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参与城市客运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铁路参与城市客运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铁路参与发展城市客运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韩富强[1](2021)在《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技术规章是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设备运用维护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中国铁路已经建成世界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为管好经营好世界一流的铁路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必须加强对铁路技术规章的高质量管理。国铁集团作为一家超大规模网络型企业,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需要管理的技术规章数量多、规模大、体系结构复杂。同时,中国铁路实行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管理机制,不同层级的主体对技术规章的管理目标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冲突,而且铁路运营管理涉及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不同专业,各专业在规章管理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管理超大规模网络型、多层级、动态化、复杂系统特征明显的中国铁路技术规章,在世界上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在理论层面也属于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论文在深入分析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全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论、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系统理论引入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研究,研究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和监管机制,分析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的优化,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为推动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改革,落实技术规章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优化。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等内容,结合调研,归纳总结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分别是制订、监管、宣贯和综合评价。(2)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过程优化。归纳总结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及模式,阐述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中的“囚徒困境”窘境,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和有专业部门牵头两种不同条件下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行动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科学设置专业部门“不合作”策略的惩罚金额,及时向“合作”专业部门通告“不合作”专业部门信息;充分利用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站段议事协调机构;鼓励专业部门树立长远和大局意识,摆脱短期利益思维等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协同策略。(3)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模式改进。构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模型,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这三个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技术规章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探讨了各因素对监管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国铁集团在加大技术规章监管力度时,站段落实技术规章就趋于认真,但带来了监管成本的增加;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为降低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时,站段倾向于简单执行;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加大对站段的奖励力度时,站段也倾向于认真执行。并据此提出技术规章监管优化措施。(4)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以优化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采用Petri网方法计算出宣贯平台对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的成效,即国铁集团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66.7%,铁路局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46.2%。(5)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优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AHP方法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在内的不同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规章管理办法是提升技术规章管理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是否合规直接影响国铁集团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技术规章起草管理是否合规是影响铁路局集团公司及站段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的重要因素;(4)技术规章宣贯常态化是保证技术规章宣贯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技术规章监管评价常态化是实现技术规章监管评价有效的重要手段;铁路应建立从上至下、相互补充的技术规章管理评价机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基于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动态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采用针锋相对战略或者冷酷战略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重复博弈和有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的完全信息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动态博弈进行求解,验证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铁路技术规章能够协同制定的前提条件。(2)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的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铁路站段间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得出铁路技术规章有效监管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对技术规章监管的影响程度,有效地破解了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站段间的三方监管的博弈难题。(3)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的差异化评价,为各级管理主体精准评估自身技术规章管理能力和科学考核下级单位技术规章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

