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业综合发展迎接加入WTO挑战

抓好农业综合发展迎接加入WTO挑战

一、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应对入世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胡秀琴[1](2011)在《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三农”政策在不断实行科学发展观,农业综合开发的思路在不断进行调整,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在不断丰富化。作为粮食大省的湖南省,一直坚持完善农村公共财政,贯彻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特别是《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条例》使得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通过20多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斐然成绩。然而,目前还没有学者对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进行系统地研究。本论文收集和整理了1989~2008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历史资料和数据,为研究提供了可靠、详实的依据。本论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意义和目的、内容和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根据收集的数据,系统地分析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和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来推演农业综合开发功能,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分两阶段来定量分析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贡献;运用SWOT方法分析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介绍和总结美国等典型国家的农业开发的经验与启示。第三部分:依据第二部分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推进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

田建民[2](2010)在《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之说,“仓禀实,天下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鉴于粮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大国中的特殊战略地位,选择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是由国情所决定,也是我国的既定方针。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管我国曾数次出现“卖粮难”现象,但都是市场不畅或制度缺陷引发的期间性过剩表象,并非根本上实现了粮食生产的充裕。然而正是这种时发性的粮食过剩表象,从而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天时机遇和有力保障,也从而彻底改变了我国历史上固有的“南粮北调”的粮食生产大格局。“鱼米之乡”之美誉已难再名副其实,“江浙熟,天下足”、“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民谣说辞也不再有闻。到了上世纪末,我国再次出现粮食过剩现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粮食的过剩,还伴随着诸多大宗农产品的全面过剩,导致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中央据此做出了我国农业已告别短缺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提出了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也正是此时,我国中西部尤其中部地区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时期。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全国粮食面积出现急剧下降趋势,加之自然灾害影响,到了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了大幅下降,并由此引发了全面通胀的发生。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中央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后年份,中央开始连续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刺激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使我国粮食生产得以快速回复和持续增长。也正是由于这种高瞻远瞩的举措,使得我国在近年来发生的世界粮食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中立于极为难得主动地位。然而问题是这一系列的政策,尤其是以基本农田制度为核心的土地新政的实施,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路径将不可能选择东部地区以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为代价的现代化道路。这不谓是一个崭新课题。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中的粮食安全政策,多是注重和围绕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种粮农民收益等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度的设计等。事实情况是,一方面现行的粮食安全政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是不足以弥补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我国新的粮食生产布局格局,使得粮食安全的主要职责落在了现有的粮食主产区。然而,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有着巨大差距的这些粮食主产省份(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正在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上推进的时期,既要推动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肩负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我国进入新世纪后,粮食安全也处在了一个新的形势下和新的阶段时期,在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约束下,这些粮食主产区的现代化道路将不允许选择牺牲农业的道路。然而,作为粮食主产区,选择粮食生产的同时,必将在资源的配置上发生巨大的机会成本。经调查和计算分析,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以及所享受的社会福利水平,与所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差异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当前大多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主产区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和困惑,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必须排除的隐患。因此在新的时期,新的阶段和新的形势下,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促进粮食主产区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视角,构建起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实证的角度,就上述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佐证。文.中分析到,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省份的河南,从上世纪末至今,粮食生产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成为了我国第一产粮大省。迄今为止,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居全国之首,并连创新高,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通过对河南粮食生产持续增产现象的全面、深入剖析,一方面分析了河南在发展粮食生产上采取的“发展‘小麦经济’,拉长产业链条;集中打造核心产区,发挥规模集群效应;变‘天下粮仓’为‘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创新科技体系,夯实科技支撑”等成功有效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也从中发现了河南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累和暴露出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的表现一是“贡献”、“待遇”不对称,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省内产粮大县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洼地”;三是贫困这一尴尬现象的发生,粮食主产区竟然越来越成为贫困的主体,贫困人口开始了向粮食主产区的集中;四是经济落后的连锁反应导致的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薄弱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突出。在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成效和突出缺陷与隐患之后,本文最后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通过粮食核心区建设,从建立利益补偿调节机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和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设想和对策建议,使粮食主产区走出一条粮食生产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农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互为“双赢”、协调一致的全新发展之路。

尤晓林[3](2009)在《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在“WTO后过渡期”,一些经过三年适度保护的产业领域将陆续结束过渡期,开始到达“入世”承诺的终极目标。在农业领域,我国步入“WTO后过渡期”以后,WTO规则下的农产品贸易要求各国只能通过有限关税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不能或尽量减少非关税使用。而随着各国国内农产品市场的逐步放开,和各个区域农业政策不同而导致农产品国际贸易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进行,随着加入WTO农产品贸易和市场更加开放,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降低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各种压力和风险。本文以“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为题对黑龙江省在“WTO后过渡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即从WTO规则解读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研究出发,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区域农产品出口与WTO规则应用,根据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及政策体系现状,建立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农业政策干预模型,并以设置不同参数组的方式,对黑龙江省粮食、畜牧产品和果蔬产品出口政策的评价实现良好的适应性和拟合优度,并根据模型预测和评价,针对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和措施调整,提出建议。通过对WTO相关规则阐述与解释,国内外应对措施和相应效果与政策调整,结合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际状况,分析黑龙江省运用这些规则和措施的效果,并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模型实证考查政策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贸易的影响,并在实证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从理论基础、宏观政策分析、黑龙江省省情、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模型实证与政策建议等几个层次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主要讨论贸易政策与格局演变下,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和效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参考,提出本文的逻辑框架,并着重谈论农业协议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其次,对包括中国农业政策在入市后的调整与适应,应用规则前提下国内农业的支持内容与作用,与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不同与对比在内的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在历史分析和国内外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完善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相应对策措施。再次,在前几部分中的理论阐述和中国应对农业开放对策措施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实际进行实证,并且通过建立出口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量了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率,通过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考查了建立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和对策建议,主要对以上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提出利用规则前提下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措施。本文系统地对WTO规则、WTO后过渡期的特征、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区域政策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国内支持、财政补贴、市场准入和动植物卫生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WTO后过渡期政策层面调整应对复杂的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其中分析了黑龙江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提出应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和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打好品牌战略。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和水资源优势及气候条件,发展本省的支柱产品出口,如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可以利用我国特殊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贸易加工产品的出口。先进的农产品加工是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增强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是一项既扩大出口又解决过多剩余劳动力资源的好方法。