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海峡两岸的比较

耕地保护:海峡两岸的比较

一、农田保护:海峡两岸之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闽政办[2021]32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7月16日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韩露露[2](2021)在《陕西省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景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各界对朱鹮保护力度增大,洋县朱鹮数量最新统计已达到4000多只。朱鹮主要活动范围由人口密度小的洋县高海拔区域转为人群活动较多河流平坝处。由于乡村人地作用机制、开发建设等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加剧,致使人类与朱鹮和谐关系趋于不稳定。对人类与朱鹮在洋县乡村景观空间上矛盾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人类与朱鹮共生的空间关系,并从风景园林学科出发提出了人鸟共生景观空间的“营造”方法。本文主要的内容如下:1.在前人对朱鹮栖息地和主要行为习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朱鹮栖息地洋县范围的现状进行分析,识别出人类主要行为活动与朱鹮栖息地重叠范围,及重叠范围的主要生境类型。建立人鸟共生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并对朱鹮的三大行为活动(夜栖、繁殖和觅食)的栖息地空间进行适宜性评价。通过人类活动空间与朱鹮活动空间类型的比对确定人类与朱鹮典型的林地、农田和村庄三大共生空间,对识别出的典型生境空间进一步实地调研和人鸟矛盾点梳理分析。2.构建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的景观空间营造方法体系,先提取朱鹮高适宜性的人鸟共生栖息地大、中、小尺度景观格局的平面模式,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的方法和视角进行景观格局的图解,对典型空间的林地、农田和村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提取出洋县人鸟共生的朱鹮栖息地林地、农田和村庄空间的多尺度最优平面模式,空间格局和设计方法。3.将这一套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景观空间营造方法体系运用到实践应用,对适宜性评价较高现状没有朱鹮活动的人鸟共生的潜在栖息地进行营造。本研究的创新点:从风景园林学科视角探究和调节朱鹮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满足洋县朱鹮种群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需求,适应其栖息地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确定洋县人类与朱鹮在林地、农田和村庄的共生景观空间产生的矛盾及具体问题,建立人鸟共生的洋县栖息地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并针对性做出朱鹮三大类活动的共生适宜性评价。划分了不同尺度下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的景观空间生境体系下的研究重点并提出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空间生境营造方法。

李闻文[3](2020)在《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海峡两岸乡村规划建设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从2005年开始先后提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乡村营建政策。台湾在乡村建设上起步比大陆早,1994年台湾“文建会”以“造景、造产与造人”为核心,颁布“社区总体营造”政策,随后台湾政府出台了“农村再生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乡村建设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乡村的人居环境规划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乡村的发展脱离不了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虽然台湾和大陆在乡村规划建设上政策不同,但两者同根同祖,在地域气候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相同或相似,因此在乡村规划建设方面有比较多的共通之处。论文从人居环境的视角比较台湾和大陆乡村规划建设,采取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式,对两地的乡村建设发展历程、乡村代表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在人居环境规划方面总结台湾乡村和大陆乡村的特点,并针对大陆存在的问题,结合台湾乡村的优点提出规划策略,以期能够为现在乡村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参考。论文总共分为七个章节。(1)论文第一章论述海峡两岸乡村规划建设的背景、课题开展的意义、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乡村人居环境等概念的限定,并提出研究内容框架和拟定技术路线。(2)第二章阐述乡村建设理论、外国乡村建设的现状,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趋势,对比分析大陆和台湾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历程和现状,最后是阐述调研案例的概况和调研发现的问题。(3)第三至五章在大陆和台湾各选择四个乡村代表案例,从构成人居环境的三个方面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特点,并就大陆乡村发现的问题,结合台湾乡村建设的优点提出规划策略。(4)第六章是前面章节结论的应用实践—里光明村和上洲村人居环境规划。(5)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并对大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发展进行展望。

浦杰[4](2020)在《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景观设计》文中提出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农垦历史文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出现既可以满足人们回归田园的精神需求,缓解城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紧张与压迫感,又可以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农田景观,保证农民赖以生活的土地不再遭受破坏。在国家发展新农村的战略背景下,以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为实践项目,通过对其进行产业规划与景观设计,将原有传统农场改造为现代农业产业园,使其成为产业与功能多元化的游憩绿色空间。本文以黑龙江省八五零农业农场为研究项目,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案例分析、SWOT分析以及案例实践等方法,分析并总结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思路、目标与原则,以八五零农业产业园为例,对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发掘当地特色项目,进行产业与景观两方面规划设计。意在通过以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为实践研究进行改造规划,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开发及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对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进行SWOT分析后,总结出以传统农场为基础改造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优势为: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与自然资源基础。虎林市地处我国东北部,在每个季节都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劣势为:目前八五零农场产业类别较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园区以生产为主,场地整体景观缺失。机遇为:在国家推进新农村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八五零农场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政府与地方企业的扶持。(2)在对于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进行产业规划后,园区内第一产业为种植业与养殖业,产业形态为农作物种植基地与畜牧养殖场。第二产业以加工业为主,产业形态为农产品加工厂。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饮与住宿业、信息技术业等多种产业,产业形态具体表现为农旅项目、农产品商店、民宿与餐厅、农业物联网系统等。(3)通过对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进行规划设计后,将园区分为作物种植与生产区(802公顷)、畜牧养殖与加工区(204公顷)、科技示范与展示区(93公顷)、景观欣赏与游览区(185公顷)、农事体验与互动区(31公顷)、行政管理与生活区(35公顷),总面积约为1350公顷。在道路规划方面,将园区内路网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主干道(宽6m)、支路(宽4m)、游步道(宽1.5m)。(4)在园区景观设计方面,主要以景观欣赏与游览区为载体,设计了大田花海风光区等生产景观、木屋别墅与乡村院落等建筑景观、碧波湖等水体景观、历史文化浮雕与农垦博物馆等文化景观、栽植多种乔灌木与花卉构成的植物景观。以及对于园区内照明系统、植物配置、景观小品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均进行了专项设计。

