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的超声分型

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的超声分型

一、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杨先伟[1](2020)在《复杂肝泡型包虫病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主要包括囊型和泡型两种类型,是流行于全球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1]。包虫病可发生于全身多个脏器,其中以肝脏为主,而肝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的病程缓慢,并呈浸润性生长,与肝脏恶性肿瘤的生长方式类似,因而被称为"虫癌"。四川省是受包虫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地

宋岩[2](2017)在《布—加综合征的优化CTV技术及其与超声诊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布-加综合征的优化CTV技术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优化CTV扫描方案,以期用更低剂量的对比剂,更为合适的扫描期相获得更优质的图像。资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和/或超声疑似布-加综合征病人46例,随机分为A、B两组,所有病人均行CTV检查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为布-加综合征。A组采用优化CTV扫描方案[个体化对比剂用量(1.6ml/Kg),第一期延迟时间50s,第二期延迟时间80s,第三期延迟时间100s,若第三期下腔静脉显示不佳延迟120秒加扫第四期],B组采用传统方案(固定对比剂用量,主动脉触发扫描,门静脉期延时时间20s,肝静脉期延时时间40s)。使用ADW4.4工作站(Advanced Workstation 4.4)中自带的CT值测量软件分别进行下腔静脉、肝静脉及门静脉的CT值峰值测量。比较两组CT值峰值的均值有无差异。从靶血管CT峰值期相的对比剂均匀度、管壁边缘锐利度、分支/属支显示情况三个方面对图像进行评价。比较两组图像质量有无差异。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下腔静脉、肝静脉及门静脉CT值峰值的均值分别为:150.1±16.7HU、155.6±19.9HU、及193.4±18.7HU; B组下腔静脉、肝静脉及门静脉CT值峰值的均值分别为:130.5±14.2HU、124.2±13.7HU 及 160.8±15.3HU。经两独立样本 t 检验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A组下腔静脉、肝静脉及门静脉CT值峰值的平均值高于B组。2、两组血管成像满意度(等级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秩和检验,A组血管成像质量在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方面明显优于B组,门静脉成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A组绝大多数下腔静脉、肝静脉及门静脉显示清晰,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对比,边缘锐利,对比剂充盈佳。结论布-加综合征优化CTV技术能够用更低剂量的对比剂,更为合适的扫描期相获得更优质的图像,扫描方案较为简便,可以在满足血管成像的同时兼顾腹部脏器的筛查,值得临床在布-加综合征的诊断中推广应用。第二部分 优化CTV技术与超声诊断布-加综合征的对比分析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对布-加综合征优化CTV技术与超声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两者的优劣势,以期更好地辅助临床对于BCS的诊断。资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临床疑似布-加综合征病人52例。所有病人均行超声检查、CTV检查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验证。观察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表现,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分别计算CTV及超声诊断布-加综合征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计数资料采用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统计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有无差别,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优化CTV技术诊断BCS进行检查结果一致性kappa检验。结果1、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优化CTV技术诊断布-加综合征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5.5%、87.5%、97.7%、77.8%。2、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超声诊断布-加综合征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90.9%、37.5%、88.9%、42.9%。3、优化CTV技术与超声诊断疑似BCS病人的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与优化CTV技术相比超声诊断疑似BCS的阴性预测值较低。4、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优化CTV技术诊断BCS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CTV、超声对于BCS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V在发现BCS肝实质内病变、病变血管形态、病变血管腔内情况等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对于的BCS诊断及术前分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有着很高的一致性。超声可作为首选筛查方案,且可以反复用于随访。

