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唑对庆大霉素体外抗菌试验干扰的探讨

甲硝唑对庆大霉素体外抗菌试验干扰的探讨

一、甲硝唑对庆大霉素体外抑菌试验干扰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崔玉梅[1](2021)在《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和畜牧养殖过程中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其感染后一般表现出发病快和病程短等急性感染症状。近年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临床上已经出现了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其已对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包括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程度更深和范围更广。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在畜禽体内及其相关环境中较高,如在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和泌尿系统相关致病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针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在防控细菌感染过程中,掌握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同样至关重要。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期或其进入生长后期主要表达如成孔毒素、超抗原外毒素和细胞毒性酶等破坏宿主细胞获取营养物质或干扰宿主免疫细胞功能的分泌型毒力因子。针对细菌主要毒力因子Hla进行有效抑制可有效缓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机体组织细胞造成损伤。这一抗毒力策略已得到科研人员广泛认可和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筛选发现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提高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Hla的生物学活性。因此,本研究首先针对丹参进行提取工艺研究,通过超声提取法、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法优选了最佳提取工艺,即用20倍量80%乙醇提取3次,每次1.5 h。通过对丹参中隐丹参酮提取工艺的摸索和优化,初步得到了丹参提取物,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为0.33%、0.05%、0.44%和9.02%。本研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等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与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等多种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丹参提取物与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吩钠和硫酸多黏菌素B等联合对典型MRSA菌株USA300的协同指数FIC均小于0.5,表明丹参提取物与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具有广谱性。进一步研究确定隐丹参酮或丹酚酸B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具有显着的协同抗菌作用(FIC<0.5),丹参酮Ⅰ或丹参酮ⅡA与硫酸庆大霉素仅有相加作用或无效。丹参提取物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生长无显着影响,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1/4×MIC的硫酸庆大霉素和丹参提取物联合后10 h之内可将处理孔中的受试菌全部杀死。通过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毒性检测等试验确定了丹参提取物可有效抑制Hla的溶血活性和保护细胞损伤作用。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浓度为8μg/m L及以上时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物上清中Hla和原核表达的重组Hla的溶血活性作用。其主要成分隐丹参酮浓度在2μg/m L时可显着抑制Hla的溶血活性。活死细胞染色试验和LDH试验结果显示当丹参提取物浓度达到128μ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介导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在对丹参提取物有效成分全面分析和对主要辅料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参考上市的类似产品的处方组成制备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最终确定以丹参提取物为主成分,亚硫酸钠为抗氧化剂,苯甲醇为抑菌剂,聚山梨酯-80为增溶剂,成功制成了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并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进行了初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考察。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合后治疗效果更佳,可显着缓解感染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肺组织中的菌落定殖以及改善肺组织的炎症程度。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注射给予小鼠腹腔注射5400 mg/kg仍未出现任何动物死亡,处死小鼠并解剖未发现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说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进一步通过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蛋雏鸡人工感染模型,对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中剂量(0.4 m L/kg)和高剂量(0.8 m L/kg)可显着提高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蛋雏鸡的治疗效果。为后续开展扩大临床试验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奠定前期试验基础。综上所述,丹参提取物在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显着提高主要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同时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初步获得的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且毒性低。

周永林[2](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王珂[3](2020)在《两种微生物抑制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与改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兽药残留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已成为我国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的重点。因此,探索快速、简单、方便灵敏的残留筛选检测技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本研究进行了微生物法中较为经典的两种方法——纸片法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抑制法的优化与改良,并应用于肝脏组织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对评价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具有实用价值。1、微生物纸片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和改良的研究为提高纸片法检测抗生素残留量的检出限,试验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S)、嗜热乳酸链球菌(S.T)、地衣芽孢杆菌(B.L)和蜡样芽孢杆菌(B.C)作为试验菌,选择5种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了最适培养基、培养温度、细菌量、敏感菌种的筛选以及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筛选,并用优化的纸片法检测了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结果显示:B.S、S.T、B.L和B.C的最适培养基为LB培养基;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58℃、49℃、49℃和37℃;涂布平板法最适细菌量为200μL 10μg/mL,用优化的检测条件得到:B.S对庆大霉素最敏感,庆大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25μg/mL;S.T对替米考星最敏感,替米考星的最低检出限为0.125μg/mL;B.L对多西环素最敏感,多西环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9μg/mL;B.S对土霉素最敏感,土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25μg/mL;B.S对四环素最敏感,四环素的最低检出限均0.1μg/mL,用优化后的纸片法检测5份羊肝、10份鸡肝、15份猪肝样品中抗生素残留阳性率分别为20%、40%、53.33%,检测鸡肝加标样品回收率均在80%以上。