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的故事

西红柿的故事

一、The Story of Tomatoes(论文文献综述)

钟毅[1](2021)在《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空话语建构论》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因此这两个概念已经无法准确指代这两类小说。由于网络科幻小说与玄幻小说存在诸多共性,且往往相互交融,因此可以用“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这一概念统摄这两类小说。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并不具备成熟的稳定的形态,而是呈现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时空话语。时空话语主要由三种时空组成,即故事时空、叙述时空和言语时空,三种时空之间相互联系,分别指向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内涵与外延。第一章: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故事时空。故事时空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故事时间和故事空间。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故事时间由网络科幻小说的故事时间和玄幻小说的故事时间组成,表现为现实时间的可能时间和现实时间的象征时间。故事空间则包括了现实空间的可能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象征空间。于是,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故事时空是作为现实时空的可能时空或象征时空而存在,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异界。第二章: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叙述时空。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叙述时间包括了网络科幻小说和玄幻小说的叙述时间,主要体现在时长、时序、时距、频率、结尾这五个方面。总体来看,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叙述时间表现为:作为一个较长的时间长度;以顺序为主;以概要和场景为主;有较多的重复性叙述;有开放的叙述结尾。而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叙述空间包括了网络科幻小说的和玄幻小说的叙述空间,主要表现为一种通俗的、“临境式”、公共化的叙述空间。第三章: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言语时空。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言语时间体现为立足于当下的现实时间,偶尔朝其它时间方向延伸,具有流行性。而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言语空间的特征为:大众的、青年的、开放的。言语时空建构在现实时空的言语材料之上,伴随着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系统的言语时空。第四章: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空话语及其含义。三种时空不仅确定了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空话语,而且也指明了该概念的含义。由于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空话语是在科学化、消费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该概念具有极强的时代内涵。另外,由于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空话语中存在着两种时空话语,且两种时空话语各有差异,因此在该概念的内部,存在着一组矛盾,即“科玄之争”。它与百年前的“科玄之争”存在某种历史联系,却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文化意义。

陈如洁[2](2021)在《核心素养导向的七年级学生书面叙事能力培养研究 ——以石家庄市H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七年级学生书面叙事能力有待提高。笔者以石家庄市H中学为例,收集学生真实的作文文本,逐篇分析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发现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书面叙事可读性不强、叙述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不具体、缺乏真情实感等。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叙事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现状,提升作文教学效果是当今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本论文针对学生书面叙事存在的问题,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七年级学生书面叙事培养研究。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对学生的书面叙事能力培养应该从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出发,指向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综合发展,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学生的书面叙事培养中进行具体化。本论文根据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提出书面叙事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的目标和内容,并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引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将书面叙事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针对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作文情境,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叙事中心不明确的问题,主张借助课文资源进行教学,突出叙事中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针对书面叙事可读性不强、内容空洞的问题,通过阅读和讲述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设置故事情节使叙事波澜起伏,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叙事内容,模仿故事提高学生书面叙事能力。