Dissolve、长度归一化处理、基于SVM的细检确认等操作来得到Dissolve检测结果。在标准测试集上执行的测试实验证明所提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此外,针对视频关键帧提取中的关键帧数量难以动态自适应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无监督合并聚类的关键帧提取方法。该方法无需先验参数,可避免阈值选择、聚类数目确定等传统问题。在网络视频的中层内容紧凑表示方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内容感知的网络视频缩略图自动生成方法。为了解决现有视频缩略图生成中普遍存在的模糊不清、显着目标过小不易看懂、与视频主题内容缺少密切关联等问题,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缩略图生成性能评测的三大要素:图像质量、视觉易获取性和视频内容代表性,通过视频帧图像质量评估、基于视觉显着度计算的易获取性分析和基于视频帧相似度计算的内容代表性评价来得到更清晰直观、内容易见且具有较高视频主题内容相关性的有效网络视频缩略图。在多段网络视频上的测试结果及用户学习评价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更有效的自动生成质量较好、符合应用需求的视频缩略图。在推荐网络视频缩略图时,除了要满足缩略图本身的质量需求外,对于视频上传用户(称为视频拥有者)和网络视频观看用户(称为视频浏览者)来说,他们由于认知的不同而对同一段视频的缩略图需求未必是一致的,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个性化的缩略图推荐,本文借鉴于前述的基于视觉内容感知的缩略图生成方法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种融合视觉内容分析与用户查询匹配的网络视频缩略图的统一推荐框架。该框架通过图像质量评估、基于SVR的图像易获取性分析、基于互增强操作的视频内容代表性计算、融合用户检索意图的查询敏感匹配等过程来动态自适应地为视频拥有者和视频浏览者分别推荐有效的缩略图。一系列主观评测实验表明所提框架不仅能有效地动态推荐清晰易见且具有较高视频主题内容相关性的缩略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视频拥有者与浏览者在网络视频缩略图需求上的偏好差异,提升二者的用户体验。在高层的强语义表达的网络话题检测方面,本文面向网络视频、新闻报道文档等跨媒体数据,提出了一种融合视觉文本信息的跨模态网络话题检测方法。考虑到网络视频等跨媒体数据中固有的不均衡性和模态缺失等问题,以及网络话题内含的多粒度性、稀疏性和指导信息不足等特性,该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及周边文本信息如标题、标签等和新闻报道文档中的标题、新闻图片等多模态信息,通过加权密集关键词组的粗检、文本连接、视觉连接、关键词组更新优化、密切相关文档的关联聚合等操作得到网络话题检测结果。在数据集CM-NV和MCG-WEBV上的多组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能够胜任网络话题检测任务,并能充分利用多模态信息融合来达到信息互补、互为弱监督指导和互增强的目的,从而使得话题检测更精确、更全面。在得到网络视频的缩略图表示和网络话题关联的文档集合(由与话题密切相关的网络视频及新闻报道文档构成)后,就能利用这些线索来完成话题的可视化呈现,以较生动全面的组织形式来帮助用户便捷感知相关网络事件。

邸龙见[3](2015)在《3D电视立体效果实现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3D电视的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电视产业的发展问题,总结出困扰3D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新兴电视技术的兴起对3D电视造成的冲击、3D片源的短缺以及自身技术的不完善等,并从总体上分析了3D电视发展的意义:首先,3D电视的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国家广电总局“十二五”规划中的建设项目。其次,央视3D试验频道的开设与稳定运营,带动了国内3D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固的3D产业链条。再者,3D电视身临其境的光影效果是其突出的技术亮点,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还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发展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3D电视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对3D电视的未来进行了乐观的预测,在肯定3D电视现有成果得益于政府大力扶持的同时,亦认识到成果的取得也是3D电视本身作为新兴事物强大生命力的体现。3D电视独具特色的观影体验是其未来胜出的最大优势。当前热炒的2K电视和4K电视都是在延续传统观影体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画质提升,形式上没有本质区别,而3D电视所提供的则是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画面清晰度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3D电视效果。因此,超高清电视技术的发展可以作为3D电视腾飞的铺垫,最终困扰3D电视发展的将是立体效果以及立体效果舒适度的问题。论文以3D电视立体效果舒适度为出发点,依照当下3D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从3D电视摄像机的选择及参数的设置、3D拍摄场景的设置、3D拍摄过程中的技巧运用,以及后期节目制作和终端传输几个方面探究了3D电视立体效果实现的方法,并由此穿插分析了3D电视节目制作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的区别之处。为提供详实、丰富的研究证明,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和实验法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研究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操作。经过研究分析,文章从中探索出3D电视节目制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提升立体效果的技巧手法,并结合笔者拍摄的3D短片《泉城人家》、《第八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颁奖典礼》以及《山东师范大学教职工联欢晚会》等3D作品进行探究分析。这些实例的加入让文章更具实用性和实践参考价值。最后,文章再次对国内3D电视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做了简要的总结分析,以期能够对3D电视产业发展有所助力。

彭洋[4](2012)在《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后信息化时代内的主要特征是突出信息的利用、应用价值及其信息所具有的社会与经济作用。本研究在分析和评价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教育心理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揭示出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对后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提出了思路,并进行了行性论证和分析。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后信息化时代与物联网”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描述,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后信息化、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此外,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可能创新。