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道德和公共政府的思考

对公共道德和公共政府的思考

一、关于公共伦理与公共政府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勤[1](2021)在《行政公共性:理论本源与中国逻辑》文中提出行政公共性是源自于西方行政学的学术概念,但是,西方行政学主流理论所秉持的技术化、科学化取向以及与社会脱节、与人民脱离的哲学渊源,造成了行政公共性理论的"形式化蜕变",难以作为中国行政公共性建构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的行政公共性思想弥补了西方行政学在行政公共性问题上的"缺陷",既是构建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也是维护和实现新时代中国行政公共性价值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重要指导思想。中国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行政践行,必须鲜明体现出与西方迥异的逻辑理路,将马克思主义行政公共性思想作为理论本源,将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作为植根沃土,厘清"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权力与权利""法治与民主"等核心范畴的理论逻辑,构建起中国特色的行政公共性话语体系与行动逻辑。

燕娜,陈佳宇,郭建伟,翟杨[2](2019)在《公共伦理视角下的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意义]诚信政府的建设是当前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信息化是当代科技发展的结果,公共伦理视角下的信息化建设是满足政府法治与伦理共存执政理念的必经之路。[方法/过程]本文通过挖掘公共伦理与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揭示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和意义,剖析了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的伦理困境。[结果/结论]基于公共伦理视角提出通过构建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公共伦理理念、健全政府诚信行为监督机制、打造诚信政府信息化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为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钟立华[3](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属于谁、为了谁、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涉及政府的公共性问题。政府是特定国家中最大的公共组织,政府的公共性是一个纷争不断的重要理论问题,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存在着某种差异甚至根本不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既与非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存在根本区别,又与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新时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公共领域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政府组建的公共性、政府职能的公共性、政府理性的公共性和政府行为的公共性等方面,其根本内容就是政府属于并为了我国所有成员。由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是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结合,因此,它对于政府的存在和行为具有定性、定位、定向和评价等功能,并且能够起着提高政府公信力、实现人民利益、增强国家实力等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应该具有公共性,更为重要的是将其全面而又充分地予以实现。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应该以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为主要实现路径,并创造相应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在具体时空的实现是存在某种限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具有超越追求自身利益的价值属性,它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是全面而又充分的公共性。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为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重要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实现关键要牢牢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下的政府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府,在于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其内在要求是发扬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一贯拥有的优良传统——廉洁自律,党的纯洁性促进政府公共性的实现;其外在表现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公共性必然内含人民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要以公共性为“元价值”,增进全体人民的共同福利,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良好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有利于破解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实现。

李绵[4](2019)在《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文中提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就十分重视效率,强调科学化、技术化、法治化。毋庸置疑,管理追求效率,强调科学和法治本身没有错,但过于偏重效率、科学、法治从而走上了一条抛弃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道路就是错误的。在工具理性的效率中心、价值中立和技术至上理念的主导下,政府行政成为纯技术性的管理工具,行政人员成为非人格化的人。基于此,本文认为政府行政不应该是纯技术性的管理工具、行政人员也不应该是非人格化的人,它们应该是具有责任意识和伦理担当的责任主体,因此本文提出立足管理哲学视域来研究政府责任伦理。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是指政府在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政府机构内部事务管理过程中的责任认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后果的伦理担当。政府责任伦理是以政府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它的评价标准是看政府是否“尽己之责”,强调政府应该积极为自己行为承担后果。政府责任伦理具有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统一和个体伦理与公共伦理统一的特征,是一种新型的应用伦理。在当今民主政治广泛流行、科技与经济异常繁荣的时代,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应该以公共性、以人为本和共生共存为基本原则。同时,通过对以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效率与公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割裂会导致社会畸形发展,因此政府责任伦理应该以效率与公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统一为内在规定性。基于政府责任伦理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规定性,政府责任伦理应以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内容,通过政府责任伦理制度化、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以及树立行政人员的责任伦理观等途径加以实施。