李帆[2](2021)在《基于多目标决策的高铁货运线路开发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需求的增加等导致货物运输市场不断发展变化。在运输需求的快速化,不同运输方式竞争加剧等背景下,铁路运输亟待转型升级,高铁能否开展货运引发热议。2019年在《谨防高铁灰犀牛》文章中揭示了高铁运营亏损的实际情况,在我国,高铁线路运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客运运营收入无法支撑高铁高昂的建设成本,导致高铁出现负债高、盈利差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高铁必然应减少闲置线路客运的无效供给,提高底线思维能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开发货运服务满足市场需求结构的适应性。2017年和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和《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中,均指出积极完善高铁货运配套设施设备,发展高铁快运等。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铁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因此,我们要不断挖掘高铁更多的可能性,为尽快实现高铁常态化货物运输,论文提出了高铁货运线路开发选择的研究。文章采用了“先论证、后选择”的研究过程,其中论证主要指高铁货运线路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在必要性分析中主要包括线路开发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可行性,证实了货运线路开发的合理性。其次,根据多目标决策的方法体系提出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线路选择。在海选的89个常规指标群中,采用R聚类和变异系数分析等方法构建了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等4个准则层并下设24个指标层,通过信息贡献率验证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构建了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模型,用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给予24个指标合理的权重值,采用TOPSIS—灰色关联分析形成组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三个模型下综合评价值的计算步骤。最后,为验证模型的合理性,选取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杭福深高铁等三条线路作为备选线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京沪高铁的综合评价值最高,其次是京广高铁和杭福深高铁。为进一步分析每条线路的优劣,给出三条线路在四个准则层的评价值,并结合线路运营情况,提出京沪高铁从长远的角度上更适合开发货运服务,京广高铁短期内具备开发货运服务的基础设施环境,并分别给出了两条线路开发货运服务的相关意见。

杨子涵[3](2021)在《适应时限细分需求的高铁快递运输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合理地编制货物运输方案,是高铁快递日常运输组织的核心任务之一。针对快递总量增长和国家政策鼓励下的高铁快递旺盛需求,以及当前单一化运输方案之间的矛盾,本文从提升运输效益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客运动车组捎带运输模式下的运输方案优化问题展开研究,以期高效利用客车运能,满足货物送达时限,促进高铁快递的中近期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高铁快递运输方案优化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从高铁快递市场需求、细分时限的产品供给、运输组织等基础理论出发,逐步推进,分析了客车捎带模式下的高铁快递组织特征和业务流程,并具体指出了运输方案编制内容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深入问题,阐述并明确了相关理论方法和解决思路。(2)研究了客车捎带模式下的运输方案备选集生成问题。构建了包含列车时刻表信息和货物状态变化的高铁快递时空网络,将运输方案抽象为网络路径问题,进而构建了时空路径生成模型。模型以运输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了中转次数、接续时间、滞留时间等实际作业要求,并以逐次添加约束的形式实现了多条备选路径的生成。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所生成路径的实践可行性。(3)研究了考虑时限细分的高铁快递运输方案优化问题,即在(2)的结果基础之上考虑高铁快递的产品分级及时限特征,对备选运输方案进行选择。具体地,将产品时限和寄件时间纳入货流变量属性,计算各运输方案的时效参数,以运输费用与逾期惩罚费用最小作为目标函数,构建了考虑时限细分的运输方案优化模型,并设计了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求解算法。沿用(2)中路网作为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进而说明了货物的送达时限和货主寄件时间对运输方案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4)案例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背景展开实证研究。运用重力模型法对该地区高铁快递OD量进行测算,选取284个备选运输车次,对(2)和(3)中模型和算法进行实证检验。其一,通过结果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实践可行性,进一步分析了运输方案结果及列车能力利用情况;其二,对运量持续增长下的网络能力适应性展开研究,发现网络或将于2024年出现瓶颈区段,于2026年达到能力饱和,进而提出了运能供给提升措施;其三,针对不同产品结构进行多次实验,分析了产品结构调整下的时效兑现率及企业收益变化趋势,并对产品结构优化策略展开探讨。

谢红太[4](2021)在《新建宁淮城际铁路南京北动车所整体布局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动车组是高新技术密集型产品,必须利用系统工程理论对其可靠性和维修性进行研究,强调设计、制造、运用和维修中的信息反馈,建立统一的动车组技术标准,以指导我国动车组的运用维修工作。相比日本、德国及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起步较晚,尤其在动车组运用检修方面更是技术储备欠缺、可参照运维经验数据较少,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统一的检修标准和运用维护体系。针对现阶段国内动车组在运用管理及检修组织方面表现出标准不统一、车型种类较多、运转效率较低、检备率较高、动车组检修能力紧张、检修资源不足、失修及过修现象突出等问题,本文重点从枢纽内近、远期动车组运用管理及检修组织规模规划布局及工艺设计为出发点,以规划设计者角度结合现有动车组设备设计相关标准规范及经验数据,参照分析国外成熟运维管理经验及先进检修组织工艺,分别以列车运行图、全周转时间及日车公里为主要参考指标,重点研究给出了枢纽内动车组配属规模及承担动车段(所)动车组检修工作量及检修设施规模测算方法,同时分析研究动车组运维基地空间布局、平面布置及检修工艺设计,主要从动车组高级修厂房布置及作业工序流水线方面考虑,提出适合国内动车段(所)动车组各修程的配套设施设备布局及设计方案。根据枢纽内规划建设需要,参考时速160km动力集中动车组依托技术平台及国内既有运维检修资源现状,探索提出适应于动力集中电动车组的运维基地布局方式及工艺设计方案。基于此,结合南京枢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运营管理方式、枢纽内客货运布局方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规划布局南京枢纽内近、远期旅客列车行车方案,根据全路动车组投产需求趋势及南京枢纽动车组运维检修设施现状,综合分析南京北动车所建设必要性,给出南京北动车所整体布局及工艺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以新建南京枢纽南京北动车所工程项目为依托,研究测算表明根据列车运行图测算方法理论计算最为科学准确,采用日车公里法测算时,当枢纽内动车组平均日走行公里指标取常见经验计算值2000km时,日车公里测算法在不考虑检修动车组数量前提下计算的运用动车组数量及备用动车组数量比全周转时间测算法计算结果偏大约41%,配属动车组数计算结果偏大约20%,动车组存车线数及检查库线数计算结果偏大约35%,计算枢纽内动车组配属、承担动车段(所)动车组检修工作量及检修设施规模测算裕量较为充足。(2)采用日车公里测算法时在新建高速铁路枢纽内动车组配属设计及承担动车段(所)动车组检修工作量及检修设施规模测算中,需结合枢纽内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客流及行车方案等合理调整枢纽内动车组平均日走行公里指标。该测算方法分析计算较为方便,适合应用于远期铁路枢纽规划投资及动车组车辆投产规模控制等方面。采用全周转时间测算法时在新建高速铁路枢纽内动车组配属设计及承担动车段(所)动车组检修工作量及检修设施规模测算结果较为科学,能有效提高动车组使用率及运转效率,同时在运维检修方面可有效降低检修资源的浪费,减少投资。(3)动车段(所)内连接存车场与检查库之间的动车组走行线布置及设计规模,可分别通过配属动车组一级修检修列数,根据走行线最大占用时间进行动车组走行线的直接测算,或通过经验数据直接对国内现行确定线数规模的检修库走行线通过能力匹配性进行间接对比选择。(4)根据时速160km动力集中动车组技术平台及国内既有运维检修资源现状,利用既有机务段或动车段(所)改造实施时速160km动力集中电动车组整备检修方案技术可行性不足,建设经济性较差,推荐利用既有车辆段客车技术整备所实施整备检修改造,技术方案原则上可行,建设经济性合理,或采用新建方案动力集中动车组运维基地的方案。(5)南京枢纽内南京北动车所选址、近远期承担动车组配属、运维检修设施规模布局及检修工艺设计需统筹考虑枢纽现状、运输组织模式、运营管理方式、枢纽内客货运布局方式及规划布局枢纽内近远期旅客列车行车方案等,研究测算以列车运行图、全周转时间及日车公里法主要参考指标综合分析,进行动车所整体布局及工艺方案设计。

陈丽文[5](2021)在《城际铁路列车过轨运营组织方法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城市群不断发展、扩大,城市群间的轨道交通网络日渐雏形,传统的单一网络运营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复杂多样的客流出行OD的直达需求。本文以由城际公司单独运营管理的城际铁路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过轨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然后研究它与其他线路过轨运营后的开行效果,并对过轨运营前后企业双方的利益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分析了不同过轨客流特征下的过轨效果。(1)从国内30条城际铁路的线路概况和开行现状两方面、城际铁路的运营管理单位和是否与其他线路过轨衔接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广珠城际虽然由城际公司进行单独的运营管理,但存在与其他线路过轨运营的现状。分析广珠城际部分时段开行列车数较少,其线路能力存在富余,因此,有必要对过轨运营前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并分析涉及到两个运营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2)从乘客角度出发,分别构建乘客出行广义费用最小的过轨运营和独立运营列车开行方案模型,约束条件有客流、列车停站、开行频率等方面的约束,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分别得到两种运营方式的列车开行方案。结果表明:换乘客流全部乘坐过轨列车,无需换乘;乘客的广义费用的下降比例为2.31%,乘客出行总时间的下降比例为7.43%;但其代价是,运营企业列车停站次数增加,企业运营总成本增加11.7%。(3)根据过轨运营涉及到运营主体和车辆主体不同,分为铁路局运营铁路局的车辆、铁路局运营城际公司的车辆、城际公司运营铁路局的车辆、城际公司运营城际公司的车辆、铁路局和城际公司运营铁路局的车辆、铁路局和城际公司运营城际公司的车辆、铁路局和城际公司运营铁路局和城际公司的车辆共七种过轨运营模式类型,研究七种运营模式下企业双方的利益分配问题。结果表明:过轨与独立运营相比较,过轨运营的各种运营模式下铁路局和城际铁路的运营收入均波动幅度较小;相反,它们的运营支出波动均较大,这是由于在各种过轨运营模式下企业双方的运营成本、租车费、租线费等费用支出相差较大。(4)归纳总结了凸起型、渐变型、均等型的过轨客流特征,并对它们进行过轨运营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前四种运营模式中,运营主体企业收益减少,非运营主体企业收益增加;第五、六种运营模式中,担任车辆主体的企业收益增加,非车辆主体的企业收益减少;第七种运营模式的车辆主体双方共同担任,铁路局和城际公司的运营收益均为正值,但铁路局减少12%~43%,而城际公司在凸起型时减少29%,在渐变型、均等型时增加2%、72%。

