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封闭式防洪岸线建设

上海黄浦江封闭式防洪岸线建设

一、上海黄浦江建设封闭防洪岸线(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王璐妍,魏沅[1](2021)在《上海张家塘港两岸地区更新规划策略》文中提出内河水系是构建城市格局的重要结构性要素,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对塑造城区特色和提升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解析内河滨水空间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功能完善、生态提质、空间多元、设施利用及文化赋能等更新策略,并以上海张家塘港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河道两岸空间更新发展策略,以提升河道两岸地区的蓝绿生态价值、社区公共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李嫣懿[2](2021)在《景洪市滨水地段空间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兼具自然人工特征的区域,也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生命力的空间。随着城市快速化发展,城市用地呈现大规模扩张趋势,城市空间格局也不断由城市中心向四周蔓延。城市滨水空间本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但是由于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用地的挤压,许多建筑开始侵占滨水空间,导致滨水空间出现大量居住建筑,最终使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生态性遭到破坏,城市自然特色风貌也面临被破坏的风险。对滨水空间的关注不能只停留在局部层面的规划,还要关注它对城市发展有何促进作用,以及对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如何延续的问题。本论文从环境行为学、景观生态学、“城市双修”、城市设计相关理论的角度探讨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相关理论对滨水空间优化策略的理论支持。结合城市滨水空间的优秀案例,从城市整体、滨水空间以及滨水空间重点地段进行分析,提取案例中理论设计对滨水空间的指导作用,并选择景洪市澜沧江沿岸的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滨水建设与自然生态景观维护、生态绿地空间系统构建与优化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本论文提出针对景洪市滨水空间的优化策略,其中包括塑造滨水空间连续性、渗透性,提升滨水空间公共性和文化特色,优化建筑高度分布、分层次控制等措施,并对景洪市澜沧江两岸的绿地空间使用、建筑风貌等相关城市设计要素提出优化建议,对同类型城市滨水空间更新提升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谭洁[3](2020)在《长江大保护下的滨水工业遗产地再利用研究 ——以荆州洋码头片区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滨水区域因地理优势,在历史上聚集了大量如码头、船厂、纺织厂、水电厂等工业设施。随着城市由传统工业社会向工业化后期与逆工业社会转变,城市功能结构也随之进行调整。城市管理者相应推进实施了一系列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功能置换与外迁的改革措施,这些变革也直接改变了城市的产业功能布局,导致滨水区原有大量工业用地的闲置与废弃,进而造成这些片区经济活力走向衰退,空间形象变得破败萧条。在滨水工业区衰退的过程中,遗留下大量的工业设施,其厂房建筑、生产流线以及特色的生产设备都具有明显的工业时代特征,内含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构成了工业文明的历史记忆。荆州洋码头片区毗邻长江,是湖北省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聚集了大量的工业厂房建筑,其中一些已被评为荆州市优秀历史建筑。随着近年国家对于长江生态建设的重视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上升,荆州沿江地带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巨大的空间改造压力,洋码头片区作为改造规划中的一环首当其冲。本文对洋码头片区的历史沿革、现状场地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滨水工业遗产地保护与再利用设计案例的归纳总结和对长江沿岸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滨水区开发建设实例中的生态景观设计部分进行梳理,结合场地实际情况,从长江大保护出发,探索滨水区工业遗产地的空间重构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并根据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对洋码头片区进行规划设计。进而提升滨水区的空间形象品质以及公共服务水平。

邓亚倩[4](2020)在《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以山东招远金泉河绿道为例》文中提出如今,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一系列交通及环境问题。发展慢行交通,鼓励城市绿色出行成为了当今活跃的议题,尤其以中、小尺度慢行系统的研究需求更为迫切。而滨水绿道作为城市重要线性空间的代表,是城市慢行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居民进行慢行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的研究对于城市建设及居民生活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总体采用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角度,采用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从策略到方法的研究成果。文章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影因子,包括城市背景、相关规划、区域环境、场地现状以及慢行主体五方面。进而根据主要影响因子确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层次,并提出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构建的目标及原则。然后根据构建目标结合相关案例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交通、生态、景观及活动四个方面的规划设计策略。进一步在上述策略的指导下,对滨水绿道慢行系统三大设计要素——慢行网络、慢行环境、慢行设施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组织,最终形成四个步骤的规划设计方法,即规划慢行结构、整合慢行环境、构建慢行网络以及布局慢行设施。最后,以山东招远金泉河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为例进行案例论证。

李秋鸿[5](2020)在《“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海淀区清河绿道(颐和园-奥森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正在面临城市存量更新发展的转型机遇,城市双修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内在要求。滨河绿道是城市生态安全和人文关怀的重要保障,城市化的发展影响着滨河的生态环境和公共空间营造。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对于城市存量更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意义。本文从三个层面展开对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研究。首先,研究国内外滨河绿道发展趋势和规划研究成果,提出基于交通慢行体系、滨水绿色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其次,分析国内外滨河绿道规划案例,总结成功经验。综合提出“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总体框架以指导案例实践。最后,以北京市清河绿道(颐和园至奥森段)为例,对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地域特征和存在问题提出规划设计目标与策略,探寻复合型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模式,满足生态、景观、人文、社会、文化等多层次需求,改善人居环境,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品质。