培养学生的书面叙事能力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希望通过以上方面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书面叙事能力能够有所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李诗頔[3](2021)在《汪曾祺作品中的修改和重写现象》文中认为汪曾祺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当时他写作的小说和散文在风格上主要有两类,一类空灵,一类平实。80年代初,汪曾祺对自己40年代的一些小说和散文进行了修改和重写,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汪曾祺对故乡高邮的人物书写和对昆明西南联大校园生活的回忆。此时,风格平实的作品成为了他的写作主流。汪曾祺有意识地选择和接续了40年代部分作品的主题,反思自己40年代的写作方式,用80年代的情感重新观照普通劳动者和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完成了1980年代创作与1940年代创作的“对接”。本论文以汪曾祺作品中的修改和重写现象为研究对象,“修改”指汪曾祺在80年代有意识地挑选和重新出版40年代的部分小说,在字句语段上做出改动;“重写”主要指汪曾祺针对自己创作的小说和散文,在主题和结构上做出重大改动的作品。本论文中选取的“重写”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汪曾祺在80年代对40年代作品的同题重写作品,另一类是汪曾祺使用40年代曾经写作过的材料,融入新的感情和思想,在80年代创作出的全新作品。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选取多个文本,分析这些作品修改和重写的过程,从叙述语言、结构和情感三个方面的变化考察“延续”“继承”关系在汪曾祺具体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从中发展出的独特小说形式,试图用整体的动态的视野探讨汪曾祺修改和重写现象的意义。

屠素凤[4](2020)在《《方帽子店》教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板块:一句话复述,抓故事概要1.揭题,板书课题。2.读题,质疑:读这个课题,你一定会突出哪个字?(方)为什么?【设计意图:抓住题目中"方帽子"与学生生活认知中帽子"圆"的矛盾,突出"意想不到"的故事基调。】3.大家读过几遍课文了?你觉得《方帽子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交流)4.如果有机会,你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今天我们要学一学把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的本领。先练习用一句话讲故事的本领。这个故事

武宝丽[5](2020)在《作为日常交流实践的“叨啦”文化 ——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云村为个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叨啦”可理解为闲聊,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方言区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及标志性乡俗文化,是当地百姓在特定场域中进行的日常交流实践。本文选取其中后套地区巴彦淖尔市云村中心队“富国队”为田野点,通过长期参与观察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闲聊活动,试图去呈现“叨啦”作为本土语汇在进入具体的交流实践过程中后所呈现的生活图景,并揭示人们如何从文化依赖中不断获得自我认同以促成叨啦的生活逻辑,从主体间关系互动中挖掘个人身上的社会缩影。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当地村民的口承传统中,表示“闲聊”的本土语汇多种多样,其中“叨啦”作为内蒙古晋语中的蒙语借词,是当地民众日常交流实践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汇之一。从词源上讲,叨啦表示闲聊,是倒刺(本义是唱)的异译与衍生出的众多概念之一,伴随着山陕移民等其他蒙汉交流活动愈加充分,口内汉民与套内牧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闲暇方式——扎堆闲聊与聚集唱歌,两者发生交流与概念置换,随着后者势力渐衰,倒刺由此保留了闲聊的意义并进—步简化书写为“叨啦”,开始普及并广泛使用于清末民初。历史延续至今,当地民众不断实践、交流有关“叨啦”的地方知识,已形成较为清晰完整的文化传播与演变路径并且仍处于流动变化、呈现于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当中,已成为理解地方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与地方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从整个区域历史拉回到具体的交流场域,地方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叨啦的空间位置、时间安排、参与人群的结构、类型与具体分布特征,其呈现使得个体需求在时空框架中获得静态地突出,参与人员皆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各自不同的时空节点里与其他村民结成具有弹性的关系网络,聚合频率与意义不断发生变化,村民情感动机与身体经验的流动性理解在场域建构中获得可能。与此同时,通过参与观察“叨啦”的时间、空间、及参与人群的历时流动与交际圈层的差序分布去呈现其交流场域,继续进入具体的交流实践活动。其间鲜活跳跃的人物在闲聊中不断建构与巩固个人身份,认同与强化社会赋予的文化角色与“枷锁”,以保证自己在社会秩序之内,以逃避文化的焦虑与被边缘化的恐惧,正是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使得闲聊这种不具备阐释性框架的言语交流实践在琐碎中获得达成。闲聊是体裁吗?体裁概念是抽象的、过往的,是与当下生活割裂的,即陈旧经验无法框架住鲜活的交流与生活,地方体裁概念间的转换是将闲聊界定为交流与非交流之间的状态,这是与实际生活相违背的。因此将闲聊从体裁的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完全地进入生活世界与交流世界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只有非体裁才能将全部生活与主体内在的心理结构与背后的社会文化全部映衬出来,我们将发现碎片才是挖掘整体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空与生活革命中继续拓展叨啦的交流场域,发现其不为众人觉知的“变装”,并重新界定叨啦的意义和内涵,对于理解人类日益“沉沦”却不自知的心理活动将裨益良多。总而言之,研究闲聊,将对民俗研究中日常生活与实践转向的研究范式,及对于尊重和理解地方民众多样的生活方式与阐释地方乡土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张鑫佩[6](2020)在《网络玄幻小说研究》文中认为网络玄幻小说作为最受欢迎的网络类型小说,它的出现与成长所携带的文化语义是复杂的。网络玄幻小说向内扎根传统,传承通俗,向外吸收西方奇幻文学的养分,同时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生长,在网络空间传播。相比于网络玄幻小说自身文学性的单薄,其传播与接受作为文学现象蕴含的丰富性更值得研究,所以网络玄幻小说的研究价值在文本之外,媒介力量、商业资本、大众文化语境等多重外力共同为网络玄幻小说塑形,颠覆原有的读写关系和创作逻辑,建构属于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审美观念。本文在第一章对网络玄幻小说的起源、发展、分类等概况进行梳理;第二章在媒介视野下观照网络玄幻小说之网络性,网络媒介与文学乃至整个社会语境的多维互动为网络玄幻小说营造全新的成长语境;第三章关注网络文学场中的读者、作者与网络文学网站,其中读者到“上帝”的转变,作家到写手的转变,以及网络文学作为隐性中介的潜在化影响,都在无形中影响网络玄幻小说的文本建构与书写。第四章进入网络玄幻小说文本内部,把握其创作层面的特征。相对于文化语境的复杂,网络玄幻小说在文学性层面过于单薄,但并不意味着玄幻小说无法深刻,“文青”派作家作品的存在以其不输于精英文学的厚度代表着网络玄幻小说经典化的可能。把握其内在肌理之后再观照网络玄幻小说的此在和未来,就会发现网络玄幻小说的出现与繁荣是文学自我发展的偶然,但更是社会发展、媒介变革、大众文学需求提升下的必然。同时繁荣之下暗藏危机和泡沫,消费语境下商品性对文学性的侵蚀,泛娱乐化对批判思维的遮盖等负面影响不断蔓延。为此更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网络玄幻小说的发展,建立契合网络文学语境的评判与约束机制,对其进行正确的规范和引导。

