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

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

一、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傅晓仪[1](2019)在《探究CpG-ODN联合表柔比星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治疗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膀胱灌注诱导剂N-甲基亚硝基脲(MNU)建立膀胱癌模型大鼠,观察膀胱组织治疗前后生物学特征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病理组织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p53、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IL-2、IFN-γ表达水平,探讨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对化疗药物表柔比星(EPI)的免疫增敏作用。对比分析CpG-ODN、卡介苗(BCG)对膀胱肿瘤的疗效、使用剂量、产生的副作用,探讨CpG-ODN替代BCG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探索和应用CpG-ODN抗膀胱肿瘤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1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n=34只)、实验组(n=82只),应用诱导剂N-甲基亚硝基脲(N-methyl-nitrosourea,MNU)通过尿道灌注大鼠膀胱,隔周灌注,一共灌注4次。第八周时将实验组(n=82只)随机分为4个小组,分别为造模组(n=10只),EPI组(n=24只),EPI+BCG组(n=24只),EPI+CpG-ODN组(n=24只)。此时,造模组所有大鼠以及空白对照组随机取10只大鼠进行麻醉处死并收集血清、全膀胱组织。采用HE染色法进行病理分级,计算膀胱肿瘤发生率。成功建立膀胱癌大鼠模型后各用药组分别进行膀胱灌注EPI,EPI+BCG,EPI+CpG-ODN;空白对照组灌注0.9%生理盐水水,隔周灌注,共灌注4次。第16周,所有动物实验结束,收集各组全膀胱组织以及血清样本,并通过以下研究方法进行进一步检测实验:(1)HE染色法分析膀胱肿瘤组织的病理特征变化,评定病理分级。(2)免疫组化法评价p53、survivin蛋白在膀胱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3)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IFN-γ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膀胱肿瘤大鼠建模成功率达77.8%,肉眼观察造模组的组织生物特征,可观察到膀胱壁增厚,呈红棕色,膀胱内形成菜花状肿瘤。分别观察四次药物灌注治疗后EPI+BCG组,EPI+CpG-ODN组的膀胱内壁粘膜明显由棕红色逐渐趋于乳白色,膀胱壁由增厚逐渐趋于正常,肿瘤组织逐渐消失。经HE染色法分析得到EPI+BCG组和EPI+CpG-ODN组的肿瘤细胞数量大幅度减少,细胞分布及排列趋于正常,病理分级下降。p53、survivin蛋白在EPI+BCG组,EPI+CpG-ODN组中的表达明显下调,与EPI组有显着差异(P<0.05)。四次灌注治疗后,IL-2,IFN-γ在EPI+BCG组,EPI+CpG-ODN组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高于EPI组,差异显着(P<0.05)。此外,本研究中CpG-ODN剂量为4μM/ml,BCG剂量为2 mg/ml,CpG-ODN的剂量远低于BCG,但p53、survivin的表达水平以及IL-2、IFN-γ的表达水平均优于BCG组,且表达水平稳定。EPI+BCG组在第二次灌注后,膀胱壁内形成结石,而在EPI+CpG-ODN组未见该症状。结论:(1)CpG-ODN联合EPI更能有效抑制肿瘤的发展,可作为EPI的抗肿瘤增敏剂。(2)CpG-ODN能够有效的刺激细胞免疫反应,活化免疫细胞并产生稳定量的细胞因子IL-2、IFN-γ。(3)CpG-ODN能显着下调p53、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4)CpG-ODN作为化疗药增敏剂时,使用剂量远低于BCG,且抗肿瘤作用更稳定,更安全。综上所述,CpG-ODN有望成为治疗膀胱恶性肿瘤的辅助药物,具有替代BCG作为治疗膀胱肿瘤的免疫药物的潜能。

