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筑业民营化发展之路

杭州建筑业民营化发展之路

一、杭州建工民营化发展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叶小娇[1](2021)在《国有企业并购的长期投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国有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然而,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弱、创新力不足、效益差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并购重组是国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发起了大量并购案例,国有企业的并购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成为学术和政策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其中,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企业的长期投资是企业对实物资本和非实物资本进行的投资期限超过一年的投资,是企业获取长期发展能力的主要方式和保证。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企业的长期投资的对象只有实物资本,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不是企业长期投资的内容。随着人力资本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与成熟,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对企业长期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认识,它们以独立的资本形态成为现代企业长期投资的关键内容,且重要性日益提升。在企业长期资本投资中,实物资本投资是企业生产力扩展的物质载体,人力资本投资是技术创新的必要支撑,技术创新成果则可视为人力资本投资与创新投入的共同产出,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是企业人力资本升级和技术创新投资的现实成果。并购是企业间各种资源的一揽子重组,一方面必然涉及到企业间存量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另一方面,会对并购后企业长期投资的方向和效果产生影响。国有企业并购一般都可以实现实物资本的扩大,但是,并购后是否能够对企业长期投资中的人力资本升级、技术创新产出、乃至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提升效应,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目标的实现,还有待实证检验。本文以2008-2019年A股上市国有控股企业并购案例作为研究样本,从人力资本升级、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全要素生产率三个视角系统地考察了我国上市国有企业并购对企业长期投资的影响。相较于以往的研究,本文充分运用上市公司微观企业财务数据、专利数据、人力资本数据,基于国有企业主并购方的视角,通过测算获得企业层面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以及生产率等指标,运用倾向匹配得分法与双重差分法(PSM+DID)相结合的微观计量方法,系统地考察分析了样本国有企业并购带来的长期投资效应。本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国有企业并购显着地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本升级投资,在国有企业并购后,技能劳动力和高学历劳动力的总量和比例均得到了显着增加,而低技能劳动力则有所下降;国有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本升级效应在央企和大规模国企中更为显着;从影响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来看,国有企业并购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的市场规模和实物资本—技能互补效应进而对人力资本升级产生了积极影响。(2)国有企业并购与技术创新方面,理论推理表明,并购可以显着地提升收购方的技术创新水平,实证研究同样也验证这一结论。国有企业并购后其发明专利、以及实用新型专利均得到了大幅增长,而外观设计专利影响不显着,表明国有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研发质量得到了大幅地提升。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并购的技术创新效应因国有企业监管改革、企业规模大小和行业研发密集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发现国有企业并购的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监管改革后、大规模国有企业和研发密集型的国有企业中,而对国有企业监管深化改革前、小规模企业以及非研发密集型的国有企业的影响相对有限。最后,运用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数来替换技术创新指标后,国有企业并购的技术创新效应同样存在,即国有企业并购既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创新产出。(3)国有企业并购显着地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两者之间具有显着的正向因果关系,且国有企业并购的生产率效应具有动态持续性;影响机制的检验发现,国有企业并购会通过市场规模扩张、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升级效应,实现了生产率更进一步的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国有企业并购的生产率效应因企业规模、监管归属不同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上述实证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国有企业并购可以产生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长期投资效应的理论命题成立。本文理论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主要有:一、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层面,国有企业并购政策的制定,应更多地以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升级、技术创新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政策目标,弱化对并购后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和市值提升的关注与考核,进而通过并购促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目标实现。二、企业层面,国有企业决策层应该深刻领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主要来源于持续的人力资本的升级与积累和技术创新投入,在选择并购对象时,应更多地考虑并购对象能否带来更多的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能力提升的要素,相应淡化并购对短期财务绩效的改善作用,确立以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长期发展能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并购对象选择原则。