吴文印[5](2020)在《基于产业现状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砀山一号农业观光园为例》文中认为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融汇了现代农业高新科学技术、观光旅游休闲业和景观设计学的一种新型产业园区,它代表了一种新型园林艺术形式,也是农业产业化和观光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观光园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其次对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相关概念、基本功能、相关理论和所涉及的相关专题,如高效生态农业产业、旅游民宿产业等进行了系统总结。继而,选择了优秀的农业观光园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项目区位、规模、产业模式、规划特色等方面对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总结经验提出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本文结合实例砀山县一号农业观光园进行实践,基于砀山当地特色与当地发展问题,融入现代园林造景手法,从产业方面研究砀山县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现状不足的分析,制定产业发展的经营对策;从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对砀山县一号农业观光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力求满足游人对农业观光园具有农耕体验、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要求。结合当地黄河故道文化资源、砀山酥梨的品牌资源,应用到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在充分了解当地的农业景观特色、人文景观特色、自然景观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总体布局、分区规划、专项设计。总体规划布局可归纳为“一心,两带,九区”。九个功能区分别为入口展示区、滨河游赏区、中心梨谷文化展示片区、康居示范民宿区、精品梨果示范种植区、花卉种植展示区、产学研大棚种植区、牧草种植区、背景生态林片区。园区规划设计充分结合当地特色酥梨产业。在园区内大片的种植砀山酥梨和其他优秀梨果品种,形成春景梨花开的春季景观。游客、采摘客和梨文化爱好者在观赏的同时还能了解砀山酥梨的历史文化。

郑纤纤[6](2020)在《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研究 ——以台湾省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农村景观和农村环境,以乡村生活体验为要求的休闲活动,是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随着游客消费意识和消费经验的提升,同质化的服务、缺乏个性化的活动,使游客逐渐产生疲惫感。城市化的侵袭、乡村土地被征收,导致农民的参与度下降,农村生活形态与传统文化逐渐被吞噬。想要良性循环的发展休闲农业,以上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期间提出自主营造概念,观念较为成熟,可以为内地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参考思路。论文从台湾省休闲农业自主营造的概念与发展背景出发,得出自主营造的运作机制与设计核心理论,以马斯洛需求层级为理论基础,延伸提出游客休闲农业需求金字塔理论,并结合乡村美学,以期指导休闲农业自主营造的开展。其次从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角度分析休闲农业的资源类型,通过生活体验和感官体验以及设施体验三个方面延伸出休闲农业活动规划,从休闲活动体验中,分析游客的需求层级变化,延展出休闲农业环境设计六项原则。结合案例分析,提取其中自主营造的优秀特征,从硬体设计上提出“消解化”空间界面、“多元化”经营空间、“本土化”建筑材料,软体设计上提出“个性化”产业主题、“特色化”景观小品、“深度化”感知体验。最后,通过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自主营造设计项目,将选区的6户农家依据经营类型进行分类,包括食农教育感受型、特色文化主题型、生态采摘体验型,根据经营者的不同改造需求,强调资源的永续发展,提出不同的设计策略,进一步将自主营造设计方法在实践案例中印证,对我国内地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设计方向。

毕京鹏[7](2019)在《海岸线时空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以泰国和马六甲海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全球至少70%的海滩长期处于被侵蚀的状态[1]。东南亚地区独特的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海洋状况等造就了多样的海陆格局,形成了丰富的海岸线资源,随着海岸带红树林、珊瑚礁等湿地保护以及养殖围塘、港口码头、人工岛等的多样开发活动,加之洪水、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海岸线受干扰和破坏的影响程度日益显着,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亟待发现和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以泰国和马六甲海峡两岸的海岸线为研究内容,建立了6类海岸线解译特征和位置界定标准,提出了 2种海岸线半自动化提取算法,获取了 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共计4期海岸线信息,从岸线的长度、类型及比例变化、变迁速率、分形维数、岸线多样性指数、海陆格局演变、典型区域岸线变迁驱动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两个研究区近30年来海岸线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海岸线提取算法中近岸养殖塘等引起的碎斑块噪声和高分辨率图像语义信息的有效利用问题,分别建立了基于图像分割和数学形态学算子、以及基于面向对象和隶属规则的海岸线提取算法。两个提取方法分别实现了对碎斑块噪声的有效去除、地类对象的语义特征和隶属度规则的信息获取,实现了海岸线的自动化提取。与目视解译岸线相比,岸线位置分别在95%和85%的区域上具有一致性。(2)泰国海岸线时空变化规律:近30年(1990-2015年),泰国海岸线长度呈增长趋势,以7.24km/a的年平均变化速率增加了 180.987km,主要受“退渔还林”政策、养殖围塘、港口码头建设的人为因素和海洋潮汐运动、河口沉积环境、海湾红树林生长发育等自然因素两方面的影响。泰国北部曼谷湾、克拉地峡东岸、南部2府(北大年府、那拉提瓦府)区域为岸线变迁的主要区域。人工岸线集中分布于泰国东岸,主要表现为养殖围塘、港口码头、填海造陆等利用类型,1990-2015年内共增长180.036km。生物质岸线(红树林海岸为主)增加了 123.341km,集中分布在泰国西岸(如攀牙湾)。从分形维数来看,西岸的岸线曲折度较高,而泰国东岸岸线具有较好的延伸性。从岸线多样性来看,东岸海岸线类型丰富且岸线类型比例性较好(无单一岸线占绝对优势或绝对劣势),西岸海岸线类型单一(河口岸线和生物质岸线占据其主要部分)。(3)马六甲海峡海岸线时空变化规律:近30年(1990-2015年),马六甲海峡海岸线长度呈增长趋势,以4.51km/a的平均变化速率增加了 112.708km。马六甲海峡两岸生物质岸线和河口岸线分布最广,其次为人工岸线;其中人工岸线变化显着,1990-2015年共增长了 264.853km。马六甲海峡海岸的开发活动强度受限于两岸的地质条件,海峡东岸在岸线利用强度方面显着,表现为受围填海工程、港口建设、养殖塘发展等因素影响下的人工岸线增长,沿线城镇化水平较高;海峡西岸除此之外,红树林的发育、自然灾害侵蚀也是引起岸线摆动的重要因素。东岸变化速率较大处集中在港口码头区域,西岸则主要集中在自然因素驱动的河口岸线、生物质岸线分布区域。海峡东、西两岸岸线的分形维数、多样性指数差异性逐渐缩小,东岸的变化强度和速度大于西岸。本文探讨了东南亚两个研究区的海岸线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因素和利用现状,可为认知海岸带规律、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促进海岸科学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常原境[8](2019)在《海峡两岸农夫市集服务系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食物体系中,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采用原始耕种方式的农民处于整个食物体系的核心位置。随着世界范围内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城市化推进,农业生产中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大量采用农药、化肥、转基因作物来降低劳动力投入,以获得单位面积上农作物的高产量。现代食物体系的特点表现为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导致了生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前景堪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有识之士出于对现代食品体系与食物消费的反思,推动了替代性食物体系的兴起与农夫市集的产生,并对与食物相关的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公平贸易、城乡发展、社会创新等议题提出了更高的诉求。本研究首先梳理海峡两岸农夫市集相关研究现状,通过桌面调研和实地走访,比较分析19个农夫市集案例,初步了解海峡两岸农夫市集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农夫市集的三种类型,分别为体验型、线上型和综合型,比较得出综合型更适合大陆地区农夫市集未来的发展,并选取综合型农夫市集典型案例,深入比较分析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服务接触点、服务流程和服务系统要素。之后对符合上述三种类型的五个典型农夫市集案例中的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和志愿者进行深入访谈,洞察利益相关者需求,确定提升年轻消费群体关注和参与农夫市集的程度作为本次服务设计的方向。结合海峡两岸农夫市集发展现状与深入调研结果,本文提出农夫市集服务系统三个层次的构建策略,具体为表现层-系统要素与品牌建立;系统层-系统构建与触点规划;战略层-价值共创与服务创新,并提出了社群共创、信息传达、体验优化三方面的农夫市集服务设计策略。其中社群共创策略包括构建共同愿景,增强社群互动;促进食农教育,培养年轻用户;重视虚拟社群,联合线上线下。信息传达策略包括结合文创元素,激发年轻群体兴趣;品牌差异化定位,精准化品牌营销;多元推广渠道,促进信息自发分享。体验优化策略包括宣传乐活方式,亲近年轻群体认知;引入游戏化机制,激励用户参与;根植地域文化,扩展多方位服务。最后为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在无锡本地进行“猪狮大集”设计实践,希望能对大陆地区农夫市集的产生与发展带来新思路。