第二章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其在中国的演进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而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第二个方面是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回顾。第三个方面是后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诉求。第三章主要阐述我国邮电高校发展轨迹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描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历史发展沿革、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面临的机遇和选择;通过国内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评述,在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社会评价访谈的基础上,对我国邮电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梳理出了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国内外高校信息学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通过以知识基比较研究方法和指导原理比较研究法为主的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邮电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和美国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得出比较分析与结论。第五章是后信息化时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了不同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差异性要求,阐述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要求,明确了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因子。从课程体系入手,描述了交往行动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与方法。第六章是后信息化时代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阐述并分析了面向人才潜在能力创新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潜在能力培养方法创新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教育环境创新的创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式,提出原始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描述了冰川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法。第七章是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了客观社会合理化过程对信息技术个性化交往行动能力的需求,提出个性化能力培养的基本属性是尊重自我。描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体系与方法。

韦仁忠[5](2012)在《数字图像中物体的定位与检测研究》文中提出在这个网络图像资源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如何高效的检索分类图片,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所研究的数字图像的物体检测就是这样一个工作:从数字图像当中提取其中所包含的物体信息。其基本方法包含数字图像的分类和物体的定位两大部分。本文的研究涉及图像的底层特征提取方法、不同特征的性能评价、物体检测方法的研究等等内容,基于已有的方法,提出一些新的方法,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探讨了不同的特征各自的提取方法、特征的表示方法、这些特征的比较选择以及特征的匹配方法,并介绍了我们在特征匹配部分这方面的工作。在物体检测的ROI方法的研究上,我们改进了现有的特征点选择框架,采用基于图片中物体前后背景的差异的方法进行选择特征,再使用这些特征对图像做分类检测。与现有的方法相比,通过该方法选择的特征,能够更好的表示出物体的特性,应用到物体检测和分类方面,能够大大提高精度。在基于特征选择的高效窗口搜索方法的研究上,我们使用高效子窗口方法,对上述ROI检测方法进行加速。ESS方法是基于分治法的快速窗口搜索方法,本文在ROI特征选择的基础之上,证明了ESS方法在我们ROI检测框架上的理论可行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算法的性能和效率。在物体定位的分割图算法的研究上,本文探讨了图像定位中的特征点、分割块与物体区域之间的关系。分割图算法采用自底向上的方法,从底层像素开始,结合局部区域的特征提取方法、图像分割算法和图优化方法,对已知物体进行定位。该算法在PASCAL VOC2007等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基于显着性和模糊性的前景提取算法研究上,本文发现对于专业的摄影者使用专业的设备拍摄的图像当中,图像前景和背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模糊。这种现象能够一定程度上区分前景和背景的区域。基于此设想,本文从摄影者的角度出发,重新定义了前景的具体概念-即距离近和清晰度高的特性。本文将模糊性的提取方法与显着性的提取方法相结合,通过图像分割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做前景提取,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前景定义的合理性和算法的可行性。

吕卓亨[6](2011)在《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文中指出电视台节目制作传统上使用线性编辑系统,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电视技术领域的数字化革命,非线性编辑系统逐步进入电视台,在视频后期制作中逐渐成为主要手段,并正向平台化、网络化和宽带化发展。这标志着在电视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非线性编辑技术是一门新的综合性技术,一方面它以视频压缩硬件技术(视频卡)为依托,另一方面以编辑软件(非线性编辑软件)为综合平台,涵盖了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主要领域,包括视频技术、音频技术、数字存储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使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在编辑工作得到体现。非线性编辑解决了线性编辑存在的缺点,简化了编辑流程,极大地丰富了编辑人员的创作手段。电脑硬件运算能力的提高,使得非线性编辑的功能非常强大。从字幕到电影、从图片到活动视频、从2D到3D等等,非线性编辑都能胜任。从而把制作人员从繁杂的搜寻镜头和修改工作中解脱出来,并给制作者以无限的艺术创造空间。非线性编辑给电视后期制作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它集采集、制作、播出与发布功能于一体,使电视制作直接与互联网相联从而极大第延伸了电视制作室的功能,赋予视频内容新的应用价值。在电视节目制作、管理和播放等方面,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其优越的性能、完善的功能以及方便的操作受到各级电视台编辑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认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应用。电视台里的技术革命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各台的技术方向如何取舍、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规模如何定位,这正是当下很多中小电视台烦恼的事情。目前国内中小电视台的节目生产量不大,因此使用大型网络的话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资源而造成浪费,但这类电视台又需要对传统的线性编辑设备向非编化、网络化进行转型升级,以达到集中管理、集中维护、资源共享和提高效率的目的。本文从非线性编辑的数字原理、工程需求、工程设计、技术规划和技术参数等方面比较完整勾画了构建一个非线性编辑系统项目的过程,并介绍依托此项目应用人员所摸索出的一些使用心得和管理经验,为各中小电视台和单位部门提供典型的范例。系统采用了目前国内外基于千兆以太网构架的诸多技术,形成紧密耦合的节目制作业务流程,提供了结构精减、成本适中、操作简便的部门级制作/播出工作集群,适合各级中小电视台和相关行业的部门参考。