以上各种抗生素检出限与回收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2、微生物高通量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和改良的研究为提高微生物高通量法检测抗生素残留量的检出限,试验以B.S、S.T、B.L和B.C作为试验菌,选择5种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了最适检测培养基、检测菌量、培养温度、检测培养基中指示剂浓度的筛选以及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筛选,并用优化的微生物高通量法检测了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结果显示:B.S、S.T、B.L和B.C的最适培养基为LB培养基;最适检测菌量分别为2 mg/mL、3mg/mL、3 mg/mL、1 mg/mL;最适培养温度分别为58℃、49℃、49℃和37℃,检测培养基中最适指示剂浓度为12μg/mL,用优化的检测条件得到:庆大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005μg/mL;替米考星的最低检出限为0.1875μg/mL;多西环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75μg/mL;土霉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15μg/mL;四环素的最低检出限为0.06μg/mL,用优化后的高通量法检测5份羊肝、10份鸡肝、15份猪肝样品中抗生素残留阳性率分别为20%、40%、60%,检出限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蔡熙姮[4](2020)在《一株蓝狐源罗伊氏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生菌制剂作为一种无毒害、无残留、无副作用的绿色环保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乳酸菌作为益生菌制剂常用菌种之一,具有抗菌整肠、促进生长等一系列益生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蓝狐肠道内容物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后续应用进行研究,从而为蓝狐乃至犬科动物源益生菌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采集的3份蓝狐结肠内容物进行了分离,通过细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分子序列进行鉴定,最终鉴定出1株罗伊氏乳杆菌ZJBF006。通过生长试验发现,菌株ZJBF006能在3 h后迅速进入对数生长期,8 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与此同时菌液pH值在8 h内迅速下降至3.89,最终逐渐稳定在3.70左右;通过耐酸试验、人工胃肠液耐受试验以及胆盐耐受试验发现,菌株ZJBF006在pH≥4.0的酸性环境下均能保持较好的生长,对人工胃液及肠液的耐受率均高于90%,对胆盐的耐受率高于88%,满足在胃肠道内定植的基本要求;通过表面疏水性试验、自凝聚性试验以及对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性试验发现,菌株ZJBF006具有中度疏水性,但不具备自凝聚能力,对小肠上皮细胞的粘附率为(11.87±2.10)CFU/cell;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发现,菌株ZJBF006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一定抑制性但抑制能力较弱;通过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发现,菌株ZJBF006对青霉素G、头孢孟多、环丙沙星、氯霉素及克林霉素敏感;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发现,菌株ZJBF006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2.84±0.09)%;通过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发现,菌株ZJBF006对小鼠不具有致病性。通过建立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肠炎以及由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2种大鼠肠炎模型,研究罗伊氏乳杆菌ZJBF006对这2种常见肠炎的防治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使用ZJBF006对细菌性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和预防后,大鼠从体重、血常规指标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指标三个方面都能体现出一定好转趋势,这表明ZJBF006对这2种肠炎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分离得到的罗伊氏乳杆菌ZJBF006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对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细菌性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还有一定的治疗及预防作用,具有成为蓝狐乃至犬科动物源益生菌制剂备选菌株的潜力。

杜媛芳[5](2020)在《加味五味消毒饮保留灌肠治疗热毒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开展使用保留灌肠法治疗肛窦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比加味五味消毒饮和复方黄柏液治疗热毒蕴结型肛窦炎的疗效差异,探索加味五味消毒饮保留灌肠疗法是否具有安全性和疗效优势,为临床治疗热毒蕴结型肛窦炎提供统计学依据。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44例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保留灌肠法治疗,试验组的灌肠药液使用加味五味消毒饮,对照组药液使用复方黄柏液,均为每日2次,每次50ml,以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开始前和疗程结束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在肛门疼痛、肛门灼热、肛门坠胀、肛窦充血、肛窦水肿方面的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最终有40例患者进入疗效分析阶段,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体征积分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试验组痊愈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在症状、体征方面的积分情况,发现两组积分在治疗后均比在治疗前下降,表现在肛门疼痛、肛门灼热、肛门坠胀、肛窦充血、肛窦水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间积分情况,发现试验组在肛门疼痛、肛门灼热、肛窦充血、肛窦水肿方面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肛门坠胀积分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结论:加味五味消毒饮治疗热毒蕴结型肛窦炎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患者肛门疼痛、肛门灼热、肛门坠胀、肛窦充血、肛窦水肿情况,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蔡熙姮,朱翔宇,张如春,张新宇,王金铭,王静,刘晗璐,李光玉[6](2020)在《蓝狐源嗜酸乳杆菌ZJBF003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益生潜能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获得动物源乳酸菌并对其益生潜能进行评价,对蓝狐源乳酸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通过测定其生长曲线、产酸能力、对低p H和高胆盐环境的耐受性、在体外模拟胃肠道溶液中的存活能力、抑菌能力、抗生素抗性、对蓝狐小肠上皮原代细胞的黏附能力、抗氧化性及安全性评价了菌株的益生特性。将从蓝狐的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到的1株优势乳酸菌命名为ZJBF003,经菌落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嗜酸乳杆菌。该菌株的产酸能力较强且在37℃培养时能迅速进入对数生长期;在pH为5的MRS培养基中耐受6 h时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情况,在胆盐质量浓度为3 g/L的条件下至少可耐受6 h,且存活率接近70%,在人工模拟胃液和肠液中耐受3 h时存活率高于95%;对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对蓝狐小肠上皮原代细胞的黏附能力为(39.03±6.57)CFU/cel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4.80%,表明菌株ZJBF003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无毒副作用。这些特性表明,新分离的蓝狐源嗜酸乳杆菌ZJBF003株具有优良的体外益生性能,可作为潜在益生菌制剂材料进一步研究。