继续加强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进一步开发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的边境贸易及非洲国家的市场。中俄有着超过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运输条件便捷,地缘优势突出。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日趋活跃,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对俄出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并有利于进一步开发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潜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监管体制。现行的出口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仍存在多头管理、分而治之的现象。如畜禽产品,出口过程中国内的商检部门要检测检疫,畜牧部门也要检测检疫,而且部门之间宽严不同,标准不一。这种多头检、重复检、矛盾检的做法,不仅令出口企业左右为难,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而且使出口产品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这是扩大农产品贸易强化硬件和改善软件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在俄境内选择适宜地点建立仓储基地或批发中心,同时发展果蔬产品的加工业务,开发果汁、罐头及各类深加工产品,提高对俄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健全应对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指导企业改进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规避出口风险,改进企业管理和积极参加应诉工作,以确保黑龙江省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从区域农业品出口政策调整的角度来分析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不仅局限于对作为外因的WTO规则的解读,还进一步对显着影响区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区域政策制度的演变和调整进行分析。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由于政策及其效应研究问题的性质,大量引入定性变量,以点带面,构建出完整并且真实的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对政策干预的影响,建立干预分析模型,研究农产品出口问题,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预测。

李玉祥[4](2008)在《潍坊市推广农业标准化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对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农业标准化生产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并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普及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山东省潍坊市是我国农业标准化实施较早的地区。在发展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新鲜经验和成熟做法,从农业标准制定、制度建设、基地建设、质量体系认证到监督检测都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和比较分析,对潍坊市农业标准化的起源、发展、成效、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政府行为、问题及对策等相关要素进行了考察,探讨总结了潍坊发展农业标准化的主要经验;初步调查了潍坊推进农业标准化中市民(消费者)、农民(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者)三个层面对农业标准化的认知程度和意愿情况,找出影响潍坊市农业标准化推广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加快推广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

徐海波[5](2008)在《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天生具有“弱势群体”的特点,以及面临着国际严峻的挑战。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的财政支农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支农政策面临新的选择,迫切需要转型。国内外发展的差距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传导作用,实践证明了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化机制中表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扶持农产品加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迫切需要从各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探讨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路子,以获得财政扶持的预期效果和政策效应。论文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与评述。第二章主要界定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范围,以及构架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理论基础。从公共财政、财政支农、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特点、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家财政实力等角度来探讨财政为什么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第三章介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发展空间)以及政策支持趋势。主要阐述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程中,政府扶持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国内外的实践。国内外实践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程度与政府扶持是分不开的。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国内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经验。第六章主要分析扶持的目的和原则。第七章结合政府扶持目标,试图构建一个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体系。从而得出政府扶持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整体的结论。第八章对扶持政策的预期绩效分析和模式进行选择。关于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分析,基于这样一个线索:政策评估(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理论上的适应性分析——案例论证来展开论证的。适应性分析主要从财政扶持与WTO协议、与农民增收、与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四个角度来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民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的提高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工业产值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GDP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案例分析分别从全国层面和湖南省层面选取案例来进行绩效的分析。论文最后部分(第九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阐述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扶持行为提出政策建议。

王方红[6](2007)在《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农民在这种方式下是富裕不起来的,为什么?因为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大市场联结之间存在矛盾,这使农民一直处于农业产业链的低端,农民要想增收,必须往农业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延伸。农民如何走向农业产业链的高端?本文尝试性提出通过提供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这个桥梁来解决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大市场联结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推动农民进入农业产业链的高端,参与农业产业链利润的分配,共享农业价值链利润。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提出了对《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思路、框架和方法;接着分析了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理论依据;再接着对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对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构建有益的经验与借鉴;在此基础上运用产业链理论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能推动农民直接进入农业产业链高端,共享农业价值链利润的六种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类型,并通过典型案例分别分析了各种服务模式类型在实践中的应用;紧接着提出了驱动这些服务模式类型有效运行的机制;然后通过定性与定量以及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促进增收的效果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促进这些服务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全文最后是研究结论及进一步展望。本文尝试性在研究视角上有所突破,运用产业链理论研究农业服务理论,运用服务经济理论研究农民增收理论,实现这些理论之间的有机融合,从而丰富农业服务经济理论和农民增收理论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及其依据,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别运用产业链理论、农业服务理论研究农业服务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路、框架、方法。本章是全文的导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部分:回顾了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概念,总结了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现代农业服务的内涵。本章为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在对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比较分析基础上,得出了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具有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的重要方向、科技服务是发展的重要内容等相似性特点,而在农业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实体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本章为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保障措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及其借鉴。第四部分:本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经验及其借鉴的基础上,运用产业链理论构建了六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并分析了各种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第五部分:本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二,提出了驱动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有效运行的服务组织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市场运作机制、分工协作机制、运转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第六部分:本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三,分析了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了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促进增收的机理;运用协整分析、Grangrer因果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促进增收的效果。第七部分:本章是论文的核心之四,为了促进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实施,必须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本章提出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建设保障措施、财税政策保障措施、金融支持保障措施、现代农业服务队伍保障措施、法律保障措施、宏观调控保障措施等。第八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计划。

魏珊丹[7](2007)在《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成为我国今后5年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战略性措施,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在中国加入WTO后,它又肩负起了更高的历史使命。借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引进项目评价这一项目管理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水平,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体建设目标的实现。本论文从农业综合开发及项目评价的理论综述入手,介绍项目评价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我省案例,从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效益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四部分分别介绍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和评价依据。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指出我国在项目评价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并给出修正意见。最后,以福建省诏安县为例,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的案例研究,思考如何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评价工作,使我国项目评价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在介绍、分析农业综合开发财务评价方法时,针对我国大部分农业项目完全搬用企业财务评价所暴露的缺陷,综合考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体的多元性,提出了包括“企业、农户、政府”在内的多层次财务评价方法。其次,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相协调成为当今社会重要课题的时候,笔者开创性地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应进行更高层次的社会生态效益评价;同时,考虑到某些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和难定量性,提出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项目评价结论更加准确。

