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S护理贴的生产工艺、药理及临床应用

TTS护理贴的生产工艺、药理及临床应用

一、TTS护心贴片生产工艺、药理与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武帅[1](2020)在《两亲性SIS-g-PEG热塑弹性体的设计、合成与体外释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熔压敏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压敏胶,在室温下呈固态,温度升高后具备熔融流动性,且化学性质稳定,是经皮给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储存药物、控制药物释放和与皮肤紧密贴合的作用。热熔压敏胶的骨架材料为热塑弹性体,热塑弹性体中最常见的是苯乙烯类嵌段共聚物,包括聚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三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三嵌段共聚物等,以SIS型热塑弹性体为基质制备得到的SIS型热熔压敏胶具有内聚力强、载药量高、粘附性好等特点,但存在吸湿透气性差、对亲水性或低亲脂性药物体外释放率低、容易引起红肿等过敏反应的缺点,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因此,本研究对SIS型热塑弹性体进行化学接枝改性,为亲水性药物构建更多的释放通路,改善压敏胶体系的亲水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亲水性和亲脂性模型药物,考察改性前后热塑弹性体薄膜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首先,通过甲酸-过氧化氢原位环氧化法利用SIS型热塑弹性体制备环氧化SIS,再通过开环接枝化法将亲水性聚乙二醇引入到环氧化SIS的环氧基团中制备接枝化SIS。利用氢核磁共振波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分析方法分别对其环氧化程度、相结构和相容性进行测试和表征,通过谱图确定环氧化率、接枝化率、官能团结构和特征峰归属,通过熔点变化确定热塑弹性体中各相之间的相容性,制备得到满足实验条件的热塑弹性体基质。其次,建立适合模型药物芍药苷和齐墩果酸的HPLC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的专属性和系统适用性均良好,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良好。测定两种药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实验结果表明芍药苷亲水性较强,齐墩果酸亲脂性较强。通过考察两种药物在大鼠皮肤匀浆液中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证明药物在人体皮肤中的稳定性较好。最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亲水性药物芍药苷(苷类化合物)和亲脂性药物齐墩果酸(三萜类化合物),研究以SIS、环氧化SIS、接枝化SIS三种不同共聚物为基质制备得到的热塑弹性体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引入环氧基团和亲水性聚氧乙烯醚链段的热塑弹性体中,芍药苷24 h的累积释放率由0.13%分别提高到7.45%和4.21%,齐墩果酸24 h的累积释放率由41.83%分别提高到57.25%和61.33%,证明环氧化处理和接枝化处理均可以增加SIS共聚物的极性,从而增强亲水性药物和亲脂性药物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

郭玉莹[2](2018)在《卡巴拉汀透皮贴片的处方及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卡巴拉汀(Rivastigmine,RVS)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用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目前已有三种剂型上市,分别为胶囊剂、口服液和贴剂。其中贴剂(商品名:艾斯能贴片)的用法用量为每日一次,有效的减少了给药频率,同时降低了副作用。目前国内尚未批准上市,因此研究一种与艾斯能贴片一致的RVS透皮贴剂对于国内AD患者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诺华公司生产的艾斯能贴片作为原研参比制剂,以药物稳定性、释放度、经皮渗透性和黏附性作为评价指标,对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行筛选优化,研制出与原研制剂一致的RVS透皮贴片。首先,处方前研究考察了原料药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并对原料药进行了强制降解实验。结果表明,RVS具有较适宜透皮给药的脂水分配系数,药物在生理盐水中的溶解度可满足漏槽条件,且在其中24h稳定性较佳,因此选用生理盐水作为体外释放实验和经皮渗透实验的溶出介质。原料药影响因素实验表明RVS在高温、高光、高湿条件下稳定性均不佳,强制降解实验表明药物在H2O2中极易被氧化。然后,对RVS处方进行筛选优化。通过影响因素实验分别考察不同型号的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丙烯酸酯树脂和聚硅氧烷压敏胶对药物稳定性影响情况。选取RVS在其中稳定性较好的丙烯酸压敏胶和丙烯酸树脂复配,进行释放实验。选择与参比制剂释放行为基本一致的87-2051/丙烯酸树脂A作为载药基质。考察不同型号聚硅氧烷压敏胶作为黏附层对药物稳定性、释放行为、透皮行为的影响情况,选用透皮行为与原研制剂更加相似,内聚力更强的聚硅氧烷压敏胶A作为与皮肤直接接触的黏附层。通过影响因素实验考察不同抗氧剂对贴片稳定性影响情况,最终确定使用0.1%的BHT作为抗氧剂,通过持黏试验确定黏附层中使用的增黏剂二甲硅油的用量为:1.0%。处方确定后,优化筛选了贴片的制备工艺,以药物含量、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残留溶剂等为指标考察了混胶工艺、涂布工艺、烘干工艺。最终确定了RVS双层贴片的制作工艺。最后,对处方工艺验证的三批样品的质量进行了初步考察,并与原研制剂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自制贴片的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黏附性均符合药典要求,释放度、皮肤驻留量与原研制剂无显着性差异,体外累积透过率相似。

韩笑[3](2015)在《妥洛特罗贴片质量控制方法与药动学研究》文中提出迄今为止,妥洛特罗贴片是唯一一种经透皮给药系统治疗哮喘的药物,由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和不可取代的给药优势,已成为哮喘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本论文以妥洛特罗贴片为研究对象,对其质量控制方法、非临床药物动力学和生物等效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为妥洛特罗贴片申报化药六类新药提供依据。1.妥洛特罗贴片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分别采用化学鉴别法、紫外光谱法、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妥洛特罗贴片进行了鉴别。分别建立了妥洛特罗贴片的释放度、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和溶剂残留的检查方法,并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3个规格(每个规格3批)妥洛特罗贴片中试样品。结果表明:妥洛特罗贴片在2,8和24 h的释放量分别相当于标示量的25%~55%,60%~90%和80%以上,符合规定;含量均匀度结果按照《日本药局方》的规定进行判定,AV值均小于15,含量均匀度检查结果合格;有关物质检查最大单个杂质含量不高于0.23%,总杂质含量不高于0.73%;残留溶剂乙酸乙酯的含量均小于0.5%,残留溶剂检查合格。建立了妥洛特罗贴片含量测定方法,并将其应用于3个规格(每个规格3批)妥洛特罗贴片中试样品的测定,含量为98.2%~100.5%。2.妥洛特罗贴片大鼠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妥洛特罗浓度的高效液相-质谱联用(LC-MS/MS)方法。以克伦特罗为内标,血浆经甲基叔丁基醚萃取后取上清液,吹干,流动相复溶后进样分析。妥洛特罗在0.5~1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0.5 ng/mL,待测物和内标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0.0%,方法的专属性、基质效应、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健康大鼠贴服三个剂量的妥洛特罗贴片后的血药浓度,考察了给药后妥洛特罗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大鼠贴服2 mg,1mg和0.5 mg的妥洛特罗贴片,妥洛特罗的达峰浓度Cmax分别为71.02±13.84,38.78±3.00,20.50±2.59 ng/mL,曲线下面积 AUC(0-∞)分别为 638.0±69.9,335.9±28.9,168.4 ± 18.7 ng-h/mL,半衰期t1/2分别为 3.67±1.24,2.96±0.60,3.44±0.46 h。结果表明:妥洛特罗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3.妥洛特罗贴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分别以健康小型猪、家兔和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随机双处理、双周期,两序列的交叉设计研究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分别测定健康小型猪、家兔和大鼠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考察妥洛特罗贴片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阿米迪贴剂的相关药物动力学参数与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两种贴剂之间的生物等效性,为妥洛特罗贴片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小型猪分别贴服受试制剂妥洛特罗贴片与参比制剂阿米迪贴剂后不同时刻血浆中妥洛特罗的浓度,经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受试制剂中妥洛特罗的t1/2:5.61 h,Cmax:3.73 ng/mL,Tmax:6.33 h,AUC(0-∞):48.05 ng·h/mL;参比制剂中妥洛特罗的 t1/2:5.64 h,Cmax:3.73 ng/mL,Tmax:7.50 h,AUC(0-∞)53.57 ng·h/mL。家兔分别贴服受试制剂妥洛特罗贴片与参比制剂阿米迪贴剂后不同时刻血浆中妥洛特罗的浓度,经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受试制剂中妥洛特罗的t1/2:7.56 h,Cmax:4.30 ng/mL,Tmax:3.40 h,AUC(0-∞):31.84 ng·h/mL;参比制剂妥洛特罗的t1/2:6.14 h,Cmax:4.20 ng/mL,Tmax:2.00h,AUC(0-∞):32.63 ng·h/mL。大鼠分别贴服受试制剂妥洛特罗贴片与参比制剂阿米迪贴剂后不同时刻血浆中妥洛特罗的浓度,经统计分析结果如下:受试制剂中妥洛特罗的t1/2:4.08 h,Cmax:38.09 ng/mL,Tmax:2.83 h,AUC(0-∞):317.5 ng·h/mL;参比制剂中妥洛特罗的t1/2:4.09 h,Cmax:40.38 ng/mL,Tmax:2.75 h,AUC(0-∞):351.2 ng·h/mL。以AUC(0-48)计算,与参比制剂相比受试制剂妥洛特罗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在小型猪、家兔和大鼠体内分别为93.7±11.5%,97.7±20.6%和90.4±6.9%;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均无显着差异,两种制剂在小型猪、家兔和大鼠体内生物等效。

