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植保发展趋势初探

城市园林植保发展趋势初探

一、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有限的水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园林景观植物种类较少,适宜于旱景园林的植物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对78种园林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开展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园林植物进行繁衍特性及抗旱性评价研究,旨在丰富旱景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并筛选扩繁方法,提升其推广应用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在呼和浩特地区的7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园林植物采用德尔菲法从生态适宜性、观赏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排序分级,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一级得分≥0.9的优异园林植物有17种,综合指数最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可作为旱景园林建设的首选。得分为0.8~0.9的二级植物有32种,该类植物在实验区可正常生长,但部分植物开花、结实受到限制,或抗逆性较弱。三级综合评价分数为0.7~0.8,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24种,该类植物对实验区的适应性一般,大多在实验地表现为生长缓慢,抗逆性较差;评价得分<0.7为四级,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5种,该类植物存在越冬率或成活率低的问题。(2)对筛选出的8种园林植物开展繁衍特性研究: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为非休眠种子,通过探索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萌发条件。蒙桑、戈壁天门冬和山韭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达到最大。蒙桑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30℃/20℃连续光照条件。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25℃连续光照条件为种子最适宜萌发条件。山韭种子属于光促进萌发种子,15℃和20℃/10℃条件下连续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而蒙古莸种子在各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在连续黑暗条件30℃/20℃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最大。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桃叶卫矛属于休眠种子。在4℃层积30天处理后,水曲柳和黄檗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其最佳萌发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条件20℃和20℃/10℃变温处理。采用1mol/L Na OH处理乌苏里鼠李种子40min或用40℃热水浸种20min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层积处理30d桃叶卫矛种子能够促进生理后熟,解除休眠,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3)通过对幼苗建植期胁迫实验,探索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和桃叶卫矛8种园林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幼苗建植过程及其生理变化,揭示幼苗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8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植株自身的生长形态、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减轻干旱胁迫形成的膜脂过氧化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在幼苗建植过程中,结果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田间持水量均不适宜植物幼苗的生长,适当的土壤水分条件即可利于以上8种园林植物的种苗培育。以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观赏价值高,因此可在道路景观、公园绿化中均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养护成本,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方式系统的开展桃叶卫矛的营养繁殖特性研究。利用桃叶卫矛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桃叶卫矛茎段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mg/L IBA。当桃叶卫矛劈接接穗粗为0.5~1.0cm时,成活率为86.36%。桃叶卫矛嫩枝扦插在ABT生根粉500mg/L的处理下成活率与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9%和49%。对于类似桃叶卫矛这类因种子休眠而难以通过实生苗扩繁的园林植物以营养繁殖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繁殖效率。

李娟霞[2](2021)在《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因子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首要因素,而植物的生长发育反过来又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运动。植物叶片特征最能体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有对环境变化做出敏感反映的重要特征,也是植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路。本文通过研究微气候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探究植物对微气候环境的指示与响应。以兰州市车流量小、植物资源丰富且远离工业污染区、土质较软、有人为施肥、喷灌干预的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清洁区)和靠近工业生产区、车流量大、植被分布较为分散、土质坚实、植物生长环境相对恶劣、人为破坏较严重的滨河路交通岛(污染区)为研究区,选取两研究区9种常见园林植物旱柳(Salix matsudana)、紫丁香(Syringa oblat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木槿(Hibiscus syriacus)、金叶女贞(Ligustrum xvicaryi)、红瑞木(Cornus alba)、月季(Rosa chinensis)、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和早熟禾(Poa annua)为研究对象,依据2019年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对两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采用植物生理生化解剖学与数量分类学结合的研究方法,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全面系统的对园林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叶生理性状、叶解剖结构及其大气污染物进行分析,探究西部半干旱区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响应和变化规律,以期为兰州市及类似环境下城市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9种园林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在两研究区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均增加,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全碳、叶全氮、叶全磷均减少。植物叶面积、比叶重、叶干物质含量和叶全碳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而比叶面积、叶全氮、叶全磷的表现型均为:草本>灌木>乔木;2)9种园林植物叶生理性状在两研究区均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叶绿素a/叶绿素b均增加,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总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减少。植物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叶绿素总含量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草本>灌木>乔木,而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不明显;3)9种园林植物叶解剖结构在两研究区均差异显着,随污染程度的加重,植物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结构紧密度均增大,而海绵组织厚度、疏松度均减小。植物叶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上下角质层厚度及结构紧密度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均为:乔木>灌木>草本,而结构疏松度的表现型却为草本>灌木>乔木,其他指标在不同生活型间的表现型规律不明显;4)相关性和冗余分析表明,部分指标之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相关性,且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叶性状的影响程度不同,根据此结论可推测植物在应对逆境时的相互关系;5)分别用隶属函数法对植物叶营养形态、叶生理、叶解剖结构性状进行评价,所得结果不同,表明园林植物不同性状响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李艳[3](2021)在《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及其景观调查分析》文中指出英国造园家曾说,园林设计归根到底是植物的设计。