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FP数据库串行通信中的数字系统转换

VFP数据库串行通信中的数字系统转换

一、VFP数据库串口通讯中的数制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於仁明[1](2018)在《复合材料自动铺放过程中质量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铺丝成型工艺因其高效率、高质量、成型适应性高的技术特点,在进气道、机身以及承力锥等大型航空航天复杂复合材料的构件成型中体现出了其它成型工艺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自动铺丝在国内复合材料的工业化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且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机器构型、轨迹规划等基础方面,对自动铺丝成型过程中质量控制及工艺参数智能优化尚未深入研究,同时针对铺放操作信息、铺放过程中异常数据的有效存储及在铺放过程中对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控等相关配套软件的使用也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重点研究了自动铺丝工艺过程中质量控制的理论及参数智能优化,为自动铺丝成型工艺的成型质量控制、优化及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开发一套工艺参数实时监控系统与数据存储系统,提高铺放操作人员对现场的把控与铺放过程的可追溯性。首先,探讨了自动铺放过程中预浸料层间粘结机理。建立了树脂流动浸润模型和自粘结模型,推导出工艺参数对预浸料层间贴合影响的计算公式,通过对模型分析,获得了各铺放工艺参数对预浸料层间贴合的一般影响规律,为工艺参数的选择及铺放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其次,通过对铺放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进行建模分析,提出三种控制方案,通过对比其优劣性以及可行性,最终选择其中“工艺敏感性控制”与“反馈系统的参数控制”两种方案进行研究,并作为质量控制理论,用于优化当前控制方案,能够有效的保证工艺参数在时变性极强的铺放过程中保持稳定,对于铺放结构件的质量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基于BP神经网络与PSO算法(粒子群算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法进行多因素耦合实验,并进行层间剪切强度测试实验,获得若干组实验数据作为神经网络训练与验证使用;在已获得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粒子群算法适应度计算函数,采用粒子群算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优工艺参数与该参数下的层间剪切强度值。对于提高铺放结构件力学性能,将工艺参数对铺放质量的影响将至最低,对于保证结构件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后,对工艺参数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建模,设计工艺参数采集与传输方案,通过分析解决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数据传输技术、电磁干扰技术以及动态曲线监控等,以Visual C++6.0作为系统开发软件,MSComm与TeeChart Pro ActiveX插件分别作为数据传输控件与动态曲线图绘制控件,达到针对铺放过程中工艺参数的实时高效采集与动态曲线监控的目的,能够实现铺放过程中异常工艺参数的报警,有效提高铺放人员对现场的把控。最后,进行数据存储系统的功能模块规划,完成数据库、表的设计,以数据库软件SQL Server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同样以Visual C++6.0作为界面开发软件,进行数据存储系统的开发,并于数据采集监视系统进行集成。利用ADO对象进行数据库操作编程,实现铺放操作信息与铺放过程中异常工艺参数的可靠性存储,大大提高了铺放过程的可追溯性,为后续对铺放质量的评价提供可能。

李阳[2](2017)在《基于LabView的手臂康复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今社会老龄人群中存在大量的因突发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而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这类人群由于突发脑血管血栓或者脑血管破裂而引起大脑供血受到阻断,引发运动功能障碍疾病。这也是老年人致残的原因之一。我们国家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样很高,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偏瘫人数就高达390万至1300万,国家每年为此所投入的医疗费用竟高达上百亿元。脑卒中对患者人体造成极大痛苦,心理承受沉重压力的同时,其家庭将背负巨大的经济负担,社会面临严峻考验。现代医学认为,在对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展开康复性训练的同时进行康复检测与评价,对患者的治疗有非常显着的积极影响。原因在于:康复检测能够通过数字、图形、图表等基础数据,直观、精准的显示患者状态,为制定医疗方案提供判断依据。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康复检测的广泛应用,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发展状况、医疗方案的执行效果等辅助医疗信息,从而实现由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到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再到客观规划康复时限,最后定义患者去向的过程。由此可见,康复检测对科学指导康复训练,加大康复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针对患者康复后的动态监测,也有着明显效果。本文设计的手臂康复检测系统采用了新的检测手段,将上肢各关节的运动方式表现于准确的角度值,让医生以及患者在更形象、精准的层次上对康复效果进行了解;测试方式简便,利用了STC12C5A 6OS2单片机A/D转换效率好的特点节约了检测时间。同时,上位机软件将数据转变成直观图像更易于患者的理解,通过患者与医生间的远程数据传输功能,实现异地医患交流。

王旭[3](2017)在《LHAASO-KM2A实验光电倍增管批量测试系统搭建和STAR-iTPC升级实验多丝正比室原型样机的研制与性能测试》文中提出我的工作包括两部分:(1)LHAASO-KM2A实验光电倍增管批量测试系统搭建;(2)STAR-iTPC多丝正比室原型样机的研制与性能测试。1.LHAASO-KM2A实验光电倍增管批量测试系统搭建大型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将要在四川稻城建设,LHAASO的主探测器阵列是1平方公里阵列(KM2A),KM2A的主要物理目标是北天区30 TeV以上的gamma天文与高能区宇宙线能谱和成分的测量。KM2A阵列是由5261个电磁粒子探测器(ED)与1146个muon探测器(MD)组成的复合阵列。ED探测器是闪烁体探测器,它是由4块100cm×25cm的闪烁体单元拼接而成,每块闪烁体由32根波长位移光纤将闪烁体闪烁光传导至光电倍增管(PMT)的端窗面,PMT为端1.5英寸直径端窗型号,PMT的性能会直接影响到ED探测器的探测能力,因此PMT的性能与质量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测试。为了完成PMT的质量控制,开发并搭建了一套PMT批量测试系统,来完成批量测试的工作。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三个部分:PMT批量测试平台的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以及测试方法的研究与确立。