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镇建设绿化的特点

浅谈乡镇建设绿化的特点

一、浅谈乡镇建设中绿化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魏如鹏[1](2021)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 ——以德州市陵城区为例》文中提出十四五规划中,党中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农村社区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发挥着巨大作用。2006年以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村庄合并的形式在我国多地广泛开展。但近年来,在社区建设中出现“一刀切”式的合并、搬迁的情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脱离当地实际,引发广大农村群众的不满。因此,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人居环境研究则尤为关键。通过研究,能够及时发现当下存在的问题,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建设。本研究主要围绕陵城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特征及其空间分异展开研究。在居民感知视角下,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构建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评价指标,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居民满意度展开研究。同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满意度特征进行空间探索,进而提出人居环境整治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对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陵城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属于满意层次。各系统层居民满意度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社区氛围、住宅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2)因素重要性推导模型显示,空气质量、水质状况、保暖隔热、环卫设施、燃气设施、供水排水、医疗卫生与物价水平8项为陵城区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亟需改善(高重要性-低满意度)的要素。(3)居民性别、年龄、年收入以及文化程度会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产生影响。男性、年长、中等收入以及低文化程度的社区居民满意度较高。(4)满意度得分的空间差异上,陵城区各乡镇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临齐街道、产业合作区、经济开发区、丁庄镇、糜镇、边临镇、徽王庄镇、于集乡、郑家寨镇、义渡口镇、前孙镇、神头镇、宋家镇以及滋镇。(5)空间联系研究中,陵城区各乡镇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空间布局上存在显着的正自相关。局部莫兰指数研究发现,丁庄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合作区、边临镇以及临齐街道满意度呈现出高-高聚集(HH)趋势,而郑家寨镇、滋镇、神头镇、义渡口镇、徽王庄镇、前孙镇与宋家镇满意度则是低低聚集(LL)。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与发现的问题分别从科学规划;排查弱项;满足居民需求;强化政策引领;增强居民主体意识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许入丹[2](2021)在《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开始,基于中央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以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陕西省考虑全省省情,展开了重点示范镇建设,旨在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并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探索经验与提供示范。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城乡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城乡融合成为当前阶段的重点,陕西省针对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相关战略目标也围绕新的国家要求进行了一定调整,以促进实现城乡融合为当前阶段的核心目标,本质上也是对城乡关系的进一步实践。经过多年的政策扶持,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城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取得初步阶段性成就,但其实际建设发展成效如何,是否符合相关政策的预定目标,程度如何,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客观评价。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以及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三部分。首先,基于重点示范镇这一特定类型的研究对象,从陕西省相关政策层面梳理出政府的施政目标,即公共政策的预定目标,包括直接建设目标和综合发展目标两大层次,并通过理论研究和目标分解的方式分别对公共政策目标进行学理转译和解译,以明确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体系,进一步构建出本次评价的评价标准。其次,基于双层次的预定目标导向双层次的评价内容,并围绕公共政策作用于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机理确定评价技术路线,提出从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两个维度建立综合评价的评价逻辑,展开双层次评价,创新评价模式。接着,从动态增量和静态衡量的要求创新因子形式,同时对相关的指标因子类型进行研究,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类评价方法进行比选,选择符合本文研究目的和评价过程的评价方法,最终构建出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的综合评价模型。继而,通过对评价所需的各项因子信息的收集、处理、计算,对不同重点示范镇分别展开评价。基于调查分析和综合比较的方式对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结果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明确不同城镇多年来建设成效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可以得出不同重点示范镇的建设发展状态,从实践效果进一步反馈到认识论,推导出本文的研究结论。研究表明,从直接建设成效来看,重点示范镇的建设空间格局基本明确,城镇综合服务功能逐渐完善,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但各单项系统成效普遍不均衡,政策落实不稳定性高。且各镇总体评价结果指数表明,目前公共政策投入重点示范镇的效能呈现出一定规律,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镇在接受相同的政策投入后建设成效一般更加明显,政策投入的效能更高;从综合发展成效来看,要素集聚、服务品质、生态宜居方面成效较好,但部分镇仍存在“人”“地”集聚不均衡、镇村融合不深、就业效能不高、体制机制改革不充分和城镇建设发展依赖性较大等问题;总体来看,公共政策对城镇建设实施层面的引导效果更明显而镇村协同促进城乡一体的效能还需加强。通过评价研究的结果反馈,可以检验陕西省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相关公共政策的实施成效,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准确把握当前阶段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特征,为十四五时期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为陕西省整体小城镇建设发展提供实践经验与科学引导。

张阳[3](2021)在《乡村宜居社区规划研究 ——以河南宋庄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我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原有传统农村社区模式无法满足村民的美好生活愿望,乡村宜居社区的建设迎来了历史新机遇。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乡村宜居社区既注重物质空间的规划,也注重社区文化的传承,是集美好的人居环境、优美的自然生态基底、和谐的人文社会关系以及产业繁荣发展于一体的社区,如何构建乡村宜居社区成为我国现阶段乡村规划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访谈等方法对位于平原地区的河南省长垣市蒲西街道宋庄村进行研究,梳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社区的建设情况和现状问题,分析政府在乡村振兴中对宜居社区规划建设的政策引导,立足于宋庄村发展现实情况和居民需求,从人居环境、民居与宅基地两个方面论述乡村宜居社区的规划策略并引入共同缔造治理模式,通过政府、村集体、企业、专家、村民的多方合作,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传承地方本土文化,提高基层治理效能。作为土地改革试点地区的乡村宜居社区建设,宋庄村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其形成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乡村宜居社区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程儒[4](2021)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和优化研究 ——以W县郕国文旅小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很多农村乡镇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滞后,劳动力大量流失,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为了缩小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扶贫脱贫工作,很多农村基层地区也积极探索发展乡镇经济的有效模式。