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机车安全环保问题及预防

农用机车安全环保问题及预防

一、农用机车的安全环保问题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郝孟伟[1](2021)在《水泥窑协同处置金属尾矿和冶炼渣过程中降尘重金属的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铅锌尾矿和铜冶炼渣是工矿企业在对金属矿物中有价值的资源提炼后遗留下来的金属废弃物,为避免安置不当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当今国内较普遍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方式是利用水泥窑对其进行协同处置。但水泥厂在生产各个环节中都会有大量的重金属随着无组织排放的扬尘扩散至厂区内或沉降到周边土壤环境中,对厂内工人的健康和周边环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本研究在生料掺入不同比例铅锌尾矿的工况下对水泥厂内各个生产环节中的降尘进行采集,并对工厂下风向的一侧农田土壤进行采集。测试了样品中的Hg、As、Cr、Cd、Cu、Pb、Ni、Zn的含量。运用RAGS风险评估模型对厂内样品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此外,还应用四种生态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可能引起的环境污染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水泥厂内,铅锌尾矿和铜冶炼渣中各类重金属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生产工段内降尘中重金属含量,而且铅锌尾矿和铜冶炼渣中高含量的As通过手-口摄入途径对两处原料堆场的非致癌危害的贡献率高于80%,是主要危害因子。在利用《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人群参数时,铅锌尾矿堆场和铜冶炼渣堆场中HIAs分别为7.19和4.96,铅锌尾矿堆场中重金属的总致癌风险值为1.13E-06,而利用调研的实际暴露参数时,两个堆场中的HIAs分别为5.22和3.60,铅锌尾矿堆场中重金属的总致癌风险值为2.45E-07。可以看出,由于部分实际参数小于《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暴露参数,所以实际的风险结果比利用《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暴露参数的结果要小。另外,两处堆场中重金属均对工人人体存在不可忽视的非致癌危害。(2)厂内各个设备车间、物料堆场在三次采样期间呈现出不同降尘量及变化趋势。降尘中重金属的含量也各有不同,成品制备阶段中水泥辊压机车间与水泥库房降尘受到作为混合材的铅锌尾矿和铜冶炼渣后掺的影响,两处降尘中重金属含量要高于其他生产工段中降尘。利用《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对各处降尘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估发现水泥辊压机车间在三种不同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下的总非致癌危害值均超过1,分别为1.34、1.29、1.53。水泥库车间内降尘HIT值在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为1.5%wt.时达到2.22。其他物料、煤料堆场和设备车间的HIT值均小于1,不存在非致癌健康危害。再利用实际参数进行风险评估时,在三种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下,水泥辊压机车间降尘重金属的HIT分别为9.71E-01、9.32E-01、1.11,可以看出该车间仅在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为1.5%wt.时HIT超过1,存在危害,此处危害主要因素依旧是As、Pb、Cu。在铅锌尾矿前掺比例为1.5%wt.时,水泥库降尘重金属的HIT为1.61,其中As的HI值为1.31,是此处危害的主要因素。其他车间同样不存在危害。在利用两种参数时,各处的总致癌风险TCR值均不超过风险阈值10-6,不存在危害。(3)厂外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表明,Pb、Cu、Hg的平均浓度均超过了河池当地土壤环境背景值,在研究区域内土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积累。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结果显示,该区域土壤中的Hg的Pi值为4.05,属重度污染水平,Cu和Pb属轻度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元素属无污染水平,整个区域土壤受Hg的影响下整体内梅罗污染指数PN值为3.00,属中度污染水平。地累积污染指数结果显示,Cd的平均Igeo值为4.19,属强度污染、Hg的平均Igeo值为2.17,属于中-强度污染、Pb和Cu的平均Igeo值在0~1之间,在属于无-中度污染,其他重金属的平均Igeo值小于0,属于无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显示该区域内土壤中Hg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161.98,呈很强危害水平,其余重金属属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水平,整个区域内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213.72,属中等危害水平,且Hg的贡献率达到75.79%。不同的评价方法均显示了土壤中的Hg污染,需进一步分析其Hg来源及污染程度后采取相关措施。厂内主要危害因子As由于具备不挥发性而被固化于水泥生产过程中,并未随烟尘排放,故而并未对厂外土壤产生污染。

张薇[2](2021)在《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铁路客运需求量大,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在建项目众多。近些年来,铁路建设项目愈发重视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因此铁路线路中桥隧比越来越高,弃渣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弃渣堆积体受自身重力或地震、降水等因素影响易引发水土流失、失稳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对铁路的建设、运营和沿线生态危害极大。因此,弃渣场成为铁路建设项目中衍生的资源浪费较多对周边环境破坏较大的附属工程,与之相关的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评价研究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建设项目弃渣场施工、水土保持及环境影响评价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铁路线路长、桥隧比高、弃渣量巨大的特点,详细分析铁路弃渣场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施工行为,找出影响弃渣场绿色施工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弃渣场绿色施工的主要措施。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构建一套包含水土保持、弃渣综合处理、资源节约及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在内的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每个评价指标的度量方法,给出指标的量化公式,深入分析现有国内外评价标准,确定了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的评价标准和各个指标的评级标准。铁路弃渣场施工是一个动态随机的过程,施工期间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考虑到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评价随机性、非线性的特点,采用一种自学习自调整模型的机器学习语言—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作为评价模型。