黄非[8](2006)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及绩效研究 ——基于公共财政框架的分析与江苏的实证》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综合开发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致富增收为根本目标的开发活动。它以中央财政投资为基础,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筹集农业发展资金,建立了“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以有限的财政资金(特别是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了全社会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激发和调动了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基于公共财政框架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江苏省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及投资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问题,尤其针对江苏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及绩效状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文章首先回顾了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各种理论,旨在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总结了国外进行农业开发的各种成功经验和做法,以期借鉴。接着,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从1988年到2004年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分析。从分析来看,农业综合开发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坚持“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资机制,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也在不断改革。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与中央财政投资在时间上基本同步变化,而且从区域上看,苏北、苏中和苏南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性,这反映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对公共财政的依赖性。因此,必须保障公共财政支出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为了具体地分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绩效问题,文章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和投资对产出的贡献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进行投资效益分析时,利用了模糊数学的方法评价了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并在指标中加入了生态环境、社会资本等定性因素,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科学。结果显示:苏南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综合效益最好,苏中高于苏北;在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上苏中、苏南比较接近;从农业综合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看,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苏南的效果最好。但为了实现苏北与苏南、苏中的区域统筹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公共投资作为扶持性质的资金,应继续向苏北倾斜,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为主要目标,加大投资扶持和倾斜力度,改善苏北的农业生产条件。本文还估计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农业综合开发公共投资在引导和驱动农户投资方面具有较好效果。在分析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时,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的演变过程。根据以上研究,作者提出了“十一五”江苏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及投资开发重点。要坚持注重效益原则,注重效益与公平的统一,同时要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注重综合利用。按照上述原则,“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应将投资重点集中于黄淮平原、沿海滩涂、丘陵山区、黄河故道地区、高沙土地区、采煤塌陷地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高的区域。综上所述: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农业投入的重要内容,其投资对公共财政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目标由单一向多元方向转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工程的管理成为其绩效发挥的关键,从总体上看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显着,而且绩效的区域差异明显。对此,作者认为应对农业综合开发建立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支持,同时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多元化,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启动农业综合开发的立法进程,保证农业综合开发绩效更好的发挥。

王丹[9](2005)在《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又是一种弱质产业。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方式的变革受客观因素干扰较强。正是由于农业的这种基础地位和弱质性特征,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农业均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保护政策,以促进农业稳定健康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是目前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战略性措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注重保护天然林、草地和湿地等资源;综合运用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加强农田林网建设,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扶持草场改良,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风沙危害,复垦工矿废弃地等,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优势,有利于统筹规划生态环境建设,实行跨省区、跨流域的项目管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对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现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了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利于我国农业在国际境竞争中逐步占据优势,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整体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综合开发为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牵动和突破作用,为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达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世纪,农业综合开发又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农村全面实现了小康,才能说明我们国家真正实现小康。本课题的研究对政府完善支持、保护农业的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方面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含义、原则以及在新形势下实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包括财政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并以辽宁省为例,对其投入情况、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剖析。第三部分是农业综合开发财政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综合美国、日本、法国

周学武[10](2006)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制度安排。15年来,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快速推进,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现阶段面临最严重的发展障碍是投资不足。为了寻找破解投资不足难题,本文借鉴演化经济学、公共财政学、新制度经济学、预期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从理论、指导思想、机制、制度和方法系统地探讨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问题。本文在理清农业综合开发变迁路径的基础上,揭示其被锁定低水平投资和边际投资报酬递减的状态之中,指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是破解投资不足的唯一出路。从农业综合开发所处国内国际环境(农业发展新阶段、农业国际化和WTO规则、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财税体制改革)阐述农业综合开发的所负担的历史使命和创新的必要性。在理论创新上主张引用公共财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农业投资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经验,提出了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框架:目标取向、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投资思路、投资机制、投资制度、管理过程和方法。在思路创新上,主张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用现代农业理念运作、用政府公共工程理念指导农业综合开发。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机制原因,从提高投资各方的投资预期、构建合作型投资博弈和改善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方面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机制的新思路。针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指出了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基本路径、主要内容、制度环境优化、投资政策调整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方法创新上,设计出项目区选化模型和项目设计优化模型。

二、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应对入世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应对入世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意义和目的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国外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2.2 国内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3 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与特征
        3.1 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
        3.2 农业综合开发的特征描述
    4 农业综合开发的理论基础
        4.1 农村公共财政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4.2 要素整合理论与农业综合开发
        4.3 农业可持续发展论与农业综合开发
        4.4 农业等衡调控论与农业综合开发
    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方法
    6 主要创新与不足
        6.1 主要创新
        6.2 主要不足之处
第二章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与功能演变实证分析
    1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总体投入
        1.1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变化趋势
        1.2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仍然不足
    2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的演变
        2.1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来源构成
        2.2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向结构
        2.3 全省各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型的投资变化趋势
    3 农业综合开发功能演进:基于农业投资结构优化升级的解释
        3.1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变化对功能的要求
        3.2 农业综合开发功能的演变及其定位
第三章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绩效研究
    1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对农民增收贡献的实证分析
        1.1 模型设计与数据处理
        1.2 计量结果分析
    2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对农业增产贡献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设计与数据处理
        2.2 计量结果分析
第四章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SWOT分析
    1 SWOT分析方法介绍
    2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SWOT分析
        2.1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分析
        2.2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劣势分析
        2.3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威胁分析