王晓鹏[2](2014)在《BLCA-4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体液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膀胱癌是我国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无痛性肉眼血尿为最常见的主诉。目前膀胱镜检查和尿脱落细胞检查是诊断和随访膀胱癌的最常用方法,但膀胱镜检查为有创检查,费用较高且给患者(尤其男性)带来极大的不适,还可能造成泌尿系感染。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需要在恰当的时间收集尿液才能提高诊断率,虽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度较低,极易出现假阴性,会造成漏诊。近些年来,随着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许多新的膀胱肿瘤瘤标得以发现,如miRNA、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BTA (膀胱肿瘤抗原)、ImmunoCyt(免疫荧光细胞学)、UroVysion、核基质蛋白(NMP22)等。但是,这些瘤标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不尽人意,有的实验要求的条件极为苛刻、价格昂贵、假阳性率高、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等,诸多问题使得这些瘤标不能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实践。BLCA-4(bladder cancer specificity nuclear matrix protein4)是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BLCAS家族中的一种,只存在于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与癌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血管的生成等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尿中BLCA-4对膀胱癌诊断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不会受其他泌尿系疾病(如结石、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疾病)影响。但该项研究尚不深入,目前只有以尿液为基础的关于敏感性及特异性的研究,而BLCA-4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和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拟用免疫组化、ELISA、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BLCA-4在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泌尿系良性疾病和正常人的体液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水平,评估BLCA-4与浸润性膀胱肿瘤生物学活性之间的关系,探讨BLCA-4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为BLCA-4作为新的膀胱癌标记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BLCA-4在实验组(72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血液、尿液和膀胱组织)、对照组(包括7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液、尿液和膀胱组织,44例体检正常者和34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血液和尿液)中的水平及表达情况。实验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秩转换非参数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T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液中BLCA-4含量中位数为1.593,增生组含量为0.319,结石组含量为0.238,正常组为0.194,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余三组(P<0.05),增生组BLCA-4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BLCA-4在T2a含量中位数为1.809,T2b中含量为1.675,T3+T4中含量为1.982,在中高分化膀胱癌尿液BLCA-4为1.416、低分化膀胱癌尿液BLCA-4为1.817,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含量在不同分级分期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大小<2cm BLCA-4含量为0.966和肿瘤直径大小≥2cm含量为1.809,膀胱癌患者尿液BLCA-4含量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确定临界值为0.620ng/ml时,尿BLCA-4检测浸润性膀胱癌的灵敏度、特异度最佳,分别为91.6%(22/24)和100%;实验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中BLCA-4含量中位数为5.808,增生组、结石组、正常组患者血清中BLCA-4的含量分别为5.718、5.076、4.995,结果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Fig1、2、3、4,Tab1、2、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BLCA-4的表达阳性率(77.8%)明显高于对照组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2.56%),BLCA-4在中高分化和低分化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和93.7%,BLCA-4在T2a、T2b和T3-T4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3%、72.7%和100%,BLCA-4的表达与肿瘤分级(P<0.05)分期(P<0.05)有相关性;癌旁组织(距切缘2cm内)中BLCA-4表达阳性率为50%(36/72);与患者年龄(P=0.801)、性别(P=0.289)、肿瘤数量(P=0.526)、肿瘤大小(P=0.076)、手术方式(P=0.848)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Fig7、8、9,Tab5)。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BLCA-4表达为0.828±0.267,癌旁组织表达为0.591±0.259,前列腺增生患者组织中表达为0.242±0.116,BLCA-4在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表达较高,在癌旁组织中也有表达,在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组织中基本无表达,三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g5、6,Tab4)。结论:1. BLCA-4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的表达有较高的敏感性(91.6%)和特异性(100%),但其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液中的表达在本实验中未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BLCA-4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的表达与肿瘤直径大小存在一定相关性。3. BLCA-4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表达的水平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有相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数量、肿瘤大小和手术方式无明显相关性。4.BLCA-4在在浸润性膀胱癌组织中表达较高,在癌旁组织中也有表达,在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组织中基本无表达,三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曾铭强,蒋雷鸣[3](2009)在《膀胱癌的遗传学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中90%以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在初诊时大部分是浅表性癌,术后高复发率是其最为显着的特点。随着分子细胞遗传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使膀胱肿瘤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阐述了荧光原位杂交、比较基因组杂交、流式或静态细胞DNA分析、多重连接探针扩增等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技术以及膀胱移行细胞癌较常涉及的3、5、6、7、8、9、11、12、17号染色体在肿瘤的诊断及预后等方面的遗传学研究。