邱峰[7](2011)在《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迈入21世纪,人类更加关注自身的卫生健康与生命,由此,医学教育领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无论从临床诊断到手术治疗,还是从医疗设备到医疗理念均发生了沧桑巨变。目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与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技能培养正在酝酿一次全新的革命,即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三维图形图像、自动控制与导航、机器人、生物化学以及核技术等同传统临床医学有机结合起来,催生了先进的临床医疗理念、方法、手段和设备。尽管医疗设备日趋精密、智能、高效,医疗系统也正在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迈进,但是任何现代高、精、尖、新的诊疗技术均无法替代医务工作者实际的临床基本诊疗技能。因此,如何对医务工作者(包括在读医学生)开展科学、规范、有效的临床基本技能培训,已成为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①它也是当今全球医学教育领域中非常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研究目标上,论文从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现状以及我国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综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视音频、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医务人员和医学院的学生在临床理论知识学习、问诊、体检、常规操作、医患沟通、综合分析、以及危重病例处理等临床技能的实际要求,探索临床医学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有效模式及途径,并设计与实现能支持这一要求的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为兵团临床医学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行有益尝试。在研究内容上,论文重点梳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远程临床医学教育的国内外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讨论了不同的学习理论与模式:如米勒的金字塔医学模型、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PBLI)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认知学徒模式、以及协同学习理论等。结合网络通信、多媒体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医疗技术,针对远程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实际需求,构建支持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新模式,基于新模式来设计与实现远程临床技能培训的平台原型。最后,将通过实践运用来检验培训模式与平台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实证研究上,论文选择了模式与平台应用的四个不同案例和一个问卷调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对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和平台原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应用案例的验证与测评重点围绕临床技能培训学习的四个主要流程、实验对照组的临床知识能力考核、虚拟与真实手术模拟结果比较、临床解剖教学案例分析评测,而问卷调查则重点关注学习者对平台实际使用的感受和效果,并运用SPSS13.0工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统计与分析结果初步验证了远程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的设计已达到了预定设计目标,无论在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或技能培训方面都可以较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今年初,由于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本论文研究的部分成果已被列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方案之中。

聂孟庆[8](2010)在《基于SOPC的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微电子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时图像处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图像处理系统的处理速度等要求也越来越高。鉴于嵌入式处理器的优良特性,选择嵌入式实时图像处理系统成为必然的趋势。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速图像处理系统提供了硬件基础,嵌入式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基于专用集成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然而选择不同的编、解码器和处理器所组成的系统的难易程度和实现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当前基于FPGA的图像处理系统成为研究的热点,FPGA具有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的特点,其中可以内嵌软核处理器的FPGA满足了图像处理系统对速度、集成度、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基于目前实时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对基于片上可编程系统技术的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对其硬件系统架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本系统采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II系列FPGA芯片EP2C70F896C6为核心,构建基于SOPC的实时图像处理系统,使用SOPC Builder内部自带的Nios II软核处理器作为总控制器,采用CCD摄像头和ADV7180视频解码芯片组成实时图像采集系统,并将采集到的视频图像经过图像数字化、解码后存储到SRDAM帧缓冲器中,然后再通过Avalon总端口将视频图像从SDRAM中读取出来,经过格式转换和空间转换后同时送到VGA控制器模块和运动目标检测模块。视频格式转换模块首先对视频图像进行格式转换,之后将转换好的RGB空间数据送到VGA控制器中,最后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视频图像送到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模块后,按照设定的目标分割与跟踪算法,把运动目标从背景图像中检测出来并对目标进行跟踪。经过对系统调试、验证,本系统较好的实现了实时图像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以及目标检测与跟踪的功能,具有开发周期短,速度快,通用性好等优点。