李露[9](2016)在《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指出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城镇化的过程。城市的扩张和蔓延摧毁了其周边的乡村,乡村景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回归田园,在城市外围的乡村中进行游憩活动。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为传统农业赋予了休闲功能和文化价值。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对维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城乡居民交流、提供市民休闲活动场所、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近年来,“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态势引发了许多休闲农业景观问题。然而,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却缺少系统的规划和宏观的思考,没有从城市发展、城郊资分布源特征、地域分异规律、城市居民出游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作为环城游憩活动的重要一支,休闲农业的开展应该符合市民环城游憩活动的规律和特征,而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则应充分考虑城市对其的影响程度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在城市外围的分布规律,从城乡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本文从风景园林学科背景出发,结合旅游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经济学科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运用田野调查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归纳演绎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关系,发现并指出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景观)因“发展上互为动力”、“空间上区位重合”、“活动上异曲同工”的互通关系而具备相结合的可能性,并认为环城游憩带理论的研究重点、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成果对休闲农业景观的合理营建和健康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二者有结合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尝试从环城游憩带(ReBAM)的视角去探讨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问题,并创新地提出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综合体概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即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英文译为Agri-Tourism Landscape from ReBAM perspective。本文认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 一个复合景观体系,与自然环境、人的游憩活动、产业(农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分类、特征、影响因素、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理论体系,进而构建了营建方法体系。以成都作为研究案例地,对其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空间结构和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的景观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针对景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最后,论文对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策略进行了概括,提倡营造人性化和体验性的休闲农业景观,并注重景观与城市的动态发展相结合。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空间结构和演化过程的概括和总结。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要素可以分为3大类、9中类、67小类,空间结构为“三带”模式,由城市核心建成区向外依次是近郊生活农乐带、中郊生产采摘带、远郊生态度假带。其空间结构的演化经历单核模式、核轴模式、核网模式、带状模式四个阶段。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空间结构嬗变机理的解释模型分别为增长极模型、点轴模型、网络模型和圈层模型。2、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动力机制和景观效应的研究。维系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动力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分别是需求系统、供给系统和支持系统。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在生态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审美层面、发展层面和控制层面均有良好的景观效应,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延续地域文脉、增加居民的存在感和依附感、引导审美取向、统筹城乡发展并控制城市无序蔓延。3、环城休闲农业景观依托模式的概括及营建方法体系的构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所依托的经营模式包括农家乐、市民农园、观光农园、教育农园、银发农园、休闲农场、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度假村、农业主题公园和历史古镇;其所依托的组织模式分为农户分散型、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的方法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前期策划、目标定位与项目决策、项目规划和成果产出四大部分。4、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特征、现存问题、提升策略的研究。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本符合“三带”模式,现状景观存在资源分布不均、产品缺乏创新、乡土意识欠缺、带状联系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带模式、圈层发展,带中有线、片区发展,配套建设、重点发展,传承文化、乡土发展四项景观提升对策。5、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策略的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是一个复合体系,对其的营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坚持生态保护、参与体验、适地适建、城乡互动原则,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加强资源保护、遵循带状发展、突出风土特色、强化动力机制等策略,对景观的营建过程进行把控。