刘莉莉[4](2008)在《流式DNA倍体及CYFRA21-1在膀胱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膀胱癌是目前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术后定期复查对该病的治疗至关重要。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最准确方法,因系创伤性检查,尚有一些禁忌症,其临床应用有时受到限制。最常用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是尿细胞学检查,其敏感性一般在20%-70%之间,且受肿瘤分级和检查者经验的主观影响。另外,一些新的尿液肿瘤标记物相继出现并应用于临床,虽优于尿细胞学检查,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寻找无创伤性的,更客观方便和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尿液肿瘤标志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虽然有文献报道尿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可望成为诊断膀胱癌的一种辅助方法,但由于缺乏流式DNA倍体定量检测的标准方法,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本文建立了流式DNA倍体分析的标准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此外,本文运用新一代国际先进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标记技术检测尿液脱落细胞CYFRA21-1含量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特点;应用SYBR Green荧光染料和18SrRNA看家基因建立荧光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膀胱癌尿液脱落细胞CYFRA21-1基因mRNA,为膀胱癌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有关运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膀胱癌尿液脱落细胞CYFRA21-1基因的表达及探讨膀胱癌尿液脱落细胞DNA倍体和CYFRA21-1蛋白浓度变化的关系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本文的另一创新点是从肿瘤生物学行为整体和发展变化的角度联合流式DNA倍体和CYFRA21-1肿瘤标志物的选择。探讨尿液脱落细胞DNA倍体和CYFRA21-1在膀胱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膀胱癌组、急性尿道感染及腺性膀胱炎组和对照组之间,尿流式DNA倍体分析中DI(DNA指数)、SPF(S期细胞峰百分比)、PI(增殖指数)、G0/G1期CV值和CYFRA21-1蛋白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说明尿液脱落细胞DI、SPF、PI、G0/G1期CV值和CYFRA21-1蛋白可作为膀胱癌辅助诊断指标。膀胱癌组尿液脱落细胞DI、PI、SPF、G0/G1期CV值及CYFRA21-1蛋白含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加,DI、SPF和CYFRA21-1蛋白含量相应逐渐增加,病理分级为Ⅲ级、Ⅳ级膀胱癌患者DI显着高于Ⅰ级和Ⅱ级患者(P>0.05);临床分期T4期膀胱癌患者PI和CYFRA21-1蛋白含量显着高于Ta期、T1期、T2期、T3期患者(P<0.05)。说明膀胱脱落细胞DNA倍体和CYFRA21-1蛋白浓度的变化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相关。临床分期为Ta期的膀胱癌组异倍体率是20%,T1-T4期膀胱癌组异倍体率是62.5%,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反映浸润型膀胱癌异倍体率显着高于浅表型膀胱癌(P<0.05)。说明膀胱癌尿液流式DNA异倍体率与膀胱癌病变发展相关。SPF>15%作为膀胱肿瘤恶性的判断标准,研究结果发现膀胱癌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尿液脱落细胞SPF>15%的患者阳性率相差不大,但膀胱癌组SPF>15%的患者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可作为膀胱癌发生的辅助判断指标之一。以细胞G0/G1期CV>10%作为膀胱肿瘤恶性的判断标准,研究结果发现膀胱癌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尿液脱落细胞G0/G1期CV>10%的患者阳性率相差不大,但膀胱癌组CV>10%的患者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可作为膀胱癌发生的辅助判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膀胱癌和复发性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DI、PI、SPF、G0/G1期CV值及CYFRA21-1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尿液流式DNA倍体分析和CYFRA21-1蛋白含量可能不适合预示膀胱癌复发。膀胱癌尿液细胞DNA倍体中DI、PI、SPF、G0/G1期CV值和CYFRA21-1蛋白相关性分析,发现尿液脱落细胞DNA分析中DI和G0/G1期CV值与CYFRA21-1蛋白含量在膀胱癌的辅助诊断评价具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尿液流式DNA倍体和CYFRA21-1蛋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单指标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联合流式DNA倍体和CYFRA21-1蛋白辅助诊断膀胱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显着提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CYFRA21-1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在膀胱癌组织中的CYFRA21-1基因mRNA表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提示CYFRA21-1与膀胱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膀胱癌的一个新的肿瘤标记物。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CYFRA21-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发现膀胱癌尿液脱落细胞CYFRA21-1基因mRNA水平与CYFRA21-1蛋白质表达变化趋势一致;同时,在不同病理分化程度的患者尿液中,病理分化程度越差。CYFRA21-1基因mRNA转录水平越高。尿液流式DNA倍体及CYFRA21-1表达异常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相关,联合检测尿液流式DNA倍体和CYFRA21-1可以提高膀胱癌辅助诊断的敏感性,是监测膀胱癌疗效的无创性的良好指标。