付坤坤[3](2017)在《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布-加综合征患者首次确诊时副肝静脉的代偿扩张情况,并对其代偿扩张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7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患者首次确诊时副肝静脉的支数及其直径大小。根据彩超结果分为明显代偿扩张组(副肝静脉单支最大直径≥5mm或副肝静脉直径总和≥6mm,n=58)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副肝静脉单支最大直径<5mm且副肝静脉直径总和<6mm,n=20),同时将检出的副肝静脉按其直径大小分为A类(直径≥5mm,n=96)和B类(直径<5mm,n=28)。2.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主肝静脉梗阻程度、症状持续时间、PT、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近心段长轴夹角、血清VEGF水平、血清D-二聚体水平、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检验标准为α=0.05,对比分析明显代偿扩张组和无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7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有68例检出副肝静脉,检出率为87.18%(68/78),共检出124支副肝静脉(A类96支,B类28支),平均(1.59±0.87)支,直径为311mm,平均(6.27±1.97)mm。其中明显代偿扩张组58例,共检出114支副肝静脉(A类96支,B类18支),平均(1.97±0.62)支,直径为411mm,平均(6.50±1.87)mm;无明显代偿扩张组20例,共检出10支副肝静脉(均为B类),平均(0.50±0.51)支,直径为34.4mm,平均(3.58±0.58)mm。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0480)个月,平均(105.61±135.65)个月;无明显代偿扩张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为(0.25240)个月,平均(53.83±73.42)个月。2.明显代偿扩张组中以混合型为主(94.8%,55/58),无下腔静脉梗阻型,无明显代偿扩张组中也以混合型(75.0%,15/20)为主,有下腔静脉梗阻型(20.0%,4/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代偿扩张组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以Ⅳ度(3支主肝静脉均梗阻)为主(89.7%,52/58),无明显代偿扩张组以Ⅲ度(任意1支主肝静脉通畅)为主(50.0%,1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378,P<0.05);明显代偿扩张组血清VEGF水平显着低于无明显代偿扩张组(t=-7.437,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χ2=0.027)、年龄(t=0.960)、Child-Pugh分级(Z=-0.564)、PT(t=-0.020)、血清D-二聚体水平(t=0.166)、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t=-1.562)、门静脉主干内径(t=1.586)、门静脉入肝血流流速(t=0.154)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A类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近心段长轴夹角以钝角为主(60.4%,58/96);B类以锐角(46.4%,13/28)和近似直角(35.7%,10/28)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7,P<0.05)。当样本为全部患者(78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657,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725,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445,P<0.05)。当样本为剔除Ⅰ、Ⅱ度主肝静脉梗阻的剩余患者(74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592,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832,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和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539,P<0.05)。当样本为剔除Ⅰ、Ⅱ度以及下腔静脉管腔通畅的Ⅲ、Ⅳ度主肝静脉梗阻的剩余患者(68例)时,副肝静脉直径总和与主肝静脉梗阻程度呈正相关(r=0.614,P<0.05),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834,P<0.05);主肝静脉梗阻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r=-0.563,P<0.05)。结论布-加综合征患者的副肝静脉多代偿性扩张,此变化与疾病类型(特别是主肝静脉梗阻程度)、血清VEGF水平有关,主肝静脉梗阻程度越高,副肝静脉的代偿扩张越明显;副肝静脉长轴与下腔静脉长轴夹角大小可能与其扩张程度有关。

