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压预制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

静压预制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

一、静压预制桩基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文献综述)

钱泽东[1](2021)在《改扩建项目静压预制桩施工难点与措施分析》文中提出改扩建项目静压预制桩施工存在紧邻老建筑、桩数量多、密度大、施工空间小、工期紧等难点,提出了一种静压预制管桩与静压锚杆桩组合施工方案,采用边桩与非边桩并行施工,满足了压桩工期要求。为减小挤土效应以及对老厂房的影响,采用距离老厂房由近到远逐排压桩的施工顺序,保证老厂房变形在可控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可为以后相关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唐林东,陈锐,蒋辉,卢杨益,袁誉飞[2](2020)在《房屋建筑工程的预制桩基施工技术》文中提出结合保利中荷花园二期工程,通过施工机械的合理选择、施工准备工作的完善落实、施工顺序与施工计划的确定、桩基施工、桩连接接头处理、引孔施工、旧桩基处理等操作的展开,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预制桩基施工工艺和技术质量保证措施,为同类房屋建筑施工提供借鉴。

窦锦钟[3](2020)在《饱和软土中钢管单桩连续贯入的混合网格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对临近土体作用显着,主要表现形式为土体结构破坏、土体变形以及超孔隙水压力响应,从而改变桩的周边环境状态、影响自身贯入阻力及桩基承载力时效。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桩基贯入完成后的承载力变化,但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后续承载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连续贯入过程的作用机理关键在于如何分析土体大变形和孔压响应。传统Lagrange方法采用有效应力形式的本构但无法解决土体大变形带来的网格畸变问题,而CEL或ALE等大变形方法通常忽略了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因此,提出一种同时解决网格畸变以及孔压计算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进而深入研究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引入混合Lagrangian-ALE方法,实现了基于有效应力分析的饱和软土中钢管桩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模拟。研究了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土体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揭示了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并提出评估不同桩端形式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质参数对土体固结的影响,揭示了钢管桩贯入结束后土体固结效应的机理,探讨了土体固结效应与桩基承载力时效的相关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提出了考虑不同类型网格间土体应力连续性的Lagrangian-ALE混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实现了饱和软土中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的模拟。该方法将桩-土接触面附近区域的土体模型设置为非Lagrange网格,并采用总应力分析条件下的土体参数;将其余区域的土体模型设置为Lagrange网格,并采用有效应力分析条件下的土体参数。考虑弹性变形阶段各向同性土体的剪切模量在两种应力分析条件下是相等的,由此建立两种应力分析条件下土体参数的关联性,从而保证混合网格界面处土体应力的连续性。对饱和软土中钢管桩静压贯入全过程(贯入过程及贯入结束后土体固结阶段)以及锤击贯入过程进行模拟,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采用混合Lagrangian-ALE方法进行饱和软土中钢管桩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对于静压闭口钢管桩,分析了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桩周土体土体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最大值?umax受钢管桩半径Rp、入土深度zp、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cu、弹性模量E、超固结比OCR的影响;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以及土体发生侧向位移的径向范围受Rp、cu、E以及OCR的影响,贯入一定深度后将不受zp的影响;桩周土体发生侧向位移的径向范围可达(15-20)Rp,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可达10Rp。(3)将钢管桩的桩端设置为开口,分析了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钢管外侧土体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umax以及钢管外侧发生土体侧向位移的径向范围受Rp、zp、cu、E以及OCR的影响;钢管外侧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受zp、cu、E以及OCR的影响,当钢管桩半径超过一定值后将不受Rp的影响;钢管外侧土体发生侧向位移的径向范围可达(20-25)Rp,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可达(5-15)Rp;对于小直径钢管桩,相较于闭口钢管桩,开口钢管桩连续贯入对临近土体变形的影响更显着,随着zp的增大,由于开口钢管桩堵塞,其在土体中的贯入过程将与闭口钢管桩近似;当Rp较大时,闭口钢管桩连续贯入对土体变形和超孔隙水压力响应的影响更明显。(4)分析了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连续贯入过程中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钢管内、外侧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超大直径静压开口钢管桩,钢管外侧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径向影响范围受Rp、zp、cu、E以及OCR的影响,可达3Rp;钢管内、外侧?umax受zp、cu、E的影响,与OCR无明显关系;紧邻钢管内、外侧?umax与Rp无明显关系,但钢管内土芯中心处?umax受Rp的影响。对于超大直径锤击开口钢管桩,钢管内、外侧?umax受锤击次数Nh、锤击荷载Fh、cu的影响,与E无明显关系,在紧邻钢管内、外侧与Rp无明显关系,在钢管内土芯中心处受Rp的影响;钢管外侧远桩身区域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及其径向影响范围受Rp、Nh、Fh、cu、E以及OCR的影响。(5)在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评估闭口和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分布的方法。将研究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下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阶段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分布规律的问题简化成研究不同施工和土质参数对与预测曲线相关的比例系数以及无量纲的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最大值(?umax/cu)的影响;对基于圆孔扩张理论推导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最大值计算公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公式综合考虑了Rp、zp、cu、E以及OCR的影响,用于求解闭口和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过程中?umax/cu的变化。(6)对饱和软土中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土体渗透系数ks、cu、E以及OCR对钢管桩贯入结束后土体固结效应的影响,并探讨了土体固结效应与桩侧承载力时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ks以及OCR影响固结阶段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速率以及固结持续时间,此外,OCR还影响固结阶段初始时刻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但cu以及E仅对固结阶段初始时刻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有影响;在贯入阶段,近地表附近以及桩尖下部一定深度处负超孔隙水压力会增大贯入阻力;在固结阶段,负超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至正值的过程会引起桩基承载力的降低,甚至导致静载荷试验时桩基础突然下沉的现象,但达到一定时间后,正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减小将会引起桩基承载力一定程度的增加。