从管理视角来看,政府责任伦理具有彰显政府管理的价值理性和改变政府管理与道德无涉状况的理论价值,同时还具有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政府能力和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实践价值。对于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来说,我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政府责任伦理的重要性,并且,在环境保护、政府正义和人民利益满足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不足,但是我国一直在努力完善中。与此种逻辑线索相对应的解释框架是:第一章是对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第二章对中西方政府责任伦理思想进行历史回溯与理论基础探寻;第三章是从管理哲学的角度阐释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原则、内在规定性、基本内容和实践途径;第四章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诠释政府责任伦理的管理价值;第五章是基于对管理理论与实践反思角度来阐释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困境和救治方式;第六章对当前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进行反思,分析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已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以及完善方式,以期对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参考。因此,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目的是通过强调政府的伦理追求和伦理担当导向政府向善,促进政府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更好的满足人民诉求,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生态的全面和谐。

廖炼忠[5](2014)在《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伦理制度化意图通过对基本行政伦理规范的制度化途径,完善和建立伦理与制度相结合的现代政府伦理责任体系。这一命题的可证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伦理责任是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之一,这是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现实需求基础;二是伦理与制度的同质相融性,这构成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基本理论支撑。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多重深度转型时期,行政权力失范和行政伦理失范成为危及国家安全和政府合法性基础的重要社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行政伦理制度化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热点方案之一。本文结合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背景,按照“一种方法、两个界限;一个体系、两大目标”的思路,对作为方法的行政伦理制度化进行了阐述,对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界限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界定,提出制定行政伦理职业标准(行政伦理立法)、建立行政伦理组织、开展行政伦理教育和加强行政问责是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中国政府行政伦理责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依此框架,对这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提出了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组织目标和个体目标,即:组织——善政、个体——廉政。本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对国内外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对本研究的思路构架进行概要综述,并对研究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界定;第二部分,对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面临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外行政伦理制度化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外行政伦理制度化实践对当代中国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以制度安排和德性培育相结合的行政伦理制度化为基点,提出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学理界限和实践操作界限,力求为行政伦理的制度转换提供系列操作性原则;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进行针对性的体系构建,提出行政伦理立法是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法律保障、行政伦理职业标准是行政主体的制度化行为准则、行政伦理组织是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组织保障、行政问责是行政伦理责任落实的重要途径。

杨莉[6](2014)在《效率、公平与均衡 ——理论坐标中的行政公共性》文中研究说明公共性作为公共行政最核心的价值终极意义正是在于保证公共行政不偏离公共轨道,不偏离公共利益的方向,当下,重构行政公共性显得尤为重要。行政公共性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应该被置于历史的语境中言说。回顾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及流派之历史演进,对于行政理论的探索是积极大胆的,也是艰难曲折的。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逻辑起点,它贯穿于效率与公平价值取向的公共行政理论博弈史之中,并且在迷失与觉醒中蜿蜒前行,呈现出一幅时而消解时而得到彰显的知识图景。早在西方古典政治思想中就已经蕴含了丰富的公共哲学的思想。古希腊的直接民主以及古罗马的共和思想,为我们研究行政公共性提供了理论依据。近代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大量间接论述政府公共性的理论学说,社会契约论、代议制政府、分权制衡等思想也构成了行政公共性的“源”。在传统公共行政时期,在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以官僚制的组织结构为形式,并融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则和思想,三者的结合便形成了效率至上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但是由于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坚持价值中立,在实践中表现为对“理性”、“效率”的片面追求,使行政的公平、公正等核心价值被无情抛弃,并最终导致了行政公共性的迷失。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确立后不久,就出现了许多补充性的意见。以西蒙为代表行为主义行政科学把效率至上的理念看作是行政的本质价值,而民主、公平价值取向被他们远远抛之脑后,导致了公共性在公共行政中的价值导向作用的衰降。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连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危机,行政学因公共性的迷失而陷入学科危机。新公共行政学派批判了传统行政理论仅关心效率和工具理性,把“社会公平”作为核心价值,将公共精神融入行政之中,由此,行政公共性绽放出一丝“曙光”。沿袭其精神,奥斯特洛姆的民主行政理论承载了行政公共性价值,并奠定了其民主基础。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出现了新的困境,国家财政赤字攀升、政府信任度迅速下降以及管理效率低下。