蒋建宏[6](2021)在《基于既有铁路的市域列车开行方案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快速发展,致使部分既有铁路线路功能弱化,运输设备使用率降低。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规模、等级的中小城市,周边城市的居民产生了进出城市的出行需求,且需求量在不断增加,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公路运输的局限性,对于这部分客流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来满足其需求,市域铁路以其大运量,高速度等特点应用而生,结合当下背景环境,旨在于盘活既有线铁路资源,在既有线上开行市域铁路已十分重要。但是,当下对于市域铁路运输组织方面的研究较少,且较散乱,零碎,研究在既有线上开行市域铁路更是稀少。本文基于此来展开研究,文章主要从三部分展开研究。(1)从市域铁路的概念着手,分析了市域铁路与国铁、城轨之间的不同点,以及市域铁路的功能定位和修建线路类型,紧接着从服务对象、客流特点、服务水及运输组织四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市域铁路的特征。在既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既有铁路现状,总结出利用既有线路开行市域铁路的四种方式。最后定性分析了在既有线上开行市域铁路的可能性与基本条件。(2)对于定性化描述市域列车开行的可行性,展开定量化的研究,分析客运市场竞争力因素,并量化各个竞争力因素,以经济、快速、便捷、安全、碳排放成本、准时性客运市场竞争力因素为指标,建立Logit市场分担率预测模型,对比分析建设市域铁路前后运输市场占比及碳排放量的变化。算例结果表明,在运输通道中加入市域铁路后,对于运输里程为40~100km之间的旅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而且在市域铁路加入运输通道后,对于整个运输体系碳排放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改善,这些结果为市域铁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证据。(3)研究市域列车在既有线上的开行方案,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情况,分别为近乎荒废的既有线路与能力富足的既有线路,以此为基础,从列车开行种类,开行数量,开行区段,以及停站方案优化的角度去研究列车开行方案。在两种情况下,市域铁路列车开行种类与开行区段不受影响;开行数量角度略有不同,对于既有线存在列车运行的线路而言,需要考虑既有列车带走的客流量,相应的减少列车开行数量,不存在既有列车的情况,直接奉行“按流开车”的原则计算列车开行数量;以“公交化”运行为基础,建立停站优化模型,结果表明模型能有效减少停站次数并节省旅客时间。

李世元[7](2020)在《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国内快递行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增加了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为满足高附加值货物的高时效性、安全性、可靠性等特点,中铁快运推出了高铁快运业务。虽然我国高铁快递发展地越发成熟,但我国现阶段的高铁快递输送方案依旧是通过固定的列车在确定的车站之间进行输送,而不是实时地随着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因此,需要依据客货流动态需求并结合高铁运能资源,制定更高效率的输送方案。本文以此为着眼点,基于动态变化的旅客需求和快递需求,对我国客车捎带模式下的高铁快递输送方案进行研究和探索,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首先,对高铁快递运输市场的特点进行分析。根据运输市场包含的内容,从运输对象角度,归纳总结了运输货物的定位和服务客户的定位,将运输货物根据其运输特点归纳为四大类并细分为各个子类,而服务客户主要分为两大类;从高铁快递产品角度,对我国现有的高铁快递限时产品的特点及时效要求进行分析;从运输组织模式角度,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以下几种运输组织模式:动车组确认列车、客运动车组捎带、客运动车组加挂行包车厢、高铁快运专列。另外还对高铁运输快递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输送方案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其具备的要素属性。在输送方案的影响因素方面,从高铁客流角度,首先阐述了客流量和客流性质产生的影响,然后从上座率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对每个要素属性的影响。从快递需求角度,先简单总结了影响快递需求的因素,然后从输送方案的供给分析阐述快递需求对输送方案的影响。从其他因素角度,简单论述了编组内容、路网能力、停站方案等对输送方案的影响。再次,以铁路部门收益最大和客户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的优化模型,在各类限时产品的时限要求,随旅客上座率而变化的货运载重上限,客货运停站相符合等约束条件下得出具有满意解的输送方案。最后,以京沪高铁为对象,进行算例分析。在模拟的京沪高铁间快递需求和某一天的上座率的数据基础上,得出采用客车捎带模式的优化输送方案。

刘明燕[8](2020)在《高铁货运开行方案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对货运的时效性、便捷性以及安全性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铁路货运改革的深化以及“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提出,国家科技部以及中车集团正式启动了“时速250公里以上货运动车组”的探索项目,本文是其子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对货运动车组节点等级进行划分和开行方案进行研究,是对我国高铁货运的一项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对国内外高铁货运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进行高铁货运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高铁货运的货源种类以及市场前景进行分析。最后对高铁货运的运输组织模式、作业流程以及作业场所进行分析,为后文开行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八纵八横”高铁网可依据货运总量、GDP、邮电业务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8个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货运节点等级划分为四级。基于货运节点划分结果、通过构建保本运量模型、预测货运量以及计算OD量,可以计算出各个货运节点盈利节点所占比重,从而得出各等级货运节点之间开办高铁货运的可行性。分析了高铁货运开行方案的主要内容、影响因素、设计原则、设计思路和基本假设,对高铁货运开行方案进行边界假定,构建高铁运营效益最大、货运列车开行数量少以及满载率最高为目标的高铁货运开行方案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根据高铁货运量、货运分担率、货运吸引力以及OD量,以“八纵八横”高铁网为例给出开行方案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得出了“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初始开行方案。根据计算出的开行方案,对仿真系统进行设计并划分各子系统模块,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定义,对电子地图以及仿真技术流程进行介绍,通过设计逻辑流程并与仿真显示进行关联实现仿真系统列车开行模拟,通过在仿真系统中录入列车运行数据进行仿真得出该开行方案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张丹阳[9](2020)在《基于站城一体的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及其“公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铁枢纽具有“巨硕空间”的特征,密集地承载了城市中各类人群的行为活动,构成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而直接承载这些行为活动的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从站城一体的视角出发,以系统性的思维对高铁枢纽公共空间进行体系化的归纳以及多维度的“公共性”研究,着重强调高铁枢纽公共空间同时具有的城市场所价值和交通节点价值,并分析其在高铁客站与周边城市之间如何发挥“粘合剂”的作用,符合高铁枢纽在站城融合过程中的动态发展特征和多主体参与特征,对把握我国站城一体发展过程中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的构成及其良性动态发展规律来说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在研究交通建筑公共空间物质层面的基础上加入对其公共性的探索,即是关注城市特色和人的需求,是在以新的思维研究轨道交通的站城一体化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高铁枢纽地区的空间建设累积了诸多问题,从城市设计和场地设计的尺度来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高铁枢纽的设计多侧重对机动车进行交通规划,而忽视步行系统对高铁枢纽内外公共空间的串联,造成枢纽与城市之间被高架车行道隔离以及枢纽内外各层次公共空间的碎片化;第二,高铁枢纽内外的公共空间存在空间边缘化、活力不足、可达性不足、场所灵活性不足、管理运营方式落后以及地域性缺失等问题;第三,现状大量高铁枢纽的设计注重“上帝视角”的附加美学价值,忽略了复杂的人群在与交通建筑公共空间互动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第四,我国对于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研究集中于站前广场和换乘空间,而忽视了以系统整合的方法对高铁枢纽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性的归纳分析。