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对拟杆菌的治疗实验

罗氏沼虾对拟杆菌的治疗实验

一、罗氏沼虾莫格球拟酵母病的治疗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建[1](2021)在《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致病性及rpoS基因在其生存和毒力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经济效益高,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虾养殖品种。但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罗氏沼虾苗种繁育和养殖生产中病害频发,并出现了生长缓慢现象,养殖户称为“铁壳虾”,给罗氏沼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尤其从2017年以来,扬州高邮和江都多家罗氏沼虾育苗场幼体出现暴发性死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是造成罗氏沼虾幼体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并且该病原可持续反复感染。因此,本文对阴沟肠杆菌的致病性以及感染宿主后引发的免疫反应进行了研究,同时探索了阴沟肠杆菌与罗氏沼虾“铁壳虾”的相关性,并以细菌适应环境和毒力调控的重要基因rpoS为切入点,探索阴沟肠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及致病机制,以期为揭示阴沟肠杆菌持续反复感染的机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从扬州高邮和江都多家罗氏沼虾育苗场的发病幼体分离到优势生长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理化特征测定及16S rRNA和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鉴定分离菌株,同时通过人工回感实验、组织病理分析、毒力基因及毒力因子检测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并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引起罗氏沼虾蚤状幼体和仔虾大量死亡的病原为阴沟肠杆菌,代表菌株XL3-1对蚤状幼体和仔虾的LD50分别为3.2×106 CFU/mL和3.5×106 CFU/mL;该分离菌感染可引起罗氏沼虾肝胰腺小管细胞排列紊乱、间隙变大、细胞空泡化严重以及肠道肌层损伤严重;该分离菌携带铁调节蛋白基因(irp2)、铁载体外膜受体蛋白基因(fhuA)、含铁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B)、类志贺样毒素基因(sltA)、鞭毛蛋白基因(flaD)和外膜蛋白基因(ompX)等毒力相关基因;该分离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对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药物耐药,但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2.为了揭示阴沟肠杆菌感染罗氏沼虾后宿主免疫反应,筛选免疫相关基因,解析罗氏沼虾应答病原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罗氏沼虾感染阴沟肠杆菌12 h后的肝胰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9731个高质量的unigenes。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在感染后12 h后出现249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1365个基因上调,1133个基因下调,其中C型凝集素(CLEC1、LEC3)、抗脂多糖因子(ALF2)、血蓝蛋白亚基(hemocyanin1)、热休克蛋白(HSP7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发现,免疫系统过程、对刺激的反应、生物粘附和抗氧化活性等免疫应答反应和炎症反应相关的类别显着富集。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吞噬体、溶酶体等免疫相关的通路显着富集。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相关基因在罗氏沼虾抗阴沟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根据转录组分析结果选择ALF2、CLEC1、LEC3、hemocyanin1、HSP70和SOD 6个显着上调的免疫基因,采用qRT-PCR分析感染阴沟肠杆菌后罗氏沼虾肝胰腺、鳃、肠道和血细胞中免疫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ALF2等免疫基因在感染6-24 h后表达显着上调,其中肝胰腺中ALF2、LEC3、hemocyanin1、SOD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CLEC1、HSP70的表达量于24 h达到最大值;血细胞中ALF2、HSP70的表达量于6 h达到最大值,hemocyanin1、SOD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CLEC1、LEC3的表达量于24 h达到最大值;鳃中hemocyanin1的表达量于6 h达到最大值,HSP70、SOD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ALF2、CLEC1、LEC3的表达量于24 h达到最大值;在肠道中SOD的表达量于6h达到最大值,ALF2、CLEC1、HSP70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最大值,LEC3的表达量于24 h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ALF2等免疫相关基因在罗氏沼虾抵御阴沟肠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机体健康情况的监测指标。3.罗氏沼虾“铁壳虾”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铁壳虾”携带大量阴沟肠杆菌,同时阴沟肠杆菌也是导致罗氏沼虾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因此,本研究探索了病原阴沟肠杆菌与“铁壳虾”的相关性。“铁壳虾”与健康罗氏沼虾共同养殖后,导致健康虾生长缓慢,证明了“铁壳虾”具有传染性;阴沟肠杆菌(103 CFU/mL)感染健康罗氏沼虾,可引起罗氏沼虾生长缓慢,感染30 d和60 d后,感染组罗氏沼虾的体长、体重显着低于对照组,并且几丁质酶(CHIT3)、组织蛋白酶(Cat)、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HEH)、胰蛋白酶(TRY)、蜕皮激素受体(ECR)生长相关基因显着下调表达,同时抑制生长的蜕皮抑制激素(MIH)基因显着上调表达;另外阴沟肠杆菌感染引起罗氏沼虾生长相关基因差异表达与在“铁壳虾”中表达一致。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阴沟肠杆菌是引起罗氏沼虾“铁壳虾”发生的可能原因之一。4.为进一步揭示阴沟肠杆菌在水环境中持久存活并导致罗氏沼虾幼体疾病暴发的机制,本研究以细菌适应环境和毒力调控的重要基因rpoS为切入点,深入研究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应对环境胁迫和毒力调控方面的作用机制。采用RNAi技术构建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稳定沉默株,并通过qRT-PCR检测rpoS基因沉默效率,结果显示,沉默株中rpoS的表达量相对于野生株降低了 82.62%。对沉默株与野生株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得到488个DEGs,包括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458个,其中环境应答、生物被膜形成、细菌Ⅱ型分泌系统、鞭毛蛋白、菌毛蛋白、细菌趋化性等与生存及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沉默株中显着下调。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rpoS基因能够正向调控双组分系统、ABC转运蛋白、鞭毛装配、细菌趋化性、群体感应系统等生存及毒力相关通路。研究结果表明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的生存和毒力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5.为进一步研究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逆境生存中的功能,本研究测定了 rpoS基因在环境胁迫下的表达变化,分析了沉默株与野生株在环境胁迫下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生存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rpoS基因在高渗和饥饿胁迫后显着上调表达;rpoS基因沉默后显着降低阴沟肠杆菌的生长能力及在饥饿、高渗、低pH、氧化应激胁迫下的存活能力,并且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也显着降低;rpoS基因能够正向调控bfr等抗胁迫和hmsh等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表明rpoS基因可通过调控抗胁迫基因表达和生物被膜的形成,使阴沟肠杆菌在逆境生存。此外,为进一步分析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沉默株与野生株的运动能力、黏附能力、对罗氏沼虾的致病力及毒力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结果发现,rpoS基因沉默后导致阴沟肠杆菌运动能力、黏附能力以及对罗氏沼虾的致病性和定植能力显着降低;rpoS能够正向调控阴沟肠杆菌的Ⅱ型分泌系统、鞭毛蛋白、菌毛蛋白、细菌趋化性等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其运动、黏附、定植及毒力。