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中HPV感染及p53蛋白过表达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中HPV感染及p53蛋白过表达

一、口腔粘膜癌前病变HPV感染与p53蛋白过度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陈蔚冰[1](2021)在《HPV DNA、p16和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HPV DNA,p16和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为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探索临床有效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收集石蜡标本和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HPV DNA、p16和SCC-Ag2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认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石蜡标本纳入普通类型23例,特殊类型28例,对照组为正常黏膜10例;血清标本普通类型23例,特殊类型8例,对照组为15例健康人血清。所有样本HPV 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p16在正常黏膜中表达为阴性,在普通类型鳞癌中有1例阳性表达,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癌中有3例阳性表达;口腔特殊类型鳞癌患者血清中SCC-Ag2水平显着高于普通类型鳞癌和健康人(P<0.05)。结论:HPV DNA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不表达,提示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16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部分表达,不能作为代替HPV检测的可靠标志物;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血清水平较高,提示血清中SCC-Ag2水平的高低与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的预后有关。

郭治辰[2](2021)在《肿瘤微环境中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活化CXCL2/CXCR2轴促进口腔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好发于头颈部,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在口腔微生物群中作用关键,能够促进形成有利于OSCC发生发展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在OSCC的TME中,P.gingivalis对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分化和侵袭转移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旨在探讨P.gingivalis在OSCC的TME中通过活化CXCL2/CXCR2轴促进OSCC进展相关机制。方法:第一部分,1.回顾性研究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肿瘤外科收治的OSCC患者的病例及组织标本,严格随访,共计205例。按照赫尔辛基宣言关于人类组织标本的使用条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实施。收集20例OSCC患者的手术组织标本(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并留取相应非肿瘤口腔组织标本(设定为对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OSCC患者组织标本中P.gingivalis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其与非肿瘤口腔组织标本表达水平的差异。2.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GEO数据库下载GSE87539和GSE138206表达谱基因数据库,根据平台注释信息将探针转化为相应的基因符号。GSE87539数据集共包含6组样本,实验组为P.gingivalis感染正常牙龈上皮细胞样本;对照组为单独正常牙龈上皮细胞样本,每组3个样,共6个样本。GSE138206数据集共包含12组样本,实验组为OSCC组织样本;对照组为正常口腔组织样本,每组6个样,共12个样本。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检测OSCC患者组织标本中CXCL2和TANs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三者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3.明确OSCC组织中P.gingivalis、CXCL2和TANs的免疫表达位置关系。第二部分,1.体外培养TSCCA口腔鳞癌细胞株及P.gingivalis菌株(ATCC33277),OSCC患者外周血分离TANs,以MOI=50(细菌/细胞)建立共培养模型,在共培养模型基础上构建TME细胞模型。2.利用Elisa检测TSCCA、TSCCA+TANs、TSCCA+P.gingivalis和TSCCA+P.gingivalis+TANs各组上清液中CXCL2的含量。3.通过趋化实验检测TSCCA、P.gingivalis和TSCCA+P.gingivalis各组上清液对TANs趋化能力的差异。4.检测TSCCA、TSCCA+P.gingivalis、TSCCA+TANs和TSCCA+P.gingivalis+TANs各组中TSCC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变化。5.加入CXCL2/CXCR2信号轴抑制剂SCH527123,比较TSCCA+P.gingivalis+TANs+SCH527123组与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中TSCCA高侵袭的细胞生物学行为能力是否回复。6.体外培养SCC7鼠源性鳞癌细胞株,建立共培养模型,使用C57BL/6小鼠建立肿瘤动物模型,使用不同浓度SCH527123进行干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SCC7)、低剂量干预组(SCC7+P.gingivalis+0.05n M SCH527123)、高剂量干预组(SCC7+P.gingivalis+0.20n M SCH527123)和实验组(SCC7+P.gingivalis),并通过体积计算、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肿瘤模型的变化。第三部分,1.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在m 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在TME细胞模型中,EMT表型获取及所调控通路。2.构建CXCL2和CXCR2的sh RNA慢病毒载体,转染至共培养模型,检测敲低效率。3.使用阳性细胞株构建共培养模型和TME细胞模型,检测TME细胞模型中EMT表型及所调控通路的改变。结果:第一部分,1.共205例OSCC患者,P.gingivalis免疫表达呈弱阳性的有86例,119例P.gingivalis免疫表达呈强阳性,而在非肿瘤组织中呈阴性表达。2.对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GSE87539数据集中共识别26469个差异基因,GSE138206中识别9443个差异基因,其中有89个基因重叠,CXCL2位于hub基因中,并且表达明显上调。第二部分,1.通过16Sr RNA测序技术对P.gingivalis菌液进行测序分析,将测序结果于pubmed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证实与标准菌株ATCC33277符合率达99.3%,利用激光共聚焦、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共培养模型的成功建立。2.Elisa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上清液组中CXCL2的含量显着高于TSCCA、TSCCA+P.gingivalis和TSCCA+TANs上清液组(P<0.001)。3.细胞趋化实验验证TSCCA+P.gingivalis上清液组对TANs的趋化能力显着高于TSCCA和P.gingivalis上清液组(P<0.001)。4.CCK8法增殖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侵袭实验分别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着高于TSCCA、TSCCA+P.gingivalis和TSCCA+TANs组(P<0.001)。5.