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草兔三种寄生虫的观察

云南草兔三种寄生虫的观察

一、云南草兔三种寄生虫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娟[1](2021)在《上海地区伴侣动物和实验动物三种致腹泻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罗乐[2](2019)在《山姜属植物黑果山姜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山姜属植物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萜类、二苯庚烷类和苯丙素类等多种重要的化学成分,具有镇痛、镇静、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血栓、抗炎、降血压等多种药理作用。黑果山姜是山姜属植物,近年来一些报道显示出黑果山姜提取物潜在的药用价值,但缺乏对其更为系统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本文选取干燥的黑果山姜枝叶作为研究对象,意在完善黑果山姜药用植物部位进一步完善山姜属药用植物资源;明确黑果山姜枝叶部位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生物活性,以期获得潜在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方法:黑果山姜枝叶粉末使用95%乙醇浸泡提取,醇提液回收乙醇,得总浸膏,在总浸膏中加入适当比例蒸馏水,得到黑果山姜乙醇提取物水相混悬液,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反复萃取,得到极性不同的三个部分,利用MCI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其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普数据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结果:从黑果山姜中分离得到14个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为植物烯醛(phytenal,1),生育酚-对苯醌(α-tocopherol-quinone,2),galanal B(3),galanal A(4),coronarin B(5),pacovatinin C(6),对羟基桂皮酸甲酯(p-hydroxycinnamic methyl ester,7),(-)-(7R,8S)-赤式-愈创木基丙三醇((-)-(7R,8S)-erythro-guaiacylglycerol,8)(-)-(7R,8R)-赤式-愈创木基丙三醇((-)-(7R,8R)-erythro-guaiacylglycerol,9),松柏醛(coniferaldehyde,10),香草醛(vanillin,11),槲皮素(quercetin,12),槲皮苷(quercitrin,13),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14)。全部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文对黑果山姜枝叶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通过波谱鉴定得到了黄酮类、二萜类、苯丙素类等化学成分,初步了解了黑果山姜枝叶部分化学成分的组成,同时也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抗菌、离子通道抑制、抗乙肝病毒等重要生物活性测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性测试(A549、MDA-MB-231),研究结果表明,10μM的化合物4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为89.1%,而对MDA-MB-231细胞的抑制率为54.8%,化合物4对A549细胞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为了解黑果山姜枝叶部分的药用价值提供了初步线索。

王明晓[3](2019)在《中华蒙潮虫(等足目:潮虫亚目)种群遗传多样性与谱系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蒙潮虫Mongoloniscus sinensis(Dollfus,1901)是中国古北界特有种,对环境中重金属具备一定的耐受性与富集作用,可以作为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备选类群。本文以中华蒙潮虫(Mongoloniscus sinensis)为研究材料,采集共跨越山西,河北、北京、河南、辽宁、陕西、山东7个省份,不同区县下,共26个居群,基于mtDNA中ND5,12S以及COI为分子标记进行PCR扩增;采用单基因与3基因联合分析的方法,对中华蒙潮虫进行种群动态演化的分析,探讨其可能的演化路径,并比较不同分子标记的优劣性,为该物种系统发育提供分子方面证据,填补中华蒙潮虫在中国的具体分布情况。本文所得结果如下:1:经比对剪切,共获得12S基因500bp,COI基因600bp以及ND5基因629bp,3基因联合共1729bp;基因总体序列特点为具备高的A+T含量,编码蛋白基因的第三密码子位点变异较高,所有基因序列均转换明显多于颠换。2:在234条序列中,12S基因共70个单倍型,5个共享单倍型,整体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361,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638;COI基因共72个单倍型,9个共享单倍型,Hd为0.9038,Pi为0.0586;ND5共44个单倍型,共享单倍型12个,Hd为0.9274,Pi为0.0359;联合基因共166个单倍型,9个共享单倍型,Hd为0.9876,Pi为0.0356;总体而言,单倍型多样性较高的种群为大同(DT),五台(WT)、朔州(SZ)、小店区(XDQ)、个别种群如北京(DCQ),河南新乡(XX),西安未央区(WYQ)单倍型只有一种,几乎不存在单倍型多样性。3:种群遗传多样性总体不高,存在个别地区种群多样性偏高,主要分布在华北以北地区,如大同(DT),朔州(SZ)和五台(WT)均显示出高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且随着分布逐步南移,种群多样性呈现降低的趋势。4:AMOVA显示,中华蒙潮虫26个居群的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错配分布以及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华蒙潮虫近期未经历扩张现象,但个别种群Tajima’s D出现了显着的负值,存在个别种群的缓慢扩张;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与种群间距离比较,表明它们之间是正相关关系。5:基于系统发育树与单倍型网络图,结合第四纪冰川对我国古北界物种的影响,认为中华蒙潮虫在我国的起源区域为华北平原,这与前期单基因(COI)的推论是相吻合的,但对演化路径的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除了遵循从北往南的演化路径外,后期出现了往北折返的趋势,且几乎每个基因的系统发育树都显示出此特征;结合近50年气候的变化特点,发现中华蒙潮虫的回迁应该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这一特殊演化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人类,全球气候的变暖,不容小觑,气候变暖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是不可估量的,应引起全球人类的普遍关注。6:系统演化中,12S基因中出现了较多平行分支,无法对平行分支进一步细化,结合12S基因保守性的特点,建议今后在分子标记使用上,将该基因应用于种级以上的鉴定;COI基因,是自分子标记使用以来,公认的种级及以下鉴定较好的标记类型,在本研究中也再次得以印证;过去认为ND5基因适用于种级以上,对比本研究结果,认为对于中华蒙潮虫种级以下研究同样适用。