        2.4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机会分析
        2.5 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策略分析
第五章 国外农业综合开发的典型经验
    1 发达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
        1.1 美国"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规划":流域治理模式
        1.2 日本"土地改良长期计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的核心模式
        1.3 韩国"新村运动":农村综合开发模式
        1.4 以色列"节水农业"和荷兰"绿色投资基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2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综合开发经验
        2.1 印度"绿色革命":科技导向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2.2 巴西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元农业综合开发模式
    3 国外农业综合开发对我国的启示
        3.1 重视农业综合开发的法制建设,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法律保障
        3.2 "综合"开发和后续综合性管理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之一
        3.3 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两型"化目标
        3.4 农业综合开发需从以"小结合"为主向"大结合"方向发展
        3.5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
第六章 推进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的对策
    1 树立全新的农业综合开发观
    2 创新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2.2 创新群众自筹机制
        2.3 提高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3 推进机制体制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活力
        3.1 创新开发机制
        3.2 创新管理机制
        3.3 建设项目群,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
        3.4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创新
    4 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立法,实行依法开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由来
        1.1.2 世纪之交的粮食过剩——一种幼稚粮食安全观的形成
        1.1.3 "小麦经济"——粮食安全的新视野
        1.1.4 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构建——一个未能破解的困惑
        1.1.5 "核心区"建设——构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创新之举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粮食安全的概念
        1.3.2 粮食安全的测度
        1.3.3 对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分析和评价
        1.3.4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1.3.5 对外国经验的借鉴
        1.3.6 粮食安全的实现途径
        1.3.7 河南粮食生产状况研究
        1.3.8 粮食安全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1 有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及粮食安全的概念
        2.1.2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概念
    2.2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2.1 机会成本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产业关联理论
        2.2.5 弹性理论
        2.2.6 博弈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动态分析和战略选择
    3.1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际国内背景
        3.1.1 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
        3.1.2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内背景
    3.2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测算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测算
        3.2.3 基于测算结果的我国粮食安全变化态势分析
    3.3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经济学评价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主要政策回顾
        4.1.1 改革开放初期的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4.1.2 大丰收之后的变粮食统一收购为合同定购
        4.1.3 通胀后的国家粮食专项储备制度的建立与保护价收购
        4.1.4 阻止粮价下跌的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粮改新政"
        4.1.5 抑制粮食生产下滑的全面市场化改革与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政策体系的建立
    4.2 当前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政策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4.2.1 主要成效
        4.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基于博弈分析的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4.3.1 政府财政补贴与粮农生产之间的博弈分析
        4.3.2 中央政府政府与粮食主产区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4.4 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分析
        4.4.1 耕地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
        4.4.2 粮食生产中劳动力的机会成本
        4.4.3 粮食主产区区域发展视角:粮食生产的区域机会成本分析
        4.4.4 粮食生产机会成本的政策诠释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实证分析1:主要举措与成效
    5.1 发展粮食生产的实践举措
        5.1.1 发展"小麦经济",拉长产业链条
        5.1.2 集中打造核心产区,发挥规模集群效应
        5.1.3 变"天下粮仓"为"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5.1.4 创新科技体系,夯实科技支撑
    5.2 取得的主要成效
        5.2.1 实现了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
        5.2.2 "小麦经济"一枝独秀,推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
        5.2.3 粮食及其转化加工食品逐渐走向世界餐桌
    5.3 河南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中的贡献分析
        5.3.1 生产环节贡献
        5.3.2 流通环节贡献
        5.3.3 储藏环节贡献
        5.3.4 粮食政策贯彻落实环节贡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实证分析2:困惑与问题
    6.1 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与发达地区差距越拉越大
    6.2 产粮大区的经济"洼地"现象:生产粮食越多的地区也是省内经济最落后的地方
    6.3 必须引起警觉的贫困趋势:粮食主产区正在成为贫困的主体
    6.4 自身难以破解的"连锁效应":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恶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世界部分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政策措施及启示
    7.1 美国的粮食安全政策
        7.1.1 农产品最低保护价
        7.1.2 粮食差额补贴
        7.1.3 耕地保护措施
        7.1.4 粮食储备制度
        7.1.5 农业保险和灾害补贴
    7.2 欧盟的粮食安全政策
        7.2.1 60年代初,欧盟实施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
        7.2.2 直接支付政策
        7.2.3 干预价格政策
        7.2.4 强制性关税
        7.2.5 休耕计划
        7.2.6 粮食储备
    7.3 日本的粮食安全政策
        7.3.1 农户直接支付制度
        7.3.2 稻作安定经营对策
        7.3.3 自然灾害补贴
        7.3.4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7.4 印度的粮食安全政策
        7.4.1 生产者价格支持政策
        7.4.2 农业投入补贴政策
        7.4.3 粮食分配政策
        7.4.4 保护耕地资源
    7.5 国外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5.1 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7.5.2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7.5.3 保护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7.5.4 在加大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
        7.5.5 完善粮食物流体制
        7.5.6 加强粮食国际贸易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探索
    8.1 我国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基本立足点
    8.2 基于长效机制的粮食安全政策缺陷分析
    8.3 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制度安排与主要内容
        8.3.1 建立合理完善的利益补偿调节机制
        8.3.2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8.3.3 健全服务保障机制
        8.3.4 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致谢

(3)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2 WTO 农业框架评述
    2.1 经济全球化与WTO 的概述
        2.1.1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发展沿革
        2.1.2 关贸总协定有关农产品贸易的缺陷
        2.1.3 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产品贸易谈判
    2.2 WTO 农产品贸易规则框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内涵
        2.2.1 WTO《农业协定》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2.2.2 WTO《农业协定》三大支柱的内容
        2.2.3 WTO《农业协定》的规则、义务和实施时间
    2.3 中国加入WTO 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
3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1 中国现行农产品贸易体制、政策及目标
    3.2 WTO 与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
    3.3 加入WTO 与中国农业及贸易政策调整
4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4.1 农业与国内支持政策
        4.1.1 农业政策的一般理论
        4.1.2 农业是一个需要政策扶持的特殊产业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内外比较
        4.2.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现状
        4.2.2 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比较
    4.3 WTO 规则下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4.3.1 加大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的预算
        4.3.2 以WTO 规则为导向,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结构
        4.3.3 对“绿箱政策”支持的项目应择优重点扶持
5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实证分析
    5.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及分析
        5.1.1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现状
        5.1.2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出口实证分析
    5.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2.1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现状
        5.2.2 黑龙江省主要畜牧养殖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3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及分析
        5.3.1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现状
        5.3.2 黑龙江省主要果蔬副产品出口实证分析
    5.4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5 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效率评价
    6.1 “WTO 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干预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1.1 黑龙江省农产品的WTO 农业政策干预模型的机理分析
        6.1.2 模型的相关假设与参数设定
        6.1.3 预测及模型质量评价
        6.1.4 小结
    6.2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政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6.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6.2.2 评价目的
        6.2.3 指标筛选
        6.2.4 畜牧业产业链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3.1 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的评价