王涛[9](2009)在《检察院审讯系统中即时通讯工具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级即时通讯工具是一种低成本的、集成多种沟通方式的企业内部通讯工具。事实证明,它的出现让企业管理出现了新的形式和手段,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办公费用。关于企业级即时通讯工具是国内外应用的一个热点。目前像ICQ或MSN Messenger之类即时通讯工具主要用于朋友之间的聊天,带有强烈的个人应用色彩,面临许多诸如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缺乏企业级应用所必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也不能够满足在检察院审讯系统中使用的实际需求。本文首先对即时通讯的定义、发展及应用,以及相关的音视频编/解码、TCP/IP协议、Hole Punching等支撑技术进行了研究;其次,对即时通讯使用的协议进行介绍,并针对传统协议设计和实现上的复杂性,设计了适合审讯系统中即时通讯的协议格式;再次,根据人民检察院的特殊实际需求,对人民检察院审讯系统中适用的即时通讯工具进行研究,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详细介绍了即时通讯工具的设计和实现。基于对现有即时通讯工具的安全机制的分析以及其面临常见的攻击和威胁,针对现有即时通讯工具的这些安全缺陷,通过使用基于认证管理中心的身份认证机制来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采用基于密钥分配管理中心机制,运用Blowfish算法来对数据进行加密,应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来进行授权访问控制以及基于身份验证的数据库访问方式等安全机制来保证审讯系统中即时通讯工具的授权使用和数据的安全。基于.NET 2003平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设计和实现一个功能完善、扩充性良好的即时通讯工具,该系统主要包括登录和状态管理模块,音视频通讯模块,文本通讯模块,以及数据管理模块。在实现了该工具后,将其集成到明镜审讯系统中应用于浙江省内多家检察院中,为实际的案件审讯及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实际使用效果表明该工具有功能完善、实时性强、安全稳定、易于使用等优点,能完全满足检察院的实际需要。

王俊[10](2009)在《基于原型方法的特征选择算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征选择是模式识别技术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特征选择按照和后续分类算法的结合方式可分为嵌入式、过滤式和封装式。本文主要研究了单变量的过滤式特征选择算法。本文首先引用了M.Dash和H.Liu提出的特征选择框架,这个框架指出一个特征选择算法是由“特征子集生成”、“特征子集评价”、“停止条件”和“结果验证”四个部分组成的。基于这个框架,本文总结归纳了常用特征选择算法的搜索策略和评价准则,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特征选择算法,同时分析了选择合适的特征选择算法所需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问题的复杂性比较高,数据分布通常呈现多模态分布。基于这个假设,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原型方法的特征排序模型。该模型选择同原型内样本距离小的特征。并结合半监督学习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适用于半监督特征选择问题的Intra-Prototype Inter-Class Sepearability Ration (IPICSR)模型及其特征选择算法IPICSRFS。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原型方法的IPICSRFS算法选择的特征有较强的鉴别能力,算法的鲁棒性好。试验取得较好的结果。针对全监督特征选择问题的具体情况,在基于原型方法的思想指导下,本文详细分析了IPICSR模型,并提出了用于解决全监督特征选择问题的Intra-Prototype Class Margin Sepearability Ration (IPCMSR)模型及其特征选择算法。试验结果显示IPCMSRFS选择特征的能力明显比其它四个特征选择算法要好。

二、MPEG合并经验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EG合并经验谈(论文提纲范文)

(1)个性化学习系统中资源推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主要问题
    1.3 研究定位与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基础
    2.1 个性化学习
        2.1.1 个性化学习概述
        2.1.2 个性化学习系统
        2.1.3 个性化资源推送策略
    2.2 学习者模型
        2.2.1 理论模型
        2.2.2 实证研究
        2.2.3 建模类型
    2.3 所罗门问卷
    2.4 知识表示
    2.5 小结
第三章 动态学习者模型构建
    3.1 动态学习者模型设计原则
    3.2 模型要素分析
    3.3 模型结构
    3.4 模型建立步骤
    3.5 小结
第四章 动态学习者模型详细设计
    4.1 学习者模型信息采集及处理
    4.2 初始信息采集
        4.2.1 初始信息的处理方法
    4.3 所罗门问卷解析
    4.4 动态信息处理和收集
第五章 基于动态学习者模型的资源推送方案设计
    5.1 整体设计
    5.2 推送方案设计
    5.3 推送方案符号化表示
        5.3.1 所罗门问卷四种类型表示
        5.3.2 学习行为数据表示
        5.3.3 二次问卷表示方法
        5.3.4 各类百分比表示
    5.4 主要算法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基于网络视频的缩略图推荐与话题检测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介绍
        1.1.1 问题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任务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视频镜头边缘检测
        1.3.2 视频关键帧提取
        1.3.3 缩略图生成推荐
        1.3.4 网络话题检测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贡献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视频DISSOLVE检测及关键帧提取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视频DISSOLVE检测
        2.2.1 图像质量评价
        2.2.2 候选Dissolve镜头粗检
        2.2.3 长度规范化处理
        2.2.4 基于SVM的Dissolve细检
        2.2.5 实验结果
    2.3 基于无监督合并聚类的视频关键帧提取
        2.3.1 视频帧的视觉内容表示及相似度计算
        2.3.2 无监督的视频帧聚类
        2.3.3 关键帧选择
        2.3.4 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视觉内容感知的网络视频缩略图自动生成
    3.1 引言
    3.2 基于视觉内容感知的缩略图生成方法
        3.2.1 方法框架
        3.2.2 清晰视频关键帧的选取
        3.2.3 视觉易获取性分析
        3.2.4 视频内容代表性计算
        3.2.5 视频缩略图自动生成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融合视觉内容分析与用户查询匹配的网络视频缩略图推荐
    4.1 引言
    4.2 系统框架
    4.3 候选视频缩略图提取
    4.4 图像易获取性分析
    4.5 视频内容代表性计算
