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省体校学生实习前基本功训练内容及要求

浅谈省体校学生实习前基本功训练内容及要求

一、浅谈省体校学生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及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夏同云[1](2021)在《体教结合背景中的班集体建设研究 ——以K市体校N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曹书琳[2](2021)在《公众史学视域下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文中提出中职教育是中学教育链条中的特殊一环,中职学校既有普通中学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学训结合”的办学模式下,协调历史学习与实习实训两个重要任务,使中职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是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公众史学是一门源自美国的历史学科,其具有实用性、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性、史料来源的多样性等特征。近年来,公众史学被我国学者广泛关注和探讨,文章基于现有研究结论及教育理论,分析中职历史教学现状并剖析其原因,把公众史学的优势特征和中职学校的历史教学联系起来,阐述在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融入公众史学元素的可行性,并将其应用到实践教学中,通过教学反馈得出结论,以期为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包括4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述选题缘由,指出在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引入公众史学的必要性;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取其精华,拓宽思路;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范围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以黑龙江省体校为例设计调查问卷,在问卷的基础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第三部分,将应用策略应用于实践教学,研究公众史学在不同课型中的应用,以典型教学案例作为参考,在教学反馈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第四部分,将公众史学的特征与中职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阐述公众史学在中职学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述在公众史学在中职历史课堂各个环节的应用、中职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中公众史学的运用、中职学校应用公众史学的条件,并从历史教师、学生、历史课程三方面进行分析。

张继尤[3](2021)在《《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从建校至今,为吉林省各专业队和国家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体育工作者,但是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改善不佳,存在着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目标等问题。本文旨在针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运动员学习兴趣不浓厚,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通过对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通过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希望达到竞技体育的育人目标,改善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情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爱国情怀,树立公平、公正的道德观念和竞技精神。第一部分,通过对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调研。主要调查了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现状和学生运动员学习现状以及校内外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学校、学生运动员现状和理论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依据。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教材目录与课程纲要几个方面进行解读。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学校现状和学生运动员学习情况,课程实施将采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活动课的形式进行,调动起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程可以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第三部分,展示了校本课程的案例设计。设计的时候结合具体情况和教学理论,以学生运动员为主体设计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如何学、能达到什么程度。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意图充分调动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历史思维、体育精神、爱国情怀。《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这门校本课程主要针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运动员,聚焦中专体育学校的教育情况,坚持学生为主体,更侧重于对学生运动员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该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培养学生运动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运动员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运动员百折不挠、奋勇争先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运动员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名有责任意识的公民和优秀的运动员。

朱慎飞[4](2020)在《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诸多体育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举国体制”在发挥奇效之时也饱受质疑和诟病,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便应运而生,逐步成为“举国体制”的完善、补充、优化,无论在理论逻辑还是实践运作中,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都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本研究从温州试点单位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入手,以运行机制为切入点,通过参与观察法、实地调查访谈法等方法对温州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进行研究与探讨,指出优势与不足,以期完善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并提出可操作性构建原则。研究得出:(1)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作为“举国体制”的补充与完善,必将历经曲折、波澜的发展历程,动员全社会以支撑竞技后备人才远流不息是可持续发展必经之路;(2)集合一切可利用资源提供支持,建立健全的体制机制和运行体系,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力量协同共进,大举推动“政府部门办体育”转向“全社会办体育”;(3)以社会竞技体育训练机构运行机制为切入点,从内外视角探视,适宜的外部环境是温州社会训练机构良性发展的前提,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实现“管办分离”,体育行政部门放权瘦身,以资金扶持、授牌子、共享“软资源”、升学体育特招、供场地等政策红利为导向;(4)从系统理论知识出发,将社会竞技体育训练机构看做一个整体,社会力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为:(1)全面的生源招收选拔机制;(2)合理的训练竞赛机制;(3)适度的动力激励机制;(4)制度健全的保障机制;(5)多维的评价反馈机制:(5)温州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优势在于:富有的民营企业所造就的适宜外部环境;区域布点、官方授牌以及学校、社会、政府三方协力,拓宽了生源面积;高水平教练员是重要资源。不足在于:训练机构缺乏管理型专业人才,创收能力弱;俱乐部——教练员——运动员,各层次动力动力持久力不够;赛事体系安排有待加强,且任重道远;(6)诚然,温州市正在大刀阔斧的创建国家运动健康城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不同项目有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本研究的类推价值在于:基于温州富饶的民营资本,如何实现不同运动项目的蓬勃发展,如何使运动融入生活,社会力量如何在“新举国体制”中担纲举旗。基于温州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不足,提出以下几点:(1)管理者作为训练机构的领导者、主心骨,把握着集团的命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今现状是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提出,各区县成立体育训练机构管理者联盟,利用温州大学商学院师资力量培训训练机构管理人,其中利益,由温州市体育局、训练机构管理人联盟与温州大学具体协商;(2)动力激励持久力不够的根源在于短期目标不明确,又或是目标过于庞大,而远期目标遥不可及。以时间段为切点,制定近期符合实际的计划,并出台相应的奖励,各训练机构结合俱乐部实况,调研并制定目标以激发动力;(3)赛事体系缺乏不仅是温州的难题,在全国也尚未攻克,作为国家试点城市,在赛事举办中得地利之势,温州需要打破行业间的壁垒,单项体育协会在参赛权限中适当松拳,既为试点,温州赛事更要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业余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指日可待。