王丹[4](2017)在《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食毛症与肺炎的诊断研究》文中提出鄂托克旗是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的主要产区,由于近年来养殖量逐步增加以及草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导致该地区的白绒山羊患食毛症和肺炎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当地山羊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课题旨在调查患有食毛症和肺炎的白绒山羊的发病原因,采集阿尔巴斯地区健康和患有食毛症白绒山羊的血样,进行生理生化和微量元素的测定,并对病羊进行临床解剖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对该地区患有肺炎的白绒山羊进行胸部X线检测观察其胸腔内脏器变化,并进行临床解剖采集肺脏、肝脏和气管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并从其中分离培养大肠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以及支原体鉴别引起肺炎的致病菌。试验结果表明:患有食毛症绒山羊血铜(Cu)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的绒山羊血铜(Cu)含量(P<0.05);锌(Zn)、铁(Fe)、钴(Co)、锰(Mn)含量二者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血液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G)的含量显着高于健康的绒山羊(P<0.05)。结果表明患有食毛症的绒山羊机体内出现了微量元素铜缺乏和肝脏受损的情况。患肺炎的绒山羊通过X线检测影像结果显示:肺内出现高密度病灶并与胸壁黏连。制作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肺泡间质内充盈大量炎性细胞,肺泡与支气管扩张明显,脾脏充血、出血,并且有大量炎性细胞。从患有肺炎的白绒山羊肺部分离培养的大肠杆菌、链球菌、巴氏杆菌呈阴性,支原体呈阳性,因而根据病理变化、病原菌培养和PCR鉴定确定其为绵羊肺炎支原体。所以本试验为绒山羊食毛症和肺炎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段宝忠[5](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提出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刘宁宁[6](2015)在《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命意识研究》文中认为云南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了近百部动物小说,借助云南得天独厚的动植物资源展现了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世界,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个特定的生存主题,通过高度集中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展现了动物生存状态的艰苦卓越,传达了生命意识彰显的光辉力量。本文以生命意识为出发点,共分为四大章,结合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具体情节和内容,探究动物世界里的真善美,假恶丑,并以此进行相应的评价和思考。导论部分包括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论文研究综述,创新点,动物小说和生命意识的界定。第一章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第一节简述了动物小说的兴起和发展,在生态文学的推动下,动物小说越来越多,沈石溪也在这股潮流中开始了创作;第二节从沈石溪的个人生活经历出发,探究了沈石溪的生命观,并对他的小说的风格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二章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体现。本章从生命世界和生命活动两个层面来看:遥远而神秘的自然世界里,动物们每天上演着不同的精彩故事,用它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段段生命的赞歌。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构建了一个温情与残酷并存、压迫与抗争对立、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生命世界;动物所进行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展开的,只有以生存为基础才能更好地成长、发展,从生存意识、成长意识和死亡意识来分析其动物小说中的生命活动。第三章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意识的价值追求。第一节沈石溪用他的生花之笔,幻现了层层动物世界,赞扬了生命之美。从自由本真和刚烈力量两个层面来阐述生命之美;第二节沈石溪刻画了一个个不屈不挠的动物形象,绘制了一幅幅动物与生活抗争的图景。从生命态度和精英意识、英雄情结两个层面来阐述生命律动;第三节沈石溪用动情的语言将动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世界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从爱在圣灵之间和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两个层面来阐述爱与和谐。第四章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意识的评价与思考。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真实再现了丰富的动物世界,同时折射出人类世界的影子,以动物世界来反观人类世界,动物身上有许多美好的、纯粹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沈石溪的动物小说还向我们传递着他的创作观念:动物与我们一样是大自然的生灵,动物有着它们自己的生存权利,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动物。结语对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体现和价值追求作总结,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沈石溪创作的是动物小说,表现的却是人类最深刻的生命文化,展现的却是动物生命意识的迸发,对生命质量的追求。