彭婷[7](2020)在《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日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以致在全世界刮起了一股汉语学习热潮。时至今日,第二语言教学法已经层出不穷,在众多教学法中由吴伟克教授创设的体演文化教学法在今天这个大时代中独树一帜、绽放异彩。体演文化教学法强调语言背后的文化,它通过让学习者在目标场景中进行不断地体演以积累场景知识,从而达到对目标文化的内化建构出第二语言世界观。它为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中心,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而老师则变成从旁协助的辅导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以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工作经历为基础,选取了该孔院道民班的学员作为教学对象,运用体演文化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出了详细的教学方案,呈现了具体的教学过程,并在课后进行问卷发放对该教学法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的实践运用情况搜集学员反馈,得出了体演文化教学法可以调动起学员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欲望,能够有效提高他们汉语水平的结论。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指出了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且对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正文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组成。第二章介绍了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相关概论,第三章对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该教学法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章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总体设计,第五章主要记录了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进行教学的实际案例。结论部分则主要对本篇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宋薇[8](2020)在《纪录片《梅嫂》创作阐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市场化进程,城乡发展的极不平衡致使城市与农村在性别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女性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女性往往具备性别的双重矛盾性,一方面,她们依附于男性,以生子为己任,以婚姻为目的,展现了父权社会下女性歧视的现状。另一方面,这些女性在劳动强度下似乎模糊了性别差异,彰显出了工作领域(公共领域)下性别平等的假象。本纪录片主人公梅嫂仅仅是中国农村女性的一个缩影,但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与性别问题却值得深思与探讨。纵览全篇,本人分别从创作表达、叙事理念、审美态度等方面对纪录片《梅嫂》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与分析。在第一章,本人介绍了选取梅嫂作为主人公的缘由,并且对纪录片创作主题进行了阐述。在第二章,本人以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为理论支撑,通过对创作理念、创作立场与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试图发现旁观与在场这一表达方式在本片中的合理运用。在第三章,本人以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叙事视角为切入点,探析了本纪录片在拍摄与剪辑方面的叙事理念。在第四章,本人对本纪录片的视听美学、细节捕捉、符号隐喻等方面展开剖析,在诠释主题的同时,试图探讨纪实与真实的审美态度。在第五章,本人主要根据拍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不足,展开了详细而全面的经验总结。纪录片的特性之一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严肃、深刻的关注与形象呈现,关注社会问题,实质上便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纪录片《梅嫂》通过展示梅嫂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试图呈现出这一完整的现当代中国农村女性形象,继而能够丰富目前国内基于农村女性现状的影像资料,并且一定程度上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与反思。

王伟民[9](2020)在《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较难辨别,一直存在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为情态动词意义亦实亦虚,有的意义较实在,接近动词;有的意义较虚,接近副词。二为分布位置单一,情态动词的显着分布位置为“VP之前”,这个位置是状语、述语,以及连谓结构中谓语的共同位置,从这个分布位置很难辨别它与VP的关系。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判断句法功能,多凭借意义与分布。“情态动词”意义的多义性和显着分布的单一性,让辨别依据失去了判断能力。因此,要解决“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问题,就得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问题。意义方面,情态动词的分类应与情态类型结合起来,跨语言的研究表明,情态与句法功能存在一定关系,以情态为标准分类,有利于将内部小类与句法功能对应起来,从而明晰地理顺它与VP的结构关系。分布方面,除显着分布特征外,其他分布特征的发现与整理非常重要,结构关系最终确定还得依据形式证据。从分类上看,依据Palmer(2001)、彭利贞(2007)等人观点,汉语情态动词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三类比较合理。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就是寻找形式上的证据。