植物景观在园林绿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未见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有关的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数据处理、AHP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调查茂名市27个典型样地,统计其植物物种组成、生活型、植物观赏特性、应用频率,了解其植物现状情况;通过资料筛选并认定本地木本植物种类,并计算本地木本植物指数,统计乡土植物的应用概况。在27个样地中,选定54个代表性植物群落,分析其景观结构、群落多样性指数、概括群落景观特色、并对优秀群落进行实例分析。根据植物景观的相关因子,建立茂名市植物景观AHP模型,进行评价分析。进而总结茂名市植物景观的现状问题,提出个人意见。调查结果如下:植物物种调查与分析表明,植物物种组成方面,茂名市园林绿地共应用植物335种,隶属于100科234属,其中蕨类植物最为少见,仅有3科3属3种;其次是裸子植物有6科9属10种;最丰富的是被子植物,其中双子叶植物77科166属236种,单子叶植物14科57属86种,主要以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为主。植物生活型方面,经统计调查区域内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种类的比是16.3:7.8:8.4:1.0,乔木植物占主导地位,灌木和草本植物较丰富,藤本植物最少。植物的观赏特性方面,本次调查茂名市园林绿地观叶植物共155种,观花植物共有160种,观果植物有74种,观茎植物共34种。植物的应用频率方面,茂名市园林绿地中应用频率很高的植物有6种,占比1.79%;应用频率较高的植物有18种;应用频率一般的植物有23种;应用频率较低的植物有49种;偶尔应用的植物有239种,占比71.34%。本地木本植物指数分析中,本地木本植物共178种,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为0.72,较为合理的指数水平。不同类型绿地间,本地木本植物的种数排名是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所有个体绿地的木本植物指数都高于园林绿地系统木本植物指数;说明在茂名市园林绿地中本地木本植物的重复使用现象较普遍,外来植物虽然有一定的种类,但是造景频率较低,从而拉低绿地整体的木本植物指数。绿地植物群落景观分析中,茂名市园林绿地的植物群落的结构共有5种类型,以乔-灌-草配置为主导。整体上Margalef(da)指数呈现的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是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除单位附属样地的da指数,乔木层=灌木层。Patrick指数(S)的范围在2-15。在54个群落中,有18个群落的Patrick指数2≤S≤5,占比33.33%;有27个群落Patrick指数6≤S≤9,占比50.00%;S≥10的群落有9个占比16.67%。综合植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D)指数和Shannon-Wiener(H)指数的对比,茂名市园林绿地样地群落中,乔木、灌木多样性较高,草本植物多样性较低。综合Pielou均匀度指数Jsi、Jsw的变化,大体上茂名市园林绿地群落,乔木层的均匀度最高,其次的灌木层,均匀度最低的是草本层。绿地植物群落景观特色表现在植物物种丰富、季相明显、重视乡土植物应用、植物应用形式多样化等,优秀植物群落各有其特色。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景观AHP评价中,准则层的权重排序依次是生态功能(B1)>服务功能(B3)>美观功能(B2);因子层的综合权重排序为:植物乡土性(C5)>物种丰富度(C3)>植物生长状态(C2)>植物景观结构(C1)>安全性(C13)>植物生活型(C4)>科普性(C12)>植物的和谐性(C8)>标志性(C15)>芳香性(C11)>植物的色彩(C9)>遮荫性(C14)>植物的季相(C6)>植物观赏特点(C10)>植物的构图美(C7)。茂名市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中,2级景观明显占优势。各类型绿地综合评分的平均数中,广场样地(3.70)>居住区样地(3.68)>公园样地(3.56)>道路样地(3.41)>单位附属样地(3.35)。综合本文研究,讨论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在植物多样性方面、植物景观结构方面、本地植物的应用方面、植物功能属性方面、植物景观效果维护方面等的现状。本文提出初步的建议包括提高植物多样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营造特色地方植物景观、完善植物的功能属性以及提高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

芝祥红[4](2021)在《松土及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性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木本植物是城市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草和松土是土壤管理的重要措施,具有简单易行、生态友好的特点,在我国近几年的园林绿地广泛使用,但生草和松土如何影响园林木本植物根际土壤性质及其生长发育却少有研究报道。为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一、以一年生文冠果幼苗为实验材料,开展了自然生草和松土对文冠果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清耕,松土和自然生草增加了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文冠果根际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降低了文冠果根际土壤容重、p H值及含盐量,提高了文冠果根际土壤肥力相关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可见松土和自然生草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文冠果根际土壤质量。(2)松土和自然生草处理相比于清耕处理,增加了文冠果根系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根系MDA含量及O2.-产生速率,增加了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表明松土和自然生草处理能增强文冠果幼苗根系渗透调节能力,较为有效清除文冠果根系产生的活性氧,降低根系脂质过氧化,这对于文冠果适应干旱等逆境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3)松土及自然生草处理增加了文冠果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及根尖数,提高了根系活力,促进了根系生长;松土及自然生草还明显增加了文冠果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增加文冠果幼苗株高、茎粗、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生物量,促进了文冠果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这也对应了松土和自然生草这两种处理改善土壤性质,进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4)对比松土和自然生草这两种土壤管理措施,松土对文冠果根际土壤肥力的提高较为显着,而自然生草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较为明显,二者皆可通过改善根际土壤微环境,促进文冠果生长发育。从整体情况来看,松土对文冠果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最佳,显着优于自然生草和清耕。二、以兰州市植物园云杉、银杏、油松三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松土对三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性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松土均不同程度的优化了三种园林树木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效提高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而改善了根际土壤微环境,表现在树木基径、胸径及树高相对于对照显着增加。土壤养分因子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六个样地的土壤养分因子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关系,可以用来综合反映土壤肥力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土壤肥力综合排名为云杉>油松>云杉CK>银杏>油松CK>银杏CK,松土样地为云杉>油松>银杏,未松土对照为云杉CK>油松CK>银杏CK。整体来看,以松土后的土壤肥力较好,且根际土壤综合肥力最高的为云杉,油松次之,银杏最低。总之,对不同树木的林下土壤进行相应的松土措施能有效改善树木根际土壤环境,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土壤肥力。三、以兰州市安宁区黄河印象绿化带槭树、紫叶李、国槐三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探究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生草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因子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出的六个样地的土壤肥力综合排名为槭树>国槐>槭树CK>紫叶李>国槐CK>紫叶李CK,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大小显示生草对土壤肥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生草整体上改善了槭树、紫叶李、国槐三种树木的根际土壤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进而促进了树木生长。