宋建鑫[5](2020)在《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密切关注,一直是培养中级和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一环。在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和制度性安排。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充分指出了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方向。但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受到学校所在地经济条件、学校的行业主管部门、学校自身的发展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的发展情况也各有优劣且不尽相同。校企合作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是否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中还存在着哪些优势和不足?学校之间能否相互借鉴发展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是基于现有的理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充分掌握了校企合作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开展情况,以此分析出了校企合作不同模式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看到了校企合作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教师和学生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对探寻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新模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培育“双师型”教师方面,有其它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地通过校企合作营造出更活跃、更自由、更开放、更高效的专业技术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高水平工匠的目标。

李兆旭[6](2020)在《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文中提出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兼具“小众”与“大众”性质——以体育为业的人才固然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以让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都与体育人才的主导和参与密不可分。体育学校培养的人才,既是体育行业的基础,又是大众体育的引领者,这就让体育学校具备沟通多种研究视角的可能性。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学工作,是体育学科和体育行业发展状况的典型样本;体育学校与政府、民众的关系,又反映着民国时期体育文化的特质、发展路径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状况。为进一步梳理有关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史实,展现中国体育行业的专业化、近代化进程,并更准确地评价中国近代体育学校的历史地位及历史作用,本论文分五章、两部分研究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学校。第一部分由第一、二、三章组成,分别从起源、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三方面入手,呈现近代体育学校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中国人自主兴办的体育学校和西方人在华培养体育人才的工作,是体育学校在中国的两大起源。两者均认同体育兼具锻炼身体和塑造精神的意义,因此都迫切希望大量培养体育教师。两类体育学校在竞争中,共同塑造了以自然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体育教师为首要目标,理论学科与运动训练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体育元素的体育专业教育模式。体育学校日后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在起步阶段初露端倪。第二章分别探讨了公立体育学校和私立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状况。1929年前,公立体育学校的发展相对迟缓,而私立体育学校深受五四时期民族主义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力量。从1929年起,南京国民政府的体育政策日益积极,辐射全国的公立体育学校系统初现雏形。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加强了对私立体育学校的约束,私立体育学校被纳入体育师资训练系统。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私立体育学校大受打击,公立体育学校成为体育学校的主体。第三章探究了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训练体育师资为宗旨和首要目标,培养文化素质全面,体育理论扎实,运动技能优秀,实务能力突出的体育人才,是体育学校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此,体育学校在招生、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毕业就业各环节,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采取了多种手段,希望将人才培养机制的效能最大化,但效果并不理想。体育学校的产生、经营和教学活动,既体现了近代体育学的学科建设成果,也反映了民国时期体育事业总体孱弱的现实。第二部分由第四、五章组成,探究近代体育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并从体育视角分析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其中,第四章探讨了体育学校中的武术教学,认为武术成为近代体育的重要项目,既是以西方体育学科衡量和改造中国传统体育的结果,也是在民族主义话语下与西方对抗的实践。在“西方近代体育化”和“民族化”的双重追求下,专业学校武术成为了一门自成体系的,技术和理论兼备的“学问”,但是,仅凭近代专业学校武术,尚难以充分完成传承、发展武术的重任。第五章延续了过往学者关于体育对女性的身体改造,以及体育与妇女解放关系的探讨,认为近代女子体育专业教育一方面以“体育救国”的追求打破和否定了传统意义上“柔弱无力”的文雅,另一方面又定义了健康柔美的“文雅”,两者表现形式截然不同,但内核一脉相承,都认为女子应阴柔委婉,女性应弱于男性。性别刻板印象的推翻与重建,既刺激和保护了女子体育的初步发展,客观上在体育行业内创造了女子专属的空间。又严重限制了女体育从业者的从业方向和上升空间。民族主义在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支配地位,似乎与自然体育思想的主流地位相悖;实质是民族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统一。因为自然体育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仍然与“体育救国”相一致,其引入的近代竞技体育项目,不仅为传统体育的改造提供了样板,甚至也成为了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的重要方式。因此,自然体育思想虽然在价值观上与“体育救国”存在差异,但仍能与“体育救国”并行不悖。