以形式特征为依据,再辅以其他语用语义手段,“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得到准确判定。判定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从个案入手,个案证明整体性规律,整体性规律解释个案。论文第1章首先分析鉴别述宾结构和状中结构的标准,并尝试运用相关标准对“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进行鉴别,以初步了解该问题的基本情况。第2章到第5章以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的研究为主,力求加深对这部分情态动词的认识。第2章结合“肯VP”的句法语义特征,重点讨论动力情态动词的谓语核心地位,以及它对VP的支配控制问题。第3章通过“敢VP”句法功能在特殊语境下的变化,讨论构式化等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4章以“可以VP”表示不同情态时的句法语义情况,研究情态动词从动力情态发展为道义情态后,句法功能的发展变化。第5章以“要VP”为考察重点,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特征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有什么个性化表现。第6章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对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表现加以总结,重点关注表示两种不同情态时情态动词句法功能的差异。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精细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其他章节重点关注从动力/道义情态发展为认识情态后,“情态动词+VP”的句法语义特征有哪些变化,并以这些表现鉴别认识“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第7章首先分析认识情态内部的差异与不同,并尝试对相应情态动词的特殊句法语义表现作出解释。之后关注动力/道义情态动词内部的句法语义区别,从频率、特殊句法表现等角度讨论“情态动词+VP”结构,以解决其句法功能典型性问题。第8章至第11章从具体个案的深入研究入手,在共时平面集中讨论“情态动词+VP”句法与情态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第8章全面考察“应该VP”表示认识情态时的句法语义特征,将其与表示道义时的特征作对比,以此讨论不同情态下句法功能的区别与对立。第9章剖析“得VP”句法表现的特殊性,并以此为突破口,分析方言因素对“情态动词+VP”结构关系的影响。第10章通过“能VP”表示不同情态时句法语义特征的变化,研究情态动词与VP之间的支配控制关系,并详细讨论“VP”句首话题化的特殊表现。第11章以争议较多的“会VP”为研究重点,关注认识“情态动词VP”句法表现的特殊与例外情况,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鉴别标准。第12章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情态动词的情态发展,主要考察在情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句法功能的变化,通过历时考察印证共时的研究。通过准确的分类和较完备的句法语义分析,“情态动词VP”的结构关系可以逐步认清,理顺情态与句法功能的关系后,该结构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可以合理地预测。

赖莛峄[10](2020)在《大陆地区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民族志个案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于语言接触导致的结果包含:语言借用、语言转用、语言兼用、语言混用等多种融合现象,可以说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一种动力,同时也是一种自然而然以及必然会发生结果。内地普通话及台湾“国语”同属于一个国家内同一种语言的变体,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接触日益频繁,正发生着不容忽视的变化。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探讨居住在内地的台湾居民的两岸常用词汇转用现象。本研究以六个民族志个案为论文主体,通过文本分析、录音、问卷等多种数据收集方式,三向验证并且分析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现象。以自身为出发点,通过口述史研究方法的方式,得到第一手的口述资料,倾听台湾居民的声音,借此深入探究并且细致描绘出台湾居民的生活经历以语言使用情况,最后梳理及总结词汇转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词汇转用的原因为:(1)两岸不同的社会及语言环境;(2)学习经历及教育环境的改变;(3)语言顺应是六个个案共同展现出的特点;(4)家庭环境方面,在家庭语言政策的基础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词汇转用;(5)个人语言认同的力度造成对词汇转用的程度不同。本研究进而得出如下结论:当台湾居民来到内地生活之初,面临的语言上的不同,他们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词汇,将展现出对于语言文化不同的态度和认同,并且根据个案的口述发现,由于每个人的语言生活经历大相径庭,所以对于词汇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就词语本身而言,台湾“国语”特征越强的词语,保守性也越强,因而较不容易被内地普通话词语所替代。在实际上,词汇转用现象确实存在。本研究旨在论证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现象,通过口述史方法呈现了六位台湾居民特殊且无可取代的语言生活经历,进而揭示词汇转用视角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居住在内地的台湾居民是一个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有意义的研究对象,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台湾“国语”和普通话、方言及地区变体的接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二、The Story of Tomato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tory of Tomatoes(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空话语建构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发展概述
    1.2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研究现状
    1.3 时空话语的内涵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故事时空
    2.1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故事时间
        2.1.1 网络科幻小说的故事时间
        2.1.2 玄幻小说的故事时间
    2.2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故事空间
        2.2.1 网络科幻小说的故事空间
