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文明的烛光与海南的文化品格

中土文明的烛光与海南的文化品格

一、中土文明的烛照与海南的文化性格(论文文献综述)

胡冬智,黄桂玲[1](2019)在《海南疍歌中的主流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南疍民作为一个水居族群,其文化长期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在其特有的精神文化产品——疍歌中随处可见主流文化的痕迹,具体体现在传统故事、伦理道德、汉字文化、审美追求、农耕生活等多个方面。这种影响与海南疍民的迁徙历史、现实社会环境、族群文化心理都有着密切联系。考察疍民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疍民这一族群及其文化特征。

陶丽萍[2](2013)在《1917-1929留学欧美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立足于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从比较文学形象学与后殖民主义理论入手,研究了秦汉以来中国西方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追索不同时代不同主题视野下的西方形象的历史嬗变过程及形象谱系特点。在此基础上,对1917—1929年代表性留学欧美作家作品进行形象学的文本细读与对比分析,考察欧美留学生西方形象建构的文本特征,分析其西方形象塑造与社会文化和创作主体的内在互动关系,揭示西方叙事的思维方式、意象传统、话语体制的策略,并在现代性问题的宏观背景上,把握中国与创作主体的自我形象,以及作家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民族文化与身份的思考,探讨本土语境中西方形象建构的文化史意义及其博奕问题。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提出研究对象即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游记等在内的五四前后(1917---1929)创作中的“西方形象”描写,并对“西方”,“西方形象、他者与身份认同”等几个概念进行清理和界定,阐明跨文化传播视野下进行西方形象研究的意义、方法与策略。第一章:本部分以形象学理论、文化身份理论、文化人类学、新历史主义批评等作为理论资源,梳理先秦至五四时期,西方形象从西方的地理视野进入哲学视野,从物质欲望进入文化向往的发展嬗变过程及其特征,讨论形象构筑中的文化权力与想象问题,分析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权力对西方形象塑造的影响。第二章:本部分主要讨论现代留学欧美作家群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分布格局,分析他们共时性的族群特征,从不同层面探索其西方形象书写的普泛性的社会文化心理。第三章:本部分主要研究留学欧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对胡适、闻一多的部分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分析他们笔下的多面美国形象及其成因。从倾慕心理出发,胡适建构起“正面”美国形象,美国被想象为先进文明的民主国家,美国人被描述成慈善博爱的优秀民族。闻一多则基于文化爱国主义思考,以批判姿态审视美国“他者”,呈现出立体、复杂的美国形象。第四章:本部分主要对于徐志摩、老舍的部分文本进行细读分析。基于自身英国经验、历史背景和文化视角,徐志摩对英国式自由和保守进行调和,构筑起理想、浪漫的英国形象,并成为其永久的“精神依恋之乡”。老舍在扭曲的文本与东方主义话语之间,书写复杂立体化的英国形象,力图用民族情怀与世界眼光,突破前设的“自我东方主义”。在中国的现实之中寻求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第五章:本部分主要研究留法学人的法国形象。通过对李金发诗歌和巴金小说等几方面文本的细读分析,分析李金发现代城市体验下建构的法国形象,他对法国象征派的推崇、模仿、变异,最终也完成了对法国文化的另一种“致敬”。而巴金的青年气质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域外小说创作,其法国形象充满了强烈的激进主义情绪与底层情结,在自我与他者的交织中完成了从无政府主义向民族主义的转向。第六章:本部分主要研究留德学人的德国形象。通过分析创作主体自身思想与创作的特征,深入分析他们对德国文学、文化形象的认知与理解,追索其特定背景下对德国文学、文化的独特接受。借助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新人文主义思想,蔡元培开始了强国强民立意下的“大学观”的构想。其中,蔡氏对于康德美学更是进行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解读。孱弱的本民族症候下,宗白华对于德国强健的民族自信力抱有极大的兴趣,并对之进行美学的渗透。而歌德的至善人格与对生命价值的热烈追求,宗白华更是推崇备至。第七章:本部分主要结合作家作品个案的分析,透视跨文化语境下,不同西方形象的文化利用及其变异问题,探讨西方形象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中是被如何运作的。一方面,这些西方形象映射了作家们对“现代中国”的自我诠释,推动并促进了现代中国这一“想象的共同体”构建;另一方面,这些西方形象在种种细微处体现着五四启蒙思想在文本中的渗透,从理性主义的爱国反思,到以民主为核心的政治启蒙叙事,再到透彻自省的国民性批判,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折射出五四知识分子启蒙理性主义逻辑话语的强势建立。此外,在由日常生活叙事语言构筑的西方家庭、广场与城市等公共空间中,作家们继续着这些西方形象所隐含的启蒙叙事,试图在其中发现关于平等、解放、公共民主生活与现代性的表述空间,并以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史增添多重观照维度。结语:提出西方形象经历了从西方的地理视野进入哲学视野,从物质欲望进入文化向往的发展嬗变过程。五四前后的西方形象作为一种权力话语,对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建设具有规训化、体制化作用,构成了民主主义、启蒙意识形态的必要成分。

