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思考

一、关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凌琳[1](2020)在《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下文简称特殊精英教育)是适合超智儿童身心特点的一种特殊的优质教育,它从根本上不同于传统认识中在大众教育里仅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精英教育”,其特点在于教育对象仅面向超智儿童,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即因材施教,它同时也是当前教育体系的的完善和补充,还可以开发被教育者的潜在能力,发扬其优势才能,实施一种最适合超智儿童的教育模式。英才(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遵循着“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而不同之处在于,除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之外的其他几种教育的受众的定义都包括了多元化的能力,而本文提出的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只针对智力超群的学生。特殊精英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是国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式,且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本研究以公平视角审视特殊精英教育问题,综合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和政策制定理论,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公平应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应该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并拓展出新的内涵来促进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当前社会普遍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均等、公平就是绝对的平均,甚至认为教育上任何的区别都是不公平现象。然而,特殊精英教育是否真的站在教育公平的对立面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的性别、年龄、个性、能力生来就有差别,教育上的“均匀用力”是最低层次的、浮于表面的伪公平,根据受教育对象在各方面素质的不同提供适合每个人的相应的教育条件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公平。换言之,教育公平应该建立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该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其一,人们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认为公平就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其二,我国特殊精英教育异化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大众教育被精英化;其三,当前我国的“超常教育”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无法满足人民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其四,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英才教育,一些国家甚至将英才教育提高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加大经费投入,并且颁布法律法令予以法制和政策保障,而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却缺乏政策保障。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各国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与政策进行分析、比较,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颁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调查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梳理各国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政策,了解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研究以及实施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然后通过对国内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结合各国国情与我国实际情况,为本研究提供借鉴经验;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对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各相关人群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与态度、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及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三个方面的问题。问卷调查部分,发出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48份,深入访谈了33位专家(含教育家和高校其他专家)、教育实践家、教师、家长、学生,其中包括国内顶级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和裴娣娜先生,以及多位国内一流中小学校领导,问卷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访谈质性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分析,数据分析和访谈分析为本研究提供量化和质性研究基础,最后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得出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许多国家(地区)都对特殊精英教育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如美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立法立规发展英才教育,德国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重视“天才教育”,其他如俄罗斯、韩国、日本等,甚至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或条例为特殊精英教育保驾护航,如台湾198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就包含了关于资优教育的内容。不少发达国家(地区)特殊精英教育已颇具规模,如英国受惠者比例为1%-5%,新加坡为1%,俄罗斯为1%,以色列为1%,韩国也已达到1%。我国特殊精英教育虽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也存在主体异化、培养模式单一、系统性缺失、发展不平衡,甚至缺失政策和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我国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构建可借鉴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和有关政策,从成才渠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具体政策建议为:构建完整的成才渠道,一方面科学地建立超智儿童鉴定选拔机制,具体可使用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智力测试量表结合学生、家长自荐和教师推荐的多元化鉴定选拔机制,另一方面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让超智儿童受到连贯、系统的培养,更好地成为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上,从选培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激励保障机制三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专门的优秀教师;在课程上,加强需求调查,提升课程和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在课程设置上更加重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注重差异化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管理上,需在政府职能部门设专人管理特殊精英教育,也可考虑设置专门的部门以调整课程模式,协调教育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且加强政策宣讲,以减少政策实施阻力;在政策法规上,为特殊精英教育立法立规,提供经费、政策和法制保障,填补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政策法规空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之处:一是内容上,通过对国外特殊精英教育政策的分析,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我国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的发展情况,探索本土化的培养政策;二是方法上,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由于受到研究条件与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能邀请到更多的国内顶级专家和一流名校的校领导参与调研,也期待以后国家支持更多探索性的教学试验。