冯艾灵[4](2014)在《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的制备、体外评价及透皮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苦参总碱为模型药物,制备用于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的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优选纳米乳凝胶的制备工艺,并进行体外表征和质量评价,同时对其体外透皮性能进行研究,并初步阐明其透皮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建立同时测定氧化苦参碱(OMT)和苦参碱(MAT)含量的HPLC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苦参总碱溶解度、乳化能力为指标,选择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米乳处方组成和比例,并以OMT和MAT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为指标考察纳米乳的载药量,确定最佳处方并进行制备。其次,采用染色法和稀释法判别所制备纳米乳的类型,并对其形态、粒径、黏度、pH值等理化性质以及稳定性进行考察;利用超滤离心法测定纳米乳的包封率;建立OMT和MAT的体外透皮实验方法学,考察纳米乳的透皮特性。再次,以多指标综合评分筛选纳米乳凝胶基质的种类和用量,并考察纳米乳凝胶的制备方法,然后进行纳米乳凝胶的性状、形态、粒径、黏度等理化性质及高温高湿稳定性的考察;同时与苦参总碱不同体系进行体外透皮性能比较,采用胶带剥离法剥离大鼠皮肤角质层,比较苦参总碱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在完整皮肤与去角质层皮肤中的透皮特性并分别测定皮肤贮留量。最后,采用扫描电镜法、HE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法分别考察苦参总碱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对小鼠皮肤角质层和皮肤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初步阐明其透皮作用机制。结果:本实验所建立的同时测定OMT和MAT含量的HPLC法的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苦参总碱纳米乳的最佳处方为,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苦参总碱:水=0.09:1.73:1.36:0.1:6.72。本实验制备的苦参总碱纳米乳为O/W型纳米乳,外观为圆整、均匀的球体,粒径适中,为牛顿流体,离心稳定性和在4℃、25℃、60℃条件下放置15d后的稳定性均较好,超滤离心法测得其包封率为82.15%。OMT和MAT体外透皮实验的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苦参总碱纳米乳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Qn)和稳态渗透速率(Js)均高于水溶液。苦参总碱纳米乳的凝胶基质是以NP700和CP-934按0.4:0.25的质量比混合作为载体,所制备的纳米乳凝胶基本呈圆整均一的球体,粒径适宜,属非牛顿流体;苦参总碱纳米乳的Qn和Js最优,水凝胶和水溶液的透皮吸收均较差,纳米乳物理混合物的Qn和Js与纳米乳凝胶比较接近,但弱于纳米乳凝胶而高于O/W型乳膏。胶带剥离SD大鼠皮肤30次能完全剥离角质层,在去角质层皮肤的体外透皮实验中,苦参总碱纳米乳、纳米乳凝胶的Js分别是完整皮肤的4.72倍和4.58倍。同时相较于完整皮肤,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在去角质层皮肤中的贮留量均分别增加1.49倍和1.51倍。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正常小鼠皮肤角质层平滑光整,生理盐水处理6h后角质层出现轻微褶皱,而经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分别处理2h和6h后的皮肤角质层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且纳米乳的作用强于纳米乳凝胶;HE染色法发现,生理盐水组皮肤结构基本完整,层次结构较清晰,纳米乳凝胶组的皮肤分层结构不明显,基底层排列不清,角质层明显疏松,而纳米乳组皮肤分层结构紊乱,间隙增大,角质层疏松变薄;激光共聚焦实验结果,对照组、纳米乳组和纳米乳凝胶组处理后的皮肤表面的荧光较强,深处荧光较弱,且在毛囊及其附属器附近的荧光较强,对照组的荧光均弱于纳米乳组和纳米乳凝胶组。结论:本实验制备的苦参总碱纳米乳载药量大,包封率高,形态圆整均匀,粒径较小,稳定性好,透皮速率快。纳米乳凝胶的黏度适中,对皮肤的黏附性和涂展性均较好,在完整皮肤和去角质层皮肤中的透皮性能均比苦参总碱其他体系好,透皮量大。苦参总碱纳米乳和纳米乳凝胶主要通过破坏皮肤角质层及皮肤超微结构进而透过皮肤发挥治疗作用,同时皮肤中的毛囊及其附属器对药物的透皮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本实验所制备的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经皮给药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具有可行性,同时可为其他皮肤病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

叶扬帆[5](2012)在《胸痹贴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穴位给药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法,它具有避免首过效应、不损伤脾胃、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节约药物用量、针对性强等优势,其作用比较持久缓慢,无痛无创,适宜长期给药,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给药方式。胸痹贴处方来源于临床经验方,由黄芪、丹参、延胡索和川芎组成,临床用于心绞痛的辅助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本文在不改变原处方的成分组成基础下,研制出新型双层穴位(心俞、内关、三阴交)给药的外用贴剂。处方中各味药的提取精制能够有效地提高胸痹贴的载药量。因丹参、延胡索和川芎所含有效成分的极性和溶解度类似,选择同步提取;为提高黄芪中皂苷类有效成分的纯度,将其单独提取。本文以丹参酮Ⅱa和总生物碱的含量为指标,采用60℃回流和超声的提取方法的对比,优选出丹参、延胡索和川芎的最佳提取方式,进一步通过对正交实验法中确定最佳提取工艺;黄芪采用加热回流提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醇提工艺,为了进一步去除杂质,优选出D101树脂,对黄芪提取物进行精制。成型工艺以聚乙二醇1000和聚乙二醇2000为骨架材料,以上述药物浸膏为主药,以黄蓍树胶粉为外层粘合剂,制备成双层贴膏剂,并对内层和外层的材料用量进行了正交优化。为了更深入了解胸痹贴的贴敷性能,对粘附力、赋型性和装量差异进行了考察;同时采用透皮和释放度实验,对其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薄层鉴别(丹参、延胡索、黄芪)和含量测定(丹参酮Ⅱa和黄芪甲苷)建立了胸痹贴的质量标准。本文所制备的新型双层穴位贴,相对于同类型的贴剂,载药量大,易保存,不易变型,稳定性高,使用时不产生药物流淌现象,能够达到透皮释药的目的,定点给药效果较好。因此,胸痹贴的生产工艺可行性较强。双层穴位给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已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所建立的质量标准能够有效地进行质量评价和控制。该研究为新型心绞痛外用制剂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郭淼[6](2010)在《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卡巴拉汀,通用名为利斯的明(rivastigmine),是一个新颖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本品对乙酰胆碱酯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它也是目前国内、外临床处方量最大、应用最普遍的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状改善类药物。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主要以利斯的明片剂和胶囊剂为主,仅有诺华制药公司拥有卡巴拉汀透皮贴剂的专利,而国内尚未见有卡巴拉汀透皮贴剂上市。本文对卡巴拉汀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进行研究,建立了测定卡巴拉汀贴片含量和体外透皮释放量的HPLC法,并建立了相关的质量标准。1、通过处方设计实验,对经皮给药系统中的促渗剂、压敏胶和药量等进行选择,确定了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处方组成以及各成分的含量。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最佳处方组成为:主药量为9 mg/5 cm2;选用促渗剂A作为促渗剂,用量为2%;PSA:RS100=5:1;背衬材料为聚酯膜。2、本文建立一种测定卡巴拉汀贴片含量及其体外透皮释放量的HPLC法。实验结果表明,卡巴拉汀在5.09μg/mL-101.70μg/mL(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17μg/mL;精密度RSD为0.12%-0.47%;低、中、高3个浓度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9%、98.59%、99.88%。所建立的HPLC方法灵敏、准确、操作简便,可有效测定卡巴拉汀贴剂的含量及其体外透皮释放量。3、对卡巴拉汀贴剂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包括制剂的性状、制剂含量均匀度、制剂有关物质检查、释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卡巴拉汀贴剂质量均匀度符合国家药典规定;以HPLC法测定制剂中有关物质含量小于1%;释放度实验结果显示,卡巴拉汀贴剂24h释放度在90%以上。4、自制贴片的释放曲线线性回归方程:Q=62.88t+35.56,R=0.9927;国外对照品的释放曲线线性回归方程:Q=61.58t+21.83,R=0.9945。这两条释放曲线的释放速率分别为62.88μg/cm2、61.58μg/cm2。自制贴片与国外对照品贴片的体外透皮速率基本一致,体外透皮性能相似。