张烙[6](2020)在《基于期刊数据的国内大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一个重点地段,在城市形态演化与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近几年的城市发展越来越追求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回归滨水区域的态势。城市滨水地段是城市设计领域内最为综合、最具挑战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设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大城市的滨水地区不断开发建设,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始终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关实践与研究也经历了较长时间地体系架构与理论积累,对其发展历程展开系统而深入地探究将为城市的品质提升与活力激发提供有力保障。本文选取六种最具代表性核心期刊数据作为样本,从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地域、刊文题目、重要知识基础以及关键词几个维度,采用语义网络分析法、共词分析法、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结合ROST、SPSS、Ucinet、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揭示出我国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研究热点与动态演进特征,并进一步归纳出不同层面下的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演变的具体内容,为当前国内大城市滨水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城市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对样本数据研究论文中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领域学者关心的重点问题以及方法选择和使用状况;最后,对代表性期刊数据中的城市设计目标及策略嬗变进行综合解析,结合上海黄浦江两岸、广州珠江景观带、武汉长江主轴和重庆“两江四岸”城市设计实践案例,实证了当代中国滨水空间城市设计内容演变的时代特征。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借助多个计算机可视化软件进行精准定量分析,使得研究结果具有稳定性、客观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领域内核心期刊的论文进行归纳解读,使得研究结论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最大程度地理清国内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研究的本土化历程,是对前人研究的有效深化与总结,响应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需求,也是指导今后城市滨水空间更新建设的建设性成果。

朱俊华[7](2020)在《长江大保护下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江大保护政策背景下,生态化发展将是滨江城市建设的主题和方向,而滨江空间重构优化则是转型发展的关键。长江沿线城市城区段滨江区域是长江大保护政策的直接管控区域,是城市对外展示的形象窗口,在流域生态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长江中游区域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多数城市局限于沿江大堤内部的城区建设,忽略了建设条件改善之后“江-城”关系的转向,从而导致城市产业布局、空间规划与生态化发展模式背道而驰,滨江区域经济低质量发展。如何利用长江大保护契机调整滨江三生空间结构、优化滨江三生空间布局、推动城市经济绿色发展,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本文选择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具有综合性、联结性、地域性的滨江区域为研究范围;选择地理空间上属于长江中游城市,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的荆州市作为研究样本;选择荆州市城区段滨江空间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探讨长江大保护下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总结长江大保护在“国家-省级-市县”三个层面的政策落实重点,并从城市发展角度出发,基于“江-堤-城”空间关系,对长江中下游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进行研究,明晰大保护视角下的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其次,通过长江防洪工程建设对荆州市的影响分析,明确现时态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空间的发展现状与挑战,明晰荆州城市江城关系重构转向;同时,针对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明确生态化发展思路,树立三生空间重构稳定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最后,针对荆州城区段江北滨江空间,以三生空间为切入点,从生态红线落地、分段空间生态化营造、整体空间管控三个层面提出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

李天飞[8](2020)在《基于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下的滨水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活跃交界面,缺少合理规划将带来这一重要交界面的水环境及生态质量和城市功能的衰退。随着城市与河道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演化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化,城水共荣成为了治水新需求。同时,人们对滨水区各项功能需求逐渐强烈,推动了滨水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规划设计方法。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与方法探讨。梳理河道综合治理、滨水空间规划和工程设计的相关理论综述和实践经验,探索基于河道综合治理背景下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1、回顾河道治理视角下的城水时空演进历史,分析滨水空间的类型、功能、土地利用等关键性因素,分析滨水空间对河道综合治理和城市发展的耦合作用,探索了对滨水空间采用规划设计手段能有效地应对城市发展和河道生态环境问题。2、研究确定滨水空间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区域规划调控、滨水空间优化和滨水空间景观提升。规划调控主要通过多规融合,保护水土利用;空间优化主要通过加强河道与城市空间交融,优化功能布局;景观提升主要是风貌调控和廊道构建。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在对湖北老澴河滨水空间开展现状水系、现状景观、现状交通等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老澴河滨水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三生空间,编制滨水空间景观提升方案、文化植入方案等。