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防护林更新方法

农田防护林更新方法

一、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风[1](2021)在《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当下,我国农业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农田林业防护建设也开始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农业的发展中,防护林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农田生产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然,农田防护林对农业来说是最好的天然保障,在极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农业行业的长远发展。不过,受各类因素的影响,防护林在我国农田建设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机制的落实,人员的综合素质宣传力度等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我国一些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没有达到实际目标,为此需要就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分析,进而落实相应改善措施。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202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文中认为吉政办发[2021]11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驻吉中直有关部门、单位:《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开展绿化美化吉林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细化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持续增加绿色资源总量,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生态支撑。2021年3月9日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

张昕[3](2021)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是在满足河道防护安全的基础上,将生态修复理念与林带植物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实践项目,旨在通过混交林带的设计途径达到河岸安全防护和河岸带原生动植物生态系统的营造,促进自然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打造一条属于沣西新城的生态绿道。本文基于项目实践所提出的规划设计问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视角出发,利用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和植物景观空间的塑造,来进行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本文将新河河堤林带分为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和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两部分。迎水坡侧植物景观空间以保留老河堤滩面上的毛白杨为主,种植混播草甸进行河堤迎水坡滩面的快速覆绿,在河滩面较宽区域,设计人工生境岛。基于不同目标导向的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根据场地条件和现状问题设计了规则或不规则的混交林植物组合: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设计了两种规则式块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防护林空间形成了满足河流生态防护需要的规则式混交林带;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通过不同树种的组合配置设计了两种风景林和三种生态林等五种不规则团状混交林植物组合,在背水坡侧防护林空间形成了具有丰富场地生境条件和风景观赏游憩功能的自然式针阔叶混交林带;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河道右岸防护林带设计沿用郊野Ⅰ段生态林带的植物组合,并在林带中嵌入具备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功能的“宫胁林”植物组团。将八种混交林植物组合在新河防护林带设计范围内进行布局,并根据设计实践中所面临的场地问题对特殊节点位置进行详细的种植设计。在进行林带施工时,根据树种的苗源和造价问题来确定每种乔灌木的栽植规格,并参考混交林的栽植实践经验和相关造林规范解决造林密度的问题。综上,在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中,总结当前河流防护林带建设现状和基于多目标需求的混交林带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结合新河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新河河道迎、背水坡侧合理设计和塑造富有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的针阔叶混交林带景观,也期望可以为其他河道的河堤林带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和借鉴。

代娜[4](2020)在《农田防护林更新方式和更新顺序浅析》文中研究说明农田防护林是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屏障,是防止农田风害的主要措施。农田防护林在农业和农村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农田防护林更新目的、原则及更新年龄的确定,重点介绍了农田防护林更新方式和更新顺序。

程涉[5](2020)在《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农田防护林是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防护林种,既能抵御自然灾害,又能改善农田小气候,给农作物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确保作物稳定高产。由于历史、区位、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黄河故道沿线农作物产量不高,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构建科学、系统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防护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黄泛区内选取42条林带,进行地形因子、土壤性质和树木生长状况等的调查和测定,并对立地条件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对典型立地的标准木进行解析,分析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特性;结合各器官生物量测定,分析不同立地条件杨树防护林的生长规律,并对其生长适应性做出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黄河故道立地条件分析研究区地势平缓,高程集中在2.5-10m,坡度集中在0-4°;土壤平均容重为1.35g/cm3;土壤质地以粉砂粒为主;pH均值为7.57,呈弱碱性;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均值为1.82g/kg;根据标准,研究区三种土壤速效养分碱解N、有效P、速效K均为6级很缺乏水平;研究区内防护林带平均林龄(a)为9.2a,平均胸径(DBH)为24.91cm,平均树高(H)为16.05m,东西向林带长势优于南北向林带。(2)立地类型划分与评价筛选并定性6个对立地造成影响的主导因子,分别是土壤质地、饱和含水率、全N含量、林分生长状况、土壤pH值、微地形;结合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将研究区界定为黄河故道主流立地类型区,并通过主导因子将所有样点分为2个立地类型组,包括5种立地类型。立地类型组冲积扇顶部含有3种立地类型,分别是粉壤土高特性区(I)、砂壤土中特性区(II)、粉壤土中特性区(III);冲积扇坡地包含2种立地类型,分别是砂土中特性区(IV)、砂壤土低特性区(V)两种立地类型。立地条件从好到差排序为I、II、III、IV、V。(3)杨树防护林生长过程分析杨树生长特性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表现为冲积扇顶部优于冲积扇坡地。