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博才”理事会名单

“党史博才”理事会名单

一、《党史博采》理事会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龚倩[1](2021)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川北区宣传动员研究 ——以《川北日报》为中心》文中指出

李乂京[2](2020)在《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其他矛盾也出现了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为适应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社会矛盾治理之路也应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治理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其中城中村社区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和真实写照,把研究城中村社区矛盾及其治理路径作为新时代探寻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尝试,在当前具有十分突出的新颖性、现实性、时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指导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矛盾产生和表现最集中的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中村社区矛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研究对象,“解剖麻雀”,分析新时代下社区矛盾的表现、特点及产生原因,探究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的可行性对策。希望通过对吴家堡社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为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化解和治理提供借鉴参考。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研究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新思想,这是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实证调研过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中心内容,首先结合太原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吴家堡社区的实际情况,归纳其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和居民在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和就业、社保、教育等民生问题方面的矛盾、社区干群关系矛盾、社区居民间的物质经济利益矛盾和文化认识冲突,并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冲突叠加化和纠纷易激化的特点;其次从资源供给不均、社区治理主体单一、矛盾预防机制不完善、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居民素质偏低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产生原因;最后一部分探寻了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可行性对策,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将完善多元协同的治理体制、坚守风险防范的治理底线、夯实民生保障的制度基础、健全综合施策的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

贺怡丹[3](2020)在《互联视域下亚欧国际组织反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恐怖主义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要求反恐也需加强国际上的携手合作。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要想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亚欧间的反恐合作,同时“一带一路”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互联互通性也为亚欧反恐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基础。因此,加强亚欧间的反恐合作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欧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亚欧大陆上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国际组织,亚欧要加强反恐合作也需三者间的合作。论文从反恐政策法规、机制措施、交流援助三个方面入手,借鉴欧盟、上合、东盟反恐合作经验,具体分析归纳了三者间的相通之处,凝练共性,在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根据实际情况扩展延伸,对如何更深入有效的开展亚欧反恐合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姜鑫[4](2020)在《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素质变成了国家经济的软实力。大部分归国留学人员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掌握了国际先进知识技术,是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武汉市近五年都是海归就业的热门城市,也是最吸引海归创业城市的城市之一,做好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协同治理整合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利益相关的统战部、欧美同学会、工商联等统战主体各种分散的统战功能,如何整合归国留学人员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社会资源,从而发挥不同协同主体各自的功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本文对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群体展开了问卷调查,发现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群体硕士以上学历超过了80%,同时,在高等院校任职与自办企业的在汉归国留学人员居多,分别占25%和21.67%,有超过41.67%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统计在汉归国留学人员普遍认为统战系统的统战部、欧美同学会、工商联这三个机构最能够帮助到归国留学人员。本论文选择的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的主体有:省委统战部、省欧美同学会及其团体会员、省工商联及其所属商会。省委统战部是国家党政机关,而省欧美同学会和省工商联是省委统战部管理的人民团体。从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的现状来看,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统战主体关系现状包括:(1)主体地位身份不同,基层组织身份不同;(2)统战主体分工不同,主体职能交叉重合;(3)统战团体自主不够,存在垂直资源依赖。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统战客体关系现状包括:(1)统战对象边界交叉,对象特征身份重叠;(2)统战对象条条分割,跨界交流机会不多;(3)统战对象领域不同,存在共生资源依赖。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会员信息采集不全,人才资源聚合有限;二是理事会成员不均衡,缺少体制外的人士;三是统战对象各有所长,没有形成资源互补。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一是缺少人才主动意愿,人才信息采集困难;二是纵向组织缺少协同,过于依赖行政权威;三是互补资源流动阻滞,横向组织缺少协同。最后,本文以省委统战部为主导主体,以省工商联为辅助主体,以省欧美同学会为基础主体。根据SFIC协同治理模型重建协同治理的组织架构和制度规则,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一是协同治理形成举措;二是协同治理实现举措;三是协同治理评价监督举措。从而发挥统战部的协调功能,统战团体的自治功能,统战基层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统战对象的参与功能,开创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多元统战主体协同合作的大统战局面。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闫晨[6](2020)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抚顺战犯管理所是作为一个特殊机构存在的(新中国成立后设立的管理战犯的机构),它与太原战犯管理所是新中国为关押和改造日本战犯、伪满战犯及国民党战犯而设立的特殊机构。作为其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抚顺战犯管理所与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的后续解决密切相关,它是为了解决苏联移交给中国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俘获的战争犯罪分子问题而设立的。苏联移交给中国的战犯包括日本战犯和伪满战犯两大部分,中国将交接过来的这些战犯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在关押改造日本战犯、伪满战犯的同时,中国对国民党战犯也进行了集中的关押与改造,部分国民党战犯便集中在了抚顺战犯管理所同日本战犯、伪满战犯一起接受改造。抚顺战犯管理所根据中央的指示,对在所内关押的所有战犯实行了人道主义的待遇。抚顺战犯管理所对改造战犯工作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进,形成了一整套不同于以往国家关押与改造战犯的方法。通过这些特殊的方式方法,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的战犯对自己所犯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1956年的沈阳审判时被审判的战犯全部认罪,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是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事件。抚顺战犯管理所创造了“抚顺奇迹”,为中国和世界对战犯的管理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抚顺战犯管理所这一机构以及这一机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主要阐述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成立与接收战犯。重点研究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成立、组织机构,人事设立以及接收日本战犯、伪满战犯前的具体准备工作与接收战犯的具体内容。其次主要论述抚顺战犯管理所的设施、抚顺战犯管理所中的战犯,包括日本战犯、伪满战犯以及国民党战犯。研究探讨对日本战犯、伪满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具体收容。再次,主要论述抚顺战犯管理所对战犯的改造。其中,(1)分析抚顺战犯管理所对关押战犯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战犯进行思想学习,对战犯做思想工作来达到教育改造战犯的目的。(2)分析通过组织战犯参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教育改造战犯。(3)分析抚顺战犯管理所组织战犯参加劳动的目的,探讨劳动改造对战犯改造的重要作用。(4)研究战犯自我认罪,自我坦白,自我悔过。第四,主要论述对战犯的审判与释放。分析新中国对日本战犯、伪满战犯以及国民党战犯的审判,探讨对战犯的收押与释放。在此基础上,探讨和总结抚顺战犯管理所在战犯改造、释放以及对中国内政、外交所产生的影响。