支持向量回归适用于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问题的回归拟合,能够更好的评价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为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但支持向量回归的预测效果受参数影响较大,当评价模型的参数选取不够好时,将导致评价模型运行速度变慢,预测效果失去准确性。为此,本文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数据间量级影响,然后使用遗传算法选取最优参数正则化常数C和核函数高斯径向基函数(RBF)的gamma值,建立GA-SVR评价模型。最后,选取银西铁路甘宁段永乐隧道出口弃渣场、早胜二号隧道出口三号隧道进口弃渣场、上阁村隧道1#斜井弃渣场进行实例验证,在训练好的GA-SVR模型中输入无量纲化后的各指标实测值,运行得到输出值为3.483、3.292、4.203,即三座弃渣场的绿色施工等级分别为Ⅲ级、Ⅲ级、Ⅳ级。将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对比,结论基本一致,证明了本文选取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为后续铁路弃渣场的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邱若莲[3](2020)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文中提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物作为大气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消极影响日益加剧,然而我们国家对它的立法研究工作的进程仍旧非常缓慢,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对机动车排放标准、油品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防治逐渐进入理论与实务界的视野。目前,在中央层面,我国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散见于《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中;在地方层面,西安、成都、佛山等多地出台法规规章,全国有13部地方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专项立法。通过探究我国现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发现它们规定了备案登记、排放标准、划定禁用区域、新能源燃料的规范使用等污染防治具体制度、划分了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责以及各主体的法律责任,指导了目前的排气污染防治工作。但是,通过对我国现行立法状况的分析,发现了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没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行政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不健全、法律制度规定不细致、法律责任惩罚力度不够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应该立足于现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上,并且在借鉴国外优秀防治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首先,建议修改并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的规定;然后,建议由国务院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为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提供统一而全面的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体系。

申和田[4](2020)在《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机动车船、农业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等移动污染源的保有量增速趋势明显。人们在享受移动污染源所带来的便捷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经受着其导致的严重空气污染的危害。各种极端天气的频发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国家对传统固定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大,使固定污染源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移动污染源在大气污染的诱因中所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大。当前我国空气质量状况不容乐观,且移动污染源保有量增速较快所带来的排污量巨大的状况将对空气质量的提升构成威胁。因此加强对移动污染源的治理迫在眉睫。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皆认识到移动污染源的危害,国家也对移动污染源的治理力度逐渐加强。但治理实践中仍然存在问题,法律体系不健全、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存在缺陷、环保缺陷召回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移动污染源治理机制存在缺陷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都给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污染源的概念与特征,并从移动污染源治理的现实意义入手,针对我国移动污染源治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域外国家的治理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措施,以期为科学治理移动污染源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以此实现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和保障公民享有美好生活环境权利的目标。

付凯[5](2019)在《植保无人机在奎屯垦区喷施棉花脱叶剂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明确植保无人机MG1S在新疆奎屯垦区在喷施棉花脱叶催熟剂对棉花脱叶率、吐絮率、纤维品质和产量等性状指标的影响,以奎屯垦区主栽棉花品种鲁研棉24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喷施时间、不同浓度脱叶剂、不同种类脱叶剂及植保无人机大疆MG1S和牵引式吊机喷雾机车两种喷施方式四个试验,探究植保无人机在机采棉脱叶过程中对脱叶率、吐絮率、产量及纤维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明确植保无人机最佳喷施时间和脱叶剂最佳使用浓度,比较不同施药模式下脱叶催熟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植保新技术在奎屯垦区推广应用及机采棉合理使用脱叶剂提质增效提供借鉴与参考。1、在不同吐絮程度喷施脱叶剂处理下,脱叶与吐絮效果在吐絮率40%时效果最佳,吐絮率60%次之,吐絮率20%效果最差;过早的使用脱叶剂会显着降低棉花的品质和产量,吐絮率40%和吐絮率60%时施用脱叶剂对棉花衣分、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无明显影响,对马克隆值有所降低,过早和过晚施用脱叶剂都会造成产量减产。2、施用不同浓度脱叶剂量对棉花纤维品质有轻微影响,但影响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较,随着施药浓度的增大,棉花纤维品质呈现下降趋势,对不同果枝节位,中下部影响不明显,对上部棉花纤维品质影响较大。