母小勇[2](2020)在《“强基计划”:激发与保护学生学术探究冲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一直在探索学术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基计划"是遵循学术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术探究冲动并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的本科教育。学术探究冲动是直接推动学术人才执着于学术探究活动的内在动力。"强基计划"试点高等学校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从兴趣、动机和人格等三个维度激发学生的学术探究冲动;建立人性化管理制度与科学运作机制,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对学术偏好、学术能力与学术体验的自我认知,逐步形成并选择独特的学术探究领域。试点高校应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和谐的学术交往关系,探索科学分流机制,保护学生的学术探究冲动;健全学生个性化课程组合方案和个性化项目研究计划的审议与认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专业分流、确定学术探究领域、选择课程和制定项目研究计划等环节的指导与监控作用。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白雪[4](2020)在《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升级表达,语文核心素养依据个人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明确指出对于语文的学习应是一个由外显至内隐,再到层级发展与内在逻辑提升的生命内化的实践过程。由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进阶(境界)教育的过程。境界一词虽内蕴丰富,但生命价值的实现维度等同于人生境界的达成高度,生命的真谛无非始终处于意志、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新解构,顺势建构的无限更迭之中。将语文学科赋予境界说教育,能够对中学语文产生新的实践意义,弥补现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不足以更好培育中学生意志、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观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发现仍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语文依旧身陷传统教学桎梏: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合理关照。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始终都围绕高考开展,教师往往依照教参对教材进行简单解读,难以挖掘教材资源中所隐含的文化生命精神;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围绕考纲进行设计,忽视对达成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视;教学过程内容大多仍套用固定陈旧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人生境界的培养,即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也多侧重以成绩为主的结果性评价,缺少对学生独特生命情感体验的人生境界的关照。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境界指向,立足当下语文教学的问题,故借助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第一,在挖掘教材资源方面,将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作为解读教材和研讨课后思考题的新思路。第二,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充实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观念(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融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找到教学目标与境界说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进阶目的),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为人生境界的逐层递进过程,设计以磨砺意志、提升思维、索引情感的人生进阶(境界)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过程内容方面,充实模板化教学过程内容,利用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依托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的阅读教学、多种主题意向和素材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来落实中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第四,在教育评价方面,转变单一教育评价模式,增加意志磨砺评价、增设思维训练评价、增添情感索引评价。根据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环节的各项具体实施意见,以期对中学语文培育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有所助益。

王家阳[5](2020)在《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少年班”、“实验班”等发展而来,到现在大学竞相建立荣誉学院。然而,目前对我国荣誉学院并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和分析,荣誉学院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荣誉学院经历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曲折的发展,人们在分析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和荣誉学院的重要性。回顾我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典型建设和全面推进三大阶段。当前,我国“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地方大学三种层次大学的荣誉学院在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在管理创新上,他们都有卓越的培养目标、多元高水平师资和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们建立了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并取得了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但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校领导重视程度、委员会制度、分流淘汰标准、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形式以及培养成效上有较大差异。当前我国荣誉学院还存在扎堆建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生源的“非差异化”、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国际合作培养的“全方位落地”等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等改革举措进行优化。荣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标志性成果。