李义坛[7](2020)在《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各方面快速发展,研究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近几年研究生的报考趋势不断上升,人数在急剧增加,学生报考方向更加倾向于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年北方与中西部将扩招专业硕士,高校在增加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同时,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将成为新问题。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造成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差异。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近十年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不同地区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存在差异,体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教学环境、设施的完备程度、师资力量等因素。我国与国外在教育模式、培养过程存在不同,国外更注重研究生的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通过对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的研究。分析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中的优势及不足。通过研究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过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对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希望能保障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西北地区七所高校(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进行调取培养方案,并对七所高校导师、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进行调查。对获取相关资料数据进行整理,主要通过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践环节、学位要求等方面进行主要部分的分析。从中总结出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议,为完善研究生培养教育问题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相对合理,体育教学专业目标不够完善,研究生对培养目标认知薄弱。课程设置基本合理,基本能够满足研究生理论学习,导师反应研究生技能较差,缺乏运动技能课程。各院校导师队伍建设合理,部分院校在今后几年中将存在老龄化现象。通过对实习实践内容、实习实践过程分析,发现内容比较合理,实习实践过程得不到保障,实习实践考核机制不完善。研究生获取学位的要求比较合理,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存在困难。根据相应结论提出建议:完善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专业性培养目标、通过德育、专业要求、基础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提高学生和导师对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改善研究生学习环境,提高课程科研前瞻性内容、开设运动技能课程,保障研究生技能训练。完善科研设施和教学环境,储备师资力量改善导师老龄化现象。增加学生实习实践机会锻炼专业能力,加强实习过程监督,完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增加研究生在校学习最低年限实行三年学制,加强学生向导师学习专业技能、科研学术能力。

张瑜[8](2020)在《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竞技体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举国体制下兴起的“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虽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暴露。随之兴起的“体教结合”模式被采用并推广,但部门之间的矛盾致使“体教结合”模式尚不完善。本文以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题调研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研究方法,了解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寻找一个适合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以体育系统为核心、教育系统为辅”的管理体系,坚持以“保持和提升、有保有压、大力发展三大球”的原则项目布局,但仍存在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项目布局不均衡等问题。(2)在办学形式上,市级体校以三集中、县级体校以一集中为主,以体教合办的合作形式为主;以培养省级运动队队员和体育院校学生为主要培养方向,但是运动员就业或出路不明仍是教练员训练中的最大困境。(3)我省运动员生源质量总体较好,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运动员梯队构成不太均衡,部分体校招生仍较困难。(4)我省教练员学历构成相对合理,但是硕士学历占比较低;职称结构不尽完善,中级职称或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居多;部分业余体校的教练员以经验选材为主的居多。(5)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情况整体较好;运动员平均每天训练时间长,但效率不高;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6)我省大部分业余体校在文化教学方式上呈现多样化;文化学习时间不足导致学训矛盾突出;赛前文化测试总体成效不错但仍有待改进。(7)我省大部分业余体校的场地设施能满足训练,教练员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较少;培养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以政府拨款为主。现阶段适合我省的“体教结合”模式是在“U-S体育协作”的基础上,通过市队校办、省队市办、省队社会办等形式联合体育系统、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力量进行资源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建议通过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合理布局项目;完善培养模式,给予相关政策支撑;加强体教结合;打造“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完善业余体校的考核制度;注重运动员综合素质文化培养;利用科技助力运动训练,扩大培养经费渠道的对策解决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的问题。