脱吐隆+助剂+乙烯利(150mL/hm2+900ml/hm2+1500 ml/hm2)在无人机喷施过程中对纤维品质的影响最小。3、不同脱叶剂处理之间脱叶效果和吐絮效果差异显着(P<0.05),脱叶药效采胜最佳,其它依次为脱吐隆、瑞脱龙、辉丰和清脱。各处理对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无显着差异,对棉花纤维长、马克隆值均有所降低;不同处理对棉花产生的经济效益不同,处理采胜、脱吐隆增长率为正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90%和2.14%,瑞脱龙、辉丰脱净和清脱则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2.08%、-5.12%、-8.40%。4、植保无人机喷施药剂浓度相对机车浓度要大,在施药后5天后,植保无人机喷施脱叶剂处理脱叶率要高于机车喷施脱叶剂处理;植保无人机与机车在适当的时间喷施对棉花喷施脱叶剂后,两个处理纤维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相对于清水对照在数值有所降低,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无人机喷施脱叶剂处理的产量相对于机车作业喷施棉花脱叶剂增产157.5公斤/hm2;药剂费用上无人机处理较机车作业处理少180元/hm2。

范武波,陈军辉,李媛,姜涛,孙蜀,王刚,廖洪涛,蒋涛,吴锴,钱骏,叶宏[6](2018)在《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文中指出根据调查收集到的2015年四川省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铁路机车、船舶和民航飞机的保有量、活动水平等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了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了2015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的尾气污染排放特征,并建立了3km×3km的网格化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15年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排放的PM10为1.38×104t,PM2.5为1.25×104t,NOx为1.83×105t,THC为2.98×104t,CO为1.21×105t.工程机械对污染物的贡献率相对较高,占比达到70%;其次为农业机械,对NOx和PM的贡献占比分别达到15%.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而飞机、铁路机车和船舶的时间变化较不明显;而从空间分布来看,高排放源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地区和川南地区.

亓文哲,王菲菲,孟臻,张典利,王红艳,乔康,姬晓雪[7](2018)在《我国植保无人机应用现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植保无人机事业蓬勃发展,农业航空施药已经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有效保障手段之一。对我国航空施药在大田的使用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主要从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和林木进行了阐述。展望了植保无人机的发展前景,总结了目前植保无人机使用的一系列问题及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王啸天[8](2016)在《水稻田间转运机的选型与车间布局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人口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重视对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要求。但目前,我国的田间生产模式很大程度上仍旧依赖传统的人拉肩扛,低效迟缓的生产模式不仅耗费了巨大的农村人力成本,在当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低效的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作物需求,整个行业的生产活动到了瓶颈的状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作物需求逐年加大等问题的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用运输机作为填补我国农作物机械化运输的关键设备,在田间的生产作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近几年我国农村田间机械化的普及,现有的农用运输设备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当下田间作物多变的回收情况以及农民多方面的操作要求,急需一种新型的农用运输设备来填补当下市场空白。本文依托国家星火计划,以萨克赛斯生产的水稻田间转运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水稻作物回收环节的效用进行分析论证,旨在以小见大,为农机企业的批量生产提供指导依据以及对我国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参考。首先,论文阐述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下,农用运输机以及车间布局改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了研究意义并阐明了文章的三个创新点,为正文做铺垫。其次,根据前期调研得到的数据,对转运机的人工替代性,工作高效性以及经济型进行计算论证。对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根据现场样机的实地工作模拟,通过机器的耗油、有效载重等指标来确定未来厂家成品机型的最佳载重及自重,为厂家的批量生产提供依据。再次,本文的第四章对水稻田间转运机的车间设施布局进行了优化分析。采用系统布局设计(SLP)的方法,根据萨克赛斯车间内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流活动来对车间设施进行重新布局,旨在提升水稻转运机加工车间规模生产的效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展望,指出在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方松林[9](2016)在《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地处北方生态脆弱区,该区域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带,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当地能源资源的富集和大量开采以及当地人群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保意识的落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生产耕地被毁坏,耕地面积受淹、土地盐渍化、农田荒芜,原有农业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而且损坏了地面村庄等众多建筑物,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本论文通过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的研究,期望达到有效降低资源过度开采对城乡区域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社区人居环境质量。本文侧重于探讨在该地区能源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步骤的对当地社区进行适宜的绿色产业扶持,是实施“以工补农”的有效措施,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区人居环境。