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手术后多器官衰竭的治疗总结

胸外科手术后多器官衰竭的治疗总结

一、胸外科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向兵兵[1](2021)在《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调查研究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病原学分布情况,明确围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肺部感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优化临床围术期管理和院内感染防治策略。[方 法]本研究为院内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 17190例手术患者,其中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手术患者有264名,将其设置为POP组,并按照1:1的比例随机抽取未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264名设置为非POP组,收集并记录患者有关病历资料。调查分析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特点、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患者预后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术后肺部感染围术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 果]1.共17190例手术患者中确诊术后肺部感染264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1.54%,各手术科室术后肺部感染率差异极大,其中神经外科(17.00%)和胸外科(8.67%)远高于其它科室。2.在分离出的153株病原菌当中,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和真菌各占了 27.45%、64.05%和8.50%。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有26株,占比约16.99%。3.男性患者、年龄超过60岁、体质指数超过24kg/m2、有饮酒史、吸烟史、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恶性肿瘤、意识障碍、四级手术、急诊手术、夜间手术、手术时长超过3h、手术失血超过400ml、深静脉穿刺、胃管置入、ASA麻醉分级、术中输血、术中液体入量超过4000ml、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超过24h、术后血红蛋白低于100g/L、术后白蛋白低于35g/L、术后卧床时间超过3天等24项围术期相关因素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4.其中年龄≥60岁、合并慢阻肺、急诊手术、术后白蛋白<35g/L、气管导管留置时间≥24h、术后卧床时间≥3天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POP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4.32±14.64)明显长于非POP组(16.16±8.36)。同时,POP组患者的术后ICU入住率、二次手术率以及术后病死率显着高于非POP组。(P<0.05)[结 论]1.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分布均具有显着的特征,严格防控神经外科和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积极覆盖革兰阴性细菌,对于院内感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术后肺部感染的围术期危险因素非常多,其中年龄≥60岁、合并慢阻肺、急诊手术、术后白蛋白<35g/L、气管导管留置时间≥24h、术后卧床时间≥3天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术后肺部感染与手术患者发生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围术期积极采取充分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手术患者的临床转归和结局。

雷凯[2](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近期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食管癌患者对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近期预后影响的分析,为合并不同严重程度COPD的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科行食管癌根治术的163例患者,男124例、女39例,平均年龄63.8(40~82)岁,根据术前是否合并COPD,分为COPD组(n=87)和非COPD组(n=76),收集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2年生存情况。结果:COPD组患者术后出现心肺部并发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和心律失常)和吻合口瘘发生率均较非COPD组高(P均<0.05);Spearman生存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OPD严重程度与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性(r=0.437,P<0.001);其中合并重度COPD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着高于非COPD者以及轻、中度COPD者(P均<0.05);COPD组食管癌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低于非COPD组(56.1%vs.78.5%,P=0.001),且COPD严重程度与食管癌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成反比。结论:合并COPD显着增加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利于患者预后,且COPD严重程度与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2年生存率存在相关性。

赵硕[3](2021)在《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的胰腺、肝功能影响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分析不同CO2气腹压力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 ystectomy,LC)对肝脏、胰腺及发生不良症状发生率的影响,为选出对机体损伤能够减轻、减小的适合的气腹压力在LC中应用、开展,提供严谨可靠临床试验理论依据。方法: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普外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行LC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知情同意书的签定,根据随机数字法把患者分入3组不同气腹压力组行LC,各组气腹压力分别为9mmHg、11mmHg、13mmHg,选择气腹前、手术结束时、手术结束后6h、24h空腹时的血糖、胰岛素、C-肽、血淀粉酶、谷丙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并分别进行组内、组间计量资料的统计学分析;记录3组在术后出现不良反应和随访期间发生与手术有可能联系的病变的人数占的比例进行组间的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手术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糖、血淀粉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气体压力越高,血糖、胰岛素、C-肽、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波动范围越大。增大的气腹压力,升高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LC,根据以往回顾性资料研究与本研究结果分析,气腹压力的选择在11mmHg最为适合。腹腔镜气腹压力仅仅是影响机体的其中一个因素,实验条件要得到完善,目的是实现进行大样本、多中心、多病种的长期的观察研究,并深入进行机体的微观基础研究长期的观察研究。

宋均鼎[4](2020)在《人工气胸在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评估及影响预后相关性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人工气胸下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及探究影响其预后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胸心外科住院且完成胸腔镜联合微创McKeown手术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食管癌113例病例,依据手术中是否使用人工气胸的方式不同分为人工气胸组51例和传统腔镜手术组62例。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气变化;手术中操作情况;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术后患者预后分析。最后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确定手术中使用人工气胸的应用价值。结果:1.手术开始建立人工气胸后,患者CO2分压存在不同程度升高,人工气胸后O2分压存在不同程度下降,停止人工气胸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同时人工气胸后血气pH值下降,与气胸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人工气胸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2.人工气胸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腔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气胸组术中对于淋巴结清扫的数目明显多于传统腔镜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人工气胸组术中出血量与传统腔镜手术组相比明显减小(P=0.017)。