林梦梦[5](2021)在《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植物是园林景观要素的主体,观赏植物在景观中的应用与搭配,左右着其景观效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观赏植物的应用与搭配则在景观观赏效果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和综合分析等方式,对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的整体应用状况进行了植物科属分析、生活型分析、观赏特性分析,并选取12个植物配置的样地,对其观赏植物搭配、群落密度和郁闭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调查,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共有490种,隶属于81个科,201个属。其中裸子植物有5个科,8个属,24种;被子植物有76个科,193个属,466种,没有发现蕨类植物。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花类植物有268种,观姿类植物203种,观叶类植物88种,观果类植物47种,观干类植物24种;有136种植物同时兼具两种及两种以上观赏特性;一共有常绿乔木19种,落叶乔木200种,常绿灌木17种,半常绿灌木4种,落叶灌木124种;攀缘植物17种;一二年生及多年生草本植物93种;水生植物10种;竹类6种。乔木/灌木为1.5:1,较为合理。在样地植物配置中,乡土树种运用较为普遍,常绿、落叶比和乔灌比,较为合理;彩色叶树和花灌木的应用较为常见。2.唐山植物园的观赏植物种类丰富,植物造景形式多样,手法精巧,模拟自然,与其它景观要素结合紧密。3.唐山植物园面积较大,部分区域植物管理较为粗放,观赏效果有待精化,建议加强肥、水及病虫害管理,及时修剪和整形。4.建议唐山植物园室外植物配置方面增加色彩树种,向彩化和香化的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样地的郁闭度在27%-92%之间,郁闭度低的地块应增加植物数量,提高生态景观效果。

赵扬辉[6](2021)在《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野生观赏植物是生长于野外自然环境下,观赏价值较高、生态适应性较好、开发利用前景较大的一类优良植物种质资源。目前,国内诸多地区城市园林绿化中,常见观赏植物应用频度高、占比大,导致各地城市园林植物同质化现象严重,园林景观缺乏地方性特色。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多数野生植物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好,可开发利用种类多样。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实地踏查,收集和分析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组成、区系和观赏等特征,构建野生观赏植物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筛选出优良的野生观赏植物种类,并进行园林应用分析,以期为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和园林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参考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实地踏查和统计,并根据植物的科、属划分,共发现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141科392属698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6属8种,双子叶植物有122科341属631种,单叶植物有13科45属59种。单种科、2-5科、6-9种科和10种以上科分别有47科、53科、19科和22科;单种属、2-5种属、6-9种属和10种以上属分别由有257属、119属、14属和3属。优势科共22科,优势属共25属。(2)针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科、属地理区系进行分析,发现保护区科、属地理分布型可分划分为10个分布区、15个分布区变型和分为14个分布区和17个分布区变型。保护区科、属分布型均泛亚热带分布型为主,分别为29科和59属,表现出强烈的热带-亚热带区系性质,并加杂北温带的成分。(3)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生长型中,以乔木生长型221种和灌木生长型206种为主,草本生长型和竹类生长型最少,分别为60种和5种。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观赏多样性中,以观叶类植物为主,共529种;其次是观花类植物302种,观形类和观枝干类植物种类最少,分别为131种和87种。(4)野生观赏植物评价体系约束层中,以生态习性(0.4742)为主要限制因素,其次是观赏特性(0.3764)和资源潜力(0.1494)。观赏特性对应的标准层中以观赏器显示度(0.0801)为主要影响因素;生物习性以抗逆性(0.1397)为主要影响因素,资源潜力以再生能力(0.0427)为主要影响因素。(5)通过对朱家山自然保护区698种野生观赏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分级,共筛选出Ⅰ级野生观赏植物175种,Ⅱ级野生观赏植物310种,Ⅲ级野生观赏植物122种,Ⅳ级野生观赏植物91种。(6)分析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园林的利用形式发现,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园林应用以被植物类为主,有222种;其次是植篱及绿雕塑类153种,庭荫类135种,独赏类和花木类均为105种,林丛类88种,行道树类81种,桩景类和防护类最少,各有65种和32种。

孙雅婕[7](2021)在《不同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截留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应用绿色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促进城市水生态、水安全。与传统植物群落相比,海绵城市指导下对植物群落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生态雨洪管理能力方面。当下有关海绵城市植物建设中,较多实例忽视了植物群落对雨水的利用效益。通过优化植物组成、林冠结构,促进林冠层对雨水的截留效益,是在现有绿地系统的基础上提高雨水生态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选取植物单叶截留能力、林冠结构两个层面,在夏季采用实地测定的方式探究截留效益。利用浸泡法测定的叶片截留量作为关中地区常见的34种园林植物叶片截留能力的表征,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对乔木纯林、灌木纯林、乔木混交林、乔灌混交林四种绿地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实地观测。剖析不同植物叶片、不同群落结构的截留潜力及其与林冠特征、叶片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为优化关中地区海绵城市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被试34种园林植物叶片的截留能力测定结果显示,叶面形态面积较大、叶片较厚、叶片干物质含量较小、比叶面积较大、叶片相对含水量较小的植物叶片,其截留能力较强。与常绿阔叶植物相比,实验选取的落叶阔叶植物其截留率更高,灌木截留量小于乔木。将34种植物进行截留量高低划分为三组,枇杷、皱叶荚蒾、广玉兰、白玉兰的单叶截留量最高,樱花、马褂木、鸡麻、箬竹、牡丹、七叶树、结香次之,其余树种截留量较小。(2)被试12场降雨事件表明,降雨特征(降雨量、降雨强度)对林内降雨再分配产生直接影响。植物群落在小降雨事件中对穿透降雨的削弱效益最好。林内穿透雨量随降雨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但不同降雨等级下,穿透雨量在总降雨量中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同一降雨事件等级下,混合林内穿透降雨总小于纯林,且增长速率显着低于纯林。截留量与降雨量间为线性相关,与穿透雨量间为三次函数相关,与降雨强度间为对数函数相关。4种被试样地中乔灌混合林的截留能力最佳,混合林截留能力显着高于纯林。(3)除降雨特征外,林冠特征对截留能力也具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叶面积指数、郁闭度、平均冠幅、平均冠幅面积越大,则林冠截留率随之增长。但是上述4个林冠特征值对林冠截留的影响不是绝对的,被试乔木混交林各项林冠特征值小于乔木混交林,但截留量却高于乔木混交林。这可能是植物群落结构层次差异对降雨截留量产生的影响,层次越复杂,雨水由上往下滴落过程中产生了多次截留,因而整体的截留能力增强。(4)树干径流虽量极小,但在补充地下水、减轻径流冲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乔灌木的树干径流也受降雨特征的影响,降雨量比降雨强度的影响更显着。在降雨量小于5mm时,乔木未观测到明显的树干径流产生。同一降雨等级下,乔木的树干径流量显着小于灌木,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大,乔木树干径流的增幅小于灌木。当降雨量大于25mm后,由于较大的雨水使径流具有较大的动能,导致径流脱离树干(茎)流动轨道,再次成为了穿透降雨。灌木的树干(茎干)流雨水汇集率大于乔木,即灌木可以更有效地将雨水输送至根部,具有更适合干旱环境的生存策略。但植物的输送作用不能完全决定根部区域的雨水渗透效应,当降雨量、降雨强度过大时,乔灌木产生的树干径流量虽较大,但输送水速率大于根部渗透速率,导致地面径流的再次形成,因而FR与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变化趋势相反(p<0.01)。(5)除降雨特征外,树干径流随树高、冠幅、冠幅面积、基径面积、胸径的增大而减小,即说明较高、冠幅较大、树干(茎)粗壮的植物不利于产生树干径流,这也是乔木树干径流量小于灌木的原因之一。(6)结合林冠截留及叶片截留试验结果,优化关中地区海绵城市指导下植物群落构建模式。为促进植物林冠层的截留效益,应多采用截留能力较好的植物,乔灌结合、常绿落叶结合,丰富群落层次,减小林冠空隙,增大林冠密实度。在此基础上,也应注重植物群落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行,注重色彩、质地、季相等搭配,营造欣欣向荣的植物群落。