    4.6 用户查询敏感匹配
    4.7 自适应的缩略图推荐
    4.8 实验结果
        4.8.1 实验数据集和参数设定
        4.8.2 易获取性评价
        4.8.3 为视频拥有者生成的推荐结果评测
        4.8.4 为视频浏览者生成的推荐结果评测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融合视觉文本信息的跨模态网络话题检测
    5.1 引言
    5.2 方法框架
    5.3 密集关键词组提取
        5.3.1 关键词对间相似度计算
        5.3.2 加权密集关键词组的粗检
    5.4 关键词组更新优化及话题检测
        5.4.1 文本连接
        5.4.2 视觉连接
        5.4.3 加权密集关键词组更新优化
        5.4.4 网络话题检测
    5.5 实验结果
        5.5.1 实验数据集及评测标准
        5.5.2 实验参数设置
        5.5.3 话题检测结果比较
        5.5.4 话题检测有效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3D电视立体效果实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起因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3D 电视的现状反思及前景预测
    第一节 当下 3D 电视发展趋缓的因素分析
        一、 超高清电视的兴起对 3D 电视的冲击
        二、 3D 电视自身的技术瓶颈对产业发展的限制
        三、 播出形式单调和节目资源的不足成为产业发展的局限
        四、 高昂的制作成本和新颖的创意要求限制了 3D 电视的创作群体
    第二节 3D 电视的发展前景充满光明
        一、 行业技术的升级兆示光明前景
        二、 统一标准理性定位重塑竞争优势
第二章 3D 摄像机的选择设置决定立体效果基准
    第一节 3D 摄像机的选择分析
        一、 单机双镜头摄像机的分类和成像特点分析
        二、 双机双镜头摄像机的分类及成像特点分析
    第二节 以松下 AG-3DA1MC 为例分析 3D 数字一体机的设置
        一、 3D 汇聚点的设置决定立体效果基准
        二、 3D FINE 功能的设置影响立体效果基准
第三章 精选拍摄场景及场面调度有序助力 3D 效果提升
    第一节 选用特定场景有助立体拍摄
        一、 选择纵向空间深邃的场景
        二、 拣取层次丰富重叠少的场景
        三、 采用前后景分明的场景
        四、 挑选具有运动物体的场景
    第二节 场面调度有序增强 3D 画面艺术张力
        一、 有效利用纵深调度强化空间纵深感
        二、 合理运用对比调度提升立体画面动感
第四章 3D 拍摄技巧影响立体效果
    第一节 巧用构图有效提升立体效果
        一、 选取注重外观和垂直线条的构图
        二、 采用强化质感的几何形状构图
    第二节 慎选拍摄角度增强立体效果
        一、 使用能够表现被摄物体多面性的角度
        二、 选择具备线条透视效果的拍摄角度
    第三节 镜头焦距长短影响立体效果
        一、 长焦距镜头在 3D 拍摄中的立体效果呈现
        二、 广角镜头在 3D 拍摄中的立体效果呈现
第五章 3D 后期制作与传输决定最终立体效果
    第一节 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的 3D 文件处理对立体效果的影响
        一、 精选素材有效保证立体效果
        二、 素材剪辑及特效调节影响立体效果
        三、 细化 3D 字幕设置提升画面立体感
        四、 慎选格式保障视频输出后的立体效果
    第二节 3D 动画制作的应用对立体效果的促进
        一、 数字制作全程化弥补真人立体拍摄的不足
        二、 虚拟场景的 3D 呈现有效升华立体效果
    第三节 3D 数字信号传输方式对立体效果的影响
        一、 注重压缩编码方式保障 3D 信号质量
        二、 规范传输技术呈现精彩立体画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二、后信息化时代带来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变革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有关概念诠释
        一、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后信息化时代与物联网
    第三节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评述
        一、关于后信息化的研究
        二、关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其在中国的演进
    第一节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第二节 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回顾
    第三节 后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诉求
        一、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战略转向
        二、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三、后信息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后信息化与制度转型
        五、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第三章 我国邮电高校发展轨迹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
    第一节 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历史发展沿革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面临的机遇和选择
        一、邮电高校人才培养进入大众化阶段
        二、邮电高校积极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
    第三节 我国邮电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内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
        三、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信息学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第一节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方法
        一、知识基比较研究方法
        二、指导原理比较研究法
    第三节 我国邮电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节 美国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第五节 比较分析与结论
        一、知识基比较
        二、指导原理比较
        三、比较结论
第五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第一节 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一、不同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差异性要求
        二、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
        三、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全而发展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 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理论依据与核心因子
        一、综合素质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综合素质培养与交往行动理论