本研究揭示了阴沟肠杆菌对罗氏沼虾的致病性,以及其与“铁壳虾”发生的相关性,同时阐明了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逆境生存和毒力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将为预防和控制由阴沟肠杆菌引起的罗氏沼虾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申洪彬,包杰,姜宏波[2](2021)在《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酵母菌是指以芽殖分裂或形成子囊孢子为主,细胞呈椭圆形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常被用于发酵行业。在水产养殖中常将有益酵母培养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而有些酵母菌为水产养殖动物致病性病原菌,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动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如何防治致病性酵母菌已成为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明确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种类、宿主范围、传播途径及侵染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防治。本文对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种类、危害、流行情况、传播途径、检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未来应在致病酵母菌的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致病酵母菌病原的生活史与入侵机制及绿色生物渔药与免疫制剂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重点开展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防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申洪彬[3](2020)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牛奶病”也叫“乳化病”是2019年盘锦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中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流行病,死亡率超过20%,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明确其病原及防治方法,本试验对该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及防治药物筛选等进行研究。对病蟹研究发现,其蟹体消瘦,各组织严重乳化,壳内存在大量乳白色液体,在病蟹各组织及乳白色液体中镜检发现大量酵母菌样微生物,其大小为0.98-1.55×1.56-2.95μm,多数呈卵圆形,出芽生殖。并对其纯化液进行电镜(TEM、SEM)观察与分析,发现在其纯化液中含有大量聚团的菌体,部分菌体正在进行芽殖,其细胞结构清晰可见,菌体细胞大多单核或多核存在。该菌在孟加拉红形成粉红色菌落,在TCBS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经PCR扩增、质粒提取、各产物送测,其结果进行BLAST,鉴定均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并经人工回感验证,二尖梅奇酵母确为盘锦市河蟹“牛奶病”的病原。对病蟹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根据试验组河蟹各组织及血液乳化情况,为河蟹“牛奶病”划分患病阶段。将“牛奶病”分为患病初期、患病中期、牛奶期3个患病阶段。河蟹随着病情的发展,摄食率逐渐下降甚至停止摄食、血淋巴逐渐减少,血液凝聚力下降,血液中酵母菌含量升高,血液由淡蓝色变为乳白色。通过对病蟹不同阶段各组织病理切片,发现患病初期病蟹各组织都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性、肿胀、少量细胞坏死,然后部分组织细胞糜散、坏死,最终病蟹部分组织坏死、液化。并对病蟹肝胰腺及肌肉进行电镜(TEM、SEM)观察与分析,在病蟹肝胰腺及肌肉中也发现大量酵母菌,部分菌体正在进行芽殖,其细胞结构清晰可见,酵母细胞大多单核或多核存在。对二尖梅奇酵母进行药物浸泡杀灭及药敏试验,从选择的15种药物筛选了7种药物对二尖梅奇酵母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5-氟胞嘧啶、消毒粉、高锰酸钾杀灭效果极好,浸泡24h完全杀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1ppm、1ppm、2ppm。从选择的14种药敏片中筛选了2种药敏片(制霉菌素、多粘霉素B)对二尖梅奇酵母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大小为30mm、14mm,其它12种药敏片没有抑菌效果或抑菌效果不明显。然后根据浸泡杀灭试验和药敏试验的结果,优选出6种药物进行MIC及MBC的测定,只有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效果良好,5-氟胞嘧啶MIC、MBC为10ppm、100ppm。两性霉素-B MIC、MBC为10ppm、200ppm。消毒粉、有效氯消毒剂、硫酸铜、高锰酸钾也有作用,但用量太大。

赵卫红,张余霞,於叶兵,王资生,齐志涛[4](2014)在《停乳链球菌活菌和死菌对日本沼虾机体SOD活性和MDA含量影响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将健康日本沼虾[(1.40±0.12)g]随机分为3组,注射2针PBS的对照组,第1针注射PBS、第2针注射停乳链球菌活菌的感染组,第1针注射停乳链球菌死菌、第2针注射停乳链球菌活菌的免疫组,2针相隔24 h。第2针注射后6 h、12 h、24 h、5 d和10 d分别采集肝胰腺、肌肉和鳃组织,测定其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活菌注射6、12 h肌肉以及5 d肝胰腺中SOD活性相对于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5);免疫组活菌注射6 h后肝胰腺、肌肉和鳃中SOD活性显着高于感染组,而MDA含量显着低于感染组(P<0.05);6、12、24 h肌肉、24 h肝胰腺、5 d鳃中SOD活性均为免疫组显着高于感染组(P<0.05);12 h的肌肉和5 d的鳃中MDA含量,免疫组显着小于感染组(P<0.05)。结果表明,灭活链球菌注射日本沼虾24 h后再注射活菌,6 h后可提高日本沼虾机体免疫活性,降低机体MDA含量。

曹媛钰[5](2013)在《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毛明对虾曾经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养殖虾类之一,故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由于对其野生资源的过度捕捞以及栖息地的环境破环等原因,长毛明对虾的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在2005年长毛明对虾已被作为濒临物种而被录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了增加对长毛明对虾种质资源的全面认识,且为该物种有效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综合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生态学和保护遗传学的理论结合微卫星标记技术以及线粒体(16SrRNA和D-loop)标记技术分析研究我国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分化。本研究采用FIASCO法筛选出20对长毛明对虾微卫星多态性引物,并使用其中的10对多态引物对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线粒体16SrRNA和D-loop标记分析了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线粒体序列特征、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变异,并进行了中性进化检验。(1)采用FIASCO法,利用生物素标记的(GT)15、(CT)15的混合探针构建长毛明对虾(CA)n、(GA)n的微卫星文库。挑取184个片段长度在400至1200bp之间的单克隆振荡培养并进行测序。经过序列筛选,设计了80对微卫星引物。以30个来自东山野生群体的长毛明对虾个体对80对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共检测出20对多态性引物,其等位基因数为2-7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078-0.9771,观察杂合度为0.0357-0.9130,期望杂合度为0.1308-0.7405。挑选其中多态性较高且条带清晰的10对微卫星位点用于下一步的群体遗传学研究。(2)利用前一步所筛选出来的10对微卫星引物研究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分化。长毛明对虾12个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3093-0.5154之间,平均为0.4208;平均每位点等位基因数(A)在2.9000-3.9000之间,平均为3.3916;平均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Ae)在1.6913-2.2915之间,平均为1.9326;观察杂合度(Ho)在0.2028-0.3092之间,平均为0.2503;期望杂合度(He)在0.2746-0.5216之间,平均为0.3849。实验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12个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介于0.0127-0.3676之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155,基因流(Nm)为1.9152。