本文从现实问题出发,对高铁枢纽公共空间进行现状问题总结及原因剖析,聚焦问题的根源在于其缺少系统性、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框架。进而,以高铁枢纽发展的“站城一体”为远期目标,选定能够多维度判定公共空间价值的“公共性”属性作为研究视角,强调高铁枢纽公共空间在“站”与“城”的融合过程中的触媒价值,应用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理论从“城”的视角研究“站”的空间,具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笔者从“站城一体”的视角和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视角,分别进行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基础理论研究,其中,从站城一体化视角出发的研究内容包括站城一体化开发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范围界定、类型分析、类型界定方式总结和模式梳理,为构建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从公共空间“公共性”视角出发的研究内容包括东西方社会背景下的“公共性”理论溯源、“公共性”评价模型及维度的梳理、“公共性”评价维度的归纳总结以及以日本轨道交通百年来的发展为例探究其公共空间“公共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笔者基于基础理论研究选取4个日本新干线枢纽和我国高铁枢纽进行实地调研,从枢纽基本情况、空间布局、出入口复合空间、站前复合空间、乘降空间、步行系统以及与步行系统直接接驳的城市公共空间入手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从而构建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并分析其特征与问题。其次,笔者以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优化提升为评价目标,以“公共性”评价为研究方法,对评价维度进行释义并分析评价指标的影响要素,尝试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为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笔者选取两个公共空间子体系,对前述4个枢纽案例进行“公共性”多维度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持续性更新改造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撑,并为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期促进我国高铁枢纽与周边城市区域的站城融合。

夏阳[10](2020)在《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铁路既有货运系统采用“组织型”模式,行车组织以“充分利用铁路运输设备能力、提高移动设备运用效率”为目标,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货物以及少量高附加值货物的长距离运输问题,但剩余大量的零散高附加值货物因需要通过技术站多次改编中转送达,导致运输时效性较差。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货运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附加值货物的运输需求量快速增长。这类货物重量轻、体积小、批数多,多为适箱货物,对运输安全和快速性要求较高,便于进行集装箱运输。在此背景下,铁路集装箱运输将在我国货物运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但目前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较差,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公路运输。因此,优化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一套全新的铁路集装箱运输系统——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简称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并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运输组织理论框架及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铁路集装箱运输问题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抓住集装箱运输组织对象单一、组织方式便捷的特点,根据我国路网规模、技术水平、货物运输需求特征,提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同时对新系统的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网络化运输、站场设计改造及设备资源配置四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取得良好的运营效果,本文从集疏运模式、运输组织计划、车站工作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运输产品设计及“箱位”客票化六个方面展开研究,为新系统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输组织理论框架。(2)在优化建模方面,本文针对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分阶段优化的方法框架,即将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分解为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以及列车停站方案优化两个子问题。然后,针对线路优化和频率设置问题,分别构建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和中后期场景下的数学优化模型。前者以运输企业广义成本(包含开通线路的固定成本、开行列车的可变成本以及集装箱中转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箱流守恒、箱流中转、箱流运到期限及列车开行频率等约束,属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后者考虑能力约束的影响,在优先确定箱流运输物理径路的基础上,以运输成本和箱流总换乘次数最小为目标,属于多目标整数规划模型。两个模型均采用了基于“备选集”的建模思路,同时在进行集装箱配流时,规定了集装箱运输物理径路和运输方案的唯一性。最后,针对列车停站方案优化问题,以所有列车的总停站次数最小为目标,考虑箱流守恒、列车停站、列车能力以及列车“上座率”约束,构建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中列车“上座率”约束能够追踪每一列车的能力利用率,为创新约束。(3)在算法设计和案例分析方面,本文兼顾了模型求解的效率和质量。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前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设计了自适应大邻域搜索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以一个包含17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此外,对列车运行速度参数和编组辆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并选取了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列车“上座率”、直达箱流率、送达速度、运到期限六个评价指标对获得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与既有货运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在箱流输送量、列车平均开行频率、箱流送达速度、运到期限等指标方面变现更优,但同时也牺牲了部分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新型集装箱运输系统运营中后期场景下的优化模型,本文首先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将模型转化为单目标模型,再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最后以一个包含51个节点的运输网络为例进行分析,得到了双目标问题的近似帕累托边界;对于列车停站方案优化模型,本文通过调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设计了两个案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测试。首先,以一条简单的假设线路为例,对停站方案、箱流分配方案及列车“上座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进行分析;其次,以中欧班列连云港-阿拉山口通道为案例,对最小“上座率”要求?和列车装载能力C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图56幅,表24个,参考文献155篇。

二、铁路参与发展城市客运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参与发展城市客运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博弈论
        2.1.3 系统动力学
        2.1.4 系统评价
    2.2 铁路技术规章研究现状
        2.2.1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优化研究
        2.2.2 铁路技术规章特性和内容研究
    2.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现状
        2.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2.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博弈分析现状
        2.3.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状
        2.3.4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评价研究现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述
        3.1.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念