卢帆[2](2020)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S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寿菊萍[3](2020)在《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关于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效应研究,存在仅仅考察某一项指标或碎片式计量分析的问题,影响了学界对现阶段工资集体协商到底是“取得了成效”、还是“效果不佳”抑或“流于形式”的判断和争论。本文研究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首先将工资集体协商放在包含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总体中进行考察,比较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中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其次,对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进行结构性分析。然后,在实证得出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工资集体协商的非工资效应,以综合判断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效果。在工资集体协商的总体工资效应及其企业所有制差异的比较中,本文分别从工资集体协商的总体工资效应角度和工资效应的企业所有制差异角度展开讨论。从工资集体协商的总体工资效应角度,本文提出了“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可能出现工资负效应”的命题。这一命题既与西方国家的实证结果构成反差,也与我们通常的直觉形成反差。文章通过对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特性的考察,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集体协商模型。在实证上,比较分析了在政府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前后的工资效应及其显着性变化,以增强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由此,本文创新地提出,这种工资负效应是我国独特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安排导致的协商工资向上粘性所致。这可视为对劳动工资理论打上一个可供参考的补丁。从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效应的企业所有制差异角度,本文着重比较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在实证上,对直接用OLS估计可能存在因自选择问题引起的偏差,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来处理样本平衡性问题,以减小选择性偏差。实证结果表明,不同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总的说来并不显着。对于一线员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对低分位员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非一线员工中,工资集体协商的负工资效应更显着地体现在高收入分位的员工上。将员工按年龄、学历、是否具有技术等级证书、农村还是非农户口、本地还是外地户籍分组回归,得出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对非农业户口员工具有负向影响,而对低学历水平员工则有正向促进作用。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对员工工资没有显着的影响作用,并不必然意味着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就“效果不佳”或“流于形式”。本文还从工资集体协商对工资社保福利及其满意度的影响,对企业用工的影响以及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三个维度,在计量改进中更客观地判断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非工资效应。在分析方法上,对以往若干相关实证研究方法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和稳健性。本文的综合研究表明,尽管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并不显着,但考虑到员工的社保福利、员工的离职概率、员工满意度等因素,以及考虑到这是劳资双方集体走向制度化对话和协商的第一步,工资集体协商对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总体上有积极的效果。且工资集体协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会促使员工形成良性的工资增长预期,进一步促进企业和员工双方稳态关系的构建。从而,提高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建制率,扩大其覆盖面,有助于提升劳动关系和谐程度。此外,良好的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环境也有助于提升劳动关系和谐程度。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一步提质增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集体劳动关系主体,诱发相关主体开展集体协商的内在需求。促成集体协商主体的劳资双方合作博弈或博弈均衡合作,提升集体协商的质量和绩效。二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引导企业与员工共建共享,和谐发展。针对民营企业“相对弱资本与绝对弱劳动”的阶段性特点,要进行“产权双维护”(对劳动力产权和物质资本产权都要进行维护),同时采取得力措施降低高昂的融资成本以及沉重的税收和社保缴费,让企业轻装上阵、专心经营民营企业发展。调查发现,企业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能够给员工利益空间就越大。三是优化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完善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升农民工公共服务的“同城待遇”。

张彩云[4](2020)在《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建设下投资主体的博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机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机场建设正面临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社会资本在机场项目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民用航空局于2016年10月25日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民用机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全面开放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市场”,这意味着民用机场建设运营全面市场化之路日渐明朗。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民用机场建设和运营,对拓宽机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加快民用机场建设,以及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参与机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研究了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的投资模式、我国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建设的实施情况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参与机场建设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博弈模型,从政府和社会企业的行为选择入手,求出了不同类型机场项目下的策略均衡,对结果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主要分析结果如下:对政府而言,其惩罚力度和监督机制对企业尽责与否的制约性较强;对企业而言,机场项目的类型和参与方式、项目的风险性以及政府的补贴等优惠政策是影响其是否参与机场项目和获利情况的重要因素;对于社会效益而言,企业的尽责程度直接关系到机场项目能带来的社会效益。最后,以台州机场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实例研究对象,选定具体机场项目类型进行投资主体的博弈分析,其中台州机场案例是对前文博弈分析进行的实例分析,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案例是对同类项目进行的附加分析,旨在为国内其他机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提供实践性参考。