大学的荣誉学院后续建设和创新,需要在汲取前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保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于静[6](2020)在《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双一流”建设浪潮中必须迎头赶上、积极作为。在“双一流”建设政策的指引下,根据“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建设原则,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整合一流特色学科优势,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等目标,以建设目标驱动,以一流学科为核心组建一流学科群,发挥一流学科优势作用,引领相关学科体系发展,进而助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群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作为一种新的学科组织模式,在推进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诸多因素制约,严重阻碍了一流学科群建设成效。因此,对其建设制约因素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准确把握一流学科群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流学科群有效推进策略,这对提高一流学科群建设目标达成度、“双一流”建设成果满意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为研究对象,以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为研究问题。首先,通过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双一流”建设政策内容分析,阐述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群建设缘由,探析了一流学科群建设方式与建设特征,总结了一流学科群建设存在问题。其次,基于文本分析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探索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分析出一流学科群建设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制约。一是国家层面,政策环境缺失,顶层设计不足;二是院校层面,制度保障不足,使其发展缺乏外发动力;三是一流学科群层面,内部生态要素有待优化,使其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再次,在充分考虑一流学科群建设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流学科群生态治理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该论文有图8幅,表7幅,参考文献78篇

杜雨函[7](2020)在《针对专业认知教育的劝导式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让老师、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分数,为了高分而学习的状态促使学生难以深入挖掘基础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也缺乏对基础学科的主动探索热情。同时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教育几乎占用了学生的全部学习时间,社会以及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培养,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功利化选择突出,对于自我性格、兴趣理想的考量相较滞后。少部分学生想要探索未来的专业发展、科学决策高考志愿,又缺少合适的渠道去了解大学专业。因此帮助高中生了解大学专业,走出专业选择的困局,合理规划未来,再通过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反向理解基础学科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热情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也是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在前期进行文献研究时,一方面,笔者对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的现状与来源进行研究,归纳其行为特征和类型。另一方面,笔者对于劝导式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大量实际案例进行研究,探索得到劝导式设计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策略,进一步分析其在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领域的介入点。其次,为了深入探究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行为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笔者进了定性和定量的设计调研,归纳了现有专业认知教育的行为阶段以及发展阻力和动力因素,并对关键性因素进行排序和分析后,提出容纳更多社会角色进行行为劝导的课题研究方向。随后,围绕专业认知教育行动,笔者分析了学生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STUP关系模型”,即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大学生和家人共同辅助参与的专业认知关系模型。在STUP的模型指导下,应当积极调动以学生作为主导地位的自主学习精神,大学生给予高中生引航指导,学校老师辅助监督管理,家长更多参与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接着,基于对行为阶段的调研归纳,将专业认知教育行为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行为阶段可应用的劝导策略,最终帮助高中生提高自我认知、高中学科认知以及大学专业的认知,以便科学决策高考志愿填报,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思维方式、养成持续学习探索的习惯。最后,通过试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教育实践机会,对于所提出的STUP模型和劝导策略进行应用和验证,得到了该模型和理论在实际用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局限性,可以为面向高中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郝旺奂[8](2020)在《基于扎根理论的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秦岭北麓西安段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尖锐,但现有空间规划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未来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实施来看,厘清现行规划低效甚至失效的原因尤为重要。本文从系统、客观地研究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影响因素的诉求出发,以规划实践的角度切入,采用扎根理论法识别规划实施影响因素,构建其分析框架,指认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筛选规划实施中待解决关键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1)通过对现实问题和学科问题的分析,凝练出本研究拟解决关键问题为:影响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的因素有哪些。据此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并对核心概念和相关基础理论如扎根理论、规划相关理论和政策类型理论进行梳理和研究,确定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绪论、第二章);(2)对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各方面概况进行梳理,包括秦岭北麓西安段现状、保护规划和利用规划概况、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阶段空间管控情况及相关管控部门概况(第三章);(3)基于扎根理论法,深度访谈规划相关人员,对访谈数据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级编码分析,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构建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第四章);(4)基于构建的分析框架,指认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5)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分析,从中筛选出改革后仍待解决的问题,进而分析确定待解决基础学科问题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第六章)。本研究主要结论有三点:(1)构建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包括4个层级共25个影响因素如规划编制依据因素、规划编制方法因素、政府管理体制因素等;(2)指认出编制依据不全面、基础资料不足等14条秦岭北麓西安段规划实施问题,涵盖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实施3方面;(3)确认规划编制方法问题为待解决基础学科问题,提出增强基础研究、增加视觉景观规划等12条相对应的优化策略。