孙超[9](2020)在《山东省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SWOT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的篮球水平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国家,在其如此之高的水平之下,美国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员更替之后,依旧保持其霸主地位,这与他们对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不仅是美国,在世界舞台上表现出色的西班牙、阿根廷等篮球强国,他们也是长盛不衰,排名一直稳固在世界前列。通过观察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国家对于篮球运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所以说,强大的篮球后备力量为篮球运动的竞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近些年来,临沂市篮球队伍的竞赛成绩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临沂市各个业余体校对于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总结出其优势和劣势。并且结合当今对于后备人才的培养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组合分析,得出一些策略,希望为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篮球后备人才训练队伍的发展提供学习与参考样本。本研究结论如下1.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势表现在(1)临沂市人口众多,篮球项目受广大群众喜欢,具有群众基础。(2)临沂市的四支代表队在省级比赛中成绩排名稳步提升(3)运动员参加篮球训练的动机明确正向、训练态度积极,教练员执教态度认真负责。(4)运动员训练充足,参加比赛次数较多。(5)运动员重视文化学习,教练员督促及时。(6)领导对篮球项目重视,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日常训练。(7)教练员来源多样,相辅相成,共同进步。(8)输送机制完善,未来发展具有保障2.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劣势表现在(1)临沂市教练员缺乏培训,科研能力不足。(2)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且不充足。(3)县区级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专业培训起步晚,发展不统一,梯队建设不完善。(4)医务监督不完善3.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可抓住的机会有(1)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2)篮协与教育部共同推动“教体结合”。(3)各级各类赛事的增多。(4)临沂市可选择的有实力的赞助公司企业众多。4.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有(1)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尚未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2)其他体育项目对篮球运动的影响。根据以上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矩阵分析得出以下策略:(1)临沂市的业余体校要利用现有的人口资源优势,继续深化“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大对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壮大高水平篮球训练队伍;对于资金,需要通过政府正确管理引导和协调,广开门路,鼓励多种经费来源。(2)政府组织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带动企业和临沂市业余体校逐步形成高效完善的合作机制;为了扩大生源,利用现有运动员、教练员和政策优势,扩大宣传效应。(3)为了提高教练员的能力,与高校进行紧密结合,获取先进的训练手段以及提高教练员综合能力;通过比赛等多种方式,提高对幼儿、小学、中学篮球运动的宣传与推广,切实落实到位;为了提高教练员的综合能力,业余体校应增加教练员外出学习机会,并且制定相应奖励政策以鼓励教练员提升能力。(4)针对教练员部分能力不足,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练员水平;针对自身不足,通过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来提高自身。

许月辉[10](2020)在《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苏省现有的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类型、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等方面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为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素质、能力适应性方面的定位和要求各不相同,在教育目的内容完整性上及其培养规格内容、要求具体化方面部分高校仍需要加强明确与完善,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相对杂乱、各自为政现象,缺乏统一的规范性。(2)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中总学分在158-160分之间,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在课程模块分类上,2所学校专业课程必修、选修学分设置都高于规定标准,还有2所学校选修课程学分都没有达到规定要求,且选修课分类不规范,选修范围狭窄,选修课以专项运动技术选修课居多;3所学校专业运动技能课程模块总学分都达到并符合体育学类《国家标准》规定要求,还有1所学校则相差较远。(3)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状况,2所学校专业类基础课程学分设置和学科基础“核心知识领域”课程选择完全符合标准规定要求,还有2所学校执行落实没有到位;4所学校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总学分均达到规定标准,1所学校其最核心课程以及专业理论与运动技能课程设置比例比较合理,还有3所学校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4所学校专业拓展课程设置总学分都达到标准规定要求,并赋予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时学分,其中江苏师范大学的“分类分型培养”和南京体育学院的“方向性选修课”课程设置相对更为合理,其专业人才培养多样性有特点、有特色。(4)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实践类课程设置状况,特别重视专业实践,对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都赋予了足够的课程学分,对各自学校专业教育目标及其能力培养能够提供坚实的课程支撑与条件保障。建议:1、4所本科院校需要加强体育学类《国家标准》学习研讨与落实执行力度,规范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拓展专业课程资源,为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规范标准的课程设置和条件保障。2、4所本科院校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联系,成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教育联盟,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相互学习、增进交流,开发共享课程资源,共同助推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发展,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江苏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管理,建立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评估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调研和评估考核,有力推进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浅谈省体校学生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及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省体校学生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及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2)公众史学视域下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 理论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职学校历史教学现状
    二、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为样本的调查与分析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学校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教师方面
        (四)原因剖析
第三章 中职历史教学中公众史学的运用
    一、新授课的运用
        (一)联系中职实际,发挥学科特色
        (二)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
        (三)运用影像媒介,创设快乐课堂
    二、复习课的运用
        (一)发挥学科优势,服务中职实际
        (二)辨别信息真伪,处理分析史实
    三、活动课的运用
        (一)充分参与协作,丰富课堂体验
        (二)创设公众情境,拓宽历史外延
第四章 公众史学在中职历史教学的运用要求与思考
    一、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二)组织教学
        (三)拓展思维
        (四)归纳要点
        (五)总结完善
    二、中职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中公众史学的运用
        (一)以黑龙江省体校为例的现行教材内容分析
        (二)中职学校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作用及原则
    三、中职历史教学运用公众史学的思考
        (一)对教师的挑战
        (二)对学生的转变
        (三)对课程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黑龙江省体校学生历史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2:课例片段
附录3:实地教学片段——走进东北烈士纪念馆
附录4:体校教师、学生访谈案例
致谢