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分化,但分化程度不高。(3)线粒体16S rRNA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中的85个个体中,一共有16个变异位点,16个变异位点全为多态位点。而这些突变位点一共定义了14种单倍型。85个野生长毛明对虾个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1.40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264。在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中,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介于0.000-2.476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介于0.00000-0.00466之间。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09。AMOVA分析显示,长毛明对虾12个野生群体之间并无显着的遗传分化。Tajima’s D检验和Fu’s Fs检验均表明长毛明对虾部分群体显着地偏离中性进化。(4)线粒体D-loop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83个个体中共发现184个多态位点,共包括了162个碱基转换位点和63个碱基颠换位点,这些突变位点一共定义了79种单倍型。83个野生长毛明对虾个体的平均核苷酸差异数36.06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6283,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99。群体水平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介于8.036-54.900之间,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则介于0.01378-0.09433之间。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9-0.171。Tajima’s D检验和Fu’s Fs检验都显示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均未偏离中性进化。综上,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处在偏低水平,群体间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遗传分化水平不高。

杨明[6](2012)在《中草药制剂在凡纳滨对虾抗病性能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凡纳滨对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对虾。对虾属于无脊椎动物,仅靠自发免疫系统抵抗病原菌和病毒的入侵。研究表明,中草药制剂可以激发动物的自发免疫力而提高抗病性。本研究通过投喂含有不同浓度水平(0.0%、0.5%、1%、2%、3%)中草药制剂的饲料,研究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非特异免疫能力的影响,以期为解决我国对虾养殖面临的药物残留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在实现中草药制剂配方科学化和使用微量化的同时丰富中草药促进对虾健康养殖的基础研究。本研究中生长试验选用体重(1.44±0.30)g,体长(4.52±0.30)cm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设3个平行组。分别用含0.0%(对照组)、0.5%、1%、2%、3%中草药制剂的饲料投喂50d,试验结束时每组随机取100尾对虾测定体重,体长。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中草药制剂含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终末重量和增重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2%组终末重量和增重率最高,试验组除了0.5%组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增重率与中草药制剂添加水平的回归方程为Y=573.704+180.524X-37.788X2。由方程可知:当复方中草药水平为2.39%时增重率最高。在试验第0d、3d、5d、10d、15d从5组饲养对虾中各随机取10尾,分别取血样,测定血清中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显示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随着中草药制剂添加水平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然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投喂10d后,1%,2%,3%组血清酚氧化酶的活性极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且2%组最高为0.0093U/mL;1%,2%,3%组POD和SOD活性均在投喂5d后显着增加(P<0.05)。生长养殖试验结束后,随机取1000尾对虾进行白斑病毒感染试验,试验分5个组,每组设2个平行组,每个平行组100尾,分别用含0.0%(对照组)、0.5%、1%、2%、3%中草药制剂的饲料投喂10d,记录感染后10d内各组的累计死亡率,并计算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死亡率显着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免疫保护率为29.69%-61.98%,2%中草药组最高为61.98%。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一定量中草药制剂不仅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对虾的抗病力。在推广应用和生产实践中,考虑用药成本等因素,建议以2.0%添加量为适。

贾超艳[7](2012)在《免疫多糖和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甲壳动物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甲壳动物的病害问题愈发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而,解决好虾蟹病害防治问题是决定虾蟹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过去一般通过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来抑制或减弱甲壳动物病害的发生,然而这些物质的滥用又会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产生耐药性细菌等更加严重的问题。因此,研究甲壳动物免疫系统,了解其自身免疫机制,提高其免疫力,为其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指导尤为重要。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俗称石蟹,隶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蟳属(Charybdis),在我国台湾、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半岛等沿海均有分布。其生长快,运输存活率高,肉味鲜美,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海洋蟹类。过去,已有学者对日本蟳生物习性、人工养殖、免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免疫多糖和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免疫机能的影响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于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间,选取免疫多糖和壳聚多糖的3个浓度,分别注射在体重45.5g~55.5g日本蟳体内,测定了0h、6h、12h、24h、72h和120h后日本蟳肌肉、肝胰腺、鳃及血清中的PO、LSZ和SOD的活性,探讨了这两种免疫剂对这些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并获得了最佳免疫剂浓度。且进一步研究了免疫多糖对日本蟳抗溶藻弧菌能力的影响,以及免疫和感染前后日本蟳血细胞、肝胰腺及鳃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通过超微病理和免疫学方法揭示其免疫机制,旨在为日本蟳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指导。获得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研究发现,注射免疫多糖和壳聚多糖后,日本蟳各组织与血清中PO、LSZ、SOD活性均有增强;0.5%免疫组增强效果较明显;各组织相比,肝胰腺中PO活性最高,血清中LSZ活性最高,鳃和血清中SOD活性较高。(2)感染溶藻弧菌后,各组织中PO、LSZ、SOD活性多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说明溶藻弧菌可诱导激活日本蟳酚氧化酶原系统,释放有活性的酚氧化酶,其也能适当诱导溶菌活力,但诱导能力较弱;SOD在清除自由基的同时其活性也随之升高;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机体免疫系统受损,3种酶活性也相应下降。(3)通过注射0.5%免疫多糖后再注射溶藻弧菌,可以明显提高肌肉、肝胰腺及血清中PO、LSZ活性,也能显着增强肌肉中SOD活性,从而提升日本蟳抗溶藻弧菌感染能力,进而提高日本蟳的免疫功能。注射0.5%免疫多糖24h后感染溶藻弧菌,免疫保护率高达72.73%。(4)超微结构显示,溶藻弧菌能破坏机体的免疫细胞,使血细胞细胞核高度异染色质化,线粒体空泡化严重,进而影响其免疫机制,使得日本蟳的抗病力减弱。免疫感染组因注射了免疫多糖,使得内质网和颗粒细胞数量增加,细胞的破坏程度减少。(5)超微结构显示,注射免疫多糖后,肝胰腺中内质网数量增加;感染溶藻弧菌后,细胞核、细胞器、微绒毛、胆小管等受损严重;免疫感染组细胞核形态正常,内质网和线粒体受损,但程度低于感染组。说明免疫多糖可提高机体消化酶合成能力和脂肪储存能力,一定程度保护了机体肝胰腺的生理功能。(6)超微结构显示,注射免疫多糖后,鳃上皮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数量增加;感染溶藻弧菌后,角质层、线粒体和内质网受损;免疫感染组中,细胞核和线粒体受损程度较低,角质层正常。综合分析可知,免疫多糖可以降低蟹机体结构的受损程度,增强其抗病力。