郭凯飞[7](2015)在《云南省蜱的地理分布和区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蜱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iformes)蜱亚目(Ixodida),是一类寄生在陆栖脊椎动物上专性吸血的寄生虫,而且是多种病毒、原虫、细菌以及毒素等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自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间在云南省45个县(市)设置样点进行调查,通过拖旗法(dragging)、摇旗法(flagging)、人工诱捕法、逆毛式采蜱法和铗日法共采集到2万多只蜱类标本,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绘制了每个种的分布图。根据高大山体和河流的地理阻限作用,将云南省划分为19个小区域;依据蜱在每个区域是否分布列出蜱分布的二元数据列联表,并对蜱分布小区进行皮尔逊相关关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确定云南省蜱的动物地理区划,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省蜱的种类:云南省已知蜱类为2科7属47种,包括克劳宁血蜱H.kolonini sp.n.、勐腊血蜱H.menglaensis和异角血蜱H.anomaloceraea 3个特有种。其中,软蜱科Argasidae败蜱属Carios1种;硬蜱科Ixodidae硬蜱属Ixodes 6种,花蜱属Amblyomma 4种,血蜱属Haemaphysalis 28种,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 5种,璃眼蜱属Hyalomma 2种,革蜱属Dermacentor 1种。2.云南省蜱的分布特点:(1)广布型,微小扇头蜱R.microplus、粒形硬蜱I.granulatus、锐跗硬蜱I.acutitarsus、猛突血蜱H.montgomeryi、镰形扇头蜱R.haemaphysaloides和卵形硬蜱I.ovatus 6种蜱,占云南省蜱类总数的12.8%;(2)斑块分布型,包括爪哇花蜱A.javanense、长角血蜱H.longicornis和长须血蜱H.aponommoides等34种蜱,占总数的72.3%;(3)点状分布型,包括变异花蜱A.varanense、具角血蜱H.cornigera、嗜鸟血蜱H.ornithophila、越原血蜱H.yeni、蝙蝠败蜱C.vespertilionis、异角血蜱H.anomaloceraea和克劳宁血蜱H.kolonini sp.n7种蜱,占云南省蜱类总数的14.9%。3.云南省蜱的动物地理区划:属于东洋界,划分为2区3亚区4省14州。分别为华南区和西南区2区;滇南山地亚区、滇西北横断山亚区以及西南山地亚区3个亚区;进一步划分为滇南山地省、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省、滇中西部高原山地省和喀斯特山地省4个动物地理省。4个动物地理省又分为14个动物地理州,分别为:乌蒙山喀斯特山地州、滇东喀斯特山地州、寻曲昭高原山地州、屏麻山地州、普红中山山地州、丽东中山山地州、滇中高原山地州、丽永宾祥中高山山地州、腾瑞施临中低山盆地州、迪庆高山峡谷州、怒江和澜沧江高山峡谷州、独龙江高黎贡山州、西双版纳中低山山地州和普西苍南中低山盆地州。

李程跃[8](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高渊,庄明娟,陈云芳[9](2011)在《镰形扇头蜱的生物学特性及检疫》文中研究指明介绍镰形扇头蜱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性等,以指导口岸检疫,防止该蜱及蜱传疾病的入侵和扩散。

明珠[10](2010)在《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和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文中指出本论文实验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SEM)技术对几种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进行了分类鉴定,共描述线虫3种,包括1新种和2新记录种;第二部分基于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I亚基基因部分序列(pcox1)及烟酰胺脱氢酶(NADH)第I亚基基因部分序列(pnad1),首次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对黄海海域鱼类寄生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几种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研究天津锥尾线虫,新种Subulura (Murisubulura) tanjinensis sp. nov.采自天津蓟县五道眉老鼠Eutamias sibiricus的肠道内,隶属于蛔目Ascaridida,锥尾科Subuluridae。该新种与鼠锥尾亚属Murisubulura其它种相比较,其唇叶结构、副引带存在与否以及尾乳突的数目均与本亚属其它种有明显区别,因此定名为一新种。长颈鹿小单齿线虫Monodontella giraffae Yorke et Maplestone, 1926采自天津动物园长颈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肝胆管内,隶属于圆线目Strongylata ,钩口科Ancylostomidae。本次所采标本主要特征与原始描述基本相同,但通过扫描电镜首次观察到该种线虫具有窄的侧翼,并对交合刺和生殖锥的详细结构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小单齿属Monodontella的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该种线虫在我国为首次报道,为我国新记录种。凯氏原圆线虫Protostrongylus (Pulmostrongylus) kamenskyi Schulz, 1930采自新疆雪兔Lepus timidus Linnaeus肺内,隶属于圆线目Strongylata,原圆科Protostrongylidae。本实验首次观察到凯氏原圆线虫P. (P.) kamenskyi镰刀形角质化副引带结构,补充了Schulz(1930)的原始描述。该种线虫在我国为首次报道,为我国新记录种。2.黄海鱼类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首次利用PCR-DGGE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对黄海鱼类派氏异尖线虫A. pegreffii1433个样品的pcox1和pnad1进行了分析,共涉及19个种群(Ga, Ar, Ch, Ha, De, La, Mu, Lu, Au, Ze, Cl, Ps, Tr, Sa, Co, Pn, Lo, Clu, Sc),得到14种单倍型(Hap1-14)。mtDNA pcox1区序列长均为384bp,共有13个多态位点,其中1处颠换和12处转换。相应的pnad1区序列长均为357bp,有9个多态位点,其中2处颠换和7处转换。所有种群共享的Hap1和2个体数量最多(>80%),表明各种群间具有高水平基因交流。利用MEGA4.1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显示,Hap13单独形成1支,而其它13种单倍型又明显聚类为2支:一支包括Hap2,3,4,5,7,8,9,10,14;另一支包括Hap1,6,11,12。Arlequin3.1软件计算显示19个种群核苷酸组成基本一致(G+C<A+T)。分子方差分析(AMOVA)计算派氏异尖线虫A. pegreffii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 = 0.00904(P<0.05),种群内个体间遗传变异明显大于种群间遗传变异,说明黄海派氏异尖线虫种群内部遗传多态性较高。Ga与Au, Ps;Mu与Au, Ps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在0.16369-0.20464之间,并且Fst的P检验都表现显着差异(P<0.05),表明Ga与Au, Ps;Mu与Au, Ps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大部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处于0-0.15之间,表明这些种群间仅有较弱或中等程度的分化。还有一些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负数,并且Fst的P检验没有出现显着差异(P>0.05),表明这些种群间没有遗传分化。总体结果表明,黄海派氏异尖线虫19个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程度不高,可推断出黄海派氏异尖线虫不存在宿主特异性。