盖永浩[4](2016)在《超声联合磁共振评价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病变与引流方式以及超声定量分析肝静脉引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超声和磁共振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肝静脉病变、下腔静脉病变、梗阻肝静脉的引流血管(主要是副肝静脉,包括肝尾状叶静脉和肝右后下静脉;通畅的肝静脉)及其病变术前做出准确诊断,并通过超声对引流血管血流量的测定初步建立梗阻肝静脉有效引流的指标。材料和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BCS患者共52例的超声和磁共振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年龄29-61岁,平均(52.00±9.66)岁;女28例,年龄29-63岁,平均(47.56±10.13)岁。BCS的诊断是在超声和磁共振检查中发现存在肝静脉和(或)肝段下腔静脉梗阻,且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证实。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的时间为2周至14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上腹胀、腹壁静脉曲张、双下肢静脉曲张、水肿等。继发于肿瘤侵犯或压迫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导致的继发性BCS未纳入本研究。超声检查使用Logiq E 9 (GE Healthcare, Waukesha, WI)超声诊断仪,应用腹部探头,频率2.0~6.0 MHz。患者空腹8小时以上,于清晨平卧、左侧卧位检查。肠气干扰明显者于检查前一天晚上应用缓泻剂清洁肠道气体后第二天检查。磁共振检查采用西门子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Magnetom Verio, SIEMENS, Germany),腹部相控阵线圈。先行腹部常规序列轴位平扫、横轴位T1WI预扫描,所用序列为3D小角度容积内插体部检查(3D-volume-interpolated body examination,3D-VIBE)序列,冠状位静脉血管蒙片扫描;注射对比剂后20s,行上腹部对比增强轴位3D-VIBE TIWI动脉晚期扫描,接着行冠状位大范围静脉血管三维对比增强扫描。静脉血管扫描范围为上至肺门下至髂嵴水平,前至腹壁、后达椎体后缘水平。扫描条件与之前蒙片扫描相同,静脉血管图像扫描分别为注射造影剂后55 s、90 s、120 s,共扫描三次,每次扫描开始前均嘱患者屏气配合。静脉血管三维对比增强扫描所用的序列为三维快速高分辨梯度回波动态扫描序列(FL 3D:TR 2.95 ms, TE 1.07m s/Fr,翻转角15°, FOV 450× 450mm,矩阵256×128,NEX=3)。所用造影剂为钆贝葡胺注射液或钆塞酸二钠注射液,高压注射器(XD 2000 CT/MR)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约为3.0mL/s。注射剂量成人0.1 mL/kg,最大剂量不超过20 g。通过磁共振减影软件(Syngo Multimodality workplace, Siemens, Germany)从三维对比增强图像各静脉时相的原始数据中减去增强前影像,以减少背景信号,使小血管显示更好。对经过减影的各静脉影像分别进行最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从各个角度观察静脉系统及其侧支循环显示、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且可根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1)反复小范围重建,去除部分重叠血管影像,以重点提高某段血管如门脉主干及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磁共振图像由2名放射科高级职称医师在事先不知晓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情况下共同阅读并达成一致诊断意见;超声由具有20年腹部超声工作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完成。观察内容包括:肝静脉、下腔静脉有无病变并将病变血管进行分型;观察有无肝、内外侧枝形成并明确其类型;观察并记录引流血管的数量、开口位置以及与肝内交通支连接状况;在超声检查时测量引流血管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引流血管内径取吸气末屏气状态下测量3次管腔最宽处内径取平均值;引流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通过将声束-血流夹角调整到小于60°后多普勒频谱显示清晰、完整时,取3次平均速度的平均值获得。手术前后管腔内径和血流速度测值选点尽量保持一致。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病变分为隔膜性病变、节段性病变、血栓以及肝静脉完全闭塞。依据超声和磁共振图像,肝静脉病变又可分为管腔节段性狭窄、节段性闭塞、隔膜性狭窄、隔膜性闭塞、条索状闭塞(管腔完全闭塞呈条索状)以及管腔未显示;而下腔静脉病变则可分为管腔节段性狭窄、节段性闭塞、隔膜性狭窄、隔膜性闭塞。每一例患者均详细记录每支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在超声及磁共振的具体分型及表现,具体诊断方法如下描述。隔膜性病变是指肝静脉内病变厚度≤1.0 cm或下腔静脉内病变厚度≤1.5 cm。隔膜性病变时超声检查显示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管腔内呈横行或斜行的条带状强回声,而磁共振则显示为各序列条带状低信号带。隔膜闭塞时超声和磁共振显示隔膜无血流通过,超声可显示隔膜远侧端管腔内为反向血流;隔膜狭窄时可见隔膜不完整,超声和磁共振图像均可见通过隔膜的血流束或对比剂影。由于狭窄导致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彩色多普勒超声呈花色紊乱血流,磁共振可显示呈喷射状的对比剂影。节段性病变是指肝静脉内病变长度>1.0 cm或下腔静脉内病变长度>1.5cm。