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证”培训助推正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绿证”培训助推正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绿证”培训推动正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柏杨[1](2021)在《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分析——以河南正阳县花生产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各个地方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可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转换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笔者阐述了河南省正阳县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化途径提出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胡晓东[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正阳县为例》文中认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地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村振兴。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全新模式。近年来,我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来引导和支持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地方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响应。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产业蓬勃发展,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所以,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习近平“三农思想”,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河南省正阳县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政府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持政策,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与查阅资料,从正阳县产业发展现状入手,结合正阳县的实际情况和访谈资料,深刻分析了目前正阳县推动花生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策引导,搭建服务平台;夯实产业基础,壮大第一产业;注重内因外培,提升品质标准;延伸花生产业链条,多链条增值;创建国家现代产业园,打造一流园区;发展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另外,对正阳县产业融合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对正阳县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正阳花生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扎实的基础、良好的政策与广阔的市场。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更高要求来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支持产业融合的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深度的产业融合政策、产业融合专业人才略显不足、金融支持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产业融合制度不够健全、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融合政策落实不到位。为此,结合正阳县案例,提出了推进土地流转政策落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创新能力、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五点建议。以此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李辉[3](2020)在《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期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够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河南省粮食高产区域之一,也是河南省沿黄故道优质花生重点发展区。2019年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优质花生为主导产业入选河南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成为全省首批3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围绕发展花生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花生特色农业品牌,浚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载体建设。本文在参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绩效评价和认定工作的通知》和2019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财政厅印发的《河南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指引(试行)》等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分析法,通过深入研究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二三产业融合、现代产业要素集聚、绿色发展、农民利益联结、品牌建设等情况,全面分析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结合浚县农业发展实际,选取科学合理的指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的对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发现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还存在园区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等不足,并借鉴正阳县和潜江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经验,对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出加快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建设、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等建议。目前,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总体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力求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更加准确全面的评价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同时还提出“园长制”的产业园管理机制,来有效地组织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未来,相信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定会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农民增收,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彭孟子[4](2020)在《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大背景下,正阳县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原本落后的情况下凭借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正阳县成为首批国家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河南唯一入选县,“正阳花生”区域品牌价值超过百亿,从2016年到2020年不足5年的短时间内正阳县成为诸多传统农业县学习的榜样,“正阳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希冀从根源着手,寻找和总结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启示和经验,明确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优劣势,从而为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出有益的启示,进一步提升正阳县花生产业地位,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其他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花生产业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接着从花生种植现状、花生果及副产品加工利用现状、花生用农用机械市场状况、花生科技体系支持现状四个角度展示了正阳县花生产业现状,从我国花生国内外市场和政策契合度两个角度提出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的机遇,然后列举了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的自然劣势和其他不足,最后从加强水利设施、提升中介服务组织能力、坚持花生精深加工方向为主导方向、扩大品牌影响力、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角度给出了相对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一是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有先发优势和自身传统优势,主要体现在正阳县花生种植面积连续20年在全国县域居于首位、花生品种相对优良、花生种植到收获全过程机械化水平较高、正阳县重视花生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正阳县政府特别重视支持引导花生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从而迅速推动当地花生产业发展;二是正阳县花生产业现状可以从种植现状、加工利用状况、花生用机械市场状况、科技体系支持角度展开分析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花生产业中介服务组织服务深度有限、花生精深加工能力不强、花生产业从业者中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花生品牌建设主体多样性不够导致品牌建设动力不足,品牌建设重视度不足等;三是结合国内外市场现状前景以及各级政府有关花生产业发展政策优势形成的发展机遇给出相应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水利建设、切实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功能、加快提升花生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培育引进高素质人才优惠力度、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市场营销思路方式、积极吸引多样化主体参与建设品牌、从而大幅度提升正阳县花生品牌影响力,保障正阳县花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张彦玲[5](2017)在《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农业的国际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花生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除小麦外较少的创汇作物之一,其在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日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使农业从业者收入提高,它是激活农村活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并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各个产业的发展。