(3)《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一、《吉林省体校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学校课程设置变革、现状与学生运动员学习现状
    (二)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概述
    (三)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二、《吉林省体校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一)课程设计理念
    (二)课程简介
    (三)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
    (五)课程实施方法
    (六)课程评价
    (七)教材目录
    (八)课程纲要
三、《吉林省体校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案例设计
    (一)常规课案例设计
    (二)活动课案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访谈记录(选取)
后记

(4)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力量参与的研究
        1.2.2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3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2.4 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社会力量、社会竞技体育训练机构
        1.5.2 机制、运行机制、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
        1.5.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5.4 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个案研究法
        2.2.2 文献资料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电话访谈法
        2.2.5 参与观察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概况
        3.1.1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发展历程回顾
        3.1.2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构成规模简介
        3.1.3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运行管理特色
        3.1.4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成效
    3.2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分析
        3.2.1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生源招收选拔机制
        3.2.2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训练竞赛机制
        3.2.3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动力激励机制
        3.2.4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保障机制
        3.2.5 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评价机制
    3.3 温州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外部环境理论分析
        3.3.1 政治环境
        3.3.2 经济环境
        3.3.3 社会与文化环境
    3.4 温州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优势与不足
        3.4.1 温州市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优势
        3.4.2 社会力量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不足之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田野调查提纲
    附录B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C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F 兴华羽毛球俱乐部田野调查图片集(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调研的背景
        1.1.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1.2 中职学校发展的需要
        1.1.3 中职学生成长的要求
    1.2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1.2.1 调研目的
        1.2.2 调研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调研内容、思路和方法
        1.4.1 调研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中等职业教育
        2.1.2 校企合作
        2.1.3 “双师型”教师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知行统一论
        2.2.3 “产学合作”论
3 调研过程
    3.1 调研对象与筛选
        3.1.1 调研对象
        3.1.2 对象筛选
    3.2 调查问卷设计
        3.2.1 学生问卷的设计
        3.2.2 教师问卷的设计
        3.2.3 访谈问题设计
    3.3 调查过程实施
        3.3.1 学生问卷调查
        3.3.2 教师问卷调查
        3.3.3 个别访谈调查
4 调研数据分析
    4.1 校企合作的模式分析
        4.1.1 各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4.1.2 企业顶岗实习、见习情况分析
        4.1.3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和共建专业的情况分析
    4.2 “双师型”教师培养情况分析
        4.2.1 教师参与合作企业实践的情况分析
        4.2.2 教师对合作企业的认可度分析
        4.2.3 企业对教师参与实践的评价分析
    4.3 学生培养的情况分析
        4.3.1 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学习情况
        4.3.2 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达成度
        4.3.3 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的管理
5 校企合作的优势与问题
    5.1 校企合作实践中的优势
        5.1.1 不同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比较
        5.1.2 各专业优势形成的原因
    5.2 校企合作实践中的问题分析
        5.2.1 校企合作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5.2.2 学校教学改革的难度较大
        5.2.3 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较少
        5.2.4 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机制缺乏
6 优化校企合作的对策建议
    6.1 以主管部门为主导的政策支持
        6.1.1 提高主管部门校企合作的战略意识
        6.1.2 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
        6.1.3 多部门联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6.2 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
        6.2.1 深化企业办实训基地的模式
        6.2.2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
    6.3 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6.3.1 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文化对接
        6.3.2 明确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对接
        6.3.3 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调查问卷(学生)
附录 B: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 C: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访谈提纲(企业)
附录 D: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访谈提纲(学校)
致谢