董少明[5](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指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隋晨光[6](2020)在《JG集团破产原因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四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紧跟历史潮流,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不少民营企业遭受严重冲击,经营不善或过度扩张,从而导致企业破产。民营企业的破产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对国家或者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产生重要影响。JG集团是一家跨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多年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019年,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JG集团因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宣告破产。本文选取JG集团破产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对本文可能涉及的财务风险管理,企业融资管理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和家族化管理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简单介绍了其基本经营情况和破产过程。随后本文通过对JG集团的管理模式以及2016年-2018年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相关人员深度访谈的内容,对导致JG集团破产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归纳整理。JG集团到期债券无力偿还,发生财务危机,导致破产,既有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问题。JG集团在它过去的几十年经营过程中,不断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进行多元化发展,购入了大量的金融股权,投资房地产,并设立高达数百个关联企业。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JG集团从融资规模高达257.5亿,高成本的短期融资支撑起JG集团超500亿的商业帝国。而随着金融市场去杠杆力度的加大,到期无法再发行的债券,打破了JG集团“以贷还贷”的平衡,引爆JG集团的债务危机。而深究其背后原因,盲目多元化,盈利能力差和家族式管理模式下的决策失误,是JG集团破产的根本原因。最后,本文以JG集团的破产原因分析为指导,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和对策。从管理上,应规范用人制度,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从筹资风险上来看,应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杠杆并积极拓展多远融资渠道。从投资风险上,应谨慎多元化,规范投资流程。从营运风险上来,应提高资金营运效率,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最后还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JG集团的破产危机,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是偶然不可抗拒因素。JG集团案例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着我国民营企业风险的共性。尤其是高负债、多元化发展的民营企业存在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民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提供借鉴作用,能有效促进企业和行业健康发展、防范区域系统性财务危机。

谭聆言[7](2019)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比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民航业的高速发展,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现代化机场航站楼应运而生。目前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选择上较为传统且可参考的理论模型也较少,而科学合理地依照不同机场情况及航站楼项目特点选择合适该机场的发包模式有利于航站楼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本文首先在国内外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进行综述,并对比分析了平行发包、DBB、EPC三种主要发包模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机场航站楼项目的特性及影响航站楼发包模式选择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汇总、统计、筛选、修正,建立较为科学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之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了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比选模型。最后以某机场航站楼项目为例,对比选模型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了证实研究。研究成果能够为机场管理者在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选择过程中提供决策上的建议,为机场航站楼项目的顺利推进起到一定的作用。

徐丹华[8](2019)在《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被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于大国小农的现实,乡村营建出现了小农现代转型的迫切需求与乡村社会经济环境格局不断变动的新趋势,亟需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持。“韧性”科学是复杂系统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理论工具。因此,本研究从韧性视角出发,选取应对变化能力较为脆弱、小农问题最为突出的农业型乡村作为研究对象,提出研究问题“基于小农现代转型背景,如何认知、如何营建应对复杂动态风险的韧性乡村”,按照“理论逻辑搭建-关联机制解析-认知框架诠释-营建策略建构”的研究路径,以复杂适应系统为认识论基础,基于韧性理论的分析工具,识别影响乡村系统韧性的关键要素与作用机制,建构“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据此提出“韧性乡村”的营建策略和方法,并以浙江遂昌县古坪村为实证研究载体,为农业型乡村的“韧性乡村”营建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为:(1)乡村营建要素特征与系统韧性的关联机制解析。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层面分别选择我国乡村演化的四个时期与当前乡村的三种主要类型,在微观上从空间营建“主体-产业-空间”向度进行解析,在宏观上利用“社会-经济-环境”维度的“韧性乡村”评估方法进行韧性状态判定,建立两者的关联机制,并厘清当下乡村产业分异中农业型乡村韧性发展面临的路径困境。