李奇[10](2015)在《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整个人类历史和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历来都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城市和乡村自发的客观发展过程,也有人类适时干预的主观发展过程。从某一角度来说,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和乡村不断的自我统筹发展和人为统筹发展的过程,因此,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也不例外。海峡两岸自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下特殊的城乡统筹发展历程。虽然海峡两岸的社会制度不同,而且还有近40年处于隔绝状态,但是海峡两岸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却有许多相通和共同的地方。经过60多年的发展,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台湾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许多经验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论文的立意之处。在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阶段,也就是萌芽认知、探索学习和发展提高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过程和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只是二者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时间先后、阶段长短方面有所不同。为达到城乡自然和谐的统筹发展,海峡两岸的相关部门在城乡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制订了不同的政策,以提高和加快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这些政策既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如海峡两岸都出台的《土地法》,大陆地区的《城乡规划法》、台湾地区的《都市计划法》等等;也包括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性法规,如台湾地区的《农村再生条例》、《都市更新条例》,大陆地区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及各部委下发的有关城乡发展的各种意见、通知等等。为使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海峡两岸分别制订了相应的各种城乡统筹发展措施,这些措施既包括战略性、长远性的措施,也包括战术性、中短期的措施。而且这些措施有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有些措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没有实施或者未完全实施。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实施各种有效的措施,目前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海峡两岸的城乡居民提供了较为适宜和舒服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当然,其中有些方面的发展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在所难免。这些政策的制订、措施的出台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否则没有一个完整或者系统的理论,任何政策的制订都只能成为无源之水,任何措施的实施也都只能最终沦为空谈。由于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基本上都是学习、借鉴国外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所以这些理论在本质上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逐渐形成了比较适合各自的一套理论体系。特别是台湾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几个重要理论,这些理论对促进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提高和成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大陆地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理论。因此,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历程、法规政策、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比较,提出了一个既有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优点、又有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长处的新的城乡统筹理论,希望能够为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陆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个较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并期待在这个新的理论指导下,大陆地区能够抓住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好机遇,使大陆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为大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大陆地区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同等待遇提供一个参考和建言。

二、农田保护:海峡两岸之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田保护:海峡两岸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陕西省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景观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朱鹮对栖息地的新需求
        1.1.2 朱鹮的独特强亲人性特征
        1.1.3 乡村共生空间中人鸟矛盾
        1.1.4 风景园林学科的诉求
    1.2 文献综述
        1.2.1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鸟类栖息地的研究现状
        1.2.2 风景园林学视角下人鸟共生研究现状
        1.2.3 洋县朱鹮行为习性和栖息地相关研究现状
        1.2.4 陕西洋县朱鹮栖息地生境营造与景观设计课题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2.1 理论基础
        2.1.1 共生理论
        2.1.2 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理论
        2.1.3 自然等级理论与尺度效应
    2.2 概念解析
        2.2.1 栖息地
        2.2.2 人鸟共生
        2.2.3 景观图解与景观图式语言
    2.3 研究有效性前提
    2.4 技术路线
3 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空间分析
    3.1 人鸟共生的空间体系
        3.1.1 洋县朱鹮的活动规律与分布范围
        3.1.2 洋县人群的活动规律与分布范围
        3.1.3 洋县人鸟共生空间范围划定
        3.1.4 洋县人鸟共生空间类型特征
    3.2 人鸟共生空间适宜性分析
        3.2.1 人鸟共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
        3.2.2 人鸟共生夜栖空间适宜性分析
        3.2.3 人鸟共生繁殖空间适宜性分析
        3.2.4 人鸟共生觅食空间适宜性分析
    3.3 现状人鸟共生空间问题判定
        3.3.1 现状人鸟共生空间类型指认
        3.3.2 现状人鸟共生空间特征分析
        3.3.3 现状人鸟共生空间问题确认
    3.4 本章小结
4 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空间营造方法构建
    4.1 人鸟共生空间选取
    4.2 人鸟共生耦合空间
        4.2.1 大尺度人鸟共生空间组合
        4.2.2 中尺度人鸟共生空间格局
        4.2.3 小尺度人鸟共生空间营造
    4.3 人鸟共生林地空间营造
        4.3.1 人鸟共生林地空间的平面模式
        4.3.2 人鸟共生林地空间的空间格局
        4.3.3 人鸟共生林地空间的营造策略
    4.4 人鸟共生农田空间营造
        4.4.1 人鸟共生农田空间的平面模式
        4.4.2 人鸟共生农田空间的空间格局
        4.4.3 人鸟共生农田空间的营造策略
    4.5 人鸟共生村庄空间营造
        4.5.1 人鸟共生村庄空间的平面模式
        4.5.2 人鸟共生村庄空间的空间格局
        4.5.3 人鸟共生村庄空间的营造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洋县朱鹮梨园区域人鸟共生空间营造
    5.1 人鸟共生空间点位选取
    5.2 朱鹮梨园区域人鸟共生中尺度空间营造
        5.2.1 朱鹮梨园中尺度区域人鸟共生现状分析
        5.2.2 朱鹮梨园区域中尺度人鸟共生平面模式
        5.2.3 朱鹮梨园区域中尺度人鸟共生空间营造
    5.3 朱鹮梨园区域人鸟共生小尺度空间营造
        5.3.1 朱鹮梨园区域小尺度人鸟共生现状分析
        5.3.2 朱鹮梨园区域小尺度人鸟共生平面模式
        5.3.3 朱鹮梨园区域小尺度人鸟共生空间营造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扩展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3)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海峡两岸乡村规划建设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陆乡村发展背景
        1.1.2 台湾乡村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相关研究
        1.4.1 国外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及实践
        1.4.2 国内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及实践
        1.4.3 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村发展及调研综述
    2.1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理论基础
        2.1.1 梁簌溟乡村建设理论
        2.1.2 田园城市理论