        3.1.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框架
    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分析
        3.2.1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主体
        3.2.2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流程
        3.2.3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
    3.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分析
        3.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特征
        3.3.2 跨专业的铁路技术规章协调机制
        3.3.3 跨层级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机制
    3.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3.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不协同
        3.4.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不到位
        3.4.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不及时
        3.4.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关键环节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研究
    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及其困境
        4.1.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
        4.1.2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模式
        4.1.3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困境
    4.2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博弈分析
        4.2.1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构建
        4.2.2 无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3 有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策略
    4.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案例分析
        4.3.1 案例来源
        4.3.2 案例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监管机制研究
    5.1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关系分析
    5.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分析
        5.2.1 纯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2.2 混合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3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5.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3.2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应用
        5.4.1 监管措施的改进
        5.4.2 监管效果的提升
    5.5 本章小结
6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研究
    6.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分析
    6.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的分析与实现
        6.2.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需求分析
        6.2.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设计
        6.2.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6.3 基于宣贯平台的流程优化分析
        6.3.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
        6.3.2 基于Petri网的宣贯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6.4 小结
7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7.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指标体系构建
    7.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
        7.2.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7.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2.3 综合评价分析
    7.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7.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7.3.2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3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4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5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B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结果
    附录C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D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E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F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附录G AHP 及最终得分计算核心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多目标决策的高铁货运线路开发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铁货运相关分析的国内外研究
        1.2.2 线路选择理论方法的国内外研究
    1.3 研究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论文研究内容、理论方法和相关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内容
    2.3 论文中用到的主要理论方法
        2.3.1 市场细分理论
        2.3.2 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3.3 多目标决策
        2.3.4 综合评价
        2.3.5 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
        2.3.6 TOPSIS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铁货运线路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1 高铁货运线路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3.2 高铁货运线路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3.2.1 高铁线路开发货运服务的市场可行性分析
        3.2.2 高铁线路开发货运服务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3.3 综合分析
第四章 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线路选择的标准和方法
        4.1.1 线路选择的标准
        4.1.2 多目标决策下综合评价的步骤
    4.2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和原则
        4.2.1 构建的基本步骤
        4.2.2 构建的原则
    4.3 准则层的设立
        4.3.1 宏观角度考虑高铁货运线路选择的准则层
        4.3.2 微观角度考虑高铁货运线路选择的准则层
    4.4 指标层的初选
    4.5 指标层的优选
        4.5.1 优选的步骤
        4.5.2 优选的方法
    4.6 实践调研和样本数据采集
        4.6.1 实践调研
        4.6.2 样本数据采集
    4.7 基于R聚类和变异系数分析的指标体系的确立
        4.7.1 指标数据分析
        4.7.2 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检验
        4.7.3 指标体系确立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货运线路开发选择的模型构建及实例研究
    5.1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
        5.1.1 常见的赋权方法
        5.1.2 主观赋权—层次分析法
        5.1.3 客观赋权—改进的熵权法
        5.1.4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
    5.2 基于TOPSIS-灰色关联的组合评价模型构建
        5.2.1 组合评价模型构建理念
        5.2.2 TOPSIS模型构建
        5.2.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构建