钱文[4](2020)在《阶梯型变截面管桩沉桩静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阶梯型变截面桩作为一种新型桩,其设计灵感来源于竹节桩,通过阶梯型变截面的设计,在不显着降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前提下提高管桩单位体积材料的极限承载力,从而提高经济性。变截面桩还具有工艺简单、节约材料等诸多优势。本文通过室内静压桩试验及静载试验,获得了预制管桩静压过程中的沉贯阻力、单桩极限承载力及桩侧和桩端应力以及土体位移场等数据。通过PFC2D数值模拟,分析了桩体沉贯过程中土颗粒的变化状态及桩周土颗粒的孔隙率、位移场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的经验参数法对沉桩过程中的沉贯阻力,桩周土颗粒的径向位移量和单桩极限承载力理论值进行预测,并与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变截面桩的优劣势,从而比选出变截面桩的最佳桩型。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静压沉桩中,随着变径比(小直径/大直径)的提高,桩周土的最大隆起量和总沉贯阻力提高,静压沉贯过程中侧土压力不断增大。按单位体积贯入阻力计算,变径比为0.67及0.83时,变截面桩的贯入阻力均大于管桩,变径比为0.83时变截面桩的单位体积贯入阻力最大。2.通过静载试验发现,管桩的桩身轴力分布曲线较为平缓,而变截面桩的轴力分布曲线在变截面处有突变。变截面桩的侧摩阻力曲线斜率大于管桩,桩长约0.7m处(试桩总桩长1.0m)桩的侧摩阻力达到峰值。3.室内模型试验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的经验参数法计算均发现,管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大于变截面桩。若按单位体积极限承载力计算,变截面桩的单桩极限承载力从大到小相应的变径比分别为0.83>0.67>1>0.5。变径比为0.83的变截面桩最为经济,与室内模型试验结论一致。4.数值模拟发现,变截面桩可以显着地减小桩周土颗粒的横向与竖向位移量,变径比越小,桩周土体因桩体扰动而导致的孔隙率变化幅度和应力集中现象越小。若施工场地有所限制,可以尽量选择变径比小的桩型。5.采用圆孔扩张理论可以预测端阻力、摩阻力、径向切向颗粒位移量随桩体沉贯深度增加的变化曲线。因人工夯实的砂土密实度较差,导致桩体挤压土体产生的塑性应变较小等原因导致解析解所得到的理论值曲线稍大于室内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曲线。但是三种方法的曲线差值不大,从而验证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

严兆滔[5](2020)在《岩溶发育地区预制管桩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金沙大都汇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预制预应力管桩是一种预制桩,采用预制桩基础可实现基础装配化,具有提高基础质量、缩短施工周期、简化现场施工流程、降低施工强度、改善工地环境、减少污染、减少湿作业、安全隐患少、生产效率高等优势。现今,中国经济正加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用地选址对地质状况的考虑也越来越低,岩溶发育地区也广泛被应用起来,故预制管桩在岩溶发育地区由于项目管理技术手段和措施不完善导致质量问题频发。因此,如何加强岩溶发育地区预制管桩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注浆工艺和预制管桩静压工艺技术,把溶洞预处理与预制管桩组合作为研究对象,以理论指导为基础,通过三阶段质量控制原理分析方法对项目预制管桩基础工程实施事前、事中及事后三阶段的质量管控,结合实际建筑工程项目,经过PDCA质量管理方法循环,以理论为指导,深入实践分析,找出导致岩溶发育地区预制管桩施工的质量问题的要因,从操作工人、施工设备、工程用料、施工工法以及环境因素五个因素建立了影响岩溶发育地区预制管桩施工质量的因素框架,并对导致产生质量情况的各种要因进行确认,得出影响项目质量的主控因素为溶洞处理方案和桩尖类型选择的不合适。根据现场地质勘探溶洞的情况,通过BIM技术模拟溶洞和预制管桩的关系,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确定合适的溶洞预处理方案;通过调查分析、理论研究和工艺试桩检验三种预制桩尖类型在起伏岩面条件下的嵌岩能力,创新一种提高预制管桩嵌岩能力、降低断桩率的新型环状锯齿形破岩桩尖,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予以验证,同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制定预制管桩的质量保证措施。最终探索出适用于岩溶发育地区基础工程施工的一种基于BIM的预制管桩在岩溶发育地区的质量管理技术。

王杰杰[6](2020)在《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是桩基工程中广泛采用的预制桩。PHC管桩桩身质量好,承载力可控性强,通常采用锤击和静压两种沉桩方法,若要实现较高的单桩承载力以及需要穿越地层中深厚粗砂层或其他硬夹层时,则对桩工机械的沉桩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桩身的承载能力也要与之匹配,二者缺一不可。PHC管桩在沉桩时往往因桩工机械沉桩能力不足或桩身强度不足,难以穿越硬夹层达到坚硬岩土层而只能取用较低的承载力。针对PHC管桩桩身承载力受限、采用常规静压法进行沉桩不能达到较高的终压值、桩端阻力难以发挥、在砂层等硬夹层内终压值不足,而导致竖向抗压承载力较低的弱点,探讨采用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即顶压+内压杆对PHC管桩进行双静压沉桩,使桩端到达坚硬持力层从而提高桩端阻力,大幅度提高PHC管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为此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分析阐述了双静压管桩的受力机理与承载力影响因素;选取典型地层的试验场地,进行了两批次13根试验桩的现场试验,完成了桩身完整性检测与静载荷试验及数据成果的整理和分析,获得了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过程中桩身质量与承载力的控制方法;采用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对双静压管桩的沉桩过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及三桩基础的竖向抗压承载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了双静压管桩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双静压管桩的工程试设计,从工程技术、经济效益、承载力方面与常规静压PHC管桩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双静压管桩具有技术优势明显、经济效益好、承载力高的结论,该桩适用于长春地区的地质条件,并建议在持力层埋深不超过15m的其他地区推广使用。