刘仰勋[9](2020)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了现实可能。从教学系统教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支持。从学的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和个性发展,提升了学习兴趣。然而,十余年的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些微变化意味着重构教学过程尚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多层面、多角度的不断探索。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尝试通过运用微课与动作技能为主的实践类课程有机融合,来强化体育专业院校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为加快体育专业院校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网络、数字、个性、终身的教育体系以及“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时代学习型社会提供一些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以天津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的36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天津体育学院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以背越式跳高为教学内容设计了微课素材,进行了9次课的教学实验。实验前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身体素质进行了调查与测试,以便确保实验的同质性。实验中在严格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实验班采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后将教学实验和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并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达标成绩的P值为0.03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2、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背越式跳高技评成绩的P值为0.024,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3、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P值为0.036,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4、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的P值为0.021,小于0.05,存在显着性差异。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P值均大于0.05,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依据研究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跳高微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路径。2、跳高微课教学内容设计突出了学科重点和项目教学的重难点,同时将练习内容、手段视频与字幕、音效同步,实现了跳高教学与教育技术的有效结合和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为多感官共同参与动作技能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案例。3、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依据个人需求和素质技能基础自主掌控学习进程、选择学习内容、调控练习密度,满足并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4、跳高微课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身体素质的发展。

王梅桂[10](2020)在《“拔尖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自2009年开始实施,目前即将进入2.0时代,其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L大学为了培养“拔尖学生”的综合素质,专门研发了综合素质课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拔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展开研究,有利于促进培养方式的优化和改进,从而在2.0阶段更有效地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L大学C学院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设置、实施管理等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展开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素质课程作为培养“拔尖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所在:(1)学位设置提供助力,推动学生积极发展;(2)课外活动缓解压力,兼并激发学习灵感;(3)全面要求突破限制,探索个体多种可能;(4)群体活动促进交流,加强学生沟通合作;(5)积极参与惠及学院,提高活力与竞争力。2.综合素质课程在设置和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满意度不高:(1)课程认同整体不高,部分学生态度消极;(2)课程结构稍显庞杂,必修课程设置偏多;(3)课程内容深化不足,实质收获较为欠缺;(4)执行过程公平有限,认证流程略显繁琐。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讨论和建议:(1)加强课程介绍,扭转固有观念,提高学生认同;(2)降低课程赋分,调整选修比例,坚持兴趣导向;(3)深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要求,切实保障收获;(4)保证过程公平,优化认证程序,建设认证平台;(5)强化学习交流,提升课程质量,适当宣传推广。

二、关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社会对教育公平存在误解
        (二)特殊精英教育的异化
        (三)特殊精英教育无法满足个人、社会及国家发展
        (四)特殊精英教育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价值
        (三)实践价值
    三、相关概念
        (一)超智儿童
        (二)精英与精英学生
        (三)精英教育、超常教育与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
        (四)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与政策制定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超智儿童鉴定选拔的研究
        (三)关于超智儿童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师资建设的研究
        (五)其他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超智儿童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特殊精英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三)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实施经验的研究
        (四)关于超智儿童身心特征的研究
        (五)关于特殊精英教育国际比较的研究
    三、总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内容和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取样与样本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及拟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调研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设计
    五、信效度分析及研究伦理
