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过程与完形意象模型

文学翻译过程与完形意象模型

一、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烨秋[1](2021)在《李煜《虞美人》两英译本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文中认为基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对李煜《虞美人》的格式塔意象进行阐释;同时,比较分析两英译本在格式塔意象再造上的得失,结果表明,诗歌翻译的关键在于格式塔意象的再造。为了成功地实现诗歌翻译,在理解原文时,译者需树立整体意识,宏观把握全文,以实现心理层面的格式塔意象构建;在创造译文时,译者需树立能动意识,对所选译语字斟句酌,以实现文字层面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李思蕊[2](2020)在《《终归大海》(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日译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文本选自日本作家彩濑丸的小说《终归大海》。该小说入选第38届野间文艺新人奖,在日本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原作者笔下虚构的死后世界更令人深思,该文本具有一定的翻译价值。小说以两个主人公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一分为二,翻译时首先需要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呈现小说整体的艺术形象,使译文读者获得相同的审美体验。在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中,这一点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强调原文艺术形象的整体形成及再现一致。因此,笔者选择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本次翻译实践,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难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语言表达差异的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人物形象的翻译处理上,根据意象具有格式塔性质,译者需要结合小说全文人物的整体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在译文中能更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人物形象。其次,在环境描写的翻译处理上,格式塔意象对语境下情景氛围的词义选择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能够有助于呈现原作的艺术形象。最后,针对中日语言表达差异的翻译,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指导下,译者需要在审美思考、审美想象等心理机制下发挥能动性,探寻符合中文读者认知和审美体验的译文。目前在日汉翻译领域中仍少有人关注格式塔相关的翻译研究。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认为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同样适用于指导日译汉翻译实践,期盼这次的翻译实践能对今后翻译同类小说提供一定的参考。

武丽芳[3](2019)在《基于“五色观”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品的结合,成为现代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五色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特殊文化内涵与文化地位,亟待我们当代人的发展与创新。以文化创意产品为“五色观”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载体,符合消费者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双重需求。通过分析与研究“五色观”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创意产品中应用的方法,构建出基于“五色观”的文化创意产品应用路径,为“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提供设计方法与应用路径的理论依据。从而达到“五色观”文化在当代复兴的伟大目标。通过对“五色观”文化的梳理,挖掘“五色观”文化法则及在传统造物中的表现形式,并对一般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路径进行研究,结合“五色观”文化运行机制与其设计原则等,推衍出基于“五色观”的文化创意产品应用路径。进一步运用案例验证法验证“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应用路径的可行性。得出“五色观”是一种可通过色彩表象来传达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其文化以“五行相生相克”作为主要文化运行机制。其文化在古代造物中的表达结构为“意、象、形”转化结构。在“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应用路径中,目标设定阶段受到目的的限制,使其直接从设定产品中找寻“五色观”文化意象;文化分析阶段结合五色观抽象的文化运行机制与具象文物使其设计范围更为清晰;设计转化阶段在结合一般产品设计方法的前提下受到“五色观”文化运行机制影响与文化设计原则的制约结合色彩、造型、材质、功能等设计要素,最终形成设计方案,以此构建出“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路径。使“五色观”得以利用文化创意产品的方式在现代重新焕发生机。该论文有图47幅,表5个,参考文献66篇。