通过梳理滨水空间演变的主要类型,阐述了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水关系演变的阶段与模式。耦合城市用地属性与河道生态环境,提出城市规划对河道功能定位、河道指标引导城市规划布局的双向调整关系。老澴河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实践是本文确定的规划设计方法,形成城水融合、蓝绿交织的城市滨水活力空间、公共空间、文化空间,为其他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李宪磊[9](2020)在《基于“生态优先”的郑州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是最能代表大自然强大恢复能力的自然形态之一,它体现了自然水系统的弹性和适应性,城市建设者们总是试图以固化驳岸和裁弯取直的简单粗暴方式驯化自然河流。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快速发展对城市土地的需求激增,压缩城市河流廊道空间,并愈演愈烈,这种发展模式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抹杀了自然河流最重要的特征,使城市河流逐渐从多功能化走向单一的防洪功能。进入21世纪之后,原始工业化趋近尾声,城市水生态却破坏殆尽,于是市民们越来越渴望重新接触自然,享受河流廊道空间的独特魅力。基于此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尊重自然,并与其共生,郑州亦是以“河湖通、流水清、两岸美”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对郑州市河流廊道进行生态修复,改善人居环境。因此对城市河流廊道生态景观的修复,建立起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机制势在必行。本文重点探究了在“生态优先”视角下的郑州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优化的策略。首先本文基于生态优先的理念,采用文献搜集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以郑州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以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郑州城市河流廊道的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人文景观现状进行系统描述,指出郑州城市河流廊道存在河道渠化严重、功能单一、水质恶化、生境碎片化、文脉断裂等现实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河流廊道景观修复的最新成果与实践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河流廊道景观修复是现阶段河流廊道生态恢复的必由之路。最后通过从整体到局部、从中观到微观的演进方式,以金水河为例从河流廊道的硬质景观、软质景观、人文景观三个方面得出具体修复的策略,希望承载着郑州几千年记忆的金水河能给借此机会得以复兴,也希望能给城市快速化背景下的其他城市河流景观的修复提供借鉴与参考。

乔廷尧[10](2019)在《“韧性城市”视野下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以青岛蓝海新港城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逐渐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对于城市建设问题国家亦给予了高度重视。然而工业化时期城市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为提升城市建设效率与质量,便于后期城市建设工作的进行,必须将城市更新提上日程,对此我国提出了“城市双修”的城市规划理念,迎合后工业时代的范式,进行城市修复与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肌理,对废旧的城市空间再开发利用。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作为旧城改造类型之一,是城市修补中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是推进我国“城市双修”工作进程,促进我国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我国的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再利用模式照搬国外、更新手段不符合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缺乏区域特色、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推倒重建”式再利用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城市废旧码头空间为研究对象,结合以上思考,从空间设计层面上,总结我国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现状,立足于当前城市学术研究热点——韧性城市理念,遵循整体性、可达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提出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结合笔者所在的青岛案例——青岛蓝海新港城项目,分析韧性城市理念视野下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在案例中的实践应用,从码头区与城市空间融合、提升码头区空间可达性、塑造多元码头公共空间、注重个性化码头空间营造、保证整个规划设计过程的公众参与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期对当前我国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经验,实现废旧码头区与城市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论文共分为7个章节,其中1、2、3章是论文的基础,主要包含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理论基础、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并对国内外综述、国外相关案例进行了归纳整理。4、5、6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4章先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的几种模式,并对于我国城市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第5章详细阐述了基于韧性城市理念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的5种策略。第6章通过对青岛蓝海新港城项目进行深入解读,分析韧性城市理念视野下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在案例中的实践应用,为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践经验支持。第7章作为整篇论文的总结,阐述论文研究的结论,同时分析论文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并提出对未来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的期望。

二、上海黄浦江建设封闭防洪岸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黄浦江建设封闭防洪岸线(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张家塘港两岸地区更新规划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内河滨水空间的特点
    1.1城市结构的构成要素
    1.2更加人性化的空间尺度
    1.3更加多元化的岸线功能与文化特质
    1.4更加灵活的驳岸处理方式
2基于内河滨水空间特色的河道两岸地区更新策略
    2.1功能完善:突出立体多元的岸线功能
    2.2生态提质:构建整体可感知的生态网络
    2.3空间多元:创造活动丰富的公共空间
    2.4设施利用:打造功能融合的水利设施