3.人工气胸组患者肺部感染及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腔镜手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吻合口瘘发生率、乳糜胸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人工气胸组术后五日炎症因子TNF-α、IL-6指标(ng/ml)呈递减趋势;传统腔镜手术组术后五日炎症因子TNF-α、IL-6指标(ng/ml)亦呈递减趋势,同时间段传统腔镜手术组TNF-α、IL-6指标明显高于人工气胸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方面均高于正常水平,其中WBC呈逐日递减恢复正常水平趋势,FT3、FT4呈逐日递增恢复正常水平趋势,但两组术后同一时间段的WBC、FT3、FT4、CRP及皮质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术后规律放化疗是食管癌患者生存率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其中保护性因素为手术治疗后规律放疗和化疗(OR=0.420及0.211)。人工气胸组、传统腔镜手术组两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5%和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镜食管癌手术使用人工气胸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可短手术时间、减小对喉返神经的损伤且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人工气胸技术使用具有降低炎症介质作用,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及减少手术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总之人工气胸胸腔镜技术在治疗食管癌方面相对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合理选择使用。通过研究还得出了结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术后放化疗等方面。

徐杰丰[5](2019)在《心肺复苏中新型降温和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前言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已成为全世界发生率与致死率均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欧美国家的数据显示,非创伤性与创伤性CA患者的初始复苏成功率分别为40%与15.4%,出院存活率低达10.4%与5.1%。我国CA患者的临床预后更差。研究表明,CA事件发生后,努力提高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阶段的基础生命支持技术,不断加强复苏后阶段的脏器保护能力,是改善CA患者预后的关键。在非创伤性CA事件中,亚低温(Mild hypothermia,MH)作为目前临床唯一证实能产生复苏后脏器保护的有效方法,已在欧美国家的CPR指南中作出明确的应用推荐。然而,传统MH的实施方法可能导致容量负荷过重或降温速率慢,且存在机体舒适度不佳、易继发寒战、温度波动大等缺点,不能充分地发挥MH的复苏后器官保护作用。在创伤性心脏骤停(Traumatic cardiac arrest,TCA)事件中,由于大多数患者处于严重的、非控制性的失血状态,早期难以有效地控制出血与进行CPR,后期难以保证全身器官的有效灌注,以至复苏成功的难度大大增加。近年来,研究显示主动脉球囊阻断(Aortic balloon occlusion,ABO)可能发挥止血与复苏的双重作用,但长时间应用会加重全身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中,我们将探讨非创伤性CA复苏后多脏器保护的两种MH优化策略,以及TCA复苏过程中ABO技术优化应用的方案。第一部分复苏后早期经CRRT诱导的快速低温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影响目的:建立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探讨复苏后早期经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诱导低温的效果、安全性及其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国产雄性大白猪32头,体重(36±2)kg,采用密封信封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四组:假手术(Sham,S)组(n=5)、正常温度(Normothermia,NT)组(n=9)、体表降温(Surface cooling,SC)组(n=9)与CRRT降温(CRRT cooling,CRRT-C)组(n=9)。S组仅完成动物准备,不经历心脏骤停复苏过程;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经诱颤电极释放1m A交流电诱发室颤8 min,然后CPR 5 min,制备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实验过程中,S组与NT组动物应用体表控温毯全程维持(38.0±0.5)℃的正常体温。于复苏成功后5 min时,CRRT-C组动物经CRRT管路将血液引至体外与4℃冷水进行热交换降温,目标温度33℃,达标后维持(33±0.5)℃的目标低温至复苏后8 h,继以控温毯维持目标低温至复苏后24 h;SC组动物通过循环灌注4℃冷水的体表控温毯进行降温,目标温度33℃,达标后维持(33±0.5)℃的目标低温至复苏后24 h;两组动物再以1℃/h的速率复温至正常体温。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如下检测:⑴于CA前,采集各组动物的基线数据,如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动脉血气及血乳酸等;⑵于CPR期间,记录各组动物的复苏结局,如冠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CPP)、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等;⑶于复苏后30 h内,连续监测机体血温、耳温、肛温等多部位体温的变化,动态观察HR、M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情况;⑷于复苏后1 h、3 h、6 h、12 h、24 h与30 h时,利用Pi CCO监测仪检测心功能指标如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与全心射血分数(Global ejection fraction,GEF)的变化,同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检测血气分析、电解质及血乳酸的水平,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系统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心肌损伤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 Tn I)、脑损伤标志物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与S100B蛋白(S100B protein,S100B)的水平;⑸于复苏后30 h时,动物实施安乐死,迅速获取左室心肌与大脑皮层组织,检测心脑组织炎症介质如TNF-α与IL-6的含量、氧化应激损伤相关因子如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与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CA前,各组动物的体重、HR、MAP、PETCO2、乳酸、体温等生理指标,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CPR期间,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的CPP始终保持在相同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动物均复苏成功8头,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动物的复苏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数量等,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复苏后,S组与NT组动物的血温、耳温、肛温等均维持在正常范围;而SC组与CRRT-C组动物的多部位温度逐渐下降至33℃,然后维持该目标低温至复苏后24 h,再以相同的速度复温到正常体温。在低温诱导阶段,CRRT-C组动物血温、耳温、肛温的降温速率分别为9.8℃/h、3.9℃/h、3.3℃/h,达标时长分别为28min、77 min、91 min;SC组动物多部位温度的降温速率分别为1.5℃/h、1.6℃/h、1.7℃/h,达标时长分别为185 min、169 min、169 min;与SC组相比,CRRT-C组动物的降温速率明显增快、达标时长显着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复苏后,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的HR增快与MAP降低。然而,SC组与CRRT-C组动物在低温期间的HR值恢复到基线水平,且其数值均显着低于N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两组低温动物复苏后的MAP值虽然下降,但始终维持在98 mm Hg以上的正常生理范围。5.复苏后,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在1 h与3 h时的p H值较S组明显降低、乳酸水平较S组显着增加(均P<0.05),在复苏6 h后的p H值与乳酸水平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复苏后,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的PO2值均下降,然而两组低温动物在复苏6 h后的PO2值均显着高于NT组,CRRT-C组动物在复苏12 h后的PO2值显着高于S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中,四组动物的PCO2、钾、钠、钙等指标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复苏后,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均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其中NT组动物的PT与APTT先缩短、后延长,SC组与CRRT-C组动物的PT与APTT先延长、后缩短。