(2)“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诠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认识论基础和韧性理论的分析工具,在乡村演化过程中,识别系统开放性、村民组织化、主体话语权、产业与空间的复杂性等要素对系统韧性的作用机制,归纳出先决条件、决定要素和表观特征等“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3)“韧性乡村”的营建策略建构。提出融合内部与外部动力的乡建共同体、小农话语赋权的主体营建策略,旨在深化与延长多元复合产业链的产业营建策略,通过生态基底建构、乡村性保存与社区认同设计等实现综合韧性目标的空间营建策略,以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提升系统综合韧性。并确立“韧性乡村”的情景规划方法与实施原则。(4)“韧性乡村”营建的实证研究。以农业型乡村浙江古坪村为研究对象,基于“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提出“团结大乡建”共同体、产业情景策划与适应性更新等营建策略,对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营建实践提供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等过程具有实证与借鉴价值。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基于现代转型小农的主体适应性,通过乡村营建要素特征与系统的韧性状态关联,提出了“韧性乡村”的认知框架;在方法层面,从韧性的视角建构乡村人居环境在主体、产业与空间维度的营建策略与方法,对乡村应对各类不确定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刘扬[9](2019)在《铁路沿线景观营造研究 ——以株洲县京广铁路段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铁路遍布全国各地成为首选出行交通工具之一。铁路发展带来了经济与便捷性,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铁路轨道的建设分割了完整的景观斑块使其成为孤岛,破坏了生态稳定性,阻碍了生物交流。铁路运营期间排放的废弃物与噪音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原本远离视线的铁路地带成为城市暗角。铁路沿线景观营造是符合当代城市绿地发展,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它能够将城市与乡村连接统筹发展,更能够让铁路成为连接板块之间的绿色通道,加强生物交通,提高生态性与整体性。论文从生态视角出发,以株洲县京广铁路段沿线景观为契机,探讨铁路环境发展背景与国内外研究概况,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以生态学为基础,运用案例对比、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对铁路景观进行全面的探讨,阐述铁路景观分类、铁路景观影响因素、铁路沿线自然景观特点、铁路附属设施景观特点等,分析青藏铁路、胶济铁路青岛段、李沧铁路、美国伯明翰铁路公园、塞默林铁路,构建景观营造策略,得出景观营造原则、内容等。最后将株洲县京广铁路段进行实例论证,以城市双修与撤县立区为背景,分析株洲县总体格局与现状布局,选取了16项研究指标,构建景观生态评价体系进行生态分析,分析得出:(1)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生态良好,自然度较高,总体环境稳定,区域生产力以农业为主,人工干扰性程度高;(2)景观丰富度与复杂度值偏低,景观斑块类型简单,生态系统脆弱;(3)综合评价CEI指数分析表明林地景观基本保持原始生态格局;耕地与水域生态质量较好;城镇与道路景观CEI指数最低,生态环境较差,破碎度较高。之后,根据生态评价结果明确营造内容与要点,进行实际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理论研究与实际案例的论证,铁路景观在建设初期应当通过科学分析现状格局,进行景观生态评价,科学规划线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伤害;以生态实用原则为基础,融入城市文化内涵,注重生态建设,不仅要保障居民通行的安全性,也要考虑将生物通行,提高环境稳定性;景观营造应当考虑视线的统一性,营造丰富的季节景观变化,根据不同的景观段设置相应的主题,达到丰富的景观效果等。

秦已棠[10](2019)在《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研究 ——以A渔港小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渔港小镇概念,在这之后全国范围内都开始陆续出现渔港小镇。渔港小镇对于各行业的创新来说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会。国家在渔港小镇的建设过程中给予了部分力度较大的优惠政策,因此各行业都将渔港小镇的建设视为一个可以改变原来低迷的情况,不断扩大行业的规模,最终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契机。为了减轻政府对渔港小镇的投资压力,同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渔港小镇的积极性,PPP模式被引入到渔港小镇的规划、建设、运营中。然而,由于渔港小镇建设项目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也十分复杂和多样。那么,如何识别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以及明确政府部门和私人投资者的风险分担责任,建立较为完善的PPP项目风险控制体系成为本研究的重点。本文在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根据文中涉及到的PPP模式及其风险情况,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进行选择,然后,本文梳理并总结了相关基础理论,尤其是PPP模式相关理论和风险控制相关理论。随后,本文选择浙江舟山A渔港小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PP模式发展背景、A渔港小镇PPP项目发展现状及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以A渔港小镇的调研结果为基础,本文分析了渔港小镇PPP项目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担机制。同时,本文也提出了PPP项目风险控制流程和PPP项目风险控制运行机制。最后,本文对整个研究做出总结,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识别需要从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等七大类进行分析,并且将渔港小镇PPP项目三个阶段中,具体风险的分担情况进行了划分,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流程和运行机制是实现风险防控的重要部分。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杭州建工民营化发展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建工民营化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并购的长期投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并购的概念与类型
        一、并购的概念
        二、并购类型
    第二节 并购的动因与相关理论
        一、传统并购理论
        二、国有企业并购理论
    第三节 企业长期投资的内涵演变
        一、投资的基本含义与企业长期投资
        二、人力资本理论与企业长期投资内涵的扩展
        三、技术创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企业长期投资内涵的扩展
        四、企业长期投资对象的演变
    第四节 并购与企业长期投资的关系
        一、企业长期投资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企业并购与人力资本的相关研究
        三、企业并购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四、企业并购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本章小结与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逻辑与研究假说