李倩[7](2020)在《具核梭杆菌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敏感性并加重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omona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病程进行性发展,全球发病率高达15.5%,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尤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iosa)是导致COPD患者急性加重甚至死亡最主要的因素。抗生素是目前最常用的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的方法。P.aeruginosa在组织黏膜表面定植后,极易形成生物膜。P.aeruginosa包埋在含有大量藻酸盐、多糖编码基因座和多糖合成基因座的胞外多糖聚合物基质内,从而保护P.aeruginosa免受抗生素的干扰,不仅加大了治疗的难度,也提高了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风险。牙周炎是以牙菌斑生物膜为始动因素,发生于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与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证实牙菌斑是呼吸道致病菌的储存库,吸入含有呼吸道致病菌定植的牙菌斑团块是牙周致病菌引发或加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途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是口腔固有菌群,亦是公认的牙周重要致病菌。近来研究发现F.nucleatum能够定植于下呼吸道,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Tan等研究发现COPD患者的肺功能随着患者牙周健康状况变差而逐渐减弱。通过机械清洁或抗菌剂改善口腔健康状况能够显着降低患者病情急性加重的频率和死亡的风险。因此,我们推测牙周致病菌F.nucleatum在呼吸道定植后,可能会改变呼吸道菌群的结构、致病性和抗生素敏感性,继而加重呼吸道感染。F.nucleatum的典型特征是拥有大量的外膜蛋白(又称黏附素),可以介导F.nucleatum与口腔内几乎所有细菌的共聚,亦可介导F.nucleatum黏附于多种组织细胞。梭杆菌黏附素A(Fusobacterium adhesin A,FadA)是一种口腔梭杆菌特有的黏附素,以未分泌的pre-FadA和分泌的成熟型FadA(mFad A)两种形式存在,pre-FadA和mFadA聚合形成的高分子量复合物(FadAc)具有介导F.nucleatum黏附与定植宿主细胞的能力。FadA直接与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结合,改变钙黏蛋白的细胞定位,破坏细胞连接,进而增加血管内皮的通透性,使F.nucleatum穿透血管内皮,造成血源性播散。FadA可以与结肠癌上皮细胞钙黏蛋白结合,激活β-catenin信号通路,继而促进结肠癌发生发展。目前,FadA是否能够介导与F.nucleatum和其他种属细菌的相互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我们推测FadA在F.nucleatum引发或加重呼吸道感染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控作用,同时,FadA可能会介导细菌F.nucleatum与P.aeruginosa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和思考,本研究首先利用临床样本验证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呼吸道内是否存在F.nucleatum和P.aeruginosa的联合感染,以及F.nucleatum的存在和含量是否会影响COPD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其次,分别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F.nucleatum和P.aeruginosa)及细菌与肺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F.nucleatum和/或P.aeruginosa与肺上皮细胞)两个方面,阐述口腔来源的牙周致病菌F.nucleatum干扰呼吸道致病菌P.aeruginosa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抗生素敏感性的机制,探讨F.nucleatum和P.aeruginosa联合感染对肺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揭示F.nucleatum调控肺上皮细胞周期和炎症反应的机制。最后,明确Fad A在细菌间相互作用(F.nucleatum调控P.aeruginosa抗生素敏感性)及细菌与肺上皮细胞间相互作用(F.nucleatum诱导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过程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期望通过揭示细菌间相互作用及其对肺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调控机制,从口腔干预的角度为预防和治疗COPD患者呼吸道感染提供新的抗感染策略。研究方法:1.收集53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气管吸出物,qPCR法扩增细菌16S rRNA检测COPD患者气管吸出物内F.nucleatum和P.aeruginosa定植与含量,并评估COPD患者肺功能指数(FEV1%)与F.nucleatum在呼吸道菌群内含量的相关性。2.收集F.nucleatum上清液,体外纯化FadA蛋白,分别建立F.nucleatum、F.nucleatum上清液和FadA蛋白处理P.aeruginosa生物膜的体外模型。菌落计数法评估细菌增殖能力并检测培养基内pH变化;扫描电镜和结晶紫染色法分别观察细菌生物膜结构和生物膜量变化;RT-PCR法检测P.aeruginosa胞外多糖调控基因algD,pelB和pslA表达变化;选取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卡米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6种临床常用抗生素,通过K-B纸片扩散法及测量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评估P.aeruginosa抗生素敏感性。3.建立F.nucleatum和P.aeruginosa单独或共同感染肺上皮细胞(A549细胞)的体外模型,检测细菌的黏附和侵入效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菌黏附侵入形式和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LDH检测细胞毒性;Calcein-AM/PI双染法观察活细胞和死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1β、IL-6、IL-8和TNF-α分泌;Wesetern blot检测p-NF-κB、NF-κB、p-STAT3和STAT3蛋白表达。4.RNA测序技术筛查F.nucleatum感染A549细胞的差异表达m RNA和miRNA;利用webgestalt软件对差异表达mRNA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STRING数据库结合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出重要的蛋白互作功能模块和hub基因;利用hTFtarget数据库分析核心转录因子,构建转录因子-mRNA调控网络;利用miRWalk、miRDB和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NA靶基因,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和转录因子-miRNA调控网络。5.利用体外纯化Fad A蛋白处理肺上皮细胞,明确FadA在F.nucleatum感染肺上皮细胞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本研究所募集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中,45.3%患者存在F.nucleatum和P.aeruginosa的联合感染,并且随着F.nucleatum在呼吸道菌群内含量的不断升高,患者的肺功能指数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F.nucleatum和P.aeruginosa双菌株体外共培养模型显示,F.nucleatum和P.aeruginosa相互作用,使培养基由弱碱性转变为弱酸性,促进彼此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的增殖,增强pelB和pslA表达,形成致密而复杂的双菌种生物膜,进而降低了生物膜对抗生素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3.FadA能够增强P.aeruginosa生物膜形成能力,增强pelB和pslA表达,降低P.aeruginosa生物膜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4.P.aeruginosa和F.nucleatum对肺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入效率随细菌的感染复数升高而升高;二者同时感染可显着提高彼此的侵入效率。5.P.aeruginosa和F.nucleatum单独或共同感染肺上皮细胞,细菌的黏附位点和细胞形态发生不同的改变。P.aeruginosa倾向于附着在细胞连接处,破坏细胞连接,使细胞皱缩变圆;F.nucleatum自身聚集形成网团状结构,附着在细胞表面,细胞形态拉伸呈长梭形;P.aeruginosa和F.nucleatum联合感染,P.aeruginosa和F.nucleatum共聚,黏附在细胞连接和细胞表面,细胞形态变圆。6.P.aeruginosa单独感染(MOI 10、50和100)可抑制肺上皮细胞增殖、诱导细胞死亡,增强IL-1β和IL-6分泌;F.nucleatum单独感染(MOI 100)可促进细胞的增殖(8小时)、对细胞的毒性和死亡没有显着影响,但可显着增强IL-1β、IL-6和TNF-α分泌且显着高于MOI 10和50组;P.aeruginosa和F.nucleatum共同感染诱导的肺上皮细胞毒性反应低于P.aeruginosa单独感染,但IL-6和TNF-α分泌显着高于P.aeruginosa单独感染。7.RNA测序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F.nucleatum能够通过FadA与CDH11结合,黏附并侵入肺上皮细胞,激活CDH11/EGFR/MAPK13/JUN/mi R-27b-5p信号回路,循环放大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同时,F.nucleatum抑制AURKA/STAT3/E2F通路,降低MCM3-7、CCNA2和CCNB1表达,诱导肺上皮细胞S期和G2/M期阻滞。结论:1.F.nucleatum是伴有P.aeruginosa感染的COPD患者肺功能减弱的生物标志物,F.nucleatum能够通过FadA促进P.aeruginosa胞外多糖调控基因pelB和pslA表达,降低P.aeruginosa对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卡米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因此,靶向FadA干扰生物膜结构或抑制胞外多糖合成,将成为治疗伴有F.nucleatum和P.aeruginosa联合感染的COPD患者的新策略。2.F.nucleatum和P.aeruginosa联合感染肺上皮细胞,F.nucleatum能够抑制P.aeruginosa诱发的细胞毒性损伤,增强肺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这可能是F.nucleatum导致伴有P.aeruginosa感染的COPD患者呼吸道感染加重甚至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3.F.nucleatum能够通过FadA与CDH11结合,黏附并侵入肺上皮细胞,激活CDH11/EGFR/MAPK13/JUN/mi R-27b-5p信号回路,循环放大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同时,F.nucleatum抑制AURKA/STAT3/E2F通路,降低MCM3-7、CCNA2和CCNB1表达,诱导肺上皮细胞S期和G2/M期阻滞。因此,靶向FadA或封闭CDH11/EGFR/MAPK13/JUN/miR-27b-5p炎症回路和AURKA/STAT3/E2F信号通路,将成为治疗COPD患者呼吸道F.nucleatum感染的新策略。

