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常数空间分布特征

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常数空间分布特征

一、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常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潘明溪[1](2021)在《1983-2019年松嫩、三江平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大范围变干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黑龙江省靠近变暖中心,干旱频发,春季尤为显着,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与品质。作为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区,系统研究黑龙江省主要农区春季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黑龙江省19个农业气象站1983-2019年春季(3-5月)0-30cm土壤湿度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两大农业区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气象站气象数据,定量分析影响土壤湿度的气象因子,得到了以下结论:(1)松嫩平原春季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均显着低于三江平原,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幅度也更大。两大农业区土壤湿度随土层深度加深,均呈现增加的特征。除松嫩平原20-30cm土层春季土壤湿度呈显着下降趋势外,两大农业区其余土层春季土壤湿度年际变化趋势均不显着。(2)松嫩平原春季不同月份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均显着低于三江平原。对同一月份不同土层而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整体均呈现表层土壤湿度显着低于深层土壤湿度的特征。对同一土层不同月份来说,土壤湿度差异不显着。从年际变化来看,只有松嫩平原20-30cm土层3月、4月土壤湿度呈现显着减小趋势,两大农业区其余不同月份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年际变化趋势均不显着。(3)两大农业区春季不同土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均呈现由东到西逐渐减小的趋势,松嫩平原春季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均显着低于三江平原。两大农业区均表现出,随着土层深度加深,土壤湿度增加的特征。从空间变化上来看,松嫩平原50%以上的站点春季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呈显着下降趋势的站点主要分布在海伦-青冈-巴彦一带,呈上升趋势的各站点中,仅五大连池呈显着上升趋势。三江平原春季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年际变化也以下降趋势为主,但变化趋势均不显着,仅抚远站呈显着下降趋势。(4)两大农业区春季不同月份不同土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但值域范围差异较大,同一月份,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增加;同一土层,随月份推移,土壤湿度值域范围缩小,空间差异性减小。空间变化上,松嫩平原同一月份,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湿度呈显着下降速率的站点增加,下降速率增加;同一土层,随月份推移,土壤湿度显着变化的站点减少。三江平原同一月份,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年际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同一土层,与3月、4月相比,5月土壤湿度呈上升趋势的站点增加。(5)与三江平原相比,松嫩平原春季降水量较少,地温较低,风速较大,日照时间较长,前秋季降水量较少,积雪日数较少,最大雪深较小。两大农业区春季地温均成显着上升趋势,风速均呈显着下降趋势,最大雪深均呈增高趋势,积雪初日均呈显着推迟趋势;三江平原春季降水量呈显着上升趋势,松嫩平原积雪终日显着提前,而其余气象要素均无显着变化。(6)各气象要素中,前秋季降水量对两大农业区春季不同月份不同土层土壤湿度均有较大影响。对松嫩平原来说,积雪日数、积雪初日对松嫩平原春季土壤湿度影响能持续到5月,并能影响到20-30cm土层,随着月份推移,其对浅层土壤的影响逐渐消失;最大雪深与积雪终日仅对4月表层土壤有影响;而气温、降水量、日照、风速对松嫩平原春季土壤湿度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松嫩平原相比,影响三江平原春季土壤湿度的气象要素较为单一。3月、4月仅前秋季降水对三江平原春季土壤湿度存在较大影响;随着5月天气回暖,降水增加,气温、降水量、日照对三江平原土壤湿度影响较大;而积雪参数对三江平原春季土壤湿度基本无显着影响。

靖亭亭[2](2021)在《东北黑土区土壤关键特性空间变异及驱动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是农业的基础,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地,大型农场是我国黑龙江黑土区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单元。由于春季黑土冻融和积雪融化及降雨造成了水土流失,易导致农田土壤水分饱和甚至积水进而农机进地作业困难也接影响春播进程。研究东北黑土区春耕时期土壤水分分布规律以及变异特征,有利于掌握该时期土壤分布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农机进地安排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传统的土壤水分野外监测费时费力,遥感技术有大面枳测量以及时效性强等优势。目前针对黑土区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等问题,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研究中单一尺度上未能准确全面反映土壤养分状况,在农场尺度上研究其驱动因素可对土壤养分管理、变量施肥以及制图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选取黑龙江省赵光农场为研究区,分别分析土壤水分与土壤养分两个部分。利用10m分辨率的Sentincl-1雷达数据结合实测样点反演的土壤水分,采用半方差函数,集成推进树算法(Aggregated Boosted Tree,ABT)等方法分析了春耕期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及地形因素(坡度、坡向、坡位、高程和地形湿度指数)对土壤水分空间用异质性的相对影响。对耕层土壤养分实地采样数据,分别从农场尺度(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地块尺度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使用基础统计与地统计方法描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使用冗余分析方法(redundancy annlysis,RDA)与地理探测器分析在农场尺度上地形因素和人为因素(垄向、种植作物类型、管理区)对土壤养分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赵光农场漫岗地块布点采集土壤表层土样,测定土壤含水量得出该研究区土壤含水量介于25.11%~37.31%之间,平均值为30.55%。对研究区土壤水分进行遥感反演。农场黑土漫岗区春耕期土壤水分空间变异包括农场尺度和地块尺度两个组分,地块尺度变异系数(5.81%)大于地块之间变异系数(4.16%)。坡位、坡度、坡向是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控因子,其累计相对解释率超过70%,其中坡位占36.28%。(2)在农场尺度上,土壤pH呈微酸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丰富、土壤pH呈弱变异性,其余各指标均呈中等变异性。土壤pH、碱解氮、有效磷的最优半变异模型为指数模型,有机质、速效钾的最优半变异模型为球状模型。土壤pH、有机质表现出强空间相关性;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中等自相关性。(3)在地块尺度上,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丰富属于较高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碱解氮与速效钾呈弱变异性,有机质与有效磷呈中等变异性。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的最优半变异模型为球状模型,碱解氮的最优半变异模型为高斯模型,速效钾的最优半变异模型为指数模型,四种养分均表现出强空间相关性。(4)对农场尺度上土壤养分影响因素的冗余分析表明,地形湿度指数(TWI)、高程、坡位3种地形因素与垄向、管理区人为因素对5种土壤养分影响程度较大。使用地理探测器以地学角度分析影响农场尺度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表明,因子探测器表明管理区对各个土壤养分的解释度较高影响较大;因子交互探测器表明,管理区与坡位交互作用分别对5种土壤养分解释度较高,交互因子解释度比单个因子解释度最高提高了 2倍。

李海强[3](2021)在《东北黑土区侵蚀小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侵蚀和耕作是黑土生产力退化的主要驱动力,但是目前对侵蚀和耕作条件下黑土肥力组成因子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认识尚不清楚,成为退化黑土地力提升的限制环节。本论文围绕侵蚀小流域内土壤侵蚀和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及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东北黑土区典型侵蚀小流域,选取坡面尺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乔木林和灌木林)、不同开垦年限(未开垦林地和开垦41年、50年和65年农地)、不同垄作方式(横坡垄作和顺坡垄作)和不同侵蚀强度(无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重度侵蚀和沉积)影响下的土壤以及小流域尺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坡面尺度0-100 cm土层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以及肥力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以确立不同因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运用地统计学和传统统计学方法,探究小流域尺度0-3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和肥力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揭示小流域尺度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0-100 cm土壤剖面内,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坡面尺度除不同开垦年限的农地土壤含水量、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外,其它情景下土壤容重呈增加趋势,而其余所选指标以及土壤质量指数(土壤养分肥力指标值(NFI)、土壤物理环境指标值(EFI)和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值(IFI))均显着降低。