        2.2.2 玄幻小说的故事空间与
    2.3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故事世界
        2.3.1 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
        2.3.2 现实世界的象征世界
3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叙述时空
    3.1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叙述时间
        3.1.1 网络科幻小说的叙述时间
        3.1.2 玄幻小说的叙述时间
    3.2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叙述空间
        3.2.1 网络科幻小说的叙述空间
        3.2.2 玄幻小说的叙述空间
4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言语时空
    4.1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言语时间
        4.1.1 网络科幻小说的言语时间
        4.1.2 玄幻小说的言语时间
    4.2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言语空间
        4.2.1 网络科幻小说的言语空间
        4.2.2 玄幻小说的言语空间
5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空话语及其含义
    5.1 两种时空话语及其联系
    5.2 第二次“科玄之争”与结果
    5.3 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代性内涵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的网络小说
致谢

(2)核心素养导向的七年级学生书面叙事能力培养研究 ——以石家庄市H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核心素养理念对写作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学生书面叙事能力培养问题解决的现实需要
    (二)研究意义
        1.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生书面叙事能力培养理论探索
        2.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生书面叙事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创新
    (三)研究现状
        1.关于叙事及叙事能力的研究
        2.关于初中生书面叙事能力的研究
        3.关于七年级学生书面叙事能力的研究
        4.核心素养导向的书面叙事能力培养
    (四)研究方法
        1.作文成品分析法
        2.课堂观察法
        3.访谈法
    (五)书面叙事能力培养的要求
        1.书面叙事语言知识要求
        2.书面叙事思维能力要求
        3.书面叙事审美文化要求
一、七年级书面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叙述缺乏真情实感
    (二)叙述缺少引人入胜的情节
    (三)叙述不能围绕中心展开
    (四)缺少打动人心的细节描写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作文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认识不足
        2.作文训练脱离具体情境
        3.口语书面语教学分离
    (二)学生方面
        1.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缺乏
        2.学生作文思维能力不强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七年级学生书面叙事能力培养建议
    (一)搭建作文情境,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利用真实的情境
        2.搭建拟真的情境
    (二)突出中心,培养逻辑思维
        1.借助课文,提炼中心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三)借助故事培养书面叙事能力
        1.阅读和讲述故事,提高语言表达
        2.故事情节设置,提高逻辑思维
        3.故事人物描写,提高形象思维
        4.模仿故事,培养书面叙事能力
    (四)依托互联网,丰富作文形式
        1.信息共建共享,培养搜集素材能力
        2.作文展示空间开放,激发作文动机
        3.网络互动及时,优化作文评改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汪曾祺作品中的修改和重写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的创作起点
    第一节 《老鲁》与汪曾祺40年代的创作转型
    第二节 《鸡鸭名家》的叙述语言变化
    第三节 两个时期小说的修改过程对照
第二章 主题与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从《灯下》到两篇《异秉》
    第二节 《职业》《戴车匠》中环境的作用与职业的关系
    第三节 散漫的结构与“笔记体”传统
第三章 80年代的情感总和
    第一节 《受戒》《岁寒三友》中的温暖人情
    第二节 用新的情感重新审视昆明生活
    第三节 80年代的情感与汪曾祺的现实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方帽子店》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板块:一句话复述,抓故事概要
第二板块:理关系复述,明故事内容
    1.师生对话。
    2.默读课文理关系。
    3.交流讨论明关系。
        (1)大人的语言重点:
        (2)孩子们的行动:
    4.抓住关系,练复述。
第三板块:抓细节复述,讲个性故事
第四板块:创造复述,悟故事哲理

(5)作为日常交流实践的“叨啦”文化 ——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云村为个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口头交流实践研究回顾
        (二) 关于闲聊的形式、结构与功能研究
        (三) 总结
    三、研究方法
        (一) 田野研究法
        (二) 文献搜集
    四、章节安排
第一章 “叨啦”源流考
    第一节 “叨啦”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叨啦成为蒙语借词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叨啦的实践场域
    第一节 “叨啦”空间的历时分布
    第二节 “叨啦”时间的历时安排
    第三节 “叨啦”的人群结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叨啦的达成: 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说闲话: 叨啦中的品评实践
    第二节 比较关系中的叨啦实践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讨论:叨啦是体裁吗?