本论文深入分析了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五类基本要素,系统归纳总结了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的营建原则与对策以及营建模式,同时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和创新,希望能够丰富能源富集地区绿色社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我国其它能源富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概括如下:(1)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针对当前国内社区研究中过于注重微观层面分析、注重技术层面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尝试从系统观、人本观和社会观的整体综合视角对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因地制宜的从该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经济技术要素、产业结构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和制度政策要素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究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问题。本文认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社区生态环境问题上,而是应当积极拓展思路,充分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特点,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揭示出区域人居环境发展的整体脉络与阶段特征;其次,对于绿色宜居社区的营建不仅仅依靠技术就能解决,它还涉及到地区的社会、经济、产业、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本文更多的通过社会学角度探讨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的营建。(2)在研究层面上,综合探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营建研究,进一步将多学科进行有机融合,结合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的环境特点和产业特点,提出了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三类主要模式,拓展了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研究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3)在制度创新上,本文提出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经济难题要用好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促进地区绿色产业多样化发展;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生态环境难题要建立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多中心生态治理模式,通过专门的生态环境治理委员会来组织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是当地生态环境补偿和修复的主体,要建立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考评机制,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保障包括:全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政府规制体系,促进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开展地区生态环境的补偿与修复,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保障。

柯伯俊[10](2014)在《四川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四川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速率的进一步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川内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能源消耗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机动车保有量逐年攀升,四川省的大气污染已由原来单纯的煤烟型污染逐步向煤烟—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转变。污染物的排放量始保持在较高水平,加之四川盆地独特的大气边界层流场不利于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导致四川省区域内环境空气污染严重,由近几年四川省环境质量公报和监测数据看出,四川省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突出。本论文将污染源分为工业源(工业企业和火电厂)、道路移动源(机动车尾气和二次扬尘)非道路移动源和7类面源。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实地调查和对收集到的各种统计数据、普查数据和其它相关资料的整理,结合污染源普查数据和排放因子法,开发了四川省2010年SO2、NOX、CO、VOC、NH3、PM10和PM25的排放清单:SO2114.9727万吨,NOX85.3208万吨,CO353.4454万吨,VOC51.4645万吨,NH387.9677万吨,PM1o75.7135万吨,PM2.531.2402万吨。针对四川省内主要大气污染源建立了相应的污染源的排放时间分配谱,并结合GIS系统,得到了四川省主要污染物的县级排放量分布图。将本研究开发的四川省人为源大气污染物市州级排放清单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就行了比较,此外,还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计算了两个清单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此外还将本研究计算所得的排放清单SO2、NOX和CO的相关结论与环境统计公报、污染源普查和统计年鉴数据做了比较,确定本清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二、农用机车的安全环保问题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用机车的安全环保问题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窑协同处置金属尾矿和冶炼渣过程中降尘重金属的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尾矿及冶炼矿渣的概述
        1.1.1 铅锌尾矿的概述
        1.1.2 铜冶炼渣的概述
    1.2 水泥窑协同处置现状及问题
        1.2.1 水泥窑协同处置现状
        1.2.2 水泥窑协同处置尾矿过程中的问题
    1.3 重金属危害及风险评估
        1.3.1 重金属的危害
        1.3.2 重金属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检测及数据分析方法
    2.1 研究对象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水泥厂降尘样品采集
        2.2.2 水泥厂下风向农田土壤样品采集
        2.2.3 样品处理与检测
    2.3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2.4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2.4.1 土壤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
        2.4.2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