        6.3.3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
7 基于WTO 规则的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对策
    7.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积极扶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7.2 发展“三高”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
    7.3 进一步增加“绿箱”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7.3.1 增加“绿箱”投入
        7.3.2 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
    7.4 积极利用WTO 贸易规则,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7.5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7.6 加快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
    7.7 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7.7.1 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
        7.7.2 加强磋商和谈判,合理运用规则
        7.7.3 建立一批外向型农业生态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
        7.7.4 提高产品质量,走发展品牌的道路
    7.8 健全黑龙江省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9 黑龙江省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具体对策
        7.9.1 玉米
        7.9.2 大豆
        7.9.3 水稻
        7.9.4 畜产品
        7.9.5 蔬菜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潍坊市推广农业标准化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的基本理论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标准和标准化
        2.1.2 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
    2.2 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2.2.1 基本理论、原理
        2.2.2 农业标准化原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国内外农业标准化推广的现状分析
    3.1 国际农业标准化现状
        3.1.1 国际性标准化组织
        3.1.2 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国际标准体系
        3.1.3 发展趋势
        3.1.4 发达国家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正面效果
        3.1.5 发达国家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负面效应
    3.2 国内农业标准化历程和现状
        3.2.1 我国农业标准化进程
        3.2.2 我国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3.2.3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3.2.4 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第四章 潍坊市推广农业标准化现状分析
    4.1 潍坊市农业发展现状
    4.2 潍坊市推广农业标准化现状
        4.2.1 制度建设情况
        4.2.2 监督检测能力建设情况
        4.2.3 基地建设情况
        4.2.4 质量体系认证情况
    4.3 潍坊推广农业标准情况的调查分析
        4.3.1 对市民的调查分析
        4.3.2 对农民的调查分析
        4.3.3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的调查分析
    4.4 案例:安丘市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建设调查
第五章 潍坊市推广农业标准化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5.1 土地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
    5.2 农民素质不高
    5.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
    5.4 农业标准化宣传和认识力度不够
    5.5 市场因素的影响
    5.6 监管因素的影响
    5.7 投入不足的影响
第六章 加快潍坊市推广农业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6.1 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领导,搞好协调
    6.2 建立标准化推广网络和管理体系
    6.3 建立投入、扶持政策等保障体系
    6.4 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6.5 建立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
    6.6 建立健全标准化检验监测体系,加强监管
    6.7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新阶段新形势必须重视推广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7.2 世界农业标准化推广的经验对于研究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7.3 从潍坊分析,我国推广农业标准化制约因素有深层次的原因
    7.4 潍坊推广农业标准化必须多方联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研究背景
        1.1 农村公共财政的建立和不断普及
        1.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三农”问题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1.3 财政支农被赋予的新内涵
        1.4 国内不断实践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外研究动态
        3.2 国内研究动态
        3.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4 农产品加工业和财政扶持政策的概念界定
        4.1 什么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加工业
        4.2 农产品加工的分类
        4.3 财政扶持政策的界定
    5 研究思路、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5.1 研究思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方法
        5.4 技术路线
    6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6.1 可能的创新点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依据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理论依据
        1.1 公共财政理论决定了财政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1.2 公共财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财政支农新内涵的一部分
        1.3 统筹思想和产业制衡理论决定财政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
        1.4 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1.5 政府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化与分工理论解释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层面的依据
        2.1 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本身特点,客观要求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
        2.2 财政进行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于贡献潜力和利益传导机制
        2.3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遇客观要求扶持
        2.4 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境迫切需要财政扶持
        2.5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为财政扶持提供了依据
        2.6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基于产业链延伸理论
        2.7 国家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财力的可行性
第三章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绩、空间与发展趋势
    1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绩与发展空间
        1.1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伟大成绩
        1.2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凸现的巨大空间
    2 农村公共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实践
        2.1 国内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
        2.2 各省对有竞争力农产品和加工业的财政扶持案例
        2.3 其它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
    3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3.1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
        3.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变化
第四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演变、问题和适应性分析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演变
        1.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949-1978):负支持阶段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1979-2003):政策支持阶段
        1.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4-现在):多元化支持阶段
    2 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税收手段
        2.1 财政专项资金
        2.2 财政补贴政策
        2.3 税收优惠政策
    3 目前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3.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总量少、规模小
        3.3 财政扶持结构不佳,扶持效果不好
        3.4 财政扶持手段单一,影响扶持效果
        3.5 财政监管落后影响财政扶持效果
        3.6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3.7 财政扶持中并没有真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4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角色定位
        4.1 制定“游戏规则”,规范市场行为
        4.2 加大有关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4.3 增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与设备自研创新和引进的支持力度
        4.4 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监督检测体系
        4.5 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加大信贷支持
        4.6 把握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5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史贡献:适应性透视
        5.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 WTO协议的适应性分析
        5.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同步性分析
        5.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村工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5.4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第五章 国外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经验借鉴
    1 国外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1.1 美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历史沿革与实践
        1.2 欧盟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历史沿革和实践
        1.3 日本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历史沿革和实践
        1.4 印度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1.5 巴西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
    2 西方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2.1 预算拨款
        2.2 财政信用
        2.3 财政补贴
        2.4 政府采购
    3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财政扶持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3.1 遵守并充分利用 WTO规则
        3.2 财政支持目标要进行动态调整
        3.3 增加对农民及农产品加工业的直接补贴
        3.4 建立明确有效的农产品加工业多元化支持体系
        3.5 制定优惠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第六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和定位
        1.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定位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目标体系
        2.1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总目标
        2.2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具体目标
    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原则
        3.1 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3.2 符合 WTO规则的原则