第10a时,不同立地类型解析木胸径总生长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II,平均胸径为20.73cm,最小为立地类型V,胸径只有12.13cm;树高总生长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平均树高为19.45m,最小为立地类型V,树高只有12.43m;材积生长总量从大到小排序为III>I>II>IV>V,最大为立地类型III,平均材积为0.427087m3,最小为立地类型V,材积为0.061407m3。(4)杨树防护林生长方程拟合和生长时期划分各立地条件下杨树防护林的生长预测模型表明:杨树防护林胸径、树高生长表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趋势,材积生长表现出“慢-快”的J型生长趋势。使用常用的树木生长经验方程如幂函数回归模型、指数回归模型、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及Logistic生长模型进行拟合,模型P值均小于0.001,效果均显着,模型相关系数R2均大于0.8,以Logistic生长模型和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佳。根据Logistic生长模型,防护林的生长时期可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树高的速生起始点出现的最早,平均从第4a树高进入速生期;胸径进入速生期平均为第5.8a;材积最晚,平均为第10a。立地类型I标准木的胸径、树高、材积早于其他立地类型标准木进入速生期,且速生期总长度短,杨树成熟时间早;立地类型IV号和V号各生长因子的速生期晚于其他三种立地类型。(5)杨树防护林生物量特征研究不同立地类型区杨树防护林单株地上生物量分别为:I号280.34kg、II号382.80kg、III号336.45kg、IV号309.95kg、V号157.12kg。不同立地条件下杨树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相同,表现为干:枝:叶=73.5%:20%:6.5%。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佳模型为W=aDb,属于CAR型,模型解释度R2均大于0.5,模拟干和枝相关性显着,模拟叶和整株相关性极显着。

赵英铭[6](2020)在《内蒙古磴口县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带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文中提出绿洲防护林是干旱区森林碳储量的主体,占其总储备量80%以上。新疆杨是该区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树种,对于估算区域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生物量及其碳汇功能意义重大。尽管过去对新疆杨农田防护林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有相关研究,但对于不同年龄结构林带生物量分布及其固碳特征缺乏系统认识,直接影响着区域防护林总生物量及其固碳功能的估算精度。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磴口绿洲的新疆杨典型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基于标准木测定和固定样地监测,分析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等四种不同林龄新疆杨单株和群体的生物量分配规律,研究了不同树龄单株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布特征;构建了不同树龄新疆杨单株、林带、林网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和计算方法,将林带生物量、碳储量与防风效益同步模拟估算,对磴口绿洲防护林综合功能进行了评估,为干旱区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和健康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树龄单株生物量变化规律表明:不同树龄单株生物量方差分析存在显着差异,新疆杨防护林单株生物量随树龄增加而增加,但生物量增长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峰值出现在近熟林,达到数量成熟,应适当间伐。本研究中新疆杨成熟林单株最大胸径可达到41.97 cm,其总生物量高达872.304 kg,平均增长速率43.615 kg/a,高于同类地区,本文所研究模式对于培养高生物量和大径级材有明显的提质增效作用。(2)不同树龄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变化规律表明:不同树龄单株总生物量分配比例整体表现为树干>根>主根>枝>侧根>皮>叶的分配规律,但在中龄林因枝生物量增长迅速,枝生物量比例会超过根,后期介于主根和侧根之间。树龄对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分配比例影响较大,但各器官表现不同。各器官生物量随树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仅中、小、细侧根生物量在近熟林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减小,说明在近熟林期树木的根系营养空间已接近饱和。树干生物量分配比例随年龄呈增长趋势,而其它器官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新疆杨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50 cm土层内,主根占地下生物量的61.11%。5级侧根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细根生物量平均分配比例分别为51.13%、30.42%、12.79%、4.06%、12.34%。随树龄增加,主根、粗侧根和大侧根的生物量随之增大,但生物量在各级根系的分配比例及空间分配无显着变化,说明树龄对根生物量积累有明显增加作用,但对其分配比例和各土层空间分布影响不大。各树龄根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呈浅土层集中分布。(3)不同树龄单株各器官碳含量变化规律:将新疆杨各器官碳含量分为高、中、低、极低4类。高碳器官有树干、枝和主根,碳含量为45.28%-46.04%;中碳器官有树皮、粗根、大根和叶,碳含量为43.23%-44.04%;低碳器官有中根、小根,碳含量为40.62%-41.46%;极低碳器官有细根,碳含量为36.91%;新疆杨各器官碳含量整体差异并不大,比较结果为干>枝>主根>皮>粗根>大根>叶>中根>小根>细根。(4)不同树龄单株各器官碳储量的变化规律表明:新疆杨碳储量积累过程与分配比例分布特征与生物量大体一致,但碳储量及其增幅远小于生物量。随着树龄增长,单株及各器官碳储量均呈增长趋势,说明树龄对树木碳储量累积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新疆杨单株最大碳储量为397.406 kg,增长速率为18.924 kg/a,高于同类地区,说明本研究防护林模式对于提高单株碳储量增强林带固碳功能具有显着作用。不同年龄新疆杨各器官碳储量因碳含量差别,导致其与生物量分配比例差异较大,尤其各土层根碳储量及其分配比例。0-50 cm、50-100 cm土层中主根碳储量分配比例分别比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了27.87%、29.90%,侧根碳储量分配比例比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减小了45.97%、42.90%。(5)生物量、碳储量与防风效益的关系表明:生物量、碳储量与防风-固碳效益关系密切,与固碳效益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带疏透度呈负相关关系;株行距1 m×2 m或1.5m×3 m的2行带组成300 m(主林带)×140 m(副林带)新疆杨林网生物量和碳储量上限为以水定量,同步模拟生物量、碳储量、立木疏透度得出其下限分别为94-100 t/hm2、43-47 t/hm2时,林带接近疏透结构防风效益良好。以此评价磴口绿洲防护林得出该区域生物量、碳储量分别为1.57 t/hm2、0.79 t/hm2,上升潜力巨大,防风效益较差,还需加大防护林建设力度,以提高防风-固碳效益。