        2.1.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4 文化景观理论
    2.2 外国乡村建设
        2.2.1 英国
        2.2.2 德国
        2.2.3 荷兰
        2.2.4 日本
        2.2.5 韩国
        2.2.6 外国乡村建设经验总结
    2.3 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趋势
        2.3.1 往生态方向发展
        2.3.2 往文化方向发展
    2.4 海峡两岸乡村建设历程与现状比较
        2.4.1 台湾乡村建设历程
        2.4.2 台湾乡村建设现状
        2.4.3 大陆乡村建设历程
        2.4.4 大陆乡村建设现状
        2.4.5 对比总结
    2.5 调研案例综述
        2.5.1 案例选取
        2.5.2 调研方式
        2.5.3 对比案例综述
        2.5.4 大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5.5 台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峡两岸乡村生态环境对比分析研究
    3.1 乡村生态系统结构分析
        3.1.1 斑块
        3.1.2 廊道
        3.1.3 基质
    3.2 乡村斑块
        3.2.1 乡村案例地形特征分析
        3.2.2 聚落斑块特征分析
        3.2.3 聚落斑块规模分析
        3.2.4 乡村聚落斑块特点总结
        3.2.5 聚落斑块规划策略总结
    3.3 乡村生态廊道
        3.3.1 道路生态廊道
        3.3.2 河道生态廊道
    3.4 乡村生态基质
        3.4.1 林地基质保护
        3.4.2 农田基质保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峡两岸乡村居住环境对比分析研究
    4.1 乡村肌理
        4.1.1 乡村肌理的构成
        4.1.2 乡村肌理形成的影响因素
        4.1.3 乡村案例肌理演变特征
        4.1.4 乡村案例肌理现状
        4.1.5 乡村肌理规划策略总结
    4.2 乡村建筑风貌
        4.2.1 乡村建筑风貌构成
        4.2.2 乡村建筑风貌特点总结
        4.2.3 乡村建筑风貌影响因素
        4.2.4 乡村建筑风貌规划策略总结
    4.3 乡村公共空间
        4.3.1 传统乡村公共空间分析
        4.3.2 乡村案例公共空间特点分析
        4.3.3 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需求
        4.3.4 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策略总结
    4.4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
        4.4.1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类型
        4.4.2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式
        4.4.3 乡村管理设施
        4.4.4 文体设施
        4.4.5 医疗保健设施
        4.4.6 社会福利设施
        4.4.7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策略总结
    4.5 乡村基础设施
        4.5.1 乡村基础设施类型
        4.5.2 乡村道路
        4.5.3 停车配置
        4.5.4 污水处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峡两岸乡村社会环境对比分析研究
    5.1 乡村文化
        5.1.1 乡村文化传承特点
        5.1.2 乡村文化发展需求
        5.1.3 乡村文化规划策略总结
    5.2 社区产业
        5.2.1 两地产业模式
        5.2.2 第三产业和产业效益对比分析
        5.2.3 大陆乡村案例目前存在的问题
        5.2.4 乡村产业规划策略总结
    5.3 乡村治理
        5.3.1 乡村治理体系
        5.3.2 乡村治理的特点
        5.3.3 乡村治理的发展需求
        5.3.4 乡村治理规划策略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相关实践—里光明村规划和上洲村规划
    6.1 里光明乡村规划
        6.1.1 项目概况
        6.1.2 生态环境规划策略
        6.1.3 居住环境规划策略
        6.1.4 社会环境规划策略
    6.2 上洲村乡村规划
        6.2.1 项目概况
        6.2.2 生态环境规划策略
        6.2.3 居住环境规划策略
        6.2.4 社会环境规划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策略总结及展望
    7.1 人居环境规划策略总结
        7.1.1 生态环境规划策略总结
        7.1.2 居住环境规划策略总结
        7.1.3 社会环境营建策略总结
    7.2 总结与展望
        7.2.1 研究过程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台湾乡村社区访谈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2 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概述
    2.1 研究综述
        2.1.1 农业园区发展研究
        2.1.2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1.3 农垦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3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2.3.1 规划与景观相关理论
        2.3.2 旅游学相关理论
        2.3.3 经济学相关理论
    2.4 现代农业产业园特征研究
        2.4.1 多元化的产业功能
        2.4.2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2.4.3 保持农田景观的本质
        2.4.4 地域性的人文景观
        2.4.5 互动性农事体验
    2.5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存在的问题
    2.6 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系统规划策略
        2.6.1 区域协调与合作
        2.6.2 明确产业定位
    2.7 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流程
    2.8 本章小结
3 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案例研究
    3.1 佛山海峡两岸创意农业城规划设计
    3.2 盐城伍佑生态农业示范园规划设计
    3.3 成都多利农庄
    3.4 上海奉贤生态农庄
4 黑龙江省八五零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
    4.1 相关政策
    4.2 规划设计原则
        4.2.1 以农为主原则
        4.2.2 经济发展原则
        4.2.3 产业创新原则
        4.2.4 景观突出原则
        4.2.5 生态发展原则
    4.3 规划设计思路
        4.3.1 打造景观内核
        4.3.2 完善产业结构
        4.3.3 规划居住发展带
        4.3.4 完善社区服务配套网
    4.4 规划设计目标
        4.4.1 实现功能上的转型
        4.4.2 实现模式上的转型
        4.4.3 实现产业上的转型
    4.5 前期分析
        4.5.1 区位分析
        4.5.2 基地现状分析
        4.5.3 自然资源分析
        4.5.4 环境分析
        4.5.5 产业分析
        4.5.6 SWOT分析
    4.6 园区规划
        4.6.1 功能分区
        4.6.2 道路规划
        4.6.3 照明设计
        4.6.4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4.7 产业规划
        4.7.1 产业链规划
        4.7.2 产业形态规划
        4.7.3 产业融合规划
    4.8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八五零农业产业园景区规划设计
    5.1 现状分析
    5.2 景观欣赏与游览区设计策略
        5.2.1 设计表达的基本需求
        5.2.2 设计手法
    5.3 景观欣赏与游览区总体设计
        5.3.1 功能分区
        5.3.2 轴线分析
        5.3.3 道路规划
    5.4 景观欣赏与游览区节点设计
        5.4.1 东篱田居
        5.4.2 芒种助农
        5.4.3 二十四节气广场
        5.4.4 大田花海景观
        5.4.5 碧波湖
        5.4.6 农垦博物馆
        5.4.7 民俗风情广场
    5.5 专项设计
        5.5.1 地形设计
        5.5.2 植物种植设计
        5.5.3 铺装设计
        5.5.4 景观小品与标识设计
        5.5.5 用地平衡
    5.6 本章小结
6 讨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产业现状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砀山一号农业观光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发展加速,环境问题凸显