加入CXCL2/CXCR2信号轴抑制剂SCH527123后,TSCCA+P.gingivalis+TANs+SCH527123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表型与TSCCA+P.gingivalis+TANs组比较显着降低(P<0.001)。6.通过肿瘤动物模型验证P.gingivalis能够促进小鼠肿瘤增长,使用SCH527123干预后能够有效显着抑制肿瘤增长且高剂量组更为显着。第三部分,1.利用q RT-PCR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中CXCL2(P<0.001)、CXCR2(P<0.001)、JAK1(P<0.05)、STAT3(P<0.001)和N-cadherin(P<0.01)的m RNA表达水平较TSCCA组显着升高,而E-cadherin(P<0.01)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利用Western Blot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中CXCL2(P<0.001)、CXCR2(P<0.001)、JAK1(P<0.05)、STAT3(P<0.001)、p-JAK1(P<0.001)、p-STAT3(P<0.001)和N-cadherin(P<0.001)的蛋白表达水平较TSCCA组显着升高,而E-cadherin(P<0.00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构建CXCL2-sh RNA和CXCR2-sh RNA慢病毒载体,转染至共培养模型后验证敲低效率。3.利用流式细胞仪成功筛选出CXCL2/CXCR2-sh RNA共染TSCCA细胞株,通过有限稀释法成功挑取阳性克隆细胞。4.使用阳性克隆细胞进行细胞模型的建立,利用q RT-PCR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与TSCCA组比较,JAK1的m RNA表达水平出现了降低(P<0.05),而STAT3(P>0.05)、N-cadherin(P>0.05)和E-cadherin(P>0.05)的m RNA表达水平较TSCCA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着。利用Western Blot验证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与TSCCA组比较,除了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外,JAK1(P>0.05)、STAT3(P>0.05)、p-JAK1(P>0.05)、p-STAT3(>0.05)、E-cadherin(P>0.05)的蛋白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将感染慢病毒的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与未感染慢病毒的TSCCA+P.gingivalis+TANs组进行比较,在m RNA和蛋白水平均发现JAK1/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程度显着降低且EMT表现出现明显的回复。结论:1.P.gingivalis、CXCL2和TANs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非肿瘤组织显着升高,三者高表达与OSCC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2.TSCCA+P.gingivalis+TANs上清液组中CXCL2含量显着升高,TSCCA+P.gingivalis上清液组对TANs的趋化能力最强。3.TSCCA+P.gingivalis+TANs组中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最强,CXCL2/CXCR2信号轴抑制剂能够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4.动物模型验证P.gingivalis能够促进小鼠肿瘤增长,使用SCH527123干预后能够显着抑制肿瘤增长。5.TSCCA+P.gingivalis+TANs组能够通过活化CXCL2/CXCR2信号轴来激活JAK1/STAT3信号通路,使肿瘤出现EMT表型,敲低CXCL2/CXCR2信号轴能够显着降低JAK1/STAT3信号通路活化程度和逆转EMT表型。

钟庆瑶[3](2020)在《喉癌中HPV16/18感染与RUNX3、TGF-β1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HPV16/18感染、RUNX3、TGF-β1蛋白与喉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喉癌中HPV16/18感染与RUNX3、TGF-β1蛋白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其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机理,有利于针对关键调控分子的靶向干预,对于提高喉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喉癌患者83例和声带息肉患者83例,采集信息并收集其喉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石蜡标本。采用PCR扩增和杂交技术结合检测HPV16/18感染,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UNX3、TGF-β1蛋白的表达。采用c2检验分析HPV16/18、RUNX3、TGF-β1与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TMN分期、临床分期及转移的关系。采用pearson分析喉癌中HPV16/18感染与RUNX3、TGF-β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HPV16/18感染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c2=6.979,P=0.031),RUNX3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c2=25.784,P<0.001),TGF-β1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c2=17.393,P<0.001)。(2)(1)组织学分级:HPV16/18在低分化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c2=9.795,P=0.002);RUNX3蛋白在低分化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高-中分化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c2=4.806,P=0.028);TGF-β1蛋白在低分化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c2=5.761,P=0.016)。(2)TNM分期:HPV16/18在T3+T4期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T1+T2期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c2=6.330,P=0.012);RUNX3蛋白在T3+T4期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T1+T2期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c2=10.147,P=0.001);TGF-β1蛋白在T3+T4期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T1+T2期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c2=7.585,P=0.006)。(3)临床分期:HPV16/18在晚期(Ⅲ+Ⅳ)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早期(Ⅰ+Ⅱ)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c2=5.354,P=0.021);RUNX3蛋白在晚期(Ⅲ+Ⅳ)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早期(Ⅰ+Ⅱ)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c2=7.357,P=0.007);TGF-β1蛋白在晚期(Ⅲ+Ⅳ)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早期(Ⅰ+Ⅱ)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c2=7.290,P=0.007)。(4)转移:HPV16/18在发生转移的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喉癌组织中的阳性率(c2=5.650,P=0.017);RUNX3蛋白在发生转移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未发生转移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c2=5.043,P=0.025);TGF-β1蛋白在发生转移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转移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c2=5.808,P=0.016)。