        2.4.3 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
        2.4.4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第三章 水泥厂内降尘及周边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基本状况
    3.1 各个工段的降尘量
    3.2 水泥厂各处物料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3.2.1 原料堆场中堆料/降尘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3.2.2 煤磨车间等的降尘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3.2.3 水泥生产过程中各处降尘中重金属含量情况
    3.3 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厂降尘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4.1 风险识别
    4.2 暴露评估
    4.3 毒性评估
    4.4 风险表征
    4.5 水泥厂降尘中重金属的非致癌危害评估结果
        4.5.1 原料堆场内堆料的非致癌危害评估
        4.5.2 煤磨车间等的降尘的非致癌危害评估
        4.5.3 各个生产设备车间降尘的非致癌危害评估
    4.6 水泥厂降尘中重金属的致癌风险评估结果
        4.6.1 原料堆场内降尘/堆料中重金属的致癌风险评估
        4.6.2 煤磨车间等的降尘的致癌风险评估
        4.6.3 各个生产设备车间降尘的致癌风险评估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厂下风向处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5.1 农田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及源解析
    5.2 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
    5.3 内梅罗指数法污染评价结果
    5.4 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
    5.5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2)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理论研究
    2.1 弃渣场特性分析及类型划分
        2.1.1 弃渣场特性分析
        2.1.2 弃渣场类型划分
    2.2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的概念
        2.2.1 绿色施工内涵及要点
        2.2.2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的特点及内涵
    2.3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的理论基础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低碳经济理论
        2.3.3 循环经济理论
        2.3.4 环境承载力理论
    2.4 绿色施工等级评价方法
        2.4.1 常用评价方法概述
        2.4.2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主要影响因素及绿色施工措施
    3.1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3.1.1 弃渣场选址布设工程
        3.1.2 装渣运输工程
        3.1.3 土地复垦工程
    3.2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主要影响因素作用形式
    3.3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的主要措施
        3.3.1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3.3.2 弃渣综合处理的主要措施
        3.3.3 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的主要措施
        3.3.4 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评价标准
        4.2.2 评价指标体系
    4.3 评价等级标准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支持向量回归
        5.1.1 支持向量机求解二分类问题
        5.1.2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超平面
        5.1.3 核函数的选择
        5.1.4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软化”
        5.1.5 支持向量回归参数选择与模型评价
    5.2 遗传算法
    5.3 基于GA算法的SVR参数优化设计
        5.3.1 数据归一化
        5.3.2 GA-SVR算法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实例研究
    6.1 研究概况
        6.1.1 研究项目背景
        6.1.2 研究对象选取
        6.1.3 工程地质及特征
    6.2 数据处理
    6.3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综合评价
        6.3.1 遗传算法选取最优参数
        6.3.2 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念
        一、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概念
        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的概念和特点
        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第二节 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法律防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公民环境权
        二、有利于健全良好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监管体系
        三、有利于规范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一、中央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二、地方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第二节 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现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体系不完整
        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内容不完善
第三章 完善我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第一节 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的规定
        一、理顺管理体制
        二、完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具体制度
        三、强化法律责任
    第二节 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一、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必要性
        二、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可行性
