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梁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隔墙梁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一、连续墙梁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梅东明[1](2018)在《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钢—砌体组合托换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隔震技术对砌体结构进行加固时,隔震支座布置在托换梁下,当托梁达到强度后,安装隔震支座,拆除托换梁下的墙体。托换梁作为新增的加固构件,应能有效传递上部结构荷载,但托换梁的受力较为复杂,目前对托换梁的荷载分布、受力分析等研究还非常粗略,大多是依据工程经验,参照建筑物平移技术中的托换梁受力来分析。实际上,隔震加固中的托换梁支撑在隔震支座处,支撑形式与建筑平移用的托换梁不同,其次,托换梁采用钢-砌体组合梁时,是否能与上部墙体共同工作,是否有墙梁效应,目前的研究并不明确。因此,本文针对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用的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给出了该体系的构造、工作机理和施工工艺,采用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该体系的墙梁效应,给出了该体系的内力修正公式和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的特点,提出一种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给出了该梁的构造方法、工作机理和施工工艺。(2)针对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用的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特点,分析了支撑条件和梁托换形式的影响,采用有限元分析,分别对上部墙体不开洞和上部墙体开洞的钢-砌体组合墙梁进行详细的有限元分析,给出了上部墙体应力分布、破坏模式、托梁截面受力状态和内力变化,说明砌体结构隔震加固用的钢-砌体组合墙梁的墙梁效应与一般框支墙梁不同。(3)对上部墙体不开洞的钢-砌体组合墙梁,考虑托梁高跨比和上部墙体高跨比,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设计试验构件,采用有限元分析得到各试验构件中的托梁内力,线性回归出托梁的内力修正公式,给出上部墙体不开洞的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用的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内力计算及设计方法。(4)对上部墙体开洞的钢-砌体组合墙梁,考虑托梁高跨比、上部墙体高跨比和墙体开洞位置,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设计试验构件,采用有限元分析得到各试验构件中的托梁内力,线性回归出托梁的内力修正公式,给出上部墙体开洞的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用的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内力计算及设计方法。

杨迩周[2](2017)在《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在工业建筑垃圾不断增加的今天,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经济环保的建筑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老旧的砖混结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留下了大量的建筑废弃混凝土与碎砖块。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顾名思义,即是以废弃碎砖块为粗骨料而制作的再生混凝土墙体与普通混凝土托梁的组合,它既满足了人们对砌体结构底层大空间的需求,在强度上,也可以比传统砖墙梁高,上下两种材料均为混凝土,两者之间具有更多的共性,在荷载作用下的两者之间也将具有更好的变形协调能力,其受力性能也将得到提高。本文基于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实验,对高跨比分别为0.4、0.5、0.6的三个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进行了ANSYS非线性有限元模拟,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额外模拟了高跨比为0.3和0.7的试件,以便更好地研究随着高跨比的变化,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受力性能变化和规律。通过对不同高跨比的试件跨中竖向应力的分析,总结了竖向受压区高度和内拱效应拱高的变化规律。对同一构件不同比例墙体高度处水平方向同一截面的竖向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且对高跨比不同构件墙体相同比例高度水平截面竖向应力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应力分布规律。最后,对不同高跨比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托梁纵筋应力进行分析,观察其应力分布,总结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ANSYS有限元软件的模拟结果能较好的模拟出实验的极限承载力与开裂形式,跨中挠度等,说明模型是合理的,对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是可行的。同一构件的竖向压应力变化随着墙体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高跨比的增加其增长趋势变缓慢。竖向受压区距离托梁底部的高度以及拱顶距墙体底面高度随高跨比增加而上升,不过增量递减。竖向应力在墙体不同比例高度的水平截面上,随着高度上升,应力分布趋于平缓。不同高跨比构件的竖向应力在相同比例的墙体高度上,随着高跨比的增加,应力分布更加均匀。

黄华恢[3](2017)在《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结构受力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墙梁是一种由下部托梁和上部计算高度的墙体共同承担墙体上部所有荷载的一种组合结构。该墙梁结构具有节约材料、缩短工期、节省时间等优点,并且受力机理有其独特的特性,被我国城乡建设中广泛采用。与此同时,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筑垃圾逐渐增长。如果不妥善处理建筑垃圾,任由其四处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降低土壤质量,对空气及水域造成污染。因此,建筑垃圾的处理方法已然成为当今建筑业炙手可热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简支墙梁的结构特性及再生碎砖混凝土材料性能各自有一定研究基础。由于墙梁上部墙体对材料强度要求较低,所以本文提出将再生碎砖混凝土材料应用到墙梁结构中。通过静力加载试验,在试件顶部利用等效荷载的方式施加均布荷载,以模拟墙梁试件的实际工况,观察试验现象及分析处理所测试的试验数据,探讨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受荷后的结构模型特点。本试验选取4根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试件和1根普通墙梁试件,并在静力试验的基础之上,将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绘制图表对比研究,从而得出各试件承载能力的分布规律。