(6)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一) 近代中国体育史研究
        (二) 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史研究
    三、研究简介
        (一)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二) 基本史料和研究方法
        (三)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起源
    一、中国人自办体育学校:以中国体操学校为中心
        (一) 自办体育学校的动机
        (二) 中国体操学校、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的办学实践
    二、外国人在华兴办体育学校: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
        (一) 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在华体育人才的动机
        (二)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兴衰
        (三)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的训练方式
        (四) 青年会体育干事训练班与中国体育事业
    四、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经营管理
    一、私立体育学校
        (一) 五四时期的“私立体育学校热”
        (二) 经营私立体育学校的困难
        (三) 私立体育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以办学资质争议为中心
    二、公立体育学校
        (一) 1903~1929年:公立体育学校的缺位
        (二) 1929~1937年:起步与初步发展
        (三) 1937~1945年:整理与扩张
        (四) 1945~1949年:不正常的“常态”
    三、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招生制度
        (一) 普通招生:体育学校选材标准分析
        (二) 保送招生:学校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互动
    二、课程体系
        (一) 体育学课程
        (二) 其它课程
    三、课外活动
        (一) 运动技能的展示和检验
        (二) 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拓展
    四、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与实际成效
        (一)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措施
        (二) 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五、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体育学校中的传统体育教学:以专业学校武术为中心
    一、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及其发展动力
        (一) 专业学校武术的兴盛
        (二) 专业学校武术的发展动力:中小学全面推广学校武术
    二、专业学校武术的建构
        (一) 对西方近代体育学的顺应
        (二) 建设“中国式体育学”的尝试
    三、专业学校武术的成效和局限
    四、小结
第五章 民国体育学校中的女子体育专业教育
    一、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
        (一) 近代精英阶层对女子体育的提倡
        (二) 女性自觉投入体育事业
    二、女子体育专业教育对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 与男性平分秋色的运动健将
        (二) “健康而温柔”的新女性美
    三、女子体育专业的就业情况
        (一) 女性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二) 女性体育从业者受到的束缚
    四、小结
结语:多重视角下的体育史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民国体育学校简称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内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发展
        2.1.2 国内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外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征
        2.2.2 国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2.3 相关概念
        2.3.1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
        2.3.2 培养方案
        2.3.3 体育教学领域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分析
        4.1.1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目标中的德育目标要求
        4.1.2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两个域培养目标中基本素质的要求
        4.1.3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4.1.4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与导师对培养目标的评价
    4.2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析
        4.2.1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课程设置类型分析
        4.2.2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课程设置内容分析
        4.2.3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课程学时与学分分配情况
        4.2.4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合理性分析
        4.2.5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导师队伍分析
        4.3.1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导师性别情况
        4.3.2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导师年龄结构
        4.3.3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导师职称结构
        4.3.4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导师学历结构
    4.4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分析
        4.4.1 体育教学领域培养方案制定的实习实践内容
        4.4.2 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实践实习的时间
        4.4.3 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参加讲座、学术会议交流的分析
        4.4.4 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实习实践分析
        4.4.5 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集中实习分析
    4.5 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方案中学位要求
        4.5.1 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学习年限的分析
        4.5.2 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学分的要求
        4.5.3 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中期检查和课程考核的严格程度
        4.5.4 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分析
        4.5.5 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培养目标认知薄弱、部分院校培养目标需完善
        5.1.2 课程设置基本合理、缺乏运动技能课程
        5.1.3 导师队伍建设合理、部分院校存在老龄化现象
        5.1.4 实践实习环节内容合理、考核机制不完善
        5.1.5 学位要求合理、实行两年学制、学位论文存在多种影响因素
    5.2 建议
        5.2.1 完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和导师对培养目标的明确程度
        5.2.2 提高课程科研前瞻性内容、开设运动技能课程
        5.2.3 完善科研设施和教学环境、储备师资力量
        5.2.4 补充实习实践内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5.2.5 实行三年学制、加强学生与导师学习、提高学术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导师调查问卷
附录二: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调查问卷专家效度检验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三、体教结合的涵义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二、“体教结合”相关内容的研究