龙光红[8](2021)在《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文中指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承载了一座城市的门户形象作用,其整体质量的高低对市容市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影响。然而现有景观的营造中,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存在诸如树种选择单一、常绿落叶比例不合理、植物景观大同小异、缺乏养护管理等问题,且目前关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重庆市中心城区47条道路,共计54个调查样段为研究对象,分现状调查和景观评价两部分内容展开。首先,实地调研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树种组成结构、生长情况及特性、景观配置、管护情况、种植规范性及植物景观满意度,并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在前半部分调研认知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大量道路植物景观评价相关文献内容分析与专家意见咨询,构建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对54个调查对象进行评价分级。最后,基于调查与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道路的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旨在为日后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调查统计,样段内应用的植物共有84种,隶属于50科73属,其中乔木、灌木、草本分别有31种、32种、21种;虽然总体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但是就单条道路而言,约有35.19%的样段其应用植物不超过3种,个别样段甚至仅有1种植物,且有62.96%的样段使用了黄葛树、小叶榕,植物种类丰富度较低、物种选择过于集中,草本地被植物较少。木本植物的常绿落叶比约为2.71:1,常绿植物占比过多,不利于冬季采光,季相变化不够丰富。乡土与外来植物之比为4.25:1,乡土树种应用充分,地带性特征较明显。观花和观叶植物种类较丰富,观果和其它类型较为匮乏,冬季景观萧条。(2)植物景观的竖向层次不够丰富且缺乏层次间的过渡与衔接,单、双层结构达到55.17%;平面种植形式则以树池式为主,约占46.30%。在生长情况上,行道树倾斜、根系露土、有枯落物、枝下高不达标的现象较为严重。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乔灌草多层结构及树带式、组合式的应用频率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生长不佳现象表现为支路>次干路>主干路。(3)植物景观的管护质量以及种植规范性有待提升,在管理养护方面,除树干刷白、树池覆盖、修枝截干应用程度较高外,其它措施应用不足,且维护成本中人工费占比大;在种植规范性方面,存在株距偏小、种植池宽度不达标的问题,并且随道路等级降低而越发严重。市民普遍认为目前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的效果一般,存在常绿树过多、景观配置单调且疏于管理等问题。(4)从景观性、生态性、经济适用性三个方面出发,下设11个评价指标,包含6个定量指标和5个定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模型。指标层中权重排名前4位的因子依次为观赏特征多样性、植物的生长势、环境协调性、景观安全性,它们是提升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对54个调查样段的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后,等级属于“优秀”的有6个,“良好”的有17个,“一般”的有18个,“较差”的有11个,“极差”的有2个。整体上为中等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分不同道路等级来看,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质量效果表现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5)综合调研和评价结果对植物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如下:优化常绿落叶比,各生活型统筹兼顾;丰富植物种类,挖掘优秀乡土植物资源;注重观赏特征与季相景观的营造;丰富竖向层次,选择适宜的搭配形式;增加草本地被植物的应用,融入花境、草境;重视管理养护,设立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并完善重庆当地的行道树植物景观建设规范;重视原有景观较差道路的绿化提质工作;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营造特色优质景观街道。

王悦笛[9](2021)在《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文中研究表明唐宋时期,园林植物的栽培技艺更加成熟,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唐宋文人对园林植物的栽培与观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独特的园林植物审美体验,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表现。唐宋诗歌的意象表现和艺术意境的营构,都与园林植物审美存在着值得关注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审美内涵,做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论文主体分为上编与下编。上编主要考察唐宋时期王维、杜甫、白居易、李德裕、苏轼、晁补之、杨万里等若干位代表性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特色。王维和杜甫园林植物书写有着迥异的艺术特色。王维的辋川别业诗倾向于在无人与无我之境中,摒除人工因素的介入,呈露园林植物自然本真的面目;杜甫的园林诗则大量描写园林植物的配置、栽种和修剪活动,着重表现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的错位,通常呈现出并不融怡和洽的园景。——两人几乎分别处于“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两端。白居易对园林植物的观照方式,有如王维、杜甫二人一正一反的合题,介于物我混融与物我对峙之间。白居易在长期的造园和园居的实践中,对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审美的各方面意义有深刻领会,并在诗歌中予以前所未有的全面和深入的表现,形成了卧赏、移床等富有个性的审美方式,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窗竹”等园林植物意象,并表现出驯化、吸纳式的园林审美空间格局。就园林植物书写而言,白居易是一位承上启下、涵盖深广的“集大成者”。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诗中,值得关注的是园林植物的两种形象——作为隐逸符号的花木与作为博物和收藏对象的奇花异木。后世园林中模仿山林的富有野趣的空间,与相对世俗趣味的私人玩好空间的并立,在李德裕对平泉草木的吟咏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反映。苏轼诗中的园林植物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化特色,常将花木置于历史性文本或画境的联想及道德比附中进行审美,突出园林植物的德性美,并明确提出了“种木”即“种德”的思想。他相对忽略花木自然物态的书写及其与其他园林景素的配合,表现出了与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书写有所不同的审美侧重。晁补之是汇聚诗、画、园于一身的最具代表性的枢纽人物,处于文人造园到画士造园的过渡阶段。其东皋归来园的园林植物的分区式空间布局和种植方式,表现出了较有法度、相对成熟的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他的东皋诗植物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和相关典故中的历史场景也反映出宋代园林文人化、文学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杨万里对园林植物的书写,既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又代表了宋人观物的典型状态。他对园林植物的物态、环境因素等特性的细致捕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都是宋人对植物投以知识化、趣味化和审美性观照的典型体现,与宋代植物谱录和植物题材的绘画相通。下编是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论文选取了“窗竹”与“出墙花木”两个唐宋诗歌和绘画中的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结合图画与画论文献,挖掘其美学意蕴。窗竹意象以白居易对窗外之竹的吟赏最为典型,白居易对这一园林植物意象的艺术表现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开拓,其由内而外吸纳式的观物视角与宋人“窗景如画”的观念和绘画中“无窗之窗”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艺术思维的联系。出墙花木在唐宋诗歌中有着丰富的艺术意蕴,其中“墙头花”、“出墙红杏”等意象,还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联想。这一意象在颜色的明艳与素净、线条的横斜与竖直之对比,以及半藏半露的状态等方面所具有“互妙”因素,蕴含着丰富的画趣,与折枝花卉、悬崖古木等题材的绘画存在相通的画理。总的来说,唐宋许多文人能够自觉地在造园活动中,运用花木配合其他园林景素来构建园景。新型园林植物的引入和新观赏风尚的形成、对花木品种日趋精细的观赏和鉴别、花卉品种的改良和创新、以主题分区的方式栽植园林植物等等,都是唐宋园林,尤其是唐宋文人园林植物审美发展的重要表现。唐宋诗人对园林植物的吟咏,有着复杂的历史联想、精神投射,艺术表现多姿多彩,极大地深化了园林植物审美的内涵,与绘画审美也形成丰富的联系。唐宋诗歌园林植物书写的丰富审美内涵,值得给予高度重视。