        三、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因子
    第三节 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长见识
        二、改进教学手段开眼界
        三、提高人文素质重交流
        四、调整师生关系促提升
    第四节 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
        一、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二、目标与需求相结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三、抓好课外实践教育,培养通信特色人才
        四、依托信息行业优势,构建交往行动培养环境
        五、对社会交往行动创新实践教育的认识与总结
第六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第一节 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第二节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依据与关键要素
        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冰川理论
        二、人才的潜在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
        三、原始创新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第三节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面向潜在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培养方法
        二、面向创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教育环境建设方法
    第四节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一、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完善实践教育教学环境
        二、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丰富科技学术活动内涵
        三、打造科研创新团队苗圃,培育科技创新领头人才
第七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第一节 发展面向社会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特征
    第二节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属性
        一、个性化能力培养与建构主义
        二、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尊重自我
    第三节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方法
        一、“意义建构”要素下信息学科的专业教学目标与特点
        二、“会话”要素下的多层次、自适应动态管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三、“情境”要素下的创新教学平台设计与实施方案
        四、“协作”要素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方案优化
    第四节 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实践
        一、依托邮电传统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办学
        二、坚持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三、完善创新实践基地,优化专业体系建设
        四、建立创新实践综合平台,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五、个性化培养的成功案例——爱科工作室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件1-1:邮电高校本科通信人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1-2:用人单位对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1-3:访谈提纲
附录二、MIT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附录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课程优化改革方案
附录四、南京邮电大学创新实践教改部分项目一览表
附录五、爱科工作室的创新理念及其培育的部分成员
附录六、爱科工作室本科成员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清单
附录七、爱科工作室成员课外科技活动获奖目录
附录八、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0年创新项目立项一览表
附录九、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创新项目立项汇总表

(5)数字图像中物体的定位与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文研究工作概述
    1.3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图像的视觉特征
    2.1 特征概述
    2.2 常见全局特征
        2.2.1 颜色特征
        2.2.2 纹理特征
        2.2.3 形状特征
    2.3 局部特征
        2.3.1 SIFT特征提取算法
        2.3.3 局部特征应用研究现状
    2.4 特征的表示
        2.4.1 局部特征的词袋模型
        2.4.2 空间金字塔表示
    2.5 特征的比较和选择
    2.6 匹配算法
第三章 基于上下文的感兴趣区域提取算法
    3.1 研究目的及相关工作
    3.2 本文算法思想
    3.3 实验及分析
        3.3.1 数据集及评测方法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 基于特征选择的高效窗口搜索方法
    4.1 研究目的及相关工作
    4.2 本文算法思想
        4.2.1 高效窗口检索
        4.2.2 区分性特征选择
        4.2.3 收敛性证明
    4.3 实验及分析
        4.3.1 数据集及评测方法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物体检测的分割图算法
    5.1 研究目的及相关工作
    5.2 本文算法思想
        5.2.1 算法框架
        5.2.2 图像的分割表示
        5.2.3 分割建模
        5.2.4 分割图
        5.2.5 分割图求解方法
    5.3 实验及分析
        5.3.1 数据集及评测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基于图像模糊性前景检测算法
    6.1 研究目的及相关工作
    6.2 本文算法思想
        6.2.1 前景定义
        6.2.2 算法框架
        6.2.3 景深估计
        6.2.4 显着区域提取
        6.2.5 前景/背景学习
    6.3 实验及分析
        6.3.1 数据集及评测
        6.3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总结与展望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线性编辑的历史
    1.2 非线性编辑在我国的现状
    1.3 非线性编辑的发展趋势
    1.4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
    1.5 本文结构
第二章 非线性编辑的概念和视音频数字基础
    2.1 非线性编辑的概念
        2.1.1 非线性编辑的诞生背景
