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思科从大学开始

掌握思科从大学开始

一、掌握Cisco从高校开始(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1)在《高校教育基金会社会捐赠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85所高校教育基金会数据》文中研究指明

潘印辉[2](2021)在《LN通讯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

陈福春[3](2021)在《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攀岩是一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符合当代青年人身心发展的需求。如今攀岩运动课程已经逐渐的进入大学的课程体系当中,部分高校还成立相关的攀岩俱乐部、社团以及代表队。每年都会组织参加相关的大学生联赛,也会派出代表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也为攀岩运动在高校当中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在奥运会新增项目中,攀岩运动也正式入选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攀岩运动自身带来的影响力和它本身具有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四川省陆续有12所高校开设了攀岩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了5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对攀岩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通过分析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不断推动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为攀岩课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选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五所高校展开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当前,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建设初获成效。其中,四川旅游学院攀岩运动课程于202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正拟申报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为其他高校攀岩课程建设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及经验借鉴。二、本文重点研究的五所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情况良好。均有属于专业攀岩场地、器材,专业师资配备等,具备较充分开课的条件。三、从整体来看,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还处于发展初期。开设攀岩课程的学校在四川省132所高校之中不到20所,存在普及率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开设的攀岩课程仅限于体育专业课程,尚未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针对当前状况及调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通过“攀岩进奥运”讲座及各种宣传方式,提高攀岩运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良好氛围;二、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指标要求,高校攀岩运动课程需要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评价方式等领域,不断改进与完善。三、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也是促进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攀岩比赛,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攀岩运动的热情,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训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程发展体系。

王安祺[4](2021)在《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校友记忆既包括高校校友对母校的回忆也包括高校校友之间的记忆。其是高校校友个人校友身份感和根源感的来源,是高校校友之间联络与合作的前提,是高校校友会开展一系列校友活动的根本保障,也是高校文化与发展的最可靠的历史见证。高校校友档案是构建和保存高校校友记忆资源最重要且最不可替代的要素。其不仅包括在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档案文件材料,也包括高校毕业生离开学校后在和往昔同学的联络中、参与母校的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文件材料,其中蕴含着最真实、最生动的校友记忆。目前,我国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管理与开发的仍处在探索阶段,与此相关的实践活动比较有限。在现有的高校校友档案研究成果中,仅以高校相关部门(如高校校友会、高校档案馆等)作为单一的管理主体对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的构建有着一定的阻碍和限制。而广大高校校友作为档案的形成者和重要价值建构主体仍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如何改变这种格局,如何充分调动来自校友们的智慧和力量,“价值共创”无疑提供了一条可供探索的路径。因此本文采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将价值共创理论引入档案学研究,在肯定高校校友档案各价值主体(高校校友、高校档案馆、高校校友会、民间校友会)地位的前提下,以价值共创的视角看待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进而探讨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建构策略。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对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各价值主体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利用质性分析法分析访谈文本,对高校校友档案的主体特性、高校校友档案的形成特性,以及各价值创造主体对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的开发、利用需求进行阐述。结合对特征、特性和需求的分析,尝试提出建构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的策略。即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互动渠道,利用一定的系统平台,调动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各价值创造主体参与高校校友档案的管理,通过群体智慧的发挥实现对校友档案等相关资料的高效及有序化聚合,实现高校校友档案记忆价值的共同创造。

胡杨[5](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左琳[6](2021)在《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尚处在摄取知识和积累经验历程中的大学生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和意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并非是把两个各异的领域生硬拼凑,而是找准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和契合点,达到有机联结的状态,并且共同服务于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对于二者结合的研究,既有益于把握前者的教育方向,又是为创新和开拓后者的内容及载体赋予了新的启迪。师范生作为我国大学生中特殊的一类人群,具有相对明确的职业取向。以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确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查找其原因并进一步探究得出针对师范生这一群体发挥出使得二者相结合更大效用的基本原则和路径,这是一个重要且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将“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作为主旨,主要分四个部分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在厘清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为本文的后续写作奠基;第二章是分别从教育目标的趋同点、教育内容的联通点以及教育功能的交叉点三个维度探索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为后文深入探讨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章对云南省师范类高校中的其中三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对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二者在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情况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高校的教育环境、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归因分析;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探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基本方式,并从科学的结合内容之呈现、多样的结合方法之运用、专业师资的建设、师范生综合素质之提升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促成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此领域的相关研究做出补充和参考。