    第三节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体教结合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题调研法
        三、专家访谈法
        四、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体制分析
        二、培养模式分析
        三、运动员情况分析
        四、教练员情况分析
        五、训练情况分析
        六、文化学习分析
        七、保障机制分析
    第二节 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尚不完善,项目布局不太均衡
        二、培养模式尚不完善,运动员就学就业问题较突出
        三、运动员梯队构成不合理,体校招生困难
        四、教练员理论水平薄弱,队伍建设不合理
        五、训练效率不高,训练的科学性较欠缺
        六、文化学习时间少,学训矛盾较突出
        七、科技保障含量较低,培养经费来源较单一
    第三节 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模式构建
    第四节 浙江省体校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改革管理体制,以点带面合理布局项目
        二、继续完善培养模式,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解决就学就业问题
        三、继续加强体教结合,改善运动员梯队构成及解决体校招生问题
        四、打造“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完善教练员队伍建设
        五、完善业余体校的考核制度,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六、注重运动员综合素质文化培养,缓解学训矛盾
        七、完善保障机制,借助科技助力运动训练,扩大培养经费渠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山东省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选题的依据以及意义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业余体校的定义
        2.1.2 人才的定义
        2.1.3 体育后备人才的定义
        2.1.4 篮球后备人才的定义
        2.1.5 SWOT分析的定义
    2.2 有关国内篮球后备人才方面的研究
    2.3 有关国外篮球后备人才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SWOT分析法
        3.2.6 问卷调查法
4 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SWOT分析及策略
    4.1 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4.1.1 临沂市业余体校数量、单位性质以及办学形式
        4.1.2 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4.1.3 临沂市业余体校运动员与教练员现状分析
    4.2 优势
        4.2.1 临沂市人口众多,篮球项目受广大群众喜欢,具有群众基础
        4.2.2 临沂市篮球队成绩在省内总体稳步提升
        4.2.3 运动员参加篮球训练的动机明确正向、训练态度积极,教练员执教态度认真负责
        4.2.4 运动员训练充足,参加比赛次数较多
        4.2.5 运动员重视文化学习,教练员督促及时
        4.2.6 领导对篮球项目重视,基础设施基本满足日常训练
        4.2.7 教练员来源多方面,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4.2.8 输送途径多元化,未来发展具有保障
    4.3 劣势
        4.3.1 临沂市教练员缺乏培训,科研能力不足
        4.3.2 训练经费来源单一且不充足
        4.3.3 县区级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专业培训起步晚,发展不统一,梯队建设不完善
        4.3.4 医务监督不完善
    4.4 机遇
        4.4.1 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4.4.2 篮协与教育部共同推动“教体结合”
        4.4.3 各级各类赛事的增多
        4.4.4 临沂市可选择的有实力的赞助公司企业众多
    4.5 挑战
        4.5.1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尚未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
        4.5.2 其他体育项目对篮球运动项目的影响
    4.6 山东省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SWOT矩阵分析
        4.6.1 S-O(优势-机遇)策略
        4.6.2 S-T(优势-威胁)策略
        4.6.3 W-O(机遇—劣势)策略
        4.6.4 W-T(劣势-威胁)策略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运动训练专业
        1.4.2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3.1.1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体育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
        3.1.2 江苏省4所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制、学分设置情况
    3.2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1 课程体系结构模块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2 必修、选修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3 运动技能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4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5 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3.6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现状与比较分析
    3.4 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4.1 课程结构分类模糊,缺乏规范性
        3.4.2 选修课种类较少,选修范围狭窄
        3.4.3 运动技能课程趋于传统,缺乏特色
        3.4.4 综合性课程少,缺少跨学科课程
        3.4.5 实践环节内容形式单一,专业实习管理不统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中国矿业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3: 江苏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4: 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5: 苏州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附件6: 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致谢

四、浅谈省体校学生实习前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及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体教结合背景中的班集体建设研究 ——以K市体校N班为例[D]. 夏同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公众史学视域下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D]. 曹书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吉林省体校竞技项目发展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吉林省体育运动学校为例[D]. 张继尤.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温州市兴华羽毛球俱乐部培养竞技后备人才运行机制研究[D]. 朱慎飞.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研究[D]. 宋建鑫.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6]民国时期体育学校研究[D]. 李兆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西北地区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培养方案的研究[D]. 李义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11)
  • [8]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D]. 张瑜.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山东省临沂市业余体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SWOT分析[D]. 孙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江苏省本科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许月辉. 苏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浅谈省体校学生实习前基本功训练内容及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