为此,英、美等西方国家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辩证地看,在效率至上的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忽视了公平、民主等重要价值,行政公共性被逐步抽离而濒临瓦解。进入20世纪末期,世界进入了新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自身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的生活及交往方式发生变革,这些都为新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脱颖而出。以美国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力求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某种新平衡,公共行政之魂——行政公共性得以宣扬。治理理论恰好体现了公平、民主价值和效率的“拥抱”,也彰显了行政公共性。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思想及近代启蒙思想家对政府公共性质的论述,构成了行政公共性的“源”,而从传统行政学理论到治理理论的出现便构成了行政公共性的“流”。伴随着效率与公平价值取向的公共行政理论的博弈史,行政公共性一直处于迷失和回归之间的流变状态。这为我国行政学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少走弯路。当前,我国在国家治理中还存在着有悖于政府公共性的现象,损害了公众的利益,造成了公共治理的固化和僵化。个别的公共部门所为俨然与企业相同,过分强调过程与效率,却忽视了为公众服务的结果与公平、民主,这就导致了公共行政领域的公共性流失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公共性流失是一个复杂的制度现象,只有我国政府转型成功,成为有限的”公共政府“,才能使得行政行为更贴近公共性,实现公共生活的良序发展。这是因为公共政府是在一个公共性的社会中,维护公共利益的政府,弘扬公共精神的政府,彰显行政公共性的政府。良序的公共生活既是公共政府运用权力的最终目的,也是公共政府内容的体现,并且良序公共生活的基础是公平与正义。总之,我国建设“公共政府”的愿景不仅有利于摆脱公共性缺失的危机,还能使公共行政中既有效率,又不失公平,同时给国家的治理问题开出一剂良方妙药。当然,公共政府的建立不仅需要制度上的保障,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还应该弘扬行政的公共精神。政府应在吸收传统公共行政、行政决策理论、新公共管理等关于效率的有益做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新公共行政、公共服务、民主行政及治理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这场政府管理的深层改革,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年勇[7](2013)在《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公民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人类共同体的演进过程来看,公民意识是现代商品经济运行形态中公民个体解放的产物。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及人类交往实践的革命性变迁中,政治共同体中的个体在主体资格方面逐渐摆脱了“被国家吞没”的命运,个性解放以及主体自由的确认使公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公民的内涵也因此得以衍生——对普遍的平等和自由的呼唤、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强调、权利和契约理念的发现以及公民社会概念的出现都可以看做是公民内涵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观念性架构。不仅如此,在现代政治实践中,工业文明下的共同体生活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迅速分化,形式统一的组织化模式并未能阻挡个体对不同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及价值目标的追求,公民的主体观念和自我意识的迅速膨胀不断瓦解着工业化进程中对共同体的认同文化。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现有社会生产条件下个体理性能力发展的非完善性都使得“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合作仍然必要且可能,而作为与公民这一政治存在相对应的实践理性,公民意识无疑扮演着对公民的独立性主体资格进行规范的角色。一方面,公民意识形塑着理性、平等和自由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它还必须肩负着塑造公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任。这样一来,公民意识的内在张力便使公民同侪必须学会以互惠性的方式实现“个体地结合”。公共理性的理念和理想是基于现代民主社会中理性多元论的事实而提出的,它既尊重由社会利益分化而引起的各种合理性完备性学说同时又依系于后者才能达成普遍的“重叠共识”。对公共利益、公共领域、公共精神、公共责任以及公共行动的特殊要求使公共理性这一政治价值目标在建构一种公平合作的社会体系时能够得到理性而合理的公民同侪的支持,而这些要求恰恰也构成了现代政治共同体对公民个体的合理期待。在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与公共理性间耦合性关系的发掘不仅可以重新凝聚起人类共同体进化的动力而且还有力地充实了公民意识的内容。就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公民意识的发育同样面临着由传统伦理精神向现代价值规约转化困顿。社会的加速分化与分层带来了不同群体的价值分歧,公民与国家、自我与他者之间究竟应该保持着何种关系才能维持共同体中的共存状态呢?答案似乎是无限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个体理性所建构的道德世界中,公民意识似乎变成了一道“罗生门”——充斥着各种相对性的价值准则。因此,只有以公共理性这一政治价值为皈依并从公民文化的构建、公民教育的转型以及公民参与的有序开展为路径才能有效地化解多元与分歧所引起的冲突并最终使人们摆脱“判断的负担”。

曹雁超[8](2013)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研究》文中指出公共行政价值是公共行政的灵魂,是公共管理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渗透在公共行政的方方面面,规范着行政主体的公共行政行为和实践活动,追求着公共行政效益的最大化。论文导言部分从选题的意义入手,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及方法,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在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下,随着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的兴起,公共行政价值经历了以效率为先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时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新公共行政时期和以为“三E”(经济、效率、效益)作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时期三个阶段,行政开始由“私人行政”向“公共行政”的演进、行政的价值由“私人行政价值”向“公共行政价值”演变,政府也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公共行政价值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指导公共政府正确、合理、高质量地开展工作,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正确理解和运用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对于把握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时代脉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实现的意义。现代化进程不仅是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更是与之带来的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公共行政是以全社会行政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和分享的实践行动,是由政府主导的,对社会公共产品进行分配的过程。