节段性狭窄时超声和磁共振显示病变处管腔局限性狭窄,超声显示病变区管腔内血流加速;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不包括由于肝脏尾状叶增大压迫所致的管腔狭窄。节段性闭塞时超声和磁共振均显示病变区管腔消失,无血流通过。血栓时超声显示肝静脉、副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管腔内实性低回声,伴或不伴钙化强回声,局部无血流或血流充盈缺损;磁共振显示病变区管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常规序列因血栓的成分不同而显示不同的信号。肝静脉条索状闭塞指肝静脉管腔完全闭塞消失,仅残存增厚管壁。超声显示呈条索状强回声,磁共振显示为条带状各序列低信号。正常解剖位置上不能分辨出肝静脉痕迹时视为肝静脉未显示。所有患者均在超声、磁共振检查后1~2周内经DSA检查证实。所有患者的临床处理方法如下:以DSA为诊断标准,本组52例患者中2例下腔静脉通畅患者只处理病变肝血管;7例因增大肝脏压迫而致下腔静脉管腔狭窄者同样只处理病变肝血管,下腔静脉未做处理。15例下腔静脉狭窄患者(包括节段狭窄5例,隔膜狭窄10例)中14例经股静脉穿刺行球囊扩张狭窄段治疗,另1例行支架置入治疗;23例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患者中2例行下腔静脉造影后显示合并广泛血栓而无法开通,其余21例经股静脉造影证实后再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正侧位对吻造影确认闭塞段长度,其中18例穿刺闭塞段再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另3例因闭塞节段长且侧枝循环丰富未行治疗。5例隔膜闭塞患者同样经股静脉造影证实后再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正侧位对吻造影确认隔膜厚度后经股静脉行隔膜穿刺后再行球囊扩张治疗。术中观察下腔静脉原病变处通畅,周围侧枝消失即完成治疗。对下腔静脉治疗的同时对有充分肝静脉或副肝静脉引流(仅单支时管腔内径>0.8 cm或多支且与病变肝静脉间侧枝较丰富)的患者不再处理其余病变肝静脉;对2例肝静脉狭窄、2例副肝静脉狭窄和1例副肝静脉闭塞患者除行下腔静脉治疗外,经肝静脉穿刺后行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同样梗阻肝静脉或副肝静脉支架通畅、周围侧枝内径减小时结束治疗。所有病例均于术后1-2周、3个月、半年行超声复查。将临床症状消失、开通后的下腔静脉不再狭窄且引流血管(副肝静脉、肝静脉)通畅的患者认为有效引流。根据超声检查结果,选取肝脏具有有效引流血管的患者,根据公式[11]Q=(D/2)2×π×V(Q:血流量;D:引流血管内径;V:平均血流速度,由仪器自动测量得到)计算引流血流量;有多支引流血管时分别计算不同引流血管的引流血流量后相加得到总引流血流量。比较术前及术后患者的引流血管的内径及引流血流量。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为慢性BCS,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病变(52/52.100%),没有单纯下腔静脉病变患者;其中43例(43/52,83%)合并肝段下腔静脉病变。52例患者共156支肝静脉中,超声检出通畅肝静脉11支,磁共振检出12支,仅分别占肝静脉总数的7.1%和7.7%。超声检出病变肝静脉145支,磁共振检出144支,分别占肝静脉总数的92.9%和92.3%,平均每例患者检出的病变肝静脉均约2.8支。超声和磁共振对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的病变分型的显示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但对部分病变的显示各具优势。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显示三支肝静脉病变均以管腔闭塞性病变为主,包括管腔节段性闭塞、条索状闭塞和管腔未能显示。对肝静脉条索状闭塞、节段闭塞和隔膜性狭窄的显示超声优于磁共振检查(P<0.05)。52例患者中,超声和磁共振均能较好地显示副肝静脉。超声检出引流肝尾状叶静脉和右后下静脉分别为47支(47/52,90.4%)和34支(34/52,65.4%),磁共振检出50支(50/52,96.2%)和37支(37/52,71.2%)。超声和磁共振均表现为绝大多数副肝静脉扩张,梗阻肝静脉远侧端由数量不等的交通支连通于上述副肝静脉,然后经第三肝门汇入下腔静脉。副肝静脉病变主要为隔膜狭窄和血栓。肝被膜下静脉超声诊断2例(2/52,3.8%),磁共振显示5例(5/52,9.6%)。对于下腔静脉病变的显示,超声检查对隔膜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磁共振检查;其余各型病变的检出率两种检查方法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下腔静脉侧枝中超声除对部分腰静脉和表浅的胸、腹壁静脉显示较好外,其余侧枝显示均较磁共振检查显示差甚至无法显示。本研究有效引流的确定是指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经过超声复查后显示开通后的下腔静脉不再狭窄且引流血管(副肝静脉、肝静脉)通畅。将符合条件的30例患者分为单支引流组及多支引流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有效引流患者引流血管的内径及有效引流的血流量发现,单支引流组患者的手术前的引流血管的内径大于手术后的引流血管内径;单支引流组及多支引流组患者的手术前的有效引流量小于手术后的有效引流量。对梗阻肝静脉引流血管引流量的测定,初步认为在下腔静脉通畅的情况下,术前单支静脉引流量达到(8.46±1.62)ml/s,多支静脉引流量达到在(8.60±2.47)ml/s即可认为术后有效引流的可能性较大。结论:超声和磁共振检查结果的相互补充能够更准确显示肝静脉、梗阻肝静脉的引流血管及下腔静脉病变并对病变分型。术前肝脏有效血液引流量以及单支引流患者术前血管内径的测定,可以作为预测手术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依据,能够更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对有效引流的病例无需再行其他病变肝静脉复杂的开通术。