第四章 并购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一、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探索阶段(1978-1992 年)
        二、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的突破阶段(1992-2002 年)
        三、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的完善阶段(2002-2011 年)
        四、国有企业监管制度改革的深化阶段(2012 年至今)
        五、国有企业制度特征
    第二节 国有企业并购现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企并购对国企人力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计量方法
        三、计量模型
        四、人力资本的度量
        五、其他重要解释变量指标选取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倾向匹配得分估计结果
        二、平衡性检验
        三、国企并购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基准回归结果
        四、国企并购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动态效应
        五、分组检验
        六、稳健性检验
        七、机制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企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计量模型
        三、创新的度量
        四、其他重要解释变量指标选取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倾向匹配得分估计结果
        二、平衡性检验
        三、国企并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基准回归结果
        四、并购对技术创新的动态效应
        五、分组检验
        六、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企并购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假说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计量模型
        三、生产率的测算
        四、其他重要解释变量指标选取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倾向匹配得分估计结果
        二、平衡性检验
        三、国企并购对企业生产率的基准回归结果
        四、国企并购对企业生产率的动态效应
        五、分组检验
        六、稳健性检验
        七、机制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并购样本公司明细
附录B:生产率逐年匹配结果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及局限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存在的局限
2 工资集体协商的演进及研究综述
    2.1 西方经济学视野中的工资集体谈判
        2.1.1 西方工资集体谈判的发展阶段
        2.1.2 西方工资集体谈判模型回顾
        2.1.3 西方工资集体谈判实证研究
    2.2 我国集体协商及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
        2.2.1 我国集体协商的发展阶段
        2.2.2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演进历程
        2.2.3 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
    2.3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研究进展
        2.3.1 我国学者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
        2.3.2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类型的划分
        2.3.3 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效应实证
3 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模型分析
    3.1 对工资集体协商政府主导的理解
    3.2 政府主导的工资集体协商模型
        3.2.1 最后要价仲裁基本模型
        3.2.2 最后要价仲裁模型的适用性考察
        3.2.3 最后要价仲裁基本模型的拓展
    3.3 工资集体协商的双边垄断考察
        3.3.1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之前的工资定价
        3.3.2 在需求增长过程中实行工资集体协商
4 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效应的企业所有制差异
    4.1 数据、模型及变量
        4.1.1 样本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4.1.2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4.1.3 变量说明
    4.2 总体工资效应及其企业所有制差异
        4.2.1 工资集体协商对员工工资的影响:OLS估计
        4.2.2 工资集体协商对员工工资的影响:PSM估计
    4.3 政府强力普遍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对员工工资的影响
    4.4 工资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5 民营企业工资效应的进一步考察
    5.1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描述性统计
        5.1.1 民营企业基本信息及员工个体特征
        5.1.2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状况
        5.1.3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对员工工资的影响
    5.2 双重差分法对工资效应的进一步佐证
        5.2.1 双重差分的构造
        5.2.2 双重差分的实证结果
    5.3 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效应的结构分析
        5.3.1 工资集体协商对员工工资影响的分位估计
        5.3.2 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效应的异质性
6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非工资效应
    6.1 模型构建
        6.1.1 生产效应模型
        6.1.2 员工离职倾向、社保福利效应模型
    6.2 非工资效应实证分析
        6.2.1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生产效应
        6.2.2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
        6.2.3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保福利效应
    6.3 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效果的若干讨论
        6.3.1 工资集体协商的建制率问题
        6.3.2 工资集体协商的生产效应问题
        6.3.3 员工离职率和离职倾向问题
        6.3.4 工资集体协商对社保福利的影响问题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增强劳资双方的主体性和协商能力