李新伦[8](2012)在《罗氏沼虾螺原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虾类。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域环境日趋恶化,其病害愈来愈严重,特别是细菌性疾病,发病率高,危害较大。2010年8月,江苏省高邮市罗氏沼虾某养殖池塘出现突发性病害,病虾体弱无力,游离岸边,出水不久即死亡,造成重大损失。经本实验室初步分析和研究,确定该致病原是螺原体(菌株MR-1008),暂定命名为罗氏沼虾螺原体。螺原体是上个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微生物,广泛寄生于昆虫和植物体内,有些具有严重的致病性,目前正式命名的螺原体有38种。螺原体的特征主要有五点:滤过性、螺旋性、运动性、无细胞壁及可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为进一步证明高邮市患病罗氏沼虾致病原为螺原体,我们运用目前国际公认的微生物种类谱系分析金标准—16S rRNA基因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发现其与非凡螺原体(Spiroplasma mirun)的16S rRNA基因有98%以上的相似性,之后,我们又通过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和科赫氏法则的验证,明确其为螺原体类病原微生物。这是继河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后又一次在水生甲壳动物中发现螺原体病原,也是首次在罗氏沼虾中发现的新型病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致病机理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是首个在水生甲壳动物体内发现的螺原体类病原微生物(GenBank登陆号:AY920929),它可以引起河蟹“颤抖病”,15天内死亡率高达100%,而用罗氏沼虾螺原体回感河蟹也可导致其发病并出现颤抖症状,且死亡率也高达100%,但周期较长。同时,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回感罗氏沼虾发现,30天内死亡率仅为54.2%,而用罗氏沼虾螺原体回感罗氏沼虾,30天内死亡率达83.3%。这些结果表明,从不同宿主分离得到的螺原体有不同的感染强度或者宿主对螺原体感染有不同的反应,两种螺原体的致病性存在一定差异,对螺原体而言,中华绒螯蟹比罗氏沼虾更敏感。此外,用罗氏沼虾螺原体多抗和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单抗7C8进行ELISA检测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未能明显区别两种螺原体。通过对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特性的研究发现,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在最适温度下达到对数期的时间为24小时,最适pH值为7.2~7.6,最适盐度为0‰~1‰。药敏实验结果表明,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呋喃妥因、米诺环素、诺氟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麦迪霉素对罗氏沼虾螺原体有高度抑制作用。以上研究综合说明:高邮市患病罗氏沼虾致病原为螺原体类微生物,但不同寄主来源的水生螺原体菌株对于不同的宿主具有不同侵染能力和毒力,推测可能是水生螺原体在不同寄主之间存在变异和寄主选择压力造成的。

汪波,许华,张成,藏安琪,李文芬,颜亨梅[9](2012)在《中草药制剂在虾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疾病已严重危害世界虾类养殖业的发展,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其他化学类药物防治养殖病害,已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中草药制剂在虾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依据近年来利用中草药防治虾类疾病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中草药在虾类病毒、细菌、寄生虫疾病方面的防治效果。

刘永士[10](2011)在《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其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换水率的精养与半精养方式,养殖废水基本不做处理便排放到周围水域,不仅加重天然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且也给养殖业带来诸多不利和潜在危害。因此,研究与开发低碳、高效、环保的养殖废水处理新模式为当务之急。本文在开展辅助性试验,获得相关数据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生产性试验,重点研究了人工湿地循环处理凡纳滨对虾塘水的去氮效果与特点,初步探讨了湿地静止状态去氮作用动力学以及湿地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人工湿地包括三个功能区,斜坡区、挺水植物区、蓄水池,试验期间于养殖中期(65d,76 d)、后期(91 d)分别以湿地系统循环处理E7虾塘10h、20h,处理水量分别为虾池总水量的15%与30%,湿地水力负荷(HLR)1.65 m/d,水力停留时间(HRT)0.42 d。湿地运转期间,对各种形态氮和CODMn显示了一定的去除效果,对TAN、NO-2 -N、NO3--N、TN、CODMn去除率分别为37.9%、22.7%、8.0%、26.7%和14.7%,其中TAN、TN达到极显着去除(P<0.01),NO-2 -N达到显着去除(P<0.05),其余指标去除不显着(P>0.05)。第三次循环处理结束后,湿地静止144 h期间,挺水植物区显示了对废水中各种形态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虾塘废水静留挺水植物区6 h、12 h、18 h、24 h后,对TAN、NO2--N、NO3--N、TN分别去除17.5%、26.7%、25.8%、25.9%,均达到极显着去除(P<0.01)。循环处理前虾塘水总氮(TN)主要成分为无机氮(TIN),静留湿地期间,TIN逐通过硝化与反硝化等作用去除,静留约52 h后,TON成为TN的主要组分;在静留144 h期间,TN随静留时间延长而下降,最终去除57.9%。虾塘废水静留挺水植物区期间,NO2--N、NO3- -N、TN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Ct=C0exp(-kt),k值分别为0.0362 h-1、0.0291 h-1、0.0090 h-1。饲料为人工湿地调控虾塘(E7)与对照塘(E8)氮总输入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氮总输入的92.4%和90.6%;E7收获虾与沉积物为氮总输出主要形式,分别占氮总输出33.3%和30.8%,通过人工湿地循环截留氮占氮总输出6%,其中斜坡区和挺水植物区截留氮占湿地总截留氮63.7%;E8沉积物为氮输出主要形式,占氮总输出48.9%,收获虾所占比例为29.2%。在养殖周期内,E7与E8主要水化学指标均控制在凡纳滨对虾安全生长范围内。E8养殖到70余天,由于微囊藻爆发,于77 d终止养殖;在养殖周期内(94 d),E7经3次(65 d、76 d、91 d)湿地循环处理,使微囊藻与病原微生物得以有效控制,获得良好养殖效果,收获虾体重与体长分别为9.45 cm与9.01 g,单位水体产量6.17 t/hm2,E7收获虾体重与体长分别为6.85cm与3.45g,单位水体产量2.83 t/hm2。人工湿地与试验塘中的微泡增氧机与净水网联合应用,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在养殖周期内,可确保虾塘主要水化学指标控制在对虾安全生长范围内,并有效抑制微囊藻的暴发,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此外尚进行了关于湿地调控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溶氧收支状况与室内不同养殖水量与养殖时间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影响等辅助性小型试验研究。通过试验明确了凡纳滨对虾养殖塘主要好氧因子为水柱呼吸,其次为虾呼吸,而通过湿地调控虾塘具有更强的溶解氧调控能力,以及有效出去虾塘中微囊藻的危害。关于养殖水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小型试验发现,对于底栖虾类,采用较多养殖水量,池内设置隐蔽物可获得更佳的养殖效果。各组氮磷主要输入源均为饲料,其中有28.7%37.6%氮和11.5%14.0%磷被虾体利用,其余均进入水层、沉积物以及少部分被网片吸附转化,最后通过排水进入周边天然水域,此是养殖水导致周围水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可见严格控制投饵量、科学投喂饲料是极为重要的。不同养殖时间凡纳滨对虾生长试验发现,养殖前20 d为虾死亡率最高的时期,50 d之后水质指标开始较明显变差。饲料均为养殖池中氮磷的主要输入形式,且随养殖时间延长,其在氮磷总输入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终末水层为氮磷的主要输出形式,随养殖时间延长,凡纳滨对虾对饲料氮磷的利用效率逐渐降低;在养殖4060 d为对虾快速生长期,应增加营养投入,但应注意量的控制。关于养殖密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影响的小型试验发现,罗氏沼虾适宜的养殖密度为150400 ind/m3。此外,初步探讨了凡纳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肝胰腺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变化以及不同养殖水量对于虾肝胰腺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影响。上述小型试验结果为主要试验的顺利进行与结果分析提供了实践支撑和科学依据。