        (一)信效度分析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智力理论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
        (二)智力是可以科学测量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公平理论
        (一)教育公平的层次与原则
        (二)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平衡
        (三)教育公平在特殊精英教育中的体现
    四、政策制定理论
        (一)理性决策理论
        (二)公民参与理论
第四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相关法律政策发展概述
    二、国外(地区)特殊精英教育政策执行经验
        (一)选拔机制
        (二)培养方式
        (三)师资建设
    三、典型国家的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分析
        (一)俄罗斯
        (二)美国
        (三)韩国
    四、总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精英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实践进程
        (一)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历史
        (二)中国特殊精英教育发展现状
    二、国内相关政策的发展
        (一)重点学校、重点班的政策与实践
        (二)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班级的尝试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计划
    三、中国特殊精英教育案例分析
        (一)北京八中经验与成绩
        (二)江苏天一中学经验与启示
    四、总结
第六章 特殊精英教育的社会认知
    一、对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和态度
        (一)特殊精英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的态度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二、对特殊精英教育重点问题的看法
        (一)对成才渠道的看法
        (二)对安置形式的看法
        (三)对课程教学的看法
        (四)对师资队伍的看法
        (五)对保障和资金的看法
    三、特殊精英教育国内实践经验
        (一)走出误区,以正确的理念为指导
        (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四)尽可能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
        (五)制定科学的准入准出机制
    四、总结
第七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研究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问题确定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三、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与功能
        (一)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目标
        (二)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的功能
    四、特殊精英教育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一)政治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第八章 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建议
    一、构建完整的成才通道
        (一)建立科学的鉴定选拔机制
        (二)打通超智儿童升学渠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特殊精英教育教师的选培制度
        (二)重视特殊精英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精英教育教师激励和保障机制
    三、优化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
        (二)教学方式的优化
    四、加强教育管理
        (一)确定特殊精英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强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作用
        (三)增加理解减少阻力:加强政策宣讲
    五、完善保障机制
        (一)经费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法律保障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社会认知调查问卷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5 家长访谈提纲
    附录6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内容节选
后记

(2)“强基计划”:激发与保护学生学术探究冲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反思
    (一)从“少年班”到“强基计划”
    (二)培养模式的实践反思
二、“强基计划”的关键:激发学术探究冲动
    (一)学术拔尖人才的学术探究冲动
    (二)激发学术拔尖学生学术探究冲动
三、超越“常人”的条件:自我认知与夯实基础学科能力
    (一)反躬自省的自我认知
    (二)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的学术体验
四、保护学术探究冲动的策略:和谐的学术交往与科学分流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学术交往关系
    (二)形成科学分流机制

(4)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境界的概念
        3.1.2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基本认识
        3.1.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联系
        3.1.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课程标准之间的理论联系
4.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2.1 学生问卷分析
        4.2.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4.3 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解读教材创新不足,学生自我觉解能力有待提升
        4.3.2 教学目标设计观念略显陈旧,学生意志教育有所不足
        4.3.3 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略微固定,学生思维教育有待充实
        4.3.4 教学评价模式轻微单一,学生情感评价有待渗透
5.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
    5.1 冯友兰境界说之多角度解读文本
        5.1.1 巧借教材重塑澄明本心
        5.1.2 运用课后思考题研讨人生境界新路径
    5.2 冯友兰境界说之充实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5.2.1 立足自然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自然境界,磨砺意志
        5.2.2 突破功利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道德境界,提升思维
        5.2.3 超越道德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天地境界,索引情感
    5.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拓充模板化教学内容
        5.3.1 强化阅读教学训练力度
        5.3.2 拓展作文教学训练环节
        5.3.3 丰富口语交际活动训练项目
    5.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转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
        5.4.1 增加意志磨砺评价
        5.4.2 增设思维训练评价
        5.4.3 增添情感索引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荣誉学院