(3)HPV16/18感染和RUNX3蛋白表达之间为负相关(c2=7.767,r=-0.306,P=0.005),HPV16/18感染和TGF-β1蛋白表达之间为正相关(c2=4.073,r=0.222,P=0.044)。结论:1.喉癌组织中HPV16/18的感染率高于癌旁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相较于HPV16/18感染的阴性喉癌,HPV16/18感染的阳性喉癌的组织病理学分化较差、临床分期较晚、转移率较高。2.喉癌组织中RUNX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而TGF-β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RUNX3蛋白在低分化喉癌组织、晚期喉癌组织以及有转移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低,而TGF-β1蛋白在低分化喉癌组织、晚期喉癌组织以及有转移喉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较高。3.HPV16/18感染与RUNX3蛋白阳性表达负相关,HPV16/18感染与TGF-β1蛋白阳性表达正相关,提示RUNX3蛋白的低表达、TGF-β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HPV16/18阳性喉癌的组织病理学分化差、临床分期晚、转移率高等临床特性有关,但仍待基础实验进一步验证。

庄琢琛[4](2019)在《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与HPV18 E6E7的协同致癌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NNK)是一种重要的烟草特异亚硝胺(TSNA),能够诱发实验动物肺、食管和口腔等部位的恶性肿瘤,NNK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下代谢活化并进一步导致DNA损伤是其导致癌症的关键步骤。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是食管癌和宫颈癌发病的重要诱因,高风险型HPV18 E6/E7基因编码的E6/E7蛋白在HPV致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流行病学证据已表明HPV能与烟草烟雾产生协同致癌作用,这提示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明确不同致癌因子之间的协同致癌作用对揭示导致癌症的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NNK与HPV18 E6E7的协同致癌作用进行了研究,进而为深入阐明食管癌、宫颈癌等吸烟和HPV感染相关癌症的防治提供新策略。本研究首先构建了含HPV18 E6E7基因的重组质粒p LVX-Puro E6E7,通过慢病毒包装方法转染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SHEE,经嘌呤霉素抗性筛选得到稳定转染HPV18 E6E7的SHEE-E6E7细胞。同时使用p LVX-Puro空载体同样进行慢病毒转染SHEE细胞,得到SHEE-V细胞,作为后续实验的对照组。随后经RT-q PCR测定两细胞中的E6E7 m RNA含量,结果显示SHEE-E6E7细胞中的E6E7 m RNA水平显着上调,SHEE-V细胞几乎不表达E6E7,说明转染成功,为深入探究HPV18 E6E7基因与NNK的协同致癌作用奠定了基础。通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以及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对暴露于NNK的SHEE-E6E7细胞及SHEE-V细胞进行了研究,分析了NNK处理后两种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表明,NNK暴露可显着促进细胞迁移能力和增殖能力(p<0.01),且SHEE-E6E7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克隆形成能力均显着高于SHEE-V细胞(p<0.01),并在0-0.01 m M浓度范围内呈现出剂量依赖关系。这表明NNK能促进人食管上皮细胞的恶化,且与HPV18 E6E7呈现出明显协同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该协同机制,通过探究NNK导致细胞DNA损伤后形成4-羟基-1-(3-吡啶基)-1-丁酮(HPB)的含量水平来研究NNK对细胞DNA损伤的影响。首先建立了HPB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定量检测的方法,采用选择反应扫描模式(SRM)检测HPB的m/z 166→106、m/z 166→134和m/z 166→79离子通道以及和[D4]HPB内标的m/z 170→106、m/z 170→136和m/z 170→79离子通道。通过方法学研究,表明该方法有良好的灵敏度(检出限为5 fmol、定量限为15 fmol)、稳定性(日内和日间RSD均小于5%)和准确性(加标回收率70.6%-80.7%)。然后,基于以上定量方法对NNK导致细胞DNA损伤后释放的HPB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不同浓度NNK(0.001、0.01、0.1、1和2 m M)处理SHEE-E6E7和SHEE-V细胞后,经DNA提取、酸性水解、固相萃取纯化和浓缩收集后,再定量测定样品中的HPB。该结果显示,用不同浓度NNK处理后的SHEE-E6E7细胞中HPB水平均显着高于相应浓度NNK处理的SHEE-V细胞(p<0.01)。由此可见,HPV18 E6E7可促进SHEE细胞中NNK的代谢,使DNA损伤累积增加,为前述细胞实验的结果提供了合理依据。本研究构建了含HPV18 E6E7基因的SHEE-E6E7细胞及对照组SHEE-V细胞,通过细胞表型实验比较了暴露NNK对两细胞恶性变化的影响,并利用HPLC-ESI-MS/MS法对NNK造成两细胞DNA的损伤后而形成的HPB进行了定量测定,证明了NNK与HPV能够具备协同致癌作用,并确证了二者能够协同促进DNA损伤的累积。为阐明NNK与HPV的协同致癌作用机理提供了直接实验证据,而且对相关癌症的防治存在着重要意义。

武文妍[5](2018)在《口腔白斑临床特征、HPV感染及服用Gp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病人自身对照的临床资料,从临床病理特征、OLK石蜡样本中人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以及统计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gynostemma pentaphylla compound,Gp)治疗情况三方面入手,探讨和分析这些暴露因素对OLK癌变或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整理和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0.1-2015.12年间经病理诊断为OLK的2628例病人及其临床病理资料,并选取有两次以上手术或活检的OLK进行自身对照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自身配对样本258例。在此258例样本中,按终点事件不同分为“轻度异常增生组”(50例)、“中度异常增生组”(66例)、“重度异常增生组”(35例)、“癌变组”(41例),四组共计192例。整理发现有两次以上手术或活检的258例OLK病人中有66例病理程度减轻者,将此66例单独列为“病理程度减轻组”。为研究HPV在OLK癌变中的作用,选取重度异常增生组(35例)和癌变组(41例)共76例病人(152个组织标本),抽取组织样本的DNA,采用HPV反向点杂交法(HPV-Reverse Dot Bolt)、核酸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p16INK4A表达及HPV感染状况;对“轻度异常增生组”、“中度异常增生组”、“重度异常增生组”、“癌变组”等四组的192例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自身对照回顾分析,探讨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在影响OLK疾病进程中的作用。应用Chi-square法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药物使用情况,以及HPV感染、p16INK4A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HPV感染状况、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并建立OLK癌变风险预测模型。66例“病理程度减轻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服用复方绞股蓝药物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1.