余勇[4](2019)在《格式塔视域下《道德经》英译的诗学接受 ——以亚瑟·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道德经》短小精悍,虽五千言,却微言大义。自其问世以来,对中西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自19世纪中期第一个英译本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个英译本出版,各种版本精彩纷呈,各有千秋。本文基于格式塔理论探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和辜正坤的《道德经》英译本的诗学接受。格式塔理论强调知觉经验和行为的完整性,主张以格式塔的整体观来研究心理认知现象。文学文本是一个具有完形整体性的格式塔意象。译者通过其认知加工将原文所具有的格式塔意象完形地映射到译语中,从而使原文的知识信息和审美体验完整地再现。本文以格式塔理论为研究范式并结合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译者在传递原文格式塔意象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并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译者的认知翻译策略。本文试图从文学接受的初始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探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发生机制。首先,作者根据格式塔理论中的整体性原则以及图形背景原则对译者如何在接受初始期对原文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式塔意象展开分析。然后,在发展阶段对译者在心理完形压强的趋向下通过召唤结构来填补或保留原文中的意义不确定与空白从而再现原文格式塔意象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探讨了在接受成熟期时中西诗学两种异质存在的融合。在宏观分析后,作者采用了文本细读法以及对比研究法并运用格式塔理论的主要原则从文化负载词、意象层和哲学诠释层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韦利和辜正坤《道德经》英译本。分析表明,格式塔研究范式有助于译者从词汇的选择,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以及语言整体风格方面把握原文的格式塔质,从而有效地传达原文深刻的哲学内涵和语言形式之美。同时以期为以后《道德经》英译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张旭阳[5](2017)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因其强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想象性以及独特的音乐性,而备受高中语文教材编选者的青睐,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古诗词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以思想主旨、意境意象或语言修辞的鉴赏与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法、鉴赏法与朗诵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审美过程较多关注审美理解环节而不够完整,难以达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境界的提升、审美体验的获得、审美情趣的养成所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审美过程强调完形性、整体性,经历了审美的心理实现和语言实现两个过程,具体呈现为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环节,审美过程较为完整从而弥补了这一不足。本论文首先对当前高中古诗词主流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将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并寻找其突破口,从而系统地提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格式塔意象再造的教学模式。其次,以传统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意象分析为参照,比较格式塔理论下的古诗词格式塔意象的建构;从格式塔意象再造与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主、客体方面来探寻二者之契合,从而建立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期待,确保格式塔意象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的合理性。再次,依据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基本方法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阶段,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心理实现过程出发并结合具体案例,研究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心理实现;依据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语言实现过程,完成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过程的审美创造环节。最后,结合具体文本和教学案例,寻找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依据,并将其教学效果与当前古诗词主流教学模式进行比较评价,分析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所在。

冷卉[6](2017)在《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文学翻译研究——以小说《百万英镑》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格式塔理论的三个重要原则:完整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和异质同构原则,对马克·吐温的经典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通过比较来揭示出格式塔意象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翻译效果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遵循格式塔翻译原则的译文用词更加准确,思想表达更加贴切,整体行文也更加和谐流畅。

王敏芙,章洁[7](2016)在《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下对爱丽丝·门罗小说“Night”的译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爱丽丝·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我国掀起了一场"门罗热",但是很快便热度散去,被大众遗忘。门罗现象并非个例,对我国开展外国小说译介工作有指导意义。译文质量是影响诺奖作品传播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亲爱的生活》在翻译上颇受网友诟病,本研究从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出发,比较其中一篇短篇小说"Night"的大陆和台湾译文,从而对译者的翻译策略提出一点建议。

王岩[8](2015)在《格式塔理论视阈下《生死疲劳》英译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翻译,翻译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莫言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其长篇小说《生死疲劳》深受西方评论家和读者的好评,被誉为“向古典小说致敬”的标志性作品,并获香港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和美国首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已被译成英文、瑞典文、日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等十几种文字,为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莫言作品的众多译者中,葛浩文是唯一的英译者,也是影响最大的译者。葛浩文是深谙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被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在三十余年的翻译生涯中,他共出版翻译了大陆、台湾及香港等地30多位中国作家的50余部小说,对中国文学翻译及文化传播贡献突出,影响巨大。综上所述,《生死疲劳》英译本理应成为翻译研究的理想文本。本文以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由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的英译本,旨在为文学翻译提供理论指导,并拓宽格式塔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范围。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对格式塔理论及生死疲劳翻译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大致归纳。第三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介绍格式塔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发展与应用,包括格式塔质、格式塔意象、格式塔意象重构及整体性和闭合性法则等。第四部分通过分析《生死疲劳》及其英译本的特点,证明该文本蕴含了格式塔质,因此得出结论:格式塔理论比其他理论更加适合用来指导小说《生死疲劳》的翻译研究。第五部分,基于理论阐释和实例分析,探讨格式塔理论五个主要法则在《生死疲劳》英译中的运用。第六部分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全文做出回顾和总结。本文研究结果证明:格式塔理论及其五大法则可以运用在诸如《生死疲劳》一类的小说翻译中,为译者提供理论指导。格式塔理论及其法则为小说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希望本论文能对此领域今后的研究起到可资借鉴的作用。