张军[7](2020)在《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东北的黑土区是世界着名的四大黑土区之一,自清朝末期开垦以来,由于不合理的耕种和不断增强的生产活动,遭受到了严重的土壤侵蚀,且加速退化。为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尤其是风蚀,黑龙江省西部典型黑土区的人们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种植以杨树、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灌木柳等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已经成为了该地区农林复合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林业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组成部分,为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生态屏障,在保障作物高产稳产、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出现了林分退化现象,关于人工林地力衰退的报道也较多。人工林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性质恶化。林地土壤作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营养元素转化的枢纽,对林木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林地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科学地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维持地力长期发挥作用也是当前农林科学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农业大县拜泉县为研究区;在研究区内,筛选了 5种同林龄(19年)不同类型的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小黑杨纯林X、落叶松纯林L、樟子松纯林Z、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SL、落叶松与樟子松混交林ZL),6种林龄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带样地(即幼龄林X09、中龄林X03、近熟林X99、成熟早期林X95、成熟晚期林X88、过熟林X84),4种林龄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样地(即幼龄林L99、中龄林L92、近熟早期林L87、近熟晚期林L81),1个弃耕20年的对照样地(CK),共计14种样地(不同类型防护林中的X、L分别与不同林龄防护林系列的X99、L99相同)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类型、不同林龄防护林的0-60cm 土层的20种土壤性质,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0-20 cm 土层)的细菌16S rDNA多样性;运用“时空替代法”研究不同林龄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最小显着差异检验(LSD)研究土壤性质的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克服土壤指标体系的多重共线性筛选出土壤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并用其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高通量测序(HTS)和生物信息技术分析得到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通过对比KEGG代谢通路数据库对所得细菌群落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涉及C、N、P、S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大小,对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功能潜势进行预测,通过对土壤性质和不同类型样地间具有显着差异的物种进行冗余分析(RDA)得到影响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重要土壤性质。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L、Z、SL均比CK显着增加了土壤容重(BD);在各类型防护林中,ZL的土壤饱和持水量(SHC)、毛管持水量(CHC)、田间持水量(FHC)、毛管孔隙度(CP)、总孔隙度(Pt)、通气度(Ae)均最大,而L的SHC、CHC、FHC,X的CP、Pt,X的Ae均最小;X、L、SL均比CK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ZL 比其他类型防护林和CK均显着提高了 CP、Pt,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提高了 Ae,且ZL比X和SL提高的更显着;Z比CK和L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NCP);各类型防护林均显着降低了土壤质量含水率(MCg),且ZL降低的程度显着大于X和显着小于L。各类型防护林均比CK显着减小了土壤pH、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氮含量(TN)、总磷含量(TP),X、L、ZL均显着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NN),而Z显着增加了NN;X、L、Z、SL均显着增加了速效钾含量(AK),且X增加的最显着;X比其他类型显着降低了土壤pH,却显着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含量(AN);X、L、SL均比ZL显着降低了 TOC;L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效磷含量(AP),却显着降低了 TP;Z、SL均显着降低了 AP。各类型防护林维持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MBN)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X>Z>SL>ZL>L。(2)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TOC、NN、AK、TK六个指标。不同类型防护林地土壤的SQI排序为Z>ZL>SL>L>X。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随着林龄的增加,BD呈先降低、后增加,在中龄林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变化;SHC、CHC、FHC、NCP、MCg变化方向一致;Ae持续增大,在成熟晚期林达到最大值,并且在成熟林和过熟林中显着高于CK。各林龄防护林,随林龄增加显着降低了土壤pH、TOC、TN、TP,提高了 AN、AK;除幼龄林外,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NN;各林龄的AP变化较为复杂,在成熟早期林中显着低于CK,而在成熟晚期林和过熟林中又显着高于CK;除幼龄林的MBC变化不大外,其他林龄MBC均比CK显着降低;中龄林和过熟林比CK显着降低了 MBN,幼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MBN。(2)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FHC、Ae、NN、AN、TK五个指标。SQI(土壤质量指数)排序为X88>X84>X95>X99>X09>X03>CK,除中龄林外的小黑杨防护林显着地改善了土壤综合质量;防护林地各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各土层SQI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成熟林或过熟林中,最小值出现于幼龄林或中龄林中。3.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变化与评价(1)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增加了 BD,显着降低了 SHC、CHC、FHC;近熟早期林比近熟晚期林显着降低了 NCP;近熟晚期林比其他林龄显着降低了 CP、Pt;各林龄均比CK显着降低了 MCg,却显着提高了 Ae,且幼龄林和中龄林的Ae显着高于近熟林;各林龄防护林均显着降低土壤pH、TOC、TN、TP,其中,幼龄林土壤pH显着高于其他林龄,中龄林的TOC、TN显着低于近熟晚期林,近熟早期林的TP显着高于其他林龄;各林龄增加了 AN、AP、AK,其中,近熟晚期林比近熟早期林显着增加了AN、AK,中龄林比其他林龄显着增加了 AP;近熟晚期林显着提高了 NN,而幼龄林显着提高了 TK;各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各土层的MBC、MBN均比CK显着下降。(2)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所筛选的MDS包含SHC、NCP、MCg、NN、AK五个指标。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的SQI排序为L99>L81>L92>L87>CK,与CK相比,落叶松防护林的SQI虽然稍有增加,但没有达到显着程度;落叶松防护林地0-20 cm 土层SQI基本也都高于对照,20-40 cm土层SQI却小于对照,这种差异在近熟晚期林均达到显着水平;10-20 cm 土层和40-60 cm 土层SQI最大值出现在幼龄林中,0-10 cm和20-40 cm土层SQI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近熟林L81和L87中;而各层的SQI最小值随林龄的增加逐渐出现在更深层土壤中。4.不同类型防护林表层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1)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不同,优势门均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孢菌门,但丰度差异最大门的是放线菌门;Krasilnikovia、Rubrobacter、RB41是共有的优势属,并且优势菌属在樟子松纯林中分布最多;Actinoplanes和Krasilnikovia分别是0-10 cm 土层和10-20 cm 土层防护林地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差异最大的属,也是这两个土层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关键属;土壤细菌的特有OTUs数量在0-10cm土层高于10-20cm土层,在CK中高于防护林。