张飞[8](2019)在《猪源植物乳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益生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规模养殖过程中,动物易发生肠道性疾病,经常表现为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有害菌增殖,导致动物发病、生产性能下降?当前解决方法通常是使用抗生素预防治疗干预。然而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导致了动物性食品兽药残留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给人类公共卫生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抗生素在动物内并没有被完全吸收代谢,而是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日积月累造成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抗生素替代策略,降低抗生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拟从断奶仔猪肠道分离鉴定植物乳杆菌,并研究其的生物学特性;以右旋糖酐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为实验模型,研究猪源植物乳杆菌对肠道炎症的影响,探讨其益生功能与免疫反应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通过在断奶仔猪中的应用观察其益生效果,通过免疫、抗氧化、粪便VFA指标变化揭示其提高仔猪生长性能的作用机理,为猪源植物乳杆菌在动物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为抗生素的替代提供技术支撑。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从35日龄健康仔猪肠道中分离筛选一株产酸能力强的疑似乳酸菌,通过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该乳酸菌为植物乳杆菌,命名为LPZ,并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从植物乳杆菌LPZ菌株的生长曲线可以看出,该菌在培养2~9h后处于对数期,活菌数量快速增加,9~12h该菌生长进入稳定期,在12h后进入衰亡期,呈缓慢下降趋势,表明该菌株生长速度快;从p H值的曲线可以看出,0~10h p H值快速下降,由最初的6.8降低为4.4,然后缓慢下降到30h时的3.8后趋于稳定,p H值最终稳定在3.7左右,表明该菌株产酸能力强。2、植物乳杆菌LPZ菌株在p H值3.0时2h的存活率为55.1%,在0.3%的胆盐浓度24h的存活率为79.7%,表明该菌株能够过胃,在肠道中存活。在50℃、80℃环境中20min存活率分别为86.8%和1.2%,表明该菌株能够耐受50℃环境温度。3、植物乳杆菌LPZ菌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O139的抑菌效果最强,该菌对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丁胺卡那、环丙沙星不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唑林、氨苄西林敏感性较弱。第二部分以右旋糖酐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为实验模型,研究植物乳杆菌LPZ对肠道炎症的影响,以及与免疫反应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相关性。选取20只SPF级的雌性ICR小鼠(8-10周龄,体重20±2.1g)随机分为两组,即DSS组和LPZ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试验日粮1周,其中试验日粮是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1010 CFU/kg植物乳杆菌LPZ。第8d通过饮水给予所有小鼠5%DSS诱导急性结肠炎。试验结束时在第15d早上称小鼠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随后腹腔麻醉后处死小鼠,用直尺测量结肠长度并称重。试验过程中每天测量体重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的变化,以确定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对结肠末端样品用10%福尔马林进行提取固定,制备石蜡包埋切片,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随后进行组织学评估和上皮损失评分。采用多层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量结肠组织TNF-α,IL-1β,IL-6、IL-10,IL-17A水平。提取粪样DNA,进行序列扩增和测序。研究结果如下:1、植物乳杆菌LPZ组小鼠体重显着高于DSS组(P<0.05),结肠长度显着长于DSS组(P<0.05),同时LPZ组的DAI和组织学评分显着低于DSS组(P<0.05),表明植物乳杆菌LPZ能够预防炎症对小鼠肠道的损伤。2、与DSS组相比,植物乳杆菌LPZ组中炎性因子IL-1β、IL-6、IL-17、TNF-α的水平显着降低,抑炎因子IL-10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植物乳杆菌LPZ对炎症具有显着的缓解的作用。3、植物乳杆菌LPZ极显着提升了结肠门水平上的厚壁菌门和纲水平上的丹毒丝菌纲和芽孢杆菌纲,显着降低了属水平上乳杆菌(Lactobacillus)的丰度,显着提高了种水平上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Turicibacter、肠乳杆菌(Lactobacillus intestinalis)、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Gemmobacter_intermedius和原噬乳杆菌(Lactobacillus prophage)Lj928的丰度。表明植物乳杆菌LPZ能使肠道微生物区系结构多样化,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稳态,改善动物肠道健康。第三部分选取健康且体重相近的断奶仔猪96头(26±2d),按照体重与公母各半原则将仔猪随机分为3个处理,每个处理包含4个重复(栏),每个重复中8头仔猪。试验从26日龄开始,54日龄结束,持续时间28d。试验设空白对照组、抗生素组和植物乳杆菌组,其中空白对照组仔猪饲喂基础日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时添加复合抗生素(土霉素钙,有效成分200mg/kg;吉他霉素,有效成分50 mg/kg),植物乳杆菌组仔猪饲喂基础饲粮时添加800mg/kg含量为1×1010CFU/g植物乳杆菌LPZ冻干粉。在试验开始后的第15d和29d早上从每个重复中取一头接近平均重的猪进行前腔静脉采血,测定血液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在试验的第1d和第28d下午3:00,每个栏随机挑2头仔猪,无菌厌氧收集直肠内容物,将其放入50 m L螺口管中,并迅速放入-20℃的冰箱保存,后期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LPZ能够显着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显着降低了其料肉比(P<0.05);而与抗生素组相比,植物乳杆菌LPZ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肉比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植物乳杆菌LPZ能够显着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与抗生素作用效果相当。2、与对照组相比,植物乳杆菌LPZ和抗生素组仔猪腹泻指数和腹泻率显着下降(P<0.05);而植物乳杆菌LPZ组仔猪腹泻指数和腹泻率却显着高于抗生素组(P<0.05),表明植物乳杆菌LPZ具有一定的抗腹泻作用。3、LPZ组仔猪第14d和第28d仔猪血清Ig A和Ig G的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仔猪(P<0.05);与对照组相比,LPZ组仔猪第14d和第28d仔猪血液内T-AOC和SOD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血液内MDA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抗生素组仔猪相比,LPZ组仔猪第14d时MDA水平下降显着(P<0.05),其它指标差异不显着,表明植物乳杆菌LPZ能够显着提高动物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4、与对照组相比,日粮添加植物乳杆菌LPZ显着提高了第14d乙酸和第28d仔猪粪便中丁酸的含量(P<0.05);和抗生素组比显着提高了第14d和第28d仔猪粪便中乙酸的含量(P<0.05),显着提升了第28d乙酸、丙酸、丁酸含量(P<0.05),表明植物乳杆菌LPZ能够显着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水平。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植物乳杆菌LPZ菌株具备快速生长和产乳酸的能力,能够过胃并在肠道中存活,能够耐受50℃环境温度,该菌株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O139的抑菌效果最强。(2)植物乳杆菌LPZ能预防炎症对小鼠肠道的损伤,减轻DSS诱导的结肠炎症状,对炎症具有显着的缓解的作用,同时提高结肠内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维持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稳态,改善动物肠道健康。(3)植物乳杆菌LPZ菌株能显着提高仔猪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促使肠道脂肪酸组成发生变化,利于肠道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提高断奶仔猪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具有替代饲添抗生素的潜在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苏筱竺[9](2019)在《三种药物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内抑菌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对虾的养殖产业规模每年可达4000亿元,可以说对虾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和病害发生等影响,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基本维持稳定。