        3.3 统筹发展原则
        3.4 效率优先原则
        3.5 突出重点原则
        3.6 分类扶持的原则
        3.7 动态调整原则
        3.8 不断创新的原则
        3.9 扶持有度的原则
        3.10 服务“三农”的原则
        3.11 正确处理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七章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体系的构建
    1 财政扶持单位的范围界定和瞄准
        1.1 关键在于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1.2 瞄准被扶持单位范围的标准
        1.3 选择被扶持企业的决策权:是集权还是分权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门槛
    3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的内容框架
    4 财政扶持资金的重点投向
    5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方式选择和创新
        5.1 财政扶持的创新模式
        5.2 财政扶持资金存量调整和增量增长相结合
        5.3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是直接扶持还是间接扶持
        5.4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采取输血方式还是造血方式
        5.5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加减乘除法及其综合运用
        5.6 财政扶持模式创新:是有偿方式,还是无偿方式的
        5.7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推进行动和利润拉动相结合
        5.8 充分发挥财政的导向、吸附、膨化和杠杆作用
    6 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机制
        6.1 形成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6.2 财政扶持政策的实施主体
        6.3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资金的整合机制
        6.4 形成渠道畅通的资源传导机制
        6.5 建立高效的分合有度的协作机制
        6.6 建立和完善实施过程中的效果评估和监督机制
第八章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分析
    1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评估
        1.1 政策评估与评估标准
        1.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预期绩效
        1.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农业综合效益
    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绩效的案例分析
        2.1 UNDP项目中财政扶持的绩效
        2.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结论
    2 政策建议
        2.1 建立和优化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2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2.3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模式选优
        2.4 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和手段
        2.5 建立灵活的多元投入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2.6 完善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资金管理体制
        2.7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提高扶持效果
        2.8 完善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2.9 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
        1.2.2 农业产业链问题研究综述
        1.2.3 现代农业问题研究综述
        1.2.4 农业服务问题研究综述
        1.2.5 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研究现分析
    1.3 本文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际意义
    1.4 研究思路、框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1 研究视角方面
        1.5.2 研究内容方面
        1.5.3 研究方法方面
    1.6 小结
第二章 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农民增收
        2.1.2 现代农业
        2.1.3 农业社会化服务
    2.2 现代农业服务的基本理论
        2.2.1 两个农业“飞跃”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4 规模经营理论
        2.2.5 产业链理论
    2.3 现代农业服务的内涵
        2.3.1 现代农业服务产生的背景
        2.3.2 现代农业服务理论的分析框架
        2.3.3 现代农业服务的概念及其特征
        2.3.4 现代农业服务的发展目标
        2.3.5 现代农业服务的主要任务
    2.4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比较分析
    3.1 国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3.1.1“政府+农户”服务模式
        3.1.2 “公司+农户”服务模式
        3.1.3 “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
    3.2 国内现代农业服务模式
        3.2.1 “政府+农户”服务模式
        3.2.2 “公司+农户”服务模式
        3.2.3 “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服务模式
        3.2.4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模式
        3.2.5 “市场+农户”服务模式
        3.2.6 “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农户”服务模式
    3.3 国内外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3.3.1 相似性分析
        3.3.2 差异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及其案例分析
    4.1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内涵
        4.1.1 延长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4.1.2 传统农业产业链与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比较
        4.1.3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概念
    4.2 构建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4.3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目标
        4.3.1 推动农民直接进入农业产业链的高端
        4.3.2 推动农民直接进入大市场
    4.4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原则
        4.4.1 可行性原则
        4.4.2 自我服务原则
        4.4.3 一体化原则
        4.4.4 企业化原则
        4.4.5 市场化原则
    4.5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构建类型
        4.5.1 “农民参股式股份合作制公司农业+农户”纵向产业链服务模式
        4.5.2 “公司+中介组织联合体+农户”平行产业链混合服务模式
        4.5.3 “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自办公司十农户”混合一体化产业链服务模式
        4.5.4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自办公司+农户”混合一体化产业链服务模式
        4.5.5 “合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园区+农户”混合一体化产业链服务模式
        4.5.6 农民主导型农工商综合企业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服务模式
    4.6 小结
第五章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的运行机制
    5.1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的基本概念
    5.2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的功能
    5.3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运行机制的建设
        5.3.1 服务组织机制
        5.3.2 利益驱动机制
        5.3.3 市场运作机制
        5.3.4 分工协作机制
        5.3.5 运转约束机制
        5.3.6 风险防范机制
    5.4 小结
第六章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促进增收的效果分析
    6.1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促进增收的机理
        6.1.1 激发农民向农业产业链高端延伸
        6.1.2 提高农业产业链产中环节的劳动生产率
        6.1.3 促进农业产量大幅度增加
        6.1.4 提高农产品产后市场交易价格
        6.1.5 推动农民分享农产品产后价值链利润
        6.1.6 降低农业产业链产中环节的生产成本和产后环节的交易费用
    6.2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促进增收的绩效量化分析
        6.2.1 协整分析
        6.2.2 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
    6.3 实证研究
        6.3.1 样本选择
        6.3.2 实证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7.1 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7.1.1 加强农业教育体系建设
        7.1.2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建设
        7.1.3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7.1.4 加强农科教结合体系建设
        7.1.5 加强农业科技硬件设施建设
    7.2 财税支持保障措施
        7.2.1 调整现有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结构
        7.2.2 增加支持现代农业服务模式建设专项资金
        7.2.3 加强工商政策的扶持
        7.2.4 加强税收政策的扶持
    7.3 金融支持保障措施
        7.3.1 加强信贷政策的扶持
        7.3.2 搭建招商平台,引导各类资本进入现代农业服务领域
    7.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措施
        7.4.1 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7.4.2 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7.4.3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7.5 现代农业服务队伍保障措施
        7.5.1 开展教育和培训计划
        7.5.2 选拔一批高素质人才充实现代农业服务队伍
        7.5.3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7.5.4 实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
    7.6 法律保障措施
        7.6.1 立法建设的基本精神
        7.6.2 立法建设的基本内容
        7.6.3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
    7.7 宏观调控保障措施
        7.7.1 加强规划与指导
        7.7.2 完善管理协调体系
    7.8 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进一步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及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方法
    1.3 本文主要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4.1 农业综合开发
        1.4.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4.3 项目评价
2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发展
    2.1 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意义
        2.1.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2.1.2 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2.1.3 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2 加入WTO后农业综合开发面临新的任务
        2.2.1 加入WTO后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2.2 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2.2.3 推广标准化农业,实现生产手段与国际接轨
    2.3 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基本情况
        2.3.1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概况
        2.3.2 农业综合开发中取得的基本经验
        2.3.3 开发的潜力
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评价体系
    3.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综述
        3.1.1 项目评价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
        3.1.2 我国农发项目评价发展状况
        3.1.3 建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3.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评价体系设置
        3.2.1 财务评价
        3.2.1.1 当前动态的财务评价的方法
        3.2.1.1.1 增量净效益的识别与计算
        3.2.1.1.2 既有项目法人项目投资财务效益的计算与评价
        3.2.1.2 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体系的缺陷
        3.2.1.3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评价体系和方法构建
        3.2.1.3.1 “项目”财务评价
        3.2.1.3.2 “企业”财务评价
        3.2.1.3.3 “农户”财务评价
        3.2.1.3.4 政府投资效益分析
        3.2.1.3.5 案例分析