        5.2.4 TOPSIS-灰色关联分析的组合评价模型构建
    5.3 备选线路案例概况
    5.4 备选线路指标体系的组合赋权计算
        5.4.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5.4.2 改进的熵权法计算权重
        5.4.3 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
    5.5 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下备选线路的分析选择
        5.5.1 备选线路的TOPSIS模型评价
        5.5.2 备选线路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5.5.3 备选线路的TOPSIS-灰色关联分析的组合评价模型
        5.5.4 备选线路的最终评价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不足
    6.1 总结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适应时限细分需求的高铁快递运输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高铁货运可行性及组织模式研究
        1.2.2 时空网络设计研究
        1.2.3 捎带运输相关研究
        1.2.4 高铁快递运输组织优化研究
        1.2.5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高铁快递运输方案优化基础理论
    2.1 国内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2.1.1 市场需求特征
        2.1.2 产品供给现状
        2.1.3 运输组织模式
    2.2 客车捎带模式下高铁快递特征分析
        2.2.1 客车捎带模式下高铁快递组织特征
        2.2.2 客车捎带模式下高铁快递业务流程
        2.2.3 运输方案内容及编制影响因素
    2.3 客车捎带模式下的高铁快递运输方案优化理论方法
        2.3.1 运输网络构建
        2.3.2 网络流量分配模型
    2.4 客车捎带模式下高铁快递运输方案设计思路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时空网络的高铁快递运输方案备选集生成方法
    3.1 按图行车下的高铁快递时空网络构建
        3.1.1 高铁快递作业过程分解
        3.1.2 三层时空-状态网络构建
        3.1.3 时空网络各要素描述
    3.2 考虑实际作业要求的时空路径生成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符号定义
        3.2.3 模型构建
    3.3 算例分析
        3.3.1 算例数据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考虑时限细分的高铁快递运输方案优化模型与算法
    4.1 问题描述
    4.2 数学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符号定义
        4.2.3 模型构建
    4.3 求解算法
        4.3.1 模型及算法分析
        4.3.2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基本原理
    4.4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模型处理
        4.4.1 问题的松弛与下界计算
        4.4.2 解的可行化与上界计算
        4.4.3 拉格朗日乘子更新
        4.4.4 算法终止条件
        4.4.5 算法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算例数据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案例概况
    5.2 案例数据
    5.3 结果分析
        5.3.1 时空网络构建结果
        5.3.2 备选路径集生成结果
        5.3.3 运输方案优化结果
    5.4 网络能力分析及运输产品优化
        5.4.1 网络能力利用情况
        5.4.2 高铁快递产品结构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京津冀地区部分动车组运行时刻表
附录B 京津冀地区日均快递总量矩阵
附录C 京津冀地区日均限时快递产品量矩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新建宁淮城际铁路南京北动车所整体布局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高速列车检修基地布局及工艺设计现状
        1.2.1 国外高速列车检修基地布局及工艺
        1.2.2 国内动车段(所)布局及工艺
    1.3 本文主要研究及设计工作
2 宁淮城际铁路项目概述及枢纽运输组织分析
    2.1 宁淮城际铁路项目概述
        2.1.1 宁淮城际铁路区域路网概况
        2.1.2 线路地理位置和径路
        2.1.3 宁淮城际铁路建设必要性及功能定位
    2.2 铁路运输组织分析
        2.2.1 运输组织模式及运营管理方式
        2.2.2 南京枢纽组织分析
        2.2.3 淮安枢纽组织分析
        2.2.4 列车开行对数及设计能力计算分析
    2.3 列车开行交路设计
        2.3.1 既有动车组乘务交路
        2.3.2 设计动车组乘务交路
    2.4 相邻设计主要高速客运通道
        2.4.1 沿江高速铁路(上海至合肥段)
        2.4.2 苏南沿江高速铁路
3 动车段(所)空间布局及动车组运维设施
    3.1 动车段(所)一般布局形式
    3.2 动车段(所)总平面布置案例
        3.2.1 武汉动车段
        3.2.2 西安动车段
        3.2.3 兰州西动车运用所
    3.3 动车段(所)主要检修厂房布置
4 枢纽内动车组配属及检修规模
    4.1 动车组配属数量测算
        4.1.1 列车运行图测算法
        4.1.2 全周转时间测算法
        4.1.3 日车公里测算法
    4.2 动车段(所)检修规模测算
        4.2.1 动车组检修库线数测算
        4.2.2 动车组存车线数测算
        4.2.3 动车组检修库前走行线数测算
5 时速160km动力集中动车组运维方式
    5.1 时速160km动力集中动车组技术发展及技术概述
        5.1.1 设计顶层需求
        5.1.2 总体方案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参数
    5.2 时速160km动力集中动车组修程及实施
    5.3 运维基地设计方案
        5.3.1 既有机车车辆检修基地改造
        5.3.2 新建动力集中动车组运维基地
        5.3.3 南京北动力集中电动车组整备所布局设计
6 南京北动车所布局设计
    6.1 南京北动车所建设必要性
        6.1.1 国内动车组配属现状及市场需求
        6.1.2 南京枢纽动车组设施现状及检修能力分析
    6.2 动车所选址及站段关系
    6.3 动车所总平面布置及工艺设计
        6.3.1 动车所主要运维检修设施规模
        6.3.2 动车所平面设置及工艺流程
        6.3.3 动车所平面布置典型研究方案比较分析
    6.4 动车所设备配置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A 宁淮城际铁路研究年度内相邻区域路网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附录B 沿江高速铁路研究年度内相邻区域路网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附录C 南京枢纽近、远期动车组对数及径路表
附录D 淮安枢纽近、远期动车组对数及径路表
附录E 宁淮城际铁路动车组开行方案
附录F 沿江高速铁路动车组开行方案
附录G 时速160km动力集中动车组主要技术参数
附录H 南京枢纽近、远期动车组检修工作量计算汇总表
附录I 宁淮城际铁路相关规划图
    附图 1、国家“十三五”高速铁路网规划图
    附图 2、江苏省“十三五”铁路网规划示意图
    附图 3、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规划示意图
    附图 4、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示意图
    附图 5、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图
    附图 6、南京江北新区总体规划(2014~2030)图

(5)城际铁路列车过轨运营组织方法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化运营组织模式研究
        1.2.2 过轨运营组织方法研究
        1.2.3 列车停站方案研究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边界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城际铁路与其他线路过轨运营现状调研
    2.1 国内城际铁路线路运营概况
    2.2 城际铁路列车开行情况分析
        2.2.1 日分时段开行列数
        2.2.2 日发车间隔和旅行速度
        2.2.3 票价与运价率
    2.3 城际铁路与其他线路衔接运营状况
        2.3.1 广珠城际与其他线路衔接状况
        2.3.2 广珠城际的列车开行列数
    2.4 本章小结
3 城际铁路线路列车过轨运营组织方法
    3.1 过轨运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1 过轨运营的必要性
        3.1.2 过轨运营的可行性
    3.2 过轨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3.2.1 客流分析
        3.2.2 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的内容
    3.3 过轨运营的效果评估
        3.3.1 过轨运营组织分类
        3.3.2 效果评估指标分析
        3.3.3 企业双方的利益分配
    3.4 本章小结
4 过轨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4.1.1 问题说明
        4.1.2 模型假设
    4.2 各主体分析
        4.2.1 乘客出行的广义成本
        4.2.2 运营企业的运营成本
    4.3 模型构建
        4.3.1 符号说明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3.4 过轨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4.3.5 独立运营模型