        1.3.2 拔尖创新人才
        1.3.3 通识教育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难点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2.1 初期探索:以实验之名的“零的突破”
    2.2 典型建设:以名校引领的“高峰探索”
    2.3 全面推进:多类型院校参与的“高原效应”
第三章 以卓越之名:荣誉学院的管理创新
    3.1 以国际化和优势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3.2 多元高水平组建师资团队
        3.2.1 多元的导师制
        3.2.2 高水平教学团队
    3.3 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
        3.3.1 校领导直接负责制
        3.3.2 多元化的委员会制度
        3.3.3 专业学院协同管理制度
        3.3.4 独立的荣誉生权益保障
第四章 促卓越之实: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
    4.1 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
        4.1.1 选拔时间:入学前、入学后和二次选拔
        4.1.2 选拔标准:成绩为主和综合考察
        4.1.3 分流淘汰:自主退出和考核退出
    4.2 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4.2.1 实行分段式培养模式
        4.2.2 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4.2.3 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4.2.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2.5 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4.3 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
        4.3.1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
        4.3.2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4.3.3 毕业生学业成果丰富
第五章 拷卓越之问:荣誉学院的发展困境
    5.1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5.1.1 荣誉学院的扎堆成立
        5.1.2 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
        5.1.3 荣誉学院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
    5.2 深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5.2.1 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
        5.2.2 生源的“非差异化”
        5.2.3 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
        5.2.4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
        5.2.5 国际合作培养缺乏“全方位落地”
第六章 续卓越之路:给荣誉学院的若干建议
    6.1 管理机制
        6.1.1 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6.1.2 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
        6.1.3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
    6.2 人才培养
        6.2.1 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6.2.2 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情况
附录2 我国荣誉学院导师制设置情况
附录3 我国荣誉学院任课教师水平
附录4 我国荣誉学院校领导任职情况
附录5 我国荣誉学院委员会制度设置情况
附录6 我国荣誉学院分段式培养对照表
附录7 我国荣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附录8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升学情况
附录9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附录10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荣誉获奖情况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2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研究的理论阐释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研究理论基础
3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现状分析
    3.1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缘由分析
    3.2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方式分析
    3.3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特征分析
    3.4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4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分析
    4.1 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研究设计
    4.2 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研究过程
    4.3 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研究结果分析
5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推进建设策略
    5.1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推进建设路径
    5.2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推进建设保障措施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针对专业认知教育的劝导式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相关概念
        1.2.1 专业认知
        1.2.2 劝导式设计
    1.3 研究背景
        1.3.1 高考改革促进生涯规划教育发展
        1.3.2 内在线教育辐射区域逐步扩大
        1.3.3 素质教育升温
        1.3.4 劝导式设计可为专业认知教育提供新思路
    1.4 研究现状
        1.4.1 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发展现状
        1.4.2 劝导式设计理论的发展现状
    1.5 研究意义及思路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专业认知教育与行为劝导理论
    2.1 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
        2.1.1 生涯教育
        2.1.2 生涯教育的目标
        2.1.3 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的目标
        2.1.4 专业认知教育的特点
        2.1.5 专业认知教育的典型行为
    2.2 行为劝导的相关理论
        2.2.1 劝导式设计的概念
        2.2.2 行为劝导模型解析
        2.2.3 行为劝导的特征
        2.2.4 劝导式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2.2.5 劝导机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策略
    2.3 劝导式设计在高中生专业认知领域的介入点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高中生专业认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调研计划简介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调研方法与步骤
    3.2 高中生专业认知行为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的方案实施
        3.2.3 定量研究结果分析
    3.3 高中生专业认知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3.3.1 样本选择