总结和创新花生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对于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花生产业化经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以产业发展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然后从正阳县花生种植、加工、市场销售与产业科技支撑这四个方面,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现状进行全面的总结;对正阳县花生产业中四种典型的经营组织模式进行了案例剖析;通过构建SWOT模型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最后针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的提出促进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为:一是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发展起步较早,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种植规模大、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种植技术先进、品种全布局合理等优势,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示范带动型与中介组织联动性这四种经营组织模式。二是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发展中主要存在种植户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相对较短、精深加工企业少、缺乏花生品牌、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并且种植生态环境风险比较大、市场地位易被取代。三是为应对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劣势和威胁,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会的服务功能、培育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农民组织、重视专业市场基础建设,充分发挥正阳花生的品牌和区位优势作用,以保障正阳县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智[6](2015)在《河南省正阳县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与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农村逐步实现了向农村社区转型。农村社区在我国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实现国家对农村社会有效管理起到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如若脱离了这一平台,将会对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而,可以说农村社区治理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对社会基层的管理,也就意味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就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而言,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由于理论方面的缺失,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随着我国农村建设的深入,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从社区化发展较慢的正阳县入手,立足于县区基本区情,对该县农村社区治理现状农村资金投入、土地流转、农村社会化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创业人才、龙头企业带发展展开了分析研究,试图对正阳县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找出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强化治理意识,选准改革发展重点;加大人才、资金支持,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视新型村镇规划的前瞻性,确保土地流转规范有序的进行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措施。

周勇[7](2014)在《传统农业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正阳县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受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等条件制约,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不一致,尤其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绝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必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走出一条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兼顾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传统农业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既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又要确保耕地红线,维护粮食生产的供给,因此,走出一条适宜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至关重要。本文以传统农业大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河南省正阳县为例,采取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详细了解当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现状,同时找出了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建设秩序混乱、公共服务体系欠缺等突出问题,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思考,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经济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因素。针对正阳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特提出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对策建议,借此为传统农业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亮[8](2010)在《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民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培训尤显重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文化素质高、科技素质高、懂得科技种田、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时代的需要。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于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新型农民培训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以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在全国3404份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培训问卷调查,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和特征进行系统剖析,总结提炼出我国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影响培训效率的问题。在对我国农民培训现有模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农民培训成功模式,结合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通过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分析和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研究,指出了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原则,并进行了制度设计,进一步从我国农民培训投资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新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的产业领域和不同的培训目标进行选择。最后提出我国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与结论。(1)通过对我国现有农民培训模式的归纳和分类,将我国农民培训模式分为政府主导类、政企配合类和市场运作类共三类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模式进行了有效性分析。江苏姜堰模式属于政府工程型模式,带有政府强制性,在全国推广的范围最广。河北定兴模式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对农民的培训,反过来农民通过培训,促使其整体素质和技能提高,又进一步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陕西宝鸡模式要求的条件较高,要以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且距离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专家较多的地方较近。