    2.5文化赋能: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3上海张家塘港两岸空间更新实践
    3.1现状
    3.2存在问题
    3.3更新规划内容
        (1)分段引导,完善功能,突出地区特色。
        (2)渗透贯通,修复生态,营造绿色生态区块。
        (3)融入生活,打造丰富的活动空间,实现滨水与社区一体化发展。
        (4)泵闸调整,活化利用,打造片区标志性节点。
        (5)文化提升,强化滨水特色与品质。
4结语

(2)景洪市滨水地段空间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滨水空间更新发展分析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滨水空间
        2.1.2 “城市双修”
        2.1.3 生态文明理念
    2.2 国内外城市滨水空间演变分析
        2.2.1 国外城市滨水空间演变分析
        2.2.2 国内城市滨水空间演变利用分析
        2.2.3 城市更新与滨水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2.2.5 滨水空间岸线利用分析
    2.3 与滨水空间相关理念
        2.3.1 “田园城市”
        2.3.2 景观生态学
        2.3.3 城市意象五要素
        2.3.4 公共性理念分析
        2.3.5 环境行为学
        2.3.6 山水型城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水空间优化引导分析
    3.1 滨水空间与城市关系
        3.1.1 滨水空间与城市发展关系
        3.1.2 河流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
        3.1.3 滨水城市空间形态
    3.2 滨水空间与城市结构形态关系分析
        3.2.1 案例分析—滨水空间与城市绿道系统相结合
        3.2.2 案例分析—滨水空间与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相结合
        3.2.3 案例分析总结
        3.2.4 城市滨水空间形态分类
    3.3 滨水空间特征分析
        3.3.1 对人群的共享性
        3.3.2 对城市的可识别性
        3.3.3 对空间的延续性
        3.3.4 对生态的促进性
        3.3.5 对多元文化的兼容性
    3.4 城市滨水空间案例分析
        3.4.1 广州市滨水空间研究—以海珠广场、林则徐公园、花城广场为例
        3.4.2 桂林市滨水空间分析—以两江四湖片区为例
        3.4.3 南宁市江南区滨江公园为例
        3.4.4 案例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洪市区滨水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4.1 景洪市滨水区域发展概况
        4.1.1 景洪城发展
        4.1.2 景洪城市空间布局
        4.1.3 景洪市澜沧江沿岸发展演变
        4.1.4 景洪城市水系现状情况
        4.1.5 景洪市绿道系统与水系结合情况
    4.2 景洪市规划分析
        4.2.1 上位规划分析
        4.2.2 城市现状水系布局用地与规划对比分析
    4.3 滨水区域现状岸线功能分析
        4.3.1 澜沧江两岸规划政策引导
        4.3.2 澜沧江两岸总体利用分析
        4.3.3 景洪市滨江住区开发分析
    4.4 景洪市滨水空间现状问题
        4.4.1 城市与水体整体连结性较差
        4.4.2 滨水空间用地功能混乱、自身特色消失
        4.4.3 重点区域不突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景洪市区滨水空间优化策略分析
    5.1 滨水空间整体开发策略分析
        5.1.1 滨水空间设计原则分析
        5.1.2 滨水空间规划原则与布局
        5.1.3 城市总体优化策略分析
    5.2 滨江地区空间更新要素策略
        5.2.1 尺度的适宜性
        5.2.2 视觉的优美性
        5.2.3 空间的有序性
    5.3 滨江地区滨水空间优化策略
        5.3.1 塑造滨水空间连续性
        5.3.2 构建纵向滨水空间渗透性
        5.3.3 提升滨水区域公共性
        5.3.4 强化城市自身文化
        5.3.5 优化滨水空间建筑高度
        5.3.6 滨水空间驳岸特色化设计
        5.3.7 重点地段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语
    6.2 结论
    6.3 反思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长江大保护下的滨水工业遗产地再利用研究 ——以荆州洋码头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滨水区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
        1.1.2 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政策要求
        1.1.3 荆江风情带的建设要求
    1.2 选题内容与意义
        1.2.1 选题内容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
        1.3.2 案例研究
        1.3.3 结合实际项目
第2章 滨水工业遗产地相关理论概念与设计实例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长江大保护概念界定
        2.1.2 城市滨水区概念界定
        2.1.3 工业遗产地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滨水工业遗产研究理论及相关实例分析
        2.2.1 城市滨水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内外滨水工业遗产设计实例研究与评价
第3章 荆州洋码头片区工业遗产地问题分析
    3.1 洋码头片区综合概况
        3.1.1 区位
        3.1.2 洋码头片区城市发展概述
    3.2 洋码头片区场地现状分析
        3.2.1 现状用地
        3.2.2 空间布局
        3.2.3 现状环境和公共设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荆州洋码头片区滨江工业遗产设计策略研究
    4.1 长江大保护视野下的滨水开发
        4.1.1 长江沿岸开发历程
        4.1.2 长江经济带部分城市滨江设计案例分析
        4.1.3 案例分析小结
    4.2 工业遗产的可利用性研究
        4.2.1 工业遗产价值评定体系
        4.2.2 工业遗产的保护措施
        4.2.3 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方式
    4.3 洋码头片区滨江工业遗产地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荆州洋码头片区规划设计研究
    5.1 上位规划概况——洋码头片区整体城市设计
        5.1.1 规划结构
        5.1.2 功能分区
    5.2 公共空间与综合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5.2.1 总体思路
        5.2.2 规划布局
        5.2.3 滨江公共空间设计构思
        5.2.4 工业遗产保护
    5.3 节点深化设计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以山东招远金泉河绿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与慢行系统相关概念
        1.2.2 与城市滨水绿道相关概念
        1.2.3 滨水绿道慢行系统概念界定
    1.3 研究范畴
    1.4 研究目的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目的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研究综述