测试暗箱内置3维步进电机,能够容纳16支PMT。三维步进电机以及由16路光纤传导的光路系统使测试平台能够实现批量测试与扫描的功能。测试平台的电子学是基于VEM总线以及NIM标准的电荷测量插件、时间测量插件、计数器、低阈甄别器、恒比定时器、门产生器,电子学主要用来刻度PMT阳极输出信号的电荷信息试与时间信息。软件系统包括控制系统、数据获取系统系统以及离线数据分析。控制系统根据测试流程实时远程监控设备运行,是实现自动化测试平台搭建的重要步骤;数据获取系统是基于VME总线来设计,主要用来对测试平台所用到的电子学进行数据传输,离线数据分析用来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与呈现。测试工作针对几种参与ED选型的PMT:日本滨松R11102,英国ET 9903KB,PhotonisXP2012。测试主要目的有两个:通过测试摸索与确定批量测试方法,同时能够对参与测试的PMT性能进行性能研究。测试内容主要包括:使用单光电子谱对绝对增益的刻度,高压响应,光阴极均匀性扫描,线性动态范围,渡越时间分辨以及光阴极渡越时间差等。PMT批量测试系统能够以较高的实验精度对PMT进行测试,并且测试系统能够长时间稳定、高效的工作。2.STAR-iTPC升级实验的多丝正比室原型样机的研制与性能测试为了解决量子色动力学中的相结构的复杂物理难题,STAR合作组提出了第二期束流能量扫描计划,需要对STAR时间投影式(TPC)端盖内扇区(iTPC)的进行升级,升级后TPC探测器的探测性能在几方面得到提升:增大dE/dx的分辨率;提高动量分辨率;提高径迹探测的赝快度接收范围(|η|≤1→|η|≤1.5)。STAR-iTPC升级将会用新设计的探测器替换掉STAR TPC的所有24个内扇区,多丝正比室的研制与批量制作将由STAR中国合作组-山东大学来完成。本部分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多丝正比室绕丝平台的控制软件开发,丝张力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iTPC多丝室原型样机的设计与制作,基于宇宙线μ的iTPC多丝室原型样机测试实验平台搭建以及性能测试。iTPC多丝室属于多丝正比室(MWPC),基于MWPC制作以及量产的需要,我开发了一套自动绕丝软件系统,利用这套系统,可以在恒定丝张力下进行自动化丝框绕丝。根据iTPC制作要求,多丝室的每层丝的张力需要控制在很小的变化范围之内,因此需要搭建一套丝张力测试系统,对多丝室的每层丝进行精确丝张力刻度,基于这个需求,我设计并开发了一套丝张力测试系统,它可以对整个多丝正比室的丝面进行自动扫描,能够以较高的精度获取每根丝的张力。绕丝系统与丝张力测试系统为iTPC多丝正比室的制作与质量控制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iTPC原型样机主要的构造有:三层丝(阳极丝、阴极丝、门极丝),信号读出板(padplane),以及机械支撑单元(strongback)。原型样机的制作是在超净室完成,制作过程包括绕丝、落丝、固定、焊接,质量检测等步骤。其中高精度丝间距的控制是借助丝梳来实现,丝梳的使用对制作工艺极其重要。第一个探测器原型样机制作完毕后,为了对iTPC原型样机的性能进行性能研究,我们搭建了一套基于宇宙线μ的测试平台,测试平台搭建主要包括漂移室、漂移场的构建,供气体系统,电子学系统与触发。利用这套测试平台,对探测器原型样机的pad输出信号进行了读取,研究了宇宙线事例击中的均匀性进行了研究,并且重建了宇宙线μ的入射径迹。测试结果显示iTPC原型样机能够符合预期设计指标。

边丰梅[4](2012)在《变频器的网络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现场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变频器实现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已经成为电机调速的主要方式。目前许多变频器都附带了串行通讯功能,这样由变频器与上位控制器组成的串行通讯控制系统比传统的端子接线控制方式有了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高的传输速率,并且可以很方便的实现一台上位控制器对多台变频器参数的控制。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控制的基础网络通信模型与网络通信方式,并详细分析了串行通信接口中的RS-232和RS-422A/485两种标准接口的原理及应用特性;其次对总线控制变频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其中包括ProfiBus总线及ProfiBus现场总线技术应用在输煤系统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CC-Link总线及CC-Link现场总线技术在调和罐变频控制系统中的设计、DeviceNet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中的设计、由ProfiBus与MODBUS组成的总线桥及将其应用在变频器组时的设计。然后结合现场总线技术及不同种类的PLC,设计了PLC控制变频系统。主要包括:对由变频器与西门子PLC组成的液位控制系统和牵伸卷绕机系统的设计;对由变频器与Micro PLC组成的调速卷绕头控制系统的设计;对由变频器与台达PLC组成的铣边机床系统的设计;对由变频器与OMRON PLC的新型动臂吊车控制系统的设计。本文最后详细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和LabVIEW软件。并结合焦作华飞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东北大学电力系统与电力传动研究所研制"500KW/1140V三电平变频器”系统编写了LabVIEW接收显示下位机数据和控制下位机运行的程序。其中包括采用通讯、LabVIEW进行软件编写时流程图的设计,及软件中前面板和程序框图编写程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采用LabVIEW作为上位机控制软件,其丰富的仪器和总线接口硬件驱动程序,使其有广阔的应用领域,而且增加了测试应用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使程序流程更加清晰明了。

石晓星[5](2011)在《基于PLC的汽车座椅条码识别校验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作为现代社会的交通工具,其安全性对乘用者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乘用者来说,安全性主要由前气囊和座椅气囊来保证。我们开发的基于条码技术的车间监控管理系统是一个自动识别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实例,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工厂装配流水线的高效生产。本文意在设计一套基于PLC的汽车座椅条码识别校验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座椅条码采集:本课题所生成的条码包括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标签包括座椅的看板和气囊条码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读取器读取到的数据,通过可编程控制器的串行口通信块传输到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在采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采集的顺序,如果出现漏采或者采集顺序颠倒的情况,系统就会提出报警。座椅条码生成:通过扫描枪把各部分数据扫描输入到可编程控制器内部应用39码进行编码处理,在可编程控制器中,形成一组代表座椅各部分结构的表皮条码。座椅条码校核:通过上述过程生成的条码与座椅是一一对应的。在座椅生产完成后,通过扫描生成条码,然后将扫描到的数据和生产过程中存储的数据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的结果,来判断出所生产的座椅是否合格,气囊是否安装正确。上位机数据处理:在对上位机和下位机建立设备连接的同时,设计完成了基于工控组态软件MCGS的上位机实时监控程序。实现了监控工程状态显示、数据表格显示、报警显示和报表生成等功能。通过监控座椅条码数据的显示和打印极大地方便了人工数据处理。本文设计的座椅条码识别校验检测系统,通过在现场的生产测试,其测试数据准确,运行稳定可靠,自动化成度高,符合用户的使用要求。