再试图与现阶段我国砌体结构规范中关于简支墙梁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试件随墙体高跨比的增大其承载能力逐渐增大;相同墙体高跨比的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试件,上部墙体与下部墙体材料的弹性模量越接近,墙梁试件的承载能力也逐渐增高。(2)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与普通墙梁试件相似,受荷后具有拉杆拱模型效应。在靠近墙体顶面,应力分布较为均匀;越往下竖向应力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呈现出跨中小,两边大的现象。此时可以判定托梁处于小偏心受拉构件,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试件整体受力相当于拉杆拱结构模型。(3)在初步分析确定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试件结构为拉杆拱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力学方法,对拉杆拱模型进行内力分析。(4)托梁处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的对比分析。由于托梁对整个墙梁试件的承载能力起关键性作用,故本文先通过介绍国家现行砌体结构标准规范中普通简支墙梁托梁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的相关规定,其次利用分析得到的拉杆拱结构模型托梁承载能力公式进行计算。在上述基础上,结合本文试验现象结果进行三者对比分析,提出拱高对托梁承载能力起到一定的影响因素,并应该在托梁支座处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提高支座承载能力,防止试件的局压破坏。

贾穗子[4](2014)在《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底部大空间结构体系是为了适应现代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而出现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本文将节能抗震、绿色环保、轻质高强、刚度可调的密肋复合板结构与底部大空间结构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该结构体系具有刚度灵活可调和承载力分布合理等特点,拓展了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应用领域。论文在总结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斜交肋格的构造形式,结合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受力机理、抗震设计方法、结构损伤耗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进行4榀不同构造形式的1/2比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模型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结构的破坏过程、滞回特性、各构件钢筋的荷载—应变曲线及刚度退化规律、强度退化特性和可修复性,得到结构在受力性能、破坏形态和抗倒塌能力方面的特点,为该结构恢复力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2、采用非线性程序IDARC建立试件宏观单元模型,模拟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模拟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并采用ANSYS软件分析试件在弹塑性阶段的细部受力特征。分析试验墙体在初始阶段及受力过程中各个控制阶段的转换层刚度比的变化,得到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转换层刚度比独特规律,并给出最优设计刚度比。对某高层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进行结构近场地震响应分析,并与同等条件下框支剪力墙结构的非线性动态响应进行对比,得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耗能能力与非线性地震响应特点,可为该结构非线性设计提供依据。3、基于正交试验设计,对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影响因素及设计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考虑框支梁高跨比、抗震墙截面宽度与高度比、密肋墙高跨比及正交肋格洞口位置变化的因素,计算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中框支梁、柱内力和整体最大转角值。进行各影响因素的显着性分析,提出框支正交肋格和斜交肋格密肋复合板结构中框支梁承载力内力系数设计计算公式。4、基于材料断裂理论中的Griffith能量释放观点和Irwin-Orowan能量平衡原理,探讨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损伤现象及内在机理。结合墙体破坏特征,建立更合理的改进型损伤模型。并计算墙体各破坏状态的损伤指数界限值,量化分析墙体的滞回耗能能力和滞回曲线捏缩过程,可较为准确评估墙体损伤演化规律。5、通过结构失效判别准则,分析结构失效程度,揭示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多道抗震防线原理。引入结构鲁棒性概念,进行结构主要构件密肋复合墙体易损指数和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安全储备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深入研究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抗震鲁棒性,为结构的抗倒塌设计提供新方法。

何海荣[5](2013)在《连续墙梁设计方法的分析研究与工程实践》文中指出在房屋建筑中,墙梁结构得到广泛应用,用于连接的连系梁和基础梁就是典型的案例。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墙梁理论及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弹性状态下两跨连续墙梁受到竖向均布力的情况,较全面分析了托梁在无洞口墙梁和有洞口墙梁中的受力情况;通过对墙梁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托梁支座截面是受弯的、其跨中截面受偏心拉力;分析可得到托梁支座边缘的剪力情况,并且具体详尽得考虑到了各种不同因素(洞口的相对位置、跨长比、墙体计算高度与跨度的比值、托梁高度与跨度的比值)对支座边缘截面剪力的影响。通过对连续墙梁和同等条件下的框架梁的比较分析,得出了连续墙梁中托梁支座边缘截面的剪力系数。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借鉴砌体结构中关于墙梁的计算公式,结合本文的试验以及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到计算托梁剪力的公式,通过工程实例计算说明本文公式与规范公式之间的差异,讨论了本文公式的适用性。