ZL的OTUs总数最多。(2)不同类型土壤细菌的固碳、有机质分解与同化,固氮和氮素同化,解磷能力、硫酸盐同化和异化能力方面各不相同,其中SL菌群基因功能综合潜势较强,X较差,ZL、Z、L处于中等水平。(3)对防护林不同土层细菌群落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壤性质因素在0-10 cm土层是AK、TN、Ae,在10-20cm土层是pH、AN、MCg、TOC。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防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分布和群落组成有不同的影响;不同林龄小黑杨农田防护林和不同林龄落叶松农田防护林的土壤性质虽然随林龄的增加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均提高了其土壤综合质量;从林地土壤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在黑龙江西部黑土区营建农田防护林时,纯林应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树种,混交林则优先考虑采用樟子松落叶松混交模式;造林树种是引起土壤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是树种性质和土壤性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建设树种的筛选与优化、农田防护林林地土壤的调控、农田防护林更新模式的选择与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亓军红[8](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程鹏飞[9](2018)在《基于农户视角的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调查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人口激增与人类开发活动的加剧,生态结构失衡、农田系统弱抗逆性等问题不断凸显,促使人类意识到农田防护林对于人类存续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农田防护林作为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干旱区绿洲农田的重要生态屏障,有着防风防沙、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作用。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区,自身抵御生态系统干扰和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较差,国家和新疆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田防护林对于绿洲生态系统的保障作用。过去新疆农田防护林的经营主体主要是集体(由县、乡、村政府代理),久而久之经营管理呈现粗放、僵化的状态。加之其农村公共产品的属性,导致正负外部效益交织,滋生出结构失宜、更新滞后、管护失位等诸多问题,极大降低了农田防护林的整体效能,难以实现生态工程的持续利用。因而新疆多地尝试实施农户承包的办法解决“集体治理”的困境,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农户逐步成为农田防护林重要的经营主体。但农户承包农田防护林亦存在诸多阻碍,其中农户参与度不高成为制约新疆推进农户承包农田防护林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新疆农户承包农田防护林的意愿及影响因素,探求如何调动农户的社会责任心和承包积极性,从而优化新疆农田防护林的经营管护模式,已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疆农户农田防护林的承包意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农户行为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联系实际、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首先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当前农田防护林的发展现状,然后通过对新疆8县、乡529个农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农户承包农田防护林的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承包农田防护林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农户普遍关心农田防护林这些农村准公共产品,但实际参与度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够,总体承包意愿不够强烈;受制于农户良莠不齐的知识水平及“有限理性”思想,农户对于承包经营农田防护林心存顾忌,降低了农户的承包积极性;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家庭成员人数、风沙天气状况、干热风天气状况、防风固沙、改善小气候、承包收益大小、政府补贴力度与农户的承包意愿呈正相关;民族、家庭年均收入、收益周期长短、更新改造成本与农户的承包意愿具有负向影响效应。为了促进新疆农田防护林的更好的发挥其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功效,实现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农户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增强农田防护林功能宣传的力度,以提高农户整体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热情;要加快推进干旱区集体林权改革的步伐,以促进农户的承包积极性,从而改善农田防护林的效益产出结构,增加农业经济产出,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加强对承包农田防护林的帮扶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农户承包经营过程中的外部性内部化;依据相关法规按时更新采伐,倡导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林果业,丰富和完善林业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促进干旱区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

孙家兴[10](2018)在《典型黑土区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典型黑土区不同林龄、不同密度的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为对照,对不同林龄、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下土壤理化性质,对团聚体特征以及化学计量比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防护林带下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弃耕地含水量高于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下土壤含水量,不同密度、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增加了土壤水分消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下土壤含水量随月份的变化幅度大于弃耕地。弃耕地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显着高于各林带,随林龄或林带密度的增大土壤饱和持水量先降低后增加,随土层的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田间持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深度之间差异不显着。(2)弃耕地土壤容重低于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弃耕地容重显着增加,各林带之间随着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土壤容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林龄农田防护林带土壤容重在0~10cm、40~60cm随林龄的增大而降低,在0~20cm、20~40cm随林龄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3)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以>0.25 mm的团聚体为主,占比85%以上,>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在70%以上,随林带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湿筛后粒径较大的团聚体数量减少,粒径更小的团聚体数量增加。