河北农大模式符合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为各地和当地学校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科教兴农的创新之路。北京京郊模式结合京郊实际,为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新型农民培训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对国外具有较好借鉴意义的西欧模式、北美模式、东亚模式和新兴经济体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西欧模式适应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特点;东亚模式适应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北美模式适应以机械化耕作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生产;新兴经济体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人口众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需要通过培训实现由农村向城市化的转变,与我国情况相类似。通过对主要因素的比较,总结出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具有法制化、主体多元化、投入规范化、体系科学化、形式多样化的共同特征,这对于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经验与方法借鉴。(3)借助在全国3404份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培训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和特征做一总结,并进一步发现我国农民培训仍存在专门立法空缺、管理制度缺失、经费投入不足、思想观念陈旧和监督评价落后的问题。从需求变化看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趋向于现代农业,具体表现为种植业趋向标准化,养殖业趋向于规模化,并向非农化和系统化发展。从供需均衡角度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训进行综合分析,指出我国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也反映在结构上。具体表现形式是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高但实际参与率较低,政府在培训中的行为与农民期望有所差距,培训内容及形式供求错位不能满足农民需求。(4)采取规范分析方法系统构建农民参与培训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农民培训调查数据通过引入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二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结论:对于新型农民培训对象首先从青年农民且以务农为主的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进行选择。政府部门在组织培训时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的长短,多安排一些系统性的培训并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培训内容要切合农民实际,对农民有一定帮助,必要时可先征求农民意见。增强为农民着想的意识,提高农民对培训的满意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5)对于新型农民培训提出了“一部法律、两个部门、多种机构、几类模式”的制度安排。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以政府主导类为主,说明我国农民培训良性循环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的产业领域和不同的培训目标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条件成熟的可以逐步过渡到市场运作类模式。

梁修群[9](2010)在《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历有中原、中州之别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自有宋以来,由于战争不断,加之自然灾害频仍,这个曾长期是中华古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大地渐渐变成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凋敝,民生多艰的状况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根本性的改变,“河南”二字也曾一度成为贫穷、落后、愚昧之代名词。改革开放后,饱受艰辛的近亿中原儿女,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也和全国人民一样,焕发出空前的活力,掀起了一场改天换地、再造中原辉煌的伟大实践。在“中部崛起”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之时,河南迅速推出了“中原崛起”这一发展战略,以此为纲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人心,共图发展。在实施“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中,河南人民清醒的认识到,河南的发展必须立足河南实际,找优势、查差距,看不足,切不可再犯“左”的错误,刮浮风,搞冒进,贻害百姓,贻误发展之良机。在编制“中原崛起”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几乎都无异议地认为,作为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化解“三农”矛盾应该是“中原崛起”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化解“三农”矛盾的总抓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在推进“中原崛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他不仅涵盖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一经济问题,更包括广大农村的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等方面。由于工作关系,笔者近年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工作实践和思考探索,本文中所讨论的这六个方面的问题就是这些年不断实践和思考的积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个系统工程中,经济问题首当其冲,没有经济问题的解决,就无从谈起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等等。而走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特点的农业经营的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其弊端就在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一家一户的的农业经营很难抵御现代市场经济的风险。在不改变我国现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框架下,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就是一个极佳选择。通过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培育,就能有效地把广大农民经由经济纽带组织起来,这是我国新型的农业合作化。它不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过行政手段推动的,暴风骤雨式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但是,它完全具备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特征,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合作经济的新形式。土地流转也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也是在不改变现行农业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农业集约经营、规范经营的有效探索。土地流转已在党的文件中被予以肯定,但现在仍缺少在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法律支持。我们对河南各地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成效和问题已基本明朗,提出的一些建议以期有助于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战略,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从农村走向城镇的农民工,是中国农民的先进代表,一方面,他们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又在工业文明、现代城市文明的洗礼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自己,有了新的思维方式,学习了技能,许多人还有了创业的资本积累。他们返乡创业的成功率极高,往往具有示范性和带动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河南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河南农村问题,离不开对粮食问题的研究。但在目前种粮比较效益较低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又能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是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粮食问题是中国农业的首要问题,河南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区,必须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上,也应该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种粮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这一问题对河南来说具有典型意义。在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新农村建设主体缺失问题——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我们发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势不可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子弟,绝大多数会选择在城市就业和生活;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力也会选择到城市打工,而相当一部分在城市有生活保障的打工者会选择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妇女、老人和儿童;近年来,举家迁入城市生活的农民也呈上升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主体缺失问题,这也是我近年来极其关注的问题。河南人口众多,平原、丘陵、山地各种地理资源均有分布,受历史因素和资源环境影响,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各地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也不尽相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疏理归纳出若干种建设模式,尽管尚未找出其中的规律性,我还是将其附录本文中,以期对指导同类型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参考意义。