二、罗氏沼虾莫格球拟酵母病的治疗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氏沼虾莫格球拟酵母病的治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致病性及rpoS基因在其生存和毒力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
        1.1.1 罗氏沼虾养殖概况
        1.1.2 罗氏沼虾主要疾病研究概况
        1.1.2.1 细菌性疾病
        1.1.2.2 病毒性疾病
        1.1.2.3 真菌性疾病
        1.1.2.4 寄生虫疾病
        1.1.3 罗氏沼虾“铁壳虾”研究概况
        1.1.3.1 病原感染与生长缓慢相关性研究
        1.1.3.2 养殖环境与生长缓慢相关性研究
        1.1.4 罗氏沼虾疾病防治策略
        1.1.4.1 控制病原
        1.1.4.2 改善养殖环境
        1.1.4.3 增强宿主体质
    1.2 阴沟肠杆菌生物学特征及危害
        1.2.1 阴沟肠杆菌生物学特征
        1.2.2 阴沟肠杆菌的流行病学
        1.2.3 阴沟肠杆菌致病过程
        1.2.3.1 黏附和侵袭
        1.2.3.2 释放毒素
        1.2.4 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
    1.3 rpoS基因研究进展
        1.3.1 rpoS基因概述
        1.3.2 rpoS基因的表达调控
        1.3.2.1 rpoS基因的转录调控
        1.3.2.2 rpoS基因翻译的调控
        1.3.2.3 rpoS基因翻译后的调控
        1.3.3 rpoS基因与细菌的逆境生存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病原阴沟肠杆菌对罗氏沼虾致病性及宿主免疫反应
    2.1 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
        2.1.1 材料与方法
        2.1.1.1 实验动物
        2.1.1.2 主要试剂
        2.1.1.3 病原细菌分离
        2.1.1.4 分离菌XL3-1致病性检验
        2.1.1.5 组织病理学观察
        2.1.1.6 分离菌XL3-1的鉴定
        2.1.1.7 分离菌XL3-1毒力因子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
        2.1.1.8 分离菌XL3-1药物敏感性测定
        2.1.2 结果
        2.1.2.1 疾病发生情况
        2.1.2.2 分离菌XL3-1对罗氏沼虾幼体致病性
        2.1.2.3 分离菌XL3-1对罗氏沼虾的组织损伤
        2.1.2.4 分离菌XL3-1鉴定结果
        2.1.2.5 阴沟肠杆菌毒力因子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1.2.6 阴沟肠杆菌耐药性
        2.1.3 讨论
    2.2 罗氏沼虾感染阴沟肠杆菌后免疫反应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实验动物与菌株
        2.2.1.2 主要试剂
        2.2.1.3 人工感染及样品采集
        2.2.1.4 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和转录组测序
        2.2.1.5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拼接注释
        2.2.1.6 差异表达基因及富集分析
        2.2.1.7 转录组测序结果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
        2.2.1.8 免疫相关基因感染前后组织表达分布
        2.2.2 结果
        2.2.2.1 转录组序列组装拼接
        2.2.2.2 基因功能注释
        2.2.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2.2.2.4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2.2.2.5 qRT-PCR验证结果
        2.2.2.6 免疫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分布规律
        2.2.2.7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肝胰腺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2.8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血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2.9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鳃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2.10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肠道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2.3 讨论
第3章 罗氏沼虾“铁壳虾”与阴沟肠杆菌相关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菌株
        3.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3.1.4 “铁壳虾”和健康虾显微组织观察
        3.1.5 “铁壳虾”传染性验证
        3.1.6 “铁壳虾”病原检测
        3.1.7 罗氏沼虾感染阴沟肠杆菌后生长指标测定
        3.1.8 生长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2 结果
        3.2.1 “铁壳虾”和健康虾组织学差异
        3.2.2 “铁壳虾”传染性验证结果
        3.2.3 “铁壳虾”病原检测结果
        3.2.4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
        3.2.5 “铁壳虾”与健康虾生长相关基因差异表达情况
        3.2.6 阴沟肠杆菌感染对罗氏沼虾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生存和毒力中的功能研究
    4.1 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沉默株构建及转录组测序分析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实验菌株与质粒
        4.1.1.2 主要试剂
        4.1.1.3 shRNA寡核苷酸的设计及退火
        4.1.1.4 pCM130/tac质粒提取与线性化
        4.1.1.5 重组质粒pCM130/tac-rpoS构建及鉴定
        4.1.1.6 重组质粒pCM130/tac-rpoS转入阴沟肠杆菌
        4.1.1.7 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沉默效率测定
        4.1.1.8 沉默株与野生株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4.1.1.9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1.1.10 qRT-PCR验证稳定沉默后差异表达基因
        4.1.2 结果
        4.1.2.1 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的沉默效率
        4.1.2.2 沉默株与野生株转录组数据质量评估
        4.1.2.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4.1.2.4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4.1.2.5 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4.1.2.6 q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
        4.1.3 讨论
    4.2 rpoS基因在阴沟肠杆菌逆境生存中的功能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环境胁迫下rpoS基因表达量测定
        4.2.1.2 沉默株与野生株生长曲线测定
        4.2.1.3 沉默株与野生株在环境胁迫下的生长测定
        4.2.1.4 沉默株与野生株在环境胁迫下的存活能力测定
        4.2.1.5 沉默株与野生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
        4.2.1.6 qRT-PCR检测抗胁迫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4.2.2 结果
        4.2.2.1 环境胁迫下阴沟肠杆菌rpoS基因表达的变化
        4.2.2.2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影响
        4.2.2.3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逆境胁迫下存活能力的影响
        4.2.2.4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4.2.2.5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抗胁迫基因的调节作用