        3.3.2 深度访谈
        3.3.3 行为观察
    3.4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果处理分析
        3.4.1 专业认知水平发展阶段
        3.4.2 用户分类
        3.4.3 阻碍专业认知行动的因素分析
        3.4.4 促进专业认知行为的因素排序
        3.4.5 设计方向输出
    3.5 小结
第四章 专业认知教育的关系模型与劝导式设计策略
    4.1 劝导环境设定
    4.2 专业认知行为的阶段划分
        4.2.1 无意阶段
        4.2.2 意产生阶段
        4.2.3 行为产生阶段
        4.2.4 行为维持阶段
    4.3 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认知行动关系模型
        4.3.1 STUP关系模型概述
        4.3.2 STUP关系模型中的劝导主体
        4.3.3 不同行为阶段各社会角色的参与度变化
        4.3.4 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4.4 劝导式设计策略构建
        4.4.1 以高中生为主体的劝导式设计策略
        4.4.2 大学生对高中生的劝导式设计策略
        4.4.3 老师对高中生的劝导式设计策略
        4.4.4 家长对高中生的劝导式设计策略
    4.5 小结
第五章 以“试界”为例的劝导式设计策略验证
    5.1 验证项目概述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意义
    5.2 基于劝导策略的设计评价
        5.2.1 试界大学现有专业认知教育体系的优势
        5.2.2 试界大学现有专业认知教育体系的局限性
        5.2.3 设计迭代方向
    5.3 基于劝导策略的设计应用
        5.3.1 以试界大学为例的专业认知教育劝导式设计策略
        5.3.2 面向试界大学的专业认知教育管理系统
        5.3.3 各方角色的使用场景与动机-能力分析
        5.3.4 各用户端移动应用设计
    5.4 劝导式设计策略的反思
    5.5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现状调研问卷
附录C 深入访谈提纲
附录D 深入访谈的内容整理
附录E 图片来源

(8)基于扎根理论的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秦岭北麓空间管控相关研究
        1.5.2 规划实施影响因素及识别方法研究
        1.5.3 规划评价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论文框架
2 基础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辨析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扎根理论
        2.2.2 规划相关理论
        2.2.3 政策类型理论
    2.3 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3.1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3.2 基于分析框架的研究技术路线
3 秦岭北麓西安段规划的相关概况
    3.1 秦岭北麓西安段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
        3.1.3 水文
        3.1.4 动植物
        3.1.5 人文
        3.1.6 交通
    3.2 《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概况
        3.2.1 规划范围
        3.2.2 规划目标
        3.2.3 功能分区及控制要求
        3.2.4 专项规划
    3.3 《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概况
        3.3.1 规划范围
        3.3.2 规划目标
        3.3.3 功能结构
        3.3.4 控制要求
        3.3.5 专项规划
    3.4 秦岭北麓西安段历史阶段空间管控情况
        3.4.1 2007年以前:缺乏空间管控
        3.4.2 2007年—2011年:缺乏整体的空间管控
        3.4.3 2011年—2018年:整体空间管控低效
        3.4.4 2018年—至今:空间管控进入新的探索阶段
    3.5 秦岭北麓西安段相关管控部门概况
        3.5.1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3.5.2 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
    3.6 本章小结
4 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影响因素研究
    4.1 研究步骤
    4.2 资料收集
        4.2.1 前期准备
        4.2.2 访谈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
        4.3.1 三级编码——开放式编码
        4.3.2 三级编码——主轴式编码
        4.3.3 三级编码——选择性编码
        4.3.4 信效度检验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理论构建
        4.4.1 初步理论构建
        4.4.2 相关文献回顾
        4.4.3 初步理论与相关文献的比较与分析
        4.4.4 理论构建
    4.5 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分析
        4.5.1 规划背景因素分析
        4.5.2 决策环境因素分析
        4.5.3 规划编制因素分析
        4.5.4 规划管理因素分析
        4.5.5 规划实施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问题指认
    5.1 问题指认范围
    5.2 规划编制阶段问题指认
        5.2.1 规划的严肃性
        5.2.2 规划的技术性
        5.2.3 规划的合理性
        5.2.4 规划的操作性
        5.2.5 规划编制阶段问题指认总结
    5.3 规划管理阶段问题指认
        5.3.1 管理人员素养
        5.3.2 规划管理体制
        5.3.3 规划管理阶段问题指认总结
    5.4 规划实施阶段问题指认
        5.4.1 实施相关政策
        5.4.2 监督相关政策
        5.4.3 实际问题
        5.4.4 规划实施阶段问题指认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待解决基础学科问题筛选及优化策略
    6.1 待解决基础学科问题筛选方法
    6.2 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分析及待解决问题筛选
        6.2.1 国土空间规划政策分析
        6.2.2 基于政策分析的规划实施待解决问题筛选
    6.3 待解决基础学科问题筛选
    6.4 待解决基础学科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
        6.4.1 规划编制方法问题分析
        6.4.2 规划编制方法优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及扩展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访谈提纲
致谢

(9)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和微课特点剖析
        2.1.1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
        2.1.2 微课的概念
        2.1.3 微课的特点
    2.2 微课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自主学习理论
        2.2.4 移动学习理论
        2.2.5 掌握学习理论
    2.3 国外微课研究现状
        2.3.1 国外微课理论研究现状
        2.3.2 国外微课设计应用的研究现状
    2.4 国内微课研究现状
        2.4.1 国内微课在理论上研究现状
        2.4.2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3 国内微课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4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设计与制作的研究现状
        2.4.5 国内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2.4.6 国内微课在田径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2.4.7 国内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2.5 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现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1 微课教学的实验设计