公共行政价值包含公共行政的主体、客体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必须在公共行政价值中体现出来。因此,公共行政价值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上的,以公平、公正、效率为基础的,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属于公共哲学范畴。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动力一方面来自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又要受到公共环境的影响。其实现途径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论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政府在公共行政价值实现方面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越加明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政府本位意识浓厚、主导价值的边缘化、注重形式轻视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服务弱化监管缺位等问题,存在着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利益格局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和理论研究缺乏的原因。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实现政府公共行政价值为指导的各项解决措施。一是通过重构公共哲学和公共理论,教育行政学者和行政人员认识到其对公共的伦理责任,并引导其追求有意义的行动,以期能由官僚机制转化为民主机制;二是通过深化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三是通过积极倡导公共文化的创新,努力推进行政文化的创新,批判继承和完善传统的公共行政文化,有效治理当下转型期公共行政价值失范引发的腐败等问题;四是通过强调公民认同和公民参与,增强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从而获得更广范围和更大程度的支持;五是通过建立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为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政府形象。总之,理论研究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绽放出价值的光芒。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公共行政价值的基本理论范畴,对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的理论研究探讨,以期能够引起人们对公共行政价值更多的思考和关注,更好地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及政府治理的实践,进而为完善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刘学平[9](2013)在《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伦理批判》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改进政府效率,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在政府管理中引入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的运行方式,建立起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企业家政府理论提出的改革主张,改变了传统理论对政府的认识,构建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新型的关系结构,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念与方法中,分权理念所主张的吸收私人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在构建了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和政府内部之间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和秩序的同时,也存在着公共利益实现、公共服务公平性等方面的伦理问题,最终可能导致政府合法性的丧失。顾客导向理念体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重视公众需求、尊重公众权利等方面的积极伦理意义,但带来了在确认公民主体地位的同时降低了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片面看待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和难以保证公共服务公平性、难以保证公共利益、难以落实公务员的伦理责任等价值偏差和伦理困境。引入企业管理方法体现了对公众具体的利益和价值的尊重,具有积极的伦理意义;但也可能会导致政府丧失公共性,忽略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企业家政府理论核心价值取向,既是对传统行政理论的效率价值追求的承袭,但也进行了改进。其所追求的“三E"价值,在重视投入的产出结果的同时更加关注行政活动的质量,强调了政府对公民与社会的直接回应,更加重视公民的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忽视公共利益等伦理不足的问题。企业家政府理论的观点展现了其理论的理性特质。掌舵而不是划桨、充分授权等观点的理性基础是“有限理性”,这种特质使企业家政府理论重视公众与社会组织的价值,型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全新伦理关系。其管理理念与方法的立足点是公共服务参与者的自利动机,具有经济人理性特质,在建构合理动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政府公共精神丧失等伦理风险。以效率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体现了其理论的工具理性特质,在提升政府效率的同时弱化了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根基。公共性是政府的固有秉性,包括也了政府利益取向的公益性、政府运行的公开性和利益分配的公正性三个方面。企业家政府理论回避了对公共利益的讨论,但其核心价值追求和管理理念与方法可能会造成对公共利益实现的消极影响;公民和社区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在强调了公开性的同时也会带来平等性与公益性丧失;基于自利的经济人假设的企业化运行机制也可能带来公正性丧失的伦理风险。

姚凯[10](2012)在《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共伦理建设已成为了现今社会转型时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公共伦理展开了广泛探讨,对公共伦理的学科研究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但在多个方面仍然分歧较大,例如对其内涵定义、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等基础性问题都还存在着激烈争论。在公共伦理的建设方面,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公共伦理在现实中的缺失,特别是政府组织的伦理失范仍不容小觑。目前,我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对道德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公共伦理的建设更显紧迫。因此,对如何加强当前我国公共伦理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概念演绎、现象归纳等研究方法,在对以往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指出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的重点是公共管理伦理,以及公共伦理所具备的特点和建设主体,并通过实践研究,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公共伦理建设取得的成就,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多角度(从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继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关于公共伦理与公共政府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公共伦理与公共政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行政公共性:理论本源与中国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行政公共性理论的价值偏离与根源辨思