张晨玮[10](2019)在《杭州西湖风景区现当代植物景观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湖风景名胜区历经70年的建设,从建国初的山荒岭秃恢复到今天的湖光山色,植物景观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绿化先行,植物造景的发展模式,对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针对西湖风景名胜区1919年至2019年间植物景观的变迁过程展开具体研究,探索其在时间轴线上的传承与延续。首先,利用“历史照片定点重复摄影”的对比方法,分析建国前后植物景观的差异和变化对西湖景观风貌的影响。随后,通过对学术专着、统计年鉴、政府文件等多角度资料的梳理归纳,根据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政策导向、发展特征将建国后西湖植物景观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恢复(1949年-1957年)、开拓(1958年-1965年)、停滞(1966年-1976年)、创作(1977年-1998年)、振兴(1999年-2019年)五个阶段。最后,基于对各阶段园林建设成果和绿化发展导向的归纳梳理,总结出其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变迁特征,具体有四:以绿化为先导的建设发展模式、因时代背景而变动的植物价值认知、以和谐为取向的植物配置艺术、以文化为索引的特色植物营建。在对其变迁机制的梳理研究中得出:①西湖山林植被因气候和地质的影响,于自然演进中形成了类型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差异化的镶嵌特点。而后,又在明显的人工干预下,表现出具有指向性的观赏特征。②西湖因自身固有的社会属性和开放性,极易受到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政治意志的变化以及公众对园林绿地使用诉求的变化均会改变西湖公共绿地的建设方向和绿化内容。西湖植物景观及其园林风貌在变迁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③在不同阶段,管理体制的变动和管理机构的改革均对西湖园林绿化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研究机构的设立及研究成果的产出也会使一段时期的园林绿化树种发生显着变化,进而影响到风景点的景观建设。④文化驱动力在西湖植物景观的变迁中有明显的体现,一方面是内在传统文化对其建设方向的指引,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西方风景园林影响下植物造景形式的创新。综上,研究者以时间为索引,纵向地对新时期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内容的保护提升进行讨论:强化文化内容的输出,保持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协调与湖山环境的关系。

二、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园林植物引种研究
        1.1.2 植物繁殖特性研究
        1.1.3 植物幼苗建植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宜性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材料来源及选择
        2.1.3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2.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供试78 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与分级
        2.2.2 17 种园林景观植物的物候期
    2.3 讨论
    2.4 小结
3 8 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种子萌发试验方法
        3.1.3 计算指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桑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3.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3.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3.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3.2.7 解除乌苏里鼠李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
        3.2.8 解除桃叶卫矛种子休眠的方法
    3.3 讨论
    3.4 小结
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建植特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4.1.3 测定指标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桑幼苗建植的影响
        4.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古莸幼苗建植的影响
        4.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戈壁天门冬幼苗建植的影响
        4.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山韭幼苗建植的影响
        4.2.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水曲柳幼苗建植的影响
        4.2.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檗幼苗建植的影响
        4.2.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乌苏里鼠李幼苗建植的影响
        4.2.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桃叶卫矛幼苗建植的影响
    4.3 讨论
        4.3.1 8 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3.2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3.3 8 种园林植物幼苗丙二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3.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4.4 小结
5 桃叶卫矛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桃叶卫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5.2.2 桃叶卫矛嫁接繁殖体系的建立
        5.2.3 桃叶卫矛扦插繁殖体系的建立
    5.3 讨论
    5.4 小结
6 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叶营养形态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2.2 植物叶生理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2.3 植物叶解剖结构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创新点
        1.5.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5.2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点选择
        2.2.2 供试植物
        2.2.3 采样时间及方法
    2.3 植物叶功能指标测定
        2.3.1 叶营养形态性状测定
        2.3.2 叶生理性状测定
        2.3.3 叶解剖结构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大气污染物浓度及叶营养形态特性
    3.1 不同研究区大气污染浓度变化情况
    3.2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的影响
        3.2.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面积的影响
        3.2.2 大气污染对植物比叶面积的影响
        3.2.3 大气污染对植物比叶重的影响
        3.2.4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3.2.5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碳含量的影响
        3.2.6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氮含量的影响
        3.2.7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全磷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分析
    3.4 植物叶营养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5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营养形态间的关系
    3.6 植物叶营养形态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叶生理特性
    4.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生理性状的影响
        4.1.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1.2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1.3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1.4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1.5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6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4.1.7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4.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生理性状的分析
    4.3 植物叶生理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4.4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生理间的关系
    4.5 植物叶生理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4.6 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物叶解剖结构特征
    5.1 大气污染对植物叶解剖结构的影响
    5.2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解剖结构性状的分析
    5.3 植物叶解剖结构间的相关关系
    5.4 大气污染与植物叶解剖结构间的关系
    5.5 植物叶解剖结构对大气污染胁迫的抗性评价
    5.6 结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及其景观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绿地
        1.2.2 植物物种
        1.2.3 植物景观
        1.2.4 植物群落
    1.3 国内外绿地植物研究
        1.3.1 国外绿地园林植物研究
        1.3.2 国内绿地园林植物研究
第二章 研究概况