周宁[6](2009)在《车载带压修井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石油修井作业一直采用传统的修井工艺,修井作业施工周期长,劳动强度大,装置自动装卸控制技术不先进,严重影响了油井修井技术的发展。为提高油井修井作业时效和作业施工质量,在不全部弃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将修井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相结合,研制了全自动车载带压修井机控系统。针对控制系统的结构复杂,非线性以及通过传感器采集液压缸的位移量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神经网络和预测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对液压缸位移和压力的变化进行预测控制,并在Matlab中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预测控制使系统的非线性得到了改善,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测量精度。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和KingView组态软件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方案。系统结合PLC和组态技术,采用上、下位机控制模式,上位机采用工控机+组态软件,下位机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车载带压作业的自动控制。车载带压修井机控制系统提供了人性化的监控系统,便于用户操作;提高了修井作业的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的环保作用,为今后的油田修井工作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修井机自动化的实现能够填补油井修井装置自动化技术领域的空白,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

蒙奎君[7](2008)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集成监控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简称SOFC)储能特性的研究属于现今国内外新型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该研究领域的发展,SOFC研究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监控技术,但普遍采用设备配套的单机软件进行监控,且大部分软件只能进行单设备监控。随着SOFC性能研究的深入,实验对测量技术不断提出更高更完善的要求,监控设备类型及数量都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将单机监控改造为自动化集成监控。本课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集成监控系统”的开发正是基于这种应用背景提出的。论文根据SOFC实验工艺、现场设备组态及集成监控需求,为监控系统制定了包括数据通信层,数据管理层和人机交互层的组成结构。针对SOFC监控组态平台的设备特点,数据通信层应用面向对象技术设计各设备模块,依据设备特征进行识别,实现在系统中动态添加设备的功能。数据处理层分为实时数据库与历史数据两部分,实时数据库按系统中数据的使用频率管理高频数据和低频数据,按紧迫性调度高优先级和低优先级数据,以优化数据管理及调度流程;历史数据库的设计实现一种动态备份数据方式,有利于提高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并减少系统占用资源。人机交互层提供丰富的数据显示方式,风格一致的参数设置窗口方式以及灵活、可靠的操作平台。本系统是在Visual C++6.0的环境下设计与开发的图形化监控软件平台,设计中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组件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实际运行效果表明,SOFC集成监控系统的操作便捷、人机交互灵活、观测方式多样,不再出现因系统内存资源消耗不断增加或个别设备通信故障而导致停运的情况,历史数据备份完整、查阅方便。至今为止系统已经累计运行超过千余小时,最长连续运行时间超过400小时,没有出现一次因意外中断而强行退出监控系统情况。该项目已经通过现场验收。

赵刚[8](2007)在《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虚拟仪器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仪器技术及其它新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在通用计算机平台上,用户利用一些基本硬件和软件编程技术,根据需求定义和设计的具有测量功能的仪器系统。环境和能源问题使得电动汽车迎来了发展的高潮,电动汽车是目前及未来汽车工程要研究的主要车型,为了评价车辆的性能,必须对电动汽车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电动汽车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目前的项目来看,数据测量的任务很重很杂,故需要开发一种功能强大,移植性好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AMT)是一个复杂的多输入输出控制系统,AMT是电动汽车项目的一个子项目,蓄电池也为其提供动力,在研制AMT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方案的选择、硬件的调试,还是软件的调试与完善,无不依赖于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因此,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是AMT系统开发的必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开发出AMT系统性能优劣与开发的效率。本文中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和AMT台架实验数据采集这两个项目是笔者直接参与的,这两个项目都应用虚拟仪器技术。数据采集卡分为内部数据采集卡和外部数据采集卡;AMT台架实验数据采集用的是外部数据采集卡,由以DSP2407A芯片为核心的控制器来实现实验台架的各种数据的采集。内部数据采集卡可以用NI公司提供的软件驱动,而外部数据卡就必须开发相应的软件驱动程序,DSP2407A芯片提供USB接口进行数据采集,用VC开发数据采集卡的驱动程序。数据分析软件的编写采用了当前开发虚拟仪器最流行的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对LabVIEW和VISA进行了介绍,利用功能强大的VISA编写相关的程序。分析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分析和反向控制两大模块组成,数据采集分析模块负责接受硬件控制器传来的数据并可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与存储;反向控制模块则负责向硬件控制器发送指令;数据传输方式采用USB串口通信方式。通过实验表明,该系统工作性能稳定,人机界面友好,测量精度较高,对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目前关于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开发有很多,笔者根据自己的项目经验,同时参考了别的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提出了开发这类系统的方法和优化方案。