在小流域尺度,0-15 cm土层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0.25 mm团聚体比例和团聚体稳定性均低于15-30 cm土层,而含水量、<0.25 mm团聚体比例、土壤结构稳定性、p H和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均高于15-30 cm土层;0-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p H、有机碳、全氮、全磷、硝态氮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空间变异强度低于15-30 cm土层,而各粒径团聚体、有效磷、速效钾和铵态氮的空间变异强度高于15-30 cm土层。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在整个土壤剖面,玉米地土壤含水量、容重和<0.25 mm团聚体比例显着高于林地,而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饱和导水率和土壤结构稳定性低于林地。玉米地土壤>0.25 mm团聚体比例在0-50 cm土层显着低于林地,但在50-100 cm土层高于林地。除全磷含量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其它养分含量和储量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均有显着影响,玉米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和储量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均显着低于林地,但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和储量均高于林地。乔木林与灌木林之间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和储量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差异均不显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对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有显着的影响,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团聚体比例的变化主导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变化。3.林地开垦为农地会导致0-50 cm土层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分别降低5.1%、3.9%、14.2%和40.9%,其均在0-15 cm土层降低幅度最大,但50-100 cm土层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饱和导水率会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容重对开垦年限的响应特征与孔隙度相反。林地开垦会造成整个土壤剖面团聚体稳定性的降低,且其降低幅度会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但林地开垦会增加整个土壤剖面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和储量。在林地开垦后50年内,0-15 cm土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含水量以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会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但林地开垦显着改善了15-100 cm土层土壤结构稳定性和含水量以及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状况,其效果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先增强后减弱。4.在0-50 cm土层,坡度较小的南坡和坡度较大的北坡顺坡垄作农地土壤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均高于横坡垄作农地,而容重对垄作方式的响应特征与孔隙度相反。除南坡顺坡垄作农地仅15-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横坡垄作农地外,南坡和北坡的顺坡垄作农地土壤结构稳定性、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以及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和储量在整个土壤剖面均高于横坡垄作农地。5.随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0.25mm团聚体比例、饱和导水率和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和储量均显着降低,但容重和>0.25 mm团聚体比例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和储量均逐渐增加。随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和储量也显着降低,且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降低主导各自储量的降低。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以及各粒径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6.在小流域尺度,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吻和,但各土壤理化指标在0-15和15-30 cm土层的分布面积与其在0-15和15-30 cm土层的空间变异强度相关。农地侵蚀热区、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而沉积区和农地弱侵蚀区土壤含水量较高;>0.25 mm团聚体比例和团聚体稳定性均在乔木林地、草地、沉积区和农地侵蚀热区较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铵态氮含量以及土壤结构稳定性在农地侵蚀热区和灌木林地较低,而在乔木林地、草地和沉积区较高。在小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量与>0.25 mm团聚体比例和团聚体稳定性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余所选指标之间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表明侵蚀会直接造成小流域范围内土壤肥力的下降。7.基于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加权综合法计算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对坡面尺度和小流域尺度土壤质量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玉米地0-100 cm土层NFI和IFI值以及50-100 cm土层EFI值比林地分别高18.3%、17.5%和12.6%,但EFI值在0-50 cm土层比林地低3.6%。在不同开垦年限影响下,0-100 cm土层NFI和IFI值和0-50 cm土层EFI值均呈开垦65年农地>未开垦林地>开垦41年农地>开垦50年农地的变化趋势,而50-100 cm土层EFI值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在不同垄作方式影响下,顺坡垄作农地0-100 cm土层NFI和IFI值以及0-50 cm土层EFI值比横坡垄作农地分别高40%、64.5%和13.6%,但50-100 cm土层EFI值比横坡垄作农地低5.3%。随着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整个土壤剖面NFI、EFI和IFI值均显着降低。相对于无侵蚀区,土壤侵蚀可造成NFI、EFI和IFI值分别降低33.3%、26.9%和50%。在小流域范围内,0-15和15-30 cm土层NFI、EFI和IFI值均随土壤侵蚀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本研究阐明了坡面尺度不同情景对黑土物理和水力学性质和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和储量的影响,进而揭示了小流域尺度土壤物理和养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坡面尺度和小流域尺度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农地耕作会降低0-5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状,但施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进而使土壤综合肥力质量得以提升。土壤质量对耕作的响应受开垦年限的影响,林地开垦后50年内,0-50 cm土层土壤质量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垄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随坡耕地坡位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上坡位遭受较严重的土壤侵蚀以及自身较差的肥力状况,上坡位进行横坡垄作虽然能降低土壤侵蚀且缓解养分流失,但不能显着改善坡耕地上坡位0-5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提升土壤质量,而坡耕地中坡位和下坡位进行顺坡垄作有利于土壤基本性状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在侵蚀环境下,土壤质量随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基于坡面尺度不同情景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以及小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量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分析,发现侵蚀会直接造成小流域范围内土壤肥力的下降。本研究从不同尺度(坡面和小流域)和不同情景(土地利用方式、开垦年限、垄作方式和土壤侵蚀)等多个方面阐明侵蚀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为退化黑土地力的恢复和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潘明溪,张丽娟,曲成军,潘涛,张帆[4](2021)在《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春季土壤湿度是影响东北粮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春季土壤湿度如何变化,鲜有研究。本文基于1983—2019年黑龙江省22个农业气象站的土壤湿度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突变分析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0~30 cm土壤湿度均值为88.22%,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82.63%、89.66%、92.36%,土壤湿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各层均未出现干旱状态。但各层土壤湿度均出现极显着下降趋势,21世纪最初10年较20世纪80年代各层土壤湿度下降6%~15%,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偏干期。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呈现由东到西逐渐减小的趋势,32%左右的观测站点呈现显着下降趋势,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西部及东部地区。前秋季降水量、积雪期长度和积雪初日是影响各层及各月份土壤湿度最重要的因素,其对土壤湿度的影响能持续到5月份,并能影响到20~30 cm。积雪深度及积雪终日对4月份表层土壤湿度有重要影响。地表温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风速和降水量也是影响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关键因素。