傅宇飞,张科,魏宁,徐浩[5](2014)在《副肝静脉在布加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副肝静脉在布加综合征(BCS)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我科35例存在副肝静脉的BCS患者根据其是否梗阻分为2组。其中副肝静脉通畅组21例,病变特点为下腔静脉伴三支肝静脉梗阻,副肝静脉粗大、通畅;副肝静脉梗阻组14例,病变特点为副肝静脉及三支肝静脉梗阻,其中下腔静脉通畅13例,下腔静脉梗阻1例。在治疗过程中,副肝静脉通畅组患者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副肝静脉梗阻组患者行副肝静脉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1例合并下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先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副肝静脉通畅组21例副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28.81±6.23)cmH2O(1 cmH2O=0.098 kPa)降至治疗后的平均(18.62±5.06)cmH2O(P<0.01);血清总胆红素由治疗前的(23.24±6.41)μmol/L降至治疗后的(19.52±4.31)μmol/L(P<0.01);血清白蛋白治疗前(33.76±3.74)g/L,治疗后(34.05±3.62)g/L(P=0.485)。副肝静脉梗阻组副肝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6.29±11.65)cmH2O降至治疗后的(22.07±7.67)cmH2O(P<0.01);血清总胆红素由治疗前的(31.24±9.54)μmol/L降至治疗后的(20.93±7.26)μmol/L(P<0.01);血清白蛋白治疗前(32.14±4.55)g/L,治疗后(32.11±4.47)g/L(P=0.861)。经随访,副肝静脉通畅组患者无症状复发。副肝静脉梗阻组中1例于治疗后5个月症状复发,再次给予副肝静脉球囊扩张术。结论对于下腔静脉伴三支肝静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若副肝静脉代偿性增粗、通畅,术中仅需处理下腔静脉即可。对于副肝静脉伴三支肝静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若副肝静脉代偿性增粗、扩张,开通副肝静脉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李曦,彭汇涓,沙晓溪,康彧,何春水,张嬿[6](2013)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布-加综合征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经下腔静脉造影或手术证实的BCS患者,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超声直接和间接征象,并根据肝段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的阻塞情况进行分型。结果:51例BCS中,下腔静脉型22例,肝静脉型9例,混合型16例,漏诊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2.2%(47/51),超声分型与血管造影或手术诊断一致。直接征象表现为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隔膜或纤维性狭窄、闭塞或栓塞;而肝尾叶增大、肝内交通支和下腔静脉侧支是重要的间接征象。超声漏诊4例均为下腔静脉型,与诊断意识不足和超声成像的局限性有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明确布-加综合征诊断和分型,可作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庞晨光,孙华丽,丁鹏绪,韩新巍[7](2012)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布加综合征147例,并与下腔静脉造影结果比较。结果彩超显示147例中下腔静脉通畅17例,膜性狭窄55例、膜性闭塞48例,节段性狭窄1例,节段性闭塞26例,其中合并血栓20例。与下腔静脉造影结果相比彩超定性诊断符合率98.64%,准确率94.5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准确率高,应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翟蕊[8](2012)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与DSA对原发性布加综合征分型诊断的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在原发性布加综合征(BCS)诊断及分型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6例拟诊为原发性BCS的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和DSA检查。MRI采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和Torsopa8通道相控阵线圈,均做平扫及血管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FIESTA及LAVA序列,血管增强扫描序列为M3D/TOF/FSPGR, MRI扫描获得的数据传至GE AW4.2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扫描范围内血管。3D DCE MRA图像由2名5年以上血管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评价各支静脉的显示,并对诊断为BCS的患者行分型,意见不统一者讨论后作出最终诊断;参照DSA检查结果,评估3D DCE MRA诊断BCS的能力,显示静脉病变的总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发现各静脉病变及副肝静脉的敏感性。将两种检查的分型结果比较,判断两者的符合率,用Kappa系数检验评估两者诊断BCS分型的一致性。结果:1、46例患者影像图像质量平均分为(3.6±0.5),所有患者的评分≥2。46例临床疑似BCS病例经DSA检查证实全部为BCS。3D DCE MRA诊断结果中,45例均正确诊断为BCS患者,1例图像质量较差者被诊断为正常。2、46例患者DSA检查中共检出151支静脉(HV及IVC)病变,其中下腔静脉、肝右、肝中及肝左静脉分别为39、34、39、39支。3D DCE MRA共发现143支静脉病变,其中下腔静脉、肝右、肝中及肝左静脉分别为39、32、36、36支。以DSA为金标准,3D DCE MRA发现静脉(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病变的总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94.0%;发现下腔静脉及肝右、肝中、肝左静脉病变的敏感性分别为94.9%、94.1%、92.3%、92.3%。3D DCE MRA检查误诊下腔静脉病变2支,漏诊2支;漏诊肝右、肝中及肝左静脉分别2支、3支、3支。3、DSA证实30例BCS患者的副肝静脉扩张,而3D DCE MRA示25例患者的副肝静脉,其敏感性为83.3%。4、46例患者,3D DCE MRA正确诊断45例BCS患者,漏诊1例;两者均对45例BCS患者进一步分型,3D DCE MRA正确分型者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31例,总符合率为86.7%。且两者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κ=0.667)。结论:3D DCE MRA可准确诊断原发性布加综合征并能对其做出正确分型。