而种质是对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对虾苗种培育过程中,亲虾性腺的人工促熟与卵细胞培育是优质对虾苗种培育的基础环节,营养与饵料的选择是对虾亲虾促熟培育关键。目前开展对虾养殖和苗种培育的国家,在对虾亲虾培育与促熟中常用活体饵料为多毛类动物,但据相关报道双齿围沙蚕体内存在高浓度致病菌,可能会通过摄食作用将病菌转移到对虾中。因此,基于上述生产实践现状与问题,亟需我们研究减少双齿围沙蚕体内致病微生物的方法,为预防对虾养殖疾病调控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采用了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琼脂培养基),通过平板涂布法初步筛选双齿围沙蚕体内可培养的优势菌种及其菌落总数,并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开展沙蚕体内微生物研究。论文进行了庆大霉素、聚六亚甲基双胍以及氟苯尼考等三种不同药物对双齿围沙蚕急性毒性研究,揭示上述三种药物对沙蚕的安全浓度。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利用三种药物净化沙蚕体内微生物的研究。实验结果能够为沙蚕体内微生物的净化提供基础资料。实验结果显示:在未经净化处理的双齿围沙蚕体内检测到8种菌株。分别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嗜芳香环弧菌(Vibrio cyclitrophic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结论得出:(1)庆大霉素不仅可以有效杀灭沙蚕体内的弧菌,且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抗生素后效应(PAE),可以持续抑制细菌生长,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不高;(2)聚六亚甲基双胍能短时间内降低双齿围沙蚕体内微生物的比例,且具有广谱抗菌的特点,但由于生物个体对该消毒剂的耐受程度普遍较低,因此采用低剂量双胍无法完全抑制某些耐药菌株的;(3)氟苯尼考对具有天然性耐药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是该药物不能完全溶于水,所以不能在水体中完全发挥其治疗效果,并且其有效药物浓度也较高。(4)在正交试验中确定了,120μg/L庆大霉素+10μg/L聚六亚甲基双胍+80mg/L氟苯尼考,作用72h;120μg/L庆大霉素+15μg/L聚六亚甲基双胍+160mg/L氟苯尼考,作用24h,抑菌效率可达99.9%以上,这两个组合条件为最佳比例的给药方案。CA9组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杀灭大部分病原菌,而CA8组则可以在较长时间有效的抑制细菌的滋生。

王蕾[10](2019)在《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犬中耳炎(Canine Otitis Media)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耳道感染,严重时会影响患病犬的听力。由于不同地区犬中耳炎病原菌的分布不同,使临床用药缺乏针对性。因此,本实验调查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病的发病情况,采集病犬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每株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确定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病原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同时对典型临床病例进行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筛选治疗方案,为本地区犬中耳炎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石河子地区4个动物医院接诊的96例中耳炎患病犬进行发病情况调查,主要通过问诊和现场调查患病犬的年龄、患病时间、品种、性别和单双耳的发病情况等,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无菌采集病犬中耳分泌物进行培养,分离,对培养的细菌进行病原学、生化鉴定及PCR鉴定,并对病原菌进行1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合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患犬中耳炎典型病例采用对因与对症的治疗方案,记录并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发病情况与患病犬的品种、年龄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多个年龄和品种的犬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中耳炎,低于3岁的犬发病率较高,7岁以上犬的发病率比较低。38月份是犬中耳炎的高发病时间,122月份的发病率较低;在品种上,长毛犬、趴耳犬及耳道狭窄的犬较其他品种的犬易发生中耳炎;犬中耳炎发病常表现为双耳同时发病,单侧耳道发生的情况偏少。此外,中耳炎的发生与性别无关。在该研究中共分离出112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得到48株,占总的分离菌株数的42.8%,其次是链球菌32株,占28.6%,18株假单胞菌占16.1%,大肠杆菌14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2.5%。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主要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阴性病原菌主要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4种菌都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表现出极高的耐药性。在10例临床病例的治疗中,根据病因不同,采取了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4例经诊断为犬耳螨与细菌性中耳炎混合感染病例,使用组方(1)包括福来恩驱虫滴剂配合犬耳净(主要成分庆大霉素等)等药治疗;6例经诊断为细菌性中耳炎病例,组方(2)使用的是氟苯尼考甲硝唑滴耳液,9例患病犬都痊愈。结论:本地区犬感染中耳炎的优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优势菌对氟苯尼考、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经典型病例治疗,使用犬耳净、氟苯尼考甲硝唑滴耳液等药物取得良好的疗效,试验结果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二、甲硝唑对庆大霉素体外抑菌试验干扰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甲硝唑对庆大霉素体外抑菌试验干扰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研究概况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毒素研究概况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级抗原外毒素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乙酰基转移酶A(Oat A)
    第3章 丹参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3.1 丹参提取物主要脂溶性丹参酮类化合物
        3.2 丹参提取物主要水溶性丹酚酸类化合物
        3.3 丹参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丹参的提取工艺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丹参提取物与不同抗生素的体外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丹参提取物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制备工艺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联用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丹参提取物注射液对雏鸡人工感染耐甲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试验研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2)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4.1 齐墩果酸
        4.2 熊果酸
        4.3 山楂酸
        4.4 科罗索酸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3)两种微生物抑制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与改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 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概述
        1.1 动物常用抗生素种类
        1.1.2 大环内酯类
        1.1.3 四环素类
        1.1.4 氨基糖苷类
        1.1.5 磺胺类
        1.1.6 喹诺酮类
        1.2 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危害
        1.2.1 对人体产生毒性
        1.2.2 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1.2.3 污染环境
        1.3.4 导致菌群紊乱
    2 动物性食品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
        2.1 仪器分析法
        2.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2.1.2 气相色谱法
        2.1.3 联用技术
        2.2 免疫学分析方法
        2.2.1 酶联免疫吸附法
        2.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2.3 微生物抑制法
        2.3.1 平板法
        2.3.2 嗜热链球菌抑制法