张世瑞[7](2020)在《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沧州某输电线路工程为背景,提出一种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首先,利用现场静载荷试验研究了微型钢管桩的承载性能;然后,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荷载下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的承载性能,桩顶与承台之间的连接构造和承台上立柱与承台之间的连接性能进行了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单桩静载荷试验,对采用不同注浆工艺的微型钢管桩,进行了单桩抗压、抗拔和水平承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静压沉桩工艺下,采用复式高压后注浆工艺,桩尖焊接板直径大于桩身直径的微型钢管桩抗压、抗拔、抗水平承载性能均高于不注浆时桩尖焊接板直径等于桩身直径的微型钢管桩,后注浆钢管桩的承载力可按普通灌注桩计算,桩径取桩尖直径。(2)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和实际工程条件,完成了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设计。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研究了不同荷载作用下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的承载性能。结果表明:基于现行规范设计的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其承载性能满足工程要求。桩径和桩间距的变化对微型钢管桩群桩基础的抗拔、水平承载性能均有影响。增大桩间距,能提高群桩基础的抗压承载性能,当桩间距大于6倍桩径时,增大桩间距对提高群桩基础的抗压承载性能效果不明显。(3)通过建立桩承台连接有限元模型和立柱承台有限元模型,对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连接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承台与钢管桩采用机械连接时,连接破坏形式分为桩顶法兰屈服和承台混凝土受拉破坏,四螺栓连接方案的承载性能优于六螺栓连接方案;采用灌浆连接时,桩顶嵌入承台长度越长,连接性能越好,当嵌入长度超过0.5倍桩径时,增大嵌入长度对提高连接性能的效果不明显。立柱与底板连接时,将立柱嵌入底板能避免在接缝处产生拉应力,嵌入长度不足会导致立柱混凝土在承受上拔不利荷载时混凝土保护层受拉开裂。(4)根据工程经验、现行规范和有限元分析结果,给出了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连接设计的有关构造要求。

孙帅生[8](2020)在《土木工程类文本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的初心是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寻求发展机遇。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木工程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进行国内外基础建设的排头兵。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土木工程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增强,促使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显得日益重要。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因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术语较多,对于译员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较高。术语和长难句子翻译,是做好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报告以《预制桩施工方法》文稿为翻译素材,基于纽马克的文本分类理论,运用交际翻译方法,对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旨在解决该领域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和困惑,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实践表明,顺译、倒置、拆分等翻译方法对于日后土木工程类文本翻译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岳云鹏[9](2020)在《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钻跟管桩是在克服传统PHC管桩成桩缺点上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大直径非挤土PHC管桩,通过研发的成套设备及施工工艺,可实现大直径PHC管桩钻孔、沉桩、排土的同步进行,在我国珠三角地区已有初步的工程应用。现阶段针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进行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模型试验以及数值模拟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机理及其失效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不同成桩工艺管桩基础的承载性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对比分析随钻跟管桩与其他管桩在受力特点及荷载传递规律方面的差异,并探讨填芯深度对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桩工艺不同导致不同桩型的极限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均质砂土地层中随钻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最大,且比中掘法管桩高19%以上,而锤击法管桩最小;在相同桩侧注浆条件下,桩芯填芯有助于提高随钻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和侧摩阻力。2.开展了考虑桩底沉渣的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进行模型试验研究,对比分析有无沉渣的随钻跟管桩受力特性,并探讨桩底扩大头对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渣的存在对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承载性能较大影响,但清除沉渣后可提高约20%的极限承载力;有桩底沉渣的桩基荷载基本由桩侧摩阻力承担,靠近桩端处的轴力有所减少,且沉渣越厚,减少的幅度越明显;通过进行桩端水泥土扩大头施工作业可提高随钻跟管桩33%的抗压承载力。3.通过对随钻跟管桩的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剪切试验,对不同桩周土、不同桩型尺寸的接触面摩擦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注浆前后桩-土界面剪切特点及接触面的失效破坏模式,并揭示注浆加固机制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钻跟管桩的接触面失效破坏模式表现为注浆体-桩周土体接触面的剪切破坏;随钻跟管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的侧阻力主要由水泥浆的物理性质控制;桩侧注浆后水泥浆结石体的强度要远大于桩周土的强度,可以认为在荷载传递过程中,随钻跟管桩-注浆体之间不会发生破坏,随钻跟管桩与注浆体始终是一个整体。4.基于三维扫描技术,对随钻跟管桩进行三维扫描精细化几何模型重构,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抗拔承载性能进行三维模型计算,在验证所建立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对随钻跟管桩抗压、抗拔承载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有限元计算结果可知,注浆体的物理性质对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影响不大;桩周土的性质是控制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的一个主要因素;上拔荷载作用下随钻跟管桩的桩端扩大头能承担较大比例荷载,能有效提升其抗拔承载性能。5.通过对随钻跟管桩的桩侧注浆液流动及扩散规律进行大比尺注浆流动性试验,直接观测不同桩侧注浆材料、注浆压力下随钻跟管桩桩-土间隙注浆液的流动及扩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钻跟管桩注浆后浆液在桩-土注浆界面中的扩散主要分为上部边界扩散阶段和侧向边界扩散阶段;注浆压力、水泥浆水灰比对随钻跟管桩的桩侧注浆流动性有较大影响,工程中建议注浆液水灰比控制在0.5~0.55范围内。