        1.1.2 休闲观念的转变带动观光农业发展
        1.1.3 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观光产业发展
    1.2 国内农业观光园研究及实践
        1.2.1 国内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1.2.2 国内优秀实践案例
    1.3 国外农业观光园研究及实践
        1.3.1 国外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1.3.2 国外优秀实践案例
    1.4 国内外研究实践总结与启示
        1.4.1 产业园选址
        1.4.2 空间布局
        1.4.3 生态旅游产业布局
2 引言
    2.1 规划背景
        2.1.1 砀山酥梨产业概况
        2.1.2 项目区位分析
        2.1.3 项目SWOT分析
        2.1.4 项目景观现状分析
    2.2 选题意义
        2.2.1 选题目的
        2.2.2 选题意义
    2.3 相关理论应用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
        2.3.3 生物多样性原理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5 景观规划理论
        2.3.6 景观美学理论
        2.3.7 旅游心理学理论
    2.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2.4.1 研究内容
        2.4.2 技术路线图
3 产业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
    3.1 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3.1.1 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现状分析
        3.1.2 高效生态农业优秀案例分析
        3.1.3 解决对策
        3.1.4 高效生态农业在砀山园区的运用
    3.2 旅游民宿产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3.2.1 旅游民宿产业现状分析
        3.2.2 园区民居模式愿景构想分析
        3.2.3 解决对策
    3.3 产业发展经营路线规划
        3.3.1 生态环境为基础,自然有机发展路线
        3.3.2 树立品牌与多种功能融合的多种经营路线
        3.3.3 着力塑造民俗文娱活动
4 总体规划布局
    4.1 规划思路
        4.1.1 目标定位
        4.1.2 指导思想
    4.2 规划原则
        4.2.1 因地制宜原则
        4.2.2 市场性原则
    4.3 规划依据
    4.4 功能分区规划
    4.5 景观系统规划
        4.5.1 交通系统规划
        4.5.2 生态系统规划`
        4.5.3 水域系统规划
    4.6 分区景观与游乐项目规划
        4.6.1 入口展示区
        4.6.2 精品梨果示范种植片区、产学研大棚种植片区
        4.6.3 中心梨谷文化展示片区
        4.6.4 康居示范民宿片区
        4.6.5 滨河游赏片区
    4.7 规划预期效果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研究 ——以台湾省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背景
        1.1 政府政策支持
        1.2 国民经济增长
        1.3 游客需求转向
    2、选题缘由
    3、研究对象与范围
    4、研究目标与价值
    5、国内外研究现状
        5.1 国外研究现状
        5.2 国内研究现状
    6、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内容
        6.3 研究框架
第1章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概述与相关理论
    1.1 台湾自主营造概念与发展
        1.1.1 自主营造的概念
        1.1.2 自主营造的发展背景
        1.1.3 自主营造的源起
    1.2 台湾自主营造运作机制
        1.2.1 自主营造的营建因素
        1.2.2 自主营造的参与人员
        1.2.3 自主营造的实施步骤(以竞赛为例)
    1.3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相关理论基础
        1.3.1 游客休闲观光金字塔
        1.3.2 农村美学与自主营造
第2章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内涵与案例分析
    2.1 休闲农业资源分析
        2.1.1 “三生”资源分类
        2.1.2 休闲农业资源转换
        2.1.3 农业资源发展定位
    2.2 休闲农业活动规划
        2.2.1 农业资源在休闲活动上的规划原则
        2.2.2 休闲农业资源规划
    2.3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内涵
        2.3.1 休闲农业景观环境设计原则
        2.3.2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内容
    2.4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案例分析
        2.4.1 台湾省宜兰县中山休闲农业区(以竞赛为例)
        2.4.2 重庆三河村萤火谷农场
        2.4.3 综合分析
第3章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原则与方法
    3.1 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原则
        3.1.1 乡村性与地方性原则
        3.1.2 参与性与自主性原则
        3.1.3 体验性与休闲性原则
        3.1.4 自然性与环境永续性原则
    3.2 自主营造硬体设计方法
        3.2.1 “消解化”空间界面
        3.2.2 “多元化”经营空间
        3.2.3 “本土化”建筑材料
    3.3 自主营造软体设计方法
        3.3.1 “个性化”产业主题
        3.3.2 “特色化”景观小品
        3.3.3 “深度化”感知体验
第4章 台湾宜兰横山头休闲农业区自主营造设计实践
    4.1 食农教育感受型
        4.1.1 胜洋水草休闲农场——水草文化馆
        4.1.2 内城生态学校——仿古怀旧食堂
    4.2 特色文化主题型
        4.2.1 优胜美地音乐度假民宿——音乐养老休闲
        4.2.2 光与影SPA民宿——疗愈花园可食地景
    4.3 生态采摘体验型
        4.3.1 凤凰宿甲虫生态民宿——生态体验活动
        4.3.2 可达休闲羊场——农场喂养体验
    4.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目录
表格来源目录
致谢

(7)海岸线时空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以泰国和马六甲海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篇章结构
2 研究区和数据源
    2.1 研究区
    2.2 数据源
    2.3 本章小结
3 海岸线提取算法和分析方法研究
    3.1 海岸线提取算法研究
    3.2 海岸线类型解译标志及界定
    3.3 海岸线提取精度验证
    3.4 海岸线分析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泰国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4.1 泰国海岸线空间分布特征
    4.2 泰国海岸线类型构成特征
    4.3 岸线变化速率分析
    4.4 分形维数特征及其变化
    4.5 泰国典型海岸带区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马六甲海峡海岸线时空变化分析
    5.1 海岸线空间分布特征
    5.2 海岸线的类型构成及演变特征
    5.3 变迁速率及分形维数特征
    5.4 海陆格局变化特征
    5.5 马六甲海峡典型海岸带区域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泰国和马六甲海峡研究区覆盖的主要遥感影像详细信息表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海峡两岸农夫市集服务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解析
    1.2 研究背景
        1.2.1 现代食物体系弊端与食品安全困境
        1.2.2 自下而上的食物自保运动与替代性食物体系实践
        1.2.3 全球农夫市集兴起成为新风潮
        1.2.4 新零售发展带来的农业升级
    1.3 研究现状
        1.3.1 农夫市集相关研究现状
        1.3.2 服务设计与服务系统相关研究现状
        1.3.3 服务设计介入农业领域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范围和对象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海峡两岸农夫市集与服务设计
    2.1 农夫市集的相关概念
        2.1.1 农夫市集的定义
        2.1.2 农夫市集的特色
    2.2 海峡两岸农夫市集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2.2.1 产生与发展
        2.2.2 经营模式
        2.2.3 功能与价值
        2.2.4 面临的困境
        2.2.5 差异性分析与总结
    2.3 海峡两岸农夫市集类型比较分析
        2.3.1 分类原则与案例选取
        2.3.2 体验型
        2.3.3 线上型
        2.3.4 综合型