        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体例
        四、《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具体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移动污染源的概述
    第一节 移动污染源的概念
    第二节 移动污染源的特征
    第三节 移动污染源法律治理的现实意义
        一、移动污染源的危害
        二、移动污染源治理的理论基础
        三、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必要性
第二章 我国移动污染源法律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移动污染源治理现状
        一、立法现状
        二、执法现状
    第二节 我国移动污染源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移动污染源治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二、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存在缺陷
        三、环保缺陷召回制度不健全
        四、移动污染源执法机制存在缺陷
        五、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存在缺陷
第三章 域外借鉴
    第一节 美国移动污染源治理概况
        一、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概述
        二、美国移动污染源治理经验分析
    第二节 日本移动污染源治理概况
        一、东京大气污染公害诉讼概述
        二、日本移动污染源治理经验分析
    第三节 国外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启示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
        二、严格的排放标准
        三、完善的环保缺陷召回制度
        四、管理体制合理,执法力度强
        五、跨区域污染治理机制
第四章 移动污染源治理的完善措施
    第一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治理的法律体系
    第二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相关标准
    第三节 完善环保缺陷召回制度
    第四节 完善移动污染源执法机制
    第五节 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植保无人机在奎屯垦区喷施棉花脱叶剂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植保无人机不同喷施时间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保无人机不同喷施时间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2.2.2 植保无人机不同喷施时间对棉花吐絮效果的影响
        2.2.3 植保无人机不同喷施时间对棉花品质效果的影响
        2.2.4 植保无人机不同喷施时间对棉花产量效果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植保无人机喷施脱叶剂对棉花不同果枝节位纤维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脱叶剂处理对不同部位棉花纤维长度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脱叶剂处理对不同部位棉花纤维整齐度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脱叶剂处理对不同部位棉花纤维断裂比强度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脱叶剂处理对不同部位棉花马克隆值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脱叶剂对棉花脱叶催熟应用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脱叶剂处理对棉花脱叶效果的影响
        4.2.2 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脱叶剂处理对棉花吐絮效果的影响
        4.2.3 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脱叶剂处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4.2.4 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脱叶剂处理的棉花效益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植保无人机与牵引式喷雾机脱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及仪器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保无人机与牵引式喷雾机脱叶对脱叶和吐絮效果效果比较
        5.2.2 植保无人机与牵引式喷雾机脱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比较
        5.2.3 植保无人机与牵引式喷雾机脱叶的棉花效益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植保无人机不同喷施时间对棉花脱叶有显着影响
        6.1.2 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浓度脱叶剂对不同部位棉花品质有显着影响
        6.1.3 植保无人机喷施不同脱叶剂对棉花脱叶催熟应用效果研究
        6.1.4 植保无人机与牵引式喷雾机脱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计算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类
    1.2 排放清单计算方法
        1.2.1 工程机械
        1.2.2 农业机械
        1.2.3 铁路内燃机车、船舶
        1.2.4 民航飞机
    1.3 基础参数的收集
        1.3.1 工程机械、农用运输车保有量
        1.3.2 活动水平
        1.3.3 排放因子
        1.3.4 时间分配
        1.3.5 空间分配
2 结果与讨论
    2.1 排放清单建立结果
    2.2 排放特征分析
    2.3 时间分布特征
    2.4 空间分布特征
    2.5 不确定性分析
3 结论

(7)我国植保无人机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航空施药技术的发展
    1.1 国外航空施药技术的发展
    1.2 国内航空施药技术的发展
2 植保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
    2.1 无人机在玉米中的应用
    2.2 无人机在水稻中的应用
    2.3 无人机在小麦上的应用
    2.4 无人机在棉花中的应用
    2.5 无人机在林木中的应用
3 无人机航空施药技术发展前景
4 无人机航空施药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5 总结

(8)水稻田间转运机的选型与车间布局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田间运输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车间设施布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水稻田间转运机的经济可行性分析
    2.1 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概念及意义
    2.2 水稻田间转运机的可行性分析
        2.2.1 人机效率对比
        2.2.2 回收期与成本对比分析