覃业强[10](2020)在《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顺应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因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桩,具有桩身质量高、经济环保、施工速度快、施工时无泥浆护壁、静压法无噪声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工程。但预应力预制桩其截面形式较为单一、承载能力、止水性能相对较差等问题影响了预应力预制桩在支护桩领域的应用。本文结合预应力预制管桩、预应力预制方桩和普通预制方桩的优点,提出了具有新型截面的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通过施加预应力提高新型支护桩抗弯性能以及抗裂能力,配置非预应力钢筋提高新型支护桩变形延性,合理配置箍筋提高新型支护桩抗剪性能,采用空心以及两边弧形新型截面达到节能环保、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对不同配筋率与施加不同预应力大小的复合配筋预制支护桩抗弯承载能力能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试验,得出对支护桩抗弯性能合理的预应力与配筋率。将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钻孔灌注支护桩进行比较,总结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的优势。对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进行连锁成墙工艺与止水工艺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可以概述为:1)结合原有管桩和方桩的经验,针对支护桩的受力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型截面支护桩,使新截面能够满足提高截面惯性矩、抗弯承载力的要求。2)对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进行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试验,对理论计算以及模拟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支护桩抗弯性能更有优势的预应力大小范围与配筋率范围。3)经过比较,得出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在截面尺寸相近的情况下抗弯承载能力上优于钻孔灌注支护桩、PHC管桩与PHS空心方桩。4)利用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的截面优势,研究连锁成墙施工工艺,并对连锁成墙施工中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一套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施工工艺。

二、静压预制桩基的设计与施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压预制桩基的设计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1)改扩建项目静压预制桩施工难点与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施工难点分析
    1)扩建厂房桩基紧邻老厂房施工,增加了压桩机械选用和桩型选择的难度。
    2)扩建厂房桩基数量多,密度大,施工场地狭小,工期紧张,施工组织难度大。
    3)扩建厂房桩基施工需要尽量减小对老厂房的影响,确保老厂房结构安全。
3 施工措施保障
    1)综合运用预制管桩和静压锚杆桩优点,因地制宜选用桩型和压桩机械。
    2)根据工期要求提前做好施工筹划,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
    3)优化压桩顺序减小压桩施工对老厂房的影响,做好变形监测确保老厂房结构安全。
4 结语

(2)房屋建筑工程的预制桩基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述
2 预制桩基施工规范的简述
3 房屋建筑工程中预制桩基施工的关键技术探究
    3.1 施工机械的选择
    3.2 施工准备
        3.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3.2.2 管桩临时堆场布置
    3.3 施工顺序与施工计划
        3.3.1 施工顺序
        3.3.2 施工计划
    3.4 施工工艺与质量标准
        3.4.1 桩基施工
        3.4.2 桩接头焊接
        3.4.3 压桩
        3.4.4 收锤验收
        3.4.5 引孔施工
        3.4.6 旧桩基处理
    3.5 质量控制措施
        3.5.1 压桩垂直度保证措施
        3.5.2 成桩质量注意事项
4 房屋建筑工程中预制桩基施工质量提升的技术策略探究
    4.1 桩身断裂的控制
    4.2 桩顶破碎的控制
    4.3 接桩部位开裂的控制
5 结语

(3)饱和软土中钢管单桩连续贯入的混合网格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管桩类型以及贯入方式的比较
        1.2.2 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2.3 基于总应力分析的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解决方法
        1.2.4 基于有效应力分析的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解决方法
        1.2.5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混合网格的饱和土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方法
    2.1 引言
    2.2 饱和土中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分析方法
        2.2.1 大变形连续贯入有限元模拟的基本模型和整体思路
        2.2.2 混合Lagrangian-ALE大变形有限元算法
        2.2.3 饱和土中水土耦合分析方法
        2.2.4 混合网格界面处土体应力连续性的实现
        2.2.5 桩-土界面接触算法
        2.2.6 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
    2.3 软土中钢管桩静压贯入有限元模拟的实现
        2.3.1 钢管桩静压贯入工程案例介绍
        2.3.2 钢管桩静压贯入数值模型的建立
        2.3.3 有限元模型中静压桩加载方式的选择
        2.3.4 钢管桩静压贯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4 软土中钢管桩锤击贯入有限元模拟的实现
        2.4.1 钢管桩锤击贯入工程案例介绍
        2.4.2 钢管桩锤击贯入数值模型的建立
        2.4.3 有限元模型中锤击桩加载方式的选择
        2.4.4 钢管桩锤击贯入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3.1 引言
    3.2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数值模型的建立
    3.3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变形响应
        3.3.1 闭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3.3.2 闭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3.3.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3.3.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3.3.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3.4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响应