        3.2.2 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3.2.2.1 几个重要参数的介绍
        3.2.2.1.1 社会折现率和影子汇率
        3.2.2.1.2 影子价格
        3.2.2.2 国民经济评价报表
        3.2.2.3 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
        3.2.2.4 国民经济外汇效果分析
        3.2.3 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3.2.3.1 农民发展分析
        3.2.3.2 农村社会协调发展
        3.2.3.3 农业健康发展
        3.2.4 生态效益评价
        3.2.4.1 生态结构综合指数
        3.2.4.2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3.2.4.3 生态功能综合生产效率
        3.2.4.4 结合定性分析
        3.2.5 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4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案例研究
    4.1 项目的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4.2 工程投资估算
        4.2.1 基础单价
        4.2.2 工程实体投资估算
        4.2.3 投工投劳
        4.2.4 还款计划及措施
    4.3 效益评价
        4.3.1 经济效益评价
        4.3.2 社会效益评价
        4.3.3 生态效益评价
        4.3.4 结论
    4.4 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工作的几点思考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及绩效研究 ——基于公共财政框架的分析与江苏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转型期农业生产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1.1.2 加入WTO后农业综合开发所面临的形势
        1.1.3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农业综合开发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结构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 区分了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影响
        1.4.2 引入了反映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资本因素
    1.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5.1 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滞后效应考虑较少
        1.5.2 欠缺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的进一步实证分析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农业综合开发及投资的内涵综述
    2.2 转型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定位研究
    2.3 公共投资与农业综合开发
    2.4 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筹措机制研究
        2.4.1 农业综合开发中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配套问题研究
        2.4.2 农业综合开发融资
    2.5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效益评价方法与投资策略研究
    2.6 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公共产品理论
        3.1.1 公共产品的含义
        3.1.2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及分类
        3.1.3 农业综合开发的公共产品属性
    3.2 公共物品供给与财政支出
        3.2.1 公共产品供给
        3.2.2 公共财政的内涵与职责
        3.2.3 公共财政支出的特点与原则
        3.2.4 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3.2.5 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出
    3.3 小结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田纳西流域综合开发规划
        4.1.1 背景与缘起
        4.1.2 机制及特点
        4.1.3 启示
    4.2 日本土地改良长期计划
        4.2.1 背景与缘起
        4.2.2 机制及特点
        4.2.3 启示
    4.3 韩国新村运动
        4.3.1 背景与缘起
        4.3.2 机制及特点
        4.3.3 启示
    4.4 以色列节水农业
        4.4.1 背景与缘起
        4.4.2 机制及特点
        4.4.3 启示
    4.5 荷兰"绿色投资基金"
        4.5.1 背景和缘起
        4.5.2 机制及特点
        4.5.3 启示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变化:1988—2004
    5.1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历史变迁
    5.2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总体变化趋势
        5.2.1 全国与江苏的财政支农
        5.2.2 全国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
    5.3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来源与融资方式的变化趋势
    5.4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类型的投资变化趋势
        5.5.1 江苏省土地治理项目投资变化趋势
        5.4.2 江苏省产业化经营项目投资变化趋势
    5.5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区域变化特征
        5.5.1 江苏苏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变化趋势
        5.5.2 江苏苏中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变化趋势
        5.5.3 江苏苏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变化趋势
    5.6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分析
    6.1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变迁分析
        6.1.1 第一阶段:重点区域开发阶段(1988—1993)
        6.1.2 第二阶段:全面开发阶段(1994—1998)
        6.1.3 第三阶段:转型阶段(1999—2003)
        6.1.4 第四阶段:稳定发展阶段(2004—至今)
    6.2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发展趋势
        6.2.1 资金供给上不稳定性到稳定性方向发展
        6.2.2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
        6.2.3 投入比例上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6.2.4 投入方式多元化
    6.3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政策绩效
        6.3.1 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显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3.2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6.3.3 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6.3.4 治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保护了生态环境
        6.3.5 形成了多元化的公共投资农业的方式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分析
    7.1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经济效益
        7.1.1 总体经济效益分析
        7.1.2 投资对产出贡献实证计量研究——以土地治理项目为例
    7.2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生态效益
    7.3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社会效益
    7.4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综合绩效评价——以土地治理项目为例
        7.4.1 评价原则
        7.4.2 土地治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选择
        7.4.3 研究区域样本与数据说明
        7.4.4 研究方法
        7.4.5 结果与讨论
    7.5 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的区域差异
        7.5.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7.5.2 指标体系的选择
        7.5.3 结果与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十一五"江苏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战略研究
    8.1 投资的基本原则
    8.2 重点投资区域
        8.2.1 黄淮平原
        8.2.2 沿海滩涂
        8.2.3 丘陵山区
        8.2.4 黄河故道地区
        8.2.5 高沙土地区
        8.2.6 采煤塌陷地
    8.3 主要任务
        8.3.1 实施土地综合治理,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8.3.2 实施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8.3.3 实施滩涂开发,挖掘耕地开发潜力
    8.4 资金筹措
        8.4.1 投资需求
        8.4.2 投资来源
    8.5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公共财政投入农业的重要平台
        9.1.2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对公共财政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9.1.3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显着
        9.1.4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绩效的区域差异明显
        9.1.5 农业综合开发产权不清影响绩效发挥
        9.1.6 法制建设对公共财政投资意义重大
        9.1.7 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目标由单一向多元方向转化
    9.2 政策建议
        9.2.1 建立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支持
        9.2.2 构建科学的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决策体系
        9.2.3 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的运行机制
        9.2.4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方式多样化
        9.2.5 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9.2.6 尽快启动农业综合开发的立法进程
        9.2.7 全面推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绩效考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江苏省部分县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评估体系指标值
    附表2 江苏省部分县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评估体系指标隶属度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 目前现实状况
第一部分 农业综合开发的理论分析
    1.1 农业综合开发的含义
        1.1.1 农业开发的基本含义
        1.1.2 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内容
    1.2 农业综合开发的理论依据
        1.2.1 系统理论角度的阐释
        1.2.2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的要求
        1.2.3 农业生态经济平衡的需要
    1.3 农业综合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4 农业与财政的基本联系
    1.5 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问题的现状分析
    2.1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管理
        2.1.1 资金投入
        2.1.2 资金使用
        2.1.3 资金管理
    2.2 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管理
        2.2.1 项目评估
        2.2.2 项目监督检查
        2.2.3 项目验收
        2.2.4 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估工作基本做法
    2.3 农业综合开发案例
        2.3.1 基本情况
        2.3.2 取得的收益
        2.3.3 鞍山市的具体做法
    2.4 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3.1 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农业开发经验
        3.1.1 美国的主要做法
        3.1.2 日本的主要做法
        3.1.3 法国的主要做法
    3.2 对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财政管理的启示
        3.2.1 政府财政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共同基础
        3.2.2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各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3.2.3 完善的农业咨询服务体系是各国引导和促进农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农业综合开发财政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关于强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管理的基本建议
    4.2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财政管理的基本对策
        4.2.1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方面
        4.2.2 建立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机制的对策
参考文献
