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困境的思考——在中国画创作中寻找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汇点

世纪困境的思考——在中国画创作中寻找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汇点

一、对世纪难题的思考——寻找中国画创作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论文文献综述)

宫旭红[1](2014)在《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传统绘画批评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明戒鉴”的社会功能和“畅神”、“自娱”等特质,形成了讲究气韵、意象的审美标准,绘画批评很早就进入自觉阶段。中国绘画批评这一相对完整的范畴体系在近现代历经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巨大冲击之后,沿着“中西融合”、“传统演进”两条道路进行现代性探索,并取得辉煌成绩。而在当代的语境中,传统绘画批评却呈式微之势,已经走到以建构为核心的历史拐点,于是“什么是评价中国当代绘画的标准”的问题的提出成为理所当然。面对强势的西方批评语言,中国当代的绘画批评应以本土传统为根基,对绘画的本质进行独立思考,重新挖掘传统绘画批评理论的观念和意义。本文将传统绘画批评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中国传统绘画批评中的重要范畴,考察中国传统绘画批评思想的哲学之源,论述中西视域下中国绘画批评的近现代探寻之路,专门分析当下绘画批评的本土话语缺失现状,重点阐发传统绘画批评理论之于构建当代中国绘画批评体系的意义。

王悦欣[2](2005)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的坚守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对于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画艺术在迎接这一挑战过程中怎样有效地把握自身的价值存在,将直接决定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前景和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全球化就是要包容差异,体现多样化、多元化,民族正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无论中国画怎样“走向世界”,必须确立一个前提——民族性。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就在于它具有的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写意中的“精气神”、笔墨精神、绘画语言的高度程式化与抽象化。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中华文化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中国画艺术也正是在广收博采、兼容并蓄的文化激荡中,建立起了具有东方民族特质和独特审美范式的文化形态。

王悦欣[3](2004)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曾以自身优秀的美学体系光照世界。然而进入近现代,中国画却呈现出僵化停滞的潜在危机。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使中国画面临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在新的历史境遇坚守并创造与西方霸权文化同等的话语权,重建中国画艺术在全球格局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肯定,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艺术学和美学的角度,着手现象剖析本质,力求从较系统的理论层次探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画面临的困境、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些思路。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前言部分介绍提出问题的宏观背景及现实意义。 第一章谈百年中国画发展的融突历程。通过回顾百年中国画融突变革的发展历程,分析关系中国画前途的四次论争,廓清中国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缘起和来龙去脉,认识中国画升沉起伏的根源和动力。 第二章廓清全球化的新语境与中国画的新世纪思考。解读全球化概念的内涵,思考在新的语境下中国画的弊端和面临的困境,并指出了中国画改革的客观必然因素。 第三章论证全球化视野中中国画的坚守与创新。中国画传统的精髓和魅力在于它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特征和独到的审美理念,民族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有坚守亦有创新,我们要按照“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思路寻求改革与发展。 最后是结语:中国画面临新的挑战,也面对新机遇。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精神不倒,明天会更加辉煌。

宋文翔[4](2003)在《现代中国画的时代性——论徐悲鸿艺术精神与21世纪中国画之发展》文中研究指明 时代性就是指符合当下这个历史时间 范畴内能体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具有现代

宋文翔[5](2002)在《徐悲鸿艺术精神与21世纪中国画之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悲鸿艺术精神的核心实质在于时代性 ,其人文主义精神、审美趣味、绘画形式语言对 2 1世纪中国画发展的时代性有重要影响和启示意义。

玉立[6](2002)在《对世纪难题的思考——寻找中国画创作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中国画创作既要立足传统,显现民族性,又要跟上时代,具有现代性。玉立的论文认为,如果我们能超越这两个极端的对立,寻找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也许能为中国画创作找到最佳出路。现代性与民族性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寻找二者融合的根本前提。艺术上的“现代性”不是单指西方现代艺术,它是世界各区域人民的现代生活、现代精神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现代艺术结构语言的综合体现;艺术上的“民族性”,并非单指民族艺术固有的结构语言,而是民族精神、民族审美习俗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民族艺术结构语言的综合体现。融合,不单是中西技法的融合,而是包括现代多种因素的融合,特别重要的是要找到使二者像生物学家所说的二物能“嫁接”或“杂交”的某种共性、兼容性,并能消除“排异性”的那个共生点、创新点,否则就会出现“怪胎”。 由于客观和主观的种种原因,要在研究中国现当代画家、画派中坚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基本原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非的((论长安画派》,既论及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又指出这是一个尚未完善的画派和画派主要成员的自我否定精神,力求作出符合历史本来面貌的论述。阅读此文,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长安画派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似乎也可从中得到某些启发.