我院2000.1-2015.12年间共有2628人诊断为OLK,其中8.0%(210/2628)首次诊断即为口腔鳞癌(OLK局部癌变);1.7%(41/2628)的OLK最终进展为口腔鳞癌。癌变病人的男女之比为1.09:1;发病部位以颊部(28.1%)、舌腹(25.6%)、舌缘(18.1%)、舌背(8.5%)、牙龈(7.8%)、腭部(5.0%)占绝大多数。2.根据每个病人均有首、末两次病理诊断的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共有258例病人入选“自身对照研究”。其中终点事件为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和癌变的病人分别为50例、66例、35例和41例,共计192例。其男女之比为0.47:1(p=0.027);舌腹/舌缘部(70.8%,136/192)为最常见的病损部位(p<0.01);84.9%(163/192)无吸烟史(p=0.017),91.6%无饮酒史(p=0.011)。中、重度异常增生(p<0.01)、饮酒(p=0.019)是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258例病人中有66例经临床治疗后病理报告显示病情有好转占25.58%;66例好转病例中有41例(60.3%,41/68)病人曾接受复方绞股蓝胶囊治疗。3.为研究HPV在OLK癌变中的作用,选取OLK病人终末事件为重度异常增生与癌变的两组病人,合计共76例(152个组织样本)。应用HPV反向点杂交法检测结合HPV DNA PCR、p16INK4A IHC法发现共4例(5.3%,4/76)病人HPV16阳性,重度异常增生组和癌变组各2例。未检出其他亚型阳性,且4例均在首次活检样本中检出,而在末次样本中均未检出。OLK癌变组中首、末次组织样本p16INK4A高表达比例分别为51.2%(21/41),24.4%(10/41)(p=0.006)。重度异常增生组中首、末次组织样本p16INK4A高表达比例分别为22.9%(8/35),20.0%(7/35)(p=0.926)。单纯通过p16INK4A表达来判断HPV阳性的话,其假阳性例数占总病例数的32.9%(25/76)。p16INK4A蛋白在OLK早期阶段中高表达提示该病损可能有较高的癌变倾向(p=0.013,OR=3.544)。4.OLK进展为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及癌变的192例自身对照病人中,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占51%(94/192),仅进行手术切除而未用复方绞股蓝者为49%(98/192)。Kaplan-Meier分析显示首次诊断OLK伴有轻度或中度异常增生且服用药物者不易癌变(p=0.04,p=0.046),而首次诊断即为重度异常增生者是否服用药物对OLK癌变影响不大(p=0.741)。Cox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异常增生、未用药、饮酒是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5.利用Cox回归分析建立预后指数模型:h(t)=h0(t)exp(0.767×中度异常增生+2.88×重度异常增生+0.944×饮酒-0.934×用药),风险函数h(t)越大,OLK越易癌变。结论:1.在本研究中,8%的病人首次诊断时即已发生癌变,这提示提高病人对OLK的认知以及增强OLK癌变的预防意识至关重要。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定期随访将对OLK癌变的防治有积极重要的意义。2.本次192例OLK自身对照研究发现,舌腹/舌缘为高发部位且为易癌变部位。中、重度异常增生程度、饮酒、未经药物治疗是本组病人OLK癌变的独立预测因素。3.本研究中HPV检出率仅为5.3%,且均为HPV16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本组OLK中HPV仅可在首次活检样本中检出,并未形成病损处长期慢性感染。这提示与HPV相关型口咽鳞癌的发病机制不同,HPV16感染可能仅为OLK病变发展的伴随事件,而非OLK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4.p16INK4A过表达判断HPV感染的假阳性率较高(32.9%)。因此,不能单独以此来诊断HPV感染。但p16INK4A在OLK癌变中存在“先高后低”的表达变化,提示p16INK4A表达可作为OLK癌变过程中规律变化的动态指标之一,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5.以复方绞股蓝胶囊为代表的活血化瘀药物,在预防、延缓甚至阻断OLK癌变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6.综合应用多种临床病理指标所建立的OLK癌变预测风险模型,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指导病人治疗、提高疗效有指导意义。

赵泓森[6](2018)在《口腔微生态与口腔鳞癌关系的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口腔鳞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后五年生存率较低,出现复发的风险较高,是公共健康的重大威胁。微生物被证实与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口腔微生物与口腔鳞癌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口腔鳞癌相关微生物物种及基因功能组成,初步探究微生物群落构成与基因表观遗传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患癌区及对应正常黏膜区的拭子标本,采用16S r RNA基因多样性检测及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全面分析口腔鳞癌密切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特征性的菌群基因功能改变,在此基础上采用甲基化焦磷酸测序对LINE-1和CYP1A1基因的甲基化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与物种组成的多样性数据进行关联,探究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基因异常甲基化和口腔鳞癌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1)与对照组相比,口腔鳞癌标本内微生物多样性显着增加。牙周炎相关的致病菌属,包括Fusobacterium,Dialister,Peptostreptococcus,Filifactor,Peptococcus,Catonella和Parvimonas在口腔鳞癌组织标本内显着增加。Fusobacterium相关的OTUs作为口腔鳞癌的特征性物种组成,具有良好的诊断参考价值。(2)在物种水平,牙周炎致病微生物Prevotella intermedia,Selenomonas sputigena和Filifactor alocis在口腔鳞癌组织内显着增加。鞭毛组装和铁摄取相关的功能基因,及与铁螯合相关的毒力基因,例如ybt P,ybt Q,nrp A和nrp B,在口腔鳞癌组内显着增加,而与亚硝酸盐还原相关的功能基因显着降低。(3)LINE-1基因甲基化水平在口腔鳞癌组和对照组间没有显着的差别。CYP1A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在口腔鳞癌组内显着增加,与支原体的丰度存在显着的关联。结论:口腔微生态改变与口腔鳞癌存在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口腔鳞癌组内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基因功能具有特征性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具有致炎性的倾向。口腔鳞癌组织内基因的过甲基化或与局部微生态的改变存在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的体外研究证实。