刘照保[10](2009)在《正阳县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分析了正阳县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绿证”培训推动正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证”培训推动正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分析——以河南正阳县花生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大,品种丰富
    1.2 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1.3 花生生产标准化
    1.4 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2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优质产品过少,产品附加值低
    2.2 产业链不完整
    2.3 一、二、三产业没有融合发展
    2.4 自主品牌建设不力
    2.5 基础设施不完善
3 正阳县花生产业优化途径
    3.1 加强政策引导,构建保障机制
    3.2 实施科技引领,提供科技支撑
    3.3 引进龙头企业,延伸花生产业链条
    3.4 增强品牌意识,创新营销方式
    3.5构建多元体系,实现融合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正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1、理论工具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核心概念界定
        1、研究内容
        2、核心概念界定
    (五)创新和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正阳县产业融合现状
    (一)正阳县产业基本概况
        1、正阳县基本情况
        2、产业融合相关政策支持措施
        3、正阳县花生产业融合具体措施
    (二)正阳县产业融合发展成效
        1、正阳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2、正阳县国家现代产业园建设情况
三、正阳县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成因
    (一) 正阳县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的问题
        1、支持产业融合的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
        2、缺乏深度的产业融合政策
        3、产业融合专业人才略显不足
        4、金融支持体系不够健全
        5、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二)正阳县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1、产业融合制度不够健全
        2、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不足
        3、产业融合政策落实不到位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土地流转政策落实
        1、深入推进土地流转政策
        2、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1、延伸产业链条
        2、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3、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三)培育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创新能力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完善科技推广体系
        3、推进产业园区“互联网+”建设
    (四)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体系
        1、完善金融服务平台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3、发挥域内龙头带动作用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提供配套基础设施
        2、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
        3、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五、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现代农业
        2、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理论基础
        1、产业链理论
        2、产业集聚理论
        3、农业多功能理论
        4、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
三、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状
    (一)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概述
        1、园区位置
        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主导产业发展概况
        4、产业园建设定位
    (二)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
        1、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
        2、现代产业要素集聚情况
        3、绿色发展情况
        4、农民利益联结情况
        5、品牌建设情况
四、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评价及存在问题
    (一)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指标体系构建
    (二)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评价
        1、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评价
        2、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建设水平评价
        3、科技应用水平评价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带动水平评价
        5、绿色发展水平评价
        6、总体指标评价
    (三)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园区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2、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待深化
        3、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4、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
        5、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健全
五、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正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要做法
    (二)潜江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要做法
    (三)经验借鉴
六、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快优质花生生产基地建设
    (二)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构建绿色发展体系
    (四)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五)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六)创新管理运行机制
七、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指标
附录2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指标
致谢
作者简介

(4)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花生产业的相关概念
    2.2 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
        2.2.1 传统农业改造转型升级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
3 正阳县花生产业现状分析
    3.1 正阳县花生种植现状
        3.1.1 花生种植规模大且品质较高
        3.1.2 花生种植机械化水平较高
    3.2 花生果及副产品加工利用状况
        3.2.1 花生果加工状况
        3.2.2 花生副产品利用状况
    3.3 正阳县花生及花生用农用机械市场销售情况
        3.3.1 正阳县花生市场销售情况
        3.3.2 正阳县花生用机械市场情况
    3.4 正阳县花生科技体系支持状况
        3.4.1 花生良种繁育状况
        3.4.2 花生机械研发应用状况
    3.5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机遇状况
        3.5.1 花生产业国际和国内市场广阔
        3.5.2 河南省政策契合正阳县发展道路
4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存在劣势
    4.1 自然环境潜在劣势
    4.2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自身劣势
        4.2.1 组织中介服务深度有待提升
        4.2.2 精深加工能力有限
        4.2.3 品牌建设参与主体单一
        4.2.4 花生产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
5 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5.1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耕作体系改进
    5.2 切实发挥中介服务组织作用
    5.3 借助加快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5.4 多途径扩大品牌影响力并注重创新市场营销方式
    5.5 积极推动多主体参与正阳县花生品牌建设
    5.6 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 研究结论及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5)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
