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隐藏课程的建设

论高校图书馆隐藏课程的建设

一、论高校图书馆隐性课程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袁红玉[1](2020)在《论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的构建》文中提出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挥育人职能,构建心理育人隐性课程势在必行,借以探索高校图书馆参与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工作的新路径。高校图书馆隐性课程在心理育人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高校图书馆构建心理育人隐性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具体途径主要有阅读疗法、高层次研读、经典讲授等。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的构建需要在队伍建设、研究机构、协同育人等方面提供条件支撑。

马白雪[2](2020)在《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步伐,高校在传统德育教学的基础上应注入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鉴于隐性德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创新突破口,促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论文以GSDATA.CN大数据分享平台上2018年9月高校微信榜单为依据,选取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各10所,并将这2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首先,对这2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指标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20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文本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为行为类、精神类、物质类和制度类四类,对这四类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并运用Python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和情感分析,从中找出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指标性和文本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分析,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隐性德育课程影响要素方面,施教主体团队建设不完善,与受教主体互动不足;对受教主体的针对性弱,因材施教效果差;德育环境氛围营造不浓厚。二是在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内容方面,校外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足;校内德育资源开发力度不深,覆盖范围不广,利用效度不高;开发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时存在文本困境。三是在隐性德育课程构建路径方面,人本主义色彩缺少;功能设置不完善;多方互动不充分;传播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存问题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以期为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隐性德育课程提供更有效的对策建议。最后,从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素,丰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资源内容和架设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多种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实践指导。

于文超[3](2018)在《“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文献及相关政策法规调研,分析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现状,针对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视角对高校艺术教育困境的破解进行可行性分析,从当前高校图书馆艺术教育实际应用出发,探讨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的构建,包括打造艺术教育"双创"服务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教育资源体系、构建开放性可扩展的艺术云图书馆、创建沉浸式可交互的虚拟艺术教育学习空间等,并分析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为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的构建和对艺术教育的支持提供参考借鉴。

徐士伦,金秀丽,赵丽梅[4](2016)在《隐性课程视域下大学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指出,大学图书馆不仅是提供图书借阅、文献查询的场所,还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教育课堂。本文论述了大学图书馆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影响图书馆隐性课程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高校图书馆隐性课程的构建建议,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大学图书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

施灵美[5](2016)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文中指出隐性课程是指教育者通过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影响,以非计划或非公开的、有意或无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育经验的总和。我国隐性课程的研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在西方从最早提出隐性课程概念之后,隐性课程的研究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出现了多种相关理论。从已有的理论中综合梳理,得出了关于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的九个维度的框架。以“九维度分析法”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在其隐性课程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爱国主义内容窄化、生态教育内容片面化、地方特色内容薄弱化、城乡认知内容偏向化、道德教育内容过度社会化、价值观教育内容过度集体化、性别认知教育内容男性化。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要以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伴并行,隐性课程存在于教育的所有范围,隐性课程需要教师增强反省意识,隐性课程实施要基于开放的教育情境等理念作为指导,体现教材隐性课程的内隐性、普遍性、深刻持久性、两极性特征,发挥隐性课程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审美能力、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人文素养的功能。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主要从物质形态系统、文本系统、插图系统展开,以阅读资料包增加隐性课程的载体,更好的发挥隐性课程的正面教育影响。

曾清秋[6](2014)在《基于隐性课程开发的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信息资源的生产、组织、传播和储存功能,还具有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功能。图书馆多途径开发隐性课程,实现隐性课程育人功能,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在大学校园内的地位和影响。

刘波[7](2013)在《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从古代的藏书楼、书院藏书到现代意义的大学图书馆,无论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它的外形、作用及功能如何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它的教育功能。上世纪70年代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研讨会上肯定了图书馆的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递科学情报与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等四大功能,其中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这两大功能都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分支之一,加上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着特有的、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机构设置和工作程序受到了西方管理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管理轻教育的局面,忽略了我国古代藏书楼传承下来的教育功能。随着高等教育目的的改变,对高等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单凭传统的课堂教育即显性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于是对隐性教育的开发利用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高校图书馆因其所特有的隐性教育条件和优势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行为、教育过程、教育效果、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表现出隐性教育的特征。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实例举证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跨越和交叉了图书馆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教育理论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区别以及隐性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总结,并形成对隐性教育的理解,由此延伸出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概念,并从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特性和现实意义指出图书馆隐性教育的主要功能、功能的实施载体、功能的影响因素。再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及其功能的认识、理解和深化,加上实际工作中的宝贵经验,从以物育人、以环境育人、以管理育人和以人育人的四个角度提出加强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及其功能实现的实践建议。