        2.1.1 滨水绿道
        2.1.2 慢行系统
        2.1.3 滨水绿道慢行系统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滨水绿道
        2.2.2 慢行系统
        2.2.3 滨水绿道慢行系统
    2.3 国内外研究情况对比
    2.4 本章小结
3.案例研究
    3.1 纽约哈德逊河绿道
        3.1.1 项目概况
        3.1.2 启示
    3.2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公园体系
        3.2.1 项目概况
        3.2.2 启示
    3.3 曼萨纳雷斯河道更新项目
        3.3.1 项目概况
        3.3.2 启示
    3.4 慕尼黑伊萨河计划
        3.4.1 项目概况
        3.4.2 启示
    3.5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启示
    3.6 本章小结
4.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4.1 规划设计思路及结构体系
        4.1.1 规划设计思路
        4.1.2 结构体系
    4.2 主要影响因子
        4.2.1 城市背景
        4.2.2 相关规划
        4.2.3 区域环境
        4.2.4 场地现状
        4.2.5 慢行主体
    4.3 研究层次及目标
        4.3.1 宏观层次及目标
        4.3.2 微观层次及目标
    4.4 规划设计原则
        4.4.1 以人为本
        4.4.2 生态优先
        4.4.3 整体优化
        4.4.4 个性差异
        4.4.5 延续文脉
    4.5 规划设计内容
        4.5.1 交通层面
        4.5.2 生态层面
        4.5.3 景观层面
        4.5.4 活动层面
    4.6 慢行系统设计要素
        4.6.1 慢行网络
        4.6.2 慢行环境
        4.6.3 慢行设施
    4.7 本章小结
5.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5.1 交通策略
        5.1.1 提升区域可达性
        5.1.2 创建连续慢行路径
        5.1.3 规划特色慢行游径
    5.2 生态策略
        5.2.1 突出自然的慢行环境
        5.2.2 构建安全化的雨洪格局
        5.2.3 设置生态化的慢行要素
    5.3 景观策略
        5.3.1 突出区域景观特色
        5.3.2 挖掘场地景观资源
        5.3.3 营造特色人文环境
    5.4 活动策略
        5.4.1 探究慢行者的心理特征
        5.4.2 设置模糊性的活动场所
        5.4.3 激发多元化的活动行为
6.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方法
    6.1 规划慢行结构
        6.1.1 进行慢行分区
        6.1.2 规划慢行轴线
        6.1.3 选取重要节点
    6.2 整合慢行环境
        6.2.1 水系整理
        6.2.2 地形处理
        6.2.3 植物规划
        6.2.4 防洪措施
    6.3 构建慢行网络
        6.3.1 规划主次入口
        6.3.2 设置慢行路径
        6.3.3 布置内部节点
    6.4 布局慢行设施
        6.4.1 建筑及小品设施
        6.4.2 停车及租赁设施
        6.4.3 慢行驿站
        6.4.4 交通标识
        6.4.5 其他设施
7.山东招远金泉河慢行绿道规划设计说明
    7.1 项目概况
        7.1.1 城市背景
        7.1.2 周边环境
        7.1.3 场地现状
        7.1.4 人群分析
        7.1.5 机遇与挑战
    7.2 设计构思
        7.2.1 设计依据
        7.2.2 设计原则
        7.2.3 设计定位
        7.2.4 设计目标
    7.3 设计策略
        7.3.1 总体策略
        7.3.2 交通策略
        7.3.3 生态策略
        7.3.4 景观策略
        7.3.5 活动策略
    7.4 总体规划
        7.4.1 规划慢行结构
        7.4.2 整合慢行环境
        7.4.3 构建慢行网络
        7.4.4 布局慢行设施
    7.5 分区规划
        7.5.1 海蓝之园
        7.5.2 魅力之都
        7.5.3 野趣之滩
        7.5.4 多彩之林
8.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5)“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海淀区清河绿道(颐和园-奥森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双修是城市存量更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1.1.2 城市化发展影响滨河区域的生态环境
        1.1.3 城市滨河绿道是生态修复和人文关怀的基础保障
    1.2 研究对象与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针对性解决城市滨河绿道的现状问题
        1.3.2 探索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策略
        1.3.3 为类似区域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研究概况
    2.1 城市滨河绿道概念与内涵
        2.1.1 城市滨河绿道概念
        2.1.2 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的内涵
        2.1.3 城市滨河绿道的功能
    2.2 滨河绿道规划发展实践研究
    2.3 滨河绿道规划的理论研究
    2.4 滨河绿道规划相关理论
        2.4.1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
        2.4.2 海绵城市(The Sponge City)
        2.4.3 绿色交通(Green Transport)
        2.4.4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2.4.5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
3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研究概况
    3.1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发展阶段
    3.2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实践研究
    3.3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规划理论研究
        3.3.1 国内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3.3.2 国内滨河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研究
    3.4 国内城市滨河绿道存在问题
        3.4.1 缺乏整体规划设计
        3.4.2 忽略生态环境设计
        3.4.3 交通连通性受阻
        3.4.4 地域文化缺失
        3.4.5 公共活力不足
        3.4.6 运营管理不善
4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原则
    4.1 “城市双修”概念
    4.2 “城市双修”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生态性原则
        4.2.3 人文性原则
        4.2.4 可达性原则
        4.2.5 特色性原则