        2.1.2 传统的线性编辑
        2.1.3 非线性编辑
        2.1.4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
        2.1.5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
    2.2 非线性编辑中的视频和音频数字技术
        2.2.1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编码格式
        2.2.2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接口
        2.2.3 非线性编辑的视频文件格式
        2.2.4 非线性编辑的音频编码技术
        2.2.5 非线性编辑中的音频接口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的构建
    3.1 前期规划
        3.1.1 工程系统规划
        3.1.2 工程基础和功能
        3.1.3 工程技术规划
    3.2 一体化网络的结构和流程
        3.2.1 播出子网络
        3.2.2 制作子网络
        3.2.3 文稿子网络
        3.2.4 网络的设备和参数
        3.2.5 非线性编辑工作流程
        3.2.6 非线性编辑日常应用的一个实例
    3.3 网络的远程扩展
        3.3.1 镇站远程网
        3.3.2 镇站的子采编系统
        3.3.3 网络总体结构示意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使用和管理
    4.1 如何突出项目的特色
        4.1.1 播出形式的选择
        4.1.2 拓展网络功能
    4.2 使用技巧总结
        4.2.1 视频格式的转换方法
        4.2.2 设备配搭
        4.2.3 服务器的管理
        4.2.4 素材的管理
    4.3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管理和安全性维护
        4.3.1 人员管理
        4.3.2 技术管理
    4.4 非线性编辑网络的优缺点
        4.4.1 优点
        4.4.2 需要改进的方面
        4.4.3 今后设备选型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缩写与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2 非线性编辑系统术语解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7)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远程医学教育
        1.2.2 临床技能培训
        1.2.3 临床技能见习
        1.2.4 临床微格技能培训
    1.3 目的与意义
    1.4 内容和技术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远程医学教育发展
        2.1.1 国外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2.1.2 我国远程医学教育的发展
    2.2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2.2.1 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
        2.2.2 医学教育模式分类
    2.3 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综述
        2.3.1 国外医学临床技能培训
        2.3.2 国内医学临床技能培训现状
        2.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分类
    2.4 不同视域的应用综述
        2.4.1 远程医学教育视域
        2.4.2 临床医学模式视域
        2.4.3 临床技能培训视域
第3章 远程医学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构建
    3.1 理论基础
        3.1.1 医学培训模式理论
        3.1.2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3.1.3 实践共同体
        3.1.4 认知学徒模式
        3.1.5 知识管理理论
    3.2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架构
        3.2.1 模式架构
        3.2.2 模式应用支撑条件
        3.2.3 临床技能培训模式循环流程
    3.3 模式应用过程举例
        3.3.1 过程1—学习
        3.3.2 过程2—见习
        3.3.3 过程3—实习
        3.3.4 过程4—协作反思
第4章 远程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兵团远程医学教育网络总体架构
        4.1.1 通信体系架构
        4.1.2 应用平台功能组成
    4.2 临床技能培训平台的设计
        4.2.1 体系结构
        4.2.2 系统组成
        4.2.3 关键技术
    4.3 平台原型的实现与运行
        4.3.1 平台控制管理的实现
        4.3.2 临床多媒体教学的实现
        4.3.3 临床技能培训的实现
第5章 实践应用案例与评价
    5.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与效果案例
        5.1.1 临床技能培训流程案例
        5.1.2 临床技能培训效果比较案例
    5.2 远程三维虚拟手术模拟案例
        5.2.1 三维虚拟骨科手术病案
        5.2.2 三维虚拟在解剖学中的应用案例
    5.3 培训平台应用评价分析
        5.3.1 对象与方法
        5.3.2 评价统计分析
        5.3.3 评价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Ⅰ:医学教师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认知度调查表
    附录Ⅱ:学生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应用认知度调查表
    附录Ⅲ:对临床技能培训平台满意度调查表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与论文发表
后记

(8)基于SOPC的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的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FPGA 设计
        2.1.1 FPGA 介绍
        2.1.2 FPGA 设计流程
        2.1.3 FPGA 开发软件Quartus II
    2.2 FPGA 芯片的选择
    2.3 帧缓冲器的比较与选择
    2.4 视频解码芯片ADV7180
    2.5 系统原理结构框图与工作原理
3 SOPC 设计
    3.1 SOPC 相关知识
    3.2 SOPC 的开发环境与设计流程
    3.3 Avalon 总线
        3.3.1 Avalon 总线相关术语与概念
        3.3.2 Avalon 主端口传输
        3.3.3 Avalon 从端口传输
    3.4 实时图像处理系统的SOPC 设计
4 实时图像采集系统
    4.1 视频信号标准概述
        4.1.1 全电视信号概述及我国电视信号标准
        4.1.2 模拟视频信号标准
        4.1.3 数字视频信号标准
    4.2 实时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4.3 视频解码芯片ADV7180 初始化
        4.3.1 视频解码芯片的 I2C 总线配置
        4.3.2 I2C 总线控制器
        4.3.3 视频解码芯片的工作寄存器参数配置
    4.4 视频解码
        4.4.1 数字视频数据格式