陈辉,崔岩,乔忠杰,徐万海,赵丕显[5](2007)在《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配合手术治疗对膀胱肿瘤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术前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IAC)配合手术治疗对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先行盆腔区域化疗,再行开放手术(复合组);对照组134例仅行单纯开放手术。采集术后肿瘤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行肿瘤细胞核DNA含量测定;全部病例随访5年,比较随访资料。结果:在Ⅱ、Ⅲ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复合组的DNA指数(DI)、增殖指数(PI)、S期比率(SFR)、异倍体率4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合组的5年生存率82.8%(108/128),复发率17.9%(14/128);单纯手术对照组5年生存率44.0%(59/134),复发率40.2%(54/13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术前动脉化疗配合手术治疗对Ⅱ、Ⅲ级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DNA含量影响显着,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

章越龙[6](2007)在《流式细胞术分析尿脱落细胞DNA对膀胱肿瘤诊断和预后估计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更好地了解流式细胞(flow cytometry,FCM)DNA分析对膀胱肿瘤诊断的敏感性,以及异倍体峰、S期细胞峰百分比(S-phase faction,SPF)、G0/G1期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CV)、凋亡峰(apoptotic peak,APO)与肿瘤诊断、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之间的关系和意义。材料和方法:所有病例分为53例膀胱肿瘤组和26例非肿瘤组两组。留取两组患者的清晨第二次小便。先将标本离心10分钟,再将沉淀的细胞用PBS缓冲液清洗和离心两次,将沉淀细胞制备成细胞浓度为106/ml的悬液。按DNA-Prep Kit试剂盒操作说明将细胞的DNA用PI荧光染色。调节流式细胞仪光路系统,使CV≤2%,以人淋巴细胞为参考标准,使CV<5%,通过FSC和SSC“设门”去除细胞碎片,通过FL2-A和FL2-W“设门”去除细胞团块。将染色细胞上机检测,再通过Multicycle软件分析数据,结果用DNA直方图表示。膀胱肿瘤诊断标准采用Collste和Klein提出的标准。将79例进行尿流式细胞DNA分析的病例分为肿瘤组和对照组,肿瘤组53例,对照组26例。其中将肿瘤组病例又分为:乳头状瘤(6例)、G1级膀胱癌(21例)、G2级膀胱癌(18例)、G3级膀胱癌(8例)四组。将FCM检测的各参数,如:FCM阳性率、异倍体比率、SPF、CV和APO等在肿瘤组和对照组,以及各级肿瘤分组间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肿瘤组FCM阳性38例,对照组FCM阳性7例,肿瘤组和对照组的FCM阳性率分别是71.7%和26.9%,对两组FCM阳性率进行X2检验,P<0.005,肿瘤组FCM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肿瘤组出现异倍体细胞峰的16例,包括:G3级6例,G2级8例,G1级2例,乳头状瘤0例。对各级膀胱肿瘤出现异倍体病例数进行Fisher检验,提示从乳头状瘤到G3呈现异倍体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对照组无异倍体出现。将肿瘤组分为异倍体组和无异倍体组。异倍体组共16例,复发14例;无异倍体组共37例,复发17例。对两组复发率进行X2检验,P<0.005,异倍体组复发率显着高于无异倍体组。肿瘤组SPF>15%共31例,包括:G3级7例,G2级10例,G1级12例,乳头状瘤2例。对各级膀胱肿瘤SPF>15%的比率进行两组间的Fisher检验,各组间均P>0.05,说明各级膀胱肿瘤出现SPF>15%的比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别。对照组中有5例SPF大于15%。对肿瘤组和对照组SPF>15%的比率进行X2检验,P<0.005,说明肿瘤组SPF>15%比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各级膀胱肿瘤的SPF值:G3级SPF=32.24±8.48,G2级SPF=21.49±6.93,G1级SPF=16.70±4.55,乳头状瘤SPF=8.7±5.75。对各级膀胱肿瘤的SPF值进行方差检验,除了G2、G1组外,其余各组间的P均<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SPF值也逐渐增加。肿瘤组中31例复发病例SPF=24.66±7.45,22例未复发病例SPF=12.87±5.67。对两组SPF值进行t检验,P<0.005,说明肿瘤组复发病例SPF值显着高于未复发病例。肿瘤组G0/G1期CV大于9%的病例共26例,包括:G3级5例,G2级11例,G1级8例,乳头状瘤2例。对各级膀胱肿瘤G0/G1期CV>9%的比率进行两组间的Fisher检验,各组均P>0.05,说明各级膀胱肿瘤出现G0/G1期CV>9%的比率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别。对照组G0/G1期CV大于9%的有4例。将肿瘤组与对照组G0/G1期CV>9%的比率进行X2检验,P<0.005,肿瘤组G0/G1期CV>9%的比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肿瘤组53例病例中有17例出现APO,对照组26例病例中有3例出现APO,两组出现APO的比率进行X2检验,P<0.05,肿瘤组出现APO比率要显着高于对照组。对照组7例FCM阳性患者中,5例合并有尿路感染;5例可疑阳性患者中,2例合并有尿路感染。在对照组的FCM阳性和可疑阳性病例中,有尿路感染情况的比例比较大,为58.3%。结论:FCM检测膀胱肿瘤方便、无创,敏感性较高。异倍体出现是膀胱肿瘤的特异性表现,有异倍体的肿瘤比无异倍体的肿瘤更容易复发。SPF>15%和CV>9%可以作为膀胱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但要注意假阳性;SPF值高的肿瘤更容易复发。FCM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诊断膀胱肿瘤时应该综合分析。