5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5.1 “城市双修”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策略
        5.1.1 生态修复层面
        5.1.2 城市修补层面
    5.2 不同类型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要素
    5.3 “城市双修”下的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5.3.1 道路交通规划
        5.3.2 植物景观规划
        5.3.3 雨洪管理设计
        5.3.4 滨河公共空间设计
        5.3.5 游憩功能规划设计
        5.3.6 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5.3.7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 城市滨河绿道规划设计实践案例分析
    6.1 综合提升——美国圣安东尼奥滨河步道(San Antonio Riverwalk)
        6.1.1 项目概况
        6.1.2 策略与方法
        6.1.3 核心问题
        6.1.4 借鉴之处
    6.2 公共空间营造——美国芝加哥滨河公园(Chicago River park)
        6.2.1 项目概况
        6.2.2 核心问题
        6.2.3 策略与方法
        6.2.4 借鉴之处
    6.3 生态保育修复——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Bishan.Ang Mo Kio Park)
        6.3.1 项目概况
        6.3.2 核心问题
        6.3.3 策略与方法
        6.3.4 借鉴之处
    6.4 历史文化传承——韩国首尔清溪川(Cheonggyecheon River)
        6.4.1 项目概况
        6.4.2 核心问题
        6.4.3 策略与方法
        6.4.4 借鉴之处
    6.5 绿色慢行交通——上海黄浦江东岸杨浦滨江公共空间
        6.5.1 项目概况
        6.5.2 核心问题
        6.5.3 策略与方法
        6.5.4 借鉴之处
    6.6 案例总结
7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绿道(颐和园-奥森段)概况
    7.1 清河河道总体概况
        7.1.1 项目背景
        7.1.2 区域背景
        7.1.3 清河河道概况
        7.1.4 项目区位
        7.1.5 项目范围
    7.2 清河河道现状分析
        7.2.1 周边用地
        7.2.2 周边资源
        7.2.3 周边绿地
        7.2.4 周边公共交通
        7.2.5 周边道路交通
        7.2.6 滨河道路
        7.2.7 桥梁设施
        7.2.8 滨河绿地
        7.2.9 水系驳岸
        7.2.10 水利设施
        7.2.11 公共空间
        7.2.12 公共服务设施
    7.3 现状问题总结
        7.3.1 道路交通
        7.3.2 水系驳岸
        7.3.3 生态景观
        7.3.4 空间活力
        7.3.5 文化活动
        7.3.6 建筑风貌
        7.3.7 公共设施
        7.3.8 管理运营
8 基于城市双修的清河(颐和园-奥森段)滨河绿道规划设计
    8.1 规划构思
        8.1.1 规划定位
        8.1.2 规划目标
    8.2 规划策略
        8.2.1 加强生态修复
        8.2.2 注重留白增绿
        8.2.3 改善交通出行
        8.2.4 凸显文化特色
        8.2.5 保障民生需求
        8.2.6 加强智慧管控
    8.3 清河绿道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8.3.1 总平面
        8.3.2 鸟瞰图
        8.3.3 功能分区
        8.3.4 规划结构
    8.4 清河绿道专项规划设计
        8.4.1 道路交通规划
        8.4.2 滨河公共空间规划
        8.4.3 桥梁及桥下空间规划
        8.4.4 水岸空间规划
        8.4.5 植物景观规划
        8.4.6 雨洪管理系统规划
        8.4.7 游憩功能规划
        8.4.8 服务设施规划
        8.4.9 照明设施规划设计
        8.4.10 智慧管理规划设计
        8.4.11 节事活动策划
    8.5 核心区段设计
        8.5.1 山水历史区段
        8.5.2 科技文化区段
        8.5.3 都市活力区段
        8.5.4 创新艺术区段
        8.5.5 自然休闲区段
    8.6 用地平衡表
9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6)基于期刊数据的国内大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
    1.5 基本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2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研究外部特征分析
    2.1 六种核心期刊简介
    2.2 期刊数据采集
    2.3 研究格局分析
    2.4 刊文题目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研究热点主题词演变分析
    3.1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研究的热点分析
    3.2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研究热点变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国内滨水空间城市设计研究的内容分析
    4.1 研究问题的演进
    4.2 研究方法的演进
    4.3 设计内容的演变
    4.4 本章小结
5 当前我国大城市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
    5.1 案例分析
    5.2 案例比较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与展望
    6.2 研究的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附录2 Ucinet6.0软件绘制的精细化关键词网络结构系列图
附录3 图目录
附录4 表目录

(7)长江大保护下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时代背景:共抓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2.2 发展背景: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流域生态化发展趋势
        1.2.3 现实背景:长江大保护促进滨江区域空间重构
    1.3 相关概念梳理
        1.3.1 长江大保护
        1.3.2 城区段滨江区域
        1.3.3 三生空间
        1.3.4 空间优化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流域层面:关于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研究综述
        1.4.2 城市层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1.4.3 滨水空间层面:空间重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1.4.4 小结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
        1.6.1 研究对象的样本意义
        1.6.2 资料收集与整理
    1.7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长江大保护政策与长江中下游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