进一步分析显示,三组动物的PT值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而SC组动物在复苏后6 h与12 h的APTT值明显长于S组与NT组,CRRT-C组动物在复苏后1 h、3 h、6 h与12 h的APTT值显着长于S组、NT组及S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复苏后,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均出现系统炎症反应,表现为血清TNF-α与IL-6水平增加。然而,与NT组相比,两组低温动物在复苏6 h后的血清TNF-α与IL-6水平明显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C组相比,CRRT-C组动物在复苏12 h后的血清炎症介质水平显着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复苏后,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均出现心功能障碍与心肌损伤,表现为SV与GEF值降低、血清c Tn I水平升高。然而,与NT组相比,CRRT-C组动物在复苏1 h后与SC组动物在复苏6 h后的SV与GEF值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C组相比,CRRT-C组动物在复苏12 h后的GEF值与复苏24 h后的SV值均进一步显着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复苏6 h后,SC组动物的血清c Tn I水平明显低于NT组,同时CRRT-C组动物的血清c Tn I水平显着低于NT组与S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复苏后,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均出现脑损伤,表现为血清NSE与S100B水平升高。然而,与NT组相比,CRRT-C组动物在复苏6 h后与SC组动物在复苏12 h后的NSE与S100B值均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C组相比,CRRT-C组动物在复苏24 h后的脑损伤标志物水平进一步显着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复苏后30 h时,NT组、SC组与CRRT-C组动物均出现心脑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与细胞凋亡,表现为心脑组织TNF-α、IL-6与MDA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AI与Cleaved-caspase 3表达增加。然而,与NT组相比,两组低温动物的心脑组织TNF-α、IL-6与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AI与Cleaved-caspase 3表达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C组相比,CRRT-C组动物的心脑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与细胞凋亡程度进一步明显减轻(均P<0.05)。结论:在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中,复苏后早期经CRRT能超快速地诱导低温,其降温效率明显优于传统SC、安全性与传统SC一致,结果较传统SC更为显着地减轻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其中,CRRT-C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途径产生优于传统SC的复苏后心脑保护作用。第二部分经食道诱导低温对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脑器官损伤的影响目的:建立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探讨经食道诱导低温对复苏后心脑器官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国产雄性大白猪32头,体重(36±2)kg,采用密封信封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S组(n=5)、NT组(n=9)、SC组(n=9)与食道降温(Esophageal cooling,EC)组(n=9)。S组动物仅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其余三组动物通过诱导8 min室颤与实施5 min CPR的流程制作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实验中,S组和NT组动物使用控温毯维持(38.0±0.5)℃的正常体温。复苏后5 min时,SC组和EC组动物分别经体表控温毯与食道降温导管实施MH,目标温度33℃,达标后维持该温度至复苏后24 h,再以1℃/h速率复温5 h。整个实验完成如下检测:⑴于CA前,采集各组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血乳酸等生理指标;⑵于CPR期间,记录各组动物的复苏结局,如CPP、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等;⑶于复苏后30 h内,动态监测各组动物的血温、耳温、肛温等多部位体温及HR、M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⑷于复苏后1h、3h、6h、12h、24h与30h时,采集动脉血标本,使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气与乳酸的水平;⑸于复苏后1h、6h、12h、24h与30h时,利用Pi CCO监测仪检测GEF值,同时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c Tn I、NSE、S100B的血清水平;⑹于复苏后30 h时,动物实施安乐死,迅速获取左室心尖部与大脑额叶皮层组织,检测心脑组织TNF-α、IL-6及MDA含量、SOD活性、AI与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另外获取食道下段黏膜组织,评估食道黏膜损伤的情况。结果:1.CA前,各组动物的体重、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体温等指标的基线数据,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CPR期间,NT组、SC组与EC组动物在各时间点均获得相同水平的CP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动物的CPR结局指标如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等,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实验中,S组和NT组动物利用控温毯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复苏后5 min时,SC组和EC组动物开始诱导低温,可见两组低温动物的血温、耳温及肛温逐渐下降至33℃。但与SC组相比,EC组动物各部位温度的降温速率明显加快、达标时长显着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温维持阶段,SC组和EC组动物的各部位体温均维持在32-34℃,其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温度变异度等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温阶段,SC组和EC组动物的各部位体温均以0.9-1.0℃的速率稳步复温,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与S组相比,SC组与EC组动物在复苏后的低温诱导及复温阶段的HR明显增快,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低温维持阶段,两组低温动物的HR值降至基线水平,与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S组相比,SC组与EC组动物在低温诱导及维持阶段的MAP显着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两组低温动物的MAP值始终保持在生理需要的正常水平。5.与S组相比,NT组、SC组与EC组动物出现复苏后组织灌注异常与氧供障碍,表现为p H与PO2值降低、乳酸水平增加。在复苏6 h后,三组动物的p H值与乳酸水平逐渐恢复正常,且两组低温动物的PO2值明显高于NT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复苏12 h后,EC组动物的PO2值显着高于NT组与S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后,四组动物的PCO2值始终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波动,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与S组相比,NT组、SC组与EC组动物出现复苏后心功能障碍与心肌损伤,表现为复苏后GEF值降低、血清c Tn I水平增加。与NT组相比,SC组与EC组动物在复苏6 h后的GEF值明显升高、血清c Tn I水平显着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C组相比,EC组动物在复苏12 h后的GEF值与复苏6 h后的血清c Tn I水平进一步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与S组相比,NT组、SC组与EC组动物出现复苏后脑损伤,表现为血清NSE与S100B水平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T组相比,EC组动物在复苏6 h后与SC组动物在复苏12 h后的血清NSE与S100B水平均显着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C组相比,EC组动物在复苏24 h后的脑损伤程度进一步明显减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与S组相比,NT组、SC组与EC组动物在复苏后30 h时观察到心脑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表现为TNF-α、IL-6与MDA含量增加,SOD活性降低,AI升高与Cleaved-caspase 3表达上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T组相比,SC组与EC组动物心脑组织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减轻,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C相比,EC组动物心脑组织的上述病理损伤程度进一步显着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食道下段黏膜组织的病理结果显示,S组食道黏膜组织正常,NT组、SC组与EC组食道黏膜组织内可见少量炎症因子浸润。