二、马克思主义行政公共性思想的核心要义
    1.关于行政公共性的本质特征
    2. 关于行政公共性的核心逻辑
    3. 关于行政公共性的根本保障
    4.关于行政公共性的实现途径
    5.关于行政公共性的价值目标
三、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的核心范畴及其价值实现
    1.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构建的逻辑起点
    2.厘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构建的关键环节
    3.规范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构建的核心内涵
    4.重构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当代中国行政公共性构建的根本保障
四、结语

(2)公共伦理视角下的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伦理与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概述
2 公共伦理视角下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
    2.1 公共伦理视角下的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
    2.2 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3 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伦理困境
3 基于公共伦理的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策略
    3.1 构建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公共伦理理念
    3.2 健全政府诚信行为监督管理机制
    3.3 打造诚信政府信息化网络平台
4 结语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政府公共性的涵义
        一、公共性的涵义
        二、关于政府公共性思想的主要观点
        三、政府公共性的定义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特点
        一、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公共性的根本区别
        二、与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不同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功能
        一、定性功能
        二、定位功能
        三、定向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作用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实现人民利益
        三、增强国家实力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生成
    第一节 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政府公共性思想
        二、毛泽东的政府公共性思想
        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政府公共性思想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政府公共性思想
    第二节 时代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第三节 产生领域
        一、政府公共性植根于公共领域
        二、政府公共性是对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把握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构成
    第一节 政府组建的公共性
        一、政府基于人民公共意志创立
        二、政府机构依据公共需要成立
        三、政府职位向社会开放设立
    第二节 政府职能的公共性
        一、政府与社会主义市场有效结合
        二、政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强根固本
        三、政府为社会主义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四、政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本清源
    第三节 政府理性的公共性
        一、政府理性的本质与价值
        二、政府理性追求公共的善
        三、政府理性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第四节 政府行为的公共性
        一、政府行为制度化
        二、政府行为法治化
        三、政府行为公利性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实现
    第一节 政府公共性弱化的原因
        一、政府公共性弱化的主要情形
        二、政府公共性弱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政府公共性实现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三、政府公共性实现的限度
    第三节 政府公共性实现的两种路径
        一、公共政策
        二、政府行为
        三、合理对待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难点与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政府责任伦理限域的阐释
    第一节 责任、责任伦理与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
        一、责任的涵义
        二、责任伦理的内涵
        三、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与多学科审视
    第二节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阐释
        一、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涵义与特征
        二、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层次
        三、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构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西方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
        一、至善:古代西方城邦治理的责任伦理追求
        二、个体权利:近代西方的政府责任伦理追求
        三、效率到公平:现当代西方政府责任伦理理论
    第二节 中国政府责任伦理思想的历史回溯
        一、儒家“仁政”思想:中国古代的政府责任伦理思想
        二、公共意识觉醒:中国近现代的政府责任伦理体现
        三、为人民服务:中国当代的政府责任伦理追求
    第三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契约论为政府责任伦理提供基本的阐释逻辑
        二、康德道义论责任观为责任伦理奠定基础
        三、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为现代政府责任伦理提供参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内容
    第一节 政府责任伦理确立的基本原则
        一、公共性原则
        二、以人为本原则
        三、共生共存原则
    第二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内在规定性
        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
        二、管理效率与管理公平的统一
        三、发展意识与生态意识的统一
    第三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基本内容