    2.1 茂名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1.5 植被及植物资源概况
        2.1.6 城市园林绿化概况
    2.2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内容
        2.2.3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物种调查与分析
        3.1.1 园林绿地植物的组成
        3.1.1.1 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3.1.1.2 植物科级的组成
        3.1.1.3 植物优势科的组成
        3.1.1.4 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物种的组成
        3.1.2 植物的生活型
        3.1.3 植物的观赏特性
        3.1.3.1 观叶植物
        3.1.3.2 观花植物
        3.1.3.3 观果植物
        3.1.3.4 观茎植物
        3.1.4 植物应用频率
    3.2 本地木本植物指数
        3.2.1 园林绿地系统木本植物指数
        3.2.2 不同类型绿地木本植物指数比较分析
        3.2.3 各块绿地木本植物指数统计与分析
    3.3 园林绿地植物群落景观分析
        3.3.1 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结构
        3.3.2 园林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
        3.3.2.1 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
        3.3.2.2 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3.3.2.3 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
        3.3.3 典型植物景观群落实例分析
        3.3.4 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特色
第四章 茂名市绿地植物景观层次分析法
    4.1 评价对象的选择
    4.2 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的确定
    4.3 判断矩阵以及进行一致性检验
    4.4 综合权重分析
    4.5 植物景观群落评价结果与分析
        4.5.1 定量与定性因子的评分标准
        4.5.2 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植物多样性方面
        5.1.2 植物景观结构方面
        5.1.3 本地植物的应用方面
        5.1.4 植物功能属性方面
        5.1.5 植物景观效果维护方面
    5.2 建议
        5.2.1 提高植物多样性
        5.2.2 构建复层植物群落
        5.2.3 营造特色地方植物景观
        5.2.4 完善植物的功能属性
        5.2.5 提高园林绿地植物的养护管理水平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表1 茂名市植物景观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表2 茂名市植物景观评价调查表
    附表3 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名录
    附图1 茂名市园林绿地54 个植物群落现场照片(自摄)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松土及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性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根际土壤微环境及研究概况
        1.2 园林植物及土壤管理现状
    2 松土对植物根际微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松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松土对土壤肥力相关酶和微生物的影响
        2.3 松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 生草对植物根际微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生草对土壤肥力相关酶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 生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目的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松土及自然生草促进文冠果生长发育的生理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1.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1.3 指标测定
        1.3.1 土壤理化性状
        1.3.2 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
        1.3.3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1.3.4 植株形态、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
        1.3.5 根系生理、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土与自然生草对文冠果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松土与自然生草对文冠果根际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 松土与自然生草对文冠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4 松土与自然生草对文冠果根系生理代谢的影响
        2.5 松土与自然生草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2.6 松土与自然生草对文冠果地上部分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松土及自然生草对文冠果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3.2 松土及自然生草对文冠果根系生理代谢的影响
        3.3 松土及自然生草对文冠果根系形态及地上部分生长发育的影响
    4 结论
第三章 松土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性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区地址
        1.3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土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松土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 松土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4 松土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2.5 几种木本植物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2.6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3.1 松土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松土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 松土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4 结论
第四章 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微环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区地址
        1.3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1.4 指标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 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2.3 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4 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2.5 几种木本植物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分析
        2.6 主成分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园概念及其特性
    1.2 国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观赏植物的应用
        1.2.2 国外观赏植物在植物园中的应用
        1.2.3 国外观赏植物与植物园发展的关系
    1.3 国内研究进展
        1.3.1 国内观赏植物的应用
        1.3.2 国内观赏植物在植物园中的应用
        1.3.3 国内观赏植物与植物园发展的关系
    1.4 研究场地——唐山植物园概况
        1.4.1 唐山植物园的来由
        1.4.2 地理位置
        1.4.3 气候与土壤水文条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1 研究内容
        2.1.2 研究方法
    2.2 调查样地选择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整体分析
        3.1.1 观赏植物调查科属分析
        3.1.2 观赏植物生活型分析
        3.1.3 观赏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3.2 对所选样地中观赏植物应用分析
        3.2.1 纯植物材料的绿地植物配置
        3.2.2 结合园路的绿地植物配置
        3.2.3 结合建筑的绿地植物配置
        3.2.4 结合园林小品的植物配置
        3.2.5 结合水体的绿地植物配置
    3.3 植物群落密度分析
    3.4 植物群落郁闭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存在问题