周健鹏[7](2010)在《吲哚美辛贴片的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吲哚美辛贴片的含量和有关物质。采用碟上桨法测定贴片的体外释放度,并利用SPSS软件估算相应的体外释放参数,确定药物体外释放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内药动学参数计算,进一步研究了吲哚美辛贴片的体内外相关性。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吲哚美辛贴片含量和有关物质方法的研究色谱条件:C18柱(150 mm×4.6 mm ID,5μm),以甲醇∶水∶磷酸(600∶400∶1,v/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为228 nm。吲哚美辛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200μg·mL-1和0.5~10μg·mL-1,最低可定量限为0.5 ng,平均回收率为99.6%,精密度良好,适用于吲哚美辛贴片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测定。2.吲哚美辛贴片体外释放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采用碟上桨装置,水900 ml为溶出介质,转速为每分钟100转,色谱条件同含量测定项下。吲哚美辛的线性范围为1.0~20μg·mL-1,平均回收率为99.5%。利用SPSS软件拟合体外释放数据,选取多个模型进行计算,结果符合一级速率方程,R2值为0.9268。将体外释放数据带入方程,计算T50、Td等释放参数,结果满意。通过测定大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房室模型为一室模型一级吸收,R2值为0.9832,采用Wagner-Nelson法计算各时间点体内药物累积吸收百分数,以24h内体内药物累积吸收百分率(Fa)为因变量,以对应体外累积溶出百分率(Fd)为自变量,进行回归。测定结果的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通过显着性检验(P <0.01),表明Fa与Fd具有显着相关性。

蔡立鹏[8](2010)在《中药材原产地鉴定技术研究及硝化棉中残留溶剂的测定》文中研究表明本学位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文献综述。阐述了中药材原产地鉴定的重要性,概括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定义和属性,总结了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意义和作用,详细介绍了中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硝化棉在化工原料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测定其中水和乙醇的必要性。第二章:人参、鹿茸、冬虫夏草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了鹿茸的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建立了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的ICP-AES指纹图谱。采用HPLC、ICP-AES相结合的方法对鹿茸的不同成分进行研究,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其化学组成,为鹿茸药材的原产地鉴别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并可为其它中药材指纹图谱的建立提供借鉴。第三章:硝化棉中残留溶剂的测定。建立了硝化棉中水和乙醇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为硝化棉中残留溶剂的测定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借鉴。

李智勇[9](2010)在《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性疼痛(简称癌痛)是由癌症本身以及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疼痛。目前癌症已超过了艾滋病、结核、疟疾致死病例的总和,成为人类第一位死因。癌性疼痛的众多临床表现中,疼痛是癌症病人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抗癌痛药物的毒副作用、昂贵的治疗成本等问题,造成临床中癌痛治疗严重不足。癌痛膏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临床实践应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所致疼痛的经验处方,具有温经通络,消瘤止痛之功,主治各种恶性肿瘤所致的疼痛。在临床使用十余年,病例数达上千例,临床疗效确切,没有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本研究针对癌痛的临床特点和现有癌痛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在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指导下,将癌痛的治疗特点和巴布剂的给药特性相结合,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将其开发为疗效独特、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无创伤给药的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本论文主要从提取工艺,巴布剂基质筛选、促渗剂的筛选与优化、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主要药效学和药理毒理安全性方面进行研究。1.提取工艺的研究根据癌痛巴布剂各味药材的功能主治、现代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的研究状况,在中药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各味药物含有脂溶性或水溶性有效成分不同,采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或水提取、分离其主要有效部位。1.1肉桂、生姜挥发油的提取:以挥发油的提取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对药材的粉碎度、提取时间等主要影响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将肉桂、生姜粉碎成粗粒,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5h,即可达总收油量的97%以上,基本提取完全。1.2赤芍、红花和肉桂与生姜提油后药渣水提工艺研究:以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为主要考察因素,以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优选的最佳水提工艺,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每次加入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小时。1.3草乌、生南星、白芷、乳香中的主要有性成分多为脂溶性成分,因此分别以草乌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类生物总碱、白芷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欧前胡素的提取率以及出膏率作为评价指标,考察草乌、生南星、白芷、乳香的最佳提取醇浓度、提取时间,并采用正交设计法对醇取提工艺进行优化,优选的最佳醇提工艺为每次加入10倍量60%的乙醇,煎煮2次,每次1小时。2.癌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筛选研究中药巴布剂主要存在黏性差,内聚力不足,反复揭扯性能差等问题,以膏体外观性状,气泡多少,凝聚时间,表面粘性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进行癌痛巴布剂基质的初步筛选,确定了以聚丙烯酸钠、甘油、聚乙烯醇、明胶、高岭土、甘羟铝、柠檬酸、蓖麻油为癌痛巴布剂的基质组成。并以初黏力、剥离强度和外观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U17(1716)均匀设计进行拟水平试验,对癌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进行优选研究,实验设计结果的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程显示,癌痛巴布剂基质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聚丙烯酸钠:明胶:高岭土:甘羟铝:蓖麻油:甘油:聚乙烯醇(6.46:6.0:4.1:0.08:0.1:56:0.05)。验证结果显示,该配比制成的癌痛巴布剂粘度适宜、剥离性好、外观平整。3.癌痛巴布剂的促渗剂筛选研究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的最大障碍是皮肤对药物渗透的屏障作用,因此对于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选择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以促进足够量的药物进入人体内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3.1癌痛巴布剂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的建立通过考察不同接收介质、不同动物离体皮肤、离体皮肤储存时间等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体外经皮渗透行为,建立了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吸收的实验方法:采用脱毛的小鼠腹部皮肤为研究对象,接收介质选用生理盐水,试验温度32℃,磁搅拌子旋转速度为200r/min。3.2不同透皮促渗剂对癌痛巴布剂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研究以目前最常用的氮酮、油酸、丙二醇、薄荷脑、冰片等透皮促渗剂为研究对象,采用体外透皮吸收法分别考察了0%,1%,2%,3%,5%氮酮;0%,1%,2%,3%,5%,7.5%,10%油酸;0%,5%,6%,7.5%,8%,10%丙二醇;0%,0.5%,0.75%,1%,1.5%,1.75%,2%薄荷脑;0%,0.5%,0.75%,1%,1.5%,1.75%,2%冰片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透皮吸收的影响,并计算Qn、Q、J、ER和TLAG,并绘制渗透曲线,结果显示除油酸加入(1%)即引起癌痛巴布剂出现漏膏现象,不适宜用作癌痛巴布剂的促渗剂外,氮酮(0%~3%)、丙二醇(5%~8%)、薄荷脑(0.5%~1.5%)、冰片(0.75%~1.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具有不同程度的促渗透作用,并对癌痛巴布剂的外观性状不造成严重影响。3.3癌痛巴布剂多元渗透剂的均匀设计法优选研究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常联合使用由亲水性分子和亲油性分子构成两元、三元甚至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渗系统。根据不同浓度氮酮、丙二醇、薄荷脑、冰片的单因素考察结果,以外观综合评分、初黏力、持粘力、芍药苷的透皮吸收速率常数(J)等为评价指标,采用U7(74)均匀设计法优化筛选癌痛巴布剂的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渗剂。结果最优的癌痛巴布剂多元复合促渗剂的配比组成为:氮酮(1.54%)-丙二醇(7.53%)-薄荷脑(1.26%)-冰片(1.50%),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优选的多元复合促渗剂对癌痛巴布剂的促进吸收作用优于各单种促渗剂。4.