徐晋[9](2006)在《水力旋流器的流场模拟与自动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水力旋流器内固-液两相流场是极其复杂的三维强旋转流流动,这给旋流器的流场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旋流器内部的这种复杂两相湍流运动,本文采用了FLUENT软件中的RNG k-ε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RSM),利用贴体网格与分块网格技术,对旋流器内液相流动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雷诺应力模型(RSM)比RNG k-ε模型更准确地描述了旋流器内部的流动状态。固-液两相流的模拟是在液相流场计算的基础上,采用DPM模型和涉及湍流扩散影响的随机轨道模型,同时在湍流模型中加入了颗粒影响的源项,总结了不同直径的颗粒在不同入口位置进入旋流器后的运动轨迹和颗粒分离效率。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工业试验,分析入口压力与入口流量的关系,还对旋流器的生产能力、溢流浓度、粒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于确定旋流器的合理工艺参数,解决旋流器分级工艺中的问题,旋流器分级工艺的设计以及对旋流器开展理论研究与新型旋流器的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在齐大山选矿厂二选车间的1-1#磨矿系统用水力旋流器代替螺旋分级机,采用分散式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改进方案,用PLC完善了控制系统,稳定性和分级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李俊[10](2006)在《炮弹称重及打字系统设计》文中认为本文针对目前炮弹称重及打字方面人工方法的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常常出现错误动作等缺点,研制了炮弹自动称重及打字装置。该装置的研制,实现了对不同种类炮弹称重及打字过程的自动化,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系统方案及结构设计时,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论证,并采用PLC作为现场控制核心,完成了PLC与工业电子秤的通讯,实现了炮弹自动称重的功能,并能够对所称的重量进行判断,给出相应的报警信号;编写了PLC控制软件,并通过现场调试,实现了炮弹自动称重及打字的功能;通过上、下位机通讯程序的设计,完成了对各种不同种类的炮弹上、下限值的下载任务,并能将称过的弹重值传到上位工控机中进行显示;具有数据库入库、查询及报表打印的功能。通过现场实验,证明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经过系统的设计、搭建及现场的调试,本系统现已进入使用阶段,系统运行稳定、可靠、高效且性能良好。

二、VFP数据库串口通讯中的数制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FP数据库串口通讯中的数制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材料自动铺放过程中质量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先进复合材料及其成型技术的发展概况
        1.1.1 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
        1.1.2 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的发展
    1.2 复合材料铺丝结构件的质量分析
        1.2.1 自动铺丝中常见缺陷及形成原因
        1.2.2 结构件质量检测主要方式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3.2 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自动铺放工艺参数及过程控制的研究
    2.1 工艺参数对铺放件性能的影响分析
        2.1.1 树脂流动浸润模型
        2.1.2 预浸料自粘结模型
    2.2 铺放过程质量控制的研究
        2.2.1 铺放过程工艺模型的建立
        2.2.2 过程控制的原理及方式
    2.3 工艺参数控制方式的策略研究
        2.3.1 温度控制策略
        2.3.2 铺放压力的表征与控制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神经网络与粒子群算法的工艺参数优化
    3.1 BP神经网络原理分析
        3.1.1 BP神经网络前馈计算
        3.1.2 神经元连接权值修正及网络求解流程分析
        3.1.3 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层合板层间剪切预测模型
    3.2 基于PSO的工艺参数优化
        3.2.1 基本粒子群算法简介
        3.2.2 PSO算法基本参数设置
        3.2.3 工艺参数的PSO优化
        3.2.4 层间剪切实验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艺参数实时采集监控系统的开发
    4.1 实时采集系统的分析与建模
        4.1.1 待测信号及其分析
        4.1.2 数据采集系统UML建模
    4.2 数据采集系统软硬件分析
        4.2.1 硬件部分分析
        4.2.2 软件部分分析
    4.3 系统开发中关键技术及其解决方案
        4.3.1 关键技术
        4.3.2 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实现
        4.3.3 抗电磁干扰技术
        4.3.4 实时监控曲线的实现
    4.4 系统功能试运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铺放信息数据库的搭建
    5.1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5.2 数据分析与表的设计
        5.2.1 待存储数据分析
        5.2.2 数据存储表的设计
    5.3 数据库的操作
        5.3.1 数据库的连接
        5.3.2 数据库操作CADO类的封装
        5.3.3 数据库的操作的实现与界面设计
    5.4 数据库功能运行测试
        5.4.1 “添加”功能测试
        5.4.2 “查询”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期工作展望与难点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LabView的手臂康复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目标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手臂康复检测系统整体设计
    2.1 手臂康复检测系统整体结构框架
    2.2 对手部康复检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2.2.1 感应仪与微处理器的功能需求分析
        2.2.2 软件系统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手臂康复检测系统硬件设计部分
    3.1 基本原理——霍尔效应
    3.2 硬件整体设计
        3.2.1 A1321霍尔传感器
        3.2.2 OP07放大器件
        3.2.3 系统供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处理
    4.1 STC12C5A60S2单片机
    4.2 STC12C5A60S2高速A/D转换
    4.3 程序编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部分
    5.1 基于LabView工具的软件平台
        5.1.1 LabView的简介及特点介绍