        一、维护公共利益
        二、维护社会公正
        三、保障公民权利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四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实践方式
        一、政府责任伦理的制度化
        二、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
        三、树立政府公务人员的责任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价值
    第一节 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理论价值
        一、政府责任伦理彰显了政府管理的价值理性
        二、政府责任伦理改变了政府管理与道德无涉的状况
    第二节 管理哲学视域政府责任伦理的实践价值
        一、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
        二、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提升政府能力
        三、政府责任伦理有助于增强政府公信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建设困境与救治
    第一节 政府责任伦理的建设困境
        一、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理性困境
        二、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主体困境
        三、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方法困境
    第二节 政府责任伦理建设困境的救治
        一、理性完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弥合
        二、政府治理方式: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三、救治方法: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的政府责任伦理之思
    第一节 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深化政府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提升政府内部软环境的需要
        四、建设政府责任伦理是维护政府公正的需要
    第二节 当前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的成就
        一、生态责任意识升华:“生命共同体”思想格局
        二、政府正义的维护: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三、人民利益维护:创新地提出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第三节 当前中国政府责任伦理建设不足与完善
        一、政府责任伦理实践者的不作为问题及其应对之策
        二、政府责任伦理核心问题:社会不公现象及其治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内容、研究创新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行政伦理制度化概析
    第一节 伦理、制度、行政伦理
        一、伦理与道德
        二、伦理与制度
        三、行政伦理
    第二节 行政伦理制度化与行政制度伦理化
        一、行政伦理制度化
        二、行政制度伦理化
        三、行政伦理制度化与行政制度伦理化的关系
    第三节 作为方法的行政伦理制度化
        一、制度创新方法
        二、行政伦理管理方法
        三、行政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改革与转型背景下的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
    第一节 行政体制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蕴含的理念
    第二节 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行政伦理转型
        一、信息社会转型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影响
        二、由管理伦理向服务伦理转型
        三、由人情伦理向契约伦理转型
        四、由权力监督向社会监督转型
        五、由政府行政向公民行政转型
    第三节 对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审视
        一、社会转型期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
        二、行政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
        三、对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失范现象的反思
第三章 中美行政伦理制度化实践及其启示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与制度同构实践
        一、礼制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立法的渊源
        二、礼法合一的伦理制度理念
        三、德主刑辅的礼制治国模式
        四、制度的伦理价值合理性
    第二节 美国行政伦理制度化实践
        一、美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内容
        二、美国行政伦理制度化实践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中美行政伦理制度化实践启示
        一、中国传统社会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启示
        二、美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启示
第四章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界限
    第一节 制度安排与德性培育相结合
        一、介于制度安排和德性培育之间的行政伦理制度建设
        二、制度安排视角下的行政伦理制度化
        三、德性培育视角下的行政伦理制度化
    第二节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学理界限
        一、价值边界
        二、规范边界
        三、德性边界
    第三节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实践界限
        一、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两个维度
        二、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原则
        三、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操作边界
第五章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制定行政伦理职业标准
        一、当前中国行政伦理职业标准制定的现状
        二、当前我国行政伦理职业标准制定中存在的问题
        三、当前我国行政伦理职业标准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建立行政伦理组织
        一、关于行政伦理组织
        二、当前我国行政伦理组织建设的现状
        三、当代中国行政伦理组织建设的路径
    第三节 完善行政伦理教育体系
        一、关于行政伦理教育
        二、我国行政伦理教育现状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行政伦理教育体系的设想
    第四节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一、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
        二、我国当前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当前我国加强行政问责制度建设的建议
第六章 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的目标
    第一节 以政府德性建设为核心的善政目标
        一、政府德性的内涵
        二、善政的内涵