癌痛巴布剂成型工艺研究在癌痛巴布剂的提取工艺、基质配方以及促渗剂配方确定的情况下,考察浸膏含水量、以及促渗剂同时加入巴布基质后对巴布基质的强度、黏性与成胶时间等性能的影响,并对处方基质适宜载药量、药物基质的添加顺序、搅拌速度和时间、除泡方法、涂布方法、涂布时间、涂布厚度、癌痛巴布剂的干燥方法和温度进行考察,确定癌痛巴布剂的成型工艺为:取处方量的聚乙烯醇,加入150倍(g/ml)蒸馏水,记录重量,置90℃水浴中加热溶解(需要补少量水),放凉,补重,加入明胶,静置溶胀,置50℃水浴中溶解,加入高岭土,50℃水浴中搅拌均匀,得A相;取聚丙烯酸钠,加入少量甘油分散混匀,加入蒸馏水适量,快速搅拌均匀,静置,使充分溶胀,搅拌均匀待用,得B相;取少量蒸馏水溶解柠檬酸,与甘羟铝和剩余甘油混匀,加入肉桂、生姜挥发油、蓖麻油,促渗剂等,混匀,再加入浸膏,搅拌均匀,得C相;在50℃水浴下A相加入B相,搅拌均匀,再加入C相中,搅拌均匀;把调制好的药料置涂布机上,调节好涂布规格,涂布成型、室温晾干,裁成规格为8.5cm×12cm的片材,质检,包装,即得。5.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贴膏剂项下巴布剂的制剂通则和要求,制定了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该制剂中的肉桂、白芷、赤芍、红花、乳香和生姜等进行了定性鉴别,实验结果表明,鉴别方法简便、可靠、专属性强、阴性无干扰;对含膏量、赋形性、粘附性、重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等检查项目进行了研究,规定每100cm2癌痛巴布剂含膏量应不少于9.8g;粘附性照巴布膏剂粘着力试验测定法(附录ⅫE第一法)取7号钢球,测定,应符合规定;照粘着力试验测定法(附录ⅫE第二法)持黏力测试,巴布剂滑落至脱落的时间应大于40s;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癌痛巴布剂中的乌头总碱、芍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欧前胡素等进行含量测定研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规定本品每片含草乌以乌头碱(C3H47NO11)、次乌头原碱(C33H45NO10)和新乌头碱(C33H45NO11)的总量计,应为3mg~15mg;含赤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18.5mg;含白芷以欧前胡素(C16H14O4)计不得少于1.2mg;含红花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C27H30O15)计不得少于7.4mg。从而为控制癌痛巴布剂的内在质量提供可靠依据。6.癌痛巴布剂的稳定性试验研究按照拟定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三批癌痛巴布剂用纯铝袋包装下,以癌痛巴布剂的外观性状,鉴别、含膏量、黏附性(初黏力以钢球号计、持黏力以时间s计)、微生物检查以及癌痛巴布剂中乌头总碱、芍药苷、欧前胡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测定等为考核指标,进行了6个月的加速稳定性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初步考察癌痛巴布剂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癌痛巴布剂在样品包装条件下,三批样品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和在常温条件下,考察6个月,外观无变化,鉴别均呈正反应,检查、含膏量、黏附性、含量测定合格,微生物检查检查符合规定。说明样品6个月内基本稳定。7.癌痛巴布剂和癌痛膏的体外透皮对比实验研究采用体外透皮吸收法对比了癌痛膏和癌痛巴布剂体外离体透皮情况,结果显示,与癌痛膏相比,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体外透皮吸收24h后的累计透过百分率具有显着性提高,达到62.38%±1.84%,相比癌痛膏30.74%±1.50%提高2.03倍,透皮吸收常数达(7.64±0.53)μg·cm-2·h-1,是癌痛膏的透皮吸收常数(2.83±0.17)μg·cm-2·h-1的2.70倍,而平均透皮滞后时间0.75h与癌痛膏的平均透皮滞后时间0.27h相比增加2.78倍。证明癌痛巴布剂无论是在累计透皮吸收百分率、透皮速率常数均优于癌痛膏,其中芍药苷的体外透皮吸收较癌痛膏具有较大的提高,而透皮迟滞时间有所延长。8.癌痛巴布剂的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实验研究8.1采用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法,以麝香追风膏,吡罗昔康贴片为阳性对照,以巴布剂空白基质为空白对照组,并设立原剂型癌痛膏组,观察癌痛巴布剂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癌痛巴布剂高、中、低剂量组对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癌痛巴布剂高、中剂量组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原癌痛膏和麝香追风膏贴,提示癌痛巴布剂的镇痛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8.2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观察其对皮肤刺激性反应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的活动、饮食、粪便等有异常情况,眼、鼻等亦未发现异常分泌物;涂药部位未发现色素沉着,未见出血点等异常情况。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皮肤有明显的刺激性反应。8.3以豚鼠为实验对象,观察癌痛巴布剂的过敏性作用,结果显示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有哮喘、站立不稳或者休克等全身性过敏性反应。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豚鼠皮肤有明显的致敏性作用。8.4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观察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实验动物毛发、眼和粘膜有异常变化,亦未发现实验动物的呼吸、中枢神经系统和四肢活动有异常表现。两周内,实验动物全部成活并未发现癌痛巴布剂对新西兰兔皮肤有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

张建华[10](2010)在《经皮给药新型高分子基质及乳酸酯促透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压敏胶作为经皮给药系统中较为理想的经皮释放用胶粘剂基质,往往既要起到药物及促透剂等的载体或储库作用,还要兼具使经皮给药系统紧密地粘附于皮肤表面的压敏粘附作用,是经皮给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高分子压敏胶的多层次性结构,比如结构单元组成、分子链长短和形态、侧链、聚集态结构、交联网络结构等,对粘附性以及药物的负载、释放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其结构的调控非常重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RAFT)为合成具有特定多层次性结构和功能的高分子压敏胶提供了技术手段。通过RAFT设计和调控聚合物压敏胶多层次性结构、研究压敏胶多层次性结构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和对药物释放调控作用是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之一。本文首先以咔唑为原料,通过简单的水相法合成了一系列咔唑基RAFT试剂N-咔唑二硫代甲酸苄基酯、N-咔唑二硫代甲酸α-甲基苄基酯、N-咔唑二硫代甲酸异丙苯酯、N-咔唑二硫代甲酸异丁基酯以及二硫化双(N-咔唑硫代甲酰)中间体,并以此中间体为基础进一步合成了N-咔唑二硫代甲酸异丁腈酯和N-咔唑二硫代甲酸腈基戊酸两种RAFT试剂,研究了它们对自由基聚合的调控作用,并选定性能比较好的N-咔唑二硫代甲酸异丁腈酯为RAFT试剂,分别以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为软单体,以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苯乙烯为硬单体,以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为改性单体,合成了不同结构的两嵌段或三嵌段丙烯酸酯类嵌段共聚物压敏胶。并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核磁等手段对嵌段聚合物进行了表征,还考察了上述压敏胶的初粘力、180°剥离、持粘力等力学性能。以布洛芬、烟酸甲酯和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考察了这些压敏胶的结构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和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RAFT聚合合成的嵌段聚合物压敏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压敏胶的结构变化对药物释放具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可以利用RAFT聚合调控压敏胶的结构实现对药物释放的调控。本文还以γ-缩水甘油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PTMS)为偶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对聚乙烯醇进行化学交联改性,制备了一系列有机-无机杂化凝胶涂膜基质,采用粘度计、红外、光散射、扫描电镜、差热量热等方法研究了杂化凝胶涂膜基质的结构性能,并进行了拉力测试、水蒸汽渗透以及溶胀性能测试,在体考察了杂化膜的使用舒适度和刺激反应;还以布洛芬和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考察了该涂膜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有机-无机杂化凝胶涂膜基质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经皮给药基质材料。使用化学促透剂是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有效手段,寻找性能优良的促透剂仍是经皮给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乳酸酯,并以布洛芬、水杨酸、地塞米松和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在丙二醇的药物饱和溶液以及亲水性和疏水性压敏胶基质中,考察了该系列乳酸酯对上述药物经皮渗透的促进效率,结果表明乳酸酯的促透效果与乳酸酯的脂肪醇半族碳原子数以及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其中乳酸癸酯和乳酸十二酯具有较好的经皮给药促透作用。

二、TTS护心贴片生产工艺、药理与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TS护心贴片生产工艺、药理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两亲性SIS-g-PEG热塑弹性体的设计、合成与体外释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经皮给药系统概述
        1.1.1 经皮给药系统的机理
        1.1.2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1.1.3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1.2 经皮给药用压敏胶基质
        1.2.1 压敏胶的基本要素
        1.2.2 压敏胶的分类
        1.2.3 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1.3 SIS型热熔压敏胶
        1.3.1 SIS型压敏胶的组成