2014年,特色小镇这一乡镇经济发展思想的提出,为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个值得推广的模板。特色小镇这一农村经济发展思想的提出,是积极建设农村经济,缩小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发展差距、全面推动脱贫攻坚的积极举措。浙江省政府是最先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并且建设实施的基层政府,其在特色小镇上建设成绩得到了党中央的认可,其成功经验十分值得在全国推广。不过因为构建特色小镇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情况,没有普遍可以套用的标准化模式,即便在某一地区能够成功建设形成特色小镇的方案和经验,拿到另一个地区去实践,未必就可以成功套用。所以,要让很多农村基层地区建设形成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特色小镇,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问题具体研究。为更好的在农村基层地区建设更多的特色小镇,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山东省W县特色小镇当地镇政府为研究对象,就当地建设文旅小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查阅了和特色小镇建设相关的材料,并实地走访,采访相关人员,分析了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发挥情况,随后本文指出了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没有充分形成市场机制、融资渠道单一、产业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并深入剖析了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且通过研究知名的国内特色小镇建设案例,提炼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后得出结论,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和主导者的角色,在理念、制度、方向等方面提供支持,统筹各个方面的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特色产业链,保障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时需要打造特色小镇品牌,形成生态圈,使宣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W县当地镇政府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也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其他乡镇地区建设特色小镇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

李彦雪[5](2021)在《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是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认知的不足,缺少定量化研究的技术手段。目前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数据资源获取困难,主观性强,缺少合理的规划指导,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缺乏客观认知,新形势下急需拓展研究的量化手段及方法,以对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展开科学理性思维的探讨。本文针对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认知不足和量化研究技术方法匮乏的问题,以黑龙江省域为研究范围,以代表性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为主脉络展开研究。技术层面运用了无人机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引入空间句法理论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和形状指数法,并辅以Rhino、AutoCAD、DepthMap、IIIustrator和Photoshop等软件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量化与分析。内容上对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影响要素和典型村落分布形态详细分析,从乡村聚落本底的边界空间、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形态等综合认知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并结合典型县域实证研究,优化指导景观设计方案。本研究发现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形态价值认知不足,国家层面的地域典型代表性村落占比特别低,各类典型聚落景观形态有待挖掘。通过技术分析发现,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自然环境海拔高程影响占比最大,而坡向影响不大。黑龙江大部分村落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以中南部区域的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哈尔滨三个城市分布最集中,分布特点也与历史流寓的流人文化有一定关系。基于量化并分析结果,乡村聚落景观的边界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形态和院落空间形态要素,从不同角度综合全面的表达了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形态。乡村聚落最为常见的边界形态为指状形态特征,团状形态特征次之。边界形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地形和水体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集成度、平均深度和可理解度综合分析,与村落空间相融合,通过轴线的冷暖层次,确定出村落的核心区域,并形成可达性及可理解度权重层级关系,作为引导实践的依据,使空间从感性认知得以理性升华。院落空间分布形态上多以平行式排列为主,院落空间格局以前院院落和前后院落最具代表性,“小家大院”的特征最具地域代表性。最后以林口县22个绿化示范村进行实证研究,以设计的新思维来指导方案设计。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搭建了认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思维的框架,开拓了研究思路,使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认知更具客观性,为北方寒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理性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指导实践,同时丰富了黑龙江乡村景观研究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彭昭[6](2020)在《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文中指出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灰色空间不断扩增,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对良好的绿色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向往与要求,建设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生态化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热潮。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实现生态化城市的关键,它对改善城市自然条件、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定程序,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投身于森林城市建设队伍中来。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背景,对鼎城区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建设现状并总结其森林城市建设的潜力;通过对比省级评价指标要求,得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以森林生态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现有的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5大体系28项指标内容,形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以及综合评价分值,分析总结出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并根据硬性指标与关键性指标来确定重点项目建设,以此进行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森林城市理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研究地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出其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建设潜力,包括市域森林覆盖率有待提高;城市绿地系统有待完善;森林网络连接度不够、树种结构单一且缺乏层次;特色林业产业有待提升;生态旅游及生态文化有待发展等5个方面。(2)通过对比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指标要求,结合鼎城区实际,得出森林城市建设28项指标中,已有11项达到指标要求,10项指标还有待建设,另有7项暂未达标。该7项指标也是鼎城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分别为:市域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休闲游憩绿地建设、村庄绿化、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休闲旅游。