杨光[7](2017)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7蛋白检测在宫颈病变分流中的应用价值硏究》文中提出目的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E7蛋白检测技术应用于宫颈病变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择180例有阴道镜检查指证(≥ASC伴高危型HPV-DNA检测阳性;HPV 16/18型感染)的妇女为研究对象,采集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TCT和HPV E7蛋白检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并行阴道镜及宫颈组织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rHPV E7蛋白阳性率随细胞及病理学级别增高呈上升趋势。细胞学异常组(ASCUS,LSIL,HSIL)的阳性率(70.1%,61/87)明显高于正常组(38.7%,36/93)(χ2=17.841,P<0.0001);ASCUS组的阳性率(66.7%,46/69)明显高于正常组(χ2=12.386,P<0.0001)。病理HSIL及浸润癌组阳性率(77.8%,56/72)显着高于LSIL组(52.6%,25/48)(χ2=8.667,P=0.003),病理LSIL组阳性率显着高于宫颈炎组(23.9%,16/60)(χ2=7.315,P=0.007)。2.hrHPV E7蛋白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尤其对于细胞学轻度异常者,其诊断HSIL及宫颈癌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极高。对于细胞学为ASCUS的妇女,hrHPV E7蛋白诊断LSIL及以上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66.7%、84.8%和60.9%;诊断HSIL及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6%、55.0%、60.9%和95.7%。对于细胞学为ASCUS、LSIL的妇女,hrHOV E7蛋白诊断LSIL及以上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2%、68.0%、85.7%和65.4%;诊断HSIL及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52.1%、58.9%和96.2%。3.hrHPV E7蛋白和TCT诊断LSIL及以上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5%vs 51.7%(χ2=6.246,P<0.05)、73.3%vs 58.3%(χ2 =4.130,P>0.05)、83.5%vs 71.3%(χ2=3.968,P<0.05)、53.0%vs 37.6%(χ2=4.192,P<0.05)。hrHPV E7蛋白和TCT诊断HSIL及宫颈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vs 54.2%(χ2=8.940,P<0.05)、62.0%vs 55.6%(χ2=0.963,P>0.05)、57.8%vs 44.8%(χ2=3.058,P>0.05)、80.1%vs 64.5%(χ2=5.734,P<0.05)。hrHPV E7蛋白的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略高于TCT。结论hrHPV E7蛋白的表达阳性率随细胞学、病理学级别增高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病变的早期,阳性率变化较为显着。对于细胞学轻度异常伴高危型HPV-DNA妇女,使用hrHPV E7蛋白再次分流,可以避免很多一过性HPV感染和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病变转诊阴道镜,又不至于漏诊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或宫颈癌(CIN2/3+)。hrHPV E7蛋白的诊断宫颈上皮内病变及宫颈癌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略高于TCT。总而言之:初步研究显示hrHPV E7蛋白应用于宫颈病变检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徐多[8](2016)在《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E6/E7 m RNA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弋矶山医院妇科门诊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HPV分型检测为高危型阳性,且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查(Thin-prep liquid-based Cytology Test,TCT)结果为慢性宫颈炎患者197例,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均行HPV E6/E7m RNA以阴道镜下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测。1.用支链DNA(b-DNA)技术检测不同病理结果宫颈组织中HPV E6/E7m RNA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HPV E6/E7m RNA拷贝值高低。2.分析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E6/E7 m RNA在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之间表达。3.分析不同HPV高危亚型HPV E6/E7m RNA的表达及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1.197例HPV检测阳性、TCT结果为慢性宫颈炎患者中,最终病理结果为炎症患者8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Ⅰ级患者48例,Ⅱ级患者38例,Ⅲ级患者25例,未检测到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患者。有142例可检测到HPV E6/E7m RNA表达。1.HPV E6/E7m RNA的阳性率为72.08%,敏感度为90.99%,特异度为52.32%,阳性预测值为71.13%,阴性预测值为81.82%。不同组织学分级中,HPV E6/E7m RNA的阳性表达率在宫颈炎组与CINⅠ组、宫颈炎组与Ⅱ组、宫颈炎组与Ⅲ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CINⅠ与Ⅱ组、Ⅲ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HPV E6/E7m RNA的拷贝值呈现上升的趋势。在≥CINⅡ的高级别病变组织中,HPV E6/E7m RNA的拷贝值明显要高于<CINⅡ的低级别病变。2.197例患者中,HPV单一感染111例,占56.35%,多重感染86例,占43.65%。病理结果为宫颈病变中共有101例可检测到HPV E6/E7 m RNA的表达,表达率为71.13%,在非宫颈病变中HPV E6/E7 m RNA的表达率仅仅为28.87%,多重感染中HPV E6/E7m RNA的表达率在CINI组、CINⅡ组、CINⅢ组分别为85.7%,96.7%,100%。较单一感染高。炎症组与CINI组、CINⅡ、CINⅢ之间多重感染HPV E6/E7m RNA表达率高于单一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值分别为16.362、45.645、40.382,P<0.05)。3.197例患者中,HPV16型感染最高,81例可检测出HPV16亚型,占25.16%,(其中单一HPV16型感染22例),其次为HPV52型72例(其中单一感染21例)占22.36%、HPV18型64例(单一感染16例)19.88%、单一感染、多重感染的E6/E7m RNA表达率在不同HPV型别间无明显差异。在感染16、52、18亚型的宫颈组织中,经组织病理证实为宫颈病变组中HPV E6/E7m RNA表达高于炎症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HPV E6/E7m RNA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表达有差异,其拷贝值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升高而增加。HPV E6/E7m RNA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级别密切相关。HPV E6/E7m RNA检测有助于判断宫颈疾病的程度及恶性进展趋势,评估宫颈癌的发病风险。2.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E6/E7 m RNA在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之间表达有差异,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加,HPV E6/E7m RNA的表达在多重感染中要高于单一感染。3.E6/E7 m RNA在HPV16、52、18等常见高危亚型中高表达,经组织病理证实为宫颈病变组中HPV E6/E7m RNA表达高于炎症组,尤其是高危亚型的多重感染,对于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以及预测宫颈病变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小佳[9](2016)在《HPV16E6、p53和TLR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探究HPV16E6蛋白和抑癌基因p53在口腔癌细胞中的表达。2.研究TLR1在舌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探索TLR1在舌鳞癌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9例口腔癌、88例口腔癌癌前病变和49例癌旁组织标本中HPVl6E6蛋白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以及口腔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HPV16E6和p53的阳性表达率。2.