        2.3.5 差异性分析与总结
    2.4 服务设计介入农夫市集服务系统的方向初探
        2.4.1 服务设计与服务系统
        2.4.2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2.4.3 服务设计介入农夫市集服务系统的思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峡两岸农夫市集服务系统比较分析
    3.1 利益相关者比较分析
        3.1.1 综合型农夫市集利益相关者比较
        3.1.2 涉及利益相关者总结
        3.1.3 利益相关者动机矩阵分析
    3.2 服务流程比较分析
        3.2.1 综合型农夫市集服务流程比较
        3.2.2 消费者在农夫市集中流程总结分析
        3.2.3 生产者在农夫市集中流程总结分析
    3.3 服务接触点比较分析
        3.3.1 农夫市集推广与营销
        3.3.2 农夫市集氛围营造与摊位布置
        3.3.3 农夫市集体验活动
        3.3.4 农夫市集实体店
        3.3.5 线上平台构建与维护
    3.4 服务系统要素分析
        3.4.1 资源要素
        3.4.2 信息要素
        3.4.3 体验要素
    3.5 差异性分析与总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峡两岸农夫市集服务系统需求调研
    4.1 调研简介
        4.1.1 调研目的
        4.1.2 调研方法
        4.1.3 调研内容与步骤
    4.2 海峡两岸典型农夫市集消费者深度访谈研究
        4.2.1 访谈问题及对象选择
        4.2.2 访谈要点与需求点分析
        4.2.3 消费者用户画像构建
        4.2.4 消费者用户旅程图分析
    4.3 海峡两岸典型农夫市集生产者深度访谈研究
        4.3.1 访谈问题及对象选择
        4.3.2 访谈要点与需求点分析
        4.3.3 生产者用户旅程图分析
    4.4 海峡两岸典型农夫市集经营者与志愿者深度访谈研究
        4.4.1 访谈问题及对象选择
        4.4.2 访谈要点与需求点分析
    4.5 调研总结
        4.5.1 需求点总结与问题归纳
        4.5.2 服务设计介入农夫市集服务系统设计方向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夫市集服务系统设计策略与实践
    5.1 农夫市集服务系统构建策略
        5.1.1 表现层:系统要素与品牌建立
        5.1.2 系统层:系统构建与触点规划
        5.1.3 战略层:价值共创与服务创新
    5.2 农夫市集服务系统社群共创策略
        5.2.1 构建共同愿景,增强社群互动
        5.2.2 促进食农教育,培养年轻用户
        5.2.3 重视虚拟社群,联合线上线下
    5.3 农夫市集服务系统信息传达策略
        5.3.1 结合文创元素,激发年轻群体兴趣
        5.3.2 品牌差异化定位,精准化品牌营销
        5.3.3 多元推广渠道,促进信息自发分享
    5.4 农夫市集服务系统体验优化策略
        5.4.1 宣传乐活方式,亲近年轻群体认知
        5.4.2 引入游戏化机制,激励用户参与
        5.4.3 根植地域文化,扩展多方位服务
    5.5 农夫市集服务系统设计实践——以无锡“猪狮大集”为例
        5.5.1 设计实践参与者、目标与流程
        5.5.2 设计实践活动一:农夫市集服务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协同共创
        5.5.3 设计实践活动二:农园参与市集服务系统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5.5.4 设计实践反馈与总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2.1 局限性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及表格来源
附录二: 全台农夫市集一览表
附录三: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及项目

(9)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依据
        1.1.1. 城市之张: 快速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景观的冲击
        1.1.2. 时代之需: 城市与乡村对环城游憩和休闲农业的需求
        1.1.3. 政策之倡: 国家政策提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1.1.4. 农业之殇: 休闲农业遍地开花、景观堪忧
        1.1.5. 课题之基: 国家科技支撑课题成为本研究重要基础
    1.2.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经验总结
        1.2.1. 国外与我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大陆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2.3. 经验总结
    1.3. 休闲农业和休闲农业景观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对休闲农业景观的研究进展
        1.3.3. 评述及趋势
    1.4. 环城游憩带研究进展
        1.4.1. 环城游憩带概念的相关研究
        1.4.2. 环城游憩带特征的相关研究
        1.4.3. 我国几个城市的环城游憩带横向比较
    1.5. 释题: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提出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
    1.6.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体系、技术路线和方法
        1.6.1. 研究意义
        1.6.2. 内容体系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框架
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的提出与内涵
    2.1.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出的可能性
        2.1.1. 环城游憩带与休闲农业的互通关系
        2.1.2. 游憩与景观的互通关系
    2.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出的必要性
        2.2.1. 城乡层级空间影响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2.2.2. 休闲农业景观需要尊重风土的决定性作用
    2.3.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内涵
    2.4. 本章小结
3.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要素、结构及影响因素
    3.1. 景观要素
        3.1.1. 选取原则
        3.1.2. 选取方法
        3.1.3. 选取过程及结果
    3.2. 景观空间结构
        3.2.1. 景观空间要素识别
        3.2.2. 景观空间结构
    3.3. 景观分类
    3.4. 景观特征
        3.4.1. 整体性与层次性
        3.4.2. 全域性与地方性
        3.4.3. 多样性与单一性
        3.4.4. 动态性与稳定性
    3.5. 影响因素
        3.5.1. 旅游城镇化
        3.5.2. 市场需求
        3.5.3. 农业资源
        3.5.4. 交通设施
        3.5.5. 政策保障
    3.6. 本章小结
4.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动力机制和效应分析
    4.1. 动力机制
        4.1.1. 要素与结构
        4.1.2. 动力机制
    4.2 景观效应分析
        4.2.1. 生态层面: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平衡
        4.2.2. 文化层面:有助于地域文脉的延续
        4.2.3. 社会层面:有助于增加存在感、依附感
        4.2.4. 审美层面:有助于审美引导
        4.2.5. 发展层面:有助于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4.2.6. 控制层面:有助于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4.3. 本章小结
5.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依托模式和营建方法体系
    5.1. 依托模式
        5.1.1. 依托的经营模式
        5.1.2. 依托的组织模式
    5.2. 方法体系
        5.2.1. 当前休闲农业景观的营建方式
        5.2.2.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营建方法体系
    5.3. 本章小结
6.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实证研究
    6.1. 数据资料来源
    6.2. 成都概况
        6.2.1. 研究区域概况
        6.2.2. 成都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6.2.3. 研究范围
    6.3.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要素
    6.4.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
        6.4.1. 数量及类型
        6.4.2. 景观空间结构特征
    6.5. 几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县)的景观特征