闫凯[6](2012)在《底部框架砖房抗火性能与抗火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建筑火灾是发生频度较高的灾种。既有底部框架砖房在我国既有建筑中约占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关于底部框架砖房的设计条款有一定篇幅,故仍会继续建造底部框架砖房。一般作为商业用房使用的底部框架层含有大量可燃物,火灾荷载相对较大;上部楼层为砖砌体结构,底部框架承受的永久荷载在全部荷载中所占比例较纯框架大,当设计轴压比相同时,底部框架柱承担的实际荷载较纯框架柱大。由于梁柱截面选择和配筋构造与抗震构造等级相关,非抗震设防区和6度抗震设防区的底部框架砖房,底部框架柱长期处于高轴压比、低配筋率的状态,底部框架可能是此类建筑的抗火薄弱层,火灾下易因底部框架抗力不足而发生整体坍塌。7度和8度抗震设防区的底部框架砖房,尽管底部框架梁柱截面尺寸相对较大,配筋相对多些,但能否确保底部框架砖房在火灾下的安全,也需要开展研究。既有底部框架砖房和新建底部框架砖房的抗火性能与火灾安全问题,是工程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底部框架砖房抗火问题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考虑到粘土砖砌体线膨胀系数为5×10-6/℃,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为1×10-5/℃,粘土砖砌体线膨胀系数仅为混凝土线膨胀系数的一半;同时考虑到底部框架发生火灾,其托梁顶的温度一般不超过160℃,砖砌体温度会更低,且离托梁距离越大,受火灾影响越小。进行底部框架砖房在底部框架层发生火灾时的受火分析时,假定上部砖砌体不受火灾影响。底部框架层发生火灾时上部砖砌体与框架梁(墙梁的托梁)间的荷载传递机制,是底部框架砖房受火分析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采用Hill屈服准则和Rankine屈服准则,合理考虑压应力对砖砌体抗剪强度的影响,通过在砖砌体两个材料主轴方向上定义不同的材料属性,构建了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硬化和软化的砖砌体弹塑性整体化模型,采用Newton-Raphson方法和隐式Euler积分回映算法,实现了对塑性屈服面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和应力更新。通过对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与各向同性砖砌体材料模型相比,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砖砌体弹塑性模型能够更为准确的分析砖砌体在平面应力下的弹塑性性能。为包括底部框架层发生火灾时上部砖砌体与框架梁(墙梁的托梁)间的荷载传递机制在内的底部框架砖房抗火计算分析提供了模型。(2)实现对火灾下底部框架砖房的全过程分析,是把握该类建筑抗火性能的关键。分析确定了高温下钢筋和混凝土的热力学参数,基于热传导理论建立了底部框架温度场分析模型,编制了混凝土瞬态热应变和高温徐变的计算程序及钢筋高温蠕变的计算程序,合理考虑了高温下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滑移性能,结合ABAQUS有限元软件的顺序耦合热力分析平台,引入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砖砌体弹塑性模型,建立了底部框架砖房抗火分析精细化模型,实现了火灾和外荷载共同作用下底部框架从起火到坍塌的全过程分析。通过已有钢筋混凝土构件和结构抗火试验对该精细化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构件和结构抗火分析时,考虑混凝土的瞬态热应变、高温徐变以及钢筋的高温蠕变是有必要的,火灾下底部框架温度场分析模型和力学性能分析精细化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3)基于底部框架砖房抗火分析精细化模型,通过变参数,考察了火灾下框架梁(墙梁的托梁)顶面竖向荷载分布的变化、底部框架所承受荷载效应的变化及底部框架的破坏过程。获得了荷载水平、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保护层厚度和上部砖砌体房屋层数等参数影响的底部框架从起火到坍塌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结果表明,火灾下高温引起的框架梁(墙梁的托梁)轴向膨胀变形和向下挠曲变形对墙拱传力机制不利,使框架梁(墙梁的托梁)内力显着增大,加速边柱顶端外侧纵向钢筋受拉屈服,内侧混凝土被压碎。边柱上端损伤后中柱混凝土被压溃,砖墙的大拱效应使中柱承担的荷载减小。(4)底部框架砖房的底部框架设计时应同时满足抗火与抗震的双重要求。基于底部框架砖房抗火性能参数分析结果,对不同耐火极限相应的底部框架柱轴压比、梁柱截面尺寸和配筋率与不同抗震等级相应的底部框架柱轴压比限值、梁柱最小截面尺寸和配筋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非抗震设防区的底部框架柱截面尺寸大于500mm×500mm,边柱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5%,以满足耐火等级大于3.0h;抗震等级为三级的底部框架边柱纵向钢筋配筋率需大于0.8%、1.0%和1.2%,以满足耐火等级大于2.0h、2.5h和3.0h;抗震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底部框架耐火极限均大于3.0h。基于柱轴压比、梁柱截面尺寸与配筋、保护层厚度等关键参数对底部框架抗火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底部框架梁柱截面选择、配筋构造、保护层厚度取值等抗火设计建议,以使底部框架抗火设计与抗震设计相协调。(5)底部框架层发生火灾后,根据受火损伤程度不同,一些受火损伤后的底部框架加固后可继续使用。抗震设防区火灾后受火损伤的底部框架砖房需进行抗震加固计算。针对以往水平荷载下底部框架的内力计算时,上部砖砌体材料假设为各向同性,以及框架梁内力计算未考虑其与上部砖砌体共同工作的问题,开展了780个常温时水平荷载下该类房屋的底部框架计算分析,获得了梁柱线刚度比、托梁高跨比等对托梁内力、柱反弯点和柱剪力分配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考虑上部砖砌体和构造柱影响的水平荷载下底部框架的内力计算方法。为火灾后底部框架砖房安全性评估及对火灾后受火损伤的底部框架合理进行抗震加固提供了参考依据。

庞乃勇[7](2011)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密肋复合板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托梁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竖向荷载作用下密肋复合板结构中墙板参数对于托梁受力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基于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的托梁内力解和托梁的实用计算公式,为进一步建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设计计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包括:(1)应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将上部密肋复合墙体简化为考虑剪切作用影响的Pasternak双参数弹性地基,托梁视为倒置于弹性地基上的有限长梁,同时考虑上部墙体不同材料性能差异的影响,建立了托梁挠曲变形控制微分方程,采用传递矩阵法求解竖向荷载作用下墙梁组合界面的应力分布及托梁内力,并与通用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2)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填充砌块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之比、密肋复合墙板的划分形式、边框柱的宽度和形式、托梁的高跨比、墙体高跨比、墙体洞口位置以及底部框架柱的截面的高度与其长度的比值对于托梁受力的影响。(3)对肋梁高度、肋柱数量、肋柱宽度与托梁的高跨比、墙体的高跨比分别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并对上述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同时考虑洞口位置和填充砌块弹性模量对托梁内力的影响,回归得到托梁的内力系数计算公式;给出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设计计算简图和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内力设计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结构的构造建议。

陶荣杰,梁兴文,王庆霖[8](2011)在《连续墙梁有限元分析和内力简化计算》文中认为《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建议的连续墙梁内力计算方法较繁琐,不便于设计人员应用。通过2~5跨连续墙梁的有限元分析,根据其应力和内力分布规律,采用一定的简化假定,建立了基于一般连续梁内力分析方法的墙梁内力近似计算公式。将公式计算值与现行规范公式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实例分析,对不同设计方法所得配筋量进行了对比。