        5.1.2 Labview的工作原理
    5.2 手臂康复检测系统的软件结构
        5.2.1 串口通讯
        5.2.2 文件的读取
        5.2.3 数据库访问
        5.2.4 注册界面与程序框图
        5.2.5 登录界面与程序
        5.2.6 数据库存储
        5.2.7 数据的截取与匹配
        5.2.8 测试页面与程序框图
        5.2.9 将labview程序生成应用程序和安装程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LHAASO-KM2A实验光电倍增管批量测试系统搭建和STAR-iTPC升级实验多丝正比室原型样机的研制与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第1章 宇宙线概述
        1.1 宇宙线的发现以及研究历程回顾
        1.1.1 宇宙线的发现
        1.1.2 宇宙线研究历程回顾
        1.2 宇宙线的起源、加速和传播问题
        1.2.1 宇宙线的起源
        1.2.2 宇宙线的加速
        1.2.3 宇宙线的传播
        1.3 地球附近宇宙线的成分与能谱
        1.3.1 宇宙线的能谱
        1.3.2 宇宙线的成分
        1.4 广延大气簇射
        1.4.1 电磁级联簇射
        1.4.2 强子级联簇射
        1.5 宇宙线的探测方法
        1.5.1 直接探测-太空实验
        1.5.2 间接探测-地面实验
    第2章 LHAASO项目与KM2A实验介绍
        2.1 LHAASO科学目标简单介绍
        2.2 LHAASO总体设计方案介绍
        2.3 LHAASO-KM2A实验介绍
        2.4 KM2A中电磁探测器研制情况简介
        2.4.1 ED性能指标要求
        2.4.2 ED的研制与优化
        2.5 ED对PMT的性能指标要求
    第3章 PMT批量测试硬件系统搭建
        3.1 测试暗箱与扫描平台
        3.1.1 测试暗箱
        3.1.2 基于步进电机的扫描平台
        3.2 测试光源
        3.3 电源方案
        3.4 PMT批量测试电子学系统
        3.4.1 电子学系统搭建
        3.4.2 电荷测量电子学-QDC
        3.4.3 QDC门信号产生机制
        3.4.4 时间测量电子学
        3.4.5 恒比定时
        3.5 小节
    第4章 PMT批量测试软件开发
        4.1 功能需求与软件架构
        4.2 SY-1527高压电源远程监控
        4.2.1 通信方案选择
        4.2.2 OPC技术
        4.2.3 利用DataSocket访问OPC Server
        4.2.4 CAEN SY1527监控项
        4.2.5 监控系统的远程工作模式
        4.3 光源驱动与步进电机的远程监控
        4.3.1 光源驱动的远程监控
        4.3.2 步进电机远程控制
        4.4 数据获取系统
        4.4.1 VME总线协议
        4.4.2 基于VME总线的数据获取
        4.5 软件架构、安装与运行
        4.5.1 软件架构
        4.5.2 软件安装
        4.5.3 软件使用
        4.6 小节
    第5章 PMT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5.1 PMT工作原理
        5.1.1 简介
        5.1.2 光谱特性
        5.1.3 时间特性
        5.1.4 暗电流与暗噪声
        5.2 PMT的选型以及性能测试计划
        5.3 绝对增益刻度
        5.3.1 单光电子峰测试
        5.3.2 单光电子谱测试的噪音率
        5.4 高压响应测试
        5.4.1 高压响应曲线参量β的刻度
        5.4.2 收集效率的研究
        5.5 均匀性测试
        5.6 线性动态范围
        5.6.1 线性动态范围测试
        5.6.2 信号读取方案
        5.7 暗噪声计数率测试
        5.7.1 PMT荧光残留效应
        5.7.2 不同高压、阈值的暗噪声计数率
        5.8 时间性能测试与研究
        5.8.1 上升、下降时间测试
        5.8.2 渡越时间分散
        5.8.3 光阴极光电子渡越时间差
        5.9 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第7章 相对重离子对撞实验RHIC-STAR
        7.1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背景
        7.2 RHIC加速器
        7.3 STAR探测器
        7.4 时间投影室-TPC
        7.5 STAR inner TPC升级项目
    第8章 绕丝系统与丝张力测试系统设计与开发
        8.1 需求分析及功能要求
        8.1.1 需求分析
        8.1.2 绕丝系统功能要求
        8.1.3 丝张力测试系统功能要求
        8.2 绕丝机控制软件开发
        8.2.1 绕丝机工作原理
        8.2.2 绕丝系统控制板卡与软件开发工具
        8.2.3 LabVIEW功能模块子VI开发
        8.2.4 张力控制PID算法
        8.2.5 张力传感器刻度
        8.2.6 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8.2.7 绕丝系统操作界面
        8.3 丝张力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8.3.1 丝张力测试方法
        8.3.2 硬件平台搭建
        8.3.3 软件系统开发
        8.3.4 基于FFT算法的频谱分析
        8.3.5 阻尼振动对张力刻度影响
        8.3.6 丝张力测试系统刻度
        8.3.7 丝框丝张力测试
        8.4 小节
    第9章 iTPC多丝正比室的制作
        9.1 iTPC多丝室基本结构
        9.2 Strongback结构与力学强度
        9.3 信号读出板(padplane)
        9.4 丝框绕丝以及丝张力控制
        9.4.1 丝框的绕丝
        9.4.2 丝张力测试
        9.5 iTPC多丝室样机制作
        9.5.1 iTPC多丝室制作流程简介
        9.5.2 多丝室高精度丝间距控制
        9.6 小节
    第10章 基于宇宙线μ的iTPC样机性能研究与测试
        10.1 基于宇宙线μ的iTPC测试原理
        10.2 测试平台搭建
        10.2.1 漂移室与漂移电场
        10.2.2 探测器工作电源
        10.2.3 供气系统
        10.3 iTPC探测器样机的漏电流检测
        10.4 触发系统
        10.4.1 触发闪烁体探测器
        10.4.2 触发系统与触发电子学
        10.5 读出电子学系统
        10.5.1 STAR前端电子学(FEE)
        10.5.2 STAR信号读出板(RDO Board)
        10.6 数据获取系统
        10.6.1 数据获取方法
        10.6.2 DAQ软件运行
        10.7 测试结果
        10.8 小节
    第11章 总结与展望
        11.1 总结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LHAASO-KM2A光电倍增管批量测试流程