        三、行政伦理制度化视角下的政府德性建设
    第二节 以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为基础的廉政目标
        一、行政伦理制度化:公务员道德底线的保证
        二、行政伦理制度化:实现廉政公共行政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
        三、行政伦理制度化:探索权力制衡的新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效率、公平与均衡 ——理论坐标中的行政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孕育于西方政治思想中的行政公共性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公共哲学观
        一、古希腊的直接民主制
        二、古罗马的共和制
    第二节 行政公共性的萌发
第二章 行政公共性的迷失
    第一节 效率行政思想初创
    第二节 效率行政思想系统化
    第三节 科学管理运动
    第四节 实现效率与理性的官僚制
第三章 行政公共性的消解
    第一节 价值中立的行政决策理论
        一、逻辑实证主义关照下的公共行政学
        二、决策:西蒙重建行政理论的拱心石
        三、行政决策理论:行政公共性的消解
    第二节 效率行政的翻版
        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探源与基本观点
        二、新公共管理实践
第四章 行政公共性的彰显
    第一节 行政公共性的曙光
        一、新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背景
        二、新公共行政学派:以社会公平为己任
        三、行政公共性的曙光
    第二节 承载行政公共性价值的民主行政
        一、民主行政理论的提出
        二、民主行政的主要观点
        三、承载行政公共性价值的民主行政
    第三节 服务,而不是掌舵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兴起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服务,而不是掌舵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行政公共性的宣扬
    第四节 融效率与公平价值为一体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兴起
        二、治理理论:行政与公平等民主价值的融合
        三、治理理论:行政公共性的彰显
第五章 行政公共性的正确定位
    第一节 公共行政理论坐标中的行政公共性
        一、西方行政公共性的嬗变
        二、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之争
    第二节 走向“公共政府”
        一、“公共政府”的内涵
        二、我国行政公共性的缺失
        三、走向“公共政府”:寻求我国行政公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公民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一) 与公共理性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 与公民意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思路
    注释
第一章 公共理性:基于政治哲学的规范性诠释
    一 公共理性观的历史演进
        (一) 霍布斯对理性的社会化阐释
        (二) 洛克关于公民社会中公共理性的思想
        (三) 卢梭的公共意志论
        (四) 联邦党人关于“公共理性的法庭”的理念
        (五) 康德“关于理性的公开运用”的先验证明
        (六) 罗尔斯关于公共理性的观念证成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二 公共理性观的现代诠释与规范性建构
        (一) 公共理性的内涵与特征
        (二) 公共理性的理论基础
        (三) 公共理性的建构功能
    注释
第二章 现代公民意识及其内在的公共理性要求
    一 公民意识的传统及变迁
        (一) 公民意识的发轫
        (二) 公民意识的断裂与复苏
        (三) 现代宪政架构下公民意识的诞生及发展
        (四) 公民意识的新延伸及其挑战
    二 公民意识:不是什么和是什么
        (一) 公民意识与非公民意识
        (二) 公民意识的实践要素与科学内涵
    三 公民意识与公共理性的内在耦合演进关系
        (一) 公民意识的内在张力及其公共理性要求
        (二) 基于公共理性的公民意识的内容
    注释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及问题
    一 社会转型:公民意识的现实生成
        (一) 公民意识生成的物质基础
        (二) 公民意识生成的政治空间
        (三) 公民意识生成的社会因素
        (四) 公民意识生成的文化心理准备
    二 转型期公民意识成长的困境及其问题分析
        (一) 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
        (二) 中国公民意识成长的重要因素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公民意识增强的思考
    一 公共理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 增强公民意识的必由之路
        (一) 公民文化的建构
        (二) 公民教育的开展
        (三)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实现的意义
    2.1 政府公共行政价值的内涵
        2.1.1 公共行政
        2.1.2 公共行政价值
    2.2 政府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
        2.2.1 实现的动力
        2.2.2 实现的途径
    2.3 当前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实现的重要性
        2.3.1 明确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方向
        2.3.2 提供制定公正决策的重要依据
        2.3.3 打造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支撑
        2.3.4 更好地获取公众的理解与支持
第3章 当前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实现的基本状况
    3.1 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实现的现状
    3.2 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本位意识浓厚
        3.2.2 主导价值的边缘化
        3.2.3 注重形式轻视本质
        3.2.4 经济社会发展失衡
        3.2.5 服务弱化监管缺位
    3.3 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4章 政府公共行政价值实现对策
    4.1 重构公共哲学和公共精神
    4.2 深化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4.3 积极倡导公共文化的创新
    4.4 强调公民认同和公民参与
    4.5 建立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伦理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伦理变革
    2.1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分权理念的伦理变革
        2.1.1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分权理念及伦理意义
        2.1.2 企业家政府理论分权理念建构的新型伦理秩序
        2.1.3 企业家政府理论分权理念下的新型伦理秩序的正当性
    2.2 企业家政府理论“顾客导向”理念的伦理变革
        2.2.1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顾客导向理念的基本内涵
        2.2.2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顾客导向理念的伦理意义
        2.2.3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顾客导向理念的伦理偏差