二、云南草兔三种寄生虫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草兔三种寄生虫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山姜属植物黑果山姜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姜科植物的资源情况
    1.2 山姜属植物的资源情况
    1.3 黑果山姜的资源情况
    1.4 黑果山姜中化学物质的提取分离方法
        1.4.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4.2 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4.3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 山姜属植物的综合调研
    2.1 引言
    2.2 山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3 山姜属其他植物的药理作用
        2.3.1 抗菌活性
        2.3.2 抗氧化活性
        2.3.3 抗癌活性
        2.3.4 抗血栓活性
        2.3.5 降血压活性
        2.3.6 镇痛作用
        2.3.7 抑制 α-Synuclein蛋白的聚合
    2.4 黑果山姜的药理作用
        2.4.1 抗糖尿病作用
        2.4.2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2.4.3 抗菌作用
        2.4.4 治疗肠道蠕虫感染
    2.5 黑果山姜的其他作用
    2.6 本章小结
3 黑果山姜的研究
    3.1 引言
        3.1.1 天然产物简介
        3.1.2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
        3.1.3 二萜类化合物简介
        3.1.4 苯丙素类化合物简介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试剂和分离材料
        3.4.1 实验试剂
        3.4.2 分离材料
    3.5 黑果山姜中化学成分的提取、萃取和分离
        3.5.1 黑果山姜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和萃取
        3.5.2 黑果山姜中化学成分的分离
    3.6 黑果山姜中化学成分的鉴定结果与讨论
    3.7 活性研究
    3.8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化合物 1-14 谱图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中华蒙潮虫(等足目:潮虫亚目)种群遗传多样性与谱系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华蒙潮虫研究概况
    1.2 潮虫研究动态
    1.3 研究背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及相关配制方法
    2.4 实验方法
    2.5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总DNA提取
    3.2 中华蒙潮虫mtDNA基因序列分析
    3.3 系统发育分析
    3.4 单倍型网络图构建
    3.5 种群遗传多样性参数
    3.6 种群动态历史分析
4 讨论
    4.1 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4.2 中华蒙潮虫种群遗传多样性
    4.3 种群遗传分化动态
    4.4 谱系演化路径的探讨
    4.5 其他因素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5 总结
    5.1 本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食毛症与肺炎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的概述
        1.1.1 绒山羊养殖区概况
        1.1.2 舍饲绒山羊易发的主要疾病
    1.2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食毛症血液生理生化、微量元素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血常规检测
        2.1.4 血清指标的测定及方法
        2.1.5 样品中Fe、Cu、Zn、Co、Mn含量的测定
        2.1.6 数据处理
    2.2 试验结果
        2.2.1 患食毛症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调查
        2.2.2 患食毛症山羊的剖检特征
        2.2.3 食毛症山羊肝、肾、脾病理组织切片
        2.2.4 血常规检测指标结果
        2.2.5 血清中生化指标结果
        2.2.6 血清样品中常量微量元素的测定
    2.3 讨论
        2.3.1 食毛症绒山羊的血常规指标变化
        2.3.2 血液生化指标
        2.3.3 血清中各种元素指标
    2.4 鄂托克旗羊食毛症防治效果的探讨
    2.5 小结
3 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地方性肺炎的诊断及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流行病学调查
        3.2.2 临床诊断和剖检
        3.2.3 病理切片
        3.2.4 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液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3.2.5 影像学诊断
        3.2.6 细菌及支原体培养结果
    3.3 讨论
        3.3.1 影像学诊断
        3.3.2 支原体分离培养
        3.3.3 山羊支原体的病原
        3.3.4 关于绵羊肺炎支原体的鉴定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1 引言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3 数据样本描述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采集方法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2.2.1 傣药植物资源
        2.2.2 傣药动物资源
        2.2.3 傣药矿物资源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3 结论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据库构成
        2.2 物种鉴定系统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2.3.1 菩提树
        2.3.2 玫瑰茄
        2.3.3 佛肚树
        2.3.4 马缨丹
        2.3.5 木豆