        7.2.2 以“产权双维护”推动劳资合作博弈
        7.2.3 制度和能力“双管齐下”
        7.2.4 营造尊重规则、恪守诚信、合作共赢的外部环境
        7.2.5 构筑协商“双底线”,加快政府转型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建设下投资主体的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相关研究
        2.1.2 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建设的相关研究
        2.1.3 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与企业的相关博弈研究
        2.1.4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项目区分理论
        2.2.2 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常用理论
        2.2.3 博弈论相关理论
第三章 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建设的内涵与途径
    3.1 社会资本和机场项目的内涵
        3.1.1 社会资本的范围界定
        3.1.2 机场项目的内涵与分类
    3.2 不同类型机场项目的融资模式
    3.3 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建设的现状
    3.4 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建设的主要途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资主体参与机场项目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分析
    4.1 投资主体的构成
    4.2 投资主体的动机分析
        4.2.1 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利益关系分析
        4.2.2 政府吸引社会资本的动机分析
        4.2.3 社会企业投资机场项目的动机分析
    4.3 投资主体参与机场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政府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3.2 社会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资主体以PPP模式参与机场项目的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5.1 相关假设与模型构建
        5.1.1 相关假设
        5.1.2 博弈矩阵
    5.2 模型求解与均衡分析
        5.2.1 模型求解
        5.2.2 均衡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例分析
    6.1 台州机场改扩建项目
        6.1.1 台州机场项目概况
        6.1.2 台州机场项目博弈分析
    6.2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航食项目
        6.2.1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项目概况
        6.2.2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项目博弈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相关建议
    7.3 研究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JG集团破产原因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案例分析设计
        1.3.1 案例的选择
        1.3.2 数据收集和主要研究方法
        1.3.3 案例内容与结构
        1.3.4 案例的理论基础
        1.3.4.1 家族式管理理论
        1.3.4.2 多元化经营理论
        1.3.4.3 企业融资理论
        1.3.4.4 财务风险管理理论
    1.4 文献综述
2 案例介绍
    2.1 企业背景介绍
        2.1.1 JG集团的简介
        2.1.2 JG集团的历史沿革
    2.2 JG集团的破产过程
        2.2.1 危机出现
        2.2.2 违约潮爆发
        2.2.3 破产重整
3 案例分析
    3.1 JG集团管理分析
        3.1.1 所有权分析
        3.1.2 决策权分析
        3.1.3 经营权分析
    3.2 JG集团财务风险分析
        3.2.1 融资风险分析
        3.2.2 投资风险分析
        3.2.3 营运风险分析
        3.2.4 盈利风险分析
4 破产的主要原因分析
    4.1 家族化管理模式,决策机制不科学
        4.1.1 家族化管理模式
        4.1.2 决策机制不科学
    4.2 过度融资,融资结构不合理
        4.2.1 激进的融资策略
        4.2.2 融资结构不合理
    4.3 投资战略激进,资产流动性差
        4.3.1 盲目多元化投资
        4.3.2 投资资产变现能力差
    4.4 营运效率低下,财务风险管理不完善
    4.5 整体盈利能力差,副业拖累主业
5 案例启示及建议
    5.1 企业管理层面的建议
        5.1.1 规范用人制度
        5.1.2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5.2 融资风险的建议
        5.2.1 优化资本结构
        5.2.2 制定合理融资规模
        5.2.3 拓展多元融资渠道
    5.3 投资风险的建议
        5.3.1 谨慎多元化
        5.3.2 规范投资流程
    5.4 营运风险的建议
        5.4.1 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5.4.2 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5.5 盈利风险的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及线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线路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和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机场航站楼项目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2.1.2 国内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研究综述
    2.2 相关理论
        2.2.1 综合评价方法
        2.2.2 综合评价法的对比分析
    2.3 借鉴与启示
3 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比选评价指标的建立
    3.1 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析分析法基本步骤
        3.1.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3.1.2 层次分析法基本步骤
    3.2 机场航站楼项目特性分析
        3.2.1 机场航站楼项目建设特点
        3.2.2 机场航站楼项目管理难点
    3.3 影响航站楼发包模式比选的因素分析
        3.3.1 影响因素的文献调查
        3.3.2 影响因素的现场调查
    3.4 评价指标的建立
        3.4.1 指标构建原则
        3.4.2 初始指标的建立
        3.4.3 指标的筛选与修正
        3.4.4 构建指标体系
        3.4.5 各指标的定义及解释
    3.5 本章小结
4 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比选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对象集的建立