覃远洲[9](2013)在《李白诗歌英译的格式塔意象再造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白是唐朝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享“诗仙”之美誉,所赋诗歌雄浑飘逸、想象丰富、意象多变,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典籍中的艺术瑰宝。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学艺术客体,他的每首诗歌都是语言成分和美感因素的有机整体,具有不可忽略的格式塔质。自18世纪起,国内外译者积极投身李白诗歌英译,李白诗歌的多个英译版本得以问世,为李白诗歌的英译和其艺术之美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贡献,但部分译文仅注重局部词义或诗行意义的对等或忠实,缺乏对原诗格式塔质的审美再现,即对原诗格式塔意象的再造。而基于文学翻译的格式塔意象再造模式,李白诗歌英译过程可视为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过程,本文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采用描述性研究和对比分析方法,对李白诗歌英译的格式塔意象再造过程的两个阶段即心理实现阶段和语言实现阶段进行阐释,旨在深入地认识格式塔意象再造过程,为李白诗歌英译实践提供指导,以消除李白诗歌英译本中重局部语意层面的对等但轻整体艺术意象再造的弊端。本文在回顾李白诗歌英译的成就与不足、介绍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格式塔意象再造过程对李白诗歌英译过程的适用性。继而结合具体译例探究李白诗英译的格式塔意象再造过程,对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和语言实现做了具体阐释。在心理实现阶段,译者通过语言认知和审美体验双重活动与李白诗歌持续地相互作用,同时运用审美想象、反思或调节等心理机制,不断调整自身认知图式,建构对原诗的格式塔意象。此意象也需遵从译文图式结构,为其和谐自然的语言实现提供保障。语言实现则以心理建构的格式塔意象为基础,力求在译文词汇选择、句子和语篇连贯等方面符合格式塔意象,以再造原诗的格式塔质。这一过程可能受到来自译者、原文本等因素的影响,但通过译者与原文本间的交互作用,可使格式塔意象成功地再造。格式塔意象再造过程使译文再现李白诗歌的格式塔质,建构出美学意义上的优质译文,从而有效地传递李白诗歌艺术之美。

黄越[10](2013)在《格式塔意象视角下《红楼梦》英译中林黛玉哭态的意象再现》文中研究表明文学巨着《红楼梦》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塑造的人物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特别是哭态更引人注目。而众多人物的“哭”中,林黛玉哭的最多,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典型的水做的人儿,眼泪就是林黛玉的标志之一,因此林黛玉又有一个凄美的别称“泪美人”。本文旨在以格式塔意象为视角,对《红楼梦》英译中林黛玉哭态的意象再现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林黛玉哭态意象的成功再现,在整个《红楼梦》英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斯内尔-霍恩比提出将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见解,并运用格式塔整体理论等倡导翻译研究的综合方法。这为我国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基于格式塔意象再造基础上的文学翻译模式为:第一步,理解原文——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再现;第二步,再造译文——格式塔意象的语言再现。本文将从格式塔心理再现和语言再现两个方面出发,着重分析研究林黛玉哭态的意象再现。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大为突出,翻译的重点即在于格式塔心理意象的生成与转换,译者的积极操作,有利于译文的成功再现。本文首先回顾了格式塔意象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简要分析了国内对林黛玉哭态及其英译的研究情况。其次详细介绍了文学翻译中格式塔意象再现理论。接着对林黛玉哭态意象的构建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从格式塔心理再现和语言再现两个方面着重研究林黛玉哭态意象在《红楼梦》英译中的再现,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实现译文的“和谐”。最后从文学翻译出发,指出意象再现过程中的主、客观限制性条件,在此基础上分析译者的积极操作以及林黛玉哭态的意象再现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由此可见,格式塔意象视角的应用对《红楼梦》英译中林黛玉哭态意象的成功再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让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林黛玉的泪美人形象,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二、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李煜《虞美人》两英译本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
2 两译文格式塔意象再造
3 结束语