(3)依照现有的指标体系,构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体系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每项指标的权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得出系统层指标权重城市森林网络B1>城市森林健康B2>城市林业经济B3>城市生态文化B4>城市森林管理B5,权重值分别为:0.3801、0.2881、0.1712、0.1041、0.0565,其中城市森林网络指标最为重要,其次是城市森林健康指标,两者之和约占总体的67%。在28项指标层中共有7项权重值超过0.05,是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域森林覆盖率(0.1054)、林产基地(0.1052)、生物多样性保护(0.0991)、营造林面积(0.0933)、树种配置(0.0843)、森林保护(0.0569)、城镇绿化覆盖率(0.0521),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以及林产基地重要性最为突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定,得出总体综合评价分值为VB=3.8410,评价结果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即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而系统层中城市森林管理评价结果最好,属于Ⅰ级,其余四项评价结果均属于Ⅱ级。按照评分结果对各指标排序,从高到低为城市森林管理VB5=4.1840、城市生态文化VB4=3.8860、城市森林网络VB1=3.8730、城市林业经济VB3=3.8470、城市森林健康 VB,=3.7090。(4)鼎城区应在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尤其是城市森林网络建设最为重要。而在城市森林网络中市域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建设紧迫性越强,且目前鼎城区森林覆盖率暂未达标,后续规划中应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的网络建设,增强网络之间的连接度,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山体造林绿化、植被恢复也是努力建设的方向。(5)本文森林城市的规划紧扣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硬性指标和关键性指标,以此来确定重点建设内容。以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构建“一心二核、二屏三网、百村千点”的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并进行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管理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森林城市专项规划建设,以期为鼎城区森林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李爽[7](2020)在《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实践研究 ——以杭州昌化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聚落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直接关系乡村民众生活质量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增长,全面改善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平稳、健康的发展,营造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良好氛围,是当下重要的社会命题。本文应用文献查阅、比较分析与田野调查法,对乡村聚落人居环境整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从分析构成传统乡村人居环境的要素及文化背景切入,针对当下乡村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引申出政府主导下的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政治要求和社会诉求,以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乡村聚落环境整治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参与者的视角对乡村道路、围挡、沟渠、村落节点等整治营造的探究,为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工作思路和示例模式,总结并提出聚落环境整治的目的目标等相关结论。主要结论如下:(1)底线思维与公平共享是乡村聚落环境整治最基本的治理策略。在政府主导下的环境整治中,决策者应保障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治理与发展的底线基础,进而追求发展高线。(2)乡村环境整洁有序是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底线要求和基本目标。合理布局、空间有序、利用高效的乡村环境空间是乡村文化的一种宏观外在体现,同时也为村民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基础。(3)围绕乡村微观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持久性的工作内容。以道路、湖塘、生产生活节点、拆整空地等乡村微观景观的打造是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也是系统性完善乡村空间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的关键。(4)文化自信是村民自觉自愿保护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环境的关键。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村民对乡村文化的不认同,自卑自鄙乡村文化心理,是乡村治理的最难点,从整治环境底线切入,树立全社会对乡村文化认同感尤为重要。

李颜[8](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山西省平遥县乡村景观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形势下兼顾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乡村环境生态保护和乡村文化传承的民生工程,是一个从全局出发的设计理念与价值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在“美丽”,是经济发展下环境与人文的美丽。因此,它对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环境建设,是在兼顾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目标下的环境建设。但是传统的乡村景观建设则仅仅侧重于对乡村生态、园林、景观、植被的设计,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地域资源价值和提升村落生活品质、文化传承还不够重视,使曾经的“美丽乡村建设”缺少深层的内容与内涵。本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根据乡村如环境、历史人文、产业类型与经济建设布局等实际特点,归纳适合乡村产业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建设原则与方法。即在实地调研的前提下,尊重原有聚落的原生状态,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从具有代表的地域、文化等特性的乡村景观建设发展模式着手,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我国“美丽乡村”景观建设思路。在实践验证方面,考虑到中西部乡村的典型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沉淀,具有较好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本文以山西省平遥县注重历史文化旅游产业的朱坑乡六河村和注重生态观光产业襄垣乡的万亩梨园为例,分析其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景观建设对策及建议。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我国中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建设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依托当地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以发展产业经济为基础,以传承历史文化特色为导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做到可持续、一体化发展。(二)山西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美丽乡村”建设内涵丰富。因此,山西省的很多乡村景观建设需要挖掘和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促进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来源的同时构建优美的田园生态乡村,使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使乡村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三)山西省平遥县六河村与襄垣乡万亩梨园的美丽乡村的实践建设表明:在规划乡村景观时,应统筹协调乡村各类景观资源建设与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的生理与心理感受之间平衡,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和谐的乡村环境。总之,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山西“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的六河村与襄垣乡万亩梨园建设,为中西部那些环境独特、经济有限的乡村在“美丽乡村”框架下的景观建设提供较好的借鉴。