        2.3.3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抑制法
        2.4 微生物抑制法常用检测菌培养特性
        2.4.1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
        2.4.2 嗜热乳酸链球菌的培养特性
        2.4.3 地衣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
        2.4.4 蜡样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
        2.5 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内容
    试验一 微生物纸片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与改良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1.1 主要仪器设备
        1.1.2 主要试剂
        1.1.3 菌种来源
        1.2 方法
        1.2.1 培养基的制备
        1.2.2 细菌使用液的制备
        1.2.3 抗生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1.2.4 最适培养基筛选
        1.2.5 最适培养温度筛选
        1.2.6 最适细菌量筛选
        1.2.7 敏感菌株的筛选
        1.2.8 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筛选
        1.2.9 优化的纸片法检测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
        2 结果
        2.1 最适培养基筛选结果
        2.2 最适培养温度筛选结果
        2.3 检测平板最适菌量筛选结果
        2.4 敏感菌株筛选结果
        2.5 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筛选结果
        2.6 抗生素的标准曲线
        2.7 优化的纸片法检测动物肝脏抗生素残留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微生物高通量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和改良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1.1 主要仪器设备
        1.1.2 主要试剂
        1.1.3 菌种来源
        1.2 方法
        1.2.1 培养基的制备
        1.2.2 抗生素标准溶液的制备
        1.2.3 细菌使用液的制备
        1.2.4 培养基筛选
        1.2.5 最适检测菌量的筛选
        1.2.6 培养温度筛选
        1.2.7 检测培养基最适指示剂浓度筛选
        1.2.8 检测5 种常用抗生素最低检出限
        1.2.9 优化的高通量法检测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
        2 结果
        2.1 检测培养基筛选结果
        2.2 最适检测菌量的筛选结果
        2.3 培养温度的筛选结果
        2.4 检测培养基最适指示剂浓度筛选结果
        2.5 检测5种常用抗生素最低检出限结果
        2.6 优化高通量法检测动物肝脏中抗生素残留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件

(4)一株蓝狐源罗伊氏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菌概述
        1.1.1 乳酸菌分类
        1.1.2 动物源乳酸菌的分离现状
        1.1.3 乳酸菌在胃肠道内生存的耐受性
    1.2 乳酸菌的益生作用
        1.2.1 营养作用
        1.2.2 抗菌及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作用
        1.2.3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1.2.4 防癌及抗癌作用
        1.2.5 抗氧化及抗毒素作用
        1.2.6 罗伊氏乳杆菌的益生作用
    1.3 乳酸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1.3.1 提高畜禽生长性能
        1.3.2 改善发酵饲料品质
        1.3.3 防治动物疾病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蓝狐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样本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离纯化
        2.2.2 形态学鉴定
        2.2.3 生理生化鉴定
        2.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
        2.3.1 菌种的分离及形态学特征
        2.3.2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2.3.3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蓝狐源罗伊氏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
        3.1.1 菌株与细胞
        3.1.2 主要试剂
        3.1.3 仪器
    3.2 研究方法
        3.2.1 菌种保存
        3.2.2 生长试验
        3.2.3 耐酸试验
        3.2.4 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耐受性试验
        3.2.5 耐胆盐试验
        3.2.6 表面疏水性测定
        3.2.7 自凝聚性测定
        3.2.8 对小肠上皮细胞黏附能力的测定
        3.2.9 体外抑菌试验
        3.2.10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2.11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3.2.12 安全性试验
    3.3 结果
        3.3.1 生长试验
        3.3.2 耐酸试验
        3.3.3 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耐受性的试验
        3.3.4 胆盐耐受试验
        3.3.5 表面疏水性试验
        3.3.6 自凝聚率试验
        3.3.7 对小肠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3.3.8 体外抑菌试验
        3.3.9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3.10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3.3.11 安全性试验
    3.4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罗伊氏乳杆菌对大鼠肠炎的防治作用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仪器
    4.2 研究方法
        4.2.1 肠炎模型的建立
        4.2.2 试验动物处理
        4.2.3 大鼠血生化及血常规指标测定
        4.2.4 血清细胞因子测定
        4.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罗伊氏乳杆菌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4.3.2 病理反应及肠道组织观察
        4.3.3 罗伊氏乳杆菌对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4.3.4 罗伊氏乳杆菌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5 罗伊氏乳杆菌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4.4 讨论与分析
        4.4.1 罗伊氏乳杆菌对细菌性肠炎的影响
        4.4.2 罗伊氏乳杆菌对由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5)加味五味消毒饮保留灌肠治疗热毒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试验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2.2.1 药物选择
        2.2.2 器械选择
        2.2.3 操作方法
        2.2.4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观察
        2.3.2 疗效评定标准
        2.3.3 安全性观察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两组性别比较情况
        3.1.2 两组年龄比较情况
        3.1.3 两组病程比较情况
        3.2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情况
        3.2.1 肛门疼痛评分比较
        3.2.2 肛门灼热评分比较
        3.2.3 肛门坠胀评分比较
        3.2.4 肛窦充血评分比较
        3.2.5 肛窦水肿评分比较
        3.3 治疗后总体疗效对比
        3.4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肛窦和肛门腺的解剖与生理
        1.1 肛窦
        1.2 肛门腺
    2 肛窦炎的病因病机及发病机制
        2.1 祖国医学对肛窦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肛窦炎病因及病理机制的解释
    3 肛窦炎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
        3.1 临床表现
        3.1.1 临床症状
        3.1.2 体征
        3.2 中医辨证分型
    4 肛窦炎的中西医治疗
        4.1 中医治疗
        4.1.1 中医内治法
        4.1.2 中医外治法
        4.2 西医治疗