    2.1 长江大保护的政策分析
        2.1.1 国家政策
        2.1.2 省级政策
        2.1.3 市县政策
        2.1.4 小结
    2.2 长江中下游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
        2.2.1 发展视角下长江中下游滨江城市分类
        2.2.2 “江-城”分离类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
        2.2.3 “江-城”一体类城市滨江区域空间特点
        2.2.4 小结
    2.3 大保护视角下长江中下游城市生态化发展趋势
        2.3.1 空间生态化重组
        2.3.2 产业生态化发展
        2.3.3 城区段滨江区域成为城市地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空间发展现状与挑战
    3.1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空间发展现状
        3.1.1 长江防洪工程建设及其对荆州城区段影响
        3.1.2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3.1.3 水系水质现状分析
        3.1.4 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3.2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空间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防洪安全存在隐患
        3.2.2 生态系统整体性面临挑战
        3.2.3 岸线利用有待提升
        3.2.4 滨江可达存在阻碍
    3.3 荆州城市江城关系重构转向
        3.3.1 由“城因水生”转向“水因城活”
        3.3.2 由“沿江伸展”转向“拥江发展”
        3.3.3 由“江城分离”转向“江城互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化发展思路
    4.1 遵循生态化整体发展基本理念
        4.1.1 滨江区域整体空间协调发展
        4.1.2 滨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4.2 生态产业成为滨江区域经济增长点
        4.2.1 生态农业
        4.2.2 生态旅游
        4.2.3 文创产业
    4.3 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三生空间组织
        4.3.1 三生空间组织方法——横断面规划
        4.3.2 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化发展适应性分析
        4.3.3 滨江三生空间重构稳定生态安全格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
    5.1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思路
    5.2 长江大保护下的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红线落地
        5.2.1 上位规划对于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红线划定
        5.2.2 城区段滨江区域生态红线细化逻辑
        5.2.3 长江大保护政策推动荆州城区段滨江生态红线精准落地
    5.3 长江荆州城区段滨江分段空间生态化营造
        5.3.1 滨江空间的生态化营造愿景
        5.3.2 连续性生态空间营造
        5.3.3 生产空间生态化营造
        5.3.4 开放性生活空间营造
    5.4 通过横断面规划对城区段滨江区域进行整体空间管控
        5.4.1 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横断面选取
        5.4.2 荆州城区段滨江现状空间梯度分区特性分析
        5.4.3 荆州城区段滨江区域整体空间导则管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6.1.1 主要结论
        6.1.2 创新点
    6.2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荆江河断面要素历年变化表(基本河槽)
附录3 2018 年荆州市城区主要河湖水质状况
附录4 荆州市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数量
附录5 荆州市境内主要水系自然保护区名录
附录6 荆州市城区段滨江区域用地规划图

(8)基于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下的滨水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实践综述
    2.1 河道综合治理实践综述
        2.1.1 国外河道综合治理进展
        2.1.2 国内河道综合治理进展
        2.1.3 小结
    2.2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综述
        2.2.1 国外滨水空间规划设计进展
        2.2.2 国内滨水区规划设计进展
        2.2.3 小结
3 河道综合治理与滨水空间发展的耦合作用研究
    3.1 滨水空间的类型
    3.2 滨水空间的功能演化
    3.3 滨水空间与河道生态关系分析
    3.4 以河道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滨水空间土地利用引导
4 滨水空间规划与设计路径
    4.1 滨水空间规划调控
        4.1.1 研究范围与控制要素
        4.1.2 多规融合的开发管理
        4.1.3 保护水体的土地利用调适
        4.1.4 依托腹地带动的空间布局
    4.2 滨水空间设计优化
        4.2.1 构建河为骨架的开放空间体系
        4.2.2 促进水体与城区交融的功能布局
        4.2.3 提高可达性的多样化交通组织
        4.2.4 建立面向河流的空间形态
        4.2.5 不同区段滨水空间设计模式
5 湖北孝感老澴河滨水空间规划与设计实例研究
    5.1 滨水空间规划调控
        5.1.1 明确“三区四线”的开发控制
        5.1.2 搭建多规融合的规划基底
        5.1.3 保护水体的土地利用调适
        5.1.4 依托腹地带动的空间布局
    5.2 滨水空间规划
        5.2.1 构建河道为骨架的开放空间体系
        5.2.2 促进河道与城区交融的功能布局
        5.2.3 提高步行可达的内部交通组织
        5.2.4 建立面向河流的空间形态
    5.3 滨水空间工程设计
        5.3.1 差异化的风景廊道构建
        5.3.2 完善水位与滨水空间的衔接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

(9)基于“生态优先”的郑州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框架
2 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相关概念解析与基础支撑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生态优先
        2.1.2 景观生态设计
        2.1.3 河流廊道景观
    2.2 基础支撑理论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海绵城市
        2.2.3 可持续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着名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修复设计案例分析
    3.1 国外着名案例分析
        3.1.1 新加坡加冷河河流廊道景观修复设计
        3.1.2 韩国清溪川河流廊道景观修复设计
    3.2 国内着名案例分析
        3.2.1 迁安三里河河流廊道景观修复设计
        3.2.2 北京永定河河流廊道景观修复设计