刘欣[7](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张克兵[8](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陈卓君[9](2019)在《胡耀邦与新中国青年工作(1952—1987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胡耀邦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杰出领袖,中国青年运动卓越领导者。他先后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重要领导人的岗位上工作,领导青年工作成绩斐然,对新中国青年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前,胡耀邦在诸多与青少年工作相关的岗位上工作过,这为他日后领导青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胡耀邦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积极投入到青年工作当中。自1952年起,他开始主持团中央工作。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创造性执行党的重要指示,将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带领广大青年投入祖国经济建设当中,团结和增强与各国各界青年联系作为此时青年工作的基本任务,坚持党对青年团的领导和青年工作要遵循青年特点的基本原则,通过发动青年组织引导青年,发挥青年团育人作用,教育青年必须坚持学习的基本方法来开展新中国青年工作,对新中国初期青年工作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980年2月胡耀邦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开始站在党中央重要领导人的高度去思考青年工作。面对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指导青年工作者要将引导全体团员青年为四化艰苦创业,培育青年成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任务,坚持紧密围绕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为标准选拔青年干部的原则,通过做好青年共产主义教育,培育和选拔青年干部,教育青年学科学、肯吃苦的基本方法来开展青年工作,实现新时期青年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干部队伍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掀起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热潮。从理论上看,胡耀邦提出“上下请示,左右求援,自我奋斗”的青年团工作方针,提出“青年团要像地球,既要围绕太阳公转,也要自转”的青年团工作方法,提出“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青年团工作作风,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中国青年工作理论宝库。从实践上看,胡耀邦开创了建国以来青年工作最活跃的时期,带动广大青年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带领中国青年出国学习交流,邀请诸国青年首次来华访问。将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贡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当今高度重视青年发展,注重青年工作的党中央来说,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和借鉴启示作用。同时,这也是对胡耀邦同志逝世三十周年的一种缅怀。

牛君富[10](2019)在《黄炎培与中国共产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政党关系研究的重点。其中,关于民主党派代表人物黄炎培与中共的研究格外受到关注。中共成立之初,热心于职业教育的黄炎培与中共并无交集,更说不上对中共的认同。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打开了黄炎培与中共交往的序幕。斡旋国共关系、恢复国共和谈、努力避免国共再起冲突,成为黄炎培1945年延安之行的重要动因。延安之行的所见所闻拉开了黄炎培倒向中共的序幕。国民党政府的内战独裁政策、对民主党派的压迫最终将黄炎培推向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在中共领导下投身国家建设,一方面经过苏南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等实践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思想进一步发生转变。中共高度重视民主党派的作用。对于黄炎培这位德高望重、海内外享有名声的民主党派代表人物,中共在抗战期间、第解放战争期间始终保持与他的联系与沟通,支持其开展符合中共利益的社会活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黄炎培在民族资本家中的影响及其所领导的代表民族资本家利益的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地位,中共极其重视黄炎培在国民经济恢复、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中介作用。黄炎培不负中共所望,在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充分发挥了联系与动员群众、反映民声民意等重要作用。中共处理与黄炎培关系的出发点在于客观实际和自身现实需求,并随着实际情况变化而不断改变。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的不同阶段,中共对于黄炎培有着不同的期待。“世故”的黄炎培亦只能根据国家之需要,完成对于国家建设工作的配合。