各样地表层土壤团聚体破坏度最低,弃耕地表层土壤团聚体破坏度高于各林带,随着土层的加深弃耕地的PAD随之增加,防护林带深层土壤的PAD低于弃耕地,杨树农田防护林带降低了深层土壤的团聚体破坏度。(4)干筛下各不同林龄、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着(P<0.05)小于弃耕地,弃耕地非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最小。不同林龄、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土壤湿筛MWD、GMD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不同林龄之间差异显着(P<0.05),随林带密度的降低而降低,不同密度林带之间差异显着(P<0.05)。表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最高,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随之降低,不同深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cm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20~60cm随林龄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在0~10 cm、10~20 cm、40~60cm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在20~40 cm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5)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密度、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下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含量下降,不同深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表聚现象明显。各林带土壤全碳含量均高于弃耕地,全碳含量随林带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不同林龄防护林土壤全碳在0~10、10~20 cm随林龄的增大而降低,20~40、40~60cm全碳含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龄之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全氮随林龄的增大呈先降低后增加,随林带密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全磷含量总体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林龄之间差异显着(P<0.05),0~10cm全磷含量随林带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0~60cm全磷含量随林带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土壤碳氮比变化范围从6.7~11.95,多数低于我国平均水平(10.1~12.1),碳磷比变化范围从31.08~75.7,除表层外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61.0),弃耕地碳磷比最低,碳磷比最高的是高密度(HD)林带,氮磷比变化范围从4.43~7.07,与我国平均水平(5.1)基本持平。水解氮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大整体呈降低趋势,0~10cm、40~60cm水解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大先增大后降低,在10~40cm水解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有效磷含量随林龄的增大先降低后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0~10cm、40~60cm 土壤有效磷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0~40cm随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6)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评分,结果显示KY得分为-0.385,LD得分为0.1675,MA、MD得分为-0.1025,HD得分为0.499,LA得分为-0.115,HA得分为-0.065,林带下土壤理化性质评价得分明显优于弃耕地(KY),不同林龄之间土壤理化性质综合评价由高到低为,HA(36a)>MA(31a)>LA(26a)>KY,不同密度防护林带之间为HD(1.5X 1)>LD(3X 1.5)>MD(2X 1.5)>KY,截止到2016年栽植的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并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明显负面影响,但是应选择合适的密度。

二、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农田防护林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农田防护林的发展瓶颈
    1.2 相关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未能对农田防护林生态效益进行充分了解
    1.3 一些林带之间的间距过宽,达不到防护要求
    1.4 一些农渠防护林带规划不合理,未能发挥良好的防护作用
2 改善对策分析
    2.1 全面规划防护林建设工程
    2.2 严格标准确保质量
    2.3 灵活应用相关机制和体系强化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工作
    2.4 大力宣传创新理念
    2.5 研读政策,引进新兴力量
3 结语

(2)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及重大意义
        第一节国家对吉林林草生态功能定位
        一、国家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二、国家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三、国家重要的农业基地和重要粮仓
        第二节林草生态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主体支撑
        三、为推进绿色惠民提供重要途径
        第三节林草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我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成效
        二、我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加强林草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及影响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二、巩固发展我省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需要
        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需要
        四、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和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五、进一步巩固我省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需要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系统治理
        二、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重点难点
        三、坚持稳中求进,强化提质增效
        四、坚持绿色惠民,调整优化结构
        五、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建管机制
        第三节总体目标
        一、近期目标(2021-2025年)
        二、远期目标(2026-2030年)
        三、展望期目标
    第三章规划布局、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规划布局
        第二节战略重点
        一、建设东中西三大生态主体功能区
        (一)东部高功能生态屏障区.
        (二)中部环长生态协同防护区.
        (三)西部重要生态恢复区.
        二、建设四大生态安全屏障
        (一)长白山森林生态屏障.
        (二)科尔沁防风固沙生态屏障.
        (三)黑土地保护生态屏障.
        (四)松嫩湿地保护修复生态屏障.
        三、建设公路、铁路、江河绿色通道
        (一)公路绿色通道.
        (二)铁路绿色通道.
        (三)江河绿色通道.