    第一节 与西村真志叶的对话
    第二节 叨啦概念在网络时空中的重新界定(2017-至今)
    第三节 小结
结论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网络玄幻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网络玄幻小说之前世今生
    第一节 网络玄幻小说发展历程
    第二节 网络玄幻小说的起源与分类
    第三节 网络玄幻小说对武侠小说的传承与发展
        一、武侠小说的困境与变革
        二、从武侠到玄幻的三个阶段
        三、武侠、玄幻之对比
第二章 媒介视野下网络玄幻小说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内维:网络玄幻小说之“网络性”
    第二节 外维: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网络玄幻小说
        一、网络文学整体文化语境的变迁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网络玄幻小说特质
    第三节 跨媒:网络玄幻小说IP产业链跨媒介运营
        一、跨“介”:IP导向下网络玄幻小说的多元生态
        二、消费符号:资本侵蚀下异化的网络玄幻小说
第三章 消费者与生产者:网络玄幻小说新型读写关系
    第一节 隐匿的中介:网络文学网站的潜在影响
        一、当下网络文学网站运营机制
        二、作为商业资本抓手的网络文学网站
        三、网络文学网站对读者消费的呼唤和对作者的商业规训
    第二节 网络玄幻小说读者:消费语境下“读者神话”的建构
        一、读者中心——作为消费者的读者
        二、主动参与与积极生产——作为粉丝的读者
        三、从“我”到“我们”——读者在阅读中建构身份认同
    第三节 网络玄幻小说作者:“自由写作”的假象与“草根写作”的自觉
        一、从“作家”到“写手”的转变
        二、网络玄幻小说写作的“超位性”
        三、“草根写作”的自我认知
第四章 网络玄幻小说创作特征
    第一节 网络玄幻小说文本分析
        一、长线串珠式的叙事结构——以《斗破苍穹》为例
        二、故事情节的快感机制——以《斗罗大陆》为例
        三、简化的小说语言——以《星辰变》为例
        四、扁平化人物:投射自我想象——以《遮天》为例
    第二节 网络玄幻小说“第二世界”的建构逻辑——以《择天记》为例
    第三节 “文青文”——网络玄幻小说的经典化可能
    第四节 “输者为赢”——网络玄幻小说创作逻辑分析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国外的发展
        1.3.2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国内的发展
第2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相关概论
    2.1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诞生和发展
    2.2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2.1 语言学理论基础
        2.2.2 心理学理论基础
    2.3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定义
        2.3.1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体演”
        2.3.2 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文化”
        2.3.3 “体演”与“文化”的关系
    2.4 体验文化教学法的构成五要素
    2.5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5.1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方法
        2.5.2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2.6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第3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的适用性分析
    3.1 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3.1.1 课程设置
        3.1.2 师资力量
        3.1.3 教学环境
        3.1.4 文化活动
    3.2 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进行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必要性
    3.3 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进行体演文化教学法的可行性
第4章 体演文化教学法的教学总体设计
    4.1 教学设计的背景和依据
    4.2 教学对象
        4.2.1 学习者基本情况
        4.2.2 学习者需求分析
        4.2.3 学习者特点
    4.3 教学目标
    4.4 教学内容
第5章 体演文化教学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道民班的教学案例实践
    5.1 课文《中餐厅》案例展示
        5.1.1 教案设计
        5.1.2 理论课讲解
    5.2 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
        5.2.1 课堂反馈
        5.2.2 课后反馈
    5.3 存在的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纪录片《梅嫂》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文献资料
        二、影视资料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作计划、可行性及创新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创作计划
        三、可行性分析
        四、创新性分析
第一章 《梅嫂》创作路线分析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主题阐述
    第三节 创作计划
第二章 旁观与在场:《梅嫂》创作表达解析
    第一节 创作理念:观察模式与参与模式的糅合
        一、“旁观的美学”与“在场的美学”
        二、“旁观与在场”并存:基于《梅嫂》的创作理念
    第二节 创作立场:主体介入下双重身份的呈现
        一、女性身份:距离化的旁观视点
        二、亲属身份:合理化的过程参与
    第三节 创作手法:复现采访下人物形象的建构
        一、以复现凸显人物生存外壳
        二、以采访探索人物内心情感
第三章 理智与情感:《梅嫂》叙事理念探析
    第一节 叙事结构:主体性的逻辑模式
        一、外部叙事结构:以递进循序渐进
        二、内部叙事结构:以绘圆切入核心