结论:在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中,EC能较SC更为快速地诱导低温,并与SC同等效率地维持低温及复温。结果地,EC较SC更为显着地减轻复苏后心脑器官损伤的程度,且其保护机制与抑制组织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有关。第三部分不同球囊阻断周期对创伤性心脏骤停复苏结局的影响目的:建立猪TCA模型,探讨不同周期的ABO对TCA复苏效果及复苏后多脏器损伤的影响。方法:国产雄性大白猪27头,体重(33±4)kg,采用密封信封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对照组(n=12)、30-min ABO组(n=7)、60-min ABO组(n=8)。动物准备完成后,利用血泵在20 min内匀速释放40%全血容量,再经右心室诱发室颤5 min与CPR5 min,制备猪TCA模型。在CPR开始时,30-min ABO组与60-min ABO组动物分别经主动脉1区进行球囊阻断30 min与60 min;同时,所有动物启动液体复苏,即利用输液泵在1 h内输注1.5倍失血量的生理盐水,再在1 h内输注0.5倍失血量的自体血。整个实验完成如下检测:⑴于TCA前,采集各组动物的HR、MAP、PETCO2、血乳酸等生理指标;⑵于CPR期间,记录各组动物的复苏结局,如CPP、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等;⑶于复苏后1 h、3 h、6 h时,利用迈瑞超声系统检测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与左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等心功能指标,同时采集动脉血标本检测动脉血气、乳酸与电解质的水平;⑷于复苏后1 h、3 h、6 h、24 h时,采集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炎症介质TNF-α与IL-6、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I、脑损伤标志物NSE、肾功能指标肌酐(Creatinine,Cr)与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肠黏膜损伤标志物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与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血清水平;⑸于复苏后24 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然后对动物实施安乐死,迅速获取左室心尖部、大脑皮层、左肾上极、回肠末端等器官组织标本,检测组织AI与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结果:1.TCA前,各组动物的体重、HR、MAP、PETCO2、乳酸等生理指标,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CPR期间,与对照组相比,30-min ABO组与60-min ABO组动物的CPP显着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实施ABO的动物复苏成功率均达到100%(7/7与8/8),而对照组动物的复苏成功率仅有75%(9/12)。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实施ABO的动物复苏成功率增加、复苏时间缩短、除颤次数减少、肾上腺素用量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复苏后,三组动物出现HR增快与MAP降低,但30-min ABO组动物复苏后的HR与MAP值恢复较快。其中,30-min ABO组动物复苏后的MA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复苏后3 h与6 h时亦显着高于60-min ABO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后,三组动物的p H值与碱剩余下降、乳酸水平升高。同样地,30-min ABO组动物复苏后的p H值、碱剩余及乳酸等指标恢复较快,且在复苏后3 h与6 h的乳酸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与60-min ABO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后,三组动物的PCO2、PO2、钾、钠等指标无显着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复苏后,三组动物血清炎症介质TNF-α与IL-6的水平逐渐升高。然而,30-min ABO组动物血清炎症介质的浓度增长较慢,且在复苏后6 h与24 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与60-min ABO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复苏后,三组动物的心功能指标CO与EF值下降、心肌损伤标志物c Tn I的血清浓度升高。然而,30-min ABO组动物的心功能指标恢复较快,且在复苏后3 h与6 h的EF值显着高于对照组与60-min ABO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30-min ABO组动物在复苏1 h后的c Tn I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与60-min ABO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复苏后,三组动物脑损伤标志物NSE的血清水平升高。然而,30-min ABO组动物的NSE浓度较低,且在复苏后6 h与24 h时显着低于对照组与60-min ABO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30-min ABO组动物在复苏后24 h时的NDS值显着低于对照组与60-min ABO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复苏后,三组动物的肾功能指标Cr与BUN、肠黏膜损伤标志物IFABP与DAO均有升高。然而,30-min ABO组动物Cr、BUN、IFABP与DAO的血清水平低于对照组、60-min ABO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在复苏后24 h时,三组动物的心脑肾肠组织均可见细胞凋亡与Cleaved-caspase 3的阳性表达。然而,与对照组、60-min ABO组相比,30-min ABO组动物心脑组织的AI值明显降低、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显着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与对照组、60-min ABO组相比,30-min ABO组动物肾肠组织的AI值与Cleaved-caspase 3水平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猪TCA复苏期间,ABO能升高CPP,改善复苏效果;在复苏后阶段,30 min的ABO有助于减轻心脑脏器损伤且不增加肾肠脏器的损伤程度,而60 min的ABO会加重上述重要器官的损伤程度。

李洋平[6](2019)在《心脏术后AKI接受CRRT治疗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因素临床队列研究》文中提出背景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心脏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大型队列研究表明心脏术后AKI发生率在7%至40%之间,是心脏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心脏手术技术和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仍有1%2%的患者出现严重AKI并且接受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心脏术后需RRT治疗的患者病死率高达40%90%。因此,寻找影响心脏术后AKI接受RRT患者的死亡及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十分重要。一些研究已对发生AKI或AKI需要RRT治疗的术前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目前,预测心脏术后是否发生AKI预测模型和需要RRT的预测模型较多;但是对于RRT后肾脏结局如何关注较少。需要更多的数据为临床医生了解心脏术后AKI接受RRT患者的短期预后提供信息、判断心脏术后AKI接受RRT患者短期预后寻找危险因素和建立预测模型、预判心脏术后AKI接受RRT患者长期预后提供证据。目的 本文的目的分析心脏术后AKI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短期预后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性,明确心脏术后AKI接受CRRT长期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我们研究目标人群为西京医院2010年11月至2015年3月接受心脏手术后出现AKI并接受RRT治疗的成人患者。记录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RRT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接受RRT后短期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患者出院时存活并肾功能恢复脱离透析2周定义为RRT治疗成功,反之定义为RRT治疗失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危险变量纳入计算模型中,建立短期预后预测模型。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我们进一步纳入西京医院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接受心脏手术后出现AKI并接受RRT患者,将危险变量代入预测模型方程中得出预测结局,将预测结局和真实结局进行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模型效能。