附录B iTPC探测器制作流程以及质量控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变频器的网络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变频器网络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1 基于现场总线的变频调速系统的发展现状
        1.3.2 基于PLC控制的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变频调速系统的网络通信基础
    2.1 通信网络模型与通信方式
        2.1.1 通信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
        2.1.2 网络通信方式
    2.2 串行通信接口
        2.2.1 RS-232C接口
        2.2.2 RS-422A/485接口
        2.2.3 RS-485与RS-232C接口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种现场总线的变频器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
    3.1 总线网络控制变频系统的构成
    3.2 基于ProfiBus的总线网络控制变频系统
        3.2.1 ProfiBus总线概况
        3.2.2 基于ProfiBus输煤系统网络控制变频系统的设计
    3.3 基于CC-Link的总线网络控制变频系统
        3.3.1 CC-Link总线概况
        3.3.2 基于CC-Link调和罐网络控制变频系统的设计
    3.4 基于DeviceNet的总线网络控制变频系统
        3.4.1 DeviceNet网络的特点
        3.4.2 基于DeviceNet恒压供水网络控制变频系统的设计
    3.5 基于总线桥的网络控制变频系统
        3.5.1 总线桥概念
        3.5.2 基于ProfiBus-MODBUS总线桥的网络控制变频系统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PLC控制的变频器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
    4.1 由变频器与西门子PLC组成的控制系统
        4.1.1 西门子PLC和USS协议
        4.1.2 基于西门子PLC的变频器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
        4.1.3 基于西门子PLC的牵伸卷绕机系统的设计
    4.2 由变频器与施耐德PLC组成的控制系统
        4.2.1 施耐德PLC概况
        4.2.2 基于Micro PLC的调速卷绕头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
    4.3 由变频器与台达PLC组成的控制系统
        4.3.1 台达PLC的通讯
        4.3.2 基于台达PLC控制的铣边机床系统的设计
    4.4 由变频器与欧姆龙PLC组成的控制系统
        4.4.1 欧姆龙PLC简介
        4.4.2 基于OMRON PLC的新型动臂吊车控制系统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LabVIEW网络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5.1 虚拟仪器
        5.1.1 虚拟仪器的简介
        5.1.2 虚拟仪器的组成
    5.2 LabVIEW技术
        5.2.1 LabVIEW软件简介
        5.2.2 LabVIEW软件组成
        5.2.3 LabVIEW的优势
    5.3 基于LabVIEW的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实现
        5.3.1 变频器与上位机的串口通信的实现
        5.3.2 基于LabVIEW的变频器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5)基于PLC的汽车座椅条码识别校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条码检测技术概述
        1-2-1 条码检测技术特点
        1-2-2 条码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1-3 条形码的分类
        1-3-1 一维条码
        1-3-2 二维条码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39 码的座椅条码检测系统编码设计
    §2-1 引言
    §2-2 39 码概述
        2-2-1 39 码的特点
        2-2-2 39 码编码规则
    §2-3 汽车座椅编码实现
        2-3-1 条码位数定义的设计
        2-3-2 条形码设定式样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座椅条码检测 PLC 系统搭建
    §3-1 引言
    §3-2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3-3 可编程控制器硬件的选择
        3-3-1 CPU 的选择
        3-3-2 串行通讯模块
        3-3-3 A/D、D/A 转换模块
        3-3-4 CC-Link 连接
        3-3-5 条码扫描器
        3-3-6 PLC 系统的其它设备
    §3-4 基于PLC 的座椅条码检测系统设置
        3-4-1 Q 系列CPU 的器件构成
        3-4-2 条码数据的采集
        3-4-3 输入/输出模块的设置
        3-4-4 A/D、D/A 模块I/O 设置
        3-4-5 CC-Link 的设置
    §3-5 检测程序的实现
        3-5-1 编程构想
        3-5-2 应用三菱PLC 编程软件GX-Developer7.0 进行编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MCGS 软件的座椅条码数据处理系统
    §4-1 引言
    §4-2 条码检测工控机系统软硬件及其实现
        4-2-1 嵌入式一体化工控机的选择
        4-2-2 条码打印机的选择
    §4-3 MCGS 工控组态软件
        4-3-1 工控组态软件现状
        4-3-2 国内组态软件
        4-3-3 MCGS 组态软件概述
        4-3-4 MCGS 组态软件的系统构成
    §4-4 工控机与下位机PLC 通信
        4-4-1 通信方式的选择
        4-4-2 串行通信及接口标准
        4-4-3 MCGS 与PLC 建立通信
        4-4-4 校验
    §4-5 基于组态软件的条码识别校验监控系统程序设计
        4-5-1 监控系统软件的主体设计
        4-5-2 条码系统检验监控程序的组成及功能实现
        4-5-3 通道设备连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车载带压修井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车载带压修井机发展历史及现状
        1.2.1 国外修井技术的发展
        1.2.2 国内修井技术的发展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车载带压修井机自动化控制的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节
2 车载带压修井机控制系统与控制算法研究
    2.1 车载带压系统概述
        2.1.1 车载带压系统的组成
        2.1.2 系统的工作原理
        2.1.2 系统的工作特性
    2.2 系统存在的问题
    2.3 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2.3.1 预测控制概述
        2.3.2 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控制