    第二节 叙事语言:纪实性的镜头语言
        一、景别,关于叙事和表意的语汇
        二、拍摄角度,关于平摄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 叙事视角:选择性的客观角度
        一、内聚焦
        二、外聚焦
        三、内聚焦与外聚焦相结合
第四章 纪实与真实:《梅嫂》审美态度剖析
    第一节 视听美学与主题凸现
        一、长镜头,一种纪实风格的摄影方式
        二、跟踪拍摄,一种在场的运动揭示
        三、同期声,一种营造现在时的工艺
    第二节 细节捕捉与主题烘托
        一、塑造人物,表达情感
        二、伏笔铺垫,提示呼应
        三、揭示主题,深化思想
    第三节 符号隐喻与主题象征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不足之处及经验总结
        一、沟通能力不足,错失关键性的信息拍摄
        二、拍摄经验不足,未能预见性地提前开机
        三、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场”的信息建构
    第二节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对象与意义
    2 研究回顾与评议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4 章节安排与布局
    5 语料来源与体例
上编 动力/道义“情态动词+VP”的句法关系
    第一章 述宾/状中的鉴定标准与“情态动词+VP”结构
        1 句法表现与鉴定方式
        1.1 硬性标准与辨别能力
        1.2 次级证据与间接旁证
        2 情态类型与鉴定标准
        2.1 句首话题与承前省略
        2.2 问句回答与正反提问
        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肯”的谓语核心地位及其对VP的控制
        1 肯与意愿的差异
        1.1 诸家释义与对比研究
        1.2 语义特征与意愿表达
        2 结构关系与核心证明
        2.1 述谓性质与宾语特征
        2.2 相关表现与述语性质
        3 支配控制与间接旁证
        3.1 控制强度与自主行为
        3.2 句法转变与控制弱化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敢VP”的句法特征及其构式化看句法功能的转化
        1 情态类别与功能特征
        1.1 义项划分与词化性质
        1.2 指令功能与谦逊表达
        2 句法表现与相关旁证
        2.1 硬性标准与结构类型
        2.2 语义重点与句法地位
        2.3 对举共现与相似性质
        2.4 近义替换与关系类同
        3 语义演化与功能转变
        3.1 硬性标准与状中结构
        3.2 说明阐释与重点后移
        3.3 副词共现与相似性质
        3.4 状中替换与结构类同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动力情态到道义情态“可以VP”句法表现的平行性
        1 表达功用与性质类别
        1.1 核心语义与转喻机制
        1.2 情态特征与下位类别
        2 述宾关系与句法证据
        2.1 正反提问与近似表现
        2.2 “吗”字问句与回答方式
        2.3 前置话题与宾语性质
        2.4 承前省略与结构类型
        3 述语性质与平行表现
        3.1 提问格式与鉴定标准
        3.2 回答方式与结构性质
        3.3 句首分布与话题操作
        3.4 宾语省略与中心成分
        4 相关旁证与近似表现
        4.1 对举共现与性质类同
        4.2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VP”句法特征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1 情态特征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属性
        1.2 情态淡化与功能转变
        2 主语意愿与宾语关涉
        2.1 兼语隐含与个性特征
        2.2 鉴别标准与共性特征
        2.3 话题回答与典型差距
        3 道义来源与宾语性质
        3.1 平行表现与述语特征
        3.2 典型差距与个别例外
        3.3 主语提升与个性特征
        4 评价命题与状语功能
        4.1 不同表现与关系差异
        4.2 副词特征与状中关系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力/道义情态及相关性质对结构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1 动力情态与述语功能
        1.1 谓语核心与相关证明
        1.2 功能遗留与残存表现
        2 情态转变与功能差异
        2.1 支配弱化与典型降低
        2.2 使用限制与可接受度
        3 谓词性质与音节差异
        3.1 判断构式与特殊动词
        3.2 句法表现与单双音节
        4 本章小结
下编 从动力/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句法功能的转变与证明
    第七章 情态动词的情态类型与内部功能差异
        1 认识分化与句法特征
        1.1 隐喻机制与认识情态
        1.2 条件可能与逻辑关系
        1.3 句法证据与认识属性
        2 功能差异与使用频率
        2.1 动力情态与内部差异
        2.2 道义情态与功能差异
        2.3 词类归属与句法证据
        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应该VP”句法特征的区别与对立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评价判断与语用指令
        1.2 估测推理与隐喻机制
        2 关涉对象与述语功能
        2.1 正反提问与成分简省
        2.2 回答方式与表义中心
        2.3 变换分布与句法同构
        2.4 承前省略与述谓性质
        3 说明阐释与状中关系
        3.1 提问格式与相关表现
        3.2 位置固化与变换限制
        3.3 组合回答与意义重点
        3.4 近义替换与对举共现
        4 判断性质与功能争议
        4.1 表义重点与状语功能
        4.2 提问方式与主要证据
        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得VP”的句法特征与方言特色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词类归属与情态特征
        1.2 体词成分与归属争议
        2 支配关系与述宾结构