        四、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一大网络
        第三节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二、着力提升森林质量
        三、着力开展城乡绿化美化
        四、着力加强青山草原湿地保护
        五、着力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
        六、着力深化林草改革创新
    第四章重大工程
        第一节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二节防护林建设工程
        一、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二、防风固沙林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三、其他防护林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三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一、森林抚育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二、退化林修复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三、国家战略储备林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四节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一、草原保护
        二、草原修复
        (一)草原改良.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二)人工种草.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三)草原围栏.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第五节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一、湿地保护
        (一)湿地分级管理.
        (二)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三)湿地管护.
        (四)保护能力建设.
        (五)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二、湿地修复
        (一)长白山泥炭沼泽修复.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二)生态补水.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三)湿地植被恢复.
        1.建设范围.
        2.建设内容.
        3.建设任务.
        第六节自然保护地体系规范提升工程
        一、勘界立标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二、标准化保护站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三、监测体系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任务.
        (三)建设任务.
        四、研学宣教建设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七节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一、城市绿化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二、县城绿化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三、乡村绿化美化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内容.
        (三)建设任务.
        第八节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一、科技支撑
        二、信息化管理
        三、森林草原防火
        四、林草有害生物防治
        (一)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二)完善检疫御灾体系建设.
        (三)完善应急防控体系建设.
        五、林草种苗建设
        (一)加强林草种质资源保护.
        (二)强化林草良种基地建设.
        (三)保障林草种苗供应和产业发展.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投资估算
        一、估算依据
        二、估算指标
        (一)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二)防护林建设工程.
        (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四)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五)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六)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三、投资估算
        (一)长白山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二)防护林建设工程.
        (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四)草原保护修复工程.
        (五)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六)城乡绿化美化工程.
        四、资金来源
        (一)国家资金.
        (二)各级财政资金.
        (三)社会资金.
        (四)绿色融资.
        第二节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领导,落实造林绿化责任
        第二节广泛发动,全民全社会参与
        第三节注重质量,提升造林绿化水平
        第四节依靠科技,提高造林绿化成效
        第五节加大投入,确保造林绿化需要
        第六节创新机制,激发造林绿化活力
        第七节加强管护,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3)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堤林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1.1.2 我国河堤林带景观建设的不足之处
        1.1.3 风景园林学在河堤林带设计中承担重要角色
        1.1.4 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方法需要探索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 相关概念
        1.3.1 河道与河岸
        1.3.2 林带、河岸林带与河堤林带
        1.3.3 沿河防护林
        1.3.4 混交林带
        1.3.5 河流廊道
        1.3.6 河流生态系统
        1.3.7 绿道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河堤林带建设
        1.4.2 防护林设计研究
        1.4.3 混交林设计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1.1 新河河道概况
        2.1.2 上位规划条件
        2.1.3 规划设计范围
    2.2 场地现状问题分析
        2.2.1 场地现状
        2.2.2 规划设计问题提出
    2.3 新河河堤林带定位
    2.4 新河河堤林带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2.4.1 新河河堤林带分段
        2.4.2 新河河堤林带的种植规划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新城形象展示目的的新河城市段林带设计
    3.1 场地认知
        3.1.1 场地周边环境
        3.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3.1.3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功能定位
    3.2 规则式混交林带设计研究
        3.2.1 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2 防浪林带设计研究
        3.2.3 道路防护林带设计研究
        3.2.4 设计研究小结
    3.3 新河城市段混交林带设计
        3.3.1 树种选择
        3.3.2 规则式块状混交林带设计
        3.3.3 城市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3.3.4 新河城市段林带栽植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生态和景观目的的新河郊野Ⅰ段林带设计
    4.1 场地认知
        4.1.1 场地周边环境
        4.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4.1.3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功能定位
    4.2 基于景观和生态目的的林带设计研究
        4.2.1 生态风景林带设计研究
        4.2.2 风景林带设计实践
        4.2.3 景观生态林带设计实践
        4.2.4 生态景观林带设计实践
        4.2.5 设计研究小结
    4.3 新河郊野Ⅰ段混交林带设计
        4.3.1 树种选择
        4.3.2 不规则团状混交林带设计
        4.3.3 郊野Ⅰ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4.3.4 新河郊野Ⅰ段林带栽植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修复目的的新河郊野Ⅱ段林带设计
    5.1 场地认知
        5.1.1 场地周边环境
        5.1.2 新老河堤现状条件
        5.1.3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功能定位
    5.2 “宫胁法”造林研究
        5.2.1 宫胁造林法
        5.2.2 宫胁法的造林步骤
        5.2.3 具体实践研究
    5.3 新河郊野Ⅱ段混交林带设计
        5.3.1 树种选择
        5.3.2 新河林带“宫胁法造林”设计
        5.3.3 郊野Ⅱ段背水坡侧林带设计
        5.3.4 新河郊野Ⅱ段林带栽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苗木表索引
    表A 新河城市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B 新河郊野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表C 新河公园段河堤林带苗木表

(4)农田防护林更新方式和更新顺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农田防护林更新目的和原则