        3.4.1 闭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3.4.2 闭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3.4.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3.4.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3.4.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4.1 引言
    4.2 常规直径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数值模型的建立
    4.3 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变形响应
        4.3.1 开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4.3.2 开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4.3.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4.3.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4.3.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4.4 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响应
        4.4.1 开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4.4.2 开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4.4.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4.4.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4.4.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连续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5.1 引言
    5.2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连续贯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5.3.1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5.3.2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入土深度的影响
        5.3.3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5.3.4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5.3.5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5.4 超大直径开口钢管桩锤击贯入对饱和软土的作用分析
        5.4.1 开口钢管桩半径的影响
        5.4.2 锤击次数的影响
        5.4.3 锤击荷载的影响
        5.4.4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5.4.5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5.4.6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讨论和评估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不同桩端形式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的比较研究
        6.2.1 常规直径开口与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作用比较
        6.2.2 超大直径开口与闭口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比较
        6.2.3 钢管桩连续贯入作用机理讨论
    6.3 闭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评估方法
        6.3.1 评估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沿深度分布的简化模型
        6.3.2 简化模型相关系数的参数分析
        6.3.3 桩周土体超孔隙水压力预测公式的提出
    6.4 开口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压最大值的估算方法
        6.4.1 土体超孔压最大值的影响参数分析
        6.4.2 土体超孔压最大值的预测公式
    6.5 钢管桩静压贯入引起的土体超孔隙水压力评估方法的应用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考虑连续贯入的土体固结与桩基承载力时效的相关性研究
    7.1 引言
    7.2 桩基承载力时间效应的机理分析
    7.3 桩周土体固结效应的机理分析
    7.4 桩周土体固结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7.4.1 土体渗透系数的影响
        7.4.2 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影响
        7.4.3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7.4.4 土体超固结比的影响
    7.5 基于固结效应的桩侧承载力时效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阶梯型变截面管桩沉桩静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制管桩的发展历史
        1.2.2 变截面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变截面静压桩的室内模型实验
    2.1 试验设计路线
    2.2 试验装置
        2.2.1 试验桩制备
        2.2.2 试验模型槽
        2.2.3 加载系统
        2.2.4 试验用砂
    2.3 数据采集系统
    2.4 试验步骤
    2.5 试验数据采集
    2.6 试验数据处理
    2.7 静压沉桩过程中试验数据分析
        2.7.1 沉贯阻力
        2.7.2 侧向土压力
        2.7.3 桩周土隆起量分析
    2.8 静载试验数据分析
        2.8.1 桩身轴力及摩阻力分析
        2.8.2 荷载-沉降曲线图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截面预制管桩沉桩数值模拟
    3.1 概述
    3.2 PFC方法与原理简介
    3.3 接触模型的选择
    3.4 模型细观参数
    3.5 模拟试验的初始设置
    3.6 变截面桩沉贯过程宏观状态分析
    3.7 桩端阻力与侧阻力
        3.7.1 桩端阻力
        3.7.2 沉桩侧摩阻力
        3.7.3 沉桩总贯入阻力
    3.8 桩周颗粒位移量
        3.8.1 宏观颗粒位移分析
        3.8.2 桩周土颗粒横向位移
        3.8.3 桩周土体隆起量分析
    3.9 孔隙率变化
        3.9.1 沉桩过程中桩周土孔隙率变化规律
        3.9.2 不同桩型沉贯完成后桩周土孔隙率分布规律
    3.10 桩周应力场分析
        3.10.1 桩周应力场随沉贯深度变化状态
        3.10.2 不同桩型下的桩周应力场分布规律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截面桩挤土效应及极限承载力理论研究
    4.1 静压预制桩概述
    4.2 静压桩的沉贯阻力机理
    4.3 土体中的沉桩机理
        4.3.1 黏性土中的沉桩机理
        4.3.2 砂性土中的沉桩机理
    4.4 贯入阻力理论求解
        4.4.1 变截面桩圆孔扩张理论解析解
        4.4.2 小直径段桩端阻力
        4.4.3 变截面段端面阻力
    4.5 侧摩阻力理论
        4.5.1 管桩侧摩阻力理论
        4.5.2 变截面端对侧摩阻力影响
    4.6 沉贯阻力理论模型计算
        4.6.1 阶梯型变截面桩沉桩阻力计算