    4.4 算法求解
        4.4.1 算法介绍
        4.4.2 算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算例设计
        5.1.1 线路概况
        5.1.2 客流特征分析
        5.1.3 参数设置
    5.2 列车开行方案的生成
        5.2.1 过轨列车开行方案
        5.2.2 独立运营列车开行方案
        5.2.3 方案对比分析
    5.3 不同运营企业主体的利益分析
        5.3.1 过轨列车的不同运营模式
        5.3.2 过轨运营下企业双方利益分析
        5.3.3 过轨前后企业双方利益对比
    5.4 不同过轨客流特征下的过轨效果分析
        5.4.1 不同过轨客流特征
        5.4.2 过轨运营与独立运营方案对比分析
        5.4.3 过轨模式下的企业双方利益分析
        5.4.4 过轨与独立运营企业双方收益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既有铁路的市域列车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市域铁路发展现状
        1.2.2 国内市域铁路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利用既有线发展市域铁路方面
        1.3.2 运输市场与客流方面
        1.3.3 运输组织方面
        1.3.4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2 市域铁路相关理论知识
    2.1 市域铁路概念
        2.1.1 市域铁路功能与定位
        2.1.2 市域铁路线路类型的划分
    2.2 市域铁路的特征
        2.2.1 服务对象
        2.2.2 客流特点
        2.2.3 服务水平
        2.2.4 运输组织
    2.3 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主要方式
        2.3.1 利用既有铁路的方式
        2.3.2 改造既有铁路的方式
        2.3.3 修建货运环线的方式
        2.3.4 新建市域铁路的方式
    2.4 利用既有线开行市域列车的条件
        2.4.1 线路走向与客流的走向的契合度
        2.4.2 城市客运站点的能力
        2.4.3 列车类型及基础设施
        2.4.4 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接驳性
    2.5 本章小结
3 既有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综合效用分析研究
    3.1 客运市场竞争力因素分析
    3.2 效用函数及分担率模型的构建
    3.3 算例分析一
        3.3.1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3.3.2 碳排放量前后的对比
    3.4 算例分析二
        3.4.1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3.4.2 碳排放量前后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市域列车开行方案的研究
    4.1 列车开行方案的主要内容
        4.1.1 列车开行区段及种类
        4.1.2 列车开行数量
        4.1.3 列车停站方案
    4.2 市域列车停站方案模型的构建
        4.2.1 问题描述及假设
        4.2.2 变量及符号的说明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3 模型的求解
    4.4 算例分析
        4.4.1 近乎荒废的既有线路
        4.4.2 能力富足的既有线路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结论
    5.2 论文创新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2.1 国内外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2.1.1 国外高铁快递发展情况
        2.1.2 国内高铁快递发展现状
    2.2 我国高铁快递市场分析
        2.2.1 高铁快递运输对象
        2.2.2 高铁快递产品系列
        2.2.3 高铁快递的组织模式
    2.3 高铁快递优劣势分析
        2.3.1 高铁快递优势分析
        2.3.2 高铁快递劣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高铁客流对输送方案的影响
        3.2.1 客流量及客流性质产生的影响
        3.2.2 上座率对输送方案的影响
    3.3 快递需求对输送方案的影响
        3.3.1 影响快递需求的因素
        3.3.2 输送方案的供需分析
    3.4 其他因素分析
        3.4.1 编组内容
        3.4.2 路网能力
        3.4.3 停站方案
        3.4.4 运输费用
        3.4.5 综合维修天窗T_检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快递输送方案优化
    4.1 沿线车站选择
        4.1.1 车站选择的原则
        4.1.2 车站选择的方法
    4.2 输送方案优化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基本假设
        4.2.3 模型描述
        4.2.4 模型建立及分析
5 算例分析
    5.1 问题描述
    5.2 算例求解
    5.3 求解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算例车站和车次的选择过程
附录 B LINGO求解代码和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铁货运开行方案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铁路货运概述
    2.1 国内外高速铁路货运发展现状
        2.1.1 国外高铁货运发展现状
        2.1.2 国内高铁货运发展现状
    2.2 高铁货运开行必要性以及优越性
    2.3 货源种类及市场前景分析
    2.4 高速铁路货物运输组织分析
        2.4.1 高铁货运组织模式
        2.4.2 高铁货运作业流程
        2.4.3 高铁货运作业场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铁货运节点等级划分及开行可行性分析
    3.1 高铁货运节点划分的数据来源
    3.2 高铁货运节点指标的聚类归并
    3.3 高铁货运节点的划分
        3.3.1 货运节点的划分方法
        3.3.2 货运节点的等级划分
    3.4 高铁货运节点开行可行性分析
        3.4.1 OD间货运量
        3.4.2 保本运量建模及求解
        3.4.3 各级货运节点运输盈亏及开行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设计
    4.1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主要内容和影响因素
        4.1.1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主要内容
        4.1.2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影响因素
    4.2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设计原则及流程
        4.2.1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设计原则
        4.2.2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设计方法及流程
    4.3 高铁货运站点选址
    4.4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设计模型分析
        4.4.1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设计基本假设
        4.4.2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模型建立
    4.5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4.5.1 高铁货运开行路径求解算法
        4.5.2 基于MATLAB的高铁开行方案求解
    4.6 “八纵八横”背景下高铁货运开行方案的确定
        4.6.1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基础数据计算
        4.6.2 开行方案求解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铁货运开行方案仿真
    5.1 Anylogic软件简介
    5.2 仿真系统设计
        5.2.1 仿真系统总体结构
        5.2.2 列车运行仿真系统模块划分
    5.3 电子地图设计
    5.4 仿真技术流程
    5.5 仿真关键技术
        5.5.1 车辆模型
        5.5.2 逻辑流程
        5.5.3 仿真显示
    5.6 京沪高铁案例
        5.6.1 仿真系统数据输入
        5.6.2 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
    5.7 武广高铁案例
        5.7.1 仿真系统数据输入
        5.7.2 仿真运行及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和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A Dijkstra算法的MATLAB编程代码
附录 B 开行方案的MATLAB编程代码

(9)基于站城一体的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及其“公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关于我国枢纽综合开发的问题
        1.1.2 关于提升客运枢纽旅客出行品质的问题
        1.1.3 关于高铁枢纽公共空间公共性的问题
    1.2 研究综述
        1.2.1 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价值相关理论