(2)《终归大海》(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一、翻译文本介绍
    (一)文本选择背景及目的
    (二)关于作者
    (三)《终归大海》简介
二、翻译过程概述
    (一)译前准备
        1.创作背景调查
        2.《终归大海》分析
    (二)翻译过程
    (三)译后审校
三、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梳理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翻译研究
    (二)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
四、案例分析
    (一)基于人物形象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二)基于环境描写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三)基于语言表达差异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五、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原文
附录二:译文
后记

(3)基于“五色观”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2 “五色观”的文化概述
    2.1 “五色观”概念解析
    2.2 “五色观”的历史渊源
    2.3 “五色观”的文化特征
    2.4 “五色观”的文化运行法则
    2.5 “意-象-形”转化结构图式
    2.6 本章小结
3 “五色观”与文化创意产品关系与价值意义的探讨
    3.1 “五色观”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关系探讨
    3.2 “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属性
    3.3 “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的意义
    3.4 本章小结
4 “五色观”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4.1 文化创意产品应用设计路径研究
    4.2 产品意境与“五色观”文化意境的转译
    4.3 基于文化层次理论的文化元素解构
    4.4 “意-象-形”设计原则对“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路径的影响
    4.5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
    4.6 “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应用路径构建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五色观”的文化创意产品应用路径实践——以故宫彩妆盘为例
    5.1 目标设定
    5.2 “五色观”文化分析
    5.3 设计转化
    5.4 “五色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案展示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格式塔视域下《道德经》英译的诗学接受 ——以亚瑟·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格式塔理论研究现状
        1.2.2 《道德经》英译本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理论概述
    2.1 格式塔理论产生渊源
    2.2 格式塔理论主要内容
3 《道德经》及其英译
    3.1 《道德经》介绍
        3.1.1 《道德经》主要思想
        3.1.2 语言特色
    3.2 《道德经》英译
4 格式塔视域下《道德经》英译的诗学接受
    4.1 接受初始期——视野期待下的整体认知
    4.2 接受发展期——召唤结构下意象的完形
    4.3 接受成熟期——异质融合
5 译本分析
    5.1 文化负载词
        5.1.1 宗教文化词“道”、“阴、阳”
        5.1.2 物质文化词“朴”、“刍狗”
        5.1.3 生态文化词“左右”
        5.1.4 社会文化词“六亲”、“雌、雄”
    5.2 核心意象
        5.2.1 “水”
        5.2.2 “自然”
        5.2.3 “婴儿”
    5.3 哲学诠释层
        5.3.1 辩证统一观
        5.3.2 质变量变观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二、当前主流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对问题的探索
    第二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的引入与相关探索
        一、格式塔理论概述
        二、格式塔理论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应用
    第三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突破口及其价值
        一、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突破口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与古诗词教学的审美过程之契合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主、客体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审美主、客体之契合
        一、审美主体之契合
        二、审美客体之契合
        三、古诗词的格式塔意象
    小结
第二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心理实现过程
        一、审美期待
        二、审美感知和理解
    第二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的文字实现过程
    小结
第三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韩军、周宏锐、刘祥执教的《登高》为例
    第一节 教学过程分析
        一、审美期待环节
        二、审美理解环节
        三、审美创造环节
    第二节 教学效果分析
        一、对诗中画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整体意蕴
        二、练笔尝试有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意象与情感的赏析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整体意蕴的把握
        四、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五、对照阅读有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古诗词
    小结、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归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6)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文学翻译研究——以小说《百万英镑》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格式塔理论与文学翻译
二、基于格式塔理论的《百万英镑》中文译本的分析
    (一)整体性原则下的译文分析
    (二)闭合性原则下的译文分析
    (三)异质同构原则下的译文分析
结语