为了进一步观察心脏术后AKI接受RRT治疗后长期肾脏结局,我们将2010年11月-2015年3月患者进行随访,观察3个月内是否脱离透析。脱离透析定义为肾功能恢复并连续脱离RRT2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未脱离透析的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心脏术后AKI患者接受RRT治疗3个月未脱离透析危险因素。结果第一部分我们纳入190例患者,其中87例RRT成功,103例RRT失败(70例死亡和33例RRT依赖)。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年龄(HR=1.042,95%CI:1.012-1.074;P=0.011),血尿酸(HR=1.015,95%CI 1.003-1.031;P=0.024),术中红细胞输注量(HR=1.144,95%CI 1.006-1.312;P=0.04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HR=3.107,95%CI 1.179-8.190;P=0.022)和多脏器功能衰竭(HR=5.786,95%CI2.115-15.832;P=0.001)是RRT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RRT治疗成功与否的预测模型:-4.3+0.002*Pre-UA+0.10*CRBC+0.04*Age+1.12*(LCOS=1)+1.67*(MODS=1)。模型对心脏术后AKI接受RRT治疗的患者,是否能成功脱离RRT有较强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786。为了验证上述模型的有效性我们纳入本中心192例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患者作为验证队列,将上述危险因素指标纳入模型方程,进行ROC分析,曲线下面积=0.814,95%CI=0.752-0.876,p<0.001。为了观察心脏术后AKI患者接受RRT后影响肾脏长期预后的因素,第二部分我们最终纳入185例患者,平均年龄50.2±13.1岁,男性占67.6%,术前eGFR=78.5(44.7-82.0)ml/min/1.73m2。其中,95例患者脱离透析(5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eGFR(HR=0.52,95%CI 0.46-0.77;P=0.043)、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HR=1.05,95%CI 1.01-1.26;P=0.046)、血管活性药物(HR=1.26,95%CI1.09-1.56;P=0.037)是发生AKI后3个月无法脱离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基于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多变量模型是一个简单、准确的预测住院期间CRRT治疗成功与否的新方法;2.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越低、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越高,RRT时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3个月后仍无法达到肾功能恢复的危险性越大。

胡琰霞[7](2018)在《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汇总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各类症状,并通过高频症状筛选,进一步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为临床医务人员实施症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汇总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2.采用自制《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调查表》对272位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横断面调查,运用累积构成比筛选出高频症状,并通过专家咨询法确立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高频症状。3.基于症状体验模型,采用文献回顾和头脑风暴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通过专家咨询法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结果1.通过对42篇文献分析汇总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条目40个,对20例食管癌患者半结构式访谈提取围手术期症状14个,经合并相同症状后共获取42个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2.采用自制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调查表对272例患者横断面调查,依据累积发生率构成比超过80%筛选出20个食管围手术期高频症状。再经由两轮专家咨询法对食管癌高频症状进行鉴定,最终确定7个高频症状。即吞咽困难、消瘦、咽部不适、腹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焦虑和纳差。3.基于症状体验模型,通过文献回顾和头脑风暴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法,最终建立《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结论1.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由于疾病本身、手术创伤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会经历较多症状困扰,其中吞咽困难、消瘦、咽部不适、腹部不适、胸骨后烧灼感、焦虑和纳差7个症状属于高频症状。2.基于症状体验模型,形成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评估方法,为临床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提升专科护理质量内涵。

曾小军[8](2018)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指针、疗效及安全性;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探索此量表的有效性、安全性。希望总结出一套适宜脊柱外科围术期血栓预防的理想的指导意见。方法:本项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组实施脊柱手术的病例。治疗组(B组):947例,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入院手术,予以术后每日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C组):814例,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收入院手术,术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病例的伤口引流量、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第二部分,设计一套适用于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栓栓塞RAM,采用这个风险评估量表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脊柱手术患者(A组)围手术期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分值≥4),采用物理措施+药物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中风险患者(分值=3),仅采取物理措施;低风险患者(分值<3),不采用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但鼓励患者尽早自主活动。重新收集第一部分中的两组病例的相关数据,根据此评估量表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分,记录三组病例中每位患者评分情况、血栓预防措施的使用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使用血栓预防措施导致的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统计分析,了解评分与脊柱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关系,并评估这个新的风险评估量表是否能帮助评估脊柱外科手术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中风、心肌梗塞)风险的高与低,检验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的血栓预防是否能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评估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减少,以评价该评分量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相对对照组(C组),治疗组(B组)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治疗组0.21%,对照组1.6%;P=0.002)。在这些并发症中,脑梗塞的发生率降低最为明显(P=0.005)。出血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治疗组相对较高,但两组差异较小(治疗组 1.8%;对照组 0.74%,P=0.051)。2、两两比较,A组的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最低(A组0.09%;B组0.21%;C组1.6%;P<0.05)。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的C组中,低风险亚组发生率为0%,中风险亚组发生率为1.6%,高危亚组5.7%。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率随着风险等级增高而增加。A组及B组均使用了 LMWH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两组中发生LMWH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A组明显较B组低(A组0.09%;B组1.8%;P<0.05),B组中出血并发症主要发生于低危亚组(3.08%)及中危亚组(1.12%)。结论:使用LMWH可显着降低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增加了切口出血,从而增加了发生症状性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根据新设计的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分层,按风险等级选用血栓预防措施,可提高LMWH预防血栓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