王鹤[5](2020)在《黑土区施用生物炭的土壤水动力学后效应及其数值模拟》文中指出黑土是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有着“土中瑰宝”的美誉,黑土的肥力较高、结构性良好、适合作物生长。东北黑土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地区之一,在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年来黑土资源的大量利用,黑土的天然肥力逐年下降,黑土退化严重,黑土层逐渐变薄,黑土地的保护和管理刻不容缓。此外,黑龙江省秸秆资源丰富但综合利用率仅约为33%,同时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低,严重限制了本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作物秸秆为主制备生物炭(biochar),不仅可以减轻秸秆焚烧等对大气的污染,而且生物炭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性、增加作物产量。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在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实验基地进行了为期4年的试验,仅于2016年在典型坡度径流小区施加生物炭以后便不再施加生物炭,通过室内外试验相结合分析了2016年至2019年单次施用生物炭后4年内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后效应,并应用HYDRUS软件对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进行数值模拟,明确单次施用生物炭后4年内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的后效应规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后效应的结果表明:单次施用生物炭4年内明显减小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使土壤结构变疏松、熟化程度增加、通透性增强、持水性能提高,使水分、养分更易运达作物根系,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但随着施加生物炭后年限和坡度的增加,土壤容重的减小幅度、土壤孔隙度的增大幅度以及土壤持水能力的提升幅度均呈明显的减小趋势。施用生物炭后可使表征肥力的土壤p H值、有机质、铵态氮和速效钾含量显着增加(P<0.05),使土壤养分等级上升、土壤综合肥力增强,促进大豆增收增产,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和速效钾最大增长率分别为18.21%、27.23%、20.31%,与坡度、年份的关系同前面所分析的物理指标变化规律类似。是否施用生物炭因素对各指标的影响最为显着且解释力最强,年份和坡度因素对各指标影响程度的强弱各有不同,但均不及生物炭的影响。以上结果说明生物炭施用当年对于各个指标的影响程度最为显着,且施炭后2017—2019年3年中生物炭均仍然有效。(2)生物炭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后效应的结果表明:采用Van Genuchten模型对4年各处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效果良好。生物炭可增大θs和α,减少θr和n。施炭后4年内土壤含水率增加、SWCC上移、比水容量增大,提高土壤的持水供水能力,4年内对土壤持水供水能力的改善效果随施炭后年限的延长而逐年减弱、随坡度的增大而相应增大。施炭后4年内K(h)、D(θ)以及Dsh(θ)均随θ增加而增加,K(h)~θ具有较好的幂函数关系,D(θ)和Dsh(θ)具有明显的指数关系。2016—2019年内生物炭均可增大土壤非饱和导水率K(h),可以促进湿润峰前移速度、明显增大Boltzmann变换参数ξ,且随施炭后年限的延长生物炭对K(h)、ξ的增加幅度逐年减弱。当θ<0.42 cm3/cm3时,生物炭抑制土壤水分在水平方向的扩散;θ>0.42cm3/cm3时,生物炭促进了土壤水分的水平扩散能力。当θ<0.36 cm3/cm3时,生物炭会抑制土壤中Na Cl溶液的弥散;θ>0.36 cm3/cm3时,生物炭可以促进土壤中Na Cl溶液的弥散。本试验区θ为0.20~0.35 cm3/cm3,故生物炭对水分扩散、Na Cl溶液弥散均具有抑制效果,且生物炭对水分扩散和溶液弥散抑制效果均随坡度增加、施炭后年限延长而减弱。(3)生物炭对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基于土壤水动力学理论以及SPAC理论,利用HYDRUS-1D软件中的基本方程结合试验区情况,建立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与溶质运移模型对雨后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溶质含量的模拟效果符合程度良好、模拟结果精度较高,模型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可用于本地区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过程的模拟研究。通过模型模拟结果可知,仅于2016年单次向试验土壤施加生物炭后4年内对雨后48 h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溶质含量一直存在着增加的效果,最大增长率分别为10.24%、24.11%,起到了雨后对土壤的蓄水保水、溶质滞留赋存作用,将更多水、养留存于土壤中,使农作物生长环境优化更利于作物生长,但此作用随着施炭后年限的延长逐年弱化,各年对雨后土壤蓄水保水的作用与坡度无明显关系,对雨后土壤溶质含量增加效果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

于占江[6](2019)在《气候变化对京津冀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京津冀地缘相接、水脉相连,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匮乏已成为阻碍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系统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变化量的影响,提出了该区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对实现京津冀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60~2015年共56年京津冀区域内站点的气象、水文及地质的实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高时空分辨率的ESA CCI SM卫星遥感资料,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评价指标及评估、预估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蒸(散)发和土壤湿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了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的演变趋势和水循环变化过程;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京津冀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利用最新的Reg CM4区域气候模式,预估了在RCP4.5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近期的京津冀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并采用经济计量模式对京津冀地表及地下水资源未来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未来气候变化下京津冀应采取的适应性对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京津冀区域近56年来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各气候分区也呈现和全区域一致的上升趋势;90年代初发生突变上升;炎热日数年代际变化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日最低气温≤0℃和≤-10℃日数的年际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与气温变化不同是该区域降水呈弱下降趋势且存在比较显着的区域非均一性,冀北高原区无明显变化,冀东平原区降水下降趋势显着于京津冀全区和其他气候分区。(2)验证了彭曼、高桥公式在计算京津冀区域潜在、实际蒸发量的可适用性。通过实际计算指出了京津冀区域存在“蒸发悖论”现象:蒸发皿蒸发量和潜在蒸发量呈下降趋势,而实际蒸发量呈弱上升趋势,尤其是2000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与当前学术界蒸发互补理论相一致;实际蒸发与地表、地下水资源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3)京津冀区域空中水汽总量分析表明,近56年来水汽总量呈减少趋势;水汽收支分析表明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中低层700 h Pa以下,850-700 h Pa水汽总量最为丰富,总水汽收支基本平衡,有弱水汽流出;夏季水汽净收支为正值,春季、秋季和冬季水汽收支均为负值。(4)京津冀区域近56年地表、地下水资源均呈减少趋势,地表水资源减少趋势尤为显着,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比山区要快;气候因子降水和气温是影响京津冀区域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但降水影响更为明显;分析表明,京津冀区域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5)京津冀区域土壤湿度空间分布不均,且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夏季呈上升趋势,冬季呈下降趋势;土壤湿度与气温、蒸发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降水是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6)预估结果表明了京津冀区域面临增暖和增湿的风险。年平均气温及冬、夏季气温都呈一致上升趋势,尤其夏季升温幅度较大,高达1.2℃左右;21世纪近期京津冀区域年平均降水和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冬季则是增加和减少相间的区域性分布;21世纪近期京津冀区域地表水资源呈弱增加趋势,地下水资源呈减少趋势。