        1.3.2 SIS型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1.4 接枝共聚物
        1.4.1 概述
        1.4.2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方法
        1.4.3 接枝共聚物的特性
    1.5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体依据
        1.5.2 课题方案
        1.5.3 研究内容
2 ESIS和 SIS-g-PEG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ESIS的制备
        2.3.3 SIS-g-PEG的制备及提纯
    2.4 测试与表征
        2.4.1 ~1H-NMR波谱分析
        2.4.2 FT-IR光谱分析
        2.4.3 DSC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SIS环氧化反应机理及环氧度的表征
        2.5.2 接枝化反应机理
        2.5.3 ~1H-NMR结果分析
        2.5.4 FT-IR结果分析
        2.5.5 DSC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芍药苷和齐墩果酸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离体皮肤的制备
        3.3.3 HPLC分析方法
        3.3.4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测定
        3.3.5 药物在皮肤匀浆液中的稳定性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液相方法的建立
        3.4.2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3.4.3 药物溶液在皮肤匀浆液中的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4 SIS-g-PEG热塑弹性体的体外释药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热塑弹性体薄膜制备
        4.3.2 HPLC分析方法
        4.3.3 体外药物释放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英文缩写词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卡巴拉汀透皮贴片的处方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绪论
    1.1 阿尔兹海默症
    1.2 卡巴拉汀
        1.2.1 理化性质
        1.2.2 适应症
        1.2.3 药理作用
        1.2.4 艾斯能贴片的药代动力学作用
    1.3 透皮给药系统
        1.3.1 皮肤的屏障功能
        1.3.2 药物理化性质对经皮透过性影响
        1.3.3 透皮贴剂的结构类型
        1.3.4 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1.3.5 DIA型透皮贴剂的制备工艺
        1.3.6 DIA型贴剂的研究方法
    1.4 立题依据
2.处方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2.2.3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方法
        2.3.2 RVS强制降解实验
        2.3.3 溶解性测试
        2.3.4 沸点测试
        2.3.5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_(o/w))测定
        2.3.6 RVS稳定性研究
        2.3.7 RVS在生理盐水中稳定性
        2.3.8 RVS皮肤中稳定性
    2.4 结果与讨论
        2.4.1 RVS含量HPLC分析方法验证
        2.4.2 RVS强制降解实验
        2.4.3 沸点测试
        2.4.4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P_(o/w))
        2.4.5 RVS稳定性
        2.4.6 RVS在不同溶液中溶解度及其在生理盐水中24h稳定性
        2.4.7 RVS在皮肤中的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3.RVS透皮贴剂的处方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RVS贴片的制备
        3.3.2 丙烯酸树脂RVS贴片的制备
        3.3.3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与丙烯酸树脂共混处方的制备
        3.3.4 聚硅氧烷压敏胶RVS贴片的制备
        3.3.5 RVS双层贴片制备
        3.3.6 RVS贴片影响因素实验
        3.3.7 体外释放实验
        3.3.8 体外透皮实验
        3.3.9 膜材吸附性实验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筛选
        3.4.2 聚丙烯酸树脂的筛选
        3.4.3 丙烯酸酯压敏胶与聚丙烯酸树脂复配基质的筛选
        3.4.4 聚硅氧烷压敏胶的筛选
        3.4.5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与丙烯酸树脂复配比例筛选
        3.4.6 二甲硅油用量筛选实验
        3.4.7 抗氧剂筛选
        3.4.8 膜材筛选
    3.5 本章小结
4.RVS贴剂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含药层混药工艺
        4.3.2 含药层混药时间
        4.3.3 含药层涂布工艺
        4.3.4 含药层烘干工艺
        4.3.5 黏附层混合时间
        4.3.6 黏附层涂布工艺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含药层混药工艺
        4.4.2 含药层涂布工艺
        4.4.3 含药层烘干工艺
        4.4.4 黏附层混料工艺
        4.4.5 黏附层涂布工艺
    4.5 本章小结
5.质量及与参比制剂体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2 实验原料与化学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含量测定
        5.3.2 有关物质测定
        5.3.3 黏附力研究
        5.3.4 释放度研究
        5.3.5 体外透皮实验
        5.3.6 皮肤滞留
        5.3.7 稳定性研究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含量测定
        5.4.2 有关物质
        5.4.3 黏附力研究
        5.4.4 释放度研究
        5.4.5 体外透皮实验
        5.4.6 皮肤滞留
        5.4.7 稳定性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妥洛特罗贴片质量控制方法与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抗哮喘药物临床应用现状
    1.2 经皮给药系统简介
    1.3 妥洛特罗的研究概况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妥洛特罗贴片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2.1 妥洛特罗贴片外观和鉴别
    2.2 妥洛特罗贴片检查
    2.3 妥洛特罗贴片含量测定
    2.4 讨论
第三章 妥洛特罗贴片大鼠药物动力学研究
    3.1 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
    3.2 溶液的配制
    3.3 血浆样品预处理
    3.4 方法学验证
    3.5 给药方案和样品采集
    3.6 实际样品测定和数据处理
    3.7 实验结果
    3.8 讨论
第四章 妥洛特罗贴片生物等效性研究
    4.1 妥洛特罗贴片小型猪的生物等效性
    4.2 妥洛特罗贴片家兔的生物等效性
    4.3 妥洛特罗贴片大鼠的生物等效性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4)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的制备、体外评价及透皮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全文技术路线
综述部分
    第一章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1 湿疹简介
        2 西医对湿疹治疗的论述
        3 中医对湿疹治疗的论述
    第二章 苦参总碱治疗湿疹的研究现状
        1 苦参总碱简介
        2 苦参总碱治疗湿疹的药理作用
    第三章 苦参治疗湿疹的剂型研究概况
        1 洗剂
        2 注射剂
        3 口服制剂
        4 其他剂型
    第四章 纳米乳凝胶的应用概述
        1 纳米乳简介
        2 纳米乳凝胶的应用现状
    第五章 经皮给药制剂体外评价及透皮机制的研究概述
        1 经皮给药制剂体外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2 经皮给药制剂透皮机制的研究概况
前言
实验研究部分
    第一章 苦参总碱纳米乳的制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氧化苦参碱和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油相的选择
        2.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4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5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纳米乳处方的研究
        2.6 纳米乳载药量的考察
        2.7 苦参总碱纳米乳的制备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苦参总碱纳米乳的理化性质及质量评价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苦参总碱纳米乳类型的鉴别
        2.2 苦参总碱纳米乳的理化性质
        2.3 苦参总碱纳米乳的含量测定方法
        2.4 苦参总碱纳米乳包封率的考察
        2.5 苦参总碱纳米乳稳定性的考察
        2.6 苦参总碱纳米乳体外透皮实验方法的建立
        2.7 苦参总碱纳米乳体外透皮性能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凝胶基质种类的初步筛选
        2.2 凝胶基质用量的考察
        2.3 混合凝胶基质的比例筛选
        2.4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不同制备方法的考察
        2.5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的理化性质