        2.1 正反提问与方言旁证
        2.2 标准缺失与研究深度
        2.3 鉴定标准与结构差异
        2.4 比字句式与分布位置
        3 评价说明与状语性质
        3.1 吧字问句与评注功能
        3.2 位置游移与主观评注
        3.3 近义替换与结构相似
        3.4 表义重点与省略限制
        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能VP”的话题化表现及控制度变化
        1 语义讨论与情态分类
        1.1 细化类别与核心语义
        1.2 语义条件与情态类型
        2 情态类型与话题表现
        2.1 动力情态与话题结构
        2.2 道义情态与话题结构
        2.3 认识情态与话题结构
        3 情态转变与控制强度
        3.1 动力情态与支配控制
        3.2 道义情态与支配控制
        3.3 认识情态与去控制化
        4 其他标准与不同表现
        4.1 述谓性质与动词共现
        4.2 状语功能与近义替换
        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会VP”的情态特征与结构关系的特殊性
        1 情态语义与性质类别
        1.1 主体能力与动力情态
        1.2 核心语义与认识情态
        2 组合系联与述宾特征
        2.1 提问格式与对举共现
        2.2 变换分布与句首话题
        3 评价判断与状语功能
        3.1 相似特征与区别表现
        3.2 分布位置与副词特征
        4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情态的历时演化与句法功能转变
        1 情态来源与结构关系
        1.1 动源情态与述宾结构
        1.2 形源情态与述语功能
        2 情态发展与功能变化
        2.1 关系转变与动力影响
        2.2 特殊来源与功能发展
        3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大陆地区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民族志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综述
        2.1.1 语言接触理论
        2.1.2 相关研究综述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思路
        2.2.2 研究方法的选择
        2.2.3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4 语料来源
第3章 台湾居民词汇转用现象案例分析
    3.1 调查的词项
    3.2 问卷调查分析
    3.3 案例分析
        3.3.1 参与者A案例分析
        3.3.2 参与者B案例分析
        3.3.3 参与者C案例分析
        3.3.4 参与者D案例分析
        3.3.5 参与者E案例分析
        3.3.6 参与者F案例分析
        3.3.7 小结
    3.4 录音个案研究
        3.4.1 人物背景介绍
        3.4.2 录音材料分析
第4章 六位台湾居民的语言及生活轨迹
    4.1 参与者A的故事:“说着一口山东腔的台湾学生”
        4.1.1 学习经历:“我来自宝岛台湾,但是却说着一口山东腔普通话”
        4.1.2 家庭环境:“我的闽南语情怀”
        4.1.3 参与者A词汇转用解析
    4.2 参与者B的故事:我的大陆寻奇
        4.2.1 家庭环境及学习经历:“童年及国语运动”
        4.2.2 社会环境
        4.2.3 参与者B词汇转用解析
    4.3 参与者C的故事:我来到内地上学了
        4.3.1 学习经历
        4.3.2 语言身份认同:“反思—我是生活在内地的台湾人,同时我也是闽南人”
        4.3.3 参与者C词汇转用解析
    4.4 参与者D的故事:我的第二个家—昆山
        4.4.1 家庭和学习环境
        4.4.2 社会环境
        4.4.3 参与者D词汇转用解析
    4.5 参与者E的故事:说着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单语台湾人
        4.5.1 家庭环境及教育环境:“他们都会说闽南语,只有我不会”
        4.5.2 语言身份认同:“重新认识”
        4.5.3 参与者E词汇转用解析
    4.6 参与者F的故事:台湾女孩内地生活记
        4.6.1 家庭环境和学习经历:“台式国语v.s.五专和本科时期—热爱英语的女孩”
        4.6.2 社会环境:“第一次接触到有关大陆以及刚来到内地.”
        4.6.3 “反思:过去的三年和现状”
        4.6.4 参与者F词汇转用解析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5.1 研究结论
        5.1.1 词汇转用现象
        5.1.2 词汇转用的因素
    5.2 研究创新与局限
    5.3 研究者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研究对象访谈转写节选
附录3 录音转写语料
附录4 问卷设计

四、The Story of Tomatoes(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异界幻想网络小说的时空话语建构论[D]. 钟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核心素养导向的七年级学生书面叙事能力培养研究 ——以石家庄市H中学为例[D]. 陈如洁.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汪曾祺作品中的修改和重写现象[D]. 李诗頔.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方帽子店》教学设计[J]. 屠素凤. 语文教学通讯, 2020(18)
  • [5]作为日常交流实践的“叨啦”文化 ——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云村为个案的研究[D]. 武宝丽. 山东大学, 2020(11)
  • [6]网络玄幻小说研究[D]. 张鑫佩. 苏州大学, 2020(03)
  • [7]体演文化教学法在济州汉拿大学孔子学院的应用研究[D]. 彭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纪录片《梅嫂》创作阐述[D]. 宋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述宾还是状中 ——“情态动词+VP” 结构关系研究[D]. 王伟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大陆地区台湾居民的词汇转用民族志个案研究[D]. 赖莛峄.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西红柿的故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