梁兴文,王庆霖,李晓文,陶荣杰[9](2010)在《墙梁结构有限元分析和内力简化计算》文中认为《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3—2001建议的墙梁内力计算方法较繁琐,不便于设计人员应用。本文通过2~5跨连续墙梁、框支墙梁的有限元分析,根据其应力和内力分布规律,采用一定的简化假定,建立了基于一般连续梁、框架梁内力分析方法的墙梁内力计算近似公式。将公式计算值与现行规范公式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实例分析,对不同设计方法所得配筋量进行了对比。

王国铨[10](2010)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托梁内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密肋复合墙结构体系是一种轻质、高强、节能、抗震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由预制的密肋复合墙板与隐形外框及钢筋混凝土楼盖现浇而成。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底部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采用密肋复合墙体,适用于底部大空间房屋结构。由底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上部的密肋复合墙体组成的框支密肋复合墙梁,是这种结构形式中最主要的构件之一。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构件之间具有多种协同工作关系,使其实体计算模型单元种类多、数量大、连接问题难以解决、计算异常复杂。墙梁结构本身受力就颇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其受力机理、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作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受力特点为主线,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两种方法,对墙梁受力机理、托梁内力计算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1、详细分析了各种墙梁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托梁的受力特点、墙梁结构计算方法。以国内外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墙梁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课题组前期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为基础,详细分析了砌体墙梁、框支墙梁及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受力机理、托梁的受力特点和墙梁结构的计算方法。2、通过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揭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受力机理,并分析了各个因素对墙梁受力机理及承载力的影响。在课题组已验证的数值模型基础上,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开洞与无洞口单跨、无洞口双跨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承载力参数,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密肋复合墙体高跨比、洞口大小、洞口位置、托梁跨度、托梁高度及托梁纵筋的配筋率等因素对框支密肋复合墙梁承载力的影响。3、基于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受力特点,提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力学简化模型,利用墙梁结构的组合工作关系,引入考虑水平摩阻力的弹性地基梁法,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托梁内力的计算方法。根据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受力特点,基于课题组提出的密肋复合材料弹性板理论,首先将密肋复合墙体等效为轻质砌块为基体,混凝土肋梁、肋柱、外框为增强纤维的复合材料等效弹性板,然后利用墙梁结构的组合工作关系,提出了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力学简化模型,并利用考虑水平摩阻力的弹性地基梁法提出托梁内力解析方法,为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设计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二、连续墙梁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墙梁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钢—砌体组合托换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砌体结构建筑隔震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1.2.2 既有砌体结构建筑托换方式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隔震加固用的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构造
    2.1 引言
    2.2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结构形式
    2.3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工作机理
    2.4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的施工工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墙体不开洞的钢-砌体组合梁的墙梁效应分析
    3.1 引言
    3.2 钢-砌体组合墙梁的有限元模型
        3.2.1 有限元模型截面材料及尺寸
    3.3 材料本构关系
        3.3.1 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
        3.3.2 钢材及钢筋本构关系
        3.3.3 砌体材料本构关系
        3.3.4 隔震支座橡胶本构关系
        3.3.5 铅芯本构关系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1 模型计算单元的选择
        3.4.2 模型接触的实现
    3.5 相关材料属性及参数设置
    3.6 支撑方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3.6.1 墙体应力分析
        3.6.2 托梁内力分析
    3.7 托梁形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3.7.1 墙体应力分析
        3.7.2 墙体损伤分析
        3.7.3 托梁内力分析
    3.8 钢-砌体组合墙梁受力性能试验
        3.8.1 试验装置
        3.8.2 试验现象