        4.6.2 桩基规范中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岩溶发育地区预制管桩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金沙大都汇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制管桩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
        1.2.2 预制管桩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预制管桩的特点
        2.1.1 预制管桩的预制生产工艺
        2.1.2 预制管桩优点
    2.2 岩溶地质的工程特征及危害
        2.2.1 岩溶地质的工程特征和溶洞产生原因
        2.2.2 岩溶对工程的危害及其处理
    2.3 质量管理方法
        2.3.1 全面质量管理
        2.3.2 PDCA质量控制法
        2.3.3 三阶段控制原理
    2.4 基于BIM质量管理技术的应用
        2.4.1 BIM技术的基本概念
        2.4.2 基于BIM的质量计划编制方法
        2.4.3 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技术
        2.4.4 基于BIM的质量检查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金沙大都汇项目预制管桩施工的质量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项目总质量目标
    3.2 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2.1 项目质量管理的重难点分析
        3.2.2 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3.2.3 质量管理制度
    3.3 项目主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3.3.1 项目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调查
        3.3.2 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因素
        3.3.3 人员因素——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3.3.4 人员因素..施工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3.4 本章小结
4 金沙大都汇项目基于BIM的溶洞预处理质量控制方法
    4.1 基于BIM技术溶洞预处理工艺的定性分析方法
        4.1.1 溶洞定性分析
        4.1.2 基于BIM技术桩、洞模型的模拟技术
        4.1.3 溶洞预处理定性分析方法
        4.1.4 溶洞预处理方案
        4.1.5 溶洞预处理工艺
    4.2 基于BIM溶洞预处理质量管理保证措施
        4.2.1 基于BIM的溶洞预处理质量计划的编制
        4.2.2 基于BIM的溶洞预处理质量检查技术
    4.3 本章小结
5 岩溶发育地区预制管桩施工质量问题要因分析及管理方案
    5.1 岩溶发育地区对预制管桩施工质量的不利影响
    5.2 项目质量管理活动计划
    5.3 质量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5.3.1 调查分析
        5.3.2 技术分析
        5.3.3 实际经验研究
        5.3.4 技术力量支持
        5.3.5 施工工艺的研究
    5.4 质量管理目标的设定
    5.5 质量问题要因分析
        5.5.1 要因分析
        5.5.2 要因确认
    5.6 质量管理方案
        5.6.1 质量管理计划的建立
        5.6.2 质量保证体系
        5.6.3 质量控制措施
    5.7 效果检查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影响金沙大都汇项目预制管桩质量因素的问卷调查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静压管桩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静压管桩的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静压管桩的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2.3 静压管桩的优缺点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理论基础
    2.1 单桩竖向荷载传递理论
    2.2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确定方法
        2.2.1 静力法
        2.2.2 静载荷试验法
        2.2.3 桩身强度法
        2.2.4 经验参数法
    2.3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3.1 桩侧阻力的影响因素
        2.3.2 桩端阻力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静压管桩的施工工艺研究
    3.1 双静压管桩施工工艺介绍
    3.2 双静压送桩器
    3.3 内压杆稳定性研究分析
        3.3.1 内压杆两端铰接的稳定临界承载力
        3.3.2 较长内压杆的边界情况
    3.4 内压杆承载力试验
        3.4.1 试验装置
        3.4.2 试桩 1
        3.4.3 试桩 2
    3.5 桩靴板受力分析
    3.6 施工工艺流程
        3.6.1 工艺流程
        3.6.2 桩工机械
    3.7 双静压管桩技术要求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静压管桩现场试验研究
    4.1 岩土工程条件
    4.2 双静压管桩施工流程
        4.2.1 施工准备
        4.2.2 双静压管桩施工工序
        4.2.3 挤土效应观测
    4.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4.3.1 试验方法及仪器设备
        4.3.2 加载卸载过程
        4.3.3 试验结果汇总
        4.3.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确定
        4.4.1 静载荷载试验法
        4.4.2 桩身强度法计算
        4.4.3 经验参数法
    4.5 与常规静压管桩承载力的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静压管桩数值模拟研究
    5.1 ABAQUS简介
    5.2 双静压管桩沉桩过程模拟
        5.2.1 基本假定
        5.2.2 基本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5.2.3 桩土边界条件
        5.2.4 地应力平衡
        5.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双静压管桩静载荷试验模拟
        5.3.1 模型建立
        5.3.2 模型边界条件及地应力平衡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三桩基础承载力模拟及计算
        5.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3 三桩基础承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静压管桩工程技术优势及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6.1 工程试设计案例简介
        6.1.1 工程案例选取
        6.1.2 工程地质
    6.2 工程试设计一桩基础对比分析
        6.2.1 桩基础平面布置图
        6.2.2 工程试设计一用料及成本对比
        6.2.3 单桩承载力对比
    6.3 工程试设计二桩基础对比分析
        6.3.1 桩基础平面布置图
        6.3.2 工程试设计二用料及成本对比
        6.3.3 单桩承载力对比
    6.4 经济效益分析
        6.4.1 桩基成本分析
        6.4.2 承台及底板成本分析