孟桂敏[9](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溪头镇蓝田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三五”规划以来,乡村振兴是城乡发展战略上重大的转变,为我国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指明了思路。歙县作为皖南地区的典型地域,也是安徽省内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下,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规划是解决歙县乡村现状问题、引导美丽乡村特色建设、保护当地乡村传统文化、构建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发展山区村庄产业经济,从而实现歙县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并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本论文在研究歙县美丽乡村规划时主要为以下内容:(1)结合文献研究,对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的内涵由原来单一的环境整治规划,逐步转变为覆盖了产业、生态、环境、文化以及治理多方面全面规划。(2)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歙县乡村现状,并结合4种不同模式的已建的美丽乡村进行分析。(3)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生态坏境、人居环境、产业经济、民俗文化和多元共治5个方面构建歙县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用以歙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评价,得出S1(生态环境)>S3(产业经济)>S2(人居环境)>S4(民俗文化)>S5(多元共治)的结论。通过评价体系构建,指出当前歙县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一是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二是文化民俗缺乏保护和发扬,三是乡村空间肌理受损和功能滞后,四是建设执行存在偏差。同时总结了在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难点。(4)基于此,提出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的思路、目标和原则,明确规划内容后,提出城乡一体化下的特色协同共生;保护自然生态,优化人居环境;以农为本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发扬特色文化及民风民俗,文化乡村化;分层次引导,实现乡村多元共治这5方面规划策略。(5)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歙县发展美丽乡村提供的新的思路,以歙县蓝田村为例,分析内在动力,进行村庄联动整体布局、共同打造。从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以及民俗文化这5个方面对蓝田村美丽乡村规划进行实践探索,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从而使乡村真正实现振兴。

王佩瑶[10](2020)在《皖西南地区望江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的兴起以及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乡村发展得到了显着提升。但是受乡村社会发展所局限,村庄环境污染、人居环境恶劣、传统文化缺失等问题愈发严重,使得乡村逐渐失去活力,因此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迫在眉睫。皖西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对当地乃至安徽省十分重要,美丽乡村规划不仅能激发村庄活力,展现村庄风貌,更能提高当地村民生活水平,增添村民幸福感。因此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后续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在研究皖西南地区美丽乡村规划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外乡村发展的研究,归纳总结乡村建设发展影响因素,并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丽乡村发展历程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对望江县“美丽乡村”的内涵做出合理解释,总结得出望江县美丽乡村建设不再局限于乡村环境治理,而更偏向于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政治5方面协调发展;第二部分,基于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等方式,研究并指出望江县乡村分布散乱,村落风貌矛盾,产业模式单一、传统文化传承度低和配套设施不齐全这5个特点,提出了旅游型、生态型、文化型、产业型共4种类型乡村的发展模式,同时结合县域内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类型村庄发展重点,总结发展经验;第三部分,构建望江县“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对望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系统性评价,总结得出人居环境位于当前望江县乡村发展首要位置,明确当前望江县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难点,进一步提出应对措施,为望江县美丽乡村发展提供指导评价;第四部分,以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这4个方面为切入点,通过对县域、乡镇以及村域共3个层面的分析,阐述望江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要点,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望江县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操作方法。

二、浅谈乡镇建设中绿化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乡镇建设中绿化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 ——以德州市陵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广泛开展
        1.1.2 “一刀切”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发村民不满
        1.1.3 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优化完善存在机遇
        1.1.4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处于相对薄弱地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村庄合并
        1.3.2 新型农村社区
        1.3.3 农村人居环境
        1.3.4 人居环境满意度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点
2 新型农村社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村庄合并
        2.1.2 新型农村社区
        2.1.3 农村人居环境
    2.2 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历程
        2.2.1 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缘起
        2.2.2 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现状与特征
        2.2.3 村庄合并下新型农村社区未来发展
    2.3 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2.3.1 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与其他人居环境差异
        2.3.2 新型农村社区人居环境构成要素
    2.4 相关理论
        2.4.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4.2 需求层次理论
        2.4.3 满意度理论
        2.4.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原则
        3.1.1 全面性原则
        3.1.2 科学性原则
        3.1.3 独特性原则
        3.1.4 层次性原则
        3.1.5 以人为本原则
    3.2 指标选取
    3.3 指标解释
        3.3.1 生态环境
        3.3.2 住宅环境
        3.3.3 基础设施
        3.3.4 公共服务
        3.3.5 社区氛围
    3.4 权重确定
        3.4.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3.4.2 建立成对判断矩阵
        3.4.3 系统层权向量求取与一致性检验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区域概况与样本社区选择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样本社区的选择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2.2 调查问卷检验
        4.2.3 受访者统计数据
5 陵城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实证研究
    5.1 评价过程及结果
        5.1.1 评价过程
        5.1.2 评价结果
    5.2 人居环境满意度指标要素重要性分析
        5.2.1 计算过程
        5.2.2 结果分析
    5.3 居民属性对满意度影响分析
        5.3.1 变量设置及描述
        5.3.2 居民属性影响
    5.4 人居环境满意度空间分析
        5.4.1 人居环境满意度得分空间分异
        5.4.2 人居环境满意度空间插值分析
        5.4.3 人居环境满意度空间联系
    5.5 主要问题与建议
        5.5.1 存在问题
        5.5.2 优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样本社区情况介绍