二、对世纪难题的思考——寻找中国画创作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世纪难题的思考——寻找中国画创作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相关研究概述
    二、当前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中的重要范畴
    第一节 “传神”——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精神旨归
        一、“传神”论的提出及概念阐释
        二、“传神论”的思想铺垫——玄学
        三、人物品藻
        四、“传神论”的承传
        五、形神之辩
        六、传神论的实现途径——迁想妙得
    第二节 气韵生动——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最高审美准则
        一、“六法”论的产生及“六法”内部关系探析
        二、“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的最高审美准则及其嬗变史
    第三节 “逸品”在中国绘画品评中的嬗变研究
        一、中国古代分品论画的发展脉络梳理
        二、逸品的提出及历代嬗变
    第四节 中国古代绘画批评中的山水精神
        一、宗炳的“澄怀味象”和山水“畅神”
        二、郭熙“三远”“四可”之美学蕲求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思想的哲学之源
    第一节 兴成教化——中国传统绘画批评中的儒家传统
        一、兴成教化——绘画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二、儒家思想之于传统绘画批评中的体现——品等法
    第二节 身与物化——中国传统绘画批评之“道”
        一、“天人合一”的基本美学精神
        二、身与物化——中国传统绘画批评中的山水精神
        三、“解衣盘礴”的艺术家境界
        四、形神的哲学之辩
    第三节 中国传统绘画批评“意”“象”范畴的哲学之源
        一、认识“象”
        二、何为“意”
        三、“意”“象”之关系辨析
        四、中国古代绘画批评中的“意”“象”呈现
第三章 中西视域下传统绘画批评的近现代探寻
    第一节 传统绘画批评的现代性命运
    第二节 中西融合的多元尝试
        一、“写实主义”风潮的推行
        二、现代主义的横向移植
    第三节 “以中为体”的“传统演进”之路
        一、“浑厚华滋”黄宾虹
        二、潘天寿的“中西拉开距离”说
        三、齐白石——传统中的现代气息
    第四节 中西绘画美学思想差异性辨析
第四章 传统绘画批评在当代语境的“失语”现状
    第一节 传统绘画批评的当代文化背景
    第二节 从星星美展到“85美术新潮”
    第三节 “笔墨等于零”与“守住中国画底线”之争
    第四节 传统绘画批评在当代语境下的“失语”尴尬
第五章 传统绘画批评之于构建当代绘画批评体系的意义
    第一节 审美标准的“道德”抑或“伦理”底线
        一、绘画批评与实践的关系
        二、当下绘画“美”的缺失
        三、对“内美”评价标准的吁求
    第二节 批评的文化思维——兼论创作主体、作品、批评家的关系
    第三节 传统绘画批评的现代承传之路
        一、立足文化立场的社会学标准与遵循艺术规律的美学标准兼备
        二、“笔墨当随时代”之于构建当代绘画批评体系的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2)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的坚守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传统
    1.1 全球化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性
    1.2 全球化的趋势中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 中国画的精髓和魅力
    2.1 写意中的“精气神”
    2.2 笔墨精神
    2.3 完整的艺术法度和相对稳定的艺术程式
3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的应对
    3.1 多元互动
    3.2 和而不同

(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
    前言
第一章 百年中国画发展的融突历程
    1.1 中国画前途的第一次论争
    1.2 中国画前途的第二次论争
    1.3 中国画前途的第三次论争
    1.4 中国画前途的世纪末论争
第二章 全球化的新语境与中国画的新世纪思考
    2.1 新的语境——全球化的文化解读
    2.2 中国画历史的危机
        2.2.1 整体文化价值系统的弱化
        2.2.2 主体人格的丧失
        2.2.3 传统艺术精神的失落
    2.3 中国画现实的困境
        2.3.1 中国画面对的矛盾与困惑
        2.3.2 中国画的现状与弊端
    2.4 中国画创新的客观必然因素
        2.4.1 艺术的本性和天职使然
        2.4.2 艺术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
第三章 全球化视野中中国画的坚守与创新
    3.1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传统
        3.1.1 全球化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必然性
        3.1.2 全球化的趋势中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3.2 中国画的精髓和魅力
        3.2.1 写意中的“精气神”
        3.2.2 笔墨精神
        3.2.3 完整的艺术法度和相对稳定的艺术程式
    3.3 多元互动
    3.4 和而不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徐悲鸿艺术精神与21世纪中国画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徐悲鸿的创新精神
二、徐悲鸿艺术精神的“时代性”
三、徐悲鸿艺术精神的启示

(6)对世纪难题的思考——寻找中国画创作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寻找创造精神的融合点
二、寻找审美趣味的融合点
三、寻找结构语言的融合点
四、大时空中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与“超前”试验

四、对世纪难题的思考——寻找中国画创作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传统绘画批评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D]. 宫旭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2]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的坚守与创新[J]. 王悦欣.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 [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面临的挑战与抉择[D]. 王悦欣. 河北大学, 2004(04)
  • [4]现代中国画的时代性——论徐悲鸿艺术精神与21世纪中国画之发展[J]. 宋文翔. 美术, 2003(05)
  • [5]徐悲鸿艺术精神与21世纪中国画之发展[J]. 宋文翔.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 [6]对世纪难题的思考——寻找中国画创作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点[J]. 玉立. 美术观察, 2002(01)

标签:;  ;  ;  ;  ;  

世纪困境的思考——在中国画创作中寻找现代性与民族性的交汇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