        3.8.3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截面应力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墙体开洞的钢-砌体组合梁的墙梁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墙体跨中开洞的钢-砌体组合墙梁的墙梁效应分析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支撑方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4.2.3 托梁形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4.3 墙体偏开洞的钢-砌体组合梁的墙梁效应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
        4.3.2 支撑方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分析
        4.3.3 托梁形式对墙梁效应的影响
    4.4 墙体开洞时钢-砌体组合墙梁受力性能试验
        4.4.1 钢-砌体组合托换梁截面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钢-砌体组合托梁设计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钢-砌体组合托梁内力修正系数计算分析
        5.2.1 墙体不开洞托梁内力修正系数计算分析
        5.2.2 墙体开洞托梁内力修正系数计算分析
    5.3 钢-砌体组合托梁内力计算
        5.3.1 钢-砌体组合托梁内力计算简图及荷载
        5.3.2 钢-砌体组合托梁内力计算
    5.4 钢-砌体组合托梁截面设计计算
        5.4.1 截面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2)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2 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研究现状
    1.3 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
        1.3.1 有限元模拟分析的发展
        1.3.2 有限元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的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方法和意义
第2章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本构模型
    2.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2 钢筋的本构关系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方式
        2.3.1 整体式建模
        2.3.2 分离式建模
        2.3.3 组合式建模
    2.4 混凝土单元的选择
        2.4.1 SOLID65 单元
        2.4.2 SOLID185 单元
    2.5 钢筋单元的选择
        2.5.1 LINK180 单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建模
    3.1 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试验
    3.2 材料参数、实常数设置
    3.3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3.4 荷载的施加与约束
    3.5 求解器设置、求解
第4章 不同高跨比低强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
    4.1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1.1 RC10-1 有限元分析与实验对比
        4.1.2 RC10-2 构件有限元分析与实验对比
        4.1.3 RC10-3 有限元分析与实验对比
    4.2 关于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高跨比拓展分析
        4.2.1 RC10-4 试件的有限元分析
        4.2.2 RC10-5 试件有限元分析
        4.2.3 不同高跨比试件纵筋受力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结构受力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1.1 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的概述
        1.1.1 再生碎砖混凝土的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墙梁的概述
        1.2.1 墙梁的研究现状
        1.2.2 单跨简支墙梁的研究结果
        1.2.2.1 简支墙梁的受力性能
        1.2.2.2 简支墙梁的破坏形态
    1.3 拉杆拱的简介
        1.3.1 拱的类型
        1.3.2 拉杆拱的传力机制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试验研究
    2.1 试件材料准备
        2.1.1 再生骨料的制备过程及其性能
        2.1.2 配合比设计
    2.2 试件制作方案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3 试验过程
    2.4 试块结果与分析
        2.4.1 试块试验分析
        2.4.2 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试验现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试验数据分析
    3.1 挠度分析
    3.2 托梁纵向钢筋应变分析
    3.3 托梁箍筋应变分析
    3.4 上部墙体混凝土应变
    3.5 上部墙体混凝土应力分析
    3.6 下部托梁混凝土应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结构模型效应分析
    4.1 拉杆拱结构模型分析
        4.1.1 内力分析及拉杆内力大小的确定
        4.1.2 拱肋轴向最大压力分析
    4.2 拉杆拱模型的传力方式
    4.3 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应力模型
    4.4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试件拱高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设计方法探讨
    5.1 我国现行墙梁计算公式介绍
        5.1.1 墙梁试件托梁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1.2 托梁支座上部砌体局部受压承载力
    5.2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托梁处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
        5.2.1 托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2.2 托梁支座上部砌体局压承载力计算
    5.3 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结构的设计
        5.3.1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试件计算方法探讨
        5.3.2 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试件的优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底部大空间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1.2.1 框支砌体结构