谢明,王建钧[7](2006)在《膀胱癌与癌前病变细胞核DN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和癌前病变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性质及其生物学行为,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图像光度术测量和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细胞核DNA含量和倍体增殖状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5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细胞核DNA含量和异多倍体出现率较膀胱移行细胞孔头状瘤高1~3倍多。结论:测定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与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的细胞核DNA含量及倍体测定可作为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郑伟,肖志芸,林国威[8](2003)在《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膀胱肿瘤标本在Feulgen染色后 ,应用“VideoPro 3 2”彩色图像分析系统 ,测量其DNA指数 (DI)值和各种倍体细胞占该病例病变细胞的百分率。从膀胱移行细胞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细胞生长活跃到膀胱移行细胞癌I~III级 ,DI值和多倍体细胞百分率 ,随着肿瘤级别的增高而增大 ;并提示细胞生长活跃的乳头状瘤有低度恶性倾向。DI值和各种倍体细胞占该肿瘤测定细胞的百分率可用来判定膀胱肿瘤的良、恶性 ,以及反映其恶性程度。

赵丕显,陈辉,赵玉兰,耿敬株,王小民,李长福,徐万海,乔忠杰[9](2003)在《动脉化疗配合手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评价动脉灌注化疗配合膀胱部分切除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膀胱癌患者 171例 ,均行膀胱部分切除 ,随机分 2组 :(1)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组 78例 ,行化疗前后进行膀胱镜观察 ;5 8例术后行病理形态学观察 ;12例术后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3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 )行肿瘤细胞核DNA含量测定。 (2 )术后动脉灌注化疗组 93例。膀胱癌单纯手术者 35例 ,测定DNA含量作为对照。所有病例随访 5年。 结果 术前灌注化疗 78例膀胱镜检查者 ,肿瘤消失 9例 ,肿瘤缩小≥ 5 0 % 4 9例 ,有效率 74 .3% (5 8/78)。 5 8例病理形态学观察 ,有效率 75 .9% (4 4 /5 8)。 12例电镜观察见肿瘤细胞明显受损。DNA含量测定 ,通过DNA指数 (DI)、增殖指数 (PI)、S期比率 (SFR)、异倍体率 4项指标的测定进行对比 ,在Ⅱ、Ⅲ级膀胱癌中 ,行动脉化疗与否 ,差异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5 )。 171例经动脉灌注化疗配合手术的病例 5年生存率 84 .2 % (14 4 /171) ,复发率 9.3% (16 /171)。 结论 动脉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有明显降级、降期、缩小病灶的作用 ,可降低复发率 ,提高生存率。