附录 C:样本社区社会经济指标统计
附录 D:样本社区产业结构统计
附录 E:样本社区地理位置统计表
附录 F: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隶属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概念释义
    1.2 研究对象选择
        1.2.1 重点示范镇建设情况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小城镇相关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城镇评价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陕西省小城镇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与发展目标研究
    2.1 城镇概况
    2.2 相关政策分析与预定目标解读
        2.2.1 预定目标
        2.2.2 实施机制
        2.2.3 考核内容
        2.2.4 激励机制
    2.3 政策目标的理论内涵解析
        2.3.1 空间与人口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2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3 社会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4 环境融合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5 创新制度供给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2.3.6 各系统相互作用下的城乡关系
    2.4 目标体系搭建与评价标准构建
        2.4.1 构建思路
        2.4.2 目标体系
        2.4.3 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模型构建
    3.1 评价机制与评价逻辑
        3.1.1 评价机制
        3.1.2 评价逻辑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指标构成思考
        3.2.2 指标选取原则
        3.2.3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3.2.4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因子确定
        3.2.5 建设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模型构建
        3.3.1 评价方法选择
        3.3.2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3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模型权系数
        3.3.4 基于多因素加权综合计分法评价直接建设成效
        3.3.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综合发展成效
    3.4 本章小结
4 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实践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4.1.1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4.1.2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整理
    4.2 直接建设成效评价
        4.2.1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
        4.2.2 确定因子权系数
        4.2.3 评价计算与结果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综合发展成效评价
        4.3.1 评价因素
        4.3.2 评语等级
        4.3.3 确定因子权系数
        4.3.4 计算隶属度
        4.3.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3.6 一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4.3.7 二级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4.4 双层次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4.4.1 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
        4.4.2 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不足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更新政策扶持机制,统筹安排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
        5.2.2 统筹镇域镇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5.2.3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发挥城镇的就业承载作用
        5.2.4 以人口集聚为核心,深化城镇综合承载和服务效能
        5.2.5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城镇实现高效能治理
        5.2.6 完善政策实施保障,切实增强政策落地的有效执行
    5.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表一: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
    附表二: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因子信息数据汇总表(2018 年)
    附表三: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直接建设成效评价数据处理记录表
    附表四:陕西省重点示范镇综合发展成效评价各镇指标隶属度
    附表五: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历年政策文件梳理
致谢

(3)乡村宜居社区规划研究 ——以河南宋庄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情况
        1.1.2 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1.1.3 乡村宜居社区的现实需求
        1.1.4 乡村建设相关政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范围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综述
        1.5.1 乡村建设发展历程
        1.5.2 乡村社区与乡村宜居社区概念辨析
        1.5.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4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6 研究框架
    1.7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长垣市乡村社区建设情况
    2.1 中部平原地区发展概况
        2.1.1 地域环境背景
        2.1.2 经济社会概况
    2.2 乡村建设发展现状
        2.2.1 村庄分布情况
        2.2.2 村镇等级结构
        2.2.3 人口分布状况
    2.3 乡村宜居社区建设政策优势
        2.3.1 土地改革试点城市
        2.3.2 美丽乡村建设示范规划
        2.3.3 乡村振兴示范工程
    2.4 乡村宜居社区的建设实践
        2.4.1 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2.4.2 典型实践案例——宋庄村乡村宜居社区建设
    2.5 小结
第三章 人居环境改善提升
    3.1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3.1.1 道路改造
        3.1.2 厕所革命
        3.1.3 污水管网铺设
        3.1.4 垃圾处理
    3.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3.2.1 增加养老功能
        3.2.2 提升教育功能
        3.2.3 补充文化功能
    3.3 营造公共空间
        3.3.1 美化街道
        3.3.2 增加广场
    3.4 保护修复生态空间
        3.4.1 村域农田保护
        3.4.2 公共绿地优化
        3.4.3 庭院景观提升
    3.5 小结
第四章 宅基地改革与民居建设
    4.1 探索宅基地改革
        4.1.1 宅基地使用现状
        4.1.2 现状住宅形式
        4.1.3 闲置宅基地再利用
        4.1.4 规划宜居社区
    4.2 地域性乡村建筑传承
        4.2.1 总结建筑样式
        4.2.2 控制建筑高度
        4.2.3 建筑风貌引导
        4.2.4 绿色建筑推广
    4.3 小结
第五章 共同缔造理念下基层治理探索
    5.1 共同缔造治理模式
        5.1.1 政府引导
        5.1.2 专家指导
        5.1.3 村民主导
        5.1.4 企业合作
        5.1.5 村集体组织协调
    5.2 共同缔造过程
        5.2.1 前期:规划编制
        5.2.2 中期:社区建设
        5.2.3 后期:监督管理
    5.3 共同缔造主要内容
        5.3.1 物质空间整治
        5.3.2 社区文化传承
        5.3.3 产业发展规划
        5.3.4 治理效能提升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和优化研究 ——以W县郕国文旅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际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特色小镇概念和政府职能
        1.特色小镇概念的酝酿、提出及发展
        2.乡镇政府及职能
    (二)理论基础
        1.服务型政府理论
        2.政府失灵理论