        1.2.2 框支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
        1.2.3 框支剪力墙结构
        1.2.4 带转换层异形柱结构
    1.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提出
        1.3.1 密助复合板结构研究背景
        1.3.2 密肋复合板结构特点及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2.1.1 试件设计
        2.1.2 试件制作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装置
        2.2.2 测点布置
        2.2.3 加载制度
    2.3 试验过程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滞回特性分析
        2.4.2 应变分析
        2.4.3 刚度退化分析
        2.4.4 强度退化分析
        2.4.5 残余变形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非线性分析
    3.1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有限元模拟分析
        3.1.1 有限元分析软件
        3.1.2 单元分析模型
        3.1.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分析模型
        3.1.4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恢复力模型
        3.1.5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滞回退化参数确定
        3.1.6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滞回特性模拟
        3.1.7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受力过程模拟
        3.1.8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转换层刚度比计算分析
    3.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3.2.1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记录选取
        3.2.2 算例分析
        3.2.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顶层加速度反应分析
        3.2.4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刚度变化对结构反应影响分析
        3.2.5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与框支剪力墙结构时程反应对比分析
        3.2.6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与框支剪力墙结构耗能对比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4.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介
    4.2 无洞框支正交肋格密肋复合板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试件正交设计
        4.2.2 影响因子极差分析
        4.2.3 影响因子方差分析
    4.3 开洞框支正交肋格密肋复合板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3.1 试件正交设计
        4.3.2 影响因素分析
    4.4 框支正交肋格密肋复合板结构框支梁内力系数分析
    4.5 框支斜交肋格密肋复合板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4.5.1 试件正交设计
        4.5.2 影响因子极差分析
        4.5.3 影响因子方差分析
    4.6 框支斜交肋格密肋复合板结构框支梁内力系数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损伤及滞回耗能分析
    5.1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损伤机理研究
        5.1.1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损伤内在原因分析
        5.1.2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裂缝扩展行为分析
    5.2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损伤特征
    5.3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损伤性能评估模型确定
    5.4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滞回耗能能力分析
    5.5 框支密肋复合墙体滞回曲线过程捏缩系数确定
    5.6 本章小结
6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及鲁棒性研究
    6.1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研究
    6.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分灾设计
        6.2.1 密肋复合墙体抗震分灾设计
        6.2.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分灾设计原理
    6.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鲁棒性研究
        6.3.1 结构抗震鲁棒性概念分析
        6.3.2 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鲁棒性量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连续墙梁设计方法的分析研究与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墙梁及其功能
    1.2 国内外墙梁研究现状
        1.2.1 整体承重设计法
        1.2.2 弹性地基梁法
        1.2.3 部分荷载设计法
        1.2.4 当量弯矩法
        1.2.5 三角形荷载法
        1.2.6 极限力臂法
        1.2.7 S.Smith等人提出的设计方法
        1.2.8 我国原有的墙梁设计方法
        1.2.9 我国现在规范的墙梁计算方法
    1.3 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对墙梁设计方法的优化
        1.3.1 墙梁正截面的受弯承载力计算
        1.3.2 关于墙梁斜截面在受到剪力时的承载力计算
        1.3.3 考虑墙梁上部墙体在组合拱作用下的受力状况
    1.4 连续墙梁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对连续墙梁受力的研究试验与分析
    2.1 落森好普特的试验
    2.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于连续墙梁的试验
    2.3 同济大学关于连续墙梁的试验
    2.4 试验结论及分析
3 连续墙梁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方法简介
    3.2 墙梁的有限元分析
    3.3 无洞口连续墙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析
        3.3.1 应力分布
        3.3.2 无洞口墙梁中混凝土托梁支座边缘的截面应力分析