        2.3.3 系统模型建立
        2.3.4 算法在MATLAB 中实现
    2.4 本章小节
3 车载带压修井机控制系统设计
    3.1 系统实现功能
        3.1.1 系统的工艺流程
        3.1.2 控制系统实现的功能及要求
    3.2 系统总体设计
        3.2.1 工业现场
        3.2.2 远程监控
    3.3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3.1 上位机监控系统硬件的选择
        3.3.2 下位机PLC 的选择
        3.3.3 传感器的选择
    3.4 本章小节
4 车载带压修井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PLC 软件设计
        4.1.1 PLC 编程软件
        4.1.2 PLC 软件设计
    4.2 监控组态软件设计
        4.2.1 上位机组态软件的实现
        4.2.2 定义组态画面
        4.2.3 监控系统的其它功能设计
    4.3 本章小节
5 车载带压修井机自控系统的通信设计
    5.1 S7-300 常用通讯方式
    5.2 S7-300 PLC 的通信设计
    5.3 组态软件的通信设计
    5.4 组态监控与PLC 之间的变量设置
    5.5 组态王与EXCEL 之间的通信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I/O 变量表
附录B 控制系统梯形图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集成监控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选题背景
    1.2 SOFC技术现状
    1.3 SOFC计算机监控技术
2 SOFC监控总体设计方案
    2.1 SOFC设备组态方案
    2.2 SOFC集成监控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2.2.1 SOFC集成监控系统软件设计目标
        2.2.2 SOFC集成监控系统组成
        2.2.3 SOFC集成监控系统的开发平台和设计技术
3 数据通信层
    3.1 串口通信模块
        3.1.1 串行通信
        3.1.2 MSComm组件
        3.1.3 设备信息的自适应识别
    3.2 电子负载模块
        3.2.1 通信协议模块
        3.2.2 数据处理模块
        3.2.3 时间计算模块
        3.2.4 报警处理模块
    3.3 流量积算仪组件
        3.3.1 通信协议模块
        3.3.2 参数计算模块
    3.4 温控仪模块
4 数据管理层
    4.1 实时数据库
        4.1.1 实时数据库结构
        4.1.2 数据分类与调度
        4.1.3 实时数据库实现
    4.2 历史数据库
        4.2.1 数据库选型
        4.2.2 数据库结构
        4.2.3 数据库动态备份
5 人机交互层
    5.1 数据显示模块
    5.2 参数设置模块
    5.3 控制台模块
6 系统测试分析与运行效果
    6.1 系统模块与整体测试
        6.1.1 系统单元测试
        6.1.2 系统集成测试
    6.2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动汽车介绍
    1.2 AMT概述
        1.2.1 AMT简介
        1.2.2 AMT的工作原理介绍
    1.3 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概述
        1.3.1 数据采集与数据分析概述
        1.3.2 国内外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及分析系统的发展
    1.4 课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虚拟仪器VI
    2.1 虚拟仪器概述
    2.2 虚拟仪器的产生和发展
        2.2.1 虚拟仪器的产生
        2.2.2 虚拟仪器的发展
    2.3 虚拟仪器的特点
    2.4 虚拟仪器的硬件平台
    2.5 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
        2.5.1 LabVIEW开发平台
        2.5.2 LabVIEW应用程序的构成
        2.5.3 LabVIEW的操作模板
        2.5.4 LabVIEW的应用
第3章 数据通信方案设计
    3.1 数据通信
    3.2 串行通信
        3.2.1 串行通信的概念
        3.2.2 串行通信种类
        3.2.3 RS-232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3.2.4 USB串口规范
    3.3 并行通信
    3.4 通信方案的确定
        3.4.1 硬件的选择
        3.4.2 通信方案
第4章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4.1 数据采集
        4.1.1 数据采集系统的一般构成
        4.1.2 信号的处理
        4.1.3 数据采集接口
    4.2 基于内部数据采集卡的应用
        4.2.1 内部数据采集卡的数据采集结构
        4.2.2 采样频率的选择
        4.2.3 数据采集(DAQ)卡
        4.2.4 LabVIEW数据采集模块的分类
    4.3 基于外部数据采集卡的应用
        4.3.1 VISA的结构与函数
        4.3.2 VISA的USB通讯
        4.3.3 配置NI-VISA来控制USB设备
        4.3.4 采用动态链接库
    4.4 采集方案的确定
        4.4.1 数据采集硬件的选择
        4.4.2 采集的数据
        4.4.3 基于USB的通信协议设计及采集方案
第5章 上位机数据分析软件的设计
    5.1 数据分析
        5.1.1 数据分析介绍
        5.1.2 虚拟仪器中的数据分析
    5.2 LabVIEW的串行通讯
        5.2.1 VISA的串行通讯
        5.2.2 使用MSCOMM的串行通讯
        5.2.3 通信中数制的转换
        5.2.4 小结
    5.3 软件设计与调试
        5.3.1 上位机程序模块
        5.3.2 采集数据文件的生成
        5.3.3 上位机和下位机通信的实现
    5.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6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水力旋流器的流场模拟与自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水力旋流器的优缺点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第二章 水力旋流器的工作原理
    2.1 水力旋流器的基本结构
    2.2 水力旋流器技术中的主要参数
        2.2.1 操作参数
        2.2.2 性能参数
    2.3 流体的运动类型
        2.3.1 外旋流和内旋流
        2.3.2 短路流和循环流
        2.3.3 空气柱和零轴速度包络面
    2.4 液流的速度分布
    2.5 旋流器内固体颗粒的受力
        2.5.1 径向力
        2.5.2 轴向力
        2.5.3 随机作用力
        2.5.4 颗粒间排斥力Fm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湍流模型与数值计算
    3.1 湍流模型
        3.1.1 直接数值模拟
        3.1.2 非直接数值模拟
    3.2 微分方程的求解
        3.2.1.有限差分法
        3.2.2.有限元法