        4.2.3 讨论
    4.3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的毒力调控机制
        4.3.1 材料与方法
        4.3.1.1 沉默株与野生株运动能力测定
        4.3.1.2 沉默株与野生株黏附能力测定
        4.3.1.3 沉默株与野生株致病力测定
        4.3.1.4 细菌负载量测定
        4.3.1.5 qRT-PCR检测毒力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4.3.2 结果
        4.3.2.1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运动能力的影响
        4.3.2.2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黏附能力的影响
        4.3.2.3 rpoS基因对阴沟肠杆菌致病力的影响
        4.3.3 讨论
全文结论
主要创新点
文章不足及下一步应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种类、感染宿主及主要症状
2 流行情况
3 传播途径和侵染机制
4 检测方法
    4.1 染色法
    4.2 平板法
    4.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普通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2)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5 防治技术
6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6.1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2 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3)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1.1.1 水产动物致病酵母的种类、感染宿主及主要危害
        1.1.2 流行情况
        1.1.3 传播途径和感染机理
        1.1.4 生活史及繁殖方式
        1.1.5 检测方法
        1.1.6 防治技术
    1.2 中华绒螯蟹
    1.3 甲壳动物牛奶病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试剂及培养基
        2.1.3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病原分离及纯化
        2.2.2 病原菌的透射电镜(TEM)及扫描电镜(SEM)
        2.2.3 病原鉴定26SrDNA扩增与测序
        2.2.4 人工回感试验
    2.3 试验结果
        2.3.1 病原分离及纯化结果
        2.3.2 病原菌的超微结构观察
        2.3.3 系统发育分析树构建
        2.3.4 人工回感试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不同患病阶段各组织病理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试剂及其他试验用品
        3.1.3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区分“牛奶病”患病阶段方法
        3.2.2 不同患病阶段各组织病理切片
        3.2.3 病蟹组织的透射电镜(TEM)及扫描电镜(SEM)
    3.3 试验结果
        3.3.1 河蟹“牛奶病”病征
        3.3.2 患病阶段的确定
        3.3.3 不同患病阶段河蟹各组织外观变化
        3.3.4 不同患病阶段河蟹各组织病理变化
        3.3.5 病蟹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3.4 讨论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牛奶病”防治药物筛选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试剂、培养基及其他用品
        4.1.3 试验药物
    4.2 试验方法
        4.2.1 难溶药品及液体培养基制作方法
        4.2.2 浸泡杀灭试验方法
        4.2.3 纸片扩散法
        4.2.4 优选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浸泡杀灭试验结果
        4.3.2 药敏试验结果
        4.3.3 优选药物的MIC和 MBC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4)停乳链球菌活菌和死菌对日本沼虾机体SOD活性和MDA含量影响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虾及其养殖管理
    1. 2 链球菌的获得和配制
    1. 3 菌种注射方案
    1. 4 日本沼虾组织的提取与处理
    1. 5 蛋白浓度的测定
    1. 6 SOD活性的测定
    1. 7 MDA含量测定
    1. 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1 肌肉注射链球菌对日本沼虾各组织SOD活性的影响
    2. 2 肌肉注射链球菌疫苗对日本沼虾各组织MDA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3. 1 链球菌活菌对日本沼虾SOD活性和MDA含量
    3. 2 灭活链球菌疫苗对日本沼虾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

(5)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长毛明对虾的生物学特征及其研究概况
        1.1.1 长毛明对虾的生物学特征
        1.1.2 长毛明对虾的研究概况
    1.2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在虾类中的应用
        1.2.1 同工酶技术简介
        1.2.2 RAPD技术简介
        1.2.3 RFLP技术简介
        1.2.4 AFLP技术简介
        1.2.5 微卫星标记技术简介
        1.2.6 线粒体DNA标记技术简介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样本采集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长毛明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基因组DNA抽提结果
        2.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2.2.3 目的片段PCR扩增结果
        2.2.4 阳性克隆检测结果
        2.2.5 测序结果及引物设计
        2.2.6 微卫星多态性检测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微卫星的扩增
        3.2.2 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的杂合性
        3.2.3 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
        3.2.4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2.5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野生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分化研究
    3.3 讨论
        3.3.1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长毛明对虾群体的杂合性分析
        3.3.2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中国东南沿海12个长毛明对虾群体的遗传分化分析
第4章 长毛明对虾群体线粒体 16S RRNA和D-LOOP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线粒体 16S RRNA基因片段分析结果
        4.2.2 线粒体D-LOOP基因片段分析结果
    4.3 讨论
        4.3.1 长毛明对虾线粒体 16S RRNA的基因分析
        4.3.2 长毛明对虾线粒体D-LOOP基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草药制剂在凡纳滨对虾抗病性能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分类地位及形态学特征
    1.2 我国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3 中草药提取物的作用机理
        1.3.1 中草药提取物中生物碱对机体的免疫促进作用
        1.3.2 中草药中多糖类对机体免疫的促进作用
        1.3.3 中草药提取物中皂甙对机体免疫的促进作用
        1.3.4 中草药中挥发性油类抗菌抑菌作用
    1.4 中草药防治水产病害的研究进展
        1.4.1 单方或复方中草制剂体外抑菌实验研究
        1.4.2 复方中草药制剂拌饵投喂防病治病的研究
        1.4.3 复方中草制剂在提高免疫力、免疫保护率方面的研究
        1.4.4 复方中草药制剂促进生长、降低饵料系数方面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中草药
        2.1.2 试验对象
        2.1.3 试验饲料
        2.1.4 试验制剂
        2.1.5 试验用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日常管理
        2.2.3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2.2.3.1 血淋巴液的制备