罗菊霞,吴惠宁,马振亚,阎健,王丽[9](2011)在《布-加综合征的彩超诊断》文中指出目的:探讨2000~2011年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Budd-Chiari Syndronme,BCS(布-加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9例患者中肝癌继发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13例;下腔静脉狭窄2例;下腔静脉瘤样扩张后狭窄1例;肝炎肝硬化继发肝癌、下腔静脉癌栓2例;右肺肿瘤下腔静脉受压1例。结论:旨在探讨布加综合征的彩超表现,使基层医生增加对此病的认识,以免误、漏诊。

王蕾,李建初,齐振红,刘赫[10](2011)在《布-加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布-加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和血管造影比较。将布加综合征分为3型:肝内型,肝外型和混合型。结果超声结果与血管造影分型一致为50例(肝内型5例,肝外型29例,混合型16例),诊断准确率为90.9%(50/55)。在下腔静脉狭窄或闭塞的病因中,超声提示单纯膜性狭窄17例(血管造影23例);血栓或癌栓性14例(血管造影1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脾大16例(29.1%),腹水15例(27.3%),侧枝循环45例(81.8%),尾状叶增大18例(32.7%)。结论超声检查能够为布-加综合征提供直接定位定性和间接征象的诊断依据,可作为诊断该疾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布—加综合征的优化CTV技术及其与超声诊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布-加综合征的优化CTV技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优化CTV技术与超声诊断布-加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及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附录B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撰写论文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3)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副肝静脉在布-加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超声联合磁共振评价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病变与引流方式以及超声定量分析肝静脉引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与DSA对原发性布加综合征分型诊断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影像学技术在布加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布-加综合征的彩超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10)布-加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仪器与方法
结 果
讨 论

四、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肝泡型包虫病诊疗专家共识(2020版)[J]. 杨先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20(01)
  • [2]布—加综合征的优化CTV技术及其与超声诊断的对比分析[D]. 宋岩. 蚌埠医学院, 2017(03)
  • [3]布—加综合征患者副肝静脉的代偿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 付坤坤. 郑州大学, 2017(02)
  • [4]超声联合磁共振评价Budd-Chiari综合征血管病变与引流方式以及超声定量分析肝静脉引流的研究[D]. 盖永浩. 山东大学, 2016(10)
  • [5]副肝静脉在布加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意义[J]. 傅宇飞,张科,魏宁,徐浩.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4(05)
  • [6]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布-加综合征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J]. 李曦,彭汇涓,沙晓溪,康彧,何春水,张嬿.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3(04)
  • [7]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J]. 庞晨光,孙华丽,丁鹏绪,韩新巍.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2(05)
  • [8]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与DSA对原发性布加综合征分型诊断的对照研究[D]. 翟蕊. 郑州大学, 2012(09)
  • [9]布-加综合征的彩超诊断[J]. 罗菊霞,吴惠宁,马振亚,阎健,王丽.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3)
  • [10]布-加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分析[J]. 王蕾,李建初,齐振红,刘赫.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1(06)

标签:;  ;  ;  ;  ;  

Budd-Chiari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的超声分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