        3.2.3.有限体积法
    3.3.SIMPLE算法与SIMPLEC算法
    3.4.网格生成方法
        3.4.1 GAMBIT网格划分方法
    3.5.FLUENT软件的主要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力旋流器的流场模拟
    4.1 水力旋流器液相的模拟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网格生成
        4.1.3 液相的边界条件
        4.1.4 液相流场的模拟结果分析
    4.2.固相颗粒分离效率的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力旋流器的控制
    5.1 PLC的应用
        5.1.1 PLC的主要功能
        5.1.2 PLC的主要特点
        5.1.3 PLC应用类型
        5.1.4 PLC发展趋势
    5.2 PID控制算法及作用
        5.2.1 PID控制算法
        5.2.2 PID控制作用
    5.3 PLC与计算机通讯方式的选择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
    6.1、WINDOWS开发平台
        6.1.1 Windows(视窗)平台介绍
        6.1.2 Windows编程特点
    6.2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C++,VC++语言
        6.2.1 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6.2.2 MFC库的主要功能和特征:
    6.3 通讯程序的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试验分析
    7.1 试验系统的建立
    7.2 工业调试
        7.2.1 加水控制系统
        7.2.2 泵池液面控制
        7.2.3 泵池浓度控制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10)炮弹称重及打字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1.2 打标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方法及手段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系统结构设计
    2.1 系统设计总体要求
    2.2 炮弹称重及打字系统的总体结构
    2.3 称重子系统的设计
        2.3.1 称重工位结构的总体设计
        2.3.2 电子秤的选型
        2.3.3 升降台的设计
        2.3.4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的选型
        2.3.5 接近开关的选型及安装
    2.4 打字子系统的设计
        2.4.1 系统方案的总体设计
        2.4.2 夹紧装置的结构设计
        2.4.3 打字装置的机械结构设计
        2.4.3.1 打字器件的选型
        2.4.3.2 转弹步进电机的选型
        2.4.3.3 码盘的设计及步进电机的选型
        2.4.3.4 减速器的选择
        2.4.4 夹紧打字工位气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2.4.4.1 增力缸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4.4.2 气动子系统的设计
        2.4.4.3 重要器件的选型
3 监控系统设计
    3.1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2 PLC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2.1 PLC的选择
        3.2.2 I/O点的分配
        3.2.3 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设计
        3.2.3.1 电路电源部分原理图
        3.2.3.2 PLC输入部分原理图
        3.2.3.3 PLC输出部分原理图
        3.2.3.4 电磁阀供电电路原理图
    3.3 PLC软件设计
        3.3.1 总体方案设计
        3.3.2 称重工位子程序设计
        3.3.2.1 子程序的总体设计
        3.3.2.2 升降台动作子程序设计
        3.3.2.3 PLC与电子秤通讯子程序设计
        3.3.3 打字工位子程序设计
        3.3.3.1 程序的总体设计
        3.3.3.2 夹紧、松开子程序设计
        3.3.3.3 打字子程序设计
        3.3.4 取消功能子程序设计
        3.3.5 上电及复位子程序设计
    3.4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3.4.1 上位机软件的总体方案设计
        3.4.2 参数设置程序设计
        3.4.3 上位机读PLC数据程序设计
        3.4.4 数据库程序设计
        3.4.4.1 数据库的建立
        3.4.4.2 入库子程序设计
        3.4.4.3 数据库读库子程序设计
        3.4.4.4 数据库显示及查询子程序设计
        3.4.4.5 报表生成程序设计
4 系统调试
    4.1 实验室调试
        4.1.1 称重工位实验室调试
        4.1.2 打字工位实验室调试
        4.1.3 实验室联调
    4.2 现场调试
        4.2.1 称重工位现场调试
        4.2.2 打字工位现场调试
        4.2.3 系统联调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VFP数据库串口通讯中的数制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材料自动铺放过程中质量控制与监控系统的研究[D]. 於仁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2]基于LabView的手臂康复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阳. 吉林大学, 2017(01)
  • [3]LHAASO-KM2A实验光电倍增管批量测试系统搭建和STAR-iTPC升级实验多丝正比室原型样机的研制与性能测试[D]. 王旭. 山东大学, 2017(08)
  • [4]变频器的网络控制研究[D]. 边丰梅. 东北大学, 2012(05)
  • [5]基于PLC的汽车座椅条码识别校验系统研究[D]. 石晓星.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6]车载带压修井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 周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02)
  • [7]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集成监控系统[D]. 蒙奎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8]基于虚拟仪器的电动汽车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究[D]. 赵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9]水力旋流器的流场模拟与自动控制[D]. 徐晋. 辽宁科技大学, 2006(09)
  • [10]炮弹称重及打字系统设计[D]. 李俊. 南京理工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VFP数据库串行通信中的数字系统转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