        2.6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稳定性的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的体外透皮性能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在完整皮肤中的透皮性能考察
        2.2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在去角质层皮肤中的透皮性能考察
        2.3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在完整皮肤与去角质层皮肤中的贮留量比较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的透皮作用机制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扫描电镜法观察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对皮肤角质层的影响
        2.2 HE染色法研究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对皮肤超微结构的影响
        2.3 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对大鼠皮肤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个人简历

(5)胸痹贴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心绞痛及穴位给药研究概况
        1.1 心绞痛分类和特点
        1.2 发病部位
        1.3 病因病机
        1.4 辩证施治
        1.5 心俞、内关、三阴交穴位给药
    2 透皮贴剂的研究进展
        2.1 透皮贴剂的起源
        2.2 透皮贴剂的分类
        2.3 透皮贴剂的主要特点
        2.4 透皮贴剂的常用基质
        2.5 透皮贴剂的临床应用
        2.6 透皮贴剂中存在的问题
    3 处方中药材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
        3.1 丹参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
        3.2 黄芪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
        3.3 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
        3.4 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
    4 立题目的
第二章 心痛贴的制备工艺研究
    1 仪器试药及工艺路线设计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制法及工艺流程图
        1.3.1 制法
        1.3.2 工艺流程
    2 丹参、延胡索、川芎提取工艺研究
        2.1 提取方式的考察
        2.2 醇提取浓度考察
        2.3 超声提取pH值考察
        2.4 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条件
        2.5 验证实验
    3 延胡索、川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3.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 测定波长的选择
        3.4 线性关系考察
        3.5 精密度实验
        3.6 稳定性实验
        3.7 重现性实验
        3.8 加样回收率实验
    4 黄芪提取工艺的研究
        4.1 黄芪提取工艺单因素考察
        4.2 正交实验优选提取工艺条件
        4.3 提取验证实验
    5 黄芪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的研究
        5.1 预处理、装柱与再生
        5.2 不同吸附树脂对黄芪总皂苷静态吸附量实验
        5.3 洗脱溶媒确定
        5.3.1 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洗脱对黄芪总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
        5.3.2 70%乙醇洗脱量的确定
        5.3.3 最佳上样量的确定
        5.4 最佳吸附时间的确定
        5.5 最佳精制工艺确定
    6 黄芪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6.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6.2 对照品溶液制备
        6.3 测定波长的选择
        6.4 线性关系考察
        6.5 精密度实验
        6.6 稳定性实验
        6.7 重现性实验
        6.8 加样回收率实验
    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胸痹贴的处方及成型工艺研究
    1 方法与结果
        1.1 贴剂制备方法
        1.2 正交试验设计
        1.2.1 药芯的设计
        1.2.2 保护层设计
    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胸痹贴的质量标准研究
    1 质量标准正文
    2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2.1 处方
        2.2 命名
        2.3 制法
        2.4 性状
        2.5 鉴别
        2.6 检查
        2.6.1 含膏量
        2.6.2 赋型性
        2.6.3 黏附力
        2.7 含量测定
        2.7.1 仪器
        2.7.2 系统适用性实验的考察
        2.7.3 丹参酮Ⅱa检测波长的选择
        2.7.4 丹参酮Ⅱa线性关系的考察
        2.7.5 黄芪甲苷线性关系考察
        2.7.6 精密度实验
        2.7.7 重现性试验
        2.7.8 稳定性试验
        2.7.9 加样回收率实验
        2.7.10 样品测定
第五章 胸痹贴透皮吸收和释放度检测
    1 离体透皮吸收试验
    2 释放度试验
    3 结论
第六章 初步稳定性实验
    1 测定环境
    2 测定项目和结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1.1.1 经皮给药系统的定义
        1.1.2 经皮给药系统的基本类型
        1.1.3 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
        1.1.4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1.1.5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1.6 改善药物经皮渗透性能的方法
        1.1.7 高分子压敏胶体系的选择和制备
    1.2 卡巴拉汀的研究
        1.2.1 理化常数
        1.2.2 适应症
        1.2.3 药理作用
        1.2.4 药代动力学作用
        1.2.5 临床评价
        1.2.6 安全性研究
        1.2.7 用法用量
        1.2.8 药物相互作用
    1.3 卡巴拉汀分析方法的研究
        1.3.1 HPLC法分析卡巴拉汀
        1.3.2 HPLC法分析卡巴拉汀药物制剂
        1.3.3 HPLC-MS-MS法分析卡巴拉汀的血药浓度
    1.4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目的及实验方案
        1.4.1 研究意义
        1.4.2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系统的配方优化
        1.4.3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系统的分析方法研究
        1.4.4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系统的质量标准研究
第二章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性状
        2.1.4 鉴别
        2.1.5 溶解度的测定
        2.1.6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1.7 pH值的测定
        2.1.8 卡巴拉汀用量的选择
        2.1.9 压敏胶的选择
        2.1.10 促渗剂的选择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鉴别
        2.2.2 溶解度的测定
        2.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2.4 pH值的测定
        2.2.5 卡巴拉汀用量的选择
        2.2.6 压敏胶的选择
        2.2.7 促渗剂的选择
        2.2.8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处方设计结果
第三章 卡巴拉汀分析方法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色谱条件
        3.1.3 检测波长的确定
        3.1.4 溶液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专属性试验
        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3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3.2.4 稳定性试验
        3.2.5 精密度试验
        3.2.6 回收率试验
第四章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性能的研究
    4.1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粘性性能评价实验
        4.1.1 初粘力的测定
        4.1.2 持粘力的测定
    4.2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体外释放度实验
        4.2.1 仪器及试药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3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体外透皮实验
        4.3.1 试剂及仪器
        4.3.2 离体豚鼠皮肤的制备
        4.3.3 体外透皮实验
        4.3.4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
    5.1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性状
    5.2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鉴别试验
        5.2.1 紫外分光光度法
        5.2.2 高效液相色谱保留值法