徐梦笛[7](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文中提出高校肩负着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为应对新时代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开展建设,党中央提出高校需要全面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一切指导,重视党建基础,发挥思政实效,坚持思想引领,努力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发挥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对于人才培养作用不可替代。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新时代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推进并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全员育人机制,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联系、找准其中差异,不断加强二者协同育人程度,提高新时代高校党建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在运用文献研究、功能分析、经验总结等方法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二者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也共同面临着高校体系尚不完善、传统教育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二者实现协同育人难度相对较大。因此,探究新途径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显得格外重要,根据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有关理论探究,可以从指导理论、工作理念、师资队伍、教育主体、媒介平台等诸多方面入手,加快二者协同育人成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在高校领域中的育人优势,还能共同发力实现“1+1>2”的育人效果,推动高校“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秦冰馥[8](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黎育生[9](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指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姜雪[10](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掌握Cisco从高校开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握Cisco从高校开始(论文提纲范文)

(3)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校开展攀岩运动课程的价值
        1.1.2 国家政策的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攀岩运动
        2.1.2 课程
        2.1.3 课程实施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相关历程发展
        2.2.2 攀岩运动的相关价值与作用研究
        2.2.3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研究
        2.2.4 攀岩课程在高校的开展现状研究
        2.2.5 四川省攀岩运动的相关现状研究
        2.2.6 攀岩运动课程教学及推广实施方面的相关研究
        2.2.7 关于攀岩运动安全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攀岩运动相关发展研究
        2.3.2 国外攀岩运动课程的相关发展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调查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省开展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历史发展概述
    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开展情况
        4.2.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普及的情况
        4.2.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开展基本形式
        4.2.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场地器材与教材情况
    4.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3.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目标
        4.3.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课时设置和教学内容
        4.3.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方法
        4.3.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考核方式
        4.3.5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竞赛情况
    4.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师资队伍情况
        4.4.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性别及年龄情况
        4.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学历及岗位情况
    4.5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5.1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认可程度
        4.5.2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欢迎程度
        4.5.3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动机
    4.6 基于线下一流课程评审指标对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现状的评价与分析
        4.6 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
    4.7 OBE教学理念下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的思考
        4.7.1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4.7.2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举措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专家访谈表
    附件2:教师问卷
    附件3:学生问卷
致谢