方杰,方祖军,张元芳[10](2003)在《CDHS 801在光动力学治疗膀胱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验证新型光敏剂CDHS 80 1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 4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 2 7例 )和对照组 ( 2 7例 )。病理为T1 、T2 期。治疗组口服CDHS 80 1( 4mg/kg) 2 4h后进行光动力学治疗(PDT) ,能量密度为 5 0J/cm2 ;治疗期间不避光 ;72h后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取标本。对照组不服药 ,行TURBT治疗。所有患者随访 6~ 12个月。结果 治疗组的肿瘤坏死发生率和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 ;样本的平均DNA质量 ,治疗组的均数低于对照组 (P <0 .0 5 )。治疗后肿瘤巨体发生明显改变 :轮廓增大呈水泡样疏松的结构 ,并有成片坏死灶和“卫星灶”出现。治疗组未出现光敏性皮炎或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CDHS 80 1治疗T1 、T2 期膀胱癌 ,该PDT方法是有效的、药物是安全的

二、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CpG-ODN联合表柔比星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MNU诱导建立膀胱癌大鼠的模型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探究CpG-ODN联合EPI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作用
    1.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CpG-ODN序列
        1.4 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
        2.1 药物灌注治疗
        2.2 给药浓度
        2.3 ELISA测定血清中IL-2 含量
        2.4 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
        2.5 免疫组化法检测p53、survivin的表达
        2.6 结果判定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各组大鼠膀胱癌的发病情况
        3.2 各组膀胱组织生理特征的分析
        3.3 各组病理切片的分析
        3.4 各组切片p53 的表达
        3.5 各组切片suivivin的表达
        3.6 各组用药对血清中IL-2、IFN-γ含量的影响
    4.讨论
第三章 探究CpG-ODN联合EPI经肌肉注射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作用
    1.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2.1 药物肌肉注射治疗
        2.2 给药浓度
        2.3 ELISA测定血清中IL-2、IFN-γ含量
        2.4 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
        2.5 免疫组化法检测p53 的表达
        2.6 结果判定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成功建立膀胱肿瘤大鼠模型
        3.2 各组病理切片的分析
        3.3 各组切片p53 的表达
        3.4 各组用药对血清中IL-2、IFN-γ含量的影响
    4.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BLCA-4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体液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分组方法
    3 实验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流式DNA倍体及CYFRA21-1在膀胱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DNA倍体在肿瘤临床应用进展
        1 DNA倍体在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1.1 DNA倍体在膀胱肿瘤临床应用进展
        1.2 DNA倍体在肾脏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1.3 DNA倍体在前列腺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2 DNA倍体在妇科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3 DNA倍体在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第二节 CYFRA21-1在肿瘤临床应用进展
        1 CYFRA21-1在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1.1 CYFRA21-1在膀胱肿瘤临床应用进展
        1.2 CYFRA21-1在其它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2 CYFRA21-1在妇科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3 CYFRA21-1在头颈部肿瘤的临床应用进展
        4 CYFRA21-1在肺癌的临床应用进展
    第三节 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 流式细胞术分析DNA倍体
        2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CYFRA21-1
        3 荧光定量RT-PCR法分析CYFRA21-1
    第四节 本文研究内容和科学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标本的收集
        2 实验仪器设备
        3 主要试剂
        3.1 流式DNA分析试剂
        3.2 CYFRA21-1电化学发光分析试剂
        3.3 CYFRA21-1荧光定量PCR分析试剂
        3.3.1 RNA提取试剂盒(飞捷生物公司"RNAfast1000"产品)
        3.3.2 cDNA合成试剂盒(美国Promega公司产品)
        3.3.3 RT-PCR检测试剂(美国Promega公司产品)
        3.3.4 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
        3.3.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3.6 18S rRNA primer内对照试剂
        3.3.6 琼脂糖电泳试剂
        3.4 细胞培养试剂
    二 实验方法
        1 FCM DNA倍体的分析
        1.1 尿液标本的采集
        1.2 尿液标本的标准化处理
        1.3 荧光抗体标记
        1.4 流式细胞仪的标准化检测及分析
        2 CYFRA21-1的分析
        2.1 尿液标本的采集
        2.2 尿液标本的处理
        2.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及分析
        3 PCR相关实验
        3.1 RNA提取实验
        3.2 反转录实验
        3.3 RT-PCR反应
        3.4 FQ-RT-PCR反应
        3.4.1 引物分装
        3.4.2 荧光定量PCR实验
        3.4.3 DNA的琼脂糖电泳
        3.4.4 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
        3.4.5 PCR产物纯化
        3.4.6 扩增效率的计算
        3.4.7 重复性检测
        3.4.8 标准曲线的建立
        3.4.9 CYFRA21-1mRNA表达水平相对定量分析:
        4 细胞相关实验
        4.1 膀胱癌T24细胞培养有关试剂的配置
        4.1.1 培养基的配置
        4.1.2 小牛血清的处理
        4.1.3 抗生素的配制
        4.1.4 胰酶消化液
        4.1.5 1×PBS(pH7.4)的配制
        4.2 细胞复苏
        4.3 换液
        4.4 传代
        4.5 细胞保种
        4.6 细胞计数
        5 敏感性特异性分析
        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1 膀胱癌等不同组别尿液流式DNA倍体状况
    2 膀胱癌患者尿液流式DNA倍体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3 流式DNA异倍体率与膀胱癌临床分期的关系
    4 流式分析SPF在膀胱癌的辅助诊断价值
    5 流式分析G_0/G_1期CV值在膀胱癌的辅助诊断价值
    6 膀胱癌患者尿液流式DNA倍体对膀胱癌预后的评估
    7 流式DNA倍体分析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
    8 CYFRA21-1含量的变化在膀胱癌辅助诊断价值
    9 CYFRA21-1含量与膀胱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关系
    10 CYFRA21-1含量的变化对膀胱癌预后的评估
    11 FQ-RT-PCR方法检测膀胱癌患者组织及尿液中CYFRA21-1含量变化
        11.1 RNA的纯度和完整性分析
        11.2 FQ-RT-PCR的扩增效率检测
        11.3 重复性检测:
        11.4 标准曲线的建立
        11.5 CYFRA21-1在膀胱组织、细胞T24株和尿液中表达水平分析
    12 CYFRA21-1含量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
    13 流式DNA倍体与CYFRA21-1的辅助诊断价值评价
    14 流式DNA倍体分析与CYFRA21-1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临床应用价值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表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配合手术治疗对膀胱肿瘤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流式细胞术分析尿脱落细胞DNA对膀胱肿瘤诊断和预后估计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论文
    (一) 前言
    (二) 材料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四.综述
五.致谢