刘曦文[9](2018)在《综合医院门诊科室与医技部门位置关系研究 ——基于诊疗中心化的视点》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兼患有多个疾病的患者屡见不鲜,而多疾病患者多科反复就诊与传统医院科室精细化分科诊疗、医院内外科分开布局的矛盾;医院科室整合和多学科合作诊疗与传统医院相关科室分离布局的矛盾;以及建筑届缺乏对医院相关科室和医技间关系的研究,迫使建筑师急需探求一套满足新时代患者就诊特点、医院科室整合和多学科合作诊疗需求的新型医院设计方法。通过归纳整理、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从医院门诊诊疗中心建设实例出发,探讨医院科室间的关系、科室与医技间关系、以及新型诊疗中心式医院的设计方法。从日本建成较完善的医院门诊诊疗中心出发,得出诊疗中心主要分为脏器中心、系统中心和疾病中心,且每类中心科室配置、涉及医技和平面布局各有特点;研究日本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医院门诊诊疗中心配置数量、种类和布局特点,得出医院门诊诊疗中心设置数量跟医院规模和等级成正相关,诊疗中心的种类与医院的规模和类型相关,以及配有不同数量种类诊疗中心医院的布局特点;对比日本相同规模、类型而配置不同数量、种类诊疗中心的医院,得出医院门诊诊疗中心的建设主要受限于医院的诊疗体制和科室组成、且相关科室和医技邻近布局更有利于医院后期诊疗中心的开设;对比科室实行各类诊疗体制对患者就诊的影响,得出双轨制更利于患者诊疗;通过重新演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满足新时代患者诊疗需求的相关科室、医技邻近布局的诊疗中心式医院设计方法、展望以疾病特征出发的诊疗中心模式构建国家甚至全球医疗健康体系网的可能。

潘旭峰[10](2018)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名列前茅。目前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标准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术式而言,微创手术被认为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患者能更快接受后续治疗和回归正常生活、获得更佳的术后生活质量,同时和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相似的肿瘤学效果,因此电视胸腔镜胸部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在近30年快速发展并成为最为普及的肺癌微创外科手术方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平台是新兴的外科手术操作平台,相对于传统的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具有更佳的3-D视野、高清的10倍放大镜头、独特的内关节技术等,这些优势使得机器人手术暴露更加清晰,也更加具备可操作性。但是机器人手术相对于传统胸腔镜手术而言价格昂贵,是否有必要对于早期肺癌采用机器人手术,我们在此对机器人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在安全性、彻底性、患者恢复和生存情况等方面作一下对比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 1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的,按照标准入选和排除之后的所有临床I期原发性肺腺癌行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病例共102例;同时利用R软件作倾向性匹配,按照1:1匹配得到同时间段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病例102例。对比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死亡率等)、彻底性(淋巴结清扫的程度、淋巴结升期率等)、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等)、术后生存情况(总体生存期、无疾病生存期)、费用等。结果:机器人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的总体死亡率(0%vs0%,P=1.00)和总体并发症率(16.67%vs 15.69%,P=1.00)没有显着差异。手术操作时间(99.26 vs 107.31 分钟,P=0.133)、中转开胸率(1.96%vs 1.96%,P=1.00)、术中大出血率(1.96%vs 1.96%,P=1.00)没有显着差异。机器人组的术后住院天数(4.94 vs 6.25天,P<0.001)和胸管天数(3.68 vs 4.82天,P<0.001)显着短于胸腔镜手术组。两组的淋巴结清扫站数没有显着差异(5.95 vs 5.75站,P=0.345),但是机器人组的淋巴结清扫个数(11.56vs 9.08个,P<0.001)、淋巴结清扫个/站比(1.95vs1.58,P<0.001)显着高于胸腔镜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在不同术侧的淋巴结清扫站数也没有显着差异(左,6.02vs 5.49 站,P=0.100;右,5.89vs5.95 站,P=0.863),但是淋巴结清扫个数(左,11.07vs8.42 个,P<0.001;右,11.95vs9.60 个,P=0.007)和个/站比(左,1.84vs 1.60,P=0.002;右,2.04vs 1.58,P<0.001)方面机器人组显着高于胸腔镜组。在总体淋巴结升期(cN0-pN1-2)的分析中,机器人与胸腔镜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11.77%vs 9.80%,P=0.822),N1 升期(8.82%vs7.84%,P=1.000)和N2升期(6.86%vs 5.88%,P=1.000)也没有显着差异。在实性结节(26.82%vs 21.95%,P=0.798)和混合型结节(1.64%vs 1.64%,P=1.000)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升期率也没有显着差异。在CT2cm以上(13.46%vs 15.00%,P=1.000)和2cm及以下(10.00%vs6.45%,P=0.509)结节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升期也没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中,机器人组的3年总体生存率与胸腔镜组为88%和91%,两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P=0.358)。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3年无疾病生存率为88%和68%,两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P=0.218)。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 TNM 分期(HR,16.80;95%CI,5.48-51.52;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HR,6.53;95%CI,2.32-18.43;P<0.001)和 pT 分期(HR,4.19;95%CI,1.43-12.25;P=0.009)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相比传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淋巴结清扫上有一定优势,而且能够使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恢复更快;但是行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预后没有影响。背景: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位列前茅。对于周围性早期肺癌,微创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其安全性、可靠性在许多报道中已经得到了确认。对于中央型肺癌,尤其是需要行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的患者,目前开胸手术仍然是首选的手术方式。从文献报道来看,有一些在胸腔镜下开展的支气管袖切或者支气管联合肺动脉双袖切肺癌根治术的报道,但是基本上都是小样本,甚至是个案报道。其原因除了手术难度高之外,还与传统胸腔镜平台的劣势有关。二维的手术视野对于解剖深浅层次反应存在一定缺陷、长柄操作器械精细操作困难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切等一些高难度术式的开展和普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新兴的外科手术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三维的手术视野、高清10倍的放大镜头和先进的内关节技术,这些使得解剖结构暴露更加清晰之外,缝合等精细操作也更加方便且符合人体操作习惯。我们在前期开展了一部分机器人辅助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的手术案例,在此总结其技术要点,了解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据文献报道来看本研究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机器人袖切手术报道。另外本研究中还对行机器人支气管袖切与同时期进行的开胸支气管袖切病例作对比分析,比较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篇机器人袖切同开放袖切进行对比分析的报道。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9月30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的21例机器人袖切(包括4例支气管联合肺动脉双袖)和86例开胸支气管袖切的病例。