        4.2.1 保守治疗
        4.2.2 手术治疗
讨论
    1 加味五味消毒饮的选方原理
        1.1 五味消毒饮古籍记载
        1.2 五味消毒饮组方及功效
        1.3 加味五味消毒饮药味分析
        1.4 药物功效及药理研究
    2 复方黄柏液的药理作用
    3 中药保留灌肠作用机制
    4 灌肠器械的选择
    5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肛窦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试验观察表
附录2: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7)具核梭杆菌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敏感性并加重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F.nucleatum通过Fad A调控P.aeruginosa胞外多糖合成降低P.aeruginosa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在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菌群中的检出率及其与患者肺功能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3.2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有氧共培养促进浮游状态细菌的增殖……
        3.3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共培养基质内p H值变化
        3.4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共培养促进生物膜内细菌的增殖
        3.5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共培养提高生物膜量
        3.6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共培养形成致密生物膜
        3.7 F.nucleatum增强P.aeruginosa胞外多糖调控基因pel B和 psl A表达
        3.8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共培养降低P.aeruginosa抗生素敏感性
        3.9 F.nucleatum上清液对P.aeruginosa增殖、生物膜形成及抗生素敏感性无显着影响
        3.10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共培养增强F.nucleatum Fad A表达
        3.11 F.nucleatum Fad A蛋白促进P.aeruginosa增殖和生物膜形成,降低P.aeruginosa抗生素敏感性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联合感染对肺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对肺上皮细胞的黏附和侵入效率
        3.2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联合感染对肺上皮细胞形态的影响
        3.3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联合感染对肺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3.4 P.aeruginosa和 F.nucleatum联合感染对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综合分析F.nucleatum诱导肺上皮细胞周期阻滞和高炎症反应的micro RNA-m RNA网络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F.nucleatum黏附并侵入肺上皮细胞
        3.2 F.nucleatum促进肺上皮细胞增殖
        3.3 F.nucleatum诱导肺上皮细胞周期分布变化
        3.4 F.nucleatum增强肺上皮细胞炎性因子表达
        3.5 F.nucleatum抑制STAT3 活性
        3.6 F.nucleatum感染肺上皮细胞的m RNA表达谱与功能富集分析
        3.7 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分析和hub基因筛选
        3.8 F.nucleatum感染肺上皮细胞的转录因子-靶基因网路分析
        3.9 F.nucleatum感染肺上皮细胞的mi RNA表达谱与验证
        3.10 mi RNA靶基因预测与mi RNA-m RNA调控网络构建
        3.11 转录因子-miRNA调控网络
        3.12 Fad A抑制mi R-27b-5p和 mi R-7974,增强mi R-146a-5p和 mi R-451a表达
        3.13 FadA增强肺上皮细胞炎性因子分泌
    4 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猪源植物乳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益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2 肠道性疾病
        2.1 仔猪断奶面临的肠道问题
        2.1.1 断奶仔猪肠道紊乱
        2.1.2 断奶仔猪肠道紊乱原因
        2.2 炎症性肠道性疾病
        2.2.1 炎症性肠病
        2.2.2 炎症性肠病病因
    3 肠道疾病抗生素治疗及危害
        3.1 仔猪肠道紊乱的治疗
        3.2 结肠炎的抗生素治疗
        3.3 抗生素治疗带来的危害
        3.3.1 抗生素对微生物群的影响
        3.3.2 病原体的耐药性
    4 抗生素替代物
    5 益生菌
        5.1 益生菌对动物的作用
        5.1.1 促进肠道健康
        5.1.2 减轻炎症反应
        5.1.3 改善生产性能
        5.2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研究
        5.2.1 调节肠道菌群机制
        5.2.2 调节免疫系统
    6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7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源植物乳杆菌LPZ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情况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相关试剂与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乳酸菌的分离纯化
        2.2.2 乳酸菌菌株的活化
        2.2.3 乳酸菌生理生化鉴定
        2.2.4 乳酸菌菌株16SrDNA鉴定
        2.2.5 生长曲线和产酸能力测定
        2.2.6 抗逆性试验
        2.2.7 药物敏感性评价
        2.2.8 抑菌试验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乳酸菌生理生化检测
        3.2 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
        3.3 植物乳杆菌LPZ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植物乳杆菌LPZ生长曲线和产酸能力测定
        3.3.2 植物乳杆菌LPZ耐酸和耐胆盐试验
        3.3.3 植物乳杆菌LPZ高温耐受试验结果
        3.3.4 植物乳杆菌LPZ抑菌试验结果
        3.3.5 植物乳杆菌LPZ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LPZ对 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所用材料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DSS诱导结肠炎及试验模型
        2.2.2 组织病理学分析
        2.2.3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2.2.4 样本DNA提取和检测
        2.2.5 细菌16S r DNA序列扩增和Mi Seq测序
        2.2.6 数据分析
        2.3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乳杆菌LPZ对小鼠体重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3.2 植物乳杆菌LPZ对小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3.3 植物乳杆菌LPZ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3.1 组间群落差异对比分析
        3.3.2 组间结肠微生物群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分析
        3.3.3 各分类水平的分类学组成分析
        3.3.4 组间分类学组成差异性分析
    4 讨论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LPZ菌株对断奶仔猪生长、免疫和粪VFA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2 菌及药物准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动物及设计
        2.2.2 试验基础日粮
        2.2.3 饲养管理
        2.3 试验指标
        2.3.1 生产性能指标
        2.3.2 血清免疫指标检测
        2.3.3 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
        2.3.4 粪便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乳杆菌LPZ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植物乳杆菌LPZ对断奶仔猪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植物乳杆菌LPZ对断奶仔猪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植物乳杆菌LPZ对断奶仔猪粪便中VFA的影响