        2.3.6 腊肠树
        2.3.7 白花蛇舌草
        2.3.8 大叶千斤拔
        2.3.9 美登木
        2.3.10 三对节
        2.3.11 桢桐
        2.3.12 南山藤
        2.3.13 糖胶树
        2.3.14 古山龙
        2.3.15 波罗蜜
        2.3.16 云南斑籽
        2.3.17 木棉
        2.3.18 长春花
        2.3.19 灯油藤
        2.3.20 臭牡丹
        2.3.21 地涌金莲
        2.3.22 叶下珠
        2.3.23 黄花夹竹桃
        2.3.24 垂序商陆
        2.3.25 地胆头
        2.3.26 马莲鞍
        2.3.27 铁刀木
    3 小结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1 总论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1 仪器与试剂
        1.1.2 DNA提取
        1.1.3 PCR扩增
        1.1.4 数据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样本材料
        2.1.2 药材样本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及分析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2.3.讨论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2.3.2 DNA片段筛选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2.4 结论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3.3 结论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4.1 材料
        4.1.1 材料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4.2.4 HRM分析
        4.3 结论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5.1 材料
        5.1.1 材料来源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J树聚类分析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5.2.4 HRM分析
        5.3 讨论
    6 小结
结语与创新
第五章 文献综述
    1 傣药资源概况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1.2 傣药资源特色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致谢

(6)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命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第一节 沈石溪动物小说的创作渊源
        一、 动物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二、 沈石溪的生命观
    第二节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及其特征
        一、 神秘、多彩的动物王国
        二、 沈石溪动物小说的风格特征
第二章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体现
    第一节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构建的生命世界
        一、 温情与残酷并存的生命世界
        二、 压迫与抗争对立的生命世界
        三、 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生命世界
    第二节 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生命活动
        一、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生存意识
        二、 对生命质量的完美苛求——成长意识
        三、 对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死亡意识
第三章 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意识的价值追求
    第一节 生命之美
        一、 生命的自由本真之美
        二、 生命的刚烈力量之美
    第二节 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
        一、 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二、 精英意识与英雄情结
    第三节 爱与和谐
        一、 爱在生灵之间
        二、 和谐相处的生存理念
第四章 关于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意识的评价与思考
    第一节 对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意识的评价
        一、 真实再现了丰富的动物世界
        二、 现实社会中人类世界的影子
    第二节 对沈石溪动物小说生命意识的思考
        一、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二、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云南省蜱的地理分布和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外研究
        1.1.2 国内研究
        1.1.3 总结
    1.2 研究内容
        1.2.1 云南省蜱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1.2.2 云南省蜱的区系分析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野外调查
        2.2.1 样地设置
        2.2.2 环境因子测定
        2.2.3 蜱的采集
    2.3 蜱种的鉴定和分类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和分析
    3.1 野外调查结果
        3.1.1 蜱种的鉴定和分类结果
    3.2 云南省蜱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3.2.1 硬蜱属Ixodes
        3.2.2 花蜱属Amblyomma
        3.2.3 血蜱属Haemaphysalis
        3.2.4 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
        3.2.5 璃眼蜱属Hyalomma
        3.2.6 革蜱属Dermacentor
        3.2.7 败蜱属Carios
    3.3 云南省蜱的区系分析
        3.3.1 云南省小区域的划分
        3.3.2 蜱分布的矩阵
        3.3.3 蜱分布的各小区域相关关系
        3.3.4 不同小区域的主成分分析
        3.3.5 蜱分布小区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蜱的种类