吴昱[7](2019)在《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针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大量的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以黑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秸秆生物炭为试验材料,当地主要大田作物大豆为供试作物,分别在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以下简称“北安试验点”)和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综合试验基地万家试验站(以下简称“哈尔滨试验点”),借助于径流小区,人工降雨和天然降雨相结合,室内外试验相结合,试验研究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开展了连年施用(2015年~2017年)和一次性施用生物炭(2016年~2018年)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生物炭施用量和连续施用年限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不同。随着施用量和施用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总孔隙度不断增大。适当施用生物炭可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GSSI。连续两年、三年施用量为50 t/hm2时,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较好;使GSSI达到最大的生物炭施用模式为连续两年施用,施用量为56.75 t/hm2。另外,在累积施炭量相同的条件下,分次施入对土壤结构的改良效果优于一次性施入。生物炭的施入增强了土壤对水分的吸持能力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但土壤的持水能力并非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和连续施用年限的延长而持续增强,当累积施用量过高时,反而会增强土壤的斥水性。以12.00 t/hm2的施用量连续施用六年,3.70 t/hm2连续施用六年时,可分别使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达最大。连续两年施用55.76 t/hm2的生物炭时,可使土壤中碱解N含量达到最大;施用一年63.20 t/hm2可使土壤中有效P含量达到最大;连续4年施用142.48 t/hm2可使土壤速效K含量达到最大;在施用一年及连续两年施用条件下,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增大;连续两年施用25 t/hm2、连续三年施用25 t/hm2和连续两年施用50 t/hm2生物炭的土壤综合肥力高于施用一年50 t/hm2、75 t/hm2和100t/hm2的处理;同时施用生物炭还可使土壤中养分分布更加均匀,使坡上坡下土壤养分不均的状况得以改善。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及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亦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因施用量及施用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随着施炭量的增加和施用年限的延长,曲线上移明显。在相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增长速率随施用量及施用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施用生物炭可提高土壤比水容量,增强土壤的供水能力。施用生物炭使得雨后土壤水分运动层位不断加深,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持续的时间逐渐延长。HYDRUS-1D模型适用于黑土区坡耕地施用生物炭条件下的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模拟。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60 cm 土层,在生物炭施用当年,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0-100 cm 土层土壤储水量均逐渐增大;在连续施用两年、三年的条件下,二者均表现出低施炭量处理优于高施炭量处理。连续三年施用44.99 t/hm2生物炭时,对土壤储水量的促进作用可达到最大。适当施用生物炭可促进大豆生长发育,但效果随着施炭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三年的大豆产量及WUE亦呈现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连续五年施用33.1952 t/hm2生物炭时,可以达到大豆最大产量;连续施用2年施用生物炭55.8430 t/hm2时可以大豆WUE较对照增幅最大。施用生物炭可有效减少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但减流减沙效果随生物炭施用量和施用年限的不同而不同。在生物炭施用当年B75处理减流效果最好,而在连续施用两年、三年时则是以B50处理的减流效果最好,且高施炭量处理减流效果弱于低施炭量处理;施用当年和连续施用两年均以施用量为50 t/hm2的减沙效果最好,在连续施用三年时,则以最小施用量的B25处理为最佳。减流减沙效果最佳的生物炭施用模式分别为连续两年施用量为65.7419 t/hm2和连续两年施用量为53.4167 t/hm2。随着生物炭一次性施入后年限的延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逐渐减弱。生物炭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GSSI值、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有效水最大含量、饱和导水率、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速效K、碱解N、有效P、总有机碳和土壤综合肥力指标的影响年限分别是5年、7年、4年、12年、4~5年、3~4年、3-4年、5~6年、5~6年、6~7年、4年、4年、5年、3年和5~6年。随着生物炭一次性施用后年限的延长,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不断减弱,施炭处理三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均位于同年未施炭处理上方,但随着施用后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下移。施用生物炭有利于土壤中水分的传导。在施用当年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最高,之后对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影响逐渐减弱。随着生物炭施用后年限的延长,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的影响逐渐减小,施炭处理土壤含水率提高幅度逐渐降低。三年内施炭处理土壤储水量均高于同年未施炭处理,但随着年限的延长,两个处理间的差异呈对数函数递减,在施用后的第5~6年,土壤储水量的差异基本消失。随着生物炭一次性施用后年限的延长,节水增产效应呈指数衰减。施炭处理三年大豆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均优于未施炭处理,但均以施用当年优势最大,之后逐年减弱。施炭处理大豆产量及WUE增长率均与生物炭施用后年限呈指数函数递减。土壤中一次性施入75 t/hm2生物炭处理的节水增产效应可持续4年左右。一次性施入生物炭后年减流率和减沙率,随施用后年限的延长呈指数函数递减,且施用后年限对年径流深的影响大于对年产沙量的影响,在施用后的2~3年,生物炭的减流减沙效果逐渐消失。施炭处理土地生产能力随生物炭施用后年限的延长呈指数衰减。采用Copula评价法对不同处理土地生产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连续两年施用生物炭,施用量为50 t/hm2为黑土区坡耕地连年施加生物炭条件下最佳的生物炭施用模式;一次性施入75 t/hm2生物炭地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周期为4年。

崔钦彬[8](2018)在《城市土壤质地多尺度空间变异特征及对其水分性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气、水、土壤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作为连接环境的纽带,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忽视了土壤的生态作用,尤其是城市建设所使用的不透水材料硬化地表,引起了城市洪涝灾害、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而土壤质地作为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城市土壤质地的空间变异角度,重点分析其对水分性质带来的影响。由于城市土壤性质变异的复杂性,本文采取GIS和地统计学结合的方法研究上海城市样带土壤质地空间异质性。然后利用土壤水分转换函数,选取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导水率等一些土壤水分参数进行估测,得到以下几条主要结论。1.从土壤质地统计特征可以看出,样带土壤粘粒的平均值为13.05%,土壤砂粒的平均值为6.96%,均属于中等强度空间变异,土壤砂粒的变异强度大于粘粒;样带土壤砂粒和粘粒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区级尺度上,徐汇区土壤粘粒的空间变异性同样小于砂粒的空间变异性,闵行区和奉贤区均有这一规律,土壤砂粒空间变异性为闵行>奉贤>徐汇;其空间结构模型以指数模型为主,块金系数上说,闵行区的粘粒和徐汇区的砂粒受随机性因素影响强,徐汇区的粘粒空间自相关性比其砂粒要强。在功能区上,土壤粘粒的变异系数为:工业区>交通绿地>居民区>浦江农田>公园,土壤砂粒在工业区变异性最大,其变异系数为0.89,呈现中等强度空间变异性;功能区的空间结构仍然以指数模型为主,块金系数以工业区的粘粒最大,说明工业区粘粒受到强烈的外界干扰。2.样带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为20.53g/kg,属于中等强度空间变异;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徐汇区土壤有机质为球状模型,闵行区为高斯模型,奉贤区为高斯模型;徐汇区、闵行区、奉贤区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3.96g/kg、21.96g/kg、18.18g/kg,并且均属于中等程度空间变异性。从半变异函数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仍然是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并且土壤有机质为指数模型。3.多尺度土壤质地空间分布规律表明,在样带尺度上,土壤砂粒总体上表现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总的来说属于条带状分布,也就是从样带西北到其东南土壤砂粒是增加的趋势,由于土壤砂粒和土壤粘粒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因此粘粒具有和土壤砂粒相反的空间分布规律。城市化水平越低,其土壤砂粒含量越高,在城市样带中部闵行区,砂粒含量呈岛状分布,说明闵行土壤砂粒受强烈的外界人为因素影响,通过普通克里格插值获得结果,精度较高。在样区尺度上,中心城区徐汇区土壤砂粒出现从西向东增加的规律,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出现在徐汇东北部;且徐汇区土壤砂粒是通过交叉验证法得到结果,预测精度最高。徐汇区土壤粉粒呈带状分布,高值区分布在徐汇中部;土壤粘粒从西向东具有减少的趋势。闵行区土壤砂粒呈点状分布,空间分布规律不明显,低值区基本上分布在闵行区中部;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空间分布上具有复杂性。奉贤区土壤砂粒由北部向杭州湾方向递减,高值区分布在杭州湾地势较低的一带,呈较为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粘粒具有相反的规律,高值区主要在砂粒分布较少的地方。