王斯一,王致兵[3](2011)在《天涯文化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天涯文化"的"定义"值得商榷。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天涯文化的源头和根系;其次黎族文化和海南的热带岛屿特征,是天涯文化最独特之所在;再次天涯文化接纳和融合了诸多域外文化,使天涯文化具备了包容和开放的性格。天涯文化也许很难准确概括,但天涯文化绝不是各种文化的简单"拼盘",而是一种文化吸纳和融合后的自我"创造"。

张蜀蕙[4](2008)在《开辟与安顿——唐代文人南方经验中的宗教经验与国族论述》文中研究指明前言笔者在《驯化与观看——唐宋文人的南方经验中的疾病经验与国族论述》一文,讨论唐宋文人叙述的南方,透过大量疾病的隐喻,夹杂对南方恶地的投射与想象。害怕被夷化的危机与焦虑感,一直是文人南来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本文则进一步探讨文人如何透过宗教经验,支撑起他们的国族论述,安顿殆非中国人的恐惧。对于南方这个文化的异域,贬

涂敏华[5](2007)在《历代都邑赋研究》文中指出都邑赋是赋体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都邑赋以都邑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为描写对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都邑赋至今绵延不绝。本文共四章。第一章对现存自汉代至清代的都邑赋进行文献收集和疏理,通过文本的分析,考察都邑赋的发展与流变,总结各阶段都邑赋的特征及其成因。第二章采用列表统计的方法,探究历代都邑赋的地域演变进程,指出其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进程基本一致,总体呈现自西向东、由北向南推进的态势;并选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邑赋为例,揭示都邑赋的地域文化特征。第三章探讨都邑赋所表现的都市文化内涵,包括都城布局观念和建筑文化内涵,都邑赋所表现的政治经济内容、民间习俗及朝政礼俗等。第四章总结都邑赋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本文注重文本的分析,同时还采用了列表统计、归纳等研究方法,注意时间与空间、纵向与横向的结合,力图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历代都邑赋的发展与流变,揭示其文学特质、价值及文化内涵。

郑小枚[6](2000)在《中土文明的烛照与海南的文化性格》文中研究表明“时势出英雄,英雄造时势”。海南建置沿革发展与演变,无不与历史人物密切相关,记住海南历史长河中的关键人物,也就把握了海南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轨迹。在近300年的明代统治时间里,海南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昌平盛世景象,海南的文化教育盛况空前,如果没有邱浚、海瑞、钟芳、王弘诲……其海南人文大厦的根底将荡然无存。

二、中土文明的烛照与海南的文化性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土文明的烛照与海南的文化性格(论文提纲范文)