        3.3.3 对影响无洞口墙梁托梁支座截面剪力的因素进行分析
    3.4 开设有洞口的连续墙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截面应力分析
        3.4.1 开设有洞口的连续墙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应力分布规律
        3.4.2 开设有洞口的连续墙梁中混凝土托梁支座截面应力分布
        3.4.3 开设有洞口的连续墙梁中混凝土托梁支座截面剪力影响因素
    3.5 相应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3.5.1 运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对相应两跨连续框架梁支座边缘截面进行应力分析
        3.5.2 两跨连续框架梁支座边缘截面的剪力值
    3.6 对混凝土托梁剪力系数的研究
    3.7 运用Matlab程序对混凝土托梁剪力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回归分析
        3.7.1 运用Matlab程序进行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3.7.2 分析连续墙梁中混凝土托梁剪力系数的回归结果
    3.8 连续墙梁中托梁支座剪力的回归方程
    3.9 本章小结
4 连续墙梁工程实例对比及其分析
    4.1 工程实例
    4.2 计算的结果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底部框架砖房抗火性能与抗火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砖砌体材料模型
        1.2.2 底部框架砖房受力性能
        1.2.3 混凝土结构抗火
        1.2.4 结构抗火设计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开展的工作
第2章 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砖砌体弹塑性分析
    2.1 概述
    2.2 材料的离散化
    2.3 砖砌体各向异性屈服准则
        2.3.1 Hill屈服准则
        2.3.2 Rankine屈服准则
        2.3.3 复合面屈服准则
        2.3.4 材料轴的方向
    2.4 程序的数值实现
        2.4.1 率相关方程
        2.4.2 弹塑性方程的积分
        2.4.3 切线刚度矩阵
    2.5 材料模型的验证
        2.5.1 单元验证
        2.5.2 砖砌体剪力墙试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底部框架砖房抗火分析精细化模型
    3.1 概述
    3.2 温度场分析模型
        3.2.1 材料热工参数
        3.2.2 温度场分析基本原理
        3.2.3 边界条件和界面处理
        3.2.4 单元选取和网格划分
    3.3 材料高温力学性能
        3.3.1 高温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3.3.2 高温下钢筋的力学性能
        3.3.3 钢筋混凝土界面模型
    3.4 抗火分析精细化模型
        3.4.1 混凝土塑性模型
        3.4.2 边界条件
        3.4.3 单元选取、网格划分和钢筋混凝土界面处理
    3.5 精细化模型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底部框架砖房的抗火性能
    4.1 概述
    4.2 研究对象
    4.3 分析参数的确定
    4.4 参数分析
        4.4.1 截面尺寸
        4.4.2 荷载水平
        4.4.3 保护层厚度
        4.4.4 配筋率
        4.4.5 钢筋布置方式
    4.5 砖砌体荷载传递机制
        4.5.1 砖砌体荷载传递
        4.5.2 托梁顶面荷载分布
    4.6 底部框架荷载效应
    4.7 底部框架破坏机制
        4.7.1 常温下底部框架的破坏模式
        4.7.2 高温下底部框架的破坏模式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底部框架砖房的结构抗火构造设计
    5.1 概述
    5.2 底部框架的防火与抗震要求
    5.3 底部框架的抗火构造措施
    5.4 底部框架梁柱抗爆裂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火灾后底部框架砖房加固设计方法
    6.1 概述
    6.2 水平荷载下底部框架的内力计算方法
        6.2.1 有限元模型
        6.2.2 模型参数分析
        6.2.3 内力分析
        6.2.4 水平荷载下底部框架的内力计算
    6.3 火灾后底部框架结构加固设计
        6.3.1 高温后材料的力学性能
        6.3.2 火灾后底部框架砖房的安全性评估
        6.3.3 火灾后底部框架砖房的加固设计方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体系
        1.1.1 密肋复合板结构体系的提出
        1.1.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
    1.2 相关研究状况
        1.2.1 双参数地基模型研究现状
        1.2.2 框支墙梁的研究方法
        1.2.3 框支墙梁结构有限元方法研究现状
        1.2.4 框支墙梁结构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
        1.2.5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理论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墙梁受力研究
    2.1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2.2 双参数均匀弹性地基上有限长梁的求解过程
    2.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等效地基参数确定
        2.3.1 Vlazov模型参数确定
        2.3.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等效地基参数确定
    2.4 复合弹性地基上梁的求解方法
    2.5 计算实例及有限元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受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
        3.1.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与其它框支结构的成拱形态对比分析
    3.2 各因素对托梁受力的影响分析
        3.2.1 填充砌块弹性模量的影响
        3.2.2 肋梁肋柱的影响
        3.2.3 边框柱宽度的影响
        3.2.4 托梁高跨比的影响
        3.2.5 墙体高跨比的影响
        3.2.6 底部框架柱的截面高度与其长度之比的影响
        3.2.7 墙体开洞位置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内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墙梁中托梁内力系数分析
        4.1.1 试件正交设计
        4.1.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中托梁内力影响因素分析
        4.1.3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中托梁内力系数计算