(8)格式塔理论视阈下《生死疲劳》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0.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0.2 Objective of the Study
0.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0.4 Structure of the Study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1.1 General Review of Gestalt theory
    1.1.1 Research on Gestalt theory abroad
    1.1.2 Research on Gestalt theory in China
1.2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Chapter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Definition of Gestalt
2.2 Core of Gestalt Theory
    2.2.1 Gestalt Image
    2.2.2 Gestalt Quality
    2.2.3 Holism and Closure Principles of Gestalt Theory
2.3 Image-G Actualization Theory
2.4 Main Laws of Gestalt Theory
    2.4.1 Law of Proximity
    2.4.2 Law of Similarity
    2.4.3 Law of Closure
    2.4.4 Law of Good Continuation
    2.4.5 Law of Simplicity
2.5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Gestalt Theory Chapter 3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and its English Version with Gestalt Theory
3.1 Features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3.1.1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3.1.2 Application of Hallucinatory Realism
    3.1.3 Strong Local Feature
    3.1.4 Wide Applic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3.2 Gestalt Embodied in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3.2.1 Gestalt Quality
    3.2.2 Character Image-G
3.3 Features of English Vers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by H. Goldblatt
    3.3.1 Beautiful Language and Correct Diction
    3.3.2 Focusing on the Acceptability of the Target Readers Chapter 4 Application of Laws of Gestalt to the Translation of 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
4.1 Application of Law of Proximity
4.2 Application of Law of Similarity
4.3 Application of Law of Closure
4.4 Application of Law of Good Continuation
4.5 Application of Law of Simplicit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文详细摘要

(9)李白诗歌英译的格式塔意象再造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Li Bai and His Poems
    1.2 A Survey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i Bai's Poems
        1.2.1 Preliminary Translations before the 20th Century
        1.2.2 Translations Dominated by Foreign Translators in the Early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1.2.3 Diversified Translations from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1.3 Deficiencies in the Translations of Li Bai's Poems
Chapter 2 Image-G Actualizing and Li Bai's Poem Translation
    2.1 Introduction to Image-G
        2.1.1 Image in the General Sense
        2.1.2 Image in the Gestalt Sense
        2.1.3 The Gestalt Qualities of Image-G
        2.1.4 The Structure of Image-G
    2.2 The Progression of Image-G Actualizing
        2.2.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Progression of Image-G Actualizing
        2.2.2 Applicability of Image-G Actualizing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Li Bai's Poems
Chapter 3 Two Stages of Image-G Actualizing in Translating Li Bai'sPoems
    3.1 Mentally Actualizing Image-G
        3.1.1 Gestalt Perception of Image-G
        3.1.2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estalt Whole and the Linguistic Items
        3.1.3 Image-G Actualized in the Translator's Mind
    3.2 Linguistically Actualizing Image-G and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Rendition
        3.2.1 The Aesthetic Effects in the Vocabulary of Rendition
        3.2.2 The Aesthetic Effects in the Syntactic Coherence of Rendition
        3.2.3 The Aesthetic Effects in the Textual Coherence of Rendition
Chapter 4 Constraints upon Image-G Actualizing in Translating LiBai's Poems
    4.1 Constraints from the Translator
        4.1.1 Perceptual Schema
        4.1.2 Aesthetic Judgment
    4.2 Constraints from the Original Poem
    4.3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Original Poem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详细摘要