        4.1.1 病虫害问题
        4.1.2 植物修剪问题
        4.1.3 植物密度问题
        4.1.4 土壤及肥水管理问题
    4.2 优化建议
        4.2.1 病虫害防治管理
        4.2.2 施肥管理
        4.2.3 观赏植物修剪管理
        4.2.4 观赏植物更换、补栽管理
    4.3 优化措施的必要性
    4.4 优化建议的可行性
    4.5 本研究的特点
    4.6 本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4.7 唐山植物园植物配置的发展趋势
        4.7.1 增强各专类园之间的联系
        4.7.2 由绿化到香化、彩化发展
        4.7.3 由艺术性到艺术性生态性结合
        4.7.4 适地适树,合理搭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
        1.3.1 野生观赏植物的概念、分类、用途和价值
        1.3.2 国内外观赏植物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4.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特点
        1.5.2 创新点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条件
        2.1.5 土壤条件
        2.1.6 植被状况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3.1 植物资源
        2.3.2 观赏特性
        2.3.3 评价体系
        2.3.4 综合评价
        2.3.5 园林应用
    2.4 研究方法
        2.4.1 资料收集
        2.4.2 植物调查
        2.4.3 资料统计
        2.4.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2.6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2.6.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6.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3 结果与分析
    3.1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特征
        3.1.1 物种组成
        3.1.2 科属特点
        3.1.3 区系特点
        3.1.4 生活型特点
    3.2 观赏多样性分析
        3.2.1 观叶类
        3.2.2 观花类
        3.2.3 观果类
        3.2.4 观干类
        3.2.5 观形类
    3.3 评价体系分析
        3.3.1 模型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3.3.2 指标权重值
    3.4 评价结果分析
        3.4.1 评分等级
        3.4.2 评价结果
    3.5 园林应用分析
        3.5.1 独赏类
        3.5.2 庭荫类
        3.5.3 行道树类
        3.5.4 防护类
        3.5.5 林丛类
        3.5.6 花木类
        3.5.7 藤木类
        3.5.8 植篱及绿雕塑类
        3.5.9 地被植物类
        3.5.10 桩景类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不同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截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问题及海绵城市建设
        1.1.2 植物林冠截留的水文过程
        1.1.3 城市植物群落的林冠截留效益
    1.2 林冠截留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植物群落截留特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2 园林植物群落的林冠截留
        1.2.3 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
        1.2.4 植物叶片截留特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5 叶片截留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样地及植物选择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3.1 不同植物叶片截留特征
        2.3.2 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冠层的截留特征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植物叶片截留特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截留特征
        3.2.2 叶片性状特征
        3.2.3 叶片截留与叶片性状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冠层下的截留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降雨事件特征
        4.2.2 林冠截留过程与降雨特征的关系
        4.2.3 林冠截留与林冠特征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果与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庆城市品质提升的需要
        1.1.2 行道树绿化的重要性
        1.1.3 重庆市推进行道树绿化建设的实践情况
        1.1.4 重庆市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行道树绿化树种选择的研究
        1.3.2 行道树绿化配置的研究
        1.3.3 行道树绿化价值功能的研究
        1.3.4 行道树绿化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范畴界定
        1.4.1 街道
        1.4.2 行道树绿化带
        1.4.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
        1.4.4 植物景观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森林生态学与园林植物学
    2.2 园林植物造景与植物景观美学
    2.3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设计
    2.4 植物景观评价
    2.5 层次分析法
第3章 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现状调查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3.1.2 植被资源及绿化建设
        3.1.3 行道树绿化概况
    3.2 调查对象
        3.2.1 选取原则
        3.2.2 调查对象的确定
    3.3 调查内容及方法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方法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组成结构分析
        3.4.2 植物生长情况及特性分析
        3.4.3 植物景观配置分析
        3.4.4 植物景观管护分析
        3.4.5 植物景观种植规范性分析
        3.4.6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确定
        4.2.2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
        4.2.4 指标量化与综合计算
    4.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总体评价结果分析
        4.3.2 不同等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4.3.3 不同层次结构的评价结果分析
        4.3.4 新旧道路的评价结果分析
第5章 现存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存在问题分析
    5.2 优化策略
        5.2.1 总体优化策略
        5.2.2 不同等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3 不同层次结构的优化策略
        5.2.4 新旧道路的优化策略
        5.2.5 设计思路与植物推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道路基本信息补充表
    附录2 植物名录统计表
    附录3 景观效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4 道路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使用频次统计表
    附录5 评价指标筛选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6 评价指标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7 定性评价指标打分问卷
    附录8 各样段评价结果
致谢

(9)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植物文化和审美研究
        (二)园林文学研究
        (三)唐宋园林与绘画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上编唐宋诗人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章 物我交融与物我对峙:王维和杜甫的园林植物书写比较
        第一节 “无人”与“无我”:辋川别业里的植物世界
        一、辋川别业概况
        二、“无人之境”与花木的静观寂照
        三、“无我之境”与花木的自然本色
        第二节 物我对峙的冲突与无力:杜甫笔下难遂人愿的园林植物
        一、成都浣花草堂
        二、夔州之园
        三、植物与寄兴
        第三节 王维、杜甫对初盛唐园林游宴诗的超越:摆脱园林植物书写的“程式化”束缚
        本章结语
    第二章 驯化与吸纳:白居易的园林植物与审美空间
        第一节 绪论:园林植物书写的“集大成者”