        2.2.3.2 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activity,PO)活性的测定
        2.2.3.3 血清过氧化物酶活力(POD)的测定
        2.2.3.4 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2.4 白斑病毒(WSSV)感染实验
        2.2.5 白斑病毒(WSSV)的检测
        2.2.6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1.1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3.1.2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增重率的影响
        3.1.3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3.2.1 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的血清中酚氧化酶活性影响
        3.2.2 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的血清中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3.2.3 中草药对血清中超氧化岐化酶的影响
        3.2.4 白斑病毒感染实验
第4章 讨论
    4.1 中草药制剂的选择
    4.2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4.3 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4.4 中草药制剂的局限性及应用前景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7)免疫多糖和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甲壳动物免疫相关酶的研究
        1.1.1 酚氧化酶(PO)及酚氧化酶原(ProPO)激活系统
        1.1.2 溶菌酶(LZM)
        1.1.3 酸性磷酸酶(ACP)
        1.1.4 碱性磷酸酶(ALP)
        1.1.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1.6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
    1.2 免疫多糖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1.3 壳聚糖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1.4 结束语
2 免疫多糖和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用蟹
        2.1.2 实验用蟹处理
        2.1.3 样品制备
        2.1.4 组织蛋白测定方法
        2.1.5 3 种免疫相关酶的测定方法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免疫多糖对日本蟳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2.2 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2.3.1 免疫多糖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PO 活性的影响
        2.3.2 免疫多糖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LSZ 活性的影响
        2.3.3 免疫多糖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SOD 活性的影响
        2.3.4 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PO 活性的影响
        2.3.5 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LSZ 活性的影响
        2.3.6 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SOD 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
3 日本蟳免疫相关酶抗溶藻弧菌的活性变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用蟹
        3.1.2 菌种
        3.1.3 溶藻弧菌菌悬液制备
        3.1.4 试验用蟹处理
        3.1.5 样品制备
        3.1.6 组织蛋白测定方法
        3.1.7 3 种免疫相关酶的测定方法
        3.1.8 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溶藻弧菌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PO 活性的影响
        3.2.2 溶藻弧菌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LSZ 活性的影响
        3.2.3 溶藻弧菌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SOD 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溶藻弧菌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PO 的影响
        3.3.2 溶藻弧菌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LSZ 的影响
        3.3.3 溶藻弧菌对日本蟳各组织中 SOD 的影响
    3.4 小结
4 免疫多糖对日本蟳免疫功能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用蟹
        4.1.2 试验用蟹处理
        4.1.3 样品制备
        4.1.4 组织蛋白测定方法
        4.1.5 3 种免疫相关酶的测定方法
        4.1.6 免疫保护率测定
        4.1.7 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免疫后感染溶藻弧菌日本蟳各组织中 PO 活性的变化
        4.2.2 免疫后感染溶藻弧菌日本蟳各组织中 LSZ 活性的变化
        4.2.3 免疫后感染溶藻弧菌日本蟳各组织中 SOD 活性的变化
        4.2.4 免疫多糖对日本蟳免疫保护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免疫后感染溶藻弧菌对日本蟳各组织中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3.2 免疫多糖对日本蟳抗病力(免疫保护率)的增强效果
    4.4 小结
5 免疫和感染溶藻弧菌前后各组织与血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5.1 材料方法
        5.1.1 试验用蟹
        5.1.2 试验用蟹处理
        5.1.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5.2 结果分析
        5.2.1 免疫和感染弧菌前后日本蟳血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5.2.2 免疫和感染弧菌前后日本蟳肝胰腺超微结构变化
        5.2.3 免疫和感染弧菌前后日本蟳鳃超微结构变化
    5.3 讨论
        5.3.1 免疫和感染弧菌对日本蟳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5.3.2 免疫和感染弧菌对日本蟳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5.3.3 免疫和感染弧菌对日本蟳鳃超微结构的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罗氏沼虾螺原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罗氏沼虾的养殖现状及常见病害
        1.1 罗氏沼虾的养殖现状
        1.2 罗氏沼虾常见病害
    2 螺原体的研究进展
        2.1 螺原体的分类地位
        2.2 螺原体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3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罗氏沼虾螺原体病的发现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用试剂的配制
        1.2 样本采集
        1.3 电镜观察(TEM)
        1.4 螺原体分离与纯培养
        1.5 PCR检测螺原体
        1.6 回感实验
        1.7 16S rRNA基因鉴定和种系发生分析
    2 结果
        2.1 患病罗氏沼虾的超微结构观察
        2.2 病原的分离和纯培养
        2.3 PCR检测结果
        2.4 回感实验
        2.5 16S rRNA基因测序和种系发生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两种螺原体区别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两种螺原体的交叉回感实验
        1.2 ELISA检测两种螺原体的差异
        1.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2 结果
        2.1 两种螺原体的交叉回感实验
        2.2 ELISA检测两种螺原体的差异
        2.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罗氏沼虾螺原体的生长特性研究及药敏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罗氏沼虾螺原体的生长特性的研究