在不同功能区上,工业区土壤砂粒呈岛状分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北部一带;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农业区土壤砂粒呈条带状分布,规律性不明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农业区的西南一带;粘粒呈现西低东高的趋势。居民区土壤砂粒也呈条带状分布,高值区分布在小区道路出口一带;粘粒是呈两边低、中间高的趋势。交通绿地土壤砂粒是北高南低。公园土壤砂粒呈条带状分布,土壤粘粒呈岛状分布。4.土壤有机质高含量高值区分布在徐汇区,低值区分布在奉贤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中心城区到郊区具有规律的递减趋势,说明在城市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分布与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的,且空间分布具有复杂性,并具有富集性。5.对水分性质的估测与分析通过土壤基本属性可以得到,土壤水分参数(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凋萎系数等)与土壤粘粒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沙粒密切相关。利用土壤水分转换函数估算一些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值;其中土壤饱和导水率为交通绿地>农业区>公园>居民区>工业区,说明不同功能区其导水性能不同。土壤饱和含水量为公园>交通绿地>工业区>农业区>居民区,说明不同功能区的持水供水性能不同。田间持水量居民区>农业区>工业区>公园>交通绿地。总体上看样带持水供水性能较低,对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具有负相关性,通常在高吸力阶段主要是有土壤质地决定的,而在低吸力阶段主要由土壤有机质结构、容重等土壤属性所决定的。因此来说,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持水供水特性,并可以有效的改良土壤。

王斌,丁星臣,黄金柏,宫兴龙,朱士江,王贵作[9](2017)在《基于HWSD的GSAC模型网格化产流参数估计与校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基于网格的萨克拉门托模型(GSAC)产流参数难以估计的问题,提出利用世界和谐土壤数据库(HWSD)土壤属性数据估计和校正该模型产流参数的方法。首先,采用HWSD土粒百分含量和土壤质地分类数据估算流域各网格顶层(T层)与底层(S层)土壤的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等土壤水分常数;再采用一个气候指数和HWSD的T层张力水容量、田间持水量及凋萎系数推求GSAC模型上层厚度,继而利用上层厚度将流域各网格的HWSD土壤水分常数转换为GSAC模型上、下层土壤水分常数;最后利用GSAC模型上层厚度与转换了的土壤水分常数估计流域各网格的产流参数;在估计产流参数的同时,采用12个系数对这些产流参数进行校正,所有的校正系数通过自由搜索(FS)算法率定GSAC模型确定。呼兰河流域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HWSD土壤属性数据估计GSAC模型网格化产流参数的方法简便易行,利用校正产流参数驱动的GSAC模型在率定期与验证期的纳什效率系数(NSEC)分别为0.81和0.83,与不校正产流参数情况相比,校正产流参数的GSAC模型能够取得更高的模拟精度。

钟支亮[10](2017)在《武功山山地草甸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江西武功山山地草甸,具有面积广、分布基准海拔低的特点,在我国南方植被垂直带中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但是近年来由于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游客数量的激增,对草甸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加剧了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与草甸资源的矛盾。土壤水分作为维系草甸生态系统运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又是草甸植被恢复与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所以,本文以武功山山地草甸不同植物群落下的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以及不同海拔下草甸土壤的持水能力、供水性和水分有效性,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旨在从土壤水分入手,探索植被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武功山草甸土壤的水源涵养、土壤水分的科学评估与合理监测、植被恢复和草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武功山山地草甸不同植物群落间的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性水平(P<0.05),各植物群落土壤持水能力大小顺序为:箭竹(Sinarundinaria nitida)>芒(Miacanthus floridulus)>飘拂草(Fimberistylis wukungshanensis)>中华苔草(Carex chinensis),说明了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物种中箭竹、芒的储存水分、涵养水源的能力比飘拂草、中华苔草要强。土壤层次差异对土壤的持水能力有显着影响,020cm表层土大于2040cm深层土。海拔差异对土壤含水量、持水能力无显着影响,但是土壤的含水量、持水量都是在海拔1700m的020cm表层土最高,并且不同海拔梯度下表层土和深层土之间差异显着。土壤持水量指标与土壤的理化性质关系密切,主要受容重、有机质、孔隙度的影响。(2)采用Gardner提出的幂函数方程对研究区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了良好的拟合效果,回归系数R2都在0.9542以上。吸力值0.1MPa可以作为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分界值点。不同植物群落和不同土层的拟合方程参数a值的范围是43.26474.345,方程参数b值的变化范围是0.09190.1339。根据拟合方程参数a值判断的各植物群落土壤持水性大小顺序为:箭竹>野菊花(Chrysanthemum indicum)>芒>飘拂草>中华苔草;土层之间的持水性大小表现为表层土大于深层土。表层土和深层土之间方程参数b值的变化差异较小,说明了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走向在不同土层间基本一致。(3)通过比较各植物群落间的比水容量参数,吸力值0.1MPa下的比水容量值,以及土壤有效水含量范围,得出了各植物群落及土层之间的供水能力的差异。总体上看,020cm表层土的供水能力大于2040cm深层土,说明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减少,土壤表层向下层其供水性和耐旱性逐渐减弱。植物群落之间,箭竹的比水容量值及有效水含量范围都是最大,芒和野菊花次之,后面依次是飘拂草和中华苔草。植物群落土壤供水能力差异的产生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关系,其中土壤的粘粒含量、容重、孔隙度是直接影响因素,有机质是重要的间接影响因素。

二、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常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常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1983-2019年松嫩、三江平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湿度变化特征的研究
        1.2.2 气象因素对土壤湿度影响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松嫩、三江平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
    3.1 两大农业区土壤湿度时序变化特征
        3.1.1 不同土层土壤湿度时序变化特征
        3.1.2 春季不同月份土壤湿度时序变化特征
    3.2 两大农业区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3.2.1 不同土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3.2.2 各月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嫩、三江平原春季土壤湿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两大农业区与土壤湿度相关气象因素变化特征分析
        4.1.1 春季气温变化特征
        4.1.2 春季降水量变化特征
        4.1.3 春季地温变化特征
        4.1.4 春季风速变化特征
        4.1.5 春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4.1.6 前秋季降水时序变化特征
        4.1.7 积雪日数时序变化特征
        4.1.8 最大雪深时序变化特征
        4.1.9 积雪初日时序变化特征
        4.1.10 积雪终日时序变化特征
    4.2 两大农业区春季土壤湿度与气象因素相关关系分析
        4.2.1 两大农业区春季各土层土壤湿度与气象因素相关关系
        4.2.2 两大农业区春季各月0-30cm土层土壤湿度与气象因素相关关系
        4.2.3 两大农业区春季各月不同土层土壤湿度与气象因素相关关系
        4.2.4 两大农业区春季土壤湿度与气象因素空间相关关系
    4.3 两大农业区春季土壤湿度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东北黑土区土壤关键特性空间变异及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1.3.2 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趋势
        1.3.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黑土区分布
        2.1.2 区位概况
        2.1.3 自然特征
        2.1.4 社会经济特征
    2.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理论基础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土壤样品采集
        2.3.2 Sentinel数据
        2.3.3 地形数据
    2.4 研究与统计方法
        2.4.1 主动微波遥感反演
        2.4.2 经典统计方法
        2.4.3 地统计方法
        2.4.4 空间插值
    2.5 数据分析方法
        2.5.1 SPSS软件分析
        2.5.2 R语言统计分析
        2.5.3 地理探测器分析
3 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及驱动机制
    3.1 土壤水分反演模型
    3.2 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3.2.1 传统描述性统计分析
        3.2.2 地统计学分析
    3.3 土壤水分驱动机制
        3.3.1 土壤水分主要影响因子
        3.3.2 土壤水分影响因子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及驱动机制
    4.1 农场与地块尺度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