        第二节 刚柔共济:园林植物的“崇高”与“优美”
        第三节 变化的审美空间:园林植物中的时间因素
        一、季节性的周期变化
        二、不同生命阶段的线性变化
        第四节 作为想象媒介的园林植物
        第五节 官能中的山林想象
        第六节 从园林植物看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第七节 空间边界的区隔
        第八节 空间内部的个性化布置
        第九节 身体感知与日常活动中的园林植物
        第十节 “窗竹”意象与审美空间格局
        一、窗竹意象简史
        二、白居易的窗竹意象与室内视角
        三、逐层向内“驯化”的审美空间
        本章结语
    第三章 玩好与隐逸之间:李德裕笔下的平泉草木
        第一节 李德裕平泉山居诗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的不同身份:珍奇玩好与故园意象的错位
        第三节 从园林组诗看各类植物的构景特征
        本章结语
    第四章 文本·道德·生活:苏轼笔下园林植物的人文化审美
        第一节 园林植物审美的人文化
        一、园林情调的淡化
        二、花木物态的虚化
        三、文本化与人格化:花木中的历史记忆与道德寄寓
        四、生活化:与文人生活的多重关联
        第二节 “种德”观念与园林植物的德性美
        一、“种木”即“种德”
        二、松柏与“久而后成”
        第三节 苏轼与白居易园林观及园林植物审美之异同
        一、苏白之同
        二、苏白之异
        本章结语
    第五章 共性·法度·因袭:晁补之笔下的东皋草木
        第一节 金乡东皋归来园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从两类植物看隐逸空间的划分及园林审美性的凸显
        第三节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相对成熟
        第四节 园林植物与历史场景的再现
        本章结语
    第六章 知识化·场景化·拟人化:杨万里的园林植物书写
        第一节 杨万里园林植物书写概况
        第二节 园林植物自然特性的细致捕捉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环境因素与场景化、动态化书写
        第四节 园林植物的拟人化、戏剧化书写
        本章结语
下编唐宋诗歌典型园林植物意象的审美分析
    第一章 园林诗画中的“窗竹”意象
        第一节 窗与园林植物的结合
        第二节 内外之别:窗竹的视角问题
        第三节 白居易的窗竹诗
        第四节 “摄入”与“射出”:诗画视角的异同
        第五节 窗中竹与画中竹
        一、“窗景如画”观念的形成
        二、“窗景如画”观念与文人画中的“无窗之窗”
        三、窗竹与竹画对比的多重审美快感
        本章结语
    第二章 “出墙花木”的诗意与画趣
        第一节 墙与花木的“互妙”
        第二节 对园内的暗示:“出墙花木”的藏中之露
        第三节 出墙花的热闹多情与女性化书写
        一、春日出墙花的热闹与多情
        二、出墙花的女性化书写
        第四节 出墙花木与绘画
        一、“出墙”的画趣
        二、寓意的尴尬与画理的变通
        本章结语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基本典籍与资料类
    二、学术专着类
    三、论文类
附录一 唐宋绘画文献有关园林植物的记载
附录二 唐宋现存植物谱录叙录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杭州西湖风景区现当代植物景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西湖植物景观的建设趋于成熟稳定
        1.1.2 理论背景——文化遗产价值为西湖植物景观发展带来新的视角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风景名胜区相关研究
        1.3.2 西湖风景园林当代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1.3.3 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配置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1.3.4 西湖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相关研究
        1.3.5 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历史文化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关背景概述
    2.1 杭州西湖成因概述
    2.2 杭州西湖景观特征
        2.2.1 演替交融的城湖关系
        2.2.2 疏密有致的景观格局
        2.2.3 多元灿烂的人文环境
        2.2.4 杰出卓越的园林艺术
    2.3 古代西湖植物景观发展简史
        2.3.1 方兴未艾:唐宋初创期
        2.3.2 初具雏形:南宋成型期
        2.3.3 日渐式微:元代维系期
        2.3.4 兴废存亡:明代复兴期
        2.3.5 井然昌盛:清代鼎盛期
        2.3.6 破败萧条:近现代衰落期
3 西湖风景名胜区现当代植物风貌的差异对比
    3.1 环湖山林的现当代风貌对比
        3.1.1 西湖北线
        3.1.2 西湖南线
    3.2 环湖景区风景名胜点的现当代风貌对比
        3.2.1 苏白二堤
        3.2.2 平湖秋月
        3.2.3 中山公园
        3.2.4 曲院风荷
        3.2.5 花港观鱼
        3.2.6 三潭印月
        3.2.7 柳浪闻莺
4 建国后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建设历程梳理
    4.1 恢复阶段:探索与整治(1949年-1957年)
        4.1.1 大规模的山林绿化
        4.1.2 公共绿地与生产绿地齐开拓
    4.2 开拓阶段:调整与充实(1958年-1965年)
        4.2.1 西湖山区转向风景建设
        4.2.2 植物景观的面貌显着提高
        4.2.3 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得到重视
    4.3 停滞阶段:盲目与混乱(1966年-1976年)
        4.3.1 绿化成果受到破坏
        4.3.2 景区管理对植物风貌产生严重影响
        4.3.3 文化价值逐渐迷失
    4.4 创作阶段:传承与革新(1977年-1998年)
        4.4.1 山林风貌在重点改造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4.4.2 西湖植物景观艺术在继承中得到了新的发展
        4.4.3 开创新时期植物展览的游赏形式
        4.4.4 园林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
        4.4.5 园林绿化的保护与管理日趋完善
    4.5 振兴阶段:深化与传扬(1999年-2019年)
        4.5.1 全面塑造西湖植物景观的特色风貌
        4.5.2 园林植物文化的传播更加开放化与多样化
        4.5.3 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更加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5 西湖风景名胜区现当代植物景观变迁特征与机制
    5.1 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变迁特征
        5.1.1 发展模式——以绿化为先导,从普遍绿化到重点提高
        5.1.2 价值认知——因时代而变动,从直观收益到多元化功能
        5.1.3 植物配置——以和谐为取向,形成多样与统一的对立平衡
        5.1.4 特色植物——以文化为索引,植物配置艺术从传承到创作
    5.2 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的变迁机制
        5.2.1 气候和地貌的影响
        5.2.2 社会和政策的影响
        5.2.3 管理体制的影响
        5.2.4 变迁中的文化驱动力
6 结语
    6.1 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性
        6.1.1 研究的创新点
        6.1.2 研究的局限性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发展趋势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城市微气候环境下9种园林植物叶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D]. 李娟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茂名市园林绿地植物及其景观调查分析[D]. 李艳. 广西大学, 2021(12)
  • [4]松土及生草对几种木本园林植物根际土壤性质及生长发育的影响[D]. 芝祥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5]唐山植物园室外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D]. 林梦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贵州省朱家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与应用[D]. 赵扬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7]不同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截留特征研究[D]. 孙雅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重庆市中心城区街道行道树绿化带植物景观评价与优化[D]. 龙光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9]唐宋诗歌与园林植物审美[D]. 王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10]杭州西湖风景区现当代植物景观变迁研究[D]. 张晨玮.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城市园林植保发展趋势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