二、郕国文旅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概况
    (一)郭楼镇简介
    (二)郭楼镇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2.自然资源丰富
        3.文化底蕴深厚
        4.扩展潜力巨大
    (三)特色小镇建设进程
        1.旅游发展规划与定位情况
        2.特色文旅体系开发情况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
        4.项目建设情况
        5.人居环境建设情况
    (四)特色小镇建设中郭楼镇政府职能履行概况
        1.统筹规划编制工作
        2.发挥组织引导职能
        3.加强环境治理工作
        4.完善社会服务职能
        5.大力发展重点项目
三、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职能定位不准确
        2.配套设施不完善
        3.建设用地供应不足
        4.忽视专业人才引进
    (二)问题的原因
        1.行政理念转变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
        2.权责利益不清晰,责重权小能弱
        3.市场化运作不足,缺乏资金支持
四、国内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经验及启示
    (一)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经验
        1.发展概况
        2.经验借鉴
    (二)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经验
        1.发展概况
        2.经验借鉴
五、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优化建议
    (一)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
        1.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
        2.优化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
    (二)加强建设要素保障
        1.落实政策扶持和建设资金
        2.保障“特色小镇”的建设用地指标
        3.加大人才引进培育
    (三)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
    (四)突出特色元素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选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
        1.3.1 研究范围及对象界定
        1.3.2 基本概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乡村景观的国内外研究
        1.4.2 乡村聚落景观的国内外研究
        1.4.3 相关理论依据及技术规范
        1.4.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主要理论和技术研究探索
    2.1 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
        2.1.1 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背景
        2.1.2 重建技术实现路径
        2.1.3 三维重建实践探索
        2.1.4 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的优势
    2.2 空间句法理论与技术研究
        2.2.1 空间句法的基本概念
        2.2.2 空间句法的发展应用
        2.2.3 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形态分析思维
    2.3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
    2.4 形状指数法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特征及样本分类研究
    3.1 黑龙江乡村演化及发展概况
        3.1.1 乡村形成及演化
        3.1.2 村镇发展现状
        3.1.3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3.2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特征研究
        3.2.1 自然环境特征
        3.2.2 人文环境特征
    3.3 乡村典型样本村落的选取
        3.3.1 研究对象筛选界定
        3.3.2 地域典型样本选取结果
        3.3.3 研究样本城乡分布数量
    3.4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及价值特征
        3.4.1 样本村落调研方式及数据来源
        3.4.2 典型样本村落分类研究
        3.4.3 乡村聚落景观的价值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与分布特征
    4.1 样本村落选址空间分布密度
        4.1.1 黑龙江典型村落选址分布
        4.1.2 样本村落市级分布密度
    4.2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4.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4.2.2 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4.3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点
        4.3.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
        4.3.2 传统村落分布
        4.3.3 国家级生态村分布
        4.3.4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布
        4.3.5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与分类特征
    5.1 乡村聚落边界空间形态
        5.1.1 乡村聚落边界空间形态量化指标
        5.1.2 样本村落边界空间形态
        5.1.3 村落边界空间形态驱动因子分析
    5.2 乡村聚落街巷空间形态
        5.2.1 基于集成度的街巷空间形态特征
        5.2.2 基于可理解度街巷空间形态
        5.2.3 聚落景观空间融合形态特征
    5.3 乡村聚落院落空间形态
        5.3.1 乡村院落空间布局
        5.3.2 院落空间格局形态
        5.3.3 院落景观要素空间形态
        5.3.4 公共及绿化空间景观形态
    5.4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典型特征分类
        5.4.1 空间形态结构角度分类
        5.4.2 村落价值特征角度分类
        5.4.3 区位关系角度分类
    5.5 本章小结
6 典型县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
    6.1 案例概述及分布密度
        6.1.1 选取缘由
        6.1.2 林口县典型聚落样本村的选取
        6.1.3 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密度分析
    6.2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影响要素
        6.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6.2.2 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6.3 林口县示范村景观空间形态研究
        6.3.1 典型村落分布特点
        6.3.2 样本村落边界形状指数界定
        6.3.3 村落边界形态特征分析
        6.3.4 样本村落空间集成度分析
        6.3.5 空间可理解分析
    6.4 实践方案优化指导
    6.5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湖南省政策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森林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2.2 国内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3 基础理论
        1.3.1 森林生态学理论
        1.3.2 城市规划理论
        1.3.3 系统工程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对比分析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数据来源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形态
        3.1.3 母质母岩及土壤特征
        3.1.4 气候特征
        3.1.5 水文特征
    3.2 社会经济情况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概况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交通条件
    3.3 自然资源状况
        3.3.1 森林资源
        3.3.2 湿地资源
        3.3.3 旅游资源
    3.4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3.4.1 水环境质量
        3.4.2 大气环境质量
        3.4.3 声环境质量
        3.4.4 土壤污染防治
    3.5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与潜力分析
        3.5.1 建设现状
        3.5.2 建设潜力
        3.5.3 与省级森林城市指标对比分析
4 鼎城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4.1 规划思想
    4.2 规划原则
    4.3 规划范围和期限
    4.4 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权重的计算