(10)格式塔意象视角下《红楼梦》英译中林黛玉哭态的意象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Introduction
    0.1 Research Background
    0.2 Research Significance
    0.3 Research Questions
    0.4 Research Methodology
    0.5 Thesis Structure
    0.6 Adaptation of Pinyin "Ku" in Chinese
    0.7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1.1 Researches on Image-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1.2 Researches on Lin Daiyu's "Ku" and Its Translation in Hongloumeng
Chapter 2 Theory of Image Gestalt Actualization in LiteraryTranslation
    2.1 Laws of Image-G
        2.1.1 Law of Integrity
        2.1.2 Law of Closure
        2.1.3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
    2.2 Image-G Actual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2.2.1 Feasibility of Image-G Actual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2.2.2 Influence and Aesthetic Effect of Image-G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2.3 Process of Image-G Actualiz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2.3.1 Mental Actualization
        2.3.2 Linguistic Actualization
Chapter 3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in Hongloumeng
    3.1 Appreci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in Hongloumeng
        3.1.1 Mythical Flavor with Legends of Crimson Pearl Flower
        3.1.2 A Beauty with Tears
    3.2 Construc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in Hongloumeng
        3.2.1 Classification of "Ku"
        3.2.2 Expressions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3.2.2.1 Expressions of "号哭"
        3.2.2.2 Expressions of "流泪"
        3.2.2.3 Expressions of "泣哭"
        3.2.3 Reasons for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3.2.3.1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for Her Love
        3.2.3.2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for Her Misfortune
Chapter 4 Image Gestalt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Ku"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ongloumeng
    4.1 Mental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in Translation
        4.1.1 Mental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under the Law of Integrity
        4.1.2 Mental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under the Law of Closure
        4.1.3 Mental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under Heterogeneous Isomorphism
    4.2 Linguistic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in Translation
        4.2.1 Handling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in Translation
        4.2.1.1 Image Handling of Diverse Translation of Lin Daiyu's "Ku" in Image Actualization
        4.2.1.2 Image Handling of Figure of Speech in the Translation of Lin Daiyu's "Ku" in Image Actualization
        4.2.2 Image-G Actualization and Aesthetic Effect of Harmony
        4.2.2.1 Harmony in Linguistic Structure
        4.2.2.2 Harmony at Aesthetic Level
        4.2.2.3 Harmony in Whole and Parts
Chapter 5 Translator's Active Operation in Image Gestalt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5.1 Constraints on Image-G Actualization
        5.1.1 Objective Constraints
        5.1.2 Subjective Constraints
    5.2 Image-G Actualization and Translator's Active Operation
        5.2.1 Imaginative Faculty
        5.2.2 Reflective or Accommodative Operation
    5.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Image-G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5.3.1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in Image-G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5.3.2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in Image-G Actualization of Lin Daiyu's Image with "Ku"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详细摘要

四、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李煜《虞美人》两英译本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J]. 刘烨秋.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1)
  • [2]《终归大海》(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李思蕊.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3]基于“五色观”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应用路径研究[D]. 武丽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格式塔视域下《道德经》英译的诗学接受 ——以亚瑟·韦利和辜正坤英译本为例[D]. 余勇. 武汉纺织大学, 2019(02)
  • [5]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旭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1)
  • [6]基于格式塔理论的文学翻译研究——以小说《百万英镑》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J]. 冷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7]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下对爱丽丝·门罗小说“Night”的译文比较研究[J]. 王敏芙,章洁. 疯狂英语(理论版), 2016(03)
  • [8]格式塔理论视阈下《生死疲劳》英译研究[D]. 王岩.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3)
  • [9]李白诗歌英译的格式塔意象再造过程研究[D]. 覃远洲. 中南大学, 2013(03)
  • [10]格式塔意象视角下《红楼梦》英译中林黛玉哭态的意象再现[D]. 黄越. 中南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文学翻译过程与完形意象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