        2.1.1 产业、产业化及产业化经营
        2.1.2 花生产业化经营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3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现状
    3.1 正阳县花生种植现状
        3.1.1 正阳县花生种植情况
        3.1.2 正阳县花生的产业地位
    3.2 正阳县花生果的加工及花生副产品利用
        3.2.1 花生果的加工状况
        3.2.2 花生副产品利用状况
    3.3 正阳县花生产品市场销售情况
    3.4 正阳县花生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状况
4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4.2 专业市场带动型
    4.3 科技示范带动型
    4.4 中介组织联动型
5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环境分析
    5.1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分析
        5.1.1 种植规模大
        5.1.2 机械化水平高
        5.1.3 种植技术先进
        5.1.4 品种全布局合理
    5.2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劣势分析
        5.2.1 深加工水平有限
        5.2.2 品牌建设不力
        5.2.3 组织化程度低
        5.2.4 基础设施落后
    5.3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机遇分析
        5.3.1 市场需求量大
        5.3.2 政策扶持力度大
    5.4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的威胁分析
        5.4.1 种植环境潜在威胁
        5.4.2 替代产品的威胁
6 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对策建议
    6.1 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发挥行业协会功能
    6.2 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切实拉动产业发展
    6.3 拉长花生价值链,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6.4 打造正阳花生名牌,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6.5 强化农民合作组织,保障农民群体的利益
    6.6 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健全花生市场体系
    6.7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花生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7 研究的结论、创新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6)河南省正阳县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工具
    (四)论文的基本思路与创新
二、农村社区治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社区与农村社区的概念界定
    (二)治理与社区治理的概念界定
    (三)农村社区治理的特征
    (四)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
    (五)农村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
三、正阳县农村社区治理的现状
    (一)正阳县农村社区的基本情况
    (二)正阳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措施
    (三)社区治理的效果
四、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对社区治理的内涵理解不深
    (二)新村建设规划设施不够完善
    (三)土地流转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缺乏
    (五)各种专业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六)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不足
    (七)村民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不够
五、推进社区有效治理的基本思路
    (一)强化治理意识,选准改革发展重点
    (二)重视新型村镇规划的前瞻性
    (三)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
    (四)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扶持专业服务组织发展
    (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七)鼓励村民参与社区治理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传统农业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正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四) 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1. 研究重、难点
        2. 研究创新点
        3. 论文的不足之处
    (五)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2. 技术路线
    (六) 研究内容
二 新型城镇化定义与理论基础
    (一) 城镇化的定义
    (二) 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三)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三 河南省正阳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 正阳县概况
    (二) 正阳县作为传统农业区的代表性
    (三) 正阳县城镇发展概况
    (四) 正阳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1. 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2. 县域内城镇体系初步完善
四 正阳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正阳县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城镇化水平偏低
        2. 城镇建设秩序混乱
        3. 土地城镇化现象严重
        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二) 制约正阳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1. 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不强
        2. 城镇规划建设不协调
        3.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4. 城乡社会保障不健全
        5. 体制政策创新滞后
五 传统农业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研究
    (一) 完善规划体系,推进城镇有序发展
        1. 统筹构建城乡规划体系
        2. 完善县城规划体系
        3. 合理制定乡镇规划
    (二)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1. 创新发展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
        2. 承接产业转移,增强工业带动力
        3. 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三) 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镇居住质量
        1.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 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四) 加强民生建设,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五) 创新体制机制,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1. 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1.6 样本与数据说明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评述
    2.1 农民和新型农民
        2.1.1 农民
        2.1.2 新型农民
    2.2 培训和农民培训
        2.2.1 培训
        2.2.2 农民培训
        2.2.3 我国农民培训的分类
    2.3 模式和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2.3.1 模式
        2.3.2 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2.4 相关理论评述
        2.4.1 农村教育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农村社会学理论
        2.4.4 供给与需求均衡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特征和问题
    3.1 我国农民培训的现状
        3.1.1 我国农民培训的政策与措施
        3.1.2 我国农民培训的机构与体系
        3.1.3 我国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成效
    3.2 我国农民培训的特征
        3.2.1 培训组织及时
        3.2.2 供给主体多元
        3.2.3 培训内容多样
        3.2.4 动员发动不足
        3.2.5 培训质量不高
    3.3 我国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农民培训的专门立法空缺
        3.3.2 农民培训的管理制度缺失
        3.3.3 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
        3.3.4 农民培训的思想观念陈旧
        3.3.5 农民培训的监督评价落后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现有模式分析
    4.1 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概述
        4.1.1 政府主导类模式
        4.1.2 政企配合类模式
        4.1.3 市场运作类模式
    4.2 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探索与实践
        4.2.1 我国农民培训模式探索中的基本经验
        4.2.2 我国农民培训模式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4.3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典型模式有效性分析