    2.3 转运机对田间土壤压实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稻田间转运机的选型分析
    3.1 转运机选型的意义、原则及影响因素
        3.1.1 选型的意义
        3.1.2 选型的原则
        3.1.3 选型的影响因素
    3.2 实验机型的设计方案
        3.2.1 实验样机BOM的分析
        3.2.2 实验数据准备
        3.2.3 实验机型效率对比及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LP理论的转运机车间布局优化设计
    4.1 生产设施布局的基本理论
        4.1.1 设施布局的定义
        4.1.2 设施布局的研究内容
        4.1.3 车间设施布局的目标
        4.1.4 车间设施布局的基本形式
        4.1.5 车间设备合理化布局的意义
    4.2 SLP方法的基本理论
        4.2.1 SLP法介绍
        4.2.2 系统设施布置基本要素
        4.2.3 SLP法的应用步骤
    4.3 天津萨克赛斯水稻转运机加工车间的布局生产现状调查与分析
        4.3.1 水稻田间转运机的产品基本信息
        4.3.2 水稻田间转运机加工生产的工艺流程
        4.3.3 萨克赛斯车间加工及物流现状分析
    4.4 基于SLP理论的转运机车间布局优化设计
        4.4.1 作业单元的划分
        4.4.2 作业单元间的物流关系
        4.4.3 作业单元间的非物流关系分析
        4.4.4 作业单元间的综合相互关系
        4.4.5 利用作业单元方位关系图进行车间布局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论文涉及的几个概念
        1.2.1 “陕甘宁”的概念界定
        1.2.2 “能源富集地区”的概念
        1.2.3 “社区与绿色宜居社区”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既往学术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组织结构图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我国能源富集地区人居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恢复生态学理论
        2.1.1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2.1.2 恢复生态学的特征
        2.1.3 能源富集地区生态恢复
    2.2 人居环境理论
        2.2.1 人居环境释义
        2.2.2 人居环境的构成
        2.2.3 人居环境的原则
        2.2.4 区域人居环境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3.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3.3 能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4 循环经济理论
        2.4.1 循环经济的定义
        2.4.2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4.3 循环经济模式下能源富集地区发展途径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绿色生态社区建设经验借鉴
    3.1 国外绿色生态社区营建经验
        3.1.1 英国豪其顿绿色生态社区项目
        3.1.2 瑞典马尔默市西港BO01绿色生态社区项目
        3.1.3 阿联酋马斯达尔生态社区项目
    3.2 国内绿色生态社区营建经验
        3.2.1 唐山曹妃甸绿色生态社区
        3.2.2 北京北璐春绿色生态社区
    3.3 绿色生态社区发展趋势
        3.3.1 因地制宜的营建绿色生态社区
        3.3.2 全面系统的营建绿色生态社区
        3.3.3 大众参与营建绿色生态社区
    3.4 本章小结
4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人居环境历史演变与现存问题
    4.1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4.2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人居环境历史演变
        4.2.1 先秦时期
        4.2.2 秦汉时期
        4.2.3 隋唐时期
        4.2.4 明清时期
        4.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
    4.3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现存的问题
        4.3.1 乡村社区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4.3.2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对乡村社区的影响
        4.3.3 产业结构单一化,发展方式粗放
        4.3.4 水资源极度缺乏
        4.3.5 水土流失严重
        4.3.6 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4.3.7 基础设施不全
        4.3.8 思想观念滞后
        4.3.9 社会发展综合支撑能力弱
        4.3.10 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4.4 本章小结
5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基本要素分析
    5.1 自然环境要素
        5.1.1 地质地貌要素
        5.1.2 气候水文要素
        5.1.3 植被要素
        5.1.4 土壤要素
    5.2 经济技术要素
        5.2.1 绿色经济的生计方式
        5.2.2 绿色经济的居住方式
        5.2.3 低技术手段营建策略
        5.2.4 地域适宜性技术
    5.3 产业结构要素
        5.3.1 生态农业产业
        5.3.2 生态工业产业
        5.3.3 生态旅游产业
    5.4 社会文化要素
        5.4.1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5.4.2 民俗风俗习惯
        5.4.3 庭院文化影响
    5.5 制度政策要素
        5.5.1 组织保障
        5.5.2 制度支撑
        5.5.3 体制保障
        5.5.4 公众参与
    5.6 本章小结
6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原则与对策研究
    6.1 营建原则
        6.1.1 整体性原则
        6.1.2 以人为本原则
        6.1.3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6.1.4 公平与共享参与原则
    6.2 营建对策
        6.2.1 宏观层面
        6.2.2 中观层面
        6.2.3 微观层面
    6.3 本章小结
7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模式研究
    7.1 生态农业社区模式
        7.1.1 生态农业的概念
        7.1.2 生态农业社区模式营建构想
        7.1.3 宜君县太安镇马场生态农业社区营建
    7.2 生态旅游社区模式
        7.2.1 生态旅游的概念
        7.2.2 庆阳地区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概况
        7.2.3 生态窑居度假社区模式营建构想
        7.2.4 庆阳石化厂主题工业旅游型社区营建
    7.3 特色产业社区模式
        7.3.1 特色产业的概念
        7.3.2 特色产业社区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的制度创新研究