        1.2.2 我国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站城一体化开发相关理论与实践
        2.1.1 概念释义
        2.1.2 相关理论
        2.1.3 开发实践
        2.1.4 发展特征
    2.2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范围界定
        2.2.1 高铁枢纽相关概念辨析
        2.2.2 高铁枢纽地区的空间范围界定
        2.2.3 高铁枢纽公共空间范围界定
    2.3 我国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类型研究和模式梳理
        2.3.1 我国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类型分析
        2.3.2 我国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类型界定
        2.3.3 我国高铁枢纽公共空间模式梳理
    2.4 我国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及子体系构建
        2.4.1 构建原则
        2.4.2 体系归纳
3 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理论研究
    3.1 东西方社会背景下的“公共性”理论溯源
        3.1.1 西方社会公共领域与公共空间
        3.1.2 中国社会转型与公共性建构
    3.2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模型及维度梳理
        3.2.1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模型梳理
        3.2.2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模型的维度梳理
    3.3 高铁枢纽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维度构建
        3.3.1 相关评价模型的特征总结
        3.3.2 本文应用的基础评价模型
        3.3.3 本文“公共性”评价维度的构建
    3.4 探究交通枢纽公共空间“公共性”变化——以日本轨道交通枢纽为例
        3.4.1 日本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的发展脉络梳理
        3.4.2 各阶段日本轨道交通枢纽公共空间“公共性”分析
        3.4.3 分析与小结
4 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4.1 调研计划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准备
        4.1.3 调研内容概述
    4.2 日本新干线枢纽公共空间体系探究——以东京站枢纽、品川站枢纽为例
        4.2.1 东京站公共空间调研
        4.2.2 品川站公共空间调研
    4.3 我国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探究——以北京南站、北京西站高铁枢纽为例
        4.3.1 北京南站公共空间调研
        4.3.2 北京西站公共空间调研
    4.4 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类型界定及体系构建——以调研案例为例
        4.4.1 类型界定
        4.4.2 体系构建
        4.4.3 特征分析及问题总结
5 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多维度评价研究
    5.1 构建思路
    5.2 构建原则
    5.3 评价维度
        5.3.1 基础维度
        5.3.2 扩展维度
    5.4 指标体系构建的影响要素
        5.4.1 限定性要素
        5.4.2 激活性要素
        5.4.3 特异性要素
    5.5 指标体系构建
        5.5.1 指标体系
        5.5.2 评价过程
    5.6 案例多维度评价
    5.7 评价结果分析
        5.7.1 东京站
        5.7.2 品川站
        5.7.3 北京南站
        5.7.4 北京西站
    5.8 公共空间优化提升策略——以北京南站为例
        5.8.1 站房空间布局
        5.8.2 站前复合空间
        5.8.3 站内乘降空间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建构了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系统性理论研究框架
        6.1.2 建构了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类型界定方式
        6.1.3 建构了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及所含子体系
        6.1.4 建构了高铁枢纽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多维度评价体系
        6.1.5 提出了基于多层次分析的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优化提升策略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视角问题
        6.2.2 研究的量化问题
        6.2.3 研究的本土性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
附录B 应用评价体系进行“公共性”多维度的评价表格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铁路集装箱运输优化
        1.2.2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2.1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的提出
        2.1.1 铁路集装箱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2.1.2 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概念分析
    2.2 集装箱列车客运化开行技术
    2.3 网络化运输技术
    2.4 站场设计改造技术
        2.4.1 集装箱设备前置化
        2.4.2 装卸线不挂网
    2.5 设备资源配置技术
        2.5.1 箱型选择分析
        2.5.2 装卸设备配置
    2.6 实施方案与发展策略研究
        2.6.1 基于既有运输资源的实施方案
        2.6.2 发展策略
        2.6.3 经济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运输组织理论框架研究
    3.1 集疏运模式研究
    3.2 运输组织计划研究
        3.2.1 基本内容
        3.2.2 箱流预测
        3.2.3 列车开行方案
        3.2.4 列车运行图
        3.2.5 车底运用计划
        3.2.6 日常工作计划
    3.3 车站工作组织研究
        3.3.1 车站作业内容及流程
        3.3.2 国际集装箱作业组织
    3.4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3.5 运输产品设计理论
    3.6 “箱位”客票化理论
    3.7 本章小节
4 快速集装箱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4.1 编制流程
    4.2 运营前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4.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4.2.2 模型构建
        4.2.3 求解算法
        4.2.4 案例分析
    4.3 运营中后期场景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4.3.1 分阶段编制方法
        4.3.2 方法特点描述
        4.3.3 案例分析
    4.4 方案评价
        4.4.1 评价指标设置
        4.4.2 评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快速集装箱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模型构建
        5.2.1 假设与符号说明
        5.2.2 优化模型
    5.3 案例分析
        5.3.1 小规模测试案例
        5.3.2 大规模实际案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OD 箱流数据
附录B OD箱流数据
附录C 区段里程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铁路参与发展城市客运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多目标决策的高铁货运线路开发选择研究[D]. 李帆.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1
  • [3]适应时限细分需求的高铁快递运输方案优化研究[D]. 杨子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新建宁淮城际铁路南京北动车所整体布局方案研究[D]. 谢红太.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城际铁路列车过轨运营组织方法及效果研究[D]. 陈丽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基于既有铁路的市域列车开行方案研究[D]. 蒋建宏.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7]高铁快递输送方案研究[D]. 李世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高铁货运开行方案及仿真研究[D]. 刘明燕.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9]基于站城一体的高铁枢纽公共空间体系及其“公共性”研究[D]. 张丹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铁路集装箱客运化运输系统运输组织研究[D]. 夏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铁路参与城市客运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