通过RT-PCR和WB,测定60名舌鳞癌患者实验样本的TLR1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研究TLR1在舌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结果:1.口腔癌组织、口腔癌癌前病变组织和口腔癌旁组织中HPV16E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9%(119/149)、38.6%(34/88)和2.0%(1/49),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2%(36/149)、55.7%(49/88)和92.0%(45/49);口腔癌组织、口腔癌癌前病变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癌变组织的HPV16E6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而p53阳性表达率显着降低(P<0.05)。临床分期Ⅱ、Ⅲ、Ⅳ期的口腔癌组织与Ⅰ期相比,HPV16E6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而p53阳性表达率却明显减少(P<0.05)。病理分级Ⅱ、Ⅲ级的口腔癌组织与Ⅰ级相比,HPV16E6阳性表达率明显增加,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P<0.05)。2.RT-PCR和WB的分析结果显示,TLR1在舌鳞癌样本中的表达,较在相匹配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下调(P<0.01)。TLR1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如肿瘤侵袭深度、存活率等密切相关。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TLR1主要表达于舌正常鳞状细胞、及导管血管内皮细胞中;弱表达于舌鳞癌细胞中。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进一步揭示TLR1与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共表达,但不与血管平滑肌细胞标记物α-SAM共表达。结论:1.口腔癌细胞中HPV16E6阳性表达率升高和p53阳性表达率下降可能与口腔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2.TLR1的高表达在舌鳞癌组织中明显降低,与舌鳞癌的临床进展密切相关,揭示TLR1在舌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可能成为舌癌临床判断中重要的预测因子。

何保昌[10](2014)在《HPV感染、p53基因72密码子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口腔癌的关系及预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口腔癌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p53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研究HPV感染与口腔癌的关系;探索口腔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估HPV感染在口咽部鳞状细胞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1.利用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确诊的口腔癌新发病例364例和按性别、年龄成组频数匹配的对照840例,现场面对面方式收集调查问卷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叉生分析等方法,分析饮酒、吸烟、饮茶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调整比值比及其95%的可信区间,并进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分析。2.采集研究对象生物样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RFLP法检测p53基因的多态性,MAX检验方法分析最优遗传模型,利用Stata12.0软件分析p53基因的多态性与口腔癌的关联,并进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3.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病理确诊的鳞癌新发病例75例,对照为按性别年龄频数匹配的社区人群75例。病例组采集新鲜癌组织,对照组采集口腔黏膜细胞,提取组织DNA,运用HPV基因微阵列分型方法检测21型HPV。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PV感染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的调整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4.运用前瞻性随访研究,随访705例口腔癌患者,收集口腔癌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及生存状况,探索口腔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5.利用meta分析方法,采集文献,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2.0软件计算合并风险比(HR)及其95%的可信区间,评估HPV感染在口咽部鳞状细胞癌预后中的作用。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包年≥50、起床后30分钟内抽烟、18岁前被动吸烟、平均每日饮酒量≥60克、肿瘤家族史、体质指数<18.5kg/m2、口腔不良修复体、口腔溃疡是口腔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体质指数≥24kg/m2、饮用温茶、规律服用补品、规律服用维生素、食用绿色蔬菜(1次/d)、海鲜(≥1次/d)、鱼肉(≥1次/d)、其他蔬菜(≥1次/d)、定期食用水果及有规律看牙医是口腔癌发病的保护因素。吸烟与饮酒之间存在协同作用OR及其95%CI为2.308(1.109,4.803)。2.p53基因Pro/Pro基因型携带者较Arg/Arg基因型携带者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增加1.837倍。p53基因Pro/Pro基因型与饮酒有相乘交互作用OR及其95%CI为13.616(4.731,39.183)。3.HPV16/18感染增加了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的OR为12.457(95%CI:1.325117.117),HPV16/18感染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有关(P<0.05),与p53基因多态性无关(P>0.05)。4.性别、文化程度、肿瘤家族史、饮酒、T分期、M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首诊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口腔卫生是影响口腔癌总体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文化程度、肿瘤家族史、肿瘤大小、T分期、组织学分级、首诊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是影响口腔癌无病生存期的因素(P<0.05)。5.口咽部鳞状细胞癌患者HPV阳性预示着较低的死亡风险,其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0.33(0.29,0.38)和肿瘤复发风险,其风险比及95%可信区间0.35(0.29,0.40)。结论1.吸烟饮酒是口腔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两者存在协同交互作用;多吃水果蔬菜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2.p53基因Pro/Pro基因型可能是福建地区口腔癌的易感基因。3.HPV16/18感染可能是福建地区口腔癌的危险因素,HPV16/18感染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饮酒有关,与p53基因多态性无关。4.文化程度、肿瘤家族史、肿瘤大小、T分期、组织学分级、首诊淋巴结转移、手术治疗与口腔癌的预后有关。5.HPV阳性是口咽部鳞状细胞癌预后的有益因素

二、口腔粘膜癌前病变HPV感染与p53蛋白过度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腔粘膜癌前病变HPV感染与p53蛋白过度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HPV DNA、p16和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PV和p16 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1.3 SCC-Ag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清水平研究进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石蜡标本