后记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10)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研究目标和对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对象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二) 世界银行开发银行
        (三) 国内研究成果
    三、研究基本思路和框架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历史变迁
    一、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产生与发展
        (一) 农业综合开发启动的动因分析
        (二) 农业综合开发启动
        (三) 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历程
    二、农业综合开发效果
        (一)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 扶持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业
        (四) 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五) 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低水平低效益锁定状态分析
        (二) 锁定成因分析
        (三) 摆脱锁定:创新
第三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创新环境
    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一) 农业发展阶段划分理论
        (二) 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三) 农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 适应新形势: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二、经济全球化和WTO规则的新挑战
        (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挑战
        (二) WTO规则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挑战
        (三) 应对新挑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三、市场经济对农业公共财政的新要求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行为与资本短缺
        (二) 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公共财政职能
        (三) 农业公共财政是破解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主渠道
    四、农村税费改革及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问题
        (一)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影响
        (二)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的新问题
        (三) 解决新问题:需要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五、应对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四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考察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 创新经济学与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基本要素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理论创新
        (一) 引用公共财政理论
        (二) 借鉴制度创新理论
        (三) 采用农业投资理论
        (四) 确立比较优势理论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国际借鉴
        (一) 农业开发财政投入是发达国家扶持农业重要制度
        (二)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各国农业开发的最基本内容
        (三) 用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开发
        (四) 支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
        (五) 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综合开发新趋向
    四、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总体要求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的目标取向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创新体系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思路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职能定位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目标定位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职能定位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理念更新
        (一)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综合开发
        (二) 用现代农业理念运作农业综合开发
        (三) 用政府公共工程理念主导农业综合开发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运筹转变
        (一) 指导思想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
        (二) 价值标准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
        (三) 全球视角转变: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四) 开发目的转变: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 投资策略转变:由粗放开发转向集约开发
        (六) 方式转变:由“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七) 制度转变:公共财政政策体系
    四、铸塑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新格局
        (一)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指导思想
        (二)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总体思路
        (三)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基本原则
        (四) 新阶段农发投资的主要任务
第六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创新
    一、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运行中的困扰
        (一) 国家的引导职能逐步弱化
        (二) 地方财政配套能力明显退化
        (三) 农民自筹能力不断分化
        (四) 滚动开发基础已经脆化
        (五) 银行信贷资金萎缩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机制分析
        (一) 投资理性预期分析的基本框架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
        (三)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形成过程
        (四) 增强农民对农业综合开发投资预期的措施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博弈机制分析
        (一)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投资博弈
        (二) 项目县政府与省级政府的博弈
        (三) 第二次博弈:项目建设中的博弈
        (四) 建立合作型的投资博弈的机制
    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一)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的委托代理格局
        (三)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四)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委托代理中的机会主义行为
        (五) 防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中委托代理风险
    五、健全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机制的路径
        (一) 确保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
        (二) 强化地方财政配套投入机制
        (三) 健全民本开发投资机制
        (四) 构造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共轭联动机制
        (五) 营造财政资金放大机制
        (六) 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
        (七) 健全循环滚动投入机制
        (八) 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
        (九) 健全产权机制
第七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的功能
    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一) 财政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二) 农业私人投资不足的制度原因
        (三) 贷款融资障碍的制度原因
        (四) 资金管理制度不规范降低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率
    三、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
        (一)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下农业综合开发的财政投资制度
        (二) 按照WTO规则和绿箱政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力度
        (三) 市场经济框架下吸收私人投资的制度
        (四) 现代金融体制下拓宽农业综合开发融资渠道
        (五)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四、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制度创新主要内容
        (一) 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财政拨款制度化
        (二)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保证
        (三) 改革农村税赋制度,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来源
        (四) 改革农业税费,增强农民积累能力和投资能力
        (五)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六) 整合相关资金
    五、农业综合开发的制度环境优化
        (一) 财政支农制度创新
        (二) 建立农业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三)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
        (四) 优化农业综合开发融资环境
    六、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
        (一) 扩大绿箱政策范围的投资
        (二) 采用国际通用的直接投资和财政补贴方式
        (三) 把财政有偿拨款改为委托银行贷款
        (四) 积极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结构
第八章 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管理创新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优选方法
        (一)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的意义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标准
        (三)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选择指标体系
        (四) 量化模型
        (五) 模型运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设计优化方法
        (一) 优化目标的确定
        (二)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三) 优化模型
    三、实行科学项目管理
        (一) 科学论证项目,建好项目库
        (二) 实行委托评审、专家评审、评审问责
        (三) 加强项目风险评估
        (四) 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的招投标
        (五) 构建法人承担、市场运作的项目执行体系
        (六) 规范项目工程管理
        (七) 构建提款报帐、集中支付的资金控制体系
        (八) 科学界定产权,建立有偿资金的使用回收制度
        (九) 完善项目监管体系
        (十) 构建结果导向、综合考评的投资绩效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应对入世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问题研究[D]. 胡秀琴.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2]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 田建民.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3]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 尤晓林.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2)
  • [4]潍坊市推广农业标准化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 李玉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5]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D]. 徐海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
  • [6]产业链视角下现代农业服务模式研究[D]. 王方红. 中南大学, 2007(01)
  • [7]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体系研究[D]. 魏珊丹.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8]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及绩效研究 ——基于公共财政框架的分析与江苏的实证[D]. 黄非.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1)
  • [9]农业综合开发财政问题研究[D]. 王丹.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2)
  • [10]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创新研究[D]. 周学武.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抓好农业综合发展迎接加入WTO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