二、《党史博采》理事会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史博采》理事会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理论基础
    2.1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2.1.1 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思想
        2.1.2 邓小平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3 江泽民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4 胡锦涛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5 习近平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2 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新思想
第三章 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实证调研
    3.1 选择太原市吴家堡社区样本的典型性、代表性
    3.2 对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调研过程及其数据来源
    3.3 对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数据分析及其问题说明
    3.4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社会治理现状
第四章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成因
    4.1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
        4.1.1 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4.1.2 社区干群关系矛盾
        4.1.3 社区居民间的矛盾
    4.2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特点
        4.2.1 矛盾范围扩大,主体呈现多元化
        4.2.2 矛盾数量增加,类型呈现多样化
        4.2.3 矛盾冲突叠加,化解难度加大
        4.2.4 突发事件增多,纠纷呈现易激化
    4.3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供给不均,服务短缺低效
        4.3.2 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能力落后
        4.3.3 矛盾预防机制不完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4.3.4 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缺乏严格制度规范
        4.3.5 居民素质偏低,社区参与感不强
第五章 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
    5.1 坚持系统治理,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5.1.1 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委总揽全局
        5.1.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政府全面负责
        5.1.3 提高居委会自治能力,坚持社区两委自治
        5.1.4 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5.2 坚持源头治理,完善矛盾预防机制
        5.2.1 建立矛盾预警网络,打造多元调解体系
        5.2.2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推动平等民主协商
        5.2.3 构建社区参与平台,提升居民自治本领
    5.3 坚持依法治理,推动矛盾化解法治化
        5.3.1 科学设置征地机制,保障居民合法权利
        5.3.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社保待遇差距
        5.3.3 完善矛盾化解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5.4 坚持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5.4.1 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建设,彰显社区精气神
        5.4.2 发挥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增强社区凝聚力
        5.4.3 以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画出社区同心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互联视域下亚欧国际组织反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对恐怖主义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对欧盟、上合、东盟反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架构
        1.4.1 互联视域分析
        1.4.2 研究架构
2 亚欧国际组织打击恐怖主义之政策沟通
    2.1 打击恐怖主义的宗旨和目标
        2.1.1 欧盟反恐的宗旨和目标
        2.1.2 上合组织反恐的宗旨和目标
        2.1.3 东盟反恐的宗旨和目标
        2.1.4 本节小结
    2.2 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标准
        2.2.1 欧盟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
        2.2.2 上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
        2.2.3 东盟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认定
        2.2.4 本节小结
3 亚欧国际组织打击恐怖主义之机制联通
    3.1 反恐情报信息交流共享机制
        3.1.1 欧盟情报信息交流机制
        3.1.2 上合情报信息交流机制
        3.1.3 东盟情报信息交流机制
        3.1.4 本节小结
    3.2 反恐预防机制
        3.2.1 欧盟反恐预防机制
        3.2.2 上合反恐预防机制
        3.2.3 东盟反恐预防机制
        3.2.4 本节小结
4 亚欧国际组织打击恐怖主义之援助互通
    4.1 反恐经济及技术援助
    4.2 反恐专业人才交流培养
    4.3 本章小结
5 互联视域下亚欧国际组织反恐合作面临的障碍与发展前景
    5.1 当前亚欧国际组织反恐合作面临的障碍
        5.1.1 政治因素影响
        5.1.2 反恐利益摩擦
        5.1.3 亚欧各地文化经济水平发展不均
    5.2 推动亚欧国际组织反恐合作互联发展
        5.2.1 推动亚欧国际组织在反恐政策理念层面达成共识
        5.2.2 建立完善亚欧国际组织反恐协调机制
        5.2.3 加强亚欧国际组织间的交流援助
        5.2.4 实现欧洲互联互通战略与“一带一路”互联倡议的对接契合
        5.2.5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组织
        二、统战系统
        三、统战工作
        四、协同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资源依赖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SFIC协同模型
第二章 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归国留学人员协同治理主体的现状分析
        一、协同治理主体的选择原则
        二、湖北省欧美同学会的现状
        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主体关系的现状
    第二节 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客体的现状分析
        一、协同治理客体的问卷调查分析
        二、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客体关系的现状
第三章 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会员信息采集不全,人才资源聚合有限
        二、理事会成员不均衡,缺少体制外的人士
        三、统战对象各有所长,没有形成资源互补
    第二节 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少人才主动意愿,人才信息采集困难
        二、纵向组织缺少协同,过于依赖行政权威
        三、互补资源流动阻滞,横向组织缺少协同
第四章 基于SFIC模型提出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可行性分析