    5.3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含量均匀度
        5.3.1 评价标准
        5.3.2 仪器及试药
        5.3.3 试验方法
        5.3.4 试验结果
    5.4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有关物质检测
        5.4.1 仪器及试药
        5.4.2 试验方法
        5.4.3 试验结果
    5.5 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释放度试验
        5.5.1 评价标准
        5.5.2 仪器及试药
        5.5.3 试验方法
        5.5.4 试验结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吲哚美辛贴片的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透皮贴剂的开发与应用
    1.3 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透皮贴剂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透皮贴剂研究应用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吲哚美辛介绍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吲哚美辛贴片的有关物质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流动相的选择
        2.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2.2.4 有关物质测定法
        2.2.5 主峰纯度分析
        2.2.6 专属性试验
        2.2.7 线性试验
        2.2.8 响应因子的考察
        2.2.9 精密度试验
        2.2.9.1 系统精密度
        2.2.9.2 方法精密度
        2.2.10 定量限和检测限
        2.2.11 溶液的稳定性试验
        2.2.12 粗放度试验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吲哚美辛贴片的含量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含量测定法
        3.2.3 线性试验
        3.2.4 精密度试验
        3.2.4.1 系统精密度
        3.2.4.2 方法精密度
        3.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6 溶液的稳定性试验
        3.2.7 粗放度试验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吲哚美辛贴片释放度的研究
    4.1 概述
    4.2 仪器与试药
    4.3 溶出度检查方法的研究
        4.3.1 溶出介质的选择
        4.3.2 转速的比较
        4.3.3 滤膜影响试验
        4.3.4 线性试验
        4.3.5 回收率试验
        4.3.6 溶液的稳定性试验
        4.3.7 均一性试验
        4.3.8 测定法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SPSS 软件拟合药物体外释放参数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5.1 概述
    5.2 释放参数的拟合
    5.3 溶出数据的拟合结果
    5.4 体内外相关性的研究
        5.4.1 体内实验
        5.4.2 数据处理方法
        5.4.3 数据处理结果
    5.5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中药材原产地鉴定技术研究及硝化棉中残留溶剂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材原产地鉴定技术的主要手段
        1.1.1 指纹图谱的由来
        1.1.2 中药指纹图谱的四个特性
    1.2 中药指纹图谱的用途
    1.3 中药指纹图谱的意义
    1.4 中药指纹图谱的主要检测方法
    1.5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5.1 薄层色谱指纹图谱
        1.5.2 气相色谱指纹图谱
        1.5.3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1.5.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指纹图谱
        1.5.5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1.5.6 联用技术指纹图谱
        1.5.7 国外草药指纹图谱的应用
        1.5.8 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一般技术路线
        1.5.9 中药指纹图谱展望
    1.6 硝化棉的用途及工业生产地位
        1.6.1 硝化棉的简介
        1.6.2 硝化棉的用途
        1.6.3 硝化棉的工业生产地位
        1.6.4 硝化棉中残留溶剂的研究现状
第2章 中药材原产地鉴定技术研究
    2.1 鹿茸H P LC 指纹图谱的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1.3 不同产地以及种类保健品鹿茸指纹图谱的比较及结论
    2.2 I CP - AE S 测定不同产地人参、鹿茸、冬虫夏草中的10 种元素比例分布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第3章 硝化棉中残留溶剂的测定
    3.1 气相色谱法测定硝化棉中水和乙醇的含量
        3.1.1 实验部分
        3.1.2 定量方法的选择
        3.1.3 方法学考察
        3.1.4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9)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癌性疼痛及其治疗概况
        1 癌痛的概况
        2 癌痛的危害
        3 癌痛的病因病理
        4 癌痛的现代医学治疗
        5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6 癌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7 其它止痛方法
        8 癌痛治疗的展望与建议
    第二节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概述
        1 巴布剂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2 中药巴布剂的研究概况
        3 巴布剂基质配方研究
        4 影响巴布剂制备工艺的因素
        5 透皮促渗剂在中药巴布剂中的应用
        6 巴布剂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7 巴布剂的作用机理、药效学评价
        8 中药巴布剂的临床评价
        9 中药巴布剂产业化中所面临的问题
        10 中药巴布剂的市场前景展望
    第三节 癌痛巴布剂的处方来源及研究概况
        1 处方来源、组成和方解
        2 处方中各味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概述
        3 剂型的选择依据
        4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5 可行性分析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癌痛巴布剂的提取工艺研究
    第一节 癌痛巴布剂的提取工艺路线设计
    第二节 癌痛巴布剂的药材来源及标准研究
    第三节 肉桂、生姜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工艺验证试验
    第四节 赤芍、红花和肉桂与生姜提油后药渣水提工艺研究
        1 考察因素和水平
        2 供试品的制备
        3 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 最佳水提工艺条件验证
    第五节 白芷、草乌、生南星、乳香醇提工艺研究
        1 不同乙醇浓度对乌头生物碱和欧前胡素提取率的考察
        2 不同提取时间对乌头生物碱和欧前胡素提取率的考察
        3 草乌、生南星、白芷、乳香醇提工艺正交优选
    第六节 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三章 癌痛巴布剂的基质处方筛选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癌痛巴布剂促渗剂的筛选研究
    第一节 不同透皮促渗剂癌痛巴布剂的制备及其初黏力、持黏力和芍药苷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方法的研究
        1 实验仪器、材料与动物
        2 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的体外经皮渗透方法研究
        3 试验方法与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不同透皮促渗剂对癌痛巴布剂中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
        1 实验仪器、材料与动物
        2 方法和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均匀设计法筛选癌痛巴布剂中的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
        1 实验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癌痛巴布剂的成型工艺研究与工艺放大实验
    第一节 癌痛巴布剂的配方研究和成型工艺考察影响因素考察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第二节 工艺验证与放大实验
        1 仪器与设备
        2 癌痛巴布剂的工艺放大实验处方组成
        3 制法
        4 工艺流程
        5 工艺放大实验结果
第六章 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七章 癌痛巴布剂的稳定性试验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2 方法
    3 检测项目及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癌痛巴布剂和癌痛膏的体外透皮对比实验研究
    1 实验仪器、材料与动物
    2 方法和结果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九章 癌痛巴布剂的药效学研究和安全性实验研究
    第一节 癌痛巴布剂对冰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的镇痛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实验结论
    第二节 癌痛巴布剂的皮肤刺激性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实验结论