        4.4.2 有效视频分量的提取
5 图像存储系统与VGA 显示
    5.1 SDRAM 帧缓冲器工作原理
    5.2 SDRAM 控制器设计
        5.2.1 SDRAM 控制器工作原理
        5.2.2 FIFO 存储原理
    5.3 数据格式与空间转换
        5.3.1 隔行扫描转换为逐行扫描
        5.3.2 YCbCr4:2:2_YCbCr4:4:4 转换模块
        5.3.3 YCbCr 空间到RGB 空间的转换
    5.4 VGA 显示
        5.4.1 常用的VGA 标准介绍
        5.4.2 图像显示模块
        5.4.3 VGA 时序仿真
        5.4.4 实时图像显示结果
6 运动目标检测
    6.1 静态背景下运动目标的分割方法
        6.1.1 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法
        6.1.2 基于区域的图像分割法
        6.1.3 背景差分法
    6.2 运动目标检测方案设计
        6.2.1 运动目标检测方法的选择
        6.2.2 背景差分法分割图像的验证
        6.2.3 算法设计与实现
    6.3 基于形心跟踪窗的目标跟踪法
        6.3.1 形心跟踪窗跟踪原理
        6.3.2 运动目标估计算法
    6.4 目标检测与跟踪结果分析
        6.4.1 运动目标检测结果
        6.4.2 运动目标跟踪结果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检察院审讯系统中即时通讯工具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3 论文组织与安排
第二章 即时通讯的发展现状与技术背景
    2.1 即时通讯工具的定义
        2.1.1 即时通讯的服务分类
        2.1.2 即时通讯的基本术语解释
    2.2 即时通讯的发展现状
    2.3 即时通讯的主要应用
    2.4 即时通讯工具相关技术
        2.4.1 音视频编码/解码技术
        2.4.2 TCP/IP协议
        2.4.3 Hole Punching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即时通讯协议介绍与设计
    3.1 常见即时通讯协议数据格式介绍
        3.1.1 ICQ通讯协议
        3.1.2 MSN通讯协议
        3.1.3 QQ通讯协议
    3.2 即时通讯协议的位置
    3.3 协议设计原则
        3.3.1 协议参与者之间的交互
        3.3.2 协议的安全性
        3.3.3 协议的扩展性
        3.3.4 对于协议实现的考虑
    3.4 审讯系统中即时通讯协议设计
        3.4.1 命令帧数据格式
        3.4.2 控制帧数据格式
        3.4.3 数据帧数据格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即时通讯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4.1 PIM需求概述
        4.1.1 PIM的功能需求
        4.1.2 PIM的非功能需求
        4.1.3 开发平台
    4.2 PIM设计与实现
        4.2.1 PIM软件结构
        4.2.2 PIM功能模块划分
        4.2.3 数据库表设计
        4.2.4 客户端关键模块的实现
    4.3 系统运行与测试
        4.3.1 系统部署
        4.3.2 测试目的与环境
        4.3.3 系统功能测试
        4.3.4 系统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即时通讯工具的安全性研究
    5.1 即时通讯工具面临的常见安全威胁
        5.1.1 侦听
        5.1.2 伪装和抢占
        5.1.3 蠕虫病毒
        5.1.4 未经授权访问
        5.1.5 其他威胁
    5.2 PIM安全应对策略
        5.2.1 PIM身份认证
        5.2.2 PIM数据加密
    5.3 PIM的系统级安全机制
        5.3.1 PIM身份识别机制
        5.3.2 PIM授权资源访问机制
        5.3.3 PIM数据库系统安全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基于原型方法的特征选择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特征选择的定义
    1.3 特征选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4 本文内容及组织
        1.4.1 本文内容
        1.4.2 本文的组织
第2章 特征选择算法简介
    2.1 特征选择算法的基本结构
    2.2 常用的特征选择算法
        2.2.1 单变量特征选择算法
        2.2.2 多变量特征选择算法
    2.3 特征选择算法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IPICSR 半监督特征选择模型及其特征选择算法
    3.1 引言
    3.2 IPICSR 半监督特征排序模型及其特征选择算法
        3.2.1 IPICSR 半监督特征排序模型
        3.2.2 原型信息抽取
        3.2.3 基于IPICSR 排序模型的特征选择算法
    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3.1 实验设置
        3.3.2 UCI 数据集试验结果
        3.3.3 图像分类问题试验结果
        3.3.4 人脸识别数据集试验结果
        3.3.5 试验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PCMSR 全监督特征排序模型及其特征选择算法
    4.1 IPICSR 模型特点
    4.2 IPCMSR 全监督特征排序模型及其特征选择算法
        4.2.1 IPCMSR 模型
        4.2.2 原型信息抽取
        4.2.3 基于IPCMSR 模型的全监督特征选择算法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试验设置
        4.3.2 UCI 数据试验结果及分析
        4.3.3 人脸识别数据集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MPEG合并经验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性化学习系统中资源推送方案研究[D]. 李德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 [2]基于网络视频的缩略图推荐与话题检测相关技术研究[D]. 张维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3]3D电视立体效果实现探究[D]. 邸龙见.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4]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 彭洋. 南京大学, 2012(06)
  • [5]数字图像中物体的定位与检测研究[D]. 韦仁忠. 复旦大学, 2012(03)
  • [6]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原理分析与构建[D]. 吕卓亨.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7]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 邱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8]基于SOPC的实时图像处理系统设计[D]. 聂孟庆. 西华大学, 2010(04)
  • [9]检察院审讯系统中即时通讯工具研究与实现[D]. 王涛. 中南大学, 2009(04)
  • [10]基于原型方法的特征选择算法的研究[D]. 王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MPEG并购经验讲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