        2.1.2 血清标本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器材
        2.2.3 实验方法
    2.3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纳入病例
    3.2 SCC-Ag2 浓度
    3.3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HPV、p16 及 SCC-Ag 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肿瘤微环境中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活化CXCL2/CXCR2轴促进口腔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口腔鳞癌组织中P.gingivalis、CXCL2和TANs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指标相关性及预后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gingivalis通过感染口腔鳞癌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的细胞及动物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口腔鳞癌肿瘤微环境中P.gingivalis通过活化CXCL2/CXCR2 轴激活JAK1/STAT3 信号通路促进口腔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配制方法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微环境促进口腔鳞癌侵袭转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喉癌中HPV16/18感染与RUNX3、TGF-β1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与HPV18 E6E7的协同致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NNK的致癌作用
        1.2.1 NNK的代谢活化机制
        1.2.2 NNK导致DNA损伤
        1.2.3 NNK致癌的生物标志物
    1.3 HPV的致癌机理
        1.3.1 HPV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1.3.2 HPV致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3.3 HPV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1.3.4 HPV与环境致癌物的协同作用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构建转染HPV18 E6E7的SHEE细胞系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人食管永生化上皮细胞SHEE的培养
        2.2.3 p LVX-Puro E6E7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4 慢病毒包装与细胞转染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PV18 E6E7 表达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 LVX-Puro E6E7 重组质粒的构建
        2.3.2 HPV18E6E7表达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NNK与 HPV18 E6E7 协同作用下的细胞恶性转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人永生化食管上皮细胞系SHEE的培养
        3.2.3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3.2.4 Transwell细胞侵袭和迁移实验
        3.2.5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3.3.2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
        3.3.3 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
        3.3.4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NNK 与 HPV18 E6E7 协同作用导致 HPB 形成的HPLC-MS/MS 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溶液的配制
        4.2.3 细胞培养和药物处理
        4.2.4 DNA的提取和水解
        4.2.5 DNA样品的纯化
        4.2.6 HPB的 HPLC-MS/MS定量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方法学研究
        4.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3 DNA样品中HPB的测定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口腔白斑临床特征、HPV感染及服用Gp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口腔白斑病人的临床资料特征分析
    引言
    实验一 2000-2015年间我院就诊的口腔白斑病人临床特征分析
    实验二 终点事件为异常增生或癌变的192例口腔白斑病人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以“重度异常增生”和“癌变”为终点事件的76例口腔白斑病人自身对照样本中HPV检测
    引言
    实验三 HPV反向点杂交法(分型检测)
    实验四 HPV16 E6 DNA PCR检测
    实验五 p16INK4A蛋白表达检测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有自身对照样本的口腔白斑病人服用复方绞股蓝的疗效分析
    引言
    实验六 终点事件为不同程度异常增生和癌变的192例OLK病人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的生存分析
    实验七 66例“病理减轻组”OLK病人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的疗效分析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口腔白斑病人癌变风险模型的建立
    引言
    实验八 通过258例有自身对照样本口腔白斑病人建立癌变风险预测模型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特色和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6)口腔微生态与口腔鳞癌关系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口腔鳞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1.引言
        1.1 口腔正常微生物组
        1.2 口腔微生物组失调与口腔癌
        1.3 口腔细菌微生物诱发口腔鳞癌的可能机制
    2.材料与方法
        2.1 受试者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样本的获取和预处理
        2.3 DNA提取
        2.4 细菌16S rRNA基因目标片段扩增
        2.5 文库构建与质检
        2.6 上机测序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7.1 原始序列数据处理与统计
        2.7.2 序列聚类及注释并生成OTU列表
        2.7.3 样本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分析
        2.7.4 关键物种的筛选
        2.7.5 菌群的网络关系分析
        2.7.6 基因功能预测
    3.结果
        3.1 样本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点
        3.2 组间共有和显着差别的细菌微生物
        3.3 共现网络分析和基因功能预测
    4.讨论
第二部分 口腔鳞癌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宏基因组学分析
    1.引言
        1.1 宏基因组测序平台
        1.2 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挑战和局限