首先评估机器人下袖切的总体安全性和可行性,总结其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其次在机器人支气管袖切和开胸支气管袖切的对比分析中,比较其安全性(并发症、死亡率等)、恢复情况(住院天数等)、术后存活(总体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等。结果:在手术可行性的评估方面:21例机器人袖切组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4.8%;平均操作台操作时间为120.4±37.3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158.4±42分钟,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57.1±97.8ml,中转开胸1例,无术中大出血(≥800ml),无术中死亡;总体并发症率为19.0%,主要以皮下气肿(14.4%)为主;切端阴性率为90.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7±7.6天。在其中17例机器人支气管单袖切和开胸支气管单袖切的病例对比分析中:手术时间(155.06 vs 150.30分钟,P=0.709)、术中失血(164.71 vs 233.73ml,P=0.188)、术中大出血(0%vs 3.5%,P=1.000)、清扫淋巴结个数(15.76 vs 16.03个,P=0.861)、清扫淋巴结站数(7.24 vs 7.20 站,P=0.954)、切端阳性率(5.9%vs 10.5%,P=1.000)、总体并发症率(23.5%vs 25.6%,P=1.000)、住院30天内死亡率(5.9%vs 2.3%,P=0.426)、胸管引流天数(9.24 vs 6.59天,P=0.260)、术后住院天数(11.24 vs 9.50天,P=0.417)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单因素分析中,机器人和开胸袖切手术方式的总体生存期(P=0.598)和无疾病生存期(P=0.164)没有显着差异。COX多因素生存分析中,T 分期(HR,4.788;95%CI,2.448-9.365;P<0.001)、ICU住院天数(HR,1.231;95%CI,1.124-1.348;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大小(HR,1.846;95%CI,1.404-2.431;P=0.001)、术后放疗(HR,4.088;95%CI,1.872-8.931;P<0.001)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器人辅助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在技术上可行,是安全可靠的微创外科手术方式,我们在此确立了机器人袖切的一些关键技术要点。机器人辅助支气管袖切和开胸支气管袖切术式在安全性、患者恢复和短中期预后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

二、胸外科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外科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近期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不足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食管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的胰腺、肝功能影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采集临床资料
        1.5 主要仪器
    2.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样本分组
        2.2 术前准备
        2.3 麻醉与体位
        2.4 气腹的制造
        2.5 手术过程
        2.6 术后处理
        2.6.1 术后体位
        2.6.2 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观察
        2.6.3 手术切口的处理
        2.6.4 饮食
        2.7 观察及检测指标
        2.8 随访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设计研究阶段
        3.2 研究进行阶段
        3.3 收集资料阶段
        3.4 伦理问题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二氧化碳气腹对人体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人工气胸在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评估及影响预后相关性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麻醉方法
        2.2 手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术后并发症定义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临床资料
    2 人工气胸建立后对患者血气指标影响
    3 人工气胸组与传统腔镜手术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4 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5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6 两组患者术后炎症因子变化情况比较
    7 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8 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
    9 影响人工气胸组预后的相关性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5)心肺复苏中新型降温和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优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复苏后早期经CRRT诱导的快速低温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动物的基本情况
        3.2 各组动物的心肺复苏结局
        3.3 各组动物的低温诱导效果
        3.4 各组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3.5 各组动物动脉血气、乳酸及电解质水平的比较
        3.6 各组动物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3.7 各组动物血清炎症指标的比较
        3.8 各组动物心功能及损伤标志物的比较
        3.9 各组动物脑损伤标志物的比较
        3.10 各组动物心脑组织炎症指标的比较
        3.11 各组动物心脑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3.12 各组动物心脑组织细胞凋亡程度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经食道诱导低温对心脏骤停复苏后心脑器官损伤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动物的基本情况
        3.2 各组动物的心肺复苏结局
        3.3 各组动物的低温诱导效果
        3.4 各组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3.5 各组动物动脉血气与乳酸水平的比较
        3.6 各组动物心功能及损伤标志物的比较
        3.7 各组动物脑损伤标志物的比较
        3.8 各组动物心肌组织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指标的比较
        3.9 各组动物脑组织炎症、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指标的比较
        3.10 各组动物食道黏膜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的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球囊阻断周期对创伤性心脏骤停复苏结局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动物的基本情况
        3.2 各组动物的心肺复苏结局
        3.3 各组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3.4 各组动物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3.5 各组动物血清炎症指标的比较
        3.6 各组动物心功能及损伤标志物的比较
        3.7 各组动物脑功能及损伤标志物的比较
        3.8 各组动物肾功能指标的比较
        3.9 各组动物肠黏膜损伤标志物的比较
        3.10 各组动物心脑组织细胞凋亡程度的比较
        3.11 各组动物肾肠组织细胞凋亡程度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脏骤停复苏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心脏术后AKI接受CRRT治疗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因素临床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引言
    1.CSA-AKI发病率和病死率
    2 CSA-AKI病因及机制
        2.1 缺血再灌注损伤
        2.2 炎症反应综合征
        2.3 肾脏缺氧
        2.4 心脏术前使用肾脏毒性药物
        2.5 血液机械损伤
    3 CSA-AKI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肾脏替代治疗
    4 CSA-AKI危险因素
        4.1 术前危险因素
        4.2 手术相关危险因素
        4.3 术后相关危险因素
第一部分 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接受CRRT治疗患者短期预后危险因素分析、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引言