(7)膀胱癌与癌前病变细胞核DN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动脉化疗配合手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治疗方法
        1.分组:
        2.动脉灌注方法:
        3.化疗药物选择:
    三、肿瘤细胞核DNA含量测定
    四、疗效观察
    五、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膀胱镜检查结果
    二、病理形态学改变
    三、超微结构变化
    四、肿瘤细胞核DNA含量测定结果
    五、随访
讨 论

(10)CDHS 801在光动力学治疗膀胱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一、对象
    二、 入选标准
    三、 药品
    四、 激光设备
    五、治疗方法
    六、图像分析
    七、DNA定量检测
    八、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2组病理切片图像分析
    二、平均DNA质量
    三、不良事件
    四、治疗组肿瘤巨体形态的改变
讨论

四、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CpG-ODN联合表柔比星对膀胱癌大鼠的免疫治疗作用[D]. 傅晓仪.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2]BLCA-4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体液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 王晓鹏. 承德医学院, 2014(01)
  • [3]膀胱癌的遗传学研究新进展[J]. 曾铭强,蒋雷鸣.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09(04)
  • [4]流式DNA倍体及CYFRA21-1在膀胱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莉莉. 厦门大学, 2008(08)
  • [5]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配合手术治疗对膀胱肿瘤预后的影响[J]. 陈辉,崔岩,乔忠杰,徐万海,赵丕显.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7(10)
  • [6]流式细胞术分析尿脱落细胞DNA对膀胱肿瘤诊断和预后估计的回顾性研究[D]. 章越龙. 浙江大学, 2007(02)
  • [7]膀胱癌与癌前病变细胞核DNA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 谢明,王建钧. 中国临床医学, 2006(02)
  • [8]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J]. 郑伟,肖志芸,林国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S1)
  • [9]动脉化疗配合手术治疗膀胱癌的效果[J]. 赵丕显,陈辉,赵玉兰,耿敬株,王小民,李长福,徐万海,乔忠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3(07)
  • [10]CDHS 801在光动力学治疗膀胱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 方杰,方祖军,张元芳. 上海医学, 2003(05)

标签:;  ;  ;  ;  ;  

膀胱肿瘤细胞核DNA含量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