        6.4.3 工期成本分析
    6.5 社会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型钢管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装配式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设计理论
    2.1 微型钢管桩设计
        2.1.1 桩顶作用效应
        2.1.2 微型钢管桩抗压承载力
        2.1.3 微型钢管桩抗拔承载力
        2.1.4 微型钢管桩水平承载力
    2.2 装配式承台设计
        2.2.1 钢筋混凝土立柱设计
        2.2.2 钢筋混凝土承台底板设计
        2.2.4 承台内部连接设计
    2.3 微型桩与装配式承台连接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钢管桩单桩静载荷试验
    3.1 试验概况
    3.2 场地地质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下水
    3.3 试验模型设计
    3.4 试验设备与试验装置
    3.5 稳定标准与加荷方案
        3.5.1 稳定标准
        3.5.2 加荷方案
    3.6 微型钢管桩承载性能分析
        3.6.1 抗压承载性能分析
        3.6.2 抗拔承载性能分析
        3.6.3 水平承载性能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设计
    4.1 工程概况
    4.2 岩土工程条件
        4.2.1 地层与岩土参数
        4.2.2 地下水
    4.3 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设计
        4.3.1 设计概况
        4.3.2 微型钢管桩布桩设计
        4.3.3 装配式承台设计
    4.4 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设计计算
        4.4.1 承台立柱配筋设计计算
        4.4.2 承台底板设计计算
        4.4.3 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连接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有限元分析
    5.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计算假定
        5.2.2 桩土模型计算域
        5.2.3 本构关系
        5.2.4 单元类型和边界条件
        5.2.5 单桩承载性能模拟
    5.3 微型钢管桩群桩承载性能分析
        5.3.1 桩间距对微型桩抗压承载性能的影响
        5.3.2 桩间距对微型桩抗拔承载性能的影响
        5.3.3 桩间距对微型桩水平承载性能的影响
    5.4 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5.4.1 竖向下压荷载作用下微型桩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5.4.2 竖向上拔荷载作用下微型桩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5.4.3 水平荷载作用下微型桩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5.4.4 上拔不利荷载下微型桩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5.4.5 下压不利荷载作用下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5.5 装配式基础连接性能分析
        5.5.1 桩承台连接性能分析
        5.5.2 承台内部连接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连接构造设计
    6.1 微型钢管桩与装配式承台连接构造设计
        6.1.1 机械式连接
        6.1.2 灌浆连接
    6.2 装配式承台内部连接构造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土木工程类文本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ource Text
    1.2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rce Text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Chapter2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2.1.1 Participants and Task Assignments
        2.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ferences
        2.1.3 Parallel Text Analysis
    2.2 Backup Plan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2.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While-translation
        3.1.1 Diction and Collocation
        3.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elected
    3.2 Post-translation
        3.2.1 Self-proofreading
        3.2.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3.2.3 Customer Evaluation
Chapter4 Case Study
    4.1 Translation of Engineering Terminology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4.1.2 Free Translation
    4.2 Translation of Non-subject Engineering Sentences
        4.2.1 Amplification
        4.2.2 Conversion
    4.3 Translation of Engineering Long Sentences
        4.3.1 Synchronizing
        4.3.2 Inversion
        4.3.3 Division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arget Text and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Letter of Authorization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TI Degree

(9)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管桩基础的研究现状
        1.2.1 中小直径管桩的研究现状
        1.2.2 大直径管桩的研究现状
    1.3 随钻跟管桩介绍
        1.3.1 随钻跟管桩施工工艺
        1.3.2 随钻跟管桩的研究现状
    1.4 桩基础承载机理研究现状
        1.4.1 桩基础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4.2 桩-土接触界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4.3 桩基础后注浆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成桩工艺对管桩承载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概况
        2.2.1 试验装置
        2.2.2 砂土制备
        2.2.3 模型桩制作
        2.2.4 加载方案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1 荷载-沉降曲线分析
        2.3.2 桩身轴力分析
        2.3.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2.3.4 桩端阻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桩底沉渣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装置与砂土制备