    4.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三种药物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内抑菌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对虾养殖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1.1.1 我国对虾养殖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1.2 我国对虾养殖业面临的问题
    1.2 双齿围沙蚕的生物学特征与及其在对虾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1.2.1 双齿围沙蚕的生物学特征
        1.2.2 双齿围沙蚕在对虾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1.2.3 沙蚕作为对虾种虾和亲虾促熟应用中的不足
    1.3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庆大霉素对双齿围沙蚕的毒性效应及抑菌效果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急性毒性实验
        2.2.2 培养基的配制
        2.2.3 双齿围沙蚕抑菌实验
        2.2.4 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2.2.5 可培养微生物的纯化
        2.2.6 可培养微生物的鉴定
    2.3 结果
        2.3.1 庆大霉素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毒实验结果
        2.3.2 庆大霉素对双齿围沙蚕体内可培养菌的抑菌效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双齿围沙蚕的毒性效应及抑菌效果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急性毒性实验
        3.2.2 培养基的配制
        3.2.3 双齿围沙蚕抑菌实验
        3.2.4 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3.2.5 可培养微生物的纯化
        3.2.6 可培养微生物的鉴定
    3.3 结果
        3.3.1 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毒实验结果
        3.3.2 聚六亚甲基双胍对双齿围沙蚕体内可培养菌的抑菌效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氟苯尼考对双齿围沙蚕的毒性效应及抑菌效果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急性毒性实验
        4.2.2 培养基的配制
        4.2.3 双齿围沙蚕抑菌实验
        4.2.4 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4.2.5 可培养微生物的纯化
        4.2.6 可培养微生物的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氟苯尼考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毒实验结果
        4.3.2 氟苯尼考对双齿围沙蚕体内可培养菌的抑菌效果
    4.4 讨论
第五章 正交联合药物对双齿围沙蚕抑菌效果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正交表的设计
        5.2.2 培养基的配制
        5.2.3 双齿围沙蚕联合用药抑菌试验
        5.2.4 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5.2.5 可培养微生物的纯化
        5.2.6 可培养微生物的鉴定
        5.2.7 正交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联合用药对双齿围沙蚕体内可培养菌的抑菌效果
    5.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10)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犬中耳炎的临床概况
        1.1 犬中耳炎的概念
        1.2 犬中耳炎的病因
        1.3 犬中耳炎的病原
        1.4 发病机制
        1.5 犬中耳炎的症状
        1.6 犬中耳炎的诊断
        1.7 犬中耳炎的治疗
    2 本研究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目的意义
        2.1 发病情况调查
        2.2 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2.3 病原菌的药敏性分析
        2.4 犬中耳炎的临床治疗
        2.5 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犬中耳炎发病情况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调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2.2 不同月份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2.3 不同品种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2.4 单/双侧耳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2.5 不同性别犬中耳炎的患病情况
        3 讨论
        3.1 犬中耳炎发病与年龄的相关性
        3.2 犬中耳炎发病与季节的相关性
        3.3 犬中耳炎的发病与品种的相关性
        3.4 犬中耳炎多为双耳发病
        3.5 犬中耳炎发病与性别无关
    试验二 犬中耳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材料来源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1.3 主要设备
        1.4 分离用培养基
        1.5 生化鉴定
        1.6 四种菌的16Sr DNA引物序列
        2 方法
        2.1 病料的采集
        2.2 细菌的分离培养
        2.3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2.4 生化鉴定
        2.5 PCR扩增
        3 结果
        3.1 病原菌初步鉴定结果
        3.2 菌株生化鉴定结果
        3.3 菌液PCR扩增结果
        4 讨论
    试验三 犬中耳炎病原菌的药敏性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来源
        1.2 培养基
        1.3 药敏纸片
        1.4 试验器材
        2 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 判断标准
        3 结果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3.2 链球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3.3 假单胞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3.4 大肠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
        3.5 耐药性比较
        4 讨论
    试验四 犬中耳炎临床病例的对比治疗试验
        1 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主要仪器设备与药品
        2 方法
        2.1 诊断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结果
        3.1 诊断结果
        3.2 治疗结果
        3.3 预防
        4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甲硝唑对庆大霉素体外抑菌试验干扰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提取物在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的应用[D]. 崔玉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2]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两种微生物抑制法检测抗生素残留优化与改良的研究[D]. 王珂.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一株蓝狐源罗伊氏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初步应用[D]. 蔡熙姮.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加味五味消毒饮保留灌肠治疗热毒型肛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杜媛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蓝狐源嗜酸乳杆菌ZJBF003株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益生潜能的评价[J]. 蔡熙姮,朱翔宇,张如春,张新宇,王金铭,王静,刘晗璐,李光玉. 中国兽医科学, 2020(08)
  • [7]具核梭杆菌降低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敏感性并加重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D]. 李倩.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8]猪源植物乳杆菌分离鉴定及其益生作用研究[D]. 张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9]三种药物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内抑菌效果的研究[D]. 苏筱竺.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10]石河子地区犬中耳炎的病原调查及临床治疗[D]. 王蕾. 石河子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甲硝唑对庆大霉素体外抗菌试验干扰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