        4.1.1 数据预处理
        4.1.2 基本描述统计分析
        4.1.3 地统计分析
    4.2 农场与地块尺度下土壤养分空间分布
    4.3 农场尺度下土壤养分驱动机制
        4.3.1 基于冗余分析的因子分析
        4.3.2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因子分析
    4.4 冗余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东北黑土区侵蚀小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2 土壤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开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 垄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5 小流域内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
        1.2.6 土壤质量评价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研究方法
        2.1.4 技术路线
    2.2 研究区概况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3.1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2.3.2 分析项目和测定方法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特征
        3.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3.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
    3.4 讨论
        3.4.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
        3.4.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开垦年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特征
        4.3.2 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4.3.3 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
    4.4 讨论
        4.4.1 开垦年限对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
        4.4.2 开垦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垄作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垄作方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特征
        5.3.2 不同垄作方式下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5.3.3 不同垄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
    5.4 讨论
        5.4.1 垄作方式对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
        5.4.2 垄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壤侵蚀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分布特征
        6.3.2 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下土壤水力学性质的分布特征
        6.3.3 不同土壤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特征
    6.4 讨论
        6.4.1 土壤侵蚀对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影响
        6.4.2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6.5 小结
第七章 小流域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的描述性统计
        7.3.2 小流域土壤质量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7.3.3 小流域土壤质量指标的空间结构分析
        7.3.4 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7.3.5 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7.3.6 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7.4 讨论
        7.4.1 侵蚀小流域土壤物理和水力学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
        7.4.2 侵蚀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属性的空间变异特征
    7.5 小结
第八章 侵蚀小流域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评价指标建立
        8.2.2 评价指标隶属度计算
        8.2.3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因子分析法
        8.2.4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3.2 不同开垦年限下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3.3 不同垄作方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3.4 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3.5 小流域土壤质量的变异特征
    8.4 讨论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方差分析
        2.3.2 气候倾向率
        2.3.3 空间分析
        2.3.4 相关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时序变化特征
        3.1.1 各层土壤湿度时序变化特征
        3.1.2 各月份土壤湿度时序变化特征
    3.2 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变化
        3.2.1 各层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3.2.2 各月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3.3 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变化机制分析
        3.3.1 春季土壤湿度影响因素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5)黑土区施用生物炭的土壤水动力学后效应及其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进展
        1.3.1 生物炭的理化性质
        1.3.2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3.3 生物炭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1.3.4 土壤水分运动及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观测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质
        2.3.2 土壤化学性质
        2.3.3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2.3.4 土壤比水容量
        2.3.5 土壤非饱和导水率
        2.3.6 土壤非饱和水分扩散率
        2.3.7 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
    2.4 数据处理方法
3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后效应
    3.1 生物炭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后效应
        3.1.1 生物炭对土壤容重的后效应
        3.1.2 生物炭对土壤孔隙度的后效应
        3.1.3 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详细分析
        3.1.4 本节讨论
    3.2 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常数的后效应
        3.2.1 生物炭对土壤水分常数的后效应
        3.2.2 本节讨论
    3.3 生物炭对土壤pH值的后效应
        3.3.1 生物炭对土壤pH值的后效应
        3.3.2 本节讨论
    3.4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后效应
        3.4.1 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后效应
        3.4.2 本节讨论
    3.5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后效应
        3.5.1 生物炭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后效应
        3.5.2 本节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生物炭对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后效应
    4.1 生物炭对土壤持水性的后效应
        4.1.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和参数
        4.1.2 生物炭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后效应
        4.1.3 本节讨论
    4.2 生物炭对土壤比水容量的后效应
        4.2.1 生物炭对土壤比水容量的后效应
        4.2.2 本节讨论
    4.3 生物炭对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后效应
        4.3.1 生物炭对土壤非饱和导水率的后效应
        4.3.2 本节讨论
    4.4 生物炭对土壤非饱和水分扩散率的后效应
        4.4.1 土壤含水率与Boltzmann变换参数ξ的关系
        4.4.2 生物炭对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后效应
        4.4.3 本节讨论
    4.5 生物炭对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后效应
        4.5.1 生物炭对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的后效应