        3.2.2 试验方案
        3.2.3 加载方案
    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1 随钻跟管桩竖向承载性能分析
        3.3.2 桩身轴力分析
        3.3.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
        3.3.4 桩端阻力分析
    3.4 桩侧注浆界面构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钻跟管桩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装置与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接触面破坏模式分析
        4.3.2 剪应力-位移分析
    4.4 接触面侧阻力作用机制分析
        4.4.1 桩侧后注浆加固机制分析
        4.4.2 随钻跟管桩侧摩阻力参数
    4.5 结论
第五章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随钻跟管桩精细化模型重构及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三维扫描技术在桩基础工程中的应用
        5.2.1 三维扫描技术的工作流程
        5.2.2 三维扫描技术的操作流程
    5.3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随钻跟管桩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3.1 随钻跟管桩-注浆体-土体接触面特性数值模拟
        5.3.3 随钻跟管桩的抗压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3.4 随钻跟管桩的抗拔承载性能数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随钻跟管桩注浆液流动及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方案
        6.2.1 试验装置
        6.2.2 试验流程
    6.3 注浆效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提出
    1.3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概述
        1.3.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1.3.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
        1.3.3 复合配筋混凝土预制桩
        1.3.4 标准规范
    1.4 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现状
    1.5 预应力构件中非预应力钢筋的作用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型支护桩抗弯性能理论研究
    2.1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截面研究
        2.1.1 支护桩截面的发展
        2.1.2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截面设计
    2.2 材料选取
    2.3 预应力与钢筋配置
        2.3.1 先张法预应力
        2.3.2 复合配筋
        2.3.3 配筋率
        2.3.4 张拉控制应力
        2.3.5 先张法预应力损失
        2.3.6 预应力设计
        2.3.7 几种预应力与几种配筋率组合
        2.3.8 新型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配筋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支护桩理论计算
    3.1 承载力计算理论分析
        3.1.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理论分析
    3.2 计算各截面受压区受拉区正截面承载力
    3.3 开裂弯矩计算
    3.4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3.4.1 正截面承载力结论分析
    3.5 开裂结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支护桩有限元模拟试验
    4.1 有限元软件简介
    4.2 材料本构关系
        4.2.1 钢筋本构关系
        4.2.2 混凝土本构关系
        4.2.3 混凝土损伤定义
    4.3 数值模拟
        4.3.1 网格划分
        4.3.2 预应力设置
        4.3.3 参数输入
        4.3.4 后处理(visualization)模块
        4.3.5 屈服位移确定方法
    4.4 数值模拟结果
        4.4.1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4.4.2 破坏机理
    4.5 结果对比分析
        4.5.1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5.2 各桩号结果对比分析
        4.5.3 与传统预应力桩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传统支护桩比较
    5.1 工程概况
        5.1.1 水文地质条件
        5.1.2 基坑支护方案
    5.2 基坑支护计算
        5.2.1 传统支护桩计算结果
    5.3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与传统支护桩数值模拟
        5.3.1 支护桩有限元模型
        5.3.2 数值模拟结果
        5.3.3 两种支护桩结果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连锁成墙施工工艺研究
    6.1 施工机械选择
    6.2 制作桩靴
    6.3 连锁成墙施工
        6.3.1 第一根桩施工
        6.3.2 第N根桩施工
    6.4 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地连墙止水工艺研究
        6.4.1 止水材料选择
        6.4.2 止水材料施工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静压预制桩基的设计与施工(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扩建项目静压预制桩施工难点与措施分析[J]. 钱泽东. 山西建筑, 2021(11)
  • [2]房屋建筑工程的预制桩基施工技术[J]. 唐林东,陈锐,蒋辉,卢杨益,袁誉飞. 建筑结构, 2020(S2)
  • [3]饱和软土中钢管单桩连续贯入的混合网格有限元分析[D]. 窦锦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阶梯型变截面管桩沉桩静载试验研究[D]. 钱文. 扬州大学, 2020(04)
  • [5]岩溶发育地区预制管桩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金沙大都汇项目为例[D]. 严兆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双静压管桩应用研究[D]. 王杰杰.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7]微型钢管桩装配式基础应用研究[D]. 张世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8]土木工程类文本汉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 孙帅生. 广西大学, 2020(07)
  • [9]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及失效破坏模式研究[D]. 岳云鹏. 广州大学, 2020
  • [10]复合配筋预应力预制支护桩研究[D]. 覃业强.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静压预制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