    1.1 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1.2 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1.3 尽量减轻防护林负效应的原则
2 更新年龄的确定
    2.1 确定依据
    2.2 确定时间
3 更新方式
    3.1 林带更新方式
        3.1.1 半带更新
        3.1.2 全带更新
        3.1.3 隔带更新
        3.1.4 加带更新
        3.1.5 改带更新
        3.1.6 带内更新
    3.2 林带更新顺序
        3.2.1 以林龄排序
        3.2.2 以主副林带排序
        3.2.3 以更新方式排序
        3.2.4 以网格大小排序
        3.2.5 以地形条件排序

(5)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1.2.2 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2.3 树木生长规律研究进展
        1.2.4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概况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遥感数据获取与取样点确定
        2.4.2 环境因子与林分因子调查
        2.4.3 土壤样品的采集及性质测定
        2.4.4 解析木的选取及测定
        2.4.5 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测定
        2.4.6 数据分析方法
        2.4.7 有序样品聚类——Fisher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划分
    3.1 立地条件分析
        3.1.1 地形特征分析
        3.1.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3.1.3 林带树木生长状况分析
        3.1.4 立地因子相关分析
    3.2 主导因子的筛选及定义
    3.3 立地分类及特征
    3.4 立地分类结果
第四章 不同立地条件杨树农田防护林生长规律
    4.1 取样点概况
    4.2 林带生长量分析
    4.3 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1 立地类型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2 立地类型I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3 立地类型III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4 立地类型IV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5 立地类型V胸径生长过程分析
        4.3.6 综合分析
    4.4 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1 立地类型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2 立地类型I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3 立地类型III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4 立地类型IV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5 立地类型V树高生长过程分析
        4.4.6 综合分析
    4.5 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1 立地类型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2 立地类型I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3 立地类型III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4 立地类型IV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5 立地类型V材积生长过程分析
        4.5.6 综合分析
    4.6 杨树防护林生长方程拟合与生长过程划分
        4.6.1 胸径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6.2 树高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6.3 材积生长方程及生长阶段
    4.7 拟合效果验证分析
第五章 杨树农田防护林地上生物量研究
    5.1 单木地上生物量的相对生长模型
        5.1.1 树高、胸径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1.2 各器官生物量回归模型
        5.1.3 不同立地条件杨树防护林生物量分配
    5.2 杨树农田防护林地上生物量比较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建议
    6.4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内蒙古磴口县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带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碳储量研究进展
        1.2.2 森林各器官碳含量研究现状
        1.2.3 林带结构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行业需求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资源
    2.3 人口经济
        2.3.1 人口
        2.3.2 经济
3 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
    3.1 样地、样株选择与设置
        3.1.1 样地选择与设置
        3.1.2 林带样株选择
    3.2 数据采集及主要因子计算
        3.2.1 样地调查因子
        3.2.2 样地主要因子的计算
        3.2.3 数据整理
    3.3 技术路线
4 不同树龄生物量分布特征
    4.1 地上部分
        4.1.1 树干
        4.1.2 树皮
        4.1.3 枝
        4.1.4 叶
        4.1.5 地上部分
    4.2 地下部分
        4.2.1 主根
        4.2.2 侧根
        4.2.3 根
    4.3 单株生物量模型
        4.3.1 总体
        4.3.2 单株各器官生物量比较
        4.3.3 单株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差异比较
        4.3.4 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
    4.4 讨论
        4.4.1 各器官生物量变化趋势原因讨论
        4.4.2 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变化趋势原因讨论
        4.4.3 与其他研究横向差异比较原因讨论
    4.5 小结
5 不同树龄各器官碳含量
    5.1 地上部分
        5.1.1 树干
        5.1.2 树皮
        5.1.3 树枝
        5.1.4 树叶
    5.2 地下部分
        5.2.1 主根
        5.2.2 粗侧根
        5.2.3 大侧根
        5.2.4 中侧根
        5.2.5 小侧根
        5.2.6 细侧根
    5.3 各器官碳含量比较
    5.4 讨论
    5.5 小结
6 不同树龄碳储量分布特征
    6.1 地上部分
        6.1.1 树干
        6.1.2 树皮
        6.1.3 枝
        6.1.4 叶
        6.1.5 地上部分
    6.2 地下部分
        6.2.1 主根
        6.2.2 侧根
        6.2.3 根
    6.3 单株碳储量
        6.3.1 总碳储量
        6.3.2 单株各器官碳储量比较
        6.3.3 单株各器官总碳储量分配比例
    6.4 单株各器官碳储量模型差异比较
    6.5 讨论
    6.6 小结
7 生物量、碳储量与防风效益的关系
    7.1 林带生物量和碳储量计算方法
        7.1.1 林带生物量计算方法
        7.1.2 林带碳储量计算方法
    7.2 林网生物量和碳储量计算方法
        7.2.1 林网生物量计算方法
        7.2.2 林网碳储量计算方法
    7.3 生物量和碳储量与防风效益的关系
        7.3.1 立木生物量指数计算方法
        7.3.2 立木碳储量指数计算方法
        7.3.3 立木生物量和碳储量指数模拟及立木疏透度模型
    7.4 磴口绿洲农田防护林生物量和碳储量评估
    7.5 讨论
    7.6 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2.1 提高新疆杨单株生物量、碳储量估算精度
        8.2.2 本文模式有利于防护林提质增效和培养大径级材
        8.2.3 新疆杨各器官生物量、碳储量分配比例和精度比较
        8.2.4 防护林从生物量和碳储量角度评价防风效益
    8.3 创新点
    8.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的设置与调查
        2.2.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2.3 土壤性质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2.5 评价体系的构建
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3.1 结果与分析
        3.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3.1.3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3.2 讨论
        3.2.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3.2.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1.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4.1.3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4.2 讨论
        4.2.1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4.2.2 不同林龄小黑杨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变化及评价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1.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5.1.3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的评价
    5.2 讨论
        5.2.1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性质的变化