        4.5.2 本节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1 HYDRUS-1D简介
    5.2 HYDRUS-1D理论依据
        5.2.1 土壤水分运动模型
        5.2.2 土壤溶质运移模型
        5.2.3 根系吸水模型
        5.2.4 植物蒸散发模型
    5.3 HYDRUS-1D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施用生物炭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的HYDRUS-1D模型模拟
    6.1 基于HYDRUS-1D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及其分析
    6.2 基于HYDRUS-1D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的数值模拟及其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气候变化对京津冀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空中水资源
        1.2.2 地表水资源
        1.2.3 地下水资源
        1.2.4 蒸散发
        1.2.5 土壤湿度
        1.2.6 水资源的预估
        1.2.7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说明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主要气候特征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水资源概况
    2.2 资料说明
        2.2.1 代表站的确定
        2.2.2 资料来源
        2.2.3 数据及质量控制
第三章 京津冀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数据和方法
    3.3 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及极端气温事件
        3.3.1 空间分布特征
        3.3.2 气温变率
        3.3.3 突变特征
        3.3.4 周期性分析
        3.3.5 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3.4 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3.4.1 空间分布特征
        3.4.2 降水的变率特征
        3.4.3 突变特征
        3.4.4 周期性分析
        3.4.5 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
        3.4.6 夏季降水减少明显成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中水汽总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
    4.1 引言
    4.2 数据和方法
        4.2.1 数据
        4.2.2 方法
    4.3 水汽总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4.3.1 水汽总量的年际变化
        4.3.2 水汽总量的年内变化
        4.3.3 水汽总量垂直分布
        4.3.4 水汽总量空间分布
    4.4 水汽输送与收支的时空分布
        4.4.1 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
        4.4.2 水汽通量散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4.4.3 水汽收支的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蒸散发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5.1 引言
    5.2 数据和方法
        5.2.1 数据
        5.2.2 方法
    5.3 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5.3.1 蒸发皿蒸发量的年变化特征
        5.3.2 蒸发量季节变化特征
        5.3.3 影响因子分析
    5.4 潜在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5.4.1 潜在蒸发量变化特征
        5.4.2 潜在蒸散发对各气象要素敏感性分析
    5.5 实际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5.5.1 实际蒸发量的估算
        5.5.2 实际蒸发量变化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陆地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6.1 引言
    6.2 数据和方法
    6.3 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6.3.1 地表水资源基本特征
        6.3.2 地表水资源变化趋势
        6.3.3 典型水文站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
        6.3.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6.4 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
        6.4.1 地下水资源量空间分布特征
        6.4.2 地下水变化趋势
        6.4.3 气候要素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7.1 引言
    7.2 数据和方法
    7.3 实测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分析
        7.3.1 土壤水分常数分布特征
        7.3.2 实测土壤湿度变化特征
        7.3.3 气候因子与实测土壤湿度的相关关系
    7.4 ESA CCI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分析
        7.4.1 CCI土壤湿度时间变化特征
        7.4.2 CCI土壤湿度空间变化特征
        7.4.3 土壤湿度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
    7.5 气候变化下土壤湿度的调控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京津冀水资源适应性对策
    8.1 引言
    8.2 数据和方法
    8.3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水资源效应
        8.3.1 预测模式的建立
        8.3.2 京津冀区域气候变化预估
        8.3.3 京津冀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预估
    8.4 气候变化下京津冀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及适应性对策
        8.4.1 京津冀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8.4.2 京津冀区域水资源现状及挑战
        8.4.3 适应性对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本文创新点
    9.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物炭的定义
        1.2.2 生物炭的基本特性
        1.2.3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4 生物炭对作物产量以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1.2.5 生物炭对土壤氮磷养分的固持作用
        1.2.6 生物炭的固碳减排效应
        1.2.7 生物炭的持续效应
        1.2.8 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1.3 课题来源
2 试区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区概况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试验设计
        2.4.2 观测内容与方法
        2.4.3 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方法
        2.4.4 Copula评价方法
        2.4.5 数据处理方法
3 连年施用生物炭对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3.1 生物炭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的影响
        3.1.1 对土壤结构性指标的影响
        3.1.2 对土壤持水性指标的影响
        3.1.3 对土壤养分指标的影响
    3.2 生物炭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年限对土壤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2.1 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
        3.2.2 对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影响
        3.2.3 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3.3 生物炭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年限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3.3.1 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3.3.2 对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3.3.3 生物炭施用量及施用年限与土壤储水量的关系
    3.4 生物炭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年限对大豆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3.4.1 对大豆生长动态的影响
        3.4.2 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3.4.3 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4 生物炭施用量及施用年限与节水增产指标的关系
    3.5 生物炭不同用量和不同施用年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3.5.1 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3.5.2 对降雨产沙的影响
        3.5.3 生物炭施用量及施用年限与水土流失指标的关系
    3.6 不同施用量及施用年限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分析与评价
        3.6.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6.2 边缘分布的确定