        4.5.1 基本步骤
        4.5.2 结果分析
    4.6 综合评价
        4.6.1 基本步骤
        4.6.2 专家评价统计
        4.6.3 模糊评价矩阵
        4.6.4 综合评价与分析
    4.7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思路
        4.7.1 规划目标
        4.7.2 规划布局
5 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5.1 森林生态体系
        5.1.1 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5.1.2 郊野公园建设
        5.1.3 绿色多彩廊道建设
        5.1.4 生态安全与绿色屏障建设
        5.1.5 树种选择与配置建设
        5.1.6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5.1.7 森林防控建设
    5.2 林业产业体系
    5.3 生态文化体系
    5.4 管理保障体系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册
附录B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C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咨询表
致谢

(7)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实践研究 ——以杭州昌化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背景
        1.1.2 乡村社会现实背景
        1.1.3 实践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关于乡村整治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乡村整治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工作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工作范围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2.1 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
        2.1.1 “人居环境”的释义
        2.1.2 “乡村振兴”的起始
    2.2 影响乡村聚落形态的基本因素
        2.2.1 宗族伦理的社会治理
        2.2.2 血缘纽带的社会关系
        2.2.3 “安土重迁”的社会文化
        2.2.4 “村社理性”的社会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指导思想
    3.1 “底线思维”的基本思想
    3.2 乡村振兴中的“景观公平性”
    3.3 “三生”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杭州临安区昌化镇乡村基本概况
    4.1 临安昌化镇的区域风貌与文史特点
        4.1.1 区域概况
        4.1.2 自然地貌
        4.1.3 历史文化
    4.2 昌化镇行政村与自然村的变迁与现状
        4.2.1 昌化镇九个行政村现状
        4.2.2 乡村环境整治面临的问题
        4.2.3 乡村环境整治为振兴立基础
    4.3 昌化镇乡村聚落的基本形态
        4.3.1 盆地型村落
        4.3.2 谷地型村落
        4.3.3 坡地型村落
        4.3.4 环农业状的村落
        4.3.5 沿路扩建的村落
    4.4 昌化镇的“景观公平性”表现
    4.5 本章小结
5 昌化镇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实践研究
    5.1 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基本策略
        5.1.1 整齐整洁易管理
        5.1.2 维护简单能长效
        5.1.3 实用形象的统一
        5.1.4 乡土时尚的结合
        5.1.5 先统一后个性
    5.2 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内容
        5.2.1 违章建筑治理
        5.2.2 乡村道路整治
        5.2.3 溪沟湖塘整治
        5.2.4 生活节点整治
        5.2.5 生产节点整治
        5.2.6 拆整空地整治
        5.2.7 零星细节修补
        5.2.8 标识标牌增设
    5.3 环境整治各类型工艺及工作方法
        5.3.1 场地归属
        5.3.2 土地性质
        5.3.3 功能增补
        5.3.4 形式特色
        5.3.5 材料选择
        5.3.6 施工工艺
        5.3.7 建成管理
    5.4 环境整治的思想表达与诉求满足
        5.4.1 “底线思维”对整治工作的指导
        5.4.2 “三生”融合与整治工作的结合
        5.4.3 整治工作对乡村公共诉求的满足
    5.5 环境整治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5.6 乡村聚落环境整治的最终目标
        5.6.1 乡村微观营造到完善宏观系统性的过程
        5.6.2 推进乡村资源的有效管理
        5.6.3 健全乡村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5.6.4 乡村文化从自毁到自信的转变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附录
    表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8)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山西省平遥县乡村景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
        1.1.2 乡村发展中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乡村景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4.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美丽乡村
        2.1.2 乡村景观建设
    2.2 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景观美学理论
    2.3 乡村景观建设评价
        2.3.1 评估体系、标准和方法
        2.3.2 乡村景观建设展示度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原则与策略
    3.1 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现状
        3.1.1 相关政策和实践
        3.1.2 乡村景观建设的问题
    3.2 乡村景观建设的设计原则
        3.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3.2.2 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原则
        3.2.3 因地制宜原则
    3.3 乡村景观建设的规划策略分析
        3.3.1 倡导科学发展、改善自然生态策略
        3.3.2 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策略
        3.3.3 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遥县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实证研究
    4.1 平遥县乡村的区域自然与文化特征
        4.1.1 平遥县概况
        4.1.2 平遥县乡村分布主要问题
    4.2 平遥县乡村的地域自然与文化特征
        4.2.1 地理环境分析
        4.2.2 自然资源优势
        4.2.3 历史风貌特征
    4.3 平遥县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实施方案研究
        4.3.1 总体目标
        4.3.2 主要任务
        4.3.3 任务分解
        4.3.4 保障措施
        4.3.5 措施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平遥县六河村、襄垣乡美丽乡村景观建设研究
    5.1 平遥县六河村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5.1.1 背景分析
        5.1.2 优势与价值
        5.1.3 现状问题
        5.1.4 规划原则和目的
        5.1.5 规划总体思路与定位
        5.1.6 规划内容
    5.2 平遥县襄垣乡美丽乡村万亩梨园景观建设
        5.2.1 背景分析
        5.2.2 优势与价值
        5.2.3 现状分析
        5.2.4 规划原则
        5.2.5 规划内容
    5.3 平遥县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溪头镇蓝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
        2.1.1 美丽乡村内涵
        2.1.2 乡村振兴战略内涵
        2.1.3 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关系
        2.1.4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内涵解读
    2.2 美丽乡村规划的相关理论
        2.2.1 乡村地理学
        2.2.2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2.2.3 生态学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2.2.5 定量分析理论
        2.2.6 城乡统筹理论
        2.2.7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歙县美丽乡村发展概况研究
    3.1 歙县基本概况
        3.1.1 地形地貌局限性
        3.1.2 生态坏境优越性
        3.1.3 旅游资源丰富性