    4.2 蜱的分布特点
    4.3 蜱的地理区划
5 结论
    5.1 云南省蜱的种类
    5.2 云南省蜱的地理分布
    5.3 云南省蜱的地理区划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项目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本研究的定位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 层次分析法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七) 敏感性分析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三) 机构预试验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四) 建立评判矩阵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三、小结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五、小结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二) 用户类型设置
        (三) 功能模块细化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二) 代码设计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 信息填报功能
        (二) 综合评价功能
        (三) 审核判断功能
        (四) 信息查询功能
        (五) 系统管理功能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八、小结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研究思路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一) 人力数量情况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一) 房屋建设状况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 信息管理能力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十一、小结
附表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致谢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9)镰形扇头蜱的生物学特性及检疫(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
2 寄主及危害
3 生物学特性
4 主要形态特征
5 检疫意义和方法

(10)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和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研究
        1.1 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分类学研究进展
        1.2 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病
    2 寄生线虫群体遗传结构研究进展
    3 本研究应用分子技术
1 几种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1.4 实验方法
        1.4.1 线虫采集
        1.4.2 线虫观察、测量和绘图
        1.4.3 扫描电镜(SEM)观察
    1.5 结果与讨论
        1.5.1 长颈鹿小单齿线虫 Monodontella giraffae Yorke et Maplestone, 1926 (图1.1、图1.2)
        1.5.2 天津锥尾线虫,新种Subulura (Murisubulura) tanjinensis sp. nov.(图1.3、图1.4)
        1.5.3 凯氏原圆线虫Protostrongylus (Pulmostrongylus) kamenskyi Schulz, 1930(图1.5、图1.6)
    讨论
2 黄海鱼类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试剂
        2.3.1 所需配置试剂
        2.3.2 其它试剂
        2.3.3 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异尖属线虫幼虫分子鉴定方法(见Du et al.[147])
        2.4.2 PCR 扩增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 mtDNA pcox 1 区和pnad 1 区
        2.4.3 琼脂糖电泳分析
        2.4.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操作步骤
        2.4.5 DGGE 指纹图谱分析及选取代表性条带类型样品测序
        2.4.6 DNA 序列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PCR 扩增mtDNA pcox 1 区
        2.5.2 14 种单倍型DGGE 图谱
        2.5.3 测序结果和单倍型分析
        2.5.4 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2.6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云南草兔三种寄生虫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地区伴侣动物和实验动物三种致腹泻肠道原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杨立娟.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2]山姜属植物黑果山姜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罗乐. 重庆大学, 2019(01)
  • [3]中华蒙潮虫(等足目:潮虫亚目)种群遗传多样性与谱系地理研究[D]. 王明晓.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食毛症与肺炎的诊断研究[D]. 王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5]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6]沈石溪动物小说的生命意识研究[D]. 刘宁宁.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7]云南省蜱的地理分布和区系分析[D]. 郭凯飞. 西南林业大学, 2015(09)
  • [8]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9]镰形扇头蜱的生物学特性及检疫[J]. 高渊,庄明娟,陈云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2)
  • [10]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和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D]. 明珠.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云南草兔三种寄生虫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