        一、协同主体存在资源依赖
        二、协同主体存在参与动机
        三、协同主体没有冲突历史
        四、可行性结论
    第二节 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的组织形式
        一、以省委统战部为主导主体
        二、以省工商联为辅助主体
        三、以省欧美同学会为基础主体
    第三节 协同治理形成举措
        一、做好顶层的设计
        二、加强沟通和协调
    第四节 协同治理实现举措
        一、发挥省委统战部主导作用
        二、系统分解和结构优化
        三、加强协同系统的制度建设
    第五节 协同治理评价监督举措
        一、建立目标考核制度
        二、建立正向激励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群体的调查问卷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6)抚顺战犯管理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国内外学术研究现状
    0.2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的主要成就
    0.3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的不足
    0.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0.5 本论文选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1 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成立与战犯接收
    1.1 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前身
    1.2 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成立及组织
    1.3 接收战犯
2 抚顺战犯管理所中的战犯
    2.1 抚顺战犯管理所中的设施
    2.2 日伪战犯的收容
    2.3 国民党战犯的收容
3 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战犯改造
    3.1 思想学习
    3.2 参观社会主义的成就
    3.3 劳动改造
    3.4 坦白运动
4 战犯的审判与释放
    4.1 日伪战犯的审判
    4.2 国民党战犯的审判
    4.3 战犯的收押与释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胡耀邦与新中国青年工作(1952—198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胡耀邦与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奠基(1952 年—1966 年)
    第一节 新中国青年工作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
        二、青年团的重新建立与定位
        三、青年肩负参与国家建设新使命
    第二节 胡耀邦早期从事青少年工作的经历
        一、任儿童团团长到任儿童局秘书长(1929 年—1934 年)
        二、任团中央局书记到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 年—1952年)
    第三节 胡耀邦关于新中国青年工作的思想主张
        一、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青年团的总任务是团结和教育全国青年
        (二)带动广大青年投身祖国经济建设当中
        (三)团结和增强与团外各族青年联系
        二、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对青年团领导的原则
        (二)坚持青年工作要遵循青年特点的原则
        三、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发挥青年组织的引导作用
        (二)发挥青年团的育人作用
        (三)教育青年必须坚持学习
    第四节 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奠基
        一、领导青年团蓬勃发展
        二、推动大批青年为国家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三、开辟中国青年外事工作战线
第二章 胡耀邦与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发展(1980 年—1987 年)
    第一节 新时期青年工作重心转移的社会背景
        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共青团工作的重新恢复
    第二节 胡耀邦关于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思想主张
        一、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引导全体团员青年为四化艰苦创业
        (二)培育青年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紧密围绕四项基本原则
        (二)坚持以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为标准选拔青年干部的原则..
        三、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做好青年共产主义教育
        (二)培育和选拔青年干部
        (三)教育青年学科学、肯吃苦
    第三节 胡耀邦与新时期青年工作的发展
        一、实现新时期青年工作重心的转移
        二、推动青年干部向知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掀起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热潮
第三章 评价
    第一节 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的理论贡献
        一、提出“上下请示,左右求援,自我奋斗”的青年团工作方针
        二、提出“青年团要像地球,既要围绕太阳公转,又要自转”的青年团工作方法
        三、提出“朝气蓬勃,实事求是”的青年团工作作风
    第二节 胡耀邦对新中国青年工作的实践贡献
        一、开创建国以来青年工作最活跃的时期
        二、带动青年成为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带领中国青年开辟外事工作战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黄炎培与中国共产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本文重难点与创新点
    1.5 本文不足之处
第2章 延安之行前的黄炎培与中共
    2.1 黄炎培:“对马克思主义了解不多”
    2.2 全民族抗战拉近黄炎培与中共的关系
    2.3 国共关系的调停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延安之行与黄炎培的“中间向左”
    3.1 延安之行的开启
    3.2 黄炎培的“中间向左”
    3.3 “窑洞对”的马克思主义解答
    3.4 《延安归来》的风靡重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炎培与中共“五一口号”
    4.1 中间路线的破产
    4.2 黄炎培对“五一口号”的表态
    4.3 黄炎培成为中共的座上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炎培与新中国建设实践
    5.1 黄炎培与苏南土改
    5.2 “三反”“五反”中的黄炎培
    5.3 黄炎培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党史博采》理事会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美援朝运动中川北区宣传动员研究 ——以《川北日报》为中心[D]. 龚倩.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D]. 李乂京. 山西大学, 2020(04)
  • [3]互联视域下亚欧国际组织反恐研究[D]. 贺怡丹.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2)
  • [4]在汉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协同治理完善研究[D]. 姜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抚顺战犯管理所研究[D]. 闫晨. 辽宁大学, 2020(01)
  • [7]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8]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胡耀邦与新中国青年工作(1952—1987年)[D]. 陈卓君.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黄炎培与中国共产党[D]. 牛君富.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党史博才”理事会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