        3.1.4 徽州文化地域性
    3.2 歙县美丽乡村已建模式研究
        3.2.1 文化传承型——许村村
        3.2.2 特色产业型——卖花渔村
        3.2.3 旅游发展型——漳潭村
        3.2.4 生态宜居型——竹岭村
    3.3 本章小结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与内容
        4.1.1 评价维度
        4.1.2 评价原则
        4.1.3 评价标准
        4.1.4 评价主体
        4.1.5 评价方法
    4.2 评价指标的确立
        4.2.1 生态环境指标
        4.2.2 人居环境指标
        4.2.3 产业经济指标
        4.2.4 民俗文化指标
        4.2.5 多元共治指标
    4.3 评价体系计算过程
        4.3.1 构造判断矩阵
        4.3.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4.3.3 —致性检验
        4.3.4 求判断矩阵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
        4.4.1 标准划分
        4.4.2 结果分析
    4.5 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1 资金、产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
        4.5.2 民俗文化缺乏保护和发扬
        4.5.3 乡村空间肌理受损和功能滞后
        4.5.4 建设执行存在偏差
    4.6 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规划难点与挑战
        4.6.1 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4.6.2 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的融合
        4.6.3 文脉延续与乡村更新的协调
        4.6.4 发展规模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4.7 本章小结
5 乡村振兴背景下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策略探析
    5.1 歙县美丽乡村规划要点
        5.1.1 规划思路
        5.1.2 规划目标
        5.1.3 规划原则
    5.2 歙县美丽乡村规划内容
        5.2.1 宏观层面
        5.2.2 中观层面
        5.2.3 微观层面
        5.2.4 行动保障
    5.3 歙县美丽乡村规划发展策略
        5.3.1 城乡一体化下的特色协同共生
        5.3.2 保护自然生态,优化人居环境
        5.3.3 以农为本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
        5.3.4 发扬特色文化及民风民俗,文化乡村化
        5.3.5 分层次引导,实现乡村多元共治
    5.4 本章小结
6 乡村振兴背景下溪头镇蓝田村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6.1 蓝田村基本概况
        6.1.1 区位条件
        6.1.2 现状条件
    6.2 蓝田村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6.2.1 评价结果
        6.2.2 结果分析
    6.3 蓝田村规划设计思路
        6.3.1 规划理念
        6.3.2 总体目标
        6.3.3 主题定位
    6.4 蓝田村规划内容
        6.4.1 空间布局规划
        6.4.2 产业发展规划
        6.4.3 生态环境规划
        6.4.4 人居环境规划
        6.4.5 民俗文化规划
7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10)皖西南地区望江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背景
        1.1.2 省级背景
        1.1.3 县域背景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美丽乡村规划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辨析
        2.1.1 美丽乡村的界定与内涵
        2.1.2 乡村振兴战略概念解析
        2.1.3 新时代背景下望江县美丽乡村内涵
    2.2 美丽乡村规划的相关理论
        2.2.1 乡村地理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经济学理论
        2.2.4 城乡统筹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望江县美丽乡村建设现状研究
    3.1 望江县基本概况
        3.1.1 地形地貌局限性
        3.1.2 生态坏境优越性
        3.1.3 望江文化的独特性
    3.2 望江县乡村现状特点
        3.2.1 村庄规模分布差异较大
        3.2.2 村庄建筑风貌缺乏统一
        3.2.3 产业模式单一
        3.2.4 缺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3.2.5 村庄人居环境较差
    3.3 望江县美丽乡村已建模式研究
        3.3.1 产业发展型——鸦滩村
        3.3.2 生态保护型——泊湖村
        3.3.3 休闲旅游型——香茗村
        3.3.4 文化传承型——雷池村
        3.3.5 小结
    3.4 本章小结
4 望江县美丽乡村评价体系构建
    4.1 美丽乡村评价体系原则
        4.1.1 科学性原则
        4.1.2 系统性原则
        4.1.3 可行性原则
        4.1.4 实用性原则
        4.1.5 前瞻性原则
        4.1.6 导向性原则
    4.2 评价体系的建立
        4.2.1 生态环境指标
        4.2.2 人居环境指标
        4.2.3 产业发展指标
        4.2.4 乡风文明指标
        4.2.5 村民满意度
    4.3 评价方法的选取
    4.4 评价体系的构建
        4.4.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4.4.2 构造判断矩阵
        4.4.3 一致性检验
        4.4.4 指标权重确定
        4.4.5 求判断矩阵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
        4.5.1 评分标准划分
        4.5.2 结果分析
    4.6 望江县美丽乡村建设难点
        4.6.1 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矛盾
        4.6.2 资金短缺不足以支撑乡村建设
        4.6.3 人才流失严重
        4.6.4 村民普遍思想滞后
        4.6.5 文化传承困难
    4.7 望江县美丽乡村建设对策
        4.7.1 规划先行,保护生态环境
        4.7.2 优化资源配置
        4.7.3 引进人才,提升村庄就业环境
        4.7.4 加大宣传教育,转变村民思想观念
        4.7.5 推进传统文化建设
    4.8 本章小结
5 望江县美丽乡村规划策略探析
    5.1 县域层面美丽乡村实践研究
        5.1.1 规划目标
        5.1.2 规划原则
        5.1.3 规划内容
        5.1.4 望江县美丽乡村功能结构分类
    5.2 乡镇层面美丽乡村实践研究——以凉泉乡为例
        5.2.1 现状概况
        5.2.2 上位规划解读
        5.2.3 规划理念
        5.2.4 规划结构
        5.2.5 规划内容
    5.3 村庄层面美丽乡村实践研究——以凉泉村为例
        5.3.1 现状概况
        5.3.2 综合评价
        5.3.3 现状问题总结
        5.3.4 规划理念
        5.3.5 规划结构
        5.3.6 规划内容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论文不足之处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浅谈乡镇建设中绿化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 ——以德州市陵城区为例[D]. 魏如鹏.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2]陕西省重点示范镇建设发展成效评价研究[D]. 许入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乡村宜居社区规划研究 ——以河南宋庄村为例[D]. 张阳.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4]特色小镇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和优化研究 ——以W县郕国文旅小镇为例[D]. 程儒.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 李彦雪.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6]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D]. 彭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7]乡村聚落环境整治实践研究 ——以杭州昌化镇为例[D]. 李爽.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8]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山西省平遥县乡村景观建设研究[D]. 李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歙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以溪头镇蓝田村为例[D]. 孟桂敏.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皖西南地区望江县美丽乡村规划研究[D]. 王佩瑶.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浅谈乡镇建设绿化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