(4)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访谈法
        1.3.2 质性分析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国内外研究评析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校校友档案
        2.1.2 社群档案
        2.1.3 集体记忆
        2.1.4 用户生成内容
    2.2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2.1 价值共创理论
        2.2.2 档案记忆建构理论
        2.2.3 档案后保管范式理论
第三章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访谈调查
    3.1 访谈调查原因及目的
    3.2 研究设计
    3.3 访谈实施
        3.3.1 访谈准备
        3.3.2 访谈实施
        3.3.3 访谈结果
    3.4 访谈内容分析
        3.4.1 关键词提炼
        3.4.2 开放性编码
        3.4.3 主轴编码
        3.4.4 选择性编码
        3.4.5 编码结果的检验
        3.4.6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形成理论框架
第四章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形成分析
    4.1 高校校友档案记忆价值主体行为分析
        4.1.1 高校校友个人档案记忆形成分析
        4.1.2 高校校友会总会档案记忆形成分析
        4.1.3 高校民间校友会档案记忆形成分析
        4.1.4 高校档案馆校友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4.2 高校校友档案记忆资源的需求分析
        4.2.1 高校校友个人对校友档案记忆的需求分析
        4.2.2 高校校友会对校友档案记忆的需求分析
        4.2.3 高校档案馆对校友档案记忆的开发利用诉求分析
第五章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的指导思想
    5.1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的要素
        5.1.1 对话:多元化主体
        5.1.2 获取:开放性系统
        5.1.3 透明度:公开性的展现形式
        5.1.4 风险评估:求真性的记忆还原
    5.2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的路径
        5.2.1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开发路径
        5.2.2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的服务路径
第六章 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策略
    6.1 实现多元化的建构主体
        6.1.1 高校校友会、档案馆让渡其主导权力
        6.1.2 校友群体成员参与式共享共建
    6.2 实现多元化的档案收集
        6.2.1 收集渠道多元化
        6.2.2 收集内容多样化
        6.2.3 资源形式多样化
    6.3 构建参与式的展示平台
        6.3.1 平台构建要以用户需求实现为价值导向
        6.3.2 利用用户生成内容丰富线上馆藏
        6.3.3 利用用户生成内容完善线上着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在校校友)
附录 2: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毕业校友)
附录 3: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高校校友会)
附录 4: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民间校友会)
附录 5:访谈提纲——关于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的访谈问卷设计(面向高校档案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
        (三)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个别访谈法
        (四)辅助工具:SPSS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厘清
        一、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启发
    第三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一、两者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两者的结合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三、两者的结合是应对师范生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第二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第一节 教育目标的趋同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
        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趋同点
    第二节 教育内容的联通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联通点
    第三节 教育功能的交叉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能
        三、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交叉点
第三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描述
        二、调查维度及设计
        三、调查分析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两者结合的受教育者主体意识不强
        二、两者结合的教育内容实效性有限
        三、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多样性不足
        四、两者结合的专业师资建设不完善
    第三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教育环境建设方面
        (一)对两者结合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二)缺乏对两者结合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指导
        (三)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
        二、教育者的资源提供方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备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阶段性和系统性不足
        三、受教育者的个体接受方面
        (一)师范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甚少
        (二)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三)师范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知不足
第四章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原则和路径
    第一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路径
        一、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方式
        (一)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二)借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三)为二者结合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具体路径
        (一)在课程设置上呈现科学的结合内容
        (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的结合方法
        (三)从内外两方面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
        (四)从主体能动性上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基础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界定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大学生党建工作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所差异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相互作用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理论基础
        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论
        二、马克思主义“合力论”
        三、哈肯“协同理论”
        四、新时代“协同育人”指导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时代要求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新要求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时代新要求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困境
        一、传统教育的滞后影响
        二、协同育人理念不明确
        三、育人工作领域融合不深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时代价值
    第一节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引导作用
        一、体现大学生党建工作先进性
        二、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培养时代新人
        三、为大学生党建工作注入活力
    第二节 深化大学生党建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思想理论
        二、科学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政价值取向
        三、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第三节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工作效果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机协同
        三、促进协同育人工作创新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途径研究
    第一节 坚定理论协同,保证育人科学
        一、理论统一强化协同育人指导
        二、理论武装推进协同育人建设
        三、理论自信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第二节 打造协同育人环节,稳固育人基础
        一、思政课堂深化协同育人力度
        二、案例教学推动协同育人实践
        三、理念创新应对协同育人常态
    第三节 建设协同育人队伍,提升育人水平
        一、党建工作者融入思政教师队伍
        二、思政教师参与党建工作开展
        三、建设高水平协同育人队伍
    第四节 聚焦协同育人主体,明确协同育人目标
        一、青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
        二、青年是党的重点培养对象
        三、青年在协同育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节 结合协同育人媒介,打造育人平台
        一、网络监督严格管控协同育人环境
        二、网络思政党建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三、网络新兴媒介创新协同育人途径
    第六节 创新协同育人体制,提高育人成效
        一、党建工作引领协同育人体制
        二、监督管理保障协同育人体制
        三、完善制度细化协同育人体制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10)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掌握Cisco从高校开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教育基金会社会捐赠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85所高校教育基金会数据[D]. 张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LN通讯软件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潘印辉. 广西大学, 2021
  • [3]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D]. 陈福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价值共创视角下高校校友档案记忆建构研究[D]. 王安祺.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5]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研究[D]. 左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D]. 徐梦笛.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9)
  • [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掌握思科从大学开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