        5.2.2 不同林龄落叶松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影响因素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1.2 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功能
        6.1.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差异的土壤性质因素
    6.2 讨论
        6.2.1 土壤细菌的多样性
        6.2.2 土壤细菌的功能
        6.2.3 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土壤性质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7.4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农户视角的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农田防护林功能与测度的研究
        1.3.2 关于农田防护林的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
        1.3.3 关于林权制度改革作用的研究
        1.3.4 关于农户承包经营意愿的研究
        1.3.5 关于农户承包经营影响因素的研究
        1.3.6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田防护林
        2.1.3 林权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期望效用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及承包基本状况
    3.1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概况
        3.1.1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历程
        3.1.2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现状
        3.1.3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特点
        3.1.4 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的政策环境
        3.1.5 集体林权改革对新疆农田防护林发展的影响
    3.2 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经营现状及问题
        3.2.1 农田防护林承包规模
        3.2.2 农田防护林承包模式
        3.2.3 农田防护林承包途径
        3.2.4 农田防护林承包收益
    3.3 小结
第四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调查分析
    4.1 样本点选择与问卷设计
        4.1.1 样本点选择
        4.1.2 问卷设计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1 农户基本信息
        4.2.2 家庭基本特征
        4.2.3 气候条件与立地环境
        4.2.4 农户对防护林的功能感知
        4.2.5 农户承包意愿状况
    4.3 小结
第五章 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
    5.2 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农户及其家庭特征
        5.2.2 立地环境
        5.2.3 功能认知
        5.2.4 生计预期
    5.3 研究假设
    5.4 变量选择与定义
    5.5 模型选择与设计
    5.6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5.6.1 模型回归结果
        5.6.2 模型结果评价与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提升农户承包意愿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对农户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
    6.2 抓住历史机遇借助媒体广泛宣传
    6.3 加快推进干旱区集体林权改革的步伐
    6.4 加强对农田防护林的帮扶力度
    6.5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扶持林业产业化经营
    6.6 引入科技人员与农业技术人员推广
    6.7 加大国家财政政策支持
    6.8 引入社会资本,拓宽投融资渠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新疆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典型黑土区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
        1.2.1 农田防护林的建设
        1.2.2 农田防护林的经营
        1.2.3 农田防护林土壤物理性质
        1.2.4 农田防护林土壤化学性质
        1.2.5 农田防护林土壤理化性质综合评价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类型
    2.5 资源特点
3 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测定
    3.3 数据处理
4 杨树农田防护林对带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1 杨树农田防护林对带下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1.1 林龄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1.2 密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4.1.3 林龄对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影响
        4.1.4 密度对土壤饱和持水量的影响
        4.1.5 林龄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4.1.6 密度对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
    4.2 杨树农田防护林对带下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4.2.1 林龄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4.2.2 密度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4.3 杨树农田防护林对带下土壤容重的影响
        4.3.1 林龄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3.2 密度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4 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对带下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4.1 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4.4.2 林龄对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
        4.4.3 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
        4.4.4 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的影响
        4.4.5 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4.5 不同密度杨树农田防护林对带下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5.1 密度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4.5.2 密度对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
        4.5.3 密度对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
        4.5.4 密度对土壤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的影响
        4.5.5 密度对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杨树农田防护林对带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1 林龄对土壤pH的影响
    5.2 密度对土壤pH的影响
    5.3 林龄对土壤全碳、全磷、全氮及其比值的影响
    5.4 密度对土壤全碳、全磷、全氮及其比值的影响
    5.5 林龄对土壤有效磷、水解氮的影响
    5.6 密度对土壤有效磷、水解氮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6 杨树农田防护林带土壤理化性质综合评价
    6.1 土壤理化性质综合评价指标选取
    6.2 土壤理化性质综合评价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田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措施[J]. 张国风. 河北农机, 2021(11)
  • [2]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第三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3]新河沣西新城段河堤林带种植设计研究[D]. 张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农田防护林更新方式和更新顺序浅析[J]. 代娜. 防护林科技, 2020(08)
  • [5]黄河故道杨树农田防护林带立地类型与生长规律研究[D]. 程涉.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6]内蒙古磴口县新疆杨农田防护林带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D]. 赵英铭.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7]黑土区防护林土壤质量评价及其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D]. 张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8]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基于农户视角的新疆农田防护林承包意愿调查研究[D]. 程鹏飞.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10]典型黑土区杨树农田防护林带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D]. 孙家兴.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农田防护林更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