    4.2 评价因素集的建立
    4.3 评语集的建立
    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权重
        4.4.1 准则层的计算与检验
        4.4.2 子准则层的计算与检验
        4.4.3 层次综合排序
    4.5 确定隶属度并构建评价矩阵
    4.6 进行综合评价
    4.7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背景及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概况
        5.1.3 项目特点及难点
    5.2 比选模型计算
        5.2.1 评语集打分说明
        5.2.2 专家打分汇总
        5.2.3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5.2.4 计算三种发包模式的优先度
        5.2.5 优先度对比
    5.3 项目实际采用的发包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5.4 比选模型计算结果的可行性分析
    5.5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附录
    附件1 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影响因素现场调查问卷
    附件2 机场航站楼发包模式选择因素的初始指标分值调查问卷
    附件3 影响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选择的因素权重调查问卷
    附件4 某机场航站楼项目情况调查表

(8)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新趋势
        1.1.1 “大国小农”格局的现实背景
        1.1.2 小农现代转型的迫切需求
        1.1.3 乡村不断受到动态风险的挑战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定位: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述框架
    1.5 研究特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研究解析
    2.1 响应危机、以问题为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理论演进
        2.1.1 国外乡村理论研究动态
        2.1.2 国内乡村研究发展趋势
    2.2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与实践评析
        2.2.1 国外相关政策与实践启示
        2.2.2 国内乡村政策与营建实践
    2.3 本章小结
3 “韧性乡村”的理论基础
    3.1 乡村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基础认知
        3.1.1 传统概念下的系统论
        3.1.2 复杂适应系统
        3.1.3 乡村作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基础认知
    3.2 韧性城市和韧性乡村
        3.2.1 韧性城市:从防灾到应对多元化风险
        3.2.2 韧性乡村:从突变扰动到渐变扰动
    3.3 分析工具与研究逻辑搭建
        3.3.1 “韧性乡村”评估方法
        3.3.2 乡村营建的三向度:空间、产业、主体
        3.3.3 “路径、构成、维度”的研究逻辑
    3.4 本章小结
4 外部扰动下乡村营建要素特征的动态演化与韧性状态评估
    4.1 传统自洽时期:重农思想下的乡村自组织(-1949):
        4.1.1 土地、赋役与基层管理的制度演进
        4.1.2 重农思想下的人口自组织活力
        4.1.3 家庭组织化、兼业化的生产行为
        4.1.4 乡里共同体下的村落建设
        4.1.5 乡村主体不断适应的韧性系统
    4.2 二元限制时期:国家意志下的乡村他组织(1949-1978)
        4.2.1 乡村开放性的制度限制
        4.2.2 他组织压力下的逆城镇化
        4.2.3 集体化的农工分化
        4.2.4 节俭单一化的空间建设模式
        4.2.5 半开放系统的韧性僵化
    4.3 快速变革时期:市场导向下的乡村原子化(1978-2002)
        4.3.1 转型期下的村庄自治
        4.3.2 单向流入城市的乡村人口
        4.3.3 城镇化中的产业发展起落
        4.3.4 设计初步介入下的自主建设浪潮
        4.3.5 主体原子化的韧性危机
    4.4 重构转型时期:乡村产业分异下的韧性异化(2003-2017)
        4.4.1 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制度新阶段
        4.4.2 农业型乡村:弱势化与空废化
        4.4.3 工贸型乡村:大小共同体下的就地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
        4.4.4 旅游型乡村:外源式与内生式的分异
    4.5 “乡村振兴”战略(2017—):何为农业型乡村的韧性发展路径
    4.6 本章小结
5 “韧性乡村”认知框架的要素识别与机制解析
    5.1 系统韧性建构的先决条件:开放性
        5.1.1 开放性的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
        5.1.2 当前时期的乡村系统开放性
    5.2 韧性演化的决定要素:主体组织化与话语权
        5.2.1 主体组织化
        5.2.2 主体话语权
    5.3 韧性演化的表观特征:产业与空间的复杂性
        5.3.1 主体适应力作用下产业与空间的演化机制
        5.3.2 产业与空间复杂性对系统韧性的反馈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韧性乡村”的营建策略与方法
    6.1 主体:赋权转型小农的乡建共同体建构
        6.1.1 融合内外部动力的乡建共同体
        6.1.2 转型小农的主体话语权赋权
    6.2 产业:多元复合产业链的深化与延长
        6.2.1 产业链内涵
        6.2.2 深化:组织化和品质化的农业生产
        6.2.3 延长:灵活多元的产业格局
    6.3 空间:综合韧性目标下的适应更新
        6.3.1 作为生态基底的空间营建
        6.3.2 协同产业发展、村民交往的“乡村性”支撑
        6.3.3 利于社区认同的空间设计
    6.4 基于情景规划的“韧性乡村”营建方法
        6.4.1 应对不确定性的情景规划内涵
        6.4.2 “韧性乡村”的情景规划营建方法
        6.4.3 营建策略实施的原则
    6.5 本章小结
7 实证研究:遂昌古坪村的“韧性乡村”实证营建
    7.1 案例选取与研究视角
        7.1.1 案例选取背景
        7.1.2 研究目标
    7.2 要素特征提取与发展定位
        7.2.1 古坪村要素特征的田野调查
        7.2.2 发展风险与定位
    7.3 “团结大乡建”共同体的主体动力
        7.3.1 共同体建构
        7.3.2 政治话语赋权:公共参与机制
        7.3.3 资本话语赋权:法人乡建模式
        7.3.4 知识话语赋权:“小美”公益助农平台
    7.4 多情景的产业策划
        7.4.1 产业链复合化:产业多元联动
        7.4.2 两种发展情景界定
        7.4.3 时间动态性:时节适应补足
    7.5 适应性更新的空间韧性营建
        7.5.1 生态安全格局:环境保护与宜居生活的协调
        7.5.2 画里浙南乡村:景观与文化的多重乡村性体验
        7.5.3 主客共享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的激活
    7.6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总结与启示
        8.1.1 研究总结