陈宁[8](2012)在《试析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现状的研究》文中认为隐性课程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隐性课程的构建是近年来高校所着力进行的,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内唯一的、非强迫的、自选式、全面接收知识熏陶的场所,其在隐性课程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的现状展开论述。

白玉芬[9](2012)在《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对学习型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大学生提升自己创新能力的源泉、是大学生提升自己竞争能力的必备条件。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应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之中,同时还应重视隐性课程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陈宁,张洁翎[10](2012)在《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现状的探讨》文中提出隐性课程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隐性课程的构建是近年来高校所着力进行的,图书馆作为高校校园内唯一的、非强迫的、自选式、全面接收知识熏陶的场所,其在隐性课程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的现状展开探讨。

二、论高校图书馆隐性课程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图书馆隐性课程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论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心理育人隐性课程构建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构建的优势
三、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构建的主要途径
四、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构建的条件支撑
五、结语

(2)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家重视新媒体发展的政策导向
        1.1.2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增强的发展趋势
        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低效的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隐性德育课程及其资源研究现状
        1.3.2 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现状
        1.3.3 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分析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德育
        2.1.2 隐性课程
        2.1.3 隐性德育课程
        2.1.4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2.1.5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2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理论基础
        2.2.1 基础理论
        2.2.2 知识借鉴
    2.4 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3.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指标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析
        3.1.1 头像
        3.1.2 自定义菜单
        3.1.3 WCI指数
        3.1.4 粉丝及其数量
        3.1.5 多平台同主体账号
        3.1.6 原创性
        3.1.7 活跃度
    3.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文本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析
        3.2.1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数据统计
        3.2.2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词频分析
        3.2.3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情感分析
    3.3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3.3.1 隐性德育课程影响要素方面
        3.3.2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内容方面
        3.3.3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路径方面
    3.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3.4.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第四章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素
        4.1.1 加强施教主体团队建设
        4.1.2 打造隐性德育环境
        4.1.3 满足受教主体需求
    4.2 丰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课程建设的资源内容
        4.2.1 挖掘家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2.2 拓宽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2.3 延伸社会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3 架设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多种路径
        4.3.1 人文式的思想路径
        4.3.2 多元式的生产路径
        4.3.3 网状式的互动路径
        4.3.4 渗透式的传播路径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
        5.1.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5.1.3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5.1.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对策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3)“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困境分析
    (一) 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无法实现艺术教育目标
    (二) 高校艺术教育师资短缺, 且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3)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松散, 设置不合理
    (四) 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短缺, 艺术教育环境不完备
二、“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破解艺术教育困境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图书馆”思维
    (二) “互联网+”思维与高校艺术教育困境的破解
三、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构建
    (一) 打造艺术教育“双创”服务平台
    (二)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艺术教育资源体系
    (三) 构建开放性、可扩展的艺术云图书馆
    (四) 创建沉浸式、可交互的虚拟艺术教育学习空间
四、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构建要把握的关系
    (一) 线上与线下的关系
    (二) 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三) 虚拟与实体的关系
    (四) 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五、结语

(4)隐性课程视域下大学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隐性课程的定义、性质和发展
二、加强图书馆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三、影响图书馆隐性课程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及原因
四、图书馆隐性课程构建方式的调整
    (一)改变观念,提高馆员素养
    (二)加强规章制度管理
    (三)创建和谐的物质文化环境
    (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
    (五)加强馆员与专业教师的合作