    2.3 企业家政府理论援引企业管理方法的伦理变革
        2.3.1 企业家政府理论对企业管理方法适用性的认识
        2.3.2 企业家政府理论援引企业管理方法蕴含的伦理变革
3 企业家政府理论效率取向的伦理分析
    3.1 政府管理核心价值取向的演变
        3.1.1 核心价值取向在政府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3.1.2 公共行政理论对效率的推崇
        3.1.3 公共行政理论的公平价值的引入
    3.2 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效率取向的承袭及改进
        3.2.1 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效率取向的承袭
        3.2.2 企业家政府理论对效率取向的改进
    3.3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效率价值取向的伦理意义
        3.3.1 企业家政府理论效率价值取向面临的质疑
        3.3.2 企业家理论理论效率价值取向的伦理缺陷
4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理性特质的伦理分析
    4.1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有限理性特质及其伦理意义
        4.1.1 公共行政的完全理性假设向有限理性假设的转变
        4.1.2 企业家政府理论展现的有限理性特质
        4.1.3 企业家政府理论有限理性特质蕴含的伦理意义
    4.2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经济人理性特质及其伦理分析
        4.2.1 公共行政中的经济人假设的确立
        4.2.2 企业家政府理论展现的经济人理性特质
        4.2.3 企业家政府的经济人理性特质的伦理评价
    4.3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工具理性特质及伦理分析
        4.3.1 公共行政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4.3.2 企业家政府展现的工具理性特质
        4.3.3 企业家政府的工具理性特质的伦理评价
5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公共性分析
    5.1 政府公共性的内涵
        5.1.1 公共与公共性
        5.1.2 政府公共性界定
        5.1.3 政府公共性的基本构成
    5.2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利益取向分析
        5.2.1 利益及公共利益
        5.2.2 企业家政府理论内含的利益取向
    5.3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公开性分析
        5.3.1 公开性在公共性中的重要意义
        5.3.2 企业家政府展现的公开性
    5.4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公正性分析
        5.4.1 公正性在公共性中的重要意义
        5.4.2 企业家政府展现的公正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10)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研究问题的提出
        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公共伦理在西方的起源与发展
        2、国内研究状况
    (四)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论文结构
        2、研究方法
一、公共伦理的涵义
    (一) 公共伦理具有时代要义
    (二) 公共伦理的特点
        1、公共伦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公共伦理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3、公共伦理与政党政治相关联
二、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的现状
    (一) 公共伦理建设取得的成就
        1、学术理论成就
        2、实践建设的成就
        (1) 制度建设
        (2) 价值观教育活动
        (3) 反腐倡廉
    (二) 公共伦理建设中的问题
        1、理论研究面临难题
        2、现实中公共管理主体的伦理失范
        (1) 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伦理失范
        (2) 非政府组织的伦理失范
        (3) 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
三、公共伦理失范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 制度和体制机制的原因
        1、制度建设滞后
        2、行政体制的不完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
    (二) 社会变革的原因
    (三) 政府及人员自利性和公共性的冲突
    (四) 思想文化原因
        1、“官本位”思想
        2、社会思潮多元化
        3、道德建设相对滞后
        4、社会公共道德滑坡
四、加强公共伦理建设的建议
    (一) 加强公共伦理研究及运用
        1、加强公共伦理理论研究和创新
        2、将公共伦理建设和党建相结合,为社会治理提供良序规则
    (二) 加强制度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公共伦理建设
        1、加强制度建设,为公共伦理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与事权
    (三) 加强公共管理主体诚信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 加强公共管理主体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和道德素质建设
        1、加强道德思想文化建设
        2、加强公共管理主体道德素质建设
    (五) 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营造公共伦理建设的良好氛围
结论
    1、研究的主要成果
    2、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3、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公共伦理与公共政府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政公共性:理论本源与中国逻辑[J]. 张雅勤. 社会科学研究, 2021(01)
  • [2]公共伦理视角下的诚信政府信息化建设探讨[A]. 燕娜,陈佳宇,郭建伟,翟杨. 创新发展与情报服务, 2019
  •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研究[D]. 钟立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管理哲学视域的政府责任伦理研究[D]. 李绵.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5]当代中国行政伦理制度化研究[D]. 廖炼忠. 云南大学, 2014(07)
  • [6]效率、公平与均衡 ——理论坐标中的行政公共性[D]. 杨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3)
  • [7]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公民意识研究[D]. 年勇. 复旦大学, 2013(02)
  • [8]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公共行政价值的实现研究[D]. 曹雁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9]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伦理批判[D]. 刘学平. 中南大学, 2013(03)
  • [10]我国公共伦理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D]. 姚凯. 云南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对公共道德和公共政府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