        8.1.2 研究启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9)铁路沿线景观营造研究 ——以株洲县京广铁路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1.1.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3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
        1.2.1 国外理论研究
        1.2.2 国内理论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路沿线景观营造理论基础及特征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景观
        2.1.2 绿道
        2.1.3 线性景观
        2.1.4 生态廊道
        2.1.5 铁路景观
        2.1.6 铁路景观生物通道
    2.2 理论基础
        2.2.1 景观规划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恢复生态学
    2.3 铁路景观特征分析
        2.3.1 铁路景观的分类
        2.3.2 铁路景观干扰因素分析
        2.3.3 铁路沿线自然景观特点
        2.3.4 铁路附属设施景观特点
    2.4 小结
第三章 铁路沿线景观营造案例与营造策略研究
    3.1 国内外实践案例研究
        3.1.1 国内实践案例
        3.1.2 国外实践案例
    3.2 铁路沿线景观营造策略
        3.2.1 景观营造原则
        3.2.2 景观营造内容
        3.2.3 铁路景观营造要素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株洲县京广铁路沿线景观生态评价
    4.1 铁路沿线景观生态评价体系构建
    4.2 铁路沿线景观生态评价体系指标确立
    4.3 铁路沿线景观生态评价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株洲县京广铁路段沿线景观营造研究
    5.1 研究背景
        5.1.1 城市双修与农村双改
        5.1.2 撤县设区
    5.2 研究概况
    5.3 株洲县京广铁路段沿线景观现状分析
        5.3.1 总体格局分析
        5.3.2 现状布局与生态现状分析
        5.3.3 现状总结
    5.4 株洲县京广铁路段景观营造要点
        5.4.1 增强区域整体性
        5.4.2 修复沿线生态系统
        5.4.3 构建城市感知体系
        5.4.4 塑造特色建筑风貌
    5.5 京广铁路段沿线总体景观营造研究
        5.5.1 京广铁路段总体营造内容
        5.5.2 京广铁路段总体平面
        5.5.3 京广铁路段分区设计
        5.5.4 京广铁路段专项设计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研究 ——以A渔港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PPP模式发展现状
        1.4.1 PPP模式发展背景
        1.4.2 PPP模式发展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PPP项目管理及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2.1 PPP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1 PPP项目管理的含义及类型
        2.1.2 PPP项目管理的风险特点及种类
    2.2 风险控制相关理论
        2.2.1 风险控制的内涵
        2.2.2 风险控制的方法
        2.2.3 风险控制的原则
        2.2.4 风险控制的流程
        2.2.5 风险控制的体系
        2.2.6 风险控制的效果
第三章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3.1 A渔港小镇PPP项目概况
        3.1.1 A渔港小镇PPP项目发展背景
        3.1.2 A渔港小镇PPP项目发展意义
    3.2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现状分析
        3.2.1 A渔港小镇PPP项目发展现状
        3.2.2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的现状分析
        3.2.3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的控制方案
    3.3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第四章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识别与测算
    4.1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成因分析
    4.2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4.3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类型
    4.4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识别
    4.5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测算
第五章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流程及方法
    5.1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分担
        5.1.1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内涵
        5.1.2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分担的流程
    5.2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分担运行机制
    5.3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策略
    5.4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流程
    5.5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方法
    5.6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系统图
    5.7 A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相关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杭州建工民营化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并购的长期投资效应研究[D]. 叶小娇. 云南财经大学, 2021
  • [2]面向高质量发展的S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卢帆. 东南大学, 2020
  • [3]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工资效应研究[D]. 寿菊萍. 浙江大学, 2020(01)
  • [4]社会资本参与机场项目建设下投资主体的博弈研究[D]. 张彩云.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5]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JG集团破产原因案例分析[D]. 隋晨光. 西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机场航站楼项目发包模式比选研究[D]. 谭聆言. 浙江大学, 2019(01)
  • [8]小农现代转型背景下的“韧性乡村”认知框架和营建策略研究[D]. 徐丹华. 浙江大学, 2019
  • [9]铁路沿线景观营造研究 ——以株洲县京广铁路段为例[D]. 刘扬.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10]渔港小镇PPP项目风险控制研究 ——以A渔港小镇为例[D]. 秦已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杭州建筑业民营化发展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