    3.3 案例比较分析
        3.3.1 强化生态优先理念
        3.3.2 弹性设计—与洪水为友
        3.3.3 延续城市文脉
    3.4 本章小结
4 郑州城市河流廊道景观现状调研及分析
    4.1 郑州城市水系概况
    4.2 主城区河流廊道空间分析
        4.2.1 金水河河流廊道空间分析
        4.2.2 东风渠河流廊道空间分析
    4.3 河流廊道功能解析与景观基础要素构成
        4.3.1 功能解析
        4.3.2 河流廊道景观基础要素分析
    4.4 主城区河流廊道景观存在的问题
        4.4.1 河流廊道硬质景观
        4.4.2 河流廊道软质景观
        4.4.3 河流廊道人文景观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优先”的郑州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5.1 河流廊道景观与“生态优先”的耦合关系
    5.2 河流廊道景观优化设计目标
        5.2.1 恢复河流廊道景观多功能性
        5.2.2 提高河流廊道景观连通性
        5.2.3 保护河流廊道生物多样性
        5.2.4 优化人文景观,突出城市特色
    5.3 河流廊道景观优化设计原则
        5.3.1 水绿耦合原则
        5.3.2 共生原则
        5.3.3 因地制宜原则
        5.3.4 尊重自然与更新水观念
    5.4 城市河流廊道硬质景观修复策略
        5.4.1 打造郑州城市河流廊道“弹性”驳岸景观
        5.4.2 营造自然化城市河流岸带
        5.4.3 修复河流廊道竖向物质交换功能
        5.4.4 因地制宜,加强河流廊道线性道路建设
        5.4.5 加强河流廊道景观公共设施建设
        5.4.6 降低城市道路桥梁对景观连通性的影响
    5.5 城市河流廊道软质景观修复策略
        5.5.1 构建多样化多层次河流廊道岸带植物群落
        5.5.2 加强河流水体污染治理
    5.6 城市河流廊道人文景观修复策略
        5.6.1 打造城市河流廊道生态文化名片
        5.6.2 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地域文化
    5.7 本章小结
6 案例实践—以郑州金水河景观优化设计为例
    6.1 项目概况
        6.1.1 历史沿革
        6.1.2 气候条件与水文概况
        6.1.3 上位规划
        6.1.4 区位分析
        6.1.5 设计理念
    6.2 硬质景观优化设计
        6.2.1 驳岸设计
        6.2.2 河流廊道景观道路广场优化设计
        6.2.3 河流廊道景观环境设施优化设计
        6.2.4 城市桥梁
    6.3 软质景观优化设计
        6.3.1 河流廊道植物优化设计
        6.3.2 河流廊道水体优化设计
    6.4 人文景观优化设计
        6.4.1 传承与活化地域特色文化
        6.4.2 创新现代城市河流文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10)“韧性城市”视野下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以青岛蓝海新港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韧性城市理念
    2.2 城市废旧码头空间
    2.3 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案例分析
    3.1 国内外相关研究
    3.2 国外相关案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当前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的模式、问题、反思
    4.1 国内废旧码头区再利用模式
        4.1.1 生态公园型再利用模式
        4.1.2 历史保护型再利用模式
        4.1.3 创意产业型再利用模式
        4.1.4 城市综合型再利用模式
    4.2 问题与反思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韧性城市视野下我国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策略
    5.1 废旧码头与城市空间融合
        5.1.1 城市结构重组
        5.1.2 城市肌理缝合
        5.1.3 老建筑的再利用
        5.1.4 原有驳岸改造
    5.2 提升码头空间的可达性
        5.2.1 城市交通整合
        5.2.2 充分考虑多样内部交通
        5.2.3 静态与动态交通的结合
        5.2.4 人性化的步行空间设计
    5.3 多元公共空间塑造
        5.3.1 保持空间韧性注重绿色空间设计
        5.3.2 满足多样需求的公共空间
        5.3.3 分层次组织空间
    5.4 个性化的空间营造
        5.4.1 地域特色的发掘
        5.4.2 景观建筑的创造
        5.4.3 个性化景观小品
    5.5 公众参与的全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青岛蓝海新港城规划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定位
        6.1.2 项目背景
        6.1.3 服务人群
    6.2 项目解读
        6.2.1 区位分析
        6.2.2 交通分析
        6.2.3 基地现状分析
    6.3 规划结构与规划理念
        6.3.1 规划理念
        6.3.2 规划结构
    6.4 韧性城市视野下码头空间再利用策略
        6.4.1 提升空间可达性
        6.4.2 绿色空间设计
        6.4.3 多元化的空间功能
        6.4.4 个性化空间营造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四、上海黄浦江建设封闭防洪岸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张家塘港两岸地区更新规划策略[J]. 张婷婷,王璐妍,魏沅. 规划师, 2021(S1)
  • [2]景洪市滨水地段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李嫣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长江大保护下的滨水工业遗产地再利用研究 ——以荆州洋码头片区为例[D]. 谭洁.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4]城市滨水绿道慢行系统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以山东招远金泉河绿道为例[D]. 邓亚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以海淀区清河绿道(颐和园-奥森段)为例[D]. 李秋鸿.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期刊数据的国内大城市滨水空间城市设计演变研究[D]. 张烙.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长江大保护下荆州城区段滨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朱俊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下的滨水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研究[D]. 李天飞. 浙江大学, 2020(01)
  • [9]基于“生态优先”的郑州城市河流廊道景观优化设计研究[D]. 李宪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韧性城市”视野下城市废旧码头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以青岛蓝海新港城为例[D]. 乔廷尧.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上海黄浦江封闭式防洪岸线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