        1.3 口腔相关的宏基因组学研究现状
    2.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测序策略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1 测序原始数据的预处理
        2.3.2 有效序列的筛查过滤
        2.3.3 宏基因组序列拼接
        2.3.4 物种组成分析
        2.3.5 宏基因组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
    3.结果
        3.1 口腔鳞癌相关微生物物种分类分析
        3.2 口腔鳞癌相关微生物功能代谢分析
    4.讨论
第三部分 口腔鳞癌相关微生物群落与基因异常甲基化关系的初探
    1.引言
        1.1 DNA甲基化
        1.2 影响DNA甲基化的外界因素
        1.3 口腔鳞癌内甲基化沉默的基因
        1.4 DNA甲基化的测定方法
    2.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的试剂和仪器
        2.2 PCR引物设计
        2.3 样本采集
        2.4 DNA重亚硫酸盐转化
        2.5 转化后DNA的纯化
        2.6 PCR扩增反应
        2.7 焦磷酸测序反应
        2.8 关联分析
    3.结果
        3.1 LINE-1和CYP1A1 靶序列特征
        3.2 LINE-1和CYP1A1 平均DNA甲基化水平组间分析
        3.3 CYP1A1 甲基化水平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关联分析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7蛋白检测在宫颈病变分流中的应用价值硏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试剂及器材 三、试验方法及步骤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分析 一、hrHPV
    E7蛋白阳性率表达情况 二、hrHPV
    E7蛋白用于细胞学异常的分流价值 三、hrHPV
    E7蛋白与TCT的诊断价值比较 讨论 一、hrHPV
    E7蛋白在宫颈脱落细胞中表达的意义 二、hrHPV
    E7蛋白检测宫颈病变的价值探讨 三、该课题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E6、E7蛋白诱导细胞恶变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2.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2 检测方法
        2.2.1 标本采集
        2.2.2 HPV E6/E7m RNA检测
        2.2.3 阴道镜下宫颈组织活检
    3 诊断标准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HPV E6/E7 m RNA表达与病理结果比较
        1.1 HPV E6/E7m RNA的表达与病理结果比较
        1.2 HPV E6/E7m RNA拷贝值与病理结果比较
    2 单一感染、多重感染HPV E6/E7m RNA的表达
        2.1 HPV E6/E7m RNA在单一感染、多重感染中的表达
        2.2 单一感染、多重感染E6/E7m RNA的表达与病理结果的比较
    3 常见高危HPV亚型中HPV E6/E7m RNA表达的比较
        3.1 常见高危亚型单一感染、多重感染HPV E6/E7m RNA表达的比较
        3.2 常见高危亚型中HPV E6/E7m RNA表达与病理结果比较
讨论
    1.HPV病毒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
        1.1.HPV病毒结构
        1.2 E6蛋白结构及功能
        1.3 E7蛋白结构及功能
    2 HPV E6/E7 m RNA检测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价值
        2.1 HPV E6/E7检测方法
        2.2 HPV E6/E7m RNA检测在不同级别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2.3 HPV E6/E7m RNA检测在HPV单一感染、多重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2.4 HPV E6/E7m RNA检测在常见高危亚型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HPV E6 E7m RNA 在宫颈病变研究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HPV16E6、p53和TLR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HPV16E6 和p53 在人口腔癌中的表达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TLR1 在舌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HPV家族及其致癌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10)HPV感染、p53基因72密码子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口腔癌的关系及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口腔癌发病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p53基因72密码子多态性与口腔癌关系的易感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HPV感染与口腔癌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口腔癌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五部分HPV感染与口咽部鳞状细胞癌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发表文章
个人简介

四、口腔粘膜癌前病变HPV感染与p53蛋白过度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HPV DNA、p16和SCC-Ag2在口腔特殊类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研究[D]. 陈蔚冰. 南昌大学, 2021(01)
  • [2]肿瘤微环境中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活化CXCL2/CXCR2轴促进口腔鳞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郭治辰.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喉癌中HPV16/18感染与RUNX3、TGF-β1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D]. 钟庆瑶.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4]甲基亚硝胺吡啶基丁酮与HPV18 E6E7的协同致癌作用研究[D]. 庄琢琛.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6)
  • [5]口腔白斑临床特征、HPV感染及服用Gp效果研究[D]. 武文妍.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6]口腔微生态与口腔鳞癌关系的初探[D]. 赵泓森.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7]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7蛋白检测在宫颈病变分流中的应用价值硏究[D]. 杨光. 南京大学, 2017(02)
  • [8]人乳头瘤病毒HPV E6/E7mRNA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D]. 徐多. 皖南医学院, 2016(05)
  • [9]HPV16E6、p53和TLR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研究[D]. 龙小佳.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10]HPV感染、p53基因72密码子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口腔癌的关系及预后研究[D]. 何保昌.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中HPV感染及p53蛋白过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