        1.1.1 罗氏沼虾螺原体的记数
        1.1.2 罗氏沼虾螺原体的生长特性研究
        1.1.2.1 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
        1.1.2.2 罗氏沼虾螺原体的生长曲线
        1.1.2.3 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的最适pH
        1.1.2.4 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的最适盐度
        1.2 药敏实验
        1.2.1 待试抗生素
        1.2.2 R2固体培养基法
        1.2.3 R2液体培养基法.
    2 结果
        2.1 血球记数板计数法与CCU记数法比较
        2.2 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
        2.3 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曲线
        2.4 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的最适pH
        2.5 罗氏沼虾螺原体生长的最适盐度
        2.6 药敏实验
    3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中草药制剂在虾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在防治虾类病毒病上的应用
    1.1 中草药在防治虾类白斑综合症病毒上的应用
    1.2 中草药在防治虾类桃拉综合症病毒方面的应用
2 中草药在防治虾类细菌性疾病上的应用
    2.1 中草药在防治虾类弧菌属细菌所致疾病方面的应用
    2.2 中草药在防治虾类嗜水气单胞菌属细菌所致疾病方面的应用
    2.3中草药在防治虾类其他细菌所致疾病方面的应用
3 中草药在防治虾类寄生虫疾病方面的应用
4 展望

(10)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其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世界对虾养殖概况
    1.2 我国对虾养殖发展的主要问题
    1.3 养殖水体污染简况
        1.3.1 养殖对环境污染
        1.3.2 养殖水源污染简况
    1.4 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其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养殖试验塘、用水与试验虾
        2.2.2 养殖试验塘设施与管理
        2.2.3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2.2.4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循环处理虾塘废水方法与技术
        2.2.5 样品采集与测定指标
        2.2.6 样品测定方法
        2.2.7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
        2.3.1 人工湿地运转期去除虾塘废水中氮的状况
        2.3.2 静止湿地挺水植物区去除氮与CODMn作用随时间的变化状况
        2.3.3 湿地静止期间挺水植物区总氮组成随时间的演变状况
        2.3.4 人工湿地去氮动力学
        2.3.5 养殖周期养殖塘不同形态氮的变化状况
        2.3.6 养殖塘氮收支情况
    2.4 讨论
        2.4.1 人工湿地运转时的去氮效果
        2.4.2 静止人工湿地的去氮特点
        2.4.3 人工湿地静止期处理水氮存在形式变化特点
        2.4.4 湿地静止期间不同形态氮去除动力学
        2.4.5 氮收支分析
    2.5 结语
第三章 湿地调控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溶氧收支状况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塘与设备
        3.2.2 人工湿地及其循环处理虾塘水工艺
        3.2.3 试验幼虾和用水
        3.2.4 虾池产氧量与耗氧量测定
        3.2.5 底泥耗氧测定
        3.2.6 虾呼吸耗氧量选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虾塘各水层毛产氧量与水呼吸耗氧量
        3.3.2 虾塘全水柱毛产氧量与耗氧量
        3.3.3 虾塘溶解氧收支平衡状况
第四章 室内不同养殖水量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试验池和养殖用水
        4.2.2 试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4.2.3 试验设计与水质等测定
        4.2.4 测定方法
        4.2.5 数据处理方法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养殖池水质变化状况
        4.3.2 对虾生长状况
        4.3.3 不同养殖水位对氮磷收支影响
        4.3.3.1 养殖池氮磷输入状况
        4.3.3.2 养殖池氮磷输出状况
    4.4 结语
第五章 不同养殖时间凡纳滨对虾生长与虾池水质、氮磷收支状况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池和养殖用水
        5.2.2 试验用虾与试验设计
        5.2.3 试验管理
        5.2.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讨论
        5.3.1 养虾池水化学指标随养殖时间的演变状况
        5.3.2 不同养殖时间对虾体长与体重、体长和养殖天数关系
        5.3.3 不同试验组体重和养殖天数的关系
        5.3.4 成活率与养殖天数的关系
        5.3.5 试验池氮磷收支
        5.3.5.1 试验各组氮磷输入情况
        5.3.5.2 试验各组氮磷输出情况
    5.4 结语
第六章 室内罗氏沼虾幼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池与养殖用水
        6.2.2 试验用虾
        6.2.3 试验管理
        6.2.4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养殖密度对养殖试验池水质的影响
        6.3.2 不同养殖密度对生长的影响
        6.3.3 试验虾体长与体重、体长与养殖天数的关系
    6.4 结论
第七章 凡纳滨对虾酶活性随生长与养殖水量的变化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池和养殖用水
        7.2.2 试验用虾与养殖管理
        7.2.3 试验设计
        7.2.4 酶测定方法
        7.2.4.1 蛋白质量测定
        7.2.4.2 蛋白酶活性测定
        7.2.4.3 淀粉酶活性测定
        7.2.4.4 脂肪酶活性测定
        7.2.4.5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7.2.5 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养殖阶段凡纳滨对虾酶活性变化
        7.3.2 不同养殖水量对凡纳滨对虾酶活性影响
    7.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罗氏沼虾莫格球拟酵母病的治疗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氏沼虾病原阴沟肠杆菌致病性及rpoS基因在其生存和毒力中的功能研究[D]. 高晓建. 扬州大学, 2021
  • [2]水产动物致病酵母菌研究进展[J]. 申洪彬,包杰,姜宏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1(04)
  • [3]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牛奶病”病原鉴定、组织病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申洪彬.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4]停乳链球菌活菌和死菌对日本沼虾机体SOD活性和MDA含量影响的比较[J]. 赵卫红,张余霞,於叶兵,王资生,齐志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14(12)
  • [5]中国东南沿海长毛明对虾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D]. 曹媛钰. 集美大学, 2013(08)
  • [6]中草药制剂在凡纳滨对虾抗病性能中的应用研究[D]. 杨明. 集美大学, 2012(04)
  • [7]免疫多糖和壳聚多糖对日本蟳免疫功能的影响[D]. 贾超艳. 宁波大学, 2012(03)
  • [8]罗氏沼虾螺原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新伦.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7)
  • [9]中草药制剂在虾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J]. 汪波,许华,张成,藏安琪,李文芬,颜亨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1)
  • [10]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其调控虾塘的氮收支状况[D]. 刘永士.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8)

标签:;  ;  ;  ;  

罗氏沼虾对拟杆菌的治疗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