    8.1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
        8.1.1 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
        8.1.2 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8.1.3 生态补偿形式的设计
        8.1.4 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建设
    8.2 社区生态环境统筹协调监督机制建构
        8.2.1 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协调
        8.2.2 社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建设
        8.2.3 社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监督的大众参与度
    8.3 社区生态环境监测与监控体系建构
        8.3.1 社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构
        8.3.2 社区生态环境监控体系建构
        8.3.3 社区生态环境监测行政与措施建构
    8.4 构建政府主导型的社区生态环境管理模式
        8.4.1 制定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
        8.4.2 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法律化
        8.4.3 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8.5 建立切实可行的大众参与机制
        8.5.1 观念性参与
        8.5.2 组织性参与
        8.5.3 法规性参与
    8.6 经济活动的社区居民参与和收益共享: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经济难题
        8.6.1 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经济难题的路径
        8.6.2 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经济难题的制度保障
    8.7 社区居民参与多中心合作治理: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生态环境难题
        8.7.1 建立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
        8.7.2 破解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难题的制度保障
    8.8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结论一
        9.1.2 结论二
        9.1.3 结论三
        9.1.4 结论四
        9.1.5 结论五
    9.2 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9.2.1 建议一
        9.2.2 建议二
        9.2.3 建议三
        9.2.4 建议四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社区现状及居民需求抽样调查表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10)四川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区域排放源清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排放处理模型研究
        1.3.1 排放处理模型介绍
        1.3.2 源排放清单发展趋势
    1.4 排放源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与方法
    2.1 四川省概况介绍
        2.1.1 四川省地形和气候
        2.1.2 四川省经济发展情况
        2.1.3 四川省能源消费情况
        2.1.4 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2 排放源分类方法
    2.3 各类排放源排放量的估算方法
        2.3.1 工业源估算方法
        2.3.2 道路移动源估算方法
        2.3.3 非道路移动估算方法
        2.3.4 面源估算方法
    2.4 活动水平信息的获取
    2.5 排放因子数据库的构建
        2.5.1 工业源排放因子的确定
        2.5.2 道路移动源排放因子的确定
        2.5.3 非道路移动源排放因子的确定
        2.5.4 面源排放因子的确定
    2.6 研究区域污染物控制效率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四川省污染源排放清单开发
    3.1 火电厂排放清单
    3.2 主要工业源排放清单
    3.3 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
        3.3.1 机动车尾气排放清单
        3.3.2 干燥铺装道路二次扬尘排放清单
    3.4 非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
    3.5 面源排放清单
        3.5.1 无组织扬尘排放源
        3.5.2 生产工艺过程面源
        3.5.3 溶剂涂料使用过程面源
        3.5.4 油品挥发源
        3.5.5 餐饮、住宿及居民生活面源
        3.5.6 农业污染源
        3.5.7 垃圾焚烧源
        3.5.8 面源贡献率分析
    3.6 排放源贡献率分析
    3.7 排放量的区域分配和时间分割
        3.7.1 空间分配
        3.7.2 时间分割
    3.8 排放源清单的比较分析
        3.8.1 各市州SO_2和NO_x排放量与污普数据的比较分析
        3.8.2 排放总量的比较分析
    3.9 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农用机车的安全环保问题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窑协同处置金属尾矿和冶炼渣过程中降尘重金属的风险评价[D]. 郝孟伟. 广西大学, 2021(12)
  • [2]铁路弃渣场绿色施工等级综合评价研究[D]. 张薇.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立法研究[D]. 邱若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移动污染源的法律治理研究[D]. 申和田. 兰州大学, 2020(01)
  • [5]植保无人机在奎屯垦区喷施棉花脱叶剂的应用效果研究[D]. 付凯.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6]四川省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研究[J]. 范武波,陈军辉,李媛,姜涛,孙蜀,王刚,廖洪涛,蒋涛,吴锴,钱骏,叶宏. 中国环境科学, 2018(12)
  • [7]我国植保无人机应用现状[J]. 亓文哲,王菲菲,孟臻,张典利,王红艳,乔康,姬晓雪. 农药, 2018(04)
  • [8]水稻田间转运机的选型与车间布局优化设计[D]. 王啸天. 天津理工大学, 2016(04)
  • [9]陕甘宁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宜居社区营建研究[D]. 方松林.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10]四川省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D]. 柯伯俊. 西南交通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农用机车安全环保问题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