(2)1917-1929留学欧美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西方与中国
    二、导入形象学研究的几个相关概念
    三、五四前后欧美留学生笔下的西方形象研究
第一章 西方形象生成与文化身份的构建
    第一节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与西方形象生成
    第二节 从传奇到梦幻:西方形象的历史嬗变
    第三节 文化身份中的权力和想象
第二章 留学欧美作家的族群特征与西方想象
    第一节 留学欧美作家族群的生成与分布
    第二节 留学欧美作家群的族群特征
    第三节 留学欧美作家西方想象的文化心理
第三章 自由与理性统驭下的美利坚帝国
    第一节 阳光的新天地:《胡适留学日记》中确立的“美国”
    第二节 “国家”的悲凉神话:闻一多笔下的美国
第四章 历史与现实想象中的不列颠帝国
    第一节 美妙的理想世界:徐志摩笔下的英国
    第二节 自我东方主义的突破:老舍和《二马》
第五章 漂泊与激情交融的浪漫法兰西
    第一节 异国情调与历史记忆:李金发笔下的法国形象
    第二节 自我与他者的混杂:巴金与他的异域描写
第六章 理性与浪漫构筑下的强大日耳曼帝国
    第一节 世界学术之尊:蔡元培的德国认知及其康德镜像
    第二节 文化建国理想之源:宗白华眼中的德国与歌德的诠释
第七章 西方形象的文化史意义
    第一节 现代民族国家与文化的构建和想象
    第二节 启蒙理性主义话语逻辑的全面建立
    第三节 日常生活叙事与公共空间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天涯文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文化:天涯文化的根系
二、黎族文化和热带岛屿文化:天涯文化的独特面相
三、异域文化:天涯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格
四、创造:天涯文化的唯一路径

(5)历代都邑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论题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论题研究方法与目的
第一章 历代都邑赋发展流变
    第一节 现存都邑赋概况
    第二节 都邑赋产生及兴盛的原因
    第三节 两汉都邑赋
        一、西汉都邑赋
        二、东汉都邑赋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隋朝都邑赋
        一、建安三国都邑赋
        二、两晋都邑赋
        三、南朝都邑赋
        四、北朝隋朝都邑赋
    第五节 唐代都邑赋
    第六节 宋代都邑赋
    第七节 辽金元代都邑赋
    第八节 明代都邑赋
    第九节 清代都邑赋
    小结
第二章 都邑赋的地域特征
    第一节 历代都邑赋地域的演变进程
    第二节 都邑赋的地域文化特征举隅
        一、江南水乡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华南滨海边邑的地域文化特征
第三章 都邑赋的都市文化观念
    第一节 都邑赋与都城布局
        一、拱卫环周、四塞之地的都城选址原则
        二、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原则
        三、崇尚“大壮”之美的思想
    第二节 都邑赋的建筑文化内涵
        一、建筑群体展现统一和谐之美
        二、以中轴线为中心,两边有序排列的对称、中和之美
        三、多样的建筑形式和华丽的装饰
    第三节 都邑赋与政治经济
        一、都邑赋与政治
        二、都邑赋与经济
    第四节 都邑赋与民俗
        一、岁时民俗
        二、游艺民俗
        三、朝政礼俗
第四章 都邑赋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
    第一节 都邑赋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都邑赋的文化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中土文明的烛照与海南的文化性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南疍歌中的主流文化研究[J]. 胡冬智,黄桂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 [2]1917-1929留学欧美作家笔下的西方形象[D]. 陶丽萍. 武汉大学, 2013(07)
  • [3]天涯文化初探[J]. 王斯一,王致兵. 教师, 2011(20)
  • [4]开辟与安顿——唐代文人南方经验中的宗教经验与国族论述[A]. 张蜀蕙. 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三辑), 2008
  • [5]历代都邑赋研究[D]. 涂敏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 [6]中土文明的烛照与海南的文化性格[J]. 郑小枚. 新东方, 2000(01)

标签:;  ;  ;  ;  ;  

中土文明的烛光与海南的文化品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