        4.3.1 江苏姜堰政府工程推广型模式
        4.3.2 河北定兴主导产业推进型模式
        4.3.3 陕西宝鸡专家大院服务型模式
        4.3.4 河北农大职业教育培养型模式
        4.3.5 北京京郊田间学校参与型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分析
    5.1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概述
        5.1.1 西欧模式
        5.1.2 东亚模式
        5.1.3 北美模式
        5.1.4 新兴经济体模式
    5.2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比较分析
        5.2.1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主要因素分析
        5.2.2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共同特征
    5.3 国外农民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
        5.3.1 政府全力支持,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民培训
        5.3.2 明确投资主体,利用经济手段确保经费来源
        5.3.3 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培训体系
        5.3.4 拓展培训内容,突出培训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5.3.5 严格教师准入,保证和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
        5.3.6 实施岗位规范,健全我国农民职业资格制度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6.1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需求——现代农业趋向
        6.1.1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标准化
        6.1.2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规模化
        6.1.3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非农化
        6.1.4 新型农民培训需求——系统化
    6.2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均衡分析
        6.2.1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给总体评价
        6.2.2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6.2.3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
        6.2.4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6.3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6.3.1 制度因素
        6.3.2 市场因素
        6.3.3 自身因素
        6.3.4 技术因素
    6.4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4.1 模型选择
        6.4.2 变量设定
        6.4.3 模型运行结果
        6.4.4 实证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分析
    7.1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原则
        7.1.1 适用性原则
        7.1.2 有效性原则
        7.1.3 可持续原则
    7.2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制度设计与机制分析
        7.2.1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制度设计
        7.2.2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投资机制分析
        7.2.3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管理机制分析
        7.2.4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机制效率分析
    7.3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
        7.3.1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总体思路
        7.3.2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关键因素
        7.3.3 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选择具体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收录证明
发表论文

(9)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引言
    一、河南省情
    二、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四、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河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研究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概述
    二、河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分析
    四、河南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实证分析
    五、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六、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对策思路
第二章 河南省土地经营流转方式探索
    一、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二、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模式
    三、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河南农村带来的新变化
    四、河南省土地流转的基本经验
    五、制约土地流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促进土地流转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 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探索
    一、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二、确保粮食产量增长,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
第四章 河南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
    一、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和意义
    三、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五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问题研究
    一、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二、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原因分析
    三、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应遵循的原则
    五、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第六章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方法
    二、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及启示
    三、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模式
    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模式的建议
结论与讨论
    一、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二、以小城镇建设为切入点,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加快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保险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共担机制
    四、关于粮食问题的再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绿证”培训推动正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化途径分析——以河南正阳县花生产业为例[J]. 刘柏杨. 南方农机, 2021(15)
  •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以正阳县为例[D]. 胡晓东. 郑州大学, 2020(03)
  • [3]浚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研究[D]. 李辉.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4]正阳县花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彭孟子.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5]正阳县花生产业化经营研究[D]. 张彦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6]河南省正阳县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研究[D]. 李智. 郑州大学, 2015(01)
  • [7]传统农业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正阳县为例[D]. 周勇. 郑州大学, 2014(02)
  • [8]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 张亮.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9]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 梁修群.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1)
  • [10]正阳县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刘照保. 农技服务, 2009(08)

标签:;  ;  ;  ;  ;  

“绿证”培训助推正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