    1 心脏术后AKI接受CRRT治疗短期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心脏术后AKI接受RRT治疗预测模型验证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接受CRRT治疗患者长期肾脏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治疗及预后
    2 食管癌围手术期症状的研究现状
    3 症状评估方式及常用评估工具
    4 症状管理理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相关概念
    4 技术路线
    5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条目汇总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的筛选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对临床工作的意义
    3 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的局限性
    5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食管癌TNM分期(第八版)
附录2: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伦理委员会批件
附录4:食管癌围手术期全症状调查表
附录5:《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6:《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调查问卷》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7:《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8:《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评估方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研究生期间成果
致谢

(8)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血栓栓塞”的来源应包括“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
    2. 围手术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危害
    3. 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4. 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机理与风险
    5. 个体化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使用和不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个体化评估后选择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1. 材料与方法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1. 血栓栓塞的发生与发展
    2. 静脉血栓
    3. 动脉血栓栓塞
    4. 脊柱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血栓栓塞
    5. 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综合医院门诊科室与医技部门位置关系研究 ——基于诊疗中心化的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工程图纸
    0.1 设计表现
    0.2 项目介绍
    0.3 总体规划
    0.4 平面设计
    0.5 立面剖面设计
下篇工程研究报告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定义及研究范围
        1.2.1 定义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
        1.3.1 欧美
        1.3.2 日本
        1.3.3 中国
        1.3.4 小结
        1.4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不同类型诊疗中心建设研究
        2.1 诊疗中心的分类
        2.2 脏器中心
        2.2.1 心脏(心血管)中心
        2.2.2 肾脏中心
        2.2.3 脑神经中心
        2.2.4 眼科中心
        2.2.5 耳鼻喉科相关中心
        2.2.6 口腔中心
        2.2.7 乳腺中心
        2.3 系统中心
        2.3.1 消化系统中心
        2.3.2 呼吸系统中心
        2.3.3 睡眠中心
        2.3.4 内分泌中心
        2.3.5 心·脑血管中心
        2.3.6 慢性创伤中心
        2.3.7 脊椎脊髓中心
        2.3.8 骨科中心
        2.3.9 整形中心
        2.3.10 女性骨盆底中心
        2.3.11 生殖医疗中心
        2.3.12 周产期母子医疗中心
        2.3.13 女性诊疗中心
        2.3.14 儿童医疗中心
        2.4 疾病中心
        2.4.1 糖尿病中心
        2.4.2 过敏中心
        2.4.3 风湿·胶原病中心
        2.4.4 皮肤病中心
        2.4.5 血液病中心
        2.4.6 精神卫生中心
        2.4.7 疼痛中心
        2.4.8 肿瘤中心
        2.4.9 认知症医疗中心
        2.4.10 高血压中心
        2.4.11 唇腭裂中心
        2.4.12 脑卒中中心
        2.4.13 癫痫中心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医院诊疗中心配置研究
        3.1 总述
        3.2 不同规模医院诊疗中心配置研究
        3.2.1 分类
        3.2.2 20-199床
        3.2.3 200-399床
        3.2.4 400-599床
        3.2.5 600-799床
        3.2.6 800床以上
        3.2.7 对比研究
        3.3 不同类型医院诊疗中心配置研究
        3.3.1 分类
        3.3.2 特定机能医院
        3.3.3 地域支援医院
        3.3.4 一般医院
        3.3.5 高度综合医疗设施
        3.3.6 国立高度专门医疗研究中心
        3.3.7 对比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考察
        4.1 总述
        4.2 医院诊疗中心设置与否及配置不同比较研究
        4.2.1 同规模医院诊疗中心设置与否及配置不同比较研究
        4.2.2 同类型医院诊疗中心设置与否及配置不同比较研究
        4.2.3 小结
        4.3 医院科室实行中心化诊疗模式与否比较研究
        4.3.1 分科诊疗制
        4.3.2 中心制
        4.3.3 双轨制
        4.3.4 对比研究
        4.4 诊疗中心式医院平面设计方法研究
        4.4.1 功能配置及相互关系
        4.4.2 平面布局
        4.4.3 诊疗中心式医院平面设计思路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1.1 诊疗中心层面
        5.1.2 医院层面
        5.1.3 医疗体系层面
        5.1.4 理论层面
        5.2 提案
        5.3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附录A 文献研究动向
    附录B 日本研究案例基本情况
    附录C 日本研究案例各类诊疗中心配置情况

(10)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早期周围性肺癌手术中的价值
    1 绪论
    2 病人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央型肺癌行达芬奇机器人袖切的可行性研究
    1 绪论
    2 病人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四、胸外科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向兵兵.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近期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D]. 雷凯.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病人的胰腺、肝功能影响对比研究[D]. 赵硕.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人工气胸在腔镜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评估及影响预后相关性因素分析[D]. 宋均鼎. 青岛大学, 2020(01)
  • [5]心肺复苏中新型降温和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优化的实验研究[D]. 徐杰丰. 浙江大学, 2019(01)
  • [6]心脏术后AKI接受CRRT治疗患者的预后及危险因素临床队列研究[D]. 李洋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食管癌围手术期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D]. 胡琰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脊柱手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中的应用[D]. 曾小军. 武汉大学, 2018(01)
  • [9]综合医院门诊科室与医技部门位置关系研究 ——基于诊疗中心化的视点[D]. 刘曦文. 东南大学, 2018(05)
  • [10]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D]. 潘旭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胸外科手术后多器官衰竭的治疗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