        3.6.3 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及施用年限条件下土地生产能力指数
    3.7 本章小结
4 一次性施用生物炭对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效应
    4.1 生物炭施入后不同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1 对土壤结构性指标的影响
        4.1.2 对土壤持水性指标的影响
        4.1.3 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2 生物炭施入后不同年限对土壤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4.2.1 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
        4.2.2 对土壤水再分布的影响
        4.2.3 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4.3 生物炭施入后不同年限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4.3.1 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4.3.2 对土壤储水量的影响
        4.3.3 生物炭施入年限与土壤储水量的关系
    4.4 生物炭施入后不同年限对大豆节水增产的影响
        4.4.1 对大豆生长动态的影响
        4.4.2 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4.4.3 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4 生物炭施入后年限与节水增产指标的关系
    4.5 生物炭施入后不同年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5.1 对降雨径流的影响
        4.5.2 对降雨产沙的影响
        4.5.3 生物炭施入后年限与水土流失指标的关系
    4.6 生物炭施入后不同年限的土地生产力分析与评价
        4.6.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6.2 边缘分布的确定
        4.6.3 生物炭施用后不同年限条件下土地生产能力指数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城市土壤质地多尺度空间变异特征及对其水分性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研究
        1.2.2 土壤质地对水分性质的影响
        1.2.3 土壤有机质对水分性质的影响
        1.2.4 土壤容重对水分性质的影响
        1.2.5 土壤水分性质传递函数
    1.3 国内外研究不足
    1.4 研究理论和方法
        1.4.1 地统计学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城市样带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特征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样带土壤质地及有机质的统计特征
        2.3.2 样带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变异函数的拟合
        2.3.3 样带土壤质地及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2.4 结论
第三章 “城-郊-乡”梯度土壤质地空间分布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土壤样品采集
        3.1.3 土壤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性质统计特征
        3.2.2 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变异函数拟合模型
        3.2.3 土壤质地及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3.3 结论
第四章 功能区尺度土壤质地空间分布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土壤样品采集
        4.1.2 土壤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功能区土壤质地及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
        4.2.2 土壤质地及有机质空间变异性
        4.2.3 各功能区土壤质地及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
    4.3 结论
第五章 不同尺度城市土壤质地空间变异性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尺度土壤质地组成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不同尺度土壤质地空间结构分析
        5.2.3 不同尺度土壤质地空间分布特征
    5.3 结论
第六章 不同功能区下典型土壤水分性质
    6.1 土壤水分特征参数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土壤饱和导水率
        6.2.2 土壤孔隙度及土壤饱和含水量
        6.2.3 土壤萎蔫点含水量及田间持水量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城市样带土壤质地空间变异特征
        7.1.2 “城-郊-乡”梯度土壤质地空间分布特征
        7.1.3 功能区尺度土壤质地空间分布特征
        7.1.4 不同尺度城市土壤质地空间变异性分析
        7.1.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课题

(9)基于HWSD的GSAC模型网格化产流参数估计与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GSAC模型产流参数估计与校正方法
2 利用HWSD土壤属性数据估计和校正GSAC模型产流参数
    2.1 推求GSAC模型上层厚度
    2.2 转换GSAC模型两土层土壤水分常数
    2.3 Free search算法率定GSAC模型产流参数校正系数
3 实例应用
    3.1 流域概况
    3.2 基础数据
    3.3 校正系数敏感性分析与率定结果
    3.4 GSAC模型产流参数校正结果
    3.5 网格化产流参数驱动的GSAC模型模拟效果
4 结论

(10)武功山山地草甸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土壤水分运动研究进展
        1.3.2 草甸土壤水分研究现状
        1.3.3 土壤水分特征及其主要动力学参数研究
        1.3.3.1 土壤水分常数
        1.3.3.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1.3.3.3 比水容量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1 研究内容
        2.1.2 技术路线
    2.2 研究区概况
        2.2.1 自然地理
        2.2.2 地质地貌
        2.2.3 气候特征
        2.2.4 草甸植被概况
    2.3 样地设置和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
        2.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3 样品测定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的持水能力差异分析
        3.1.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
        3.1.2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持水能力差异
        3.1.3 不同海拔上植物群落(芒)土壤持水能力差异
        3.1.4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持水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
        3.2.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方程
        3.2.2 不同植物群落比水容量及土壤供水性
        3.2.3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供水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2.4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分有效性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植物群落持水能力分析
        4.1.2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
    4.2 讨论
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四、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常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1983-2019年松嫩、三江平原春季土壤湿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D]. 潘明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东北黑土区土壤关键特性空间变异及驱动因素研究[D]. 靖亭亭.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东北黑土区侵蚀小流域土壤质量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海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1983—2019年黑龙江省春季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潘明溪,张丽娟,曲成军,潘涛,张帆. 地理研究, 2021(04)
  • [5]黑土区施用生物炭的土壤水动力学后效应及其数值模拟[D]. 王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6]气候变化对京津冀水资源的影响及对策[D]. 于占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1)
  • [7]施加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影响[D]. 吴昱.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城市土壤质地多尺度空间变异特征及对其水分性质影响研究[D]. 崔钦彬.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0)
  • [9]基于HWSD的GSAC模型网格化产流参数估计与校正[J]. 王斌,丁星臣,黄金柏,宫兴龙,朱士江,王贵作. 农业机械学报, 2017(09)
  • [10]武功山山地草甸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水分特征研究[D]. 钟支亮.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黑龙江省土壤水分常数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