        6.5.1. 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6.5.2. 休闲农业景观现状特征
    6.6.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评价
        6.6.1. 调查问卷设计
        6.6.2.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及人口统计学特征
        6.6.3. 出游特征分析
        6.6.4. 总体景观评价
        6.6.5. 具体景观评价
        6.6.6. 出游经历分析
    6.7.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提升建议
        6.7.1. 成都环城休闲农业景观现状特征总结
        6.7.2. 景观现存问题
        6.7.3. 景观提升的对策建议
    6.8. 本章小结
7. 环城休闲农业景观(ATL-ReBAM)营建策略
    7.1. 营建目标
    7.2. 营建原则
        7.2.1. 生态保护原则
        7.2.2. 参与体验原则
        7.2.3. 适地适建原则
        7.2.4. 城乡互动原则
    7.3. 营建策略
        7.3.1. 完善法规政策策略
        7.3.2. 加强资源保护策略
        7.3.3. 遵循带状发展策略
        7.3.4. 突出风土特色策略
        7.3.5. 强化动力机制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8.3.1. 研究局限
        8.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的提出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现状
        (二) 简短的分析
    三、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核心及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城市、乡村和镇(市乡)
        (二) 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城镇)化(率)
        (三) 户籍制度
        (四) 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城乡总体营造
    五、研究中几对关系及其他问题的说明
        (一) 城乡关系、城乡发展
        (二) 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三) 其他几个需要问题的说明
第二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 萌芽初创阶段
        (二) 探索学习阶段
        (三) 发展提高阶段
    二、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 萌芽认知阶段
        (二) 探索学习阶段
        (三) 发展提高阶段
    小结
        (一) 历程中的相似性
        (二) 历程中的不同性
第三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及措施
    一、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法规政策
        (一) 整体性、综合性法规政策
        (二) 区域性、专门性法规政策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 整体性、综合性的措施
        (二) 区域性、专门性的措施
    小结
第四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 全台地区的现状、成果及需要提高的方面
        (二) 部分市县城乡统筹的现状和成果
    二、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 全国的现状、成果及需要提高的方面
        (二) 部分地区城乡统筹的现状和成果
    小结
第五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一、世界上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马克思的城乡分工与融合理论
        (二) 城乡互动理论
        (三) 区域均衡理论
        (四) 城乡关系理论
        (五) 城乡二分法理论
        (六) 城市乡村连续理论
    二、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二) 创造城乡新风貌理论
        (三) 社区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四) 调节理论
    三、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重工抑农”式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小结
第六章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
    一、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定义及内涵
        (一)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定义
        (二)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内容
    二、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原则和类型
        (一)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原则
        (二)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类型
    三、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机制和措施
        (一) 土地利用机制和措施
        (二) 户籍制度改革机制和措施
        (三) 人力资源统筹机制和措施
        (四) 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机制和措施
    小结
第七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自然因素
        (二) 人为因素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
    三、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 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二) 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小结
结语: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五点启示
        (一) 大陆地区如何充分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
        (二)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城乡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 如何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四) 如何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同步与否的问题
        (五) 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问题
    二、四点建议
        (一) 完善制度,缩小差距
        (二) 健全机构,同步发展
        (三) 把握方向,保持特色
        (四) 发掘潜力,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农田保护:海峡两岸之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J].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2]陕西省洋县朱鹮栖息地人鸟共生景观空间营造研究[D]. 韩露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人居环境视野下的海峡两岸乡村规划建设对比研究[D]. 李闻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黑龙江省八五零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与景观设计[D]. 浦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基于产业现状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砀山一号农业观光园为例[D]. 吴文印.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休闲农业自主营造设计研究 ——以台湾省宜兰县横山头休闲农业区为例[D]. 郑纤纤. 西南大学, 2020(01)
  • [7]海岸线时空变迁遥感监测与分析 ——以泰国和马六甲海峡为例[D]. 毕京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海峡两岸农夫市集服务系统比较研究[D]. 常原境. 江南大学, 2019(03)
  • [9]基于环城游憩带视角的都市休闲农业景观营建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李露.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10]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D]. 李奇.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耕地保护:海峡两岸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