    第三节 癌痛巴布剂的皮肤过敏性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实验结论
    第四节 癌痛巴布剂的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实验结论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经皮给药新型高分子基质及乳酸酯促透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经皮给药系统概述
    2.2 药物透皮吸收的基础理论
        2.2.1 皮肤的组织结构
        2.2.2 皮肤的主要功能
        2.2.3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2.2.4 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
        2.2.5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2.3 经皮渗透的研究方法
        2.3.1 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方法
        2.3.2 体内经皮渗透的研究方法
    2.4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
        2.4.1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前体药物法
        2.4.2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透皮吸收促进剂法
        2.4.3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脂质体法
        2.4.4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微乳法
        2.4.5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纳米技术
        2.4.6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超饱和溶液法
        2.4.7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离子导入
        2.4.8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电致孔
        2.4.9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超声导入
        2.4.10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微针
        2.4.11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驻极体
        2.4.12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超速微粉注射
        2.4.13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激光
        2.4.14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之压力短波促渗
    2.5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与特点
        2.5.1 储库型经皮给药系统
        2.5.2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2.6 经皮给药系统用聚合物材料
        2.6.1 经皮给药系统用背衬材料
        2.6.2 经皮给药系统用控释膜材料
        2.6.3 经皮给药系统用储库和骨架材料
        2.6.4 经皮给药系统用储库和骨架材料
        2.6.5 经皮给药系统用压敏胶材料
        2.6.6 新型经皮给药用压敏胶及基质
    2.7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
第三章 RAFT 试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原料的精制
        3.2.3 RAFT 试剂的合成
        3.2.4 RAFT 聚合
        3.2.5 分析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咔唑二硫代甲酸钠(NaCBD)的制备
        3.3.2 水相法制备RAFT 试剂
        3.3.3 水相法合成的RAFT 试剂的表征
        3.3.4 水相法制备RAFT 试剂的纯度的测量和计算
        3.3.5 RAFT 试剂CYCBD 和CVCBD 的合成
        3.3.6 中间体DTCD 及RAFT 试剂CYCBD 和CVCBD 的表征
        3.3.7 RAFT 试剂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丙烯酸酯类压敏胶的结构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原料的精制
        4.2.3 嵌段聚合物压敏胶的制备
        4.2.4 嵌段聚合物分析与测试
        4.2.5 压敏胶力学性能测试
        4.2.6 药物从压敏胶释放或渗透试验
        4.2.7 药物浓度的检测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嵌段聚合物压敏胶的合成与表征
        4.3.2 单组份药物从嵌段聚合压敏胶中的释放
        4.3.3 组方药物从嵌段聚合压敏胶中经膜释放
        4.3.4 压敏胶结构对组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凝胶涂膜剂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凝胶的制备
        5.2.3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凝胶粘度的测定
        5.2.4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凝胶90°剥离力的测定
        5.2.5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5.2.6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溶胀性能的测试
        5.2.7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水蒸汽渗透量测试
        5.2.8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红外光谱检测
        5.2.9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X-射线衍射的测定
        5.2.10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5.2.11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扫描电镜测试
        5.2.12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体外经膜释放实验
        5.2.13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凝胶的皮肤刺激性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凝胶的合成
        5.3.2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凝胶的形态
        5.3.3 GPTMS 对PVA-GPTMS 凝胶的黏性及膜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5.3.4 GPTMS 用量对PVA-GPTMS 杂化膜的溶胀性能的影响
        5.3.5 GPTMS 对PVA-GPTMS 杂化膜的水蒸气渗透性能的影响
        5.3.6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5.3.7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结晶情况
        5.3.8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表面形态
        5.3.9 GPTMS 对PVA-GPTMS 杂化膜的中药物释放的影响
        5.3.10 PVA-GPTMS 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对皮肤的刺激作用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乳酸酯对药物经皮渗透促进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乳酸酯促透剂的合成
        6.2.3 乳酸酯对于药物经皮渗透促进效果的研究
        6.2.4 药物浓度的检测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乳酸酯的合成和表征
        6.3.2 在丙二醇溶液中乳酸酯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
        6.3.3 乳酸酯在聚合物压敏胶中对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
    6.4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TTS护心贴片生产工艺、药理与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两亲性SIS-g-PEG热塑弹性体的设计、合成与体外释药性研究[D]. 武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卡巴拉汀透皮贴片的处方及工艺研究[D]. 郭玉莹.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3]妥洛特罗贴片质量控制方法与药动学研究[D]. 韩笑. 沈阳药科大学, 2015(05)
  • [4]苦参总碱纳米乳凝胶的制备、体外评价及透皮作用机制研究[D]. 冯艾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5]胸痹贴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叶扬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6]卡巴拉汀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D]. 郭淼.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7]吲哚美辛贴片的质量研究[D]. 周健鹏. 天津大学, 2010(03)
  • [8]中药材原产地鉴定技术研究及硝化棉中残留溶剂的测定[D]. 蔡立鹏. 河北大学, 2010(11)
  • [9]中药复方经皮给药制剂—癌痛巴布剂的研制[D]. 李智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经皮给药新型高分子基质及乳酸酯促透作用的研究[D]. 张建华. 天津大学, 2010(11)

标签:;  ;  ;  ;  

TTS护理贴的生产工艺、药理及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