        4.1.1预备实验
        4.1.2正式实验
    4.2 微课在体育院校田径普修课教学中设计的前期分析
        4.2.1 实验对象技能学习的需求分析
        4.2.2 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分析
        4.2.3 实验对象起点能力分析
    4.3 微课设计的目的
        4.3.1 学生方面
        4.3.2 教师方面
        4.3.3 田径课程方面
    4.4 微课设计的原则
        4.4.1 以“微”为先原则
        4.4.2 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4.4.3 因材施教原则
        4.4.4 实用性原则
        4.4.5 趣味性原则
        4.4.6 以创新为“核心”原则
    4.5 微课教学设计
        4.5.1 确定主题
        4.5.2 微课教学设计思路
        4.5.3 微课教学进度安排
        4.5.4 微课脚本设计
    4.6 微课的制作和平台应用
        4.6.1 微课的材料收集和制作
        4.6.2 微课平台的应用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实验前研究结果与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身体形态方面的对比分析
        5.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2 实验后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5.2.2 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5.2.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动作技能达标成绩对比分析
        5.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技评成绩对比分析
        5.2.5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比分析
        5.2.6 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3 讨论与分析
        5.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建构效果分析
        5.3.2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下,微课在教学中的设计及合理性分析
        5.3.3 自主学习理论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5.3.4 移动学习理论下,学生学习效率分析
        5.3.5 掌握学习理论下,学生动作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附件六
致谢
个人简历

(10)“拔尖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拔尖学生”
        2.1.2 综合素质
        2.1.3 综合素质课程
        2.1.4 相关概念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顾客满意理论
    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3.1 研究思路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工具
        2.4.1 问卷设计的基础与依据
        2.4.2 问卷的试测与调整
        2.4.3 问卷的计分方式
        2.4.4 访谈提纲
第三章 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情况
    3.1 综合素质课程的研发背景与依据
        3.1.1 徐光宪先生的七育理念
        3.1.2 岭南大学的实践经验
    3.2 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设置
        3.2.1 课程结构与基本内容
        3.2.2 课程形式
        3.2.3 课程数量
        3.2.4 课程考核
    3.3 综合素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3.3.1 前期讲解与建档
        3.3.2 全程协助与记录
        3.3.3 定期认证与毕业汇总
    3.4 综合素质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3.4.1 综合素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4.2 综合素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3.5 对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综合素质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
    4.1 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
        4.1.1 信效度检验
        4.1.2 样本基本情况
    4.2 综合素质课程学生满意度总体概况
        4.2.1 整体课程满意度
        4.2.2 各维度课程满意度
    4.3 综合素质课程学生满意度具体分析
        4.3.1 课程数量维度
        4.3.2 课程内容维度
        4.3.3 课程支持维度
        4.3.4 课程投入维度
        4.3.5 课程考核维度
        4.3.6 课程效果维度
    4.4 背景信息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综合素质课程的优势与作用
        5.1.1 学位设置提供助力,推动学生积极发展
        5.1.2 课外活动缓解压力,兼并激发学习灵感
        5.1.3 全面要求突破限制,探索个体多种可能
        5.1.4 群体活动促进交流,加强学生沟通合作
        5.1.5 积极参与惠及学院,提高活力与竞争力
    5.2 综合素质课程的缺点与不足
        5.2.1 课程认同整体不高,部分学生态度消极
        5.2.2 课程结构稍显庞杂,必修课程设置偏多
        5.2.3 课程内容深化不足,实质收获较为欠缺
        5.2.4 执行过程公平有限,认证流程略显繁琐
    5.3 讨论与建议
        5.3.1 加强课程介绍,扭转固有观念,提高学生认同
        5.3.2 降低课程赋分,调整选修比例,坚持兴趣导向
        5.3.3 深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要求,切实保障收获
        5.3.4 保证过程公平,优化认证程序,建设认证平台
        5.3.5 强化学习交流,提升课程质量,适当宣传推广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关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小学超智儿童特殊精英教育培养政策制定研究[D]. 凌琳. 西南大学, 2020(05)
  • [2]“强基计划”:激发与保护学生学术探究冲动[J]. 母小勇. 教育研究, 2020(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白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5]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D]. 王家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6]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学科群建设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D]. 于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7]针对专业认知教育的劝导式设计策略研究[D]. 杜雨函. 江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扎根理论的秦岭北麓西安段空间规划实施影响因素研究[D]. 郝旺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微课在跳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体育院校普修课为例[D]. 刘仰勋.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拔尖学生”综合素质课程研究[D]. 王梅桂. 兰州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基础学科教育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