    4.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的实用内力计算方法
        4.2.1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的计算简图及荷载
        4.2.2 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的内力计算
    4.3 构造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连续墙梁有限元分析和内力简化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正交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模型
2 连续墙梁内力分布规律
    2.1 无洞连续墙梁
    2.2 有洞连续墙梁
3 托梁内力简化计算公式
    3.1 计算公式简化的基本思路
    3.2 连续墙梁托梁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
    3.3 简化公式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
        3.3.1 无洞口连续墙梁
        3.3.2 有洞口连续墙梁
    3.4 承托层数的影响
    3.5 简化计算公式与现行规范的比较
4 算例与分析
5 结语

(10)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托梁内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1.1 密肋复合墙结构
        1.1.2 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
    1.2 相关研究概况
        1.2.1 研究方法
        1.2.2 框支墙梁结构有限元方法研究现状
        1.2.3 框支墙梁结构试验及计算方法研究
        1.2.4 考虑水平摩阻力的弹性地基梁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2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墙梁试验及计算方法综述
    2.1 国内外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墙梁的试验综述
        2.1.1 国外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墙梁的试验研究
        2.1.2 国内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墙梁的试验研究
        2.1.3 课题组试验研究
    2.2 国内外墙梁结构计算方法综述
        2.2.1 国外墙梁结构计算方法研究
        2.2.2 国内墙梁结构计算方法研究
        2.2.3 课题组墙梁结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3.1 引言
    3.2 框支密肋复合墙梁有限元模型
        3.2.1 单元类型
        3.2.2 材料性质
        3.2.3 材料的联结
        3.2.4 建立模型
        3.2.5 加载及求解
    3.3 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洞口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受力分析
        3.3.1 竖向荷载作用下密肋复合墙体受力分析
        3.3.2 竖向荷载作用下墙体与托梁界面的应力分析
        3.3.3 竖向荷载作用下底部框架受力分析
    3.4 竖向荷载作用下有洞口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受力分析
        3.4.1 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墙体受力分析
        3.4.2 竖向荷载作用下墙体与托梁界面的应力分析
        3.4.3 竖向荷载作用下底部框架受力分析
    3.5 框支密肋复合墙梁承载力影响因数分析
        3.5.1 密肋复合墙体高跨比
        3.5.2 洞口大小
        3.5.3 洞口位置
        3.5.4 托梁跨度
        3.5.5 托梁高度
        3.5.6 托梁纵筋配筋率
    3.6 本章小结
4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托梁计算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墙梁的受力特点
        4.2.1 竖向荷载作用下砌体墙梁受力特点
        4.2.2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墙梁受力特点
        4.2.3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受力特点
    4.3 竖向荷载作用下托梁计算方法研究
        4.3.1 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托梁内力计算方法的提出
        4.3.2 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托梁内力计算分析思路
        4.3.3 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力学简化模型
        4.3.4 托梁内力计算
        4.3.5 数值分析和理论计算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四、连续墙梁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砌体结构隔震加固钢—砌体组合托换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D]. 梅东明.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2]再生碎砖混凝土墙梁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D]. 杨迩周.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3]再生碎砖混凝土简支墙梁结构受力模型分析[D]. 黄华恢.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4]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贾穗子.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5]连续墙梁设计方法的分析研究与工程实践[D]. 何海荣.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4)
  • [6]底部框架砖房抗火性能与抗火设计方法研究[D]. 闫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
  • [7]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板结构托梁受力性能及计算方法研究[D]. 庞乃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8]连续墙梁有限元分析和内力简化计算[J]. 陶荣杰,梁兴文,王庆霖. 建筑结构, 2011(02)
  • [9]墙梁结构有限元分析和内力简化计算[A]. 梁兴文,王庆霖,李晓文,陶荣杰. 新型砌体结构体系与墙体材料(上册)——工程应用, 2010
  • [10]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支密肋复合墙结构托梁内力计算方法研究[D]. 王国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隔墙梁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