(5)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由
        1.1.1 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普遍问题的存在亟待解决
        1.1.2 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内容的研究是课程内容研究的发展趋势
        1.1.3 隐性课程探索范围的扩大为再设计提供了可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实践价值
    1.3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研究的文献综述
        1.3.1 文献数据的统计
        1.3.2 国内关于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综述
        1.3.3 国外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维度的确认
    2.1 隐性课程理论举要
        2.1.1 校园结构隐性课程理论
        2.1.2 再生产社会结构隐性课程理论
        2.1.3 教材要素隐性课程理论
        2.1.4 人为设计隐性课程理论
    2.2 隐性课程理论分析维度的提取
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问题分析
    3.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窄化
        3.1.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1.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狭隘化
    3.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片面化
        3.2.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2.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生态教育片面化
    3.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内容特色薄弱化
        3.3.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3.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地方认知教育特色不明
    3.4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内容偏向化
        3.4.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4.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教育的城市化取向
        3.4.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城乡认知教育的形象刻板化
    3.5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过度社会化
        3.5.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5.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重私轻公
        3.5.3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道德教育精英化取向
    3.6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过度集体化
        3.6.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6.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单薄化虚无化
    3.7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教育内容男性化
        3.7.1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教育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3.7.2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性别认知的男性话语权
4 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的设计策略
    4.1 树立先进的隐性课程理念
        4.1.1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伴并行
        4.1.2 隐性课程存在于教育的所有范围
        4.1.3 隐性课程需要教师增强反省意识
        4.1.4 隐性课程实施要基于开放的教育情境
    4.2 明确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特点
        4.2.1 内隐性
        4.2.2 普遍性
        4.2.3 深刻持久性
        4.2.4 两极性
    4.3 发挥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功能
        4.3.1 完善知识体系
        4.3.2 提升审美能力
        4.3.3 锻炼思维品质
        4.3.4 发展人文素养
    4.4 小学语文教材隐性课程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4.4.1 完善物理形态中隐含的隐性课程意义
        4.4.2 正确发挥文本系统中的隐性课程意义
        4.4.3 反映文本系统中隐性课程的时代性意义
        4.4.4 丰富插图系统中隐性课程的寓意
        4.4.5 设计隐性课程的“动态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及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基于隐性课程开发的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隐性课程的特点
    1. 1 施教方法隐蔽
    1. 2 接受机制灵活自由
    1. 3 授课时空开放
    1. 4 影响力深刻
2 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隐性课程的作用
    2. 1 淡化角色,愉快接受
    2. 2 潜移默化
    2. 3 超时空和全方位
3 大学图书馆育人功能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3. 1 充分利用图书馆主体建筑和周围优美自然环 境的隐形知识
    3. 2 图书馆内部空间科学布局及文化环境建设
    3. 3 构建丰富、多样的符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图 书馆信息资源体系
    3. 4 图书馆服务创新育人
    3. 5 图书馆制度文化育人
4 结束语

(7)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从理论意义看
        1.3.2 从现实意义看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隐性教育概述
    2.1 学术界对显隐性教育的认识
    2.2 显隐性教育的关系
    2.3 隐性教育的再认识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
    3.1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概述
    3.2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的特性
        3.2.1 教育主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3.2.2 教育内容的个体性、丰富性、素质性和整合性
        3.2.3 教育行为的潜隐性和渗透性
        3.2.4 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和无逆反性
        3.2.5 教育效果的浸润性、持久性和差异性
        3.2.6 教育评价的非程序性、自我性和舆论性
        3.2.7 教育管理的预期性和意图性
    3.3 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功能实施
    4.1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的主要功能
        4.1.1 教育功能
        4.1.2 人文功能
        4.1.3 导向功能
        4.1.4 陶冶功能
        4.1.5 激励功能
        4.1.6 规范功能
        4.1.7 控制功能
        4.1.8 辐射功能
    4.2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的实施载体
        4.2.1 媒介载体
        4.2.2 环境载体
        4.2.3 管理载体
        4.2.4 人物载体
    4.3 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
        4.3.1 物的因素
        4.3.2 环境因素
        4.3.3 管理因素
        4.3.4 人的因素
第五章 加强高校图书馆隐性教育及其功能的实践建议
    5.1 以物育人
        5.1.1 馆藏资源的发展与管理
        5.1.2 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5.2 以环境育人
        5.2.1 建筑环境
        5.2.2 馆舍环境
    5.3 以管理育人
        5.3.1 规章制度的管理
        5.3.2 管理模式的管理
        5.3.3 服务模式的管理
        5.3.4 行为文化的管理
    5.4 以人育人
        5.4.1 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5.4.2 人文精神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试析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概念
    1.1 隐性课程
    1.2 高校图书馆在“隐性课程”构建中的作用
    1.3 图书馆
2 当前研究情况分析
    2.1 文献来源数据分析
        2.1.1 文献来源分析
        2.1.2 发表时间分析
        2.1.3 下载颇次及被引颇次分析
3 结束语

(9)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基本认知
二、信息素养对学习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1.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基础
    2.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源泉
    3.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升自己竞争能力的必备条件
三、对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1.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2.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3. 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中, 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四、论高校图书馆隐性课程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高校图书馆心理育人隐性课程的构建[J]. 袁红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D]. 马白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互联网+”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艺术学习空间构建研究[J]. 于文超.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8(04)
  • [4]隐性课程视域下大学图书馆教育功能的实现[J]. 徐士伦,金秀丽,赵丽梅.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5]小学语文教材中隐性课程分析研究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 施灵美. 江苏大学, 2016(11)
  • [6]基于隐性课程开发的高校图书馆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J]. 曾清秋. 晋图学刊, 2014(02)
  • [7]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教育及其功能研究[D]. 刘波. 西北大学, 2013(S1)
  • [8]试析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现状的研究[J]. 陈宁.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2(06)
  • [9]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培养[J]. 白玉芬. 教育探索, 2012(11)
  • [10]基于高校图书馆参与隐性课程构建现状的探讨[A]. 陈宁,张洁翎. 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14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12

标签:;  ;  ;  ;  ;  

论高校图书馆隐藏课程的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